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单元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 心理学概述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2,心理学的学科门类 (*只因研究目的不同而相对划分 )
理论心理学
(一般心理学 )
比较心理学与动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经济心理学
……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 着重于 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可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效应。
3,普通心理学的定义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 普通心理学具有指导其他各分支心理学的作用 。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 与 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 。
心理学基本原理 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 心理实质的问题 为核心,
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
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 。 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 。 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 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 。 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心理学理论倾向 。 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论述 。
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
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
构造心理学构 造 心 理 学 的 奠基 人 为 冯 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 E,B,Tichener) 。 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 铁钦纳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 在他的实验室中,他只允许被试者报告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内部经验,不许涉及外界事物的意义和功用,否则就认为被视为犯有所谓,刺激错误,,即误以客观存在为意识内容 。
由于构造心理学为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狡窄和脱离生活实际,
同时又把内省法看作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因而遭到欧美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 还在铁钦纳在世的最后岁月,构造心理学便已逐渐削弱,最后趋于瓦解 。 但是它同时也从反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
▲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对任一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并把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称之为 ‘ 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先驱是詹姆斯 ( William James),其代表人物有杜威 (John Dewey)和安吉尔 (J,Angell)
等等 。 机能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代表了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 。 机能心理学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 机能心理学不仅研究意识内容,还研究意识是怎样进行和为什么进行;机能心理学把心理过程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生物学需要的过程,因此它具有功利和实用的精神 。 在研究方法上,机能心理学同时采用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 。 同意实验法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
但承认适当地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心理学是不容易的 。 也同意采用文化产物分析法,主张用日常生活的观察资料来补充科学观察之不足 。 由于机能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已从单纯主观方面扩大到心理的客观方面 (外部行为 ),
因此,这个学派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拓了道路 。 但机能心理学本身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丧失了影响力 。
格式塔心理学考夫卡( Kurt koffka,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于 190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参加了韦特海默进行的似动现象实验,并成为格式塔学派的主要发言人。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 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
观察者是克勒和考夫卡 。 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 垂直 (a)和一条水平 ( b) 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 。 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
例如 2000或 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 a线,后见 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 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 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这便称作似动现象 。 韦特海默解释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 。 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
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 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
▲ 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
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
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 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 。 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 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 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斯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 。
小结与延伸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 Gestalt)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 (格式塔 ),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他们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韦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等人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渐渐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皮尔斯的咨询理论直接受到他们的格式塔思想的影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皮尔斯原先是从事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研究的,但是在一次心理分析年会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脱离心理分析学派,提出格式塔疗法( Gestalt therapy),他认为这种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这种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
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二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动态)
个性心理
(静态)
认知过程(知)
情感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 )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意志品质意志行为情感情绪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表像)
思维(言语)
即:人格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 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 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情感 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 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 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 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
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 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
1,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必要条件无大脑便无心理可言;最高级的动物也只存在思维的萌芽;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思维。
2,人类对大脑功能的认识过程
灵魂说,古人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来说明心理活动的种种性质,以猜想的形式萌发了古代的神经心理学思想。
心脏说:
脑髓说,把脑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 认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颅相说,1796年,德国神经解剖学家加尔发表了机械定位的学说,认为脑中有很多独立器官,每一种器官都控制着一种单独的,
天生的心理活动功能 。 脑器官本身在颅骨上又有相应的突起 。 这种学说后来便发展成为影响很大的颅相学 。 颅相说,的出现使人们有一个时期特别关注人颅骨表面的构型和隆起 。 人的各种精神特质都在颅骨的 外形上反映出来,很早就有人试图从人的面相,颅相或骨相来推断人的善恶 。
大脑机能定位说,把脑的某一区域和某种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这就是神经心理学中的“定位主义”的开始。
二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充分条件
2,以“狼孩”、“猪孩”为证
▲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
▲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不是物质的。不能混淆,否则易犯庸俗唯物主义错误。
(* 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
三 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1.心理与行为
2.心理的可知性
▲ 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
四 心理学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
1.心理活动的实质决定了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3,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与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作为哲学奴仆的哲学心理学艾密浩斯语:“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初心理学是附属于哲学的襁褓的,在心理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时候,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关于心理现象的思想、观点也已有很多,所以说,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为时较短,在心理学界大家公认的心理学独立,即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以 1879年德国心理学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的,因此,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历史也才不过一百多年。
心理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代医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 科学心理学 的诞生,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生育的新生儿就是心理学。
威廉,冯特 ( Wilhelm Wundt,1832年 8月 16日 ― 1920年 8月
31日 ),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 。 他的
,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
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
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
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 。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
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枝 。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连的 。 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 。
冯特自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他的某些观点由铁钦纳继承,发展成为构造心理学 。 他的主要贡献是使心理学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
威廉,冯特
2.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的产生
A.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K:公式
K —— 常数
I —— 刺激强度
Δ I—— 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
▲ 例如,30g的重量只要增加 1克就能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而
300g的重量要让人们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只增加 lg就不够了,它要增加 10g才能感觉出比较重 。 这就是说,对重量变化的感受能力不能以一个绝对量来表示,而要说明它与原来重量的相对值 。
RkS l o g,?公式
S——心理量 K——一个常数
R——物理量 S和 R的关系是对数关系
B.韦伯 –费希纳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对韦伯定律加以改进,提出新的公式,后人称之为韦伯 –费希纳定律,并以此为基础,
创立了所谓的心理物理学
艾宾浩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1850-
1909),他在 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 多 的领 域 之一,而 艾宾 浩 斯正 是发 现 记忆 遗忘 规律 的 第一 人 。
▲ 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实。
二 学派的分争
1.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冯特(德国)、铁钦纳(美国,冯特的学生)
基本观点:用化学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
用内省方法进行研究,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美国)、杜威(美国)
基本观点:反对把心理分解为元素,认为心理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机能,它是一种不可分解的“意识流” 。
3,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美国)
基本观点:主张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只关注 S–R,被人们戏称为无脑心理学。
▲ 早期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4,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托尔曼 ( 美国 ),斯金纳 ( 美国 )
基本观点,改造老行为主义,提出 S–O–R;提出强化理论,R =f( S),即行为反应 ( R)
乃通过强化 ( S) 而得来 。
早期行为主义者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而行为遵循简化了的,刺激 -反应,
公式,按照这个公式,人们发现相同的刺激并不得到相同的反应,因而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批评 。 新行为主义者在 20年代末和 30年代初,借助于受刺激的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克服了这个公式的缺点,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 。 新行为主义者反对行为的生理分析而主张行为的心理分析 。 指责,刺激 -反应,公式不过是一种肌肉收缩的生理学,而非真正的心理学 。 他们认为所提出的中介变量是同可以观察到的周围事件和行为表现相关联的,而且可以根据这些事件和表现推断出来 。
指出中介变量是与实验变量 ( 亦称自变量 ) 和行为变量 ( 亦称因变量 ) 相关联,它中介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并可用下列公式说明行为变量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R=f(S,P,H,T,A)。
式中 R代表行为变量; 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总称实验变量 。
▲ 在 S(刺激)和 R(反应)之间的 O(有机体)内部发生了什么。
5,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又称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德国)
基本观点: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用整体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为在人的认知结构中存在一种促使人们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对象)的动力或张力,此即格式塔( Gestalt,相当于英文 Whole)。
举例说明,
6,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德国)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Libido,力比多);提出潜意识概念,
并用以解释人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与变化。
举例说明超我自我本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结构 人格结构
Superego
Ego
Id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 5月 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 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 ·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 ·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 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 1939年 12月 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年与 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 ·欧的 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
后又师从 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Frend Sigmund 1856—1939)。
7,新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物:荣格、阿德勒、霍尼等(德国)
基本观点:反对老精神分析用性驱力 ( Libido) 解释一切的泛性论,提出自己不同的心理发展驱力学说和理论解释体系,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 。
荣格认为,无意识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集体的,来自一个共同发展历史的心理内部能量和形象界定了集体无意识 。 荣格对一般概念的象征模型 ----原始模型特别感兴趣 。 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人都有共同点 。 荣格认为某些思想和观念的倾向是遗传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 。 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原型是领会和构筑经验的方式 。
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 ——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 。,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 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
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的意义 。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为探索人灵魂深邃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 。 在这种意义上说,
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 。 正像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 。 与其说是列奥纳多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作品,还不如说是某种冥冥之中的集体无意识成全了他们的艺术悟性,
使他们有可能为艺术历史长廊留下,最后的晚餐,,摩西,,维纳斯的诞生,。
荣格的心理分析 --原型荣格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 他说,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 ‘ 种族的记忆 ’ 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 。,
原型不是经验,它的印象是经验 。 原型用原始的形象来表达 。 荣格认为原型的人格组合中最重要的是人,阿尼玛 ( 男性心中的女性形象 ),阿尼姆斯
( 女性的男性形象 ),预兆和自我 。 在这些人格组合中,人是与人格日常功能最相关的原型,而自我原型是人格固有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 。 影子是潜在的最危险和最强有力的原型,代表了与自我有意识的觉知差异最大的人格部分,影子里包括着不可接受的性冲动,动物性冲动和攻击冲动 。 荣格认为男人倾向于把他们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其他男人的身上,从而引起了男人之间不愉快的感情,女人将影子冲动地投射到其他女人身上,人的原型通过社会期待充当稳健之人,或者隐藏影子来表达自身,更广义地说,影子能被两种性别投投射到许多客体上 。
