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翟翠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前言
战后人类社会的发展
---全球经济发展与世界格局演变
---科技进步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调整
---主导生产要素的更迭与人本主义产生
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演变科技生产力 ---科教兴国 ---创新型国家框架结构管理学基础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第二章 学习管理学基础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七章 控制原理第八章 人本原理第九章 效益原理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十一章 决策第十二章 计划第十三章 组织第十四章 领导第十五章 激励第十六章 控制第十七章 信息沟通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主要学习内容
---管理、管理学的含义
---管理学学科与专业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管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管理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现代管理思想与传统管理思想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亨利,法约尔( H.Fayol)
,管理就是决策,
— 赫伯特,A.西蒙( H.A.Simon)
管理包括五项基本活动: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激励与沟通;培训人才。
---彼得,德鲁克( P.Druck)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含义
管理就是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由管理主体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原则、程序和方法,对管理对象行使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控制、沟通等一系列职能与方法,从而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
我宁愿靠一百个人的百分之一的努力,而不愿意靠我个人百分之百的努力取得成功! ---保罗,盖帝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一、管理的含义管理者管理对象为客体的要素系统目标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学二、管理学的含义及性质
1.管理学的含义在总结管理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去研究社会各领域管理活动最一般规律和方法的一门应用性基础学科。
2.管理学的性质
---研究共性,而非特殊性的具体业务
---探讨基本理论与方法
---服务于组织中的主要管理者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二节 管理学学科与专业一、科学与学科、专业
学科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 ;
学科的第二种含义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专业一般指高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
第一篇 绪论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2 88 381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二节 管理学学科与专业二、我国现行学科专业体系三、管理学基础与专业管理学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三节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管理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历史
---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管理的基本要素
---管理的职能与方法二、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四节 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一、国内外历史经验考察
---管理是生产社会化与专业化分工的客观要求
---管理是当代人类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二、微观层面分析
---管理的集成、整合与放大作用
---管理的有序与效率作用
---管理的沟通与调节作用
---管理的激励作用第一篇 绪论现代管理思想决策 目标:系统优化、短期与长远利益、经济与 社会利益;程序:
科学化、民主化计划 基础:市场供求特点与变化趋势目标:整体利益最大化组织管理 专业化、协作化 ---全球化领导 领导者影响力激励 以人为本、能力导向、重视贡献、正向激励控制 集团与专业管理、方式各异与自觉反馈和调整沟通 快速化、双向化,组织结构分立化、扁平化、网络化
第一章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体系结构第五节 现代管理思想与传统管理思想第一章 思考题
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现代管理思想与传统管理思想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篇 绪论
第二章 学习管理基础的意义与方法本章主要学习内容
---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
---学习这门课的方法
---主要内容及体系结构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主要学习内容
中外著名管理实践活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第一节 古代管理实践管理来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活动,在求生存,
图发展的共同劳动过程中意识到管理,学会了管理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第一节 古代管理实践
工程实践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第一节 古代管理实践
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
---中国秦始皇的郡县制
---古罗马帝国的分权制
生产管理
军事组织和战争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
第二节 中外古代管理思想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见证
---工程建设
---军事战争
---名人传记
---历史小说和科研著作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第二节 中外古代管理思想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
--战略思想
--理财(商鞅变法,王安石改革)
---经营管理
---组织思想
--人才使用
--系统管理
--管理者素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三章 古代管理思想第二节 中外古代管理思想二,外国古代管理思想
1.外国古代管理思想见证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各种文史典籍
2.外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确定管理制度和组织程序
---重商思想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简图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主要学习内容
管理理论萌芽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管理科学理论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一节 管理理论的萌芽一、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1776
劳动分工的经济效益
生产合理化二,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滨逊,包尔顿关于科学管理制度与方法的运用三、罗伯特,欧文对人事管理的探索四、查尔斯,巴贝奇把科学方法应用于管理五、亨利,普尔提出科学管理的原则问题
近代管理理论萌芽的代表人物是谁?其主要贡献是什么?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二节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一、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1.技术背景 —第二次技术革命
2.经济环境背景 —经营规模扩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3.社会环境背景 ---资本主义由竞争走向垄断二、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人物
1.泰罗 --,科学管理原理,,1911
2.基尔布雷斯夫妇 --,动作研究,,1911;,应用动作研究,,
1917
3.爱默森 --,十二项效率原则,,1912
4.甘特 ---,工业的领导,,1916;,工业组织,,1919
科学管理之父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二节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作业管理
实行定量作业管理
---时间和动作研究
---任务管理
科学地选择和训练工人
实行差别工资制
向工人宣布劳资合作互利的思想
2,组织管理
计划与执行部门分离
实行职能组织 —职能管理式的组织制度
