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章 厌氧生物处理法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
11.4 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
11.5 厌氧产气量计算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在断绝与空气接触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的过程,称为 厌氧生物处理法或厌氧消化法 。
若有机物的降解产物主要是有机酸,则此过程称为 不完全的厌氧消化,简称为 酸发酵或酸化 。若进一步将有机酸转化为以甲烷为主的生物气,此全过程称为 完全的厌氧消化,简称为 甲烷发酵或沼气发酵 。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处理对象是: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泥、动植物残体等。厌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和基本功能有二:
( 1)酸发酵的目的是为进一步进行生物处理提供生物降解的基质;
( 2)甲烷发酵的目的是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和生产气体燃料。完全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因兼有降解有机物和生产气体燃料的双重功能,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1、水解酸化阶段(产酸或酸化细菌)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2、产气阶段(甲烷细菌)
乙酸化阶段甲烷化阶段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一、温度条件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二,pH值一般认为,实测值应 7.2~ 7.4之间为好。低于 7.0时,pH值并不稳定,
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低于 6.5时,将使正常的处理系统遭到破坏。
如果有机物负荷太大,水解和产酸过程的生化速率大大超过气化速率,
将导致挥发性脂肪酸的积累和 pH值的下降,抑制甲烷细菌的生理机能。
最终使气化速率锐减,甚止停止。
一般原液的 pH值为 6~ 8。系统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乙酸记)以不超过 3000mg/L为佳 。
重碳酸盐及氨氮 等物质是形成厌氧处理系统 碱度 的主要物质。一般要求系统中碱度在 2000mg/L以上,氨氮浓度以介于 50~ 200ng/L为佳。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三、氧化还原电位厌氧环境是厌氧消化过程赖以正常进行的最重要的条件。厌氧环境主要以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反映。
引起发酵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的原因,氧和其它一些氧化剂或氧化态物质的存在 (如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的 Fe3+,Cr2O72-,NO3-,SO42-以及酸性废水中的 H+等 )
高温厌氧消化系统 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500~ -600mV; 中温厌氧消化系统 及浮动温度厌氧消化系统要求的氧化还原电位应低于 -300~ -380mV。
产酸细菌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不甚严格,甚至可在 +100~ -100mV的兼性条件下生长繁殖;而 甲烷细菌 最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350mV或更低。
就大多数生活污水的污泥及性质相近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而言,只要严密隔断于空气的接触,即可保证必要的 ORP值。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四、负荷率
容积负荷率,反应器单位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单位为 kg/m3·d或
g/L·d。有机物量可用 COD.BOD.S和 VSS表示。
污泥负荷率,反应器内单位重量的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单位为 kg/kg·d
或 g/g·d。
投配率,每天向单位有效容积投加的新料的体积,单位为 m3/m3·d。投配率的倒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消化时间,单位为 d。投配率有时也可用百分数表示,例如,
0.07m3/m3·d的投配率也可表示为 7%。
确定厌氧消化装置的负荷率的原则是,在两个转化(酸化和气化)速率保持稳定平衡的条件下,求得最大的处理目标(最大处理量或最大产气量)。
三种发酵状态
当有机物负荷率很高时,消化液显酸性( pH<7),称为 酸性发酵状态,它是一种低效而又不稳定的发酵状态,应尽量避免。
当有机物负荷率适中时,产酸细菌代谢产物中的有机酸基本上能被甲烷细菌及时地吸收利用,并转化为沼气,溶液中残存的有机酸量一般为每升数百毫克。此时消化液中 pH值维持在 7~ 7.5之间,称为 弱碱性发酵状态,它是一种高效而由稳定的发酵状态,最佳负荷率应达此状态。
当有机物负荷率偏小时,消化液中的有机酸残存量很少,pH值偏高(大于 7.5)称为碱性发酵状态 。由于负荷偏低,是一种虽稳定但低效的厌氧消化状态。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五、污泥浓度各种反应器要求的污泥浓度不尽相同,一般介于 10~
30gVSS/L之间。
为了保持反应器的生物量不致因流失而减少,可采用多种措施,如安装三相分离器、设置挂膜介质、降低水流速度和回流污泥量等。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一、普通厌氧消化池在一个消化池内进行酸化,甲烷化和固液分离。设备简单。反应时间长,池容积大。污泥易随水流带走,消化器内难以保持大量的微生物细胞。搅拌方式有三种:池内机械搅拌;沼气搅拌;循环消化液搅拌。容积负荷为 2~6kgCOD/m3?d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二、厌氧接触法用沉淀池分离污泥并进行回流。消化池中进行适当搅拌,池内呈完全混合。
