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造林事业和技术的发展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方 亮一,内蒙古生态建设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1.恶劣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建设是首要任务
§ 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内蒙古总面积 118.3万 km2,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形成明显的地貌特征,山地以北是高平原,山地以南以丘陵,
台地和平原为主 。 其间分布着 68万 km2(占 57.5%)可利用天然草场,20.7万 km2(占 17.5%)森林,6万 km2(占 5.1%)耕地 。 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浑善达克,
乌珠穆沁,巴音温都尔,科尔沁,呼伦贝尔十大沙漠和沙地,
以及黄河,海河 ( 含滦河 ),辽河 ( 含大凌河 ),松花江 ( 嫩江,额尔古纳河 ),内陆河五大流域水系 。
§ 生态环境状况全区沙化和潜在沙化土地 42万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 35.6%;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 18.7万
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 15.8%。我区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 262
万 km2,我区约占 1/ 3。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区约占 1/ 3。恶化的生态环境,
使我区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农牧业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多(全区 50个贫困旗县),
贫困人口多( 200多万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
恶劣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 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头等大事,也是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2.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我区地处祖国北疆,呈东西狭长地带,横跨东北,
华北和西北三大区,这一特殊的 地理位置 构成了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 。 我区的沙地,草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流经的内蒙古境内,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 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危害着京津,华北平原和黄河下游地区 。 因此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对本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胁 。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 因此,内蒙古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
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宏伟目标 。
二、内蒙古造林概况
( 一 ) 内蒙古是一个林业大省
◆ 森林总面积 3.1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 10%,居全国第一;
◆ 林业用地面积 4.9亿亩 ( 27.6%),宜林地 1.8亿亩,居全国第一;
◆ 森林总蓄积量 12.9亿 m3,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 10.7%,居全国第五;
◆ 森林面积由解放初期的 1.4亿亩 发展到
3.1亿亩,森林面积翻了一翻多,具全国第一 。
( 二 ) 造林的规模大,速度快
◆ 人工林面积由解放初期的 68万亩,1998
年增加到 8000万亩,2003年是 8600万亩,
居全国第一 。
◆ 森林覆被率由 50年代是 7.7%,1998年是 14.82%,2003年是 17.57%,近几年均增长 0.55个百分点 。
◆ 2002年和 2003年我区突破了年均人工造林 1000万亩的大关,约占全国造林面积的 10%,飞播和封育各 250万亩 。 造林总面积达 1500万亩 。 创历史新高 。
(二 )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造林的地方标准
◆,造林技术规程,;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杨树人工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树种质量等级
,等;
◆,主要造林树种种子质量标准,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三 )林业生态工程成为我区造林的主体
1.我区实施的生态工程
§ 继 1978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
我区先后启动了 平原绿化,防沙治沙,黄河上中游防护林,辽河防护林 五大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我区承担了,三北,防护林工程 1/ 3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40% 的建设任务 。
