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 1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 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第 2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第四节 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 3章 联系和发展的实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第二节 辩证法三大规律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第 4章 认识和实践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第三节 真理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 5章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第 6章 社会基本结构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第二节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第三节 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第三节 社会意识结构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 7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规律第 8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第三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四节 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第一节 社会进步第五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一章 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一节 哲学及哲学基本问题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一、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用高度抽象的语言研究根本性 /终极性问题。
根本性 /终极性问题:
古希腊文中,philosophia 原 意为,追求,(philein)
和,智慧,(sophia),即爱智 。
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 。
但是,,哲学,却是一个外来词 。
宇宙起源问题生与死的问题返回目录日本学者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 philosophia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1,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
返回目录二,哲学与方法论方法论:人们用以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三、哲学与具体科学返回目录
b,各门具体科学是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
1,区别:
a,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返回目录
b.哲学给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一般方法论;
2,共同性
3.联系
a,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
规律、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对此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
a.物质与精神何者为第一性?
对此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b,物质与精神有无同一性?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
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王阳明:心一元论
3,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
a.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离开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个人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如:
柏拉图:理念是事物的本原
朱熹:理一元论
b.主观唯心主义:虚构出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人的肉体的“自我”,并把它当成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源。如: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返回目录资产阶级的发展:
原始积累 掌握财富 掌握政权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标志它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完全被动 消极反抗 积极反抗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返回目录无产阶级的发展:
19世纪中叶需要有一种新的理论武装自己均以失败而告终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人类思想史积极的思想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是当时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
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离不开马克思亲自参加和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 。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当时自然科学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 特别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 ) 要求从哲学高度来认识和总结,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基础 。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基础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明确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
1,在哲学的研究对象上总体上未解决哲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返回目录马克思主义旧哲学或者将哲学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或者把哲学混同于具体科学等将 整个世界 的最普遍规律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运动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
2,在哲学的内容体系上旧哲学返回目录或者把割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或者割裂自然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不完整克服
,两大分离,
结合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将唯物主义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创立 辩证的唯物主义创立 历史的唯物主义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 以实践为基础的 )
3,在哲学的作用,功能上总体上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返回目录马克思主义旧哲学贬低实践夸大精神作用抹煞人民群众的实践作用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性在于正确反映客观规律革命性在于不为剥削阶级的偏见和私利所束缚,
能够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复习思考题: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
5,唯心主义有哪两种形式? 唯物主义有哪些历史形 态?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拿破仑和拉普拉斯都不是哲学家,但说的却是一个重要哲学问题:(图象表示)世界究竟是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是精神的产物,还是从来就有的物质世界?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世界本原问题。
1796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发表了,宇宙体系论,一书,
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旋转着的气体星云演化而来的 。 拉普拉斯把这本书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拿破仑 。 后来,拿破仑对他说:,拉普拉斯先生,有人告诉我,你写了这本讨论宇宙体系的大著作,但从不提到它的创造者啊 。,拉普拉斯干脆利落回答道:,陛下,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
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物质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一,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
1.唯心主义
a,宗教神学
b,哲学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毫不掩饰地认为上帝,神是世界的本原 。
返回目录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统一于精神)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感知、意识等)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独立于人类的、客观的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返回目录客观精神不过是理论化的“上帝”、隐蔽的、修饰过的鬼神必然导致赤裸裸的“唯我论”
唯心主义对精神的理解,又有差别: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幼稚,带有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
2.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其发展义经历了三个阶段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形态的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返回目录坚持从世界本身寻找其本原为以后唯物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水 火 风 原子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猜测性,认为原子是“宇宙之砖”,构成了世界万物,其不可分割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不变属性
b,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返回目录同朴素唯物主义相比是一大进步。但与朴素唯物主义相同,对物质缺乏辩证的哲学概括,