例外管理原理何谓例外管理原理?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二节 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四、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
1.将工人视为,机器人,
2.将工人视为,经济人,
3.过于注重企业的基层作业管理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三节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一、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代表人物
亨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
林德尔,厄威克
詹姆斯,穆尼
鲁舍,古利克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三节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二、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
1.法约尔组织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1)经营与管理的概念和职能
( 2)管理五要素
( 3)法约尔法则
( 4)管理的一般原则经营职能:技术、商业、
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劳动分工、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指挥、
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
人员稳定性、首创性、集体精神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三节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二、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
2.韦伯的科层行政组织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 1)存在明确分工
( 2)组织是根据规定的法规、规章组成的
( 3)组织中人员的任用
( 4)成员之间关系的完全理性准则
( 5)人员的升迁制度和工资制度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三节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二、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
3.厄威克的八项组织原则
( 1)目标原则
( 2)职责原则
( 3)责权相符原则
( 4)组织阶层原则
( 5)控制幅度原则
( 6)专业化原则
( 7)协调原则
( 8)明确性原则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三节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二、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
4.穆尼的组织管理三原则
( 1)以统一行动为目标的协调原则
( 2)以授权、尽责为基础的等级原则
( 3)以专业化分工为前提的功能原则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或职能联系成一个协调、整体的方法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三节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二、代表人物主要学术观点
5.古利克的管理,七职能,论( POSDCRB)
( 1)计划
( 2)组织
( 3)人事,包括职工的选择、训练、培养和恰当安排等
( 4)指挥,包括对下属的领导、监督和激励
( 5)协调
( 6)报告,包括下对上报告及上对下的考绩、调查和审核
( 7)预算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三节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三、古典管理组织理论的特点及局限性
特征
1.实践论
2.技术论
3.管理机械论
局限
1.组织原则过于抽象,且相互矛盾
2.经验成分居多
3.着重正式组织及作用研究,忽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和,人性,的研究
4.忽略了外界环境对管理的影响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四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定义行为科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和科学方法,从人的工作动机、情绪、行为与工作、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影响生产率因素的管理理论,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
产生背景
科学管理 劳动生产率提高 经济发展
科学管理过多关注职工物质需求,忽视其精神需求划分阶段
人际关系学说(人群关系学)
行为科学
〔 德 〕 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美 〕 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1940。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四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一、早期的行为科学 ---人际关系学说
1.霍桑试验( 1927-1936)
是谁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霍桑试验,的过程是什么?
学术著作?
2.人际关系理论主要观点
---职工是,社会人,
---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四节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三、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1.把企业外部影响作为常数,而注重研究企业内部的人、团体、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协调和冲突;
2.过分否定,经济人,概念,忽略了经济因素对人的制约;
3.注重用静态而不是动态、发展的观点分析人和团体的行为。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五节 管理科学理论一、产生的背景运筹学、系统工程、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研究的假设前提
1.组织的成员是,经济人,,或,组织人,,,理性人,;
2.组织是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
3.组织是由作为操作者的人和物质技术设备所组成的人机系统;
4.组织是一个决策网络。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四章 近代管理理论第五节 管理科学理论三、管理科学的理论特征
1.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各种功能关系;
2.多学科交叉配合的研究方法;
3.模型化、定量化研究;
4.决策是主要着眼点,经济效果标准是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计算机是主要运算工具。
四、管理科学理论应用于管理的主要方法
1.决策论
2.规划论
3.库存论
4.网络计划技术
5.排队论
6.对策论问题
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性。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特点及局限?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他们的理论贡献是什么?
什么叫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主要学习内容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学派及其基本观点
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1.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经济增长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理论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念经济增长 可持续增长 经济发展
国家发展战略
经济活动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 研发全球化
主导生产要素土地 资本 知识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2.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
(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科技新成果的迅速增长
---从科学发现、发明到应用的周期越来越短
---新产品、新技术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
( 2)科学技术的广泛渗透性
---科学技术向社会系统各领域的渗透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要素的影响
( 3)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与综合
---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新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
---解决现实问题所需多学科的联合
( 4)科学技术数学化
( 5)科技研发社会化项目 研发到成品 时间蒸汽机 1680-1780 100
蒸汽机车 1790-1894 34
蒸汽内燃机 1845-1883 38
柴油机 1878-1897 19
喷气发动机 1929-1943 14
涡轮喷气发动机
1934-1960 10
平面晶体管 1955-1960 5
原子弹 1942-1945 4
激光 1954-1955 1
科学革命?技术革命?
