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十三条原则(下)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在《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上)》中,笔者已经运用图片的形式对十三条原则中的前七条内容进行了描述。现将其中后六条原则的图示内容传上,与各位有兴趣的同行交流。
本部分图示包含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内容有:配比原则、谨慎原则、实际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对于前七条原则,这六条原则的内容更为复杂,也更加难以理解,在采用图示描述这些内容时也相对比较困难。但设计者还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对其内容进行了比较形象的图片设计,收到了直观易懂的预期效果。
8.配比原则
基本内容: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图片设计:(见图9——接续《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上)》编号)
设计意图:关于配比原则的规定要求内容文字并不是很多,但其含义比较复杂,理解起来颇费工夫。配比应当是配合比较的简称,既然是配合比较就不是单方面的比较,起码应当是两个方面的比较。那么,会计核算上要求的配比指的是哪些方面的配合比较呢?弄清楚这个问题是理解该原则的出发点。根据规定要求:会计核算上的配比是指“收入与其成本、费用”之间的相互配比。为此,笔者在图示中分别用黄色的条块代表“收入”,用兰色的条块代表“费用”,非常突出的显示了在会计核算上进行配比的基本要素内容。为进一步说明配比原则的基本要求,笔者设计了三个月份的会计期间,将“收入”和“费用”置于其中,意在说明在持续经营的企业,它在每个会计期间都会有费用的发生,同时也都会有收入的实现。那么,如何进行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呢?笔者紧密围绕二者在配比上的基本要求,在图示中分上下两个部分对收入与费用之间的“时间关系的配比”和“因果关系的配比”进行了直观的描述。所谓“时间关系的配比”是指“同一会计期间”内的收入与费用之间的配比,这是对收入与费用配比内容的基本界定,也是对收入与费用的总体比较上的基本要求。因为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所确认的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与一定会计期间的费用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费用的发生是收入实现的前提与基础;收入是费用的发生所带来的结果。所谓“因果关系的配比”则是在以上总体比较的基础上,对收入与费用之间具体内容的比较上的进一步要求。即各种不同的收入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成本、费用之间的配比。企业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等,与之相关的费用分别有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其他业务支出等。这些收入和费用分别产生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和其他业务活动。在进行收入和费用之间的配比时,只能将主营业务活动所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相互之间进行配合比较;将其他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其他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支出相互之间进行配合比较。之所以这样进行比较使由于它们各自的双方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直接因果关系。而主营业务收入与其他业务支出之间,以及其他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之间是不存在因果关系的,因而不能进行相互之间的配比。在图示中,以上两个方面的要求被清晰的表达出来了。
9.谨慎原则
基本内容: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图片设计:(见图10)
设计意图: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特别是对未来可能实现的收入不可高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不可低估,而且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的损失应提取必要的减值准备金,以应付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为阐释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笔者设在图10中利用“未来可能实现的收入”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两个实例进行了说明,让学生首先了解“未来可能实现的收入”和“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的基本内容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分别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强调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对这两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核算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对“未来可能实现的收入”不可高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不可低估,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应付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实例加深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和把握。至于对应收账款可能发生的损失怎样进行坏账准备的提取,由于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会讲到,在这里没有必要展开,点到即可。
10.实际成本原则
基本内容: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注: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图片设计:(见图11)
设计意图:实际成本原则的要义在于两点:第一,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第二,企业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根据这两点基本要求,笔者在图片11中设计了两个相互联系的实例:企业在2004年8月购买了一台设备,支出100 000元,这100 000元就是购置该设备的实际成本,并且在设备购入后记入了“固定资产”账户,即体现了“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的要求。当然,随着市场行情的变化,购入的设备可能会发生减值。为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在同一幅图示上设计了另外一个实例:假定在2005年2月,该设备的市场价格降低为95 000元。那么,作为企业来讲是否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自行调整在“固定资产”账户中已经反映的该设备原始价值的记录呢?按照实际成本核算原则的要求是不可以的。即“企业一律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结合图示进行实例的讲解,学生对实际成本原则就会产生比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至于对已经发生的设备购置损失怎样提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内容,由于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会讲到,在这里也没有必要展开。
1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基本内容: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及于本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图片设计:(见图12)
设计意图:理解“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前提在于了解什么叫“收益性支出” 什么叫“资本性支出”。为浅显易懂的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在向学生讲述该原则之前,一般先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简单的举例说明:同学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支出,如购学习笔记本、纸张、墨水,购买计算机、计算器的支出等。这些支出在发生以后会对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产生一定的效益)。但是,这些支出发挥效益时间的长短是不一样的。笔记本、纸张和墨水等往往在一个学期或一年内就被消耗掉了,即它们发挥效益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而计算机、计算器等,在购买后往往会在大学四年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为学生所用。对于花费在前者上的支出,就相当于“收益性支出”,这种支出发挥效益的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而对于花费在后者上的支出,就相当于“资本性支出”,这种支出发挥效益的时间往往会超过一年。由此,引出了企业“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概念,并设计了图12,用形象直观的形式进行了描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支出,但这些支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效益的期限是有差别的。如企业采购的材料一般在购入后很快就被用于产品生产等,发挥效益的期间一般不会超过一年。购入的设备则不同,它往往会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多个年度内被使用,在多个会计年度发挥其效益。前者即为收益性支出,后者则为资本性支出。在引导学生了解“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引申在会计核算上划分两种支出的重要意义:在会计上对这两类支出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既不能将收益性支出按照资本性支出的处理方法处理,也不能将资本性支出按照收益性支出的处理方法处理。目的是为了合理的确定有关的会计期间费用,进而合理的计算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损益。