能适应高有机物浓度和高悬浮物的废水。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运行较稳定,
不受进水悬浮物的影响。负荷高时污泥会流失。设备较多,操作上要求较高。污泥浓度 10~15g/L,容积负荷 2~10kgCOD/m3?d。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三,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生物转盘微生物固着生长在滤料表面。适用于悬浮物量低的废水。设备简单,能承受较高负荷。出水悬浮固体低。底部易发生堵塞,填料费用较贵。容积负荷
2~16kgCOD/m3?d。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四、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消化和固液分离在一个池内。微生物量特高。负荷率高 (10~20kgCOD/m3?d)。
总容积小。能耗低,不需搅拌。污泥浓度可达 40~80g/L。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五、厌氧流化床池内充填粒径为 0.5mm左右的挂膜介质,全部悬浮于上升水流中,
废水常需回流。负荷率高
(10~40kgCOD/m3?d),反应器内
VSS浓度可达 60g/L,容积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但管理较复杂。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六、两步厌氧法和复合厌氧法酸化和甲烷化在两个反应器进行。两个反应器内可以采用不同反应温度。能承受较高负荷,耐冲击。运行稳定。
11.5 厌氧产气量计算一、理论产气量的计算
1、根据废水有机物化学组成计算产气量
2、根据 COD与产气量关系计算
CH4 + 2O2 —— CO2 + 2H2O
V1 = 22.4/64 = 0.35 (L/gCOD)
V2 = T2V1/T1
VCH4 = V2[Q?(S0-Se) — 1.42QWx]?10-3
Vg = VCH4 /P
V1—— 还原 1gCOD所生成的甲烷体积,L/gCOD
VCH4—— 厌氧消化系统的甲烷日产量,m3/d
P—— 以小数表示的沼气中甲烷含量
Vg—— 沼气的日产量 m3/d
11.5 厌氧产气量计算二、实际产气率分析在厌氧消化工艺中,把转化 1kgCOD所产的沼气或甲烷称为 产气率。
1、物料的性质
2、废水 COD浓度
3、沼气中的甲烷含量
4、生物相的影响
5、工艺条件影响
6、去除的 COD中用于合成细菌细胞所占的比例第 12章 吸附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2.2 吸附剂及其再生
12.3 吸附工艺与设计
12.4 吸附法的应用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一、吸附机理及分类
1、交换吸附
2、物理吸附
3、化学吸附二、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式平衡吸附量:达到平衡时,单位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的数量( mg/g)。
qe=V(c0-ce)/w
V—— 溶液体积,L;
c0,ce—— 分别为溶质的初始和平衡浓度,mg/L;
W—— 吸附剂量,g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Langmuir等温式
Langmuir假设吸附剂表面均一,各处的吸附能相同;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当吸附剂表面为吸附质饱和时,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2,B.E.T 等温式适于多分子层吸附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3,Freundlich等温式
qe = K ce1/n
K—— Freundlich吸附常数
n—— 常数,通常 n>1
一般认为,1/n 介于 0.1~0.5,则易于吸附; 1/n>2 时难以吸附。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由图可见,Langmuir吸附等温式大体上适用。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qe = K ce1/n
由图可见,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也适用。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三、影响吸附的因素
(一)吸附剂结构
1、比表面积
2、孔结构
3、表面化学性质表面氧化物成为选择性的吸附中心,使吸附剂具有类似化学吸附的能力,有助于对极性分子的吸附。
(二)吸附质的性质活性炭的吸附容量随着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减少而增加,活性炭对有机酸的吸附量按甲酸 <乙酸 <
丙酸 <丁酸的次序而增加
(三)操作条件温度,pH
12.2 吸附剂及其再生一、吸附剂
1、活性炭加热脱水( 120~130℃ )、炭化( 170~600℃ )、活化
( 700~900℃ )
活化包括药剂活化和气体活化法等。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可达 800~2000m2/g,有很高的吸附能力。
2、腐殖酸系吸附质用作吸附剂的腐殖酸类物质主要有:天然的富含腐殖酸的风化煤、泥煤、
褐煤等;用适当的粘合剂制备成的腐殖酸系树脂。
腐殖酸是一组芳香结构的,性质与酸性物质相似的复杂混合物。活性基团有:酚羟基、羧基、醇羟基、甲氧基、羰基、醌基、氨基、磺酸基等。
这些活性基团有阳离子吸附性能,包括离子交换、鳌合、表面吸附、凝聚等作用。腐殖酸类物质能吸附工业废水中的许多金属离子,如汞、铬、锌、
镉、铅、铜等。
12.2 吸附剂及其再生二、吸附剂再生
1、加热再生法在高温条件下,提高了吸附质分子的能量,使其易于从活性炭的活性点脱离;而吸附的有机物则在高温下氧化和分解,成为气态逸出或断裂成低分子。
2、化学再生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吸附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而解析下来。常用的有机溶剂有苯、丙酮、甲醇、乙醇、异丙醇、卤代烷等。无机酸碱也是很好的再生剂。例如,
吸附了苯酚的活性炭,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使形成酚钠盐而解析。
12.3 吸附工艺与设计吸附的操作方式间歇式 连续式固定床 移动床 流化床一般的固定床吸附柱中,吸附柱的总厚度为 3~5m,分成几个柱串联工作,
每个柱厚度 1~2m。过滤速度在 4~15m/h之间,接触时间一般不大于
30~60min。为防止吸附剂层的堵塞,含悬浮物的废水一般先应经过砂滤,再进行吸附处理。