仍把具体物质结构 ——原子当作世界的本原具有形而上学性,经不起自然科学的考验,
因而具有不彻底性具有机械性,将一切运动形式等同于机械运动,否认运动形式本身的发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揭示了物质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哲学抽象,从而克服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c,辩证唯物主义返回目录恩格斯列宁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法。哲学的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同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1,强调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 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提出物质范畴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强调物质的可知性 。
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具体物质形态与哲学上的物质范畴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 。
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与最大共性就是物质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统一于物质 。
1.世界统一于物质具有丰富内容
a,世界万物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
b,世界万物的形态虽是丰富多彩的,但都具有物质性这一共同本质;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2,世界统一于物质的科学证明
a,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自然科学证明
b,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证明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物质论及运动论相统一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唯物主义返回目录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世界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既反对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唯心主义又反对认为物质世界不变的形而上学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一,运动的含义恩格斯返回目录运动是标志世界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 。
定义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都有物质承担者
1,世界上不存在离开运动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返回目录设想有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观点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三,运动是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统一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两重性,即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
1.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运动的绝对性返回目录不变性无条件性永恒性绝对运动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静止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静止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
运动的相对静止性相对静止的两种情形
a,一事物相对于它事物没有发生位置变化
b,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返回目录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暂时平衡和稳定状态相对静止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对立的统一割裂物质运动的两重性,片面强调运动的绝对性或相对性,会导致形而上学或诡辩论 。
两者的辩证关系
a,对立统一,相互依存
b,相互渗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它是我们认识事物性质和事物状态的基础
3.承认相对静止性的意义
a,它是我们测量和计算物质运动的尺度
b,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大致划分五种基本形式:
四,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1.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
机械的
物理的
化学的
生物的
社会的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可以相互转化但运动的总量保持不变
2.五种基本运动形式间的关系是辩证的
a,它们之间互相区别各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规律及适用范围,
不可混淆
b,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有低级运动形式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给我一个支点,
我就能举起地球。,
从哲学上讲,阿基米德的失算在于忽略了物体运动和物体运动的时,空间的关系,他看到了物体的运动,记住了杠杆原理中力的作用关系,却忘记了要实现力的作用,还必须使杠杆的力点移动相当的距离,为此还要经历相当的时间 。 可见,要真正把握物质及物质运动,还必须认清物质运动与时,空间之间的联系 。
1cm
1亿亿公里
30万亿年
6千亿亿吨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空间时间、空间的定义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即不可逆反性返回目录时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即长,宽,高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物质及其运动与时间,空间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运动,
同样也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时空 。
物质不依赖人而存在,是客观的,
作为其存在方式的时间、空间当然也是客观的返回目录一、时、空间的客观性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否认物质的客观性,进而否认其存在方式 ——时、空的客观性认为时间、空间是客观的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时、空可随物质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二、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间、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1.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时间,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同物质及运动一样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不变的
2.时、空间的相对性时、空的暂时性、有条件性、可变性。
时、空可随物质具体形态的改变而改变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就具体物质的运动而言,它在时间上总是有始有终,
在空间上有边界,即总是有限三、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1.时间、空间无限性和有限性的含义
a,无限性从整个物质世界运动而言,既然物质的运动是无限的,其存在方式 ——时间,空间当然也是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无限性是物质运动无限性的表现
b,有限性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两者互相联系,无限由有限构成,通过有限而存在,有限包涵着无限,体现着无限 。
2.时间、空间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科学证明
3.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关系表现
a,两者互相区别,表现在它们各自的含义不同返回目录时间、空间还是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四节 人的意识与物质世界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一,意识的起源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依赖首先表现在其起源上:
1.意识是物质世界(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进化过程依次经历了三个发展环节:
无机物的反应特性返回目录有机物的刺激感应性动物的感觉心理人的意识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又不是一个纯自然进化的过程。社会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返回目录劳动创造人动物本能活动人劳动创造 人人人被创造前 =? 人被创造后 =?
创造 人动物谁能劳动?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二,意识的本质意识的生理基础和内容都是客观的物质
1.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和属性 — 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活动离不开人脑 。 人脑的特有机能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 人脑一旦受损,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意识活动 。
人脑是已知世界中最高级,最复杂,最精致的物质系统 。
返回目录意识决定于物质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辩证唯物主义返回目录唯心主义意识依赖于物质,是物质世界的产物旧唯物主义把意识说成是精神的产物只从纯自然过程分析意识的生理基础,忽视其产生的社会性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这些意识形式都有客观内容,都能在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原型 。 脱离了物质世界就不会有任何意识 。
2.意识是对客观物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原材料是外部客观世界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感觉,意识的低级形式,直接反映物质世界思维,意识的高级形式,间接反映物质世界神话、迷信、梦幻,虚幻、歪曲反映物质世界返回目录意识决定于物质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其形式却是主观的 。
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