§ 1998年以来,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又相继启动了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等,六大,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
2.工程的实施效果生态环境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 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区 1.2亿亩的风沙危害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1994-1999年全区沙漠化扩展速度为 0.87%,
目前为 0.25%,沙漠化土地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 沙地生态状况实现了逆转。据检测,五大沙地林草覆盖率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毛乌素沙地森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 20%和 15%以上。
▼ 沙漠相对稳定。五大沙漠周边地区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阻止了沙漠的前移。
▼ 20个平原县 74% 以上的农田牧场实现了林网化,全区近
6000万亩农田,8000多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
▼ 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 7000万亩,使全区 25%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四 )建成一批生态精品工程二十世纪十大生态精品工程:
◆ 阿盟围栏封育复壮更新荒漠胡杨;
◆ 鄂市飞播造林治沙;
◆ 太平地农田防护林;
◆ 黄羊洼草牧场防护林;,
◆ 城子乡干旱黄土丘陵区草田林网化;
◆ 乌盟后山跨旗县生态工程;
◆ 乌海葡萄;
◆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封育;
◆ 巴盟果树绿色长廊;
◆ 包头城市园林绿化等 。
( 五 ) 因地制宜采取造,飞,封多种造林方式
§ 在适宜人工造林的地方,大力开展人工造林。
§ 大面积沙区和部分偏远山区采用飞播造林。
§ 在有条件的山区和沙区进行封山(沙)
育林。
“九五”期间,造、飞、封总面积 5277万亩,它们各占的比例为 66.7%,13.5%,19.8%;“十五”期间造、飞、封总面积 8200万亩 (年均 1640万亩),它们各占的比例为 67.1%、
19.5%,13.4%。
三、造林技术的发展
(一)封山(沙)育林的发展
1,封山(沙)育林成效从 50年代开始就大力开展了这项工作,并且取得成效,如:
▼ 大兴安岭岭南次生林的恢复
▼ 大兴安岭林区封育 是恢复森林最好的措施
▼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封育 在 1956年樟子松残林只有 8,866hm2,设立机构封育管理四十多年,到 2001
年统计,天然樟子松林面积已达 13.5万 hm2,林地面积扩大 15.2倍多,成为我国最大的樟子松林基地;
▼ 阿盟封育胡杨 1980年阿盟对天然乔木胡杨残林实施全面保护、积极封育、复壮更新的措施,据调查,胡杨残林封育 3年后林草覆盖度由封前的 10%提高到 61.6%;已经郁闭成林的胡杨林,有幼树 1,560~5,325株 /hm2;郁闭度
0.7;形成乔灌草三层结构。
经过 20年努力,围栏封育荒漠河谷杨胡残林
1.2万 hm2,占胡杨残林总面积的 45.9%。这项技术研究曾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荣誉奖,为胡杨残林的复壮更新,拯救荒漠绿洲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现已建立了“额济纳旗七道桥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将封育工作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采取造、封、飞相结合的途径,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这样使封育工作有计划、有投资,
实行工程管理,有检查验收,封育面积有所扩大,封育质量有所提高。通过封育使一些荒山披上了绿装,
沙丘被固定,有的收到一些经济效益。如赤峰市北部五旗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封育天然山杏,
山杏核产量由原来不足 7.5kg/hm2,提高到
37.5~108kg/hm2,全市每年采收山杏核 500多万 kg,成为全区山杏仁主要产区之一。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投入不足,林业建设意识薄弱,管护不严等。
2,封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封育的认识不断提高
▼ 自国家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以来封山(山)
育林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九五”
以前年均封育 150万亩,“九五”期间年均封育
180万亩,“十五”期间年均封育规划 200万亩,
实际封育达到 250多万亩。
▼ 目前人们对封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封育的力度不断加强,从政策法规到管护都能得到保证,在加上国家资金的支持,封育工作取得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3,封育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
▼ 封山(沙)育林具有潜力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既有广阔的草原,无垠的沙漠沙地,又有延绵的山地、
