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几个有关的概念学习园林规划设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园林;园林在我们生活中接触的很多:大到国家公园、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城市、城市公园等;小到庭院一角,广义上都可以称为园林;甚至整个地球(Erthscape Planning)、国家、地区都可以看作一个园林。
园林是一门高超的空间和时间的综合性艺术。它一方面是现实的生活环境,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上的功能要求;另一方面又是反映意识形态、精神面貌的艺术,要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说明园林是人们为了满足一定的精神及物质生活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主要由山、水、植物、建筑(亭、廊、榭等)、园路、广场、动物等园林基本要素,根据一定的自然科学规律、艺术规律以及工程技术规律、经济技术条件等,利用自然、模仿自然而创造出来的既可观赏、又可游憩的理想的生态环境。
1.园林
(1)园林: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功能要求(精神及物质生活需要)、经济技术条件和艺术布局规律,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创造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和建筑、道路布局,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的环境。
(2)园林的内容:园林包括各类公园、花园、动物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休息疗养胜地等。其内容有蘩简之别、规模有大小之分。但都包含四个基本要素:山水地貌、道路广场、建筑小品和植物。因此,堆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便成为了园林建设的四项主要内容
(3)园林与社会的关系:
园林是一种社会物质财富,它的建设是利用并改造自然的过程;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建设过程之中要涉及到很多的工程设计、施工及维护管理等诸多方面的技术问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可以说园林的建设、发展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经济与科技水平。
园林是一种艺术品,其风格与文化传统、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带有一定的阶级烙印。不同的国家、民族、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园林的社会性质和服务对象也有所不同。从而世界上形成了不同形式和艺术风格的园林流派和艺术体系。园林的兴衰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园林与社会生活同步前进。
2.绿地;凡是生长绿色植物的地块统称为绿地。包括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它包括园林,园林是绿地的特苏形式,园林比绿地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较多的设施和功能。
3.绿化:指运用植物材料建成绿地的手段,以取得环境效应为主。即种植花草树木,使环境优美卫生、保持生态平衡。包括城市园林绿化、荒山绿化、四旁和农田林网绿化。
造园:即园林的营造,指运用多种素材(植物占较大比例)建成园林的手段。造园则多考虑景观观赏效应。
4.园林规划设计:是指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对拟建的园林绿化用地进行规划设计、做出方案、绘出图纸、编制说明书等设计文件的一系列工作过程,其中包括园林绿地规划和园林绿地设计。
规划指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及其制作过程。是宏观、总体、粗线条、大范围、小比例尺的,不详细反映工程各部分内容,不考虑具体的施工方案。因而规划不满足施工要求。园林规划 主要解决总体控制(规模 经济各部分之间关系)、山水间架结构、功能分区、园路系统、导游路线组织、景点分级、园林建筑布局、环境容量及效益预测等原则问题。
设计指某项工程施工方案和计划及其制作过程与规划相比设计则是微观、具体、细线条、小范围、大比例尺的。甚至细微到工程的每一个构件或部位。设计必须反映工程施工部位、施工内容和工程做法,必须满足施工要求。
二者之间的关系:规划、设计都含有谋划、筹划、计划、安排之意。在大型园林营建过程之中必须先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再进行施工设计;小型工程可以合二为一。规划是设计的前提、指导和依据;设计是规划的后续、深化和具体体现。二者的表现手段相同(绘图绘画、制作立体感强的模型)。电子计算机发展、应用,使工程规划设计领域发生了一场革命,电脑辅助设计(AutoCAD、3D、Phtoshop)代替传统的手工绘图已成为现实。如今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设计图纸,可达到多角度、多视点、全方位地观察设计对象和效果,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计算机生成的设计模型能更精确、更直观、更有效地表现设计意图和构思,且能快速地复制彩色效果图。
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地位和作用:
园林规划设计的专业地位—和作用就在于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地建设的前提和指导、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维护管理的依据。园林规划设计的任务就是运用植物、建筑、地形、山石、水体等园林造景物质要素,以一定的自然、经济和艺术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综合功能,因地因时制宜地规划设计各类园林绿地。
园林绿化建设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怎样体现现代园林绿地的性质、特点,有哪些活动内容和功能,地貌园路如何处理,建筑小品如何布置,植物怎样配置,如何使园林绿地,各组成部分得到合理的布局,如何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予以解决。
园林绿化建设包括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和维护管理三个环节。同其他建设项目一样,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有利于建设资金的统筹安排,也避免了施工的盲目性和人、财、物的浪费,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而维护管理则同样要理解设计意图,并加以创造,同样要用施工手段来进行。
园林规划设计这一学科的特点:
1.理论性强:园林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创作和工程设计活动,因而本课程涉及园林艺术原理、空间构图原理、造景要素设计布局原理,以及美学、书法、绘画等知识。这些都是进行园林规划设计重要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也是本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
2.综合性强 首先是多门分支学科基本知识的综合,包括园林史、园林设计、城市绿地规划和园林建筑学。其次是多门专业基础课知识的综合运用。本课程以园林美术、园林植物、园林生态、园林测量、园林制图等课程为基础,与园林工程相互衔接。此外还涉及历史、文学、艺术、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社会学科。
3.实践性强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园林规划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园林专业技术工作奠定基础。具体表现在能进行中、小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领会、贯彻设计意图,参与、指导、监督园林绿地施工和维护管理。因此,大量的、规范的绘图和设计训练、实习等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学生设计能力和图面表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必要手段,也是本课程实践性特点的具体体现。
四、园林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园林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就是适用、经济、美观;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服从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居住区、交通道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自然地形性质,以原有绿地为基础,充分利用山坡、沟谷水旁,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少耗人力物力。拒各城市性质、规模规划出显示城市风貌,发挥其主要功能的绿地。如北方城市应突出其防护功能;南方沿海城市以降温通风为目的;风景疗养城市应以自然清秀幽雅为主要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及响应的绿地环境为主要特色,从而形成特色各易的城市景观和风貌。
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多方兼顾、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兼顾性质、规模、内容、投资等各方面利弊,做到点(公园等公共绿地)、线(街道、滨水绿地、游憩绿地)、面(单位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使各类园林绿地占地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4、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既要丛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远景目标和长期发展计划;又要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安排近期目标和工程项目,分清轻重和缓急,考虑由近及远的过渡,作到远近结合,避免造成以后改造的困难和浪费。
5、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应结合生产、增加收入、一举多得: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在发挥园林绿地休息游览保护环境美化市容等综合功能前提下,注意结合旅游、生产,形成多种经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收入。
五、学习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创作方法:
第一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园林设计的优秀传 统和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园林理论水平。第二要善于借鉴书画、影视、戏剧、文学等姊妹艺术的成就,扩大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创作灵感,厚积薄发,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要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多观察,积累素材,提高分析和想象能力;多动脑,勤思考,提高设计构思能力;勤动手,多画图,提高设计表现能力。做到“左图右画,开卷有益;模山范水,出户方精”。
第一章 中外园林概述纵向来看:正如英国植物学家E.H.Wilson的著作《CHINA MOTHER OF GARDEN》中所说的一样“中国的确是园林发展的母亲”。从园林规划角度、按照中国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风格,结合园主不同中国园林的发展演变大概有这样几个类型:自然风景园囿、宫廷园囿、墓陵园、寺庙园、庭园、府园、自然山水园、写意山水园、近现代园林。但不同的依据有不同的叫法,同一种依据下,一个园林也有不同的类属。总体来说园林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自然→→人工→→仿自然(在自然的基础之上以自然规律为依据加以人工修饰)。
横向上来看:园林可以分为东方(中、日、朝,受中国影响,主要以写意山水园为主)、西亚(古埃及的墓园、园圃、古阿拉伯地区的花园、教堂园)、欧洲(古希腊、罗马、意大利、英国、法国、俄国,受古罗马影响,主要以规则式园林为主)三大体系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的奴隶社会末期直到19世纪末封建社会解体为止,在3000余年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景式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这个园林体系并不像同一阶段上的西方园林那样,呈现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和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自我完善,外来的影响甚微。因此,它的发展表现为极度缓慢、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可以把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一)、生成期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殷、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秦、汉的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划宏大、气魄雄浑,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殷、周朴素的囿 中国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的园林是《诗经·灵台》篇中记述的灵囿。灵囿是在植被茂盛、鸟兽孳繁的地段,掘沼筑台(灵沼、灵台),作为游憩、生活的境域。
2.秦汉建筑宫苑和“一池三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划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刘彻扩建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种“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3.西汉山水建筑园 西汉时已有贵族、富豪的私园,规划比宫苑小,内容仍不脱囿和苑的传统,以建筑组群结合自然山水,如梁孝王刘武的梁园。茂陵富人袁广汉于北邙山下筑园,构石为山,反映当时已用人工构筑石山。园中有大量建筑组群,园中景色大体还是比较粗放的,这种园林形式一直延续到东汉末期。
(二)、转折期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豪门土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产生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1.南北朝自然山水园 魏、晋、南北朝长期动乱,是思想、文化、艺术上有重大变化的时代。这时期的筑山以仿真山为主,所以山必求其宏大,峰必求其高峻。西晋时已出现山水诗和游记。当初,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只是用山水形象来谈玄论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园林受文学、美术上崇尚歌颂自然和田园生活思想主题的影响,例如当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其他的诗、词等以及画家顾恺之、宗炳等的山水画对自然山河的描绘,自勉景物的描绘已是用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志趣。反映在园林创作上,则追求再现山水,有若自然。也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园林形式——自然山水园。这种自然山水园的发展转过来影响了建筑宫苑这一形式并促进其向自然山水园转变。同时,由于建筑艺术的进一步发达,宫苑的和园休建筑的技巧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期的园林继承了古代“三山一池”的格式,变宫室建筑主体为山水主题,南北朝时期园林是山水、植物和建筑相互结合组成的山水园,这时期的园林可称作自然山水园或写实山水园。
2.佛寺丛林和游览胜地 南北朝时佛教兴盛,广建佛寺。佛寺建筑可用宫殿形式,宏伟壮丽并附有庭园。尤其是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原有宅园成为寺庙的园林部分。很多寺庙建于郊外,或选山水胜地营建。这些寺庙不仅是信徒朝拜进香的圣地而且逐渐成为风景游览胜地。此外,一些风景优美的胜区,逐渐的有了山居、别业、庄园和聚徒讲学的精舍。这样,自然风景中就渗入了人文景观,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三)、全盛期
相当于隋、唐。帝国复归统一,豪族势力和庄园经济受到抑制,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在前一时期中诸家争鸣的基础上形成儒、道、释互补共尊,儒家仍居正统地位。唐王朝的建立开创了帝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勇于开拓、充满活力的全盛时代。从这个时代,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有过的何等闳放的风度和旺盛的生命力。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了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上形成了。
1.隋代山水建筑宫苑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在东京洛阳大力营建宫殿苑囿。别苑中以西苑最著名,西苑的风格明显受到南北朝自然山水园的影响,采取了以湖、渠水系为主体,将宫苑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这是中国园林从建筑宫苑演变到山水建筑宫苑的转折点。
2.唐代宫苑和游乐地 唐朝国力强盛,长安城宫苑壮丽。大明宫北有太液池,池中蓬莱山独踞,池周建回廊400多间。幸庆宫以龙池为中心,围有多组院落。大内三苑以西苑最为优美,苑中有假山,有湖池,渠流连环。长安城东南隅有芙蓉园、曲江池,一定时间内向公众开放,实为古代一种公共游乐地。唐代的离宫别苑,比较著名的有麟游县天台山的九成宫,是避暑的夏宫;I临潼县骊山北麓的华清官,是避寒的冬宫。
3.唐代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 盛唐时期,中国山水画已有很大发展,出现了寄兴写情的画风。园林方面也开始有体现山水之情的创作。盛唐诗人、画家王维在蓝田县天然胜区,利用自然景物,略施建筑点缀,经营了辋川别业,形成了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的自然园林。中唐诗人白居易游庐山,见香炉峰下云山泉石胜绝,因置草堂,建筑朴素,不施朱漆粉刷。草堂旁,春有绣花谷(映山红),夏有石门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四时佳景,收之不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城南门外沿江处,发现一块弃地,崭除荆丛,种植竹、松、杉、桂等树,临江配置亭堂。这些园林创作反映了唐代自然式别业山居,是在充分认识自然美的基础上,运用艺术和技术手段来造景、借景而构成优美的园林境域。
4.唐宋写意山水园 到了唐宋,特别是唐代,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高度的成就。特别是山水画的发展,影响到园林创造上,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然山水园向前推进了一步。这种新的园林,不只是反映自然本身的美,而且是用艺术的手法来加强它,用诗情画意来美化它,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并且注重意境的表现,故称之为唐宋写意山水园(或称文人山水园)。
这种写意山水园也同样反映在宫苑的内容中而有唐代和北宋山水宫苑的产生。唐代国力强盛,所建园林规模宏大,仍取宫苑结合、前宫后苑的形式,著名的有唐大内三苑(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广宫)和骊山华清宫;北宋的宫苑以宋徽宗建的“寿山艮岳”为代表,因赵佶好游山玩水、写字作画,此时的“寿山艮岳”已完全具有了我国“山水建筑宫苑”的特色。其他的园林如诗人、画家王维的“辋川别业”和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以及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所载的二十多个名园为代表。从《洛阳名园记》一书中可知唐宋大都是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地里,因高就低,掇山理水表现山壑溪池之胜,点景起亭,揽胜筑台,茂林蔽天,繁花覆地,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巧得自然之趣。这些名园各具特色,这种根据造园者对山水的艺术认识和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表现山水真情和诗情画意的园,称之为写意山水园。
(四)、成熟时期及成熟后期
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继隋唐盛世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的兴起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封建文化的发展虽已失去了汉、唐的闳放风度,但转化为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的,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清代的乾隆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道、咸以后,随着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人侵,封建社会盛极而衰逐渐趋于解体,封建文化也愈来愈呈现衰颓的迹象。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清末民初,封建社会完全解体,历史发生急剧变化。西方文化大量涌人,中国园林的发展亦相应地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束了它的古典时期,开始进入世界园林发展的第三阶段——近现代园林阶段。
1.北宋山水宫苑 北宋时建筑技术和绘画都有发展,出版了《营造法式》,兴起了界画。宋敬宗赵佶先后修建的诸宫,都有苑囿。政和七年(1117)始筑万岁山,后更名艮岳;艮岳主山寿山,岗连阜属,西延为平夷之岭,有瀑布、溪涧、池沼形成的水系。在这样一个山水兼盛的境域中,树木草花,群植成景,亭台楼阁因势布列。这种全景式的表现山水、植物和建筑之胜的园林,称为山水宫苑。
2.元、明、清宫苑 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大力营造宫苑,历经营建,完成了西苑三海、故宫御花园、圆明园、清漪园、静宜园、静明园及承德避暑山庄等著名宫宛。
这些宫苑或以人工挖湖堆山(如三海、圆明园),或利用自然山水加以改造(如避暑山庄,颐和园)。宫苑中以山水、地形、植物来组景,因势因景点缀园林建筑。这些宫苑中仍可明显地看到“一池三山”传统的影响。清乾隆以后,宫苑中建筑的比重又大为增加。
这些宫苑是历代朝廷集中大量财力物力,并调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的,总结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造园经验,融会了南北各地主要的园林风格流派。在艺术上达到了完美的境地,是中国园林的主要遗产。大型宫苑多采用集锦的方式,集全国名园之大成。承德避暑山庄的“芸径之堤”,仿自杭州西湖苏堤,烟雨楼仿自嘉兴南湖,金山仿自镇江,万树园模拟蒙古草原风光。圆明园的一百处景区中,有仿照杭州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三潭印月”,“曲院风荷”;有仿照宁波“天一阁”的“文源阁”,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等。这种集锦式园林,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一种传统。
这时期的宫苑还吸收了蒙、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如北京颐和园后山建筑群,承德外八庙等。清代中国同国外的交往增多,西方建筑艺术传人中国,首次在宫苑中被采用。如圆明园中俗称“西洋楼”的一组西式建筑,包括远瀛观、海宴堂、方外观、观水法、线法山、谐奇趣等,以及石雕、喷泉、整形树木、绿丛植坛等园林形式,就是当时西方盛行的建筑风格。这些宫苑后来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焚毁了。
明清时期,江浙一带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南京、湖州、杭州、扬州、无锡、苏州、太仓、常熟等城市,宅园兴筑,盛极一时。这些园林是在唐宋写意山水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主观的意兴与心绪表达,重视掇山、叠石、理水等技巧,突出山水之美,注重园林的文学趣味,称为文人山水园。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园林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或者说,四个主要的风格特征。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惟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湖山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植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法国的规整式园林和英国的风景式园林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延伸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但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园林形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面。
(三)、诗画的情趣
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园林的景物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地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铸诗画艺术于园林艺术,使得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是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运用景名、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在于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手法使得规划设计颇多类似文学艺术的结构。
(四)、意境的涵蕴: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也就是说把主观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感情激动和理念联想。
游人获得园林意境的信息,不仅通过视觉官能的感受或者借助于文字、古人的文学创作、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信号的感受,而且还通过听觉、嗅觉的感受。诸如十里荷花、丹桂飘香、雨打芭蕉、流水丁冬,乃至风动竹篁有如碎玉倾洒,柳浪松涛之若天籁清音,都能以“味”人景,以“声”人景而引发意境的遐思。曹雪芹笔下的潇湘馆,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更是绘声绘色,点出此处意境的浓郁蕴藉了。
如上所述,这四大特点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地方特色
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气候、文化、取材等的地方性差异,逐渐形成了江南、北方、岭南、巴蜀、西域等各种风格,其中江南、北方、岭南差异尤为突出,代表了中国园林风格发展的主流。各种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各自造园要素的用材、形象和技法上,园林的总体规划也多少有所体现。
(一)、江南园林(庭院)
江南的封建文化比较发达,园林受诗文绘画的直接影响也更多一些。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匠师也多能诗善画。因此,江南园林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也最能代表当代文人所追求的“诗情画意”。
主要分布于江浙一带:苏州的拙政园、溜园、网师园、浪沧厅等
(二)、北方园林(北京室园)
在北方园林中,建筑的形象稳重、敦实,再加之冬季寒冷和夏季多风沙而形成的封闭感,别具一种不同于江南的刚健之美。园林的规划布局,中轴线、对景线的运用较多,更赋予园林以凝重、严谨的格调。
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一带:恭王府花园、米万钟勺园(北大一部分)
(三)、岭南园林(庭院)
岭南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园,一般为庭院和庭园的组合,建筑的比重较大。庭院和庭园的形式多样,它们的组合较之江南园林更为密集、紧凑,往往连宇成片。这是为了适应炎热气候而取得遮阳的效果,外墙减少了,室外暴晒的热辐射会相应有所消减,同时也便于雨季的内部联系和防御台风袭击。
主要分布于广东省:顺得县的清浑圆、番禹的社荫山房,、东莞的可园。
(四)、巴蜀(川西)园林巴蜀园林有别于富丽豪华的皇家园林、细腻清雅的江南园林与精巧纤细的岭南园林,它自然天成、古朴大方,是以“文、秀、清、幽”为风貌,以“飘逸”为风骨。不论是巴蜀的名人纪念园林还是寺观园林都带有公共游览性质,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面向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因而更陵近民间,更直接、更真切地面对普通人生,特有一种质朴之美。“文”是指著名园林都与著名文人有关,园林中蕴含有浓郁的文化气质。李白、杜甫、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等著名文人或是故乡在蜀或是旅居四川,都留下了优良的文化传统,为巴蜀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主要分布四川:杜埔草堂、望江楼。
四、中国近现代园林
19世纪末,中国封建文化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而日趋没落,古典园林亦更加暴露其衰微的倾向。进人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园林作为世界性的文化潮流不断地冲击着古老民族的传统。处在这样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社会急剧变革的时候,中国新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经历着一个严峻的由现代化启蒙而导致的变革过程——由封闭的、古典的体系向着开放的、非古典体系的转化过程。
(一)、中国近代公园
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园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人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得到了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如中央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开设了造园课程。1928年曾成立中国造园学会。
1、租界的公园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建立租界。他们用掠夺 的中国人民的财富,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并长期不准中国人进入。这种公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现黄浦公园,建于1868年),虹口公园(建于1900年),法国公园(又名顾家宅公园,现复兴公园.建于1908年);天津的英国公园(现解放公园,建于1887年、。法国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7年)等。1926年,在五卅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影响下,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才内定将公园对中国人开放,后于1928年付诸实施。
2、中国自建的公园 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其中有齐齐哈尔的龙沙公园(建于1897年),无锡的城中公园(建于1906年),北京农事实验常附属公园(现北京动物园的一部分),南京玄武湖公园等。这些公园多为清朝地方当局所开辟,只有无锡城中公园为当地商人集资营建。
许多城市(主要在沿海和长江流域)也陆续建立公园。有些是新建的,如广州的中央公园和重庆中央公园(建于1926年,现人民公园);南京的中山陵(建于1926—1929年)。有些是将过去的衙署园林或孔庙开放,供公众游览,如四川新繁的东湖公园(1926年开放),上海的文庙公园(1927年开放,现南市区文化馆)。到抗日战争前夕,全国已经建有数百座公园。抗日战争爆发直至1949年,各地的园林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西方造园艺术的传入 西方造园艺术传人中国,虽然可上溯到清代乾隆时期的圆明园西 洋楼,甚至明末清初东南沿海一带一些绅商的私人花园,但影响很小。租界建造的公园和宅园才使西方造园艺术为较多的人所认识。租界公园的风格,以当时盛行世界的英国式为主。小公园以英国维多利亚式较多,如上海的外滩公园和天津的英国公园;大公园如上海的虹口公园和兆风公园(现中山公园,建于1914年)多为英国风景式的。
其他风格的造园手法,在租界的公园和那个时期的一些中国园林中也可以找到。例如上海的凡尔登公园(现国际俱乐部)和法国公园的沉床园,都具有法国勒诺特式风格;河南鸡公山的颐楼和无锡锡山南坡的水阶梯,显然具有意大利台地园风格;上海的汇山公园(现杨浦区劳动人民文化宫)局部风景区是荷兰式的风格。
另外还有俄国、德国、日本也入侵了中国,天津俄国公园、德国公园、大和公园。
(二)、中国现代公园:
中国现代公园主要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营建、改建和整理的城市公园。
1、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1998年底统计,我国设市城市达668个,城市共有公园3 990个,总面积73 197hm2,城市园林绿地面积总计已达74 565hm2,其中公共绿地面积总计为12032hm2。
中国城市公园,按服务半径和管理体制来分,有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两类;按公园性质来分,有综合性公园和专类公园两类。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花园、体育公园、游乐公园和森林公园等多种形式。
2、发展过程
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1).恢复、建设时期(1949—1959) 新中国诞生后,不少城市人民政府把原来仅供少数人享乐的场所改造为供广大人民群众游览、休息的园地,很少新建公园。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城市园林绿化也由恢复进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许多城市开始新建公园,加强苗圃建设,进行街道绿化,并开展工厂、学校、机关等单位以及居住区的绿化,使城市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58年,全国都出现了“大跃进”的形势,在这一形势下,中央提出了“大地园林化”的号召,对当时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也出现了大轰大嗡及浮夸现象。
2).调整时期(1960—1965) 由于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经济工作上的失误,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面临严重困难,转入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时期,在严重困难的形势下,园林绿化的资金大大压缩,建设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片面强调“园林综合生产”、“以园养园”,出现了公园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3).损坏时期(1966—1976) 在“文化革命”中L借口反对“封、资、修”和破坏“四旧”,园林绿化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城市中特别是居住区、单位庭院内的绿地大量被侵占,与此同时,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机构、科研院校也遭到厄运。中央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已陷于停滞。
4)、蓬勃发展时期(1977~198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园林建设也重新起步,振兴发展,全国绿地面积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建设速度加快。在风格上逐渐开始探索民族形式与现代化相结合的道路。
5)、巩固前进时期(1990年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与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了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逐渐开展了小城镇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各行各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墨随时代”,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艺术手法,吸取国外园林建设的经验,结合新手段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气息的园林,注重其生态功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真正体现其社会的公共性和服务的人民性。
3、主要特点:
中国现代公园在园景创作手法上,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创新,与多面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游憩生活内容与民族文化的园林艺术形式相统一。
中国各地公园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地方风格。例如,广州公园的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植物造景上情调热烈,形成四季花潮;园林建筑布局上自由明朗;山水结构上注重水景的自然式布置;擅长运用塑石工艺和“园中园”形式等。哈尔滨公园的地方风格幸要现在:采取有轴线的规整形式平面布局;园林建筑受俄罗斯建筑风格的影响;大量运用雕塑和五色草花坛作为公园绿地的点景;以夏季野游为主的游憩环境;冬季利用冰雕雪塑造景等。
(三)、中国园林的未来发展
社会发展与变革不断为园林专业的发展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会。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都为园林专业的领域的扩展、理论体系的形成和评价指标的变革提供了动力,使不同时代的园林各有其鲜明的特色。
1、我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 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中国目前处在一 个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过程并存的社会阶段。不必讳言,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城市与环境问题不幸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了,而且更为严重。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城市与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包括:
①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②户外体育休闲空间极度缺乏,广大劳动者的身心再生过程不能满足。
③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通过大幅扩大绿地面积来改善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通过郊区化来改善居民环境的道路在中国难以行得通。
④财力有限,难以实现高投入的城市园林绿化和环境维护工程。
⑤自然资源有限,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整体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⑥欧美文化侵入,乡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环境可持续思想的园林本质 面对中国的现实环境问题,园林专业有必要对一些由来已久的园林绿地评价指标进行补充,决不应局限于一些表面的指标,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指标,更应防止以小农式园林的评价指标来衡量现代园林绿地。具体地讲应对一些体现环境司持续性思想的园林本质属性进行衡量:
①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②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人工(资金)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满足人类身心再生功能,强调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上述功能。用大量的化肥,花坛植物,进行人工或化学除草都是违背这一原则的。
③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如养分和水的循环利用,而避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④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乡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
⑤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强调每一地方都有其自然和文化的历史过程,两者相适应而形成了地方特色及地方含意。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园林绿地是地方精神的难得的保存地,对地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体验。
⑥整体与连续性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3、园林专业人员在改变人类生态系统过程中的任务 要贯彻上述原则和克服中国园林目前发展之不足,园林专业人员必须在更大的空间中承担起改变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重任。具体地讲,在目前中国园林活动的范围基础上,园林专业人员应勇敢地承担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①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包括从总体布局、道路组织到绿地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国际的经验证明,只有风景园林师才最有资格设计良好的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师领导组织建筑和市政工程的设计。
②城市设计:这是一个园林与建筑交叉的领域。美国有专门的城市设计专业(硕士学位),
分别在风景园林专业和建筑学专业基础上发展。中国这一领域是空白,是一个建筑专业、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之间的真空地带,要解决中国的城市环境问题,园林专业应成为城市设计的中坚。
③城乡与区域景观及生态规划:在区域尺度上研究景观综合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在中国仍是一块空白,非园林专业莫属。
④自然与文化保护地规划设计:只有园林专业才最有能力实现保护地的宗旨,体现自然与文化精神。
⑤旅游地规划:正如国际旅游学者所说的,在所有设计学专业中,惟有园林专业最能胜任此工作。除此亭外,中国的高速公路系统,新开发区的规划等,都有园林专业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岗位。
