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管理第一节 农业环境管理概述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含义和目标科学、技术和管理被称为实现现代化的三大要素,三者相辅相成,而其中管理这一要素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因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是要靠科学的管理来实现的。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可看出经济发展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美国的产业革命,比英国晚半个世纪,但后来却一跃替代了英国的霸权地位;资源贫乏的日本在二次大战后,迅速赶上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强国。除了其他原因外,强化管理,能够有效地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一样,管理的作用十分重要。我国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加强管理,许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农业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发展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农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农业环境管理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科学技术性强的特点。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综合性
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农业环境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几乎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质量。因此农业环境管理的对象是综合性的,此外,管理的手段也是综合性的,包括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科学技术的及宣传教育的手段都需要综合使用,仅用一种手段往往不能奏效。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社会性
农业环境质量好坏与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直接关系,农业环境恶化,农产品收成质量下降,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全社会的每一成员都应关心和参与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各个部门,也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中来,各自履行其职责。这就是农业环境管理的社会性即广泛性的体现。
(三)农业环境管理的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个不同地区环境差异性很大,因此,农业环境管理也必须根据区域农业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以地方为主进行管理。
(四)农业环境管理的科学技术性
农业环境管理需要运用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学的规律,因此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要解决农业环境问题,防治环境污染,需要许多工程技术措施,采用许多技术手段。现代化的管理也需要许多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
三、农业环境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1.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业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保障农产品环境卫生质量和人体健康。
3.研究制定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农业环境管理机构并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4.组织开展农业环境监测、污染事故调查、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
5.制定并执行农业环境规划、计划,并将其纳入农业总体发展规划、计划当中。
6.组织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人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作用
1.通过农业环境管理,协调农业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历史上,我国在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盲目开荒,破坏植被,致使农业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下降。通过加强环境管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稳固、良好的环境基础上。
2通过农业环境管理,控制工农、城乡交叉污染 通过农业环境管理,合理利用农村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治理乡镇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污染,建立起新的更高级的人工生态系统,使工农、城乡交叉污染得到根本控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3.通过农业环境管理,建立综合管理体系 人们经济行为的短期性与农业环境治理恢复的艰巨性,是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起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体系,促使这一体系早日建成和逐步完善。
4.通过农业环境管理,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业只是向大自然索取,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通过农业环境管理,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的相对平衡,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与手段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
1、按管理范围划分按管理范围划分,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可分为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区域环境管理、农业专业环境管理。
2、按管理性质划分
按农业环境管理的性质可分为农业环境计划管理、农业环境质量管理、农业环境技术管理。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手段
管理手段也就是管理的方式方法,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环境管理手段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农业环境行政管理手段
行政管理手段反映的是一种纵向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依靠强制的组织权威来直接影响下级单位的活动。
要正确运用农业环境行政管理手段,必须注意合理划分该手段的使用范围,使行政手段建立在科学和合法的基础上,避免“长官意志”和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同时要注意与其他手段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的配合使用
(二)农业环境经济管理手段
农业环境经济管理是指在农业环境管理活动中,运用罚款、赔款、奖励等经济杠杆调节有关农业环境保护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从而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但是经济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也会起到反作用。因为经济手段有它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只能起到暂时的、有限的作用,其长远的、稳定的效果差,所以经济手段必须掌握适度,并与其他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相结合,使经济手段在法律的保障下发挥作用。
(三)农业环境法制管理手段正确地运用法制手段,可以保证必要的农业环境管理秩序,使管理系统渠道畅通,职责明确,稳定、有效地运转。首先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执法机构和制度。我国迄今已颁布了不少有关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执行、遵守的情况并不理想,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健全农业环境法制管理,并不一定要建立很多新机构,关键在于提高法律效能,授予某些机关执行农业环境保护法律的权力并建立有关保证法律执行的制度。
(四)农业环境技术管理手段
