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林少雄 博士 教授第一章 艺术的意义及本质
(多维文化视野中的艺术观念)
一、人类认识世界的几种主要途径
哲学-真
艺术-美
伦理学-善
宗教学-圣二、艺术的界定
1,,ART”与,兿,
ART,其语源为希腊、拉丁语,本义为,使自然界的事物适应人类生活用途的技能,。德语为 die Kunst,本义为技术、技艺,人工制品。
,艺,在汉字中为,兿,,其本字为
,埶,。,说文,,,埶,种也。,说明其指的是与农业耕作技术密切相关的种植技术。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ART”
还是,艺,,在其词源学上,皆指与农业耕种活动相关的技术与技艺 。 后来逐渐产生了分化,在中国,产生了,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在西方,则于 18世纪正式提出,美的艺术,( Les Beaux
Arts),亦即后来,美术,一词的词源,
因此今天所言,美术,,译自英文的 Fine
Arts。 德语的美术学院为 die Kunstakademie。
艺术是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和思想的活动或产品。它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意念的形象来传达内容,含有美的价值或符合美的原则,并能引起观赏者的知觉活动与审美反应。
这一界说包含下列主要概念,也就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
1.艺术是艺术家与鉴赏者的沟通活动。艺术家借活动或作品表现与传达感情或思想;鉴赏者则由活动或作品体会艺术家的感情或了解其思想。
2.艺术的表现有形象的和意象的。形象表现的艺术靠直觉或直观的感受来欣赏,意象的表现要靠想象、联想和分析来鉴赏。
3.艺术品是知觉的客体,即能引起知觉活动的具体事物。艺术品有静态而能同时并持续呈现的,如视觉艺术品;有动态随时间呈现与消失的,如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作品;也有动态而能持续呈现的,如视觉艺术中的机动艺术品和文学中的诗词等短篇作品。
4.艺术品的品质包含外在的感觉性质和内涵的意义,是艺术家学识修养和技法的结晶,也是鉴赏者的感受、了解与解释的结果。因此,
美感含有感觉、认知和判断的成分。
艺术的种类繁多。我们所常见的艺术类别,有的是依据艺术表现或艺术活动的分类,有的是依据时空发展的分类,有的则是依据文化特性的分类。
第二章 艺术的分类一、艺术的类别
(一 )依据艺术表现或艺术活动的分类一般人们较熟悉的艺术种类即所谓,八大艺术,,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及电影。
其共同特质:,表现美的感情,并给人美的感受,。
(二 )依据时空发展的分类
1.西洋艺术方面
(l)传统艺术:泛指写实或近似写实等依循传统的艺术风格。主要的有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在绘画艺术方面还有新古典主义、
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文学方面有颓废派、唯美派等。
(2)前卫艺术:泛指各时代反传统的艺术风格。例如:浪漫主义之于古典主义,印象主义之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
自然主义等,都是前卫艺术。从这一观点看,二十世纪的各种艺术风格,都是反传统的前卫艺术,但在绘画史上则特指十九世纪末的后印象主义及象征主义,即塞尚、
梵高、高更、蒙克等大师的风格,因为它们开启二十世纪多彩多姿的艺术史页。
塞尚作品
( 2)现代艺术:指 20世纪初以来欧美的各种风格的艺术。绘画上的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
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等主要风格之外,还有幻想及风格派。二战结束后,又出现了装置艺术、硬边艺术、欧普艺术、波普艺术、多媒体艺术、幻觉主义、
新表现主义以及精简艺术、概念艺术、行动艺术、超写实艺术等。
(4)后现代艺术:即当前的艺术风格。主要有几何抽象、三度空间画面、
概念主义等。因为在,现代,后期,故通称,后现代主义,( post-
modernism)。
2.中国艺术方面中国艺术史上对传统艺术的分类,多以朝代为依据,如:秦汉、六朝、唐宋、
元明、清代等各时期的艺术等。近来也有采用西洋艺术的风格分类来说明中国某时期的艺术风格特征的,例如:将六朝文学比作,唯美主义,文学,将唐代,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称为,实用主义,文学。
如果把 20世纪称为现代,中国现代艺术应包括:( 1)受西洋艺术媒材及技法影响的传统艺术,如岭南派国画及采用钢筋水泥的寺庙建筑、大佛像等,尤其五四运动后的散文、诗、小说、话剧等
,白话文学,。( 2)直接由西方输人的艺术,如西画(素描、水彩、油画)、
翻译的文学(小说、戏剧、歌剧)、电影、舞蹈(芭蕾舞、爵士舞、现代舞),
及各式公共建筑、洋楼及别墅等。
(三)依据文化特性的分类
1.表现文化发展程度或地方文化特色的
( 1)高级艺术或卓越艺术:即高度发展文化背景传统的、流传于中上层社会或
,有闲阶级,的、收藏于美术馆或在艺术馆、音乐馆等场所展演的,较具普遍性的艺术。
( 2)随俗艺术或民间艺术:即流传于民间的艺术,如通俗小说、歌谣、地方戏剧、
土风舞、民俗技艺、原住民艺术等。
( 3)原始艺术:即上古时代艺术或低开发地区保存原始风格的艺术。
( 4)乡土艺术:以地方风土民情为题材,
展现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如乡土文学、
乡土音乐、民俗工艺等。
2.生活应用的
( 1)装饰艺术:如居室设计布置、插花、
装饰品制作、美容、服装设计等。
( 2)环境艺术:如地景艺术、园林艺术等。
(3) 传播艺术:如广告、招贴、封面等视觉传达设计、电脑绘画等。
第三章 艺术的发生一、艺术发生的意义
1、艺术的发生意味着人类精神物质表达的开始。
2、艺术的发生标志着人类文明质的飞跃。
3、艺术的发生并不意味着第一件艺术品何时产生。
二、艺术发生的诸种因素与条件
1、自然地域
2、时代特征
3、人种分布
4、性别演化二、艺术发生的几种主要观点:
关于艺术发生的主要学说有游戏冲动说、模仿冲动说、自我表现冲动说、
装饰说、宗教说、劳动说等六种。论者常以前三说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起源,后三说为“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起源。从艺术与生活关系看,则“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发生于个体内在需求,而“为人生而艺术”的艺术起源,
乃因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需要。
1.游戏冲动说康德、席勒、斯宾塞等哲学家,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人所以有游戏的本能或冲动,乃因有剩余的精力。在游戏中消耗过剩精力之后可得一种快感。儿童的涂鸦描绘、唱歌、讲故事、堆积木、玩泥土、欢呼跳跃等,都是艺术的起源。从“复演说”的观点看,儿童发展复演人类进化的历程。故由儿童游戏可推知人类艺术文化的起源。我国剧作的演出称为“戏”