人脑反映物质世界是对客观存在进行加工制作转变为人的观念,意识 。 由于作为反映者的主体状况不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也不同返回目录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石锤、石砧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肿骨鹿角、下颌骨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第一地点出土。
旧石器时代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骨针旧石器时代晚期,残长 8.2厘米 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出土穿孔兽牙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市房山区周口 店山顶洞出土石球旧石器时代中期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三棱尖状器
【 旧石器时代中期,1954 年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出土 】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新石器时代 陶罐高 18厘米、口径 20厘米,距今 1万年左右,1962年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出土,这是迄今中国所见年代最早的成形陶器。
人面鱼纹彩陶盆高 16.5厘米,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鹳鱼石斧图陶缸
【 高 47厘米,1980
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 史的余辉。
青铜器时代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越王勾践剑中国春秋晚期的越国青铜器。 1965 年在湖北江陵望山 1号墓出土。剑长 55.7厘米。剑首为圆箍形,
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嵌出花纹,
剑身饰菱形暗纹 。剑身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
个 鸟篆铭文。制作精良,犀利异常,是东周兵器中的精品,反映出越国当时制剑工艺的高水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司母戊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 。高 1.33米,口长 1.10米,
重达 875千克 。用陶范铸造,鼎体(包括空心鼎足)浑铸,其合金成分为,铜 84.77%,锡 11.44%,铅 2.76
%,其他 0.9% 。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商晚 高 38.5cm,口长
29.8cm,宽 23.7cm
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食夫卣西周早期 高 36cm,口长
14.8cm,宽 11.6cm。
1971年陕西泾阳高家堡 1
号墓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气机时代电气时代信息化时代细石器时代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人工智能只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其与意识有本质差别,辩证唯物主义的上述观点并未过时。
三,人工智能与人脑思维人工智能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
1.廿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人口智能的发展状况
2.人工智能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是人脑的特有机能的观点提出的挑战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四,意识的能动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返回目录虽承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抹杀或低估意识的能动作用唯心主义 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把意识夸大为脱离物质的绝对力量,
主张精神万能论和唯意志论。
辩证唯物主义 克服以上两种片面性,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主张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
2.意识能动作用的主要表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返回目录意识活动具有选择性非理性意识如情感、意志、灵感具有重要作用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错误的意识和反动腐朽思想,定会导致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结果:
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采取正确行动,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的发挥都可看出,
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3.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以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以社会实践为基本途径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佛祖真身舍利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佛指舍利
“涌破虚空”
1988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释迦如来真身舍利瞻仰法会”,第一次摄得舍利在塔中放光的彩照。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1990年三月十九日香港大屿山宝莲寺圣一法师率团到法门寺瞻礼舍利虔诚礼拜,又感舍利放光。该寺方丈澄观法师(正)头顶有光,圣一法师(背)、静一法师身体皆成透明,身后地面的砖纹清晰可见,上空腾起黄、白、红霞等光线,大众顶礼赞叹。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唐代开元二年 713),
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圆寂于新州国恩寺。弟子们迎惠能遗体至广东曹溪南华寺供奉至今。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广东曹溪南华寺三真身依次是:丹田大师、六祖慧能大师、憨山大师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临终口占一偈:“老叟形骸百有余,幻身枯瘦法身肥。岸头迹失魔边事,洞口言来格外机。天上星辰高可摘,世间人境运相远。客来问我向何处,腊去春回又见春。”话音刚落,随即往生,众徒将其形骸置于缸中,天启四年( 1624)钦差王大人来九华山摘星亭敬香,夜见置缸处屡放光霞,异香不散,视为神奇,三年启缸,颜面如生,装金龛供奉并奏闻朝庭,天启六年
( 1626)明思宗朱由俭尊无暇禅师为“应身菩萨”,现供奉于九华山百岁宫,
无暇禅师又名海玉和尚,
顺天苑平人(今北京卢沟桥),于万历年间来九华山东崖峰结茅,名摘星亭,用功苦修,隔绝尘世,饥食野果,渴饮山泉,耗用 28年时间,
以指血调研银珠濡笔恭书,大方广佛华严经,
一部,共八十一卷,天启三年( 1623)寿 124岁,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大兴和尚俗名朱毛和,生于清光绪二十年( 1894),安徽省太湖县中镇大明村人,1925年来九华山百岁宫依常法和尚剃度为沙弥僧,
刻苦修行,以戒为师,1931年随缘来到南京古林万寿寺,受戒于果慧法师,花四年时间参学五台峨嵋普陀等名山,1936年回九华山百岁宫,劳静结合,禅净双修,1947年住青阳城东火焰山小庙,其幽默诙谐,悠游人世,一世随缘,1958年参学九华后山双溪寺,常年为生产队牧牛,亦农亦禅,无虑无忧,其口头禅为:“好人好自已,
坏人坏自已”,“空!空!空!。。。”擅长并乐于用中草药为众人治病,1985年不慎摔倒,卧床不起,伤势严重,2月 12日,预知大限将到,嘱弟子于逝后将其遗体装缸保存,2月 17日,口念阿弥陀佛,于念佛中含笑寂。 1989年 12月,开缸启视,颜面如生,筋骨显现,指甲犹存,喉节可见,如初跏跌坐。现供奉于九华后山大兴寺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慈明和尚,俗名陈万超,字福如,法名道参,江苏高邮人,光绪 30年( 1904)年生,诞生之日,满屋异香,法云缥缈,足有三日,方渐渐散去,6岁独自走进本县普提寺,因母意不肯,乃又返家住守三年,
三年之后,重返普提寺,恳求了庆禅师剃度出家,
法名慈明,1934年于南京龙潭宝华山隆昌律寺受具足戒,1937依扬州高 寺来果老和尚名下参学,其间十几年中潜心钻研禅宗,戒行过人,某年江苏邗江县瓜州镇组织众人兴修水利,慈明一次担土八百斤,瓜州镇为他颁赠奖旗。旗上绣有:“八百斤”
之字,并另外赠送一根特制的桑树扁担,从此他便有了“八百斤”的绰号,1981年回到九华山,只身住东崖幽冥钟亭,每日撞钟念佛不止,1986年转到九华山上禅堂禅修,严守戒律,常手执方便铲。
1990年 10月慈明预知即将西归,传行脚僧大弟子德贵和尚从祁门来山,11月 26日于爱徒交待后事,并留一偈:“忘我戒生灵,是如不变迁。真持亦放下,谁住叹空也”。话音刚落,含笑西归,
世寿八十六岁,其弟子按所嘱装缸保存遗体,农历乙亥年浴佛节四月初八,开缸启视,跏跌端坐,肉身未腐,毛发无损,须眉可见,果呈瑞相,异香扑鼻,遂供奉于九华山肉身宝殿北侧地藏禅寺内。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明净和尚,俗名徐方柱,1928年 3月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东下乡双桥村,祖辈信佛,三岁母亡,家境贫困,自小不茹荤腥,幼时帮人放牛、打短工,挣钱补家用,他为人心地善良,慈悲为怀,某年家乡天旱不雨,田里的庄稼因缺水而枯萎,他夜里悄悄把自已田里的水放到别人的田里,出家前,常在家打坐,常入定不醒,乡人愚昧不解,认其着魔,将之捆绑,阻止入定,但任凭家人和乡人的阻拦之法障,他仍坚持素食、入定、修学佛法,
1984年。徐方柱来到九华山旃檀林寺,他指着旃檀林说:
“这就是我的家”,但住持惟和法师拒收其入寺修行,
后在九华山天台寺欣遇一位法师,收他为徒,法号慈明,
可那位法师如行云流水到处参学,没多久便离开了天台寺,他连师父的法名也没记下,就分离了,慈明和尚只好又孤身来到旃檀林,当家师还是要清他的单,
万般无奈,他只好在大鼓下过夜,并在此处开始“站禅”,后迁到韦驮殿继续修行站禅,他常年行头陀行,日食一餐 (有时入定的原故,十多天才食一次 ),赤脚,
身穿衲子衣,少言,香客礼佛时,他与韦驮菩萨一道受人礼拜,被众人误有疯颠,
他站禅时,示弥陀定印,也常有香客献钱于他的手上,可他总不留钱物,而转放于旃檀林寺的功德柜中,也许是体力的缘故,站禅三年后,又坐禅三年,而后又卧禅三年,1992年农历 8月初十,明净和尚跌跏示寂,言于弟子:“我坐缸后不许火化,日后就是不坏真身”,嘱弟子他和慈明和尚是同修,日后除礼拜他之外,
也要礼拜慈明和尚,圆寂后六年整,于 1999年农历 8月 13日开缸视其颜面如生,
身体完好无损,全身肌肤皆有弹性,后在神光岭坐缸处建庙供奉。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东北沈阳人,出嫁吉林通化,1911年生,无生育子女,婚后不久,
丈夫病世,婆家对其冷淡,1940年秋她奔赴山西五台山,在显通寺落发为尼,法号仁义,出家后勤修佛法,且研究医理,1942年考取沈阳医专,学习中医,解放后,由于宗教政策的原因,被遗返原籍,1950年,赴抗美援朝战场,
随军当卫生员,1953年回国,于吉林通化 206医院工作,1954年在沈阳南大关联营中医院针炙科当医生,1958年调入城乡卫生院,1963年下放二边江乡三边江村,1976年回吉林通化自办诊所,
1982年宗教政策落实后,她于此年再度上五台山,在塔原寺受具足戒,同年重修南山寺,1983年朝礼九华山,决定在此常住,先后住过甘露寺,菩提阁等寺,后重修通慧禅林,她常外出弘法行医,修建寺院,广结善缘,她针炙技术娴熟,医治了很多的病人,1995年农历 10月 7日仁义师太圆寂,享年 85岁,1999年 1月 2日开缸,见其肉身不腐,黑白相间的头发长出寸余,牙齿完好,皮肤毛孔晴晰,
装缸时穿的衣肤紧贴身上。她开创了比丘尼修成肉身不腐的先河,
现供奉于九华山通慧禅林内。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思考题:
1,在世界本原问题上,各主要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是怎样的?
