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钟海青返回第一讲 绪论第二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讲 现代教育现象和过程的描述模型第四讲 教育研究的设计第五讲 抽样技术第六讲 问卷的设计第七讲 态度量表分析模型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共八讲)
第八讲 研究报告的撰写第一讲 绪论(一至三)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问题二、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返回返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途径( Approach)、手段
( Instrument)、工具( Tool)及技术( Technique)统称为方法( Methodology)。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要揭示客观事实,探索教育过程发生、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对被观察到的教育现象、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有相应的有效的方式方法。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为了认识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此定义给出以下意义: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问题:定义与 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三点)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手段和工具。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
它为科学认识活动提供途径、手段和工具。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广,
有方法论的问题,也有具体的方法、技术问题。
返回专门方法一般方法哲 学 方 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按其普遍性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如图:
二、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返回
1.哲学方法(全科学方法)
这是一切科学的普遍方法,运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具有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此又称为全科学方法。
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观点去观察客观事物,认识客观世界。不同的哲学观点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换句话说,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所采用的哲学观点。例如,关于 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的预测,由于依据不同的哲学思想、理论指导,其估计的数值众说不一,
有的说 100亿,有的说 120亿,有的说 75亿。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正式材料是 65
亿。出入之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关于引起未来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的理论前提不同。资产阶级学者詹金斯曾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杂志上撰文,要读者相信他发现的英国死亡率水平的方法。他认为,死亡率水平取决于木星的位置。按此理论,英国未来的死亡率变动预测英国人口发展趋势会毫无价值,而且混淆了人口学与宇宙学的根本区别。
哲学的发展史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哲学。
因此要求在进行科学研究中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返回回体系图返回
2.一般方法指具体研究过程中,或对一般问题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它是一个方法体系,由许多具体的方法、工具、
技术组成,互相联系、渗透。并且按不同的标准分,就有不同的类别。
返回
3.专门方法指对专门的问题可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针对特殊的问题,特殊的研究环境、条件而专门采用的方法。
如物理学中的光谱分析法,数学中的微积分方法,模糊教学方法,教育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课堂信息分析法
(S- P表分析法 )和评价研究法等。
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往往要经历在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反复性到实践等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各种具体内容的相对应的科学方法。随着现代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学科,电子计算机新手段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给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的认识工具。
这里讲的方法类型,主要是指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人们的认识过程分,(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李克东著,高教出版社,
1990)。分为三大类:
(一)经验方法 ( 二)理论方法 (三)综合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这一体系,可用图表示,(体系图)
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如教材中有两种分法,1.按研究的用途分,
2.按研究的时间性质来分,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返回
(对划分方法的一个认识。)
(一)经验方法即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研究即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的规律,认识与本质,而本质和规律总是隐藏在现象中,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当且仅当关于研究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确可靠时,才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学的问题。由此可见,无论何类研究,经验材料是必需的。那么获得经验材料有哪些呢?
一般地说,经验方法包括:
1.历史法、文献法 通过文献资料采集材料的方法。
2.调查法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获取所需材料的方法。含个案法。
3.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状态下运用感官捕捉材料的方法。
4.实验法
5.测量法 通过测验、考试、量表等方法获取材料的方法。
返回返回
(二)理论方法思考、加工、处理经验材料的方法。这是一个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本质的、系统的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些方法也比较多,可分为:
1.数学方法。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的考察,以便更准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特性。在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测量法、统计法、模糊数学分析法等。
2.逻辑方法常用的逻辑方法有分类、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
(三)综合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作为经验方法,获取感性材料,也可作为理论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常用的综合方法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关于三论的讨论,
将放在后面进行。
返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一般方法专门方法经验方法理论方法综合方法评价研究法信息内容分析法响应信息分析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响应信息分析法返回返回
1.按研究的用途分:
┌ 应用研究 对某些具体的、现时的、实践问
│ 题的研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 基础研究 建立新的概念、原理、法则,经现有的知识体系提供新的内容的研究。
应用研究就是对某些具体的、现时的、实践问题的研究,用以直接指导实践问题。
基础研究就是建立新的概念、原则、法则、理论,给现有的知识体系提供新的内容的研究。
返回
2.按研究的时间性质来分:
┌ 历史性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叙述性研究
└ 实验性研究历史性研究描述过去某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研究的过程包括调查、记录、分析和解释说明过去业已发生的事件或现象;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有利于理解事物现状和预测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法则。研究的着眼点是追朔最根本的、原始的资料或第一手材料。如史迹遗存,故事,传说,文字记录,历史文献等等。
叙述性研究描述当前发生的事情。研究的过程包括观察、调查、记录、分析和解释当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性质,各种关系以及它的发展过程。研究的着眼点是当前发生和进行的状态。这类研究通常涉及事件之间的比较和对照。
实验性研究描写在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事物将如何发生。其着眼点是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化时观察所产生的影响。
必须指出,上述方法如何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分类,使我们认识各方法的基本特征、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
┌ 探索性研究还有其他分法,如分成 ┤
└ 印证性研究对划分方法的一个认识返回第二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发展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三、科学研究的程序返回返回一 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真理的探索一般说来有五条途径:
1.传统 即把习惯、传统以及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或观念认为是真实、可信,借以解释现实中的事物,
现象。
2.权威 把权威当作绝对真理,用权威理论、观点说明现象和事物。
3.个人经历 即仅仅依靠人个的直观感觉所得的印象当作规律,以此来认识事物。
4.形式推理 即把某一局部的规律,不考虑范围,
盲目推广。
5.科学方法
(五条途径细说)
纵观研究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五条途径就象编年历一样排列,最后两条对于我们获得新知,扩展思维,开阔视野提供了最广阔的前景。科学的时代是从人们开始掌握这两条途径,即人类开始对事物系统的思考才真正开始。
最初使用系统的推理方法是亚里斯多德(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Aristotte,
公元前 384- 322),他点出了演绎法( Syllogism)(三段论),运用演绎推理认识事物。当时的大前提是由宗教的形而上学观建立起来的,是不论自然的假设。这种逻辑分析的演绎方法对科学方法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几个世纪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 1561- 1626)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逻辑概括原理,称之为归纳法。他长期致力于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搜集材料,按照事实的顺序从而加以概括,提炼,获得新知,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培根认为,过去那种从宗教哲学的教条出发,去发现真理的思维方法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障碍,他主张,这个建立在大量的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和实验之上的归纳法是发展人类思维,获取新知的一条新的途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错误的前提所干扰,不受概念的语文符号或缺少论据的支持所限制。
但是,单独归纳法也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完整的方法体系,没有统一的概念或明确的目标,调查,观察就得不到结论,就很难导出概念或原理。
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综合了亚里斯多德的演绎法和培根的归纳法,通过多年的植物和动物标本收集,总结出一个假设,自然选择的标本可以解释物种的起源,后来在他的长期观察中得到证实,于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至今这个演绎归纳法仍被认为是科学方法论的精髓。但是科学方法不等于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发展 五条途径详说返回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2.客观性
3.数量化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返回
1.程序化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前者指的是一种分析方法,即思辩方法,
它归纳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规律。但不等于科学研究。二者包含一些相同的要素,科学研究则是一种正规的、系统的、广泛的科学分析的过程或活动。联系:科学研究需要科学方法,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活动。
它的程序可简单概括为:
┌────┐ ┌────┐
│ 提出问题 ├→┤ 形成假设 │→ 数据资料的收集
────┘ └────┘
返回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作出判断
2.客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
以事实说话。所以具有客观性。
返回返回
3.数量化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满足于一般的定性描述,注重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
返回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收集,记录,再现,分析和处理。如利用电影、
电视、幻灯等技术作为实验刺激手段和资料记录,用计算机统计、分析资料,使科学研究更精确有效。
三、科学研究的程序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程序是根据科学认识发展过程即,观察 ── 实体 ── 本质,来确定。共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现象阶段
3.实体阶段
4.本质阶段科学研究的程序 图示返回科学研究流程图:
返回
1.准备阶段即研究的计划阶段,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评估,提出问题,确定变量形成假设,选择对象确定抽样方案等环节。
返回
2.现象阶段针对要验证的假设,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有关现象的资料。这一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有调查、观察、实验、
测量、文献等等。
返回
3.实体阶段整理、分析,加工所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资料只能反映现象的表面,只能描述现象,不能深刻说明现象,因此单纯收集资料,报告资料不是科学研究,杂乱无章的资料无法判定和验证假设,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简约化、分类化、系统化,经过推理、归纳,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而达到验证的假设的目的。
这一阶段所需的方法包括逻辑分析、统计分析、数学分析或其他专门的方法
(如系统分析方法等)。
返回
4.本质阶段根据所获得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推广其适用范围,获得一个概括性的陈述,揭示某些定理、定律、原则、结论,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写出研究报告。
选择和评估课题提出问题文献查阅与综述确定变量建立假设确定对象抽取样本文献测量实验观察调查文献追索历史追朔仪器测量量表测量测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直接观察间接观察访问个案问卷资料分析专门方法统计分析逻辑分析数学分析系统科学分析内容分析应答信息研究评价研究判断假设提取结论
,
形成理论实践检验
(
解释
、
预测
、
控制
)
一、准备阶段 二、现象阶段 四、本质阶段三、实体阶段返回科学研究程序 图示实际中的科学研究并非指上述程序简单地遵循,而应有多次的反复。下面是科学研究中的流程图:
开始确定课题评估课题文献查阅和综述构成理论框架及提出有关命题定义基本概念确定变量
(
群
)
形成假设
(
变量关系
)
确定资料的数量及性质选定收集资料的工具(
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
加工资料得出结果验证假设肯定假设结论研究报告结束返回第三讲 现代教育现象和过程的描述模型一、现代教育现象二、教育过程的模型返回三、研究对象的分析模型
1,教育手段的先进性
2.教育范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3.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4.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一、现代教育现象返回
1.教育手段的先进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手段,就是一本教本,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现代教育广泛地使用电子媒介,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录相、电视、计算机、通讯卫星等技术进行教学。
返回学校教育传统定义
2.教育范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学校教育,传统的定义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圈定的场所通过一 定的系统的教育措施,现代教育则不再局限在学校的范围进行,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
可以超越学校的范围,在社会、家庭中进行,
西方现象返回学校教育传统定义学校教育,传统的定义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圈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系统的教育措施,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 的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从而培养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返回目前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里出现的,私塾复群,证明这一点。据统计,美国在 1985- 1986学年内,有 40多家官方出版社给 5 万多小学生提供了家庭教学的教材,另外还有十万多孩子在家里由父母提供教育。
西方现象返回
3.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现代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龄学生,而是包括社会上各阶层的成员,包括职业 培训,继续教育等。
美国现象返回美国现象在美国近年来中学毕业生持续下降,预计在 94年下降到最低谷,但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仍在上升,招生趋势已不为高中毕业生所左右。原因就在于大龄学生,非全日制学生,职业培训,终生教育等的发展所导致。
返回
4.教育内容的复杂性远古时候的学生的学习只学简单的生产技能,后来只学文科,现在文理兼重,传统的现代的兼重,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返回二、教育过程的模型
(一)模型的含义
(二)模型的分类
1.实体模型
2.类比模型
3.数学模型
( 1)拉斯威尔模型
(线性沟通模型 )
( 2)申农模型
( 3)贝罗模型返回
(在教育研究中,类比模型和数学模型比较常用。)
模型的含义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把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形态称之为实体。模型,就是对实体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模型并不陌生,上一次课我们就科学研究方法讲了四个模型。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利用模型。
例子返回如关于物体运动,当我们只关心物体整体的运动,而不考试物体内部各部分的特征和运动状态时,我把、物体抽象为只有质量无体积的,质点,,但当我们考虑物体内部各部分的性质和运动状态时,我们把它视为,刚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引入模型的概念,目的是使研究对实体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更普遍,更集中,更深化。这是因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先把复杂的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求,根据其特征,用一些图形、符号把这些要素的作用、
地位和相互关系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化了的代表 。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利用模型的例子返回
( 1)拉斯威尔模型(线性沟通模型)
哈罗德 ·拉斯威尔提出一个用文字表达的线性的沟通过程模型,即五个,w”模型。
,Who says,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教育研究,瓦尔特 ·伯格和高尔合著,
朗曼出版社。
在教育研究中,这个模型揭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方面的研究领域:谁 ── 说什么 ── 什么渠道 ── 对谁说 ──
什么效果。
分析返回对拉斯威尔模型的分析
1.控制领域
2.媒介领域
3.内容领域
4.受教育者研究
5.效果研究五项内容与沟通模型对照五项内容返回拉斯威尔模型分析
1.控制领域 对沟通者(教育者)的研究,研究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控制作用。如教师、校长、管理员。
2.媒介领域 即教育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研究,
研究各种媒介的性能、特点、选择等。
3.内容领域 即对教学或教育内容的研究,说什么,
怎么说的问题。
4.受教育者研究 研究受教育者的兴趣,需求,接受的行为及影响的因素等。
5.效果研究 研究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后所产生的态度、思想、行为的变化。
五个内容返回拉斯威尔模型五项内容与沟通模型对照图谁? 说什么? 什么渠道? 对谁? 什么效果?
