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 法周叶中 主编主讲:高旭红内 容 提 要
前言
第一章 宪法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 国家性质、国家形式与国家象征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四章 国家机构前 言一、宪法学课程简介
1、宪法学课程特点
1)法学基础理论课 理论性强注重联系其他法学课程
2) 特殊的法学分支 年轻 —— 与法学比较而言宏观 —— 母法,调整最基本关系政治学 —— 政治性较强
3) 涉及多种学科 经济学历史学等
* 问题:宪法等于政治吗?
答:否,宪法首先是一种法律规范。
2、宪法学研究对象
1)宪法基本理论 —— 总论内容明示 —— 宪法典与宪法性法律
2)宪法规范暗示 —— 宪法习惯与宪法判例
3)宪法与宪法现象的发展规律
3、宪法学研究范围
1)时间 —— 古今宪法
2)空间 —— 中外宪法
3)表现形式 —— 明示与暗示的宪法规范
4)内容 —— 纸上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二、学习宪法学的意义与方法
1、意义
1) 宪法学:推进宪法与宪法理论的健康发展。
2) 法学:学习宪法是掌握法学的基础。
3)国家: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国家 。
宪政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最高结晶。它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内容、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公民: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宪法学观、培养敏锐的问题意识、形成扎实的分析与归纳能力,
当好合格的公民。
委员建议:政府官员就任时应向宪法宣誓忠诚提案人:西宁铁路分局马志伟委员提案内容:
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是法治的象征和保障。一国人民对宪法的态度,就是对法治的态度。当代中国法治进程颇多曲折,固然与缺乏法治的传统有关,也与缺少展现法律权威的必要仪式有关。宣誓忠诚宪法的仪式,
能够起到唤起社会对法律尊重,树立宪法至高无上的认识。
建议:
在以下情况下,建立对宪法的忠诚宣誓:
1、各级政府领导和政务类公务员就任时;
2、法官、检察官就任时;
3、证人作证时;
4、重要的选举活动中。
我们将同全体代表一道,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忠实模范地遵守宪法,尽心尽力地做好工作,
竭诚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决不辜负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
我深知,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的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一定忠诚地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竭诚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
2、方法 —— 唯物辩证法
1)联系实际分析法
2)条文分析法
3)实证分析法
4)本质分析法
5)历史分析法
6)比较分析法
7)系统分析法第一章 宪法学基本理论
宪法的概念、本质与分类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宪法运行:制宪、修宪、宪法解释与宪法惯例
宪法渊源、宪法典结构与宪法规范
宪法的原则、功能与实施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本质与分类一、宪法的概念
constitution,constitutional law
1、“宪法”词义的演变
1) 古代宪法
① 古代西方的宪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使用宪法,即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与权限的法律;
古罗马时期,宪法表示皇帝发布的谕令、诏令、赦令等,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中世纪,宪法用来表示教会和封建主特权及其与国家关系的法律,如 1164年的《克拉伦敦宪法》,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等。
② 古代中国的宪法
“宪”,“宪法”,“宪章”,“宪典”,“宪纲”,“宪则”。
古代宪法在两种含义上使用:
宪法作名词 一般法律基本法宪法作动词 颁布法律、遵守法律实施法律可见,古代宪法已涉及国家权限的组织内容,且有些具备了“至法”的地位。
2)近代宪法英、美宪法体现了限制王权的理念,宪法即“限法”,“限权法”。
法国《人权宣言》:凡权利无保障、分权未确立就没有宪法。
2、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仅指成文宪法)
① 内容 —— 根本性
② 效力 —— 最高性 (立法依据、不得相抵触、行为准则)
材料分析:
材料 1,1982年 5月 12日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第一条 为了救济,教育和安置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以维护城市社会秩序和安定团结,特制定本办法 。
第二条 对下列人员,予以收容,遣送;
( 一 ) 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 ( 二 ) 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 ( 三 ) 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 。
材料 2,1982年 1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
材料 3:
27岁的孙志刚 2001年在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结业,
2003年 2月 24日受聘于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 3月 17日晚 10时许,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上街,被执行统一清查任务的天河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回询问,随后被作为,三无,
人员送至天河区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后转送至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 3月 18日晚,孙志刚被送往广州市卫生部门负责的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 3月 20日,孙志刚被打致死。
材料 4:
2003年 5月 14日,许志永、俞江、滕彪三位青年法学博士以公民身份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对《收容遣送办法》进行违宪审查。在题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中这样写道:,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认为国务院 1982年 5月 12日颁布的,至今仍在适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相抵触,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的建议。,
5月 23日,又有贺卫方,盛洪,沈岿,萧瀚,何海波 5位著名法学家同样以中国公民的名义,再次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孙志刚案及收容遣送制度实施状况提请启动特别调查程序 。 法律依据是宪法第 71条第 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并且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作出相应的决议 。
有关人士解释,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程序,违宪审查可能无法启动。
材料 5: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03年 6月 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草案)》。 6月 20日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 381号令,公布自 2003
年 8月 1日起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1982年 5月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同时废止。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
问题:
1,比较,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法律地位与效力。
2,由 收容遣送到救助反映了国家机关观念有何变化?其宪法依据是什么?
3)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① 民主是宪法产生的前提和内容。
民主与宪法的关系。
② 宪法是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是 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毛泽东,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
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以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
这就是宪法。
4)宪法是阶级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① 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② 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
③ 宪法是阶级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 不同类型的宪法反映不同的阶级对比关系。
* 同一类型的宪法因国情、历史条件、阶级对比力量不同,
宪法内容和民主程度有所不同。
* 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宪法因阶级斗争形势的变化,内容也会变化 。
3、宪法的定义
1)传统定义
① 从宪法规定的内容角度定义“宪法”
② 从宪法的法律特征角度定义“宪法”
③ 从宪法的阶级本质角度定义“宪法” —— 社会主义国家
2)宪法新定义宪法是以规定国家权力的组织、结构、职权、行使职权的方式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主要内容,以规范和限制国家机关的权力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目的的法律。 它 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是阶级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简言之,宪法是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制国家的意志和利益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本质
1、宪法本质学说评价
1)神志论代表人物:马里旦、乔纳森鲍氏
2)全民意志论代表人物:卢梭
3)阶级调和论代表人物:霍布斯
4)阶级意志论代表人物:马克思
2、宪法的本质宪法的本质在于,它是一国统治阶级在建立民主制国家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三、宪法的分类宪法共同点,要件(涵义广阔、文字简练、界说明确)、内容(国家社会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机关组织及权限和宪法的保障和修改程序)
1、形式分类
1)宪法的表现形式 成文宪法不成文宪法
2)宪法的修改程序 刚性宪法柔性宪法钦定宪法
3)制宪主体 民定宪法协定宪法
2、实质分类资本主义宪法
1)宪法的阶级本质 社会主义宪法规范性宪法
2)宪法的实施效果 名义性宪法标签性宪法
3、其它分类
1)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
2)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与中立性宪法
3)政治自由主义宪法、君主立宪主义宪法、社会改良主义宪法与独立民族主义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