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两栖纲第一节 两栖纲的形态结构概述第二节 两栖纲的分类概述第三节 两栖纲的经济意义
两栖类是最先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初步解决了水陆两种环境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对陆生环境的初步适应性;但也有一些矛盾还未完全解决,就表现出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第一节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以黑斑蛙为例讲述
体为绿色或深绿色,并具不规则的黑斑纹。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头阔而扁,前端有阔口;吻尖,上有外鼻孔 1对;眼有上、下眼睑,下眼睑可向上闭合,在下眼睑上有一折叠的瞬膜,
它能向上移动遮蔽眼球,一适应陆地生活。眼后有一圆形的鼓膜。
雄蛙在鼓膜的后两侧有声囊(蟾蜍无声囊,而在眼后有一对耳后腺)。鼓膜之后是躯干部,短而宽,体末端有一泄殖腔孔。
前肢短小具四指( 2— 5指),无蹼,在生殖季节,雄性的第一指基部内侧膨大加厚称婚垫或婚瘤;后肢较长且强壮,5趾,具蹼,
指趾端均无爪。( 如图 1)
二,皮肤系统,皮肤裸露,富有腺体,缺乏角质或骨质的外覆盖物
1.皮肤:表皮和真皮
表皮,是多层细胞组成,分成角质层和生发层(马氏层),
生发层细胞具有分生能力;角质层的细胞角化,可在
一定程度上防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也可周期性脱落,
称蜕皮,受脑下垂体和甲状腺控制。
真皮,包括疏松的海绵层和致密层
2.衍生物:包括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
多细胞腺体,黏液腺和毒腺
色素细胞,由内向外依次黑色素,虹膜 和黄色素细胞
体色的变化由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控制的。
三,肌肉系统:
由于适应登陆后的运动复杂性,肌肉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
变化:躯干肌肉分节现象消失,变成纵行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控制头骨及脊柱的活动;腹侧肌肉多呈片状并有分层现象,各
层肌肉走向不同 ;蛙类的腹直肌还保留有分节痕迹;四肢肌
发达,鳃肌退化。
四,骨骼系统:包括中轴骨和附肢骨
(一),中轴骨:头骨和脊柱
1.头骨,扁而宽,属于平颅型;枕骨具有 2个枕棵,与颈
椎形成可动的关节,使头部能做上下方向运动。
2.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颈椎和荐椎
是陆生动物的特征。颈椎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
使头部活动;荐椎与腰带相连接,使后肢获得稳
固的支持。另外,躯干椎和尾椎数目随不同种类
而异。
椎体类型多为前凹或后凹型,增大椎骨的接触面
积,提高了支持体重的效能。椎弓的前后方具 前
后关节突,加强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
另外,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胸骨,但胸骨与脊柱
无关联,也无肋骨,不形成胸廓。蛙的胸骨分
为:肩胸骨、上胸骨、中胸骨和剑胸骨(剑
突)。而蟾蜍缺少肩胸骨、上胸骨。
(二),附肢骨:包括肢骨和带骨
带骨,肩带主要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等组成,其
汇合处的关节窝称肩臼,与前肢的肱骨相关节。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三骨汇合处的关节
窝称髋臼,后肢的股骨以此为关节。
肢骨:为五趾型附肢的构造
前肢骨,肱骨、桡尺骨(桡骨和尺骨愈合而成)腕骨、
掌骨和指骨
后肢骨,肱骨、胫腓骨(胫骨和腓骨愈合而成)跗骨、
跖骨和趾骨。