或“戏剧”,英文的戏剧称为 play,皆与游戏直接关联。
2.模仿冲动说人类生来就有模仿外物的本能。艺术的创作不外模仿本能的发挥。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起,
就有许多认为艺术是模仿自然或人生的主张。我国对文字起源之说,莫不认自伏羲氏观天象、地法、鸟兽之文、人身、物形而画八卦开始。谢赫六法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摹写等也都是以模仿为基础的工夫。不用说原始人类的动物舞、
绘画及雕刻的花纹多出于模仿,就是歌唱与器乐也都是“模仿情绪激动时的语言”。
3.自我表现冲动说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欲望。
艺术就是这种本能或冲动的表现。儿童喜、恕、
哀、乐的情绪,毫无保留地表达于哭叫、笑闹、
拥抱等语言与动作,乃至衣物、玩具的选择中,
和原始人类凭借身体、声音、语言、图形、色彩等来表达感情是同样的道理。近代美学或美术心理学更承认“潜意识”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夏卡尔及达利等超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便是以描写潜意识的幻境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以上三种学说,说明艺术发生或起源于人类内在需求,没有预设的动机,更没有实用的目的。但无论是游戏、模仿或自我表现,其冲动皆由生活情境所引起,而其行为的发生也是生活情境的一部份。
4.装饰说席勒及格罗赛等学者,认为装饰是人类的基本欲望,以示原始的本能。装饰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和在儿童生活中一般,是一件大事。
但原始的装饰,兼具审美与实际意义。语言和歌唱,不但要清楚地传达意义,也要悦耳动听,引人注意。所以文学和音乐也可说是语言和声音的装饰。
例如,头饰、发饰、颈饰、腰饰、纹身等,
除了引人注意外,也表示身分与地位。采用动物骨、牙为饰品,则有纪录英勇事迹的意义。毁身的装饰,如“瘢纹”( scarification)、“黥墨”
( tatooning)则为表示能忍受痛苦的勇气,并用以吓唬敌人。现代帮派人物的“纹身”,和京剧中上的花脸武生及古通俗小说“五虎征西”主帅狄青出战时戴铜面具,有同样的意义。
5.宗教说人类因对于生老病死等命运问题,及自然现象变化莫测的疑惑与恐惧,产生敬神畏鬼的信仰;
即使是现代人也无法完全摆脱迷信。原始民族的生活离不开宗教活动。巫术、音乐和舞蹈能使宗教仪式增加神秘感。雕刻与绘画使超现实的观念形象化。原始文化中的石柱、祭坛是自然崇拜的宗教仪式遗迹,图腾、石刻、木刻、图像等,是神鬼、英雄或祖先偶像崇拜的产物。所以有学者认为“一切艺术生于宗教的祭坛”。
以岩画图画和彩陶纹饰为主要代表的史前各种图画符号,记录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观念、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人类自身文化的传承。
我国甲骨文是卜吉凶的纪录。商、周时代的鼎、爵、启等铜器,皆为祭祀用具,
古墓的陶俑则为葬礼艺术。诗经的“颂”
为举行祭祀所唱,且含表演成分的歌谣;
文学的起源是咒词。
女母
6.劳动说舞蹈、歌唱、绘画、雕刻等艺术活动与原、
初民劳动生活的关系,也是学者探讨艺术起源的主要证据。初民的社会,是以部落为单位的狩猎生活为主。平日狩猎技术的练习,打猎及部落之间战争前的准备,采用打猎与战斗的动作,配合呼喊与歌唱助兴或助威。为打猎与战争而制造改良武器,为捕鱼、耕稼而结网制作工具。进而结绳、绘图以记事。礼记上也有“古人劳役必讴歌,
举搭木者呼邪许”的记载。
有人将音乐起源理论归纳为:模仿鸟呜、劳动力与节奏,以及语言扩展等三大类。模仿鸟呜为模仿冲动。节奏为劳力工作时为减轻消耗力量的感觉而呼出有节奏的喊声,故与劳动说相同。至于语言扩展,
则因语言不足以表达感情,所以扩大音的范围而成歌,故亦为自我表现的需求。
另有人所提出的文学的起源,除了前五项外,
尚有吸引本能、生活需要和感物吟志等说。吸引本能说乃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艺术的创作乃人类要使别人,尤其异性获得快感,将他们吸引到身边,正如禽鸟和昆虫,以美丽的声音或灿烂的羽毛来引诱异性一般。这一观点,显示民歌、山歌之类的通俗文学的起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除了清楚地表达感情与思想外,更讲究语言之美。所以吸引本能可说是语言的装饰。
生活需要说,不但说明艺术起源于生活的需要,更进一步说明了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的艺术,生活需要说,不但说明艺术起源于生活的需要,更进一步说明了以实用为主,审美为辅的艺术,如:器物、饰物、标志、建筑等生活器物,日记、备忘录、教化的诗文,庆典与娱乐的音乐、舞蹈与戏剧,
以及广告、封面、招牌、牌楼等视觉传达等艺术创造的起源。
所谓感物吟志,乃人类在生活中不断与环境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因感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感情或感想,再藉语言、动作或图画呈现出来,
或者基于本身的生活与学识经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或理想,对于外界事物或生活现象有所感触、批评或期望,而借着所擅长的艺术媒材予以表现。因此,感物吟志也就是藉物言志,或藉物抒情。它不但说明艺术具有模仿与自发的表现之性质,而且更适切的说明“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尤其是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所以已超越艺术起源的涵义。
文字时代
文字发明后至印刷术发明前,通过文字的发明,人们找到了一种可以系统、完整、全面地记录自己思想的媒介工具。
对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老师讲授、
学生记听的方式而实现。对文字的掌握仅仅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掌握了文字的人们成为了文化英雄。
美 眉第四章 艺术的材料一、材料与艺术的材料
1,物质的材料:
具象的:可以直接造成成品的东西,如建筑的砖瓦泥沙,纺织的棉纱等;
抽象的: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如搜集材料;可供参考的事物,如档案材料;
人:比喻适合做某种事情的人才,如他是一个天生唱歌的材料 。
篆刻所使用的印材包羅萬象,大抵可分:
石材:最適合刻印的石材,以 中國大陸的壽山、
青田、昌化 三地方所產的石質最佳,另外 外蒙古的巴林石、韓國石、泰 國石亦有佳品。
礦物類印材:如金、銀、銅,鐵、水晶、玉和瑪瑙等皆為治 印的材料,其缺點是韻味不夠。
植物類印材:有木印、竹根印,果核、木根等。
動物類印材:可分為象牙、牛 角和骨印等。
人工製造類印材:陶印、瓷印,紫砂印、塑膠印及壓克力印 等。
自然界物质的材料,是各种动物,植物与矿物的材料,可分为有机物与无机物 。
动物的材料:人体,象牙,兽骨,蚕丝,
羊毛,皮革等;
质物的材料:木,竹,棉,麻等;