─→ ─→ ─→ ─→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教育者研究 效果研究结论:拉斯威尔模型在沟通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该模型忽视了两个重点因素即沟通的动机和信息的反馈因素。
返回
( 2)申农模型它由七个要素组成:
讯息 信号 信号 讯息信源 ──→ 编码 ──→ 信道 ──→ 译码 ──→ 信宿
↑ │
│ │
└──────── 反馈 ─────────┘
这是从信息的角度去建立模型的。 申农模型原用于电报通信过程。
返回
(三)贝罗模型把沟通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部分:
沟通过程基本部分的构成因素贝罗模型提供一些结构因素的考虑,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信源 ─→ 信息 ─→ 通道 ─→ 信宿接收者并着重显示每一基本部分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 。
返回贝罗模型沟通过程基本部分的构成因素
1.信源 指传播者,选择编制信息,它由如下要素组成:
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环境(地位、威望、影响)、文化(学历、经历、文化背景)。
2.讯息 即经由传播者选择、控制的有意义的信息内容,
要素:符码(包括文字、语言、图象、音响等)、内容(讯息的意义和结构)、处理(符码的编排)。
3.通道 传递信息的渠道,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道。
4.信宿(受播者) 受影响的因素有:传播的技术,受播者的态度、知识、社会系统、文化基础。
返回三、研究对象的分析模型
1.因果关系模型
2.结构关系模型
3.时间关系模型
4.随机关系模型返回
1.因果关系模型即探索并描写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这一关系的函数形式为:
y= f(x)
y为事物发展的状态,x为影响决定事物发展的因素 。
返回
2.结构关系模型即探讨并描写事物变化发展的因素之间可能保持的某种结构关系。其数学函数形式为:
y= f( y1,y2,y3,…,yn)
例如,研究全国六年制小学统一教材对名类地区小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怎样正确有效地运用全国统编教材,这就需要运用结构关系模型。
返回
3.时间关系模型探讨并描写事物的演变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y= f(t) t为时间序列例如,研究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用的就是这个模型。
返回
4.随机关系模型探讨并描述事物发展在某一阶段(时刻 t)的状态与前一阶段( t- 1 时刻)状态的相关关系。
yt= f( yt-1)
例如,教育预测,研究教育现状与过去状况的相关关系,现状与未来的关系,用于预测。
返回
1.实体模型指相似理论,依据实体的几何尺寸的比例制成的简化实体,如城市规划模型,校建模型,实验模型等等。
返回返回
2.类比模型利用图形,符号表达事物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抽象,如框图、流程图、曲线图等。这种模型在教育研究中使用比较普遍。
返回
3.数学模型利用运算符号和数字表达的一种抽象。
第四讲 教育研究的设计一、研究设计的主要功能二、研究设计的目的和任务三、研究设计的分类四、研究设计的内容阅读,Billy L,Turney & George P.Robb,RESEARCH
IN EDUCATION,The Dryden Press Inc.
导语返回研究设计是进行任何正规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先决条件。
无论是何种研究,计划是基础。无人能达到如此精练的地步,无须计划而能进行成功的研究。
研究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计划,它把需要完成研究目标的各项打算编制在一起。
导 语返回一、研究设计的主要功能
1.为指导该研究提供蓝图。
2.为评估该研究提供工具。
返回二、研究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1.拟定计划,叙述研究的问题及与之相关的资料来源及形态。
2.制订策略,说明以何种途径搜集资料,处理、
分析资料。
3.作出预算,包括时间预算及经费预算。
返回三、研究设计的分类
1.学术论文 尤指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撰写,导师审批。这类研究计划是学位论文研究的第一步,且是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生培养的总要求。
2.纵向课题计划 这类课题竞争性很强,因此研究计划的制作很重要。能否获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批者对研究计划的评价和判决。
3.横向课题计划 这为课题的研究计划主要面对资助者,取得合作和支持。这种研究计划比较灵活。
返回四、研究设计的内容
1.课题的选择与评估
2.文献的查阅和综述
3.变量的确定与假设的形成
4.抽样的方法及样本的大小
5.资料收集的程序和方法
6.资料分析处理的方法与工具
7.结果的预估
8.论文报告的撰写返回第五讲 抽样技术 基本概念导语抽样 概率总体和单位标志样本 样本容量抽样原则和方法 原则 方法总体与样本的指标 总体的指标标本的指标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 抽样误差样本大小返回教育研究的对象有时是不容选择和不可选择的。要研究就非得研究这一特定对象的全部不可。例如,全国 15岁以上的成年文盲,为了获得成年文盲人数,这个人数占成人总人口的比例,就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缺少哪个地区的数字都不行。还有,如果我们要调查某大学历届毕业生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业绩,借以了解教育质量,就得对该校所有毕业生逐一调查,然后才能得出总体情况。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研究对象是可以选择的,须要选择,
抽取其部分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
例如返回抽样技术的导语例如,要研究当前全国高中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情况,就不必要对全国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进行调查,而只需选择其中一部分,对这部分进行研究,把研究的结果推理到全国中学教学的总体上去,借以了解这个总体的全貌。这就是抽样。如此说来,抽样的问题,直接涉及对总体的了解。能否通过抽样真正有效了解总体,那就看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这个问题在自然科学中是容易解决的,但在教育研究中就不容易了,它涉及到抽样的技术。
第五讲页首 返回抽样从一个整体(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对象加以研究,并据此对整体的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算,以达到对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过程 )
由上述概念,可得两点认识:
1.样本必须有代表性;
2.样本的出处由总体的外延决定。
第五讲页首概率概率又称为机率或自然率,指某一事物在无限次观察中可能出现的相对次数:
a
P(A)= ───
n
第五讲页首总体和单位总体就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在一起的,包含有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群。
构成总体的每一事物称为总体的单位,简称单位。
单位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它可以是人、物、组织机构或情况。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由有限单位构成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两点认识:
1.总体必须有确定的界限(外延)。
2.总体的大小对构成总体的特性限制多少有关,
限制性(如限制地区、年龄、性别、时间等)的范围越大,总体的范围就越小。
返回标志 2-1
标志指总体中各个单位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或特性。
一个单位可以有许多标志,可从不同方面来表明单位的特征。
单位的某些标志与总体中其他单位的标志是相同的
,(如一年级学生,民族,年龄等),这些相同的标志
(特征)构成了总体的共同标志。总体之所以成为总体,
正在因为总体中的各单位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反映这些共同特征的标志称为同质标志。由于各单位具有各自的特征,反映这些各自特征的标志称为变异标志。总体中各单位存在变异标志,构成研究的问题。即是说,研究问题产生于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差异性。
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返回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凡可以用数量表示的标志称为数量标志,如年龄,
学习成绩,智商等等。数量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称为标志值或变量取值,如 30岁,90分等等。
凡不能用数量表示,必须用事物的属性来表现,并用某些定语加以陈述的标志称为品质标志,如性别,民族,学科专业,健康状况等。品质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为属性状态,如某学生性别是男的,某生健康状态良好等等。
第五讲页首标志 2-2
2-1
样本从总体抽取出来被认为能代表总体的那部分单位。
返回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包含单位的个数。用 n表示。
必须指出:总体的单位数是由研究的目的及问题的性质来决定的;而样本的单位则取决于对抽样所作结论的精确度的要求,它是在总体正确的前提下考虑样本的必须容量的。
第五讲页首抽样原则根据抽样的目的,可确定抽样的两项原则:
1.随机性原则即任何一个独立单位都有被抽取的均等机会;
2.效果原则在一定的条件下,选取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案,
保证样本能成为总体的缩影。
第五讲页首抽样方法常用的抽样方法有:
(一) 简单随机抽样法 对在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单位不加任何限制。 1.编号抽签法 。 2.随机数表取样法 。
(二) 系统抽样法,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与总体特征标志无关的标志进行排列然后以固定顺序和间隔来选取单位。
( 三) 分层抽样法对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分组,再从各组中随机抽样。
三,整群抽样,以群体为单位抽样的样本。
四,非随机抽样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调查样本。
第五讲页首一、总体的指标
(一)总体平均值
(二)总体方差和标准差概念解释,指标 变量总体 第五讲页首指标即反映总体或样本的某种属性的参数。
指 标变量总体概念解释,返回各单位的标志可以用数量表示的总体称为变量总体。变量总体指标可作统计运算。
变量总体概念解释,指标 返回
(一)总体平均值总体平均值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表明总体中各单位变动的集中趋势。常用 μ0表示。
x1+ x2+ …+ xn Σ xi
μ 0= ──────── = ────
N N
返回总体方差和标准差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表明各单位标志值对平均值离差的平均水平。标准差或方差大,表示点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分散,总体平均值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的代表性差,反之表示平均值的代表性高。
N
方差,σ 2= Σ ( xi- μ o) 2/ N
i
N
标准差,σ = Σ ( xi- μ o) 2/ N
σ 反映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各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越大,σ 越大。
总体方差和标准差返回二、标本的指标反映样本的属性参数(指标)也是两个;平均值和方差(标准差)。平均值反映样本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标准差反映样本各单位标志值的分散程度。
平均值用 X表示,方差和标准差分别用 S2和 S表示,
n
x1+ x2+ …+ xn Σ xi
x= ────────── = ────
n n
方差和标准差分别用 S2和 S表示:
S2= Σ ( xi- x) 2/ n,
Σ d2i
S= Σ ( x2- x) 2/ n= ───
n
di为样本各单位的离差。
还可以直接从原始数据 x中求标准差,求法在统计学中已学过,这里不再证明。 返 回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一、抽样误差
(一)、影响抽样误差的三个因素: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二、样本大小
( 一)、确定样本大小的基本公式
(二)、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导语返回抽样误差前面已经指出,抽样的根本任务是从样本的指标推论出总体的相应指标。但是,由于总体内各单位的特征参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根本的指标不可能与总体指标不完全一致。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使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绝对相同,而是使它们之间的相应指标尽可能互相接近,相似,从而实现从样本推论到总体的目的。
我们把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可能相差范围称为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的大小表现了样本代表总体的真实程度。抽样误差 ↑,代表的真实性 ↓ 。
因此,为了使样本能够更好地代表总体的真实性,就得要控制和减少抽样误差。那么,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返回
(一)、影响抽样误差的三个因素
1.样本的容量
2.总体内各单位特征参数的差异程度
3.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返回
(前两个因素产生的结论)
一般情况下,样本数越小,抽样误差越大。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之一 --- 样本的容量证明返回一般情况下,样本数越小,抽样误差越大。这个结论很容易得到证明:
以平均值为例,
N
总体,μ 0= Σ xi/ N
N
样本,x= Σ xi/ n
当 N= n时,μ 0= x,即抽样误差 ─→ 0,
当 n→ 小时,抽样误差 ─→ 大,
当 n→ 大时,抽样误差 ─→ 小。
返回证 明抽样误差的数值的大小与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大小成正比,即单位标志值差异 ↑,抽样误差 ↑ 。
总体内各单位特征参数的差异程度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之二 ---
返回综合上述两点,可有如下结论:
n↓,总体标准差 ↑,则抽样误差 ↑ 。
如果用 μx 表示抽样的平均误差,则有,
Σ ( xi- μ 0) 2
μ 2x= ──────── / n
n
μ 21= σ 2/ n
或 μ 1= σ / n
此式表示,如果 σ 很大,则应 n↑,才能保证 μx 的减小,即抽样误差的减小。
这里必须指出,在实际抽样过程中,σ 是不知道的。
因此,须采用以往的经验来代替,或用抽样的标准差 S来代替。这种替代,对抽样仍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
返回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抽样误差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系统抽样方式的抽样误差小一些,而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大一些。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之三 --- 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返回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3-1
抽样平均误 μx 只是给出衡量可能误差范围的一种尺度,我们借助这一尺度对误差作粗略的估计。实际上,用抽样指标来估计总体指标,总会发生误差,而其间的真实误差是无法计算的。因此,我们能做的事情是抽样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就需要研究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返回3-2 3-3
设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误差可能范围为△ x,则有
△ x= x- μ 0
或 μ 0-△ x≤x≤ μ 0+△ x
上式表明,抽样平均数 x是以总体平均数 μ 为中心,
在 μ0 ±△ x之间变动,区间? μ0 -△ x,μ0 +△ x?