通过制定农业环境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和污染防治技术等,限制人们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活动,发展对农业环境损害小而经济效益大的技术,以协调技术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能保证农业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当前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还很不够,应当尽快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渗透、应用到农业环境管理过程中去,例如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进行监测、调查和管理,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进行污染治理等,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环境技术队伍的建设,培养、稳定一批农业环境管理技术人才。
(五)农业环境教育手段
农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从而调动人们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环境意识和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
各种管理手段,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经济手段通过对物质利益的调整来调节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手段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问题和矛盾,而教育手段主要是靠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只有将这些管理手段综合运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综合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节 农业环境监测一、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一)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在讲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时曾提到,技术手段是农业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农业环境监测就是农业环境管理所依赖的一种必要的技术手段。所谓农业环境监测,就是以农业环境中污染物及其对农业生物的危害为核心,在一段时间内,间断地或连续地对农业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行监视、测定的过程。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1.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本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发展趋势,追踪污染物在农、畜、水产品中的残留和蓄积动态,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人体健康,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环境监测控其目的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1)常规监测又称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是监测工作的主体。是指定期、定点对农业环境要素、农用化学物质及农产品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分析测试。
(2)特种目的监测也称应急监测,一般均为特定目的服务,如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等。
(3)研究性监测,指为探索来自各类污染源的不同污染物进入农业生态系统,被动、植物吸收后,污染物沿食物链迁移、转化、浓缩、积累的规律。
2.农业环境监测的任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途径,预测农业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为制定农业环境保护计划、规划提供依据。
(2)通过监测,判定各种污染物不同浓度范围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产品的危害程度,结合我国国情,为制定各项农业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3)通过对农用化学物质和进入农业环境的废弃物进行监测,为安全合理使用这些物质提供依据。
(4)进行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为污染事故及时处理提供依据,为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上的技术支持。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方法
1.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
(1)农业环境要素 即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有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农业土壤、农业用水、农田大气以及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等。
(2)农业产品 包括农、畜、水产品,如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肉、蛋、奶、鱼、虾、茶、油料作物、中药材、蜂蜜等,监测其中污染物的含量,是否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
(3)农用化学物质 包括化肥、农药、植物生长激素、农用塑料制品以及用作农肥进入农田土壤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粉煤灰、矿渣肥料等,监测其是否含有对动、植物生长有毒、有害的物质,提供安全性、可靠性的结果报告。
2.农业环境监测的方法
(1)化学监测法 是以分析化学为基础,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分离等原理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是经典的分析方法,使用较普遍,但对痕量水平的污染物分析往往灵敏度不够,因此近几十年来利用化学原理并借助于光、热、声、磁及电子技术等制造了大量分析仪器,有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中子活化分析法、核磁共振分析法、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电子探针等。
(2)物理监测法 如噪声、放射性、电磁辐射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3)生物监测法 各种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变化都有反映,有些很敏感,可作为早期环境污染的“报警器”。目前生物监测的主要方法有:生物群落监测法、生物残毒监测、细菌学监测、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致突变试验等。
第四节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十分丰富。限于课时,这里仅从农业环境管理的角度,对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程序和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农业环境质量按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研究农业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整体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按照环境要素来分,可分为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单要素评价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地面水、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综合评价包括所有环境要素的评价,一般以某一区域为评价单元。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回顾性评价——对过去若干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现状评价——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影响评价——对开发建设项目对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也称预断评价。
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所谓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就是进行这项工作的步骤和基本内容。农业环境质量评价应采取下列基本程序:
l.划定评价范围 根据评价的任务和目的及主要污染源影响的范围,划定评价工作的空间范围,范围最好有明显的界线,如丘陵、山地、海岸等,有时由于工作需要,也可以行政区为界。
2.确定评价的内容 农业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内容十分复杂,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并不是包罗万象,而是根据任务和目的,找出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项目。例如对某一污灌区进行评价,则污水、土壤、植物是评价的主要内容。