矿物的材料:石,土,水泥,石膏,玻璃,金属,石化原料,电光,激光等 。
1、艺术的材料:
当我们探讨这个问题时,一般的反应,
会立刻想到绘画中的颜料,笔,纸张等等,
或者雕刻中使用的石头,木头,金属;也可能想到各式各样演奏音乐用的乐器 。
以我们比较熟悉的绘画来说,绘画中的油面,可能要用到画布,毛笔,颜料,
松节油或亚麻仁油;如果是中国的水墨画,
则使用到纸,毛笔,墨和一些简单的颜料,
如花青或赭石 。
鸡冠花齐白石
把绘画当作一种技法来看,材料可能比较固定 。 我们在学习绘面,也往往从认识基本的材料开始 。
然而,材料本身,可能是一种物质,却也可能是一种美学的元素 。 所谓艺术的材料,实际上就是艺术家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的那一部分物质材料 。
二、材料是艺术得以存在的物质表征
正如生命的形成依赖于有机物的存在一样,艺术的存在也总是以一定的材料为其外在表征 。 如果没有具体的艺术材料,那么就不会有艺术的存在 。
三、材料是不同种类艺术的个性特征得以确立的前提条件
如西方文化在对石材的认识与使用中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建筑与雕塑文化;而中国人则是在对木材的体认与感悟中发现了宇宙的奥秘 。 材料的不同,决定了东西方艺术风格的不同 。
西方:石材:硬朗-坚毅-阳刚-高大-壮美东方:木材:柔婉-温馨-阴柔-宽广-优美四、材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它借助材料来感悟生活,表达情感,体验生命的过程 。 正因为如此,所以艺术家总是通过具体的艺术材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体验及对自我的创造力的发现与肯定 。
每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发声特性。人类也就在发现每一种物质材料的各种表现可能、把物质提高成为一种美学材料的时候造就了艺术。
在风中摇动的竹子,竹竿与竹竿相敲击,一定吸引了早期在山野中生活的人的听觉,他们截竹为管,尝试在中空的管中吹入气流,慢慢就找到了声音的各种变化,演变成萧或笛一类的乐器 。
从这一点来看,宇宙之间存在的任何一种物质,
都有声音,形状,体积,色彩或质感,都可以是艺术的材料 。 经由人敲击弹奏的金石或丝弦,可以变成音乐;经由人用刀斧处理的石头,木头,
可以变成雕塑;经由人采集的植物成矿物的颜色,
可以用来绘画 。 艺术的材料,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经由人类的艺术去启发,物质会 —一发展出美学的品质 。
著名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曾经面对一块纯白的大理石凝视很久,然后说:,大卫已经在里面了,我只要把多余的部分去掉 。,这是他 26时说的话,一年之后,这块石头就变成了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 ——雄伟尊严的,大卫像,。
据说,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懂音乐的人,看到有人在燃烧桐木,火焰中被烧的木材发出哔哔啪啪的响声,他大吃一惊,知道这是上好的制琴的材料,便立刻把这根一端已经烧焦了的桐木抢救出来,用它制了一张琴,果然琴音高亢清纯,这张琴也就叫做,焦尾琴,。
艺术材料的发现,本身即是一种迷人的审美过程 。 我们到海边游玩,常常喜欢拣拾被海水长年冲蚀的石头,当我们一个一个把玩石头时,也就在经验石头的形状,体积,质感,其实也就和在欣赏雕刻一样 。
小孩子有时高兴起来,会拿筷子敲打杯,碗,碟,盘,丁当作响,这时,
他也可能是在发现物质的音乐性 。
传说中周幽王宠爱美人褒姒,褒姒不爱笑,幽王千方百计逗她笑,发现褒姒听到陶器碎裂的声音就笑了,就令人找很多陶器来摔碎给褒姒听,又发现褒姒听到丝绸破裂的声音也笑了,就令人找了很多丝绸来撕给褒姒听 。
丝绸的破裂,陶器的破碎,都有声音,都可以用作音乐艺术的材料 。 一张牛皮,绷紧在木桶上,再用木棍敲打,
就会发出咚咚的声音 。
我们在不断地开发各种物质的可能性,找到更多的声音,更多的色彩,更多的形状:艺术是一个在物质中发现生命的过程 。
一块石头,在大自然中,只是一种物质,但是经由人的发现,可以发出声音,变成乐器;可以被雕成人像,甚至,
还可以磨成粉末,用来做颜料 。
因此,艺术的材料,基础是物质,
目的是美学 。
在艺术中,也有些材料,可能不是客观物体 。 例如声乐中的人声,或者舞者的身体 。
一个小提琴手以小提琴做他用以表现的工具材料,但是对一个歌唱者来说,
艺术的材料就是自己的声音 。 一个歌者发现自己身体体腔的共鸣,发现自己声带的振动,发现自己口型与音高的关系,
这些,都有点儿像雕刻家在努力琢磨石头的材料 。
一个舞者,他所使用的材料,就是他自己的身体 。 他要不断试验自己手臂伸长的极限,找到自己腿抬高的可能,发现自己旋转与跳跃的耐力 …… 这些都使我们发现,艺术不只在开拓物质材料,也同时在拓展人的身体的各种可能的极限 。
五、对于不同材料的使用形成了中西方不同艺术的自在特征
笔:中:毛笔:锋-线条-勾勒-水墨
-宣纸-渲染-空灵淡远-意境-表现
-人物油画
西:排笔:面-块面-涂抹-油彩
-画布-堆积-深厚凝重-逼真-再现
-山水国画
西方和中国都以动物的毛来制笔,材料其文是相同的,都利用毛的,虹吸,现象来储存水分或油分 。 但是,中国的毛笔一般都把毛按短排列成圆锥状,形成一十尖尖的,锋,。 这个,锋,在长久的中国书法和绘面中就发生了美学上的重要功能 。 同样,在西方,因为把动物的毛排列成平头的形式,比较适于做块状面积的涂抹,绘画作品就和中国以,锋 ’ 采处理
,线条,的性格不同 。
因此,对材料的讨论,一方面要照顾到物层性,另一方面则必兼顾美感的要求,两方面的配合,才是艺术的材料。
除了笔以外,中国和西方的绘画载体也很不一样 。 西方中世纪在墙壁上,木板上画画,文艺复兴以后,逐渐用布或用纸,但以西方绘画名作来看,大多是画在布上;中国在早期也在墙壁上画画,
后来用绢,帛,也都是纺织品,大约到宋以后,以纸做载体的绘画才普遍起来,
此后纸就基本成为中国绘画的主要材料,
但和西方绘画的用纸有明显的不同 。
,布,和,纸,,是物质材料,也同时是一种美感材料 。
西方绘画用布,承载以油调和的颜料,
在画布上有堆积的块状效果;中国绘画用纸,承载以水沾墨的毛笔,在纸上立刻散开,有渲染透明的效果 。
因此,西方绘画中的布,油,颜色,
是为了以物质达到美感上浓重,强烈,
激动的结果;中国绘画中的纸,水,墨,
则是以物质达到美感上空灵,淡远,平静的结果;艺术的物质材料,在选择上,
是服务于美学上的最终目的 。
如果仔细观察,同样是纸,在西方和中国的情感表现很不一样 。 西方绘画的用纸,例如我们用来画水彩的纸,渗透性不强,常常水分聚在纸上,不能被吸收 。 但是,中国的棉纸或宣纸,纤维的质地有很多空隙,毛笔沾水,一接触,
水分就被纸吸收,造成很多水痕 。 而这些水痕常常成为中国水墨画最美的部分 。
传统中国画中的,墨,是现代人比较难了解的一种材料 。 它并不是,墨,,
唐代人已经提出,墨分五彩,的说法 。
水和墨可以在纸上产生许多不同质地的变化 。
,墨,常常被称为,松烟,,,桐烟 ’ 。 制墨的过程是先燃烧松树成桐树,
然后搜集木材燃烧升起的黑烟,把烟聚集,再加胶或香料及其他物质来制成;
因此,在一方砚台上磨墨,是重新在水中找回植物原来生命中的精华 。 这样去理解中国书画中的,墨,,就会发现,
它不只是物质,也已成为一种美学的生命了 。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材料是:笔,墨,纸,