称为平均数的估计区间。显然△ x越小,样本越能代表总体。
返回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3-2
3-1
3-3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3-3
由于总体平均数 μ0 是未知的,它要靠实测的抽样平均数去估计。即是说,上式△ x= │ x- μ0│ 永远无解。 因而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实际意义是希望总体平均数 μ0 落在抽样平均数 x±△ x的范围内,从 x推出 μ0 。这是我们的研究目的。即
x-△ x≤ μ 0≤x +△ x
这样一旦我们确定△ x,总体的 μ0 即可推理出来。
返回
△ x= x- μ 0
或 μ 0-△ x≤x≤ μ 0+△ x
3-1
3-2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 2-1
在抽样中,一旦样本确定,抽样误差就是定值,而抽样误差范围则是根据人们研究目的不同由人为地确定的。
即是说,不同的研究目的允许有不同的抽样误差范围。通常抽样误差的范围是以抽样平均误差为标准单位来衡量。
我们把△ x除以抽样平均误差 μx 得出的相对数称为抽样误差范围的概率度,用 t表示,即
t=△ x/ μ x,或△ x= tμ x
t的实际意义是表示抽样误差可能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当 t↑,我们所预期的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越大。
2-2 t与误差发生概率关系表 返回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 2-2
t与误差发生概率关系表
─────────────────────────────
概率度 t │ 误差发生的概率 φ ( t)
─────────────────────────────
t= 1.0 │ φ (t)= 0.6827
1.5 │ 0.8664
2.0 │ 0.9545
3.0 │ 0.9973
4.0 │ 0.9999
5.0 │ 0.999999
─────────────────────────────
返回2-1
(一)、确定样本大小的基本公式
t=△ x/ μ x,△ x= t·μ x
△ x= t·σ / n
n= t·σ /△ x
n= t2σ 2/△ x2
这就是确定样本大小的基本公式。公式表明,在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确度
3.希望预期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度 t的大小。
4.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以及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统计分析的要求。
返回
1.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程度式中未表明各单位差异程度 s与 n的关系。但上面我们已经讲过,σ 是未可知的,一旦样本确定,通过测试,即得 s,可用 s代替 σ 。因此,上式的实际意义应为:
t2s2
n= ─────
△ x2
可见,由于△ x是人为的确定值,所以,当 s↑,n则虽大。
返回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1
课题要求的精确度根据课题的,规定允许误差的大小,即
△ x= │ x- μ 0│
的大小。当允许误差范围 ↑,则精确度低,则 n↓ 。
反之,△ x↓,精确度高,n大。
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2
返回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3
希望预期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度 t的大小。
保证预期的△ x出现的概率度 t越大,则相应的 n
越大。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选 t= 2或 t= 3,使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在 95.45%和 99.73%时最为合适。
返回除上述三点要求外,还要考虑到课题研究的时间、
人力、财力以及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统计分析的要求。
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4
返回问卷是问卷调查研究的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科学地设计问卷,是该类研究的关键性环节。问卷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问卷调查的回收率、有效率以及问卷本身所提供资料的可信程度、真实程度。因此必须学会设计问卷,
第六讲 问卷的设计一、问卷的构成二、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三、问卷设计的程序常用的几种问卷量表返 回一、问卷的构成问卷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个人特征资料前 言事实性问题 态度性问题返 回返回
(一)前言部分每一位问卷的开头,必须有一段简短的语言,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回答,如果问卷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不便公开的事情、态度、情感,
还要作出关于保密的说明,以免被调查者有顾虑。(不要强求被调查者通报姓名,除非十分必要)
返回
(二)个人特征资料部分在问卷调查中,个人特征资料往往是作为自变量中的变数而被使用的。即使不作为自变量的变数,往往个人特征资料会给我们提供关于论证课题的有用的次料。不同个性特征(如性别、年龄、年级、优差生、职业、身体状况、经历、学历等等)的个体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是有差异的。记住这一点,设问卷时,应考虑个人特征资料。
当然,不要把所有个体特征都列举上去,这不必要也不可能。
主要考虑一些可能与课题有关的因素。
返回
(三)事实性问题部分指要调查了解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行为事实。如,是否有,,有多少,?等等。
如,你有没有缺过课?缺多少?,
,你有没有缺交过作业?缺多少?,
,迟到、早退?多少?,……
返回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通过人的意见和举止行动反映出来,意见是态度的言语表现。因此,利用问卷设计特定的态度性问题,可让受试者把意见用言语表现出来。
必须注意,态度性问题要从多侧面来陈述,以保证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通常可概括为四方面:
1.情感性意见
2.评价性意见
3.认同性意见
4.认识性意见关于态度量表
(四)态度性问题部分
1.情感性意见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好恶及情绪反应。通常用喜欢/不喜欢,有兴趣/无兴趣等一类词语表达。
返回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某种品质的判断。
通常很好/好/不好,优/良/中/差等词语表达。
返回
2.评价性意见返回指人对人,对事、物的某次意见、做法的赞同倾向,通常用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等一类词语表达。
3.认同性意见返回指人对某事物认识、了解所表达的思想与信任,
例如对某项成果的意见用,这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的语言表达。
4.认识性意见为了研究人的态度,因而要对态度进行测量。但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无法直接进行测量的,只能从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他方面加以间接推断。通常较多采用态度量表为工具进行态度测量,而态度量实际上是对某个态度对象(事物)而设计的问卷,通过被测者对评等式问卷所作的选答反应,以了解被测者对某态度对象的态度倾向。
设计态度测量问卷(态度量表)必须注意两个态度指标:
两个态度指标态度量表的意义及设计返回返回
⑴ 态度的方向性 即喜欢不喜欢,肯定或否定的正负方向。
⑵态度的强度 即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的程度。
态度的强度以态度的等级来衡量。通常有几种不同的等级:
两等级式:A/D
三等级式:A/U/D
四等级式:S/A/D/DS
五等级式:S/A/U/D/DS
还有更细的分法。每个等级都给以不同的分值,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是一,打上证号。
如,(举例)
两个态度指标:
你认为教师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如下几方面所能达到的效果的程度是:
S A U D SD
1.创造启发式教学情景 └──┴──┴──┴──┴──┘
2.培养能力 └──┴──┴──┴──┴──┘
3.帮助理解难点 └──┴──┴──┴──┴──┘
4.因材施教 └──┴──┴──┴──┴──┘
5.提高教学效率 └──┴──┴──┴──┴──┘
6.其他 └──┴──┴──┴──┴──┘
(评价性意见的问题)
例子返回二、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
(一)自由论述式
(二)填答式
(三)二元选择式(是非式)
(四)多重选择式
(五)译等式
(六)排列式
(七)分配式返回如:你在课外还阅读其他书籍吗?主要有哪些?请列出书名及资料来。
返回
(一)自由论述式返回如:
该校学生情况统计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一年级人数,招生人数,二年级人数 ……
(二)填答式返回如:
一般情况下放学回家我总是首先完成作业。(是,否)
一般情况下我写作业都要父母在身边辅导。(是,否)
(三)二元选择式(是非式)
返回你认为你中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偶然失误
B.基础不好
C.思想太紧张
D.无心应试
E.
(四)多重选择式返回参加了上期暑假教师业务培训班,对你目前的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无帮助?
└────┴────┴─────┴────┘
很有帮助 有帮助 未体会到 没有帮助
(五)译等式返回
(六)排列式如:
根据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你认为当前校领导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做哪项(请按工作的迫切性顺序,在( )
内标上1,2,3,4等序号)。
( )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 )抓常规管理的运转
( )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
( )培训教师
( )解决教育经费
( )抓科研
( )其他返回
(七)分配式如:
你在过去的一年中,每天的工作时间分配情况是:
种 类 时数
A 课堂教学
B 批改作业
C 写教案
D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E 研究教材合计返回
┌────┐ ┌────┐
│ 研究课题 │ │ 调查对象 │
└─┬──┘ └──┬─┘
┌─┴────────────┴─┐
│ 建立假设,确定变量X、Y │
└───────┬────────┘
┌───────┴────────┐
│ 确定X、Y的变数 │
└───────┬────────┘
┌───────┴────────┐
│ 设计问题语句 │
└───────┬────────┘
┌───┴───┐
│ 试测评价 │
└───┬───┘
┌───┴───┐
│ 投入使用 │
└───────┘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一般的程序如图所示):
(一)确定课题与调查对象
(二)提出假设表明变量X,Y
的关系
(三)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项目
(四)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五)问题的排列组合
(六)试测评价与修订各步骤分述如下:
返回一般来说,一旦课题得以确定,就要考虑围绕解决该课题应确定的调查对象。注意,相同一个课题,研究的侧面不同其调查对象是不同的。
(一)确定课题与调查对象返回如,教师的教学效果是由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
教学方法及所选定的教学内容等因素决定的,。这里
Y=教学效果
X={X 1,X 2,X 3,…}={教学态度,教学能力,…}
(二)提出假设表明变量X,Y的关系返回
(三)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项目上述自变量中,每一项都包括多方面的情况,如何用一些变数来描述这些变量才能有效地检验研究的假设?
这是问卷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常我们是根据经验或别人的研究资料,进行修改完善。例如,,教学态度,
一项,我们可用如下几个变数来描述:
X 11=备课、批改作业是否认真;
X 12=对学生是否负责;
X 13=是否严格要求学生;
X 14=每次上课是否准备充分;
……
返回
(四)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3.问题要具体,不要抽象、含糊。
2.不使用诱发性或倾向性的词语,避免被调查者在这些词语的诱发下产生趋同心理。
1.用词要通俗,易懂,准确,简短,不使用陌生的,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如,思想太紧张,与,动机过强,)
问题的表述和答案的要求要采用上面介绍的各种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返回即问题的结构。两条基本原则:
1.便于被调查者顺利地回答问题;
2.便于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五)问题的排列组合返回常用的几种问卷量表二、瑟斯顿量表( Thuston Scale)
三、古特曼( Guttman Scales)
四、语义区分量表法(奥斯古德量表)
一、利克特( Likest)量表返回或称总加量表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 1932年创制。
用于测量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观点、看法。
这种量表由一系列的关于某一事物的倾向性意见的陈述句组成,称为条目,在这系列的陈述句中积极和消极的各占一半,每一陈述句均给以等级分值以表明态度的强度
(例见附页 195)。
量表设计出来后要进行项目的相关分析,保留高相关的项目,去掉低相关的项目。然后实施。量表的分析下节介绍。
一、利克特( Likest)量表返回由瑟斯顿本世纪 20年代末提出。该量表也是由一系列关系某事物的意见,
态度的倾向性陈述句组成。与利氏量表不同,利氏量表指态度强弱程度分等级,每等级均有分值,被测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选定其中某一分值。而瑟氏量表要求被试者选定自己同意的项目。每一项目都赋有量表值。
建设瑟斯顿量表:
1.收集一批陈述句( 50- 100 )表达从赞成-反对不同程度的对待某主题 (事物)的意见。
2.这批项目分发给一个专家评判团( 50人以上)进行评判,并到它们归类到从最赞成-反对的 11个连续等级中去。归类依据并不反映评判者本身对某事物的态度,而是反映评判者对该项目在,赞成-反对,的连续体上所占的位置。
3.计算各项目的量表值,量表值为评判数据分布的中数 Median,(见 P198)。
4.根据分数分布的Q值选定项目。
5.量表实施,要求以同意或不同意对项目作回答。
6.量表分析,被测者选定的项目的量表值之和之平均值即表明被测者的态度。
二、瑟斯顿量表( Thuston Scale)
三、古特曼( Guttman Scales)
由古特曼于本世纪 40年代提出的。该量表是在批评利氏和瑟氏量表的项目多维性,不利于对测量分的解释这一基础上提出的,它强调测量项目的单维性,假定测量同一维度特征的一组项目,可以指难度或数量的连续体排成顺序,表示接受项目所有有,特征量,的程度。
y n
如,a.我身高高于 1.80米。
b.我身高高于 1.75米。
c.我身高高于 1.70米。
d.我身高高于 1.65米。
量表的逻辑假设是,对 a答 y的人总会对其他项目也答 y,对 b答 y,则应对 c,d
也答 y。
累积量表的设计要求比较高,尤其在量表项目的分析时,需要周构思,作出顺序结构。因此,在设计累积量表时,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同质性问题,即是说,被测者对项目的反应可能出现不一致,例如,同意 b而却不同意 c。这种现象称为反转反应。对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项目单维性有问题,二是被测者的反应误差的问题。对第一种情况,则需检验量表的复制指数 R。
e
R= 1- ───
nk
e为反转反应的数目,n是被试人数,k为项目数目。一般情况下,R= 0.85- 0.90
为可接受的区间。 返回返回四、语义区分量表法(奥斯古德量表)
语义区分量表是由奥斯古德 (Qsgood)等人在 1957年根据语义心理学研究提出的,已在问卷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管理心理学中有关领导行为的 LPC( The Least
Preferesed CVowosker,最不喜欢的合作者)量表,这是运用语义区分表设计的。
语义区分量表的设计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确定语义的三维空间:评价 (好-坏 ),潜能(强-弱),活动(快-
慢)。每一维度用 3- 15组双极形容词测定,得出的分数求出总分,表示人们的态度或看法。
二、几种常用的态度量表模型及其计算方法。
一、什么是态度量表?
第七讲 态度量表分析模型
1、二元量表
2、单向评等量表
3、双向评价量表
4、多因素排序量表
5、量表统计数据的差异检验返 回什么是态度量表?