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的园林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会。中国园林专业应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为出发点,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确立未来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强化理论研究,改进教育体系。特别应放弃小农式园林包袱,勇敢承担起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设计的重任。在现有专业领域基础上,努力在居住社区的总体规划和设计、自然保护地的规划、城乡整体景观和生态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设计、旅游地规划设计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成为维护自然生态过程,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坚。
第二节 外国园林概述一般认为,园林有东方、西亚、欧洲三大系统。东方系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影响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主要特色是自然山水、植物与人工山水、植物和建筑相结合。这里除简述中国园林产生、发展概况外,将与中国园林关系最密切的日本园林做简要概述。西亚园林古代以阿拉伯地区的叙利亚、伊拉克及波斯为代表,主要特色是花园与教堂园。欧洲系园林古代以意大利、法国、英国及俄罗斯为代表,各有特色,基本以规则式布局为主,以自然景物配置为辅,我们仅简介古代意大利、法国、英国园林演变概况。此外介于三大系统之间的古埃及、古印度园林,仅介绍古埃及园林简况。
一、日本古代园林
日本早期园林是为防御、防灾或实用而建的宫苑,周围开壕筑城,内部掘池建岛,宫殿为主体,其间列植树木。而后学习中国汉唐宫苑,加强了游观设置,以观赏、游乐为主要设景、布局原则,创造了崇尚自然的朴素园林特色。
(一)、日本古代宫苑
在3—4世纪时,孝照天皇建有掖上池心宫,崇神天皇建有矶城瑞篱宫,乐仁天皇建有缠向珠城宫,及正天皇建有紫篱宫,武烈天皇建有泊濑列城宫,这些宫苑外围开壕沟或筑土城环绕周边,只留可供进出的桥或门。内中有列植的灌木和用植物材料编制的墙篱,宫苑里都开有泉池,以作游赏和养殖。
6世纪中叶,佛教东渡到日本,钦明天皇的宫苑中开始筑有须弥山,以应佛国仙境之说,池中架设吴桥以仿中国苑园的特点。6世纪末,推古天皇更受佛教的启发,在宫苑的河边池畔或寺院之间,除了起筑须弥山外,还广布石造,一时山石成为造园的主件。这是模仿中国汉代以来“一池三山”的做法,从皇家宫苑遍及到各个贵族私宅庭园之中。
日本古代的宫苑庭园全面地接受了中国汉唐以来的宫苑风格,多在水上做文章,掘池以象征海洋,起岛以象征仙境,布石植篱瀑布细流以点化自然,并将亭阁、滨台(钓殿)置于湖畔绿阴之下以享人间美景。奈良时代的后期即天平时代圣武天皇的平城宫内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等苑园都具有这个特点。
公元8世纪末(794),恒武天皇迁都平安京。皇家园林充分利用本地的天然池塘、涌泉、丘陵、山川、树木及石材等优良条件,进行广泛的造园活动,建筑物仿唐制,苑园以汉代上林苑为楷模,建神泉苑,另外还建有嵯峨院(大觉寺)。平安时代近400年期间,日本把“一池三山”的格局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自己特点的“水石庭”,池和岛的主题表现已经形成,而且总结了前代造园经验,写出日本第一部造庭法秘传书《前庭秘抄》。
(二)、日本中期的寺园、枯山水及茶庭
12世纪以后,日本从武士政权、幕府政权到群藩割据,经历数百年的战乱和锁国状态。12~13世纪武士执政期间,对贵族豪华虚荣的生活方式取轻视态度,而对朴素的实用生活方式则十分重视。武家建室则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在庭园中惜爱树木,不作华丽或玩乐设施,一切从朴素或实用出发,造庭趋于简朴。幕府时期(1338—1573)是将军执政,特别重视佛教的作用,佛教推行净士真宗、宿命轮回和精神境界,深受幕府和御人家崇敬。此时从中国宋朝传人的禅宗思想更受欢迎,所以大兴寺院庭造之风盛极一时。14~15世纪的日本,幕府御人家花园和禅宗寺院庭园比前代又有新的演变。中国宋代饮茶风气传人日本以后,在日本形成茶道。封建上层人家以茶道仪式为清高之举,茶道和禅宗净土结合之后更带有一种神秘色彩,根据茶道净土的环境要求,造庭形式出现了茶庭的创作。
随着幕府、禅宗和茶道的发展,造庭又一度形成高峰,适应这种形势的需要,造庭师和造庭书籍不断涌现,并且在造庭式样上也有所创新。日本造园史里最著名的梦窗国师创造了许多名园,例如西方寺、临川寺、天龙寺等庭园都经他手创作。梦窗国师是枯山水式庭园的先驱,他所做的庭园具有广大的水池,曲折多变的池岸,池面呈“心”字形。从置单石发展迭组石,还进一步叠成假山设在泷石,植树远近大小与山水建筑相配合。利用夸张和缩写的手法创造出残山剩水形式的枯山水风格。
室町时代(1338—1573)到桃山时代(1573—1600),日本茶庭逐渐遍及各地,成为一种新 式园林,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流派。此时又出一本《嵯峨流庭古法秘传》,书中有“地割法”、“庭坪地形取图”等内容,对水池、山岛等都确定了位置和比例,并标明水池居中而呈心字形,池后为守护石及泷,守护石前右为主人岛,前左为客人岛,池中心为中岛,池前为礼拜石和平滨。室町时代后期由于贸易发达财政富裕,足利氏期间产生出“金阁”、“银阁”式庭园,特别是鹿苑寺金阁和慈照寺银阁最为出名。枯山水式庭园以京都龙安寺方丈南庭、大仙院方丈北东庭最为著名,寺园内以白沙和拳石象征海洋波涛和岛屿。
(三)、日本后期的茶庭及离宫书院式庭园
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日本国内处于群雄割据的乱世局面,豪强最侯争雄夺势各据一方,建造高大而坚固的城堡以作防御,建造宏伟华丽的宅邸庭园以作享受。因此武士家的书院式庭园竞相兴盛,比较突出的有两条城、安士城、聚乐第、大阪城、伏见城等,其中主题仍以蓬莱山水为主流。石组多用大块石料,借以形成宏大凝重的气派。树木多为整形修剪式,还把成片的植物修剪成自由起伏的不规则状态,使总体构成大书院、大石组、大修剪的宏观特点。
茶庭形式到了桃山时代则更加勃兴起来,茶道仪式从上层社会人家已普及到一般民间,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流行风尚。权臣富户有大的宅园,一般富户有小的庭院。宅园庭院以居室和茶室相属相分,与茶室相对的庭园是茶园。茶庭是自然式的宅园,截取自然美景的一个片断再现茶庭之中,以供人们举行茶道仪式时在茶室里边向外欣赏,更有利于凝思默想以助雅兴。茶道往往把茶、画和庭三者合起来品赏,辅有石灯笼、洗手钵和飞石敷石的陈设增加了幽奥的气息,甚至阶苔生露,翠草洗尘,有如禅宗净土的妙境,这些都成为桃山江户时代茶庭园的特点。此期茶庭造园家首推小堀远州,由他建立的这一流派后来称为远州派。
江户时代开始兴盛起来的离宫书院式庭园也是独具民族风格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的代表作品是桂离宫庭园(图2—2)。桂离宫庭园的中心有个大的水池,池心有三岛,并且有桥相连。园中道路曲折回环联系各处。池岸曲绕,山岛有亭,水边有桥,轩阁庭院有树木掩映,石灯笼、蹲配石组布置其间,花草树木极其丰富多彩。桂离宫庭园内的主要建筑是古书院、中书院和新书院等三大组建筑群,排列自然,错落有致。修学院离宫与桂离宫齐名,且文人趣味浓厚,类似桂离宫的还有蓬莱园、小石川后乐园、纪洲公西园(赤坂离宫)、大久保侯的乐寿园(旧芝离宫)、滨御殿等。
总之、日本庭园受中国苑园的启发,形成东方系的自然山水园,而日本庭园的发展变化又根据本国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民族感情创造出了独特的日本风格。日本庭园的传统风格具有悠久的历史,后来逐渐规范化。日本庭园对世界造园活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到明治维新以后才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开始有了新的转折,增添了西式造园形式和技艺。
二、古埃及与西亚园林:
埃及与西亚邻近,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同为人类文明的两个发源地,园林出现也很早。
(一)、古埃及墓园、园圃
埃及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跨入了奴隶制社会,到公元前28~前23世纪,形成法老政体的中央集权制。法老(即埃及国王)死后都兴建金字塔作王陵,并建墓园。金字塔浩大、宏伟、壮观,反映出当时埃及科学与工程技术已很发达。金字塔四周布置规则对称的林木,中轴为笔直的祭道,控制两侧均衡,塔前留有广场,与正门对应,造成庄严、肃穆的气氛。
古埃及奴隶主们为了坐享奴隶们创造的劳动果实,一味追求荒诞的享乐方式,大肆营造私园也是其一。尼罗河谷的园艺一向是很发达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等遍布谷地,到公元前16世纪时已演变成为祭司重臣之类所建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私园。这些私园周围有垣,其中除种植有果树、蔬菜之外,还有各种观赏树木和花草,甚至还养殖动物。这种形式和内容已超出了实用价值,具有观赏和游憩的性质。奴隶主的私园把绿阴和湿润的小气候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把树木和水池作为主要内容。他们在园中栽植许多树木或藤本棚架植物,搭配鲜花美草,又在园中挖有池塘渠道,特别还利用机械工具桔槔进行人工灌溉。这种私园大部分设在奴隶主私宅的附近或者就在私宅的周围,其面积延伸很大,私宅附近还有特意进行艺术加工的庭园(图2—7)。
(二)、西亚地区的花园
位于亚洲西端的叙利亚和伊拉克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贯境内向南注入波斯湾,两河流域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在公元前3500年时,已经出现了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形成了许多城市国家,实行奴隶制。奴隶主为了追求物质和精神的享受,在私宅附近建造各式花园,作为游憩观赏的乐园,奴隶主的私宅和花园,一般都建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谷地平原上,引水注园,花园内筑有水池或水渠,道路纵横方直,花草树木充满其间,布置非常整齐美观。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伊甸园被称为“天国乐园”,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城的附近。在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亚述或大马士革等西亚广大地区有许多美丽的花园。尤其距今3000年前新巴比伦王国宏大的都城中有五组宫殿,不仅异常华丽壮观,而且尼布甲尼撒国王为王妃在宫殿上建造了“空中花园”。据说王妃生于山区,为解思乡之情,特在宫殿屋顶之上建造花园,以象征山林之胜。这是利用屋顶错落的平台,加土植树种花草,又将水管引向屋上浇灌花木。远看该园悬于空中,近赏可人游,如同仙境(图2—8),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三)、波斯天堂园及水法
波斯在公元前6世纪时兴起于伊朗西部高原,建立波斯奴隶制帝国,逐渐强大之后,占领了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及叙利亚广大地区,都城波斯波利斯是当时世界上有名的大城市。波斯文化非常发达,影响十分深远。古波斯帝国的奴隶主们常以祖先们经历过的狩猎生活为其娱乐方式,后来又选地造囿,圈养许多动物作为游猎园囿,以后增强了观赏功能,在园囿的基础上发展成游乐性质的园。波斯地区一向名花异卉资源丰富,人们繁育应用也较早,在游乐园里除树木外,尽量种植花草。“天堂园”是其代表,园四面有围墙,其内开出纵横“十’’字形的道路构成轴线,分割出四块绿地栽种花草树木。道路交叉点修筑中心水池,象征天堂,所以称之为“天堂园”。波斯地区多为高原,雨水稀少,高温干旱,因此水被看成是庭园的生命,所以西亚一带造园必有水。在园中对水的利用更加着意进行艺术加工,因此各式的水法创作也就应运而生(图2—9)。
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波斯之后,也继承了波斯的造园艺术;干旱少雨,多沙漠,加之阿拉伯多为伊斯兰教国家,伊斯兰教园中把水看的非常神圣。
三、欧洲古代园林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的建筑、园林开欧洲建筑、园林之先河,直接影响着古罗马、意大利及法国、英国等国的建筑、园林风格。后来英国吸收了中国山水园的意境,融入造园之中,对欧洲造园也有很大影响。
(一)、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西班牙园林:
这里包括古希腊的庭园、柱廊园;古罗马庄园;意大利庄园;西班牙红堡园、园丁园。我们主要介绍一下意大利庄园。
16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封建教会统治的黑暗时期,意大利的造园出现了以庄园为主的新面貌。其发展分为文艺复兴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各阶段所造庄园有不同的特色。
1.文艺复兴初期的庄园(台地园) 意大利佛罗伦萨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国家。富裕的阶层醉心于豪华的生活享受,享受的主要方式是追求华丽的庄园别墅,因此营造庄园或别墅在佛罗伦萨甚至意大利的广大地区逐渐展开。这一时期,阿尔勃提建筑师著有《建筑学》,在这本书里着重论述了庄园或别墅的设计内容,并提出了一些优美的设计方案,更加推动了庄园的发展。
文艺复兴初期庄园的形式和内容大致如下:依据地势高低开辟台地,各层次自然连接;主体建筑在最上层台地上,保留城堡式传统;分区简洁,有树坛、树畦、盆树,并借景于园外;喷水池在一个局部的中心,池中有雕塑。
2.文艺复兴中期的庄园 公元15世纪,佛罗伦萨被法国查理八世所侵占。美提契家族覆灭,佛罗伦萨文化解体,意大利的商业中心随之转移到了罗马,同时,罗马也成为意大利的文化中心。15世纪时司歇圣教皇控制了局势,各地的学者或名家又向罗马聚集,到16世纪时,罗马教皇集中全国建筑大师兴建巴斯丁大教堂。佛罗伦萨的富户和技术专家们也纷纷来到罗马营建庄园,一时罗马地区山庄兴盛起来。
红衣主教邱里握的别墅建于马里屋山上,马里屋山上水源丰富,附近有河流和大道通过,邱里握别墅由圣高罗和拉斐尔二人设计。先在半山中开辟出台地,每层台地之中都有大的喷水池和大的雕像,中轴明显,两侧对称有树坛。主建筑的前后有规则的花坛和整齐的树畦。台地层次、外形尽求规整,连接各层台地设有蹬道,而且阶梯有直、有折、有弧旋等多种变化,水池在纵横道的交点上,植坛规则布置。
这一时期在欧洲还出现了最早的植物园。威尼斯城市国家的伯图阿大学,在1545年时由彭纳番德教授设计的植物园首次建立起来,成为后来各地植物园的范例。
公元16世纪中后期,在罗马出现了被称为巴洛克式的庄园。巴洛克(barogue)本来是一种建筑式名词,意思是奇异古怪。巴洛克式庄园则认为是不求刻板,追求自由奔放,并富于色彩和装饰变化,形成了一种新风格。
3,文艺复兴后期的庄园
公元17世纪开始,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已成定法,人们反对墨守成规的古典主义艺术,而要求艺术更加自由奔放,富于生动活泼的造型、装饰和色彩。这一时期的庄园受到巴洛克浪漫风格的很大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富于新的变化。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罗马城市发展得很快,住房拥挤,街道狭窄,环境卫生也很恶劣。意大利人长期在这种难堪的环境中生活已感厌倦,一些权贵富户们不能再忍受,纷纷追求自由舒适的“第二个家”,以便远离繁杂的闹市去享受园圃生活,在古罗马的郊区多斯加尼一带兴起了选址造园的风尚,一时庄园遍布。这时的庄园,在规划设计上比中期埃斯特庄园更为新鲜和奔放,建筑或庄园刻意追求技巧或致力于精美的装饰、强烈的色彩,如布拉地尼等几十处新庄园,明快如画。
这时的庄园,注意了境界的创造,极力追求主题的表现,造成美妙的意境。常对一些局部单独塑造,以体现各具特色的优美效果,对园内的主要部位或大门、台阶、壁龛等作为视景焦点而极力加工处理,在构图上运用对称、几何图案或模纹花坛。但是,有些庄园过分雕琢,对四周照顾不够,格局上欠缺和谐。
(二)、法兰西、英国园林:
公元15~16世纪,法国和意大利曾发生过三次大规模战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对法国影响较大。文艺复兴之后中国园林传入英国,改变了法国园林的特色。(肯特、布郎、钱伯斯1757、1772《中国建筑设计》《东方园林造园泛论》)。
A、法兰西园林
1.城堡园:
16世纪;法兰西贵族和封建领主都有自己的领土,中间建有封建领主的城堡,佃户经营周围的土地。领主不仅收租税,还掌管司法治安等地方政权,实际上是小独立王国。城堡如同小宫廷,城堡建筑和庄园结合在一起,周围多是森林式栽植,并且尽量利用河流或湖泊造成宽阔的水景。从意大利传人的造园形式仅仅反映在城堡墙边的方形地段上布置少量绿丛植坛,并未和建筑联系成统一的构图内容。法兰西贵族或领主具有狩猎游玩的传统,又多广阔的平原地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狩猎地常常开出直线道路,有纵横或放射状组成的道路系统,这样既方便游猎也成为良好的透景线。文艺复兴时期以前的法兰西庄园是城堡式的,在地形、理水或植树等方面都比意大利简朴得多(图2—13)。
16世纪以后,法兰西宫廷建筑中心由劳来河沿岸迁移到巴黎附近。巴黎附近地区一时出现了很多新的官邸和庄园,贵族们更加追求穷欢极乐的生活方式,而古典式的城堡建筑就无太大必要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庄园被接受过来,形成平地几何式庄园。
2、凡尔赛宫苑
17世纪后半叶,法王路易十三战胜各个封建诸侯统一了法兰西全国,并且远征欧洲大陆。 到路易十四时(1661—1715)夺取将近100块领土,建立起君主专治的联邦国家。法国成了生 产和贸易大国,开始有了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能力,此时法兰西帝国处于极盛时期。路易十四为了表示他至尊无上的权威,建立了凡尔赛宫苑。凡尔赛宫苑是西方造园史上最为光辉的成就,由勒诺特大师设计建造,勒诺特是一位富有广泛绘画和园林艺术知识的建筑师。
凡尔赛原是路易十三的狩猎场,只有一座三合院式砖砌猎庄,在巴黎西南。1661年路易十四决定在此建宫苑,历经不断规划设计、改建、增建,至1756年路易十五时期才最后完成,共历时90余年。主要设计师有法国著名造园家勒诺特、建筑师勒沃、学院派古典主义建筑代表孟萨等。路易十四有意保留原三合院式猎庄作为全宫区的中心,将墙面改为大理石,称“大理石院”,勒沃在其南、西、北扩建,延长南北两翼,成为御院,御院前建辅助房、铁栅,为前院,前院之前建为扇形练兵广场,广场上筑三条放射形大道。1678—1688年,孟萨设计凡尔赛宫南北两翼,总长度达402m。南翼为王子、亲王住处,北翼为中央政府办公处、教堂、剧院等。宫内有联列厅,很宽阔,有大理石大楼梯、壁画与各种雕像。中央西南为宫中主大厅(称镜廊),宫西为勒诺特设计、建造的花园,面积约6.7km2,园分南、北、中三部分。南、北两部分都为绣花式花坛,再南为橘园、人工湖;北面花坛由密林包围,景色幽雅,有一条林阴路向北穿过密林,尽头为大水池、海神喷泉,园中央开一对水池。3km的中轴向西穿过林园,达小林园、大林园(合称十二丛林)。穿小林园的称王家大道,中央设草地,两侧排雕刻。道东为池,池内立阿波罗母亲塑像;道西端池内立阿波罗驾车冲出水面的塑像,两组塑像象征路易十四“太阳王”与表明王家大道歌颂太阳神的主题。中轴线进入大林园后与大运河相接,大运河为“十”字形,两条水渠成十字相交构成,纵长1 500m,横长1 013m,宽为120m,使空间具有更为开阔的意境。大运河南端为动物园,北端为特里阿农殿。因由勒诺特设计、建造,故称此园为勒诺特园林艺术,为欧洲造园的典范,一些国家竞相模仿(图2—14)。
1670年,路易十四在大运河横臂北端为其贵妇蒙泰斯潘建一中国茶室,小巧别致,室内装饰、陈设均按中国传统样式布置,开外国引进中式建筑风格之先例。
凡尔赛宫苑是法国古典建筑与山水、丛林相结合的规模宏大的一座园,在欧洲影响很大,一些国家纷纷效法,但多为生搬硬套,反成了庸俗怪异、华而不实的不伦不类的东西。幸好此风为时不长即销声匿迹。可见艺术的借鉴是必要的,而模仿是无出路的,借鉴只是为了创造、出新。
B、英国园林
英国是海洋包围的岛国,气候潮湿,国土基本平坦或缓丘地带。古代英国长期受意大利政治、文化的影响,受罗马教皇的严格控制。但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民族传统观念较稳固,有其自己的审美传统与兴趣、观念,尤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了英国独特的园林风格。17世纪之前,英国造园主要模仿意大利的别墅、庄园,园林的规划设计为封闭的环境,多构成古典城堡式的官邸,以防御功能为主。14世纪起,英国所建庄园转向了追求大自然风景的自然形式。
17世纪,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将官邸庄园改建为法国园林模式的整形苑园,一时成为其上流社会的风尚。18世纪,英国工业与商业发达,成为世界强国,其造园吸取中国园林、绘画与欧洲风景画的特色,探求本国的新园林形式,出现了自然风景园。
1、英国传统庄园
英国从14世纪开始,改变了古典城堡式庄园而成与自然结合的新庄园,对其后园林传统影响深远。新庄园基本上分布在两处:一是庄园主的领地内丘阜南坡之上,一是城市近郊。前者称“杜特式”庄园,利用丘阜起伏的地形与稀疏的树林、绿茵草地,以及河流或湖沼,构成秀丽、开阔的自然景观,在显朗处布置建筑群或组,使其处于疏林、草地之中。这类庄园,一般称为“疏林草地风光”,概括其自然风景的特色。庄园的细部处理,也极尽自然格调。如用有皮木材或树枝作棚架、栅篱或凉亭,周围设木柱栏杆等。城市近郊庄园,外围设隔离高墙,但高度以利借景为宜。园中央或轴线上筑一土山,称“台丘”,台丘上或建亭,或不建亭。一般台丘为多层,设台阶,盘曲蹬道相通。园中也常模仿意大利、法国的绿丛植坛、花坛,而建方形或长方形植坛,以黄杨等作植篱,组成几何图案,或修剪成各种样式。
2、英国整形园
17世纪60年代起,英国模仿法国凡尔赛宫苑,刻意追求几何整齐植坛,而使造园出现了明显的人工雕饰,破坏了自然景观,丧失了自己优秀的传统,如伊丽莎白皇家宫苑、汉普顿园和却特斯园等。这些园一律将树木、灌丛修剪成建筑物形状、鸟兽物像和模纹花坛,园内各处布置奇形怪状,而原有的乔木、树丛、绿地,却遭严重破坏。培根在其《论园苑》中指出:这些园充满了人为意味,只可供孩子们玩赏。1685年,外交官W.坦普尔在《论伊壁鸠鲁式的园林》一文中说:完全不规则的中国园林可能比其他形式的园林更美。18世纪初,作家J.艾迪生也指出:“我们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喜欢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英国的教训,实为后世之鉴,也为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但是,其整形园后世也并未绝迹,在英国影响久远。
3、英国的自然风景园
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使其成为世界上头号工业大国,国貌大为改观,人们更为重视自然保护,热爱自然。当时英国生物学家也大力提倡造林,文学家、画家发表了较多颂扬自然树林的作品,并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而且庄园主对刻板的整形园也感厌倦,加上受中国园林等的启迪,英国园林师注意了从自然风景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自然风景园的新风格。 园林师W.肯特在园林设计中大量运用自然手法,改造了白金汉郡的斯托乌府邸园。园中有形状自然的河流、湖泊,起伏的草地,自然生长的树木,弯曲的小径。继其后,他的助手L.布朗又加以彻底改造,除去一切规则式痕迹,全园呈现出牧歌式的自然景色。此园一成,人们为之耳目一新,争相效法,形成了“自然风景学派”,自然风景园相继出现。
18世纪末,布朗的继承者雷普顿改进了风景园的设计。他将原有庄园的林阴路、台地保留下来,高耸建筑物前布置整形的树冠,如圆形、扁圆形树冠,使建筑线条与树形相互映衬。运用花坛、棚架、栅栏、台阶作为建筑物向自然环境的过渡,把自然风景作为各种装饰性布置的壮丽背景。这样做迎合厂一些庄园主对传统庄园的怀念,而且将自然景观与人工整形景观结合起来,可说也是一种艺术综合的表现。但他的处理艺术并不理想,正如有人指出的:走进园中看不到生动、惊异的东西。
1757年和1772年,英国建筑师、园林师W.钱伯斯利用他到中国考察所得,先后出版了《中国建筑设计》、《东方造园泛论》两本著作,主张英国园林中要引进中国情调的建筑小品。受他的影响,英国出现了英中式园林,但与中国造园风格结合得并不理想,并未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完美境界,与中国的自然山水园相去甚远。
四、西方近、现代园林
(一)、西方近现代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近、现代园林的概念,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倾向:①、不分近、现代,而统称现代园林;②、合称近现代园林;③、区分近代和现代园林。
笔者认为,区分近代和现代园林对深化园林的认识有益处,同时也有利于与世界史和城市规划、建筑等专业史进行交流。
1、近代园林一般而言,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164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资产阶级革命促进 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唤醒了低落的人文精神。表现在城市中则是:①、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建设蒸蒸日上,为工业、商业等的繁荣提供了无数发展的机遇,所以,大量人口往城市中集中,城市显得具有生机和活力。但与此同时,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犯罪、阶级矛盾等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②、人文精神渐渐得到唤醒,封建领主的封闭思想渐被打破,民主精神在一些先锋人物的宣传下深得民心。凡此种种原因,暗示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将要开始。园林的变革要相对迟一些,而且是曲折的,一般认为它经历了传统园林思想变革和城市公园兴起城市绿地系统观念的形成两个,阶段。
传统园林思想变革和城市公园的兴起 18世纪初,英国掀起了了解植物园艺知识的热潮。据说这与风景画的兴起有关,实际上更多是因为踏出了国门,有机会看到并引进了外来植物。如;1683年,在英国切尔西药草园中进行了归化黎巴嫩杉的试验,到19世纪,这种树木就成了英国庭园的主要材料。1840年,英国园艺学会派植物学家去世界各地收集植物资源。人们被现实中丰富的植物材料所吸引,渐渐淡化了感伤主义庭园,而专注于创造各种自然环境以适应外来植物的生长。不知不觉,一种新型的园林形式——自然风景园在形成。这种形式的园林一出现,就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逐渐传人法、德等西方国家,其中既有新造的,如1804年史凯尔为卡尔鲁特欧德造英国花园;也有旧园改造,如1828年纳什改造圣詹姆斯公园。园林思想变革的另外一个情况是私园逐渐对公众的开放,如在18世纪的伦敦,人人可以进入皇家大猎苑游玩、打猎。
城市绿地系统出现 1858年,美国纽约建成中央公园,一些有识之士进而提出建立绿地 系统的概念。1892年,奥姆斯特德编制了波士顿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方案,把公园、滨河绿地、林阴道连接起来。1898年,英国E.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以后又出现了新城、绿带的理论,标志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型。同时标志着园林概念已从孤立的地块方面向城市绿地系统观方面作丁划时代的转变。
2、现代园林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园林逐渐向现代园林迈进,回顾近百年历史,它大约经过了三个阶段。
A、徘徊阶段 18世纪是园林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风景式园林的出现和城市公园的兴起使园林摆脱丁刻板的模式,变得丰富而充满活力。然而,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并没有特别的创新,主要是“如画的”模式和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混杂风格。面对这种局面,人们开始了进一步的探索,如罗宾逊发起丁趋向简单与自然化的庭园设计,布罗弗尔德提出了几何规则的复兴等。然而,前进的道路相当艰难,人们仿佛正在现代园林的门口徘徊着。
B、萌芽阶段 真正导致西方现代园林开始萌芽的是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它的起因是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反对传统的模式,在设计中强调装饰效果,希望通过装饰来改变由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产品粗糙、刻板的面貌。它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欧洲各国也有不同的称呼,如比利时的“二十人团”、法国的“新艺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等。这个时期的作品留存至今的并不多,如高迪的巴塞罗那的居尔公园、雷比斯的庭园等,但在现代园林的发展史上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C、成型阶段 20世纪初,现代主义之风渐渐刮起,一部分美国人首先进行了尝试,如1939年的纽约世界商交会部分庭园。与此同时,另外国家的设计师也积极开始探索,如巴西艺术家兼造园师马尔克斯、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等。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现代园林在不断的发展中,到目前已基本成熟。
(二)、西方现代园林特点与设计倾向斯托弗·唐纳德在他20世纪30年代写的著作《现代风景中的庭园》(Garden in the modern landscape)中写道:现代造园家们在做庭园设计方案时有三个依据,即功能主义、日本庭园和现代艺术。关于功能主义,他认为,新的现代住宅需要新的环境,功能主义包含了合理主义的精神,通过美学的实际秩序,创造出以娱乐(recreation)为目的的环境。关于日本庭园,他认为日本园林起到了将现代造园技术的发展与艺术、生活融为一体的作用。他认识到的日本园林是这样的:庭园的围墙是设计构思的重要内容,从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感受其精神实质,使住宅与环境相谐调,谨慎使用色彩,有效地利用背景,对植物配植比对花的色彩更关注,对石的布置即石组的构成煞费苦心等。关于现代艺术,他说18世纪的造园师学习意大利画家,19世纪末庭园色彩设计师学习印象派画家,与这些相比,现代画家在处理形态、平面及色彩价值的相互关系方面可以令造园师们大开眼界。
我国王晓俊在他2000年出版的《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一书中总结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的九种倾向:①设计要素的创新;②形式与功能的结合;③现代与传统的对话;④自然的精神;⑤对意义的探索;⑥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⑦生态与设计;⑧当代艺术的影响;⑨向传统挑战。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现代园林是一个多义的概念,包括多义的景观、多义的信息、多义的风格,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表现,如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夏建统《对岸的风景》等。
(三)、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师和作品介绍
1、劳伦斯·海尔普林和旧金山庭园(典型的加州花园特点)
2、彼得·奥克和伯纳克公园(现代园林第三代代表)
3、伯纳德·屈米与拉·维莱特公园(法)
4、彼得·拉兹和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园(德国)
第二章 城市园林绿地的概述第一节 城市园林绿地的效益城市园林绿化是全社会的一项环境建设工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是人们生存的需要。城市园林绿化不是单为一代人,而是有益当代,造福子孙,不是一家一户的生活环境美,而是要改善整个城市、乡村,甚至整个国土的生态环境。所以,它的效益价值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具有多层次、多功能和多效益等特点。
城市园林绿化的材料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所以它具有自然属性;它又能满足人们的文化艺术享受,因此具有文化属性;它也具有社会再生产推动自然再生产、取得产出效益的经济属性。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相应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三大综合效益。
一、生态效益:
城市是人口高密区,它对绿色植物的需求,不仅仅给市民提供游憩空间、休闲场所、美化环境、创造景观等,更重要的是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城市园林绿化中一定量的绿色植物,既能维持和改善城市区域范围内的大气碳循环和氧平衡,又能调节城市的温度、湿度,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还能促进城市通风、减少风害、降低噪音等等。由此可见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是多方位的综合体现。
A,改善城市气候
树木花草叶片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郊区大面积的森林和阔叶林带、道路上浓密的行道树和城市其他各部分公共园林绿地对城市各地段的温度、湿度和通风都有良好的通风调节效果。
1、调节温度:绿地园林绿地主要影响植物表面温度、气温和太阳辐射;城市园林中的树木在夏季能为树下游人遮挡阳光,并通过自身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消耗很多热量。夏季绿地温度(气温及植物体温)比裸地铺装地面和建筑物低;冬季则相反。拒测定:夏季草地表面温度比裸地低6~7℃,比沥青路面低8~20.5℃。垂直绿化前后的墙体表面温度差为5.5~14℃,林荫下气温比无林地带低3~5℃,比建筑物区低10℃左右。冬季草坪足球场表面温度比裸地平均高3~5℃、林地气温比无林地气温高0.1~0.5℃。另外园林中的水体对改善气温也具有明显的作用。如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武汉东湖,其夏季气温要比市区低2~4摄示度。因此园林绿地能有效地调节物体表面温度和气温,为人们创造一个冬暖夏凉的狭义环境。
城市热岛(Urban Thermal Island)是城市气候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其成因在于人类对原有自然下垫面的人为改造。以砂石、混凝土、砖瓦、沥青为主的建筑所构成的城市,工厂林立,人口拥挤,交通繁忙,人为热的释放量大大增加,加上通风条件较差,热量扩散较慢,且城市热岛强度随城市规模的扩大而加强。规模较大、布局合理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可以在高温的建筑组群之间交错形成连续的低温地带,将集中型热岛缓解为多中心型热岛,起到良好的降温作用,使人感到舒适。
2、调节湿度:湿度过高易使人厌倦疲乏;过低则感到干燥、烦躁。一般较适宜的湿度为30~60%。园林绿地,尤其是乔木林,植物叶片面积远大于他所占有的土地面积。通过植物蒸腾作用散发大量的水分,占根系吸收水分的99.8%,使绿地区域空气的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都大于非绿化区。一般情况下,树林内空气湿度较空旷地高7%-14%。在潮湿的沼泽地,也可以种植树木,通过树叶的蒸腾作用,能使沼泽地逐渐降低地下水位。在城市里种植大片树林,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通常大片绿地调节湿度的范围相当于树高的10~20倍。拒北京园林局测定:夏季1平方千米阔叶林能蒸腾2500吨水分,比相同面积的裸地高20倍,相当于同等面积水库蒸发量;1平方千米油松林日蒸腾量为43.6~50.2吨;1平方千米加拿大杨日蒸腾量为57.2吨。拒另测定:公园的湿度比其他绿化少的区域高27%,行道树也能提高相对湿度10%~20%;冬季绿地中风速小气流交换弱蒸发的水分不易扩散,其相对湿度也高10%~20%。由此可见,绿地中舒适、凉爽的气候环境与绿化植物的调节作用是分不开的。
3、调节气流:城郊的防风林带、引风林带对市区的空气流通有一定影响。城市道路、滨河等带状绿地是绿色通气走廊,当带状绿地与夏季风方向一致,可将城郊气流趁风势引入城区,为城市创造良好的通风条件。冬季在寒风垂直方向营造防风林带,可减弱气流,环节城市寒冷气候。另外,城市绿地与建筑区存在气压差和温差空气流动形成微风,凉风环流,从而调节了气温,引入新鲜空气,夏季静风时尤为明显。
园林绿地和植物能降低气温提高空气湿度、调节气流,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了城市小气候,使人们感到凉爽、湿润、舒适。因此,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的“绿色空调器”。如图:
B,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现代工业迅猛发展,城市小气候状况恶化、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工作日趋紧迫、刻不容缓。一方面要从根本上杜绝污染源;另一方面要通过包括园林绿化在内的各种途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园林绿地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城市环境中的碳、氧比是通过园林绿地与城市之间不断的进行制氧与耗氧来调节平衡的。其平衡能力是城市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约为0.03%,人口密集区 二氧化碳浓度可达0.05~0.07%,局部地方可达0.2%,当达到0.05%时人呼吸感到不适;0.2%时头昏耳鸣血压升高;达10%时就迅速丧失记忆、停止呼吸、以至死亡。大气中氧气含量为21%,降低至10%时,人就会感到恶心呕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能够调节二氧化碳和氧气在空气中的相对平衡,改善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拒测定:地球60%的氧来自森林1平方千米的园林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千克二氧化碳,释放600千克氧气;1平方千米阔叶林日吸收二氧化碳1000千克、释放氧气750千克;25平方米的草地或10平方米树林就能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园林绿地被称为“绿色呼吸器”。因此增加园林绿地面积能有效解决二氧化碳过量和氧气不足问题。
2、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工业生产排放许多有害气体和大量烟尘、粉尘、污水和废渣等,污染空气、水体和土壤,影响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
有害气体的种类很多,如: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氨等。其中以二氧化硫最为广泛。当有害气体浓度较低时,某些植物对他具有吸收和净化作用、自身不致枯死,主要靠叶片吸收、利用二氧化硫,回流到土壤进一步利用。1平方千米的柳杉日可吸收60千克二氧化硫,夹竹桃、臭椿、龙柏、罗汉松等树种也可吸收二氧化硫。
漂浮的粉尘携带病菌、而且可以直接在肺部形成气管炎、尘肺等病症。1952年英国的燃煤粉尘危害“烟雾事件”,导致4000多人死亡。70年代末上海肺癌死亡人数高居癌症之首。植物具有阻滞、吸附尘埃作用,叶片表面凹凸不平,有绒毛,分泌粘液都能吸附尘埃树木枝冠茂密能降低风速、控制尘埃扩散;悬铃木、刺槐林可以使粉尘减少23~52%。草坪可以防止尘埃再起。拒测定:厂矿区直径10微米以上的粉尘较公园绿地高6倍,直径10微米以下的较绿区多10~50%,因此园林绿地被称为城市的“绿色过滤器”。
另外水声植物对城市污水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芦苇可吸收酚,每平方米芦苇年可吸收6千克污染物;水葱可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水葫芦能吸收水之中的金、银、汞、铅等重金属,降低镉、酚、铬等物质。林木还可以减少水中的细菌含量,榆树林、合欢、白蜡混交林可以减少地表径流的十分之九的菌量;根系对土壤也具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并能吸收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根系周围成千上万的好气性细菌促进有机物得分解,不仅能净化土壤、改良土壤结构,也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3 杀菌作用:空气尘埃中含有大量的细菌。而绿地植物能有效的吸附尘埃减少细菌在空气中得分布。许多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可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物。如1平方千米柏树日分泌30千克杀菌素,可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菌。悬铃木、紫葳、松柏、臭椿、核桃、白蜡等树种都有很好的杀菌能力。有些植物还能杀死土壤水中的大肠杆菌。拒美国测定:空气菌量—百货商店400万个/立方米、林荫道为58万个/立方米、公园中则降低导0.1万个/立方米、而林区仅55个/立方米、绿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环境卫生条件。因此,称园林植物为“绿色灭菌器”
4、降低噪音:现代城市扩大、交通繁忙、噪音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污染以成为城市的一大公害。噪音超过70分贝时,可引发头痛、情绪烦躁、听力减弱,甚至发生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树木对生波具有散射吸收作用。4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噪音10~15分贝,10米宽的林带可降低噪音20~30%。城市街道散植树木降低噪音能力低、效果不明显。分枝低、树叶茂盛的乔木减噪效果较好,而叶茂的疏林减噪能力尤为显著。因此园林绿地又称为“绿色消音器”。
5、蓄水保土:植物防止了暴雨直接冲刷土壤、草地覆盖地表阻挡了流水冲刷,植物根系又能紧固土壤。
绿色植物能够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人类生产、生活、安全的功能是其他物质所不能代替的。例如美国,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20,每年燃油产生的二氧化碳占全球的1/4,“温室效应”正严重地威胁着美国甚至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但又不可能利用工厂来生产氧气以解决缺氧问题。1988年10月12日起至1992年止,全国城镇地区开展一场群众性的植树造林运动。在城市、庭院、企事业单位周围大量适宜植树的地上,栽植1亿株树木,计划完成后,每年将吸收18000kt二氧化碳,节约40亿美元的能源投资。
二、社会效益
据国家建设部统计,目前中国城市的平均绿化覆盖率为25%,预计2010年将能够达到27%—30%(国家城市建设指标)的最低要求。随着城市绿地在城市用地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其必然成为影响城市风貌的决定性因素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成为吸引人才、技术乃至资金集结的重要因素。另外,城市园林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凝结着现时的、历史的各种自然、科学、精神价值。城市绿化的发展应与城市文明建设及社会发展同步进行。
总的来说,城市园林绿地的使用功能与社会制度、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科学文化、经济生活水平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可以创造城市景观,提供休闲、保健场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还能防灾避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1、创造城市景观
在城市中,大量的硬质楼房形成了轮廓挺直的建筑群体,而园林绿化则为柔和的软质景观。若两者配合得当,便能丰富城市建筑群体的轮廓线,形成街景,成为美丽的城市景观。特别是城市的滨海和沿江的园林绿化带,能形成优美的城市轮廓骨架。城市中由于交通的需要,街道成网状分布,如在道路形成优美的林阴道绿化带,既衬托了建筑,增加了艺术效果,也形成了园林街和绿色走廊。遮挡不利观瞻的建筑,使之形成绿色景观。因此生活在闹市中的居民在行走中便能观赏街景,得到适当的休息。例如,青岛市的海滨绿化,形成了山林海滨城市的特色;上海市的外滩滨江绿化带,衬托了高耸的楼房,丰富了景观,增添了生机;杭州市的西湖风景园林,使杭州形成了风景旅游城市的特色;扬州市的瘦西湖风景区和运河绿化带,形成了内外两层绿色园林带,使扬州市具有风景园林城市的特色;日内瓦湖的风光,成为日内瓦景观的代表;塞纳河横贯巴黎,其沿河绿地丰富了巴黎城市面貌;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全市处于绿树花草丛中,便成为美丽的花园城市。
2、休闲、保健场所
人类一切建设活动都是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的,而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更加迫切的需求更多能提供休闲、保健的户外活动场所。
据日本学者的一项调查表明:1966年日本城市劳动者的平均劳动时间每周为44.6h,1988 年每周为30h,一年为1 200h。若一生劳动为35年,则一生的劳动时间为42000h。若人均寿命为80岁,劳动时间仅占一生的6%,而约50%的闲暇时间。实际上随着社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会不断增加。这样城市绿地(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不断增加。
城市园林绿地,特别是公园、小游园及其他附属绿地,为人们提供了闲暇时间的休闲、保健场所。散步、晨炼、观赏、静思、游戏、散步都是不同年龄段所喜爱的。同时园林绿地中还常设琴、棋、书、画、武术、划船、射击、攀缘、电子游艺等活动项目。人们可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内容,使紧张工作后的人们在此得到放松。
近年来人们还喜欢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居住地以外的园林绿地空间进行游赏、休闲、保健活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
3、文化教育园地
