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设定。
包括: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1.定义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
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2.意义:
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1)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2)明确会计主体,才能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
(3)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
3.注意: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的区别
(二)持续经营
1.定义
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
2.意义
明确这个基本前提,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并作披露。
例如:采用历史成本计价、采用计提折旧的方法。
3.注意
不符合持续经营前提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会计分期
1.定义
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
2.意义
(1)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财务报告,及时提供信息。
(2)对会计原则和政策的选择有重大影响
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进而出现折旧、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
3.注意: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
年度和中期。
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四)货币计量
1.定义
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2.意义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3.注意有些指标不能用货币反映。
例如:企业经营战略、信誉度、地理位置、技术开发能力等。
为了弥补货币量度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性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