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分类学讲稿第 一章 昆虫系统学的基本原理第一节 系统学概述一、物种概念
物种(species)是分类的基本阶元,物种定义是系统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二、分类阶元和分类单元
目前地球上已知的昆虫约100余万种,未命名的更多。如此众多的种类,必须有科学的分类系统,才能对它们进行正确的识别、分类和利用。
分类阶元 分类单元界kingdom 动物界Animalia
门phylum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纲class昆虫纲Insecta
目order膜翅目Hymenoptera
科family 蜜蜂科Apidae
属genus 蜜蜂属Apis
种species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
三、种下阶元
(一)亚种? 由于地理隔离,不同种群间基因交流降低,各自向不同方向演化,有相当大的趋异,但相互间仍能杂交,未达到种隔离的级别,就定为亚种(subspecies)。
(二)变种? 变种(variety)在早期的分类学实践中应用较多,用以描述那些与模式标本不符合的个体,
(三)生态型? 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生态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表现型称生态型(ecotype)。
第二节 分类特征
分类中可以选择的特征主要包括:
(一)形态学特征:形态学特征是分类学中最常用、最基本的特征,除体长、体宽、颜色等一般的外部形态外,还用到一些特殊构造(如外生殖器、各种腺体等)、内部形态(如消化道、神经系统等解剖学特征)、胚胎学特征及胚后发育特征等;
(二)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包括栖境和寄主、食物、季节变异、寄生物、寄主反应、行为学特征、求偶和其他行为隔离机制及其他行为类型;
(三)地理学特征:主要包括一般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种群的同域-异域关系等;
(四)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包括代谢因子、血清、蛋白质和其他生化差异等;
(五)细胞学特征:细胞核、精子以及其他细胞学的特征等;
(六)分子生物学特征:同工酶、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核酸序列等特征。
第三节? 命名法
一、学名的构成
(一)种级单元和名称
1.双名法(binominal monenclature):
1种昆虫的种名(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1个词属 名,第2个为种名,即“双名”(binomen)。如菜粉蝶(Pieris rapae L.)。分类学著作中,学名后面还常常加上定名人的姓。但定名人的姓氏不包括在双名法内。
2.三名法(trinominal monenclature):
1个亚种的学名由3个词组成,即属名 + 种名 + 亚种名,即在种名之后再加上1个亚种名,就构成了“三名”(trinomen)。如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
种级学名印刷时常用斜体,以便识别。属名的第1个字母须大写,其余字母小写,种名和亚种名全部小写;定名人用正体,第1个字母大写,其余字母小写。有时,定名人前后加括号,表示种的属级组合发生了变动。
种名在同1篇文章中再次出现时,属名可以缩写。
(二)种上单元和名称
1.种级以上的名称是单名,由1个拉丁词组成,第1个字母大写,排版时属名用斜体,属级以上的阶元则用正体。
2.属级以上名称的构成:一些分类阶元的学名有固定的词尾,科名是以模式属的属名词干加词尾-idae构成,亚科名以模式属词干加词尾-inae构成,族名加词尾-ini,总科名加词尾-oidea。
3.科级以上的名称不受此法规约束。
(三)新分类单元 1个新分类单元被命名时应清楚地注明其隶属关系,属于哪个纲、目和科。在新名称后面应紧跟1个相应的缩写说明,如:新属用“gen,n.”或“gen,nov.”,新种用“sp,N.”或“sp,Nov.”。新种和新亚种的描述应附有一个满意的插图或照片,以补充说明新种和新亚种的特征。
(四)命名者的引用? 命名者的姓不是学名的组成部分,在用到某一学名时,命名者的姓可以引用也可忽略。属级以上学名的作者一般不引用,但属和种的作者常需写出,尤其是在分类专著或论文中。命名者姓氏的缩写也不能随便,如“L”只表示是林奈的姓氏Linnaeus的缩写,其他以字母“L”开头的分类学家的姓氏不能再缩略成L。
二、优先律
在动物分类实践中,经常发生1个种被两个或多个作者分别多次作为新种来记载发表的情况,因此1个种可能会有几个名称,这时就要用到优先律。即最早给予的学名,
三、模式方法和模式标本
(一)模式标本? 当1个分类单元被作为新种而描述发表时,描述者必须指定1个或多个标本 。
1.正模(holotype)记载新种时所根据的单一模式标本
2.副模(paratype)。 载新种时,除应指定其中的1个标本作为正模外,其其余的标本均为副模。
3.综模(syntype) 有时根据一系列标本记载新种而又未指定某一标本为正模标本,这时所有标本都是纵模标本。
第四节? 昆虫系统学主要学派简介
在系统学的理论上就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表征分类学派、支序系统学派和进化系统学派。
一、表征分类学
表征分类学(phenetics)也叫数值分类学(numerical taxonomy),由R.R.Sokal和P,H,A,Sneath于1963年所创立。
(一)表征分类学的特征? 表征分类学通过分析大量的、等权的、不相关的特征来表达生物间的自然关系。在实践中通常要求选取100~200个特征,而且越多越好。
(二)表征分类学的方法? 表征分析的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待分的生物单元或类群。用为分类运算单元OTUs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表示分类单元。
2.对每个OTU选择特征,并对特征进行数值化,组建原始数据矩阵。
3.对原始数据标准化,然后通过数学方法建立相似性数值矩阵。
4.利用聚类技术产生树形图(dendrogram)。1种常用的树形图是UPGMA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Averaging,不加权算术平均法)。
(三)表征分类学的问题? 表征分类学的最大问题也是它最大的特色,即主张不给特征任何加权。但事实上,特征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是不均等的。
二、支序系统学
支序系统学(cladistics)也称为系统发育系统学(phylogenetic systematics)由德国昆虫学家W.Hennig于1950年提出的。
(一)支序系统学的特征 支序系统学认为最能反映系统发育关系的依据是分类单元之间的血缘关系,而反映血缘关系的最确切方法是分类单元相对于共同祖先的近度,简称共祖近度(relative recency of common ancestor),也即1种严格基于共同祖先的进化树上的分支顺序,并据此进行归类。
支序系统学规定任何1个自然类群或分类单元,不论其分类阶元的高低,均应源自同一祖先,即是1个单系群(monophyletic group)。单系群是由1个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裔组成的类群。支序系统学只承认单系群是有效的,因此,1个分类单元是否为单系群就成了归类的标准,任何非单系群(并系群和复系群)的分类单元都不被承认。并系群(paraphyletic group)是具有1个共同祖先,但不包括所有后裔的类群,即包含1个共同祖先的部分(而非全部)后代的系群,而复系群(polyphyletic group)则是不包含所有分类单元共有的祖先的类群,是趋同相似性。
支序系统学认为,某一类生物的某一特征在该类生物的进化过程中随时间发生顺序性变化。特征演化的顺序,是系统发育的指示和标准。
(二)支序系统学的方法支序系统学通过制定支序图(cladogram)来建立发育关系。支序图反映的主要是分支事件(或分化)发生的相对顺序,但当赋以进化意义时,支序图就成了系统图(phylogram)(或谱系图)。因此,支序图表示了分类单元或分支(clade)之间的进化关系、顺序和过程,同时说明了各特征的演化。确定各分支点在支序图中的相对位置或相对顺序的过程称为支序分析(cladistic analysis)。
(三)支序系统学的问题? 只根据近裔共性进行归类,而忽略从祖先遗传下来的祖征。严格基于分支的顺序,而忽略了分支的长度,即趋异或进化速度;无法肯定哪些特征对于那个类群是独特的(鉴别性的),并被最近的共同祖先所具有的,哪些特征是随后演化的。根据所使用的特征不同,有时会有1个不同的共同祖先。如果应用代谢特征,那么鸟和哺乳动物就是近表亲,鳄鱼与两者都不近缘。如果应用头壳和心脏构造,那么鸟和鳄鱼就是近亲。支序系统学家仍然存在着同样的主观性和任意性。
三、进化系统学
进化系统学(evolutionary systematics)即考虑分支的顺序,又考虑分支之间的进化程度,是分支和趋异的结合,是十分重视进化程度和速度的学派,代表人物是E.Mayr和G.G.Simpson等。进化系统学实际上是支序分类方法和表征分类学方法的某种程度的结合,它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既代表生物的总体进化关系,又能使分类单元内生物的相似性最大的分类。
建立分类时考虑所有的特征,但更强调某些特征。例如,昆虫的翅脉和外生殖器。其原因是某些特征被证明比其他特征在定义自然类群时更可靠。有些特征更普遍、稳定和保守,因此更可能表示反映过去重要进化事件的衍征。
然而,进化系统学也有许多缺陷。进化系统学既考虑分支进化,又考虑前进进化,即分支之间的进化程度,但实际上要在同1个支序图上同时反映两方面的信息是很困难的,事实上还没有可操作的、严格的途径。使用几个非常不同的标准(系统发育、趋异、适应水平)来定义具体的分类单元,表现出在方法论上的主观、任意、无统一遵循的严格标准。相比之下,支序系统学方法有其准确、实用、直观等优点,因此,在过去几十年中,进化系统学派已经极大地衰落了,而支序系统学崛起成为主导的学派。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物种?实践中可用哪些分类特征区分物种?