12.3 吸附工艺与设计
12.4 吸附法的应用在废水处理中,吸附法处理的主要对象是废水中用生化法难于降解的有机物或用一般氧化法难于氧化的溶解性有机物,包括 木质素、氯和硝基取代的芳烃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洗涤剂、合成染料、除莠剂,DDT等。活性炭处理废水,
不但能吸附难分解的有机物,降低 COD,还能使废水脱色、脱臭,把废水处理到可重复利用的程度。所以吸附法在废水的深度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例 膨润土吸附性能的研究取 50ml水样投加一定量的膨润土进行静态吸附,在 pH6~7时,测定吸附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
1、乳化剂 OP
原溶液 CODcr值为 618.2mg/L,取 50ml水样投加精确测量的 0.125g膨润土,分别设定不同的吸附时间,测定吸附后溶液的 CODcr值。
时间( min ) 0 5 10 30 40
CODcr
( mg/L)
618.2 95.8 86.9 84.6 84.6
2、聚醚 220
时间( min ) 0 5 10 30 40
CODcr
( mg/L)
845.8 86.1 81.4 81.4 81.4
由以上两表可见,乳化剂和聚醚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约 30~40min,下面的吸附容量测定选取吸附时间为 35min,pH6~7,分离后测定 CODcr值。
膨润土投加量( g) 0 0.03 0.05 0.10 0.15
乳化剂
TX-8
CODcr(mg/L) 998.0 727.6 560.4 274.6 89.7
吸附容量
(mgCODcr/
g膨润土 )
450.7 437.6 361.7 311.9
乳化剂
OP
CODcr(mg/L) 618.2 380.6 252.9 138.0 89.3
吸附容量
(mgCODcr/
g膨润土 )
396.0 365.3 240.1 176.3
膨润土投加量( g) 0 0.7 0.8 0.9 1.0
聚醚 210 CODcr(mg/L) 697.0 178.1 149.3 108.6 67.2
吸附容量
(mgCODcr/g
膨润土 )
37.0 34.2 32.7 31.5
聚醚 220 CODcr(mg/L) 845.8 409.3 338.0 204.6 123.3
吸附容量
(mgCODcr/g
膨润土 )
31.2 31.7 35.6 36.1
实验结果表明,膨润土对有极性结构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 TX-8
和乳化剂 OP)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容量可达 200~300mgCOD/g膨润土。
对非极性的聚醚 210,220也有一定的吸附容量( 20~50 mgCOD/g膨润土)。
第 13章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法是一种借助于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和水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反应而除去水中有害离子的方法。
工业用水处理 —— 制取软水和纯水工业废水处理 —— 回收贵重金属离子采用离子交换法,具有去除率高,可浓缩回收有用物质,设备简单,操作控制容易等优点。缺点是对预处理要求较高,应用范围受离子交换剂的限制等。
13.1 水的软化和除盐一、水中主要的溶解杂质
1、总含盐量水中所含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量称为总含盐量,也称总矿化度。
总含盐量 = ∑阳离子 + ∑阴离子
2、硬度水中硬度是由于能与肥皂作用生成沉淀或与水中某些阴离子化合生成水垢的两价金属离子的存在而产生的。重要的致硬金属离子是钙离子和镁离子。
3、碱度天然水中所有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所接受的“物质的两”的总和称为水的碱度。
引起碱度的重要的物质有,CO32-(碳酸盐硬度),HCO32-(重碳酸盐硬度),OH-(氢氧化物硬度)
许多工业用水对水的硬度、碱度和含盐量有一定要求。降低水中 Ca2+,Mg2+
离子含量叫 软化 。降低水中含盐量的处理叫 除盐 。
13.1 水的软化和除盐二、软化的基本方法加热软化法药剂软化法离子交换法三、除盐的基本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等
13.2 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的实质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的其他同性离子的交换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
RH + M+ RM+ H+
交换树脂 交换离子 饱和树脂一、离子交换剂
1、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和结构交换树脂树脂本体(母体)
活性基团有机化合物交联剂固定离子活动离子高分子共聚物根据组成母体的单体材料不同,树脂分为 苯乙烯系、丙烯酸系、酚醛系 等。
制备离子交换树脂的方法有两种:
( 1)先聚合单体有机物,然后再聚合物上接入活性基团。 该法制备离子交换树脂可以灵活选择活性基团,不受单体性质限制,且易于控制交联度。
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将白球氯甲基化和胺化,得到阴离子交换树脂。
将白球用硫酸磺化,得到阴离子交换树脂。
13.2 离子交换法
13.2 离子交换法
( 2)直接聚合有机电解质 该法制备的树脂质量均匀。如甲基丙烯酸和二乙烯苯共聚而成羧酸型弱酸性阳树脂。
13.2 离子交换法根据交换树脂活性基团的酸碱性及其强弱,分为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H
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RCOOH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RNOH
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RNHOH
RNH2OH
RNH3OH
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氢型钠型氯型氢氧型盐型
13.2 离子交换法
13.2 离子交换法
2、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A、物理性能
( 1)密度湿真密度 = 湿树脂重 /湿树脂颗粒体积( g/mL)
湿真密度是树脂在水中充分溶解后的质量与真体积(不包括颗粒孔隙体积)之比。其值一般为 10.4~1.3g/mL。一般阳树脂 >阴树脂,强型的 >弱型的。对交换器反洗强度的确定、混合床树脂的选择等具有重要意义。