城市园林绿地是一个城市的宣传窗口,是向人们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主要场所,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人们在游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园林绿地中的文化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其形式多种多样,历史文化事件、人文古迹等方面的展示使人们在游览中得到熏陶和教育。如在杭州西湖景区中岳王墓景点,人们感受到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从中深受教育,激发人们“精忠报国”的热情;古典园林、名胜古迹又增进了对历史的了解,对古典文学、建筑、园林等艺术的欣赏。再如画展、花展、影展、工艺品展对人们艺术修养的提高都有较好的作用;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可使游人增长自然科学知识,了解和热爱大自然;此外还有对古代和现代科技成果的展示,可激发人们热爱科学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知识文化产业在城市产业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信息交换、科技交流、文化艺术已成为城市文化知识产业的主要活动领域。在城市开放空间系统中,园林绿地作为人类文化、文明在物质空间构成上的投影,它是反映现代文明、城市历史、传统和发展成就与特征的载体。
4、社会交往空间
社会交往是园林绿地的重要功能之一,公共开放性园林绿地空间是游人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理想场所。从心理学角度看,交往是指人们在共同活动过程中相互交流兴趣、情感、意向和观念等。交往需要是人作为社会中一员的基本需求,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同时人们在交往中实现自我价值,在公众场合中,人们希望引人注目,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这属于人的高一级精神需求。
城市园林绿地为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园林绿地中,大型空间为公共性交往提供了场所;小型空间是社会性交往(指相互关联人们的交往)的理想选择;私密性空间给最熟识的朋友、亲属、恋人等提供了良好氛围。
5、旅行游览: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名胜区是国内外游人向往云集之地。如 北京皇家园林、江南园林、东岳日出、南岳枫红、黄山云雾、庐山瀑布、西岳险峰都是人们所希望亲眼一睹的理想之地。
6、防灾避难:
城市中发生水灾、火灾、地震等时,园林绿地是一个很好的避难场所,城市园林绿化具有避难减灾功能和保护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植物具有盘根错节的根系能够紧固土壤、防止水土流失;降低风速、储存蒸发水分;城市周围的防护林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台风和风沙的侵袭(北京地区的沙尘暴天气);稠密的林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核辐射及冲击波的杀伤力,过滤、吸收放射性物质、减轻放射危害。战时绿地又是很好的隐蔽场所、是理想的空袭疏散地,阻止弹片的飞散,掩饰重要建筑、军事设施、保密装置,二战期间欧洲一些城市遭到轰炸,但绿化区受顺情况较轻。植物枝叶含有大量水分,可以阻止火灾蔓延,是地震、火灾发生时的避难场所,1923年日本关东发生地震,同时引起火灾,城市园林绿地成了避难场所,人们对绿地的这一功能有了认识。1976年北京受唐山地震的波及400多公顷绿地疏散了20于万人员。有些植物可以对环境污染进行反应,如—落叶松、马尾松、葡萄、李杏、郁金香对二氧化硫、氯化氢有强烈的反应,被称为“指示植物”。
三、经济效益:
首先要明确城市园林绿化属于第三产业,它的经济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1 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产品、门票和服务的直接收入。如结合生产获得的果品、药材、饲料等;提供餐饮、小卖、摄影等生活文体娱乐服务,以及花卉盆景、书画等园艺产品和艺术品的生产和销售。
2 间接经济效益:指园林绿化形成的良性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福建省推算出全省森林生态与社会效益的价值约为7431亿元/年,而直接经济效益约为15亿元,其比例为11.7:1。美国一资料显示绿化间接效益是他本身价值的18~20倍。总之,城市园林绿化的间接效益比直接效益大得多。
综上所述,园林绿地是健在城市中的一个绿色生态系统,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创造优美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健康,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生产生活学习服务具有全会的价值,其效益是综合的、广泛的、长期的、共享的和不可代替的。
第二节 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
一、城市园林绿地类型:
1、按绿地位置划分:城区绿地(城市建成区及规划区的绿地);郊野绿地(郊区及更远区域的绿地)
2、按服务范围分:全市性绿地(为全市人民服务的绿地);区域性绿地(为地区市民服务的绿地);局部性绿地(为更小局部地区市民服务的绿地)。
3、按规模划分,大型绿地(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中型绿地(面积在5~50平方千米内);小型绿地(面积在5平方千米以下的)。
以上的分类方法主要是依据应用需要和研究目的来划分的,由于名称概念不同,所包含的内容不一致,易造成混乱和错觉、失去可比性,为统一计算口径,1992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它将园林绿地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风景林地六大类。
二、各类园林绿地的特征:
1、公共绿地:指供全市人民休息、游览的公用绿地。包括市区级综合公园、花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公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园林、名胜古迹园林、城市休息绿地等,向全社会开放,具有公共性质。
2、居住区绿地:是居民区的组成部分,除建筑道路外的地块均可作为绿化用地,其设施简单、使用频率高、养护管理方便,与居民区的生活密切相关。
3、道路交通用地:指市区道路上的绿化用地,包括行道树、隔离绿带、交通岛、立交桥下及桥头绿地等。它将城市各类园林绿地联系成网,对美化市容景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辐射、降低噪音及尾气污染、提高交通安全性及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4、单位附属用地:由专署单位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绿地,不向社会开放。如各企事业单位机关建有的庭院绿地,再城市中占有比例大、分布广,对改善城市环境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城市普通绿化的基础。
5、生产防护绿地:包括苗圃、花圃、草圃等,也包括果园、林场及现代兴起的农林业生态观光园区。它们既是城市园林绿化的材料和农林产品基地;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开展生态观光旅游、发展经济的重要基地。防护绿地是指为改善城市自然卫生条件而设置的绿地。包括城市及其周围的防风、通风林带、卫生防护林带、安全防护林带等。其主要功能是对自然灾害和城市公害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不宜间作游览用地。
6、风景林地:又叫城周景观生态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资源为特征。包括名胜古迹、山峦峡谷、江河湖泊、水库、溶洞、森林、草原、湿地、沙漠等。这类绿地生物多样丰富、生态结构复杂,具有生态保护、景观培育、建设控制减灾防灾、旅游及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功能,对恢复、维持本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价值。多位于郊外,目前正在开发整修。如安徽黄山、山东泰山、四川九寨沟、无锡太湖等风景以及云南西双版纳、湖北神农架、四川卧龙等自然保护区。
第三节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
城市园林绿地指标是指城市中平均每一个居民所占有的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地覆盖率、城市绿地率;用以反映城市园林绿地数量和质量的好坏,是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及其计算
1、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既公共绿地面积+居住区绿地面积+道路交通绿地面积+单位附属绿地面积+生产防护绿地面积+风景林地面积。
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城市人口。(9m2)
3、城市绿地率:(%):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城市用地面积*100%(2010年30%以上)。
4、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各类绿地的绿色植物覆盖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35%)
注:计算4时以树冠投影为准,不能重叠进入。因计算较为困难,在实践中逐渐被3所取代。
5、道路绿化面积指标:绿化横断面/道路横断面长(宽40m、﹥27%;宽﹤40m、﹥27%)
6、生产绿地面积指标:城市苗圃面积/建成区总面积(2%)。
7、防护绿地面积指标:城市内河、海、湖、铁路要有30米以上的防护林带。另外,工业企业的防护林带也有相应规定。
8、居住区绿地面积指标:30%以上。
9、单位附属绿地面积:30%以上(各别情况、特殊对待)
二、影响园林绿地指标的因素
1、国民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对园林绿地等环境的数量、质量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这将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2,城市性质:不同性质的城市对园林绿地的要求也不同。如风景游览区和休、疗为主的城市以及污染较重的钢铁、化工、煤炭等重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从其主要功能对环境的要求方面考虑,园林面积易大指标易高。
3,城市规模:理论上讲大中城市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环境污染较重,小气候状况不良,市民远离郊野自然环境,市区应多建园林绿地,指标易高;小城市则相反。但大中城市用地紧张,开辟绿地较为困难,需要与可能发生矛盾。
4、城市自然条件:南方及沿海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树种丰富,园林绿地指标高。而北方内陆城市气候寒冷、干旱多风、少雨,园林绿化有一定困难,绿化指标通常较低。
第四节 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总方针是为人民服务、为生产服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既要符合国家、省市的规定绿地指标,又要创造出具有各市地方特色的绿地系统。同时又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和任务
1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环境系统。具体表现在保护和改善城市自然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强化审美功能,为城市和居民提供生产、生活、娱乐、健康所需要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优越条件。调节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解决城市发展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缓解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给城市生活造成的压力。
2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一句话就是规划出切实可行的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最佳绿地系统
1)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前景,确定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2)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选择用地、合理布局,确定城市各类园林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和性质,并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生产和生活水平、发展规模、建成速度和水平,统计园林绿地的各类指标,拟订分期建设指标
3)在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编修阶段提出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划出控制、保留用地,修订分期建设及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
4)编制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图纸文件。
5)对重点公共绿地,提出示意图、规划芳案及设计任务书其内容包括绿地性质、位置、规模、环境、服务对象、游人数量估计、布局形成、艺术风格、主要设施项目、建设年限等,作为详细规划设计的依据。
二、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应服从总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在其框架内进行,综合考虑城市规模、性质、工业企业、居住区、交通道路、管线工程等因素,统筹安排、密切配合、协调统一。
2、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自然地形性质,以原有绿地为基础,充分利用山坡、沟谷水旁,尽量减少占用耕地,少耗人力物力。拒各城市性质、规模规划出显示城市风貌,发挥其主要功能的绿地。如北方城市应突出其防护功能;南方沿海城市以降温通风为目的;风景疗养城市应以自然清秀幽雅为主要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名胜古迹、传统文化及响应的绿地环境为主要特色,从而形成特色各易的城市景观和风貌。
3、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多方兼顾、均衡分布、比例合理:兼顾性质、规模、内容、投资等各方面利弊,做到点(公园等公共绿地)、线(街道、滨水绿地、游憩绿地)、面(单位附属绿地)结合,大中小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重点与一般结合,使各类园林绿地占地比例合理、均衡分布、构成有机统一整体。
4、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长远规划,又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既要丛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远景目标和长期发展计划;又要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出发安排近期目标和工程项目,分清轻重和缓急,考虑由近及远的过渡,作到远近结合,避免造成以后改造的困难和浪费。
5、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与建设应结合生产、增加收入、一举多得: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在发挥园林绿地休息游览保护环境美化市容等综合功能前提下,注意结合旅游、生产,形成多种经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增加收入。
三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方法和要求:
城市园林绿地选定后,根据城市园林绿地总指标及有关指标进行规划布局。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方法是以示图为主结合说明书、数据图表、文字说明材料,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和利用,进行立体、平面等不同角度、方位形式的构思、设计。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要布局合理、指标先进合理、质量良好、改善环境。
1、城市园林绿地布局的形式
城市园林绿地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常有块状、环状、楔形、混合式、片状等几种。
1)、块状绿地 在城市规划总图上,公园、花园、广场绿地呈块形、方形、不等边多角形均匀分布。这种形式最方便居民使用,但因分散独立,不成一体,不能起到综合改善城市小气候的效能。
2)、环状绿地 围绕全市形成内外数个绿色环带,使公园、花园、林阴道等统一在环带中,全市在绿色环带包围之中。但在城市平面上,环与环之间联系不够,显得孤立,市民使用不便。
3)、楔形绿地 通过林阴道、广场绿地、公园绿地的联系,使城市郊区到市区内形成放射状的绿地。虽然把市区和郊区联系起来,绿地伸人城市中心,但它把城市分割成放射状,不利于横向联系。
4)、混合式绿地 将前几种绿地系统配合,使全市绿地呈网状布置,与居住区接触面最大,方便居民散步、休息和进行各种文娱体育活动。还可通过带状绿地与市郊相连,促进城市通风和输送新鲜空气。
5)、片状绿地 将市内各地区绿地相对加以集中,形成片状,适于大城市。①、依各种工业企业性质、规模、生产协作关系和运输要求为系统,形成工业区的绿地。②、依生产与生活相结合,组成一个相对完整地区的绿地。③、结合各市的河川水系、谷地、山地等自然地形条件或构筑物的现状,将城市分为若干区,各区外围以农田、绿地相绕。这样的绿地布局灵活,可起到分割城区的作用,具有混合式优点。
每个城市具有各自特点和具体条件,不可能有适应一切条件的布局形式。所以规划时应结合各市的具体情况,认真探讨各自的最合理的布局形式(图8—1,图8—.2)。
2、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布局的手法:
1)、制定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建设总体目标:调查研究,制定绿色空间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环境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特色风貌等目标,逐渐进行量化实施。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与预测: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旅游者,进行调研和趋势预测,①、价值观、心理需求、文化取向。②、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等)。③、人群在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中流动、集散、停留时间等规律。④、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绿色空间序列规划 对城市空间进行调整,形成“点型、带型、场型空间”相结合的空间系统。绿色空间包括;公共绿地、城市滨水地带、运动场、游乐园、城市广场、主要街道、大型建筑庭院、居住区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等。规划要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做出定性、定量规划。
4).绿色空间功能规划 绿色空间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散、停留、展示、分隔、交通……)、人群交通和文化艺术表述等各项功能。规划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做出系统的主次功能认定。
5).绿色空间系统特色风貌规划 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控制下充分考虑绿色主要空间,进行艺术风格、文化主题等方面规划。
6).绿化规划对“点、带、场”空间进行全面的绿化指标控制 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绿视率、郁闭度、叶面积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植被特征加以规划。
7).空间环境规划 对城市主要绿色空间环境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小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温度、土壤、尘、噪音、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8).论述城市绿色空间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 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旅游人口流动关系等。
9)、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布局方式:城市园林绿地布局应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方式,把绿地系统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成为花园城市,充分发挥他的功能。(点—花园、公园等大面积绿地;线—道路两旁、滨河绿带、工厂及城市的防护林;面—单位附属绿地)
第三章 园林规划设计原理
园林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园林的营建是艺术的创作过程,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行为学、心理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的综合运用。本章主要从艺术的角度剖析中国园林的特点及创作手法。
3-1 园林美
一、美的形态及其特征
从美的发展角度来概括美只有古典美和社会美两个层次。从美的形态特征来看美又可分为现实美与艺术美。由于一般所说的现实世界既包括了自然世界,又包括人类社会生活。因此,美的形态便有三种: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园林的营建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园林的营建过程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是人类在改造和加工自然过程中的综合运用,我们要注意各自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一)、自然美
自然美即自然事物的美,这是相对于社会美而言的现实美的存在形态。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雨雪、春秋四季、昼夜晨昏、虫鱼鸟兽、阴晴晦明、山峦蜂岳、松涛竹林、峡谷峭壁、溪涧飞瀑、江河湖海、草原森林、田野牧歌、鸟语花香、雨打芭蕉、孔雀开屏都是自然美的组成。自然美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引人入胜。自然美往往偏重于形式,往往以其色彩、形状、质感、声音等感性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往往注重其形式的新奇、雄浑、雅致,而不注重它所包含的社会功利内容。当形式与内容发生矛盾时,往往以其形式判断其审美价值。自然美具有多样性、象征性、直观性等特征。
1.多样性 自然美依其不同的时空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美。例如,山在不同的季节应会有不同的状貌:“春山烟云连绵,夏山嘉木繁阴,秋山明净摇落,冬山昏疆路塞”。就审美的主体而言.当与审美对象具有不同关系时,自然美所呈现的状态也会不同。其一是角度的转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山,换个角度会有很大差别。其二,自然事物的属性是多样的,其中同一属性由于种种原因,可以引起不同的审美感受:如太阳就其给人类带来温暖而言,它是美的;但当发生干旱时,炎炎的烈日,不但不美,反面会给人以厌恶的感觉。
2.象征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人改造自然,自然也改造了人。其中人与自然具有了某种同形同构关系,因而获得了某种象征意义。孔子用德、仁、义、智、勇等形容水,但这些都是人类具有的精神品质,但孔子却从水流的各种自然状态中看到了人与水的相似性的关系,突出了水的象征性意义。另外如松拍的傲霜斗雪,梅花的暗香浮动疏影横斜、竹子的清秀挺拔虚心有节,莲花的出污泥而不染.都可以作为人的品格情操的象征而给人以美感。
3.直观性 与其他美的形态相比,自然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审美体验,在观赏自然景物时,往往为自然物的形象所吸引。而其内容则相形之下显得模糊。尽管我们可能说不出自然物的外观、结构、线条、色彩的具体体现着一种什么样的观念,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观赏它自身的形式美。比如我游览五当山,我们看到方圆八百里的武当山脉,主峰1612m,拔地而起势如“一校擎天”环周七十二峰簇拥拱立,重峦叠障,千姿百态,构成“万山来朝”的奇观,为世人所瞩目。
(二)、社会美
社会: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与社会事物的美,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社会美与善有直接联系.并且通过与丑的对比来显现其美的特征。在社会美的诸多方面,人的美居于主导地位,他往往是社会美的主要内容,
人类在改造客观自然界的社会实践中,要认识、把握和运用自然规律。从真善美的角度看,自然界本身的规律可叫做“真”,人类实践的主体性质可叫做“善”,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当主体善的目的性与客观事物真的规律性交融起来,二者的统一是美的本质与根源:崇高、壮美、悲剧等就是社会美的不同形式。不同方面的社会美,有着共同的特征:
1.社会美一般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阶级特征 。时代不同,社会美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
2.社会美中人的美是主导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美的创造和欣赏自然离不开人的美。一般地说,人的美可分为外在美与内在美。人体美即外在美,首先是通过人体各部位恰当的比例关系来表现的,是为静态美。其次是表现在姿态动作上,此为生命力的显现,是为动态美。第三是表现在人的相貌上,这当中嘴和眼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经·顿人》对美人的描写,就抓住了关键特征:“巧笑情今,美目盼号”,这两句神来之笔,使人物之美顿然生辉。人的内在美,也即精神世界的美,是通过语言、行为、表情等形式来表达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美,不是与生惧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须注意乎日的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日臻完善。东西方园林中大量的人物雕塑,都基本上以表现精神美与外在美相统一的人物为主。
3.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侧重于内容 一般说来,社会事物的美都与人们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相联系。因此,社会美的内容在审美中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战斗英雄的事迹之所以感人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献身精神,构成了他的美的内容。
(三)、艺术美
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存在的形态,而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是人类对现实美的全部感受、体验、理解的加工提炼、融铸和结晶,是人类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通过精神产品(艺术作品)传达到社会中去,推动现实生活中美的创造,艺术美便成为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重要审美对象。现实生活虽然生动、丰富,却代替不了艺术美。从生活到艺术是一个创造过程。艺术家是按照客观美的规律和自己的审美理想去创造作品的。艺术有其自己独特的反映方式,即艺术是通过创造艺术形象具体地反映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美是意识形态的美。艺术美高于现实美,其主要特点与价值表现在:
1.艺术美具有典型性:现实中的美,往往不充分,不集中,艺术家则把现实中这种不充分、不集中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加工,熔铸成比现实美显得更集中、更充分、更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品。齐白石画的虾,不仅是因其活泼可爱,还因为它已成为艺术的虾,而非现实中的虾;虾的身体是海虾,虾的钳子是河虾。这样,二者一组合,既有海虾的肥硕,又有河虾的雄健,集两者之优点于一身,于是艺术之虾告成。典型的意义,在于有代表性,在于提示事物的本质。艺术美的典型性,就在于通过对艺术的观赏,使读者领吾作者所暗示的某种本质。而园林中的山水景观创作或美的生活环境的创作,都是对自然山水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典型概括。要典型,要有代表性,就必须综合、创造。
2.艺术美具有理想性:任何文艺作品都不可能单纯、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它必然体现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表现出他对现实生活的主观评价。
3.艺术美具有普遍性:经典的艺术,往往会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取得超时代、超疆域的审美效果这正是艺术美普遍性的主要依据。现实美只能供一时一地的人欣赏,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艺术美则通过物质的手段把现实美和审美心理凝固在作品之中,成为取得固定形象的艺术品,它不仅对当时当地的人是美的。对他时他地的人也可能是美的。人们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现实美,感受到不同时代的审美心理。园林艺术也是这样中国的圆明园、拙政园,法国的凡尔赛富等都是超越时空的艺术珍品。
二、园林美的特征和内容
(一)、园林美的特征
园林美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是大自然造化的典型概括,是自然美的再现。它随着我国文学绘画艺术和宗教活动的发展而发展,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现的高度统一。它是社会生产力及意识形态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它是以自然美为主要特征的,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体的综合性环境艺术。园林属于多维空间的艺术范畴,从固定视点看他,它是一种三绝空间的造型艺术,具有长、宽、高三维;从动态视点看他,它是一系列动态的三维空间造型艺术.当然在这里要加进一维,那就是时间空间;另外,园林艺术尤其是中国园林具有诗情画意和含蓄幽深的意境,引人联想,因而它又具有联想空间。因此有人说园林是一种五维空间艺术。 园林美具有多元性,表现在构成园林的多元要素之中和各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之中。园林美也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其历史、民族、地域、时代性的多样统一之中。
(二)、园林美的内容
如果说自然美是以其形式取胜,社会美是以其内容取胜,园林美则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园林美具有多样综合的美,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山水地形美 包括地形改造、引水造景、地貌利用、土石假山等。形成园环的骨架和脉络,为园林植物种植、游览建筑设置和视景点的控制创造条件。
2.借用天象美 借日月雨雪造景。如观云海霞光,看日出日落,设朝阳洞、夕照号、月到风来亭、烟雨楼,听雨打芭蕉、泉瀑松涛,造断桥残雪、踏雪寻梅意境等。
3.再现生境美 效仿自然,创造人工植物群落和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创适空气清新、温度适中的小气候环境。花草树木永远是生境的主体。
4.色彩灯光美 风景园林是一幅五彩续纷的天然图画,蓝天白云,花红叶绿。粉墙灰瓦,雕梁画栋等都是触目可见的色彩美;而夜晚万紫千红的灯光,也是园林中引人入胜的色彩美,
5.音乐声响美 风声雨声,鸟声琴声,欢声笑语,百鸟争鸣及各种音乐声响等是为声音美。
6.芬芳謦香美 梅花的暗香浮动,荷花的芳香远溢,桂花的十里飘香以及佳肴香茗等是为芳香美。
7.文化景观美 风景园林常为宗教胜地或历史古迹所在地。而园林中的景名景序、门盈对联、摩岩碑刻、宇画雕塑等都是难得的人文景观,为创造诗情画意的境界赋予了刻内涵。
8.建筑艺术美 风景园林中由于游览景点、服务管理、维护等功能的要求和造景需要,要求修建一些园林建筑,包括亭台廊榭、殿堂厅轩、门墙栏杆以及各种建筑小品,如图腾、华表、神象、鸟兽、喷泉、花坛和植物造型等。
9.旅游生活美 风景园林是一个可游、可赏、可学、可居、可食的综合活动空间,满意的生活服务、健康的文化娱乐、清洁卫生的环境、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治安保证、都将怡悦人们的性情,带来生活的美感。
10.联想意境美 联想和意境是我国造园艺术的特征之一。丰富的景物,通过人们的接近联想和对比联想,达到见景生情,体会弦外之音的效果。
3-2 园林艺术构图的基本法则
园林艺术是多样性、综合性的艺术,但主要是以造型艺术为主,而构图则有组合、联系、布局的意思。我国画论叫“经营位置”,造园中叫“园林章法”。既包括平面构图,也包括立体构图;既包括静态构图,也包括动态构图。在园林绿地中,将各种物质材料和时空因素组合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平面图案、立体空间景观、动态空间景观序列以及最终成为美好和谐的园林整体环境的创作行为和过程,称为园林艺术构图。在构图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些艺术法则,那就是形式美法则和园林意境美法则。
一、形式美法则
(一)、形式美法则的表现:
形式美是事物外观给人的一种美的享受,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规定性和共同性。但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和意识形态在不断改变着,并且还存在着民族、地域性及阶级、阶层的差别。因此,形式美又带有变移性,相对性和差异性。但是,其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线条美 线条是构成景物外观的基本因素。人们从自然界中发现了各种线型的性格特征,长条横直线代表水平线的广阔宁静,竖直线给人以上升,挺拔之感,短直线表示阻断与停顿,虚线产生延续、跳动的感觉3斜线使人自然联想到山坡、滑梯的动势和危机感。用直线类组合成的图案和道路,表现出耿直、刚强、秩序、规则和理性(图5—1),而弧形弯曲线则代表着柔和、流畅,细腻和活泼。如圆弧线的丰满,抛物线的动势,波浪线的起伏,悬链线的稳定,螺旋线的飞舞,双曲线的优美等(图5—2)。
线条是造园家的语言,用它可以表现起伏的地形线、曲折的道路线、婉转的河岸线,美丽的桥拱线、丰富的林冠线、严整的广场线、挺拔的峭壁线、简洁的屋面线等。
2.图形美 图形是由各种线条围合而成的平面形,一般分为规则式图形和自然式图形两类。它们是由不同的线条采用不同的围合方式而形成的。规则式图形的特征是稳定、有序,有明显的规律变化,有一定的轴线关系和数比关系,庄严肃穆,秩序井然(图5—3),而不规则图形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其特征是自然,流动、不对称、活泼、抽象,柔美和随意。
3.体形美 体形是由多种面形组成的实体,它给人以最深的印象。风景园林中包涵着绚丽多姿的体形美要素,表现于山石、水景,建筑、雕塑、植物造形等,人体本身就是线条与体形美的集中表现。不同类型的景物有不同的体形美,同一类型的景物,也具有多种状态的体形美。现代雕塑艺术不仅表现出景物体形的一般外在规律,而且还抓住景物的内涵加以发挥变型,出现了以表达感情内涵为特征的抽象艺术,于是抽象建筑,抽象景物也应运而生。(图5—5)。
4.光影色彩美 色彩是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通过光的反射,色彩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感。色彩表现的基本要求是对比与和谐。人们在风景园林空间里,面对色彩的冷暖和感情联系,必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精神满足。
5.朦胧美 朦胧模糊美产生于自然界,如雾中景、雨中花,云间佛光,烟云细柳,它是形式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能使人产生虚实相生,扑朔迷离的美感。它给游人留有较大的虚幻空间和思维余地,在风景园林中常常利用烟雨条件或半隐半现的手法给人以朦胧隐约的美感。
(二)、形式美法则及其应用:
人们在长期社会劳动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景物外形,逐步发现了一些形式美的规律性,即所谓法则。在这里,最重要的法则便是多样统一规律。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尽管在形式处理方面有极大的差别,但凡属优秀作品,必然遵循一个共同的准则——多样统一。因而,只有多样统一堪称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至于对比、韵律、比例、尺度、均衡等,都不过是多样统一在某一方面的体现。
多样统一,也称有机统一,即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任何造型艺术,都具有若干不同的组成部分,这些部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只有这些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时,才可以从各部分的差别,看出多样性和变化;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看出和谐与秩序。既有变化,又有秩序,这就是一切艺术品,特别是造型艺术形式必须具备的原则。
1、多样统一的原则:在园林中的应用是指: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要求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由于一致性程度的不同,引起统一感的强弱也不同。十分相似的一些园林组成部分即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但过分一致又觉呆板、郁闷、单调。所以园林中常要求统一当中有变化,或是变化当中有统一。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为了更好、细致地把握它,往往将多样统一规律引申和派生出如下一些法则:
2、整齐纯一:亦即单纯齐一,整齐一律,这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整齐就是事物各个局部都秩序井然,完整而不杂乱排列的美。纯一就是单纯的、单一的、没有明显的差异或对立因素,这是一种单纯而不复杂的明朗清楚的美,容易被判断和识别,因而在审美中便于把握。在具体运用中,往往是指景物形式中多个相同或相似部分之间的重复出现,或是对等排列与延续。其美学特征是庄重、威严、力量,并给人一种秩序感、节奏感和微小的变化感。如园林中大片的草地、竹林、纯林,整齐的行道树、绿篱,以及成排的喷泉水柱等,因符合该规律而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但在一个园中,整齐纯一规律不能过多使用,否则会使景观过于单调。
3、对比与微差:对比指的是要素之间显著的差异;微差指的是不显著的差异。就形式美而言,对比与微差这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对比可以借彼此之间的烘托陪衬来突出各自的特点以求得变化;微差则可以借相互之间的共同性以求得和谐。没有对比会使人感到单调,过分地强调对比以至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则可能造成混乱。只有把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既有变化又和谐一致,既多样又统一。对比和微差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一条明确的界线,也不能用简单的数学关系来说明。例如一列由小到大连续变化的要素,相邻者之间由于变化甚微,可以保持连续性,则表现为一种微差关系:如果从中抽去若干要素,将会使连续性中断,凡是连续性中断的地方,就会产生引人注目的突变,这种突变则表现为一种对比的关系。作为园林景观设计,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景点还是景区,建筑空间还是外部环境,为了求得统一和变化,都离不开对比与微差手法的运用,园林景象要在对比中求调和(微差),在调和中有对比,使景观即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又风格协调,突出主题。对比与调和只存在于同一性质的差异之间,如体量的大小、空间的开闭、线条的曲直、色调的冷暖、质感的粗糙与细腻等,而不同性质的差异之间不存在对比与调和,如体量大小与色调冷暖就不能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为了突出表现一个景点或景观,使之鲜明显著,引人注目。对比引起的感觉是激动、强烈、浓重、兴奋、突然、崇高、仰慕等,不同情绪由不同的内容产生,如游览过程中,景观构图使人到处感到兴奋、激动、惊奇,人就会很累,而得不到安静、休息,对比不能多用,原因也在于此。
a b c d e f g
abc……微差,a g对比 体形组合对比
4、均衡与稳定
地球具有引力,造园活动尤其是建筑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与重力作斗争的产物。再做斗争的过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套与重力有联系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均衡与稳定。象山的上大下小、树的上细下粗四周平均分叉、人的左右对称。另外,建筑时间更证明了均衡与稳定的原则,并认为凡是符合于这样的原则,不仅在实际上是安全的,而且在感觉上也是舒服的;反之,如果违背这些原则,不仅在实际上不安全,而且在感觉上也不舒服。于是人们在造景时都力求符合于均衡与稳定的原则。
以静态均衡来讲,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对称的形式;另一种是非对称的形式。对称的形式天然就是均衡的,加之它本身又体现出一种严格的制约关系,因而具有一种完整统一性。正是基于这一点,人类很早就开始运用这种形式来建造建筑。不对称形式的均衡虽然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不像对称形式那样明显、严格,但要保持均衡的本身也就是一种制约关系。而且与对称形式的均衡相比较,不对称形式的均衡显然要轻巧活泼得多。
除静态均衡外,有很多现象是依靠运动来求得平衡的,例如旋转着的陀螺、展翅飞翔的小鸟、奔驰着的动物、行驶着的自行车等,就是属于这种形式的均衡,一旦运动终止,平衡的条件将随之消失,因而人们把这种形式的均衡称之为动态均衡。近现代建筑师知造园家还往往用动态均衡的观点来考虑问题(图3—6、图3—7)。
此外,造园艺术非常强调时间和运动这两方面因素。这就是说人对于园林景观的观赏不是固定于某一个点上,而是在连续运动的过程中来观赏的。从这种观点出发,必然认为园林景观的对称或均衡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各个角度来考虑动态景观的均衡问题,从连续行进的过程中来把握园林景观的动态的平衡变化,这就是格罗毕斯所强调的:“生动有韵律的均衡形式”。
和均衡相联的是稳定。如果说均衡所涉及的主要是园林构图中各要素左与右、前与后之间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那么稳定所涉及的则是园林景观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处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人们凭借着最新的技术成就,不仅可以建造出超过百层的摩天大楼,而且还可以把古代奉为金科玉律的稳定的原则——下大上小、上轻下重——颠倒过来,从而建造出许多底层透空、上大下小,如同把金宇塔倒转过来的新型的建筑形式(图3—S)。
5、韵律与节奏
韵律本来是用来表明音乐和诗歌中音调的起伏和节奏感的,以往一些美学家多认为诗和音乐的起源是和人类本能地节奏和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爱好节奏和谐之类的形式是人类生来就有的自然倾向。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由于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或有秩序的变化,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美感。例如把一颗石于投入水中,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由中心向四外扩散,这就是一种富有韵律感的自然现象。除自然现象外,其他如人工的编造物,延经纬两个方向互相交错、穿插,一隐一显也同样给人某种韵律感。在此基础上,人们有意识的加以模仿和运用,从而创造出各种以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的形式——韵律美。园林绿地中常见的韵律有:
a.简单韵律 即有同种因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等距的行道树、等高等距的长廊、等高等宽的登山台阶、爬山墙等。
b.交替韵律 即有两种以上因素交替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的韵律特征。如柳树与桃数的交替栽种、两种不同花坛的等距交替排列。(图3—9),