试举例说明?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3.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凯恩斯理论
----以解决就业问题为核心
----货币金融理论 ---流动偏好 — 交换、预防、投机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凯恩斯理论?
罗斯福新政?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根据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的观点
1.经验管理学派
2.人群关系学派
3.组织行为学派
4.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5.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6.决策理论学派
7.系统管理学派
8.管理科学学派
9.权变理论学派
10.经理角色学派
11.管理过程学派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一、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美 ]巴纳德代表作:,经理人员的职能,
1.关于组织及管理者的职能
组织 =协作的社会系统
管理者职能
( 1)设定组织目标;( 2)筹集所需资源;( 3)建立并维持一个信息联系系统;( 4)
充分运用各种基本的管理原则。
组织成员经营者、职工、股东和顾客(消费者、中间商、协作工厂、供货者)
2.协作系统三个基本要素
( 1)协作意愿
( 2)共同的目标
( 3)信息沟通协作系统是由组织系统、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及社会系统构成一个具体的整体。
协作意愿是指个人要为组织的目的贡献力量的愿望。
信息就是向个人传递情报或想法。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
二、决策理论学派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行为科学和系统论的观点,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主要观点:
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
2.决策过程,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
3.决策的准则 ---“令人满意,的原则;
4.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二、系统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卡斯特、罗森茨维克、约翰逊代表作:,系统理论与管理,,1963年
,组织与管理 ---一种系统学说,,1970年主要观点
1.系统哲学
2.系统管理
3.系统分析具体内容
1.观念上的系统性、整体性
2.企业的系统性:具有目的性的有机整体、开放系统、由子系统构成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三、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 —[美 ]德鲁克、戴尔代表作 --,管理的实践,( 1954),,有效的管理,( 1966),,管理:任务、
责任、实践,( 1974),,动荡年代的管理,( 1980)
经理的任务:
1.创造一个,生产的统一体,
2.兼顾企业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决策其共同的、基本的职能:
1.树立目标,方案决策,传达分解给有关人员
2.进行组织工作
3.进行鼓励和沟通工作
4.确定标准,对企业成果进行分析,对所有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
5.使职工得到成长和发展
6.目标管理何谓目标管理?
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二节 现代管理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基本观点四、权变理论学派代表人物 —[美 ]莫尔斯、洛尔施主张结合 X理论和 Y理论而权宜应变的经营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强调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
采取相应的不同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管理技术等,要求企业活动应无条件地服从企业外部环境的要求。
五、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 —哈罗德,孔茨和奥唐奈后期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后期的行为科学有关人的需要、
动机、激励过程以及行为改造问题的理论马斯洛 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 激励 -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 期望激励模式理论斯金纳 强化理论同管理有关的人性假设问题理论麦格雷戈 X-Y理论莫尔斯和洛尔施 超 Y理论威廉,达内 Z理论有关领导行为方式有效性的理论勒温 领导行为方式理论利克特 支持关系理论布莱克和莫顿 管理方格理论坦南鲍姆和施密特 领导方式连续性理论菲德勒 领导方式权变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人类动机的理论,1934
,动机和人,1954
主要内容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感情和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激励 -保健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 (Fredrick Herzberg)
,工作的激励因素,( 1959,与伯纳德?莫斯纳、巴巴拉?斯奈德曼合著)
,工作与人性,( 1966)
,管理的选择:是更有效还是更有人性,( 1976)
主要内容第一类因素是激励因素,包括工作本身、认可、成就和责任第二类因素是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和管理、技术监督、薪水、
工作条件以及人际关系等弗洛姆( V,H,Vroom)的,期望理论,
最具代表性的弗洛姆( V,H,Vroom)的,期望理论,
一个目标对人的激励程度受两个因素影响:
一是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
二是期望值,指人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
在弗洛姆之后,美国管理学家 E.洛克( E,A,Locke)和休斯( C,L,Huse)等人又提出了,目标设置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因素:
( 1)目标难度。
( 2)目标的明确性。
( 3)目标的可接受性。
这些关于需要和目标的研究,都成为设计业绩评价体系必须考虑的因素,特别是激励的过程理论中提出的若干要求,对于设计有效的业绩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强化理论( 行为修正理论 )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具体应用及行为原则