2,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运动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3,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空间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意识现象最终统一于物质?
5.意识能动作用及其表现是什么?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三章 联系和发展的实质及其规律
(唯物辩证法)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整个世界就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着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哲学范畴。
2.联系的特性
a,联系的普遍性
每一个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
1.联系的定义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守株待兔
b,联系的客观性联系不是人们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是客观存在的。
,8”与,发,
返回目录
金山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必然联系:事物间确定不移的联系偶然联系:事物间不确定的联系
c,联系的多样性
原因:事物的多样性
主要方式:
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直接联系:事物间无中介的联系间接联系:事物间有中介的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d,联系的条件性:
条件的定义,同某一事物相关联,并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种种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原因,每一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周围相关的事物,受其影响、作用和制约。即以与其相关的周围的事物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主要分类:
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
内部条件、外部条件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主观条件、客观条件
直接条件、间接条件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联系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系统论证实和深化了普遍联系的观点。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陈代谢
1.发展的含义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与发展在质上有区别,内涵有侧重,但属于同一序列返回目录运动 指一切变化发展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变化 。
是运动,变化的高级形式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旧事物 是指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a,新、旧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 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着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新陈代谢是宇宙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动规律
b,新、旧事物的划分标准
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不是以时间的先后。例如:新出现的法轮功,
但不是新事物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发展的特征:
a,普遍性
原因:
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存在方式,具普遍性
表现:
事物由一质变向另一质变的飞跃;一运动形式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上升运动:即低级向高级的变化
b,方向性
单一的水平运动,即同一等级运动形式的变化
下降运动,即高级向低级的变化。例如:有机体的分解;生命体的死亡;社会形态的衰败
c,上升性多向性与定向性、前进与后退、有序无序的的辩证统一,事物总体意义上的上升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可持续发展观
d,过程性
含义:
是指事物从产生到发展灭亡的全部表现形式
特征:
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稳定和变动的统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发展是历史过程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稳定性
e,规律性
定义,事物内部本质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特征:
客观性
普遍性
必然性
分类:
按作用领域: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
按作用范围:一般规律; 特殊规律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社会规律的特点
1,相对重复性
2,不完全精确性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对人而言,自然规律是“外在的必然”,而社会规律具有“天然的自在性”
3,丰富的层次性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及斗争焦点返回目录
1 在联系问题上的对立唯物辩证法 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思维方法的片面性与绝对化
2 在发展问题上的对立唯物辩证法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切事物都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由低级到高级的曲折发展形而上学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一切变化发展,或只承认机械运动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返回目录
3 在发展源泉问题上的对立唯物辩证法 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与根本动力。
形而上学 把内因与外因绝对对立起来,
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外力。
两者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二节 辩证法三大规律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是认识事物的基础 。
一,质量互变规律
1,事物的质、量、度
a.事物的质
定义:
质与事物的关系:
质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通过属性表现出来;
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事物的量
定义:
指事物的规模、范围、等级、程度、速度、密度以及构成成份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等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与事物的存在不直接同一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表示事物的等级,程度的量,如:温度,
硬度,人的知识水平,觉悟高低等 。
种类:
外延的量表示事物存在的规模范围的量,表征事物的外部特征。如:长度、人数等。
内涵的量
多样性
特征:
客观性
认识量的意义:是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与精确化 。
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把握,适度,的原则
c.事物的度
定义: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限度,幅度,范围,是保持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界限 。
临界点,关节点
认识度的意义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质变二,量变和质变
1.含义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或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渐进,是不显著的变化 。
事物由一质态向另一质态的飞跃,是原有度的范围内的渐进的中断,是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2.二者关系
a,相互区别
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不是量变 。
b,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例如:荀子,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情形,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事物发展总过程的根本性质未变,但过程中某一阶段的某些非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因而使事物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 。 例: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不同阶段;
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我国三步走战略 。
c,相互渗透
量变中的部分质变:
定义:事物根本性质未变的量变中,有较小范围或较小规模的质变;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局部性的部分质变,事物的事关全局的基本性质未变,但在事物内部某一局部范围内发生了保留了某一非基本性质的变化 。 例:
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整体性质未变,但出现了红色政权,红色根据地 。
与量变及根本质变的区别。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部分质变,未改变性质,不伴随量的扩张;
质变中量的扩张:
质变状态中,旧质事物内的对立面要素冲破旧质束缚,累积激发,迅猛扩张;例:
水沸腾;
金属达熔点;
全国胜利的质变下,局部地区 ( 西藏,云南等 ) 迅速解放;
与部分质量,一般量变的区别:
显著状态的量变产生新质;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金刚石和石墨 。
3.质、量互变形式的多样性
a,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
数量的增减引起的质变 。 例:
事物成分排列组合不同引起的质变 。 例:
·田忌赛马的故事;
the straw hat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语言的更新
b,质变的形式
爆发式的飞跃,例:
火山爆发武装冲突
非爆发式飞跃,例:
生物的演化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4.质变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论连续性和间断性相统一的发展原则:
量变 ——连续性;
质变 ——间断性;
例如:毛泽东:中国革命的阶段论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表现: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中,对同一事物作出两个截然相反的判断 。 例: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的含义
a.定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