有一个来访者,男性,23岁 。 半年来,怀疑老婆和他的朋友有染,经常去喝酒,喝完酒,就觉得有一股热气冲上脑袋,想去杀人,打人,这时如果碰到老婆或是那个朋友,就动手打人,甚至想用刀或枪杀死他们,每次都被家人劝下 。 昨天,把老婆打骨折了,住院治疗 。 他的内心非常害怕,内疚后悔 。 做意象对话时,看见房子里,坐着就是那个朋友,他意念里就是冲上去,拿起墙上挂的手枪,
瞄准枪杀 。
可见这是影子的攻击冲动,性冲动,动物性冲动 。 来访者把自己影子的冲动投射到这个男人身上,从而引起仇恨,愤怒;平时,他试图寻求酗酒来解脱,谁知借酒消愁愁更愁 。 酒后,攻击暴力行为出现了 。
如果影子被压抑,来访者会感到害怕恐惧 。 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他把影子引入意识中去,克服暴力攻击行为 。
案例:
8,日内瓦学派
代表人物:皮亚杰 ( 瑞士 )
基本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创立发生认识论 。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功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 (也称“图式” )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图式扩充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图式改变 )。
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 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乃精神分析 ) ;
它既反对第一势力把人等同于动物,又反对第二势力视人为病态的社会动物,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人为本,研究健康的人,具有尊严的人,自我实现的人 。 代表人物为罗杰斯,马斯洛 。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当今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如人工智能。
3.生理心理学可以说,达目前为止,人的大脑仍然是一个,黑箱,,还有无数的秘密尚未解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大显身手 。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科学的手段
2.科学的态度
(二)辩证发展原则
1.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研究
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待心理研究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自然(一般)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
(二)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提问,通过对其回答内容的分析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1.访谈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
(三)个案法
1.定义:
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进行多方面详细而深入研究的方法。
2.应该慎重对待个案法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
(四)实验法
1.定义:实验法就是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2,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因果关系第四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 神经元及其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我们把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神经元
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信息) ——将作为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生物电能(神经冲动)
传递信息 ——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
(感觉器官?感觉中枢或运动中枢
效应器 )
整合信息 ——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冲动的传递
3.神经元的分类
⑴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⑵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⑶ 中间神经元 ( 即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
二 神经系统概观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脑脊髓脑干小脑前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延脑网状系统脑桥中脑间脑脑神经( 12对 )
脊神经( 31对 )
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个神经,外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它包括由 12对脑神经和 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
位于延脑和脑桥的后方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脑脊髓脑干小脑前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延脑网状系统脑桥中脑间脑脑神经脊神经人脑各部位胼胝体大脑(也称端脑)
二 外围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脑神经( 12对)
结构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功能
12对脑神经中,既有感觉神经,又有运动神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
脑神经的名称、分布及性质名称 分布 性质
1.嗅神经 鼻腔上部粘膜,接受嗅觉刺激 感觉性
2.视神经 眼球视网膜,接受光线刺激 感觉性
3.动眼神经 大部分眼外肌和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运动性
4.滑车神经 眼球上斜肌 运动性
5.三叉神经 眼神经分布眼裂上的皮肤和眼鼻的部分粘膜。
上颌神经分布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及上颌牙齿。
下颌 神经分布口裂以下的皮肤,舌前 2/3及下颌牙齿,司感觉,还有肌支分布于咀嚼肌感觉性感觉性混合性
6.外展神经 眼球直肌 运动性
7.面神经 分布于表情、肌、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传导舌前 2/3
的味觉混合性
8.听神经 分布于耳蜗和前庭半规管,管理听觉和平衡觉 感觉性
9.舌咽神经 管理咽、舌头 1/3的一般感觉和味觉、支配腮腺和部分咽肌 混合性
10.迷走神经 分布于咽喉和胸腹腔脏器,管理运动、分泌和感觉 混合性
11.副神经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运动性
12.舌下神经 分布于舌内、外肌管理舌的活动 运动性
2.脊神经 ( 31对 )
由 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 1
对尾神经构成 。 均从 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
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
3.自主神经系统
构成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的支配概观
功能
A.自主神经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具有拮抗作用 。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节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
C.自主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但经特殊训练,
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D.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即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4、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半球覆盖着
构成间脑 = 丘脑 +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功能
A.丘脑是中脑网状结构最高部位的终端,在控制睡眠和觉醒等意识状态中起重要作用。丘脑,又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除嗅神经外,其他感觉神经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
( 即通过丘脑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和 )才能到达大脑皮层。
B.上、下、底丘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活动的直接中枢,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激活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背侧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上丘脑
5、小脑小脑位于延脑和脑桥的后方,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的机构。
6、边缘系统
构成在大脑两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 大脑(端脑)
与 间脑 交接处的边缘,称为边缘叶。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几乎围绕胼胝体一圈,共同组成边缘叶 limbic lobe。 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功能以前认为边缘系统主要与嗅觉有关,因而被称为“噢脑”,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边缘系统的功能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等;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中枢,它向大脑传递神经冲动,或把大脑发出的指导令传递到效应器;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二)脑干
构成脑干 = 延脑 + 脑桥 + 中脑 + 脑干网状结构
功能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分,也是许多基本生命中枢(如 呼吸、心跳、消化、睡眠、体温 )所在处。
人脑各部位胼胝体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⑴ 延脑延脑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等,即为 呼吸、心跳 的中枢。
此外,从身体两则末的神经纤维,经 延脑 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则成为对侧传导和对侧支配的状况。
⑵ 脑桥脑桥位居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从而发挥协调肌体两侧活动平衡的作用。脑桥起到了沟通大脑与小脑及小脑两侧的桥梁作用,故名脑桥。
⑶ 中脑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故名 。
中脑是 视觉与听觉 的反射中枢,举凡瞳孔,眼球的活动,均受中脑控制 。
⑷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分散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纤维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的结构,它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 。 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 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
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
四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端脑,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 。
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 包括大脑皮质
(大脑皮层 )和大脑白质 。 沟,回是由于各部分皮质发展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 发展缓慢的部分陷在深部成为沟;发育快的部分隆起成为回 。
大脑沟回的形成使得有限的颅腔内容纳了更多的神经细胞 。
( 一 ) 结构
1,大脑两个半球 ——左半球与右半球
2,大脑皮层 ( 灰质 ) 与胼胝体 ( 白质 )
3,大脑皮层四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4,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人脑各部位胼胝体纵裂外形和分叶枕前切迹顶枕沟中央沟外侧沟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 (外侧面)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 (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带扣 回胼胝体海马旁回钩距状沟舌回边缘叶机能定位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区,称为 × × 中枢。
6,嗅觉区
10,书写中枢 ( 8,额中回后部 )
11,听觉性语言 (听话 )中枢 ( 22,颞上回后部 ):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听不懂,,不能理解他人讲话的意思,故不能正确回答( Wernicke
12.视觉性语言 (阅读 )中枢 ( 39,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看不懂” 已认识的文字,不理解句意
8.内脏活动中枢 边缘叶
4
46
6 3
1 2
17
41 42
7,味觉区主要中枢的位置
1.(第一 ) 躯体运动中枢 ( 4,6 区,中央前回 )
2.(第一 ) 躯体感觉中枢 ( 3,1,2 区,中央后回)
3,听觉中枢 ( 41,42 区,颞上回和颞中回)
4,视觉中枢 ( 17 区,枕叶)
9,运动性语言 (说话 )中枢 ( 44,45)
Wernicke 区
Broca 区边缘系统
3922
8
44,45
(一)功能
1,皮层感觉区(中枢)
视觉区(枕叶后端)
听觉区(颞叶的颞上回)
躯体感觉区(顶叶的中央后回)
2、皮层运动区(中枢)
额叶的中央前回
3、皮层联合区皮层联合区不直接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相联系,而是起着联络、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
它在皮层中执行高级的心理功能 。
(三)活动特点
1、交叉传导与支配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和交叉支配的。
2、皮层区域大小与灵敏度不论感觉和运动,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 脚在上,头在下 。而且身体敏感或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大;迟钝、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 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小。
五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单侧化与优势半球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上的不对称性称为单侧化,某方面功能占优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
2、大脑左半球言语及与之相关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
数学运算等)的优势半球。
▲ 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而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
3、大脑右半球非语言参与的空间知觉、形象思维(如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与识别的优势半球。
4、布洛卡区(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1860年法国军医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伤者导致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尽管发音器官完好,但不能说话,能听懂别人说话、能写字、阅读。
其发现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功能优势。
5、裂脑人问题
20世纪 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 ( R.Sperry) 进行了,割裂脑,实验 。 切断病人 ( 两个右利手被试,术前均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和画画 ) 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 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 。
手术前,左、右手都能写字、画画;
手术后,只能右手会写字,左手会画画;右手不再会画画,左手不再会写字。
解释,切断后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
▲ 该实验进一步证实,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想象思维占优势。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一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
生殖腺;各腺体之间相互支配,共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内分泌系统二 垂体腺与肾上腺
1、垂体腺
构成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
垂体腺 = 垂体前叶 + 垂体后叶
功能垂体 前叶 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垂体后叶 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2、肾上腺
构成肾上腺位于肾状的上部。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 + 肾上腺髓质。
功能
⑴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
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⑵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是刺激交感神经,可增高血压、加速心跳、使胃肠肌肉放松、瞳孔放大等。
肾上腺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3,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代谢,
增进机体的发育 。 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可致甲亢征;儿童期分泌不足可致其发育受严重影响,可致呆小症 。
#而那些身材异常矮小的侏儒 ( 一般身高在 1.2米以下的成人就是患了侏儒症 ) 大多数是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造成的 。
4,男性的性腺是睾丸,女性的性腺是卵巢 。 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形成;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 。
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
第三单元 巴甫洛夫学说简介一 巴甫洛夫其人二 巴甫洛夫学说
1、兴奋与抑制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 基本过程 是 兴奋和 抑制 。
巴甫洛夫 ( 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1849~ 1936) 俄国生理学家 。 1849年 9
月诞生于俄罗斯中部小镇梁赞 ( Рязань),1936年 2月卒于列宁格勒 。 1875年从彼得堡大学理科毕业后,又进入彼得堡军医学院学医,1879年毕业,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医师证书 。 1883年获博士学位,任生理学讲师 。 1884~ 1886年在德国路德维希和海登汉因实验室进行心血管和胃肠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 1888~ 1890年在彼得堡包特金实验室进行循环和消化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 1890~ 1925年任军医学院药理学教授,生理学教授 。 1891年起又兼任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 。 晚年又领导了苏联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 即今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 ) 的工作,直至
1936年逝世 。
荣获 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他在消化生理学上的贡献对该学科的主要认识得到改变和扩展
兴奋兴奋是指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关系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 第三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
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应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 (脑和脊髓 )、传出神经和反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反射环)
反馈是把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会的先天性反射,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基础上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A、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模型;
B、多级条件反射系统模型( 经典条件反射的延伸 );
C、婴儿与妈妈条件反射形成模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食 物信 号
UR(非条件反射)
CR(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模型狗流唾液信 号 3
信 号 2
信 号 1
食 物 狗流唾液多级条件反射系统模型
UR
CR1
CR2
CR3
妈妈
(这个女人 )
妈妈
(声音)
UR(非条件反射)
CR(条件反射 )
婴儿与妈妈条件反射形成模型婴儿不哭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
斯金纳 ( B.Skinner,1904—1990)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R=f( S.A) 。 R为反应,S
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变量,
即,第三变量,。
人类行为有,前因 -后果,的关系,即前一个行为后果,可以是后一个行为的激励因子并决定以后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强化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 斯金纳在实验箱内放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老鼠,老鼠在箱内乱窜时,偶尔按压了一下能掀动食物的横竿获得了食物,强化了几次之后,条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 。 笼子外面连接的一些设备会自动地在移动纸带上画出一条线,一分钟一分钟地记录下压下横杆的次数,
从而记录老鼠的行为 。 踩竿反映是对环境,操作,,因此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主要区别在与: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是主动的,自身产生某种行为,称为自由操作行为;也就是说,前者是一个反映 -刺激 -反映 -刺激过程,而后者则仅是一个刺激 -反映过程 。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强化有助于形成某种行为,
而消极强化则有助于消退某种行为,如对孩子某种行为的鼓励可以促成孩子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对孩子某种行为的责备或惩罚有助于孩子改变放弃该行为 。 在此基础上,斯金纳指出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并提出行为矫正技术,强化作用是决定人和动物所做所为的关键因素 。
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具体的刺激作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为人与动物共有。
如灯光、铃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独有的。?