砚,这四样被称为,文房四室,的材料,
来自物质,但借着长时间的艺术提升,
已一一转化为美学的材料 。
至于音乐艺术的材料,最直接的介绍就是前面谈过的中国的,八音,,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
六、艺术材料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纵观人类文明史,所谓艺术发展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就是艺术材料被不断发现与肯定的历史 。 对自然界石材的审美发现,形成了史前时代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对陶器的审美发现,形成了新石器时代的艺术形式;对金属材料的审美发现,形成了奴隶社会以青铜器为主的重要艺术形式 。 而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更是将人类对冰冷生硬的铁的审美感受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了人类艺术创造的一个里程碑 。 对瓷器的审美发现,成为了中国艺术甚至中国文化的重要表征;对丝绸的审美发现,
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成为了今天许多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 。
苏东坡与郑板桥对竹的发现,是其抒写出了不朽的诗歌与画卷(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郑板桥:在对竹的体认中发现了人格力量的伟大);李白与陶渊明在对酒的体味中达到了人生挥洒自如、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而周敦颐则在对荷花的静观默察中体悟到了君子,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坦荡襟怀。
1,艺术的发展中,材料有了很大的突破 。
各种合成的化学物质,各种电子媒体,都被拿来做新的艺术材料 。 如,Flash”。
,艺术材料,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一切存在的物质或非物质都被尝试用来做新的表现材料 。 当然,物质的背后,真正重要的还是心灵;别具慧眼,就可以在一块石头中看到伟大的雕刻;别具慧耳,就可以在风动竹篁的声音中听到萧笛之美 。 物质材料等待着艺术的心灵去一点醒,仿佛古老的点石成金的传说,冥顽的物质,就会一一被赋予尊贵的生命 。
第五章 艺术的形式一、艺术品的形式要素
英国美学家贝尔曾说:,……在每一物件中线条和色配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特殊关系 。 某些形与形之关系激起美感情绪 。 这种关系及线与色的配合,也就是具有美感能感动人的形式,
叫作 ‘ 有意味的形式 ’,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共同品质 。,这一段话指出,形式,在艺术上的重要性 。 有些人一直认为形式是美的一切,音乐就是高低音的连续,绘画就是颜色明暗的配合 。 反之,有的则认为艺术是作者的精神产物,
艺术给人的是这种精神方面的东西,也就是艺术的内容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形式与实质的争论 。 重实质的人认为形式是空虚浮华的排场,没有用处;重形式的人认为没有形式,则没有秩序,不能展现工作成效 。 实际上如果实质与形式兼顾,
则不但办事有秩序,工作有效率,而且生活更充实 。 做人方面也是如此,因为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艺术的形式即艺术品的组织或结构 。 艺术品的形式,由素材所构成 。 内容透过素材构成形式,没有形式秩序的,构成,是杂乱的,缺乏美感的形式 。 就创作过程而言,形式由素材的组合而生,进而规范素材,产生表现意义 。
就欣赏而言,形式统摄内容与素材,是艺术品的整体表现 。 例如:达芬奇的 「 最后的晚餐 」,
如果把各部分分开来看,只是一些古时候的中东人物,绝不会兴起当耶稣说,「 你们当中将有一人会出卖我 」 的时刻,十二门徒的惊愕与慌张的情境的感情 。
罗丹的,沉思者,,前俯的松懈坐姿,垂放在膝上的左臂,内屈的右手支持著向前倾斜的头,以及投注在数尺前方的眼光等的配合,所产生的沉静姿势,
和内敛的表情所传达的内在思维活动的感觉 。 再看八大山人的,双鸟,,如果只是两只小鸟,既无美感,也没意义,
唯有那潦草的笔下呈现出来的缩颈瞪目,
蜷屈的身体,无力的爪,加上单调的枯枝,以及双鸟背向,若即若离的位置的配合,才能传达出作者的倦怠,愤懑与无奈 。
就音乐而言,不但全首乐曲的组织,
如曲式,曲体,是它的形式,各乐章或段落的旋律,和声及节奏的配合,乃至强弱变化的规律,都是形式表现 。 主旋律或歌词的重复出现,构成反覆的形式,
强调乐曲主题或感情才表现重点;节奏的急促反复,激动情绪,鼓励向前;渐强与渐弱构成动交替,和缓婉转的旋律等等 。 一首大型乐曲可说是许多局部形式的组合 。
音乐有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四个基本要素。前三个因素属于形式要素。节奏是,规律的拍节单位,,如 2/ 4拍,3
/ 4拍,4/ 4拍,3/ 6拍等。 2/ 4拍的节奏,一强一弱,,一二、一二,……”,
容易引起身体动作的反应,产生进行曲的节奏。每小节中的强音通常落在第一拍上。
如果落在其他拍子上,则为,不规则节奏,。。两种以上的节奏组合运用,可得奔放的效果。
旋律是音阶的组织,是一连串音
( 音符 ) 的排列所形成 。 音有强弱,长短 。 所以旋律包含音高,节奏和节拍 。
优美的旋律线,通常是长远而流畅,具有高低起伏的趣味,以及在接近尾声时安排一个高潮 。,美妙的旋律,也有流畅的节奏,能激发情绪的反应 。
和声是由和弦 ( 个别的音同时响起 )
所构成 。 如复音,和弦等,构成和主旋律相伴而和谐的旋律线,使乐曲的音色更加丰富 。 和弦是不同的音高,而且从不同地方发出的音,故应用于和声,能使乐曲产生立体感 。
再就文学而言,文体,文章结构,
内容情节及句子长短,都是形式 。 散文形式自由,词句简练,故节奏轻快:小说与戏剧,撷取生活现象,强调对照与冲突,呈现戏剧性节奏,以塑造高潮 。
诗歌重视格律,音韵,间歇休止有定格,
富有节奏感 。 五言诗句短,节奏感最为显著 。 七言诗句是,节奏较缓 。 绝句言短意长,律诗言长意明 。 词的句有长短,
擅于抒情 。 仄韵抑挫,平韵悠扬,增强韵律感 。 散文形式自由,叙事,写景,
述志莫不相宜 。
下面是陶渊明的 「 饮酒诗 」 中,人们最熟悉的一首五言古体诗 。 这首诗共十二句,在内容上分成三段,前两段以四句构成一单位 。 前一单位由事言志,后一单位即景抒情 。 最后一段两句,以
,忘我,的境界做总结 。 在音韵上,以两句为一单位,均押韵,故成六反覆 。
加上韵脚的平仄,呈现轻快的韵律,充分表现闲情逸致的心境 。
饮酒诗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诗的文辞简洁,可因语词的排比,
产生反覆与对照的感觉与特殊的情调 。
例如:,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是上下动静的调和;,骏马秋风冀北,
杏花春雨江南,,是雄伟,急速与纤弱,
舒缓气势的对照 。 了解形式之美,当可增进意境的体会 。
二、艺术品的美感形式