五,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一),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
大肠,泄殖腔和泄殖腔孔。
口咽腔,具有上颌齿和犁骨齿,有把握食物的功能。舌
软厚而多肉,舌根在前,舌尖在后分叉。犁骨
两侧有 1对内鼻:顶部有 1对通向中耳腔的耳 咽管孔;咽
的底部有一横一竖裂缝,横的在背面,为食道;竖的在
腹面,为喉门。
食道,较短。
胃,膨大,偏在体腔的左侧,其下部有左向右稍弯曲。
大肠,又称直肠,较粗,通向泄殖腔,最后以泄殖腔孔(也称
肛门)通体外。
(二),消化腺,主要包括 肝脏和胰腺。
肝脏,位于体腔的前半部,分三叶,左右两叶 较大,
中叶较小;胆囊位于肝背面左右两叶之间,胆
汁经胆管到十二指肠。
胰腺,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狭长、不规则的叶状
器官;胰管与总胆管相连,胰腺 分泌的消化液
经此进入十二指肠消化食物。 (如图 )
六,呼吸系统:幼体的呼吸器官是鳃,而成体的主要的呼吸器官是
肺和皮肤,另外,口咽腔黏膜也是一种辅助呼吸器
官。
对于蛙的呼吸道而言,极短,无明显的气管,仅具
有短短的喉头气管室。
蛙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囊内成蜂窝状,
用以增加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囊壁富有毛细血管,
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蛙的呼吸方式是咽式呼吸,具体的过程如下:当吸
气时,上下颌紧闭,鼻孔外的瓣膜开放,口腔底部
下降,空气由鼻孔进入口腔,然后,瓣膜关闭,口
腔底部上升,将口腔内的气体压入肺内。呼气时,瓣
膜重新开放,借助肺壁的弹性收缩,肺内空气被压出
体外。
蛙在冬眠时,皮肤将成为它唯一的呼吸器官。
另外的一种呼吸方式是鼻孔瓣膜张开和不断颤动口底
和喉部,使气体进入口腔,但不入肺囊,仅在口腔内
进行气体交换。
在蛙喉门的两边围绕着两块半月形的勺状软骨,在其上有两片黏膜皱襞,叫声带。无尾两栖类是最初用声带发音的种类。
七,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
(一),血液循环系统:两栖类由于肺的出现,循环系统也相
应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心房分隔和双循环的形成。
1.心脏,三腔心脏(二心房一心室),此外还包括一个
动脉圆锥和一个静脉窦。心室内表面长着许多肌肉束,
可减少两心房来的血液互相混合。房室孔出有 1对房室
瓣。动脉圆锥位于偏心脏的右侧,其基部和远端各有 3
个半月瓣,内壁还有一条纵行的螺旋瓣。
2.动脉,动脉圆锥延长为一对腹大动脉(左右动脉干),并由此发出 3对动脉弓。一对颈总动脉弓在最前端,又可分颈外动脉
(通下颌及口腔)、颈内动脉(通脑、眼);一对体动脉弓(主动脉弓),在中间,分出锁骨下动脉到肩、臂;在心脏的后方背面左右动脉弓汇合成背主动脉,其分支为腹腔系膜动脉、尿殖动脉、腰动脉、肠系膜动脉和髂动脉;另一对肺皮动脉,再分支为肺动脉和皮肤动脉。
3.静脉,低等两栖类具有后主静脉,但蛙类已被后腔静脉所代替。身体后部及后肢的血液由肾门静脉经肾脏再经肾静脉入后腔静脉;内脏血液由肝门静脉进肝脏再经肝静脉入后腔静脉。身体前部和前肢血液汇集到一对前腔静脉。前、后腔静脉通至静脉窦。
一对肺静脉联合成肺总静脉,直接通入左心房 。
(二),淋巴循环系统:略
八,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肾脏,一对中肾,位于体腔靠后部脊柱两侧,不规则分叶状
左右两个输尿管(中肾管)分别开口于泄殖腔的背面。
膀胱,呈囊状,开口于泄殖腔腹面,由泄殖腔壁突出而形成,
故称泄殖腔膀胱。输尿管与膀胱不连接。膀胱有重新吸
收水分的功能。
九,神经系统:
(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1.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大脑分成左右大脑半球,顶部和侧部有零散的神经细胞,
称为原脑皮,与嗅觉有关。
间脑小,顶部有松果体,底部有明显的脑下垂体和脑漏斗。
中脑较鱼类小,顶部有一发达圆形视叶,构成高级中枢。