态度量表是针对某项事物(团体、机构、政策、活动等)而设计的,用来测定受试者态度倾向的结构化问卷。量表中的变量以问题的形式陈述,而变数则以态度的方向性和态度的强度等级来表现。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态度量表模型及其计算方法。
返 回返 回一、二元量表最简单的量表,代表变量的各问题,只提供同意/不同意,或是/否等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作为变量。对于这类量表,通常只作反应的百分率计算。
二元量表模型返 回
n1
Cy= ─── × 100%
N
n2 n1
Cn= ─── × 100%=( 1- ── ) × 100%
N N
通过对百分率的认识比判断人们对某事物的态度。
等级问题 同意 不同意
Q
百分率
n1
Cy Cn
n2
二元量表模型返 回二、单向评等量表单向评价量表是对提出问量的量化等级,以两端为极端,中间按程度单向顺序排列。每个等级予以等级分值,等级可分 5,4或 3级。
例子例,学生对于某课程教学内容是否被理解,接受时,
可采用此模型:(若分为 4等级)
等级 aj
响应人数问题 Qi
a1
只有小部分理解
a2
部分理解
a3
大部分理解
a4
完全理解得分率
Fi
Q1
Q2
Q3
n11
n21
n31
n12
n22
n32
n13
n23
n33
n14
n24
n34
F1
量表中,i= 1,2,3,j= 1,2,3,4
此类量表的得分率为,返 回返 回
aH最高等级分值,aj各个等级分值。
nij对于第 i个问题作 j级反应的人数得分率 Fi具有 0≤Fi≤1 的性质,并可用图形表示为:
└──┴──┴──┴──┴──→ Fi
0 0.25 0.50 0.75 1
然后对 Fi通条进行分析。 Fi值超过等级分值的中值时,
为积极的,相反为消极的。
Σ ajnij
Fi= ─────
aH·N
此类量表的得分率为
aHΣ ajnij
Fi= ─────
aH·N
= aHN/ aHN
当 aj= aH为常数时,
三、双向评价量表这种量表是对提出问题的量化等级,分正负两个方向。等级的两端表示完全极端的相反意见,因此等级分值也包含有正负分值。这类量表的模型如下:
双向评价量表 模型返 回
─────┬─────┬────┬─────┬──────
等级 aj│ a1 │ a2 │ a3 │ a4
响应人数 nij├─────┼────┼─────┼──────
问题难 │ 很同意+2 │ 同意+1 │ 不同意-1 │ 很不同意-2
──────┼─────┼────┼─────┼──────
Q1 │ n11 │ n12 │ n13 │ n14
Q2 │ n21 │ n22 │ n23 │ n24
Q3 │ n31 │ n32 │ n33 │ n34
──────┴─────┴────┴─────┴──────
此时,Fi具有 -1≤Fi≤ + 1的性质,可用图形表示:
┴──┴──┴──┴──┴──→ Fi
-1 -0.5 0 0.5 + 1
对 Fi的分析,当 Fi为正时,表明对 i题反应是积极的,Fi为负,
则反应是消极的。
2N
Σ ajnijFi =得分率i= 1,2,3,j= 1,2,3,4
双向评价量表 模型返 回返 回四、多因素排序量表对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各人对其影响的地位,
作用意见不同,通常采用因素量表作出排列。此量表的模型是一个方形矩阵,在计算时,对各个因素的地位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多因素排序量表模型返回
──────┬───┬───┬────┬────┬─────
排序等级 aj│ No1 │ No2 │ No3 │ No4 │ 排序指数 Wi
响应人数 nij├───┼── ┼────┼────┼─────
因素 Fi │ 4 │ 3 │ 2 │ 1 │
──────┼───┼───┼────┼────┼─────
f1 │ n11 │ n12 │ n13 │ n14 │ W1
f2 │ n21 │ n22 │ n23 │ n24 │ W2
f3 │ n31 │ n32 │ n33 │ n34 │ W3
f4 │ n41 │ n42 │ n43 │ n44 │ W4
──────┴───┴───┴────┴────┴─────
须知,在此模型中,如果每个受试者均对每一因素作出排序反应,各等级的响应人数之和都等于受试人数的总和,即 Σ nij= N,
NΣ aj
Σ ajnij
排列指数 Wi =
aj为排序等级分值,nij某一因素在各排序等级的分布数,Wi为某一因素的排序指数。 对于这个模型,Σ Wi= 1。
aj为排序等级分值,nij某一因素在各排序等级的分布数,Wi为某一因素的排序指数。对于这个模型,Σ Wi= 1。
多因素排序量表模型 (设有 4个因素 )
举例返回例:对教师职业的态度,由于影响教师职业态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物质待遇,社会地位,传统观念,
工作特性等,但这些因素中哪一因素是主要的,其次,
再次?可用此模型,然后计算 W1,W2,W3,W4。
分析,若 W1> W2> W3> W4,则可知影响教师职业态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了。
关于多因素排序量表的例子返回五、量表统计数据的差异检验在 N样本(或对象中),使用量表获取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 这些计数资料是否存在差异,可用 X2检验。
通过量表获取的计数资料,有两种形式的差异需要检验。
第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步骤第一种形式是同一问题,不同态度等级之间的差异检验。如表:
────────┬────────┬────────┬─────────
态度 │ 同 意 │ 不 表 态 │ 不 同 意问题 │ │ │
────────┼────────┼────────┼─────────
问 题 │ N1 │ N2 │ N3
────────┼────────┴────────┴─────────
差异检验 │ 三者是否有显著差异
────────┴───────────────────────────
返回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第一种形式返回第二种形式,问题与问题之间对象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如表:
────────┬──────┬───────┬───────┬────
态度 │ 同意 │ 不表态 │ 不同意 │ 差异检验问题 │ │ │ │
────────┼──────┼───────┼───────┼────
A │ na1 │ na2 │ na3 │ 几个问题
B │ nb1 │ nb2 │ nb3 │ 之间是否
C │ nb1 │ nc2 │ nc3 │ 存在差异
────────┴──────┴───────┴───────┴────
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第二种形式检验的步骤如下:(关于 X2的原理统计学作介绍)
1.建立虚无假设 H0。
2.根据公式计 X2值:
X2= Σ (fo- fe)2/ fe
fo调查对象作出的实际反应次数
fe理论上期望的次数
3.根据自由度 df,查 x2表,确定 Ho可能发生的机率,如果 Ho发生的机率 P > 0.05,则各项数据中无显著差异,若 Ho发生的机率 P≤0.05,则有显著差异,
若 P≤0.01,则有十分显著的差异。
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步骤返回第八讲 研究报告的撰写二,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三,研究报告设计的总体原则和要求一、研究报告的类型返回
1.根据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的特点划分,
可分为:
理论型(基础研究)
实践型(应用研究)
2,根据议论的性质划分,可分为:
主论型论文驳论型论文一、研究报告的类型返回
① 主要地依靠逻辑推理和假说的 (理性思维,
思辩方法 )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推理,
获取研究成果,并以理论阐述为主。
理论型(基础研究),
② 由论点(命题)、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返回
① 主要通过实验、试验、实践环节获取资料,
运用计算、描述、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成果,并以叙述为主。
实践型(应用研究),
② 由实践条件和方法、结果、讨论四个部分。
返回从下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以下面阐述为主。
返回立论型,
靠反驳别人的论点来立论。
返回驳论型:
人类在长期的写作中,各类文体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成俗的总体格式,即文章的格局。学术论文主要是说理。
即通过用议论或说理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特点:①表现手段:议论;②组织方式:逻辑思维;③目的:以理服人。这种性质决定了学术论文的论点、论据、
论证三个部分。即三要素结构。此为学术论文的总体格式,
尽管学术论文类别繁多,且每种表现因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各异,其表现方法不同,但一般格式(结构)是相同的。
即:
题目,署名,目录(节段标题),摘要,绪论,本论、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十个部分。
返回二,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要求确切、恰当、鲜明、简短,用词精练、中肯、醒目。
返回
1.题目:
返回内容的缩影,清楚的轮廓,论文的纲要,参考文献,附录,图表等内容。
2.目录:
返回两种形式:① Abstract ② Sannary
Abstract:研究意义、方法、主要资料、
观点、结论
Sannar:主要内容,要求:文字简洁、
准确、畅达。
3.摘要研究意义,背景(文献评述),理论框架,研究目的。毕业论文还应交代:
① 课题选择的理由和说明
②文献综述
③研究的局限性。
4.前言返回返回理论型:论点:作者的主张和科教片法,需要予以阐述和说明的观点。
论据: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依据,理论、科学道理;事实、资料。
要求:①理论要完整、正确;;②资料、事实真实、确凿、适用。
论证:作者以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逻辑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5.本论实践型:理论分析;实践(调查、实践、实验等)资料、手段和经过;实践结果分析、讨论三部分。要求:
①详细说明理论分析中所提出的假说,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阐述理论分析时,所作的假说及其合理性。
②指出可应用的分析方法,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自己改进的。 ‘
③在实践资料、手段和经过部分,要详细介绍实践的资料、方法及经过等基本内容(以实验为例)。
④分析讨论部分,报告必要的实验、调查数据,
并以图表表示。从结果中引出必然的结论和推理,推广到合适的范围(总体)。
研究成果部分,主体,核心。
返回论文的全面概括,提取规律、法则、定理、
原理。这是一个理论分析的过程。结论要求:
准确、完整、鲜明。以本文论述为基础,但较本文中表述更精练,更集中,更典型,更有理论高度。因此,措词更严谨,逻辑推理要严密。
6.结论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两种类型,(1)观点的引用,语句的引用; (2)参考(特别是专著)。
①源于学报、期刊的,注明作者的姓名,题目,期刊名称,年、月、卷、序、页码。
②来源于书籍文献的,注明编著者,书名,出版社,
出版年月,页码。
③援引,作者,文献原载书刊名称,期,版,现载书刊号,页码。
7.参考文献返回返回言辞恳切,实事求是。
8.谢辞
1.内容要正确,客观,需有新意( 科学性、
客观性,创造性 )。
三,研究报告设计的总体原则和要求
2.结构要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3.致力表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返回返回
Δ 科学性是基本前提,要求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揭示规律,这就要求所阐述的理论(理论分析)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是首尾一贯的,而不是前后矛盾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
论文是否科学,主要指观点是否正确,鲜明,证据确凿,翔实,论证合乎逻辑。
①论点正确、鲜明正确:立论正确,反驳的观点是错误的,从反驳中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明白无误表示出来,不可含糊,广泛。
论证时,紧紧围绕证点进行论述,从而导邮令人信服的结论。
②证据确凿,翔实,即材料要足以证明观点,支持观点,否则苍白无力。 因此占有资料要充分,并选取最充分,真实有力的论据作为主论的依据。
③论证要合乎逻辑,充分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
科学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密切相关,但又有分工: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客观性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客观性返回返回创造性体现在论文的新意。新见解,新材料,解决新问题,
具体地说:
①对本专业学科领域内的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②使用新颖的论证角度,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相同的课题,得出令人新鲜的结论。
③虽然立意无新突破,但有重要的新资料,新子实。
④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解释本学科的某一问题。
⑤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或为生产生活中某一总是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观点、数据。
⑥全面归纳、总结别人的成果,提出自己新见解。
创造性返回
① 观点要统帅资料,资料支持观点,观点、资料高度统一,,纲举目张,,,纲,是论点,论文的灵魂、
统帅,论点一定要清楚、显赫。高举这个纲,分点到位,层层展开,象,目,一样,张,开孔来。
②论证过程要严谨,富于逻辑效果,做到据理而论,言之有理,顺理成章。讲观点时,要有材料的支持,选用材料要围绕所有说明的观点,不可存在没有资料支持的观点,或没有观点的材料。
③井然有序,学术论文注重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与文学创作论叙体文章不同。
2.结构要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返回研究成果能反映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①注重理论上的分析提高人们通常认为,理论水平高的人,其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研究报告,一定注重理论的分析。
②注重运用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科学的敏锐性,也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科学能力的体现。
敏锐力强的人,对事物反映快,关于发现问题,洞察本质,能较快地获取科研成果。
3.致力表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第八讲 研究报告的撰写第一讲 绪论(一至三)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问题二、科学研究方法体系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返回返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定义人们通常把达到目的途径( Approach)、手段
( Instrument)、工具( Tool)及技术( Technique)统称为方法( Methodology)。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活动,活动的目的是要揭示客观事实,探索教育过程发生、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因果关系,对被观察到的教育现象、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有相应的有效的方式方法。
因此,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为了认识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此定义给出以下意义:
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一般问题:定义与 意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三点)
2、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手段和工具。
1、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
它为科学认识活动提供途径、手段和工具。
3、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广,
有方法论的问题,也有具体的方法、技术问题。
返回专门方法一般方法哲 学 方 法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按其普遍性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如图:
二、科学研究方法体系返回
1.哲学方法(全科学方法)
这是一切科学的普遍方法,运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具有最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因此又称为全科学方法。
哲学方法就是运用哲学的观点去观察客观事物,认识客观世界。不同的哲学观点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换句话说,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正确与否,取决于其所采用的哲学观点。例如,关于 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的预测,由于依据不同的哲学思想、理论指导,其估计的数值众说不一,
有的说 100亿,有的说 120亿,有的说 75亿。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正式材料是 65
亿。出入之大,主要原因就在于关于引起未来世界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的理论前提不同。资产阶级学者詹金斯曾在英国皇家统计学会杂志上撰文,要读者相信他发现的英国死亡率水平的方法。他认为,死亡率水平取决于木星的位置。按此理论,英国未来的死亡率变动预测英国人口发展趋势会毫无价值,而且混淆了人口学与宇宙学的根本区别。
哲学的发展史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哲学。
因此要求在进行科学研究中应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返回回体系图返回
2.一般方法指具体研究过程中,或对一般问题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它是一个方法体系,由许多具体的方法、工具、
技术组成,互相联系、渗透。并且按不同的标准分,就有不同的类别。
返回
3.专门方法指对专门的问题可采用的特殊的研究方法。针对特殊的问题,特殊的研究环境、条件而专门采用的方法。
如物理学中的光谱分析法,数学中的微积分方法,模糊教学方法,教育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课堂信息分析法
(S- P表分析法 )和评价研究法等。
一个完整的科学认识过程,往往要经历在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反复性到实践等阶段,各个阶段都有各种具体内容的相对应的科学方法。随着现代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学科,电子计算机新手段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给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主观手段的认识工具。
这里讲的方法类型,主要是指一般方法。
一般方法的分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法。
按人们的认识过程分,(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方法,李克东著,高教出版社,
1990)。分为三大类:
(一)经验方法 ( 二)理论方法 (三)综合方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这一体系,可用图表示,(体系图)
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如教材中有两种分法,1.按研究的用途分,
2.按研究的时间性质来分,
三、科学研究方法的类型返回
(对划分方法的一个认识。)
(一)经验方法即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研究即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的规律,认识与本质,而本质和规律总是隐藏在现象中,即在经验材料的背后。当且仅当关于研究对象的经验材料十分完备,准确可靠时,才能在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才能解决科学的问题。由此可见,无论何类研究,经验材料是必需的。那么获得经验材料有哪些呢?