湿视密度 = 湿树脂重 /湿树脂堆积体积( g/mL)
湿视密度是树脂在水中溶解后的质量与堆积体积之比。此值一般为
0.60~0.85g/mL。在设计交换器时,用它来计算树脂的用量。
( 2)含水率含水率 = 溶胀水重 /(干树脂重 +溶胀水重)
含水率是指在水中充分溶胀的湿树脂所含溶胀水重占湿树脂重的百分数。树脂的含水率取决于树脂的交联度、交换基团的类型和数量等。其值一般在 50%左右。
13.2 离子交换法
( 3)溶胀性溶胀率 = 溶胀前后体积差 /溶胀前体积树脂的交联度越小,活性基团数量越多,越易离解,可交换离子水合半径越大,
其溶胀率越大。水中电解质浓度越高,由于渗透压增大,其溶胀率越小。
根据可交换离子水合半径的大小,对强型树脂,其溶胀率大小顺序为:
H+>Na+>NH4+>K+>Ag +
OH->HCO3-≈CO32->SO42->Cl-
因离子的水合半径不同,在树脂使用和转型时常伴随体积变化,即胀缩现象。
( 4)机械强度树脂在使用中由于受到冲击、碰撞、摩擦以及胀缩作用,会发生破碎。树脂的机械强度应保证每年损耗量不超过 3%~7%。
交联度越大,溶胀率越小,机械强度越高。
( 5)耐热性 5~40℃
( 6)孔结构 孔径,孔容,比表面积,交换容量
13.2 离子交换法
B、化学性能
( 1)酸碱性强酸或强碱型树脂在水中离解度大,受 pH值的影响小;弱酸或弱碱性树脂在水中离解度小,受 pH值的影响大。
( 2)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某种离子能优先交换的性能称为离子交换选择性。本质上取决于交换离子与活性基团中固定离子的亲合力。选择性大小用选择性系数来表征。
若 KAB>1,树脂对 B有选择性
KAB<1,树脂对 A有选择性
KAB=1,树脂对任一离子均无选择性
13.2 离子交换法在常温和稀溶液中,选择性系数大小遵循下列规律:
离子价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原子序数越大,即离子水合半径约小,选择性越好。
Fe3+>Al3+>Ca2+>… >Na+>H+>Li+
SO42+>NO3->Cl->OH->F->HCO3->HSiO3-
( 3)交换容量 定量表示树脂的交换容量体积表示法 EV:单位体积湿树脂的交换能力,mmol/ml湿树脂重量表示法 EW:单位重量干树脂的交换能力,mmol/g干树脂总交换容量,活性基团的总数工作交换容量,树脂在给定的工作条件下实际所发挥的交换能力。一般是总交换容量的 60%~70%。
13.2 离子交换法二、离子交换平衡
RA + B+ RB+ A+
q0 c0 0 0
q0— qB cB qB c0— cB
对等价离子,有
KAB = qB(C0-cB)/(q0-qB)cB
或
qB/q0—— 树脂的失效度
cB/c0 —— 溶液中离子残留率
13.2 离子交换法三、离子交换速度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树脂内扩散的离子量为
S—— 单位体积树脂的表面积
ф—— 树脂颗粒有效直径
ε —— 孔隙率
13.2 离子交换法三、离子交换速度影响离子交换扩散速度的因素:
树脂的交联度 —— 孔隙度 —— 内扩散
树脂颗粒 —— 内扩散距离和液膜扩散的表面积 —— 扩散速度
溶液离子浓度,c0>0.1M,整个交换速度偏向受内孔扩散控制
C0<0.003M,过程偏向受膜扩散控制
提高温度和增强搅动都有利于离子扩散。
四、离子交换系统
(一)离子交换软化系统
1,Na离子交换软化系统
Ca2+,Mg2+ Na2+
系统碱度基本不变。一级 Na离子交换一般可将水中硬度降低到 0.5mmol/L,
可作低压锅炉的补给水;二级 Na离子交换可将水中硬度降低到 0.005mmol/L,
可作中、高压锅炉的补给水。
13.2 离子交换法
2、离子交换脱碱软化系统采用 H-Na离子器联合处理工艺部分原水经过 Na离子交换器,适合原水碱度比较高的场合。
13.2 离子交换法全部原水经过 Na离子交换器,适合原水硬度比较高的场合。
3、除盐系统
13.2 离子交换法五、离子交换过程
(一)固定式离子交换器工作过程
1、交换
2、再生
( 1)再生方式
( 2)再生剂用量
( 3)再生液浓度
( 4)再生液流速
(二)、连续式离子交换器工作过程第 14章 膜析法
14.1 渗析法
14.2 电渗析法
14.3 反渗透法
14.4 超滤第 14章 膜析法膜析法是利用薄膜以分离水溶液中某些物质的方法的统称。
14.1 渗析法半透膜:
依靠薄膜中孔道的大小分离大小不同的分子或粒子;
依靠薄膜的离子结构分离性质不同的离子,如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
依靠薄膜的有选择的溶解性分离某些物质,如醋酸纤维膜有溶解某些液体和气体的性能,
而是这些物质透过薄膜。
14.1 渗析法
14.2 电渗析法一、原理
14.2 电渗析法二、应用
14.2 电渗析法电渗析法回收酸洗废水中的硫酸和铁阳极反应:
阴极反应:
14.2 电渗析法
14.2 电渗析法三、电渗析器的结构
14.2 电渗析法四、影响电渗析操作的主要问题
1、浓差极化当电流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淡水侧的边界层中会出现水分子的电离,产生 H+和 OH-,参与传导电流,以补充离子的不足。这种情况称为 浓差极化 。
由于浓差极化,使电渗析运行电耗增加,膜寿命缩短,
并容易结垢沉积,堵塞水流通道。
防止浓差极化、消除沉积的措施有:
( 1)控制操作的极限电流,在极限电流密度的 70~90%
状况下运行;
( 2)倒换电极;
( 3)增加水流速度,是膜边界层变薄;
( 4)定期酸洗
2、腐蚀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大量 O2和 Cl2,具有强烈腐蚀性。所以要用抗腐蚀电极和膜,或加大极区水流速度,使电极反应产物被迅速带走。
14.3 反渗透法一、反渗透原理
1、渗透和反渗透
14.3 反渗透法
2、渗透压任何溶液都有渗透压,其值为
i—— 范特霍夫系数;对电解质溶液,i等于离解的阴阳离子总数;对非电解质溶液,i=1
膜单位面积水通量
14.3 反渗透法膜单位面积盐通量膜的除盐率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膜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膜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和性能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膜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和性能反渗透膜透过机理
( 1)氢键理论
( 2)优先吸附 -毛细管流理论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装置
1、管式装置管式装置水力条件好,适当调节水流状态可防止浓差极化和膜污染,能够处理含悬浮固体的溶液,但单位体积中膜面积小,制造和安装费用较高。
14.3 反渗透法
2、螺旋卷式装置螺旋卷式装置单位体积的膜表面积较大,透水量大。紊流效果好,不易产生浓差极化现象。缺点是膜玷污后消除困难,不能处理含有悬浮物的液体。
