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概述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历程
◇ 启蒙与探索
◇ 碰撞与争鸣
◇ 全球的觉醒
◇ 全球的共识
◇ 可持续发展 —— 从理论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认识
◇ 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 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人类探索发展的一种 新思路,它不仅 涉及到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 对人们的 思维方式,生产方式 和 生活方式 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经历了 启蒙,争论 到 形成共识 的过程。
20世纪 50~ 60年代,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为人类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的先觉者,他们写下充满忧患意识的? 绿色经典?,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和劝诫 。
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盲目沉迷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之中,对这些明智的劝告无动于衷 。
20世纪 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 登高一呼,以异常鲜明的论点把全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此后,一大批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学者就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 激烈的辩论,并 提出了解决全球问题的种种方案 。
探索者的呐喊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大辩论,终于使人类从困惑中觉醒。到 20世纪 80年代,人类终于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达成共识 。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制定和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 行动纲领,由此开辟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时代 。
一,启蒙与探索
1.奥尔多 ·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沙乡年鉴》
2.蕾切尔 ·卡尔逊( 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
1.,沙乡年鉴,
奥尔多 ·利奥波德 ( Aldo Leopold) 被誉为 美国新保护运动的? 先知?,? 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
被认为是 自然史文献中的一部经典,是 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 。
利奥波德是一个离不开大自然的野外生活爱好者,
更是一位极富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科学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
1933年,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 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 利奥波德 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座荒芜的沙乡农场 。他购买沙乡农场的动机,是想要 了解为什么尽管政府提供着可观的贷款,而这一带的农民还要迁往他乡 。
他决意要在这里重新恢复生态上的平衡。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利奥波德孜孜不倦地在沙乡上进行 恢复生态完整性 的探索。沙乡生活的经验,对于利奥波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他当终于认识到生命与死亡、发展和停滞上的种种深不可测的因素时,他形成了一种 高尚的对待大自然的谦恭态度 。
通过长年的细心观察和深刻思考,他写下了文采优美、充满哲理的? 木屋随笔?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沙乡的年鉴,。
在这一部分,利奥波德以一种抒情的文学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普通的沙地农场一年 12个月中出现的不同景象,以及通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种种事情 。
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
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在这里,既有为争夺生存权利的搏斗,也有为维持共同的生存之地的相互配合和让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在和谐的共同体内,由它的普通成员们所演奏着的生命交响曲的图景 。
第二部分:,随笔 —— 这儿和那儿,。
这一部分是利奥波德对其科学研究经历的追忆 。
它所涉及的地方都是利奥波德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从威斯康星到衣阿华,从俄勒冈到犹他,从亚利桑那到新墨西哥,从伊利诺斯到马尼托巴 …… 足迹几乎遍及北美大陆。 利奥波德一方面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所倾倒,另一方面,又为人类在为自身的利益而无视和蹂躏自然的行为而感叹。
第三部分:,结论,。
这一部分有四篇文章,是利奥波德观察和思考的总结 。他从人与 环境,美学 和 伦理学 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其独到见解。
,土地伦理,是,结论,中的最后一篇,它篇幅不长,却是利奥波德思想中最有影响的部分,体现出其建立在深厚哲学基础之上的创新思想 。
首先,利奥波德阐述了人在生态共同体中的地位 。
他认为,? 个人是一个由各种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一员的事实,已由对历史的生态学认识所证实 。 生物的本能,使得 人类既要在这个共同体之内为取得一席之地而去竞争,同时又促使他与其他共同体成员合作 。
其次,利奥波德指出? 应从整体性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利用和管理资源? 。
早期资源保护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从长远的经济利益考虑,对资源要进行? 聪明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 ;限制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滥用和掠夺,在良好的管理下,使其为全民所用;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 。
但是,它仍然 从人类需要这一经济利益角度 出发,将所有的资源都被分为? 有用? 和? 无用?,
有利? 和? 无利? 两大类 。 然而,? 在一个全部是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资源保护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弱点是,土地共同体的大部分成员都不具有经济价值 。
沼泽,泥塘,沙丘及沙漠常被认为? 缺乏经济价值? 或被认定为? 没有功能?,? 无价值? 的东西,而不被珍惜,甚至遭到破坏 。 因此,利奥波德认为,人类不应该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再次,利奥波德分析了人口,经济,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利奥波德考察了生态系统的 金字塔结构 和 食物链的能量流程,认为,目前大部分? 文明化的地区?,生态系统都陷入? 混乱的状态?,? 已超越了其持续的承载能力 。
他指出:历史和生态学的综合证据似乎提出了一个总的结论:人为改变的激烈程度越小,在金字塔中的重新适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 反过来,激烈的程度是以人类人口的密度而不同的,稠密的人口要求比较激烈的转化 。
利奥波德意在表明,人类越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生态平衡就越难以恢复 。 人口越多,生态平衡受破坏的程度就越激烈 。
利奥波德进而揭露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致命性的弱点和悲剧性的动机,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小小的密度上的增长都更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一个无限的增长将使人类的生活无限地得以丰富 。
但生态学知道,并没有为无限广阔的增长而存在的密度关系 。 一切从密度上的所得,都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 。 利奥波德和生态学都知道,人口和经济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 密度? 。 人类应该维持生态系统? 持续的承载能力? 。
利奥波德关于人口,经济增长有限的观点,虽然比,增长的极限,要早 24年,但他的呐喊并没有引起时人的反应 。
2.,寂静的春天,
1958年 1月,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蕾切尔 ·卡逊 收到了一封来自 马萨诸塞州 杜可波斯里镇 的朋友 奥尔加 ·哈金丝 的信,信中说 她生活的小村镇已变得毫无生气,她在家居后院所饲养的野鸟都死了,1957年飞机曾在那儿喷过杀虫剂消灭蚊虫 。卡逊正在准备写一本有关人类生态环境的书。于是,她开始 收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 。
起初,卡逊只打算用一年时间写一本小册子,但随着资料的增加,她意识到问题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 为使论述确凿,她 阅读了数千篇研究报告和文章,
寻找有关领域权威的科学家,并与他们进行探讨 。
在写作过程中,她渐渐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 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说,写这本书会得罪许多方面 。 但是,
卡逊决意把这本书写下去 。
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 。该书出版后,卡逊不得不与势力强大、获利颇丰的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斗争。
她受到的诋毁和攻击,丝毫不亚于当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时所受到的攻击 。
两年的争论和指责,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压力网,使她心力交瘁,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但是,卡逊仍然以一个科学家的良知捍卫真理。 1964年,卡逊因乳腺癌去世。
卡逊书中的观点,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 。《寂静的春天》向公众陈述化学品的危害,而大多数化学公司是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这引起工业巨头们的反感,他们企图禁止《寂静的春天》的发行,一些有工业后台的专家指责卡逊是歇斯底里病人与极端主义分子。
反对她的力量不仅来自 生产农药的化学工业集团,也来自 使用农药的农业部门,甚至连德高望重的 美国医学协会 也站在化学工业集团一边。
然而,真理的声音终究是不可能被窒息的。卡逊的观点得到了 民众 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最后,美国政府也卷入这场争论 。
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国会上讨论了这本书,并指定一个专门调查小组调查书中结论 。这个专门调查小组证实卡逊对杀虫剂潜在危险的警告是正确的。
卡逊掀起了一场 新运动 。 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组织应运而生,美国环境保护署 也在此背景下成立 。
由于《寂静的春天》的影响,仅至 1962年底,已有 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 曾获诺贝尔奖的 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被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彻底清除 。
( 1),化学控制”与“生物控制”
卡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到 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活动 。
在地球整个历史阶段,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一直相对微小。仅在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改造大自然的异常能力。
现在,这种力量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到产生骚乱的程度,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
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
在当前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在改变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过程中,化学药品起着致命的危害作用 。
卡逊通过大量的论据,论证了化学农药这一? 死神的特效药? 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海、土壤、森林、气候、
野生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
卡逊认为,化学控制虽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但却是一种非理性的、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控制方式 。
由于设计和使用化学控制时未曾考虑到复杂的生物系统,化学控制方法已被盲目地投入了反对生物系统的战斗,人们可预测化学物质对付少数个别昆虫的效果,
但无法预测化学物质袭击对整个生物群落的后果。化学控制是一种违背自然平衡的粗暴做法。
卡逊在书中列举了生物控制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将一种昆虫的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即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自己 。
这是一种? 最使人着迷的新方法?,其中代表性的有? 雄性绝育? 技术 。 其做法是:首先使大数量的昆虫不育,然后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
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绝灭了 。 科学家们用这种办法消灭了 库拉索岛 上的 螺丝蝇 。
方法二,将化学药物混入昆虫食物中,使昆虫不育 。
这种方法的效率非常高,有效的化学昆虫不育剂
可能会很轻易地凌驾于最好的现有杀虫剂之上? 。
如:
一个有 100万只昆虫的群体每过一代就增加五倍 。 如果一种杀虫剂可以杀死每一代昆虫的 90%,那么第三代以后还留有 12.5万个昆虫 。
与之相比,一种引起 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在第三代只可能留下 125个昆虫 。 虽然化学昆虫不育剂效率高,但也有其 不利的一面,因为 化学不育剂中也包括了一些极为烈性的化学物质 。 但幸好,至少在这些早期阶段中,大部分研究化学不育剂的人看来都很留心于去发现安全的药物和安全的使用方法 。
卡逊警告说,使用化学昆虫不育剂之前要对其危险后果进行透彻研究,决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 。
如果在我们的头脑中不时时记着化学不育剂的潜在危害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与烦恼要比现在杀虫剂所造成的更大更多 。
方法三,利用昆虫本身的生活特征来创造消灭昆虫的武器,
如通过研究昆虫分泌物的结构而制造引诱剂 。 这是一种? 很有意义的路子? 。
方法四,? 微生物控制法?,即 通过引进昆虫的天敌(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而控制昆虫 。
它的特点是安全无害,与化学药物相比,昆虫病菌除了对其要作用的对象外,对其他所有生物都是无害的。通过微生物控制法而成功地实现了对严重虫灾的生物学控制的例子已在 40多个国家中出现。
这种控制方法比化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比较便宜,是永久性的,并且不会留下残毒 。
生物控制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而化学控制则是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
不同的知识背景决定了两种控制方式的不同后果,
生物控制依据害虫的生理特性,采用有效的方式杀死害虫,具有 经济实用,高效,不污染环境,对人无害 等特性 。
化学控制虽然也能杀灭害虫,但是,它在杀灭害虫时,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危害了人体健康 。
( 2),控制自然,与,自然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 控制自然,征服自然 为荣,
并把它作为人类能力的标志。卡逊对传统的控制自然观念提出了挑战。
她认为,?‘ 控制自然 ’ 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 ‘ 控制自然 ’ 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
她举例说,? 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 。
卡逊呼吁人类必须结束违背自然规律的粗暴做法,
走上? 另外的道路? 。
她指出:
现在,人类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行驶在? 控制自然? 的道路上。人类在? 控制自然? 的道路上高速行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
平坦的超级公路。在它的前面,等待着人类的将是灾难。
而另一条道路 ——? 自然控制? —— 是一条? 很少有人走过的? 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惟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二,碰撞与争鸣
1.,增长的极限》