b,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
定义:因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造成思维混乱而形成的矛盾 。
揭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
陷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 。
·古代矛与盾的故事;
·“夜晚远远望去,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还灯火辉煌 。,
辩证矛盾:
定义: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本性,及其在人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
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正确与谬误;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矛盾双方互相贯通 。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a,矛盾的基本属性
b,同一性
定义: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联系 。
情形:
矛盾双方互相依存 。 例,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不同阶段上,程度不同
c,斗争性
定义: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否定的性质,
体现着对立面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宽泛的哲学范畴:
内容上,泛指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内矛盾对立的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形式上,也可暴风骤雨,可和风细雨;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相互对立:
d,二者关系
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同一性以差别、对立为前提,是包含差别、对立的具体的同一,即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另一方面,差别是事物内部的差别和对立,
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即斗争性离不开统一性。
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性的;
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使矛盾双方互相贯通,规定着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为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提供由此达彼的桥梁 。
3.两者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a,同一性的作用
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
b,斗争性的作用
引起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推动事物发展 。
促使矛盾转化,使旧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统一体建立,新质代替旧质事物 。
c,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不可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也不可主观随意制造矛盾 。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a,矛盾的普遍性
含义: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即时时处处有矛盾 。
方法论意义:
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没有世界;
承认,揭露,分析并恰当地解决矛盾;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矛盾总体中的每一矛盾及每个矛盾的不同侧面,各有其特殊性,发展具不平衡性 。
b,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情形: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同;
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及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例如:中国新,
旧民主革命的不同阶段上矛盾不同;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有利于理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线索,把握中心工作。
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的转移。
主、次矛盾:
定义:
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区分意义: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者的关系 方法论意义冷战前,和平和战争是主要矛盾;
冷战后,和平和发展是主要矛盾。
原主要矛盾没解决,但因新情况,其他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例:
抗日战争前,国民党反动派与中国共产党的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战爆发后,
中日矛盾为主要矛盾。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原有主要矛盾解决了或基本解决,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例: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定义:
同一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反之,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称为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者关系:
例:汪精卫由革命方面后转为反动方面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例如:氢氧 → 水
解决矛盾的形式也各具不同的特殊性 。
一方克服另一方,通过质变解决;
例:真理战胜谬误;文明战胜野蛮。
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矛盾双方取代;
例:质子、反质子相撞,转化为光子和正负中性介子。
双方长期共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协同发展。
例:当代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
双方地位和作用相互转化解决矛盾。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问题的精髓
二者关系:
相互区别:
共性不等于个性,比个性普遍、深刻;
例:“人”与“张三”。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相互依存:
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
个性不等于共性,比共性更具体丰富。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实践意义:
它是正确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全面把握唯物辩证的关键;
它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键;
它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掌握“抓住重点,带动全局”的辩证思维方法的关键。它是坚持一般和个别相结合,坚持普遍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认识发展过程的关键。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5.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二者关系:既同一又对立 。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a,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定义:
肯定方面: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否定方面:促使事物根本性质转化的方面
作用:
肯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维持事物的存在,
事物处于肯定阶段;
否定方面占主导地位时,事物发生质变,新旧事物转化,事物处于否定阶段。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例如,反对文化上的虚无主义与复古主义
b,辩证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方法论意义:
善于从肯定中看到否定因素,从否定中看到肯定因素,即采取“扬弃”的态度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否定之否定过程 —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形成:三个阶段,两次否定肯定 否定 否定之否定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形式,·螺旋式上升; ·波浪式前进 。
特点:
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特征,特性,
好象回到出发点,实际上是更高阶段的重复
开放性:否定之否定既是前一个周期的终点,
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 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内在依据: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自我运动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
有曲折,但总体前进
反对“循环论”
曲折性:
前进中的回复、回归或暂时的逆转或偏离
方法论意义:
坚定的原则和灵活的策略相结合的原则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反对直线发展观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如何理解质,量,度以及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4,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5.如何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唯物主义决定论坚信因果联系只有客观性、普遍性,不承认这种关系就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将其神秘化则是神学目的论和宿命论。
一,原因和结果
1,含义
a,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结果是由原因而被引起的现象。
c,因果关系就是指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哲学范畴。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
2,两者的辩证关系
a,两者是对立的:
其表现为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和结果就是对立的两极,原因不是结果,结果也不是原因 。
b,两者是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不存在无因之果或无果之因;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因果关系只有复杂多样性,表现为:
不同的因果关系特点不一样;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等。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正确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利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利于增强主动性,预见性,避免盲目性 。
3,方法论意义:
a,认识论意义承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复杂多样性是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
b,实践指导意义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哲学范围 。
二,必然和偶然
1,含义:
a,必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合规律的,必然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
b,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可出现或不出现,可这样出现亦可那样出现的趋势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2,两者的辩证关系:
a,两者是对立的 。 两者的根据不同 。
必然性由事物内部根本矛盾决定;
偶然性由事物非根本性矛盾决定的,或由事物的外部条件造成的 。
b,两者是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 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体现必然性,偶然性背后有其必然性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要注意偶然性的两面性,尽可能利用一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因素推进工作,而要避免或减弱不利的偶然性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3,方法论意义:
a,在实践中,任何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客观事物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辩证过程的一对哲学范畴 。
三,可能和现实
1,含义:
a,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的各种趋势 。
b,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源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各种联系的综合。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
2,两者的辩证关系:
a,两者是对立的:
可能不是现实;
现实不是可能,是由可能发展而来 。
b,两者是统一的: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力争实现好的可能性,防止坏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
3,方法论意义:
a,在实践中必须从客观现实出发,不能把可能当作现实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有机结构或表现方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 。
四,内容和形式
1,含义:
a,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规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的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有机统一。
b,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方式。
形式又可分为与内容紧密关联的内在形式和与事物内容间接关联的外在形式两类。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两者的辩证关系:
a,两者是对立的 。 内容非形式,形式也非内容 。
b,两者是统一的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具有复杂多样性,
表现为:
同一形式有不同内容;
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要反对脱离事物内容发展要求的形式和不要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 。
3,方法论意义:
a,在实践中,要根据事物内容发展的需要,
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促进事物的发展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
五,现象与本质
1,含义:
a,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及这些特征之间的外在联系。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现象多变,易逝,不稳定;本质相对稳定 。
2,两者的辩证关系:
a,两者是对立的
现象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所感知;本质是内在的,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 。
现象丰富多彩,它是本质各个方面的表现;
本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
b,两者是统一的
两者相互依存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复杂的现象中要把握现象所反映的本质,还要识别假象,不为假象所迷惑 。
3,方法论意义:
a,认识论意义:
透过现象,把握本质是科学认识的任务 。
b,实践意义: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四章 认识和实践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a,主体的含义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1.认识主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性
b,主体的特点
自然性
意识性
社会性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社会主体
c,主体的形式
个人主体
群体主体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社会历史性
2.认识客体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a,客体的含义
b,客体的特点
客观性
对象性返回目录指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注: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同主观和客观这对范畴的区别。
c,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c,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a.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最基本关系 。
b,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或按毛泽东: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体的东西。”)
2.实践的特点
a,客观性,指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
b,自觉能动性 。
( 马克思关于蜜蜂和工程师对比的比喻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探索性活动 。
3.基本形式
a,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b,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c,科学实验: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坚持认识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
的认识路线 。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a,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坚持认识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
的认识路线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实践是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只有引入科学实践观才能对不可知论进行彻底的批判 。
2.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a,可知论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物主义反映论都坚持反映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也坚持可知论。
b,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的,主要代表有英国的休谟和德国古典时期哲学家康德。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出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3.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根本区别
a,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两个根本缺陷
缺乏实践的观点,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缺乏辨证法的观点,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 。
b,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正确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
是源和流的关系。
四,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对象是因实践需要才被确定为对象;
事物本质和规律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d,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实践不断提供解决新课题的经验材料和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d,理论能说服人,提高人们行动,实践的自觉性 。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这种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
a,理论为实践指明目的,为行动制定计划;
b,实践活动过程要有理论的监督和引导;
c,认识和理论推动实践向更深层次和更广阔领域发展;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表象:对事物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 。
一,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a,感性认识
涵义: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
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
形式:
感觉:对事物的个别特征的反映;
知觉:对事物整体形象的反映;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推理: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 。
b,理性认识