2.什么是分类阶元和分类单元?并举例说明。
3.何谓“双名法”,并举例说明。
4.动物命名法规的核心是什么?解释其含义。
5.解释模式方法和模式标本的含义。
6.简述昆虫系统学主要学派的论点。
第二 章?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及分类
目的要求? 了解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主要内容? 1.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
2.六足总纲的分类
第一节 六足总纲的系统发育六足总纲Hexapoda相当于传统的、广义的昆虫纲Insecta s.h1a.t.,
一,弹尾纲Collembola
弹尾纲是六足纲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在六足总纲中年代最早的化石是弹尾纲昆虫化石,形成泥盆纪时期的老红沙岩石中,距今4亿年。
弹尾纲特征:腹节退化为6节,其中1、3、4节分别有腹管、握弹器和弹器3对附肢;神经系统集中,仅胸部具有3对神经节,腹部神经节与后胸神经节愈合;气管系统全退化,无气门或有气门,但位于颈部。弹尾纲独特的腹部特征使其与六足总纲其它类群在形态学上的差异很大。弹尾纲的祖先有可能为增节变态,但胚胎发育之后体节并不再增加可能是该纲的个体衍征。一般学者认为弹尾纲的种类起源于多足类的结合纲。
二,原尾纲Protura
原尾纲迄今尚未发现化石证据,但据原尾纲与弹尾纲的生存时间相似推断,原尾纲在泥盆纪也出现了。原尾纲已被证明是自然单系群,主要的自体衍征有:无幕骨;无触角;无单眼和复眼;前胸足增大,通常上举并向前方伸出,用作感觉器;腹部仅1~3节具附肢遗迹;特有的外生殖器。Baccetti根据对精子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认为,原尾纲是独立起源的。
三、双尾纲Diplura
本书将传统的双尾目作为六足总纲中的一个纲。尽管双尾纲与原尾纲和弹尾纲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头部构造内藏式,即“内口类”等,但双尾纲已经演化成外形与弹尾纲和原尾纲差别相当大的动物。双尾纲主要特征是眼消失;触角长而多节;尾须发达,线状或钳状等。这些特征也说明双尾纲已经演化成外形与弹尾目和原尾纲差别相当大的动物。双尾纲起源于第三纪。
四、昆虫纲Insecta
根据昆虫纲是否原生无翅,可将昆虫纲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一)无翅亚纲Apterygota 原生无翅昆虫源于志留纪或更早,包括石蛃目Microcoryphia和衣鱼目Zygentoma,二者属于传统的缨尾目Thysanura。
(二)有翅亚纲Pterygota? 翅的出现是昆虫进化的一大步骤,使昆虫成为地球上最早具有飞行能力的动物。有翅昆虫似乎是在石炭纪突然出现的。有翅亚纲的主要衍征是在中胸和后胸上出现了具翅脉的翅。
根据休息时翅能否向后折叠于背上,有翅亚纲分为2个类群:古翅次纲Paleoptera和新翅次纲Neoptera。
1.古翅次纲Paleoptera最初的翅像扇子一样有深褶,只有非常简单的翅关节来飞行,但在休息时翅不能折叠于背上。 它在石炭纪和泥盆纪是优势类群,但今天仅存2个目:蜉蝣目Ephemeroptera和蜻蜓目Odonatara
2.新翅次纲Neoptera? 随着昆虫纲的进化,上石炭纪之前在有些古翅类分支中,出现了翅的折叠机制,使翅休息时可以折叠并向后置于背上,它主要是靠第3腋片和侧翅突折叠肌来实现的;
根据幼虫期翅在体外还是在体内发育,把新翅次纲分为外翅部Exopterygota和内翅部Endopterygota。
(1)外翅部Exopterygota 最早的新翅类昆虫,幼期翅芽在体外发育,所以称为外翅部Exopterygota。又因为它们均没有蛹期,其变态类型属于不完全变态,所以又称为半变态类Hemimetabola。
(2)内翅部Endopterygota 昆虫进化的下1个主要步骤是完全变态的发展,也是出现在上石炭纪之前,这些昆虫属于内翅部Endopterygota。内翅部的昆虫属于完全变态,有明显的幼虫、蛹以及成虫期,在高龄幼虫期,翅芽在外面不明显,翅组织完全是在体内发育的,到蛹期才出现;
第二节 六足总纲的分类
一,弹尾纲
(一)形态特征
1.体长大多为1~3mm,最长可达10mm;身体呈圆筒形、球形、扁平形等各种各样;表皮柔软,光滑或生有小的颗粒、瘤状突起,有的生有毛、鳞片;体色多变。
2.头具触角,4节,少数5节或6节;有些类群幼虫的触角基部和眼区之间有角后器;无真正的复眼;单眼有或无,最多可达8个;上颚和下颚长在头内。
3.胸部3节;每节上有1对胸足;足由基节、转节、股节和胫跗节组成,胫跗节有1小的跗端节,其上有1个爪或1个爪和1个小爪;足末端背面最长的刚毛称为粘毛。原生无翅。
4.腹部6节,第1、第3和第4腹节上分别生有腹管(或称粘管)、握弹器和弹器3种特化的附肢(图29-1)。
(二) 生物学及分类概况
1,弹尾纲昆虫分布很广,从赤道到两极的附近(如南纬83o的南极),从平原至海拔6 400m的高山,几乎任何类型的栖息地都有跳虫的存在。
2.跳虫一般生活在潮湿场所,以腐殖质、菌类为主要食物,有些种类取食孢子、发芽的种子及活植物。也有栖息在水面,取食藻类;栖息在海滨,取食腐肉;极少数种类为肉食性。
3.跳虫主要营两性生殖,受精完全是间接受精,也有单性生殖。跳虫的卵由粘液包裹着产在小的洞穴或缝隙间。卵聚产成卵块或单产。卵光滑、球形、乳白色。跳虫的胚后发育为表变态,刚孵化的幼虫与成虫的区别仅是大小、身体各部分比例、幼虫无色素或色素仅仅局限在眼区和无生殖器官。大部分种类的幼虫和成虫在其它方面是相像的。虫龄从2龄到50龄或更多都有。性成熟后生长减缓。发育并不是连续的,在寒冷的季节生长间断。卵或幼虫以眠的形式度过干旱季节。
(三)全世界分类概况
1.全世界6 000种
2.中国道190余种
3.分属1目4亚目16科
二,原尾纲形态特征
1.原尾虫身体细长如梭,体型微小,身体全长在2mm以下。
2.成虫体色一般为半透明的玉色,身体后半部至尾端以及前跗节常为土黄色或棕黄色,但华蚖的体壁坚硬且呈红棕或棕色。幼虫早期为乳白色,后期逐渐与成虫的颜色接近。
3.头部卵形或梨形,前端略狭细。无触角,缺复眼和单眼。背面近两侧有1对假眼,是原尾虫特有的感觉器官;前端腹面生有口器,为内颚式,多数种类的口器为咀嚼型,包括上唇、上颚、下颚、下颚须、下唇和下唇须等几个部分。
4.胸部3节,前胸背板短小,仅及中、后胸背板的1/3至1/2;胸部3节腹板大小相仿,侧板均不发达,由少数骨片组成。每节有胸足1对,其跗节末端为跗前节、爪垫、距毛和爪。前胸足特别长大,向头前伸出。
