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水源(--级泵站)、大用户或水塔等调节构筑物的位置确定供水区域的主要供水流向(见图4—2),即水源与大用户、调节构筑物的连线方向,以此控制干管的基本走向。
2.按主要流向确定接近平行布置的干管条数和大致位置,干管之间距一般为500—
800m左右。有时为了保证供水可靠,还应在干管和于管之间的适当位置设置连接管,(连通管)以形成环状管网,连接管的作用在于局部干管发生故障关闭时,可通过它重新分配流量,以满足事故时用水的需要。连接管之间距一般在800~1000m左右。干管与干管、连接管与连接管之间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供水区域大小和供水的要求,一般是在保证供水要求的前提下,干管和连接管的数量尽量减少,以节约投资。
3.按下列要求核对干管(或连接管)的具体位置:
(1)按规划道路定线,尽量避免在高级路面或重要道路下敷设,以利于施工和维护管理;
(2)干管应从两侧用水量较大的街区通过,其延伸方向应与主要流向保持一致,并以最短距离到达主要用水区、大用户和调节构筑物(水塔或高地水池等),以提高于管的配水效率,降低工程造价和动力费用;
(3)干管应尽可能布置在较高位置,以降低干管内的水压,增加管道的供水安全性;
(4)管线在道路下的平面和高程位置应符合城镇或厂区管道综合设计的要求。
4.干管定线时,应该为将来发展和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经上述定线布置,供水区域的干管网(枝状管网或环状管网)即可形成,并且较均匀地分布在整个供水区域,参见图4—2所示。
图4—2(口),水塔在管网末端,由泵站开始包围整个供水区域,并用三条干管将水输送至用水量最大的用户A和月及水塔。
图4—2(凸),某城镇设有网前高地水池的干管规划布置图。在建设初期按枝状管网敷设
(图中实线部分),随着城镇发展,根据需要逐步扩建管线(图中虚线部分),以形成环状管网。
分配管连于配水干管上,敷设在每一条街道的路边下,分配管一般负担消防任务,通常其管径不小于100~150mm,大城市一般采用150~200mm。
接户管一般连接于分配管上,以将水接人用户的配水管网。一般每一用户设一条接户管,重要或用水量较大的用户可采用两条或数条,并由不同方向接人,以增加供水可靠性。
为了保证管网的正常运行、消防和维修管理工作,管网上必须安装各种必要的附件,如阀门、消火栓、排气阀和泄水阀等。
阀门是控制水流、调节流量和水压的重要设备。阀门的布置应能满足故障管段的切断需要,其位置可结合连接管或重要支管的节点设置。设置的数量在保证调节灵活的前提下,
应尽量减少。干管上阀门布置间距不应隔断5个以上消火栓或3个以上重要支管,’一般在干管上每隔400~600m设一个阀门,且设置在支管的下游为好。从干管接出的支管上一般均须装设阀门。
消火栓宜设在使用方便、—明显易见之处,如路口、道边等位置。规范规定,其位置距车行道边不大于2m,距建筑物外墙应大于5m,消火栓间距不应超过120m。消火栓供水管径不应小于lO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