涵义: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特点:
间接性和抽象性。
形式:
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 。
判断:借助概念对事物之间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断定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总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b,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发展到理性认识 ——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的目的;理性认识要借助于感性的手段。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 。,
3.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a,通过调查研究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 。 例:
苏轼对黄庭坚,满地黄花,的认识 。
b,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和创造。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教条主义:类似唯理论的错误,轻视感性经验 。
4.批判两种错误倾向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会导致:
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b,在实际工作中
经验主义:类似经验论的错误,轻视理论指导;
a,哲学上
经验论:只承认感性经验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可靠性;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二,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
a,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
2.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a,理论本身应尽可能正确,这是实现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前提;
b,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人的认识要受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过程的不断反复 — 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a,客观条件
事物的本质及其矛盾有个暴露和展开过程;
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
b,主观条件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
2.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例:科学史上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至今经历了 190多年,还在不断深入,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也经历了多次反复。
a,客观世界本身是无限运动和发展的;
b,人们的社会实践也是无限发展的;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其内容都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使认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 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
3.认识发展的总规律及其重要意义
a,认识发展总规律的概述: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和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综合起来就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b,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
c,方法论意义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党根本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三节 真理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是客观的 。
一,客观真理 ——真理观的唯物论
1.真理的涵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2.真理的客观性
a,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 。
3.批判以实用主义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真理观
a,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原则;
b,实用主义真理观的表现,强调真理的有用性,而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坚持真理客观性和真理价值性的高度统一 。
4.真理的价值性及其与真理客观性的关系
a,真理价值性的涵义:指真理能满足人们主观需要的程度,即满足主体的效用功能和属性 。
b,真理的价值性和真理客观性的关系:
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价值性的前提和基础;
真理的价值性反映和体现着真理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实用主义以真理的价值性排斥,取消真理的客观性;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从认识的深度看 。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观的辩证法
1.绝对真理和相关真理及其辩证关系
a,绝对真理的含义:
指真理的客观性而言;
指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可知性而言 。
b,相对真理的含义:
从认识的广度看;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不断转化的发展过程。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区别:
并非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辩证统一:
两者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d,批判形而上学真理观
形而上学真理观的两种表现绝对主义真理观,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相对主义真理观,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坚持真理具体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
2.真理的具体性
a,真理是全面的 。 真理是反映事物诸多方面联系和属性的综合 。
b,真理是有历史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长期历史过程。
c,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总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真理。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a,谬误的含义:是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对立:在一定范围内,两者有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
统一: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对斗争而发展;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旧唯物主义者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以往哲学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
a,唯心主义从意识,精神本身去寻找真理标准 。 例:
王阳明的“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
实用主义的,有用,,,效果,为标准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 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的品格 。,
﹡ 直接现实性:指实践本身是直接现实的客观物质活动,
又能使理论变成客观现实,起到对照作用 。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a,是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的。即要求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3,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 真理标准的辩证法。
a,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无限发展着的实践最终对人们的一切认识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其他标准;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坚持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 。
b,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实践总是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对现有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经实践证实的真理也只有相对近似的正确性,还需要继续按新的实践的检验 。
c,坚持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检验,也不能脱离实践检验单独进行。
4.实践标准和逻辑证明的关系
a,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
四,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a,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
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b,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致性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a,实事求是和解决思想的含义
b,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辨证统一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思想路线的实践意义:
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关键,是我国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
c,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思想路线的理论意义: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思考题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对我国思想解放的意义?
3,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这一原则对我国改革开放有何重要意义?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是什么?
