第一节 林分密度一、密度的作用
1 初始密度在郁闭成林中的作用
2 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树高直径单株材积林分干材产量
3 密度对生物量的作用单产、总产量
4 密度对干材质量的作用:侧枝数量和节疤数量
5 密度对根系生长及林分稳定性的作用第三章 林分的结构及其培育二,确定密度的原则林分密度与经营目的的关系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间的关系林分密度与林地条件的关系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的关系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三,确定林分密度的方法经验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密度控制图 ( 表 ) 方法第二节 树种组成及混交林一,培育混交林的意义
可以充分利用光能和地力
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
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
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多种效益
可有效地提高林木的抗性二、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
1 机械的作用方式:伤害、缠绕、绞杀等
2 生物的作用方式:授粉、根系连生、菌丝桥等
3 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辐射场、热场等
4 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化感作用 Allelopathy
5 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
①改变林地的物理环境 ② 改变林地的生物环境
③改变林地化学环境 (互不利用养分、枯落物分解、土壤养分有效化、
树种间养分互补转移等)
三、混交类型
1 混交林中的树种分类主要树种、伴生树种、灌木树种
2 树种的混交类型(按树种类型、按生态习性、按生活型等)
① 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
② 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
③ 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
④ 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四、混交树种的选择条件,
1 应与主要树种有不同的生态要求
2 充分利用天然成分(更新幼树、灌木等)
3 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美学价值
4 具有较强的耐火和抗病虫害性,尤其转主寄主
5 最好萌芽力强,容易繁殖,以便于调整和伐后恢复五、混交方法
1 星状混交
2 株间混交
3 行间混交
4 带状混交
5 块状混交
6 不规则混交
7 植生组混交
1 2
3 4
5
带状混交行状混交行状混交( 2× 2m)行状混交( 1× 1m)
六、混交比例七、混交林树种间关系调节造林时间、造林方法、苗龄、株行距等。
八、人工林轮作第一节 林木个体的生长发育一、林木个体发育(林木生长、林木发育)
二、林木生长的周期性(前期生长性、全期生长型)
三、个体生长的协调性(地上地下、侧枝与主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四、极性与再生第四章 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第二节 林木群体的生长发育一、林木群体生长发育规律幼苗阶段 seedling stage 幼林阶段 sapling stage
幼林阶段 young stand stage
中龄林阶段 half-mature or middleaged stage
成熟林阶段 mature stand stage
过熟林(衰老)阶段 overmature stand stage
二、林分发育阶段及其相应的年龄和龄级林分生长发育阶段相应的年龄 (a)
相应的龄级天然林 人工林一般树种 速生树种 一般树种 速生树种幼苗 (成活 )阶段 — — 1~3 1 Ⅰ
幼树 (郁闭前 )阶段 5~10 2~3 3~7 2~3
幼龄林阶段幼林形成 < 20 < 10 < 10 < 5 Ⅰ
干材林 21~40 11~20 11~20 6~10 Ⅱ
中龄林阶段 41~80 21~40 21~40 11~20 Ⅲ ~Ⅳ
成熟林阶段近熟林 81~100 41~50 41~50 21~25 Ⅴ
成熟林 101~120 51~60 51~60 26~30 Ⅵ
过熟林 (衰老 )阶段 ≥121 ≥61 ≥61 > 31 > Ⅵ
林分材积生长量
1 总生长量 (gross increment)
2 净生长量 (net increment)
3 收获量 (yield)
4 枯损量 (morality)
5 采伐量 (cut)
6 进阶生长量 (ingrowth)
三 林木群体生长量
1 林分平均高 (average height)
2 林分平均胸径 (average DBH)
3 林分断面积 (cross area)
4 林分蓄积 (
5 林分生物量( biomass)
第三节 森林的生产力及其调控一、森林生物量及其形成的生理学生态学基础
1 光合速率 (photosynthetic rate)
2 叶面积 (leaf area)
3 生长期( growth period)
4 老化过程( senescence process)
二、森林生产力水平和潜力
1 森林生产力( priductivity)和森林生产潜力 (potential productivity)
的概念
2 我国森林的现实生产力生态系统类型生物量 (t/hm2) 生产力 [t/(hm2·a)]
中国平均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世界平均热带林、季雨林 382.66 400 18.78 19
亚热带 (温带常绿 )林 364.42 350 16.11 13
暖温带 (温带落叶 )林 253.64 300 6.89 12
寒温带 (北方 )林 176.12 200 5.82 8
全国各省 (自治区 )人工林林分面积与区域气候生产力地区 人工林面积 (km2) 占全国的比率 ( %) 气候生产力 [t/(hm2·a)] 参与计算气象 站个数东北 (辽、吉、
黑、内蒙 ) 49960 23.38 7.146 122
西南(川、滇 ) 22373 10.47 12.679 88
南方 108062 50.56 10.706 193
华北西北 26294 12.30 10.706 122
国内外高生产力的人工林实例 *包括间伐自然地带树种类别国内 国外主要树种
(地点)
平均生产量
(m3/hm2)
主要树种
(地点)
平均生产量
(m3/hm2)
温带 针叶树 红松 (本溪 ) 10.3* 欧洲松 (莫斯科 ) 11.1*日本落叶松 (本溪 ) 13.9* 欧洲落叶松 (莫斯科 ) 16.3
暖温带针叶树油松 (山西太岳 ) 7.0* 日本柳杉 (日本熊本 ) 30.4*
华山松 (云南宜良 ) 15.5 花旗松 (美国华盛顿 ) 23.4
柳杉 (四川洪雅 ) 24.8* 辐射松 (新西兰 ) 21
阔叶树 杨树(山东临沂) 48.9 杨树(意大利) 53.3泡桐(河南扶沟) 18
亚热带和热带针叶树杉木(福建建阳) 35.7 湿地松 (阿根廷 ) 32
秃杉(云南保山) 30 加勒比松 (沙巴 ) 48.3
冲天柏(云南昆明) 17.1 柏木 (哥伦比亚 ) 18
加勒比松 (广东湛江 ) 16.9
阔叶树 东门杂桉或巨尾桉 (广西东门) 48~63 尾叶桉 (巴西 ) 70.5蓝桉(印度) 48.5
主要树种速生丰产林生长标准树 种 栽培区类型 年平均生长量 (m3/亩 ) 目的材种 轮伐期 (年 )
杉木 Ⅰ 0.7 以上 中径材 20~ 30Ⅱ 0.6 以上 中、小径材 20~ 25
马尾松 Ⅰ 0.7 以上 中径材 20~ 30Ⅱ 0.6 以上 中、小径材 20~ 30
湿地松 Ⅰ 0.7 以上 中径材 20~ 25Ⅱ 0.65 以上 中径材 20~ 25
水杉 Ⅰ 0.78 以上 中径材 15~ 20Ⅱ 0.70 以上 中、小径材 20~ 25
红松 Ⅰ 0.6 以上 大径材 65Ⅱ 0.5 以上 大径材 70
落叶松 Ⅰ 0.6 以上 中径材 30Ⅱ 0.5 以上 中径材 40
毛白杨 Ⅰ 0.62 以上 大径材 16~ 20Ⅱ 0.62 以上 大径材 16~20
柠檬桉
Ⅰ 0.8 以上 中径材 16
Ⅱ 0.65 以上 中径材 20
三、提高森林生产力水平的途径
1 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 —— 顺应自然科学培育
2 遗传改良
3 林分结构调整
4 立地的选择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