c.渐变韵律 指园林布局连续出现重复的组成部分,在某一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加大或变小,逐渐加宽或变窄,逐渐加长或缩短的韵律特征。如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的逐渐变化。
d.突变韵律 指景物连续构图中某一部分以较大的差别和对立形式出现,从而产生突然变化的韵律感,给人以强烈的对比的印象。(图3—1)
e.交错韵律 两组以上的要素按一定规律相互交错变化。常见的有芦席的编织纹理和中国的木棂花窗格(图3-12)。
f.旋转韵律 某种要素或线条,按照螺旋状方式反复连续进行,或向上、或向左右发展,从而得到旋转感很强的韵律特征。在图案、花纹或雕塑设计中常见(图3—13、图3-14)
g.自由韵律 类似云彩、溪水流动的表示方法,指某些要素或线条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不规则地但却有一定规律地婉转流动,反复延续,出现自然柔美的韵律感。
h.拟态韵律 既有相同因素又有不同因素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如花坛外形相同但花坛内种的花草种类、布置又各不相同。
6、比例与尺度
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使客观景象和人的心理经验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使人得到美感,这就是合乎比例了,或者说某景物整体与局部间存在着的关系,是合乎逻辑的必然关系。世界公认的最佳数比关系是由古希腊毕达格拉斯学派创立的黄金分割理论,即无论从数字、线段或面积上相互比较的两个因素,其比值近似是1:0.618。然而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比例更多的见之于人的心理感应,这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并不仅仅限于黄金分割比例关系。那么如何能得到比较好的比例关系呢?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最简单明确、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来产生美感,因为过于复杂而且理不出头绪的比例关系并不美。以上理论确定了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正方内接三角形等,可以作为好的比例衡量标准。另一种方法称之为动态对称理论,认为比例关系是无公约数的,只有用图解法才能获得。如一个由正方形对角线展开的矩形系列,其长度和宽度之比是协调的,而其比值则围绕着黄金比而变化(图3—17、图3—18)
园林中的比例,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本身的长、宽、高之间的大小关系;二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或某局部之间的大小关系。
比例一般只反映景物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对数比关系,而不涉及具体尺寸,尺度则是指园林景物、建筑物整体和局部构件与人或人所习见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园林造景中,运用尺度规律进行设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位尺度引进法 即应用某种为人所熟悉的景物作为尺度标准,来确定群体景物的相互关系,从而得出合乎尺度规律的园林景观。如在苏州留园中,为了突出冠云峰的高度,在其旁边及后面布置了人们熟知的亭子和楼阁作为陪衬和对比,来显示其“冠云”之高(图3—19、彩图2)。
2).人的习惯尺度法 习惯尺度是以人体各部分尺寸及其活动习惯尺寸规律为准,来确定风景空间及各景物的具体尺度。如亭子、花架、水榭、餐厅等尺度,就是依据人的习惯尺度法来确定的(图3—20)。
3).模度尺设计法 运用好的数比关系或被认为是最美的图形,如圆形、正方形、正三角形、黄金率矩形等作为基本模度,进行多种划分、拼接、组合、展开或缩小等,从而在立面、平面或主体空间中,取得具有模度倍数关系的空间。如房屋、庭院、花坛等,这不仅得到好的比例尺度效果,而且也给建造施工带来方便。一般模度尺的应用多取增加法和消减法进行设计(图3—21)。
4).尺度与环境的相对关系 一件雕塑在展室内显得气魄非凡,移到大草坪、广场中则感到分量不足,尺度欠佳。一座大假山在大水面边奇美无比,而放到小庭园里则必然感到尺度过大,拥挤不堪。这都是环境因素的相对关系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景物与环境尺度要协调和统一。
二、园林意境的创作法则:
中国园林艺术是伴随着诗歌、绘画艺术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它表现出诗情画意的内涵,我国人民又有着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风尚,所以又具有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孔子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比德观,又使园林艺术带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从全国范围而言,纵有北派南流、东西风格之别,或受到西方古今造园艺术的影响,但中国的园林艺术却始终一脉相承,流传至今而万变不离其宗。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创作原则
1.自然 我国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表现在山水诗、画和园林艺术的创作上是强调“法天贵真”、“天趣目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率意天成”和“自然”成为评价作品的主要标准。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正是把“自然”作为园林山水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在造园艺术领域,“自然”这一原则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总体景象的硕局、组合要合乎自然,如山水景象要符合自然界山水景观生成的客观规律,是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和提炼。二是每个山水景象要索的形象组合要合乎自然规律。如假山峰峦总是由许多小的石料拼叠而成,这就要求叠砌时需仿天然岩石的纹脉和节理,尽量减少人工拼叠的痕迹。其他要素的处理,如水池池岸做成曲折自如、高低起伏,建筑也尽量随地势而错落布置;至于植物,本是天然之物,如果修剪成规则形体或成排成列地加以种植,就会显得不“自然”。所以,中国园林的花木配置是疏密相间,形态自然的乔灌木错落以追求一种大然野趣。
2.淡泊 中国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尽管在风格上相差较远,但总的还是呈现出一种淡泊的氛围。在这里更加突出的是江南私家园林,因为士大夫的寄情山水多数是在仕途失意或者退林下之后,加上江南清丽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他们在园林中追求淡泊的生活情趣,以标榜清雅。建筑物小巧朴实,不追求宏伟华丽.色彩清新淡雅,不浓妆艳抹。道、佛追求的境界比之世俗更加淡泊,而皇家园林一方面是皇帝及具皇室的离官别馆,多在市郊及天然环境之中,另一方面皇家园林在许多方面都摹仿江南私家园林,因此都不失淡泊的特点。园林中扶疏、萧瑟的落叶乔木,苍润质朴的步石.清翠潇洒的修竹和色彩淡雅的茅亭竹舍都有助于烘托淡泊的情趣,为士大夫们所偏爱,是传统园林中常 见的景象。
3.恬稳 中国土大夫的心理特征是内向、封闭、习惯于沉思内省以取得内心的清静与心理平衡,审美情趣便是恬静。反映在山水诗中,很少描绘疾风暴雨、动荡喧闹等有强烈感情表现的内容,多是幽静的山峦涧谷,水波不兴的江湖溪流;以及苍劲古朴的老树,静寂的山居茅舍。远远的林梢之上,露出梵寺佛塔的一角,偶尔画人,也总是樵夫、渔家或隐士之流。古典园林的创作也追求这样的画面境界。恬静的环境是园主和观赏者面对园林景象,静思体验以取得感情共鸣的必要条件。私家园林大多处在城市闹区,为了排除外界的干扰,唯有围墙高砌,藏之唯恐不深,从而在这样封闭的空间里创造超然脱尘的思想境界。恬静的环境,包含了创造“幽深”境界的内容。所谓“幽深”境界是指视野有限,空间比较封闭,景色深隧的环境,人处其中,自有寂静的感受,更能领悟整个园林的意境。
4.含蓄 含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共同特点。唯有含蓄,才能发人联想、回味无穷,而显露的、过于具体的形象,反而干扰了联想的深入和对意境的挖掘。中国园林的创作很重视表现手法的含蓄。首先是追求景象的简约,景象越简约,越能给人留下开阔的联想余地,如一个圆圈比一个月亮更能引起丰富的联想,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去开拓景象深层次的东西,使景象不断丰富完善,形成意验中的理想境界。这个境界会各式各样的,因人不同,但是从同一景象出发想开去的,具有大致相近的主题和境界。其次,景象是抽象的,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比拟或隐喻某种哲理或观念的内容,而只是表现对哲理和观念的感受(这种感受由园主或设计者通过某种形式蕴涵在景象中),观赏者通过对景象的触景生情,达到对某种哲理和观念的理解。有时以诗文等作为引导,这只是情感的一种曲折表现。第三是营造半隐半现,即“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景象,增加其神秘性,从而达到引人人胜的审美效果。
现代园林是在继承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吸收外国园林的长处,并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一种游愁环境。其意境创作原则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l)、自然标准的变化。目前,存在两种情况,其一,出现了人工昧、装饰性很强的色块图案式的园林绿地(彩图22);其二,出现了更加自然的、富于野趣的、讲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园林。(2)、谈泊标准的变化。稳定、发展的社会环境,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日渐优裕的物质生活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反映在园林风格上,便呈现出一种节奏明快、色彩艳丽的氛围。即使是很自然的生态型园林,也非常强调季相的色彩变化。但就风景建筑而言,却更加突出谈泊的程度。(3)、恬静标准的变化。从原来单一的恬静的审美情趣走向恬静与喧闹相结合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空间多以“幽深”见长,从而创造出一种恬静的境界;而现代园林由于面向公众,公众祟尚交流,因而开敞、明朗的共享空间的比重便逐渐增加,因此,也就多一份喧闹。当然,静处的空间依旧是不能少的。(4)、含蓄标准的变化。直接、明朗和简约、抽象相结合。一方面向着更加简约、抽象的程度发展,如色块图案、抽象能塑等;一方面却向着直观、明朗的程度发展,在体形,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更加突出。即现代园林以直观、明朗为主,曲折、含蓄为辅。
(二)、中国园林造园方法
1.造园之始,意在笔先,这是由画论移植而来的。意,可视为意志、意念或意境。它强调在造园之前必不可少的意匠构思,也就是指导思想、造园意图。然而这种意图是根拒园林的性质、地位而定的。皇家园林必以皇恩浩荡、至高无上为主要意图;寺观园林当以超脱凡尘、普度众生为宗;私家园林有的想耀祖扬宗,有的想拙政清野,有的想升华、超脱,而多数为崇尚自然,自得其乐,乐在其中。这就是《园冶》中兴造论所谓“……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说,它表现了设计者的意图起决定作用。
意境指情景交融,意念升华的艺术境界,表现了意因境存、境由意活这样一个辩证关系。如淘渊明所代表的田园意境,反映了古代文人雅士追求清淡隐逸生活的向往。以仙山琼阁、一池三山为代表的神话意境,表明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对仙境超生的愿望。在众多的山水园林中,景区、景点的题名,蕴藏着人们对生活的强烈眷恋和对祖国大地的赤诚爱心。
如“食蔗居”位于承德避暑山庄松林沽山谷尽头,寓意蔗到尽头最甘甜、行至谷端景最佳。以景带诗,以诗意造景,是意境创作常用的手法。有、如颐和园的“知春亭”就出自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诗。另外以园名点题表现意境者,如“归田园”、“拙政园”、“颐和园”、“寄畅园”、“沧浪亭”等我国近、现代园林及风景区的景区景点,仍运用优美的题名,创造了瑰丽深奥的意境美,表达了近、现代我国人民的审美情趣。
2.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古今中外,凡造园林,必按地形、地势、地貌的实际情况,考虑园林的性质、规模,构思其艺术特征和园景结构。只有合乎地形骨架的规律,才有构园得体的可能。《园冶》相地篇说得好,无论方向及高低,只要“涉门成趣”即可“得景随形”,认为“园地唯山林最胜”,而城市地则“必向幽偏可筑”;旷野地带应“依呼平岗曲坞,叠陇乔林”。造园多用偏幽山林,平岗山窟,丘陵多树等地,容易创造出曲折幽雅、丰富多彩的园林胜景,同时少占农田好地,这也符合当今园林选址的方针。在如何构园得体方面,《园治》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二,……余七分之地,为垒士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不可定格,但确有其参考价值。园林布局首先要进行地形及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才有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城乡风景园林应以绿化空间为主,绿化面积应占园林总面积的85%以上,陆地建筑面积应控制在2%以下。并应有必要的地形起伏,创造至高控制点,引进自然水体,从而达到山因水活的境地。总之,只有相地构园,才能合宜得体,否则,“非其地而强为其地”,结果是“虽百般精巧,却终不相宜”。
3.因地制宜,随势生机,通过相地,可以取得正确的构园选址,然而在一块土地上,要想创造多种景观的协调关系,还要靠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和随机应变的手法,进行合理布局,这是中国造园艺术的又一特点,也是中国画论中经营位置原则之一。画论中有“布局须先相势”,布局要以“取势为主”。《园冶》中也多处提到“景到随机”、“得景随形’,等原则,不外乎是要根据环境形势的具体情况,因山就势,因高就低,随机应变,园地制宜地创造园林景观,即所谓“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 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究源 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这样才能达到“景以境出”的效果 。有人说,中国园林有法而无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其实,有法而不拘泥,有式而不定格,才是艺术手法的高超之处,才能随机取势而创造出多方景胜。在现代风景园林的建设中,这种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和顺应意识及对园林景观创作的灵活性,仍是实用的。
4.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风景园林既然是一个有限空间,就免不了有其局限性,但是具有酷爱自然传统的中国造园家,从来没有就范于现有空间的局限,用巧妙的“固借”手法,绘有限的园林空间,插上了无限风光的翅膀。“因”者,是就地审势的意思,“借”者,景不限内外,所谓“晴峦耸秀,钳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盯瞳,尽力烟景……”,这种因地、因时借景的作法,大大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像北京颐和园远借玉泉山宝塔,无锡寄畅园仰借龙光塔,苏州拙政园屏借北寺塔,南京玄武湖公园遥借钟山。
古典园林的“无心画…‘尺户窗”的内借外,此借彼,山借云海,水借蓝天,东借朝阳,西借余辉,秋借红叶,冬借残雪,镜借背景,墙借疏影,松借坚毅,竹借高节,借声借色,借情借意,借天借地,借远借近,这真是放眼环宇,博大胸怀的表现。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汇集所有的外围环境的风景信息,拿来为我所用,取得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5.欲杨先抑,柳暗花明:一个包罗万象的园林空间,怎样向游人展示她的风采呢?东西方造园艺术似乎各具特色。西方园林以开朗明快,宽阔通达,一目了然为其偏好;而中国园林却以含蓄有致,曲径通幽,逐渐展示,引人人胜为特色。尽管现代园林有综合并用的趋势,然而作为造园艺术的精华,两者都有保留发扬的价值。究竟如何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呢?中国文学及画论给了很好的借鉴,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露先藏,欲扬先抑”等,这些都符合东方的审美心理与规律。在儒家学说的长期影响下,塑造了中国人含蓄理义的习俗。清除封建礼教的糟粕,保留理性的精神美德,中国文学、绘画艺术起到了引路的作用。表现在园林布局上就是先藏后露,引人渐入佳境的作法。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欲扬先抑的范例,遇洞探幽,豁然开朗,偶入世外挑园,给人无限的向往。如在造园时,运用影壁、假山水景等作为人口屏障;利用绿化树丛作隔景;创造地形变化来组织空间的渐进发展;利用道路系统的曲折引进,园林景物的依次出现,利用虚实院墙的隔而不断,利用园中园,景中景的形式等等,都可以创造引人入胜的效果。它无形中拉长了游览路线,增加了空间层次,给人们带来柳暗花明,绝路逢生的无穷情趣。
6.起结开合,步移景移:如果说,欲扬先抑给人们带来层次感,起结开合则给人们以韵律感。写文章、绘画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放有收,有疏有密,有轻有重,有虚有实。造园又何常不是这样呢?人们如果在一条等宽的胡同里绕行,尽管曲折渐进,层次深远,却贫乏无味,游兴大消。节奏与韵律感,是人类生理活动的产物,表现在园林艺术上,就是创造不同大小类型的空间,通过人们在行进中的视点、视线、视距、视野、视角等反复变化,产生审美心理的变迁,通过移步换景的处理,增加引人入胜的吸引力。风景园林是一个流动的游赏空间,善于在流动中造景,也是中国园林的特色之一。无论是登临泰山,还是游览长江,沿途空间处处都有宽窄、急缓、闭敞、明暗、远近之别,使人们领略到大自然交响乐般的呼吸脉搏。以此为借鉴,园林同样可以创造这种效果。现代综合性园林有着广阔的天地,丰富的内容,多方面的出入口,多种序列交叉游程,所以不能有起结开合的固定程序,但是,因地制宜、因景设施的景区布局、景点设置和功能分区还是必要的。就在这种布局中,我们可以效仿古典园林的收放原则,创造步移景异的效果。比如景区的大小,景点的聚散,绿化草坪植树的疏密,自然水体流动空间的收与放,园路路面的自由宽窄,风景林木的郁闭与稀疏,园林建筑的虚与实等等,这种多领域的开合反复变化,必然会带来游人心理起伏的律动感,达到步移景异、渐人佳境的效果。
7.小中见大,咫尺山林:前面提到的因借是利用外景来扩大空间的作法。小中见大,则是调动景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反衬,造成错觉和联想,达到扩大空间感,形成咫尺山林的效果。这多用于较小的园林空间。利用形式美法则中的对比手法,以小寓大,以少胜多,是中国画的惯用技法。李渔主张“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园冶》要求做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动‘江流天地外’之情,合‘山色有无中’之旬”。撮山要“溪径盘且长,蜂峦秀丽古,多方景胜,咫尺山林,……”。在不大的园林空间内,不是抄袭自然,而是取其精华部位再现组合,创造峰峦岩洞,谷涧飞瀑之势。苏州环秀山庄就是在咫尺之境,创造山峦云涌、峭崖深谷、林木丛翠、水天环绕的典型佳作。
8.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无论是寺观园林、皇家园林或私家庭园,造园者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和仿效自然的主导思想始终不移。认为只要“稍动天机”,即可做到“有真有假,做假成真”,无怪乎外国人称中国造园为“巧夺天工”。纵览我国造园的范例,可见巧就巧在顺天然之理、应自然之规。用现代语言,就是遵循客观规律,符合自然秩序,颉取天然精华,布局顺理成章。这种规律表现在众多的具体造景手法之中,如《园冶》中论造山者“峭壁贵于直立;悬崖使其后坚。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矾之伊是;信足疑无别境,举头自有深情”。又如理水,事先要:“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做瀑布可利用高楼搪水,用天沟引流,“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是举国闻名的利用跌落水声造景的范例。无论古今园林,大水小溪都是人们喜爱的造园要素。广泛利用天上降水,地下引流,池中挖井,高差落水等方法,就能顺山峦之理,成水景之章。
再如植物配置。古人对树木花草的厚爱,不亚于山水。为了创造种植条件,为了利用植物的人格化特征创造不同的意境,或利用植物题名造景,都反映了在植物造景中“天人合一”的哲理。如《园冶》中多处可见:“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移竹当窗,分梨为院”,“寻幽移竹,对景荫花;桃李不言,似通津信”。古人在植物造景中,,还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配植方式,丛植而成山林气氛,并突出植物特色,如牡丹园、月季园、蔷蔽谷、桃花峪、杏花邮、梅花岭、松拍坡、枫林晚、竹林寺、海棠坞、木樨轩、玉兰堂等。清代陈扶瑶的《花镜》有“种植位置法’,其中有“花之喜阳者,引东旭而纳西辉;花之喜阴者,植北园而领南熏”。“梅花……宜疏篱竹坞”;“桃花……宜别墅山煨、小桥溪畔”;“李花…宜屋角墙头”;“松柏……宜峭壁奇峰”;“梧、竹……宜深院孤亭”;“荷……宜水阁南轩”;“枫叶飘身,’宜重楼远眺”。
9.文景相依,诗情画意 应该说,中国园林艺术之所以流传古今中外,经久不衰,一是有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文景观,二是具有符合人文情意的诗画文学。文因景成,景借文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正是文景相依,才更有生机。同时,也因为古人造园,寓情于景,人们游园又触景生情,到处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才使中国园林深人人心,流劳百世。
文景相依表现在大量的风景信息之中,体现出中国风景园林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泰山被联合国列为文化与自然遗产,就是最好的例证。泰山的宗教神话群主封掸石雕碑刻和民俗传说,伴随着泰山的高峻雄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向世界发出了风景音符的最强音。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以胳炙人口的诗句,把寒山寺的钟声深深印在中国和日本人民的心底。每年招来无数游客,寒山寺才得以名扬海外。
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还集中表现在它的题名槛联上。北京颐和园表示颐养调和之意;苏州拙政园表明拙者之为政也。表示景区特征的,如避暑山庄康熙题三十六景(四宇景名)的有:烟波致爽、万壑松风、南山积雪、梨花伴月、壕濮间想、水流云在等;乾隆题三十六景(三宇景名)的有:烟雨楼、文津阁、水心榭、冷香亭、知鱼矶、采菱渡、翠云岩等。杭州西湖更有: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南屏晚钟等景名。引用诗词而题名的,更富有情趣,如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取自苏试诗“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利用匾额点景的如北海公园中的“积翠”、“堆云”牌坊,前者集水为湖之意,后者堆山如云之意,取自郑板桥诗“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利用对联点题的更不胜枚举,如泰山普照寺内有“筛月亭”,因旁有古松铺盖,取长松筛月之意。亭之四柱各有景联,东为“高筑西椽先得月,不安四壁怕遮山”;南为“曲径云深宜种竹,空亭月朗正当楼”;西为“收拾岚光归四照,招邀明月得三分”;北为“引泉种竹开三径,援释归儒近五贤”,对联出自四人之手。这种以景造名,又借名发挥的作法,把园景引入了更深的审美层次。总之,文以景生,景以文传,引诗点景,诗情画意,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特点。
10.胸有丘壑,统筹全局:写文章要胸有成竹,而造园者必须胸有丘壑,把握总体,合理布局,贯穿始终。只有统筹兼顾,一气呵成,才有可能创造一个完整的风景园林体系,中国的风景造园是移天缩地的过程,而不是造园诸要素的随意堆砌。绘画要有好的经营位置,造园就要有完整的空间布局。苏州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说:“若夫图亭楼阁,会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围曲折有致,又不在地广石多徒烦一费”,这就是统筹布局的意思。只要摆布得当,就可取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效果。对山水布局要求“山要环抱,水要萦回”、“山立宾主,水注往来”,前面提到的环秀山庄仅约0.2hm2,确实山有三面环抱,水有二次萦回。拙政园中部以远香堂为中心,北有雪香云蔚亭立于主山之上,以土为主,既高又广;南有黄石假山作为入口障景,可谓宾山;东有牡丹亭立于山上,以石代土,可为次山;西部香洲之北有黄石叠落,可做配山;可见四面有山皆入画,高低主次确有别。
,园冶》中说:“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论,栽竹相宜”。这是对园地山水布局的明显实例。又有“凡园囿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好在朝南,倘有乔木数株,仅就中庭一二。筑垣须广,空地多存,任意为持,听从摆布;择成馆舍,余构亭台;格式随宜,栽培得致”。这就明确指出布局要有构图中心,范围要有摆布余地,建筑栽植等格调灵活,但要各得其所。
造园者必须从大处着眼摆布,小处着手理微。利用隔景分景划分空间,又用主辅轴线对位关系突出主景,用回游路线组织游览,还用统一风格和意境序列,贯穿全园。这种原则同样适用于现代风景园林的规划工作,只是现代园林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较大的变化幅度,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总之,造园者只要胸有丘壑,统观全局;运筹帷幄,贯穿始终。就能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境界。
3-3 园林绿地总体布局结构形式
园林绿地总体布局结构是指园林绿地各组成要素之间搭配的关系、方式所呈现的一种总体效果。具体地说是指整个平面布局、各个景物和空间的立体造型以及整体的空间组织所呈现的一种总体效果和布局方式。园林绿地的规划布局形式是为园林绿地性质、功能服务的,是为了表现园林绿地的内容的,受工程技术和各民族的爱好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中外各种园林绿地布置形式,可分为以下三种:
一、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几何式、建筑式园林。整个平面布局、立体造型以及建筑、广场、,道路、水面、花草、树木等都要求严整对称。西方园林在18世纪英国出现风景式园林之前,基本上以规则式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园和17世纪法国园林为代表。平面对称,追求几何图案美。规则式园林给人以庄严、雄伟、整齐之感,一般用于气氛较严肃的纪念性园林或有对称轴的建筑庭园中。
二、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山水式园林。它以模仿再现自然为主,不追求对称的平面布局,立体造型及园林要素布置均较自然和自由,相互关系较隐蔽含蓄。我国园林自周秦时期开始,无论帝王苑圃或私家园林,都以自然山水为风尚。这种形式较能适合于有山有水地形起伏的环境,以含蓄、幽雅、意境深远见长。另外,日本传统园林和英国风景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在整体布局手法和各个要素的处理上都明显不同,因而具有显著差异的特征。
三、混合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在创作时运用综合法,即介于绝对轴线对称法和自然山水法之间的一种园林设计方法,因而兼容了自然式和规则式的特点。从整体布局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将一个园林分成两大部分,即一部分为自然式布局,而另一部分为规则式布局;二是将一个园林分成若干区,某些区域采用自然式布局,而另一些区域采用规则式布局。它们都是在自然式和规则式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可以看做是布局格式按照统一和变化的规律灵活运用的结果。在混合式园林中常常把园林构成要素中某些要素表现为自然式,另一些要素表现为规则式,例如园林道路布局中,主园路为规则式布置,穿插小道为自然式;植物布置中,外围种植采用规则式的行列式栽植,内部采用丛植等自然栽植;建筑布局中,主体建筑采用规则式布置,小建筑和单体建筑采用自然式布置。这种形式的混合式园林,不受用地面积限制,可大可小,比较自由,较多运用于小型园林设计中。将一个园林分为若干区,再分别采用自然式和规则式区域组成的园林,是一种广义的混合式园林,它的不同区域中明显的体现出自然式和规则式的特点,使整个园林体现为混合式。这种园林空间的形式,应用中应注意不同特点区域之间的过渡与联系,使整个环境融为一体,避免突然变化。在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过渡空间或某些园林要素、园林景点的呼应关系来产生过渡与联系。
3-4 景与赏景一、园林景观的含义和类型:
(一)、园林景观的含义
我国园林中,常有“景”的提法,如燕京八景、西湖十景、关中八景、圆明园四十景、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等。所谓“景”即风景、景致,是指在园林绿地中,自然的或人为创造加工的并能引起美感和可供游愁的一种空间环境。景有大有小,大者如万顷浩森的太湖,小者如庭院角隅的石竹小景;景也有不同特色,有高山峻岭之景,有江河湖海之景,有树木花卉之景,有亭台楼阁园桥之景,有侧重于鸟、兽、虫、鱼欣赏之景,也有偏于文物古迹观览之景,有重在园林群体观瞻之景,也有个体玩昧之景。真是千变万化,不胜枚举。
(二)、园林景观的类型:园林景观按景的主题可分为:
1.地形主题 地形是园林景物的基础,是指自然界的平原、山地、河湖,山及人工创造的各种地形,能反映出不同的风景主题。平原、平坦地、太湖面貌的开阔空旷;山体的雄壮秀丽险峻奇特;溪流的多变幽深等,都可贯穿于园林设计中,来创造不同的空间,成为园景的表现主题。
2.植物主题 植物是园林的毛发,是园林环境美的主题,具有显著观赏特点的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等,或以其种类或以其树形或以其色彩,形成品种、季相、群体、单体等风景主题。例如以种类取胜的牡丹园、芍药圃等,以季相为主的枫林。再如以植物特性产生比拟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三友园、梅园、荷池等。总之,植物的主题非常丰富,可以广泛应用,发挥其造景的优势。
3.建筑景物主题 建筑是园林的眉目,在园林中起点缀、点题、控制等作用,利用建筑的风格和位置组合关系可表现出园林主题。例如,同一格式的建筑,可以从材料外观造型等体现别具一格的园景主题;利用建筑位置创造良好观景点,形成景观或景点主题;利用建筑组合形成园中园,可表达造景意图,创造出建筑景物主题。建筑景物有亭台楼阁、厅堂轩谢、花架游廊、洞门景墙等。
4.景饰小品主题 园林中的雕塑作品、水池喷泉、山石小品、图腾华表、花坛瓶饰、造型灯具等等,常常具有画龙点睛、出奇制胜的景观效果。在现代园林中,常作为某个局部环境的“亮点”,而成为观赏的焦点。
5.人文典故主题 用历史人物典故作园林主题,可增加园林的文化内涵,产生深远意义。用历史事件作园林主题,可以产生纪念意义,通过游园可使游人进行凭吊、学习历史知识,达到教育、科普、爱国等宣传目的。人物主题,以著名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生平事迹的展示来使游人了解名人,达到纪念和教育目的。例如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周围的园林大量栽植诗人生前歌颂过的松、德、皑等树木,这种处理,既表现了园林主题,达到造景目的,又达到体现人物思想的目的,是一种别致的手法。利用典故或故事作园林主题,可使景物生动含蓄,回昧意长,使人浮想联翩。例如以兰亭为主题建立景区,就是利用著名书法家王蒙之等古人以诗会友,曲水流筋而成兰亭集序故事,再现当时环境意境的作法。
园林的主题可以由一种或多种形式组成。在小庭园或大园林中的个别园体区常为一种,大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则往往包括密切组合的几种题材构成主题。以桂林的山水为例,那里的风景主题除了秀丽挺拔的山体以外,还有奇趣的岩洞,倚山而流的清澈河溪,分布在山间原野上的碧翠的桂花、樟树和马尾松。桂林山水秀美之处,便由这几种题材很自然地组成一副动人的图画。
二、赏景的方式和视觉规律
(一)、赏景的方式
游人在欣赏园林景观时会采取不同的游览方式,或走或停,或仰或俯。不同的游览方式,对景观就有不同的观赏效果,从而也给人以不同的景观感受。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必须要掌握游览观赏的规律。
1.动态观赏与静态观赏 赏景的方式有动静之分,平时所说的游息就包含了动静两种赏景方式。游是指动态观赏,息则是指静态观赏,游而无息使人朗疲力尽,息而不游又失去游览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游园赏景中,往往动静结合。在园林绿地景观规划时,既要考虑动态观赏下景观的系统布置,又要注意布置某些景点以供游人驻足进行细致观赏。另外,大园宜以动观为主,小园宜以静观为主。
所谓动态观赏是指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移。如看立体电影中的风景片,一景又一景地呈现在游人眼前,成为一种动态的连续构图。看电影时,景象在动而游人不动;在园林绿地中进行动态赏景时,则是景观静止而游人在动。游人移动的方式很多,如步行、骑马、乘车、乘船以及索道吊篮等,一般以步行为主。不同移动方式的动态观赏,观景效果也不同。乘车的速度快,视野较窄,多注意景物的体量、轮廓和天际线;而乘船视野较开阔,视线的选择也较自由,效果比乘车要好;至于缓步慢游,既能注意前方,又能左顾右盼,视线的选择更为自由。
所谓静态观赏是指视点与景物位置相对不变。如看一幅风景立体画,整个画面是一幅静态构图,所观景物结构、层次固定不变。所以静态观赏的地方往往也是摄影和绘画写生的地方。由于在静态观赏时,头部往往要转动。因此,除主要方向的景物外,还要考虑其他方向的景物,以满足观景需要。
2.平视、仰视、俯视观赏 根据视点与景物相对位置的远近高低变化,又可以将赏景方式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在园林设计中往往为游人创造各种视景条件,以满足不同的观赏需要。
所谓平视(也称为中视)是指以视乎线为中心的30’夹角视场,中视线与地面平行向前,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可以舒展的平望出去的一种观赏方式。利用或创造乎视观景的机会,将给人以广阔宁静的感受、坦荡开朗的胸怀。因此园林中常要创造宽阔的水面、平缓的草坪、开敞的视野和远望的条件,从而把天边的水光云影、远方的山廓塔影纳入视野,以饱眼福。
所谓仰视是指视线与地面的夹角超过15’(也有人认为是13’)时,头部需要仰起,即中视线向上倾斜与地面成一定角度,随着角度的不断增加,由于视线消失程度的变化可以对景物产生高大感、宏伟感、崇高感和威严感。在中国皇家富苑和宗教园林中常用此法突出皇权神威,或在山水园中创造群峰万壑、小中见大的意境。如北京颐和园中的中心建筑群,在山下德辉殿后看佛香阁,则仰角为62’,产生宏伟感,同时,也产生自我渺小感。
所谓俯视是指游人视点高,景物在视点下方,必须低头才能看清景物时,中视线向下与地平面成一定角度。居高临下,俯贼大地,为人们的一大游兴。园林中也利用地形和人工造景,创造制高点供人俯视,绘画中称之为乌贼。俯视也有远视、中视和近视的不同效果。一般俯视角<45、<30、<10时,则分别产生深远、深渊、凌空感。当<0’时,则产生欲坠危机感。登泰山而小天下,居天都而有升仙神游之感。
(二)、赏景的视觉规律
游人赏景主要是通过视觉来欣赏,即所谓观景。无论俯仰、动静观赏,游人都要有一个观赏位置,从而也确定了与景物的相对距离关系。游人在观景时所处的位置称为观赏点或视点,而观赏点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称为观赏视距。由于人的视觉特点,因而观赏视距适当与否与观赏的艺术效果关系很大。通过分析人的视觉特点和规律,可找出适合视距范围。
1.识辨视距 正常人的清晰视距离为25 ~30cm,明确看到景物细部的距离为30~50m,能识别景物的视距为250~270m,能辨认景物轮廓的视距为500m,能明确发现物体的视距约为1300—2000m,但这已经没有最佳的观赏效果了。至于远观山峦、俯瞅大地、仰望太空等,则是畅观与联想的综合感受了。利用人的视距规律进行造景和借景,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最佳视域 人在观赏景物时,有一个视角范围称为视域或视场。人的正常静观视场,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按照人的视网膜鉴别率,最佳垂直视角小于30、水平视角小于45(图3—23)。
3.适合视距 人在观赏景物时,景物界面的长度和宽度对于确定适合视距有很大影响。欲将景物的高度纳入最佳垂直视域,其适合视距为,
D=ctg(H-h)=ctg(30*1/2)(H-h)=ctg15(H-h)=3.7(H-h)
式中:H—景物高;h—人眼高。
在这里,建筑师认为,对景物观赏的最佳视点有三个位置;即垂直视角为18(景物高的3倍距离)、27(景物高的2倍距离)、45(景物高的1倍距离)。景物高的3倍距离,是全景最佳视距;景物高的2倍距离,是景物主体最佳视距;景物高的1倍距离,是景物细部最佳视距。
欲将景物的宽度纳人最佳水平视域,其适合视距为:.
D=ctgQJ/2=ctg(45·I/2)*J/2=ctg22\308J/2=2.414J/2=1.2J
当景物的高度大于等于其宽度时,适合视距按公式:D=3.78(H-h)计算。粗略估计,大型景物,适合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5倍,小型景物,则适合视距约为景物高度的3倍。当景物的高度小于其宽度时,应比较 D=3.7(H-h)与 D=1.2QJ的值的大小,以大的值作为适合视距的取值标准。
3-5 园林造景的艺术手法
园林造景是园林设计的主要内容,所谓造景主要是指在满足工程技术要求和遵循园林艺术法则的前提下,运用各种造景手法,合理组织各种造园要素,使之成为若干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观和空间环境,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原有的各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创作行为。园林艺术法则已在前面加以论述,在具体造景创作中尚要用到许多方法,那就是造景手法。常用的造景手法可概括为如下几种:
一、主景与配景
主景或主景区是风景园林的构图中心,处理好主配景关系,就取得了提纲挚领的效果。突出主景的方法:
1.主景升高或降低法 如“主峰最宣高耸,客山须是奔趋”,或四面环山,中心平凹。
2.轴线对称法 包括绝对与相对的对称手法。
3.“百鸟朝凤”或“托云拱月”法,也叫动势向心法 即把主景置于周围景观的动势集中部位。
4.构图重心法 把主景置于园林空间的几何中心或相对重心部位,使全局规划稳定适中。
5.园中之园法 不少大面积风景区或园林在关键部位设置园中园,以其局部之精徽而取胜。
二、层次与景深
没有层次就没有景深。中国园林,无论是建筑围墙,还是树木花草、山石水景、景区空间等,都喜欢用丰富的层次变化来增加景观深度。景深一般分为前(景)、中(景)、后(背景)三个大层次,中景往往是主景部分。当主景缺乏前景或背景时,便需要添景,以增加景深,从而使景观显得丰富。尤其是园林植物的配植,常利用片状混交、立体栽植、群落组合、季相搭配等方法,取得较好的景深效果。有时为了突出主景简洁、壮观的效果,也可以不要前后层次。
三、借景与屏景
,园治》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讲的是周围环境中有好的景观,要开辟透视线把它借进来,如果是有碍观瞻的东西,则将它屏障起来。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可透视、感受的范围中来,称为借景。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丰富游赏的内容,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借景的类型有:
1.远借 就是把园林远处的景物组织进来,所借物可以是山、水、树木、建筑等。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北京颐和园远借西山及玉泉山之塔;避暑山庄借憎帽山、留锤峰;无锡寄畅园借惠山;济南大明湖借千佛山等。为使远借获得更多景色。常常需登高远眺。要充分利用园内有利地形,开辟透视线,也可堆假山叠高台,山顶设亭或高敞建筑(如重阁、照山楼等)。
2.邻借(近借) 就是把园子邻近的景色组织进来。周围环境是邻借的依据,周围景物,只要是能够利用成景的都可以借用,不论是亭、阁、山、水、花木、塔、庙。如苏州沧浪亭园内缺水,而临园有河,则沿河做假山、驳岸和复廊,不设封闭围墙,从园内透过漏窗可领略园外河中景色,园外隔河与漏窗也可望园内,园内园外融为一体,就是很好的一例。再如邻家有一技红杏或一株绿柳、一个小山亭,亦可对景观赏或设漏窗借取。如“一技红杏出墙来”,“杨柳宜作两家春”、“宜两亭”等布局手法。
3.仰借 系利用仰视借取的园外景观,以借高景物为主,如古塔、高层建筑、山峰、大树,包括碧空白云、明月繁星、翔空飞鸟等。如北京的北海港景山,南京玄武湖借鸡鸣寺均属仰借。仰借视觉较疲劳,观赏点应设亭台座椅。
4.俯借 是指利用居高临下俯视观赏园外景物,登高四望,四周景物尽收眼底。所借景物甚多,如江湖原野、湖光倒影等。
5.应时而借 系利用一年四季、一日之时,由大自然的变化和景物的配合而成的景观。对一日来说,日出朝霞、晓星夜月,以一年四季来说,春光明媚,夏日原野,秋天丽日,冬日冰雪。就是植物也随季节转换,如春天百花争艳,夏天浓荫覆盖,秋天层林尽染,冬天树木姿态,这些都是应时而借的意境素材。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等。
四、对景与抑景(障景)
对景多用于园林局部空间的焦点部位。多在入口对面、涌道端头、广场焦点、道路转折点、湖池对面、草坪一隅等地设置景物,一则丰富空间景观,二则引人人胜。一般多用雕塑、山石、水景、花坛(台)等景物作为对景。抑景或障景,是指以遮挡视线为主要目的的景物。中国园林讲究“欲扬先抑”,也主张“俗则屏之”。二者均可用抑景障之,有意组织游人视线发生变化,以增加风景层次。障景多可用山石、树丛或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
五、分景与隔景
分者将空间分开之意,隔者将景物隔离之意,二者类似而略有不同。多用分法进行景区划分,分而不离,有道可通。也可用隔法进行景物隔离,隔而不断,景断意联。如颐和园人口区用宫墙将空间分离层次,又用牡丹台(自然式台岗)隔挡视线,但隔而不断。人们通过堑道,绕过山口,则豁然开朗而至昆明湖景区。然而湖上又有十七孔桥分隔水面成南北两片,西堤分湖面为东西两部分,万寿山分昆明湖为前湖后湖,确实分而不离,隔而不断,水陆相通,层次幽深。
六、夹景与框景
在人的视野中,两侧夹峙而中间观景为夹景,四方围框而中间观景则为框景,这是人们为组织视景线和局部定点定位观景的具体手法。类似照相取景一样,往往达到了增加景深、突出对景的奇异效果,夹景多利用植物树干、断崖、墙垣、建筑等形成;框景多利用建筑的门窗、柱间、假山洞口等。选择特定角度,濒取最佳景观(图3—24、图3—25)。
七、透景与漏景
透漏近似,略有不同。按山石品评标准,前后透视为“透”,上下漏水为“漏”。这里,景前无遮挡为“透”,景前有稀疏之物遮挡为“漏”,有时透漏可并用(“漏”的程度大到一定时便为“透”)。在园林中多利用景窗花格、竹木疏校、山石环洞等形成若隐若现景观,增加趣味,引人入胜。
八、点景与题景
在风景园林空间布局中,除了主景定位外,与主景和主景区有视线直接和间接联系的部位,如山顶、山脊、山坡、山谷、水中、岸边、瀑侧、泉旁、溪源以及凡在风景视线而又处于视线控制地位或景区转折点上,经常利用山石、植物、建筑和雕塑等景物作为景点,以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从而增加了意趣,起到了点景作用。另外,我国园林善于抓住每一景观特点,根据它的性质、用途,结合空间环境的景象和历史进行高度概括,常做出形象化、诗意浓、意境深的园林题咏。其形式多样,有园额、对联、石碑、石刻等。题咏的对象更是丰富多彩,无论是亭台楼阁、大门小桥、假山泉水、名木古树还是自然景象都可给以题名、题咏,如颐和园、知春亭、爱晚亭、南天一柱、迎客松、兰亭、花港观鱼、碑林等。不但丰富了景的欣赏内容,增加了诗情画意,点出了景的主题,给人以艺术联想,并有宣传装饰和导游的作用。各种园林题咏的内容和形式是造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创作设计园林题咏称为题景手法,它是诗词、书法、雕刻、建筑艺术的高度综合。
九、朦胧与烟景
和中国画一脉相承,在园林中巧用天时地利气候因素,创造烟雨檬陇景观,是一种独特的造景手法。如避暑山庄有“烟雨楼”,因处于水雾烟云之中,再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云烟之美。北京北海公园有“烟云尽志”景点。更有甚者,宋徽宗皇帝主持良岳造园,甚至命人用炉甘石(烟硝)置于山间水边,使之吸潮生雾,创造“悠悠烟水,淡淡云山”的迷离景象。又如号称泉城的济南,有古诗赞曰:“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这是把泉涌动态和云蒸雾华之美结合起来的朦胧之美。
十、四时造景
运用大自然景色的四季变迁,创造春夏秋冬景观,是我国造园艺术的一大特色。四季造景,表现在景区划分、植物配置、建筑景点、假山造型等方面。如利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用树木造景的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利用山石造景者有扬州个园的春石笋、夏湖石、秋黄石、冬宣石作法。运用意境造境的有柳浪闻荤、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进行大环境造景的有杏花村、消夏湾、红叶岭、松拍坡等。南京有春登梅花山、秋游栖霞山、夏去清凉山、冬登覆舟山的赏景习惯。画家对季相的认识,对造园甚有益处,如园林植物上“春发、夏荣、秋萧、冬枯”或“春莫、夏荫、秋毛、冬骨”。“春水绿而潋艳,夏津涨而弥漫,秋潦尽而澄清,寒泉涸而凝滞”。“春云如白鹤,……夏云如奇蜂,……秋云如轻浪,……冬云澄墨惨翳,……”。,总之,按照四时特征造景,利用四时景观赏景,早已成为人们的习惯。
3-6 园林组景
一、景点与景区
凡有欣赏价值的观赏点叫景点。景点是构成园林绿地的基本单元。一般园林绿地均由若干个景区组成,而景区是由若干景点组成的。这是我国传统的“园中有园,景中有景”的手法。如圆明园有四十景,承德避暑山庄先有三十六景,后增为七十二景等,这里的“景”是指景区。如北京陶然亭公园有“陶然佳景”,“望春浴德”,“童心幼境”,“水月松涛”,“九州方圆”,“胜春山房”,“濒岛飞云”,“华夏名亭”八大景区,每个景区都有若干个景点。其中“华夏名亭”园就由九个景点所组成,即以九个历史文化名亭及环境形成若干意境单元。它们分别是:屈原的“独醒亭”,王蒙之的“兰亭”及其子(王献之)的“鹅池”碑亭,欧阳修的“醉翁亭”,陶渊明的“醉石”,自居易的“浸月亭”,扬州瘦西湖的“吹台亭”,无锡惠山公园的“二泉亭”,苏州沧浪亭公园的“沧浪亭”,杜甫的“少陵草堂”碑。
二、空间组合
(一)、园林空间