2.,今后二百年 — 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
3.,公元 2000年的地球》
4.,没有极限的增长》
1.,增长的极限,
虽然利奥波德和卡逊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未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直到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它的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之后,
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增长的极限》所提出的观点,许多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有关问题展开争鸣。论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关于《增长的极限》所用模型的缺陷
—— 关于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关于? 零增长? 模式
( 1) 关于,增长的极限,所用模型的缺陷梅多斯等人采用的 世界模拟模型,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现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产物 。
他们运用系统动态学,挑选出 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五个参数,然后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对参数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并演算出 系统的动态趋向 。
由于梅多斯等人在建立模型时采用了计算机处理而显得言之凿凿,以致许多人对其结论惊恐不已 。 他们的模型也被称为? 世界末日模型? 。
学者们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讨论:
① 由于全球模拟模型只能容纳有限的几个变量,
所形容的相互作用也只是局部的 。
因此,梅多斯等人用计算机演绎 不完备的模型,并将其运行的结果推广到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其结论必然是令人怀疑的 。
② 模型只考虑到人的物质系统方面,而 没有包括某些关键性因素,如采纳不同价值系统的影响 。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法国数学科学和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 F.佩鲁在 1981年出版的
,新发展观,中就指出,罗马俱乐部所制定的一系列
全球模式?,局限于以? 增长 —— 资源 —— 环境? 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而把 人 —— 社会,人 —— 文化,价值,体制结构 等极其重要的关系和因素排除在研究之外 。
( 2) 关于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增长的极限》只看到科学技术进步使得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加重,而没有充分估价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某些问题上的可能性,如运用新技术生产和利用实际上无限的新能源等。
苏联学者 E,K,费多罗夫认为,污染和其他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不利方面众所周知,这种不良后果实际上是很大的,并将进一步危害人类。但它们是不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后果呢?
他认为,环境污染不应当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相反,技术进步本身提供了消除污染的可能性 。他还认为,人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的可能性有缩减的趋势,但这决不意味着满足社会需要的可能性的相应缩减。
( 3) 关于? 零增长? 模式
《增长的极限》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一零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正是这种模式招致许多非议。
主要的不同意见有:
① 有些学者认为,零的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 只能推迟? 世界末日? 的到来,而并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因为即使把经济增长率降低到零,还是不能减少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
② 有的学者认为,要实现和维持零的经济增长,
就必须保持现有工作岗位的总数不变,这样,争夺工作岗位的斗争就要比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激烈得多。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 。
③ 有些人认为,零的经济增长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
发达国家不愿意使经济增长率降低为零,因为它们担心,在其他国家的经济继续增长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单独实行零的经济增长,最终必定会被排挤出世界市场,而环境照旧会被污染,自己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
发展中国家则更不愿意主动实行零的经济增长,
那样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
2.,今后二百年 —— 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
关于? 极限? 问题的争论,明显形成了两大派别:
一派是 梅多斯 等人,被称为 悲观主义者 ;另一派以 卡恩 为代表,被称为 乐观主义者 。
1976年,赫尔曼 ·卡恩 ( Herman Kahn),威廉 ·布朗 ( William Brown),利昂 ·马特尔 ( Leon Martel)
发表了他们在美国赫德森研究所职员的协助下完成的
《今后二百年 —— 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该书对
《增长的极限》进行了几乎是逐条的批评。
卡恩等人把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放到人类历史上从 1775年到 2175年这长达 400年的从世界性贫困迈向世界性繁荣的过渡时期的脉络中去观察。
结果认为,未来确有可能潜存着既悲惨又不幸的危机,但这一潜在性悲惨的未来,绝不是人类必定遭到不可避免的毁灭性命运的预言,而是由于太成功太幸福反而滋长和扩大痛苦感所造成的。
卡恩等人 既承认人类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同时又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
他们认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等全球问题是? 基本上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在近期或中期的未来可解决的问题,是过渡时期中的一些过渡问题,是处在世界贫穷和世界繁荣之间的一个时期的问题 。
( 1) 关于人口问题卡恩等人首先对 人口问题 做了分析和预测。
他们认为,梅多斯等关于 世界人口按指数不断增长引起人口爆炸 的观点,是一种? 妄想?,本质上不过是把 工业化开始阶段人口增长过快 这一 特殊经验 无限地外推到未来而已。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工业化以前的社会或? 前工业社会? 基本上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相抵消,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 ; 在工业化初期,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很高,使得人口迅速增加 ; 工业化成熟以后,随着社会文化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庭观念、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导致死亡率相对稳定,人口增长率降低,当出生率和死亡率持平时,世界人口又趋于平衡 。
卡恩等人预测,在今后 200年间,世界人口将稳定在 150亿左右,最多不超过 300亿,最少 75亿 。
正是基于此种分析,卡恩等人很乐观地指出:
150亿的人口在地球上生活,仍然有? 极大的回旋余地?,甚至绰绰有余 。
( 2) 关于增长的? 极限?
针对《增长的极限》提出的增长的? 极限? 问题,
卡恩等人 对未来世界的经济增长 作了分析和预测。
他们在考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时,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论点,认为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列举了 10种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利的因素,断言发展中国家将以比美国和日本更快的速度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关于《增长的极限》报告所说的,由于供给有限,
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和粮食的枯竭以及不可抗拒的污染将抑制乃至停止经济增长 的观点,卡恩等人认为,
这种不安或许有一部分会实现,但由于现代经济的灵活性并具备着可利用的广大土地、丰富资源,由匮乏所造成的增长极限并不占有支配地位。
他们认为,一旦世界范围的发展基本完成之后,
那时的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最后终于稳定下来 。
( 3) 关于能源,资源问题针对梅多斯等人提出的 资源枯竭论,卡恩等人分析了未来能源问题 。
卡恩等人认为,目前 石油,天然气,煤炭,油页岩和焦油 等五大化石燃料的确切蕴藏量,可满足世界能源今后约 100年间的总需要量,而其测定潜在资源量的五分之一,将可供应 200年以上的能源需要量 。
他们指出,人类现在处于从耗竭性能源向不耗竭性能源过渡阶段,预计这个过渡期为 75年 。 到 2050年,
大部分能源供应将来自太阳能,地热,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堆装臵等永久性能源 。
卡恩等人还分析了其他矿产资源,认为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是无限的 。
目前人类是用常规方法开采地表层的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将扩大采矿,由地表层转向地球
5000米以下的深处,由陆地转向海底,甚至于直接从海水中提取各种矿物 。
卡恩等人做出了令人鼓舞的预测:到 2176年,世界人口为 150亿,总产值为 300万亿美元,届时每年将需要的原料将为现在的 60倍左右,但 只要我们有充足的能源和先进的技术,就不难得到这些原料 。
总之,? 矿产的长期前景,决不可能是新马尔萨斯派认为人类注定要去的那个资源耗竭的地狱边缘? 。
( 4) 关于粮食问题针对,增长的极限,关于 人口增长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 的论点,卡恩等人分析了未来社会的粮食问题 。
他们认为 传统农业仍有很大潜力,而 非传统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
所谓 非传统农业就是在工厂里从一些廉价的有机物质中提取营养物质以供食用 。 他们预测,200年后非传统农业生产的非传统粮食,如单细胞蛋白质,超级谷物和合成食品将成为人类的主要食品 。 这些食品成本低廉,产量不受耕地,水和气候的限制,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 。
卡恩等人得出的结论是:很明显,在今后 200年,
有许多办法可以为世界提供充裕的粮食 。
既有资源又有强大的,不断发展的技术,那么不管是传统的或非传统的农业就一定具有很大的潜力,
这是没有疑问的 。
此外,在今后几十年里,由于饮食习惯的可变通性,也提高了对于新奇的,由工厂生产的食品的希望 。
( 5) 关于环境问题针对《增长的极限》的 在经济增长状况下污染问题难以克服 的观点,卡恩等人分析了未来的污染问题。
卡恩等人反对《增长的极限》关于 经济增长造成污染,而 污染又反过来限制经济增长的观点 。他们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初期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到自己活动的后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防治污染的技术 。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一方面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具备了治理环境的经济能力,环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在卡恩等人看来,不能像《增长的极限》那样因技术污染环境而一味地反对技术。 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是互为促进的关系 。 由经济增长推动的科技进步,才是抑制未来社会污染问题的主要动力 。
3.,公元 2000年的地球,
20世纪 70,80年代先后爆发了两次 石油危机,随之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源、能源、环境及其对世界未来的影响问题,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引起了人们对全球问题的高度重视。于是,在 80年代,
围绕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争论形成了 第二次高潮 。
1977年 5月,美国总统 吉米 ·卡特 指示由总统咨询机构 环境质量委员会 与 国务院 一起会同 农业部、能源部、
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 等 11个联邦政府机构,组织上千名专家着手开展一项投资百万美元、历时三年、规模空前的 未来研究 。
目的是研究? 到本世纪末时,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作为? 我们长期规划的基础。
专家们于 1980年完成了,公元 2000年的地球,的研究报告 。 同年,美国政府发表了这份从全球角度对未来人口,资源和环境进行预测的报告 。
该报告的基调与《增长的极限》形成和弦和共振,
指出 —— 照目前趋势发展,到 2000年可能会发生规模惊人的世界性问题,? 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压力正在加剧,
并将日益决定着地球上的人类的生活质量。这种压力已经严重到难以满足千百万人民对食物、住房、健康和就业的基本需要,或有任何改善的愿望。与此同时,地球的负担能力 —— 生物系统为人类的需要提供资源的能力 —— 正在下降。
《公元 2000年的地球》所反映的趋势强调指出,地球的自然资源正在逐渐衰竭和贫化 。
许多学者认为,这份报告过于悲观。雷内 ·杜博斯教授主张对《公元 2000年的地球》进行? 批判性讨论? 。
他指出,这份报告所依据的材料是非常不完善、
不精确的 。
报告的所有结论都一再用? 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 这种假设。但是,人类在面临危险或不愉快的局面时,几乎从来不持消极被动的态度,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改变局面的行动。
4.,没有极限的增长》
对,公元 2000年的地球,批评最激烈的是 美国未来学者,马里兰大学教授 朱利安 ·林肯 ·西蒙 。
1981年,西蒙发表了,没有极限的增长,( 即
,最后的资源,) 一书 。
他认为,自然资源的供应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 。 理由有三,地球资源的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搞不清的,各种资源只是在需要时才被探寻和开采 ; 即使我们十分精确地知道自然资源的数量也没有什么经济意义,因为我们有能力开辟其他途径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
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所以自然资源的供应在任何一种经济意义上说都是无限的 。
1984年,西蒙发表了《资源丰富的地球 —— 驳
〈公元 2000年的地球〉》。
西蒙认为,世界总的发展趋势是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而不是逐渐恶化。人类在谈到未来时不免要担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危机?,但 正是这些危机在刺激着人类去寻找新的能源、新的? 生存之道? 。
知识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世界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
三,全球的觉醒
1.,人类环境宣言》
2.,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3.,只有一个地球》
4.,关于机构和资金安排的决议》
20世纪 70年代以前,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但国际社会尚处于被动应付的阶段 。
事件发生后,许多群众走上街头,声讨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不重视保护环境的政府 。 正是在公众的强大压力下,政府部门才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国际社会对于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 。
在这一阶段,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还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上,即就污染问题谈污染问题,尚未意识到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
20世纪 7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 自觉的阶段,人们自觉地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的行列。
人们的视野已开始超越地区和国家、民族的地理界限,
开始从全球的角度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世界相继爆发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
经济危机 。 人类面临这些困境和危机,陷入深刻的反思 。
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
结果人类发现,环境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必须从整个生态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
在国际社会和广大公众自发参与、自觉反思的情形下,人类终于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必须寻找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 。