5.腹部由12节组成,最后1节称为尾节,无尾须。生殖孔位于第11节腹面后缘中央。每1腹节由背板和腹板组成,前部各节的侧板尚未与背板分离,常称为背侧板,而8~11节已具有明显的侧板。在腹部前3节的腹面,各生1对腹足,2节或1节。在第8节腹节背板后端两侧有1对腹腺开口于此,其上各覆有1片形状不一的“盖”,后缘常生有数目不等的尖齿,称为栉梳comb。胸、腹部毛序chaetotaxy的变化是鉴定种类的1个重要依据(图 29-2)。
(二) 生物学特性
1.增节变态。
2.原尾虫终生在土壤中渡过,主要以寄生在植物根须上的菌根菌为食,同时也是捕食性昆虫猎取的对象。
3.原尾虫的栖息环境非常广泛,适应性也较强,是遍布世界六大地理区的类群。原尾虫大多数分布在0~15cm土层中,30cm以下很少发现。土壤温度、干湿度、酸碱度(PH值),以及季节动态变化等对原尾虫的分布影响很大。
(三) 分类概况
1.全世界6 50种
2.中国道160余种
3.分属2目9科
三、双尾纲
(一)形态特征
1.双尾虫是1类体表呈白色或乳白色的细长而扁平的小型节肢动物(2~5mm,少数种可达50mm)。头呈圆形或椭圆形。无复眼和单眼。触角念珠状,多节。口器为内口式咀嚼口器,被头壳深深盖住。上颚端部有齿,下颚内叶有梳。下唇须圆形或弧形。
2.胸部3节,前胸小,中、后胸较大。 胸气门2~4对,第1对气门在前胸与中胸之间,第2对位于中胸背板与中足基节之间,第3对在后胸前缘,第4对位于后胸背板与后足基节之间。有3对胸足,构造简单,跗节不分节。
3.腹部10节,康虫八类腹部无气孔,而铗虫八类在腹部第1~7节各有1对气孔;腹部第1~7节腹板可有1对基节囊泡和1对刺突;腹部第10节具有1对分节的尾须或单节尾铗;成虫生殖器位于腹部第8节腹板的后缘,很简单,康虫八类雄性生殖孔为1圆形突起,雌性生殖孔由2块腹瓣和1对背瓣组合而成;铗虫八类雌、雄性均为横向开孔,雄性生殖孔左右各有1个圆锥形生殖瓣突起(图 29-3)。
(二)生物学特性
1,双尾虫是1类广泛分布的小型土壤动物 。
2.表变态,一生中不断地蜕皮,直至外生殖器出现后,还出现多次蜕皮,最多一生蜕皮可达40次左右。
3.双尾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般生活在土表腐殖质层的枯枝落叶中、倒木下、腐烂的树干中、石缝内,有些生活在蚁穴和洞穴中。
4.以活的微小土壤动物、微生物、植物根和动植物的尸体和碎屑作为食物。
5.双尾虫行体外受精。
(三)分类概况?
1.全世界 800余种
2.中国道 不详
3.分属1目2亚目9科
四,昆虫纲
昆虫纲可分为无翅亚纲和有翅亚纲。
4形态特征
1.昆虫的虫体大小差异很大,微小型~极大型,最小的昆虫只有0.25mm长,最大的体长可超过300mm。体形也是千姿百态,有的为椭圆形或圆球形,有的细长如棍棒,有的宽大似叶片,有的横扁,有的侧扁等,但一般呈圆筒形。
2.头部通常具有复眼和数目不等的单眼。触角形状多变,一般为3节。
3.胸部由3个体节组成,通常具有2对翅和3对足,跗节分亚节。
4.腹部为8~11节。在无翅亚纲各目中,有些腹节上具成对的刺突和囊泡。在有翅亚纲昆虫中,成虫腹部无行动的附肢。雌成虫具由第8和第9腹节生殖突形成的产卵器,腹部第11节末端向后伸出分节的尾丝 。
(二)生物学及分类概况
1.昆虫纲的变态类型较多。
2.昆虫栖境很复杂,一般为陆生,栖息于植物上或表土下,取食于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有的生活于室内,危害储藏物;有的寄生于人和脊锥动物体上,吸血传病;还有不少种类为水生,捕食鱼和水生动物。
3.昆虫的食性是异常广泛的,具前人估计,昆虫中有48.2%是植食性的,28%是捕食性的,2.4%是寄生的,还有17.3%是腐食性的。
4.昆虫具有各种习性,如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假死性、群集性、迁飞和扩散等,有的昆虫还具有拟态和保护色。
5.生殖方式多为两性生殖,有些为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卵生、幼体生殖等。
(三)分类概况 昆虫纲分为32个目(详见第三十章昆虫纲分类)。
复习思考题
简要解释昆虫纲中各目间的关系。 
第三 章? 昆虫纲分类
(一)蜉蝣目Ephemerida
1.识别特征? (1)体柔软纤细; (2)翅三角形,后翅明显小于前翅;(3)腹末有一对细长多节的尾须和一条中尾丝。
2.生物学特性 (1)原变态(具亚成虫期);(2)亚成虫和成虫生命很短,(朝生暮死,数小时至一周)。(3)稚虫期1~3年(蜕24次皮)
3,经济价值 (1)为鱼类和水生动物的主要食物(2)检测水质。
4.分类慨况? 全世界已有14个科,2000多种;中国有40余 种。
(二)蜻蜓目Odonata 通称蜻蜓,豆娘
1,识别特征? 1)体细长;2)复眼发达;3)触角刚毛状;4)翅膜质,分布有发达的网状翅脉。
2,生物学特性 (1)半变态;(2)捕食性
3,经济价值? 有益也有害
4,分类慨况 全世界已有20多个科,500多种;中国有300余种。
(三)蜚蠊目Blattaria俗称蟑螂、地鳖
1.识别特征(1)体遍平,椭圆形;(2)前胸背板发达盖及头部。
2.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2)喜黑暗;(3)卵生或卵胎生;(4)杂食性
3.经济价值? (1)卫生害虫 (2)部分种类是中药。
4,分类慨况? 全世界已有3个科7000多种;中国有250余种。
(四) 螳螂目Mantodeu 俗称螳螂和刀螂
1.识别特征? (1)头三角形活动自如; (2)前胸狭长能动; (3)前足为典型的捕捉足。
2,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2)捕食性;(2)具互相残杀的 习性。
3,?经济价值 (1)捕食昆虫? (2)入药
4,分类地位? 全世界有1个科2000多种;中国有50余种。
(五)等翅目Isoptera? 通称白蚁识别特征 (1)触角念珠状;? (2)前后翅大小、形状及脉序相等。(详情见后)
(六)缺翅目Zoqptera
*黄复生在1974年于西藏考察时首次发现。
1,识别特征 (1)体微小,形似白蚁;(2)后足腿节粗壮大; 3)具翅者翅脉退化易脱落。
2.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2)生或于树皮下和死树、朽木及含有腐植质的土中。
3,经济价值? 具有一定的分类价值。
4.分类慨况全世界有1个科20多种;中国有1种
(七)襀翅目Plecoptera俗名叫石蝇
1.识别特征 (1)体中至大型、软而扁平;(2)前、中、后胸大小几乎相等;(3)前翅为狭长,后翅臀叫宽大,翅脉较少,平放于腹背上。
2.生物学特性 (1)半变态;(2)稚虫捕食性、成虫植食性。
3,经济价值? 检测水质;具有一定的分类地位.