14.3 反渗透法
3、中空纤维式装置优点是单位体积的膜表面积很大,制造和安装简单,可在较低压力下运行,膜的压实现象减缓,不需要膜制成材料,浓差极化可忽略;缺点是制作工艺复杂,易堵塞,不能用于处理含悬浮物的液体
4、板框式装置这种装置结构牢固,能承受高压,占地面积不大;但液流状态差,易造成浓差极化,
设备费用较大。
14.4 超滤法超滤与反渗透一样也依靠压力推动力和半透膜实现分离。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超滤受渗透压的影响较小,能在低压力下操作(一般
0.1~0.5MPa),而反渗透为 2~10MPa。
超滤的制膜材料主要也是醋酸纤维素和芳香聚酰胺等。只是不需热处理工序,使制成的超滤膜孔比较大,能够在较小的压力下工作,
而且有较大的水通量。
超滤机理主要是小孔的筛分作用,膜对溶质的排斥性,取决于溶质分子量大小、形状和性质。超滤一般分离分子量大于 500的物质,
如细菌、蛋白质、颜料和油类等。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
11.4 厌氧消化过程动力学
11.5 厌氧产气量计算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在断绝与空气接触的条件下,依赖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的生物化学作用,对有机物进行生化降解的过程,称为 厌氧生物处理法或厌氧消化法 。
若有机物的降解产物主要是有机酸,则此过程称为 不完全的厌氧消化,简称为 酸发酵或酸化 。若进一步将有机酸转化为以甲烷为主的生物气,此全过程称为 完全的厌氧消化,简称为 甲烷发酵或沼气发酵 。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处理对象是: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泥、动植物残体等。厌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和基本功能有二:
( 1)酸发酵的目的是为进一步进行生物处理提供生物降解的基质;
( 2)甲烷发酵的目的是进一步降解有机物和生产气体燃料。完全的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因兼有降解有机物和生产气体燃料的双重功能,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1、水解酸化阶段(产酸或酸化细菌)
11.1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
2、产气阶段(甲烷细菌)
乙酸化阶段甲烷化阶段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一、温度条件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二,pH值一般认为,实测值应 7.2~ 7.4之间为好。低于 7.0时,pH值并不稳定,
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低于 6.5时,将使正常的处理系统遭到破坏。
如果有机物负荷太大,水解和产酸过程的生化速率大大超过气化速率,
将导致挥发性脂肪酸的积累和 pH值的下降,抑制甲烷细菌的生理机能。
最终使气化速率锐减,甚止停止。
一般原液的 pH值为 6~ 8。系统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以乙酸记)以不超过 3000mg/L为佳 。
重碳酸盐及氨氮 等物质是形成厌氧处理系统 碱度 的主要物质。一般要求系统中碱度在 2000mg/L以上,氨氮浓度以介于 50~ 200ng/L为佳。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三、氧化还原电位厌氧环境是厌氧消化过程赖以正常进行的最重要的条件。厌氧环境主要以体系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反映。
引起发酵系统的氧化还原电位升高的原因,氧和其它一些氧化剂或氧化态物质的存在 (如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的 Fe3+,Cr2O72-,NO3-,SO42-以及酸性废水中的 H+等 )
高温厌氧消化系统 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500~ -600mV; 中温厌氧消化系统 及浮动温度厌氧消化系统要求的氧化还原电位应低于 -300~ -380mV。
产酸细菌对氧化还原电位的要求不甚严格,甚至可在 +100~ -100mV的兼性条件下生长繁殖;而 甲烷细菌 最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为 -350mV或更低。
就大多数生活污水的污泥及性质相近的高浓度有机废水而言,只要严密隔断于空气的接触,即可保证必要的 ORP值。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四、负荷率
容积负荷率,反应器单位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单位为 kg/m3·d或
g/L·d。有机物量可用 COD.BOD.S和 VSS表示。
污泥负荷率,反应器内单位重量的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单位为 kg/kg·d
或 g/g·d。
投配率,每天向单位有效容积投加的新料的体积,单位为 m3/m3·d。投配率的倒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消化时间,单位为 d。投配率有时也可用百分数表示,例如,
0.07m3/m3·d的投配率也可表示为 7%。
确定厌氧消化装置的负荷率的原则是,在两个转化(酸化和气化)速率保持稳定平衡的条件下,求得最大的处理目标(最大处理量或最大产气量)。
三种发酵状态
当有机物负荷率很高时,消化液显酸性( pH<7),称为 酸性发酵状态,它是一种低效而又不稳定的发酵状态,应尽量避免。
当有机物负荷率适中时,产酸细菌代谢产物中的有机酸基本上能被甲烷细菌及时地吸收利用,并转化为沼气,溶液中残存的有机酸量一般为每升数百毫克。此时消化液中 pH值维持在 7~ 7.5之间,称为 弱碱性发酵状态,它是一种高效而由稳定的发酵状态,最佳负荷率应达此状态。
当有机物负荷率偏小时,消化液中的有机酸残存量很少,pH值偏高(大于 7.5)称为碱性发酵状态 。由于负荷偏低,是一种虽稳定但低效的厌氧消化状态。
11.2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五、污泥浓度各种反应器要求的污泥浓度不尽相同,一般介于 10~
30gVSS/L之间。