如:电铃坏了,取而代之以“下课了”;
前面的人看到蛇后跑喊“蛇!蛇!”后面的人跟着跑起来。
?面对一只狗,先喊“棍打”,再真用一根棍子打它,它跑开,以后一喊“棍打”,狗就会跑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
扩散和集中
相互诱导
动力定型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有时会受到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 如突然出现的强烈铃声会使正在进行的灯光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超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
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称作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例如 40瓦的灯光形成条件反射后,其他的灯光如 80瓦也能引起反应 。
但是如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物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 。
扩散和集中扩散和集中 是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
扩散某处神经细胞兴奋 → 周围神经细胞兴奋,如条件反射的泛化 ;
集中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不同刺激,形成分化,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 。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
就容易集中 。 例如,当人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
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而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我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这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 。
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 相互诱导 是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 。
负诱导和正诱导在抑制过程发生的同时,在原发点的周围或者原发点上出现较强的兴奋过程,就是 正诱导 。
在兴奋过程发生的同时,在原发点的周围或原发点上出现较强的抑制过程,就是 负诱导 。
同时性诱导和继时性诱导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诱导 ( 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上 ),如果相继发生,称 为 继 时 性 诱 导 ( 发 生 在 同 一 部 位 上 ) 。
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会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性诱导了 。
▲ 在训练犬时,感觉到犬在早晨兴奋性很高,其实,这就是一种继时性的正诱导 。 由于犬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经过一夜睡眠的抑制之后,重新恢复了兴奋过程 。 当犬训练中,由于训练过度而产生了超限抑制,结果,犬就不兴奋了 。 但是,经过休息一,两天之后再训练时,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
这也和上述例子的原因一样,是一种 继时性 的正诱导 。 同时性诱导,如见异思迁,外抑制 等 。
△ 外抑制的发生,就是皮层负诱导规律的表现 。 因为引起外抑制的新异的刺激,在大脑皮层中所产生的兴奋点,一般是比较强的,因而,一开始就是集中的,同时,就在这一兴奋点的周围诱导出了很强的抑制过程( 同时性正,负诱导 ),所以条件反射就受到了抑制 。 在训练犬追踪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负诱导现象 。 例如,有些犬平时对于家禽,牲畜非常兴奋,并表现追咬;如果犬的追踪兴奋性很高,在追踪途中再遇到家禽,牲畜就不再追咬 。 这是由于在犬的大脑皮层中,追踪的兴奋过程是强而集中的,与此同时,就在它的周围诱导出很强的抑制过程,从而抑制了犬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 。
5、动力定型
定义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作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 。 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
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
作用
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动作或活动的顺畅完成;⑵ 消极作用:习惯的惰性,陋习改变的艰难。
巴甫洛夫认为,人的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们常常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了。例如,我们不需要去想,早晨起床、刷牙、洗脸等一系列活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精力主要用在需要用心去解决的新任务上了。
巴甫洛夫还认为,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例如,一个人有每天睡午觉的习惯,某天因为家里来客人了,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舒服,不愉快。
信 号 3
信 号 2
信 号 1
食 物 狗流唾液多级条件反射系统模型
UR
CR1
CR2
CR3
灯光铃声棍打什么是“星期一综合症”?
―星期一综合症”,也称作“黑色礼拜一”,其机理被认为是巴甫洛夫学说的“动力定型” ——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难以建立时的“混乱”。
人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分秒必争,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之度外。轮到双休日,这些被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必须料理。这样,双休日就成为格外忙碌的日子。有的忙于繁杂的家务,里里外外,劳碌奔波;有的则趁双休日玩个痛快,逛商店、游公园、看录像,
特别是那些牌迷和网虫,更是夜以继日;有的则是利用双休日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等等,不一而足。这两天,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待到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和学习,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巳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所谓“星期一综合症”。
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单元 感觉一 感觉及其种类
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
按刺激来源分为外部感觉(刺激来自机体之外)。
内部感觉(刺激来自机体内部)。
按感觉通道或分析器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
温觉、冷觉、痛觉)。
二 感受及感觉阈限
1.适宜刺激与非适宜刺激对某种感觉器官来说最敏锐的那种刺激便是该感官的最适宜刺激,而其他刺激则成为非适宜刺激。
2.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及其关系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关系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大小来量度,二者成反比关系。
3.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感觉阈限又称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作差别感觉阈限,或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强。
韦伯定律与韦伯 –费希纳定律
2.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的产生
A.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K:公式
K —— 常数
I —— 刺激强度
Δ I—— 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
▲ 例如,30g的重量只要增加 1克就能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而 300g的重量要让人们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只增加 lg就不够了,它要增加 10g才能感觉出比较重 。 这就是说,对重量变化的感受能力不能以一个绝对量来表示,而要说明它与原来重量的相对值 。
RkS l o g,?公式
S——心理量 K——一个常数
R——物理量 S和 R的关系是对数关系
B.韦伯 –费希纳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对韦伯定律加以改进,提出新的公式,后人称之为韦伯 –费希纳定律,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所谓的心理物理学三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什么叫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
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类型与特点
⑴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现象,只有痛觉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作用。
⑵ 在各种感觉适应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感觉适应 (sensory adaption)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 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 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 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 降低 。 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所谓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即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
在实际生活中,感觉适应是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 。 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减少身心负担,如个体在喧闹的场所可以排除噪音干扰专心看书;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 不必要的伤害,
如在化学工厂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而中毒 。
感觉适应
对光适应与对暗适应对光适应快( 1–2分钟),对暗适应慢( 30–40分钟)。
原因: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 。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
2.感觉后象
定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分类
⑴ 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⑵ 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目不转睛地注视白炽灯一段时间,闭上眼睛,感觉等还在眼前亮着,
这种后象叫正后象;如果将视线转向一面白墙,则会感觉有一黑色灯炮的形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象叫负后象 。
3.感觉对比
定义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类型
⑴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红花与绿叶)
马赫带现象
– 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
⑵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苦甜对比、冷热对比)
⑶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暖色( 红颜色 )与冷色( 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 );黑色使人产生压抑感等。
感觉补偿 (sensory compensation)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进行补偿的现象 。 例如盲人的听,触觉特别灵敏以补偿缺失的视觉能力 。
5.特别培训和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感觉能力
4.感觉的补偿四 视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纳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光波短于 380nm者为紫外 线,长于 780nm为红外线。
2.视觉器官,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其中锥体细胞分布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园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而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不能辨别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敏感和轮廓。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在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3.颜色视觉,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颜色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相加的混合,混合的结果色光更亮了,且具有互补性;而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混合的结果是各混合色都不吸收的颜色。如红光 /黄光 和蓝绿色光(与红光互补) /蓝光(与黄光互补) 混合得到的均是灰;而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得到的是 绿 而不是 灰 。红光和黄光不是互补色,混合后得到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颜色橙色;而红颜料和黄颜料混合得到的是橘红色而不是橙色。
4、色觉异常:
A,色弱,能分辨颜色,但感受性差,只有波长差别较大时才能区分。
B,部分色盲,又分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看不出红绿,但能分清黄和蓝,看红绿颜色时看见的是不同明度的灰。后者反之。
C,全色盲,什么颜色都看不出,只能看到不同明度的灰。就象视觉正常的人看黑白电视一样。
色觉异常的人自己不知晓,别人也难以发现,他们虽然也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他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颜色。自儿童期他们就向成人学会了称呼物体的颜色( 经验补偿),非常自然,自己和别人都很难发现。检查色盲的工具,都是让颜色的色调不同,而颜色的明度完全一样。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来辩颜色的,明度相同但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很难分辨了。
色觉异常大都是遗传。 遗传途径,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所以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
色盲遗传规律色盲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二种 。 先天性色盲是性连锁遗传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即男性色盲通过女儿传给外甥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能根治此类疾病,目前只能通过色盲眼镜来矫正 。 但色盲者可以通过优生优育来避免后代再出现色盲者 。
人类有 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 。 女性性染色体为 XX,男性性染色体为 XY。 色盲位点在 X染色体短臂上,而 Y染色体较短小,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 因此男性性染色体 (XY)只要在 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色盲;女性要在两条 X染色体都有色盲基因,才表现为色盲,如果只有一条 X染色体有色盲基因,她就不表现为色盲,而是基因携带者,可以传给她的后代 。 故她被称为是媒介者或隐性色盲者 。 其遗传规律如下: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占有相同座位的一对基因,它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色盲遗传系谱媒介者与正常男所生子女可能出现情况,1/2数量的女子为媒介者,1/2数量的女子为正常; 1/2数量的男子为色盲者,1/2数量的男子为正常 。
色盲女与正常者男所生子女中,女子均为媒介者,男子均为色盲者 。
正常女与色盲男所生的男孩,无一个色盲者,而女子均为媒介者 。
媒介者与色盲男所生子女中,1/2数量的女子为色盲,1/2
的数量的女子为媒介者; 1/2数量的男子为色盲,1/2数量男子为正常 。
色盲女与色盲男所生子女则全部是色盲者 。
五 听觉
16— 20000HZ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的刺激 。 其中对 1000—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
六 其他感觉
1.嗅觉 2.味觉
3.皮肤感觉 4.平衡觉
5.运动觉 6.内脏感觉
7.痛觉第二单元 知觉一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 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3.恒常性