4.分类慨况? 全世界已有20几个科1700多种;中国有260多
种。
(八)? 竹节虫目Phasmida?俗名竹节虫
1.识别特征? (1)大型或极大型;(33cm当今最大的昆虫)
(2)细长似竹或宽扁似树叶;
2.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
(2)具拟态和保护色;
(3)植食性。
3.经济价值 (1)害虫
(2)观赏昆虫
4.分类慨况? 全世界已知5科250几种;中国有5种。
(九)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俗名蛩蠊
*1986年王书永在长白山首次发现
1. 识别特征?(1)体微小,细长,白色,无翅,似双尾虫;
(2)触角丝状,复眼退化,无单眼;
(3)腹末具一对细长的尾须,雌虫具剑状产卵
器;
2 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2)杂食性(3)生活于海拔 1500~6500m的高山地区。
3,经济价值? 有一定的分类地位。
4,分类慨况 全世界仅1科25种;中国仅有1种。
(十)直翅目Othoptera 包括蝗虫、蝼蛄等
识别特征(1)口器咀嚼式
(2)前翅狭长,革质;后翅膜质,臀区发达。
(十一)纺足目Embioptera? 俗名足丝蚁
1.识别特征(1)前足发达,第一跗节膨大,具丝腺;
(2)翅狭长,前后翅相似,翅脉简单。
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
(2)生活于树皮缝、蚁穴、白蚁巢中;
(3)植食性。
3.经济价值? 危害性不大,具有一定的分类地位。
4.分类慨况 全世界有8个科300多种;中国有5种。
(十二)重舌目Diploglossata?俗名鼠螋(自学)
*全世界仅1科,10多种;我国尚未发现。
(十)革翅目Dermapteva? 通称蠼艘和蝠艘
1.识别特征
(1)体狭长,扁平而坚硬;
(2)蜕裂线明显;
(3)前翅短,末端平截状;
(4)具尾铗。
2.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
(2)多栖息与石下、枯枝落叶等隐湿场所;
(3)杂食性。
3.经济价值 天敌昆虫
4.分类慨况 全世界有7个科1200多种;中国有220多种。
(十四)同翅目Homoptera? 包括蝉、叶蝉等
1.识别特征(1)口器刺吸式
(2)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详情见后)
(十五)啮虫目、(十六)食毛目及(十七)虱目?

啮虫目
Corrodentia
食毛目
Malloptera
虱目Anoplura
识别特征
1,俗名
2.? 头
3.? 口器
4.翅
啮或书虱大咀嚼式无或有
羽虱鸟虱大而变平咀嚼式无
体虱小圆锥形刺吸式无
生物学特性
1、食性
食书籍、谷物、皮毛、动植物标本等
食羽毛、皮肤的分泌物等
刺吸动物的血液;
2、栖息环境
室内、室外树干上、苔藓上动物穴中等。
羽毛中。
寄生于哺乳动物体外
经济价值
害虫少数种类捕食甲壳虫盒蚜虫
畜牧害虫
卫生害虫
分类慨况
全世界有2000余种;
中国10多种;
2个亚目13个科
全世界有4500余种;
中国120多种;
2个亚目13科
全世界有500余种;
中国50多种;
2个亚目13个科
(十八)捻翅目Strepsiptera?俗名 捻翅虫
1。识别特征? 1)体微小,雌雄二型性;2)雌虫无翅,终生寄生;3)雄性触角发达,扇形;4)前翅退化呈平衡棒,后翅大,扇状,翅脉退化;
2.生物学特性 1)全变态;? 2)寄生性
3.经济价值 害虫或益虫
4.分类慨况? 全世界有17个科370多种;中国有10多种广翅目(十九)、脉翅目(二十)和蛇蛉目(二十一)特征比较
广翅目Megoloptera
脉翅目Nouroptera
蛇蛉目Raphidiodea
体型
中—大型
小—大型
小—中形
翅缘脉
不分支
多分支
部分分支
前胸
发达近方形
短小
细长呈颈状
头式
前口式
下口式
前口式
上颚
特别发达


头形


三角形似蛇头
变态类型
全变态
全变态
全变态
经济价值
天敌
天敌
天敌
分类慨况
世界
500多种
5000多种
120种
中国
不详
不详
2种
分属
2个科
40个科
3个科
(二十二)? 长翅目 俗名蝎蛉、举尾虫
1。识别特征 1)下口式;2)翅狭长。前后翅大小相似;3)外生殖器膨大成球状并上举;
2.生物学特性? 1)全变态 2)幼虫为肉食性或腐食性。3)成虫为捕食性
3。经济价值? 益虫4。分类慨况? 世界已知7科400多种;中国有80余种。
(二十三)毛翅目Trichoptera 成虫叫石蛾,幼虫叫石蚕。
1。识别特征1)似蛾2)触角细长3)口器咀嚼式;4)翅面具微毛,翅脉接近理想脉序。2。生物学特性1)全变态2)幼虫水生3)肉食性或植食性。3。经济价值 1)为淡水养鱼的食料2)少数种类有幼虫为害水稻的记载4。分类慨况? 世界已知17个科5000多种;中国有400余种。
(二十四)鳞翅目Lepidopitera 通称蛾或蝶
1.识别特征 1)体被鳞片和鳞毛? 2)口器虹吸式 (详情见后)
(二十五)双翅目 Diptra? 统蚊、蝇等识别特征 1)口器石吸式或刺吸式? 2)翅一对,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详情见后)
(二十六)蚤目Siphonaptera 通称跳蚤
1。识别特征 1)体微小至小型;2)口器刺吸式 3)后足跳跃式。
2.生物学特性 1)全变态? 2)外寄生 3)传染疾病
第四章? 昆虫纲分类(一)
目的要求:1,掌握等翅目、直翅目、同翅目重要科的学名和主要
识别特征;
2.明了 等翅目、直翅目、同翅目重要科的分类地位
和经济价值。
主要内容:等翅目、直翅目、同翅目重 点:等翅目、蝗科、螽蟖科、蟋蟀科、蝼蛄科、蝉科、沫蝉科、叶蝉科、飞虱科、木虱科、蚜科、绵蚜科、学名和主要识别特征难 点:1.各目科的学名
2.绵蚜科、瘤蚜科、绵蚧科、粉蚧科、蚧科、盾蚧科主要识别特征的掌握。
一,等翅目 Isoptera
(一) 别特征 1.体小到中型,白色柔软和暗色; 2.口器咀嚼
式;3.前后翅大小、形状、脉序相等,翅基具肩
缝。
(二)生物学特性 1.全变态; 2.多型性;3.社会性; 4.杂
食性。
(三)经济价值 有害也有益
(四)分类地位 全世界已知6个科;2000多种;中国有300多种。
二、直翅目Orthoptera
(一) 识别特征 1.头下口式,口器咀嚼式;2.前胸发达,前
翅革质,后翅膜质;3.一般产卵器发达;4.