( 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 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 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 4)及时反馈
(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效
强化模式主要由,前因,,,行为,和,后果,三个部分组成
强化的类型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麦格雷戈,X-Y”理论
X理论:
( 1)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就会逃避工作。
( 2)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强制的措施或惩罚的办法,迫使他们去实现组织的目标。
( 3)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 4)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Y理论:
( 1)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
( 2)如果员工对某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 3)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 4)绝大多数人都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具备这一能力。
超 Y理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 约翰 ·莫尔斯 ( J.J.Morse)和 杰伊 ·洛希
( J.W.Lorscn)根据,复杂人,的假定,提出的一种新的 管理理论
基本观点
1,人们带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组织,但最主要的是实现其胜任感;
2,由于人们的胜任感有不同的满足方法,所以对管理要求也不同,
有人适用 X理论管理方式,有人适用 Y理论管理方式;
3,组织结构,管理层次,职工培训、工作分配、工资报酬和控制水平等都要随着工作性质、工作目标及人员素质等因素而定,才能提高绩效;
4,一个目标达成时,就会产生新的更高的目标,然后进行新的组合,
以提高工作效率。
Z理论
日裔美国学者 w.大内( Willam Ouchi)
主要观点
( 1)终身雇佣制
( 2)缓慢的评价和晋升
( 3)分散与集中决策
( 4)含蓄的控制,但检测手段明确正规
( 5)融洽管理人员与职工的关系
( 6)让职工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Z理论是,以争取既追求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尽量取得行动上的统一,。
领导行为方式理论
(一) 怀特和李皮特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美国 管理学家 怀特 ( Ralph K.Wbite)和 李皮特 ( Ronald Lippett)所提出的三种领导方式理论:权威( Authoritarian)。民主式( Democratic)及放任式( Laissez—faine)一般人所最熟悉的分类。
(二) 领导连续流美国管理学家 坦南鲍姆 ( Robert Tannen-baum)和 沃伦 ·施密特 ( Warren H,
Schmidt)
(三) 利克特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利克特的,工作中心,与,员中心,理论又称 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理论管理方法之一:,利用一命令式,方法管理方法之二:,温和 —命令式,方法管理方法之三:,商仪式,方法管理方法之四:,集体参与,方法
(四) 阿吉里斯的不成熟 —成熟连续流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现代管理论的基本特点
1.强调系统管理
2.把效率和效益结合起来
3.突出决策的重要地位
4.强调不断创新
5.重视定量化管理方法和自动化管理手段在现代管理和决策中的应用第二篇 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及发展第三节 管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一、知识管理二、创新型管理三,,以人为本,的管理四、文化管理彼得,
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管理的基本原理 管理的基本原则系统原理控制原理人本原理效益原理整分合原则层次管理原则相对封闭原则弹性原则反馈原则能级原则行为原则动力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管理的基本原理是对管理活动实质内容和基本规律的表述;
管理原则是管理基本原理在实践中延伸出来的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动准则;
管理的实质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管理者运用一系列职能对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对象及其运动过程进行动态的控制。
一、认识管理的对象
1.管理对象演化人、财、物人、财、物、
信息、时间人、财、物信息、时间文化、技术、方法四因素动态统一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一、认识管理的对象
2.现代管理工作的对象四个动态因素在运动过程中的统一
( 1)整体由管理者负责控制的一个整体;
( 2)部分构成整体的相对独立、有机结合的各个部分
( 3)相互关系整体与外部、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部分内部各要素
( 4)关系的变化管理对象现代概念 — 系统 —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二、认识管理过程
管理组织学派 —计划、组织、指挥、调解、监督、领导、激励、信息、沟通
管理过程的实质是各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周而复始、交错进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动态性过程 ---动态控制 ---控制原理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三、认识管理系统的核心和动力
生产力第一要素 — --人
现代管理工作核心和动力 ---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本原理
四、认识管理的目的
组织目标 —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效益原理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主要学习内容
系统的含义及特征
管理组织系统的性质及优化的基本思路
整分合原则和分层管理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一节 系统的含义及一般特征一、系统的概念
1.系统的概念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普遍的,因而系统也是客观的、普遍的、无所不在的。
2.系统的特征
( 1)整体性 启示?