2.选择性 4.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两可图形白色为目标,黑色为背景,花瓶黑色为目标,白色为背景,对着的人脸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sensory comprehension)。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
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在知觉时,言语指导不同,对所知觉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 。
三 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定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机制双眼视差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4.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叫错觉。
第三单元 记 忆一 记忆及记忆过程
1、什么是记忆把感知的事物存储在大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提取出来的心理过程叫记忆。
2.记忆的种类 (按记忆对象分 )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
语义记忆
动作记忆
3.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
回忆 (提取知识经验,又称再现 )
再认 (似曾相识有一种熟悉感 )
(一)形象记忆把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
(二)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三)语义记忆(词语 ——逻辑记忆)
就是把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
(四)情绪记忆把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和好朋友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五)运动记忆把做过的运动或者是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游泳、
骑自行车的动作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这四种记忆形式不是单独存在的,也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忆的种类
4.遗忘与艾宾浩斯的经典性研究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了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赫尔曼( Ebbinghaus.Hermann 185O~ 1909)德国 心理 学家。出生于德国波恩附近,先在波恩大学学习历史与哲学,后进入哈雷大学和柏林大学深造,187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普法战争时在军队服务。战后,在柏林、英国、法国致力于研究,兴趣转向科学。
1867年,艾宾浩斯在巴黎一家书摊上买了一本旧的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一偶然的事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不久也影响了新 心理 科学。费希纳研究 心理 现象的数学方法使年轻的艾宾浩斯顿开茅塞,他决心像费希纳研究 心理 物理学那样,通过严格的系统的测量来研究记忆。在这之前,W.冯特曾宣布过学习和记忆等高级 心理 过程不能用实验研究,加之当时艾宾浩斯既没有大学教学职位,没有老师,也没有进行研究的专门设备和实验室。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花了 5年时间,用自己做被试,独自进行实验,完成了一系列有控制的研究。
艾宾浩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1850-
1909),他在 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 多 的领 域 之一,而 艾宾 浩 斯正 是发 现 记忆 遗忘 规律 的 第一 人 。
▲ 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二 表象
1、什么是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叫作表象。
2、表象的作用
表象的特性既有直观性,又有一定的概括性;其直观性像知觉,而其概括性又具备某些思维的特性。
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是从知觉到思维的桥梁,表象还是思维的感性依托,
它给形象思维即想象提供了素材。
表象三 三个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仅能保持 1至几秒钟的记忆。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 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 记忆容量 7?2,
即 5~9个项目,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超过 1分钟的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 ( serial position effect) 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 。 实验表明,在系列学习中,前端和后端的学习要比中间的学得快 。 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 。 对材料的掌握有从两端向中间进行的趋向 。
从开头处前进要比从末尾处前进稍快一些,掌握得最慢的部分,不在材料的中间处,而在稍后一点 。 据分析,这是由于系列前部受倒摄抑制的干扰,系列后部受前摄抑制的干扰,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相继干扰 。 一般地说,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 此外,也受材料的性质,数量和材料的呈现方式,学习方法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
在系列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 其中,开始部分单词更好记的现象称作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末尾部分单词更好记的现象称作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
四 记忆术与人类记忆未来展望
1、关于记忆术
2、人类记忆的未来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一 思维
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的最主要特征是 间接性和概括性 。
2、思维的智力操作的基本形式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 如,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 ;早上看到雪,推断昨晚下雪了等 。 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
出处:,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
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思维的概括性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概括性认识 。 如,通过感知觉我们看到具体的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我们能认识鸟的本质属性 。
分析与综合整体部分抽象与概括
抽象通过分析、比较,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
人的认识: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农民、军人、
学生、教师、商人;高个、矮个;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
人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人,的本质属性 ——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
3、思维的种类依 据 类 别形态和方式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指向性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创新程度 再造思维、创造思维
3、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形态或方式划分
⑴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撑。如儿童垒积木 ;
⑵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撑。如画家作画;
⑶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推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抽象思维以词作为中介反映事实,是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划分
⑴ 辐合思维,按照已知信息和熟悉规则进行的思维。如利用固定的公式解题目。又称求同思维 。
⑵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如一问题有多解答时。该思维更具有创造性 。 又称求异思维 。
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
⑴ 再造性思维,用已知方法解决问题 。
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
⑵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方法解决问题 。
例如,技术革新、科学的发明创造。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3岁前幼儿学龄前学龄初少年期以后第三单元、感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概念的掌握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1、概念与概念的形成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来标记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含的范围。如 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 ;
再如,鸟,动物 。
平行四边形的内涵:有四条边和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外延:
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注意不能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错误。如 鱼与鲸 。
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或水平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
2.人工概念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是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
主试让被试说出:“一个边框的方块”;“三个边框的红圆”
3.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的定义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换句话说,即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促进):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骑摩托车;
负迁移(干扰):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骑三轮车;
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如,水壶盖被蒸气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
鲁班的腿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后,发明了锯子;
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量水实验实验组的人先回答前 5个只能用一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然后对后面三个问题即,6,7,8进行解答,
控制组的人直接对后面三个问题解答,结果无一人受干扰。但实验组则明显受到定势的影响。
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策略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把东西放抽屉了,但不知是哪一个,
于是把所有的抽屉都翻找一遍 ;
启发法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如 解答问题的快速排除法 。
2+4+6+8+10+12+34………+100=?
A.541; B.1673; C875; D988
试误说与顿悟说试误说 ( 桑代克的猫实验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的一种解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 。 较著名的实验是饥饿的猫打开迷箱 。 将饿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着可望不可即的食物 。 猫初入箱中时,乱叫,乱抓,偶尔触动了开门的设施,得以逃出并获取食物 。 在以后的实验中,猫在迷箱中的错误,盲目的动作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直到最后一放入箱中即可触动开门机关,逃出并得到食物 。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点: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 。 第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试误过程 。
顿悟说 ( 苛勒的黑猩猩实验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 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 通过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 。 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时,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 根据上述实验,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非试误的过程 。 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
#两者各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应绝对化 。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试误和顿悟是相互统一的,试误是初始阶段,是顿悟的基础;顿悟是高级阶段,是试误的飞跃 。
第四单元、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
言语活动的形式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语言和言语
语言的概念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如:汉语。
言语的概念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外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
内部言语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口头言语外部言语言语 书面言语内部言语(腹稿)
2.言语活动的形式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额下回靠近外侧裂布洛卡中枢:
损伤 ——表达性失语症 ——不会 说
言语听觉中枢:颞上回威尔尼克中枢损伤 ——接受性失语症 ——听 不懂
视觉性言语中枢: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受损 ——失读症 ——看 不懂
书写性言语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处受损 ——失写症 ——不会 写机能定位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区,称为 × × 中枢。
6,嗅觉区
10,书写中枢 ( 8,额中回后部 )
11,听觉性语言 (听话 )中枢 ( 22,颞上回后部 ),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听不懂,,不能理解他人讲话的意思,故不能正确回答( Wernicke 区)
12.视觉性语言 (阅读 )中枢 ( 39,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看不懂” 已认识的文字,不理解句意
8.内脏活动中枢 边缘叶
4
46
6 3
1 2
17
41 42
7,味觉区主要中枢的位置
1.(第一 ) 躯体运动中枢 ( 4,6 区,中央前回 )
2.(第一 ) 躯体感觉中枢 ( 3,1,2 区,中央后回 )
3,听觉中枢 ( 41,42 区,颞上回和颞中回)
4,视觉中枢 ( 17 区,枕叶)
9,运动性语言 (说话 )中枢 ( 44,45)
Wernicke 区
Broca 区边缘系统
3922
8
44,45
五、想象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 新形象 的 思维 过程 。
( 注意,想象是一种思维过程,表象是形象记忆过程 )
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无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幻觉 ( 异常精神状态下的无意想象 )
再造想象有意想象,有目的的想象 创造想象幻想 理想 ( 积极的幻想 )
空想 ( 消极的幻想 )与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上课走神,老师讲到河流和山脉,
他想到去旅游等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有一次,徽宗摘取古人的两句诗作为画题,要新来的画家作画 。 题目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考人一般都画着:傍岸一只小船,船舷间或舱篷上停着几只鸟雀,有的还画了两只小鸟斜翅飞往船舱中,以示无人 。 然而这些画均被认为
,与题不切,。 相反,被认为画得最好的,却画了一个船夫倦睡在船尾上,身旁还丢着一根短笛 。 题为,无人,,却何以画上一个人呢? 这就牵涉到审题的问题 。 仔细推敲,原诗所说的
,无人,,并非说船上没有人,而是说没有渡河的人 。 而这幅画上的情景,正好表明了这层意思:荒郊野水,终日没有过路的渡人,船夫等得疲倦不堪,以致丢下了竹笛,睡着了 。 这样岂不是更加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环境的荒僻安静?