为了保持反应器的生物量不致因流失而减少,可采用多种措施,如安装三相分离器、设置挂膜介质、降低水流速度和回流污泥量等。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一、普通厌氧消化池在一个消化池内进行酸化,甲烷化和固液分离。设备简单。反应时间长,池容积大。污泥易随水流带走,消化器内难以保持大量的微生物细胞。搅拌方式有三种:池内机械搅拌;沼气搅拌;循环消化液搅拌。容积负荷为 2~6kgCOD/m3?d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二、厌氧接触法用沉淀池分离污泥并进行回流。消化池中进行适当搅拌,池内呈完全混合。
能适应高有机物浓度和高悬浮物的废水。有一定抗冲击负荷能力,运行较稳定,
不受进水悬浮物的影响。负荷高时污泥会流失。设备较多,操作上要求较高。污泥浓度 10~15g/L,容积负荷 2~10kgCOD/m3?d。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三,厌氧生物滤池和厌氧生物转盘微生物固着生长在滤料表面。适用于悬浮物量低的废水。设备简单,能承受较高负荷。出水悬浮固体低。底部易发生堵塞,填料费用较贵。容积负荷
2~16kgCOD/m3?d。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四、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消化和固液分离在一个池内。微生物量特高。负荷率高 (10~20kgCOD/m3?d)。
总容积小。能耗低,不需搅拌。污泥浓度可达 40~80g/L。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五、厌氧流化床池内充填粒径为 0.5mm左右的挂膜介质,全部悬浮于上升水流中,
废水常需回流。负荷率高
(10~40kgCOD/m3?d),反应器内
VSS浓度可达 60g/L,容积小,抗冲击负荷能力强。但管理较复杂。
11.3 厌氧法的工艺和设备六、两步厌氧法和复合厌氧法酸化和甲烷化在两个反应器进行。两个反应器内可以采用不同反应温度。能承受较高负荷,耐冲击。运行稳定。
11.5 厌氧产气量计算一、理论产气量的计算
1、根据废水有机物化学组成计算产气量
2、根据 COD与产气量关系计算
CH4 + 2O2 —— CO2 + 2H2O
V1 = 22.4/64 = 0.35 (L/gCOD)
V2 = T2V1/T1
VCH4 = V2[Q?(S0-Se) — 1.42QWx]?10-3
Vg = VCH4 /P
V1—— 还原 1gCOD所生成的甲烷体积,L/gCOD
VCH4—— 厌氧消化系统的甲烷日产量,m3/d
P—— 以小数表示的沼气中甲烷含量
Vg—— 沼气的日产量 m3/d
11.5 厌氧产气量计算二、实际产气率分析在厌氧消化工艺中,把转化 1kgCOD所产的沼气或甲烷称为 产气率。
1、物料的性质
2、废水 COD浓度
3、沼气中的甲烷含量
4、生物相的影响
5、工艺条件影响
6、去除的 COD中用于合成细菌细胞所占的比例第 12章 吸附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2.2 吸附剂及其再生
12.3 吸附工艺与设计
12.4 吸附法的应用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一、吸附机理及分类
1、交换吸附
2、物理吸附
3、化学吸附二、吸附平衡与吸附等温式平衡吸附量:达到平衡时,单位吸附剂所吸附的物质的数量( mg/g)。
qe=V(c0-ce)/w
V—— 溶液体积,L;
c0,ce—— 分别为溶质的初始和平衡浓度,mg/L;
W—— 吸附剂量,g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Langmuir等温式
Langmuir假设吸附剂表面均一,各处的吸附能相同;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当吸附剂表面为吸附质饱和时,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2,B.E.T 等温式适于多分子层吸附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3,Freundlich等温式
qe = K ce1/n
K—— Freundlich吸附常数
n—— 常数,通常 n>1
一般认为,1/n 介于 0.1~0.5,则易于吸附; 1/n>2 时难以吸附。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由图可见,Langmuir吸附等温式大体上适用。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
qe = K ce1/n
由图可见,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也适用。
12.1 吸附的基本理论三、影响吸附的因素
(一)吸附剂结构
1、比表面积
2、孔结构
3、表面化学性质表面氧化物成为选择性的吸附中心,使吸附剂具有类似化学吸附的能力,有助于对极性分子的吸附。
(二)吸附质的性质活性炭的吸附容量随着有机物在水中溶解度的减少而增加,活性炭对有机酸的吸附量按甲酸 <乙酸 <
丙酸 <丁酸的次序而增加
(三)操作条件温度,pH
12.2 吸附剂及其再生一、吸附剂
1、活性炭加热脱水( 120~130℃ )、炭化( 170~600℃ )、活化
( 700~900℃ )
活化包括药剂活化和气体活化法等。
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可达 800~2000m2/g,有很高的吸附能力。
2、腐殖酸系吸附质用作吸附剂的腐殖酸类物质主要有:天然的富含腐殖酸的风化煤、泥煤、
褐煤等;用适当的粘合剂制备成的腐殖酸系树脂。
腐殖酸是一组芳香结构的,性质与酸性物质相似的复杂混合物。活性基团有:酚羟基、羧基、醇羟基、甲氧基、羰基、醌基、氨基、磺酸基等。
这些活性基团有阳离子吸附性能,包括离子交换、鳌合、表面吸附、凝聚等作用。腐殖酸类物质能吸附工业废水中的许多金属离子,如汞、铬、锌、
镉、铅、铜等。
12.2 吸附剂及其再生二、吸附剂再生
1、加热再生法在高温条件下,提高了吸附质分子的能量,使其易于从活性炭的活性点脱离;而吸附的有机物则在高温下氧化和分解,成为气态逸出或断裂成低分子。
2、化学再生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吸附质转化为易溶于水的物质而解析下来。常用的有机溶剂有苯、丙酮、甲醇、乙醇、异丙醇、卤代烷等。无机酸碱也是很好的再生剂。例如,
吸附了苯酚的活性炭,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使形成酚钠盐而解析。
12.3 吸附工艺与设计吸附的操作方式间歇式 连续式固定床 移动床 流化床一般的固定床吸附柱中,吸附柱的总厚度为 3~5m,分成几个柱串联工作,
每个柱厚度 1~2m。过滤速度在 4~15m/h之间,接触时间一般不大于
30~60min。为防止吸附剂层的堵塞,含悬浮物的废水一般先应经过砂滤,再进行吸附处理。
12.3 吸附工艺与设计
12.4 吸附法的应用在废水处理中,吸附法处理的主要对象是废水中用生化法难于降解的有机物或用一般氧化法难于氧化的溶解性有机物,包括 木质素、氯和硝基取代的芳烃化合物、、杂环化合物、洗涤剂、合成染料、除莠剂,DDT等。活性炭处理废水,