1972年 6月 5~ 16日,世界上 113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0名 代表云集在瑞典首都 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有史以来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
会议宗旨是? 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世界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 。
经过认真地研究和探讨,最后庄严地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会议还通过了由
152位科学家参与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报告,
向全世界发出了? 只有一个地球? 的响亮呼声 。 这振聋发聩的呼声强烈地震撼了世界各国的舆论界,赢得了全世界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 。
会议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关于机构和资金安排的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系统第一个专门致力于国际环境事务的机构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通过这次会议,人类在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开始采取联合行动,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 。 人将其与在西方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圣经,作比,
将其称为? 人类社会的福音书? 。
《人类环境宣言,由人类对生态环境的 7项原则,
26条信念 组成。
《人类环境计划,由 109项具体建议 组成,涉及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和支持措施等 3个方面的内容,对各国环境合作作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定,深化了
《人类环境宣言》的精神。
《只有一个地球,全称《只有一个地球 —— 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它是 科学家们为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准备的非官方报告 。
该报告是国际合作中一种独特尝试的成果。 58个国家的科学界和知识界的著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的通讯委员会,作为编写本报告的顾问。其中 70多人撰写了详细的书面材料,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秘书长 莫里斯 ·夫 ·斯特朗 在该报告的英文版序言中指出,? 这份报告曾被视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筹备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许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编写的,不受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官方约束的一部著作。因此,这份报告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文件,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向联合国会议秘书处提出的一份报告 。对于编写这份报告的成员提出的惟一约束,就是要求他们不要以具体的国际协议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估价各国政府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 提供一些与正式决策有关的背景材料 。
在论证了? 地球的整体性?,? 科学的一致性?,
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之后,作者提出了适合人类生存的? 地球秩序?,
① 加强合作,共同享有生物圈作者以空气和气候的污染、海洋的污染为例,分析整个生物圈的脆弱性和相互依存性 。作者指出,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各种活动,大大加剧了生物圈的脆弱性。 人类多种活动同地球能量系统的总规模比起来,
虽然微乎其微,然而却可以像稍稍移动跷跷板的支点那样而使之失去平衡,造成致命的危害。
作者认为,所有关于防治全球空气污染的大量工作,
超出了各国政府分别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范围。由于空气和气候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如果没有别国政府参加,
各地区自行决定的对策是不解决问题的。
全球性的问题,显然需要全球的决策和全球的关心。 这就 要求有新的全球性的责任体制,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采取有效的行动,切实担负起共同的责任 。
② 构建新的技术圈作者在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面临的困境之后,提出了? 技术圈? 这一概念,指出 人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通过管理、知识、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努力,构建另一种与自然界的生物圈相对应的? 技术圈?,
来改变目前的困境 。
有些国家和地区已在实施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污染的方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现有知识、现有技术和现存制度的范围之内做到了的。
③ 制定人类的生存战略作者认为,近年来,通过对地球基本情况的新理解,
人类已开始获得了有关人类生存的新知识 。
建立地球战略的 第一步,就是 各国应以集体的责任感去发现更多的自然界的知识,以及关于自然界同人类活动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 。
建立地球战略的 第二步,就是 建立国家主权和决策的新机制,即将国家间的主权结合起来,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决策 。 这种结合,是建立在生物圈必要的统一性和相互依存性的认识上的,很可能是保护人类未来的最基本的要求 。
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整个报告的 核心议题,? 人类的生存? 。
作者认为,理想的人类生存模式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
现代生态学的客观规律教给人类什么是真正的安全,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独立 。 对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性的认识,能使人类深刻地理解到人类的社会性,
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共同生活的必要性 。
四,全球的共识
1.,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0年 3月 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 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 。
1983年 12月,联合国第 38届大会通过 38/161号决议,决定成立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 WECD)。
1984年 10月,该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员有在经济、
政治、社会、科学、教育等方面的 22位代表,其中 14
人来自发展中国家。 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G,H,
Brundland) 任主席 。
联合国要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 可持续发展? 为基本纲领,制订? 全球的变革日程? 。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 3年的努力,
历时 900余天,于 1987年完成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 。
1987年 2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东京举行的第八次委员会通过了这份报告 。 同年 12月,该报告又经联合国第 42届大会 通过 。 该报告于 1987年 4月出版后,
立即引起世界范围的巨大反响 。
《我们共同的未来》因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被看做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 第二个里程碑 。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为标志,人类迈入一个由可持续发展观念支配的崭新时代。
整个报告共分三篇,即? 共同的关切?,? 共同的挑战? 和? 共同的努力? 。它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模式。
贯穿在其中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 ; 从当代到后代 。
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首先,由于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视野逐渐由地球进入太空。最能给人类带来强烈震撼的,则是人类的天空探索活动。
其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使得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人都面临着,全球的挑战,,
并经历着,互相关联的危机,。
再次,人类有能力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正义和更加安全的未来世界。
在实现了? 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 的视野转换后,
《我们共同的未来》进而精辟地指出:地球正在经历着一个巨大发展和根本变迁的时期。
我们这个 50亿的人类世界,必须在有限的环境中为另一个人类世界腾出地方 。
所谓? 有限的环境?,即是指当今人类生活的总体环境。
所谓? 另一个人类世界?,即是指 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的世界 。
以这种理解为途径,人类的视野顺理成章地从当代转向了后代。
从当代到后代人类思考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一般以现存事物为依据。如果说人类考虑到将来的话,一般也是依据现存事物去推测不太久远的将来的事态。
《我们共同的未来》将人类的思维视野作了一个革命性的臵换,从当代人的角度去观察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建构出? 从当代到后代? 的 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
《我们共同的未来》反复指出,人类所要考虑的,
既包括当代人的发展状况、当下的事态,又包括后代人的发展状况、未来的事态 。
它提出人类不仅要采取合理的行动,确保当代人的发展,同时还要为后代人创造条件,确保人类世世代代持续发展下去。
《我们共同的未来》实际研究两个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的世界,现今的人类世界 和 未来的人类世界 。
报告指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的未来是? 受威胁的未来? 。
人类都依赖着惟一的生物圈来维持自身的生命。但每个社会、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荣而奋斗时,很少考虑对其他国家、对后代人的影响。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是危险的,人类将不可能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其前途只能是 贫困、疾病、战争和死亡 。
《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人类设计了环境资源管理的新方法和人类持久发展的新模式 ——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我们共同的未来》初步列举了 7项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 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可持续发展要求 促进这样的观念,即鼓励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的消费标准和所有的人可以合理地向往的标准。,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两方面满足人民需要,一是提高生产潜力,二是确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只有人口发展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速率应尽可能少地妨碍将来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要求 保护动植物物种,。
——,可持续发展要求,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五,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1.,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21世纪议程》
3.,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4.,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5.,生物性多样性公约》
一、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认识
1,强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属性 的概念持续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用于说明生态的持续性问题 。
生态学家们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把可持续发展视为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1991年 11月,在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 IUBS)
联合 举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的能力 。 该定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明确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
有的学者从整个人类生存生活的生物圈的概念出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认为 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整体生存生活愿望的实现,
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
2,强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属性 的概念
1991年,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NCN),联合国环境开发署( 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WWF) 共同发布的
《保护地球 —— 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中,提出了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属性的概念,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
在该战略中,充分论证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 人类社会,即 改善人类社会的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明确提出,虽然任何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 发展? 的内涵中包含有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证人人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的发展,才是真正的? 发展? 。
3,强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属性 的概念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学者很多,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不管哪一种表述,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都强调经济发展不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 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
例如,爱德华( Edward B,Barbier) 在他的著作《经济、
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还有的学者进一步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 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
4,强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属性 的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正因为如此,
一些学者又尝试着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其中,有的学者提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 ‘ 零排放 ’ 或 ‘ 密闭式 ’ 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还有的学者提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