徽宗评画宋徽宗赵佶,政绩不甚显著,而在艺术上却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书画名家 。 他创立了一个画院,广泛招收画家 。 画家进入画院,必须经过考试,
主考评画的就是他自己 。 下面讲的是徽宗评画的小故事 。
还有一次,宋徽宗出了这么一个画题,"踏花归来马蹄香 "。
一般画家的画法都是踏花归来,马蹄上还残留着一些花瓣,用以体现 "马蹄香 "的题意 。 可是,有一位画家却不如此画,而是围绕马蹄画了两个飞舞的蝴蝶,以示其香 。 徽宗看了,说这幅画对 "马蹄香 "的体现是最好的,因而评为第一 。
又有一次,宋徽宗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多数人在古木苍葱的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或露出幡竿一支。只有一位画家画了一个小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徽宗看了,
说此画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巧妙地点出了 "藏 "字,应评为第一。
第六节 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 意识一 意识概述
1.意识
定义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作用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综合、
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2.潜意识 ( 无意识 )
指在当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信息,但它却保持在记忆中,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
二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2,梦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4个阶段 。 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 90
分钟左右 。 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 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
以 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 。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 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
2009年 7月 27日星期一 194
A cognitive view
Current concerns (Foulkes,1978)
– 梦只是以独特的语法规则表达当前的关注
– 担心考试 ==>掉下悬崖
Expansion of consci,(Cartwright,1974)
–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 梦是清醒时思维的继续或扩展
Mental house-keeping
清理认知结构中无用多余的信息,象电脑清理文档。
第二单元 注意一 什么是注意
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志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
注意的性质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和事物的任何属性,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
在一家古玩店里,这位绅士与妻子的注意力显然不在同一幅画上。
男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美好的渴望(另有一说:好色)暴露无遗。
2009年 7月 27日星期一 198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Freud
– 意识
– 潜意识
– 无意识
压抑、检察官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压抑愿望、恐惧记忆、情绪二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如,哐的一声门响,。
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如 上课认真听讲等。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如 学自行车时的认真( 有意注意) 到学会了后的轻松自在地骑 。
三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简单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 7?2,即 5-9个;互无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 4—6个。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多种对象,同时从事多项活动。
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 需要一 什么是需要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二 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 需要的层次
1.美国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 Abraham H,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 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67) 。
2.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论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3.需要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不承认人的需要的年代
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需要的过度膨胀与控制第二单元 动机一 什么是动机
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推动行为产生并指向目标的动力或驱力。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动机与效果二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定势为无意识动机,如 12,13,14;
A,13,C,D,E,F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第三章 情意过程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一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外界事物与主要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
3.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
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 。 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
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2.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3.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 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
与生理需要有关;
具情境性、短暂性;
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感情的外在表现
情感
与社会需要有关;
持久、稳定的、内在的;
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感情的内容三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使人进行搏斗,也可以呼救。
动机功能可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如沙漠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了有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
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
信号功能,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要早、要真实。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一 情绪的外周理论
1、基本情况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 1884年和 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
后人称之为詹姆斯 –兰格理论。
2、基本观点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与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个体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知觉。
认为,哭了才愁闷,打了才生气 。
兰格则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导致情绪的产生。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因而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3、理论解释模型大脑皮层内脏 骨骼肌感受器
4
2
3
1
二 坎农 —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1,基本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反对詹姆斯 –兰格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的主要神经中枢是丘脑 。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针对詹姆士 --兰格理论提出了如下质疑,( 1) 机体的生理变化在发生上相对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迅速发生,瞬息变化的事实 。
( 2) 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变化可以在极不相同的情绪状态中发生,因此,根据生理变化难以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 。 ( 3) 切断动物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 。 ( 4) 用药物人为地引起与某种情绪有联系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真正的情绪体验 。 根据这些事实,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于本世纪 20至 3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 。
2,理论模型与解释模型的含义:
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大脑皮层丘脑内脏 骨骼肌感受器
2
1
2
理论模型
4 3
三 情绪的认知理论
1、基本情况美国沙赫特提出理论,并与辛格 1962年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2、基本观点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主体的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生理变化个体对刺激的认知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 。 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
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 。 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 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 。 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
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
棺材的故事正如叔本华所言: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四 情绪的动机 ——分化理论
1、基本情况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此种理论。
2、基本观点他们认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
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他们把直接把情绪看作动机,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还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随着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情绪的种类不断增多,面部肌肉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他还认为,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
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一 什么是情绪、情感和维度与两极性
1、维度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指对其固有特征的度量,
包括对其 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几种特征(几种维度)的变量。
2、两极性指情绪、情感的每一种特征(维度)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此谓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二 情绪、情感的维度
1、动力性 ——增力与减力,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是积极和增力的,反之 ;
2、激动度 ——激动与平静
3、强 度 ——强与弱
4、紧张度 ——紧张与轻松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一 情绪的种类
1、从情绪的内容分为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复合而成。 如:愤怒 +厌恶 +轻蔑 =敌意
2、从情绪状态分为 —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即心情,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它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状况下所表现出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 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
2、美感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艺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得以解决时的喜悦 。 理智感不仅产生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而且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也有积极作用。
第五单元 意志一 意志与意志行为
1、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为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二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与动机斗争
准备阶段
⑴ 确定 目标
⑵ 选择行动方案
动机斗争(动机冲突)
⑴ 双趋式冲突
⑵ 双避式冲突
2、执行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阶段
⑶ 趋避式冲突
⑷ 双重趋避式冲突
A,既想学英语,又想学法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B,货币贬值存钱会有损失 ;花钱买东西有时这些东西对自己又价值不大
C,想吃糖又怕胖
D,两种工作,一种社会地位高但待遇低,另一种待遇高但社会地位低三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不随波逐流
2、意志的果断性,机不可失
3、意志的坚韧性,不前功尽弃
4、意志的自制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四章 个性第一单元 能力一 能力概述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心理特征。
2.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⑴ 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⑵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⑶ 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在掌握知识、
技能过程中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2.能力的分类
⑴ 按能力发展水平高低分为 ——能力、才能、天才。
⑵ 按能力的构造分为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⑶ 按能力所涉及领域分为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
⑷ 按创造程度分为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二 能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的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Spearman,1938)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 G因素)和特殊因素( S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G因素和 S因素相互联系,其中 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类智力的个别差异既表现在一般因素上,也表现在特殊因素上。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定的。有的人在一般因素方面的智力较高,而特殊因素方面的智力也较高,像有的学生知识学科成就高,才艺学科成就也高的情形就是如此;也有的人在一般因素力面的智力不高,但在特殊因素方面的智力却很高;不过,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是人类智力的基础。先有一般因素,后才有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方面智力太低的人,不会有太高的特殊智力。又因为 —般因素的智力表现在生活活动的多方面,故而 —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多属 —般因素方面的智力。
2.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 (Thurstone,1938) 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塞斯顿
(LouisL Thru‘stone,1887—1955)不同意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的观点,他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认为智力内涵中并无所谓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之分,而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 (primary mental theory)的组合 ‘ 因此 ’ 塞斯顿的智力理论被称为群因论 (group- factor- theory),认为,智力是由,(1)语文理解
(verbal comprehension,简称 V),属理解语文涵义的能力; (2)语词流畅 (word
fluency,简称 W),屑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3)数字运算 (number,简称 N),属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4)空间关系 (space,简称 S),属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5)联想记忆 (associative memory,简称 M),属将两个事件相互联结的机械式记忆能力; (6)知觉速度 (perceptual speed’简称 n,属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 7)一般推理 (general reasoning简称 R),属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 塞斯顿根据他发现的七种基本能力所编制的智力测验,称为基本心能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简称 PMAT),用于测验计算,词的流畅,言语意义,推理,记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七种基本心理能力
( 即七种因素 ) 构成,这七种因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个体独特的智力结构 。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 20世纪 60年代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一个由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产品 为长、宽、高构成的立体结构。
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在思维内容的维度上,包括五类,(1)视觉 (讯息 ) ; (2)听觉 (讯息 ) ; (3)符号 (讯息 ) ; (4)语意 (讯息 ) ; (5)行动 (讯息 ))。 在思维运作的维度上,包括六类不同的思维运作方式,(1)认知 (cognition) ; (2)记忆收录 (memory rcording);
(3)记忆保存 (memory retention) ; (4)扩散思维 (divergent thinking) ; (5)聚敛思维 (convergent thinking) ; (6)评价 (evaluation)。 在思维产物的维度上,包括六类思维结果,(1)单元,指思维结果是可以采用单位算的 (如多少单宇 ); (2)类别 ); (3)关系; (4)系统,指经思维后了解到复杂事物的系统结构 (如自来水从何处来 ); (5)转换,指经思维后能将某种事物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如将水加热转换蒸汽 ); (6)涵义 ’ 指经思维后能从现实事物的表象得到启示并用做预测未来的依据 。 立方体的三个维度,代表构成智力的三大类要素,每大类要素又各自包括多种次级要素 。 这样,在整个立体式智力结构中,在理论上就可按三大要素的乘积得出 180种不同的能力;即,5(不同内容 )x6(不同运作方式 )x6(不同思维产物 )= 180。 换言之,吉尔福德认为,人类的智力是由 180种不同的能力结构而成的 。 由此可见,人类智力的复杂性 。
三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关于智力测量
1 0 0)( 生理年龄智力年龄智商 IQ
智力的分布问题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 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 70~ 129之间,属正常 ;智商不到 70者,
约,..