多数种类具发音器和听器。
(二)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2.两性生殖,卵多产于土中或植
物中;3.多植食性;4.多白天活动.蟋蟀
和蝼蛄夜晚活动;5.除飞蝗外,一般飞翔力
不强。
(三)经济价值  多为害虫
(四)分类地位  全世界已知9个科;20,000多种;危害作物
的有310多种。
(五)直翅目重要科比较
蝗 科 螽蟖科 蟋蟀科 蝼蛄
触角 比体短 比体长 比体长 比体短
听器 腹一节两侧 前足胫节上 前足胫节上 前足胫节上
产卵器 锥状 刀状、剑状 针状、矛状 不发达
跗节式 3-3-3 4-4-4 3-3-3 3-3-3
足 后足为跳跃足 同前 同前 前足为开掘足
翅 前翅短后翅
纵卷伸出腹末
发音器 有 有 有 无
经济地位 害虫 害虫或益虫 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

三,同翅目Homoptera蝉、叶蝉、飞虱、蚜虫、介壳虫等
(一)识别特征
1,体小—大型,体形多变;2.口器刺吸式、触角刚毛状或
丝状;3,前翅质地均匀、革质或膜质,后翅膜质;4.有些
种类雄虫具发音器,雌虫具发达的产卵器。5.不少种具蜡
腺或蜜腺。
(二)生物学特性
1,多为渐变态;2.口器为刺吸式;3.产卵于植表或组
织内;3.生殖方式多样;4.植食性。
(三)经济价值 1.直接为害;2.传播植物病害;3.提供工
业原料。
(四)分类慨况 世界已知40几个科,328,000多种;中国已
知1200种。
四、重要科简介
(一)头喙亚目
1.蝉科Cicadidae
1)识别特征 (1)体中—大型;(2)触角刚毛状;(3)
单眼3个;(4)腹部第一节腹面具发音器或听器;(5)产
卵器发达。
2)生物学特性 (1)成虫产卵于幼嫩的枝稍上,幼虫食
根;(2)生活史长;(3)若虫被菌类寄生可为中药,蝉蜕
也是中药。
3)经济价值:害>益
2.沫蝉科Cereopidae
1)识别特征 (1)体小至中型;(2)后足胫节中部有1~2
个粗刺,端部有一群刺。
2)生物学特性 (1)若虫能分泌粘液;(2)植食性
3)经济价值:害虫
3.蜡蝉科Fulgoridae
1)识别特征 (1)体中至大型,体色美丽;(2)头圆或伸长
似象鼻状;(3)前翅端区脉多分叉,横脉多呈网状。4)后
翅臀区翅脉也呈网状。
2)生物学特性 多数种类分泌蜡质,故成为蜡蝉。
3)经济价值 多为树木害虫
4.叶蝉科Cicadellidae
1)识别特征 (1)体小至中型;(2)触角刚毛状;(3)
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胫节具两列刺。
2)生物学特性 (1)趋光性强;(2)多食性 (3)产卵于
寄主的组子内;(4)有些种类传播疾病。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是重要农业害虫。如黑尾叶蝉
5.飞虱科Delphacidae
1)识别特征 (1)体小善跳; (2)触角短锥状;(3)
前、后翅均膜质;(4)后足胫节末端有一大距。
2)生物学特性 (1)有趋光性; (2)产卵于寄主的组子
内; (3)繁殖快;(4)具二型性;(5)寡食性。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是重要农业害虫。如褐飞虱
6.木虱科Chermidae
1)识别特征 (1)体小型;(2)触角丝状、端部分叉
(3)翅脉简单无横脉,前翅R、M、Cu共柄;
2)生物学特性 (1)若虫分泌蜡质,并具有群集性;(2)
以成虫越冬。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是重要农业害虫。如梨木虱
7.粉虱科Aleyrod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被有白色蜡质;(2)翅脉
简单,前翅仅有三条脉(R、M、Cu),后翅有一条脉。
2)生物学特性 (1)过渐变态 2)若虫三龄,初蜉幼
虫用足移动,二龄足和触角消失而固定于植物上,三龄为拟
蛹;4)分泌蜡粉。
3)经济价值 害虫
8.蚜科(Aphid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触角一般6节,感觉圈为圆形或卵
形;(2)腹管和尾片发达。
2)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复杂 (2)两性生殖和孤雌
生殖 (3)具多型现象
3)经济价值 害虫
9.绵蚜科Eriosomat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触角一般3~6节,感觉圈为环状或条
状;2)腹管和尾片对化为环状痕。 
2)生物学特性 (1)具发达的蜡腺 (2)在第一寄主上
至虫瘿、卷叶,在第二寄主上是过渡生长。
3)经济价值 害虫或益虫
10.瘤蚜科Phylloxe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 1)触角一般3节,具2个环状感觉圈;(2)
无腹管和尾片;3)有翅者休息时翅平叠于体背上;
2)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复杂 (2)多型性
3)经济价值 检疫害虫
11.球蚜科Adelg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触角5节,具3~5个感觉圈;(2)无腹
管;(3)有翅者休息时翅呈屋脊状放于体背上。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生活史复杂 (2)多型性
3.经济价值 树木害虫
12.绵蚧科 Margarodiae  如吹绵蚧
1.主要识别特征 1)雌体肥大,分节明显,外被有绵状蜡
丝;2)雄成虫平衡棒上有刚毛4~5条。
2.生物学特性 (1)雌雄异性 (2)繁殖力强 (3)雌虫营固
定生活 (4)多能分泌露 (5)一般为多食性
3.经济价值 害虫或益虫
13.粉蚧科 Pseudocuccidae 如桔粉蚧
1)主要识别特征 (1)雌体卵圆形,分节明显,体周蜡粉突
出成线状;(2)雄成虫有翅或无翅,有尾蜡丝2条.
2)生物学特性 同前
3)经济价值 多数为果树和园林的重要害虫
14.(蜡)蚧科 Coccidae 如白蜡虫
1) 主要识别特征 (1)雌体长卵圆形,扁平或半球形,或球
形,具革质或坚硬的外壳,稍被蜡质;(2)雄成虫有翅或无
翅,有各种数目的小眼,口针短而钝
2) 生物学特性 同前
3)经济价值 有的为中要的工业原料(白蜡虫);有的为果树
重要害虫
15,盾蚧科 Diaspididae 如梨园蚧
1)主要识别特征 (1)微小或小型;(2)雌体具长形或
园形介壳,稍被蜡质;(3)雄成虫有翅或无翅,有各种数目的
小眼,口针短而钝
2)生物学特性 同前
3)经济价值 多数为果树和园林的重要害虫
16,胶蚧科Lacciferidae 如紫胶虫
1) 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圆球形;(2)雌虫外被胶壳,壳上有
3个小孔,3个突起;(3)雄虫有翅或无翅
2)生物学特性 同前
3)经济价值 益虫 如紫胶虫的分泌物为重要的工业原料昆虫纲分类(二)
目的要求:
1.掌握半翅目、缨翅目、鞘翅目的目和重要科的学名及主要
识别特;
2.了解各目重要科的生物学特性和经济价值。
主要内容,
半翅目Hemi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鞘翅目C0leoptera
重 点,
1.掌握半翅目的红蝽科、猎蝽科、缘蝽科、蝽科、盲蝽科、
花蝽科、长蝽科各科的学名及主要识别特征;
2.掌握缨翅目的管蓟马科、蓟马科和纹蓟马科的学名及主要
区别特征;
3.掌握鞘翅目的步甲科与虎甲科、叩甲科与吉丁甲科、步甲
科与拟步甲科叶、甲科与瓢甲科、豆象科与象甲科的学名及
主要区别特征。
难 点,
各科学名的记忆和近似科的区别。
第四章 昆虫纲分类(二)
一,半翅目Hemiptera (通称蝽象、蝽、臭板虫或打屁虫)
(一)识别特征
1.体小到中型(个别大型)扁平;2.口器为刺吸式;3.前翅
为半鞘翅,(1)革质部:由革片、缘片、爪片和楔片组成;
(2)膜质部:其上有翅脉和翅;
(二)生物学特性
1.渐变态,卵生,只有寄蝽和少数长蝽为卵胎生;2.栖息环境
较为复杂,陆生、水生和寄生等;3.杂食性,但多为植食
性。
(三)经济价值 害>益
(四)分类慨况 世界:3。5万种;中国:2千多种;分属:2~7个
亚目,73~75个科。
(五)重要科
1.田鳖科(负子蝽科)Belostomat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大型,扁阔;(2)喙5节短而强; (3)前足适
于捕捉足;(4)呼吸管短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水生;(2)捕食性。
3)经济价值
(1)鱼类害虫;(2)部分可以食用。
2.蝎蝽科(红娘华科)Np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细长似蝎状;(2)头小陷入前胸内;(3)前胸细长
似颈状;(4)前足适于捕捉;(5)腹末呼吸管长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水生;(2)捕食性。
3)经济价值 鱼类害虫
3.仰泳蝽科 Notonect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背隆起似船底;(2)后足长 浆形.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水生 (2)捕食性
4.划蝽科 Corix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头的后缘覆盖在前胸背版前缘之上;(2)前足第一跗
节匙形,有丛生的刚毛,后足扁浆状;(3)前翅爪片极
大,革片和膜片均无翅脉。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水生;(2)捕食性;(3)趋光性较强。
3)经济价值
5.网蝽科Tingidae 俗名为配虫、白纱娘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而扁;(2)前胸背版中央常向上突出成一罩
状;(3)头顶、前胸背板及前翅具网状花纹。
2)主要生物学特性 植食性
3) 经济价值 危害林木、作物和野生植物。
