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园路与广场
1.园路宽度园路级别 陆地而积 S(hm’)
S<2 2<S<10 10< S< 15 S>50
主 路支 路小 路
2.0— 3.5
1.2- 2.0
0.9— 1.2
2.5- 4.5
2.0— 3.5
0.9- 2.0
3.5- 5.0
2.0---3.5
1.2- 2.0
5.0- 7.O
3.5— 5.0
1.2- 3.0
2.园路线形设计园路线形设计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主路纵坡宜小于 8%,横坡宜小于 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 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 12%,超过 12%应做防滑处理。
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 36%。
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 18%。纵坡超 15%路段,路面应做防滑处理;超过 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两级,坡度大于 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拦设施。
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 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 12m。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
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拦设施。
园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
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
3.园路的功能与类型园路联系着不同的分区、建筑、活动设施、景点,
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便于识别方向。同时也是公园景观、骨架、脉络、景点纽带、构景的要素。
(1)主干道 全园主道,通往公园各大区、主要活动建筑设施、风景点
(2)次干道 是公园各区内的主道,引导游人到各景点、
专类园,自成体系,组织景观。
(3)专用道 多为园务管理使用
(4)散步道 为游人散步使用,宽 1,2-2m。
4.园路布局根据公园绿地内容和游人容量大小来定。要求主次分明,因地制宜,和地形密切配合。
5.弯道的处理
6.园路交叉口处理
7.园路与建筑关系
8.园路与桥桥是园路跨过水面的建筑形式,其风格、体量、色彩必须与公园总体设计、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
作用,
联络交通,创造景观,组织导游,分隔水面,保证游人通行和水上游船通航的安全,有利造景、观赏。
另外,路面上雨水口及其他井盖应与路面平齐,其井盖孔洞小于 20mmx20mm,路边不宜设明沟排水。可供轮椅通过的园路应设国际通用的标志。视力残疾者可使用的园路、路口及交汇点、转弯处两侧可设宽度不小于
O,6m的导向块材。
公园中广场布局公园中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集散、活动、演出、休息等公园中广场其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两种由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集散广场、休息广场、生产广场以集中、分散人流为主,可分布在出人口前后、大型建筑前、主干道交叉口处。
1.集散广场,
2,休息广场 以供游人休息为主,多布局在公园的僻静之处。
3,生产广场 为园务的晒场、堆场等
1.园路宽度园路级别 陆地而积 S(hm’)
S<2 2<S<10 10< S< 15 S>50
主 路支 路小 路
2.0— 3.5
1.2- 2.0
0.9— 1.2
2.5- 4.5
2.0— 3.5
0.9- 2.0
3.5- 5.0
2.0---3.5
1.2- 2.0
5.0- 7.O
3.5— 5.0
1.2- 3.0
2.园路线形设计园路线形设计应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物、铺装场地及其他设施结合主路纵坡宜小于 8%,横坡宜小于 3%,粒料路面横坡宜小于 4%,纵、横坡不得同时无坡度。山地公园的园路纵坡应小于 12%,超过 12%应做防滑处理。
主园路不宜设梯道,必须设梯道时,纵坡宜小于 36%。
支路和小路,纵坡宜小于 18%。纵坡超 15%路段,路面应做防滑处理;超过 18%,宜按台阶、梯道设计,台阶踏步数不得少于两级,坡度大于 58%的梯道应作防滑处理,宜设置护拦设施。
经常通行机动车的园路宽度应大于 4m,转弯半径不得小于 12m。园路在地形险要的地段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通往孤岛、山顶等卡口的路段,宜设通行复线,须沿原路返回的,宜适当放宽路面。
应根据路段行程及通行难易程度,适当设置供游人短暂休憩的场所及护拦设施。
园路及铺装场地应根据不同功能要求确定其结构和饰面,
面层材料应与公园风格相协调,并宜与城市车行路有所区别。
3.园路的功能与类型园路联系着不同的分区、建筑、活动设施、景点,
组织交通,引导游览,便于识别方向。同时也是公园景观、骨架、脉络、景点纽带、构景的要素。
(1)主干道 全园主道,通往公园各大区、主要活动建筑设施、风景点
(2)次干道 是公园各区内的主道,引导游人到各景点、
专类园,自成体系,组织景观。
(3)专用道 多为园务管理使用
(4)散步道 为游人散步使用,宽 1,2-2m。
4.园路布局根据公园绿地内容和游人容量大小来定。要求主次分明,因地制宜,和地形密切配合。
5.弯道的处理
6.园路交叉口处理
7.园路与建筑关系
8.园路与桥桥是园路跨过水面的建筑形式,其风格、体量、色彩必须与公园总体设计、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
作用,
联络交通,创造景观,组织导游,分隔水面,保证游人通行和水上游船通航的安全,有利造景、观赏。
另外,路面上雨水口及其他井盖应与路面平齐,其井盖孔洞小于 20mmx20mm,路边不宜设明沟排水。可供轮椅通过的园路应设国际通用的标志。视力残疾者可使用的园路、路口及交汇点、转弯处两侧可设宽度不小于
O,6m的导向块材。
公园中广场布局公园中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游人集散、活动、演出、休息等公园中广场其形式有自然式、规则式两种由于功能的不同可分为集散广场、休息广场、生产广场以集中、分散人流为主,可分布在出人口前后、大型建筑前、主干道交叉口处。
1.集散广场,
2,休息广场 以供游人休息为主,多布局在公园的僻静之处。
3,生产广场 为园务的晒场、堆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