2、能力类型的差异:如 有人善说,有人善写
3、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智商 级别 %
140以上 非常优秀 1
120~139 优 秀 10
110~119 中 上 16
90~109 中 智 46
80~89 中 下 16
70~79 临界智力 8
70以下 弱 智 3
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第二单元 人格一 人格概述
1.人格的定义人格即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具有相对独特性 ;
整体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个有机整体;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功能性,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蹶不振;观念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人格结构
人格倾向性( 需要与动机 ),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
人格心理特征( 气质、能力、性格 ),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
二 气质
1.气质的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氯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体型说
20世纪 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提出,
可根据体型来划分气质类型
血型说日本人古川竹二提出,可根据血型来划分气质类型
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认为,可根据内分泌腺来划分气质类型: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性腺型。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⑴ 两个基本过程 ——兴奋、抑制
⑵ 三个基本特征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神经过程基本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强强强弱不平衡平 衡平 衡灵 活不灵活兴奋型(冲动型)
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⑴ 感受性和耐受型
⑵ 反应的敏捷性
⑶ 情绪的兴奋性
⑷ 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⑴ 胆汁质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
⑵ 多血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
⑶ 粘液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
⑷ 抑郁地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⑴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⑵ 气质无好坏之分
⑶ 气质虽影响工作效率,但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
⑷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⑸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三 性格
1、性格的定义性格是个体形成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如爱国与不关心集体等 ;
性格的意志特征,如坚忍不拔与鼠目寸光 ;
性格的情绪特征,如情趣稳定与喜怒无常 ;
性格的理智特征,如善于独立思考与人云亦云。
四 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2、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4、卡特尔人格质特质理论(编制了 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5、艾森克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6、科斯塔和麦克雷的,大五,人格或,五因素人格,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构成,这对于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形态,个体道德人格和人类社会道德的演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揭示社会道德问题和推进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
人内心有个,小人儿,,他总在寻找本能的快乐 。 他想吃想喝想玩想安逸想舒适,总之他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 有时他会不顾一切 。
人内心还有个,大人儿,,他是道貌岸然的,由于他受过父母的影响,
受过学校的教育,受过社会的熏陶,他把道德两字深深的记在心中 。
当内心的,小人儿,想快乐的时候,这个,大人儿,就会站出来,横加干涉 。 这个,小人儿,就是本我,他会让你犯错;这个,大人儿,就是超我,他会让你自责;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取决于现实的你的调节,
这个现实的你就是自我 。
这是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 。
2 荣格的内 -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 。
据此,可以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
荣格根据力比多 ( 心理能量 ) 的流向把人划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类,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活跃,自信,勇于进取,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经常内省,沉默寡言,容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
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将内-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 ——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把人格分为 8种类型:
( 1) 外向思维型,尊重客观规律,不感情用事。
( 2) 外向感情型,感情用事,凭主观判断来衡量事物。
( 3) 外向感觉型,从具体事物出发,凭感觉衡量事物。
( 4) 外向直觉型,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容易悲观。
( 5) 内向思维型,不关心外部价值,独断,
偏执、感情冷淡,易被人误解。
( 6) 内向感情型,情绪稳定,不露声色。
( 7) 内向感觉型,不能深入事物内部,只凭自己的内在感觉。
( 8) 内向直觉型,脱离外部事物,好幻想。
3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 认为 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
首要特质:最具概括性,最典型中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 。
次要特质:
共同特质个人特质人格
4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把人的特质分为两种:
共同特质个别特质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卡特尔认为人有 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16PF)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 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 16PF人格量表所确定的人格特征,
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表面特质是通过根源特质派生出来的;一种根源特质可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5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人格有两个维度:
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
6、科斯塔和麦克雷的“大五”人格或“五因素人格”
塔佩斯等 (Tupes& Christal,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 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 进一步验证了
,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 (bigfivefactorsmodd)。
开放性 (openness)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 正向 )
责任心 (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
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 正向 )
外倾性 (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 正向 )
宜人性 (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 正向 )
神经质 (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
脆弱等特质 。 ( 正向 )
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 (McCrae& 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The end !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2,心理学的学科门类 (*只因研究目的不同而相对划分 )
理论心理学
(一般心理学 )
比较心理学与动物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 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
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经济心理学
……
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 着重于 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可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效应。
3,普通心理学的定义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 。 普通心理学具有指导其他各分支心理学的作用 。 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 与 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 。
心理学基本原理 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 心理实质的问题 为核心,
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
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 。 这些通常称为心理学的哲学问题 。 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 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 。 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 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心理学理论倾向 。 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论述 。
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
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 。 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 。
构造心理学构 造 心 理 学 的 奠基 人 为 冯 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 E,B,Tichener) 。 这个学派受英国经验主义和德国实验生理学的影响,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 铁钦纳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
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而激情是情绪的元素 。 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 在他的实验室中,他只允许被试者报告自己直接体验到的内部经验,不许涉及外界事物的意义和功用,否则就认为被视为犯有所谓,刺激错误,,即误以客观存在为意识内容 。
由于构造心理学为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狡窄和脱离生活实际,
同时又把内省法看作心理学的主要方法,因而遭到欧美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 还在铁钦纳在世的最后岁月,构造心理学便已逐渐削弱,最后趋于瓦解 。 但是它同时也从反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
▲ 格式塔心理学反对对任一心理现象进行元素的分析,并把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称之为 ‘ 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
机能心理学机能心理学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先驱是詹姆斯 ( William James),其代表人物有杜威 (John Dewey)和安吉尔 (J,Angell)
等等 。 机能心理学是在反对构造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代表了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 。 机能心理学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 。 机能心理学不仅研究意识内容,还研究意识是怎样进行和为什么进行;机能心理学把心理过程看作是有机体适应环境以满足自身生物学需要的过程,因此它具有功利和实用的精神 。 在研究方法上,机能心理学同时采用内省法和客观观察法 。 同意实验法是一种最理想的方法,
但承认适当地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心理学是不容易的 。 也同意采用文化产物分析法,主张用日常生活的观察资料来补充科学观察之不足 。 由于机能心理学对心理的研究已从单纯主观方面扩大到心理的客观方面 (外部行为 ),
因此,这个学派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开拓了道路 。 但机能心理学本身在现代心理学中已经丧失了影响力 。
格式塔心理学考夫卡( Kurt koffka,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于 190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参加了韦特海默进行的似动现象实验,并成为格式塔学派的主要发言人。
格式塔学派是以似动现象的实验起家的 。 主持这个实验的是韦特海默,
观察者是克勒和考夫卡 。 实验借助于速示器,将 垂直 (a)和一条水平 ( b) 两条发亮的直线先后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 。 如果放映两条线的时间相隔过长,
例如 2000或 200毫秒时,观察者可先见 a线,后见 b线,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缩短,例如 30毫秒,便可见两线同时呈现,也没有看见运动;如果时间相隔介于两者之间,例如 60毫秒,便可见 a线向 b线移动,这便称作似动现象 。 韦特海默解释说,当视网膜受到两条线段的刺激后,会引起皮层相应区域的兴奋 。 在适当的时空条件下,这两个兴奋回路之间发生融合,
形成短路,因而得到运动的印象 。 这与看电影时所见的相同,电影的相片是静止的,但放映时观众却看见人物形象的活动 。
▲ 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 。
对知觉所进行的一整套心理学研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许多格式塔理论及其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应用。这些理论和研究述及了这样一个观念,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也就是说,我们先“看见”
一个构图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构图整体的各个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派断言:人们在观看时眼脑共同作用,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区分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的组成部分,而是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更易于理解的统一体。此外,他们坚持认为,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单一视场,或单一的参照系)内,眼睛的能力只能接受少数几个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这种能力的强弱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不同与相似,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位置。如果一个格式塔中包含了太多的互不相关的单位,眼脑就会试图将其简化,把各个单位加以组合,使之成为一个知觉上易于处理的整体。如果办不到这一点,整体形象将继续呈现为无序状态或混乱,从而无法被正确认知,简单地说,就是看不懂或无法接受。格式塔理论明确地提出:眼脑作用是一个不断组织、简化、统一的过程,
正是通过这一过程,才产生出易于理解、协调的整体。
长期以来,设计师们认识到:表现作品的整体感与和谐感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根据直觉的观察和对自己的视觉表现的自觉评价,以及受众的反应得出结论:无论是设计师本人或是观者,都不欣赏那种混乱无序的形象。一个格式塔很差的形象即缺乏视觉整体感、和谐感的形象,产生的视觉效果是缺乏联系、细节零散而无整体性,破坏了人们的视觉安定感,给人的总的印象是“有毛病”。
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 这一观点在一定范围内来说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从这一观点出发,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这对于揭发心理学内的机械主义和元素主义观点的错误具有一定的作用 。 同时,他们在知觉领域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 目前在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内所讲述的一些有关知觉的规律知识,例如似动现象的发生,知觉过程中图形和背景的关系的意义等,基本上都是来源于格式塔学派的研究成果 。 此外,苛勒的,顿悟,和韦特斯墨的,创造性思维,对学习的研究,也有某种程度的影响 。
格式塔心理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是人们对意识经验发生兴趣,至少把意识经验看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研究领域,并继续促使人们对意识经验的研究和兴趣是有意义的 。