6.花蝽科 Anthoco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或小型;(2)通常有单眼;(3)前翅具明显楔片,膜质部分有不明显的纵脉1~3条;
2)主要生物学特性  捕食性
3)经济价值 捕食蚜虫、木虱、蓟马、螨类、鳞翅目卵及初 孵幼虫
7.盲蝽科 Mi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型小~中型;(2)无单眼;(3)前翅有楔片,有1~2个闭室,但无翅脉。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多食性 (2)栖息于植物上
3)经济价值 是多种作物、牧草、果树及林木害虫,有些种类捕食小虫、螨类、虫卵及食糖蜜
8.长 蝽 科 Lygae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中型;(2)有单眼;(3)前翅无楔片,有4~5条不明显得纵脉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多为植食性,少为捕食性。(2)低矮植物、苔藓、石头下、枯枝落叶中
3)经济价值 危害作物
9.红蝽科Pyrrhoco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型中型;(2)体色红色或黑色(3)4节,不弯曲;(4)基部有2~3个基室,由此发出多条纵脉。(5)鞘翅通
常有两个黑斑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植食性,危害锦葵科、柑橘、葡萄等;(2)生活在地表或植物上
3)经济价值 经济价值不大。
10.猎蝽科Reduvi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小~中型,红色或黑色;喙3节,粗短而弯曲,不贴于腹部;(3)前翅基部有2个基室,由此发出2条纵脉;
(4)头小而有颈;(5)前胸背板上有1横沟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捕食性,少数吸人血;(2)活动在灌木、田间、果树、草丛中。
3)经济价值 昆虫天敌。
11缘蝽科Core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大型;扁平或狭长褐色或绿色;(2)喙4节,短于爪片;(3)前翅基部有1条横脉,由此发出多条分叉或平行的纵脉;(4)不少种类前胸后缘有尖突,或后足腿节与胫节或其中一节膨大。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植食性;(2)栖息于植物上;(3)吸食植物幼嫩组织或果实浆液。
12.蝽科Pentatom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大型;扁平椭圆形;(2)体色变化大;(3)一般5节;(4)长于爪片;(5)基部有1条横脉,由此发出多条纵脉。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植食性;(2)植物上
3)经济价值 多为农、林害虫,益蝽亚科是捕食性
二、缨翅目Thysanoptera
(一)识别特征
1.体微小~小型; 2.口器锉吸式; 3.翅狭长,膜质透明,缘毛长,翅脉退化,最多2~3条纵脉;4.产卵器管状或锯状。
(二)生物学特性
1.过渐变态;2.具雌雄二型性或多型性现象;3.多为卵生,少数为卵胎生或孤雌生殖;4.卵产于组织内或植物表面;5.多为植食性,少数为捕食性,捕食蚜虫、介壳虫、螨
类、粉虱及其它蓟马;6.喜干怕湿。
(三)经济价值 害>益。
(四)分类慨况 世界已知6000多种。 中国已报道340多种。 分
属2个亚目 18个科。
(五)重要科
1.管蓟马科 Phlaeothrip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触角3~4节上具锥状感觉器;(2)翅面光滑无毛,无翅脉;(3)腹末管状,有长毛,无特化的产卵器
2)主要生物学特性 植食性或捕食性
3)经济价值 多为植食性,少为捕食性(捕食粉虱、介壳虫
及红蜘蛛等)。
2.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触角3~4节上具带状感觉器;(2)翅阔,末端圆形有缘毛,有明显的纵脉和横脉圆锥状;腹末锯状,尖端上曲。
2)主要生物学特性 植食性或捕食性(捕食蓟吗、蚜虫及红蜘蛛等)。
3)经济价值 多为害虫。
三、鞘翅目C0leoptera(通称为甲虫)
(一)识别特征
1.体壁坚硬,前翅角质化;2.口器咀嚼式;3.触角形状多变,通常为丝状、鳃片状、膝状等。
(二)生物学特性
1.一般为全变态,部分为复变态;2.幼虫体型变化较大,有
蛃型、蛴螬型、象甲型等;3.多数种类有雌雄异型;4.裸
蛹;5.一般一年多代,蛀木头的甲虫最长是25~30一代;
6.食性有植食性(多数)、肉食性、寄生性、腐食性(粪食性和尸食性)。7.多具假死性。
(三)经济价值 多为农、林、园艺、贮粮害虫,不少为益虫,与人类关系较为密切。
(四)分类慨况 世界已知 33万种;中国已记载 7000种;分属
4—5个亚目。
(五)重要科
1,步甲科Carab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色较暗,有的鞘翅上具有刻点、条纹或斑点;(2)复眼小不太发达;(3)触角间的距离>唇基宽度。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肉食性;(2)成虫和幼虫栖息于砖石、落叶、土中,昼
伏夜出
3)经济价值 益虫,捕食昆虫、蜘蛛或软体动物。
2.虎甲科Cicindel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色鲜艳并具金属光泽;(2)复眼大而突出;(3)触角间的距离<唇基宽度;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肉食性;(2)成虫善于疾走,白天活动,喜在田坎、河
边捕食小虫,幼虫穴居
3=经济价值 益虫,捕食小虫和蜘蛛
3.龙虱科 Dytisc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椭圆形,扁平而光滑具光泽;(2)触角长,丝状;(3)下颚须短于触角.(4)♂前足为抱握足,后足基节大并固定在腹板上无中脊突。
2=主要生物学特性 水生捕食性。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是淡水养殖大害。
4,水龟虫科 Hydrophil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似龙虱,单背面较隆起;(2)触角短,锤状;下唇须长于触角;(3)三对足均细长,胫节上具长的端距;(4)有中脊突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水生;(2)多为腐食性,少数为捕食性。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危害水稻。
5,叩甲科 Elate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中型;(2)色暗,多为灰、褐、棕;(3)后侧角尖锐,与鞘翅相接不紧密尖锐,插入中胸腹板的凹沟内,能动。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植食性;(2)幼虫“金针虫”生活于土中。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是重要地下害虫。
6,吉丁甲科 Buprest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色鲜艳,多具金属光泽;(2)后侧角较钝,与鞘翅紧
密相接扁平,嵌入中胸腹板的凹沟内,不能动。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植食性:(2)幼虫“串皮虫”在树木形成层中,串成曲折的遂道,取食危害。
3=经济价值 多为果树和林木害虫
7.鳃金龟科 Melolonth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多暗,黑色或棕色;(2)大小相等,或后足爪相似;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植食性;(2)幼虫生活于土中,植食性;
3=经济价值 成虫危害植物地上部分,幼虫是重要地下害虫。
8,丽金龟科Rutel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鲜艳,具蓝、绿、黄等金属光泽;(2)三对足的爪不等,大爪端部常分裂;(3)鞘翅基部外缘不凹入;(4)前3对位于侧膜上,后三对位于腹板上。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植食性;(2)幼虫生活于土中植食性。
3=经济价值 成虫危害植物地上部分,幼虫是重要地下害虫。
9.花金龟科 Cetoni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色色泽鲜艳,多具星状花斑;(2)三对足的爪大小相等;(3)鞘翅基部外缘凹入;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同前
3=经济价值 同前
10,步 甲 科Carab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大型,多黑色或褐,具光泽;(2)前胸后缘比鞘翅窄;(3)前口式;(4)跗节式5—5—5.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捕食性;(2)成虫和幼虫在表层土壤、地面、植物上 。
3=经济价值 捕食昆虫、蜘蛛、或软体动物
11.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大型;(2)多黑色或暗棕色;(3)前胸后缘比鞘翅窄或 一样宽;(4)下口式;跗节式5—5—4。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植食性;(2)成虫和幼虫栖息于砖、石、落叶、土中、仓库内。
3=经济价值
12,豆象科Lari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型;(2)喙短;(3)触角锯齿状、栉齿状、或棒状;(4)复眼大,有一“V”字形缺刻;(5)翅短,腹部末节外露。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主要危害豆科植物的豆荚;