这些学者有这样一点共识,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率低、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主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技术合作,以缩小技术差距,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产力,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更有效地使用矿物能源的技术,提供安全而又经济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通过恰当的技术选择,停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以保护臭氧层,逐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二,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 可持续发展概念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而又广泛的内涵,这里的? 发展? 既不是单纯的经济持续发展或社会持续发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持续发展。这里的? 可持续? 指的是 以人为中心的? 自然 -社会 -经济? 复合系统的可持续 。
因此,应当以系统的观点,从? 自然 -社会 -经济? 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确定为,人类能动地调控? 自然 -社会 -经济? 复合系统,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基本概念表明,完整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是一个涵盖内容极为广泛的概念。
1.经济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鼓励经济持续增长,因为 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它既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其质量提供保障,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 。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遏制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持续增长不仅要重视 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 质量的增长,这就客观地要求改变传统的 以? 高投入、高消耗、
高污染? 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 模式,实现 以? 提高效益、
节约资源、减少废物? 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 。
同时,要相应改变传统的 消费模式,进行文明消费。
2.生态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因为它要 与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正是这种发展的有限性,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才使得持续的发展具有可能性。
因此,生态的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没有生态的可持续,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反过来,
通过可持续发展又能够实现生态的可持续。
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发展时,必须同时注意 保护环境,包括 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 。
3.社会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 社会公平,没有社会公平,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不同的国家或区域,因其发展水平不同,在不同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可能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保障人人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保障人权的社会环境 。
因此,可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
( 1) 发展的内涵极为宽泛,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包括保持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 唯有依靠科技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发展才能是可持续的 。
( 2) 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 。 因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 。
( 3) 可持续发展中的? 发展?,是人类调控? 自然 -社会 -
经济? 这一复合系统的过程,该调控过程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主要标志是:调控机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的结果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人类美好的社会 。
( 4)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 。 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 因此,人类在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 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自然演化规律,按照物质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共存互生等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
为此,我们不仅要不断探索生态自然演化规律,而且要将之自觉地运用到可持续发展中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生态这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
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两种能力,即系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其中,系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涉及如何构建一个既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又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公平的社会体制问题,而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则主要是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要求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不仅要从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出发,更要从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出发,在环境资源动态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 。
可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全方位地覆盖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但涉及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而且涉及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 。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持续性原则 —— 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尽管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但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却是有限度的,它要受到地球上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
持续性原则强调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 。
这意味着人类的,发展,和,需求,要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 一旦这一基础遭到破坏,则人类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 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只能是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前提下的发展,是讲求生态持续,,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的发展 。
因此,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 1) 人类必须慎重对待资源问题,冷静而科学地制定合理开发资源的战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其临界值 。 如果人类继续像以往那样无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急功近利,
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在大自然面前为所欲为,忘乎所以,那就必然是竭泽而渔,不仅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且终将把人类经济社会推上绝路 。
( 2) 要坚持生态原则,讲求生态效益,不能损害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要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 鉴于现今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对人类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人类应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 只有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既带来当代人的利益增进,又不破坏后代人的生存条件,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
2.公平性原则 ——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中蕴涵着一个全新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公平的发展 。 这种公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
( 1) 代内公平 。 简而言之,代内公平指发展要满足整代人的需求,而不是只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 同代人要依照公正,
合理的原则担负各自的责任 。 具体说来,代内公平具有两层含义 。 第一,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全人类基本需求上的公平性和在社会财富分配上或以社会财富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事业,社会文化发展分享上的公平性,即生存与发展权利上的公平性 。
发展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让全人类分享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 。 如果日益增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仅为少数阶层,少数集团享用,大多数民众所得很少,甚至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就可以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 。 建立公平分配的格局,给当代人以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
( 2) 代际公平 。 可持续发展承认并遵守新的伦理准则,讲求代际公平,即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强调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应让后代人享有公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权 。 这就是说,实施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要遵守理性分配原则,不能靠,贴现,或,赤字,
维持运行,代际之间应依照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与环境 。
3.共同性 原则 — 树立一切为了人类共有家园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涵盖着可持续发展的 普遍性 和 总体性 特征 。
可持续发展以全人类的发展为前提,将之定位为全球性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视为 全球的联合行动,它关系到 人类共有的家园 —— 地球,
进而关系到 每一个国家,地区,每一个产业和企业,关系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群体和家庭,关系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目标 。
尽管世界各国因 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
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 政策,措施 等方面有所区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具体模式 也不可能是统一的,但人类所追求的大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即一切为了人类共有的家园 —— 地球,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该报告强调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可持续性原则加以确定 。 解释可以不一,但必然有一些共同特点,必须从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战略的共同认识 出发 。
在可持续发展中包含这样的深层次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发展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实现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的发展 。
4.精神追求 原则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工业文明导致人类过度的物质追求,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承受着精神上的空虚,
压抑,迷茫甚至痛苦,可持续发展要把人类从这种困境中拯救出来,恢复精神生活在人类全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
为此,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要 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重新塑造一种新文化,促使人们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并树立全新的价值观,让人类从? 唯物质主义? 和? 人类中心主义? 中解脱出来,实现整个人类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
5.法制 原则 ——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挤,行政,教育等 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法制的强制性也必不可少 。
法律可以把所有人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框架内,
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 为制止和惩罚那些无视国法,民意,继续滥砍滥采,滥捕滥杀,滥排滥倒,破坏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人或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
◆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历程
◇ 启蒙与探索
◇ 碰撞与争鸣
◇ 全球的觉醒
◇ 全球的共识
◇ 可持续发展 —— 从理论走向实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 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认识
◇ 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 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人类探索发展的一种 新思路,它不仅 涉及到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 对人们的 思维方式,生产方式 和 生活方式 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它经历了 启蒙,争论 到 形成共识 的过程。
20世纪 50~ 60年代,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为人类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的先觉者,他们写下充满忧患意识的? 绿色经典?,向人类发出了警告和劝诫 。
遗憾的是,当时的人们盲目沉迷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之中,对这些明智的劝告无动于衷 。
20世纪 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 登高一呼,以异常鲜明的论点把全球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此后,一大批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学者就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问题展开了 激烈的辩论,并 提出了解决全球问题的种种方案 。