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艺术品的各部份,
有秩序而适当的组合在一起 。
这种组合,也许很简单,也许很复杂,主要以素材的一种或数种特性为基础。反覆使用同一种或类似的素材,最易获得整体和谐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单调乏味。复杂的组合,产生各种变化,较有趣味。但是没有组织的色与光,会引起视觉混乱,使人头昏眼花;没有秩序的鼓噪音响,
震耳欲聋,使人心浮气躁。统一中有变化的组织才有,意味,,才是艺术。
因为视觉艺术是静态的具体物,能经常以相同的形象呈现于观赏者眼前,
舞蹈在演出时亦然,故其形式表现较为具体,欣赏者容易直接地体验形式的美感,但也未必能了解其所以有美感的缘由 。 音乐和文学没有具体的形象,而且不能同时呈现,较难直接从作品中感受形式之美 。
美学家从艺术形式中发现各种美的基本形式,称为,美感法则,。 最常受讨论的有:对称,均衡,反覆,渐进,
调和,对比,比例,节奏,统调与单纯 。
多样的统一 ( unity in variety),即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就是这些原则的综合,为美感形式的基本原理 。 明了这些形式的基本法则,而在欣赏时用心领略,有助于作品体验与了解艺术品的形式美感的体验 。 兹分别说明于后:
1.对称与均衡
对称 ( symmetry) 的形式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之一 。 例如蝴蝶的翅膀,紫藤的叶子,人或动物的身体等,如果从正面中心画一条直线,则两旁的形质对应相等 。 在平静清澈的湖水中的倒影,
如沿岸边水面作一水平线,则上下景物几乎对应相等 。 图案画中相印画和相向的二方连续图案,
以及欧普艺术也常采用对称形式 。 中国的宫殿,
寺庙,三合院住宅等古建筑,不仅整体结构对称,
门窗门扇,对联,门神,石狮的位置等皆然 。 戏剧中文武百官上朝和衙门办案时衙役的列班,以及团体舞的分两队进出场等,都是对称形式的应用 。
均衡 ( balance) 就是平衡之意 。 在一个视觉形象或一个视觉空间里,中心轴左右两部份的要素质量虽不同,但在感觉上却有相等的重量感 。 物理上的均衡是重量的相等,
但感觉上的均衡是数量的相等,和大小差别及位置有密切关系 。 例如天平上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是均衡的,但在图形上,一斤棉花比一斤铁重许多 。 同一大小的形,靠近画面中心轴线的较轻,离开越远越重;形状单纯的较轻,复杂的较重;色彩淡而明亮的形,
有膨胀的视觉现象,感觉上较重;缓而暗的形,有收缩感,感觉上较轻 。
对称的形式有整齐,规律,安静,
沉著,和平,庄严等感觉 。 但容易流于单调,呆板 。 均衡的形式比对称形式有变化,视觉艺术上应用较多 。 但安排不好会有零乱,不安定之感 。
2.反覆与渐进在一个整体结构中,同一单位的要素重复出现,称为反覆 ( repetition) 在反覆的形式中,
各单位要素的质量完全相同,没有主宾之分 。
单纯的反覆是同一要素的重复出现,复杂的反覆是在反覆单位中许多个要素 。 如果反覆单位中要素的质量有次序的增加或减少,则为浙进的反覆 。 二方连续图案,希腊巴塞隆神殿的石柱,诗文的同一句式,乐曲中的节奏,主旋律的重复出现等都是 。 团体舞蹈的同一动作和进行曲的鼓声,反覆最为明显 。
渐进 ( graduation) 是渐次或等级变化的反覆 。 亦即反覆的形式中,同一要素的量或质,
逐渐的增加或减少,或由一种要素的质量,逐渐的改变,成为另一种质量 。 这种渐次的改变,
有等级的和连续的两种方式 。 例如:中国建筑中的宝塔,底层最宽,最高,往上一层一层地缩小,到顶层最窄最低 。 一个颜色由浓逐渐变淡,或由淡逐渐变浓;或由浓逐渐变淡再逐渐变浓,或逐渐变成另一种颜色 。 声音的渐强或渐弱,光线的渐明或渐暗,物体的由大而小或由小而大的排列等都是渐进的形式 。
应县木塔 即(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在山西应县城佛宫寺内。辽清宁二年
( 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总高 67.13米,底层直径 30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塔式建筑。塔建在 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
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
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
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
反覆的形式秩序井然,有整齐,简洁,
明确,清新之感 。 但反覆单位过多,则单调乏味 。 中国的宫殿式建筑的回廊和九曲桥等,都是避免单调的反覆形式 。
渐层的形式在反覆中有变化,单纯而不单调,有轻松,活泼,清新之感 。 水彩画的渲染,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曲调的渐强和渐弱,声音的渐大,渐小,渐强,
渐弱,动作的渐快,渐慢等,都是渐进形式的应用 。 风景写生采用透视法,画中的道路,路旁的电线杆,树木房屋,
廊柱等,由大而小,形成深远的空间 。
3.调和与对比在一个形式结构中,各要素的质 ( 如形状,色彩,音色,动作等 ) 量 ( 大小,
高低,强弱,快慢等 ) 虽然不同,但差别不显著,称为调和 ( harmony) 。 如果差别显著,则为对比 ( contrast) 。
在视觉艺术上,直线形与直线形,曲线形与曲线形等类似形相配合,以及红与橙,蓝与录等类似色的配合最容易调和 。 几何形和自然形,直线形与曲线形等不同类形,以及红与黄,蓝,绿,黄与红,蓝,紫等三原色及互补色的并列,
对比最为显著 。 音乐上音色差别的大小是调和与对比的基本因素 。 和弦是调和音的应用,和声是旋律和节奏的配合,
都是调和的形式 。 音响的高低,大小,
强弱和节奏的剧烈变化,是对比的形式
调和的形式有协调,和谐,优雅,高贵,祥和等感觉,但过于调和易生单调之感 。 对比的形式有活泼,热情,果断,
勇敢,明快等感觉,但也会有不协调,
不和谐,令人心烦的感觉 。 古典的,抒情的艺术,讲究调和,浪漫的,现代的艺术,尤其热门音乐,强调对比 。 文学,
戏剧也常以人情的悲欢离合和人物忠奸的对比,来增加作品的内容的情趣 。
4.比例与节奏
在一个形体结构中各部份的关系,如线的长短,形的大小,宽窄,高低,色彩的浓淡,色调的明暗,强弱等,称为比例 ( proportion) 。 比例大则对比性高,
比例小则趋调和 。 有适当的比例,才有美感 。 比例适当的形才顺眼,比例适当的音组合在一起才悦耳 。
视觉艺术最重比例 。 写实的作品,不但要注意各部份的比例,各部份的形象也要按照所描写对象的各部份比例,否则就不像,不美,不生动 。
西洋视觉艺术上有一种理想的比例法则,称为黄金分割率 ( golden ratio),认为人们最喜欢的长方形的宽与长的比,等于长与宽和长之和的比,亦即 B,A= A,( B+ A) = 1,l,618或 5,8。
现代学者也发现身材美好的妇女,肚脐以下的高度和身高的比,也符合黄金北率 。 风景画家常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下方约三分之二处,就是这一原则的应用 。
节奏 ( rhythm) 又称韵律或律动,是由音的强弱所构成的有秩序的运动感 。 节奏配合音高和音长,构成旋律 。 舞蹈的韵律是音乐的节奏和身体动作的配合 。