3.确定评价的精度 评价的精度主要以采样的密度来体现。评价的对象、目的和范围不同,它们要求的评价精度也不一样。评价的范围越小,取样的密度越大,评价的精度就越高。
4.确定评价标准和统一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离不开评价标准(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根据评价区域的环境功能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工作包括多方面内容,常需多单位、多学科合作,必须统一评价方法,进行室内、室外质量控制,才能使获得的数据稳定可靠并具有可比性。
5.资料收集和现场监测 环境质量评价需要掌握区域环境各要素的历史和现状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可以找出环境质量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是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资料不足的地区,必须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数据要经过统计处理后才能作为评价的依据。
6.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式 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数据和现场实测数据,要加以筛选,去伪存真,然后经过数理统计,找出必要的参数,将整理好的数据制成图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经过几十年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与实践,国内外学者已建立起许多评价模式。但各地环境干差万别,对已有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当地环境实际动态情况选用或建立模式,并采用物理模拟和实测资料加以验证,修正数学模式及其参数。
7.综合评价与提出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对策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作出评价结论。但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过评价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提出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对策,所以环境质量评价应当落实到防治对策上。
三、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很多,目前我国农业环境质量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经验判断与分析法
这是普遍采用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其实质是根据野外实地调查与收集的资料,通过加工处理、提取主导因素或采用多因子叠加,综合判断,作出农业环境要素质量的等级差别。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定性描述为主,辅以部分定量分析。
2.数学模型法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用数学模型法来评价环境质量,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用数学模型来表述环境质量,可以使农业环境质量的特征建立在较精确的定量数据基础上。使用较广泛的数学模型法是指数评价法,主要分为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
(1)单因子指数法 主要用于单个污染因子的评价,其基本表达式为:
I=Ci / Coi
式中,I:评价指数,Ci:第i个评价因子的浓度,Coi: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
(2)指数叠加法 指数叠加法的基本表达式为:
EQI=
式中,EQI:总评价指数,Ii:第i个评价因子的指数值,W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这种加权分指数叠加法的优点是简单明确,其中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因为各种不同的环境要素或污染因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不能平均对待,故用不同的权重值加以区别。确定权重值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是专家法,即向若干个专家征求意见,请每个专家给各个因子打分,最后根据专家的意见加以综合。
(3)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在单因子指数的基础上,用一个数学公式计算出综合指数。例如评价水质和土壤质量常用内梅罗指数法,其表达式为:
I内=
式中:I内:内梅罗指数,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此指数的优点是既考虑到了各污染物指数的平均值,又考虑到了污染指数最高的污染因子的影响。
3.系统分析法
农业环境是人与自然地域综合体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是由一些彼此相互联系的现象与事物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者叫集合体。这种网络结构或集合体,只有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才能揭示其质量特征和形成其特征的原因,揭示区域农业环境单要素质量特征对于区域农业环境总体质量特征的影响程度,也就是可以阐明单项农业环境要素在形成区域农业环境总体质量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才可以提供关于各个单项农业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在进行系统分析时最好与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农业环境管理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发展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农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就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特点
农业环境管理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区域性和科学技术性强的特点。
(一)农业环境管理的综合性
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社会、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农业环境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几乎都会影响到农业环境质量。因此农业环境管理的对象是综合性的,此外,管理的手段也是综合性的,包括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科学技术的及宣传教育的手段都需要综合使用,仅用一种手段往往不能奏效。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社会性
农业环境质量好坏与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直接关系,农业环境恶化,农产品收成质量下降,都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全社会的每一成员都应关心和参与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关的各个部门,也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农业环境管理工作中来,各自履行其职责。这就是农业环境管理的社会性即广泛性的体现。
(三)农业环境管理的区域性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各个不同地区环境差异性很大,因此,农业环境管理也必须根据区域农业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措施,以地方为主进行管理。
(四)农业环境管理的科学技术性
农业环境管理需要运用自然规律,特别是生态学的规律,因此需要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要解决农业环境问题,防治环境污染,需要许多工程技术措施,采用许多技术手段。现代化的管理也需要许多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等。
三、农业环境管理的任务和作用
(-)农业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
1.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不断改善和提高农业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保障农产品环境卫生质量和人体健康。
3.研究制定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级农业环境管理机构并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4.组织开展农业环境监测、污染事故调查、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等工作。
5.制定并执行农业环境规划、计划,并将其纳入农业总体发展规划、计划当中。