不但能吸附难分解的有机物,降低 COD,还能使废水脱色、脱臭,把废水处理到可重复利用的程度。所以吸附法在废水的深度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实例 膨润土吸附性能的研究取 50ml水样投加一定量的膨润土进行静态吸附,在 pH6~7时,测定吸附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
1、乳化剂 OP
原溶液 CODcr值为 618.2mg/L,取 50ml水样投加精确测量的 0.125g膨润土,分别设定不同的吸附时间,测定吸附后溶液的 CODcr值。
时间( min ) 0 5 10 30 40
CODcr
( mg/L)
618.2 95.8 86.9 84.6 84.6
2、聚醚 220
时间( min ) 0 5 10 30 40
CODcr
( mg/L)
845.8 86.1 81.4 81.4 81.4
由以上两表可见,乳化剂和聚醚达到吸附平衡所需时间约 30~40min,下面的吸附容量测定选取吸附时间为 35min,pH6~7,分离后测定 CODcr值。
膨润土投加量( g) 0 0.03 0.05 0.10 0.15
乳化剂
TX-8
CODcr(mg/L) 998.0 727.6 560.4 274.6 89.7
吸附容量
(mgCODcr/
g膨润土 )
450.7 437.6 361.7 311.9
乳化剂
OP
CODcr(mg/L) 618.2 380.6 252.9 138.0 89.3
吸附容量
(mgCODcr/
g膨润土 )
396.0 365.3 240.1 176.3
膨润土投加量( g) 0 0.7 0.8 0.9 1.0
聚醚 210 CODcr(mg/L) 697.0 178.1 149.3 108.6 67.2
吸附容量
(mgCODcr/g
膨润土 )
37.0 34.2 32.7 31.5
聚醚 220 CODcr(mg/L) 845.8 409.3 338.0 204.6 123.3
吸附容量
(mgCODcr/g
膨润土 )
31.2 31.7 35.6 36.1
实验结果表明,膨润土对有极性结构的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乳化剂 TX-8
和乳化剂 OP)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吸附容量可达 200~300mgCOD/g膨润土。
对非极性的聚醚 210,220也有一定的吸附容量( 20~50 mgCOD/g膨润土)。
第 13章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法是一种借助于离子交换剂上的离子和水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反应而除去水中有害离子的方法。
工业用水处理 —— 制取软水和纯水工业废水处理 —— 回收贵重金属离子采用离子交换法,具有去除率高,可浓缩回收有用物质,设备简单,操作控制容易等优点。缺点是对预处理要求较高,应用范围受离子交换剂的限制等。
13.1 水的软化和除盐一、水中主要的溶解杂质
1、总含盐量水中所含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量称为总含盐量,也称总矿化度。
总含盐量 = ∑阳离子 + ∑阴离子
2、硬度水中硬度是由于能与肥皂作用生成沉淀或与水中某些阴离子化合生成水垢的两价金属离子的存在而产生的。重要的致硬金属离子是钙离子和镁离子。
3、碱度天然水中所有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所接受的“物质的两”的总和称为水的碱度。
引起碱度的重要的物质有,CO32-(碳酸盐硬度),HCO32-(重碳酸盐硬度),OH-(氢氧化物硬度)
许多工业用水对水的硬度、碱度和含盐量有一定要求。降低水中 Ca2+,Mg2+
离子含量叫 软化 。降低水中含盐量的处理叫 除盐 。
13.1 水的软化和除盐二、软化的基本方法加热软化法药剂软化法离子交换法三、除盐的基本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等
13.2 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的实质是不溶性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的其他同性离子的交换反应,是一种特殊的吸附过程,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
RH + M+ RM+ H+
交换树脂 交换离子 饱和树脂一、离子交换剂
1、离子交换树脂的组成和结构交换树脂树脂本体(母体)
活性基团有机化合物交联剂固定离子活动离子高分子共聚物根据组成母体的单体材料不同,树脂分为 苯乙烯系、丙烯酸系、酚醛系 等。
制备离子交换树脂的方法有两种:
( 1)先聚合单体有机物,然后再聚合物上接入活性基团。 该法制备离子交换树脂可以灵活选择活性基团,不受单体性质限制,且易于控制交联度。
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将白球氯甲基化和胺化,得到阴离子交换树脂。
将白球用硫酸磺化,得到阴离子交换树脂。
13.2 离子交换法
13.2 离子交换法
( 2)直接聚合有机电解质 该法制备的树脂质量均匀。如甲基丙烯酸和二乙烯苯共聚而成羧酸型弱酸性阳树脂。
13.2 离子交换法根据交换树脂活性基团的酸碱性及其强弱,分为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RSO3H
弱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 RCOOH
强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RNOH
弱碱型阴离子交换树脂 RNHOH
RNH2OH
RNH3OH
交换树脂阳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氢型钠型氯型氢氧型盐型
13.2 离子交换法
13.2 离子交换法
2、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A、物理性能
( 1)密度湿真密度 = 湿树脂重 /湿树脂颗粒体积( g/mL)
湿真密度是树脂在水中充分溶解后的质量与真体积(不包括颗粒孔隙体积)之比。其值一般为 10.4~1.3g/mL。一般阳树脂 >阴树脂,强型的 >弱型的。对交换器反洗强度的确定、混合床树脂的选择等具有重要意义。
湿视密度 = 湿树脂重 /湿树脂堆积体积( g/mL)
湿视密度是树脂在水中溶解后的质量与堆积体积之比。此值一般为
0.60~0.85g/mL。在设计交换器时,用它来计算树脂的用量。
( 2)含水率含水率 = 溶胀水重 /(干树脂重 +溶胀水重)
含水率是指在水中充分溶胀的湿树脂所含溶胀水重占湿树脂重的百分数。树脂的含水率取决于树脂的交联度、交换基团的类型和数量等。其值一般在 50%左右。
13.2 离子交换法
( 3)溶胀性溶胀率 = 溶胀前后体积差 /溶胀前体积树脂的交联度越小,活性基团数量越多,越易离解,可交换离子水合半径越大,
其溶胀率越大。水中电解质浓度越高,由于渗透压增大,其溶胀率越小。