小脑不如鱼类发达,为一横褶,与其简单的运动方式有关。
延脑为脑的最后部分,内腔为第四脑室,位于脊髓之前,
延脑有许多生理活动中枢,称活命中枢。
2.脊髓,前接延脑,后达身体末端,其管腔称中央管,
与第四脑室相通,灰质在内部呈蝶型,是神经细胞集中
的地方,其外是灰质,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
(二),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10对
2.脊神经,有脊髓两侧发出的成对的神经,10对。
3.植物性神经,两栖类的植物性神经已有较为发达的交感神
经,脊柱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交感神经干,每一神经干上
有 10个交感神经结,直接或间接地与脊神经相连,并有分支
分布于血管和内脏器官。副交感神经不发达。
(三),感觉器官:除少数保留侧线外,多具有陆生动物的特征
1.视觉器官,视野较广,即能近视又能远视,且黑天白昼都能
视物。主要表现在眼的凸形角膜和扁形的晶状体,凸形角膜
使得角膜与晶体的距离较近,利于远视;由牵引肌收缩拉动
晶体迁移聚焦,利于近视。一对眼上可活动的眼睑和半透明
,的瞬膜,具有泪腺,这些结构及分泌物能使眼球湿润,免
遭伤害和干燥。
2.听觉器官,除内耳外,还有中耳。估摸直接暴露于体表,中
耳腔通过耳咽管与口咽腔相通,中耳腔内只有一块听小骨
(耳柱骨)。
3.嗅觉器官,嗅囊一对,通过外鼻孔与外界相通,内鼻孔与口
腔相通,因此鼻腔兼有嗅觉与呼吸之功能。
十,生殖系统:
1.雄性生殖系统; 生殖腺是位于肾脏腹面的一对卵圆形的精
巢。(而蟾蜍则是一对长圆柱形的精巢)成熟的精子经由若
干输 精小管通入肾脏前部,再经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
因此。 输尿管兼有输精的作用。雄性的输尿管在通入泄殖腔
之前膨大为储精囊,用以储存精子,但无交配器。而雄性蟾
蜍在精巢前有一对圆形的毕氏器,是退化的卵巢,同时也保
留有输 卵管,当切除精巢以后,经两年即可发育成卵巢,
变为雌性 。
2.雌性生殖系统,生殖腺是一对多叶的囊状卵巢。成熟的卵子
落入体腔,进入输卵管前端的喇叭口,再经输卵管入泄殖腔
有泄殖腔排出体外。输卵管的末端部分膨大为子宫,能分泌
卵胶膜,保护卵细胞。 如图
无论雌雄生殖腺的前方均有一簇黄色指状的脂肪体,内含大
量脂肪以供生殖细胞的营养。脂肪体的大小与生殖季节有关。
蛙的繁殖期多在每年的 4— 5月,通过,抱对,进行交配,
卵
多产在水中,也有产于陆地上(两栖螈)或水边的杂草和树上 。多为体外受精,少数体内受精。
第二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两栖类有 2500种,我国有 220种,根据体形、四肢和尾的有无,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是现存最原始而特化的两栖类,蠕虫状,无四肢,
尾短,营穴居生活,可行体内受精。全世界约有
16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及南亚的热带雨林。我
国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鱼螈。
二,有尾目,是适应于水生的较低等的两栖类。体似鱼具长尾,
多数具有同等发展的四肢,少数无后肢,不具鼓
膜,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眼睑,多为体内受精。
全世界约有 230种。常见种类有极北小鲵,爪鲵
大鲵,东方蝾螈等。
三,无尾目,是现存种类最多,结构最高级,分布最广的一目,
共 18个科,约 2000余种。
(一 ).蛙科,脊柱的 1— 7椎体前凹,第八椎体双凹,舌后端游
离,上颌具齿。肩带固胸型。黑斑蛙、金线蛙、
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等。
(二),树蛙科,与蛙相似,但指(趾)端具膨大的足垫。分
布于热带雨林。云南的大树蛙。
(三),雨蛙科,体瘦、腿长,具齿,椎体前凹型,指(趾)
端膨大成垫,肩带弧胸型,分布于温热带,
无斑雨蛙。
(四),蟾蜍科,椎体前凹,具耳后腺,无齿,舌后端自由,
肩带弧胸型,中华大蟾蜍等。
