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SLE是一种具有明显遗传背景,由感染、激素等等触发因子与外环境(紫外线等理化因子)内环境(人体免疫状况)
诸多因素的共同相互作用而引起机体免疫调节紊乱自身免疫性疾病。
流行病学
1患病率,70.41/10万人,
女性为 113.33/10万人 。
2患病年令,20~45。
3男女比,1,7~9
病因
一 遗传:
1 家族性
2 HLA
3流行病学
4基因学研究
,
二 触发因子:
1感染 ------微生物诱导或改变宿主抗原、分子模拟学说。
2 食物 烟草
3 药物 化妆品
4 阳光(紫外线)
5 其他理化因子激素
1性激素
雌激素
TCR
泌乳素
2皮质激素免疫调节紊乱
1T细胞 -------TH1/TH2
2B细胞 -------
3细胞因子 炎性介质
4细胞凋亡病理
一般性:
炎性细胞浸润 纤维素样改变淀粉样变等等
特殊性:


脾临床表现
特征性:可急性发作,也可慢性发作。
多为加重与缓解交替。
脏器损害:
皮肤黏膜 80%
关节肌肉 90%
肺胸膜 70%
心血管 80%
胃肠道 50%
肾 90%
神经精神 60%
血液免疫 50%
其他
合并症与并发症实验室检查
一般性:
常规检查 靶器官检查 炎性实验室检查 细胞体液免疫功能
特殊性:
ANA------dsDNA AHA
mDNA
ENA------sm SSA/SSB
其他 ------ACL ANCA
抗核抗体
自身抗体:指抗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其成分的抗体
ANA:指抗细胞核成分( DNA,RNA,蛋白质和酶)的抗体。 ANA存在一个谱
ANA新概念:抗核酸( Nucleic acid)和核蛋白( Nucleoprotein)抗体的总称
某些核抗原成分在核仁和胞浆内比核质内更丰富
ANA检测的意义
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如抗 Sm是 SLE标记抗体;
抗 ScL-70 是 SD的标记抗体,抗 Jo-1是 PM/DM
的标记抗体
观察疾病活动度和治疗反应
研究发病机理
ANA由来中性粒细胞 DNP(DNA-Histone)
+抗 DNP
+补体均质体
LE细胞
LE细胞:并非 SLE特有,PM,SD,RA,SS等结缔组织病,药物过敏,慢活肝等亦可阳性。抗 DNP取代 LE细胞的检测
+
荧光显微镜下 ANA的染色型别
均质型:与抗组蛋白和抗 DNA有关
斑点型:与抗 ENA有关
周边型:与抗 dsDNA有关
核仁型,4-6sRNA
着丝点型:在 SD及 CREST中出现
ANA的筛选:间接免疫荧光法
+ +
抗原 抗体(血清) 抗原 — 抗体 第二抗体
AN
A
的筛选

间接免疫荧光法
ANA分类
抗 DNA( dsDNA,ssDNA)
抗组蛋白( Histone)
抗非组蛋白( Non-histone,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
抗核仁( Nucleolus)
抗双链 DNA抗体
(短膜虫免疫荧光法)
病例数 阳性率( %)
正常人 110 0
系统性红斑狼疮 64
活动期 31 93.6
缓解期 33 3.0
类风湿关节炎 60 1.8
硬皮病 13 0
多发性肌炎 8 0
干燥综合症 15 0
白塞病 5 0
非结缔组织病 222 1.7
抗双链 DNA抗体
(短膜虫免疫荧光法?1:5)
病例数 阳性率 ( % )
正常人 1 10 0
系统性红斑狼疮 64
活动期 31 93,6
缓解期 33 3,0
类风湿关节炎 60 1.8
硬皮病 13 0
多发性肌炎 8 0
干燥综合症 15 0
白塞病 5 0
非结缔组织病 222 1.7
抗组蛋白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X?2SD)
系统性红斑狼疮 50%
其他结缔组织病 23-30%
服异烟肼 12月以上 53%
服苯妥因钠 6月以上 18%
服他巴唑 6个月 0
活动期 SLE 90.2%阳性抗 H1 H2A H2B H2A-H2B H3 H4
系统性红斑狼疮 ++ + +++ +++ + +
长期服异烟肼 ++ ++ ++ ++ ++ +++
类风湿关节炎 + + + + + +
SLE以 IgG型抗组蛋白抗体为主,而长期服烟肼及
RA病人以 IgM型为主抗组蛋白抗体
(免疫印迹法)
几种 ENA的由来及同义词
Sm:病人名,Smith
RNP,u1 RNP或 nRNP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SSA,RO Sjogren’s syndrome A
SSB,La,Ha,Sjogren’s syndrome B
Jo-1,病人 John
ScL-70,Scleroderma
常见结缔组织病的抗核抗体的阳性率
ANA dsDNA Histone Sm n RNP SSA SSB ScL-70 Jo-1 着丝点核仁
SLE 90 ( 62) 50 ( 25) 40 39 10 0 0
0 6
SS 50 15 30 0 14 ( 75)( 59) 0 0
0 9
SD 75 5 27 0 12 19 5 30
0 ( 20)( 39)
PM/DM50 13 0 5 0 0 0