丘陵和浩瀚的戈壁。全区尚有 270多万 hm2疏林地、散生母树、采伐迹地及稀疏灌丛。这些地区多为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交通不便,劳力缺乏,实施人工造林比较困难,实行封山(沙)
育林具有潜力。在中国防沙治沙工程规划中,
封沙育林育草占治沙面积的 40%,比人工造林
(占 20%)和飞机播种(占 10%)两项之和还要多。可见封育措施已成为重要的治沙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 内蒙古对封育非常重视,各地区都把封育作为治沙和天保工程的首要措施
﹡ 浑善达克和乌珠穆沁沙地的治理,锡盟提出以封育为重点,封、飞、造综合治理;
﹡ 鄂尔多斯市治理毛乌素沙地,采取以围封、飞播造林为主,结合人工种植沙柳和樟子松防护用材林;
﹡ 库布齐沙漠采用封、飞与人工造林相结合;
﹡ 通辽市在治理科尔沁沙地采取以封为主,造、封、
飞结合;
﹡ 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封育沙区的治理整体上是“封”,较好的地区是“飞”,
重点地区是“造”。
(二)内蒙古飞播造林的发展
1、飞播的历史和范围
﹡ 我国飞播造林自 1956年广东省试验成功以来,已有 40多年历史,现在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 内蒙古飞播造林始于 50年代末期,1959年至 1962
年先后在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和林县、呼市郊区山地试验飞播基本失败。 1978年首次在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获得成功; 1984年在年降水量不足
200mm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飞播造林(种草)治沙成功
,突破了飞播“禁区”。 1985年又在赤峰市喀喇沁旗
,山地乔灌草混播油松成功。目前已在 9个盟市 40多个旗县开展了飞播造林(种草)。
2、飞播成效和规模
◆ 飞播成效
﹡ 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从 1988~1995年连续 8年飞播治沙 150万亩,播区植物覆盖度由飞播前的 3%~12%
增加到 30%~40%,飞播区有 345万亩流沙得到了治理,
保护农田 120万亩,保护草场 465万亩。据抽样调查,
鲜草产量 350kg/亩。沙漠变成绿洲,取得了很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年以来,飞播造林广泛应用,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共完成飞播造林 570
万亩,全市累计飞播造林 900万亩( 2002年统计)。
﹡ 阿拉善左旗在降水量不足 200mm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飞播沙枣、杨柴、籽蒿、花棒,10年间飞播治沙面积累计 45万多亩,成苗率为 50.9%。
﹡ 1985年喀喇沁旗在大牛群乡半干旱石质山地采用油松、锦鸡儿、草木樨混播面积 2.0万亩,1991年调查已成林 1.6亩。
◆ 飞播规模内蒙古 40多年飞播造林,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效不断提高,截止 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累计飞播造林(种草)面积 1080万亩 ;“九五”期间飞播有效面积 633万亩,年均 127万亩 ;“十五”期间,随着生态建设力度加大,飞播造林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均飞播达到了 300多万亩 。
3、飞播技术不断创新我区在长期的飞播实践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近年来更有突破性进展。
﹡ 由过去的人工导航发展为 GPS导航;
﹡ 飞播沙丘高度由 10m以下发展到 10~15m;
﹡ 播种量由 1.5斤 /亩降到 0.9斤 /亩,目前已降到 0.6斤 /
亩;
﹡ 播区由沙地扩展到沙漠;
﹡ 播种期提前 15天,由等雨飞播到播后覆沙等雨;
﹡ 种子由不处理或部分人工大粒化处理实现了机械包衣丸粒化处理。
飞播成苗面积由 1978年的 38.8%提高到 63.3%,
飞播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 )人工造林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上个世纪 50~70年代是内蒙古造林技术发展的初期,造林技术简单,粗放,存在着许多盲目性,一些技术违背自然规律,导致造林的失败或效益不好 。 从 80年代开始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有了充分的认识,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探索符合内蒙实际的造林技术
。 90年代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造林技术,特别在抗旱造林技术方面不断创新,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造林中推广应用 。 这些造林技术的完善表现在许多方面:
1、林种由用材林为主转向以防护林为主
2、造林树种选择以乔木为主转变为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乔灌草相结合。克服和扭转了在干旱地区造乔木,特别是阔叶乔木,形成小老树,造成效益差,浪费严重等问题。实践证明
,灌木适合内蒙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稳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优于乔木,且造林成本低。目前灌木林已达 6011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的 70%
3、造林密度由密变稀 。 解放初期受前苏联造林理论的影响,以森林郁闭为中心,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标,造林密度偏大,导致人工林生长早衰或死亡。之后转变为以林地水分平衡为中心,以水定树,以林分稳定和发挥生态效益为目标
,逐渐进行稀植。
4、造林配置方式灵活多样
◆ 行、网状配置
