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简介抗震结构一,抗震结构利用结构各构件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抵御地震作用,
吸收地震能量。
隔震结构消能减震结构立足于,抗,。
二,隔震结构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滑移层,阻止地震能量向上传递。
立足于,隔,。
为达到明显减震效果,通常基础隔震系统需具备以下四种特性:
(1)承载特性:具有足够的竖向强度和刚度以支撑上部结构的重量;
(2)隔震特性:具有足够的水平初始刚度,在风载和小震作用下,体系能保持在弹性范围内,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而中强地震时,其水平刚度较小,结构为柔性隔震结构体系;
(3)复位特性:地震后,上部结构能回复到初始状态,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 。
(4)耗能特性:隔震系统本身具有较大的阻尼,地震时能耗散足够的能量,从而降低上部结构所吸收的地震能量 。
隔震系统回顾基础隔震的概念早在 19世纪已有人提过,广义的隔震方案则更是源渊流长,如北京故宫就设有糯米加石灰的柔性减震支座层;现代的基础隔震理论和实践开始于上世纪 70年代,基础隔震方案很多,下面作简单介绍
1.早期隔震技术河合浩藏的“地震时不受大震动的结构

右图是 1891年河合浩藏的,地震时不受大震动的结构,。其隔震思路是在地基上并排铺设了数层圆木,并且把建筑物周围挖空,从而地震时可对上部建筑起到隔震
J.A.Calantarients提出的隔震结构右图是 J.A.Calantarients于 1909年提 出 的 隔 震 结 构 (Base-isolated
building )方案 。 这种隔震结构在建筑物结构与基础之间用滑石层隔开,地震时建筑物可以滑动 。
中村太郎的隔震结构右图是中村太郎于 1927年提出的隔震结构方案。在这种隔震系统中已使用阻尼泵来耗散地震动的能量,并且在该建筑地下层柱的上下端采用铰接构造,建筑物可以水平自由移动。
柔性层隔震结构 (Flexible first-story building)
柔性层结构隔震概念由 Martel在 1929年提出,由 Green(1935年 )和
Jacobasen(1938年 )进一步加以研究与完善;下图是真岛健三郎于 1934年的柔性层结构。地震时,柔性层进入塑性,结构的刚度变小,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从而导致上部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减小。
滚动支撑类隔震系统 ( Roller bearing system)
为克服柔性层结构所带来的缺陷,科学家们相继提出了多种滚动支撑类隔震系统,工作元件有球形和椭圆形等多种,但由于其隔震是有向性的
,而地震是具有无向性,这些类型的隔震系统均未能推广应用。
2.最新隔震技术隔震橡胶支座 (The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隔震系统。
南加州大学医院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Teaching
Hospital)是橡胶支座隔震系统,这栋八层医院基础加速度为 0.49g,而顶层加速度只有 0.21g,加速度折减系数为 1.8。 而抗震结构橄榄景医院 (The
Olive View Hospital)的底层加速度为 0.82g,而顶层加速度为 2.31g,加速度放大系数为 2.8,由此可见橡胶支座隔震系统的优越性 。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隔震结构)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1994年 1月 17日,美国圣菲尔南多发生洛杉矶地震,震级 M=6.7,直下型地震,死亡 56人,伤 7300人,损失很大。
震中附近有两座医院,一座为隔震结构,另一座为抗震结构。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地下一层,地上 7层,建筑面积,33000平方米;占地,4100平米;
最高高度,36。 0m;铅芯多层橡胶隔震器 68个,多层橡胶隔震器 81个。