探索者的呐喊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大辩论,终于使人类从困惑中觉醒。到 20世纪 80年代,人类终于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达成共识 。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制定和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 行动纲领,由此开辟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可持续发展时代 。
一,启蒙与探索
1.奥尔多 ·利奥波德( Aldo Leopold)
,沙乡年鉴》
2.蕾切尔 ·卡尔逊( Rachel Carson)
,寂静的春天》
1.,沙乡年鉴,
奥尔多 ·利奥波德 ( Aldo Leopold) 被誉为 美国新保护运动的? 先知?,? 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其代表作,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
被认为是 自然史文献中的一部经典,是 环境保护主义的圣经 。
利奥波德是一个离不开大自然的野外生活爱好者,
更是一位极富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的科学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
1933年,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管理系 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 利奥波德 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座荒芜的沙乡农场 。他购买沙乡农场的动机,是想要 了解为什么尽管政府提供着可观的贷款,而这一带的农民还要迁往他乡 。
他决意要在这里重新恢复生态上的平衡。在此后的十几年间,利奥波德孜孜不倦地在沙乡上进行 恢复生态完整性 的探索。沙乡生活的经验,对于利奥波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里,他当终于认识到生命与死亡、发展和停滞上的种种深不可测的因素时,他形成了一种 高尚的对待大自然的谦恭态度 。
通过长年的细心观察和深刻思考,他写下了文采优美、充满哲理的? 木屋随笔? ——,沙乡年鉴》。
《沙乡年鉴》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沙乡的年鉴,。
在这一部分,利奥波德以一种抒情的文学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这个普通的沙地农场一年 12个月中出现的不同景象,以及通常为人们所忽视的种种事情 。
在这个先是被我们越来越傲慢和越来越完美的社会榨取殆尽,然后又被遗弃的沙乡农场里,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
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
在这里,既有为争夺生存权利的搏斗,也有为维持共同的生存之地的相互配合和让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在和谐的共同体内,由它的普通成员们所演奏着的生命交响曲的图景 。
第二部分:,随笔 —— 这儿和那儿,。
这一部分是利奥波德对其科学研究经历的追忆 。
它所涉及的地方都是利奥波德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从威斯康星到衣阿华,从俄勒冈到犹他,从亚利桑那到新墨西哥,从伊利诺斯到马尼托巴 …… 足迹几乎遍及北美大陆。 利奥波德一方面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所倾倒,另一方面,又为人类在为自身的利益而无视和蹂躏自然的行为而感叹。
第三部分:,结论,。
这一部分有四篇文章,是利奥波德观察和思考的总结 。他从人与 环境,美学 和 伦理学 的角度,系统地论述了其独到见解。
,土地伦理,是,结论,中的最后一篇,它篇幅不长,却是利奥波德思想中最有影响的部分,体现出其建立在深厚哲学基础之上的创新思想 。
首先,利奥波德阐述了人在生态共同体中的地位 。
他认为,? 个人是一个由各种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一员的事实,已由对历史的生态学认识所证实 。 生物的本能,使得 人类既要在这个共同体之内为取得一席之地而去竞争,同时又促使他与其他共同体成员合作 。
其次,利奥波德指出? 应从整体性的角度而不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去利用和管理资源? 。
早期资源保护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从长远的经济利益考虑,对资源要进行? 聪明的利用和科学的管理? ;限制个人对国家资源的滥用和掠夺,在良好的管理下,使其为全民所用;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经济 。
但是,它仍然 从人类需要这一经济利益角度 出发,将所有的资源都被分为? 有用? 和? 无用?,
有利? 和? 无利? 两大类 。 然而,? 在一个全部是以经济动机为出发点的资源保护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弱点是,土地共同体的大部分成员都不具有经济价值 。
沼泽,泥塘,沙丘及沙漠常被认为? 缺乏经济价值? 或被认定为? 没有功能?,? 无价值? 的东西,而不被珍惜,甚至遭到破坏 。 因此,利奥波德认为,人类不应该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角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地再次,利奥波德分析了人口,经济,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 。
利奥波德考察了生态系统的 金字塔结构 和 食物链的能量流程,认为,目前大部分? 文明化的地区?,生态系统都陷入? 混乱的状态?,? 已超越了其持续的承载能力 。
他指出:历史和生态学的综合证据似乎提出了一个总的结论:人为改变的激烈程度越小,在金字塔中的重新适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 反过来,激烈的程度是以人类人口的密度而不同的,稠密的人口要求比较激烈的转化 。
利奥波德意在表明,人类越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生态平衡就越难以恢复 。 人口越多,生态平衡受破坏的程度就越激烈 。
利奥波德进而揭露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致命性的弱点和悲剧性的动机,流行的观点认为,一个小小的密度上的增长都更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因此,一个无限的增长将使人类的生活无限地得以丰富 。
但生态学知道,并没有为无限广阔的增长而存在的密度关系 。 一切从密度上的所得,都受到报酬递减律的制约 。 利奥波德和生态学都知道,人口和经济不可能无限地增长,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 密度? 。 人类应该维持生态系统? 持续的承载能力? 。
利奥波德关于人口,经济增长有限的观点,虽然比,增长的极限,要早 24年,但他的呐喊并没有引起时人的反应 。
2.,寂静的春天,
1958年 1月,美国海洋生物学家 蕾切尔 ·卡逊 收到了一封来自 马萨诸塞州 杜可波斯里镇 的朋友 奥尔加 ·哈金丝 的信,信中说 她生活的小村镇已变得毫无生气,她在家居后院所饲养的野鸟都死了,1957年飞机曾在那儿喷过杀虫剂消灭蚊虫 。卡逊正在准备写一本有关人类生态环境的书。于是,她开始 收集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 。
起初,卡逊只打算用一年时间写一本小册子,但随着资料的增加,她意识到问题比她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 为使论述确凿,她 阅读了数千篇研究报告和文章,
寻找有关领域权威的科学家,并与他们进行探讨 。
在写作过程中,她渐渐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 她的一个朋友告诉她说,写这本书会得罪许多方面 。 但是,
卡逊决意把这本书写下去 。
1962年,《寂静的春天》出版 。该书出版后,卡逊不得不与势力强大、获利颇丰的既得利益集团进行斗争。
她受到的诋毁和攻击,丝毫不亚于当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时所受到的攻击 。
两年的争论和指责,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压力网,使她心力交瘁,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但是,卡逊仍然以一个科学家的良知捍卫真理。 1964年,卡逊因乳腺癌去世。
卡逊书中的观点,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 。《寂静的春天》向公众陈述化学品的危害,而大多数化学公司是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这引起工业巨头们的反感,他们企图禁止《寂静的春天》的发行,一些有工业后台的专家指责卡逊是歇斯底里病人与极端主义分子。
反对她的力量不仅来自 生产农药的化学工业集团,也来自 使用农药的农业部门,甚至连德高望重的 美国医学协会 也站在化学工业集团一边。
然而,真理的声音终究是不可能被窒息的。卡逊的观点得到了 民众 的热烈欢迎和广泛支持。最后,美国政府也卷入这场争论 。
1963年,肯尼迪总统在国会上讨论了这本书,并指定一个专门调查小组调查书中结论 。这个专门调查小组证实卡逊对杀虫剂潜在危险的警告是正确的。
卡逊掀起了一场 新运动 。 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组织应运而生,美国环境保护署 也在此背景下成立 。
由于《寂静的春天》的影响,仅至 1962年底,已有 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 曾获诺贝尔奖的 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被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彻底清除 。
( 1),化学控制”与“生物控制”
卡逊以其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到 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活动 。
在地球整个历史阶段,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一直相对微小。仅在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改造大自然的异常能力。
现在,这种力量不仅在数量上增长到产生骚乱的程度,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
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
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了危险的、甚至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也进入了生物组织内。
在当前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在改变大自然及其生命本性的过程中,化学药品起着致命的危害作用 。
卡逊通过大量的论据,论证了化学农药这一? 死神的特效药? 对于地表水和地下海、土壤、森林、气候、
野生动植物以及人类健康的危害。
卡逊认为,化学控制虽是科学进步的产物,但却是一种非理性的、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的控制方式 。
由于设计和使用化学控制时未曾考虑到复杂的生物系统,化学控制方法已被盲目地投入了反对生物系统的战斗,人们可预测化学物质对付少数个别昆虫的效果,
但无法预测化学物质袭击对整个生物群落的后果。化学控制是一种违背自然平衡的粗暴做法。
卡逊在书中列举了生物控制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将一种昆虫的力量转用来与昆虫自己作对,即利用昆虫生命力的趋向去消灭自己 。
这是一种? 最使人着迷的新方法?,其中代表性的有? 雄性绝育? 技术 。 其做法是:首先使大数量的昆虫不育,然后把它们释放出去,使这些不育的雄性昆虫在特定情况下与正常的野生雄性昆虫竞争取胜,
那么,通过反复地释放不育雄虫,就可能产生无法孵出的卵,于是这个种群就绝灭了 。 科学家们用这种办法消灭了 库拉索岛 上的 螺丝蝇 。
方法二,将化学药物混入昆虫食物中,使昆虫不育 。
这种方法的效率非常高,有效的化学昆虫不育剂
可能会很轻易地凌驾于最好的现有杀虫剂之上? 。
如:
一个有 100万只昆虫的群体每过一代就增加五倍 。 如果一种杀虫剂可以杀死每一代昆虫的 90%,那么第三代以后还留有 12.5万个昆虫 。
与之相比,一种引起 90%昆虫不育的化学物质在第三代只可能留下 125个昆虫 。 虽然化学昆虫不育剂效率高,但也有其 不利的一面,因为 化学不育剂中也包括了一些极为烈性的化学物质 。 但幸好,至少在这些早期阶段中,大部分研究化学不育剂的人看来都很留心于去发现安全的药物和安全的使用方法 。
卡逊警告说,使用化学昆虫不育剂之前要对其危险后果进行透彻研究,决不能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 。
如果在我们的头脑中不时时记着化学不育剂的潜在危害的话,我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与烦恼要比现在杀虫剂所造成的更大更多 。
方法三,利用昆虫本身的生活特征来创造消灭昆虫的武器,
如通过研究昆虫分泌物的结构而制造引诱剂 。 这是一种? 很有意义的路子? 。
方法四,? 微生物控制法?,即 通过引进昆虫的天敌(病毒、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而控制昆虫 。
它的特点是安全无害,与化学药物相比,昆虫病菌除了对其要作用的对象外,对其他所有生物都是无害的。通过微生物控制法而成功地实现了对严重虫灾的生物学控制的例子已在 40多个国家中出现。
这种控制方法比化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它比较便宜,是永久性的,并且不会留下残毒 。
生物控制是生物学,遗传学等科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而化学控制则是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 。
不同的知识背景决定了两种控制方式的不同后果,
生物控制依据害虫的生理特性,采用有效的方式杀死害虫,具有 经济实用,高效,不污染环境,对人无害 等特性 。
化学控制虽然也能杀灭害虫,但是,它在杀灭害虫时,污染了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危害了人体健康 。
( 2),控制自然,与,自然控制,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 控制自然,征服自然 为荣,
并把它作为人类能力的标志。卡逊对传统的控制自然观念提出了挑战。
她认为,?‘ 控制自然 ’ 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设想中的 ‘ 控制自然 ’ 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
她举例说,? 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 。
卡逊呼吁人类必须结束违背自然规律的粗暴做法,
走上? 另外的道路? 。
她指出:
现在,人类正站在两条道路的交叉口上。这两条道路完全不一样。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行驶在? 控制自然? 的道路上。人类在? 控制自然? 的道路上高速行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条道路使人容易错认为是一条舒适的、
平坦的超级公路。在它的前面,等待着人类的将是灾难。
而另一条道路 ——? 自然控制? —— 是一条? 很少有人走过的? 叉路,为我们提供了最后惟一的机会让我们保住我们的地球。
二,碰撞与争鸣
1.,增长的极限》
2.,今后二百年 — 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
3.,公元 2000年的地球》
4.,没有极限的增长》
1.,增长的极限,
虽然利奥波德和卡逊向人类发出了警告,但是当时的人们并未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直到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它的第一个报告《增长的极限》之后,
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针对《增长的极限》所提出的观点,许多学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就有关问题展开争鸣。论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关于《增长的极限》所用模型的缺陷
—— 关于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关于? 零增长? 模式
( 1) 关于,增长的极限,所用模型的缺陷梅多斯等人采用的 世界模拟模型,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现代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产物 。
他们运用系统动态学,挑选出 对人类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五个参数,然后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对参数的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并演算出 系统的动态趋向 。
由于梅多斯等人在建立模型时采用了计算机处理而显得言之凿凿,以致许多人对其结论惊恐不已 。 他们的模型也被称为? 世界末日模型? 。
学者们对这一模型进行了讨论:
① 由于全球模拟模型只能容纳有限的几个变量,
所形容的相互作用也只是局部的 。
因此,梅多斯等人用计算机演绎 不完备的模型,并将其运行的结果推广到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其结论必然是令人怀疑的 。
② 模型只考虑到人的物质系统方面,而 没有包括某些关键性因素,如采纳不同价值系统的影响 。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法兰西学院名誉教授,法国数学科学和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 F.佩鲁在 1981年出版的
,新发展观,中就指出,罗马俱乐部所制定的一系列
全球模式?,局限于以? 增长 —— 资源 —— 环境? 的相互关系为出发点,而把 人 —— 社会,人 —— 文化,价值,体制结构 等极其重要的关系和因素排除在研究之外 。
( 2) 关于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很多学者认为,《增长的极限》只看到科学技术进步使得环境恶化、生态危机、能源危机加重,而没有充分估价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解决某些问题上的可能性,如运用新技术生产和利用实际上无限的新能源等。
苏联学者 E,K,费多罗夫认为,污染和其他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的不利方面众所周知,这种不良后果实际上是很大的,并将进一步危害人类。但它们是不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后果呢?