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一节 系统的含义及一般特征
2.系统的特征
( 2)相关性
( 3)目的性
( 4)层次性
( 5)环境适应性
( 6)动态性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二节 管理组织系统的性质及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一、管理组织的系统性质现代管理组织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许多系统要素和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投入产出功能,处于一定环境之中的有机集合体。
( 1)管理组织中包含了许多系统要素和子系统,必须按照这些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特定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关系进行组织工作。
( 2)管理组织是具有特定投入产出功能的系统投入要素对象劳动手段信息加工转换形态变换时间变换场所变换产出物有形物无形物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一节 管理组织系统的性质及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一、管理组织的系统性质
( 3)任何管理组织系统都处于更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 4)管理组织作为人工系统同样存在一般属性二、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系统
1.含义和特点含义 它是以企业系统的生产技术经营活动为管理对象,由许多相关的生产要素、
生产环节、经营管理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集合而成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网络体。
特点
( 1)多层级、多目标
( 2)多功能
( 3)动态、开放的大系统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一节 管理组织系统的性质及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二、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系统
2.建立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原则
( 1)符合实际的原则
( 2)整体优化的原则
( 3)环境适应性的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三节 管理组织系统的优化管理组织系统优化的基本思想系统优化,即从整体的观念出发,全面综合地优化整个管理组织的活动。系统优化的基本思想是要求从全局、整体把握问题,同时对整体内的各个部分或要素进行结构分析和统筹考虑来保证系统整体的最优化目标,特别是要处理好局部优化和全局优化的关系。
系统优化的程序
(1)系统分析
( 2)系统设计
( 3)系统评价
( 4)系统实施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六章 系统原理第四节 系统原理的相应原则一、整分合原则二、分层管理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七章 控制原理主要学习内容
管理活动的动态性
控制的含义及基本要求
相对封闭原则、反馈原则和弹性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七章 控制原理第一节 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一、管理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
( 1)管理活动的过程,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调节控制等,
尤其是后二者属于动态的职能;
( 2)管理对象是一个动态系统
( 3)管理目标随着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和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二、管理的实质是对管理活动过程实施动态的控制管理过程的实质就是要把握管理过程或管理对象是运动、变化的,应重视搜集信息进行反馈和调节,保持充分的管理弹性,以及适应客观事物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有效的目标管理。
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七章 控制原理第二节 控制原理的基本内容控制的含义控制者按照给定的条件和预定目标对控制对象(一个过程和一序列事件)施加影响的一种行动,其目的是为了保持事物状态的稳定性或促进事物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换。
理解要点
( 1)控制要有明确的目标;
( 2)控制行为由控制主体和控制对象两部分构成
( 3)控制对象的行为必须有状态变化,且状态变化可以描述、观察
( 4)控制必须是目标和手段的统一
( 5)控制活动要有组织机构以及规章制度予以保障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七章 控制原理第三节 控制原理相应的原则一、相对封闭原则管理系统相对封闭回路注意:随时评估后果;从各种后果中寻踪追迹;有效发挥专家顾问的作用;注意封闭的相对性。
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七章 控制原理第三节 控制原理相应的原则二、反馈原则企业信息反馈结构图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七章 控制原理第三节 控制原理相应的原则三、弹性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八章 人本原理主要学习内容
人本原理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人本原理的相应原则
能级原则
动力原则
行为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八章 人本原理一、人本原理的含义人本原理就是指一切管理工作都应该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二、人本原理相应的原则
1,能级原则实质:量才用人、层次用人要求:按层次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管理者的能级对应相应的级别,且责权利统一;各类能级必须动态地对应。
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八章 人本原理二、人本原理相应的原则
2.动力原则
含义
动力形式
--- 物质动力
---精神动力
---信息动力
动力原则的正确运用
3.行为原则第三篇 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第九章 效益原理一、效益原理的含义效益原理就是指任何系统的管理中,都必须讲求实效,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来实现系统的总目标,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管理的根本目的 ---通过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
协调管理系统内各个部分、各个人的工作,以高效率的工作来保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主要学习内容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管理系统中的无形要素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有形要素(实体形态的资源) ---人员、资金、物一、人员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掌握一定技术技能、
劳动技能和管理技能的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一)管理者
1.管理者的 含义在管理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组织中担负对其他人的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工作的人员。
管理要素?