园林空间就是指由地面、顶面及垂直面单独或共同组合,围成具有实在的或感觉上的范围,园林风景其实就是指园林空间界面(风景界面)或园林空间整体。园林设计就是要利用各种园林素材的有机组合,配合日月风雨等自然现象,来创造变化多样的园林空间。也就是说,把园林山水、建筑、植物、地形以及天文气象等因素,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综合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类型的园林艺术空间。
在园林设计中,不同的构思和处理手法,可以创造出性质不同的园林空间。园林空间按形式可分为安静的空间、封闭的空间、孤立的空间、幽隐的空间、豪华的空间、喧闹的空间以及有宗教气氛的空间等;按形态可分为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按开闭情况可分为开敞空间、闭锁空间和纵深空间。
开敞空间 指人的视线高于周围景物的空间。开敞空间内的风景叫开朗风景。在开敞空间,人的视线可以延伸到远方,给人以明朗开阔之感,使游人目光宏远,心胸开阔。“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就是对开敞空间的写照。辽阔的平原、苍茫的大海,均属于开敞空间,但开敞空间缺乏近景的感染力。
闭锁空间 是指人们的视线被周围景物遮挡住的空间。如山沟、盆地、林中空地、四合院等均属闭锁空间。闭锁空间中的风景叫闭锁风景。在闭锁空间内,可将景物布置得比较丰富,增强近景的感染力。闭锁空间给人以幽深之感但感觉闭塞。
纵深空间 是指在狭长的地域中,如道路、河流、山谷等两旁有密林、建筑、山丘等物挡住视线的狭长空间。纵深空间的端点是透视的焦点,容易引起游人的注意,常在端点布置风景,这种风景叫聚景。
上述三种空间对比强烈,绘人以三种不同的感受。园林设计时要求三种空间配合恰当,在空间上给人以变化无穷的感觉。
(二)、空间组合
园林空间的组合是按照一定的动态序列来编排的,但在具体操作上却要考虑相邻空间的衔接。这里的衔接包括两个方面:即联系与分隔。在园林总设计时,常把全园划分成许多功能不同、景色各异的景区,并用景物屏障视线,这种造园手法称为空间分隔。
分隔可以打破园林一览无余、空旷、平淡的感觉;分隔可以防止主题不同、情趣各异、各有特色的景区互相干扰,同时使空间具有—定的层次和深度,如儿童游乐区、体育活动区、文艺活动区等,只有分隔才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分隔还可以造成空间的大小、开合、动静等方面的对比效果。中国古典园林还利用分隔的手法创造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的艺术效果。被分隔空间的大小,要同整个园林面积相协调,又要符合内容要求。如游览区和非游览区,要以游览区为主。游览区又可按活动内容、不同景观来划分。但现代园林,空间不能划得太小,以免造成游人拥挤。因此要在充分调查、取得可靠资料的基础上,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
空间分隔为了化整为零,产生对比,出现差异。但隔死堵严,使景区之间不相往来,又会破坏园林的整体感。因而在空间分隔的同时,使各景区之间又要保持有机联系,隔而不死,这种联系称为园林空间联系,又称分隔与联系,分隔能突出个体,联系又为了统一。既分隔,又联系,富于变化,使整个园林成为一个有节奏、统一和谐的空间整体。分隔的方法有实隔、虚隔、空间过渡等。
实隔就是有形的分隔。当相邻两个空间功能不同、动静不同、风格不同时,宜用实隔。实隔是用山阜、建筑、实墙等作材料的分隔。实隔后各景区的联系称为有形联系。有形联系的方式可以通过道路、水系、廊等取得交通上的联系,也可以通过洞孔取得联系,如墙上的门洞、窗子及漏花墙、桥洞、空廊、花架、栅栏、疏林等。
凡是两个空间相互干扰不大,需要互相通气者,宜采用虚隔。虚隔所用的材料为疏林、空廊、漏窗、水面、道路等。通过景观上的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相互对比等形式进行联系。也就是说通过视线取得联系,这种联系称为无形联系。
在自然式向规则式过渡的混合式园林中,为了使两个景区的联系不感到突然,需要有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叫过渡空间。如室内和室外空间之间的花架、空廊之类均为过渡空间。设立过渡空间,使两空间互相渗透也是一种空间联系。
空间的展示顺序是指空间的层次顺序和空间的连续顺序。在划分园林空间时,根据各景区的功能和造型因素等条件,来安排各个空间的先后顺序,称为空间顺序。空间应是一种连续的、有节奏的相互协调的空间体系,使景的展开像戏剧一样,有起景、有展开、有高潮、有结尾。为此,可通过宰问形状、大小、开合、高低、明暗以及景物的疏密等对比艺术处理手法,使空间层次分明。
三、风景视线与导游线
(一)、风景视线
人在观赏点观赏景点时,观赏点与景点之间必须留出透视线(即为风景视线),否则就无法观赏该景点。有了好的景点,必须选择好观赏点的位置和视距。风景视线的布置,从隐显上来说,一般小园宜隐,大园宜显;小景宜隐,大景宜显,在实际中,往往隐显并用。
1.开门见山的风景视线 这是采用显的手法,时用对称或均衡的中轴线引导视线前进,中心内容,主要景点,始终呈现在前进方向上,利用人们对轴线的认识和感觉,使游人始终知道主轴尽端是主要景观所在,在轴线两侧,适当布置一些次要景色,然后一步一步去接近。这在富有纪念性的园林和平坦用地上有特定要求的园林采用较多。如南京中山陵,北京天坛公园,基本上采用这种形式。
2,半隐半现、忽隐忽现的风景视线 这种风景视线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吸引性,将中心内容不是一次性展现,而是逐次的,由少到多,或是由几个部分几个侧面,最后才展示出全部内容。例如苏州虎丘,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虎丘山上的云岩寺塔,起了指示和引导作用。而当到了山脚下,塔影却又消失在其他景物之后。进入山门后,塔顶又显现于正前方的树丛山石之中。继续前进塔影又时隐时现,并在前进道路两旁设置各种景物,使人在寻塔过程中同时观赏沿途景物,在千人石、说法台、白莲池、点头石等所组成的空间中,逐渐进入高潮。最后登至山顶宝塔处,眼界顿开。
3.深藏不露,探索前进的风景视线 这种风景线是将景点、景区深藏起来,由甲风景线引导至乙风景线,再引导至丙风景线、丁风景线等。其间各风景线和景点或串或并风景线可从景点正面展开,或从侧面而进或从背面而导人。造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深谷藏幽、豁然开朗的境界。
(二)、导游线——风景序列的展示
园林对于游人来说是一个流动的空间,一方面表现为自然风景的时空转换,另一方面表现在游人步移景异的过程中。园林空间的风景界面构成了不同的空间类型,那么不同的空间类型组成有机整体,并对游人构成丰富的连续景观,这就是园林景观的动态序列。如同写文章一样,有起有结,有开有合,有低潮有高潮,有发展也有转折。
1.园林空间展示的一般程序 一般简单的展示程序有所谓两段式或三段式之分。所谓两段式就是从起景逐步过渡到高潮而结束,如一般纪念陵园从人口到纪念碑的程序,苏军反法西斯纪念碑就是从母亲雕塑开始,经过碑林甬道,旗门的过渡转折,最后达到苏军战士雕塑的高潮而结束(图3—28)。但是多数园林具有较复杂的展示程序,大体上分为起景一高潮一结束三个段落,在此期间还有多次转折,由低潮发展为高潮景序,接着又经过转折、分散、收缩以至结束。如北京颐和园从东宫门进入,以仁寿殿为起景,穿过牡丹台转入昆明湖边豁然开朗,再向北转西通过长廊的过渡到达排云殿,再拾级而上直到佛香阁、智慧海,到达主景高潮。然后向后山转移再游后湖谐趣园等园中园,最后到东宫门结束。除此之外还可自知春亭,南去过十—七孔桥到龙王庙岛再乘船北上到石舫码头,上岸再游主景区。无论怎么走,均是一组多层次的动态展示序列。
2.园林道路系统布局的序列类型 园林空间序列的展示,主要依靠道路系统的导游职能,因此道路类型就显得十分重要。多种类型的道路体系为游人提供了动态游览的条件,因地制宜地园景布局又为动态序列的展示打下了基础。一般道路系统组织类型如图3—31。
3.风景园林景观序列的创作手法 景观序列的形成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而这些手法又多半离不开形式美法则的范围。同时,对园林的整体来说固然存在着风景序列,然而在园林的各项具体造型艺术上,也还存在着序列布局的影子,如林阴道、花坛组、建筑群组、植物群落的季相配植等。
(1)、风景序列的主调、基调、配调和转调。风景序列是由多种风景要素有机组合,逐步展现出来的,在统一基础上求变化,又在变化之中见统一,这是创造风景序列的重要手法。以植物景观要素为例,作为整体背景或底色的树林可谓基调,作为某序列前景和主景的树种为主调,配合主景的植物为配调,处于空间序列转折区段的过渡树种为转调,过渡到新的空间序列区段时,又可能出现新的基调、主调和配调,如此逐渐展开就形成了风景序列的调子变化,从而产生渐变的观赏效果。
(2)、风景序列的起结开合。作为风景序列的构成,可以是地形起伏,水系环绕,也可以是植物群落或建筑空间,无论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总应有头有尾,有放有收,这也是创造风景序列常用的手法。以水体为例,水之来源为起,水之去脉为结,水面扩大或分支为开,水之溪流又为合。这和写文章相似,用来龙去脉表现水体空间之活跃,以收放变换而创造水之情趣,这种传统的手法,普遍见之于古典园林之中。例如北京颐和园的后湖、承德避暑山庄的分合水系、南京的蟹洲公园的聚散水系等。
(3)、风景序列的断续起伏。这是利用地形地势变化而创造风景序列的手法之一。多用于风景区或郊野公园。一般风景区山水起伏,游程较远,我们将多种景区景点拉开距离,分区段布置,在游步道的引导下,景序断续发展,游程起伏高下,从而取得引人人胜、渐入佳境的效果。例如泰山风景区从红门景区开始,路经斗田宫、柏洞、回马岭来到中天门景区就是第一阶段的断续起伏终点。继而经快活三(里)、步云桥、升仙坊直到南天门,这是第二阶段的断续起伏终点。又经过天街、碧霞祠,直达玉皇顶,再去后石坞等,这又是第三阶段的断续起伏。
(4)、园林植物景观序列的季相与色彩布局。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景观的主体,然而植物又有其独特的生态规律,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利用植物个体与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形 与色彩变化,再配以山石水景、建筑道路等,必将出现绚丽多姿的景观效果和展示序列。一般园林中,常以桃红柳绿表春,浓白花主夏,黄叶红果属秋,松竹梅花为冬。在更大的风景区或城市郊区的总风貌序列中,更可以创造春游梅花山,夏渡竹溪湾,秋去红叶谷,冬踏雪莲山的景象布局
(5)、园林建筑群组的动态序列布局。园林建筑在风景园林中只能占有1%—3%的面积,但往往它确是某景区的构图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使用功能和建筑艺术的需要,对建筑群体组合的本身以及对整个园林中的建筑布置,均应有动态序列的安排。对一个建筑群组而言,应该有入口、门厅、过道、次要建筑、主体建筑的序列安排。对整个风景园林而言,从大门入口区到次要景区,最后到主景区,都有必要将不同功能的建筑群体,有计划地排列在景区序列线上,形成一个既有统一展示层次,又有变化多样的组合形式,以达到应用与造景之间的完美统一。
第四章 园林绿地的构成要素
各类园林绿地中,大至国家风景名胜区,小至庭园角隅的绿化,均由园林植物、山石、水体、园路广场、建筑小品等要素构成,并由此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下面将这些构成要素分述之。
4-1 园林地形
地形是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就风景区范围而言,地形包括如下复杂多变的类型:山谷、高山、丘陵、草原以及平原、湖泊等,这些地表类型一般称谓“大地形”;从园林范围来讲,地形包括士丘、台地、斜坡、溪涧、水池等,这类地形称“小地形”;起伏最小的地形叫“微地形”。由于其他设计要素必须在不同程度上与地面相接触,因此地形成为室外环境中的基础成分,并具有重要的景观意义。
一、园林地形的功能与造最作用
(一)、构成园林骨架和作为园林主景
我国传统的自然山水园正是以山或水作为全园构图中心,成为园之主景的。如颐和园的万寿山、昆明湖,武汉的磨山、东湖,南京的瞻园,扬州个园等。
(二)、组织和分隔园林空间
园林中通常利用不同地形类型创造和限制园林空间,如堆山置石、开挖池沼等,使园林空间景观富于变化,增加游览情趣。
(三)、控制视线
在地形分隔空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游览者的视线,使游览者的视线停留在某一特殊焦点上,此时也引起了游览者对隐蔽物体的好奇心和观赏欲望。
(四)、影晌导游路线和速度
地形的变化与游人在景观中向何处去,以及如何运动有直接的关系。如碰到山体时,游人可能绕道而行,遇到水体时,可能选择乘船游览的方式等:变化的地形给游人带来了不同的游赏乐趣。
(五)、改善小气候
地形对局部的采光、通风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在设计砖能结合其他构成要素如植物配置、建筑布局等综合考虑,则不失为良策。
此外,园林地形还有排水、点缀风景等功能,有些地形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如用山石作驳岸、护坡、花台、台阶、挡土墙等,既坚固又朴素美观。
二、园林地形的设计原则
园林地形设计在全面贯彻“实用、美观、经济、安全”这一园林设计总原则的前提下,依据园林地形的特殊性,具体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因地制直,利用为主
这是园林地形设计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传统造园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首先应考虑园林内自然地形条件的特点:原有地形或平坦或起伏,或山峦或沼泽等,可能基本符合或部分符合设计要求,这就应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上,结合园林使用功能和园林景观构图等方面的要求,加以利用和改造。“高方欲就亭台,低洼可开池沼”,使之“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使园林中的山水景观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适当地整理和改造也应使土石方工程量达到最低限度,并尽量使土石方就地平衡。如我国古代深山寺庙建筑,就很巧妙地利用峰顶、山腰、山麓富于变化的地形。近代南方园林,利用沟壑山坡,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地布置园林建筑,使人工建筑融于自然地形之中;现代的一些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等无须大兴土木,而是侧重于对原有地形的改造,这些都是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的成功范例。
(二)、满足使用功能要求
游人在园林中进行各种游愁活动时,对园林空间环境有一定要求,园林地形设计要尽可能为游人创造出各种游憩活动所需要的不同地形环境,即园林地形设计应满足开展活动的功能要求。如有大量游人集散的出入口和群众性文娱体育活动场所需要有平坦的地形;安静休息地段就需要有山有水,地形起伏多变,景色富于变化;如要创造划船、游泳、观荷、垂钓等活动的条件,就须开辟或利用水面。
(三)、要符合园林艺术要求
地形设计要善于运用园林绿地构图的有关规律和造景手法,创造出具有不同景观效果的开敞、半开敞、封闭的园林空间景域,使景观层次更加丰富。如要构成开敞的空间,需要有大片的平地或水面,如要形成曲径通幽的意境则要有山重水复、峰回路转和密密的森林等。
(四)、符合自然规律要求
符合自然规律,一方面是指设计地形要合乎自然山水形成和分布规律,如大自然中的瀑布、溪涧大都起源于高山峡谷,而不是平地或山凸处;另一方面是指园林地形要合乎自然山水稳定协调的状态,如根据各类土壤的自然安息角,确定山坡,堤岸的角度,使之稳定、安全。同时,还应考虑植物种植环境对地形的生态要求。
三、园林地形的处理手法 园林地形的处理手法包括平地、堆山、叠石、理水四个方面。
(一)、平地
园林中所指的平地,实际上是具有一定坡度的缓坡地,其坡度一般为0。5%—5%,以利排水。绝对平坦的地形是没有的。园林中的平地大致有草地、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建筑用地等。园林中保持—定比例的平地是很有必要的,可以用来接纳和疏散人群,组织各种文体活动,供游人游览和休息和造成开朗景观等。
在有山有水的园林中,平地可视为山体与水面之间的过渡地带。一般作法是在临水的一边以渐变的坡度与山麓连接,而在近水的一旁以较缓的坡度,徐徐伸人水中,以造成一种“冲积平原”的景观:在山多平地较少的园林中,可在坡度不太陡的地段修筑挡士墙,削高填低,改造为平地,使得原来的地形更富于变化。
(二)、堆山
堆山,又称掇山、迭山、叠山。园林中的山地往往是利用原有地形,适当改造而成的。因山地常能构成园林风景,组织分隔空间,丰富园林景观,故在没有山的公园尤其是平原城市,人们常常在园林中人工挖池、堆山。这种人工创造的山称作“假山”,以满足园林功能和艺术上的要求。假山,是相对于真山而言的,是以造景游览为主要目的,以土、石等为材料,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并加以艺术的提炼和夸张,创造而成的可观可游的人工景观,它是园林“师法自然”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和自然界中的真山相比,体量不大,然而却有石骨磷响,植被苍翠的特征,一样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深山幽林,奇峰怪石等自然景观,体验到自然山林之意趣。
1.假山的类型 按堆叠的材料来分,有土山、石山、土石山三类:
(1)、土山。全部用土堆积而成。土山多利用园内挖池掘出的土方,堆置而成。堆置土山既可处理园中废士,又可堆高山体,还可节省投资。但由于土山的坡度要在土壤的安息角(一般为30)内,所以不能堆得太高,太陡。若山体较高时,则占地面积较大,且造型困难,艺术效果差。
(2)、石山。全部用岩石堆叠18成,故又称叠石,石山由于叠置的手法不同,可以形成睁峥嵘、抚媚、玲斑、顽拙等多变景观。并且因不受坡度限制,所以在山体占地面积不太大的情况下,亦能达到较高的高度,且造型稳定,艺术效果好。石山宜就地取材,否则投资太大。
(3)、土石山。以土为主体结构,表面再加以点石(一般石占30%左右)堆砌而成的山称谓土石山。因其基本上以土为主,所以占地面积也较大,只是在部分山坡使用石块挡土时,其占地可局部减少一点。一来讲,土石山较为经济,且依点置和堆置山石的数量和方式不同,山体会形成不同的景观,艺术效果较好。因此,在园林中常被采用。如苏州的沧浪亭、环秀山庄假山。
另外,假山接形状还可分为长条形、团聚型和其他类型,如棋盘山等类型 ;形成数量分有独山、群山等类型,这里就不详述。
2.假山布置要点
(1)、满足功能要求。如假山主要作眺望远景之用,宜筑高山,山势亦宜挺拔峥嵘;如以分隔空间为主要目的,则宜堆筑长条形假山,使山势形如游龙,首尾相连,具有连绵婉蜒之意;如为体现空间层次,可以使群山重叠在一起,从高到低,有明显的层次和优美的轮廓,来丰富景观。
(2)、根据地形地貌现状,因地制宜确定山体朝向和位置。一般作为主景的假山的朝向,最好坐北朝南,山的南面(或观赏面)最好面临水体。这样,可使园林空间开朗,有利于眺望。山居北面,水在南面,以山体挡住寒风,使南坡有较好的小气候。山坡南缓北陡便于游人活动和植物生长。如北京颐和园中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布局。
(3)、关于园林假山的高度,不可能太高,也不必堆得很高,最好高出平地乔木浓密的树冠线,通常为10~30m即可。至于用作分隔空间或防止游人践踏绿地的山体,则可低些,但至少须在1.5米以上,用以隔断视线。
(4) 参照山水画法,师法自然山水。由于这部分一般在园林工程学假山工程的章节中有祥尽的论述,在此就不赘述了。
(三)、叠石 也称置石或理石,是以山石为材料作独立或附属性的造景布置,主要表现山石的个体美,以观赏为主,有时也兼备一定的使用功能。在我国园林中用途极为广泛,故有“无园不石”之说。叠石的方式有三种:特置、散置和群置。
1.特置 也称孤置或独置。它是用一块体量较大,轮廓线突出,姿态多变,色彩突出的山石作独立成景的山石布置形式,主要用于正对大门的广场上,或院落中,也可布置在园门入口处或路旁,起点景或导游作用。布置要点在于相石立意,注意山石体量与环境相协调,注意前置框景和背景的衬托以及利用植物或其他办法弥补山石的缺陷等。
2,散置 是将山石零星布置,既所谓的“攒三聚五”,“散漫理之”的理石手法。选材要求较低,但要组合得好,成为一体。布置要点在于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参差,前后错落,左右呼应,层次丰富。总之,散置无定式,随势随形而定点。
3.群置 是将六七块或更多的山石成群布置,作为一个群体来表现,也称“大散点”。选石与布置要求基本上与散置相同,只是所在空间比较大,散点位置多,体量较大等(图4—5)。
(四)理水
l、水体的作用 水作为一种晶莹剔透、洁净清心,既柔媚又强韧的自然物质,以其特有的形态及所蕴含的哲理思维,成为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能力的一种园林要素。有了水,园林就更添活泼的生机,也更增加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园林中的水在功能上能造成湿润空气、调节气候、吸收灰尘,有利于游人健康,还可用于灌溉和消防。另外,还可进行各种水上运动及养鱼种藕结合生产等。
在园林诸要素中,水与山、石的关系最密切,中国传统园林的基本形式就是山水园。“一池三山”、“山水相依”、“水因山转、山因水活”等都成为中国山水园的基本规律。大到颐和园的昆明湖,以万寿山相依,小到“一勺之园”,也必有岩石相衬托,所谓“清泉石上流”也是由于山水相依而成景的。
2.水体的分类
(l)、按水体的形式来分。有自然式水体和规则式水体。自然式水体平面形状自然,因形就势,如河流、湖泊、池沼、溪涧、飞瀑等(图4—6);规则式水体平面多为规则的几何形,多由人工开凿而成,如运河、水渠、园池、水井、喷泉、壁泉等(彩固4、5、6)。
(2)、按水体的状态来分。有动态水体和静态水体,前者如:河流、溪涧、瀑布、喷泉等,后者如:湖泊、池沼、潭、井等 c
3.常见园林水最简介
(l)、湖池 有天然和人工两种。园林中的湖池多就天然水域略加修饰而成,或依地势就低凿水而成。湖池常用作园林构图之中心,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在较小的水池四周设以建筑,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留园、上海的豫园等,这种布置手法,最宜组织园内对景,产生面面入画,有“小中见大”之妙。湖池的布设形状宜自然,池岸应有起有伏,高低错落。湖池面积过大时,为克服单调,常把水面用岛、洲、堤、桥等分隔成不同大小的水面,使水景丰富多姿,图4—7是杭州西湖水面的划分,主要是结合历史上整治山洪、蓄水,泄水的需要,而设有一山、二堤、三岛、五湖、九桥、十景。这些水利设施的存在,客观上增加了水面的层次与景深,扩大了空间感。
(2)、瀑布 流水从高处突然落下而形成瀑布。瀑布有气势雄伟的动态美和悦耳动听的音响美,瀑布多出现在大型自然风景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此外著名的还有贵州黄果树瀑布,台湾鲛龙瀑布等,在城市环境中,也可结合堆山叠石来创造小型人工瀑布。瀑布根据下落方式可分为三类:直落式瀑布、叠落式瀑布、散落式瀑布。瀑布可由5部分组成:即上流(水源)、落水口、瀑身、曝潭、下流。
(3)喷泉。在现代化都市及园林中,喷泉应用很广.喷泉可以美化环境,增强市容风光,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可布置在大型建筑物前,广场中央、庭院及室内等处。园林中喷泉还往往与水池、瀑布一起布置。由于喷出的水必须落入一个容水的场所,因此总是离不开或大或小的水池,如果水池溢满,流出来,水即式爆布。结果喷泉、水池、瀑布三者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水景组合形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喷泉的发展也非常迅猛,喷泉的喷头形式多样。喷泉的水姿变化多端,令人目不暇接。目前城市园林中,已出现各种“音乐喷泉”,它是将喷水水柱的变化结合彩色灯光和音乐节奏的变化,形成的一种声象多变的综合艺术。另外,很多地方将传统的喷水池移至地下,保持表面的完整,作成一种“旱湿喷泉”,喷水时,可欣赏变幻的水姿,不喷水时则可当作集散广场使用。
(4)、溪流。是自然山涧中的一种水流形式。在园林中小河两岸砌石嶙峋,河中少水并纵横交织,疏密有致地置大小石块,水流激石,涓涓而流,在两岸土石之间,栽植一些耐水湿的蔓木和花草,可构成极具自然野趣的溪流。在狭长形的园林用地中,一般采用该理水方式比较合适。
4-2 园路广场
一、园 路
(一)、园路的功能与造景作用
园路是园林的骨架和脉络,是联系各景区、景点的纽带,是构成园林景色的重要因素。其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游览 园路通过对导游路线和风景视线的组织,引导游人按设计者的意图、路线、角度来欣赏、品评园林风景,并按园林绿地风景连续构图展示程序逐渐展示园景,让游人领略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2.组织交通 园路担负着人流、车流的集散和疏导的作用,满足各种游园和园务活动对交通运输的需要。
3.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线型,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本身就是园景的一部分。
4.其他功能 园路为园林绘排水、电力电讯等管网的布置提供一定的场所或条件,还有利于园林的通风和光照等。
(二)、园路的类型园路按其性质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主要园路、次要园路和游想小路;园路按使用材料不同,可分为整体路面、块料路面、碎料路面。各类园路的特点见表4—l。
表4-1:各类园路的特点
功 能
宽 度
材 料
主要园路次要园路游憩小路
联系各景区、主要景点,导游,组织交通联系景区内各景点,导游,构成园景深入园中各角落,导游,散步休息
4~6
2~4
1.2~2
混凝土、沥青(整体路面)
天然石块,预制混凝土块(材料路面)
碎石、卵石、砖渣(碎料路面)
(三)园路规划设计原则
1.国路的设计应与园林的总体风格保持一致和协调,(或者说园路设计应体现园林的风格):这主要表现在园路的线型设计和铺装设计中,例如在规则式园林中,园路主要以直线型居多;而在自然式园林中,园路则曲折多变。
采用卵石、青石板等做地面铺装材料,则显示出自然亲切的气氛,而用预制混凝土砖作铺装材料,可与现代建筑环境协调统一。
2.交通性从属于游览性 园路既具交通功能,又具导游性质,但从总的来看,交通功能应从属于游览要求。故园路的设计不以便捷为准则,而是根据地形的要求,景点的分布等因素,因地制宜来布置。如中国园林常以水面为中心,则主要园路可采取环绕水面联系各景点的处理手法进行布设(图4-6)。道路的前方遇到建筑、古树名木等障碍时,园路应曲折绕过;当地形在竖向上起伏变化时,道路也可顺乎自然、随地形起伏变化而起伏,但道路的迂回曲折须有度,不可为曲折而曲折,矫揉造作,让游人走冤枉路。
另外,由于游人一般不愿走回头路。因此,主要园路应尽可能布置成环状。
3.园路的布局应主次分明,密度得体 园路系统必须主次分明,方向明确,才不致使人感到辨别困难,甚至迷失方向,主要园路不仅要在宽度和路面铺装上有别于次要园路,而且要使游人沿路能欣赏到主要园景和建筑,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让游人有较强的方向感。园路疏密和景区的性质、园内的地形、游人量多少有关,一般安静休息区密度可小些,文娱活动区及各类展览区密度可大些,游人多的地方密度可稍大,地形复杂的地方,密度则较小,总的来说,园路不应过密,园路过密不但增加了投资,还有造成空间分隔过碎之弊。在城市公园设计时,道路的比重可控制在公园总面积的10%~12%左右。
4.园路交叉口的处理 园路交叉有正交和斜交两种形式。在交叉口处理时必须注意以下情况。
(l)、避免多条道路交叉于一点。因为这样容易使游人迷失方向。
(2)、两条道路成锐角斜交时,锐角不宜过小,并使两条道路的中心线交于一点上,对顶角最好相等,以求美观。
(3)、两园路成丁宇形相交时,交点处可设道路对景。
(4)、道路正交时,应在端头处适当地扩大做成小广场,这样有利于交通,可以避免游人过于拥挤。
5.园路与建筑的联系 靠近园路的建筑一般面向道路,并不同程度的后退,远离道路,对游人量较大的园林主体建筑,一般后退道路较远采用广场或林荫道的方式与园路相连,这样在功能上可满足人流集散的需要,在艺术处理上可突出主体建筑的立面效果,又可创造开阔明朗的环境气氛。
对于一般性园林建筑宜少直接与主要园路连接,而应多依地形起伏曲折上的变化,采用小路引入建筑环境内,以创造曲径通幽的园林环境。(图4-13)
(四) 园桥 园林中的园桥起着联系交通、组织。导游的作用,同时可分隔水面、划分水域空间。一座造型美观的园桥,可自成一景。园桥因构筑材料不同可分为石桥、木桥、钢筋混凝土桥等;据结构分又有梁式与拱式、单跨与多跨之分,其中拱桥又有单曲和双曲两种;按形式分有贴临水面的平桥、起伏带孔的拱桥、曲折变化的曲桥、有桥上架屋的亭桥、廊桥等等。
园桥具有园路和园林建筑的特征。如贴近水面的平桥、曲桥可看作跨越水后园路的变形,带有亭廊的廊桥又可作为架在水面上的园林建筑;而桥面较高可供通行游船的各类拱桥则既有园路的特征,又有园林建筑的特征。
(五) 台阶、步石、汀步
台阶是一种特殊的道路形式,一般当道路坡度达到15’时,要考虑设台阶。台阶的尺寸标准如图4—15所示。步石是一种非连续的道路形式,一般主要设置在草坪上,所以也称草坪步石。由于每块步石都是独立的,彼此之间互不干扰,所以每块步石的铺设都应稳定、耐久。步石的平面可做成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步石的线型—般有以下三种,如图4—16所示。
0.28~0.38
图4—15台阶的尺寸标准(单位:m) 图4---6步石的三种线型
汀步,在水中设置步石,称汀步。保证游人可以乎水而过,或站在汀步上欣赏水景,丰富游赏内容(图4—17)。自然式汀步透视,仿生式汀步平面二、广 场
(一)、广场的功能 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常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 广场可组织集会、供交通集散,也可成为车流、人流的交通枢纽或游人游览休息和组织商业贸易交流等活动的场所。广场周围一般均布置城市中的重要建筑和设施,故能集中体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二)、广场的类型
广场按其功能、用途及在交通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集散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纪念广场、休息娱乐广场等。
1.集散广场 这类广场主要为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而设置,有时可供游览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大型的集会活动。如在公园的人口处、机场、车站、码头、体育馆前的广场。其特点是交通量大,组织交通,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广场还应有足够的停车面积和行人活动空间,因此一般应以硬地铺装为主,也可少量设置花坛、草坪、喷泉、雕像,还可设置座椅供人们休息。
2.交通广场 一般是指环形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于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在种植设计上,必须服从交通安全的要求,绝对不可阻碍驾驶人员的视线,所以多用矮生植物点缀中心岛。在这类广场上可种花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树,要求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同时也可以设置喷泉、雕像等建筑小品。此类广场—般不允许入内,但也有的是起街心花园的作用(图4—18a、图4—18b)。
3.商业广场 现代城市交通拥挤,采取人、车分流手段,其中以步行商业广场和步行商业街的形式为多。这类广场应多布置一些鲜花植物和趣昧小品,使人们乐在其中,从而形成一个富有吸引力、充满生机的城市商业环境(图4—19)。
4.纪念广场 为了缅怀历史事件和人物,常在城市中修建主要用于纪念某些人物或事件的广场。广场中心或侧面的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物或纪念性建筑作为标志物,主体标志物应位于构图中心。
5.休息娱乐广场 是城市中供人们休憩、游玩、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广场中应布置台阶、座椅等供人们休息,设置花坛、雕塑、喷泉、水池及其他城市小品供人们观赏,其平面形式灵活多样,与纪念广场的庄重严肃有很大不同(彩图12)。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城市和园林中的广场越来越倾向于综合性的发展。因此,上述分类也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三)广场的设计原则
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现代城市和园林中的广场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其规划设计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化活动。因此,现代广场规划设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要注重对人在广场上活动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创造出不同性质、功能、规模、各具特色的广场空间,以适应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人的多样化需要。
2.把握城市和园林空间体系分布的系统原则 广场是城市和园林空间环境的重要节点,在城市和园林空间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它的建设,不能简单地“见地插场”,应该纳入城市和园林空间环境体系中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协调,既发挥广场“画龙点睛”的作用,又形成整体统一的空间关系。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人民广场等。这类广场往往处于建筑密度大,容积率高,交通复杂,车人流量大的城市市中心区;所以,应处理好广场与周围用地、建筑及交通的关系,使它真正成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核心;再如上海外滩广场,沿着黄浦江这条轴线,由两层沿江步行广场串联几个主题广场构成。它北接黄浦公园,南连钻石楼大酒店,西面是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的外滩建筑群,东面是黄浦江和浦东新区,著名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耸立其间。整个广场周围的建筑群体形象鲜明、优美,空间组合生动、丰富,是上海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3.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过去的广场设计只注重硬质景观效果,大而空,植物仅仅作为点缀、装饰,疏远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缺少与自然生态的紧密结合。现代广场设计应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出发,一方面应用园林设计的方法,通过融合、嵌入、缩微、美化和象征等手段,在点、线、面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并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特点相适应,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中,领略和体会到无限自然带来的自由清新和愉悦;另一方面城市广场设计要特别强调其生态小环境的合理性,既要有充足的阳光,又要有足够的绿化,冬暖夏凉,趋利避害,为居民的各种活动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
4.突出个性创造的特色原则 个性特色是指广场在布局形态与空间环境方面所具有的与其他广场不同的内在本质和外部特征。有个性特色的城市广场,其空间构成有赖于它的整体布局和6个要素,即建筑、空间、道路、绿地、地形与小品细部的塑造,同时应特别注意与城市和园林整体环境风格的协调。
4-3 园林建筑与小品
园林建筑是指在园林绿地内,具有使用功能,同时又与环境构成优美的景观,以供游人游览和使用的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它和山水、植物一样,是重要的造园素材,并在园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园林建筑具有使用和造景的双重功能。
园林建筑的形式和种类是非常丰富的。一般常见的有亭、廊、水谢、花架、塔、楼、肪以及厅、堂等。除园林建筑外,园林绿地中还分布有不少小品性设置。如景门、景墙、景窗、园桌、园椅、园凳、园灯、栏杆、标志牌、果皮箱以及园林雕塑小品等,它们虽然体量小,但起着点缀环境丰富景观、烘托气氛、加深意境等作用。本节拟从古典园林建筑和园林小品两大类分述之。
一、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一)亭
1.亭的作用“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是园林绿地中最多见的眺览、休憩、遮阳、避雨的点景和赏景建筑。现代的亭,有的已引申为精巧的小型实用建筑,如售票亭、售货亭、茶水亭等。
2.亭的类型 从亭子的平面形状分有圆亭、方亭、三角亭、五角亭、六角亭、扇亭等;从屋顶形式分有单檐、重檐、三重檐、攒尖顶、乎顶、歇山顶、卷棚顶等;从布设位置分有山亭、半山亭、水亭、桥亭以及靠墙的半亭,在廊间的廊亭,在路中的路亭等。亭的布局既可单独设置,亦可组合成群。图4—20是部分亭的示意图。
3.亭的位置选择 亭子位置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观景,即供游人驻足休息,眺望景色;另一方面是为了点景,即点缀风景,具体应根据功能需要和环境地势来决定。总之既要做到建亭之处有景可赏,又要做到亭的位置与环境协调统一。下面是亭子经常所选择的几种地形环境。
(l)、山上建亭。这是宜于远眺的地形,特别是山巅、山脊上,眺览的范围大、方向多,同时也为登山中的休憩提供一个坐坐看看的环境。山上建亭不仅丰富了山体轮廓。使山色更有生气,也为人们观望山景提供了合宜的尺度(图4—21)。
(2)、临水建亭。水边设亭,一方面是为了观赏水面的景色,另一方面也可丰富水景效果。水面设亭,一般应尽量贴近水面,宜低不宜高,突出水中为三面或四面水面所环绕(图4—22)。
(3)、平地建亭。通常位于道路的交叉口上,路侧的林荫之间,有时为一片花圃、草坪、湖石所围绕;或位于厅、堂廊、室与建筑之一侧,供户外活动之用。有的自然风景区在进入主要景区之间,在路边或路中筑亭,作为一种标志和点缀。
(二) 廊.
1.廊的作用 廊通常布置在两个建筑物或两个观赏点之间,成为空间联系和空间划分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具有遮风避雨、交通联系的实用功能,而且对园林中风景的展开起着重要的组织作用。如果我们把整个园林作为一个“面”来看,那么,亭、谢、轩、馆等建筑物在园林中可视作“点”;而廊、墙这类建筑则可视作“线”。通过这些“线”的连络,把各分散的“点”连系成一有机的整体。图4—23是北京颐和园长廊总平面,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2.廊的类型 廊依位置分有爬山廊、水走廊、平地廊;依结构形式分有空廊(两面为柱子)、半廊(一面柱子一面墙)、复廊(两面为柱子、中间为漏花墙分隔);依平面形式分为直廊、曲廊、回廊等。
(三)榭
《园冶》上说:“榭者,藉也。藉景而成者也。或水边,或花畔,制亦随态。”意思是说,榭这种建筑是凭借着周围景色而构成的,它的结构依照自然环境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形式,而我们现在一般把“榭”看做是一种临水的建筑物,所以也称“水榭”。它的基本形式是在水边架起一个平台,平台一半伸入水中,一半架立于岸边,平面四周以 低平的栏杆相围绕,然后在平台上建起一个木构的单体建筑物,其临水一侧特别开敞,成为人们在水边的一个重要休息场所。如苏州拙政园的“芙蓉树”,网师园的“濯缀水阁”等(图4—25)。
(四)航
舫是依照船的造型在园林湖泊中建造起来的一种船形建筑物。供人们在内游玩饮宴,观赏水景,身临其中,颇有乘船荡漾于水中之感。舫的前半部多三面临水,船首一侧常设有平桥与岸相连,仿跳板之意。通常下部船体用石建,上部船舱则多木结构。由于像船但不能动,所以亦名“不系舟”。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怡园的“画航斋”、北京颐和园的石舫等都是较好的实例。
此外,我国古典园林中还有轩、厅堂、楼阁等建筑形式。这里就不详述了。
二、园林小品类型及其特征
园林小品是园林中一组精美的艺术品,是体现园林的装饰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构成要素。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如园灯、园椅、牌愿),更重要的是它的组景,观赏作用,如景墙、门洞等的运用,可以创造空间的层次感和富于变幻的效果。如一盏供照明用的壁灯,虽可采用成品但为了取得艺术趣味,不妨用最普通的枯木或竹节进行艺术加工,若处理得宜,绝不嫌简陋,相反倒使人感到别具自然风趣。园林小品的设计倘能匠心独运,辙有点睛之妙。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小品建筑和雕塑。
(一)、园桌、园椅、园凳
它的作用是供人休息、赏景之用。一般布置在人流较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如树阴下、水池、路旁、广场、花坛等游人需停留休息的地方。设计时应尽量做到构造简单,坚固舒适,造型美观。也可与花台、园灯、假山等结合布置(图4—27、彩图16、l?)。
(二)、花架花架是攀缘植物的棚架,又是人们消夏,避荫之所。花架在造园设计中往往具有亭、廊的作用,作长线布置时,就像游廊一样能发挥建筑空间的脉络作用,形成导游路线 ;也可以用来划分空间,增加风景的深度。作点状布置时,就像亭子一样,形成观赏点,并可以在此组织对环境景色的观赏。在花架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环境与土壤条件,使其适应植物的生长要求。要考虑到没有植物的情况下,花架也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
(三)、园门、园窗、园墙
1、园门 有指示导游和点缀装饰作用,一个好的园门往往给人以“引人入胜”、“别有洞天”的感觉。园门形态各易,有圆、六角、八角、横长、直长、桃、瓶等形状。如在分隔景区的院墙上,常用简洁而直径较大的圆洞门或八角形洞门,便于人流通行;在廊及小庭院等小空间处所设置的园门,多采用较小的秋叶瓶、直长等轻巧玲斑的形式,同时门后常置以峰石、芭蕉、翠竹等构成优美的园林框景(图4—29a、4—29b)。
2.园窗 一般有空窗和漏窗两种形式。空窗是指不装窗扇的窗洞,它除能采光外,常作为框景,其后常设置石峰、竹丛、芭蕉之类,通过空窗,形成一幅幅绝妙的图画,使游人在游赏中不断获得新的画面感受。空窗还有使空间相互渗透,增加景深的作用,它的形式有很多,如长方形、六角形、瓶形、圆形、扇等。
漏窗可用以分隔景区空间,使空间似隔非隔,景物若隐若现,起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隔而不断的艺术效果,而漏窗自身有景,逗人喜爱。漏窗窗框形式繁多,有长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等。窗框内花式繁简不同,灵活多样,各有妙趣(图4—30) 。
3.园墙 在园林建筑中一般系指围墙和屏壁(照壁)而言。它们主要用于分隔空间、丰富景致层次及控制、引导游览路线等,是空间构图的一项重要手段。园墙的形式很多.如云墙、梯形墙、白粉墙、水花墙、漏明墙、虎皮石墙等。
(四)、雕塑
这里指的雕塑主要是指带观赏性的小品雕塑,不包括烈士陵园、名人纪念公园中的纪念碑雕塑,因这类雕塑已不属小品,而是属另一种带纪念性或其他性质的主体。雕塑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种造型艺术。园林小品雕塑题材大多是人物和动物的形象,也有植物或山石以及抽象的几何体的形象,它们来源于生活,往往却予人以比生活本身更完美的欣赏和玩味,它美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有助于表现园林主题。
园林雕塑的取材应与园林建筑环境相协调,要有统一的构思,使雕塑成为园林环境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雕塑的平面位置、体量大小、色彩、质感等方面都要置于园林环境中进行全面的考虑,为了使雕塑本身不至于成为一个孤立的建筑要素,还要设计前景的铺垫和背景的衬托。同雕塑直接结合在一起的建筑要素如基座,它的处理也应根据雕塑的题材和它们所存在的环境,可高可低,可有可无,甚至可以直接放在草丛和水中。雕塑小品还可与水池、喷泉、植物、山石等组合成景(图4—33、彩图19、20)。
三、园林建筑与小品布局的一般原则
布局是园林建筑设计方法和技巧的中心问题。园林建筑的艺术布局内容广泛,从总体规划到局部建筑的处理都会涉及。以下简述几个比较重要的布局原则。
(一)、满足使用功能的需要
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包括使用、交通、用地及景观要求等,必须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如露天剧场、展览馆等人流较集中的园林主要建筑,应靠近园内主要道路,且出入方便,并适当布置集散广场;体育建筑可吸引大量观众,若布置在大型公园内应自成一区,并应单独设置出入口,以免与其他游览区混杂;餐厅、菜室、照相等服务性建筑一般布局在交通方便,易于发现之处,但又不能占据园中主要景观的位置;园务管理类建筑不为游人直接使用,一般布置在园内僻静处,设有单独出入口,不与游览路线相混杂,同时考虑管理方便;亭、廊、檄、航等景点游想建筑,需选择环境优美、有景可赏、并能控制和装点风景等的地方。
(二)、满足造景需要园林建筑有使用和造景的二重性,在具体布局时应有所侧重。对于有明显游览观赏要求的建筑,如亭、谢、舫等,它们的功能要求应从属于需要;对于有明显使用功能要求的建筑,如园务管理类建筑,其游赏需要庞从属于功能要求 ;对于既有使用功能要求,又有游赏要求的,如茶室、餐厅、展览室等,则应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优美的游览观赏环境。总之,园林建筑的布局安排,在符合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应考虑到园林艺术意境的营造,以丰富园景。
单从建筑的造景作用这一角度考虑,建筑布局时应考虑到与环境的协调统一,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建筑与环境中的水体、植物、山石等应浑然一体。如长沙岳麓山山腰的爱晚亭,处于进入陡峭山区的前哨,是登山的必经之地,亭子建立在一小块较乎坦的高地上,从山下仰视高峻清雅,在亭内往外眺莽莽苍苍,山路、小桥、池塘婉蜒曲折于茂林中,更富幽趣。
(三)、讲究空间渗透与层次园林建筑布局时为了获得空间的变化,使之不至一览无余而失之单调,常利用门、窗、洞口、空廊等“景框”手段作为相邻空间的联系媒介,使空间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此外室内外空间也可互相渗透,可以把室外空间引入室内,或者把室内空间扩大到室外,使园林与建筑更能交相穿插融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四)、讲究空间序列有些风景区,为赏景和短暂歇息而设置亭、榭。它们的空间序列很简单,主题思想是点景,而在某些大型园林,可能拥有众多建筑而形成一个建筑群,就需从总体上推敲空间环境的次序组织,使之在功能和艺术上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园林建筑空间序列通常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种空间形式。前者多用于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重严肃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后者多用在功能容 艺术思想意境要求轻松愉快的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规则与自由、对称与不对称的应用在设计中不是绝对的,由于建筑功能和艺术意境的多样性,这两种建筑组群空间布局形式往往混合使用,或在整体上采取规则对称的形式,而在局部细节改用自由不对称的形式,或者与之相反。如佛香阁建筑群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中轴线上,建筑群背山面水,兼有东西两侧长廊和其他建筑组群之烘托,气势极其壮丽,建筑群在构图上高低、大小、收放对比适宜,空间富于节奏感。
4-4园林植物
一、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