一般地说,经验方法包括:
1.历史法、文献法 通过文献资料采集材料的方法。
2.调查法 通过有目的有意识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获取所需材料的方法。含个案法。
3.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状态下运用感官捕捉材料的方法。
4.实验法
5.测量法 通过测验、考试、量表等方法获取材料的方法。
返回返回
(二)理论方法思考、加工、处理经验材料的方法。这是一个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本质的、系统的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些方法也比较多,可分为:
1.数学方法。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的考察,以便更准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特性。在教育研究中,常用的数学方法有:测量法、统计法、模糊数学分析法等。
2.逻辑方法常用的逻辑方法有分类、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
(三)综合方法这种方法即可作为经验方法,获取感性材料,也可作为理论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常用的综合方法有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关于三论的讨论,
将放在后面进行。
返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哲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
一般方法专门方法经验方法理论方法综合方法评价研究法信息内容分析法响应信息分析法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响应信息分析法返回返回
1.按研究的用途分:
┌ 应用研究 对某些具体的、现时的、实践问
│ 题的研究,用以指导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 基础研究 建立新的概念、原理、法则,经现有的知识体系提供新的内容的研究。
应用研究就是对某些具体的、现时的、实践问题的研究,用以直接指导实践问题。
基础研究就是建立新的概念、原则、法则、理论,给现有的知识体系提供新的内容的研究。
返回
2.按研究的时间性质来分:
┌ 历史性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叙述性研究
└ 实验性研究历史性研究描述过去某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研究的过程包括调查、记录、分析和解释说明过去业已发生的事件或现象;研究的目的是发现有利于理解事物现状和预测未来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法则。研究的着眼点是追朔最根本的、原始的资料或第一手材料。如史迹遗存,故事,传说,文字记录,历史文献等等。
叙述性研究描述当前发生的事情。研究的过程包括观察、调查、记录、分析和解释当前发生的教育现象的性质,各种关系以及它的发展过程。研究的着眼点是当前发生和进行的状态。这类研究通常涉及事件之间的比较和对照。
实验性研究描写在控制某些因素的条件下,事物将如何发生。其着眼点是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通过操作变量的变化时观察所产生的影响。
必须指出,上述方法如何分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分类,使我们认识各方法的基本特征、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有效的教育科学研究。
┌ 探索性研究还有其他分法,如分成 ┤
└ 印证性研究对划分方法的一个认识返回第二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产生与发展一、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三、科学研究的程序返回返回一 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对真理的探索一般说来有五条途径:
1.传统 即把习惯、传统以及先入为主的主观印象或观念认为是真实、可信,借以解释现实中的事物,
现象。
2.权威 把权威当作绝对真理,用权威理论、观点说明现象和事物。
3.个人经历 即仅仅依靠人个的直观感觉所得的印象当作规律,以此来认识事物。
4.形式推理 即把某一局部的规律,不考虑范围,
盲目推广。
5.科学方法
(五条途径细说)
纵观研究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这五条途径就象编年历一样排列,最后两条对于我们获得新知,扩展思维,开阔视野提供了最广阔的前景。科学的时代是从人们开始掌握这两条途径,即人类开始对事物系统的思考才真正开始。
最初使用系统的推理方法是亚里斯多德(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Aristotte,
公元前 384- 322),他点出了演绎法( Syllogism)(三段论),运用演绎推理认识事物。当时的大前提是由宗教的形而上学观建立起来的,是不论自然的假设。这种逻辑分析的演绎方法对科学方法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几个世纪以后,英国哲学家培根( 1561- 1626)提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逻辑概括原理,称之为归纳法。他长期致力于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搜集材料,按照事实的顺序从而加以概括,提炼,获得新知,归纳出科学的结论。培根认为,过去那种从宗教哲学的教条出发,去发现真理的思维方法已经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障碍,他主张,这个建立在大量的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和实验之上的归纳法是发展人类思维,获取新知的一条新的途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受错误的前提所干扰,不受概念的语文符号或缺少论据的支持所限制。
但是,单独归纳法也不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完整的方法体系,没有统一的概念或明确的目标,调查,观察就得不到结论,就很难导出概念或原理。
英国的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的创立者综合了亚里斯多德的演绎法和培根的归纳法,通过多年的植物和动物标本收集,总结出一个假设,自然选择的标本可以解释物种的起源,后来在他的长期观察中得到证实,于 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至今这个演绎归纳法仍被认为是科学方法论的精髓。但是科学方法不等于科学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发展 五条途径详说返回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2.客观性
3.数量化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返回
1.程序化科学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区别与联系。前者指的是一种分析方法,即思辩方法,
它归纳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规律。但不等于科学研究。二者包含一些相同的要素,科学研究则是一种正规的、系统的、广泛的科学分析的过程或活动。联系:科学研究需要科学方法,建立在科学方法之上的活动。
它的程序可简单概括为:
┌────┐ ┌────┐
│ 提出问题 ├→┤ 形成假设 │→ 数据资料的收集
────┘ └────┘
返回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 得出结论作出判断
2.客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的,
以事实说话。所以具有客观性。
返回返回
3.数量化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满足于一般的定性描述,注重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手段对数据进行处理。
返回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收集,记录,再现,分析和处理。如利用电影、
电视、幻灯等技术作为实验刺激手段和资料记录,用计算机统计、分析资料,使科学研究更精确有效。
三、科学研究的程序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程序是根据科学认识发展过程即,观察 ── 实体 ── 本质,来确定。共分为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现象阶段
3.实体阶段
4.本质阶段科学研究的程序 图示返回科学研究流程图:
返回
1.准备阶段即研究的计划阶段,包括课题的选择与评估,提出问题,确定变量形成假设,选择对象确定抽样方案等环节。
返回
2.现象阶段针对要验证的假设,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有关现象的资料。这一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有调查、观察、实验、
测量、文献等等。
返回
3.实体阶段整理、分析,加工所收集到的资料数据。资料只能反映现象的表面,只能描述现象,不能深刻说明现象,因此单纯收集资料,报告资料不是科学研究,杂乱无章的资料无法判定和验证假设,必须用适当的方法对资料进行简约化、分类化、系统化,经过推理、归纳,确定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而达到验证的假设的目的。
这一阶段所需的方法包括逻辑分析、统计分析、数学分析或其他专门的方法
(如系统分析方法等)。
返回
4.本质阶段根据所获得的规律性的知识,进一步推广其适用范围,获得一个概括性的陈述,揭示某些定理、定律、原则、结论,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并写出研究报告。
选择和评估课题提出问题文献查阅与综述确定变量建立假设确定对象抽取样本文献测量实验观察调查文献追索历史追朔仪器测量量表测量测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直接观察间接观察访问个案问卷资料分析专门方法统计分析逻辑分析数学分析系统科学分析内容分析应答信息研究评价研究判断假设提取结论
,
形成理论实践检验
(
解释
、
预测
、
控制
)
一、准备阶段 二、现象阶段 四、本质阶段三、实体阶段返回科学研究程序 图示实际中的科学研究并非指上述程序简单地遵循,而应有多次的反复。下面是科学研究中的流程图:
开始确定课题评估课题文献查阅和综述构成理论框架及提出有关命题定义基本概念确定变量
(
群
)
形成假设
(
变量关系
)
确定资料的数量及性质选定收集资料的工具(
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
加工资料得出结果验证假设肯定假设结论研究报告结束返回第三讲 现代教育现象和过程的描述模型一、现代教育现象二、教育过程的模型返回三、研究对象的分析模型
1,教育手段的先进性
2.教育范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3.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
4.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一、现代教育现象返回
1.教育手段的先进性传统的学校教育手段,就是一本教本,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现代教育广泛地使用电子媒介,如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录相、电视、计算机、通讯卫星等技术进行教学。
返回学校教育传统定义
2.教育范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学校教育,传统的定义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圈定的场所通过一 定的系统的教育措施,现代教育则不再局限在学校的范围进行,借助现代化的传播媒介。
可以超越学校的范围,在社会、家庭中进行,
西方现象返回学校教育传统定义学校教育,传统的定义是国家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在圈定的场所通过一定的系统的教育措施,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形成一定 的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从而培养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活动。
返回目前在西方的一些国家里出现的,私塾复群,证明这一点。据统计,美国在 1985- 1986学年内,有 40多家官方出版社给 5 万多小学生提供了家庭教学的教材,另外还有十万多孩子在家里由父母提供教育。
西方现象返回
3.教育对象的多层次性现代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学龄学生,而是包括社会上各阶层的成员,包括职业 培训,继续教育等。
美国现象返回美国现象在美国近年来中学毕业生持续下降,预计在 94年下降到最低谷,但高等院校招生人数仍在上升,招生趋势已不为高中毕业生所左右。原因就在于大龄学生,非全日制学生,职业培训,终生教育等的发展所导致。
返回
4.教育内容的复杂性远古时候的学生的学习只学简单的生产技能,后来只学文科,现在文理兼重,传统的现代的兼重,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
返回二、教育过程的模型
(一)模型的含义
(二)模型的分类
1.实体模型
2.类比模型
3.数学模型
( 1)拉斯威尔模型
(线性沟通模型 )
( 2)申农模型
( 3)贝罗模型返回
(在教育研究中,类比模型和数学模型比较常用。)
模型的含义在科学研究中,我们把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形态称之为实体。模型,就是对实体的特征和变化规律的一种抽象。模型并不陌生,上一次课我们就科学研究方法讲了四个模型。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利用模型。
例子返回如关于物体运动,当我们只关心物体整体的运动,而不考试物体内部各部分的特征和运动状态时,我把、物体抽象为只有质量无体积的,质点,,但当我们考虑物体内部各部分的性质和运动状态时,我们把它视为,刚体,,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引入模型的概念,目的是使研究对实体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更普遍,更集中,更深化。这是因为教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对这一过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先把复杂的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求,根据其特征,用一些图形、符号把这些要素的作用、
地位和相互关系抽象出来,使之成为一种理想化了的代表 。
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利用模型的例子返回
( 1)拉斯威尔模型(线性沟通模型)
哈罗德 ·拉斯威尔提出一个用文字表达的线性的沟通过程模型,即五个,w”模型。
,Who says,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教育研究,瓦尔特 ·伯格和高尔合著,
朗曼出版社。
在教育研究中,这个模型揭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方面的研究领域:谁 ── 说什么 ── 什么渠道 ── 对谁说 ──
什么效果。
分析返回对拉斯威尔模型的分析
1.控制领域
2.媒介领域
3.内容领域
4.受教育者研究
5.效果研究五项内容与沟通模型对照五项内容返回拉斯威尔模型分析
1.控制领域 对沟通者(教育者)的研究,研究教育者对教育过程的控制作用。如教师、校长、管理员。
2.媒介领域 即教育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研究,
研究各种媒介的性能、特点、选择等。
3.内容领域 即对教学或教育内容的研究,说什么,
怎么说的问题。
4.受教育者研究 研究受教育者的兴趣,需求,接受的行为及影响的因素等。
5.效果研究 研究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之后所产生的态度、思想、行为的变化。
五个内容返回拉斯威尔模型五项内容与沟通模型对照图谁? 说什么? 什么渠道? 对谁? 什么效果?