◆ 带状配置
◆ 两行一带配置
◆ 群状配置
◆ 等株行距和列状配置
4,人工林组成 由以营造纯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营造混交林为主,目前提倡营造不规则的近自然的混交林
5,造林整地 推广机械开沟、鱼鳞坑、
水平沟、穴状等整地方法,这些整地方法蓄水保土好、成本低、易操作。在流动、
半流动沙地上先进行 沙障固沙,然后造林
。这些整地措施为造林成活提供了保证。
⊕ 造林方法 由过去以植苗造林为主,转变为根据立地条件和树种特点采用植苗、播种和插条相结合的造林方法。 如在草原区主要以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区以播种和插条造林为主
,平原区和山区以植苗造林为主。造林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造林的速度,降低了造林的成本。
⊕ 机械化造林 发展较好,如在平缓地采用机械植苗造林,草原区、沙区采用机械条播、机械穴播、机械喷播,沙区还大面积推广了飞播造林技术。
⊕ 造林季节 由过去主要 以春季造林为主转变为春、夏、秋均能造林,特别是雨季造林得到大力提倡,
⊕ 林地管护 长期以来重造轻管、或只造不管是造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重要原因。内蒙古又是牧业区,这项工作长期以来都很难解决。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和群众首先从认识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各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管护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这一问题基本得到扭转,使造林成果得到了有效保护。
( 七)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造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因地制宜,把各种技术组装配套,不断吸收和应用新技术,形成了许多先进实用、特色明显的技术,并在造林中推广应用,
收到明显效果。如:
※ 抗旱造林系列技术;
※ 沙区飞播治沙技术;
※ 樟子松封育技术,胡杨封育技术;
※ 低温贮苗、等雨造林技术;
※ 冬贮苗木、等水造林技术;
※ 容器苗造林技术;
※ 座水、覆膜造林技术;
※ 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技术;
※ 旱作农防林造林技术;
※ 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
※ 天然山杏林改造技术;
※ 两行一带式造林技术;
※ 植物再生沙障造林治沙技术;
※ 推广了无刺大果沙棘、宁杞 1号,123苹果等优良经济林品种。
这些技术的推广率已达到 60%左右,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鄂市已达到 80%。
尤其是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的推广,使全区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了 20%。
(八 )林农复合经营得到大力发展
90年代以来我区林农复合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在一些地区形成规模,并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林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即由单一的林业经营向以林业经营为主,向多行业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主要的经营类型有:
◇ 山区生态经济沟
◇ 沙区小生物经济圈
◇ 平原区(沙区)林农、林药间作和果农间作
◇ 草原区灌草间作
◇ 黄土丘陵及浅山区林草间作等。
(八 )重视生态建设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森林资源的开发是拉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我区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
根据我区森林资源特点、主要是灌木资源的特点,进行保护性的适度开发,取得明显的效益
(年创产值 10亿元以上),在一些地方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调动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
目前和今后林业科技工作重点
( (一)推进林业科技与工程的结合,提高
“两率造 ★ 强制推行林业标准化从整地、育苗、栽植、抚育、管护直至检查验收
,林业的每一环节要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实施,按标准检查,按标准验收。
★ ★ 抓好林木种苗质量种苗质量直接关系到“两率”,,一方面提高育苗技术,开展标准化育苗;另一方面要抓种子园、采穗圃的建立,对主要造林树种要建立高标准的种子园或采穗圃,要建立灌木树种采种基地;
★ 作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重点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沙区飞播治沙技术,生物经济圈营建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座水、覆膜造林技术,植物再生沙障造林治沙技术,
节水灌溉等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ABT生根粉、
PT菌剂、保水剂等生物和化学制剂,推广了无刺大果沙棘、宁杞 1号,123苹果等优良经济林品种;
(二)开展基础研究,为生态建设、
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
● 树木的水分平衡理论
● 森林生态群落的稳定性规律
● 沙化监测评价系统的建立,沙化发生机理
● 建立有关林业的数据库和生态建设应用系统软件