诗歌的平仄和诗句的长短,表现节奏感 。
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形,线和色的反覆,
也产生快慢,动静,间续的节奏感 。
5、统调与单纯
统调 ( unity) 就是在复杂的结构中,有一个共同的要素来统合各部份,使其成为统整和谐的整体,以免杂乱无章 。 绘画和建筑的色调和主体形象,音乐的音节,和声和配器,小说,戏剧的情节,
主体人物造型与性格,诗歌的押韵等都是获得统调效果的重要因素 。
单纯 ( simplicity),利用单纯的色彩,
简单的形状,线条,声音,文辞或动作表现的艺术品,形象结构简单,统整,
能表现平静,温和,朴素,率直的感觉 。
形式单纯的艺术品,以简单的形象或符号代替详细的描述,传达整体概念,故有,尽在不言中,,,不言而喻,,
,弦外之音,等意犹未尽的意味 。 单纯也表现创作技法的精练,心性的淡泊和返朴归真的思想 。
这十种美的基本形式,表示艺术品的十种美感性质,一方面也表示创作形式美感的方法 。 将相关或相对的两种形式分成一组,成为五组,可代表艺术品中各要素的五种关系 。 对称与均衡是质量的空间位置的静态存在关系,反覆与渐层是时空的延续与变化的关系,调和与对比是形相与性质的异同关系,比例和节奏是组织与动静的关系,统调与单纯是数量差异的关系 。
一件艺术品可能不只具有一种美感形式 。 例如蒙特利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有均衡,反覆,调和,对比,节奏,统调等多种形式表现 。 一首乐曲往往有一个基本节奏型,贯穿全曲,节奏也是反覆的形式 。 和声建立在调和和统调上 。 一部曲式是单纯的形式,二部曲式的原则是对比,
三部曲式的原则是对称与均衡,回旋曲要表现调和与对比 。 奏鸣曲有二部曲式的主副部间的对比和三部曲式的呈示,展开,
再现的对称性 。 复调既有旋律间的对比,
又有音与音之间的调和 。
第六章 艺术鉴赏一、艺术鉴赏是对人的生命境界的提升与开拓在艺术创作的领域,个体生命的投入非常深,因此,艺术创作常常被形容为一种类似生产婴儿的过程。中国清代的伟大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生命最后十年呕心沥血的创作;
俄国 19世纪伟大的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以最后十年的生命,投入于他最后的作品,卡拉马佐夫兄弟,。这两部伟大的小说,都没有完成,但似乎丝毫不影响它们在人类文学史上长远广大的影响。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已经是家业颓败,穷困潦倒,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
有极深的眷恋,感叹,他形容这本书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好的艺术创作往往是创作者个人执著的痴迷。,痴,这个字,在中国艺术中常常被用到,用来形容艺术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著而又专注,以至浑然忘我的那种情境。
,痴,在一般世俗的意义上,并不是一个有正面意义的字 。 从字形上来看,
,痴,是,疒,的部首,合起来,是
,理知,的,病,。 我们一般说,白痴,,大约也特别指智能上的某种障碍 。
但是,在中国,许多艺术创作者喜欢
,痴,这个字,也有许多艺术的欣赏者,
把,痴,当成欣赏艺术的最高情境,我们在一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听某一个人形容自己阅读小说,看电影,舞蹈或听音乐,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
中国古代与,痴,有关的两个艺术家,
一个是晋代的顾恺之,一个是元代的黄公望 。
顾恺之几乎是中国最早被著录的绘画创作者之一 。 他的,女史箴图,现在收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是中国早期的绘画杰作之一 。 顾恺之也以三国时曹植著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题材画成了美丽的故事画,以后历代都有临摹,
是绘画史上的名作 。
曹植的,洛神赋,据说是描写他一段隐秘不可告人的恋爱,曹植在爱情的失望与感伤中回家,路过治水,神思恍惚,
看到有一美丽的女子在水面云端飘飞,
旁边的人告诉他那就是洛水之神 ——宓妃 。
曹植因此写下了动人的,洛神赋,,是中国非常早的一篇专门描写女子美丽形貌的文章 。 这样美丽的传说,加上文字的优美,当然激发了画家顾恺之用绘画表现的渴望 。
年代太久远了,顾恺之,洛神赋,原作已经失传,但是依据宋代的摹本,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顾恺之塑造的,洛神,
容貌举止细腻,衣带裙据飘飞,的确是凌波微步,仪态万千的女神 。
历史上赞美顾恺之,说他,画绝,
才绝,痴绝,。,绝,有,登峰造极,
的意思,表示顾恺之绘画,才能都到了无人可比的,一绝,。
洛神赋曹 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
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
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
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
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
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
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珰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
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
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休迅飞凫,
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
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
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
令我忘餐。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
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
水禽翔而为卫。
于是越北[氵止]。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
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阳,
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督。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我们对,画绝,,,才绝,,都比较容易了解 。 在绘画,才学方面的努力,
达到一种无人可比的登峰造极之境,使人鼓掌喝彩 。
但是,怎么解释,痴绝,呢?