─→ ─→ ─→ ─→
控制研究 内容研究 媒介研究 受教育者研究 效果研究结论:拉斯威尔模型在沟通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该模型忽视了两个重点因素即沟通的动机和信息的反馈因素。
返回
( 2)申农模型它由七个要素组成:
讯息 信号 信号 讯息信源 ──→ 编码 ──→ 信道 ──→ 译码 ──→ 信宿
↑ │
│ │
└──────── 反馈 ─────────┘
这是从信息的角度去建立模型的。 申农模型原用于电报通信过程。
返回
(三)贝罗模型把沟通过程分为四个基本部分:
沟通过程基本部分的构成因素贝罗模型提供一些结构因素的考虑,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信源 ─→ 信息 ─→ 通道 ─→ 信宿接收者并着重显示每一基本部分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 。
返回贝罗模型沟通过程基本部分的构成因素
1.信源 指传播者,选择编制信息,它由如下要素组成:
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环境(地位、威望、影响)、文化(学历、经历、文化背景)。
2.讯息 即经由传播者选择、控制的有意义的信息内容,
要素:符码(包括文字、语言、图象、音响等)、内容(讯息的意义和结构)、处理(符码的编排)。
3.通道 传递信息的渠道,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道。
4.信宿(受播者) 受影响的因素有:传播的技术,受播者的态度、知识、社会系统、文化基础。
返回三、研究对象的分析模型
1.因果关系模型
2.结构关系模型
3.时间关系模型
4.随机关系模型返回
1.因果关系模型即探索并描写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通常这一关系的函数形式为:
y= f(x)
y为事物发展的状态,x为影响决定事物发展的因素 。
返回
2.结构关系模型即探讨并描写事物变化发展的因素之间可能保持的某种结构关系。其数学函数形式为:
y= f( y1,y2,y3,…,yn)
例如,研究全国六年制小学统一教材对名类地区小学生学习的适应性,怎样正确有效地运用全国统编教材,这就需要运用结构关系模型。
返回
3.时间关系模型探讨并描写事物的演变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y= f(t) t为时间序列例如,研究孩子们的身心发展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用的就是这个模型。
返回
4.随机关系模型探讨并描述事物发展在某一阶段(时刻 t)的状态与前一阶段( t- 1 时刻)状态的相关关系。
yt= f( yt-1)
例如,教育预测,研究教育现状与过去状况的相关关系,现状与未来的关系,用于预测。
返回
1.实体模型指相似理论,依据实体的几何尺寸的比例制成的简化实体,如城市规划模型,校建模型,实验模型等等。
返回返回
2.类比模型利用图形,符号表达事物特征和相互关系的抽象,如框图、流程图、曲线图等。这种模型在教育研究中使用比较普遍。
返回
3.数学模型利用运算符号和数字表达的一种抽象。
第四讲 教育研究的设计一、研究设计的主要功能二、研究设计的目的和任务三、研究设计的分类四、研究设计的内容阅读,Billy L,Turney & George P.Robb,RESEARCH
IN EDUCATION,The Dryden Press Inc.
导语返回研究设计是进行任何正规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先决条件。
无论是何种研究,计划是基础。无人能达到如此精练的地步,无须计划而能进行成功的研究。
研究设计是一个系统的计划,它把需要完成研究目标的各项打算编制在一起。
导 语返回一、研究设计的主要功能
1.为指导该研究提供蓝图。
2.为评估该研究提供工具。
返回二、研究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1.拟定计划,叙述研究的问题及与之相关的资料来源及形态。
2.制订策略,说明以何种途径搜集资料,处理、
分析资料。
3.作出预算,包括时间预算及经费预算。
返回三、研究设计的分类
1.学术论文 尤指硕士生、博士生的学位论文。由研究生撰写,导师审批。这类研究计划是学位论文研究的第一步,且是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生培养的总要求。
2.纵向课题计划 这类课题竞争性很强,因此研究计划的制作很重要。能否获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批者对研究计划的评价和判决。
3.横向课题计划 这为课题的研究计划主要面对资助者,取得合作和支持。这种研究计划比较灵活。
返回四、研究设计的内容
1.课题的选择与评估
2.文献的查阅和综述
3.变量的确定与假设的形成
4.抽样的方法及样本的大小
5.资料收集的程序和方法
6.资料分析处理的方法与工具
7.结果的预估
8.论文报告的撰写返回第五讲 抽样技术 基本概念导语抽样 概率总体和单位标志样本 样本容量抽样原则和方法 原则 方法总体与样本的指标 总体的指标标本的指标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 抽样误差样本大小返回教育研究的对象有时是不容选择和不可选择的。要研究就非得研究这一特定对象的全部不可。例如,全国 15岁以上的成年文盲,为了获得成年文盲人数,这个人数占成人总人口的比例,就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普查,缺少哪个地区的数字都不行。还有,如果我们要调查某大学历届毕业生工作状况以及他们的业绩,借以了解教育质量,就得对该校所有毕业生逐一调查,然后才能得出总体情况。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研究对象是可以选择的,须要选择,
抽取其部分才能进行有效的研究。
例如返回抽样技术的导语例如,要研究当前全国高中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标的情况,就不必要对全国中学生和中学教师进行调查,而只需选择其中一部分,对这部分进行研究,把研究的结果推理到全国中学教学的总体上去,借以了解这个总体的全貌。这就是抽样。如此说来,抽样的问题,直接涉及对总体的了解。能否通过抽样真正有效了解总体,那就看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这个问题在自然科学中是容易解决的,但在教育研究中就不容易了,它涉及到抽样的技术。
第五讲页首 返回抽样从一个整体(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对象加以研究,并据此对整体的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算,以达到对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的方法。 (过程 )
由上述概念,可得两点认识:
1.样本必须有代表性;
2.样本的出处由总体的外延决定。
第五讲页首概率概率又称为机率或自然率,指某一事物在无限次观察中可能出现的相对次数:
a
P(A)= ───
n
第五讲页首总体和单位总体就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在一起的,包含有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群。
构成总体的每一事物称为总体的单位,简称单位。
单位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它可以是人、物、组织机构或情况。
总体可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由有限单位构成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反之为无限总体。
两点认识:
1.总体必须有确定的界限(外延)。
2.总体的大小对构成总体的特性限制多少有关,
限制性(如限制地区、年龄、性别、时间等)的范围越大,总体的范围就越小。
返回标志 2-1
标志指总体中各个单位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或特性。
一个单位可以有许多标志,可从不同方面来表明单位的特征。
单位的某些标志与总体中其他单位的标志是相同的
,(如一年级学生,民族,年龄等),这些相同的标志
(特征)构成了总体的共同标志。总体之所以成为总体,
正在因为总体中的各单位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反映这些共同特征的标志称为同质标志。由于各单位具有各自的特征,反映这些各自特征的标志称为变异标志。总体中各单位存在变异标志,构成研究的问题。即是说,研究问题产生于总体各单位标志的差异性。
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返回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
凡可以用数量表示的标志称为数量标志,如年龄,
学习成绩,智商等等。数量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称为标志值或变量取值,如 30岁,90分等等。
凡不能用数量表示,必须用事物的属性来表现,并用某些定语加以陈述的标志称为品质标志,如性别,民族,学科专业,健康状况等。品质标志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为属性状态,如某学生性别是男的,某生健康状态良好等等。
第五讲页首标志 2-2
2-1
样本从总体抽取出来被认为能代表总体的那部分单位。
返回样本容量样本中所包含单位的个数。用 n表示。
必须指出:总体的单位数是由研究的目的及问题的性质来决定的;而样本的单位则取决于对抽样所作结论的精确度的要求,它是在总体正确的前提下考虑样本的必须容量的。
第五讲页首抽样原则根据抽样的目的,可确定抽样的两项原则:
1.随机性原则即任何一个独立单位都有被抽取的均等机会;
2.效果原则在一定的条件下,选取抽样误差最小的方案,
保证样本能成为总体的缩影。
第五讲页首抽样方法常用的抽样方法有:
(一) 简单随机抽样法 对在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单位不加任何限制。 1.编号抽签法 。 2.随机数表取样法 。
(二) 系统抽样法,事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与总体特征标志无关的标志进行排列然后以固定顺序和间隔来选取单位。
( 三) 分层抽样法对总体各单位按主要标志分组,再从各组中随机抽样。
三,整群抽样,以群体为单位抽样的样本。
四,非随机抽样选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单位或个人作为调查样本。
第五讲页首一、总体的指标
(一)总体平均值
(二)总体方差和标准差概念解释,指标 变量总体 第五讲页首指标即反映总体或样本的某种属性的参数。
指 标变量总体概念解释,返回各单位的标志可以用数量表示的总体称为变量总体。变量总体指标可作统计运算。
变量总体概念解释,指标 返回
(一)总体平均值总体平均值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表明总体中各单位变动的集中趋势。常用 μ0表示。
x1+ x2+ …+ xn Σ xi
μ 0= ──────── = ────
N N
返回总体方差和标准差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离散程度,
表明各单位标志值对平均值离差的平均水平。标准差或方差大,表示点体内各单位标志值分散,总体平均值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的代表性差,反之表示平均值的代表性高。
N
方差,σ 2= Σ ( xi- μ o) 2/ N
i
N
标准差,σ = Σ ( xi- μ o) 2/ N
σ 反映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各单位标志值差异程度越大,σ 越大。
总体方差和标准差返回二、标本的指标反映样本的属性参数(指标)也是两个;平均值和方差(标准差)。平均值反映样本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标准差反映样本各单位标志值的分散程度。
平均值用 X表示,方差和标准差分别用 S2和 S表示,
n
x1+ x2+ …+ xn Σ xi
x= ────────── = ────
n n
方差和标准差分别用 S2和 S表示:
S2= Σ ( xi- x) 2/ n,
Σ d2i
S= Σ ( x2- x) 2/ n= ───
n
di为样本各单位的离差。
还可以直接从原始数据 x中求标准差,求法在统计学中已学过,这里不再证明。 返 回抽样误差与样本大小一、抽样误差
(一)、影响抽样误差的三个因素: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二、样本大小
( 一)、确定样本大小的基本公式
(二)、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导语返回抽样误差前面已经指出,抽样的根本任务是从样本的指标推论出总体的相应指标。但是,由于总体内各单位的特征参数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根本的指标不可能与总体指标不完全一致。这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的问题不是使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绝对相同,而是使它们之间的相应指标尽可能互相接近,相似,从而实现从样本推论到总体的目的。
我们把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可能相差范围称为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的大小表现了样本代表总体的真实程度。抽样误差 ↑,代表的真实性 ↓ 。
因此,为了使样本能够更好地代表总体的真实性,就得要控制和减少抽样误差。那么,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
返回
(一)、影响抽样误差的三个因素
1.样本的容量
2.总体内各单位特征参数的差异程度
3.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返回
(前两个因素产生的结论)
一般情况下,样本数越小,抽样误差越大。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之一 --- 样本的容量证明返回一般情况下,样本数越小,抽样误差越大。这个结论很容易得到证明:
以平均值为例,
N
总体,μ 0= Σ xi/ N
N
样本,x= Σ xi/ n
当 N= n时,μ 0= x,即抽样误差 ─→ 0,
当 n→ 小时,抽样误差 ─→ 大,
当 n→ 大时,抽样误差 ─→ 小。
返回证 明抽样误差的数值的大小与总体内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大小成正比,即单位标志值差异 ↑,抽样误差 ↑ 。
总体内各单位特征参数的差异程度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之二 ---
返回综合上述两点,可有如下结论:
n↓,总体标准差 ↑,则抽样误差 ↑ 。
如果用 μx 表示抽样的平均误差,则有,
Σ ( xi- μ 0) 2
μ 2x= ──────── / n
n
μ 21= σ 2/ n
或 μ 1= σ / n
此式表示,如果 σ 很大,则应 n↑,才能保证 μx 的减小,即抽样误差的减小。
这里必须指出,在实际抽样过程中,σ 是不知道的。
因此,须采用以往的经验来代替,或用抽样的标准差 S来代替。这种替代,对抽样仍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
返回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抽样误差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系统抽样方式的抽样误差小一些,而整群抽样的抽样误差大一些。
影响抽样误差的因素之三 --- 不同的抽样组织方式返回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3-1
抽样平均误 μx 只是给出衡量可能误差范围的一种尺度,我们借助这一尺度对误差作粗略的估计。实际上,用抽样指标来估计总体指标,总会发生误差,而其间的真实误差是无法计算的。因此,我们能做的事情是抽样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样就需要研究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返回3-2 3-3
设抽样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误差可能范围为△ x,则有
△ x= x- μ 0
或 μ 0-△ x≤x≤ μ 0+△ x
上式表明,抽样平均数 x是以总体平均数 μ 为中心,
在 μ0 ±△ x之间变动,区间? μ0 -△ x,μ0 +△ x?