6.组织开展农业环境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人才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科学技术水平。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作用
1.通过农业环境管理,协调农业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历史上,我国在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盲目开荒,破坏植被,致使农业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力下降。通过加强环境管理,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才能使农业生产建立在稳固、良好的环境基础上。
2通过农业环境管理,控制工农、城乡交叉污染 通过农业环境管理,合理利用农村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治理乡镇工业和农业生产的污染,建立起新的更高级的人工生态系统,使工农、城乡交叉污染得到根本控制,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3.通过农业环境管理,建立综合管理体系 人们经济行为的短期性与农业环境治理恢复的艰巨性,是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一大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技术等多种手段,建立起综合性的农业环境管理体系,促使这一体系早日建成和逐步完善。
4.通过农业环境管理,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保障农业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农业只是向大自然索取,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农业生态系统失衡。通过农业环境管理,把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维持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的相对平衡,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与手段一、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
1、按管理范围划分按管理范围划分,农业环境管理的内容可分为农业资源环境管理、农业区域环境管理、农业专业环境管理。
2、按管理性质划分
按农业环境管理的性质可分为农业环境计划管理、农业环境质量管理、农业环境技术管理。
二、农业环境管理的手段
管理手段也就是管理的方式方法,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环境管理手段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农业环境行政管理手段
行政管理手段反映的是一种纵向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依靠强制的组织权威来直接影响下级单位的活动。
要正确运用农业环境行政管理手段,必须注意合理划分该手段的使用范围,使行政手段建立在科学和合法的基础上,避免“长官意志”和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同时要注意与其他手段如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的配合使用
(二)农业环境经济管理手段
农业环境经济管理是指在农业环境管理活动中,运用罚款、赔款、奖励等经济杠杆调节有关农业环境保护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调动各方面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从而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但是经济手段如果运用不当,也会起到反作用。因为经济手段有它的局限性,一般情况下只能起到暂时的、有限的作用,其长远的、稳定的效果差,所以经济手段必须掌握适度,并与其他手段特别是法律手段相结合,使经济手段在法律的保障下发挥作用。
(三)农业环境法制管理手段正确地运用法制手段,可以保证必要的农业环境管理秩序,使管理系统渠道畅通,职责明确,稳定、有效地运转。首先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使各项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其次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执法机构和制度。我国迄今已颁布了不少有关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执行、遵守的情况并不理想,原因固然很多,其中没有强有力的执法机构,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健全农业环境法制管理,并不一定要建立很多新机构,关键在于提高法律效能,授予某些机关执行农业环境保护法律的权力并建立有关保证法律执行的制度。
(四)农业环境技术管理手段
通过制定农业环境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技术路线和污染防治技术等,限制人们损害农业环境质量的活动,发展对农业环境损害小而经济效益大的技术,以协调技术经济发展与农业环境保护的关系,使科学技术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能保证农业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当前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技术含量还很不够,应当尽快把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渗透、应用到农业环境管理过程中去,例如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遥感技术、信息传输技术进行监测、调查和管理,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进行污染治理等,此外还应加强农业环境技术队伍的建设,培养、稳定一批农业环境管理技术人才。
(五)农业环境教育手段
农业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人们的生态价值观念,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从而调动人们保护农业环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和群众环境意识和素质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成败。
各种管理手段,对于农业环境保护都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行政手段具有权威性,经济手段通过对物质利益的调整来调节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法律手段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问题和矛盾,而教育手段主要是靠说服教育,以理服人,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技术水平,只有将这些管理手段综合运用,才能取长补短,发挥综合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节 农业环境监测一、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一)农业环境监测的概念在讲农业环境管理手段时曾提到,技术手段是农业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农业环境监测就是农业环境管理所依赖的一种必要的技术手段。所谓农业环境监测,就是以农业环境中污染物及其对农业生物的危害为核心,在一段时间内,间断地或连续地对农业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行监视、测定的过程。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
1.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 根本目的在于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规律、发展趋势,追踪污染物在农、畜、水产品中的残留和蓄积动态,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人体健康,为农业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环境监测控其目的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1)常规监测又称监视性监测或例行监测,是监测工作的主体。是指定期、定点对农业环境要素、农用化学物质及农产品中污染物的含量进行分析测试。
(2)特种目的监测也称应急监测,一般均为特定目的服务,如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等。
(3)研究性监测,指为探索来自各类污染源的不同污染物进入农业生态系统,被动、植物吸收后,污染物沿食物链迁移、转化、浓缩、积累的规律。
2.农业环境监测的任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确定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污染途径,预测农业环境发展变化趋势,为制定农业环境保护计划、规划提供依据。
(2)通过监测,判定各种污染物不同浓度范围对农业环境质量和农产品的危害程度,结合我国国情,为制定各项农业环境质量标准和农产品安全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3)通过对农用化学物质和进入农业环境的废弃物进行监测,为安全合理使用这些物质提供依据。
(4)进行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为污染事故及时处理提供依据,为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上的技术支持。