(20) 0 10
RA 23 10 23 0 0 20 5 0 0
0 15++有指端硬化
ANA? 1:40( +),抗 dsDNA?30%(或?1,5)( +)
抗核仁抗体
(底物 HEP-2细胞,免疫光法)
病例数 阳性率
正常人 100 0
系统性红斑狼疮 90 6
类风湿关节炎 25 15
硬皮病 75?39
多发性肌炎 50 10
干燥综合症 60 9
非结缔组织病 100 0
几种核抗原分子特性
N at i ve DNA( d s D N A )
H i s t o n e H 1,H 2A,H 2B,H 3,H 4
Sm u 1 u 2 u 4 u 5 u 6 S n RN A 复合物三种主要核蛋白带,B ’ ( 29 ),B ( 28 ) ; 三 种 主 要 核 蛋 白带,B ’ ( 29 ),B ( 28 ) ; D ( 16 ) ; E ( 13 ) K d; 与信使
RNA 前体拼接有关,
R N P ( u 1 R N P ) u 1 S n R N A 复合物 二种主要核蛋白带:
70 k d 22 k d ( c ) 及 33 k d ( A ),
S S A / R O Y 1- Y 5RN A 复合物,60 kd 和 52 k d 核蛋白。
S S B / L a,H a 多聚酶转录中的磷酸蛋白质 (主要为
48 kd ),
几种核抗原分子特性
Ku 70k d 和 80k d 与 DNA 结合的蛋白质
r R N P 与胞浆中核糖体有关,15 k d,16 k d,38 k d 磷酸蛋白
P C N A DNA 多聚酶,( 36 kd )
S c L - 70 DNA 拓扑异构酶,100 kd 天然蛋白,70 kd
变性蛋白
Jo- 1 50k d / 6 0k d 组氨酸 - t R N A 合成酶
P M - S c L ( P M - 1) 11 种蛋白质复合物,分子量在 1 10 k d - 20 k d
C e n t r om e r e 17k d,80 k d,14 0k d 三种染色体蛋白,亦称着丝点蛋白小 结
ANA是诊断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重要依据 。
各种抗原在其分子量,结构,功能上有所不同 。 抗原同 DNA的转录,拼接,复制,
翻译等作用有关 。 研究 ANA有利于对结缔组织病发病机理的了解
ANA滴度不一定与疾病活动性相平行,正常人、尤其老年人可有低滴度 ANA。感染性疾病、肿瘤也可阳性小 结
抗双链 DNA对诊断 SLE高度特异,并与疾病活动有关 。 DNA-抗 DNA免疫复合物在狼疮肾炎中起重要作用
抗 Sm:是 SLE标记抗体,帮助前瞻性和回顾性诊断,常与 nRNP抗体共存小 结
抗 nRNP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存在,高滴度有利于 MCTD的诊断。 nRNP抗原与
rRNP不同,前者是含尿嘧啶的核糖核蛋白,
主要在核内,而 rRNP是主要在胞浆内的磷酸蛋白,抗 rRNP抗体与 SLE 有关,尤其有精神神经症状的 SLE阳性率较高小 结
抗 SSA和抗 SSB与 Sjogren’s
Syndrome相关,并可造成新生儿狼疮和先天性心脏传导阻滞
抗 ScL-70,SD的标记抗体
抗 Centromere与雷诺现象有关,但并非
CREST(Calcinosis,Raynaud’s phenomena,Esophageal
Dysmotility,Telangiectasia)的标记抗体,在干燥综合征,某些慢性肝病中亦可阳性小 结
抗 Jo-1是 PM/DM的标记抗体,抗 Jo-1阳性的肌炎患者,伴关节炎,,技工手,,雷诺症、肺间质变等称合成酶抗体综合征。
抗组蛋白抗体与多种结缔组织病有关,有助于药物性狼疮的诊断
抗核仁型抗体常与 SD有关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Anti-phosholipid
syndrome,APS):反复血管内栓塞,血小板减少,习惯性流产或胎死宫内 。 临床上可有肺动脉高压,脑病,高凝状态等抗磷脂( Phospholipid)抗体
多见于 SLE( 70%),SS,白塞病,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真性红细胞增多,
免疫性血管炎,习惯性流产,恶性肿瘤,
多发性硬化,传染性疾病,肾上腺出血和
Addison病均可阳性抗磷脂( Phospholipid)抗体检测
包括:狼疮抗凝物;抗心脂抗体,梅毒血清试验假阳性 。
抗磷脂抗体还有抗磷脂氨酸 ( Anti-phosphotidyl
serine) 和抗磷脂酸 ( Anti-phosphtidil acid) 抗体等 。
磷脂基因中具有抗原性:心磷脂,磷脂碱,酰丝氨酸,酰肌醇脂和酰乙醇脂等
β2GP1( 载脂蛋白 ) 与磷脂结合,使其暴露中被识别的表位,而呈现磷脂抗体特性 。 β2GP1是必需的辅助因子抗心脂( Cardiolipin)抗体
以牛心肌的乙醇浸出液提取酸性磷脂,用放射免疫或 ELISA测定 。 50%SLE( 患者阳性 ) 。 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 RA、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感染 ( 尤在病毒 ) 和药物因素均可阳性 ( +) 。