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2.管理者的分类高层管理者按组织层次划分 中层管理者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按工作领域划分 综合管理者专业管理者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3.管理者角色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角色理论

人际关系 信息传递 决策制定管理者的角色 挂名首脑 监听者 企业家领导者 传播者 混乱驾驭者联络员 发言人 资源分配者谈判者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4.管理者的技能要求高层 中层 基层概念技能人事技能技术技能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5,管理者的作用
( 1)为组织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动员下属去实现其目标;
( 2)合理地利用组织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来最优地实现其管理目标;
( 3)为组织确立某一种共同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理念,
以凝聚全体员工,形成团队力量。
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
(二)被管理者
1.含义被管理者是指处于从属地位的人,在组织中接受领导指令,具体实施任务和执行操作的各类人员。其素质构成:政治、文化、技术、业务、操作、
心理、生理等。
2.被管理者素质的决定意义
( 1)所有员工各方面素质、组织状况和劳动积极性决定着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
( 2)员工的素质决定着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在各领域的应用程度。
追求:凝聚力大、事业心强、文化素质高、业务技术熟练、体魄健康、组织合理的员工队伍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二、资金含义资金是管理组织中财产和物资的货币表现,是管理运转的润滑剂,
是进行经济活动,创造社会产品,增加社会价值的必要条件。
作用
( 1)资金是任何组织活动的起点;
( 2)资金的规模决定了经济活动的规模;
( 3)资金积累的速度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速度;
( 4)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组织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前提和可能条件;
( 5)为经济核算提供了统一的计量单位。
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一节 管理系统中的有形要素三、物原料能源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二节 管理系统中的无形要素无形要素 ---组织文化、技术、信息、时间、组织、环境、社会关系一、组织文化
1.含义一个组织在其组织活动中,长期倡导和实践并为全体成员普遍奉行的共同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总和。
2.层次器物文化 ---制度文化 ---心态文化
器物文化(行为文化),是最表层文化,它是组织文化的载体与外在化,是一种外显文化,包括组织环境、建筑风格、形象以及声誉,产品与服务质量、公共关系等一切表征现象;
制度文化 ---规范文化
心态文化,它包括潜藏在管理者和员工内心深处及组织中的某些思想、意识、信仰和价值观念等。
无形要素?
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第十章 管理的要素第二节 管理系统中的无形要素
3.组织文化在管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 1)组织文化能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组织人,。
( 2)组织文化建设能形成巨大的精神动力;
( 3)组织文化建设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内部文化氛围
( 4)组织文化建设能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目标
多个被选方案
一个一、什么是决策第十一章 决策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决策的特征
( 1)超前性
( 2)目标性
( 3)选择性
( 4)可行性
( 5)过程性
( 6)科学性赫伯,西蒙 —管理就是决策二、决策的分类
按重复程度常规决策非常规决策
按后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型决策风险性决策非确定型决策
按决策主体个体决策群体决策
按决策层次划分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第四篇 管理的要素和职能
科学决策的原则和程序原则
( 1)满意原则
( 2)层级原则
( 3)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原则
( 4)整体效用的原则
( 5)可执行性原则
( 6)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决策程序确定决策目标拟定被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
2、原则:
⑴自由想象
⑵利用别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灵感
⑶会议上不作结论
⑷题目不能带有过多的限制性条件
1、操作程序:
小型会议、与会者、相互启发、创造性思想、连锁反应
三、决策方法 — 定性决策方法三、决策方法 — 定性决策方法
1操作程序,
函询形式、集体匿名、思想交流过程
第一轮:
问题、背景资料 → 专家,意见和建议
预测组织者,归纳、统计第二轮,匿名反馈给专家
→ 预测组织者归纳、统计
……,
若干轮后
意见趋于集中,停止
2、好处,
匿名性
多次反馈
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
(二)德尔菲法三、决策方法 — 定性决策方法
(三)其他定性决策方法
( 1)哥顿法
( 2)淘汰法
( 3)环比法
( 4)归类法三、决策方法 — 定量决策方法
(一)确定型决策方法
1.盈亏平衡点法
2.经济批量模型
(二)风险型决策决策树
(三)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1.冒险法
2.保守法
3.折衷法
4.后悔值法
5.莱普勒斯法四、群体决策的利弊
个体决策
群体决策决策主体四、群体决策的利弊
1、群体决策的好处
⑴解决日益复杂的决策问题
⑵更多的可行性方案
⑶决策的全面性 ↑
⑷普遍的认同
⑸勇于承担风险
2、群体决策的弊端
⑴ 速度、效率 ↓
⑵ 可能为个人或群体左右
⑶ 关心个人目标
3、如何形成有效的群体决策
⑴创造性思维的领导、不同类型的人才的聚集
⑵勇于探索
⑶形成思想、评价思想分开
⑷延缓作出判断
⑸轻松的环境第十二章 计划第十二章 计划主要学习内容
计划职能及重要性
计划的内容和类型
计划编制程序
目标管理第十二章 计划一、计划职能及其重要性概念是指制定计划,即根据组织的内外部实际情况,权衡客观的需要和主观的可能,通过科学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需达到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重要性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效率性
5W1H?