● 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础理论
●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森林病虫火灾的发生和控制机理
● 提高和保持林地生产力的途径
●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 优良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国外优良树种的引进
● 不同区域综合治理的优化模式
(三)加强应用研究,攻克技术难关。,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研究提高每一环节的科学性
● 抗逆性林木品种的选育与扩繁技术
●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 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技术和防火技术
● 森林资源的高效加工利用技术谢谢大家
1.恶劣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建设是首要任务
§ 内蒙古自然地理条件内蒙古总面积 118.3万 km2,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界形成明显的地貌特征,山地以北是高平原,山地以南以丘陵,
台地和平原为主 。 其间分布着 68万 km2(占 57.5%)可利用天然草场,20.7万 km2(占 17.5%)森林,6万 km2(占 5.1%)耕地 。 境内分布着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浑善达克,
乌珠穆沁,巴音温都尔,科尔沁,呼伦贝尔十大沙漠和沙地,
以及黄河,海河 ( 含滦河 ),辽河 ( 含大凌河 ),松花江 ( 嫩江,额尔古纳河 ),内陆河五大流域水系 。
§ 生态环境状况全区沙化和潜在沙化土地 42万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 35.6%;比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面积 18.7万
km2,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 15.8%。我区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 262
万 km2,我区约占 1/ 3。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我区约占 1/ 3。恶化的生态环境,
使我区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农牧业产量低而不稳,贫困地区多(全区 50个贫困旗县),
贫困人口多( 200多万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与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适应。
恶劣的气候和自然地理条件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 因此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头等大事,也是内蒙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2.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内蒙古是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我区地处祖国北疆,呈东西狭长地带,横跨东北,
华北和西北三大区,这一特殊的 地理位置 构成了我国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 。 我区的沙地,草原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黄河流经的内蒙古境内,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 风蚀沙化,水土流失危害着京津,华北平原和黄河下游地区 。 因此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对本地区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危胁 。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 因此,内蒙古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来抓,
提出了,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宏伟目标 。
二、内蒙古造林概况
( 一 ) 内蒙古是一个林业大省
◆ 森林总面积 3.1亿亩,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 10%,居全国第一;
◆ 林业用地面积 4.9亿亩 ( 27.6%),宜林地 1.8亿亩,居全国第一;
◆ 森林总蓄积量 12.9亿 m3,占全国森林总蓄积量的 10.7%,居全国第五;
◆ 森林面积由解放初期的 1.4亿亩 发展到
3.1亿亩,森林面积翻了一翻多,具全国第一 。
( 二 ) 造林的规模大,速度快
◆ 人工林面积由解放初期的 68万亩,1998
年增加到 8000万亩,2003年是 8600万亩,
居全国第一 。
◆ 森林覆被率由 50年代是 7.7%,1998年是 14.82%,2003年是 17.57%,近几年均增长 0.55个百分点 。
◆ 2002年和 2003年我区突破了年均人工造林 1000万亩的大关,约占全国造林面积的 10%,飞播和封育各 250万亩 。 造林总面积达 1500万亩 。 创历史新高 。
(二 )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造林的地方标准
◆,造林技术规程,;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杨树人工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规程,;
◆,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树种质量等级