6,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7,实现认识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认识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意义及其实现条件是什么? 什么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8,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试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五章 社会历史的科学透视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历史观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a,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指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产力、
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区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是唯物史观;反之则是唯心史观。
b,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精神要素的总和。在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c,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标准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旧历史观的两个根本缺陷。
二,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
1.天命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2.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3.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唯心史观独占统治地位
a,唯心史观长期的统治地位根源:
认识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
阶级根源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
三,唯物史观的科学解答
1.唯物史观是人类在社会历史研究领域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存在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 。
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4.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意识的绝对依赖性及其相对独立性的辩证统一,既反历史唯心主义,也反对机械决定论。
3.唯物史观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
也十分重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重视其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科学地阐释了历史客体与历史主体的辩证关系。
四,历史唯物主义是观察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的根本转变。
2.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二节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指人类所处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
山脉,河流,森林,矿藏,动植物的分布状况以及人造自然等 。
一,作为人类历史自然前提的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
c,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的对象和客体要件
2,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a,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地理环境的优劣,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b,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影响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质量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
a,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b,地像政治学说
4.历史唯物主义的地理环境观
a,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b,建立人和自然的平衡关系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4.人口因素的调控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二,作为人类历史主体条件的人口因素
1.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构成、分布、素质及其变化规律
2.人口因素的重要影响
a,其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人口的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c,人口的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马尔萨斯的“人口决定论”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生产方式的变化与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三,作为人类历史社会基础的生产方式
1.生产方式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2.劳动促进了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协调统一
3.为何生产方式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a,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前提和物质保证 。
b,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性质和形态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三节 社会历史进程的基本特征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否定历史规律性的唯心史观 。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本质是一致的
a,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c,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什么是社会规律;
社会规律的特点;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客观规律与主体自觉能动活动的统一过程。
二,社会规律的决定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关系
1.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a,社会历史没有规律性,充满了偶然性;
b,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错误根源 。
2.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社会历史进程表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与实现这种必然性的各种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三,社会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1.统一性普遍性规律,发展的共同性和一般趋势
2.多样性发展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和丰实多样性。
2.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总是通过曲折性表现和实现的四,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六章 社会基本结构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两个子系统: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其基本构成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社会意识结构 。
第一节 社会经济结构生产力生产关系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生产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一,生产力
1,定义:
是指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它表明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的独立素要:
劳动者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 )
劳动对象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二,生产关系
1,定义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它表明的是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构成最基本的方面、决定其它二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生产资料 私有制 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基本类型
生产资料 公有制 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二节 社会政治结构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1.定义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上层建筑
a,政治上层建筑规程 等
政治法律制度监狱等
政治法律设施政权的组织原则立法司法宪法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b,政治与经济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为经济服务。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a,国家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
b,国家的实质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国体是国家的性质,政体是政权构成的形式。
社会职能,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 。
c,国家的职能
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 。
对内职能:
政治职能,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
经济职能,组织、调节、干预经济生活。
对外职能:
d,国体和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于国体。
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利益不受侵犯;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三节 社会意识结构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3,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关系二,社会意识构成
1,从意识的主体
2,从意识高低层次返回目录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一,含义社会意识结构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有阶级性 。
三,社会意识一般特点
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定义:
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一旦形成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表现:
其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同步性
其变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其变化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对人的教化功能 。
四,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1,文化含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 。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作用:
调控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知识传承功能;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思考题:
1,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
2,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
5,国家的起源,本质及其职能?
6,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
7,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七章 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一般规律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a,定义: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 它表示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 。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生产力的三要素互相结合,构成现实的生产力 。
其中劳动者是最活跃,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
生产力也是质和量的统一 。
b,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即人和物两方面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这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基础,起决定作用;
另两方面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有影响,反作用 。
2.生产关系
a,定义:
指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
b,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主要表现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以及具体形式;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即推动和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 。 它是具体的,历史的 。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
是指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经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 也即社会的经济制度或经济结构 。
b,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 。 即分成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两部分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揭示了又一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a,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对立统一中,经济基础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即它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三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在于社会上一部分人掌握生产资料因而能够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 阶级之所以成为阶级,
归根到底是经济关系所决定的 。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1.阶级的产生阶级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就是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不够充分发展。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 产生的直接原因。
2.阶级的实质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阶级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就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经济斗争,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 。 这三种形式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就是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对抗和冲突。
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因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表现在: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推动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的量变过程。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四节 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但它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 科学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但它渗透在生产力每一方面 。 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
一,科学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不同于技术。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新科技革命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物质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很大影响,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
二,科学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科学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a,科学的发展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b,科学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变革;
c,科学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五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一,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不可分
1,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
社会历史由人的活动构成
2,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 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创造历史社会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二,人民群众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1,人民群众的含义:
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居民中的大多数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3,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个人对历史的作用是通过“合力”的形式表现出来:2,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a,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b,杰出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杰出人物对历史的进程有重大的影响 。
3,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4,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a,历史主义原则
b,阶级分析方法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四,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a,党的群众观点,
第一: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
第四: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党的政治路线
党的政治路线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2,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思考题:
1,什么是生产力及其构成,生产关系及内容? 什么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2,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4,什么是科学? 为什么说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八章 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第一节 社会进步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c,社会进步是人民群众利益的要求 。
一,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
1.社会进步含义指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前进运动。
2.社会进步的必然性
a,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根本动力;
b,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社会进步的综合其它标准 —政治法律制度,
道德风尚,文化水准等 。
3.社会进步与曲折性不可避免要遭到旧势力和反动阶级的抵抗,新的社会制度由一个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4.社会进步的标准
a,社会进步的根本的、最高标准 —生产力发展;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讨论: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对吗?说明理由。
二,人的本质
1.人的本质的科学概括:
2.如何理解?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人自身需要的满足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实现 。
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1.价值的含义:
价值指客体所具有的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的特性。
2.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的价值的特点:
a,创造性。
人既是价值的享受者,又是创值的创造者 。
b,自我目的性人按照自己需要,创造和占有价值。
c,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人的价值是贡献与获取,享受与创造,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
3.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的统一
a,人的社会价值指个人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
b,人的自我价值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需要的满足。
c,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辩证统一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人的自由实现过程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
4.人的价值的实现
a,人的价值实现是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的过程;
b,由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化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c,人的价值的实现受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
5.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
b,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
二,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涵义
2.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a,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
2.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
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
1.共产主义的三个方面的含义:
a,指科学的理论体系,即共产主义理论;
b,指理想的社会制度,即共产主义社会;
c,指共产主义实践,即共产主义运动 。
返回目录同济大学哲学教研室思考题:
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
2,如何理解人的价值?
3,什么是自由?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