三、计划的作用
1、为组织活动提供方向和目标
2、发现机会、减少风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3、力求经济合理
4、统一工作标准第十二章 计划二、计划的内容和类型内容目的或使命、目标、战略、政策、规则、程序、规划和预算等分类分类标志 类 型广度 战略性计划、战术计划时间跨度 短期计划、中期和长期计划企业管理职能 销售计划、生产计划、财务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
人事计划等第十二章 计划三、编制计划的计划
一、估量机会
市场需求
市场变化的趋势
竞争对手动向
自身的长处
自身的短处
二、确定目标
三、拟定方案
四、评价、选择方案第十二章 计划四、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 )
含义目标管理亦称,成果管理,。是指在企业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它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 1956年在其,管理实务,
中首次提出,乔治?奥迪奥恩 1965年在,目标管理,一书中进一步阐述。这一管理方法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和梅奥的行为科学理论(特别是其中的参与管理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
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 1)组织目标、各级管理目标、个人目标密切结合,形成目标连锁以利于实现总体目标。
( 2)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目标,实现目标管理主要采取职工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方法,以利于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
( 3)根据预期目标规定个人的主要职责范围、应达到的成果,并作为评定、考核个人贡献的标准,以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第十二章 计划四、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 )
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 TNE)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目标管理的缺点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 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
实际中的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第十三章 组织 ---组织概念
一、组织的含义按一定的目的和程序组成的的一种权责角色结构,
二、组织的作用
是高效实现系统目标的保证;
是其他管理职能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
三、组织工作原理
1、目标统一原理
2、分工协作原理
3、有效的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原理
4、权责一致原理
5、统一指挥原理
6、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
7、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理
8、高效精干原理统一指挥原则部门经理普通员工总经理指挥 请示
№ №
指挥 请示
⑴ 上下级:
命令链
⑵下级:
只接受一个上级的指挥
№多头指挥
⑶上级:
№越级指挥下级
⑷下级只能向直接上级请示工作
№越级请示首席执行官总裁副总裁地区
3
执行副总裁地区
1
地区
2
地区
4
地 区
5
副总裁 副总裁副总裁执行副总裁指挥链第十三章 组织 ---组织设计
一、组织设计的任务与步骤
1.确定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的活动
2.对目标活动进行分组并设计管理工作职位
(1)职位专业化
( 2)职位扩大化
( 3)职位丰富化
( 4)工作团队化
3.划分部门
4.结构形成第十三章 组织 ---组织设计
二、组织设计的依据
1.组织战略
2.环境
3.技术
4.组织自身状况 企业三、组织设计的原则
1.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
2.权责对等的原则
3.命令统一原则第十三章 组织 ---组织设计
四、组织设计时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
(二)直线与参谋
(三)集权与分权管理幅度 & 管理层次
(一)管理幅度概念:
主管:
直接而有效地管理下属的人数纵向管理层次
(二)基于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产生了两类基本的组织结构
( 1)特点,
① 管理幅度小
②从顶到底的距离远
⑵优势:
管理严密
上下级之间容易协调
分工明确
⑶弊端
①信息传递线路长失真 ↑
②较高的管理费用
③组织的协调工作量大
④不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才干
⑤控制工作的复杂化和困难化
1、直式样结构
(金字塔型)
管理幅度&管理层次
2、扁平型结构
⑴ 特点,
① 管理幅度宽
②层次少
(2)优势,
① 纵向信息传递速度快
②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积极性
③有利于组织培训和选拔下属
(3)弊端,
① 管理粗放
②上下级沟通困难
③上级负担较重管理幅度&管理层次
(三)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主管及下属双方的素质和能力
2、面对问题的种类
3、组织自身的条件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直线与参谋
职权是指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一种权力。
直线职权某职位或部门拥有的直接指挥权:
发布命令、指挥、监督下属直线主管参谋职权某职位或部门拥有的辅助性职权:
咨询、建议参谋人员、顾问、智囊团
职能职权
某职位或部门:
专业管理
职能部门参谋直线主管指挥下级
(三)正确处理三种职权间的关系
1、相辅相成、密切配合
2、正确发挥参谋的作用直线与参谋第十三章 组织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直线制
职能制
直线参谋制
直线职能参谋制
事业部制
矩阵制
多维立体制直线制职能制直线参谋制直线职能参谋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多维立体制第十三章 组织 ---人员配备
概念就是用合格的人力资源对组织设计确定的各层次各部门的职位进行填充和不断填充的过程。
任务物色合适人选优化组织人员结构,提高整体效率开发人力资源,充分挖掘人的潜力第十三章 组织 ---人员配备
工作内容和程序
制定用人计划,确定人员需要量
选配人员
对人员进行考评
制定和实施人员培训计划
人员配备的原则
因事择人的原则
量才使用原则
人事动态平衡原则
程序化、规范化原则一、人员需求分析
1、评价现有人员
2、预测和评估未来人员需求量
3、制定人员需求计划第十三章 组织 ---人员配备第十三章 组织 ---人员配备
1、内部寻找:
( 1)激励员工
( 2)政策连续性
( 3)人选更准确
( 4)节省费用二、人员聘任来源 2、外部选拔
( 1)注入活力
( 2)竞争压力
⑶防止,近亲结婚,
第十三章 组织 ---人员配备
三、管理人员的考评目的与作用
1.为人事调整提供依据;
2.为管理人员培训提供依据;
3.为合理确定管理人员的报酬提供依据;
4.促进上下级管理人员的沟通,激励管理者自我完善。
第十三章 组织 ---人员配备
四、人员培训
,没有个人的成长,就没有公司的成长,
1、新员工的培训
① 是否会被群体接纳?