小结与延伸完形心理学又称格式塔( Gestalt)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 (格式塔 ),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他们认为,现象的经验就是整体或格式塔,所谓感觉等元素乃是进行了不自然分析的产物。现实的经验只能证明”感性的组织”。
韦特海默、苛勒和科夫卡等人提出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以后,在社会上和学术界渐渐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皮尔斯的咨询理论直接受到他们的格式塔思想的影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皮尔斯原先是从事心理分析学派的理论研究的,但是在一次心理分析年会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他彻底脱离心理分析学派,提出格式塔疗法( Gestalt therapy),他认为这种疗法的本质是“我必须对于自己的存在承担一切责任”。这种疗法主张通过增加对自己此时此地躯体状况的知觉,认识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整合人格的分裂部分,
从而改善不良的适应。
二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心理过程
(动态)
个性心理
(静态)
认知过程(知)
情感过程(情)
意志过程(意 )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能力气质性格意志品质意志行为情感情绪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表像)
思维(言语)
即:人格认知,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需要和动机,需要 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客观条件的反映; 动机 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需要和动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情感 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意志 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
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 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气质 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
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 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一 心理是脑的功能
1,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必要条件无大脑便无心理可言;最高级的动物也只存在思维的萌芽;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思维。
2,人类对大脑功能的认识过程
灵魂说,古人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来说明心理活动的种种性质,以猜想的形式萌发了古代的神经心理学思想。
心脏说:
脑髓说,把脑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单位。 认为人的“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
颅相说,1796年,德国神经解剖学家加尔发表了机械定位的学说,认为脑中有很多独立器官,每一种器官都控制着一种单独的,
天生的心理活动功能 。 脑器官本身在颅骨上又有相应的突起 。 这种学说后来便发展成为影响很大的颅相学 。 颅相说,的出现使人们有一个时期特别关注人颅骨表面的构型和隆起 。 人的各种精神特质都在颅骨的 外形上反映出来,很早就有人试图从人的面相,颅相或骨相来推断人的善恶 。
大脑机能定位说,把脑的某一区域和某种心理活动联系起来。
这就是神经心理学中的“定位主义”的开始。
二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充分条件
2,以“狼孩”、“猪孩”为证
▲ 心理的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
▲ 心理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不是物质的。不能混淆,否则易犯庸俗唯物主义错误。
(* 庸俗唯物主义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
三 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1.心理与行为
2.心理的可知性
▲ 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
四 心理学是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
1.心理活动的实质决定了心理学的边缘学科性质
2.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心理学
3,作为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与作为社会科学的心理学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一 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1.作为哲学奴仆的哲学心理学艾密浩斯语:“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最初心理学是附属于哲学的襁褓的,在心理学还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时候,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关于心理现象的思想、观点也已有很多,所以说,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却为时较短,在心理学界大家公认的心理学独立,即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以 1879年德国心理学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的,因此,心理学作为独立的科学的历史也才不过一百多年。
心理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古代医学对心理学的影响
▲ 科学心理学 的诞生,哲学是父亲,生理学是母亲,生物学是媒人,生育的新生儿就是心理学。
威廉,冯特 ( Wilhelm Wundt,1832年 8月 16日 ― 1920年 8月
31日 ),德国心理学家,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立者 。 他的
,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 。
1836年冯特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875年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
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 。
威廉,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 。 他请对方向内反省自己,然后描写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心理工作方法的看法 。 他创造了特殊的方法来训练对方,让他们更仔细和完善地来看待自己,
但不过分地解释自己的心理 。 这个工作方式与当时的心理学非常不同 。 当时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个分枝 。
威廉,冯特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关连的 。 他的认识论结合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和黑格尔的理论 。
冯特自称他的心理学为内容心理学,他的某些观点由铁钦纳继承,发展成为构造心理学 。 他的主要贡献是使心理学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学科 。
威廉,冯特
2.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的产生
A.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K:公式
K —— 常数
I —— 刺激强度
Δ I—— 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
▲ 例如,30g的重量只要增加 1克就能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而
300g的重量要让人们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只增加 lg就不够了,它要增加 10g才能感觉出比较重 。 这就是说,对重量变化的感受能力不能以一个绝对量来表示,而要说明它与原来重量的相对值 。
RkS l o g,?公式
S——心理量 K——一个常数
R——物理量 S和 R的关系是对数关系
B.韦伯 –费希纳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对韦伯定律加以改进,提出新的公式,后人称之为韦伯 –费希纳定律,并以此为基础,
创立了所谓的心理物理学
艾宾浩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1850-
1909),他在 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 多 的领 域 之一,而 艾宾 浩 斯正 是发 现 记忆 遗忘 规律 的 第一 人 。
▲ 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3.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实。
二 学派的分争
1.构造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冯特(德国)、铁钦纳(美国,冯特的学生)
基本观点:用化学的观点解释心理现象,
用内省方法进行研究,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
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斯(美国)、杜威(美国)
基本观点:反对把心理分解为元素,认为心理是个体在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机能,它是一种不可分解的“意识流” 。
3,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华生(美国)
基本观点:主张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
只关注 S–R,被人们戏称为无脑心理学。
▲ 早期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他们在研究对象上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4,新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托尔曼 ( 美国 ),斯金纳 ( 美国 )
基本观点,改造老行为主义,提出 S–O–R;提出强化理论,R =f( S),即行为反应 ( R)
乃通过强化 ( S) 而得来 。
早期行为主义者把心理,意识归结为行为,而行为遵循简化了的,刺激 -反应,
公式,按照这个公式,人们发现相同的刺激并不得到相同的反应,因而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日益引起人们的批评 。 新行为主义者在 20年代末和 30年代初,借助于受刺激的有机体的内部因素,克服了这个公式的缺点,并提出了中介变量的概念 。 新行为主义者反对行为的生理分析而主张行为的心理分析 。 指责,刺激 -反应,公式不过是一种肌肉收缩的生理学,而非真正的心理学 。 他们认为所提出的中介变量是同可以观察到的周围事件和行为表现相关联的,而且可以根据这些事件和表现推断出来 。
指出中介变量是与实验变量 ( 亦称自变量 ) 和行为变量 ( 亦称因变量 ) 相关联,它中介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并可用下列公式说明行为变量与实验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R=f(S,P,H,T,A)。
式中 R代表行为变量; S代表环境刺激,P代表生理内驱力,H代表遗传,T代表过去经验或训练,A代表年龄,总称实验变量 。
▲ 在 S(刺激)和 R(反应)之间的 O(有机体)内部发生了什么。
5,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又称完形心理学)
代表人物:魏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德国)
基本观点: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用整体观点研究心理现象,认为在人的认知结构中存在一种促使人们从整体上认知事物(对象)的动力或张力,此即格式塔( Gestalt,相当于英文 Whole)。
举例说明,
6,精神分析心理学(又称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德国)
基本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冲动,特别是性冲动( Libido,力比多);提出潜意识概念,
并用以解释人的心理与人格的发展与变化。
举例说明超我自我本我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结构 人格结构
Superego
Ego
Id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 5月 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 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 ·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 ·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 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 1939年 12月 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年与 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 ·欧的 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
后又师从 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 (Frend Sigmund 1856—1939)。
7,新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人物:荣格、阿德勒、霍尼等(德国)
基本观点:反对老精神分析用性驱力 ( Libido) 解释一切的泛性论,提出自己不同的心理发展驱力学说和理论解释体系,如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 。
荣格认为,无意识不仅是个人的而且是集体的,来自一个共同发展历史的心理内部能量和形象界定了集体无意识 。 荣格对一般概念的象征模型 ----原始模型特别感兴趣 。 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人都有共同点 。 荣格认为某些思想和观念的倾向是遗传的,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 。 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原型是领会和构筑经验的方式 。
所谓,集体无意识,,用荣格的话来说,并非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 。 这些就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 ——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象 。,换句话说,,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 。 如果说意识是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
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的那些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有更为内在和深刻的意义 。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为探索人灵魂深邃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 。 在这种意义上说,
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的造化 。 正像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而是德意志民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 。 与其说是列奥纳多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作品,还不如说是某种冥冥之中的集体无意识成全了他们的艺术悟性,
使他们有可能为艺术历史长廊留下,最后的晚餐,,摩西,,维纳斯的诞生,。
荣格的心理分析 --原型荣格指出,,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先在决定因素,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 他说,自从远古时代就存在的普遍意象,原型作为一种 ‘ 种族的记忆 ’ 被保留下来,使每一个人作为个体的人先天就获得一系列意象和模式 。,
原型不是经验,它的印象是经验 。 原型用原始的形象来表达 。 荣格认为原型的人格组合中最重要的是人,阿尼玛 ( 男性心中的女性形象 ),阿尼姆斯
( 女性的男性形象 ),预兆和自我 。 在这些人格组合中,人是与人格日常功能最相关的原型,而自我原型是人格固有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 。 影子是潜在的最危险和最强有力的原型,代表了与自我有意识的觉知差异最大的人格部分,影子里包括着不可接受的性冲动,动物性冲动和攻击冲动 。 荣格认为男人倾向于把他们自己的影子投射到其他男人的身上,从而引起了男人之间不愉快的感情,女人将影子冲动地投射到其他女人身上,人的原型通过社会期待充当稳健之人,或者隐藏影子来表达自身,更广义地说,影子能被两种性别投投射到许多客体上 。
有一个来访者,男性,23岁 。 半年来,怀疑老婆和他的朋友有染,经常去喝酒,喝完酒,就觉得有一股热气冲上脑袋,想去杀人,打人,这时如果碰到老婆或是那个朋友,就动手打人,甚至想用刀或枪杀死他们,每次都被家人劝下 。 昨天,把老婆打骨折了,住院治疗 。 他的内心非常害怕,内疚后悔 。 做意象对话时,看见房子里,坐着就是那个朋友,他意念里就是冲上去,拿起墙上挂的手枪,
瞄准枪杀 。
可见这是影子的攻击冲动,性冲动,动物性冲动 。 来访者把自己影子的冲动投射到这个男人身上,从而引起仇恨,愤怒;平时,他试图寻求酗酒来解脱,谁知借酒消愁愁更愁 。 酒后,攻击暴力行为出现了 。
如果影子被压抑,来访者会感到害怕恐惧 。 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他把影子引入意识中去,克服暴力攻击行为 。
案例:
8,日内瓦学派
代表人物:皮亚杰 ( 瑞士 )
基本观点:研究儿童心理学,创立发生认识论 。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并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功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个体与环境取得平衡 。
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 (也称“图式” )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图式扩充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图式改变 )。
三 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
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 第一势力是行为主义,第二势力乃精神分析 ) ;
