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章 结语
● 回顾与总结
●问题与思考
●考试 -答疑 -
作业安排繁荣似锦,无限风光混沌初开,满目荒芜历史构造分析槽台 -板块及关系古板块的恢复方法相概念及定律生物的相标志 物理的化学的沉积环境地层的形成作用历史构造
( 灵魂 )
沉积古地理
( 血肉 )
地 层
( 骨架 )
概念、定律与接触关系类型岩石学划分、对比 古生物学构造学岩石地层单位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地史大厦总论回顾生物史-
沉积史-
构造史及其耦合关系(
全球+
中国)
创新型更替型科绝灭率 %
15
≥20
57
21
22
生物史
De
ep
bios
ph
ere
O3
D1
海平面变化和沉积史联合古陆的形成和分裂史及与生物分异度的关系
R-Q
Himalayan
Suture zone新联合古陆
(250Ma)
中 联合古陆
(850Ma)
古 联合古陆
(1400Ma)
原 联合古陆
(1900Ma)
始 联合古陆
(2500Ma)
Kxtb,01,46(8):646-650
生物史 -沉积史 -构造史与圈层耦合地球内能大陆地壳增长模式
BIFs
红层富铁古土壤贫铁古土壤硫酸盐碳酸盐极还原还原氧化二氧化碳氧气臭氧动物植物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N
2
- Q
4
强高山深盆,大江东去喜山运动 II
E
3
- N
1
弱高山深盆,大江东去喜山运动 I
K
2
- E
2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萎缩燕山运动 III
K
1
2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形成燕山运动 II
J
3
- K
1
1
西稳盆地萎,东火带东移燕山运动 I
J
1
- J
2
西稳盆地,东火活带印支运动 II
T
3
潮湿气候河湖碎屑印支运动 I,华南华北拼合
T
1
- T
2
干旱气候河湖碎屑海西运动,华北 Si ber i a 拼合
C
2
- P
2
海→陆含煤盆地华北隆升 O
3
- C
1

1
4
- O
2
滨浅海碳酸盐蓟县运动 800 Ma
Pt
3
1
青白口群:下→龙→景芹峪上升 1000 Ma
Pt
2
2
蓟县群:杨雾洪铁
1400 Ma
Pt
2
1
长城群:常串团大高吕梁运动 I I,1800M a
Pt
1
2
h 郭家寨亚群,红 M ol as se
吕梁运动 I,1900M a
Pt
1
2
h 豆村 → 东冶亚群五台运动 22 00M a
Pt
1
1
五台群阜平运动 25 00M a
Ar
4
单塔子群迁西运动 30 00M a
Ar
1 - 3
迁西群欧亚板块华北板块原地台陆核
N
2
- Q
4
强高山深盆,大江东去喜山运动 II
N
1
- E
3
弱高山深盆,大江东去喜山运动 I
K
2
- E
2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萎缩燕山运动 III
K
1
2
松辽华北江汉盆地形成燕山运动 II
J
3
- K
1
1
西稳盆地萎,东火带东移燕山运动 I
J
1
- J
2
西稳盆地,东火活带印支运动 II
T
3
潮湿气候海陆交互印支运动 I,华南华北拼合
T
1
- T
2
干旱气候滨浅海海西运动
D
1
- P
2
碳酸盐碎屑岩含煤广西运动,扬子华夏拼合
S
1
- S
3
非补偿 → 过补偿碎屑岩
O
1
- O
3
滨浅海碳酸盐

2
- ∈
3
白云岩,化石稀少

1
滨浅海碎屑岩→碳酸盐
Z
2
陡山沱→灯影:碳酸盐
Z
1
莲沱→南沱:碎屑岩冰碛岩晋宁运动 II,800 Ma
Pt
3
1
马槽园组:磨拉石晋宁运动 I,1000 Ma
Pt
2
神农架群
1600 Ma
Pt
1
空岭群欧亚板块华南板块扬子
,
华夏板块原地台陆核