,痴,如果是一种,理智,的病变,
为什么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两方面都如此被特别看重呢?
元代的大画家黄公望,以,大痴,作为他画画的名号 。 不但要,痴,,而且要,大痴,,似乎也继承了顾恺之以下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的传统 。 正如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感慨,,都云作者痴,。
,痴,是一种状态,是在艺术创作的领域,
创作者完全忘掉现实的理知,像一个疯傻的痴呆者一样,一心专注于别人无法了解的领域的一种执著和沉迷 。
曹雪芹的痴,顾恺之的痴,黄公望的痴,都是经由艺术创作,把自己的生命提高到了一般理知以上的层次 。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大多在追求
,理知,。 从小到大,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考试,也都在测验,培养我们,理知,的能力 。 一个是非题,训练我们判断,是,与,非,;一个选择题,训练我们辨别的能力 。 这种理知,分析,判断的能力当然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
但是,人是不是只需要理知,思维,判断? 用一生的时间,培养了判断是非与选择的能力,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生命就没有了介于是非之间,难以选择判断的时刻?
当然不是 。 我们的生命,其实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 。 我们理知所能了解的部分,在整个宇宙中,其实微乎其微 。
真正的理知,到了深邃之处,也可能不是是非与选择 。 甚至,没有解答,
只是一种近于,痴,的专注与执著而已 。
我们其实对,死亡,一无所知 。 科学上对,死亡,的界定,是心脏停止,是呼吸停止,是脑波停止,也都还有争论;
而在广阔的哲学或宗教的领域,,死亡,
更是不断被不同的理论所诠释 。
庄子曾经怀疑过简化的是非二分法 。
他说:,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
这种对于是非理知的质疑,为中国保留了一个个人继续执迷,探索,思考的过程 。
艺术创作中的,痴,,艺术欣赏中的,痴,,都非常像这种执迷,探索,
思考,却又不断进入新的困惑的处境 。
艺术创作者呕心沥血,在创作的过程中,是一种,痴,;艺术欣赏者,在作品中陶醉痴迷,如醉如痴,也是一种
,痴,。 前者比较辛苦,后者则是分担前者的伤痛与喜悦,也同时释放了自己的忧伤与喜悦 。
因此,,如醉如痴,的确是欣赏艺术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健康的态度 。
,醉,和,痴,都有一点逃开理知的暗示 。
我们平常的现实生活中,,理知,
的运用太多了,我们总是用太过目的性的方式看待生活,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一切都从现实的利益考虑,一切都斤斤计较 。 但是,当我们微,醉,和微
,痴,的时候,我们会忽然发现生命除了现实之外,还有其他海阔天空的领域,
我们借着艺术欣赏上的,醉,和,痴,,
把自己从狭窄的理知世界中解放出来,
得到一种自由,得到另一种对生命不同的爱与享受 。
因此,艺术的欣赏,虽然不同于艺术创作,没有那种整个生命投入其中的呕心沥血的辛苦,但是艺术欣赏本身,
也一定是个人生命经验一次难得的释放 。
我们是否曾经被一首诗感动,到了眼热心酸的地步呢?唐代的李商隐写他自己的爱情,写到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溜始干,,我们或许都心中一惊。我们小时候也许养过蚕,看到春天的蚕,不断吐丝,把自己缠绕起来,那吐丝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生命死亡的过程,然而,
它那么专注,那么执著于完成一个茧;蜡烛也是我们熟悉的经验,蜡烛一燃烧,放出了光亮,也同时是它毁灭自己的过程。李商隐这首诗,一般被认为是一首恋爱的诗,但是,好的艺术作品,
经历一千年,与千千万万人分享它的忧伤与喜悦,
通常都不会狭窄到只是很个人的恋爱,或者说,
李商隐是借着自己对爱情的执著痴迷,分享了春蚕与蜡炬的生命的庄严,又借着春蚕与蜡炬,和我们分享了生命不可言说的美丽与辛酸的情境。
在这首诗的欣赏中,我们可以借由李商隐的生平传记,经由唐代社会的一些资料,经由一些有关诗的典故或格律的知识,来增加我们欣赏的信心 。
但是,我们已经在前面讨论过,艺术欣赏是对我们理知层次的一种提高,使我们从单一狭窄的理知思维中解放出来,因此,真正使我们进入艺术欣赏核心的,永远是艺术作品本身 。
分析性的资料或许有佐助的好处,但绝不能代替艺术欣赏经验本身 。
李商隐的生卒年代,李商隐的出生地,李商隐做过什么官,哪一年中进土,
这些是属于理知范围的资料,我们在其他课程中,都可能有机会得知 。 这种理知的训练也比较容易用考试来测验一个人的用功程度 。 例如:李商隐生于哪一年,可以设计成是非题,或选择题,答案出只有一个 。
无 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 题唐?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但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像一下子说出了我们自己的心事,使我们经验到生命中那种自负而辛酸的记忆,使我们仿佛感觉到一种至死无悔的爱的执著,使我们一刹那经验到宇宙间一种生命本质的庄严,使我们有了生命的慨叹,观照,使我们对这似乎又可爱又可怜的生命有了一点点领悟,这些,远远超出一般是非题与选择题的判断,也远远超出理知的范畴,是我们与自己,与历史,
与亘古宇宙的对话,没有人可以测验,也没有人可以判断 。
艺术欣赏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专注 。 我们在聆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感觉到一种层层的阻碍,而生命在阻碍中前行,一次一次地仆倒,一次一次地沮丧与绝望,而最后,
不知道是不是通过了一切的阻碍,只是感觉到阻碍已不再成为压力,因为生命的前行找到了自己的意义,可以昂首阔胸,可以高声欢唱,
可以站起来迎向巨大的光明 。 我们专注地进人声音的领域,声音会告诉我们有关贝多芬的种种:和我们一样,和大部分的生命一样,他,
有过梦想,有过渴望,有过梦想的破灭,有过致死的沮丧与悲痛,然而,他也和我们一样,
要穿过那黑暗,幽邃,阴郁的通道,努力攀爬到光明的顶峰 。
在贝多芬的乐曲中使自己热泪盈眶吧 ! 也许从来没有一种课程,使我们知道,热泪盈眶,
的意义 。 生命,只有在触到自我最深的底层时,
才可能热泪盈眶 。 而一切对生命的理解与信仰,
都要从,热泪盈眶,开始 。
,热泪盈眶,中,没有绝对的是非,没有选择的武断,,热泪盈眶,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艰难,我们愿意向艰难中挣扎的生命致敬,
我们不去判断生命的是非,我们只是致敬,致敬不只是理知,也是一种信仰 。
艺术的欣赏也正是一种对生命宽容的学习 。
一般来说,人在现实中,常常有从个人利益出发的喜恶爱恨 。 但是,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往往可以把这种太过个人的利益抽离,使我们的喜恶爱恨可以扩大,也可以提升 。
例如,我们阅读小说时,小说中的人物,
有时候会很近似现实中的人物,而小说中的人物,又不完全是我们现实中的人物 。 这种艺术上的若即若离,使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得以与现实保持一种游离关系,也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观察观实,对现实的喜恶爱恨就不会那么胶着,
相对有了可以净化和沉淀的机会 。
越伟大的文学,越伟大的艺术,越有能力使人对现实进行持续不断的思考与反省,也往往使一件好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使人看了又看,
听了又听,似乎永远可以获得启发与满足 。
,红楼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许多人都反复阅读着这部小说,而且都有共同的一种奇异经验,就是:不同的年龄读,红楼梦,,
会有不同领悟和启发 。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如果只是一个故事,
阅读完之后,知道了故事情节,就不会想读第二次 。 是什么因素使人想一再阅读,红楼梦,?