休眠:某些动物在环境恶劣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使神经
系统处于麻痹状态,以度过不良环境的现象。
第三章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一,消灭农业害虫
两栖类多为肉食性,如蝼蛄、天牛、蚱蜢、螟虫等 。
二,食用
多种两栖类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品。
三,药用,哈士蟆油为滋补强壮品;蟾酥具有强心、利尿和解毒。
黑斑蛙的外形
蟾蜍的外形
黑斑蛙的内部结构图蟾蜍的内部结构图
两栖类是最先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初步解决了水陆两种环境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对陆生环境的初步适应性;但也有一些矛盾还未完全解决,就表现出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第一节 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以黑斑蛙为例讲述
体为绿色或深绿色,并具不规则的黑斑纹。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头阔而扁,前端有阔口;吻尖,上有外鼻孔 1对;眼有上、下眼睑,下眼睑可向上闭合,在下眼睑上有一折叠的瞬膜,
它能向上移动遮蔽眼球,一适应陆地生活。眼后有一圆形的鼓膜。
雄蛙在鼓膜的后两侧有声囊(蟾蜍无声囊,而在眼后有一对耳后腺)。鼓膜之后是躯干部,短而宽,体末端有一泄殖腔孔。
前肢短小具四指( 2— 5指),无蹼,在生殖季节,雄性的第一指基部内侧膨大加厚称婚垫或婚瘤;后肢较长且强壮,5趾,具蹼,
指趾端均无爪。( 如图 1)
二,皮肤系统,皮肤裸露,富有腺体,缺乏角质或骨质的外覆盖物
1.皮肤:表皮和真皮
表皮,是多层细胞组成,分成角质层和生发层(马氏层),
生发层细胞具有分生能力;角质层的细胞角化,可在
一定程度上防体内水分的过度蒸发。也可周期性脱落,
称蜕皮,受脑下垂体和甲状腺控制。
真皮,包括疏松的海绵层和致密层
2.衍生物:包括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胞
多细胞腺体,黏液腺和毒腺
色素细胞,由内向外依次黑色素,虹膜 和黄色素细胞
体色的变化由脑垂体分泌的激素控制的。
三,肌肉系统:
由于适应登陆后的运动复杂性,肌肉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的
变化:躯干肌肉分节现象消失,变成纵行或斜行的长肌肉群,
控制头骨及脊柱的活动;腹侧肌肉多呈片状并有分层现象,各
层肌肉走向不同 ;蛙类的腹直肌还保留有分节痕迹;四肢肌
发达,鳃肌退化。
四,骨骼系统:包括中轴骨和附肢骨
(一),中轴骨:头骨和脊柱
1.头骨,扁而宽,属于平颅型;枕骨具有 2个枕棵,与颈
椎形成可动的关节,使头部能做上下方向运动。
2.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颈椎和荐椎
是陆生动物的特征。颈椎与头骨的枕髁相关节,
使头部活动;荐椎与腰带相连接,使后肢获得稳
固的支持。另外,躯干椎和尾椎数目随不同种类
而异。
椎体类型多为前凹或后凹型,增大椎骨的接触面
积,提高了支持体重的效能。椎弓的前后方具 前
后关节突,加强脊柱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
另外,从两栖类开始出现了胸骨,但胸骨与脊柱
无关联,也无肋骨,不形成胸廓。蛙的胸骨分
为:肩胸骨、上胸骨、中胸骨和剑胸骨(剑
突)。而蟾蜍缺少肩胸骨、上胸骨。
(二),附肢骨:包括肢骨和带骨
带骨,肩带主要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等组成,其
汇合处的关节窝称肩臼,与前肢的肱骨相关节。
腰带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组成,三骨汇合处的关节
窝称髋臼,后肢的股骨以此为关节。
肢骨:为五趾型附肢的构造
前肢骨,肱骨、桡尺骨(桡骨和尺骨愈合而成)腕骨、
掌骨和指骨
后肢骨,肱骨、胫腓骨(胫骨和腓骨愈合而成)跗骨、
跖骨和趾骨。