12.重要性原则
基本内容:要求“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对资产、负债和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图片设计:(见图13、14)
设计意图: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要求主要体现在日常会计核算和期末会计报告两个环节。在日常会计核算环节,应体现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处理。尽管在不同的企业其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初学会计者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了解得比较少,但有些交易或事项的重要程度他们也是能够理解的。比如,从前面讲述的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的内容中,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二者的重要程度。为此,笔者设计了图13,将企业资产当中的固定资产和原材料这种流动资产进行了简单对比:尽管两者都属于企业的资产,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但由于它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发挥效益的时间长短不同,在价值上也存在者高低差别,因而相对来讲,固定资产业务的核算要比原材料业务的核算重要,因此在会计核算上也采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不仅设立了“固定资产”账户反映其实际成本(增加),还要设立“累计折旧”账户反映其已经损耗的价值(实际成本的减少);而对于原材料的核算,一般只设立“原材料”账户,既反映其增加,也反映其减少。
在图14中,笔者重点说明了在会计报告环节所体现的重要性原则的要求。在这个环节,重要性原则的要求主要是:对“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目的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他们的经济决策直接相关的会计信息,关于这一点,学生在学习“相关性原则”时已经有所了解,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在这个环节上哪些信息属于重要信息。由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和债权人,他们进行投资和贷款的目的又主要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因而他们所关心的当然是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他们的投资或贷款决策而言,这些信息就是他们希望得到的比较重要的信息。而企业的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多少等信息,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经济决策没有多大关系,这些情况在对外报告会计信息的时候就可以在会计报表上进行适当简化处理了。这方面的内容在设计的图片中得到了充分的显示。
1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基本内容: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图片设计:(见图15、16)
设计意图:在十三条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中,该原则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原则之一。因为要理解这条原则,首先必须弄清楚“实质”和“形式”究竟指的是什么。从规定的具体内容中可知,“实质”是指交易或事项(即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形式”是指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那么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究竟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学习者对这些也应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理解该原则的内容。为此,笔者先设计了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的基本内容图示(见图15),简要说明“经济实质”主要是指经济业务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性质,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法律形式”主要是指这些会计要素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等。并且在图示中将以上两个方面有机的融化于一体,说明在一般情况下,企业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是统一的,构成了企业经济业务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图中的举例是对这种情况的注释:如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入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从经济性质看,它属于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从法律形式看,企业对其具有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在会计上就可以按照企业的自有资产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但企业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反映其经济实质。在个别情况下,企业经济业务的经济性质和法律形式会产生一定的分离。为形象直观的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在图16中将“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设计为相互脱离的两个部分。为了使学生加深了解这种情况,笔者给出了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方式租入设备的实例:融资租入的设备不同于企业自己花钱购买的设备,也不同于一般性的经营性租赁,而是相当于承租企业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向出租企业购买设备,并且具有比较长的付款期限。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承租设备的企业未付清设备款之前,从法律形式的角度看,设备的所有权并没有转移给承租人。但从经济性质的角度看,与该项资产有关的收益和风险又已经转移给了承租企业,承租企业实质上已经行使对该资产的控制权。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企业能否将未满租赁期限的设备作为自有资产进行核算?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要求,企业对这类比较特殊的经济业务,在会计核算中应注重其经济实质,而不必完全拘泥于其法律形式。这就是“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核心要求。按照这个要求,企业对融资租入设备在会计上也可以作为企业的自有资产进行核算。这种做法体现了会计核算上对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的尊重。利用图示并结合一定的实例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阐述,学生不仅基本上可以掌握这条原则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这条原则的理解。
至此,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图示全部整理完毕。定有不完善甚至错误之处,欢迎感兴趣的同行批评指出。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在内容上齐全完整的图片,可以说每一张图片都是“终稿”。实际上,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每一张图片,特别是构成比较复杂的图片,都是分割成两个或更多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根据教学进度及课堂教学的需要分次进行显示的。这样,就可以将比较复杂的图片简单化,避免图片内容过于复杂而又一次性展示给视图者带来的释读上的不便。如果对这些图片感兴趣的同行也有将这些图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打算,也可以将其中比较复杂的图片进行适当分解,比如象“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于资本性支出原则”等,都可以根据需要分解未两个甚至更多个部分,这样利用起来效果会好一些。另外,对计算机技术比较精通的同行也可以根据笔者提供的基本素材,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动画,其效果会更好于这些静态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