高滴度 IgG抗心脂抗体的 SLE 40%发生动,静脉栓塞狼疮抗凝物( LAC)
LAC实为抗前凝血酶活性复合物中的磷脂抗体
测定狼疮抗凝物有:
1,凝血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 APTT)
凝血酶元时间 ( PT) 和 Russel蛇毒时间均延长,
且不能因加入正常血浆而纠正
2,凝血因子缺乏
3,抗磷脂抑制物的性质梅毒血清假阳性
因胎儿肝浸出液或牛心脂抗原不纯,含有卵磷和胆固醇,从而造成假阳性,如以梅毒螺旋体测定为阴性抗磷脂抗体发生栓塞的机理
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磷脂结合,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血管收缩
与血小板膜磷脂作用,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
直接损伤内皮细胞,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而促进血栓形成
中和 β2GP1的抗凝作用抗磷脂抗体导致出血机理与血小板膜或红细胞膜丝氨酸磷脂结合发生聚集,和 /或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或破坏,使之血小板和红细胞破坏,减少造成出血性紫癜,或溶血
APS诊断
APS主要临床表现:反复流产,静脉血栓,动脉闭塞,下肢溃疡,网状青斑,溶贫,血小板减少
高水平抗磷脂抗体加一项表现,或低水平抗磷脂抗体加 2项或 2项以上表现则疑似 APS
继发性 APS:合并 SLE,SS,CTD,肿瘤,药物,感染等
诊断 APS应排除血流阻滞,血凝等其他因素,
排除肾病,糖尿病,高血脂,肿瘤及血管炎;流产原因可为染色体异常,内分泌,药物,感染等因素
APS治疗
急性期,肝素 5000U Q6H。 使 APTT延长至正常值的 2-2.5倍 。 预防血栓形成:小剂量华法令或肝素,与小剂量阿斯匹林合用
习惯性流产:阿斯匹林 80mg/日和肝素
2500~5000uBid,维持至分娩后 24-
48小时 。 必要时妊娠期加用 IVIG,每月一次类风湿因子
( Rheumatoid Factor)
抗人或动物的 IgG的 FC片段抗体 。 其本身是免疫球蛋白,因此,RF有 IgG,IgM、
IgA型等 。 RF无种族和种属特异性
与 DNP及半抗原 ( 二硝基苯 ) 有交叉反应 。
7S IgM(IgG)-RF主要参与关节外症状的免疫复合物形成,且与疾病活动性有关如何评价类风湿因子
是诊断 RA的标准之一,不是唯一标准,并非 RA特有
作为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区分标准
正常人 2%阳性,老年人可达 5%阳性
RF与其他蛋白,半抗原有交叉反应
多种结缔组织病 ( SLE,SD,SS,PM/DM) 感染疾病 ( SBE,TB,hepatitis),肝硬化,弥漫性肺纤维化,结节病等均可阳性
病后半年才产生,有关节外表现者,滴度高 。 持续高滴度 RF预示疾病严重,预后差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
cANCA(PR3蛋白酶 )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荧光染色,其抗原是中性粒细胞颗粒内的和单核细胞溶酶体的丝氨酸蛋白酶,
此种抗体主要与 Wegener’s肉芽肿相关,结节性多动脉炎也可阳性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
pANCA( MPO) 指核周染色,并非周边型核抗体 。 其抗原是胞浆内髓过氧化物酶,弹力蛋白酶及某些成分,此种抗体与特发性新月体肾小球肾炎其他血管炎也可有阳性 ( 显微镜下多动脉炎 ) 有关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
ANCA阳性病人,其受累组织表现为炎性细胞浸润和血管组织坏而无免疫复合物沉积诊断标准
1982中国草案
1987ACR标准
SLE活动指数
SLE复发标准
LN活动指数
LN损害指数治疗
一般原则
病人教育
病情估价
识别临床变化
控制急性活动与并发症
防止诱发因素
康复锻炼药物治疗
NSAIDs等对症药物
皮质激素
免疫抑制剂
生物制剂
基因治疗
中医药
其他预后转归
五年存活率 80%~97%
死亡原因
活动性
感染
肾损害
不规范治疗
Occam’s Raror versus Saint’s Triad
Saint’s Triad:
当病人的病史和体检对任何单一疾病都不典型时,要考虑患多种独立疾病的可能性。正如
Hickam的格言:,病人只要情况符合,就可以有符合他情况的很多诊断。,
Occam’s Raror:
,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设置多个假设,。,在各种具有竟争性的假设中,倾向于最简单的那个。,
即诊断的简约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