为什么在每次阅读中会得到不同的经验呢?
我们大概逐渐会发现:文学艺术上的阅读,不只是在阅读作品,其实也有一部分在阅读自己 。 艺术欣赏的过程,不只是欣赏艺术作品,也同时是在学会以宽容之心欣赏自己未回他人的生命 。
,红楼梦,提供了许多人物的典型,贾宝玉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摇摆于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成为全书的主轴 。 十几岁的少男,少女,他们彼此眷恋,向往,爱恨纠缠,使我们想到自己年少时的种种 。 随着全书的发展,我们也仿佛经历着一次青春的爱恨,只是,随着年龄的不同,对爱恨的看法也可能很不一样,年少时执著缠绵的恋爱,很可能在中年以后,会变成一种淡然一笑的自嘲 。 因此,曹雪芹不只提供了他的爱情,其实也使读者在他的世界中经历了每一个人自己的成长与变迁 。 好的文学与艺术一定会留很多的余裕与空白给欣赏者自己去激游 。 文学与艺术,借着,欣赏,这样的心情,跨越了创作者与阅读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
使我们觉得文学与艺术中的事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事,可以与古人对话,也可以与不同族群,不同文化领域的人对话 。
因此,我们说,艺术欣赏是学习宽容 。,红楼梦,中也有心机狡诈的人,如王熙凤,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却非常好强,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 。 她与尤二姐争风吃醋,便设计害死了尤二姐,我们初读这段,大概都会觉得王熙凤狠毒,但是,作者还是很心平气和地写王熙凤其他的事:她年纪轻轻,
一个人掌管几百四人的大家族,处事非常果断明快,
又很像一个自主能力强的现代女性 。
曹雪芹在小说中不让我们立刻觉得谁是好人、
谁是坏人,,红楼梦,的每一个人物似乎都有可爱之处,又都有可怜之处。好的文学与艺术让我们学会用更全面的方式去,欣赏,一个人,而不是用片面的成见去判断一个人。
我们在现实中,一定也常常碰到自己喜欢的人或不喜欢的人 。 不喜欢的人,做同学或做同事,朝夕相处,大概是很痛苦的事 。 因为我们已经有了成见,有对他人,不喜欢,的判断 。 如果有机会用欣赏小说中人物的方式去观察这个自己,不喜欢,的人,你可能会发现好的小说不会单方面只写坏人的坏,或好人的好,因此,我们就需要一种全面周全的观察,也慢慢会发现,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好人成坏人,一个人大多受周遭环境的影响,形成某种特性,小说或艺术,都是要处理这种特性,也就必然要抛弃成见,逐渐养成对人的,欣赏,,而不是
,判断,。
因此,我们可以说,怀有艺术欣赏的心情去看人生,是一种有福气的生命。
因为,欣赏,是一种包容,一种宽恕,
一种同情与悲悯,也是一种真正的爱。
在现实社会中,看到妓女,我们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是败坏道德的人 。
这个妓女若是犯了罪,被人判定是谋杀亲夫,被押解到法院审判,我们大约也会不加怀疑地判断这是一个,坏,人吧 。
中国传统戏剧中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出戏叫
,玉堂春,,描写一个叫苏三的妓女,被进京赶考的书生王金龙爱上,在妓院中欢度一段时光,
钱花完了,王金龙被赶出妓院,潦倒街头;苏三便偷偷拿了钱给王金龙,鼓励他去参加考试 。 王金龙赴考,中了状元;苏三却被妓院卖给一个姓沈的商人为妾,被大妻陷害,下毒鸩杀了沈氏,
苏三便被诬告为下毒的人,从此下狱,受尽苦刑 。
她从洪洞县被押解进省城受审的一段,叫做,苏三起解,,是许多人爱看的一段 。 通过戏剧的欣赏,我们忽然觉得苏三不再是我们成见中的,妓女,或,罪犯,,她和我们一样,有爱情的渴望,
有对人的深情,她到了下狱受苦,仍念念不忘曾经信誓旦旦的王金龙,惦记着他的安危,希望有他的音信 。
艺术的欣赏,一步一步,使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以更全面的方式观照生命,使冰冷残酷的现实中多了一些温暖的深情 。
一片风景或一个人,被一个画家处理成一张画,就不只是一种现实,也同时加入了作者对风景或人的信仰与爱 。
我们透过画去看一片风景或一个人,也是在经验这风景与人所透露出的信仰与爱 。
我们在看一张画时,常常会忍不住赞美说:,画得真好,像真的一样 。,我们在欣赏一个人的时候,也常常会忍不住赞美说:,真美,像画儿一样 。,
艺术使我们懂得,欣赏,真实的人生,,艺术,与,人生,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 。 欣赏人生,使人生变成艺术;
欣赏艺术,使我们更懂得宽容人生 。
生命中有现实的苦闷,污秽,残酷,
不幸,那么,到艺术中去锻炼自己,去看画,听音乐 。 读诗,小说,看戏剧或电影,让我们在苦闷中看到舒畅,在污秽中看到明净清洁,在残酷中看到温暖仁慈,在不幸中期待一切的圆满幸福 。
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非常像宗教,
懂得欣赏艺术,懂得向美致敬,也就懂得了宽容,悲悯与赎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