(2)成虫善飞,访花,在田间和仓库内产卵,成虫、幼虫取
食时,蛀入豆荚内。
3经济价值 多为贮粮害虫,有些为农作物害虫。
13.象甲科Curculion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大型;(2)喙长短不一;(3)触角膝状; (4)复眼无缺刻;(5)鞘翅长,腹部末节不外露;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危害植物的根、茎、花果实及种子;(2)成虫不善飞,成虫、幼虫取食时,蛀入植物组织内。
3)经济价值 不少种类为农业害虫。
课后作业,熟记半翅目Hemi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鞘翅目C0leoptera各目中重要科的学名及近似科的区别特征。
第五章 昆虫纲的分类(三)
脉翅目Neuroptera和鳞翅目Lepidopera
目的要求,
1.掌握脉翅目、鳞翅目这两个目和重要科的学名、主要识别特 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
2.了解脉翅目、鳞翅目这两个目重要科的研究慨况和经济价 值。
重点:
各目重要科的学名和主要识别特征。
难点:
1.学名的记忆;
2.各目近似科的区别;
3.各科脉序的区别和记忆。
一、脉翅目Neuroptera
(一)主要识别特征
1.口器咀嚼式; 2.触角长; 3.复眼发达; 4.前、后翅大小、形状和翅脉均相似。
(二)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取食软体昆虫和花蜜,喜欢傍晚或夜间活动;
2.幼虫捕食性,多为陆生;
(三)分类慨况
全世界已知约5000多种;中国已记载近200种;分属3亚目、6总科、20个科。
(四)重要科
1,蚁蛉科Myrmeleon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大型,似蜻蜓短,棒状;(2)翅脉SC与RS平行,在近 端部1/4处愈合;(3)翅痣不明显;(4)翅痣下室长。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林木、草丛之间:(2)捕食鳞翅目、鞘翅目幼虫; (3)幼虫虫多筑陷井。
3)经济价值 天敌昆虫,幼虫可作中药。
2,蝶角蛉科 Ascalaph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大型,似蜻蜓;(2)长、球杆状;(3)翅脉SC与RS平行,在近端部愈合;(4)翅痣不明显;(5)翅痣下短。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园林树木间;(2)捕食小虫;(3)幼虫不筑陷井。
3)经济价值 天敌昆虫。
二.鳞翅目Lepidopera
(一)主要识别特征
1.口器虹吸式; 2.触角多变; 3.翅两对、膜质,其上被有?鳞毛和花纹;
(二)主要生物学特性
1.全变态;2.食性 成虫取食花蜜、果汁、树汁;幼虫多为植食性,少为捕食性(如灰蝶)和寄生性(寄蛾科);3.陆生; 4.成虫习性 蛾类多夜晚活动,碟类白天活动;蛾类具趋光性,?具趋化性,雌雄二型性;部分蛾、碟具有迁飞和拟态习性;5.? 蛹多为被蛹。
(三)分类慨况
全世界已知约20多万种;中国已记载近8000种;分属3~5亚目、 28个总科、158个科。
(四)重要科
1.麦蛾科Gelechi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头上毛平贴;(2)下唇须长、上曲;(3)前翅披形,端部尖;(4) 后翅菜刀状,外缘凹入,前翅R4与R5共柄。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幼虫缀叶或嫩枝、潜叶或钻蛀
3)经济价值 多为农业重要害虫。
2.菜蛾科Plutell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头上毛粗糙;(2)下唇须短、前伸;(3)前翅披针形,端部不尖;(4)后翅不呈菜刀状,外缘不凹入,后翅M1与M2共柄。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幼虫行动敏捷,常取食植物叶肉。
3)经济价值 为十字花科重要害虫。
3.谷蛾科Tine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头上毛竖立;(2)下唇须短、前伸;(3)前翅披针形,端部尖;(4)后翅同前(5)前、后翅均无共柄。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多取食干的动、植物材料或真菌。
3)经济价值 多为仓库害虫。
4.卷蛾科Tortric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中型;(2)前翅肩区发达,前缘褶有休息时翅形呈吊钟状;(3)前翅前缘无黑白相间的横纹;(4)后翅Cu脉上无毛。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幼虫卷叶、潜叶、蛀茎、造瘿。
3)经济价值 许多种类是农林重要害虫,苹果卷叶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L.)为重要的检对象
5.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
1)主要识别特征2)主要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
(1)体小型;(2)前翅肩区不发达;(3)前翅前缘有黑白相间的横纹;(4)后翅Cu脉上毛;(5)休息时不呈吊钟状。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幼虫多数蛀果,少数卷叶。
3)经济价值 许多种类是农林重要害虫。
6,螟蛾科Pyralid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细长,小~中型;(2)下唇须前伸;(3)前翅无副室;(4)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前缘平行或在中室中部有一段愈合或中室外部愈合或接近。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幼虫一般蛀茎、缀叶潜入为害;(2)成虫有趋化性、趋光性,部分昆虫有迁飞性;(3)喙通常不发达。
3)经济价值 多数是储粮害虫,不少为农作物、果树和林木的重要害虫。
7.夜蛾科Noctu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粗壮多毛,中~ 大型;(2)下唇须上曲;(3)前翅有副室;(4)后翅SC+R1与RS在中室基部有短距离的愈合。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多食叶、蛀茎、钻果,危害,通称为夜盗虫
3)经济价值 多为害虫。
8.舟蛾科Notodont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中~大型,粗壮,腹末多毛丛;(2)前翅Cu脉似为3分支;(3)后翅SC+R1与中室平行,但不接触,有时在中室近1/4或1/2处有一短脉相连。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有趋光性,成虫一般不危害;(2)幼虫食叶有拟态。
3)经济价值 林木害虫
9.弄蝶科Hesperiidae
1) 主要识别特征
(1) 体小至中型,粗壮多毛;(2)触角末端呈钩;(3) 前、后翅脉各自分离,无共柄现象。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 成虫有性和季节二型现象;(2)飞行迅速;(3) 喜欢在山花烂漫的栖境处活;(4)幼虫常吐丝缀叶作苞,并在 其内食叶危害;(5) 忽晴忽雨利于发生。
10.凤蝶科Papilion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大而美丽;(2)后翅外缘呈波状或有后翅M3部分边缘扩展而成的燕尾;(3)前翅A脉2支;后翅A脉1支,肩部有钩状肩脉。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有性二型现象;(2)飞行迅速;(3)幼虫前胸背板具Y腺,受惊时伸出。(4)幼虫危害芸香科、樟科、伞形花等植物。
11.粉蝶科Pie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中型白色或黄色,有黄色或红色斑点;(2)前翅R脉 3或4支,A脉1支;后翅A脉2支。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有色彩二型、季节二型现象;(2)飞行较缓慢;(3)幼虫多危害十字花科、豆科、蔷薇科等植物。
12.灰蝶科Lycaen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而纤细美丽,同常翅表有灰、兰、绿等色,并具金属光泽;(2)触角有白色的环;(3)后翅常具纤细的燕尾,但无翅脉深入。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有性二型现象;(2)飞行力较强,飞行速度较缓慢;(3)幼虫蛞鱼型;(4)幼虫多危害豆科植物,少数为肉食性,捕食介壳虫及同翅目昆虫。
13.蛱蝶科Nymphal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至大型,大多数种类颜色鲜艳,翅表具各种艳丽的色班;(2)触角锤部特别大;(3)前足退化;(4)前翅R脉5支,中室多不封闭或者有 1条不明显的小脉所封闭。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有性二型现象;(2)飞行速度很快;(3)幼虫多危害苎麻和荨麻。
14.眼蝶科Sati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至中型,体色多 暗淡;(2)翅表具眼斑,反面比正面更清晰;(3)前翅基部有1~3脉特别膨大。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喜欢在阴凉的竹林、树林内飞翔强;(2)幼虫多危害禾本科植物。