陆陆海海海海华南—
华北及邻区地史回顾
(据王鸿祯等,2000;下同)
中国构造阶段沉积层序海平面变化中国早古生代沉积层序海平面变化中国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沉积层序海平面变化中国侏罗纪
-白垩纪
-新生代沉积层序和海平面变化泛大陆旋回、构造演化阶段、层序地层 -海平面变化与重大地质事件对比地史发展特征和规律,阶段性 ;等时性 ; 旋回性 ; 相关性 ; 方向性地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阶段性 ; 等时性 ;旋回性相关性 ; 方向性繁荣似锦,无限风光混沌初开,满目荒芜岩石圈,陆核 → 微板块
→ 板块水圈大气圈,无氧 → 含氧 → 富氧
Ar
Pt
Pz
Mz-裸 +爬
Kz-被 +哺
1900
900
300
600
0
600 400 200 0
Ed Cam O S D C P Tr
地质年代(百万年)
J K T
科的数量新元古代古 生 代 中 生 代 新生代寒武纪型生物古生代型生物中生代型生物
Sepkoski,1982
地史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1 生物史的基础仅涉及宏体生物 (2%)
大细胞藻类 异养细菌消费者微型生物生产者鱼,虾,贝病毒风光不再
……
你抢我吃的?
!!!
我还有自养的绝活 !
我是上帝
(最大的消费者 )
还原者?
我才是老大 !
2 生命之树的形式与内涵? 渐变与突变 ; 基因水平转移与种间生殖隔离
(马 +驴 → 骡子 )
网状进化树
Deep biosphere
3 生命是如何起源的? 地内 /地外 ; 表层生物圈 /深部生物圈 ; 上帝 /自然? 生命为何都是碳骨架的?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环境决定生物,Ar无生物
→ 原核生物 ; S时植物大举登陆并出现昆虫 ;极端环境加速生物演变 ;环境恶化导致生物大绝灭 ;微生物 -生物链生物改变环境,蓝菌的出现导致含氧 -富氧大气 -水圈的形成 ; 没有生物圈的调节,地球环境将恶化到金星 -火星 -月球状态 ;P/T大绝灭使地球环境倒退了 3亿年 (O2减少,CO2增加,竹叶状灰岩 )
新元古代
( 850-635Ma)
雪球地球
5 时装相 /fashion facies
3价铁的氢氧化物
BIF;砂岩中的干裂 ;生物礁 ;竹叶状灰岩 ;污染 +垃圾沉积
6 环境变化的自然与人为因素问题据 A,Ronov等,1977
碳酸盐沉积减少与大气 pCO2的关系?
陆相火山沉积增加与大气 pCO2的关系?
大气 pCO2增加的人为贡献有多大?
古生代以来沉积岩类型百分比统计
7 跨域地史类比分析的问题?
将今论古将古论今将古论古将今论未来将天论地将地论天跨时间域? or !
跨空间域? or !
The earth is the key to the celestial bodies
Bio-sed-tectono-historyUni
fo
rmi
tar
ian
ism
8 地质年代表与地史学的分析精度
3800 Ma
0 Ma
地球科学在
GSS
P上的平均分辨率仅为
35.
2 Ma
Geobiology
以人为本个体世代,
分 → 数千年物种延续,
1-30Ma
地球的生命、气候、天气系统和能量、水、碳循环等并不都是以
35.2Ma的时间尺度工作的
3258M
a/12=
27
1.5
Ma
542
Ma/
96=
5.6
Ma How do the earth & life work?
9 自然过程中的生命过程与物化过程为何完全不同?
熵增熵减两者均不可逆
010041+011041-3班地史学考试 -答疑 -作业安排
1 考试内容,总论 ; Pz 轮廓 +细节 ; Pre∈,Mz,Kz轮廓为主
2 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3 考试时间,06-7-5(三 ) 上午 8:00-10:00
4 考试地点:教 1楼 -402,403,404,406教室
5 答疑时间 6.19(一 ) 16:00-18:00 (主 -522)
和地点,6.21(三 ) 16:00-18:00 (主 -522)
6.23(四 ) 16:00-18:00 (主 -522)
7.4(二 ) 10:00-12:00 (主 -522)
6 作业与要求,各班学习委员和班长 负责将每位同学的课程学习设计 II 的全班汇总电子文件刻成 1个光盘于 7.4(二 )10:00在主 -522室 交龚一鸣 ; 施秋华总负责将,Historical Geology,书收齐于 7月 4日上午归还尹老师补充说明光盘名,010041,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II
文件结构,010041,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II
(总文件夹名) →
0100401王昆 -II (文件夹 /文件名) ;
0100402 刘函 -II
……
1 内容要求
1.1 课程内容概括与分类(附参考文献,>5篇 /部 ;
英文文献 >2篇 /部)
1.2 你最感兴趣的内容和章节
1.3 你认为拟采取何种学习和投入方式才能真正将地史学学好
1.4 预期的学习目标、效果、质量监控措施及其实现、履行情况
1.5 你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1.6 小论文,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2 格式和字数,A4页面,(5000 +3000)+字(包括文,图,表)
3 成绩评定 (设计 I &II占课程成绩的 30%)
4 举例作业,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II
,地史学,课程学习设计 -II
刘函地球科学学院基地班,010041-02
2006-07-04 (二)
正文参考文献
[1] 刘本培,全秋琦,地史学教程,北京:地质出版 社,1996,1-277。
[2] Wicander,R.,Monroe,J,S.,Historical Geology (third edition),Pacific
Grove(CA),Books/Cole,2000,1-580.
[3] Zalasiewicz,J.,Smith,A,et al.,Simplifying the stratigraphy of time,
Geology,2004,32 (1),1-4.
[4] 龚一鸣,殷鸿福,童金南。 地史重大转折期环境变化综述。 地质科技情报,
1998,17( 4),101-106。
[5] Jackson,J,B,C.,Johnson,K,G,Measuring past biodiversity,Science,2001,
293,2401~2403.
That is all
for
Geo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