他认为,环境污染不应当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相反,技术进步本身提供了消除污染的可能性 。他还认为,人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的可能性有缩减的趋势,但这决不意味着满足社会需要的可能性的相应缩减。
( 3) 关于? 零增长? 模式
《增长的极限》提出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一一零的经济增长模式,但正是这种模式招致许多非议。
主要的不同意见有:
① 有些学者认为,零的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 只能推迟? 世界末日? 的到来,而并不能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因为即使把经济增长率降低到零,还是不能减少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
② 有的学者认为,要实现和维持零的经济增长,
就必须保持现有工作岗位的总数不变,这样,争夺工作岗位的斗争就要比在经济增长的条件下激烈得多。这将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公正、不平等现象 。
③ 有些人认为,零的经济增长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
发达国家不愿意使经济增长率降低为零,因为它们担心,在其他国家的经济继续增长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单独实行零的经济增长,最终必定会被排挤出世界市场,而环境照旧会被污染,自己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
发展中国家则更不愿意主动实行零的经济增长,
那样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
2.,今后二百年 —— 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
关于? 极限? 问题的争论,明显形成了两大派别:
一派是 梅多斯 等人,被称为 悲观主义者 ;另一派以 卡恩 为代表,被称为 乐观主义者 。
1976年,赫尔曼 ·卡恩 ( Herman Kahn),威廉 ·布朗 ( William Brown),利昂 ·马特尔 ( Leon Martel)
发表了他们在美国赫德森研究所职员的协助下完成的
《今后二百年 —— 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该书对
《增长的极限》进行了几乎是逐条的批评。
卡恩等人把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放到人类历史上从 1775年到 2175年这长达 400年的从世界性贫困迈向世界性繁荣的过渡时期的脉络中去观察。
结果认为,未来确有可能潜存着既悲惨又不幸的危机,但这一潜在性悲惨的未来,绝不是人类必定遭到不可避免的毁灭性命运的预言,而是由于太成功太幸福反而滋长和扩大痛苦感所造成的。
卡恩等人 既承认人类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同时又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信心 。
他们认为,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加剧、资源匮乏等全球问题是? 基本上能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在近期或中期的未来可解决的问题,是过渡时期中的一些过渡问题,是处在世界贫穷和世界繁荣之间的一个时期的问题 。
( 1) 关于人口问题卡恩等人首先对 人口问题 做了分析和预测。
他们认为,梅多斯等关于 世界人口按指数不断增长引起人口爆炸 的观点,是一种? 妄想?,本质上不过是把 工业化开始阶段人口增长过快 这一 特殊经验 无限地外推到未来而已。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工业化以前的社会或? 前工业社会? 基本上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相抵消,人口增长的速度缓慢 ; 在工业化初期,因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很高,使得人口迅速增加 ; 工业化成熟以后,随着社会文化和福利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家庭观念、生育观念发生变化,导致死亡率相对稳定,人口增长率降低,当出生率和死亡率持平时,世界人口又趋于平衡 。
卡恩等人预测,在今后 200年间,世界人口将稳定在 150亿左右,最多不超过 300亿,最少 75亿 。
正是基于此种分析,卡恩等人很乐观地指出:
150亿的人口在地球上生活,仍然有? 极大的回旋余地?,甚至绰绰有余 。
( 2) 关于增长的? 极限?
针对《增长的极限》提出的增长的? 极限? 问题,
卡恩等人 对未来世界的经济增长 作了分析和预测。
他们在考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时,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论点,认为 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并列举了 10种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利的因素,断言发展中国家将以比美国和日本更快的速度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关于《增长的极限》报告所说的,由于供给有限,
不可再生资源、能源和粮食的枯竭以及不可抗拒的污染将抑制乃至停止经济增长 的观点,卡恩等人认为,
这种不安或许有一部分会实现,但由于现代经济的灵活性并具备着可利用的广大土地、丰富资源,由匮乏所造成的增长极限并不占有支配地位。
他们认为,一旦世界范围的发展基本完成之后,
那时的经济增长将逐渐放慢,最后终于稳定下来 。
( 3) 关于能源,资源问题针对梅多斯等人提出的 资源枯竭论,卡恩等人分析了未来能源问题 。
卡恩等人认为,目前 石油,天然气,煤炭,油页岩和焦油 等五大化石燃料的确切蕴藏量,可满足世界能源今后约 100年间的总需要量,而其测定潜在资源量的五分之一,将可供应 200年以上的能源需要量 。
他们指出,人类现在处于从耗竭性能源向不耗竭性能源过渡阶段,预计这个过渡期为 75年 。 到 2050年,
大部分能源供应将来自太阳能,地热,核裂变和核聚变反应堆装臵等永久性能源 。
卡恩等人还分析了其他矿产资源,认为 矿产资源是有限的,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技术是无限的 。
目前人类是用常规方法开采地表层的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将扩大采矿,由地表层转向地球
5000米以下的深处,由陆地转向海底,甚至于直接从海水中提取各种矿物 。
卡恩等人做出了令人鼓舞的预测:到 2176年,世界人口为 150亿,总产值为 300万亿美元,届时每年将需要的原料将为现在的 60倍左右,但 只要我们有充足的能源和先进的技术,就不难得到这些原料 。
总之,? 矿产的长期前景,决不可能是新马尔萨斯派认为人类注定要去的那个资源耗竭的地狱边缘? 。
( 4) 关于粮食问题针对,增长的极限,关于 人口增长将导致全球粮食危机 的论点,卡恩等人分析了未来社会的粮食问题 。
他们认为 传统农业仍有很大潜力,而 非传统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
所谓 非传统农业就是在工厂里从一些廉价的有机物质中提取营养物质以供食用 。 他们预测,200年后非传统农业生产的非传统粮食,如单细胞蛋白质,超级谷物和合成食品将成为人类的主要食品 。 这些食品成本低廉,产量不受耕地,水和气候的限制,能从根本上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 。
卡恩等人得出的结论是:很明显,在今后 200年,
有许多办法可以为世界提供充裕的粮食 。
既有资源又有强大的,不断发展的技术,那么不管是传统的或非传统的农业就一定具有很大的潜力,
这是没有疑问的 。
此外,在今后几十年里,由于饮食习惯的可变通性,也提高了对于新奇的,由工厂生产的食品的希望 。
( 5) 关于环境问题针对《增长的极限》的 在经济增长状况下污染问题难以克服 的观点,卡恩等人分析了未来的污染问题。
卡恩等人反对《增长的极限》关于 经济增长造成污染,而 污染又反过来限制经济增长的观点 。他们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初期产生环境污染问题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当时人们尚未认识到自己活动的后果,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使用防治污染的技术 。 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一方面加深了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具备了治理环境的经济能力,环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在卡恩等人看来,不能像《增长的极限》那样因技术污染环境而一味地反对技术。 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是互为促进的关系 。 由经济增长推动的科技进步,才是抑制未来社会污染问题的主要动力 。
3.,公元 2000年的地球,
20世纪 70,80年代先后爆发了两次 石油危机,随之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源、能源、环境及其对世界未来的影响问题,以非常现实的方式引起了人们对全球问题的高度重视。于是,在 80年代,
围绕增长极限论而展开的争论形成了 第二次高潮 。
1977年 5月,美国总统 吉米 ·卡特 指示由总统咨询机构 环境质量委员会 与 国务院 一起会同 农业部、能源部、
国际开发署、中央情报局 等 11个联邦政府机构,组织上千名专家着手开展一项投资百万美元、历时三年、规模空前的 未来研究 。
目的是研究? 到本世纪末时,世界人口、自然资源和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作为? 我们长期规划的基础。
专家们于 1980年完成了,公元 2000年的地球,的研究报告 。 同年,美国政府发表了这份从全球角度对未来人口,资源和环境进行预测的报告 。
该报告的基调与《增长的极限》形成和弦和共振,
指出 —— 照目前趋势发展,到 2000年可能会发生规模惊人的世界性问题,? 环境、资源和人口的压力正在加剧,
并将日益决定着地球上的人类的生活质量。这种压力已经严重到难以满足千百万人民对食物、住房、健康和就业的基本需要,或有任何改善的愿望。与此同时,地球的负担能力 —— 生物系统为人类的需要提供资源的能力 —— 正在下降。
《公元 2000年的地球》所反映的趋势强调指出,地球的自然资源正在逐渐衰竭和贫化 。
许多学者认为,这份报告过于悲观。雷内 ·杜博斯教授主张对《公元 2000年的地球》进行? 批判性讨论? 。
他指出,这份报告所依据的材料是非常不完善、
不精确的 。
报告的所有结论都一再用? 如果目前这种趋势继续下去? 这种假设。但是,人类在面临危险或不愉快的局面时,几乎从来不持消极被动的态度,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改变局面的行动。
4.,没有极限的增长》
对,公元 2000年的地球,批评最激烈的是 美国未来学者,马里兰大学教授 朱利安 ·林肯 ·西蒙 。
1981年,西蒙发表了,没有极限的增长,( 即
,最后的资源,) 一书 。
他认为,自然资源的供应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 。 理由有三,地球资源的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搞不清的,各种资源只是在需要时才被探寻和开采 ; 即使我们十分精确地知道自然资源的数量也没有什么经济意义,因为我们有能力开辟其他途径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
技术总是不断进步的,所以自然资源的供应在任何一种经济意义上说都是无限的 。
1984年,西蒙发表了《资源丰富的地球 —— 驳
〈公元 2000年的地球〉》。
西蒙认为,世界总的发展趋势是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而不是逐渐恶化。人类在谈到未来时不免要担心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 危机?,但 正是这些危机在刺激着人类去寻找新的能源、新的? 生存之道? 。
知识是推动世界进步的动力,世界需要人类的共同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
三,全球的觉醒
1.,人类环境宣言》
2.,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3.,只有一个地球》
4.,关于机构和资金安排的决议》
20世纪 70年代以前,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但国际社会尚处于被动应付的阶段 。
事件发生后,许多群众走上街头,声讨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和不重视保护环境的政府 。 正是在公众的强大压力下,政府部门才开始重视环境污染问题,国际社会对于环境污染及其危害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 。
在这一阶段,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还仅仅局限于环境污染上,即就污染问题谈污染问题,尚未意识到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
20世纪 7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 自觉的阶段,人们自觉地投身于环境保护运动的行列。
人们的视野已开始超越地区和国家、民族的地理界限,
开始从全球的角度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世界相继爆发了能源危机,粮食危机,
经济危机 。 人类面临这些困境和危机,陷入深刻的反思 。
国际社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探讨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
结果人类发现,环境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因素息息相关,必须从整个生态系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
在国际社会和广大公众自发参与、自觉反思的情形下,人类终于认识到,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必须寻找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 。
1972年 6月 5~ 16日,世界上 113个国家和地区的
1200名 代表云集在瑞典首都 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有史以来 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
会议宗旨是? 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世界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 。
经过认真地研究和探讨,最后庄严地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会议还通过了由
152位科学家参与撰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的重要报告,
向全世界发出了? 只有一个地球? 的响亮呼声 。 这振聋发聩的呼声强烈地震撼了世界各国的舆论界,赢得了全世界关心人类前途和命运的有识之士的强烈共鸣 。
会议的另一项重要成果是通过了,关于机构和资金安排的决议,,决定建立联合国系统第一个专门致力于国际环境事务的机构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
通过这次会议,人类在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并开始采取联合行动,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
从可持续发展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人类迈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第一个里程碑 。 人将其与在西方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圣经,作比,
将其称为? 人类社会的福音书? 。
《人类环境宣言,由人类对生态环境的 7项原则,
26条信念 组成。
《人类环境计划,由 109项具体建议 组成,涉及环境评价、环境管理和支持措施等 3个方面的内容,对各国环境合作作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规定,深化了
《人类环境宣言》的精神。
《只有一个地球,全称《只有一个地球 —— 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它是 科学家们为 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准备的非官方报告 。