② 能否尽快地融入到群体之中?
③ 公司当初的承诺是否兑现?
④ 工作环境怎么样?
① 公司概况
② 把新员工介绍给别人并带领他参观厂区或公司
③ 员工福利
④ 职位说明及职业必备
⑤ 法律文件与规章制度进入一个新企业,
你最担心的是什么?
培训内容
3、管理人员的培训
1、工作轮换
2、助理
3、临时职务代理
4、案例研究
5、参观学习
6、脱产培训第十四章 领导
主要学习内容
领导者的含义、权责及其心理素质要求
领导的含义、影响力及作用效果
西方领导理论
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第十五章 激励
主要学习内容
激励的含义与作用
西方激励理论
管理实践中的各种激励方法个人需求满足未满足的需要 动机 行为组织目标需求、动机、行为第十五章 激励 ---含义与作用第十五章 激励 ---含义与作用
定义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
作用
( 1)对行为的驱动与导向作用
( 2)激发积极性作用
( 3)促进目标一致化作用
( 4)增强组织凝聚力作用第十五章 激励 ---西方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人的需要,
低 → 高,5层
2、低层次的需要满足更高一级的需要
3,未满足的需要行为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例外,
理想、个人安危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人的需要,
低 → 高,5层
2、低层次的需要满足更高一级的需要
3,未满足的需要行为例外,
理想、个人安危激励因素(满意) 保健因素(不满意)
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监督、公司政策、工作条件工资、同事关系、个人生活与下属的关系、保障
(二)双因素理论
(没有满意 )没什么不满满意不满意没有 不满意
(消失 )
(三)期望值理论
1、内容:
M=V× E
M:
受激励的程度
V:效价
活动结果给个人带来的 价值
E:期望值
个人对实现这一结果的可能性的 判断
(达到目标的概率)
(四)公平理论
1、内容:
Qp/Ip Qx/Ix
=


Qp:对自己所获报酬的感觉
Ip,对自己付出的感觉
Qx,对比较对象报酬的感觉
Ix,对比较对象付出的感觉
2、结论:
不同单位的同一职务:
工资相近
同一单位的不同职务:
工资有差距
( 五)强化理论
1、内容:
①刺激有利时
行为会重复发生
如:努力学习
→ 奖学金
②刺激不利时
行为减少发生
消失
2、强化的类型
① 正强化:
奖励
行为加强
②负强化:
惩罚行为减弱直至消失三、主要激励措施
1,物质激励 和 精神激励相 结合
2,内在激励 与 外在激励 相结合工作本身:
工作多样化参与计划培训成绩强化:
接近目标自信心动力
3,长期激励 与 短期激励 相结合
4、个体激励与群体激励相结合邢慧娜、孙英杰金牌,
同等待遇
5、正面激励与负面激励相结合正面奖励不明显没有负面奖励惰性四、运用激励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1、对内:
公平感
2、对外:
竞争力机会均等同一考核标准奖惩要与绩效挂钩实施过程公正、透明第十六章 控制
主要学习内容
控制的涵义和职能
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内容
控制的类型
控制的程序和有效控制的要求
控制的基本方式第十七章 信息沟通
主要学习内容
信息沟通的含义、过程
信息沟通对组织的作用
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的网络特点
沟通障碍的不同分类及克服对策一、沟通的含义信息人 人
① 人与人

③符号二、重要性沟通情报化解矛盾组织活力思想 编码 信息的传递 接收 解码 理解发送者 接受者反馈四、沟通的基本类型
(一)正式沟通
1、含义:
组织:
结构系统信息流动的路径如:
文件传递定期工作汇报
2、渠道
① 下行沟通
高层
低层
媒介:
指示、谈话
② 上 行沟通
高层
低层媒介:
请示、汇报
(1)纵向沟通
⑵ 横向沟通
同一层次、不同部门
无隶属关系
⑶ 斜向沟通
不同层次
无隶属关系例如,人事部门一员工
财经系一老师正式沟通纵向沟通,
下行沟通
上行沟通
横向沟通
斜向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