从维护生态平衡和美化环境角度来看,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地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在通常情况下,园林绿地应以植物造景为主,小品设施为辅。园林绿地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因此,搞好园林植物配置,是园林绿地建设的关建。那么,怎样进行园林植物配置呢?一般来说,植物配置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植物种类的选择和配置方式的确定。在具体配置园林植物时,原则上应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
(一)、符台园林绿地的功能要求
在园林植物配置时,首先应从园林绿地的性质和功能来考虑。如为体现烈士陵园的经念性质,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在植物种类选择时,应选用冠形规整、寓意万古流芳的青松翠柏;在配置方式上多采用对植或行列式栽植。我们知道,园林绿地的功能很多,但就某一绿地而言,则有其具体的主要功能。譬如,街道绿化中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庇荫减尘、美化市容和组织交通,为满足这一具体功能要求,在植物选择时,应选用冠形优美、枝叶浓密的树种;在配置方式上应采用列植。再如,城市综合性公园,从其多种功能出发,应有供集体活动的大草坪,还要有浓荫蔽日、姿态优美的孤植树和色彩艳丽、花香果佳的花灌丛,以及为满足安静休息需要的疏林草地或密林等。总之,园林中的树木花草都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园林绿地使用和防护功能上的要求。
(二)、考虑园林绿地的艺术要求园林融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文学美于一体,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艺术。因此,在园林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满足园林绿地实用功能上的要求,取得“绿”的效果,而且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按照艺术规律的要求,来选择植物种类和确定配置方式。
首先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时,应着重考虑的是:
1.全国基调植物和备分区的主调植物、配调植物应明确,以获得多样统一的艺术效果 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为形成丰富多彩而又不失统一的效果,园林布局多采用分区的办法。在植物选择时,全园应有一二种植物作为基调植物,使之广泛分布于整个园林绿地;同时,还应视不同分区,选择各自的主调植物,以造成不同分区的不同风景主题。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按景色分为5个景区,在植物选择时,牡丹园景区以牡丹为主调,杜鹃等为配调;鱼池景区以海棠、樱花为主调;大草坪景区以合欢、雪松为主调;花港景区以紫藏、红枫为主调;而全园又以广泛分布着的广玉兰为基调植物。这样全园因各景区主调植物不同而丰富多彩,又因基调植物一致而协调统一。
2.注意选择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 植物是园林绿地中具有生命活力的构成要素,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其色彩、形态、生气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利用植物物候的变化,通过合理布局,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设计时可采用分区或分段配置,以突出某一季节的植物景观,形成季相特色。如春花、夏荫、秋色、冬姿等。在主要景区或重点地段,应做到四季有景可赏;在以某一季节景观为主的区域,也应考虑配置其他季节植物,以避免一季过后景色单调或无景可赏。如扬州个园利用不同季节的观赏植物,配以四季假山,构成具有季节变化的时序景观。即在个园中春植翠竹,配以笋石,寓意春景;夏种槐树、广玉兰,配以太湖石,构成夏景;秋栽红枫、梧桐,配以黄石,构成秋景;冬植腊梅、南天丝,配以雪石和冰纹铺地,构成冬景。并把四景分别布置在游览路线的四个角落,从而在咫尺庭院中创造了四季变化的景观序列。
3.注意选择在观形、赏色、闻香、听声等方面有特殊观赏效果的植物,以满足游人不同感宫的审美要求 人们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往往要求五官都获得不同的感受,而能同时满足五官愉悦要求的植物是极少的。因此,应注意将在姿态、体形、色彩、芳香、声响等方面各具特色的观赏植物,合理地予以配置,以达到满足不同感官欣赏的需要。如雪松、龙柏、垂柳等主要是观其形,樱花、紫荆、红枫等主要是赏其色,桂花、腊梅、丁香等主要是闻其香,“万垫松风”、“雨打芭蕉”等主要是听其声,而“疏影”、“暗香”的梅花则兼有观形、赏色、闻香等观赏效果。巧妙地将这些植物配置于一园,可同时满足人们五官的愉悦。
4.注意选择我国传统园林植物,使人产生比拟联想,形成意境深远的景观效果 自古以来,诗人画家常把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把梅、兰、竹、菊比为“四君子”,这都是利用园林植物的姿态、气质、特性,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即将植物人格化了,从而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如扬州个园,因竹之时形似“个”而得名。园中遍植竹,以示主人之虚心有节、清逸高雅、刚直不阿的品格。我国有些传统植物还寓有吉样、如意的含意。如个园分植白玉兰、海棠、牡丹、桂花于园中,以显示主人的财力,寓意“金玉满堂春富贵”;还在夏山鹤亭旁配置古柏,寓意“松鹤延年”等。在植物配置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古诗景语中的植物来造景,以形成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效果。如苏州北寺塔公园梅圃设计时,取宋代诗人林和靖咏梅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境,在园中挖池筑山,临池植梅,且借北寺塔倒影人池,将古诗意境实境化。
其次,在确定配置方式时,应注意的是:
1.园林植物配置方式要与园林缘地总体布局形式相一致,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绿地总体布局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一般来说,在规则式园林绿地中,多采用对植、列植、环植、篱植、花坛、花台等规则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多采用孤植、丛植、群植、林植、花丛、草地等自然式配置方式;在混合式园林绿地中,可根据园林绿地局部之规则或自然程度分别采用规则或自然式配置方式。配置方式还要与环境相协调:通常在大门两侧、主干道两旁、整形广场周围、大型建筑物附近等,采用规则式配置方式;在自然山水园的草坪、水池边缘、山丘上面、自然风景林缘等环境中,多采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在实际工作中,配置方式如何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强调整体协调一致,并要注意过渡。
2.运用不同的配置方式,组成有韵律节奏的空间,使得园林空间在乎面上前后错落,疏密有致,在立面上高低参差、断续起伏 植物造景在空间的变化是通过人们视点、视线、视境而产生“步移景异”的空间景观的变化。植物配置犹如作诗文要有韵律,音乐要有节奏,必使其曲折有法,前后呼应,与环境相协调。植物配置体现在空间的变化,一般应在平面上注意配置的疏密和植物的树(林)缘线,在立面上注意其林冠线的变化,在树林中还要注意风景透视线的组织等,尤其要处理好远近观赏的质量和高低层次的变化,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例如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公园的雪松大草坪,在草坪的自然重心处疏植5株合欢树丛,接以非洲凌霄花丛,背景为林缘的灌丛和树林,具有韵律节奏,空间层次也十分明显。
(三)、满足园林植物的生态要求
各种园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照、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子都有不同的要求。在园林植物配置时,只有满足这些生态要求,才能使植物正常生长和保持稳定,表现出设计效果。要满足园林植物的生态要求,一是要适地适树:即根据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植物种类,使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与栽植地点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二是要合理结构:包括水平方向上合理的种植密度(即种植点的配置)和垂直方向上适宜的混交类型(即结构的呈层性)。平面上种植点的配置,一般应根据成年树木的冠幅来确定种植点的株行距;但也要注意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相结合,如想在短期内就取得绿化效果或中途适当间伐,就庞适当加大密度。竖向上应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注意将喜光与耐阴、深根系与浅根系、速生与慢生、乔木与灌木等不同类型的植物相互搭配,在满足植物生态条件下创造稳定的复层绿化效果。
(四)、结合园林绿地的经济要求
城市园林绿地在满足使用功能、保护城市环境、美化城市面貌的前提下,还可结合生产,增加经济收益。因此,园林植物配置在不妨碍满足功能、艺术及生态上的要求时,可考虑选择对土壤要求不高、养护管理简单的果树植物,如柿子、批把、山里红等;还可选择核桃、油荣、樟树等油料植物;也可选择观赏价值均很高的劳香植物,如桂花、系莉、玫瑰等.1选择具有观赏价值的药用植物,如杜仲、合欢、银杏等 s此外,还有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如荷花等。选择这些具有经济价值的观赏植物,以充分发挥园林植物配置的综合效益,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
(一)、孤植
1.造景特性 顾名思义,孤植是指单株乔木孤立种植的配置方式。此树又称孤植树。有时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是2-3株乔木紧密栽植,形成一个整体。但必须是同一树种,株距一般不超过1.5m,远看和单株栽植效果相同。孤植树下不得配置灌木。孤植树作为局部空间的主景,供人观赏;还可起庇荫作用,供人休息、眺览。
2.树种选择 宜选择树冠开张,体形雄浑;生长健壮,寿命较长,不含毒素,没有污染,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的树种。如雪松、黄山松、金钱松、香樟、榕树、鹅掌楸、鸡爪槭、垂柳、樱花、梅花、桂花、银杏、合欢、枫香、重阳木、七叶树等。但在具体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立地条件和具体要求。
3.种植位置 孤植树种植的位置,总的来讲,要求比较开阔,一方面是为了保证树冠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反映植物个体充分生长发育的景观;另一方面,作为局部构图主景的孤植树,应安排合适的观赏视距和观赏点,使人们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和适宜的观赏位置。最好还要有像天空、水面、草地等色彩既单纯又富于变化的环境作为背景衬托,以突出孤植树在形体、姿态、色彩等方面的特色。
孤植树种植的具体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l)布置在开阔大草坪或林中草地的 自然重心处,以形成局部构图中心,并注意与草坪周围的景物取得均衡与呼应。(2)配置在开朗的江、河、湖畔,以清澈的水色作为背景,使其成为一个景点,游人还可以在此庇荫或观赏远景。(3)配置在可以透视辽阔远景的高地、山岗上,既可供游人驻足纳凉、赏景,又能丰富高地或山岗的天际线。(4)配置在自然式园林中的园路或水系的转弯处、假山蹬道口以及园林的局部人口处,作交点树或诱导树。(5)布置在公园铺装广场的边缘。园林建筑附近铺装场地上,用作庭荫树。
4.配置要求 在配置孤植树时,必须充分考虑孤植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要求体形与其环境相协调,色彩与其环境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在大草坪、大水面、高地、山岗上布置孤植树,必须选择体量巨大、树冠轮廓丰富的树种,才能与周围大环境取得均衡。并且这些孤植树的色彩与背景的天空、水面、草地、山林等有差异,形成对比,才能突出孤植树在姿态、体形、色彩上的个体美;在小型的林中草地、较小水面的水滨以及小的院落之中布置孤植树,应选择体量小巧玲斑、树形轮廓优美的色叶树种和芳香树种等,使其 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
在进行种植设计时,如设计范围内有成年大树,应充分利用作为孤植树;若为年代很久的古树名木,应严加保护,使园林布局与其有机结合,为园林增添古朴的气氛。并且这种因地制宜、巧于固借的设计手法可大大提前达到预期设计的景观效果。如果没有可供利用的成年大树,则可考虑进行适度的大树移植,以期尽早达到设计效果。
(二)、对植
1.造景特性 对植是指两株树按照一定的轴线关系对称或均衡种植的配置方式。主要用于强调公园、建筑、道路、广场的人口,用作进口栽植和诱导栽植。在园林构图中始终作为配景,起陪衬和烘托主局的作用,如利用树木分技状态或适当加以培育,形成相依或交冠的景框,构成框景。
2.配置形式 对植有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配置形式。
(1)、对称式对植。即采用同一树种、同一规格的树木依主体景物的中轴线作对称布置,两树的连线与轴线垂直并被轴线等分。一般选择冠形规整的树种。栽植的位置既要不妨碍出入交通和其他活动,又要保证树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此形式多运用于规则式种植环境之中。
(2)、非对称式对植。即采用种类相同,但大小、姿态不同的树木,以主体景物中轴线为支点取得均衡关系,沿中轴线两侧作非对称布置,其中稍大的树木离轴线垂直距离较稍小的树木近些,且彼此之间要有呼应,要顾盼生情,以取得动势集中和左右均衡。此形式多运用于自然式种植环境之中。
在非对称式对植中,沿中轴线左右配置的树木也可以采用株数不同,树种相同的树木,如左侧是 l栋大树,右侧为同种的2株小树;也可以两侧是相似而不相同的两个树种;也可以两侧是外形相似的两个树丛。
(三)、列植
1.造景特性 列植是指树木按一定的株行距成行成列地栽植的配置方式。列植形成的景观比较整齐、单纯、气势;列植与道路配合,可构成夹景。列植多运用于规则式种植环境中,如道路、建筑、矩形广场、水池等附近。列植具有施工、管理方便的优点。
2.树种选择 列植宜选择树冠体形比较整齐的树种,树冠为圆形、卵圆形、椭圆形、圆锥形等。
3.栽植间距 取决于树木成年冠幅大小、苗木规格和园林主要用途,如景观、活动 等。一般乔本采用3.8m,灌木为1—3m。
4.栽植形式 有等行等距和等行不等距两种基本形式。
(四)、丛植
丛植通常是指由2株到十几株树木组合种植的配置方式。丛植所形成的种植类型是树 丛。树丛的组合,主要表现的是树木的群体美,但也要在统一构图中考虑表现单株的个体美,所以选择作为组成树丛的单株树木的条件与孤植树相似,即必须挑选在庇荫、姿态、色彩、芳香等方面有特殊观赏价值的树木。
树丛在组成上有单纯树丛和混交树丛两种类型。
树丛在功能上有作庇荫用的,有作主景用的,还有作配景用的等。以庇荫为主的树丛,宜采用单纯树丛形式,不必配置灌木,树种应选择树冠较开展的高大乔木,树下可设置景石或坐凳,以供游人休息之用;以观赏为主的树丛,多采用乔灌木混交树丛形式,同时可点缀草本花卉或景石,
树丛配置的要领:① 满足植物生态要求,构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② 平面布置要疏密有致,立面构图要参差错落;③ 树丛各植株个体之间在形态、色彩上要协调一致,同时要有差异,以体现变化统一的原则;④ 树丛四周要相对开阔,留有适宜的观赏视距。
现就2株、3株、4株、5株树丛的配置形式简介如下:
1.2株树丛 2株树丛在构图上应遵循变化统一原则,要既有对比,又有调和,形成完美的艺术构图。因此。2株树丛在树种和单株的选择上最好采用在姿态、大小上有显著差异的同种树木。这个2株树丛,因单株在动势、姿态大小上有显著差异而产生变化,因树种相 同而取得统一。不同种的2株树,如在外观上十分类似,也可配置在一起,如桂花和女贞丛植配置,也感到比较调和。
2株树丛,其栽植间距应小于两树树冠直径的一半,可比较小的 l株冠幅还要小,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反之,栽植间距过大,那就变成两株孤植树,而不是树丛了。
2.3株树丛
(l)单株选择。最好采用3株姿态不同、大小各异的同一树种;如果采用两个不同树 种,宜同为常绿或落叶,同为乔木或灌木;一般不采用三个完全不同种的单株进行配置,除非它们的外形极为相似。
(2)树丛组合。3株树种植点在乎面上应呈不等边钝角三角形分布。其中最大的1株 与最小的 l株靠近配置成为一组,中等大小的 l株远离前一组,另成一组。两小组在动势 上要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整体。若丛植的3株为两个不同树种,则应使植株最小的为一树 种,另2株为一树种。
(3)注意事项。3株树丛配置时,体量上忌3株大小一样;分布上忌呈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s分组上忌最大的 l株为一组,中等大小和最小的为一组的机械平衡布局。
3.4株树丛
(l)单株选择。最好采用姿态不同、大小各异的同一树种的4株树木;若是两个不同树种,也宜同为乔木或灌木,常绿或落叶,且一种为3株,另一种为 l株。
(2)树丛组合。若为同一树种时,4株树木可分成二组或三组,每组株数比为3:1或2:1:1,构成不等边三角形或不等边的四边形,且最大的 l株和最小的1株靠近,处在株数多的那一组。若为两个不同树种的4株树时,可采用不等边三角形的平面构图形式进行布置。其中,一种只有 l棵的那株树不宜最大,也不宜最小,且不能单独成为一组,而要和另一树种的2株树组成一组,居于中间,不直靠边。
(3)注意事项。4株树丛配置时,分布上忌呈正方形、正梯形、等边三角形;忌大小一致;分组上忌 l大3小、3大 l小、大小一致;树种株数上忌两种等株。
4.5株树丛
(l)单株选择。既可采用姿态不同、大小各异的同一树种的5株树木;也可采用两种不同种的5株树木,但这两种树木最好同为乔木或灌木、常绿或落叶,且一种为3株,另一种为2株。
(2)树丛组合。若为同一树种时,5株树木可分成两组,每组株数比为3:2或4,1,构成不等边五边形或不等边三角形等,且体量最大的 l株位于株数较多的一组之中,单株 为一组的树木,不宜最大,也不宜最小。两小组之间要相互呼应,形成整体。若为两个不同树种时,也可采用3:2或4:I的分组方式,构成不等边五边形或不等边的四边形等。当以3:2分组时,应使同一树种的2株树分植于两个小组之中;当以4.11分组时,应使同一树种的3株树分植于两个小组之中,而另一树种的2株树不宜分离,如要分离之,则应使其中 l株配置于另一树种的包围之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树丛株数越多,则配置越复杂,但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孤植树与2株树丛是基本方式;而3株树丛是由 l株、2株树丛组成的;4株树丛则是由1株和3株树丛组成的;5株树丛可看成由 l株和4株树丛或2株和3株树丛组成的;6株以上树丛则可依此类推。总之,要遵循变化与统一的规律,万变不离其宗。
(五)、群植
1.造景特性 群植通常是指由20。30株树木混合成群种植的配置方式。群植所形成的种植类型称为树群。树群和树丛相比,除组成树群的单株数量较多外,更主要的不同点是树群并不把每 l株树的全部个体美表现出来,在林冠的树木可只表现其树冠部分的美。林缘的树木可只表现其外缘部分的美,树种选择对单株的要求也没有树丛那样严格,它主要是表现植物的群体美,并以此构成园林局部空间的主景。
2.布设位置 树群通常布置在有足够观赏视距的开朗场地上,如靠近林缘的大草坪、宽阔的林中空地、水中的小岛屿上,宽广水面的水滨以及山坡、土丘上等。作为主景的树群,其主要立面的前方,至少在树群高度的4倍、林群宽度的1.5倍距离内,要留出空地,以便游人观赏。树群栽植地标高最好能高出外围地段,形成向四面倾斜的地形,以利排水和突出主景。
3.立面结构 混交树群多采用郁闭式分层结构,从高到低最多可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大灌木层、小灌木层以及草本层5个层次。由于作为主景观赏,故每1层都应显露出具有观赏价值的部分,其中,乔木层选用的树种,树冠的姿态要特别丰富,使整个树群的天际线富于变化;亚乔木层选用的树种,以开花繁茂或色时树为佳;灌木层应以花木为主;草本植被选用管理粗放的多年生草本花卉为主。各层树种选择时还应注意树群外测的季相变化。树群因垂直郁闭:其内不设园路,游人一般不得进入,故不作庇荫休息之用,但其林缘树冠展开区域,可供游人庇荫休息。
4.平面布局 通常将高大常绿的乔木布置在中间,作为背景,亚乔木在其周围,大灌木、小灌木在外缘,这样不至相互遮掩,但其各个方向的断面,不能像金宇塔那样机械时,树木种植点的平面分布要疏密有致,宜采取复层混交或者小块状(2~5株)与单株混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置。
5.生态要求 树群在树种选择和组合配置时,除了像孤植树、树丛那样考虑其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关系外,还应注意树群内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系。如就光因子而言,作为第一层的大乔木应为喜光树种,亚乔木层可为半耐阴的,灌木层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外缘的宜为喜光的,而分布在乔木庇荫下及北面的灌木可为半耐阴或阴性的。
(六)、林植
园林中以大量树木进行栽植的配置方式,称为林植。林植所形成的种植类型称为树林,又称风景林。树林多用于大面积公园的安静休息区、风景游览区或休、疗养区及卫生防护林带等。树林按种植密度可分为密林和疏林,按林种组成又可分为纯林和混合林。
1.密林 林木郁闭度为0.7—1.0,林地道路广场密度为5%~10%。由于密林郁闭度较高,日光透人很少,林下土壤潮湿,地被植物含水量大,质地柔软,经不起践踏,并且有时宜污染人们的衣裤,故游人一般不便人内游览和活动。而其间修建的道路广场相对要多一些,以便容纳一定的游人。
(l)、单纯密林。由于树种单纯,缺乏垂直郁闭景观和丰富的季相变化,为此常应同异 龄树苗与起伏的地形,使林冠线断续起伏,以丰富树林的立面变化;亦可于林下配置一些 开花华丽的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如百合科、石蒜科、苟尾科、天南星科等,郁闭度不应太高,以0.7—0.8为宜。树种选择采用生长健壮、适应性强、姿态优美等富有观赏特征的乡土树种为宜。
(2)、混交密林。一般具有垂直郁闭的呈层结构和较为丰富的季相变化。植物配置时,在供游人观赏的林缘和路边,既要采用复层混交形成垂直郁闭的呈层景观,供人欣赏;又应布置单纯大乔木以留出一定的风景透视线,使游人视线纵深透人林内,洞察林下幽遂深远的空间效果;还可设置小型的草地或铺装场地以及简单的休息设施,供游人集散和休息。
2.疏林 林木郁闭度为0.4 ~0.6;道路广场密度在5%以下。由于疏林里林木密度 较稀疏,常把疏林与草地结合营造,称为疏林草地。疏林草地夏日可庇荫,冬日可晒太阳,草坪空地上游人可进行多种形式的游乐活动,如赏景、野餐、游戏、摄影、打牌、听音乐、唱歌跳舞等,林内景色变化多姿,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1)、树种选择。疏林树种应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生长健壮、姿态优美、树冠开张、枝叶疏朗,以落叶乔木居多。如合欢、鸡爪械、马褂木、樱花、银杏、枫香等。落时树内应搭配适当的常绿树种。林下草地应选择耐践踏的草种,以利游人活动。
(2)、配置方式。宜采用自然式配置,林木三五成群,疏密相间、断续有致,前后错落,高低参差。树丛、孤植树、疏散地分布在草地上,丛(株)距一般在10 Pd20m之间变化,最小株距不小于成年树的树冠大小,有时也可留出小块林中空地。
(七)、篱植
篱植是指由灌木或小乔木以相同的株、行距,单行或双行种植形成紧密绿带的配置方 式。篱植所形成的种植类型为绿篱,又称植篱。
1.造景作用
(1)、围护防范。作为园林的界墙,不让人们任意通行,起围护防范作用。多采用高绿 篱、刺篱。
(2)、模纹装饰。作为花镜的“镶边”、花坛和观赏性草坪的图案花纹,起构图装饰作 用。多采用矮绿篱。
(3)、组织空间。用于功能分区、屏障视线,起组织和分隔空间的作用。还可组织游的游览路线,起导游作用。多采用中、高绿篱。
(4)、充当背景。作为花镜、喷泉、雕塑的背景,丰富景观层次,突出主景。多采用绿篱、绿墙。
(5)、障丑显美。作为绿化屏障,掩蔽不雅观之处;或作建筑物的基础栽植,修饰下脚等。多采用中、高绿篱。
2.主要类型
(l)根据绿篱高度分。① 绿墙:高度在一般人视高160cm以上,可阻挡人们的视线。② 高绿篱:高度在120~160cm之间,人的视线可通过但不能跨越;③ 中绿篱;高度在50~120cm之间,是最常用的绿篱类型,时常所说的绿篱系指这种;④ 矮绿篱:高度在50cm以下,人可轻易跨越。
(2)根据功能要求和观赏特性来分。① 常绿篱:由常绿树组成,是园林中最常用的绿 篱,常用树种有侧相、大叶黄杨、海桐、女贞、小赌、雀舌黄杨等;② 落叶篱:由落叶树组成,一般不用落叶树作绿篱,但在常绿树不多或生长过慢的地区,亦可采用落叶篱形式。常见树种有榆树、雪柳、水蜡树、胡颓子等。③ 彩叶篱:由红叶或斑叶等色叶观赏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红叶小菜、金边珊瑚,各种斑时大叶黄杨、金边女贞等;④ 花篱:由观花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桅子花、荣莉、六月雪、凌宵、迎春、木模、珍珠梅、锦带花等;⑤ 果篱:由观果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紫珠、小聚、拘骨、火棘、金银木等;⑥ 刺篱:由带刺的树种组成,常用树种有构桔、桐骨、胡颓子、山皂荚、黄刺梅等。⑦ 蔓篱 由攀缘植物组成,需事先设置供攀附的竹篱、木栅等。常用植物有地锦、常春藤、爬山虎、凌霄、紫藤、南蛇藤、十婉妹蔷藏等;⑧ 编篱:为加强绿篱防范作用,有时把绿篱植物枝条编结起来,构成网状或格栅形式,称为编篱。常用树种有木模、雪柳、紫穗槐等。
3.栽植形式 绿篱的种植密度一般应根据使用目的、不同树种、苗木规格和种植地带的宽度来确定。
(1)、矮绿篱。通常为单行直线或几何曲线栽植,株距一般为15 ~30cm;宽度为30 ~ 50cm;高度为10~50cm。
(2)、中绿篱。成单行或双行直线或几何曲线栽植,株距一般为30—50cm;单行栽植宽度为40—80cm,双行栽植行距为25—50cm,宽度为50—100cm;高度为50~120cm。双行栽植点的位置成三角形交叉排列。
矮绿篱及中绿篱,一般选用2~3年生快长树苗,如女贞、小蜡等,在栽植时离地面5cm处剪去,促其分枝,然后每年修剪4 ru5次,逐年长成计划高度。
(3)、高绿篱。株距50 ~75cm;单行式宽度为50~80cm,双行式行距为40~80cm,宽度为80~100cm,高度为120~160cm;双行式呈三角形交叉排列。
(4)、绿墙。多双行栽植,株距 l ~1.5m,行距50 du100cm,宽度1.5~2.0m,高度为1.6m以上;双行栽植呈三角形交叉排列。
高绿篱和绿墙,最好应用较大的预先按绿篱要求修剪的苗木为宜。这样,设计意图形成较快,下技又可不枯。
(八)、花坛
1.造景特性 花坛是指在具有一定几何形轮廓植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观赏植物,以构成华丽色彩或精美图案的一种花卉种植类型。花坛主要是通过色彩或图案来表现植物的 群体美,而不是植株的个体美。花坛具有装饰特性,在园林造景中,常作为主景或配景。
2.主要类型
(l)、根据表现主题不同来分。① 花丛花坛又称盛花花坛,以花卉群体色彩美为表现主 题,多选择开花繁茂、色彩鲜艳、花期一致的一二年生或球根花卉,含苞欲放时带士或倒盆栽植;② 模纹花坛又称图案式花坛,常采用不同色彩的观叶植物或花叶兼美的观赏植物,配置成各种精美的图案纹样,以突出表现花坛植物群体的图案美。又根据表现主题思想的不同分为装饰性模纹花坛和标题式模纹花坛。标题式模纹花坛,如文字花坛、肖像花坛、图徽花坛、日历花坛、时钟花坛等。③ 混合花坛:是花丛花坛与模纹花坛的混合形式,兼有华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
(2)、根据规划方式不同来分。① 独立花坛:常作为园林局部构图的一个主体而独立存 在,具有一定的几何形轮廓。其平面外形总是对称的几何图形,或轴线对称,或辐射对称;其长短轴之比应小于3;其面积不宜太大,中间不设园路,游人不得人内。多布置在建筑广场的中心、公园出入口空旷处、道路交叉口等地。如图4—47;② 组群花坛:是由多个个体花坛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构图整体。个体花坛之间为草坪或铺装场地,允许游人入内游憩。整体构图也是对称布局的,但构成组群花坛的个体花坛不一定是对称的。其构图中心可以是独立花坛,还可以是其他园林景观小品,如水池、喷泉、雕塑等。常布置在较大面积的建筑广场中心,大型公共建筑前面或规则式园林的构图中心。③ 带状花坛:是指长度为宽度3倍以上的长形花坛。在连续的园林景观构图中,常作为主体来布置,也可作为观赏花坛的镶边,道路两侧建筑物墙基的装饰等。④ 立体花坛: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改变及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景观设计及观赏要求逐渐向多层次、主体化方向发展,花坛除在乎面上表现其色彩、图案美之外,同时还在其立面造型、空间组合上有所变化,即采用立体组合形式,从而拓宽了花坛观赏角度和范围,丰富了园林景观。
3.花坛设计要点
(l)、植物选择。① 花丛花坛主要表现色彩美,多选择花期一致、花期较长、花大色艳、开花繁茂、花序高矮一致或呈水平分布的一二年生草本花卉或球根花坛。如金盏菊、一串红、郁金香、金鱼草、鸡冠花等。一般不用观时或木本植物;② 模纹花坛以表现图案美为主,要求图案纹样相对稳定,维持较长的观赏期,植物选择多采用植株低矮、枝叶细密、萌发性强、耐修剪的观叶植物,如瓜子黄杨、金叶女贞等;也可选择花期较长、花期一致、花小而密、花叶兼美的观花植物,如四季海棠、石莲花等。
(2)、平面布置。① 花坛平面外形轮廓总体上应与广场、草坪等周围环境的平面构成相协调,但在局部处理上要有所变化,使艺术构图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② 作为主景的花坛要有丰富的景观效果,可以是华丽的图案花坛或花丛花坛。但不宜为草坪花坪;作为配景的花坛,如雕塑基座或喷水池周围的花坛,其纹样应简洁,色彩宜素雅,以衬托主景为原则,不可喧宾夺主;③ 花坛面积与环境应保持适度的比例关系,以 l/3 ~/15为宜。一般作为观赏用的草坪花坛面积比例可稍大一些,华丽的花坛比简洁的花坛面积比例可稍小些;在行人集散量或交通量较大的广场上,花坛面积比例可以更小一些。’
(3)个体设计。① 花坛内部图案纹样,花丛花坛宜简洁,模纹花坛可丰富;纹样线条宽度不能太细,最少在10米以上;② 个体花坛面积不易过大,大则鉴赏不清且易产生变形。一般模纹花坛直径或短轴以8~10米为宜。花丛花坛直径或短轴可达15—20m;③种植床的要求,多中生死开或灌木至少要40—50cm;为使花坛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和防止水土流失,植床边缘常用缘石围护。围护材料可用砖、卵石、混凝土、树桩等,缘石高度和宽度可控制在10~30cm,造型宜简洁,色彩应谈雅。
(九)、花境
1,造景特性 花境是在长形带状具有规则轮廓的种植床内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配置观赏植物的一种花卉种植类型。花镜平面外形轮廓与带状花坛相似,其种植床两边是平行直线或几何曲线,而花境内部的植物配置则完全采用自然式种植方式,兼有规则式和自然式布局的特点,是园林构图中从规则式向自然式过度的半自然式(混合式)的种植形式;它主要表现观赏植物本身特有的自然美,以及观赏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在园林造景中,既可作主景,也可为配景。
2.主要类型
(l)依植物材料不同来分。① 灌木花境:主要由观花、观果或观叶灌木构成,如月季、南天竹等组成的花境;② 宿根花卉花境:由当地可以露地越冬、适应性较强的耐寒多年生宿根花卉构成。如聋尾、芍药、玉替、董草等;③ 球根花卉花境:由球根花卉组成效花境。如百合、石蒜、水仙、唐昌蒲等;④ 专类植物花境:由一类或一种植物组成的花境,如蕨类植物花境、芍药花境、蔷蔽花境等。此类花境在植物变种或品种上要有差异,以求变化:⑤ 混合花境:主要指由灌木和宿根花卉混合构成的花境,在园林中应用较为普遍。
(2)依规则设计方式不同来分。① 单面观赏花境:植物配置形成一个斜面,低矮植物在前,高的在后,建筑或绿篱作为背景,仅供游人单面观赏;② 双面观赏花镜:植物配置为中间较高,两边较低,可供游人从两面观赏,故花境无需背景。
3.布设位置
(1)建筑物与道路之间。作为基础栽植,为单面观赏花境。
(2)道路中央或两侧。在道路中央为两面观赏花境,两侧可为单面观赏花境,背景为绿篱或行道树、建筑物等。
(3)与绿篱配合。在规则式园林中,常应用修剪整形的绿篱,在绿篱前方布置花境最为宜人,花境既可装饰绿篱单调的基部,绿篱又可作为花境的背景,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在花境前设置园路,供游人驻足欣赏。
(4)与花架游廊配合。花境是一连续的景观构图,可满足游人动态观赏的要求。沿着花架、游廊的两旁布置花境,可使游人在游愁过程中,有景近赏。
(5)与围墙、挡士墙配合。在围墙、挡士墙前面布置单面观赏花坛,丰富围墙、挡土墙立面景观。
4.植物配置
(l)植物选择。常采用花期较长、花时兼美、花朵花序呈垂直分布的耐寒多年生花卉和灌木。如玉管、聋尾、蜀葵、宿根飞燕草等。
(2).配置方式。花境内部观赏植物以自然式花丛为基本单元进行配置,形成主调、基调、配调明确的连续演进的园林景观。
5.镶边植物 花境观赏面种植床的边缘通常要用植物进行镶边,镶边植物可以是多年生草本,也可以是常绿矮灌木,但要求四季常绿或经常美观。如葱兰、金叶女贞、瓜子黄杨等。镶边植物高度,一般草本花境不超过15—20cm,灌木花境不超过30~40cm。若用草皮镶边其宽度应大于40cm。花境镶边的矮灌要经常修剪。
6,花境背景 两面观赏花境不需要背景,单面观赏花境则需设置背景,或为装饰性围墙、常绿绿篱等。
7.种植床要求 花境种植床外缘通常与道路或草地相乎,中央高出7—10cm,以保持一定的排水坡度;由于花境内种植的观赏植物以多年生花卉和灌木为主,故其种植床土层厚度应在401150cm,并要注意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在土壤内加入腐熟的堆肥、泥炭土和腐叶士等;花境植床宽度,单面观赏一般3—5 m,双面观赏花境可为4—8 m。
(十)、花丛
花丛是指3株到十几株花卉采取自然式种植方式配置的一种花齐种植类型。组成花丛的花卉可以是同一种类,也可以为不同种类混交;但同一花丛内花卉种类不宜过多,形态和色彩要有变化,各种花卉以块状混交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因花丛管理较粗放,故通常以多年生宿根花卉为主。如董草、萄尾、芍药、玉彰等。也可采用能自播繁衍的1~2年生花卉。在配置方式上,其平面轮感到立面构图均为自然式,应疏密相间,断续变化。花丛可布置在树林边缘,自然式道路两旁等地,也可用以点缀草坪、岩石园等。
(十一)、草坪
1.造景特性 园林中通常所说的草坪,是指由绿色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象绿毯覆盖一样的,并经常轧剪和适度滚压的绿地。草坪除具有环境保护作用外,在园林中还有两项独特的功能:一项是由柔软的禾草铺就的绿色地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户外游葱活动场地;另一项是简洁而单纯色调的草坪,作为园林艺术构图的底色和基调,使丰富多彩的园林景物得以协调和统一。在园林造景中,还常常利用草坪扩大园林空间,拓宽景观视域,以满足现代人寻求开敞空间的需要。因此,在现代园林中,草坪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睬。
2,主要类型
(l)、根据草坪使用功能不同来分。① 游愁草坪:供人们坐卧、散步、游戏及户外活动 等;② 观赏草坪:专供人们观赏之用,不允许游人人内游愁或践踏;③ 体育草坪:供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用的草坪。如足球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草坪等。
以上草坪中草的高度一般控制在7cm左右,所以乎常需要推剪。另外还有牧草地、飞机场草坪、林中草地、护坡草地等。
(2)根据草坪植物种类组合不同来分。① 单纯草坪:由 l种草本植物组成的草坪。如马蹄金草坪、马尼拉草坪等。② 混合草坪:由2种或其以上草本植物混合播种而形成的草坪。如50%的黑麦草、20%的高羊茅、20%的草地早熟禾和10%的狗牙根组合而成的混合草坪,以延长草坪的绿色观赏期,提高草坪的使用效率和综合功能;③ 缀花草坪:在以禾本科植物为主体的草坪上,混有小量开花华丽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如水仙、石蒜、葱兰、聋尾等,将其疏密有致地分布在草坪上,可起到较好的点缀作用,还有利于季相构图,但缀花范围不宜超过草坪总面积的 l/3。
3.设计要点
(l)、草种选择。草坪草种按其生态习性可分为暖季型和冷季型两大类。暖季型草种一般耐高温,喜较温润温暖气候,抗寒性差,冬季茎叶枯萎退绿 s如狗牙根、结缕草、天鹅绒草、马尼拉草。冷季型草种耐寒冷,喜湿润冷凉气候,抗热性差,但寒冬仍绿草茵茵,如草地早熟禾、高羊茅、黑麦草等。
草种选择主要应满足下列要求:① 适应当地环境条件,对逆性因子(如酷热、寒冷、干旱、短期水涝、病虫害 y有毒气体等)有较强抗性,如南方多用暖季型草种,北方多用冷季型草种,湖畔应选用耐湿草种,林下应选耐阴草种等;② 符合所建草坪功能要求,如游愁草坪或体育草坪应选耐践踏并能迅速复苏的草种,观赏草坪则要求色泽均匀、平整、美观等;③ 外形优美,生长迅速,繁殖容易,耐干旱,耐修剪,与杂草竞争能力强,稳定性好。
(2)、地形处理。草坪在地形处理时,应从自然排水、水土保持、游园活动和艺术构图等方面综合考虑对草坪坡度的要求:① 草坪最小坡度应满足地面自然排水要求,一般为0.002 ~0.005,且不宜有起伏交替的地形,以利于排水,必要时可埋设盲沟;② 草坪最大坡度以不超过该土壤的自然安息角为宜(一般为30°左右),以防水土流失或发生崩塌现 象。超过土壤自然安息角的地形,应采用工程措施加以护坡;③草坪坡度还应从使用功能 上考虑游园的要求,如网球场草坪,除了满足自然排水所必须的最小坡度外,越平越好;而一般游愁草坪,则只要在土壤自然安息角以下,和必须排水坡度以上均可,在活动上一般没有特殊要求,但为了能正常安全地开展游愁活动和便于轧草机进行轧草工作,其坡度以不大于0.15为宜;④在考虑以上诺因素前提下,还应结合草坪地形美的因素综合考虑艺术构图上的要求,使草坪地形既有单纯壮阔的宏伟气魄,又有自然起伏的节奏变化,且与围环境协调统一。
(3)、空间布局。为使开敞的大草坪空间富有韵律节奏变化,在空间构图时,可考虑:草坪边缘配置树丛、树群或树林,还可布山石,但要求林缘线曲折有致,林冠线断续运伏,透视线有隐有透;在大草坪中央,除了特殊需要而进行小空间划分处,一般不宜布置层次过多的树丛或树群,但可将造型优美的景石、雕塑、孤植树、花丛、花篮或花坛布设在草坪的自然重心处,起重点装饰或点景作用,以打破过于开敞草坪空间的单调或空旷。在大草坪中央和边缘之间,可适当点缀些花丛,作为过渡。以丰富草坪景观的空间层次。
第五章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园林规划设计的程序依据园林类型的不同繁简各异。园林规划设计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和施工设计;对于大型工程二者之间又加入了一个技术设计阶段;对于比较小的工程也可以合二为一。下面介绍一下园林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1、接受设计任务、基地实地踏勘,同时收集有关资料?
作为一个建设项目的业主(俗称"甲方")会邀请一家或几家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
作为设计方(俗称"乙方")在与业主初步接触时,要了解整个项目的概况,包括建设规模、投资规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特别要了解业主对这个项目的总体框架方向和基本实施内容。总体框架方向确定了这个项目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绿地,基本实施内容确定了绿地的服务对象。这两点把握住了,规划总原则就可以正确制定了。针对这些内容编制委托设计任务书。
另外,业主会选派熟悉基地情况的人员,陪同总体规划师至基地现场踏勘,收集规划设计前必须掌握的原始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① 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气温、光照、季风风向、水文、地质土壤(酸碱性、地下水位).② 周围环境,主要道路,车流人流方向.③ 基地内环境,湖泊、河流、水渠分布状况,各处地形标高、走向等。
总体规划师结合业主提供的基地现状图(又称"红线图"),对基地进行总体了解,对较大的影响因素做到心中有底,今后作总体构思时,针对不利因素加以克服和避让;有利因素充分地合理利用.此外,还要在总体和一些特殊的基地地块内进行摄影,将实地现状的情况带回去,以便加深对基地的感性认识。
2、初步的总体构思及修改?(编制大纲+总体规划)
基地现场收集资料后,就必须立即进行整理,归纳,以防遗忘那些较细小的却有较大影响因素的环节。
在着手进行总体规划构思之前,必须认真阅读业主提供的"设计任务书"(或"设计招标书")。在设计任务书中详细列出了业主对建设项目的各方面要求:总体定位性质、内容、投资规模、,技术经济相符控制及设计周期等。在这里,还要提醒刚入门的设计人员一句话:要特别重视对设计任务书的阅读和理解,一遍不够,多看几遍,充分理解,"吃透"设计任务书最基本的"精髓"。
在进行总体规划构思时,要将业主提出的项目总体定位作一个构想,并与抽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深层的警世寓意相结合,同时必须考虑将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划内容融合到有形的规划构图中去。
构思草图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轮廓,接下去要将草图结合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补充,修改。逐步明确总图中的入口、广场、道路、湖面、绿地、建筑小品、管理用房等各元素的具体位置。经过这次修改,会使整个规划在功能上趋于合理,在构图形式上符合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美观、舒适(视觉上)。
3、方案的第二次修改?文本的制作包装?
经过了初次修改后的规划构思,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方案。设计人员此时应该虚心好学、集思广益,多渠道、多层次、多次数地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不但要向老设计师们请教方案的修改意见,而且还要虚心向中青年设计师们讨教,往往多请教讨教别人的设计经验,并与之交流、沟通,更能提高整个方案的新意与活力。
由于大多数规划方案,甲方在时间要求上往往比较紧迫,因此设计人员特别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只顾进度,一味求快,最后导致设计内容简单枯燥、无新意,甚至完全搬抄其他方案,图面质量粗糙,不符合设计任务书要求。
第二,过多地更改设计方案构思,花过多时间、精力去追求图面的精美包装,而忽视对规划方案本身质量的重视。这里所说的方案质量是指:规划原则是否正确,立意是否具有新意,构图是否合理、简洁、美观,是否具可操作性等。
整个方案全都定下来后,图文的包装必不可少。现在,它正越来越受到业主与设计单位的重视。
最后,将规划方案的说明、投资框(估)算、水电设计的一些主要节点,汇编成文字部分;将规划平面图、功能分区图、绿化种植图、小品设计图,全景透视图、局部景点透视图,汇编成图纸部分。文字部分与图纸部分的结合,就形成一套完整的规划方案文本。
4、业主的信息反馈?
业主拿到方案文本后,一般会在较短时间内给予一个答复。答复中会提出一些调整意见:包括修改、添删项目内容,投资规模的增减,用地范围的变动等。针对这些反馈信息,设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对方案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
现在各设计单位电脑出图率已相当普及,因此局部的平面调整还是能较顺利按时完成的。而对于一些较大的变动,或者总体规划方向的大调整,则要化费较长一段时间进行方案调整,甚至推倒重做。
对于业主的信息反馈,设计人员如能认真听取反馈意见,积极主动地完成调整方案,则会赢得业主的信赖,对今后的设计工作能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反,设计人员如马马虎虎、敷衍了事,或拖拖拉拉,不按规定日期提交调整方案,则会失去业主的信任,甚至失去这个项目的设计任务。
一般调整方案的工作量没有前面的工作量大,大致需要一张调整后的规划总图和一些必要的方案调整说明、框(估)算调整说明等,但它的作用却横重要,以后的方案评审会,以及施工图设计等,都是以调整方案为基础进行的。
5、方案设计评审会?
由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组,会集中一天或几天时间,进行一个专家评审(论证)会。出席会议的人员,除了各方面专家外,还有建设方领导,市、区有关部门的领导,以及项目设计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员。
作为设计方,项目负责人一定要结合项目的总体设计情况,在有限的一段时间内,将项目概况、总体设计定位、设计原则、设计内容、技术经济指标、总投资估算等诸多方面内容,向领导和专家们作一个全方位汇报。汇报人必须清楚,自己心里了解的项目情况,专家们不一定都了解,因而,在某些环节上,要尽量介绍得透彻一点、直观化一点,并且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在方案评审会上,宜先将设计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阐述清楚,然后再介绍设计布局和内容。设计内容的介绍,必须紧密结合先前阐述的设计原则,将设计指导思想及原则作为设计布局和内容的理论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具象化体现。两者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切不可造成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南辕北辙。
方案评审会结束后几天,设计方会收到打印成文的专家组评审意见。设计负责人必须认真阅读,对每条意见,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答复,对于特别有意义的专家意见,要积极听取,立即落实到方案修改稿中。
6、扩初设计评审会?
设计者结合专家组方案评审意见,进行深入一步的扩大初步设计(简称"扩初设计")。在扩初文本中,应该有更详细、更深入的总体规划平面、总体竖向设计平面、总体绿化设计平面、建筑小品的平、立、剖面(标注主要尺寸)。在地形特别复杂的地段,应该绘制详细的剖面图。在剖面图中,必须标明几个主要空间地面的标高(路面标高、地坪标高、室内地坪标高)、湖面标高(水面标高、池底标高)。
在扩初文本中,还应该有详细的水、电气设计说明,如有较大用电、用水设施,要绘制给排水、电气设计平面图。
扩初设计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不会象方案评审会那样分散,而是比较集中,也更有针对性。设计负责人的发言要言简意赅,对症下药。根据方案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意见,我们要介绍扩初文本中修改过的内容和措施。未能修改的意见,要充分说明理由,争取能得到专家评委们的理解。
在方案评审会和扩初评审会上,如条件允许,设计方应尽可能运用多媒体电脑技术进行讲解,这样,能使整个方案的规划理念和精细的局部设计效果完美结合,使设计方案更具有形象性和表现力。
一般情况下,经过方案设计评审会和扩初设计评审会后,总体规划平面和具体设计内容都能顺利通过评审,这就为施工图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总的说,扩初设计越详细,施工图设计越省力。
7、基地的再次踏勘?施工图的设计(上)?