该报告是国际合作中一种独特尝试的成果。 58个国家的科学界和知识界的著名人士,组成了一个大型的通讯委员会,作为编写本报告的顾问。其中 70多人撰写了详细的书面材料,做出了直接的贡献。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秘书长 莫里斯 ·夫 ·斯特朗 在该报告的英文版序言中指出,? 这份报告曾被视为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筹备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它又是许多人以个人身份参加编写的,不受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官方约束的一部著作。因此,这份报告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文件,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向联合国会议秘书处提出的一份报告 。对于编写这份报告的成员提出的惟一约束,就是要求他们不要以具体的国际协议或联合行动的方式,来估价各国政府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的工作。报告的主要目的,就是 提供一些与正式决策有关的背景材料 。
在论证了? 地球的整体性?,? 科学的一致性?,
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之后,作者提出了适合人类生存的? 地球秩序?,
① 加强合作,共同享有生物圈作者以空气和气候的污染、海洋的污染为例,分析整个生物圈的脆弱性和相互依存性 。作者指出,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的各种活动,大大加剧了生物圈的脆弱性。 人类多种活动同地球能量系统的总规模比起来,
虽然微乎其微,然而却可以像稍稍移动跷跷板的支点那样而使之失去平衡,造成致命的危害。
作者认为,所有关于防治全球空气污染的大量工作,
超出了各国政府分别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范围。由于空气和气候的全球相互依赖性,如果没有别国政府参加,
各地区自行决定的对策是不解决问题的。
全球性的问题,显然需要全球的决策和全球的关心。 这就 要求有新的全球性的责任体制,要求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共同采取有效的行动,切实担负起共同的责任 。
② 构建新的技术圈作者在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别面临的困境之后,提出了? 技术圈? 这一概念,指出 人类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通过管理、知识、技术、体制等方面的努力,构建另一种与自然界的生物圈相对应的? 技术圈?,
来改变目前的困境 。
有些国家和地区已在实施有效的计划和控制污染的方案,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所有这一切,都是在现有知识、现有技术和现存制度的范围之内做到了的。
③ 制定人类的生存战略作者认为,近年来,通过对地球基本情况的新理解,
人类已开始获得了有关人类生存的新知识 。
建立地球战略的 第一步,就是 各国应以集体的责任感去发现更多的自然界的知识,以及关于自然界同人类活动如何相互影响的知识 。
建立地球战略的 第二步,就是 建立国家主权和决策的新机制,即将国家间的主权结合起来,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决策 。 这种结合,是建立在生物圈必要的统一性和相互依存性的认识上的,很可能是保护人类未来的最基本的要求 。
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整个报告的 核心议题,? 人类的生存? 。
作者认为,理想的人类生存模式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有机结合 。
现代生态学的客观规律教给人类什么是真正的安全,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独立 。 对于人与环境相互依存性的认识,能使人类深刻地理解到人类的社会性,
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共同生活的必要性 。
四,全球的共识
1.,我们共同的未来》
1980年 3月 5日,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 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 。
1983年 12月,联合国第 38届大会通过 38/161号决议,决定成立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 WECD)。
1984年 10月,该委员会正式成立,成员有在经济、
政治、社会、科学、教育等方面的 22位代表,其中 14
人来自发展中国家。 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 G,H,
Brundland) 任主席 。
联合国要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以? 可持续发展? 为基本纲领,制订? 全球的变革日程? 。 布伦特兰夫人领导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 3年的努力,
历时 900余天,于 1987年完成了《我们共同的未来》
报告 。
1987年 2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东京举行的第八次委员会通过了这份报告 。 同年 12月,该报告又经联合国第 42届大会 通过 。 该报告于 1987年 4月出版后,
立即引起世界范围的巨大反响 。
《我们共同的未来》因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被看做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时代的 第二个里程碑 。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发表为标志,人类迈入一个由可持续发展观念支配的崭新时代。
整个报告共分三篇,即? 共同的关切?,? 共同的挑战? 和? 共同的努力? 。它以一种全新的视野,提出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新模式。
贯穿在其中的核心理念有两个,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 ; 从当代到后代 。
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首先,由于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视野逐渐由地球进入太空。最能给人类带来强烈震撼的,则是人类的天空探索活动。
其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使得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所有人都面临着,全球的挑战,,
并经历着,互相关联的危机,。
再次,人类有能力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更加正义和更加安全的未来世界。
在实现了? 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 的视野转换后,
《我们共同的未来》进而精辟地指出:地球正在经历着一个巨大发展和根本变迁的时期。
我们这个 50亿的人类世界,必须在有限的环境中为另一个人类世界腾出地方 。
所谓? 有限的环境?,即是指当今人类生活的总体环境。
所谓? 另一个人类世界?,即是指 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的世界 。
以这种理解为途径,人类的视野顺理成章地从当代转向了后代。
从当代到后代人类思考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一般以现存事物为依据。如果说人类考虑到将来的话,一般也是依据现存事物去推测不太久远的将来的事态。
《我们共同的未来》将人类的思维视野作了一个革命性的臵换,从当代人的角度去观察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从而建构出? 从当代到后代? 的 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 。
《我们共同的未来》反复指出,人类所要考虑的,
既包括当代人的发展状况、当下的事态,又包括后代人的发展状况、未来的事态 。
它提出人类不仅要采取合理的行动,确保当代人的发展,同时还要为后代人创造条件,确保人类世世代代持续发展下去。
《我们共同的未来》实际研究两个不同但又密切关联的世界,现今的人类世界 和 未来的人类世界 。
报告指出: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的未来是? 受威胁的未来? 。
人类都依赖着惟一的生物圈来维持自身的生命。但每个社会、每个国家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荣而奋斗时,很少考虑对其他国家、对后代人的影响。这样发展下去的后果是危险的,人类将不可能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其前途只能是 贫困、疾病、战争和死亡 。
《我们共同的未来》为人类设计了环境资源管理的新方法和人类持久发展的新模式 ——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我们共同的未来》初步列举了 7项要求:
——,可持续发展要求 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可持续发展要求 促进这样的观念,即鼓励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的消费标准和所有的人可以合理地向往的标准。,
——,可持续发展要求,社会两方面满足人民需要,一是提高生产潜力,二是确保每人都有平等的机会。,
——,只有人口发展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够进行下去。,
——,可持续发展要求,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的速率应尽可能少地妨碍将来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要求 保护动植物物种,。
——,可持续发展要求,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五,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1.,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2.,21世纪议程》
3.,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
4.,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5.,生物性多样性公约》
一、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不同认识
1,强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属性 的概念持续性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用于说明生态的持续性问题 。
生态学家们主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把可持续发展视为
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之间的平衡?,1991年 11月,在国际生态学联合会 ( INTECOL) 和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 IUBS)
联合 举行的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专题研讨会,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的能力 。 该定义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明确提出 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 。
有的学者从整个人类生存生活的生物圈的概念出发,强调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属性,认为 可持续发展是寻求一种最佳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生态的完整性和人类整体生存生活愿望的实现,
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得以持续 。
2,强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属性 的概念
1991年,在世界自然保护同盟( INCN),联合国环境开发署( UNEP) 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 WWF) 共同发布的
《保护地球 —— 可持续生存战略》( 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 中,提出了突出强调可持续发展社会属性的概念,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生存于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 。
在该战略中,充分论证了可持续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 人类社会,即 改善人类社会的生活品质,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明确提出,虽然任何国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但是,只有在? 发展? 的内涵中包含有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获得必须资源的途径,并创造一个保证人人平等、自由、人权的环境,只有使我们的生活在所有这些方面都得到改善的发展,才是真正的? 发展? 。
3,强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属性 的概念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学者很多,表述方式也不尽相同,但不管哪一种表述,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都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的发展;都强调经济发展不再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而是? 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的经济发展? 。
例如,爱德华( Edward B,Barbier) 在他的著作《经济、
自然资源、不足和发展》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 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的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 ;还有的学者进一步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 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未来的实际收入?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等认为,可持续发展就是?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会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
4,强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属性 的概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正因为如此,
一些学者又尝试着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其中,有的学者提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 ‘ 零排放 ’ 或 ‘ 密闭式 ’ 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还有的学者提出:
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 。
这些学者有这样一点共识,污染并不是工业活动不可避免的结果,而是技术差、效率低、管理不善造成的,因此主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技术合作,以缩小技术差距,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生产力,增加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议在全球范围内开发更有效地使用矿物能源的技术,提供安全而又经济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以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并通过恰当的技术选择,停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以保护臭氧层,逐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二,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 可持续发展概念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根据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发现,
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而又广泛的内涵,这里的? 发展? 既不是单纯的经济持续发展或社会持续发展,也不是单纯的生态持续发展。这里的? 可持续? 指的是 以人为中心的? 自然 -社会 -经济? 复合系统的可持续 。