五,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一),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十二指肠、小肠、
大肠,泄殖腔和泄殖腔孔。
口咽腔,具有上颌齿和犁骨齿,有把握食物的功能。舌
软厚而多肉,舌根在前,舌尖在后分叉。犁骨
两侧有 1对内鼻:顶部有 1对通向中耳腔的耳 咽管孔;咽
的底部有一横一竖裂缝,横的在背面,为食道;竖的在
腹面,为喉门。
食道,较短。
胃,膨大,偏在体腔的左侧,其下部有左向右稍弯曲。
大肠,又称直肠,较粗,通向泄殖腔,最后以泄殖腔孔(也称
肛门)通体外。
(二),消化腺,主要包括 肝脏和胰腺。
肝脏,位于体腔的前半部,分三叶,左右两叶 较大,
中叶较小;胆囊位于肝背面左右两叶之间,胆
汁经胆管到十二指肠。
胰腺,位于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狭长、不规则的叶状
器官;胰管与总胆管相连,胰腺 分泌的消化液
经此进入十二指肠消化食物。 (如图 )
六,呼吸系统:幼体的呼吸器官是鳃,而成体的主要的呼吸器官是
肺和皮肤,另外,口咽腔黏膜也是一种辅助呼吸器
官。
对于蛙的呼吸道而言,极短,无明显的气管,仅具
有短短的喉头气管室。
蛙肺是一对结构简单的薄壁盲囊,囊内成蜂窝状,
用以增加和空气接触的面积,囊壁富有毛细血管,
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蛙的呼吸方式是咽式呼吸,具体的过程如下:当吸
气时,上下颌紧闭,鼻孔外的瓣膜开放,口腔底部
下降,空气由鼻孔进入口腔,然后,瓣膜关闭,口
腔底部上升,将口腔内的气体压入肺内。呼气时,瓣
膜重新开放,借助肺壁的弹性收缩,肺内空气被压出
体外。
蛙在冬眠时,皮肤将成为它唯一的呼吸器官。
另外的一种呼吸方式是鼻孔瓣膜张开和不断颤动口底
和喉部,使气体进入口腔,但不入肺囊,仅在口腔内
进行气体交换。
在蛙喉门的两边围绕着两块半月形的勺状软骨,在其上有两片黏膜皱襞,叫声带。无尾两栖类是最初用声带发音的种类。
七,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
(一),血液循环系统:两栖类由于肺的出现,循环系统也相
应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心房分隔和双循环的形成。
1.心脏,三腔心脏(二心房一心室),此外还包括一个
动脉圆锥和一个静脉窦。心室内表面长着许多肌肉束,
可减少两心房来的血液互相混合。房室孔出有 1对房室
瓣。动脉圆锥位于偏心脏的右侧,其基部和远端各有 3
个半月瓣,内壁还有一条纵行的螺旋瓣。
2.动脉,动脉圆锥延长为一对腹大动脉(左右动脉干),并由此发出 3对动脉弓。一对颈总动脉弓在最前端,又可分颈外动脉
(通下颌及口腔)、颈内动脉(通脑、眼);一对体动脉弓(主动脉弓),在中间,分出锁骨下动脉到肩、臂;在心脏的后方背面左右动脉弓汇合成背主动脉,其分支为腹腔系膜动脉、尿殖动脉、腰动脉、肠系膜动脉和髂动脉;另一对肺皮动脉,再分支为肺动脉和皮肤动脉。
3.静脉,低等两栖类具有后主静脉,但蛙类已被后腔静脉所代替。身体后部及后肢的血液由肾门静脉经肾脏再经肾静脉入后腔静脉;内脏血液由肝门静脉进肝脏再经肝静脉入后腔静脉。身体前部和前肢血液汇集到一对前腔静脉。前、后腔静脉通至静脉窦。
一对肺静脉联合成肺总静脉,直接通入左心房 。
(二),淋巴循环系统:略
八,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和膀胱
肾脏,一对中肾,位于体腔靠后部脊柱两侧,不规则分叶状
左右两个输尿管(中肾管)分别开口于泄殖腔的背面。
膀胱,呈囊状,开口于泄殖腔腹面,由泄殖腔壁突出而形成,
故称泄殖腔膀胱。输尿管与膀胱不连接。膀胱有重新吸
收水分的功能。
九,神经系统:
(一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1.脑:大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大脑分成左右大脑半球,顶部和侧部有零散的神经细胞,
称为原脑皮,与嗅觉有关。
间脑小,顶部有松果体,底部有明显的脑下垂体和脑漏斗。
中脑较鱼类小,顶部有一发达圆形视叶,构成高级中枢。
小脑不如鱼类发达,为一横褶,与其简单的运动方式有关。
延脑为脑的最后部分,内腔为第四脑室,位于脊髓之前,
延脑有许多生理活动中枢,称活命中枢。