课后作业:
1.熟记草蛉科、麦蛾科、菜蛾科、谷蛾科、卷蛾科、小卷蛾科、螟蛾科、天蛾科、夜蛾科、弄蝶科、凤蝶科、粉蝶科的学名;
2.用1~3条特征区别下列各科:1) 蚁蛉科、碟角蛉科、蜻蜓目; 2)麦蛾科、菜蛾科、谷蛾科; 3)卷蛾科、小卷蛾科; 4)螟蛾科、夜蛾科; 5)夜蛾科、舟蛾科;
第三十三章 昆虫分类(四)
目的要求,
1.掌握双翅目及其重要科的学名、主要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
2.了解双翅目的分类慨况和经济价值。
主要内容,双翅目Diptera
重点:? 重要科的学名和主要识别特征。
难点:
1.学名的记忆;
2.捡索表的使用。
双翅目Diptera慨况
一、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至大型,体上多细毛和鬃;
2.头小、复眼发达,♀多为离眼式,♂多为接(合)眼式;
3.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
4.触角多变,1)细长节多(多达84节);2)短而节少(3节);
5.触角基部上方有一“U”字形额囊缝,在额囊缝与触角基部间有一狭小的区域称为新月片;
6.翅一对,翅脉简单,后翅特化成平衡棒,前翅后缘基部通常有1~3个小形的翅瓣,由内向外分别叫扼瓣、翅瓣和腋瓣;
7.中胸发达,前、后胸退化。
二、生物学特性
1.全变态
2.幼虫头式有3种:
1)全头式:有明显的头部,头壳骨化,如蚊类;
2)半头式:有明显的头部,头壳略骨化,能缩如前胸内,如虻类;
3)全头式:头部不明显,大部分缩如前胸内,如蝇类。
3.蛹 1)裸蛹(蚊类);2)围蛹(蝇类)
4.生殖方式多 1)卵生(一般昆虫) 2)胎生(蝇、寄蝇等)3)孤雌生殖(部分摇蚊和毛蠓) 5)幼体生殖(部分摇蚊和瘿蚊)
5.食性杂
1)植食性 潜叶(如潜蝇科)、蛀茎(杆蝇和水蝇科)、蛀果? (实蝇科)、食根(如花蝇科)、食种子(如瘿蚊科)等。
2)寄生性 寄蝇科、虱蝇科(寄生家畜)虻、蚋、蠓等。
3)捕食性 如食虫虻科、食蚜蝇科等。
4)腐食性 麻蝇科、丽蝇科等。
三、经济价值
1.害虫 1)危害作物; 2)传播疾病
2.益虫
四、分类慨况
世界上以知8.5万种;中国以报道4千多种;2~4亚目,20个总科 75~136个科。
五、重要科
1.大蚊科Tipul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中~大型;(2)头大;(3)触角♀丝状,♂念珠状; (4)中胸背板具“v”字形沟;(5)狭长、具纵横脉,分支点近翅端。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足细长,易脱落;(2)幼虫多栖息于泥土、腐殖质、菌类或水中。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为地下害虫。
2.蚊科Culic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小型;(2)头小;(3)触角环毛状;(4)中胸背板无“v”字形沟;(5)翅狭长,翅缘及翅脉上具2列毛。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喜欢黄昏及夜晚活动;(2)雌虫吸血;(3)雄成虫取食花密及其它植物质。
3)经济价值 雌虫吸血,并传播疾病,是重要的卫生害虫。
3.瘿蚊科Cecidomyi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纤细;(2)触角念珠状,每节环生放射状细毛(3)翅脉极少纵脉只有3~5条。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早晚活动,产卵于未开花的颖壳内或花蕾及叶片 上;(2)幼虫有捕食性、腐食性和植食性,有些种类危害农作物;(3)一些属连续出现童体生殖象后,幼虫正常化蛹。
3)经济价值
有些为农业害虫,如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 ;另有些为检疫害虫,如黑森麦瘿蚊等。
4.食蚜蝇科Syrph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中型,常有黄、黑相间的横纹,似蜂;(2)翅外缘有与边缘平行的横脉;(3)R与M脉间有一条伪脉。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常在阳光下的花朵上聚集,取食花蜜及花粉;(2) 幼虫为捕食性或腐食性。
3)经济价值
幼虫捕食蚜、蚧,叶蝉、蓟马、鳞翅目和脉翅目的小幼虫,少数是腐食性。
5.实蝇科Trypet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至中型,常有黄、棕、橙、黑等色;(2)头大、颈 细;(3)翅面上常有云雾状斑;(4)亚前缘脉(SC)呈直角弯向前缘脉;(5)中室2个,臀室三角形,末端成锐角;(6)雌虫产卵器细长。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常聚集在植物的花、果实或叶片上,取食花蜜及花粉;(2)幼虫为植食性,多蛀食果实;
3)经济价值
(1)不少种类是农业上的危险害虫;(2)有些种类是重要的检疫害虫。
6.虻科Taban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中型体粗壮;(2)触角末节由3~8个亚节组成,形似牛角状;(3)喙短、坚硬;(4)前翅具1个六边大翅室。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吸家畜体血:(2)水生或半水生,肉食性或捕食性3)经济价值 传播多种人、畜流行病害
7.食虫虻科Asil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大型,细长;(2)触角末节具端刺;(3)喙细长而尖硬;(4)前翅有4~5个闭室。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捕食性;(2)幼虫陆生肉食性或捕食性。
3)经济价值 多为益虫。
8.水虻科Stratiomy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型,略扁平;(2)前翅具1个五边小翅室。
2)主要生物学特性
(1)成虫食性杂;(2)幼虫水生或陆生,腐食性或捕食性。
3)经济价值 与人类和农业关系不大。
9.潜蝇科Agromyz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小型;(2)体色淡黄、绿或淡黑色;(3)前翅有1个缺刻数;(4)有臀室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幼虫植食性,多潜食叶肉,也有取食蚜虫的
3)经济价值 不少种类为农业重要害虫
10.黄潜蝇科Chlorop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小型;(2)体色淡黄绿带有斑蚊;(3)前翅有1个缺刻数;(4)无臀室
2)主要生物学特性
3)经济价值 多钻蛀在草本植物茎内,有的危害禾本科作物。
11.水蝇科Ephydr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微小~小型;(2)体黑色而具有光泽;(3)前翅有2个缺刻数;(4)无臀室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幼虫植食性,多潜食水生植物的茎、叶或咬食植物组织。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为水生作物重要害虫。
12蝇科Musc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小~中型,灰黑色;(3)M1+2末端上弯,接近于R4+5
2)主要生物学特性 腐食性或粪食性植食性。
3)经济价值 重要卫生害虫
13.花蝇科Anthomyi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体黑色、灰色或暗灰色;(2)翅脉M1+2脉末端不向R4+5弯曲,而与R4+5近似于平行或远离
2)主要生物学特性 粪食性。
3)经济价值 有些种类危害农作物,是水生作物的重要害虫。
14,寄蝇科Tachinidae
1)主要识别特征
(1)小~中型,暗灰色带褐色斑纹,鬃毛多而明显;(2)触角芒光滑或具短毛;(3)后小盾片发达。
2)主要生物学特性 幼虫为寄生性
3)经济价值 天敌昆虫。
课后作业:
1.熟记蚊科、瘿蚊科、食蚜蝇科、潜蝇科、黄潜蝇科、水蝇
科、蝇科、寄蝇科的学名;
2.用1~3条特征区别下列各科:
1) 蚊科与大蚊科
2)食虫虻科、虻科、水虻科
3)潜蝇科、黄潜蝇科、水蝇科
4)蝇科、花蝇科
5)寄蝇科、麻蝇科、丽蝇科。
直翅目部位\亚目
螽蟖亚目
蝼蛄亚目
蝗亚目
触角
比体长
比体短
比体短
跗节
3或4节
3节
3节
听器
位于前足胫节上
同前,但退化
腹一节两侧
产卵器
刀状、剑状针状、矛状
退化
锥状
后翅
\
纵卷伸出腹末
\
缨翅目比较
管蓟马科 Phlaeothripidae
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
蓟马科Thripidae
触角
3~4节上具锥状感觉器
3~4节上具带状感觉器
3~4节上具叉状感觉器
翅
翅面光滑无毛,无翅脉
翅阔,末端圆形有缘毛,有明显的纵脉和横脉
翅狭长,末短尖,脉少无横脉
腹末
管状,有长毛
圆锥状
圆锥状
产卵器
无特化的产卵器
锯状,尖端上曲
锯状,尖端下弯
主要生物学特性
1.多植食性
植食性
植食性
2.少捕食性捕食粉虱、介壳虫及红蜘蛛等
捕食性捕食蓟吗、蚜虫及红蜘蛛等
捕食性捕食叶螨及微小昆虫等
同翅目亚目比较
触角
刚毛状
丝状
跗节
3节
1—2节
翅脉
复杂
简单
喙伸出
头下基部
前足基节间
产卵器
发达
发达或退化
习性
多数活泼
多数不活泼
半翅目亚目比较
隐角亚目
Cryptocerata
显角亚目Gymnocerata
1.体形
多流线形
多样
2.触角
短,背面观不见
长,背面观可见
3.足
前足多为捕捉足,中、后足为游泳足
前足部分为捕捉足,中、后足为步行足
4.臭腺
不发达
发达
5.栖息
水生
多陆生,少数水生
6.习性
捕食性
捕食性(部分)
植食性(多数)
外寄生(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