中南加州大学医院在这次地震及其其后的余震中,6-8英尺高的花瓶等没有一个掉下来,建筑物内的各种机器等均未损坏,医院功能得到维持,成为防灾中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橄榄景医院(抗震结构)
橄榄景医院在 1971年圣费尔南多地震中受到较大损害,10年后重建,并增加了抗震强度。
在此次地震中,剪力墙产生剪切裂缝,设备机器、医疗机械及家具等翻倒,病历等资料掉下、
散乱。而且水管破裂,各层浸水,
建筑物不能使用,完全丧失了医院的功能。
一九九四年九月十六日,台湾海峡发生了 7.3级地震,震源距离汕头市约 200公里,汕头市烈度为 6度,各类房屋摇晃厉害,居民惊惶失措,水桶里的水溅出了 1/3左右 …… 而陵海路隔震楼上的人并没有感到晃动,听到毗邻楼房和邻街喧闹声后下楼才知道发生了地震。
日本阪神大地震一九九五年一月十七日发生了日本阪神大地震。震级 7.2级,是日本战后最大地震灾害。
在这次地震中,有二幢隔震结构建筑得到了地震观测记录。从这些记录可以看到隔震房屋在大地震中发挥了隔震效果,证实了隔震结构的有效性。
WEST大厦 (西部邮政大楼 )建筑面积 46000m2,6层,是日本最大的隔震建筑。该建筑距震源东北 35公里,在基础,l层和 6层进行了地震记录观测。
213263300基础
193571061层
377751036层上下南北东西地震观测位置方向隔震橡胶支座包括天然夹层橡胶支座、铅芯橡胶支座,高阻尼橡胶支座等 。
天然夹层隔震橡胶支座天然夹层橡胶支座构造如图所示 。 天然夹层橡胶支座具有较大的竖向刚度,承受建筑物的重量时竖向变形小,而水平刚度较小,且线性性能好 。 由于天然夹层橡胶支座的阻尼很小,不具备足够的耗能能力,所以在结构使用中一般同其它阻尼器或耗能设备联合使用 。
铅芯隔震橡胶支座铅 芯 隔 震 橡 胶 支 座 由 新 西 兰 的
ROBINSON及其公司最早研制开发,以后在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应用 。
铅芯橡胶支座构造如图所示。因为铅芯橡胶支座不但具有较理想的竖向刚度,而且本身具有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故铅芯橡胶支座在结构使用中受到广泛欢迎。
下图分别是世界上第一栋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的建筑 (The
William Clayton Building,New Zealand)和世界上使用铅芯橡胶支座中基底面积最大的建筑 (日本 )。
日本 1997年度评定的隔震建筑中,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房屋占总数的 40%,美国在 1985年以后兴建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 60.7%,我国在已建成的隔震房屋中,完全或部分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房屋占总数的 60%。
三,消能减震结构在结构中的某些部位设置消能装置,通过消能装置耗散或吸收地震能量,从而减小主体结构地震反应。
消能装置有:
调频质量阻尼装置 — 由 质量、弹性元件和阻尼器构成的振动系统,
将其安装在结构上,结构振动时引起该系统的共振,由此产生的惯性力反作用于结构,起到减小结构振动反应的作用。
调频液体阻尼装置 — 由具有一定形状的盛液容器构成,液体晃动时,液体对容器箱壁产生动压力,同时液体晃动产生阻尼吸收一部分能量。
液压质量控制装置 — 由液压缸,活塞、管路和质量块构成,当结构由地面运动产生振动时,油缸的活塞推动管路中的液体,使液体和质量随之振动。结构的一部分振动能量传递给了该系统。
粘滞耗能装置 — 由缸体,活塞、和液体构成,活塞在缸体内往复运动,粘滞液体从一端流向另一端产生阻尼力,阻碍结构的振动。
摩擦耗能装置 — 由摩擦元件 构成,这些元件相互滑动产生摩擦力,
从而耗散结构的部分振动能量。
金属耗能装置 — 由金属材料制成的耗能装置,其耗能机理是通过金属元件的弹塑性变形来耗能。
粘弹性耗能装置 — 由粘弹性材料和约束钢板 构成,通过夹在钢板之间的粘弹性材料发生剪切变形而耗散能量。
1972年建成的 110层纽约世贸大厦共安装了 1万个粘弹性耗能装置;
西雅图 76层哥伦比亚大厦安装了 260个粘弹性耗能装置; 1988年北京饭店和北京火车站在抗震加固中,分别采用了法国和美国生产的粘弹性耗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