,等;
◆,主要造林树种种子质量标准,
◆,林木良种审定规范,
(三 )林业生态工程成为我区造林的主体
1.我区实施的生态工程
§ 继 1978年开始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
我区先后启动了 平原绿化,防沙治沙,黄河上中游防护林,辽河防护林 五大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我区承担了,三北,防护林工程 1/ 3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40% 的建设任务 。
§ 1998年以来,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又相继启动了 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等,六大,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
2.工程的实施效果生态环境初步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
▼ 沙漠化扩展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全区 1.2亿亩的风沙危害面积得到初步治理。 1994-1999年全区沙漠化扩展速度为 0.87%,
目前为 0.25%,沙漠化土地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状态。
▼ 沙地生态状况实现了逆转。据检测,五大沙地林草覆盖率均有提高,沙地向内收缩,科尔沁、毛乌素沙地森林覆盖率已分别达到 20%和 15%以上。
▼ 沙漠相对稳定。五大沙漠周边地区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地区,阻止了沙漠的前移。
▼ 20个平原县 74% 以上的农田牧场实现了林网化,全区近
6000万亩农田,8000多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的保护。
▼ 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 7000万亩,使全区 25%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治理。
(四 )建成一批生态精品工程二十世纪十大生态精品工程:
◆ 阿盟围栏封育复壮更新荒漠胡杨;
◆ 鄂市飞播造林治沙;
◆ 太平地农田防护林;
◆ 黄羊洼草牧场防护林;,
◆ 城子乡干旱黄土丘陵区草田林网化;
◆ 乌盟后山跨旗县生态工程;
◆ 乌海葡萄;
◆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封育;
◆ 巴盟果树绿色长廊;
◆ 包头城市园林绿化等 。
( 五 ) 因地制宜采取造,飞,封多种造林方式
§ 在适宜人工造林的地方,大力开展人工造林。
§ 大面积沙区和部分偏远山区采用飞播造林。
§ 在有条件的山区和沙区进行封山(沙)
育林。
“九五”期间,造、飞、封总面积 5277万亩,它们各占的比例为 66.7%,13.5%,19.8%;“十五”期间造、飞、封总面积 8200万亩 (年均 1640万亩),它们各占的比例为 67.1%、
19.5%,13.4%。
三、造林技术的发展
(一)封山(沙)育林的发展
1,封山(沙)育林成效从 50年代开始就大力开展了这项工作,并且取得成效,如:
▼ 大兴安岭岭南次生林的恢复
▼ 大兴安岭林区封育 是恢复森林最好的措施
▼ 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封育 在 1956年樟子松残林只有 8,866hm2,设立机构封育管理四十多年,到 2001
年统计,天然樟子松林面积已达 13.5万 hm2,林地面积扩大 15.2倍多,成为我国最大的樟子松林基地;
▼ 阿盟封育胡杨 1980年阿盟对天然乔木胡杨残林实施全面保护、积极封育、复壮更新的措施,据调查,胡杨残林封育 3年后林草覆盖度由封前的 10%提高到 61.6%;已经郁闭成林的胡杨林,有幼树 1,560~5,325株 /hm2;郁闭度
0.7;形成乔灌草三层结构。
经过 20年努力,围栏封育荒漠河谷杨胡残林
1.2万 hm2,占胡杨残林总面积的 45.9%。这项技术研究曾获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荣誉奖,为胡杨残林的复壮更新,拯救荒漠绿洲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现已建立了“额济纳旗七道桥胡杨林自然保护区”。
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将封育工作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采取造、封、飞相结合的途径,加快了造林绿化步伐。这样使封育工作有计划、有投资,
实行工程管理,有检查验收,封育面积有所扩大,封育质量有所提高。通过封育使一些荒山披上了绿装,
沙丘被固定,有的收到一些经济效益。如赤峰市北部五旗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封育天然山杏,
山杏核产量由原来不足 7.5kg/hm2,提高到
37.5~108kg/hm2,全市每年采收山杏核 500多万 kg,成为全区山杏仁主要产区之一。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投入不足,林业建设意识薄弱,管护不严等。
2,封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对封育的认识不断提高
▼ 自国家实施林业生态工程以来封山(山)
育林工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九五”
以前年均封育 150万亩,“九五”期间年均封育
180万亩,“十五”期间年均封育规划 200万亩,
实际封育达到 250多万亩。
▼ 目前人们对封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封育的力度不断加强,从政策法规到管护都能得到保证,在加上国家资金的支持,封育工作取得的成效越来越明显。
3,封育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
