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思概述
(一)定义:
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 争所致,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素问,疟论篇,,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指出疟疾的病因为疟气 。
,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功效 。
,金匮要略,疟病,在内经的基础上补了疟母这一证型 。 创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温疟,鳖甲煎丸治疗疟母
,一直沿用至今 。
,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名称 。 在,山瘴疟候,篇指出瘴疟多发于岭南,由瘴湿毒气所致,其病重于一般的疟疾 。
(二)源流
《备急千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外,还用马鞭草治疟。
,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肯定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指出,疟疾之作,,....无非外邪为之本,岂果因食因痰有能成疟者耶
。,
《症因脉治.疟疾总论》:,瘴疟之症,
疟发之时,神识昏迷,狂妄多言,或声音哑,。
证候特征
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 。
1,周期性与间歇性发作为特点;
2,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地区性;
3,多以夏秋二季发病 。
病因病理
疟邪 → 伏于表里
乘虚而入
饮食所伤
起居失调 正气虚弱
劳倦过度
邪正相争 → 发作期正胜邪却 → 休止期休作有时 → 正疟阳盛热多 → 瘟疟发作期 寒湿偏盛 → 寒疟瘴毒内盛 → 瘴疟气血耗伤病久 劳疟休止期 遇劳即发痰瘀互结疟母胁下痞块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寒战,发热,汗出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症状消失,形同常人 。
2,流行病学:居住疟区或近期到过疟疾区,在夏秋季节发病 。
3,实验室检查:在高热时取血涂片,
查到疟原虫则为诊断疟疾的确切依据 。
鉴别诊断:
淋证-寒战壮热,伴腰痛尿频,尿急,
尿痛,小便常规异常 。
风温 卫分-寒战发热,寒热往来无汗,
或微汗,伴表症 。
气分-寒战,发热,出汗热不退,伴气分里热症 。
阴虚里热-午后潮热,低热为主,缠绵难退 。
辨证论治
( 一 ) 辨证要点
1,辨瘴疟与一般疟疾
瘴疟,症状多样,病情严重,多有神昏谵语等精神症状,发病多在南方 。
2,辨寒热之偏盛:
3,辨正气之盛衰:
( 二 ) 治疗原则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
( 三 ) 分证论治
1,正疟症状,寒战,发热头痛,出汗,症状缓解
,休作有时,舌红,苔薄白或黄腻 。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
方药:柴胡截疟饮
2,温疟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口渴引饮
,尿赤便闭,舌红,苔黄,脉弦数 。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方药:白虎加桂枝汤
3,寒疟症状,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
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
4,热瘴症状,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严重者神昏谵语,面红目赤,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舌质红绛,苔黄腻,
脉洪数 。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
5,冷瘴症状,寒甚热微,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
治法:解毒除瘴,芳香化浊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
6,劳疟症状,患疟疾日久,倦怠乏力,短气懒言
,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遏劳则复发,舌淡,脉沉细无力 。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方药:何人饮
7,疟母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舌质紫黯,有瘀斑,脉弦细涩 。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药:鳖甲煎丸转归预后
除瘴疟外,疟疾一般预后良好,目前有特效药,经过及时治疗,大多较快痊愈 。
疟病日久,正虚邪恋,可形成劳疟,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 。 瘴症则病情严重,若抢救不及时,可致阴阳极度偏胜,
心神蒙蔽,易导致死亡 。
预防调摄
本病为蚊传播,故应加强灭蚊,防蚊措施 。 疟疾发作时应卧床休息 。 瘴疟神志昏迷者,应加强护理,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和神志变化,予适当处理 。 饮食以易于消化,富有营养之流质或半流;久疟要加强饮食调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