2.脊髓,前接延脑,后达身体末端,其管腔称中央管,
与第四脑室相通,灰质在内部呈蝶型,是神经细胞集中
的地方,其外是灰质,是神经纤维集中的地方。
(二),周围神经系统
1.脑神经,10对
2.脊神经,有脊髓两侧发出的成对的神经,10对。
3.植物性神经,两栖类的植物性神经已有较为发达的交感神
经,脊柱的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交感神经干,每一神经干上
有 10个交感神经结,直接或间接地与脊神经相连,并有分支
分布于血管和内脏器官。副交感神经不发达。
(三),感觉器官:除少数保留侧线外,多具有陆生动物的特征
1.视觉器官,视野较广,即能近视又能远视,且黑天白昼都能
视物。主要表现在眼的凸形角膜和扁形的晶状体,凸形角膜
使得角膜与晶体的距离较近,利于远视;由牵引肌收缩拉动
晶体迁移聚焦,利于近视。一对眼上可活动的眼睑和半透明
,的瞬膜,具有泪腺,这些结构及分泌物能使眼球湿润,免
遭伤害和干燥。
2.听觉器官,除内耳外,还有中耳。估摸直接暴露于体表,中
耳腔通过耳咽管与口咽腔相通,中耳腔内只有一块听小骨
(耳柱骨)。
3.嗅觉器官,嗅囊一对,通过外鼻孔与外界相通,内鼻孔与口
腔相通,因此鼻腔兼有嗅觉与呼吸之功能。
十,生殖系统:
1.雄性生殖系统; 生殖腺是位于肾脏腹面的一对卵圆形的精
巢。(而蟾蜍则是一对长圆柱形的精巢)成熟的精子经由若
干输 精小管通入肾脏前部,再经输尿管,开口于泄殖腔。
因此。 输尿管兼有输精的作用。雄性的输尿管在通入泄殖腔
之前膨大为储精囊,用以储存精子,但无交配器。而雄性蟾
蜍在精巢前有一对圆形的毕氏器,是退化的卵巢,同时也保
留有输 卵管,当切除精巢以后,经两年即可发育成卵巢,
变为雌性 。
2.雌性生殖系统,生殖腺是一对多叶的囊状卵巢。成熟的卵子
落入体腔,进入输卵管前端的喇叭口,再经输卵管入泄殖腔
有泄殖腔排出体外。输卵管的末端部分膨大为子宫,能分泌
卵胶膜,保护卵细胞。 如图
无论雌雄生殖腺的前方均有一簇黄色指状的脂肪体,内含大
量脂肪以供生殖细胞的营养。脂肪体的大小与生殖季节有关。
蛙的繁殖期多在每年的 4— 5月,通过,抱对,进行交配,
卵
多产在水中,也有产于陆地上(两栖螈)或水边的杂草和树上 。多为体外受精,少数体内受精。
第二节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两栖类有 2500种,我国有 220种,根据体形、四肢和尾的有无,分为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一,无足目,是现存最原始而特化的两栖类,蠕虫状,无四肢,
尾短,营穴居生活,可行体内受精。全世界约有
160种,分布于南美、非洲及南亚的热带雨林。我
国在云南的西双版纳有鱼螈。
二,有尾目,是适应于水生的较低等的两栖类。体似鱼具长尾,
多数具有同等发展的四肢,少数无后肢,不具鼓
膜,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眼睑,多为体内受精。
全世界约有 230种。常见种类有极北小鲵,爪鲵
大鲵,东方蝾螈等。
三,无尾目,是现存种类最多,结构最高级,分布最广的一目,
共 18个科,约 2000余种。
(一 ).蛙科,脊柱的 1— 7椎体前凹,第八椎体双凹,舌后端游
离,上颌具齿。肩带固胸型。黑斑蛙、金线蛙、
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等。
(二),树蛙科,与蛙相似,但指(趾)端具膨大的足垫。分
布于热带雨林。云南的大树蛙。
(三),雨蛙科,体瘦、腿长,具齿,椎体前凹型,指(趾)
端膨大成垫,肩带弧胸型,分布于温热带,
无斑雨蛙。
(四),蟾蜍科,椎体前凹,具耳后腺,无齿,舌后端自由,
肩带弧胸型,中华大蟾蜍等。
休眠:某些动物在环境恶劣时,通过降低新陈代谢水平,使神经
系统处于麻痹状态,以度过不良环境的现象。
第三章 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一,消灭农业害虫
两栖类多为肉食性,如蝼蛄、天牛、蚱蜢、螟虫等 。
二,食用
多种两栖类是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品。
三,药用,哈士蟆油为滋补强壮品;蟾酥具有强心、利尿和解毒。
黑斑蛙的外形
蟾蜍的外形
黑斑蛙的内部结构图蟾蜍的内部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