在园林规划设计步骤(一)中,我们谈到过基地的踏勘。这次所谈的基地的再次踏勘,至少有3点与前一次不同:1、参加人员范围的扩大。前一次是设计项目负责人和主要设计人,这一次必须增加建筑、结构、水、电等各专业的设计人员;2、踏勘深度的不同。前一次是粗勘,这一次是精勘;3、掌握最新、变化了的基地情况。前一次与这一次踏勘相隔较长一段时间,现场情况必定有了变化,我们必须找出对今后设计影响较大的变化因素,加以研究,然后调整随后进行的施工图设计。
现在,很多大工程,市、区重点工程,施工周期都相当紧促。往往最后竣工期先确定,然后从后向前倒排施工进度。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打破常规的出图程序,实行"先要先出图"的出图方式。一般来讲,在大型园林景观绿地的施工图设计中,施工方急需的图纸是:1、总平面放样定位图(俗称方格网图);2、竖向设计图(俗称土方地形图);3、一些主要的大剖面图;4、土方平衡表(包含总进、出土方量);5、水的总体上水、下水、管网布置图,主要材料表;6、电的总平面布置图、系统图等。
同时,这些较早完成的图纸要做到两个结合:1各专业图纸之间要相互一致,自圆其说。2、每一种专业图纸与今后陆续完成的图纸之间,要有准确的衔接和连续关系。总的说,每一专业各自有特点,在这里就不赘述。
8、施工图的设计(下)?
社会的发展伴随着大项目、大工程的产生,它们自身的特点使得设计与施工各自周期的划分已变得模糊不清。特别是由于施工周期的紧迫性,我们只得先出一部分急需施工的图纸,从而使整个工程项目处于边设计边施工的状态。
前一期所提到的先期完成一部分施工图,以便进行即时开工。紧接着就要进行各个单体建筑小品的设计,这其中包括建筑、结构、水、电的各专业施工图设计。
另外,作为整个工程项目设计总负责人,往往同时承担着总体定位、竖向设计、道路广场、水体,以及绿化种植的施工图设计任务。他不但要按时,甚至提早完成各项设计任务,而且要把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开会、协调、组织、平衡等工作…上。尤其是甲方与设计方之间、设计方与施工方之间、设计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工作更不可避免。往往工程规模越大,工程影响力越深远,组织协调工作就越繁重。
从这方面看,作为项目设计负责人,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要具有极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优良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这一重任。
9、施工图预算编制?
严格来讲,施工图预算编制并不算是设计步骤之一,但它与工程项目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有必要简述一下。
施工图预算是以扩初设计中的概算为基础的。该预算涵盖了施工图中所有设计项目的工程费用。其中包括:土方地形工程总造价,建筑小品工程纵总价,道路、广场工程总造价,绿化工程总造价,水、电安装工程总造价等。
根据笔者的设计项目所得经验,施工图预算与最终工程决算往往有较大出入。其中的原因各种各样,影响较大的是: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增减,工程建设周期的调整,工程范围内地质情况的变化,材料选用的变化等。施工图预算编制属于造价工程师的工作,但项目负责人脑中应该时刻有一个工程预算控制度,必要时及时与造价工程师联系,协商,尽量使施工预算能较准确反映整个工程项目的投资状况。
应该承认,某个工程的最终效果很大程度上有投资控制所决定。近几年本市街头绿地建设中出现了单位单位面积造价节节攀升的现象,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此现象的孰是孰非。笔者认为项目负责人有责任为业主着想,客观上因地制宜,主观上发挥各专业设计人员的聪明才智,平衡协调在设计着一环节中,做到投资控制。
我们相信,整个工程项目建成后良好的景观效果,是在一定资金保证下,优良设计与科学合理施工结合的体现。
10、施工图的交底?
业主拿到施工设计图纸后,会联系监理方、施工方对施工图进行看图和读图。看图属于总体上的把握,读图属于具体设计节点、详图的理解。
之后,由业主牵头,组织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进行施工图设计交底会。在交底会上,业主,监理,施工各方提出看图后所发现的各专业方面的问题,各专业设计人员将对口进行答疑,一般情况下,业主方的问题多涉及总体上的协调、衔接;监理方、施工方的问题常提及设计节点、大样的具体实施。双方侧重点不同。由于上述三方是有备而来,并且有写问题往往是施工中关键节点。因而设计方在交底会前要充分准备,会上要尽量结合设计图纸当场答复,现场不能回答的,回去考虑后尽快做出答复。
园林规划设计步骤写到这期应该是到此为止了。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的现场施工配合又是必不可少的。
11、设计师的施工配合(一)?
设计的施工配合工作往往会被人们所忽略。其实,这一环节对设计师、对工程项目本身恰恰是相当重要的。
业主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精益求精、,对施工周期的一再缩短,都要求设计师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经常踏勘建设中的工地,解决施工现场暴露出来的设计问题、设计与施工相配合的问题。如有些重大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就已经相当紧迫,业主普遍采用"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针对这种工程,设计师更要勤下工地,结合现场客观地形、地质、地表情况,做出最合理、最迅捷的设计。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设计师所在的同一城市中,该设计项目负责人必须结合工程建设指挥的工作规律,对自己及各专业设计人员制定一项规定:每周必须下工地一至两次(可根据客观情况适当增减),每次至工地,参加指挥部召开的每周工程例会,会后至现场解决会上各施工单位提出的问题。能解决的,现场解决;无法解决的,回去协调各专业设计后出设计变更图解决,时间控制在2~3天。如遇上非设计师下工地日,而工地上恰好发生影响工程进度的较重大设计施工问题,设计师应在工作条件允许下,尽快赶到工地,协调业主、监理、施工方解决问题。上面所指的设计师往往是项目负责人,但其他各专业设计人员应该配合总体设计师,做好本职专业的施工配合。
12、设计师的施工配合(二)?
如果建设中的工地位于与设计师不同城市,俗称"外地设计项目"而工程项目又相当重要(影响深远,规模庞大)。设计院所就必须根据该工程的性质、特点,派遣一位总体设计协调人员赴外地施工现场进行施工配合。
其实,设计师的施工配合工作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国际间合作设计项目的增加而上升到新的高度。配合时间更具弹性、配合形式更多样化。俗话说,"三分设计,七分施工"。如何使"三分"的设计充分体?现、融入到"七分"的施工中去,产生出"十分"的景观效果?这就是设计师施工配合所要达到的工作目的。
第六章 街道绿地规划设计
6—1 街道绿地概述街道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线”的形式广泛分布于整个城市,就像绿色的纽带一样把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绿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组织城市交通、满足游憩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一个城市以至某个区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公民审美意识、生活习俗、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的真实反映。做好街道的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街道绿地的组成和断面布置形式
(一)、街道绿地的组成(新书P269 图10 – 1)
街道绿地是指城市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道路红线之间)可进行绿化的用地。主要由街道绿带、交通岛绿地、街头小游园和街道广场绿地等组成(图6—l)。
1.街道绿带 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街道绿带根据其布设位置又可分为中央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2.交通岛绿地 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又可分为交叉路口环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绿地。
3.街头小游园 又称街头休息绿地。这类绿地形状多呈块状,功能具有游憩性,位置在红线内或外。
4.广场、停车场绿地 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二)、街道绿地断面布置形式(新书P271 图10 – 2、3、4、5)
街道绿地断面布置形式与街道横断面类型密切相关。我国现有街道横断面类型多采用一块板、二块板和三块板等基本形式,相应街道绿化断面也出现了一板两带式、两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四板五带式等形式。
1.一板二带式 一条车道、两条绿化带,是最常见的形式。多用于城市次干道或车辆较少的街道。优点:用地经济,管理方便;缺点: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不利于组织交通,景观单调。
2.二扳三带式 即分成单向行驶的两条车行道和两条行道树,中间以一条绿带分隔。多用于高速公路和入城道路。优点:用地经济,上、下行车辆分流,减少行车事故发生,道路景观有所改善绿带数量较大,生态效益较显著;缺点:不能 解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互相干扰的矛盾。
3.三板四带式 利用两条分车绿带把车行道分成三块,中间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连同车道两则的行道树有四条绿带。优点:组织交通方便、安全、卫生防护及庇荫效果好,道路整洁美观;缺点:用地面积较大。
4.四扳五带式 利用三条分车绿带将车行道分成四块板,连同车行道两侧的两条人行道绿带构成四板五带式断面绿化形式。优点:不同类型、不同方向车辆互不干扰,各行其道,保证了行车速度和安全; 缺点:用地面积大。
5.其他形式 依道路所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不同,产生许多特殊情况,如在道路窄、山坡旁、湖边,则只有一条绿带,一条路形成一板一带式。
二、街道绿地环境条件的特殊性和树种选择
(一)、街道绿地环境条件的特殊性
街道绿地所处的环境条件复杂,与城市公园及其他公共绿地不同。影响植物生长的不利因素很多,主要有下面6个方面:
1.土壤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植物吸取营养所在,而城市由于长期不断的建设,致使土壤情况非常复杂,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结构。如有的是旧建筑的基础、路基、渣土等,土层太薄,不能满足种植树木对土壤深度的要求;有的由于建筑渣土或工业垃圾、地势低洼等,造成土壤酸碱度过高,使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有的由于人踩:车压、夯实等使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等。
2.烟尘 车行道上行驶的机动车是烟尘的主要来源,街道绿地临近烟尘污染源,受害较大,烟尘能降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烟尘、焦油落在植物叶上可堵塞气孔,降低植物的呼吸作用。
3.有害气体 汽车和附近工厂、单位排出的有害气体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因而植物的生活力降低,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易受病虫害侵袭。
4.日照 由于街道两侧常有高大建筑并形成阴影区域,使生长在阴影一侧的树木生长瘦弱,另一侧树木由于阳光充沛而生长茂盛,造成偏冠现象。
5.人为损伤和破坏 由于城市街道人流和车辆繁多,树木容易被碰坏树皮、折断树枝和摇晃树干,重则压断树根。
6.地上、地下管线 城市的各种管线几乎都是通过道路连接的,虽然管线规划布置时要求与各种树木留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立地条件所限,往往管线与树木之间的距离不能满足国家规范要求,随着树木的不断生长,管线仍会与树木发生矛盾,影响树木生长。
(二)、街道绿地树种选择
根据街道绿地环境条件的特殊性,树种选择一般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标准):
1.冠幅大、枝时密 冠幅大、枝叶密的树种夏季形成大片绿荫,可降低温度,避免行人被曝晒。如北京槐树中年期冠幅在10m左右。
2.耐贫瘠土壤 城市中的土壤多贫瘠,且树多种在道旁、路肩、场边,或被限制在砖砌、水泥铺装穴中。受各种管线或建筑基础的限制、影响,树体吸收营养的面积有限,因此,选择耐瘠薄土壤习性的树种尤为重要。
3.具有深根性 虽然营养面积小,但根系生长很强,向较深的土层伸展仍能根深叶茂。根深还可避免因践踏而造成根系破坏,并能抵御一般摇动、撞击与暴风雨袭击。而浅根性树种,根系会拱破路石或场面,不宜铺装。
4.耐修剪 行道树的枝条要求有一定高度的分枝点(一般为2.5m左右),侧技不能刮碰过往车辆,并具有整齐美观的形象。因此,每年要修剪侧枝。树种应具有很强的萌芽力,修剪后能很快萌发新技。
5.抗病虫害与污染 病虫害多的树种不仅管理上投资大、费工多,而且落下的枝、叶、虫子排出的粪便、虫体和喷洒的各种灭虫剂等,会污染环境、影响卫生。所以,要选择抗病虫害、抗污染和能消化污染物的树种,有利改善环境。
6.落果少或无飞毛 如经常落果或有飞毛絮树种,容易污染环境。所以,应选择一些落果少、无飞毛的树种。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培育雄性不孕系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条途径。
7.发芽早、落时晚 选择发芽早、落叶晚的阔叶树绿色期长。
8.耐旱、耐寒 选择耐旱、耐寒的树种可以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减少管理上财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北方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春季干旱,致使一些树种不能正常越冬,必须适当防寒保护。
9.寿命长 树种的寿命长短影响到城市的绿化效果和管理工作。寿命短的树种一般30—40年就要出现发芽晚、落叶早的焦梢等衰老现象,而不得不砍伐更新。所以,要延长树木的更新周期,必须选择寿命长的树种。
总之,要根据具体环境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因地制宜”。从总体规划上讲,全市街道、广场的树种选择应体现城市风貌和个性特色,且不同路段树种应有所不同,富于变化。
三、街道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为发挥街道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同时避免绿化影响交通安全。保证绿化植物的生存环境,在街道绿地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街道绿化应以乔木为主 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地。
2.绿化应符台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3.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 保证树木有必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街道绿地与有关设施最小间距应符合有关(表6—1、表6—2、表6—3)规定。
4.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台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 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后再进行绿化。
5.街道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 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相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6.街道绿化应远近结台
7.修建道路时,直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
四、街道绿化的基本处理手法
在不妨碍绿化主要功能的原则下,适当考虑植物的配置艺术;有利城市环境艺术的表现。
(一)、变化与统一
街道四周均为几何形建筑物。因此,配置形式宜以整形为主,在整形中寻求变化。就街道树的配置来说,变化最好是分段,同一段内,体型大小、高矮、色彩上均不宜变化过多。至于街心广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注意整体效果,不要过于琐碎。因为街道和街心广场绿地面积均不大,主要是作为人们移动中观赏的对象,小面积上短时间内变化过多,会使人感到杂乱,而整齐规则,和谐一致,逐渐变化,则易与街景取得协调。
(二)、色彩与层次
街道与街心花园、广场的绿化配置,要求达到气氛浓郁,效果动人,还应注意色彩与层次的配合。由于街道绿地面积都不大,在有限的面积中要注意树木的高矮层次及色彩的变化。一般在配置时,高大稠密的居中,矮小整形的在侧,色彩变化强烈的尽量放在边缘部分。层层环绕,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易于取得预期效果。在重点地区及结合节日布置的需要,适当布置一些花卉也极有必要。花卉的选择以枝干粗壮低矮,不易倒伏,花期较长为好。
(三)、常绿与落叶街道绿化不仅要注意夏季的庇荫,也要考虑冬季街景,即常绿与落叶树之间要有适当的组合与搭配。一般可采取在落时乔木旁配置一些矮小耐阴的常绿灌木,或常绿树与落叶树间栽,或分行栽植,以达到夏季能庇荫,冬季街头仍有一定绿色的效果。
五、街道分车带的宽度与绿化的关系
决定街道绿化的种植方式有多种因素,其中,街道的宽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在旧城市的改建中,由于街道狭窄、建筑密集、交通频繁、人流量大,无论车行道和人行道都满足不了车辆和行人活动的要求,要合理地布置街道绿地,往往受到限制。而在新建、扩建的道路上如有足够的宽度,则可以根据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绿化方式。
一般植物所需要的最小宽度为:小灌木0.8m;大灌木 1.2m;单行乔木1.25~2.0m;双行乔木2.5~5.0m;草皮1.0m。
绿带在道路中所占的比重,因各种因素而不同,其中与道路总宽度密切相关。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称为道路绿地率。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干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6~2街道绿带设计一、行道树绿带设计行道树绿带是布设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其作用主要是为行人及非机动车庇荫(图6—6)。
(一)、选择台适的行道树种
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在确定园林景观路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前述街道绿地树种选择的有关标准,选择当地的乡土树种或引种后生长良好的树种。速生树种胸径不小于5cm、慢生树种胸径不小于8cm,通常以12—15cm为宜。种植苗木干高:其分枝角度大的,不宜小于3.5m;分技角度小的,也不能小于2.5m,否则影响交通。
(二)、确定合理的株距及与周围相关物体的距离
行道树种植株距要根据所选植物成年冠幅大小来定,另外,道路的具体情况,如交通或市容的需要也是考虑株距的重要因素。行道树种植距离不宜小于4m,通常的株距为5、6、8m等。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距离不宜小于0.75m,这样有利于行道树的栽植和养护管理。树干中心与地下地上管线的距离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三)、确定种植方式
行道树种植方式,通常有树带式和树池式两种。
1.树带式 即在人行道和车行道之间留出一条不加铺装的种植带的种植方式。但种植带在人行横道成人流比较集中的公共建筑前要留出铺装通道。宽度一般不小于1.5m。除种植一行乔木外,还可种植绿篱。如宽度适宜则可分别植两行或多行乔木及绿篱。树带下铺设地被或草皮,可维护清洁。此种植方式一般适用于交通及人流不大的路段。
2.树池式 在交通量大,行人铰多面人行道又窄的路段采用树池形式种植行道树,即树池式。树池与树池之间宜采用透气性材料连接,利于渗水通气,改善土壤条件,保证树木生长,又利于人流、车流等通行。树池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其规格以1.5 m×1.5 m为宜;亦可为长方形,以1.2 m×2 m为宜;还可为圆形,直径以不小于1.5 m为宜。树池的边缘石可高出人行道8—12cm,也可与人行道等高或略低,略低的树池边应加与路面同高的池墙。树池上可覆盖混凝土或铁丝等制成的盖板,也可种草皮或地被植物。
另外,设计行道树时还应注意与路口、电线杆、公交车站的处理,应保证安全所需的最小距离。
二、路侧绿带设计路侧绿带是位于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图6—7)。
路侧绿带布设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是建筑线与道路红线重合,路侧绿带毗邻建筑布设;二种是建筑退后红线留出人行道,路侧绿带位于两条人行道之间;第三种是建筑退后红线在道路红线外侧留出绿地,路侧绿带与道路红线外侧绿地结合布置。
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在路段内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方便行人进出、游憩,提高绿地的功能作用。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
濒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滨水绿带的绿化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
路侧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
三、分车绿带设计车行道之间用于绿化的分隔带,称为分车绿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央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缘带。
分车绿带的功能主要是保证车辆行驶安全。
分车绿带的宽度没有硬性规定,因道路面异。一般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5m。当分车绿带宽度大于2.5m时才能种植乔木。
分车绿带的种植形式可分为封闭式和开敞式两种。封闭式分车绿带,即在分车带上种植一行或两行分枝点低的常绿绿篱及高低不同的乔灌木,形成层次丰富的绿色隔墙;开敞式分车绿带,即在分车带上种植草皮、低矮灌木或较大株距的乔木,达到开朗和通透的效果。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合理地处理好交通和绿化的关系,并使景致美观舒适、统一而富于变化。不过从交通安全和街景考虑,多数情况下,分布绿带以不挡视线的开敞式种植较为合理(图6—8)。
处理好分车绿带与人行横道的关系。为了便于行人过街,分车绿带必须适当分段,一般以75—100m为宜。分段尽量与人行横道、停车站、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相结合。被人行横道或道路出入口断开的分车绿带,其端部应采用通透式配置,便于透视,以利行人、车辆安全。
6~3 交叉口与立交桥头绿地设计交叉路口与立交桥都是为了改善道路交通能力、合理组织交通、疏导车辆和行人通行而设立的,是城市道路交通的咽喉。
一、交叉路口绿地设计交叉路口绿地是由道路转角处的行道树、交通岛以及一些装饰性的绿地组成。为了保证交 叉口行车安全,使司机能及时看到车辆的行驶情况和交通信号,在道路交叉口必须为司机留出一定的安全距离,使司机在这段距离内能看到对面开来的车辆,并有充分刹车和停车的时间不致发生事故。这种发觉对方汽车立即刹车而能够停车的距离称之为“安全视距”或“停车视距”,这个视距主要与车速有关(表6—4)。根据相交道路所选用的停车视距,可在交叉口平面上绘出一个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图6—9)。在视距三角形内不允许有任何阻碍视线的东西,但交叉口处,个别伸入视距三角形内的行道树株距在6m以上、干高在2.5m以上、树干直径在0.4m以内是允许的,因为司机仍可通过空隙看到交叉口附近车辆的行驶情况。如果布置防护绿篱或其他装饰性绿地,株高也不得超过0.7m。
通过路口设计车速(Km/h)
15 20
25 30
35 40
停车视距(m)
17 23
30 38
47 57
交通岛位于交叉卧中心,主要是组织交通、约柬车道、限制车速和装饰道路之用,依其功能可分为中心岛、方向岛和安全岛等。
交通岛绿化用地称为交通岛绿地,是交叉口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交通岛绿地平面形式多呈圆形(图6—10)。目前我国大中城市所采用的圆形中心岛直径一般为40~60 m。因交通岛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环形交通,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所以,交通岛绿地不能布置成供行人休息用的小游园或干扰司机视线的花丛式花坛,通常以嵌草花坛或由低矮常绿灌木组成的简单图案花坛为宜。花坛中心部分可用雕塑或体形优美、观赏价值较高的乔灌木(如雪松、苏铁等)孤植树加以强调(图6-11、6-12)。
设计实例,
二、立交桥头绿地设计道路立体交叉的形式有两种,即简单立体交叉和复杂立体交叉。简单式立体交叉又称分立式立体交叉,纵横两条道路在交叉点相互不通,这种立体交叉不能形成专门的绿化地段,其绿化与街道绿化相似。复杂式立体交叉又称互通式立体交叉,两个不同单面的车流可通过匝道连通;其形式有苜蓿叶式、半环道式等多种,又以苜蓿叶式最为典型(图6— 14)。
复杂的立体交叉一般由主、次干道和匝道组成,匝道供车辆左、右转弯,把车流导向主、次干道上。为了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和保持规定的转弯半径,匝道与主、次干道之间,往往形成几块较大的、形状不一的空地,一般多作为绿化用地,称为绿岛。此外,从立体交叉的外围到建筑红线的整个地段,除根据城市规划安排市政设施外,都应该充分的绿化起来,这些绿地称为立体交叉外围绿地。绿岛和外围绿地构成了美丽而壮观的城市街景。
立交桥头绿地的设计要点:
1.绿化设计首先要满足交通功能的需要,使司机有足够的安全视距。所以,不宜布置一些遮挡视线的树木。在弯道外侧,最好种植成行的高大乔木,以便诱导司机行车方向,给司机一种安全感。
2.在绿地面积较大的绿岛上,宜种植较开阔的草皮,草坪上再点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常绿树或花灌木,也可种植一些宿根花卉,构成一幅幅舒朗而壮观的图画。切忌种植过高的绿篱和大量乔木而使立体交叉绿地产生阴暗郁闭的感觉。
3.立体交叉绿岛因处于不同高度的主、干道之间,常常形成较大的坡度,为解决绿岛水土流失现象,应设挡土墙减缓绿地的坡度,一般坡度以不超过5%为宜,较大的绿岛内还需考虑安装喷灌系统。
4.立体交叉外围绿化树种的选择和种植方式,要和道路伸展方向的绿化结合起来考虑。在立体交叉和建筑红线之间的空地,可根据附近建筑物的性质进行布置。并和周围的建筑物、道路、路灯、地下设施及地下各种管线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绿化效果(图6—15、图6—16)。
6—4 街头小游园规划设计街头小游园是指在城市干道旁供居民短时间休息、活动之用的小块绿地,又称街头休息绿地、街道小花园。它主要指沿街的一些较为集中的绿化地段,常常被布置成“花园”的形式。它的面积大多在 l hm2以内,从几十m2到几千m2不等。由于街头小游园不拘形式,只要街道旁有一定面积的空置地,均可开辟成街头休息绿地,因此,在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发展街头绿地是一个见缝插绿的好办法,常常可以用来补充城市绿地的不足,提高城市的绿地率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
一、街头小游园的主要内容街道小游园以植物种植为主,可用树丛、树群、花坛、草坪等组合布置,使乔灌木、常绿落叶互相配合,有层次、有变化。要选择适应城市环境能力强的树种。临街一侧最好种植绿篱、花灌木,起隔离作用;但须留出几条透视线,让路上行人看到绿地中的美景。另外绿化种植又要与街道绿化衔接好,并与附近的建筑物密切配合,风格一致。
设立若干出、人口,并在出入口规划集散广场;还应设置游步道和铺装场地,以休息为主的街头绿地中道路场地占总面积的30%—40%,以活动为主的道路场地占总面积的50%~60%。有条件的可设一些园林小品,如亭廓、花架、宣传廊、园灯、水池、喷泉、置石、座椅等,丰富景观,满足周围群众的需要。
二、街道小游园的布局形式根据街头小游园地形地势、面积大小、轮廓形状、周围建筑物的性质、附近居民情况和管理水平的不同,小游园可规划布置成下面几种形式:
1.规则对称式 游园具有明显的中轴线,有规律的几何图形,形状有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多边形、椭圆等。优点:外观整齐一致,易与周围建筑、街道景观协调。缺点:设计上易受一定的约束,易给人呆板、不活泼之感。
2.规则不对称式 此种形式整齐但不对称,可以根据功能组合成不同的休闲空间。它给人的感觉是虽不对称,却有均衡的效果(图6—17)。
3.自然式布局 没有明显的轴线,结合地形,自然布置。内部道路弯曲延伸,植物自然式种植,再点缀一些山石、雕塑等园林小品,更显得美观(图6—18、图6—19)。
4.混合式布局 是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的一种布局形式。这种布局较灵活,不拘形式,内容丰富。但要游园的面积较大,并能组织成几个空间,空间之间过渡要自然,总体上更应协调、顺畅、不可杂乱无章,小而全(图6—20)。
第七章 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
7—1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一、居住区用地构成按功能要求来分,居住区用地一般由下列四类用地构成:
1.居住建筑用地 指居住建筑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必须留出的用地,包括通向住宅人口的小路、宅旁绿地和家务院落用地。
2.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用地 指居住区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有的用地及其周围的专用土地。
3.道路及广场用地 指居住区范围内不属于以上两项用地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的用地。
4.公共绿地 指居住区公园、小区中心游园、住宅组团绿地、花园式林阴道等集中成片绿地。
二、居住区的规模
居住区的规模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为标志。
居住区的规模受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服务半径(一般为800~1000m)、城市干道间距(一般为700~1000m)、居住行政管理体制(一个居住区规模大致与一个街道办事处的规模相适应)以及自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据此,我国居住区人口规模一般为5万 ~16万人,少则3万人;用地规模在50—100hm2左右。
三、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式居住区的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为综合地解决住宅与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绿地的相互关系而采取的组织方式。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结构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即居住小区 ——居住区。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划分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的居住地段。小区居住环境安全、安静,公共服务设施成龙配套,居住生活方便。小区人口规模一般在 l万人左右(图7— l)。
2.以居住生活单元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即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区。
居住生活单元或称住宅组团,是将若干栋住宅集中紧凑地布置在一起,在建筑上形成整体的、在生活上有密切联系的住宅组织形式。其内设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居住生活单元相当于一个居委会的规模,约3000~5 000人(图7—2)。
3.以居住生活单元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组成居住区,即居住生活单元、居住小区——居住区。
一般由2—3个居住生活单元组成居住小区,再由3—5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图7—3)。
四、居住区的建筑布置形式及其对绿地布局的影晌居住区建筑布置形式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日照、通风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布置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行列式布置 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成行布置。优点是使绝大多数居室都可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缺点是易造成呆板、单调的感觉。布置时常采用错落、拼接、成组偏向等手法,在统一中求变化,打破单调呆板感(图7—4)。行列式布置,宅旁绿地相对多而分散,公共绿地比例相对较少。
2.周边式布置 住宅沿街道或院落周边布置。优点是便于组织室外活动空间,有利于北方防寒和抗阻风沙以及节约用地。缺点是使部分居室西晒或采光和通风不良(图7—5)。周边式布置,公共绿地相对集中成片。面积比例较大,有利于形成开敞的室外空间和良好的景观效果。
3.混台式布置 综合上述两种形式,多以行列式为主,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街道院落布置,构成半封闭空间,以发挥行列式和周边式布置各自的长处(图7—6)。
4.自由式布置 结合地形、考虑采光、通风,将居住建筑自由灵活的布置。其布局显得自由活泼。一般用于地形复杂且不规则的情况(图7—7)。
五、居住区道路系统布局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道路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级或四级(图7—8)。
1.宅前小路 通向各户或单元门前,主要供行人使用,一般宽为1.5~3m。
2.生活单元级道路 路面宽度为4~6m,平时以通行非机动车和行人为主,必要时可通行救护、消防等车辆。
3.居住小区道路 是联系小区各部分之间的道路,车行道宽度7m以上,两侧可布置人行道及绿化带。
4.居住区级道路 用以解决居住区内、外的交通联系,车行道宽度9m以上,道路红线不小于16m。
居住区道路系统布置要根据地形、现状、周围地区交通情况、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以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的布局构思等因素综合考虑。居住区内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有丁字形、十字形、山形、田字形等,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图7—9)。
7—2居住区绿地概述一、居住区绿地的组成
居住区绿地由居住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和宅旁绿地等组成。
1.公共绿地 根据居住区规划结构形式,公共绿地相应采用三级或二级布置,即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区公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这类绿地常与老人、青少年及儿童活动场地结合布置,供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
2.专用绿地 指居住区内各类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环境绿地。如俱乐部、影剧院、少年宫、中小学、幼儿园、医院、邮电所等用地的绿化。
3.道路绿地 指居住区各级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化用地。
4.宅旁绿地 指居住建筑四旁的绿化用地,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
二、居住区绿地的定额指标
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技术法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筑用地标准》规定:居住区绿地率为30%;人均公共绿地为3m2/人,其中居住区级公共绿地为人均2m2/人,小区级公共绿地为人均 l m2/人。
小区级公共绿地面积:小区中心游园面积+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面积。
建设部颁布的行业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新建居住区中绿地率不低于30%,旧区改造中不低于25%;居住小区公共绿地应不少于 l m2/人,居住区应不少于1.5m2/人。
三、居住区绿地规划原则
1.统一布局,系统规划 居住区绿地规划是居住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绿地规划应密切配合居住建筑、公用设施、道路系统、工程管线等部分规划,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以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中心游园)为中心,以道路绿地为网络,以宅旁绿地为基础,协调市政、商业服务、文化、环卫等建设。使居住区绿地既自成系统,又与居住区总体规划协调统一。
2.以人为本,设计为人 人与环境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环境的设计就是人的行为设计。居住区是人居环境最直接的空间,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设计为人的观念,把人的行为模式和对绿化环境的需求作为绿地设计的重要依据。按照人体功效学原理进行绿地空间尺度设计。以满足居民生理、心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等方面需要为出发点,处处尊重人、关心人,使小区真正富有人情味,居民有归宿感,将居民区建设成为理想的居住乐园。
3.以绿地为主,小品点缀 根据居住区多处在城市化环境和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要求,在居住区绿地构成要素上应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以改善居民区小气候,满足现代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生态空间。考虑到居民休息和点景需要,适当点缀园林建筑小品也是必要的,其风格及手法应朴素、简洁、统一、大方。
4.利用为主,适当改造 居住区绿地规划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尽量利用劣地、坡地、洼地及水面作为绿化用地。以节约建园投资和用地;对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应加以保护和利用,并组织到绿地中来,及早形成绿化面貌。在此基础上,根据总体布局要求,对部分零乱或主题不鲜明地段,适当加以调整或改造。
5.突出特色,强调风格 特色即要有个性特点。一方面,作为整个居住区绿地规划要有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在整体格调统一的前提下,各局部空间也要各具特色。园林风格可多种多样,但就一个居住区绿地来讲,要强调和统一自身的风格。
6.功能实用,经济合理 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认真研究居民日常生活行为需求,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力求方便实用,提高绿地及各类环境设施的使用率。建筑材料、植物材料应尽量乡土化,单体小品设计避免追求豪华、气派。既要考虑一次性建设工程造价,又要考虑降低养护管理费用。
四、居住区绿地的横物配置
(一)、植物种类的选择
1.选择生长健壮、管理粗放、少病虫害、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
2.在夏热冬冷地区,注意选择树形优美、冠大荫浓的落时阔时乔木,以利居民夏季遮荫、冬季晒太阳。
3.在公共绿地的重点地段或居住庭院中,以及儿童游戏场附近,注意选择姿态优美、花艳芳香、叶色丰富的常绿乔木和开花灌木,以及宿根球根花卉和自播繁衍能力强的 l~2年生花卉。
4.在房前屋后光照不足地段,注意选择耐阴植物,如垂丝海棠、金银木、珍珠梅等;在院落围墙和建筑墙面,注意选择攀缘植物,实行立体绿化和遮蔽丑陋之物。如地锦、紫藤、凌霄、常青藤、络石等。
5.允分考虑园林植物的保健作用,注意选择松柏类、香料和香花植物等;在幼儿园和儿童游戏场附近,忌用有毒、带刺以及引起过敏的植物,以免伤害儿童,如夹竹桃、风尾兰、枸骨、漆树等。在运动场、活动场地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如杨、柳、悬铃木、构树等。
(二)、配置方式的确定
1.植物种类的搭配要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种类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居住区各类绿地在统一基调的前提下,又要有主调的特色植物,力求以植物材料形成特色空间,如玉兰院、桂花路、樱花街等。
2.植物配置要讲究时间和空间景观的有序变化,形成以常绿植物为基调的绿化空间、层次变化的群落栽植、季相变化的色彩配合、适宜游赏的园林绿化景观和生态群落环境。
3.植物配置方式要多种多样,除道路两侧需要采用行列式栽植外,可多采用孤植、丛植、群植、疏林草地等手法,以打破成行成列住宅组群的单调和呆板感,以植物配置的多种方式,丰富空间的变化。注意结合道路走向、建筑、门洞等形成对景、框景、借景等,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
7—2居住区各类绿地设计一、公共绿地设计
(一)、居住区公园居住区公园是为整个居住区的居民服务的。通常布置在居住区中心位置,以方便居民使用。居民步行到居住区公园约10min左右的路程,服务半径以800—1000m为宜。
居住区公园面积通常较大,相当于城市小型公园。其规划布局与城市市、区级综合性公园相似,内容比较丰富、设施比较齐全;有一定的地形地貌、小型水体、功能分区和景色分区;构成要素除树木花草外,有适当比例的小品建筑、场地设施;居住区公园由于面积较市、区级公园小,空间布局较为紧凑,各功能区或景区空间节奏变化较快。
居住区公园和城市公园相比,游人成分单一,主要是本居住区的居民:游园时间集中,多在一早一晚,特别是夏季晚上是游园的高峰。因此,加强照明设施。灯具造型、夜香植物的布置,成为居住区公园布局的特色。
设计实例
(二)、居住小区中心游园(下称小游园)
1.位置规划
(l) 小游园一般布置在小区中心部位,方便居民使用,其服务半径一般以200—300m为宜,最多不超过500m;在规模较小的小区中,小游园也可在小区一侧沿街布置或在道路的转弯处两侧沿街布置。
(2) 尽可能与小区公共活动或商业服务中心、文化体育设施等公共建筑设施结合布置,集居民游乐、观赏、休闲、社交、购物等多功能于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居民生活中心。
(3) 应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形、原有绿化基础进行选址和布置。