因此,应当以系统的观点,从? 自然 -社会 -经济? 三维结构复合系统出发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确定为,人类能动地调控? 自然 -社会 -经济? 复合系统,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基本概念表明,完整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的和谐统一,
是一个涵盖内容极为广泛的概念。
1.经济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 鼓励经济持续增长,因为 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它既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其质量提供保障,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 。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但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遏制经济增长。
当然,经济持续增长不仅要重视 数量的增长,更要追求 质量的增长,这就客观地要求改变传统的 以? 高投入、高消耗、
高污染? 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 模式,实现 以? 提高效益、
节约资源、减少废物? 为特征的集约型经济增长 。
同时,要相应改变传统的 消费模式,进行文明消费。
2.生态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因为它要 与有限的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正是这种发展的有限性,保证了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才使得持续的发展具有可能性。
因此,生态的可持续与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没有生态的可持续,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反过来,
通过可持续发展又能够实现生态的可持续。
这就要求我们在追求发展时,必须同时注意 保护环境,包括 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 。
3.社会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 社会公平,没有社会公平,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不同的国家或区域,因其发展水平不同,在不同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可能不尽相同,但其本质应当是一致的,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和免受暴力,保障人人有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保障人权的社会环境 。
因此,可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
( 1) 发展的内涵极为宽泛,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还包括保持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性与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 唯有依靠科技进步去提高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发展才能是可持续的 。
( 2) 可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的永续性 。 因此,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地球的生命支持体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是谋求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 。
( 3) 可持续发展中的? 发展?,是人类调控? 自然 -社会 -
经济? 这一复合系统的过程,该调控过程达到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主要标志是:调控机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发展不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的结果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人类美好的社会 。
( 4) 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 。 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 因此,人类在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率,还要追求生态和谐与社会公平,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 可见,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关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战略 。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人类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自然演化规律,按照物质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共存互生等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重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
为此,我们不仅要不断探索生态自然演化规律,而且要将之自觉地运用到可持续发展中来,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经济,社会,生态这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
用系统的观点考察,可持续发展应包括两种能力,即系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其中,系统内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主要涉及如何构建一个既有利于经济有效增长,又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公平的社会体制问题,而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则主要是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要求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不仅要从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出发,更要从环境资源的供给能力出发,在环境资源动态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利用 。
可见,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全方位地覆盖着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但涉及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而且涉及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 。
因此,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1.持续性原则 —— 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
尽管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但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创造物质财富的活动却是有限度的,它要受到地球上客观存在着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
持续性原则强调的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和谐 。
这意味着人类的,发展,和,需求,要以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承受能力为限度 。 一旦这一基础遭到破坏,则人类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 人类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只能是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前提下的发展,是讲求生态持续,,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的发展 。
因此,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 1) 人类必须慎重对待资源问题,冷静而科学地制定合理开发资源的战略,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其临界值 。 如果人类继续像以往那样无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急功近利,
盲目地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在大自然面前为所欲为,忘乎所以,那就必然是竭泽而渔,不仅无法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
而且终将把人类经济社会推上绝路 。
( 2) 要坚持生态原则,讲求生态效益,不能损害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资源,要把发展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 。 鉴于现今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已对人类生存造成致命的威胁,人类应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 只有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生态效益的发展,才能保证发展既带来当代人的利益增进,又不破坏后代人的生存条件,最终实现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
2.公平性原则 —— 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可持续发展中蕴涵着一个全新的价值追求,即实现社会公平的发展 。 这种公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
( 1) 代内公平 。 简而言之,代内公平指发展要满足整代人的需求,而不是只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 。 同代人要依照公正,
合理的原则担负各自的责任 。 具体说来,代内公平具有两层含义 。 第一,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全人类基本需求上的公平性和在社会财富分配上或以社会财富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事业,社会文化发展分享上的公平性,即生存与发展权利上的公平性 。
发展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存与发展条件,让全人类分享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好处 。 如果日益增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仅为少数阶层,少数集团享用,大多数民众所得很少,甚至成为经济增长的牺牲品,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就可以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 。 建立公平分配的格局,给当代人以公平的生存与发展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
( 2) 代际公平 。 可持续发展承认并遵守新的伦理准则,讲求代际公平,即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
由于资源是有限的,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所必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强调今天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应让后代人享有公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权 。 这就是说,实施可持续发展在时间上要遵守理性分配原则,不能靠,贴现,或,赤字,
维持运行,代际之间应依照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与环境 。
3.共同性 原则 — 树立一切为了人类共有家园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涵盖着可持续发展的 普遍性 和 总体性 特征 。
可持续发展以全人类的发展为前提,将之定位为全球性和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把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视为 全球的联合行动,它关系到 人类共有的家园 —— 地球,
进而关系到 每一个国家,地区,每一个产业和企业,关系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社会群体和家庭,关系到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 因此,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发展目标 。
尽管世界各国因 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
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 政策,措施 等方面有所区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具体模式 也不可能是统一的,但人类所追求的大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即一切为了人类共有的家园 —— 地球,
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在,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得到了具体体现,该报告强调指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可持续性原则加以确定 。 解释可以不一,但必然有一些共同特点,必须从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大战略的共同认识 出发 。
在可持续发展中包含这样的深层次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发展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实现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的发展 。
4.精神追求 原则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工业文明导致人类过度的物质追求,人们在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却承受着精神上的空虚,
压抑,迷茫甚至痛苦,可持续发展要把人类从这种困境中拯救出来,恢复精神生活在人类全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
为此,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实现社会公平,而且要 为人类的精神生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重新塑造一种新文化,促使人们产生更高的精神追求并树立全新的价值观,让人类从? 唯物质主义? 和? 人类中心主义? 中解脱出来,实现整个人类的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
5.法制 原则 —— 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经挤,行政,教育等 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法制的强制性也必不可少 。
法律可以把所有人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框架内,
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这就 为制止和惩罚那些无视国法,民意,继续滥砍滥采,滥捕滥杀,滥排滥倒,破坏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人或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