称为平均数的估计区间。显然△ x越小,样本越能代表总体。
返回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3-2
3-1
3-3
(二)、抽样误差的可能范围 3-3
由于总体平均数 μ0 是未知的,它要靠实测的抽样平均数去估计。即是说,上式△ x= │ x- μ0│ 永远无解。 因而抽样误差可能范围的实际意义是希望总体平均数 μ0 落在抽样平均数 x±△ x的范围内,从 x推出 μ0 。这是我们的研究目的。即
x-△ x≤ μ 0≤x +△ x
这样一旦我们确定△ x,总体的 μ0 即可推理出来。
返回
△ x= x- μ 0
或 μ 0-△ x≤x≤ μ 0+△ x
3-1
3-2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 2-1
在抽样中,一旦样本确定,抽样误差就是定值,而抽样误差范围则是根据人们研究目的不同由人为地确定的。
即是说,不同的研究目的允许有不同的抽样误差范围。通常抽样误差的范围是以抽样平均误差为标准单位来衡量。
我们把△ x除以抽样平均误差 μx 得出的相对数称为抽样误差范围的概率度,用 t表示,即
t=△ x/ μ x,或△ x= tμ x
t的实际意义是表示抽样误差可能发生的概率的大小。
当 t↑,我们所预期的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越大。
2-2 t与误差发生概率关系表 返回
(三)、抽样误差的概率度 2-2
t与误差发生概率关系表
─────────────────────────────
概率度 t │ 误差发生的概率 φ ( t)
─────────────────────────────
t= 1.0 │ φ (t)= 0.6827
1.5 │ 0.8664
2.0 │ 0.9545
3.0 │ 0.9973
4.0 │ 0.9999
5.0 │ 0.999999
─────────────────────────────
返回2-1
(一)、确定样本大小的基本公式
t=△ x/ μ x,△ x= t·μ x
△ x= t·σ / n
n= t·σ /△ x
n= t2σ 2/△ x2
这就是确定样本大小的基本公式。公式表明,在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程度
2.课题要求的精确度
3.希望预期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度 t的大小。
4.课题研究的时间、人力、财力以及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统计分析的要求。
返回
1.总体中各单位的差异程度式中未表明各单位差异程度 s与 n的关系。但上面我们已经讲过,σ 是未可知的,一旦样本确定,通过测试,即得 s,可用 s代替 σ 。因此,上式的实际意义应为:
t2s2
n= ─────
△ x2
可见,由于△ x是人为的确定值,所以,当 s↑,n则虽大。
返回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1
课题要求的精确度根据课题的,规定允许误差的大小,即
△ x= │ x- μ 0│
的大小。当允许误差范围 ↑,则精确度低,则 n↓ 。
反之,△ x↓,精确度高,n大。
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2
返回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3
希望预期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度 t的大小。
保证预期的△ x出现的概率度 t越大,则相应的 n
越大。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选 t= 2或 t= 3,使误差范围出现的概率在 95.45%和 99.73%时最为合适。
返回除上述三点要求外,还要考虑到课题研究的时间、
人力、财力以及研究的目的,任务和统计分析的要求。
确定样本大小时应考虑的因素 4-4
返回问卷是问卷调查研究的收集资料的主要工具。科学地设计问卷,是该类研究的关键性环节。问卷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问卷调查的回收率、有效率以及问卷本身所提供资料的可信程度、真实程度。因此必须学会设计问卷,
第六讲 问卷的设计一、问卷的构成二、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三、问卷设计的程序常用的几种问卷量表返 回一、问卷的构成问卷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个人特征资料前 言事实性问题 态度性问题返 回返回
(一)前言部分每一位问卷的开头,必须有一段简短的语言,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指导被调查者如何回答,如果问卷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或不便公开的事情、态度、情感,
还要作出关于保密的说明,以免被调查者有顾虑。(不要强求被调查者通报姓名,除非十分必要)
返回
(二)个人特征资料部分在问卷调查中,个人特征资料往往是作为自变量中的变数而被使用的。即使不作为自变量的变数,往往个人特征资料会给我们提供关于论证课题的有用的次料。不同个性特征(如性别、年龄、年级、优差生、职业、身体状况、经历、学历等等)的个体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是有差异的。记住这一点,设问卷时,应考虑个人特征资料。
当然,不要把所有个体特征都列举上去,这不必要也不可能。
主要考虑一些可能与课题有关的因素。
返回
(三)事实性问题部分指要调查了解客观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行为事实。如,是否有,,有多少,?等等。
如,你有没有缺过课?缺多少?,
,你有没有缺交过作业?缺多少?,
,迟到、早退?多少?,……
返回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通过人的意见和举止行动反映出来,意见是态度的言语表现。因此,利用问卷设计特定的态度性问题,可让受试者把意见用言语表现出来。
必须注意,态度性问题要从多侧面来陈述,以保证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通常可概括为四方面:
1.情感性意见
2.评价性意见
3.认同性意见
4.认识性意见关于态度量表
(四)态度性问题部分
1.情感性意见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好恶及情绪反应。通常用喜欢/不喜欢,有兴趣/无兴趣等一类词语表达。
返回指人对人,人对事、物的某种品质的判断。
通常很好/好/不好,优/良/中/差等词语表达。
返回
2.评价性意见返回指人对人,对事、物的某次意见、做法的赞同倾向,通常用同意/不同意,赞成/不赞成等一类词语表达。
3.认同性意见返回指人对某事物认识、了解所表达的思想与信任,
例如对某项成果的意见用,这是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的语言表达。
4.认识性意见为了研究人的态度,因而要对态度进行测量。但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倾向,是无法直接进行测量的,只能从人的语言,行为以及其他方面加以间接推断。通常较多采用态度量表为工具进行态度测量,而态度量实际上是对某个态度对象(事物)而设计的问卷,通过被测者对评等式问卷所作的选答反应,以了解被测者对某态度对象的态度倾向。
设计态度测量问卷(态度量表)必须注意两个态度指标:
两个态度指标态度量表的意义及设计返回返回
⑴ 态度的方向性 即喜欢不喜欢,肯定或否定的正负方向。
⑵态度的强度 即喜欢或厌恶,肯定或否定的程度。
态度的强度以态度的等级来衡量。通常有几种不同的等级:
两等级式:A/D
三等级式:A/U/D
四等级式:S/A/D/DS
五等级式:S/A/U/D/DS
还有更细的分法。每个等级都给以不同的分值,要求被试者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选择是一,打上证号。
如,(举例)
两个态度指标:
你认为教师使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如下几方面所能达到的效果的程度是:
S A U D SD
1.创造启发式教学情景 └──┴──┴──┴──┴──┘
2.培养能力 └──┴──┴──┴──┴──┘
3.帮助理解难点 └──┴──┴──┴──┴──┘
4.因材施教 └──┴──┴──┴──┴──┘
5.提高教学效率 └──┴──┴──┴──┴──┘
6.其他 └──┴──┴──┴──┴──┘
(评价性意见的问题)
例子返回二、问卷的提问与回答的方式
(一)自由论述式
(二)填答式
(三)二元选择式(是非式)
(四)多重选择式
(五)译等式
(六)排列式
(七)分配式返回如:你在课外还阅读其他书籍吗?主要有哪些?请列出书名及资料来。
返回
(一)自由论述式返回如:
该校学生情况统计表在校生数,毕业生数,一年级人数,招生人数,二年级人数 ……
(二)填答式返回如:
一般情况下放学回家我总是首先完成作业。(是,否)
一般情况下我写作业都要父母在身边辅导。(是,否)
(三)二元选择式(是非式)
返回你认为你中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偶然失误
B.基础不好
C.思想太紧张
D.无心应试
E.
(四)多重选择式返回参加了上期暑假教师业务培训班,对你目前的教学工作水平的提高有无帮助?
└────┴────┴─────┴────┘
很有帮助 有帮助 未体会到 没有帮助
(五)译等式返回
(六)排列式如:
根据我校当前的实际情况,你认为当前校领导的管理工作首先应做哪项(请按工作的迫切性顺序,在( )
内标上1,2,3,4等序号)。
( )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
( )抓常规管理的运转
( )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
( )培训教师
( )解决教育经费
( )抓科研
( )其他返回
(七)分配式如:
你在过去的一年中,每天的工作时间分配情况是:
种 类 时数
A 课堂教学
B 批改作业
C 写教案
D 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E 研究教材合计返回
┌────┐ ┌────┐
│ 研究课题 │ │ 调查对象 │
└─┬──┘ └──┬─┘
┌─┴────────────┴─┐
│ 建立假设,确定变量X、Y │
└───────┬────────┘
┌───────┴────────┐
│ 确定X、Y的变数 │
└───────┬────────┘
┌───────┴────────┐
│ 设计问题语句 │
└───────┬────────┘
┌───┴───┐
│ 试测评价 │
└───┬───┘
┌───┴───┐
│ 投入使用 │
└───────┘
三、问卷设计的程序(一般的程序如图所示):
(一)确定课题与调查对象
(二)提出假设表明变量X,Y
的关系
(三)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项目
(四)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五)问题的排列组合
(六)试测评价与修订各步骤分述如下:
返回一般来说,一旦课题得以确定,就要考虑围绕解决该课题应确定的调查对象。注意,相同一个课题,研究的侧面不同其调查对象是不同的。
(一)确定课题与调查对象返回如,教师的教学效果是由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
教学方法及所选定的教学内容等因素决定的,。这里
Y=教学效果
X={X 1,X 2,X 3,…}={教学态度,教学能力,…}
(二)提出假设表明变量X,Y的关系返回
(三)确定反映变量的变数项目上述自变量中,每一项都包括多方面的情况,如何用一些变数来描述这些变量才能有效地检验研究的假设?
这是问卷设计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常我们是根据经验或别人的研究资料,进行修改完善。例如,,教学态度,
一项,我们可用如下几个变数来描述:
X 11=备课、批改作业是否认真;
X 12=对学生是否负责;
X 13=是否严格要求学生;
X 14=每次上课是否准备充分;
……
返回
(四)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3.问题要具体,不要抽象、含糊。
2.不使用诱发性或倾向性的词语,避免被调查者在这些词语的诱发下产生趋同心理。
1.用词要通俗,易懂,准确,简短,不使用陌生的,过于专业化的术语。(如,思想太紧张,与,动机过强,)
问题的表述和答案的要求要采用上面介绍的各种形式。无论何种形式,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返回即问题的结构。两条基本原则:
1.便于被调查者顺利地回答问题;
2.便于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五)问题的排列组合返回常用的几种问卷量表二、瑟斯顿量表( Thuston Scale)
三、古特曼( Guttman Scales)
四、语义区分量表法(奥斯古德量表)
一、利克特( Likest)量表返回或称总加量表法。为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 1932年创制。
用于测量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观点、看法。
这种量表由一系列的关于某一事物的倾向性意见的陈述句组成,称为条目,在这系列的陈述句中积极和消极的各占一半,每一陈述句均给以等级分值以表明态度的强度
(例见附页 195)。
量表设计出来后要进行项目的相关分析,保留高相关的项目,去掉低相关的项目。然后实施。量表的分析下节介绍。
一、利克特( Likest)量表返回由瑟斯顿本世纪 20年代末提出。该量表也是由一系列关系某事物的意见,
态度的倾向性陈述句组成。与利氏量表不同,利氏量表指态度强弱程度分等级,每等级均有分值,被测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选定其中某一分值。而瑟氏量表要求被试者选定自己同意的项目。每一项目都赋有量表值。
建设瑟斯顿量表:
1.收集一批陈述句( 50- 100 )表达从赞成-反对不同程度的对待某主题 (事物)的意见。
2.这批项目分发给一个专家评判团( 50人以上)进行评判,并到它们归类到从最赞成-反对的 11个连续等级中去。归类依据并不反映评判者本身对某事物的态度,而是反映评判者对该项目在,赞成-反对,的连续体上所占的位置。
3.计算各项目的量表值,量表值为评判数据分布的中数 Median,(见 P198)。
4.根据分数分布的Q值选定项目。
5.量表实施,要求以同意或不同意对项目作回答。
6.量表分析,被测者选定的项目的量表值之和之平均值即表明被测者的态度。
二、瑟斯顿量表( Thuston Scale)
三、古特曼( Guttman Scales)
由古特曼于本世纪 40年代提出的。该量表是在批评利氏和瑟氏量表的项目多维性,不利于对测量分的解释这一基础上提出的,它强调测量项目的单维性,假定测量同一维度特征的一组项目,可以指难度或数量的连续体排成顺序,表示接受项目所有有,特征量,的程度。
y n
如,a.我身高高于 1.80米。
b.我身高高于 1.75米。
c.我身高高于 1.70米。
d.我身高高于 1.65米。
量表的逻辑假设是,对 a答 y的人总会对其他项目也答 y,对 b答 y,则应对 c,d
也答 y。
累积量表的设计要求比较高,尤其在量表项目的分析时,需要周构思,作出顺序结构。因此,在设计累积量表时,常碰到的问题就是同质性问题,即是说,被测者对项目的反应可能出现不一致,例如,同意 b而却不同意 c。这种现象称为反转反应。对这种现象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项目单维性有问题,二是被测者的反应误差的问题。对第一种情况,则需检验量表的复制指数 R。
e
R= 1- ───
nk
e为反转反应的数目,n是被试人数,k为项目数目。一般情况下,R= 0.85- 0.90
为可接受的区间。 返回返回四、语义区分量表法(奥斯古德量表)
语义区分量表是由奥斯古德 (Qsgood)等人在 1957年根据语义心理学研究提出的,已在问卷设计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管理心理学中有关领导行为的 LPC( The Least
Preferesed CVowosker,最不喜欢的合作者)量表,这是运用语义区分表设计的。
语义区分量表的设计采用因素分析方法,确定语义的三维空间:评价 (好-坏 ),潜能(强-弱),活动(快-
慢)。每一维度用 3- 15组双极形容词测定,得出的分数求出总分,表示人们的态度或看法。
二、几种常用的态度量表模型及其计算方法。
一、什么是态度量表?