▼ 封山(沙)育林具有潜力内蒙古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既有广阔的草原,无垠的沙漠沙地,又有延绵的山地、
丘陵和浩瀚的戈壁。全区尚有 270多万 hm2疏林地、散生母树、采伐迹地及稀疏灌丛。这些地区多为牧区或半农半牧区,交通不便,劳力缺乏,实施人工造林比较困难,实行封山(沙)
育林具有潜力。在中国防沙治沙工程规划中,
封沙育林育草占治沙面积的 40%,比人工造林
(占 20%)和飞机播种(占 10%)两项之和还要多。可见封育措施已成为重要的治沙方法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 内蒙古对封育非常重视,各地区都把封育作为治沙和天保工程的首要措施
﹡ 浑善达克和乌珠穆沁沙地的治理,锡盟提出以封育为重点,封、飞、造综合治理;
﹡ 鄂尔多斯市治理毛乌素沙地,采取以围封、飞播造林为主,结合人工种植沙柳和樟子松防护用材林;
﹡ 库布齐沙漠采用封、飞与人工造林相结合;
﹡ 通辽市在治理科尔沁沙地采取以封为主,造、封、
飞结合;
﹡ 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是封育沙区的治理整体上是“封”,较好的地区是“飞”,
重点地区是“造”。
(二)内蒙古飞播造林的发展
1、飞播的历史和范围
﹡ 我国飞播造林自 1956年广东省试验成功以来,已有 40多年历史,现在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这项工作。
﹡ 内蒙古飞播造林始于 50年代末期,1959年至 1962
年先后在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和林县、呼市郊区山地试验飞播基本失败。 1978年首次在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飞播造林获得成功; 1984年在年降水量不足
200mm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飞播造林(种草)治沙成功
,突破了飞播“禁区”。 1985年又在赤峰市喀喇沁旗
,山地乔灌草混播油松成功。目前已在 9个盟市 40多个旗县开展了飞播造林(种草)。
2、飞播成效和规模
◆ 飞播成效
﹡ 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从 1988~1995年连续 8年飞播治沙 150万亩,播区植物覆盖度由飞播前的 3%~12%
增加到 30%~40%,飞播区有 345万亩流沙得到了治理,
保护农田 120万亩,保护草场 465万亩。据抽样调查,
鲜草产量 350kg/亩。沙漠变成绿洲,取得了很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96年以来,飞播造林广泛应用,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共完成飞播造林 570
万亩,全市累计飞播造林 900万亩( 2002年统计)。
﹡ 阿拉善左旗在降水量不足 200mm的腾格里沙漠东缘,飞播沙枣、杨柴、籽蒿、花棒,10年间飞播治沙面积累计 45万多亩,成苗率为 50.9%。
﹡ 1985年喀喇沁旗在大牛群乡半干旱石质山地采用油松、锦鸡儿、草木樨混播面积 2.0万亩,1991年调查已成林 1.6亩。
◆ 飞播规模内蒙古 40多年飞播造林,从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应用,成效不断提高,截止 200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累计飞播造林(种草)面积 1080万亩 ;“九五”期间飞播有效面积 633万亩,年均 127万亩 ;“十五”期间,随着生态建设力度加大,飞播造林得到进一步加强,年均飞播达到了 300多万亩 。
3、飞播技术不断创新我区在长期的飞播实践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近年来更有突破性进展。
﹡ 由过去的人工导航发展为 GPS导航;
﹡ 飞播沙丘高度由 10m以下发展到 10~15m;
﹡ 播种量由 1.5斤 /亩降到 0.9斤 /亩,目前已降到 0.6斤 /
亩;
﹡ 播区由沙地扩展到沙漠;
﹡ 播种期提前 15天,由等雨飞播到播后覆沙等雨;
﹡ 种子由不处理或部分人工大粒化处理实现了机械包衣丸粒化处理。
飞播成苗面积由 1978年的 38.8%提高到 63.3%,
飞播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 )人工造林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上个世纪 50~70年代是内蒙古造林技术发展的初期,造林技术简单,粗放,存在着许多盲目性,一些技术违背自然规律,导致造林的失败或效益不好 。 从 80年代开始对内蒙古的自然条件有了充分的认识,总结以往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逐步探索符合内蒙实际的造林技术
。 90年代之后,逐步形成了自己有特色的造林技术,特别在抗旱造林技术方面不断创新,许多新技术,新方法在造林中推广应用 。 这些造林技术的完善表现在许多方面:
1、林种由用材林为主转向以防护林为主
2、造林树种选择以乔木为主转变为以灌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 从实际出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
乔灌草相结合。克服和扭转了在干旱地区造乔木,特别是阔叶乔木,形成小老树,造成效益差,浪费严重等问题。实践证明
,灌木适合内蒙干旱的立地条件,生长稳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优于乔木,且造林成本低。目前灌木林已达 6011万亩,占人工林总面积的 70%
3、造林密度由密变稀 。 解放初期受前苏联造林理论的影响,以森林郁闭为中心,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目标,造林密度偏大,导致人工林生长早衰或死亡。之后转变为以林地水分平衡为中心,以水定树,以林分稳定和发挥生态效益为目标
,逐渐进行稀植。
4、造林配置方式灵活多样
◆ 行、网状配置
◆ 带状配置
◆ 两行一带配置
◆ 群状配置
◆ 等株行距和列状配置
4,人工林组成 由以营造纯林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营造混交林为主,目前提倡营造不规则的近自然的混交林
5,造林整地 推广机械开沟、鱼鳞坑、