二、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和方法
1.农业环境监测的对象:
(1)农业环境要素 即与农业生物生长、发育有关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农业土壤、农业用水、农田大气以及野生动、植物,微生物等。
(2)农业产品 包括农、畜、水产品,如粮食作物、蔬菜、水果、肉、蛋、奶、鱼、虾、茶、油料作物、中药材、蜂蜜等,监测其中污染物的含量,是否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
(3)农用化学物质 包括化肥、农药、植物生长激素、农用塑料制品以及用作农肥进入农田土壤的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粉煤灰、矿渣肥料等,监测其是否含有对动、植物生长有毒、有害的物质,提供安全性、可靠性的结果报告。
2.农业环境监测的方法
(1)化学监测法 是以分析化学为基础,利用化学反应和物理分离等原理建立起来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重量法、容量法和比色法,是经典的分析方法,使用较普遍,但对痕量水平的污染物分析往往灵敏度不够,因此近几十年来利用化学原理并借助于光、热、声、磁及电子技术等制造了大量分析仪器,有光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质谱法、中子活化分析法、核磁共振分析法、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电子探针等。
(2)物理监测法 如噪声、放射性、电磁辐射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3)生物监测法 各种生物对环境污染和变化都有反映,有些很敏感,可作为早期环境污染的“报警器”。目前生物监测的主要方法有:生物群落监测法、生物残毒监测、细菌学监测、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畸致突变试验等。
第四节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容十分丰富。限于课时,这里仅从农业环境管理的角度,对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程序和方法作一简单介绍。
一、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农业环境质量按一定的方法和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研究农业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整体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农业环境质量评价按照环境要素来分,可分为单要素评价和综合评价。单要素评价包括: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地面水、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等;综合评价包括所有环境要素的评价,一般以某一区域为评价单元。按时间划分,可分为回顾性评价——对过去若干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现状评价——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价,影响评价——对开发建设项目对未来环境可能发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也称预断评价。
二、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所谓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就是进行这项工作的步骤和基本内容。农业环境质量评价应采取下列基本程序:
l.划定评价范围 根据评价的任务和目的及主要污染源影响的范围,划定评价工作的空间范围,范围最好有明显的界线,如丘陵、山地、海岸等,有时由于工作需要,也可以行政区为界。
2.确定评价的内容 农业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内容十分复杂,在进行具体评价时,并不是包罗万象,而是根据任务和目的,找出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项目。例如对某一污灌区进行评价,则污水、土壤、植物是评价的主要内容。
3.确定评价的精度 评价的精度主要以采样的密度来体现。评价的对象、目的和范围不同,它们要求的评价精度也不一样。评价的范围越小,取样的密度越大,评价的精度就越高。
4.确定评价标准和统一评价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离不开评价标准(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必须根据评价区域的环境功能确定评价标准。评价工作包括多方面内容,常需多单位、多学科合作,必须统一评价方法,进行室内、室外质量控制,才能使获得的数据稳定可靠并具有可比性。
5.资料收集和现场监测 环境质量评价需要掌握区域环境各要素的历史和现状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可以找出环境质量的形成、变化和发展规律,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是评价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资料不足的地区,必须进行现场监测,监测数据要经过统计处理后才能作为评价的依据。
6.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式 收集到的历史资料数据和现场实测数据,要加以筛选,去伪存真,然后经过数理统计,找出必要的参数,将整理好的数据制成图表,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经过几十年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与实践,国内外学者已建立起许多评价模式。但各地环境干差万别,对已有的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必须结合当地环境实际动态情况选用或建立模式,并采用物理模拟和实测资料加以验证,修正数学模式及其参数。
7.综合评价与提出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对策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作出评价结论。但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通过评价掌握区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规律,提出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对策,所以环境质量评价应当落实到防治对策上。
三、农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很多,目前我国农业环境质量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经验判断与分析法
这是普遍采用的一种传统的方法,其实质是根据野外实地调查与收集的资料,通过加工处理、提取主导因素或采用多因子叠加,综合判断,作出农业环境要素质量的等级差别。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以定性描述为主,辅以部分定量分析。
2.数学模型法
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用数学模型法来评价环境质量,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用数学模型来表述环境质量,可以使农业环境质量的特征建立在较精确的定量数据基础上。使用较广泛的数学模型法是指数评价法,主要分为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
(1)单因子指数法 主要用于单个污染因子的评价,其基本表达式为:
I=Ci / Coi
式中,I:评价指数,Ci:第i个评价因子的浓度,Coi:第i个评价因子的评价标准。
(2)指数叠加法 指数叠加法的基本表达式为:
EQI=
式中,EQI:总评价指数,Ii:第i个评价因子的指数值,Wi:第i个评价因子的权重这种加权分指数叠加法的优点是简单明确,其中权重的确定十分重要,因为各种不同的环境要素或污染因子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不能平均对待,故用不同的权重值加以区别。确定权重值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是专家法,即向若干个专家征求意见,请每个专家给各个因子打分,最后根据专家的意见加以综合。
(3)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在单因子指数的基础上,用一个数学公式计算出综合指数。例如评价水质和土壤质量常用内梅罗指数法,其表达式为:
I内=
式中:I内:内梅罗指数,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此指数的优点是既考虑到了各污染物指数的平均值,又考虑到了污染指数最高的污染因子的影响。
3.系统分析法
农业环境是人与自然地域综合体组成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是由一些彼此相互联系的现象与事物构成的网络结构或者叫集合体。这种网络结构或集合体,只有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才能揭示其质量特征和形成其特征的原因,揭示区域农业环境单要素质量特征对于区域农业环境总体质量特征的影响程度,也就是可以阐明单项农业环境要素在形成区域农业环境总体质量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才可以提供关于各个单项农业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信息。在进行系统分析时最好与上述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