根据可交换离子水合半径的大小,对强型树脂,其溶胀率大小顺序为:
H+>Na+>NH4+>K+>Ag +
OH->HCO3-≈CO32->SO42->Cl-
因离子的水合半径不同,在树脂使用和转型时常伴随体积变化,即胀缩现象。
( 4)机械强度树脂在使用中由于受到冲击、碰撞、摩擦以及胀缩作用,会发生破碎。树脂的机械强度应保证每年损耗量不超过 3%~7%。
交联度越大,溶胀率越小,机械强度越高。
( 5)耐热性 5~40℃
( 6)孔结构 孔径,孔容,比表面积,交换容量
13.2 离子交换法
B、化学性能
( 1)酸碱性强酸或强碱型树脂在水中离解度大,受 pH值的影响小;弱酸或弱碱性树脂在水中离解度小,受 pH值的影响大。
( 2)选择性离子交换树脂对水中某种离子能优先交换的性能称为离子交换选择性。本质上取决于交换离子与活性基团中固定离子的亲合力。选择性大小用选择性系数来表征。
若 KAB>1,树脂对 B有选择性
KAB<1,树脂对 A有选择性
KAB=1,树脂对任一离子均无选择性
13.2 离子交换法在常温和稀溶液中,选择性系数大小遵循下列规律:
离子价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原子序数越大,即离子水合半径约小,选择性越好。
Fe3+>Al3+>Ca2+>… >Na+>H+>Li+
SO42+>NO3->Cl->OH->F->HCO3->HSiO3-
( 3)交换容量 定量表示树脂的交换容量体积表示法 EV:单位体积湿树脂的交换能力,mmol/ml湿树脂重量表示法 EW:单位重量干树脂的交换能力,mmol/g干树脂总交换容量,活性基团的总数工作交换容量,树脂在给定的工作条件下实际所发挥的交换能力。一般是总交换容量的 60%~70%。
13.2 离子交换法二、离子交换平衡
RA + B+ RB+ A+
q0 c0 0 0
q0— qB cB qB c0— cB
对等价离子,有
KAB = qB(C0-cB)/(q0-qB)cB
或
qB/q0—— 树脂的失效度
cB/c0 —— 溶液中离子残留率
13.2 离子交换法三、离子交换速度单位时间单位体积树脂内扩散的离子量为
S—— 单位体积树脂的表面积
ф—— 树脂颗粒有效直径
ε —— 孔隙率
13.2 离子交换法三、离子交换速度影响离子交换扩散速度的因素:
树脂的交联度 —— 孔隙度 —— 内扩散
树脂颗粒 —— 内扩散距离和液膜扩散的表面积 —— 扩散速度
溶液离子浓度,c0>0.1M,整个交换速度偏向受内孔扩散控制
C0<0.003M,过程偏向受膜扩散控制
提高温度和增强搅动都有利于离子扩散。
四、离子交换系统
(一)离子交换软化系统
1,Na离子交换软化系统
Ca2+,Mg2+ Na2+
系统碱度基本不变。一级 Na离子交换一般可将水中硬度降低到 0.5mmol/L,
可作低压锅炉的补给水;二级 Na离子交换可将水中硬度降低到 0.005mmol/L,
可作中、高压锅炉的补给水。
13.2 离子交换法
2、离子交换脱碱软化系统采用 H-Na离子器联合处理工艺部分原水经过 Na离子交换器,适合原水碱度比较高的场合。
13.2 离子交换法全部原水经过 Na离子交换器,适合原水硬度比较高的场合。
3、除盐系统
13.2 离子交换法五、离子交换过程
(一)固定式离子交换器工作过程
1、交换
2、再生
( 1)再生方式
( 2)再生剂用量
( 3)再生液浓度
( 4)再生液流速
(二)、连续式离子交换器工作过程第 14章 膜析法
14.1 渗析法
14.2 电渗析法
14.3 反渗透法
14.4 超滤第 14章 膜析法膜析法是利用薄膜以分离水溶液中某些物质的方法的统称。
14.1 渗析法半透膜:
依靠薄膜中孔道的大小分离大小不同的分子或粒子;
依靠薄膜的离子结构分离性质不同的离子,如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
依靠薄膜的有选择的溶解性分离某些物质,如醋酸纤维膜有溶解某些液体和气体的性能,
而是这些物质透过薄膜。
14.1 渗析法
14.2 电渗析法一、原理
14.2 电渗析法二、应用
14.2 电渗析法电渗析法回收酸洗废水中的硫酸和铁阳极反应:
阴极反应:
14.2 电渗析法
14.2 电渗析法三、电渗析器的结构
14.2 电渗析法四、影响电渗析操作的主要问题
1、浓差极化当电流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以后,淡水侧的边界层中会出现水分子的电离,产生 H+和 OH-,参与传导电流,以补充离子的不足。这种情况称为 浓差极化 。
由于浓差极化,使电渗析运行电耗增加,膜寿命缩短,
并容易结垢沉积,堵塞水流通道。
防止浓差极化、消除沉积的措施有:
( 1)控制操作的极限电流,在极限电流密度的 70~90%
状况下运行;
( 2)倒换电极;
( 3)增加水流速度,是膜边界层变薄;
( 4)定期酸洗
2、腐蚀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大量 O2和 Cl2,具有强烈腐蚀性。所以要用抗腐蚀电极和膜,或加大极区水流速度,使电极反应产物被迅速带走。
14.3 反渗透法一、反渗透原理
1、渗透和反渗透
14.3 反渗透法
2、渗透压任何溶液都有渗透压,其值为
i—— 范特霍夫系数;对电解质溶液,i等于离解的阴阳离子总数;对非电解质溶液,i=1
膜单位面积水通量
14.3 反渗透法膜单位面积盐通量膜的除盐率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膜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膜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和性能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膜醋酸纤维素膜的结构和性能反渗透膜透过机理
( 1)氢键理论
( 2)优先吸附 -毛细管流理论
14.3 反渗透法二、反渗透装置
1、管式装置管式装置水力条件好,适当调节水流状态可防止浓差极化和膜污染,能够处理含悬浮固体的溶液,但单位体积中膜面积小,制造和安装费用较高。
14.3 反渗透法
2、螺旋卷式装置螺旋卷式装置单位体积的膜表面积较大,透水量大。紊流效果好,不易产生浓差极化现象。缺点是膜玷污后消除困难,不能处理含有悬浮物的液体。
14.3 反渗透法
3、中空纤维式装置优点是单位体积的膜表面积很大,制造和安装简单,可在较低压力下运行,膜的压实现象减缓,不需要膜制成材料,浓差极化可忽略;缺点是制作工艺复杂,易堵塞,不能用于处理含悬浮物的液体
4、板框式装置这种装置结构牢固,能承受高压,占地面积不大;但液流状态差,易造成浓差极化,
设备费用较大。
14.4 超滤法超滤与反渗透一样也依靠压力推动力和半透膜实现分离。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超滤受渗透压的影响较小,能在低压力下操作(一般
0.1~0.5MPa),而反渗透为 2~10MPa。
超滤的制膜材料主要也是醋酸纤维素和芳香聚酰胺等。只是不需热处理工序,使制成的超滤膜孔比较大,能够在较小的压力下工作,
而且有较大的水通量。
超滤机理主要是小孔的筛分作用,膜对溶质的排斥性,取决于溶质分子量大小、形状和性质。超滤一般分离分子量大于 500的物质,
如细菌、蛋白质、颜料和油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