水平沟、穴状等整地方法,这些整地方法蓄水保土好、成本低、易操作。在流动、
半流动沙地上先进行 沙障固沙,然后造林
。这些整地措施为造林成活提供了保证。
⊕ 造林方法 由过去以植苗造林为主,转变为根据立地条件和树种特点采用植苗、播种和插条相结合的造林方法。 如在草原区主要以播种造林为主,在沙区以播种和插条造林为主
,平原区和山区以植苗造林为主。造林方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造林的速度,降低了造林的成本。
⊕ 机械化造林 发展较好,如在平缓地采用机械植苗造林,草原区、沙区采用机械条播、机械穴播、机械喷播,沙区还大面积推广了飞播造林技术。
⊕ 造林季节 由过去主要 以春季造林为主转变为春、夏、秋均能造林,特别是雨季造林得到大力提倡,
⊕ 林地管护 长期以来重造轻管、或只造不管是造成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的重要原因。内蒙古又是牧业区,这项工作长期以来都很难解决。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领导和群众首先从认识上发生了很大转变,各地区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管护上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使这一问题基本得到扭转,使造林成果得到了有效保护。
( 七)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造林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因地制宜,把各种技术组装配套,不断吸收和应用新技术,形成了许多先进实用、特色明显的技术,并在造林中推广应用,
收到明显效果。如:
※ 抗旱造林系列技术;
※ 沙区飞播治沙技术;
※ 樟子松封育技术,胡杨封育技术;
※ 低温贮苗、等雨造林技术;
※ 冬贮苗木、等水造林技术;
※ 容器苗造林技术;
※ 座水、覆膜造林技术;
※ 农田防护用材兼用林营造技术;
※ 旱作农防林造林技术;
※ 经济林丰产栽培技术;
※ 天然山杏林改造技术;
※ 两行一带式造林技术;
※ 植物再生沙障造林治沙技术;
※ 推广了无刺大果沙棘、宁杞 1号,123苹果等优良经济林品种。
这些技术的推广率已达到 60%左右,赤峰市、兴安盟、通辽市、鄂市已达到 80%。
尤其是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的推广,使全区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了 20%。
(八 )林农复合经营得到大力发展
90年代以来我区林农复合经营得到长足发展,在一些地区形成规模,并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是林业产业结构的重大转变,即由单一的林业经营向以林业经营为主,向多行业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主要的经营类型有:
◇ 山区生态经济沟
◇ 沙区小生物经济圈
◇ 平原区(沙区)林农、林药间作和果农间作
◇ 草原区灌草间作
◇ 黄土丘陵及浅山区林草间作等。
(八 )重视生态建设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森林资源的开发是拉动生态环境建设的强大动力。长期以来我区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
根据我区森林资源特点、主要是灌木资源的特点,进行保护性的适度开发,取得明显的效益
(年创产值 10亿元以上),在一些地方成为经济的增长点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调动了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
目前和今后林业科技工作重点
( (一)推进林业科技与工程的结合,提高
“两率造 ★ 强制推行林业标准化从整地、育苗、栽植、抚育、管护直至检查验收
,林业的每一环节要标准化设计,标准化实施,按标准检查,按标准验收。
★ ★ 抓好林木种苗质量种苗质量直接关系到“两率”,,一方面提高育苗技术,开展标准化育苗;另一方面要抓种子园、采穗圃的建立,对主要造林树种要建立高标准的种子园或采穗圃,要建立灌木树种采种基地;
★ 作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重点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沙区飞播治沙技术,生物经济圈营建技术,容器育苗造林技术,
座水、覆膜造林技术,植物再生沙障造林治沙技术,
节水灌溉等林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 ABT生根粉、
PT菌剂、保水剂等生物和化学制剂,推广了无刺大果沙棘、宁杞 1号,123苹果等优良经济林品种;
(二)开展基础研究,为生态建设、
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
● 树木的水分平衡理论
● 森林生态群落的稳定性规律
● 沙化监测评价系统的建立,沙化发生机理
● 建立有关林业的数据库和生态建设应用系统软件
● 林业可持续经营的基础理论
● 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森林病虫火灾的发生和控制机理
● 提高和保持林地生产力的途径
●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 优良乡土树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国外优良树种的引进
● 不同区域综合治理的优化模式
(三)加强应用研究,攻克技术难关。,
主要研究内容:
● 研究抗旱造林系列技术,研究提高每一环节的科学性
● 抗逆性林木品种的选育与扩繁技术
● 林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 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
● 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技术和防火技术
● 森林资源的高效加工利用技术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