2.用地规模 小游园用地规模应根据小区规模在城市中的位置以及周围城市公共绿地分布情况来确定。
(l) 就小区规模而言,我国小区规模以 l万人左右为宜,根据定额标准,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 l m2/人,若小区中心游园和组团绿地各占50%,则小游园面积以0.5hm2左右为宜,另一半可分散安排为住宅组团绿地。
(2) 就小区周围市区级公共绿地分布情况而言,若附近有较大的城市公园或风景林地,则小游园面积可小些;若附近没有较大城市公园或风景林地,可在小区设置面积相对较大的小游园。
3.规划形式 根据小游园构思立意、地形状况、面积大小、周围环境和经营管理条件等因素,小游园平面布置形式可采用规则式(图7—13)、自然式(图7—14)、混合式(图7—15)、抽象式(图7—16)。
4.规划内容
(l) 影响因素。小游园规划设计的内容(或设施)主要应根据小游园的性质功能要求、服务对象的需要、用地规模的大小和环境条件等因素来考虑。
就性质功能来说,小游园主要是供附近居民游憩、观赏、休闲、交往的活动场所,那么,其规划内容就须考虑这些使用功能的要求,布置相应的空间和设施;就服务对象而言,小游园使用对象主要是老人和少年儿童,所以应着重考虑老人和小孩活动需要,如布置供老人休息、看报、下棋、聊天用的圆桌、椅、凳和进行轻微运动的健身场地以及布置儿童游戏场地和相应活动器械等;就用地规模来讲,规模较大,则内容丰富,规模小,则设施简单;就环境条件来说,有内部现状条件和外界环境条件两个方面,要善于因借,如内部现状条件要充分利用地形山水和现有绿化基础,外围风景名胜要开辟透景线,作为借景等。
(2) 具体内容。
①人口处理:为方便附近居民,常结合园内功能分区和地形条件,在不同方向设置出、入口,但要避开交通频繁的地方。
②功能分区:分区的目的主要是让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居民能各得其所、乐在其中、互不干扰、组织有序、主题突出、便于管理。小游园因用地面积较小,主要表现在动、静上的分区。在活动区可设置儿童游戏和青少年运动场地;在安静休息区内可设置供休息、观赏用的绿地和设施,如花坛、草坪、疏林、宣传栏、科普廊、阅览室、圆桌椅等。并注意处理好动、静两区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的联系与分隔问题。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戴娜小游园(图7—17),是一个居住小区内的游憩小游园。在沥青地面的游戏场内,可进行自由的游戏活动,并设有秋千和喷泉;沙坑置于一隅,供幼儿玩耍;游园边缘有士丘供儿童攀爬;桌椅供老年人进行休息、打牌、下棋等活动;篮球场或排球场供青少年进行体育活动,球场周围以绿墙遮隔,减少了不同活动之间的相互干扰,中间大面积草坪,增强了整个园子在空间上的联系。功能分区明确、空间布局紧凑。
③ 园路布局:园路是小游园的脉络,既可联系各休息活动场地和景点,又可分隔平面的空间,是小游园空间组织极其重要的要素和手段。园路布局宜主次分明、导游明显,以利平面构图和组织游览;园路宽度以不小于2人并排行走的宽度为宜,最小宽度为0.9m,一般主路宽3m左右,次路宽1.5—2m;园路宜呈环套状,忌走回头路、等距绕水,宜随地形变化而起伏,随景观要求而曲折,弯曲自然、线型流畅,交叉口不宜过多;为了行走舒适和有利排水,横坡一般为1.5%—2%,纵坡为1%左右,纵坡超过8%时要以台阶式布置;注意在园路转弯处布置花丛、山石小品,增强沿途的趣味;在路两侧适当间距处局部加宽,布置桌椅,供游人小憩;园路可用鹅卵石、虎皮石、纹样铺砌,预制彩色路面砖拼花等,以加强路面艺术效果,在树木衬映下更显优美。
④ 广场场地:小游园的小广场一般以游憩、观赏、集散为主,中心部位多设有花坛、雕塑、喷水池等装饰小品,四周多设座椅、花架、柱廊等,供人休息、欣赏之用;小广场的标高,一般与园路标高相同,但有时为了利用原地形或为了取得竖向变化的艺术效果,也可低于或高于园路。
小游园设计时,常利用植物分隔空间,开辟儿童游戏场、青少年运动场和中老年活动场。儿童游戏场的位置,要便于儿童前往和家长照顾,也要避免对居民的干扰,一般设在人口附近,稍靠边缘的独立地段上;面积不需要太大,但场地应铺草皮或用透吸性强的砂质铺地或海绵塑胶面砖铺地;游戏设施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青少年运动场一般设在小游园的深处或者靠近边缘独立设置,避免干扰住户;场地可布置一些体育运动设施;场地可根据活动内容进行铺装,并适当安排一些座凳。中老年休息活动场,可单独设置,也可靠近或结合儿童游戏场设置,甚至可利用小广场或扩大的园路在高大的遮荫树下设置座椅座凳,形成绿荫广场;场地一般要进行铺装,便于开展多种活动。
⑤ 植物配置:植物种类的选择既要统一基调,又要各具特色,做到多样统一;注意季相变化和色彩配合;注意选择乡上树种、保健植物、夜香植物、浓荫落叶乔木、观赏型常绿乔灌木等;避免选择有毒、带刺、易引起过敏的植物。配置方式宜变化多样,如孤植、丛植、群植、疏林、花坛,花境、草坪等;注意利用植物划分和组织空间,形成有韵律节奏变化的空间景观。
⑥ 建筑小品:小游园以植物造景为主,在绿色植物衬映下,适当布置园林建筑小品,能丰富绿地内容,增加游憨趣味,起到点景作用,也能为居民提供停留、休息、观赏的地方。小游园面积小,又为住宅建筑所包围,因此,要有适当的尺度感,总的说来“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粗,宜巧不宜拙”,使之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小游园的园林建筑及小品主要有亭、廊、花架、水池、喷泉、花台、栏杆、座椅、圆桌凳以及雕塑、宣传栏、果皮箱、圆灯等。
设计实例
(三)、居住生活单元组团绿地(下称组团绿地)
组团绿地是最接近居民的公共绿地,通常是结合居住建筑组群布置;其服务对象是住宅组团内居民,主要是老人和儿童;其服务半径一般在100m左右,既使用方便,又无机动车干扰,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安全、方便、舒适的游愁环境和社交场所。
1.布设位置 根据组团绿地在住宅组团内的对位置的不同,组团绿地布设的位置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形:①周边式住宅中间(图7—19);②行列式住宅山墙之间(图7—20);③扩大行列式住宅间距(图7—21);④住宅组团的一角;⑤两组团之间;⑥一面或两面临街(图7—22);⑦与公共建筑结合布置(图7—23);⑧自由式布置(图7—24)。
2.用地面积 每个组团绿地用地小,投资少,见效快,面积一般在0.1~0.2hm2。一般一个小区有几个组团绿地。按定额标准,一个小区的组团绿地总面积在0.5hm2左右。
3.平面构图形式
(l)、中轴对称式 (图7—25)。设计常以主体建筑人口中轴线为轴线组织景观序列,对称布局。优点是庄重整齐,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容易设计,鸟贼效果更佳,有图案规整的美感。但形式呆板,部分构图流于形式,缺少实用性。
(2)、均衡不对称式 (图7—36)。设计采用规则式布局,而构图是不对称的,追求总体布局均衡。优点是易与周围建筑环境相协调,且可以创造自由灵活的局部空间。但不易设计,处理不当往往杂乱无章。
(3)、自由式 (图7—27)。设计采用自由式布局,局部人口、广场、小品等处穿插以规则形式。其优点是构图自然、灵活、新颖,运用自由曲线,给人以亲切柔美之感。但不易设计,施工难度大,处理不好会有零乱之感,不易与周围建筑环境协调。
4.空间布局方式 (图7—28)
(l)、开放式。不以绿篱或栏杆与周围分隔,居民可以自由进人绿地内游憩活动。
(2)、半封闭式。用绿篱或栏杆与周围部分分隔,但留有若干出入口,可以进出。
(3)、封闭式。绿地用绿篱或栏杆与周围完全分隔,居民不能进入绿地游憩,只供观赏,可望而不可及。
5.规划设计内容 根据组团绿地服务对象及其使用功能需要,组团绿地布设内容大体上包括绿化种植、安静休息和游戏活动三个部分。
(l) 绿化种植部分。可种植乔木、灌木、花卉和铺设草地,亦可设花架种爬藤植物,置水池植水生植物,植物配置要考虑季相景观变化及植物生长的生态要求。
(2) 安静休息部分。设亭、花架、桌、椅、阅报栏、园灯等建筑小品,并布置一定的铺装地面和草地,供老人坐憩、阔谈、阅读、下棋或练拳等活动。
(3) 游戏活动部分。可分别设计幼儿和少儿活动场,供儿童进行游戏和简易体育活动,如捉迷藏、玩抄堆、戏水、跳绳、打乒乓球等,还可选设滑、转、荡、攀、爬等器械的游戏(图7—29)。
6.其他注意要点
(l) 组团绿地出入口的位置、道路、广场的布置要与绿地周围的道路系统及人流方向结合起来考虑。
(2) 组团绿地内要有足够的铺装地面,以方便居民休息活动,也有利于绿地的清洁卫生。一般来说,绿地覆盖率要求在60%以上,游人活动面积率50%~60%。为了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并保证活动场地的面积,可采用铺装地上留穴种乔木的方法,形成树荫场地或林荫小广场。
(3) 一个居住小区往往有多个组团绿地,这些组团绿地从布局、内容及植物配置要各有特色,或形成景观序列。如常州市清潭小区以梅、兰、竹、菊命名的4个组团绿地、各有特色,与此相应的在各个组团建筑上也镶以梅、兰、竹、菊的浮雕装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郑州市绿云小区有“阳春”、“白雪”、“平湖”、“秋月”四个组团绿地,每个组团绿地植物的季相景观各具特色,且在入口处设有不同的标志,在一个小区内构成了有时空变化的序列景观。阳春园,以春景为主,入口以抽象的“竹笋”,来喻意“春”的生机盎然;平湖园,以夏景为主,入口由湖蓝色的面砖装饰,让居民感受到“夏”日里蔚蓝的大海所带给人们的清爽惬(qie)意;秋月园,以秋景为主,入口用黄色喷砂的月牙造型代表“秋”的美丽丰韵;白雪园,以冬景为主,入口采用几个大雪球来表现“冬”的洁白静谧(mi)。四个组团绿地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突出每个组团绿地主景的同时,还协调配置了其他植物,使每个组团内三季有花,季季有景。
二、专用绿地的布置居住区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专用绿地的布置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备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功能要求 例如,在学校内要有运动场、生物园、自行车棚等;幼儿园内应设置游戏场、活动场、小型动植物实验场等;医院绿地可考虑病人候诊休息的室外绿地、试验动物的饲养场地、药用植物的处理及晾晒杂院等。
2.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布置 (图7—23)幼儿园的绿地布置,东侧的树木对住宅起到防止西晒和阻隔噪音的作用,西侧的树木起到划分幼儿园院落与相邻住宅组团绿地空间的作用。
3.专用绿地若能与小区公共绿地相邻布置,联成一片,扩大绿色视野,则效果更佳 如江苏常州花园小区公共绿地,用地0.58hm2,面积不大,但与东、南、西4组低层公共建筑(幼儿园、托儿所、文化站和邮局)的庭园绿地连成一片,通过精巧低矮花园墙,使几个绿化空间相互渗透,相互借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图7—30)。
三、宅旁绿地设计
(一)、宅旁绿地的功能作用宅旁绿地即位于住宅四周或两幢住宅之间的绿地,是居住区绿地的最基本单元,也是最接近居民的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功能主要是美化生活环境,阻挡外界视线、噪声和灰尘,满足居民夏天纳凉、冬天晒太阳、就近休息赏景、幼儿就近玩耍等需要,为居民创造一个安静、卫生、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二)、宅旁绿地的布置类型宅旁绿地布置因居住建筑组合形式、层数、间距、住宅类型、住宅平面布置形式的不同而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树林型 用高大乔木,多行成排地布置,对改善小气候有良好作用。大多为开放式,居民可在树荫下开展活动或休息。但缺乏灌木和花草搭配,比较单调,而且容易影响室内通风采光。
2.植篱型 用常绿或观花、观果、带刺的植物组成绿篱、花篱、果篱、刺篱,围成院落或构成图案,或在其中种植物花木、草皮。
3.庭院型 用砖墙、预制花格墙、水泥栏杆、金属栏杆等在建筑正面(南、东)围出一定的面积,形成首层庭院。在院内,居民可根据需要、爱好选种花木,安排晒衣、家务、游愁、休息场地,并在围栏上布置攀缘植物。
4.花园型 在宅间以绿篱或栏杆围出一定的范围,布置乔灌木、花卉、草地和其他园林设施,形式灵活多样,层次、色彩都比较丰富。既可遮挡视线、隔音、防尘和美化环境,又可为居民提供就近游憩的场地。
5.草坪型 以草坪绿化为主,在草坪的边缘或某一处,种植一些乔木或花灌木、草花之类。多用于高级独院式住宅,也可用于多层行列式住宅。
此外,还有果园型,菜园型等等。
(三)、宅旁绿地的设计要点
1.入口处理 绿地出入口使用频繁,常拓宽形成局部休息空间,或者设花池、常绿树等重点点缀,诱导游人进入绿地。
2,场地设置 注意将绿地内部分游道拓宽成局部休憩空间,或布置游戏场地,便于居民活动,切忌内部拥挤封闭,使人无处停留,导致破坏绿地(图7一31)。
3.小品点缀 宅旁绿地内小品主要以花坛、花池、树池、座椅、园灯为主,重点处设小型雕塑,小型亭、廊、花架等。所有小品均应体量适宜,经济、实用、美观。
4.设施利用 宅旁绿地入口处及游览道应注意少设台阶,减少障碍。道路设计应避免分割绿地,出现锐角构图,多设舒适座椅;桌凳,晒衣架、果皮箱、自行车棚等设计也应讲究造型,并与整体环境景观协调。
5.植物配置
(1)、各行列、各单元的住宅树种选择要在基调统一的前提下,各具特色,成为识别的标志,起到区分不同的行列、单元住宅的作用。
(2)、宅旁绿地树木、花草的选择应注意居民的喜好、禁忌和风俗习惯。
(3)、住宅四周植物的选择和配置。一般在住宅南侧,应配置落叶乔木,以利夏季遮荫和冬季晒太阳,还应考虑东南凉风的导人;在住宅北侧,由于工程管线较多而又背阳,应选择耐阴花灌和草坪配置,若面积较大,可采用常绿乔灌木及花草配置,既能起分隔观赏作用,又能抵御冬季西北寒风的袭击;在住宅东、西两侧,可栽植落叶大乔木或利用攀缘植物进行垂直绿化,有效防止夏季西、东晒,以降低室内气温,美化装饰墙面。
(4)、窗前绿化要综合考虑室内采光、通风、减少噪声、视线干扰等因素,一般在近窗种植低矮花灌或设置花坛,便于室内采光、通风、避免行人临窗而过;通常在离住宅窗前5—8m之外,才能分布高大乔木,或移竹当窗,以喻主人高雅、刚健、潇洒。
(5)、在高层住宅的迎风面及风口应选择深根性树种;并注意根据当地主导风向,合理布置树丛、林带,借以加强气流速度(通风)或改变气流方向(挡风)。
(6)、绿化布置还要注意空间尺度感,以免由于植物配置不当而造成拥挤、压抑的不良心理感觉,树木的体量大小要与庭院面积、建筑间距、层数相适应。
(7)、住宅附近地上、地下工程管线比较密集,植物配置要按规范预留足够间距,以免后患。
(8)、要注意把室内外绿化结合起来,将室外宅旁绿化与室内绿色装饰(插花、盆栽、盆景),通过门窗、敞厅、天井等连成一体,使居民虽居室内,却如置身于室外的绿色环境之中。
6.空间布局 尤其是高层住宅周围绿化,平面布置应注意俯视观赏的艺术效果和完整性,可采用现代流线型、大色块造景手法,构成简洁图案;立面构图要注意满足处于封闭压抑的“水泥森林”中的居民喜欢舒展开敞的自然空间的要求,在创造富于变化的绿色空间的前提下,多结合周围环境布置一些开敞空间。
四、道路绿地居住区道路和城市街道相比,不仅是车辆交通、职工上下班、日常生活的必经通道,而且是居民游憩、散步的重要场所。因此,其绿化布置应不同于市区街道的气氛,使乔木、灌木、绿篱、花卉、草地相结合,形成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层次分明、富于变化的景观效果。居住区道路绿化应根据道路级别、功能、断面组成、走向、地上地下管线和两边住宅布置形式等情况进行布置。
(一)、主干道绿化主干道(区级)是联系城市干道与居住区内部各小区的主要道路,宽10—12m,除行人外,车辆交通比较频繁。行道树的栽植要考虑行人的遮荫与车辆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及转弯处要依照安全三角视距要求,留有安全视距;主干道路面宽阔,宜选用姿态优美、冠大荫浓的乔本进行行列式栽植,形成绿荫通道;各条主干树种选择应有所区别,体现变化统一的原则;中央分车绿带可用低矮花灌和草皮布置;在人行道与居住建筑之间,可多行列植或丛植乔灌木,以利防止尘埃和阻挡噪声;人行道绿带还可用耐阴花、灌木和草本花卉种植形成花境,借以丰富道路景观;或结合建筑山墙、路边空地采取自然式种植,布置小游园和游憩场地。
(二)、次干道绿化次干道(小区级)是联系居住区主干道和小区内各住宅组团之间的道路。宽6—7m。使用功能以行人为主,通车次之,也是居民散步之地。绿化布置应着重考虑居民观赏、游憩需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树种选择上可以多选观花或富于叶色变化的小乔木或灌木,如合欢、樱花、红叶李、红枫、乌桕(jiu)、架树等,每条道路选择不同树种、不同断面种植形式,使其各有个性;在一条路上以某一、二种花木为主体,形成特色,还可以主要树种给道路命名,为合欢路、樱花路、紫薇路等,也便于行人识别方向和道路。次干道绿化还可以结合组团绿地、宅旁绿地等进行布置,以扩大绿地空间,形成整体效果。
(三)、住宅小路的绿化住宅小路,是联系各幢住宅的道路。宽3 ~4m。使用功能以行人为主,必要时可通行搬运车和救护车。绿化布置可以在一边种植乔木,另一边种植花灌、草坪;宅前绿化不能影响室内采光或通风;各幢住宅(单元住户)前面(或门前)应选用不同植物,采用不同形式进行布置,以利分辩方向、识别家门;在小路交叉口有时可以适当拓宽,与休息场地结合布置;在公共建筑前面,可以采取扩大道路铺装面积的方式来与小区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结合布置,设置花台、座椅、活动设施等,创造一个活泼的活动中心。
第八章 单位附属绿地的规划设计单位附属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单位的园林绿化,可以为广大职工创造一个清新、优美的工作环境,体现单位的面貌和形象。各单位要从全局出发,重视园林绿化建设,抓好附属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提高园林绿化水平,开展花园化单位创建工作。
第一节 工厂绿化
工厂绿化规划是其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总体规划时就应给予综合考虑和合理安排。搞好工厂的园林绿化,以充分发挥园林绿地改善环境条件、美化厂容厂貌、保障生产诸方面的综合功能。
一、工厂绿地概述
(一)、工厂绿地的组成
1.厂前区绿地 厂前区由道路广场、出人口、门卫收发、办公楼、科研实验楼、食堂等组成,是全厂行政、生产、科研、技术、生活的中心,是职工活动和上下班集散的中心,也是联接市区和厂区、生产区和生活区的纽带。厂前区面貌体现了工厂的形象和特色。
2.生产区绿地 生产区分布着车间、道路、各种生产装置和管线,是工厂的核心,也是工人生产劳动区域。生产区绿地比较零碎分散,分布在道路两侧或车间周围。;
3.仓库区绿地 该区是原料和产品堆放、保管区域,绿地基本同生产区,多为边角地带。
4.绿化美化地段 厂区周围的防护林带,厂内的小游园、花园等。
(二)、工厂绿地环境条件的特殊性
工厂绿地与其他园林绿地相比,环境条件有其共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了解工厂绿地环境条件的特殊性,有助于正确选择绿化植物,合理进行规划设计,满足功能和服务对象的需要。
1.环境恶劣 工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常常排放、逸出各种有害于人体健康和植物生长的气体、粉尘、烟尘及其他物质,使空气、水、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由于经济条件、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限制,污染还不能完全杜绝。另外,工业用地的选择尽量不占耕地良田,加之工程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材料堆放、废物的排放,使土壤结构、化学性能和肥力都较差。因而工厂绿地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对植物生长发育是不利的,在有些污染性大的厂矿甚至是恶劣的,这也相对增加了绿化的难度。因此,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厂矿企业,慎重选择那些适应性强、抗性强、能耐恶劣环境的花草树木,并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是工厂绿化成败的关键。
2.用地紧张 工厂企业内建筑密度大,管线等各种设施纵横交错,尤其是城镇中的中、小型工厂,绿化用地往往很少。因此,工厂绿化要“见缝插绿”、“找缝插绿”、“寸土必争”,灵活运用绿化布置手法,争取较多的绿化用地。如在水泥地上砌台栽花,挖坑植树,墙边栽植攀缘植物垂直绿化,开辟屋顶花园空中绿化等,都是增加工厂绿地面积行之有效的办法。
3.保证生产安全 工厂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为社会提供质高量多的产品。工厂企业的绿化要有利于生产正常运行,有利于产品质量提高。工厂内空中、地上、地下管线密布,可谓“天罗地网”。建筑物、构筑物、铁道、道路交叉如织,厂内外运输繁忙。有些精度仪器厂、仪表厂、电子厂的设备和产品对环境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工厂绿化首先要处理好与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的关系,保证生产运行的安全,还要满足设备和产品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又要使植物能有较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
4.服务对象 工厂绿地是本厂职工休息的场所,服务对象职业性质比较接近,人员相对固定,使用时间集中。因此,工厂绿化必须围绕有利于职工工作、休息和身心健康,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厂区环境来进行。
(三)、工厂绿地设计原则
1.工厂绿化应体现各自的特色和风格 工厂绿化是以厂内建筑为主体的环境净化、绿化和美化,要体现本厂绿化的特色和风格,充分发挥绿化的整体效果,以植物与工厂特有的建筑的形态、体量、色彩相衬托、对比、协调,形成别具一格的工业景观(远观)和独特优美的厂区环境(近观)。如电厂中高耸人云的烟囱和造型优美的双曲线冷却塔,炼油厂银白色的贮油罐、纵横交错的管道等与花草树木形成形态、轮廓和色彩的对比变化,刚柔相济,从而体现各厂的特点和风格。
同时,工厂绿化还应根据本厂实际,在植物的选择配置、绿地的形式和内容、布置的风格和意境等方面,体现出厂区敞朗、洁净清新、整齐、宏伟、壮观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
2.为生产服务,为职工服务 为生产服务,要充分了解工厂及其车间、仓库、料场等区域的特点,综合考虑生产工艺流程、防火、防爆、通风、采光以及产品对环境的要求,使绿化服从或满足这些要求,有利于生产和安全。为职工服务,就要创造有利于职工劳动、工作和休息的环境,有益于工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生产区和仓库区,占地面积大,又是职工生产劳动的场所,绿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厂容、厂貌和工人的身体健康,应作为工厂绿化的重点之一。
3.合理布局,形成系统 工厂绿化要纳入厂区总体规划中,在工厂建筑、道路、管线等总体布局时,要把绿化结合进去,做到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厂区园林绿地系统。点的绿化是厂前区和游憩性游园,线的绿化是厂内道路、铁路、河渠及防护林带,面就是车间、仓库、料场等生产性建筑、场地的周边绿化。同时,也要使厂区绿化与市区街道绿化联系衔接,过渡自然。
4.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 工厂绿地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绿化的功能和厂区景观。各类工厂为保证文明生产和环境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绿地率:重工业20%,化学工业20%~25%,轻纺工业40%—45%,精密仪器工业50%,其他工业25%。要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增加绿地面积,提高绿地率、绿视率和绿量。
(四)、工厂绿地树种选择
1.工厂绿化树种选择的原则
(1)、识地识树,适地适树。识地识树就是要对拟绿化的工厂绿地的环境条件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条件和土层厚度、土壤结构和肥力、PH等土壤条件,也要对各种园林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了如指掌。适地适树就是根据绿化地段的环境条件选择园林植物,使环境适合植物生长,也使植物能适应栽植环境。
在识地识树前提下,适地适树地选择树木花草,成活率高,抗性和耐性就强,绿化效果好。
(2)、注意防污植物的选择。工厂企业是污染源,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防污能力较强的植物,以尽快取得良好的绿化效果,避免失败和浪费,发挥工厂绿地改善和保护环境的功能。
(3)、生产工艺的要求。不同工厂、车间、仓库、料场,其生产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如空气洁净程度,防火、防爆等。因此,选择绿化植物时,要充分了解和考虑这些要求。
(4)、易于繁殖,便于管理。工厂绿化管理人员有限,为省工节支,宜选择繁殖、栽培容易和管理粗放的树种。装饰美化厂容,要选择那些繁衍能力强的多年生宿根花卉。
2.工厂绿化常用树种
(1)、抗二氧化硫气体树种(钢铁厂、大量燃煤的电厂等)。大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扬、海桐、蚊母、山茶、女贞、小叶女贞、枳橙、棕榈、凤尾兰、蟹橙、夹竹桃、枸骨、枇杷、金橘、构树、无花果、枸杞、青冈栎、白蜡、木麻黄、相思树、榕树、十大功劳、九里香、侧柏、银杏、广玉兰、鹅掌楸、柽柳、梧桐、重阳木、合欢、皂荚、刺槐、国槐、紫穗槐、黄杨。
(2)、抗氯气的树种。龙柏、侧柏、大叶黄杨、海桐、蚊母、山茶、女贞、夹竹桃、风尾兰、棕榈、构树、木槿、紫藤、无花果、樱花、枸骨、臭椿、榕树、九里香、小叶女贞、丝兰、广玉兰、柽柳、合欢、皂荚、国槐、黄杨、白榆、红棉木、沙枣、椿树、苦楝、白腊、杜仲、厚皮香、桑树、柳树、枸杞。
(3)、抗氟化氢气体的树种(铝电解厂、磷肥厂、炼钢厂、砖瓦厂等)。大叶黄杨、海桐、蚊母、山茶、凤尾兰、瓜子黄杨、龙柏、构树、朴树、石榴、桑树、香椿、丝棉木、青冈栎、侧柏、皂荚、国槐、柽柳、黄杨、木麻黄、白榆、沙枣、夹竹桃、棕榈、红茴香、细叶香桂、杜仲、红花油茶、厚皮香。
(4)、抗乙烯的树种。夹竹桃、棕榈、悬铃木、凤尾兰。
(5)、抗氨气的树种。女贞、樟树、丝棉木、腊梅、柳杉、银杏、紫荆、杉木、石楠、石榴、朴树、无花果、皂荚、木槿、紫薇、玉兰、广玉兰。
(6)、抗二氧化氮的树种。龙柏、黑松、夹竹桃、大叶黄杨、棕榈、女贞、樟树、构树、广玉兰、臭椿、无花果、桑树、栎树、合欢、枫杨、刺槐、丝棉木、乌桕、石榴、酸枣、柳树、糙叶树、蚊母、泡桐。
(7)、抗臭氧的树种。枇杷、悬铃木、枫杨、刺槐、银杏、柳杉、扁柏、黑松、樟树、青冈栎、女贞、夹竹桃、海州常山、冬青、连翘、八仙花、鹅掌楸。
(8)、抗烟尘的树种。香榧、粗榧、樟树、黄杨、女贞、青冈栎、楠木、冬青、珊瑚树、广玉兰、石楠、枸骨、桂花、大叶黄杨、夹竹桃、栀子花、国槐、厚皮香、银杏、刺楸;榆树、朴树、木槿、重阳木、刺槐、苦楝、臭椿、构树、三角枫、桑树、紫薇、悬铃木、泡桐、五角枫、乌桕、皂荚、榉树、青桐、麻栎、樱花、腊梅、黄金树、大绣球。
(9)、滞尘能力强的树种。臭椿、国槐、栎树、皂荚、刺槐、白榆、杨树、柳树、悬铃木、樟树、榕树、凤凰木、海桐、黄杨、女贞、冬青、广玉兰、珊瑚树、石楠、夹竹桃、厚皮香、枸骨、榉树、朴树、银杏。
(10)、防火树种。山茶、油茶、海桐、冬青、蚊母、八角金盘、女贞、杨梅、厚皮香、交让木、白榄、珊瑚树、枸骨、罗汉松、银杏、槲栎、栓皮栎、榉树。
二、工厂各组成部分绿地设计
(一)、厂前区绿地设计
厂前区的绿化要美观、整齐、大方、开朗明快,给人以深刻印象,还要方便车辆通行和人流集散。绿地设置应与广场、道路、周围建筑及有关设施(光荣榜、画廊、阅报栏、黑板报、宣传牌等)相协调,一般多采用规则式或混合式。植物配置要和建筑立面、形体、色彩相谐调,与城市道路相联系,种植类型多用对植和行列式。因地制宜地设置林阴道、行道树、绿篱、花坛、草坪、喷泉、水池、假山、雕塑等。人口处的布置要富于装饰性和观赏性,强调人口空间。建筑周围的绿化还要处理好空间艺术效果、通风采光、各种管线的关系。广场周边、道路两侧的行道树,选用冠大荫浓、耐修剪、生长快的乔木或树姿优美、高大雄伟的常绿乔木,形成外围景观或林阴道。花坛二草坪及建筑周围的基础绿带或用修剪整齐的常绿绿篱围边,点缀色彩鲜艳的花灌木、宿根花卉,或植草坪,用色叶灌木形成模纹图案。
如用地宽余,厂前区绿化还可与小游园的布置相结合,设置山泉水池、建筑小品、园路小径,放置园灯、凳椅,栽植观赏花木和草坪,形成恬静、清洁、舒适、优美的环境。为职工工余班后休息、散步、交往、娱乐提供场所,也体现了厂区面貌,成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厂前区绿化设计可参考第6章第四节、第五节有关内容。
(二)、生产区绿地设计.
生产车间周围的绿化要根据车间生产特点及其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设计,为车间创造生产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防止和减轻车间污染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危害,满足车间生产安全、检修、运输等方面对环境的要求,为工人提供良好的短暂休息用地。
一般情况下,车间周围的绿地设计,首先要考虑有利于生产和室内通风采光,距车间6—8m内不宜栽植高大乔木。其次,要把车间出、人口两侧绿地作为重点绿化美化地段。各类车间生产性质不同,对环境要求也不同,必须根据车间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设计(表8—1)。
表8—1 各类生产车间周围绿化特点及设计要点类 型
绿 化 特 点
设 计 要 点
1.精密仪器车间、食品车间、医药卫生车间、供水车间
对空气质量要求较高
以栽植藤本、常绿树木为主,铺设大块草坪,选用无飞絮、种毛、落果及不易掉叶的乔灌木和杀菌能力强的树种
2.化工车间、粉尘车间
有利于有害气体、粉尘的扩散、稀释或吸附,起隔离、分区、遮蔽作用。
栽植抗污、吸污、滞尘能力强的树种,以草坪、乔灌木形成一定空间和立体层次的屏障
3.恒温车间、高温车间
有利于改善和调节小气候环境
以草坪、地被物、乔灌木混交,形成自然式绿地。
以常绿树种为主,配以色淡味香的花灌木。可配置园林小品
4.噪音车间
有利于减弱噪音
选择枝叶茂密、分枝低、叶面积大的乔灌木,以常绿落叶树木组成复层混交林带
5.易燃易爆车间
有利于防火、防爆
栽植防火树种,以草坪和乔木为主,不栽或少栽花灌木,以利可燃气体稀释、扩散,并留出消防通道和场地
6.露天作业区
起隔音、分区、遮荫作用
栽植大树冠的乔木混交林带
7.工艺美术车间
创造优美的环境
栽植姿态优美、色彩丰富的树木花草,配置水池、
喷泉、假山、雕塑等园林小品,铺设园路小径
8.暗室作业车间
形成幽静、庇荫的环境
搭荫棚,或栽植枝叶茂密的乔木,以常绿乔、灌木为主
(三)、仓库、堆场绿地设计
仓库区的绿化设计,要考虑消防、交通运输和装卸方便等要求,选用防火树种,禁用易燃树种,疏植高大乔木,间距7-l0m,绿化布置宜简洁。在仓库周围要留出5—7m宽的消防通道。
装有易燃物的贮罐,周围应以草坪为主,防护堤内不种植物。
露天堆场绿化,在不影响物品堆放、车辆进出、装卸条件下,周边栽植高大、防火、隔尘效果好的落叶阔叶树,外围加以隔离。
(四)、工厂道路绿化设计
参阅第六章第二节“街道绿带的规划设计”。
(五)、工厂小游园设计
工厂小游园可以和工人俱乐部、阅览室、体育活动场地、大礼堂、办公楼、厂前区结合布置,也可利用厂内山丘、水面和车间之间大块空地,辟建小游园。如果工厂远离市区,面积很大,也可将小游园建成功能较完善的工厂小花园、小公园。
小游园的规划设计参阅第6章第四节“街头小游园规划设计”、第五节“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以及本节“厂前区绿化设计”(图8—2)。
(六)、工厂防护林带设计
工厂防护林带设计是工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那些产生有害排出物或生产要求卫生防护很高的工厂更为重要。
工厂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滤滞粉尘、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减轻污染,保护、改善厂区乃至城镇环境。
工厂防护林带首先要根据污染因素、污染程度和绿化条件,综合考虑,确立林带的条数、宽度和位置。
通常,在工厂上风方向设置防护林带,防止风沙侵袭及邻近企业污染。在下风方向设置防护林带,必须根据有害物排放、降落和扩散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位置和种植类型。一般情况,污物排出并不立即降落,在厂房附近地段不必设置林带,而将其设在污物开始密集降落和受影响的地段内。防护林带内,不宜布置散步休息的小道、广场,在横穿林带的道路两侧加以重点美化隔离。
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扩散,与其排出量、风速、风向、垂直温差、气压、污染源的距离及排出高度有关。因此设置防护林带,也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发挥较大的卫生防护效果。
在大型工厂中,为了连续降低风速和污染物的扩散程度,有时还要在厂内各区、各车间之间设置防护林带,以起隔离作用。因此,防护林带应与厂区、车间、仓库、道路绿化结合起来,以节省用地。
防护林带应选择生长健壮,病虫害少,抗污染性强,树体高大,枝叶茂密,根系发达的树种。树种搭配上,要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乔、灌木相结合,阳性树与耐阴树相结合,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净化与美化相结合。林带结构以乔灌混交的紧密结构和半通透结构为主,外轮廓保持梯形或屋脊形,防护效果较好。
第二节 学校校园绿化
学校绿化的主要目的是创造浓荫覆盖、花团锦簇、绿草如茵、清洁卫生、安静清幽的校园景观,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场所。
学校绿化应结合其他用地统一规划,全面设计,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满足多种功能需要。
一、幼儿园绿地设计
一般正规的幼儿园包括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两部分。根据活动要求,室外活动场地又分为公共活动场地、自然科学基地和生活杂务用地。
公共活动场地是儿童游戏活动场,是幼儿园重点绿化区。该区绿化应根据场地大小,结合各种游戏活动器械的布置,适当设置小亭、花架、涉水池、沙坑。在活动器械附近,以种植遮荫的落叶乔木为主,角隅处适当点缀花灌木,场地应开阔通畅,不能影响儿童活动。
菜园、果园及小动物饲养地,是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的基地。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将其设置在全园一角,用篱笆隔离,里面种植少量果树、油料、药用等经济植物,或整个室外活动场地,应尽量铺设草坪,在周围种植成行的乔灌木,形成浓密的防护带,起防风、防尘和隔离噪音作用。
幼儿园绿地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健康,要选择形态优美、色彩鲜艳、适应性强、便于管理的植物,禁用有飞毛、毒、刺及引起过敏的植物,如花椒、黄刺玫、漆树等。同时,建筑周围注意通风采光,5m内不能植高大乔木。
二、中小学绿地设计
中小学用地分为建筑用地(包括办公楼、教学及实验楼、广场道路及生活杂务院)、体育场地和自然科学实验用地。
中小学建筑用地绿化,往往沿道路广场、建筑周边和围墙边呈条带状分布,以建筑为主体,绿化相衬托、美化。因此,绿化设计既要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如通风采光,遮荫、交通集散,又要考虑建筑物的体量、色彩等。大门出人口、建筑门厅及庭院,可作为校园绿化的重点,结合建筑、广场及主要道路进行绿化布置,注意色彩层次的对比变化。配置四季花木、建花坛、铺草坪、植绿篱、衬托大门及建筑物人口空间和正立面景观,丰富校园景色、构筑校园文化。建筑物前后作低矮的基础栽植,5m内不植高大乔木。两山墙处植高大乔木,以防日晒。庭院中也可植乔木,设置乒乓球台、阅报栏等文体设施,供学生课余活动之用。校园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植乔灌木。
体育场地主要供学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一般小学操场较小,或以楼前后的庭院代之。中学单独设立较大的操场,可划分标准运动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及其他体育活动用地。运动场周围植高大遮荫落叶乔木,少种花灌木。地面铺草坪(除跑道外),尽量不硬化。运动场要留出较大空地供活动用,空间通视,保证学生安全和体育比赛的进行。
自然科学实验园地与幼儿园相同,只是规模较大而已。
学校周围沿围墙植绿篱或乔灌木林带,与外界环境相对隔离,避免相互干扰。
中小学绿化树种选择与幼儿园相同。树木应挂牌,标明树种名称,便于学生识别、学习三、大专院校绿地设计
大专院校校园面积大,一般分为校前区、教学区和生活区。各区功能不同,对绿化的要求也不同,绿化形式也相应有所变化。
(一)、校前区绿化设计
学校出入口与行政、办公区组成校前区,与工厂厂前区一样,是学校的门面和标志,体现学校面貌。校前区绿化应以装饰观赏为主,衬托大门及主体建筑,突出安静、优美、庄重、大方的高等学府校园环境。
校前区绿化设计以规则式绿地为主,以校门、办公楼人口为中心轴线,布置广场、花坛、水池、喷泉、雕塑和国旗台,两侧对称布置装饰或休息性绿地,或在开阔的草地上种植树丛,点缀花灌木,自然活泼,或植绿篱、草坪、花灌木,低矮开朗,富有图案装饰性。校前区绿地常绿树应占较大比例(图8—6)。
(二)、教学区的绿化
教学区的绿化,首先保证安静的教学环境,在不影响教学楼内通风采光的条件下,多植落叶乔灌木。为满足学生课间休息,楼附近要留出小型活动场地,地面铺装。
大礼堂是集会的场所,正面人口前设置集散广场,绿化同校前区,空间较小,内容相应简单。礼堂周围基础栽植,以绿篱和装饰性树种为主,礼堂外围可结合道路和场地大小,布置草坪树林或花坛,以便人流集散。
实验楼的绿化同教学楼,还要根据不同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在选择树种时,综合考虑防火、防爆及空气洁净程度等因素。
(三)、生活区的绿化
师生宿舍区绿化,可以校园绿化基调为前提,根据场地大小,兼顾交通、休息、活动、观赏诸功能,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楼间距较小时,在楼梯口之间只进行基础栽植。场地较大时,可结合行道树,形成封闭式的观赏性绿地。或庭院式布置,铺装地面、花坛,基础绿带和树池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休息场地。教工宿舍楼绿化可参阅第7章第三节中的宅旁绿地设计。
运动场绿地设计同“中小学绿地设计”。
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可在校园布置一些小游园,供学生课外阅读和复习之用,具体设计参阅“街头小游园设计”、“居住区小游园设计”。
第三节 医院绿地设计医院中的绿地,一方面创造优美、安静的疗养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对改善医院及周围的小气候也有良好的作用,有利于患者康复和医务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医院绿化一般分为门诊部绿化、住院部绿化和其他区域绿化。由于组成部分功能不同,绿化形式和内容也有差异。
一、综合性医院绿地设计
(一)、门诊部绿化设计
门诊部靠近医院主要出入口,与城市街道相临,人流比较集中,在大门内外、门诊楼前要留出一定缓冲地带或集散广场。根据医院条件和场地大小,因地制宜布置绿化,以美化装饰、周边基础栽植为主,广场中可设置喷泉、水池、雕塑、花坛、周边疏植高大遮荫乔木。门诊部绿化要注意室内通风采光,并与街道绿化相协调。
(二)、住院部绿化设计
住院部位于门诊部后,医院中部较安静地段。住院部庭院要精心布置,根据场地大小确定绿地形式和设施内容,创造安静、优美的环境,供病人室外活动及疗养。绿地应与建筑、道路结合,有条件的可设置小型广场、花坛、草坪、树丛、水池、喷泉、雕塑、花架、座椅等,布置成花园或有起伏变化的自然式游园。并利用植物来组织空间。
植物配置要有丰富的色彩和明显的季相变化,使病人能感到自然界季节的交替,以调节情绪,提高疗效。常绿树种与花灌木应占30%左右。
住院部庭院一般病房与传染病房要隔离。若绿地面积较大,可在绿化中设置一些室外辅助医疗场地,如日光浴场、森林浴场、体育医疗场等,绿化隔离,形成独立的活动空间。
(三)、其他区域绿化设计
其他区域包括辅助医疗的药库、制剂室、解剖室、太平间等,总务部门的食堂、浴室、洗衣房及宿舍区,往往位于医院后部单独设置,相对隔离。绿化要强化隔离作用。太平间、解剖室应单独设置出入口,并处于病人视野之外,周围用常绿乔灌木密植隔离。手术室、化验室、放射科周围绿化防止东、西晒,保证通风采光,不能植有绒毛飞絮植物。总务部门的食堂、浴池及宿舍区也要和住院区有一定距离,用植物相对隔离,为医务人员创造一定的休息、活动环境。
二、专科医院绿化的特殊要求
(一)、儿童医院绿化
儿童医院主要收治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其绿地除具有综合性医院的功能外,还要考虑儿童的一些特点。如绿篱高度不超过80cm,以免阻挡儿童视线。绿地中适当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和游戏设施。在植物选择上,注意色彩效果,避免选择对儿童有伤害的植物。
(二)、传染病院绿化
传染病院接收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患者,更应突出绿地防护隔离作用。防护林带要宽于一般医院,同时常绿树的比例要更大,使冬季也具有防护作用。不同病区之间也要相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由于病人活动能力小;以散步、下棋、聊天为主,各病区绿地不宜太大,休息场地距离病房近一些,方便利用。
总之,医疗单位的绿化,应注意隔离作用,避免各区相互干扰。植物应选择有净化空气、杀菌、有助疗效作用的种类,也可选用果树、药用植物,以管理省工为主。
第九章 公园规划设计
公园是供人民群众游览、休息、观赏、开展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的优美场所,也是反映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城市公共绿地中常居首要地位。
公园中具有优美的环境,郁郁葱葱的树丛,赏心悦目的花果,如茵如毡的草地,还有形形色色的小品设施。不仅在式样色彩上富有变化,而且环境宜人,空气清新,到处莺歌燕舞,鸟语花香,风景如画。它使游人平添耳目之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诱人魅力,从而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忘却烦恼,促进身心健康。公园中的游乐、体育等各种设施,也是居民联欢、交往的媒介,特别是青少年和老年人锻炼身体的好地方。通过共同的游乐、运动、竞赛、艺术交流等活动不断地增进市民间的友谊。公园中的科普、文化教育设施和各类动植物、文化古迹等,可使游人在游乐、观赏中增长知识,了解历史,热爱社会,热爱伟大中国。所以公园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堂。公园中设有开旷的绿地、水面、大片树林,也是市民们防灾避难的有效场所。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工业交通的繁忙,人口的集中和密度的增大,城市人民对公园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对公园规划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章介绍了国内外公园的类型,主要讲述公园规划设计的原则、依据、形式、内容、程序以及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的方法等。
第一节 公园的类型一、我国公园的类型
我国的公园类型很多。按隶属关系分为县属公园、区属公园、市属公园、省属公园、国家公园等;按所处位置分为近邻公园、市内公园、郊外公园、海上公园、空中公园、水下公园、火山公园等等;按公园的性质不同又可分为文化休息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陵园、古典园林、,遗址公园等。
一般按公园的功能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1.市、区级综合性公园 供本市或本区居民游览休息、文化娱乐的综合性大中型绿地。其内容和设施比较完善,如剧场、音乐厅、俱乐部、陈列馆、游泳场、溜冰场、餐馆等。园内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如文化娱乐区、体育活动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游戏区、动物展览区、园务管理区等。还有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植物种类、开阔的草地和浓郁的林地,四季都有景可赏。市级公园和区级公园有一定的差异。市级公园,为市政府统一管理,面积10hm2以上,居民乘车约30min可达;区级公园,为区政府统一管理,面积10hm2左右,居民步行20min可以到达,服务半径不超过1.5km,可供居民整天活动(图9—1)。
2.儿童公园 服务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及携带儿童的成年人。用地一般为5hm2,一切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