第七讲 态度量表分析模型
1、二元量表
2、单向评等量表
3、双向评价量表
4、多因素排序量表
5、量表统计数据的差异检验返 回什么是态度量表?
态度量表是针对某项事物(团体、机构、政策、活动等)而设计的,用来测定受试者态度倾向的结构化问卷。量表中的变量以问题的形式陈述,而变数则以态度的方向性和态度的强度等级来表现。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态度量表模型及其计算方法。
返 回返 回一、二元量表最简单的量表,代表变量的各问题,只提供同意/不同意,或是/否等两种可供选择的答案作为变量。对于这类量表,通常只作反应的百分率计算。
二元量表模型返 回
n1
Cy= ─── × 100%
N
n2 n1
Cn= ─── × 100%=( 1- ── ) × 100%
N N
通过对百分率的认识比判断人们对某事物的态度。
等级问题 同意 不同意
Q
百分率
n1
Cy Cn
n2
二元量表模型返 回二、单向评等量表单向评价量表是对提出问量的量化等级,以两端为极端,中间按程度单向顺序排列。每个等级予以等级分值,等级可分 5,4或 3级。
例子例,学生对于某课程教学内容是否被理解,接受时,
可采用此模型:(若分为 4等级)
等级 aj
响应人数问题 Qi
a1
只有小部分理解
a2
部分理解
a3
大部分理解
a4
完全理解得分率
Fi
Q1
Q2
Q3
n11
n21
n31
n12
n22
n32
n13
n23
n33
n14
n24
n34
F1
量表中,i= 1,2,3,j= 1,2,3,4
此类量表的得分率为,返 回返 回
aH最高等级分值,aj各个等级分值。
nij对于第 i个问题作 j级反应的人数得分率 Fi具有 0≤Fi≤1 的性质,并可用图形表示为:
└──┴──┴──┴──┴──→ Fi
0 0.25 0.50 0.75 1
然后对 Fi通条进行分析。 Fi值超过等级分值的中值时,
为积极的,相反为消极的。
Σ ajnij
Fi= ─────
aH·N
此类量表的得分率为
aHΣ ajnij
Fi= ─────
aH·N
= aHN/ aHN
当 aj= aH为常数时,
三、双向评价量表这种量表是对提出问题的量化等级,分正负两个方向。等级的两端表示完全极端的相反意见,因此等级分值也包含有正负分值。这类量表的模型如下:
双向评价量表 模型返 回
─────┬─────┬────┬─────┬──────
等级 aj│ a1 │ a2 │ a3 │ a4
响应人数 nij├─────┼────┼─────┼──────
问题难 │ 很同意+2 │ 同意+1 │ 不同意-1 │ 很不同意-2
──────┼─────┼────┼─────┼──────
Q1 │ n11 │ n12 │ n13 │ n14
Q2 │ n21 │ n22 │ n23 │ n24
Q3 │ n31 │ n32 │ n33 │ n34
──────┴─────┴────┴─────┴──────
此时,Fi具有 -1≤Fi≤ + 1的性质,可用图形表示:
┴──┴──┴──┴──┴──→ Fi
-1 -0.5 0 0.5 + 1
对 Fi的分析,当 Fi为正时,表明对 i题反应是积极的,Fi为负,
则反应是消极的。
2N
Σ ajnijFi =得分率i= 1,2,3,j= 1,2,3,4
双向评价量表 模型返 回返 回四、多因素排序量表对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各人对其影响的地位,
作用意见不同,通常采用因素量表作出排列。此量表的模型是一个方形矩阵,在计算时,对各个因素的地位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多因素排序量表模型返回
──────┬───┬───┬────┬────┬─────
排序等级 aj│ No1 │ No2 │ No3 │ No4 │ 排序指数 Wi
响应人数 nij├───┼── ┼────┼────┼─────
因素 Fi │ 4 │ 3 │ 2 │ 1 │
──────┼───┼───┼────┼────┼─────
f1 │ n11 │ n12 │ n13 │ n14 │ W1
f2 │ n21 │ n22 │ n23 │ n24 │ W2
f3 │ n31 │ n32 │ n33 │ n34 │ W3
f4 │ n41 │ n42 │ n43 │ n44 │ W4
──────┴───┴───┴────┴────┴─────
须知,在此模型中,如果每个受试者均对每一因素作出排序反应,各等级的响应人数之和都等于受试人数的总和,即 Σ nij= N,
NΣ aj
Σ ajnij
排列指数 Wi =
aj为排序等级分值,nij某一因素在各排序等级的分布数,Wi为某一因素的排序指数。 对于这个模型,Σ Wi= 1。
aj为排序等级分值,nij某一因素在各排序等级的分布数,Wi为某一因素的排序指数。对于这个模型,Σ Wi= 1。
多因素排序量表模型 (设有 4个因素 )
举例返回例:对教师职业的态度,由于影响教师职业态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物质待遇,社会地位,传统观念,
工作特性等,但这些因素中哪一因素是主要的,其次,
再次?可用此模型,然后计算 W1,W2,W3,W4。
分析,若 W1> W2> W3> W4,则可知影响教师职业态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了。
关于多因素排序量表的例子返回五、量表统计数据的差异检验在 N样本(或对象中),使用量表获取的资料称为计数资料。 这些计数资料是否存在差异,可用 X2检验。
通过量表获取的计数资料,有两种形式的差异需要检验。
第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步骤第一种形式是同一问题,不同态度等级之间的差异检验。如表:
────────┬────────┬────────┬─────────
态度 │ 同 意 │ 不 表 态 │ 不 同 意问题 │ │ │
────────┼────────┼────────┼─────────
问 题 │ N1 │ N2 │ N3
────────┼────────┴────────┴─────────
差异检验 │ 三者是否有显著差异
────────┴───────────────────────────
返回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第一种形式返回第二种形式,问题与问题之间对象的反应是否存在差异。如表:
────────┬──────┬───────┬───────┬────
态度 │ 同意 │ 不表态 │ 不同意 │ 差异检验问题 │ │ │ │
────────┼──────┼───────┼───────┼────
A │ na1 │ na2 │ na3 │ 几个问题
B │ nb1 │ nb2 │ nb3 │ 之间是否
C │ nb1 │ nc2 │ nc3 │ 存在差异
────────┴──────┴───────┴───────┴────
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第二种形式检验的步骤如下:(关于 X2的原理统计学作介绍)
1.建立虚无假设 H0。
2.根据公式计 X2值:
X2= Σ (fo- fe)2/ fe
fo调查对象作出的实际反应次数
fe理论上期望的次数
3.根据自由度 df,查 x2表,确定 Ho可能发生的机率,如果 Ho发生的机率 P > 0.05,则各项数据中无显著差异,若 Ho发生的机率 P≤0.05,则有显著差异,
若 P≤0.01,则有十分显著的差异。
量表统计数据差异检验的步骤返回第八讲 研究报告的撰写二,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三,研究报告设计的总体原则和要求一、研究报告的类型返回
1.根据研究方法和写作方法的特点划分,
可分为:
理论型(基础研究)
实践型(应用研究)
2,根据议论的性质划分,可分为:
主论型论文驳论型论文一、研究报告的类型返回
① 主要地依靠逻辑推理和假说的 (理性思维,
思辩方法 )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推理,
获取研究成果,并以理论阐述为主。
理论型(基础研究),
② 由论点(命题)、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
返回
① 主要通过实验、试验、实践环节获取资料,
运用计算、描述、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成果,并以叙述为主。
实践型(应用研究),
② 由实践条件和方法、结果、讨论四个部分。
返回从下面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以下面阐述为主。
返回立论型,
靠反驳别人的论点来立论。
返回驳论型:
人类在长期的写作中,各类文体已逐渐形成了一套约定成俗的总体格式,即文章的格局。学术论文主要是说理。
即通过用议论或说理的方式直接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特点:①表现手段:议论;②组织方式:逻辑思维;③目的:以理服人。这种性质决定了学术论文的论点、论据、
论证三个部分。即三要素结构。此为学术论文的总体格式,
尽管学术论文类别繁多,且每种表现因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各异,其表现方法不同,但一般格式(结构)是相同的。
即:
题目,署名,目录(节段标题),摘要,绪论,本论、
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等十个部分。
返回二,研究报告的一般格式要求确切、恰当、鲜明、简短,用词精练、中肯、醒目。
返回
1.题目:
返回内容的缩影,清楚的轮廓,论文的纲要,参考文献,附录,图表等内容。
2.目录:
返回两种形式:① Abstract ② Sannary
Abstract:研究意义、方法、主要资料、
观点、结论
Sannar:主要内容,要求:文字简洁、
准确、畅达。
3.摘要研究意义,背景(文献评述),理论框架,研究目的。毕业论文还应交代:
① 课题选择的理由和说明
②文献综述
③研究的局限性。
4.前言返回返回理论型:论点:作者的主张和科教片法,需要予以阐述和说明的观点。
论据:支持论点的理由和依据,理论、科学道理;事实、资料。
要求:①理论要完整、正确;;②资料、事实真实、确凿、适用。
论证:作者以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逻辑分析方法的综合运用。
5.本论实践型:理论分析;实践(调查、实践、实验等)资料、手段和经过;实践结果分析、讨论三部分。要求:
①详细说明理论分析中所提出的假说,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阐述理论分析时,所作的假说及其合理性。
②指出可应用的分析方法,哪些是已有的,哪些是自己改进的。 ‘
③在实践资料、手段和经过部分,要详细介绍实践的资料、方法及经过等基本内容(以实验为例)。
④分析讨论部分,报告必要的实验、调查数据,
并以图表表示。从结果中引出必然的结论和推理,推广到合适的范围(总体)。
研究成果部分,主体,核心。
返回论文的全面概括,提取规律、法则、定理、
原理。这是一个理论分析的过程。结论要求:
准确、完整、鲜明。以本文论述为基础,但较本文中表述更精练,更集中,更典型,更有理论高度。因此,措词更严谨,逻辑推理要严密。
6.结论反映作者严肃的科学态度。两种类型,(1)观点的引用,语句的引用; (2)参考(特别是专著)。
①源于学报、期刊的,注明作者的姓名,题目,期刊名称,年、月、卷、序、页码。
②来源于书籍文献的,注明编著者,书名,出版社,
出版年月,页码。
③援引,作者,文献原载书刊名称,期,版,现载书刊号,页码。
7.参考文献返回返回言辞恳切,实事求是。
8.谢辞
1.内容要正确,客观,需有新意( 科学性、
客观性,创造性 )。
三,研究报告设计的总体原则和要求
2.结构要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3.致力表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返回返回
Δ 科学性是基本前提,要求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揭示规律,这就要求所阐述的理论(理论分析)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是首尾一贯的,而不是前后矛盾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
论文是否科学,主要指观点是否正确,鲜明,证据确凿,翔实,论证合乎逻辑。
①论点正确、鲜明正确:立论正确,反驳的观点是错误的,从反驳中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明白无误表示出来,不可含糊,广泛。
论证时,紧紧围绕证点进行论述,从而导邮令人信服的结论。
②证据确凿,翔实,即材料要足以证明观点,支持观点,否则苍白无力。 因此占有资料要充分,并选取最充分,真实有力的论据作为主论的依据。
③论证要合乎逻辑,充分运用演绎、归纳、类比等方法。
科学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密切相关,但又有分工:科学性要求实事求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客观性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客观性返回返回创造性体现在论文的新意。新见解,新材料,解决新问题,
具体地说:
①对本专业学科领域内的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实践价值。
②使用新颖的论证角度,或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相同的课题,得出令人新鲜的结论。
③虽然立意无新突破,但有重要的新资料,新子实。
④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解释本学科的某一问题。
⑤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或为生产生活中某一总是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观点、数据。
⑥全面归纳、总结别人的成果,提出自己新见解。
创造性返回
① 观点要统帅资料,资料支持观点,观点、资料高度统一,,纲举目张,,,纲,是论点,论文的灵魂、
统帅,论点一定要清楚、显赫。高举这个纲,分点到位,层层展开,象,目,一样,张,开孔来。
②论证过程要严谨,富于逻辑效果,做到据理而论,言之有理,顺理成章。讲观点时,要有材料的支持,选用材料要围绕所有说明的观点,不可存在没有资料支持的观点,或没有观点的材料。
③井然有序,学术论文注重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与文学创作论叙体文章不同。
2.结构要严谨,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返回研究成果能反映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①注重理论上的分析提高人们通常认为,理论水平高的人,其学术水平高,研究能力强。研究报告,一定注重理论的分析。
②注重运用当代科学研究的新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科学的敏锐性,也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科学能力的体现。
敏锐力强的人,对事物反映快,关于发现问题,洞察本质,能较快地获取科研成果。
3.致力表明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