它既反对第一势力把人等同于动物,又反对第二势力视人为病态的社会动物,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人为本,研究健康的人,具有尊严的人,自我实现的人 。 代表人物为罗杰斯,马斯洛 。
2.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当今最活跃、最有发展前途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如人工智能。
3.生理心理学可以说,达目前为止,人的大脑仍然是一个,黑箱,,还有无数的秘密尚未解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大显身手 。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一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1.科学的手段
2.科学的态度
(二)辩证发展原则
1.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研究
2.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待心理研究二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自然(一般)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而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
(二)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对象提问,通过对其回答内容的分析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1.访谈调查法
2.问卷调查法
(三)个案法
1.定义:
个案法又叫个案历史技术。个案法是对某一被试者进行多方面详细而深入研究的方法。
2.应该慎重对待个案法研究结论的普遍意义。
(四)实验法
1.定义:实验法就是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2,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因果关系第四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一 神经元及其功能
1.神经元的结构我们把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单位。
神经元
2.神经元的功能
接受刺激(信息) ——将作为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生物电能(神经冲动)
传递信息 ——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
(感觉器官?感觉中枢或运动中枢
效应器 )
整合信息 ——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神经冲动的传递
3.神经元的分类
⑴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⑵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⑶ 中间神经元 ( 即在感觉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 )
二 神经系统概观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脑脊髓脑干小脑前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延脑网状系统脑桥中脑间脑脑神经( 12对 )
脊神经( 31对 )
许多神经元的轴突聚集在一起组成神经纤维,构成一个神经,外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
它包括由 12对脑神经和 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
位于延脑和脑桥的后方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脑脊髓脑干小脑前脑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大脑皮层躯体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延脑网状系统脑桥中脑间脑脑神经脊神经人脑各部位胼胝体大脑(也称端脑)
二 外围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1,脑神经( 12对)
结构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
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功能
12对脑神经中,既有感觉神经,又有运动神经,也有兼有感觉、运动机能的混合神经。
脑神经的名称、分布及性质名称 分布 性质
1.嗅神经 鼻腔上部粘膜,接受嗅觉刺激 感觉性
2.视神经 眼球视网膜,接受光线刺激 感觉性
3.动眼神经 大部分眼外肌和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运动性
4.滑车神经 眼球上斜肌 运动性
5.三叉神经 眼神经分布眼裂上的皮肤和眼鼻的部分粘膜。
上颌神经分布眼裂和口裂之间的皮肤及上颌牙齿。
下颌 神经分布口裂以下的皮肤,舌前 2/3及下颌牙齿,司感觉,还有肌支分布于咀嚼肌感觉性感觉性混合性
6.外展神经 眼球直肌 运动性
7.面神经 分布于表情、肌、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传导舌前 2/3
的味觉混合性
8.听神经 分布于耳蜗和前庭半规管,管理听觉和平衡觉 感觉性
9.舌咽神经 管理咽、舌头 1/3的一般感觉和味觉、支配腮腺和部分咽肌 混合性
10.迷走神经 分布于咽喉和胸腹腔脏器,管理运动、分泌和感觉 混合性
11.副神经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运动性
12.舌下神经 分布于舌内、外肌管理舌的活动 运动性
2.脊神经 ( 31对 )
由 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和 1
对尾神经构成 。 均从 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
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
3.自主神经系统
构成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的支配概观
功能
A.自主神经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具有拮抗作用 。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节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
C.自主神经系统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但经特殊训练,
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
D.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即自主神经系统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4、间脑:位于脑干之上,被大脑半球覆盖着
构成间脑 = 丘脑 + 上丘脑 +下丘脑 +底丘脑
功能
A.丘脑是中脑网状结构最高部位的终端,在控制睡眠和觉醒等意识状态中起重要作用。丘脑,又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除嗅神经外,其他感觉神经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
( 即通过丘脑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和 )才能到达大脑皮层。
B.上、下、底丘脑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活动的直接中枢,对调节内脏器官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激活情绪起着重要作用;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背侧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上丘脑
5、小脑小脑位于延脑和脑桥的后方,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
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的机构。
6、边缘系统
构成在大脑两半球内侧面有一个穹窿形的脑回,因其位于 大脑(端脑)
与 间脑 交接处的边缘,称为边缘叶。
在大脑半球内侧面,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几乎围绕胼胝体一圈,共同组成边缘叶 limbic lobe。 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和皮质下结构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上丘脑,丘脑前核和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等,共同组成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功能以前认为边缘系统主要与嗅觉有关,因而被称为“噢脑”,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边缘系统的功能非常复杂,主要包括:嗅觉、内脏、自主神经、内分泌、性、摄食、学习、记忆等;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
三、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一)脊髓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中枢,它向大脑传递神经冲动,或把大脑发出的指导令传递到效应器;也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
(二)脑干
构成脑干 = 延脑 + 脑桥 + 中脑 + 脑干网状结构
功能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分,也是许多基本生命中枢(如 呼吸、心跳、消化、睡眠、体温 )所在处。
人脑各部位胼胝体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⑴ 延脑延脑居于脑的最下部,与脊髓相连,其主要功能为控制呼吸、心跳等,即为 呼吸、心跳 的中枢。
此外,从身体两则末的神经纤维,经 延脑 的椎体交叉向对侧传导,使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则成为对侧传导和对侧支配的状况。
⑵ 脑桥脑桥位居中脑与延脑之间,脑桥的白质神经纤维通到小脑皮质,可将神经冲动自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从而发挥协调肌体两侧活动平衡的作用。脑桥起到了沟通大脑与小脑及小脑两侧的桥梁作用,故名脑桥。
⑶ 中脑中脑位于脑桥之上,恰好是整个脑的中点,故名 。
中脑是 视觉与听觉 的反射中枢,举凡瞳孔,眼球的活动,均受中脑控制 。
⑷ 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分散的神经核团和上下行神纤维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的结构,它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 。 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觉醒,注意,睡眠等不同层次的意识状态 。 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是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
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
四 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端脑,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大脑,覆盖于脑干,间脑和小脑之上 。
它中间的裂缝叫纵裂,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 包括大脑皮质
(大脑皮层 )和大脑白质 。 沟,回是由于各部分皮质发展的速度不同造成的 。 发展缓慢的部分陷在深部成为沟;发育快的部分隆起成为回 。
大脑沟回的形成使得有限的颅腔内容纳了更多的神经细胞 。
( 一 ) 结构
1,大脑两个半球 ——左半球与右半球
2,大脑皮层 ( 灰质 ) 与胼胝体 ( 白质 )
3,大脑皮层四叶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4,中央沟,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人脑各部位胼胝体纵裂外形和分叶枕前切迹顶枕沟中央沟外侧沟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 (外侧面)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大脑半球的重要沟回 (内侧面)
中央旁小叶带扣 回胼胝体海马旁回钩距状沟舌回边缘叶机能定位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区,称为 × × 中枢。
6,嗅觉区
10,书写中枢 ( 8,额中回后部 )
11,听觉性语言 (听话 )中枢 ( 22,颞上回后部 ):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听不懂,,不能理解他人讲话的意思,故不能正确回答( Wernicke
12.视觉性语言 (阅读 )中枢 ( 39,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看不懂” 已认识的文字,不理解句意
8.内脏活动中枢 边缘叶
4
46
6 3
1 2
17
41 42
7,味觉区主要中枢的位置
1.(第一 ) 躯体运动中枢 ( 4,6 区,中央前回 )
2.(第一 ) 躯体感觉中枢 ( 3,1,2 区,中央后回)
3,听觉中枢 ( 41,42 区,颞上回和颞中回)
4,视觉中枢 ( 17 区,枕叶)
9,运动性语言 (说话 )中枢 ( 44,45)
Wernicke 区
Broca 区边缘系统
3922
8
44,45
(一)功能
1,皮层感觉区(中枢)
视觉区(枕叶后端)
听觉区(颞叶的颞上回)
躯体感觉区(顶叶的中央后回)
2、皮层运动区(中枢)
额叶的中央前回
3、皮层联合区皮层联合区不直接与感觉过程和运动过程相联系,而是起着联络、综合作用的结构和机能系统,
它在皮层中执行高级的心理功能 。
(三)活动特点
1、交叉传导与支配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是对侧传导和交叉支配的。
2、皮层区域大小与灵敏度不论感觉和运动,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 脚在上,头在下 。而且身体敏感或灵敏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大;迟钝、活动少的部位在大脑 皮层上所占的区域比较小。
五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单侧化与优势半球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上的不对称性称为单侧化,某方面功能占优的半球称为优势半球。
2、大脑左半球言语及与之相关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
数学运算等)的优势半球。
▲ 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而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则没有单侧化的现象。
3、大脑右半球非语言参与的空间知觉、形象思维(如音乐、美术能力)、情绪的表达与识别的优势半球。
4、布洛卡区(言语运动中枢)的发现
1860年法国军医布洛卡发现,大脑左半球额叶受伤者导致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尽管发音器官完好,但不能说话,能听懂别人说话、能写字、阅读。
其发现证明了左半球的言语功能优势。
5、裂脑人问题
20世纪 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 ( R.Sperry) 进行了,割裂脑,实验 。 切断病人 ( 两个右利手被试,术前均能用左手和右手写字和画画 ) 联结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 胼胝体,把两个半球分裂开来 。
手术前,左、右手都能写字、画画;
手术后,只能右手会写字,左手会画画;右手不再会画画,左手不再会写字。
解释,切断后右手只受左半球支配,左手只受右半球支配。
▲ 该实验进一步证实,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想象思维占优势。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一 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
生殖腺;各腺体之间相互支配,共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内分泌系统二 垂体腺与肾上腺
1、垂体腺
构成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
垂体腺 = 垂体前叶 + 垂体后叶
功能垂体 前叶 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垂体后叶 控制着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的分泌。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2、肾上腺
构成肾上腺位于肾状的上部。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 + 肾上腺髓质。
功能
⑴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其分泌受垂体腺的调节,
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⑵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其作用是刺激交感神经,可增高血压、加速心跳、使胃肠肌肉放松、瞳孔放大等。
肾上腺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3,甲状腺分泌甲状腺素,其功能是促进机体代谢,
增进机体的发育 。 甲状腺分泌功能亢进可致甲亢征;儿童期分泌不足可致其发育受严重影响,可致呆小症 。
#而那些身材异常矮小的侏儒 ( 一般身高在 1.2米以下的成人就是患了侏儒症 ) 大多数是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造成的 。
4,男性的性腺是睾丸,女性的性腺是卵巢 。 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精子的形成;卵巢分泌雌性激素和孕激素,分别控制排卵,怀孕和月经周期 。
性腺还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
第三单元 巴甫洛夫学说简介一 巴甫洛夫其人二 巴甫洛夫学说
1、兴奋与抑制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 基本过程 是 兴奋和 抑制 。
巴甫洛夫 ( ИванПетровичПавлов,1849~ 1936) 俄国生理学家 。 1849年 9
月诞生于俄罗斯中部小镇梁赞 ( Рязань),1936年 2月卒于列宁格勒 。 1875年从彼得堡大学理科毕业后,又进入彼得堡军医学院学医,1879年毕业,通过国家考试获得医师证书 。 1883年获博士学位,任生理学讲师 。 1884~ 1886年在德国路德维希和海登汉因实验室进行心血管和胃肠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 1888~ 1890年在彼得堡包特金实验室进行循环和消化生理学方面的研究 。 1890~ 1925年任军医学院药理学教授,生理学教授 。 1891年起又兼任实验医学研究所生理研究室主任 。 晚年又领导了苏联科学院生理研究所 ( 即今巴甫洛夫生理研究所 ) 的工作,直至
1936年逝世 。
荣获 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彰他在消化生理学上的贡献对该学科的主要认识得到改变和扩展
兴奋兴奋是指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关系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心理基础 第三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
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由感应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 (脑和脊髓 )、传出神经和反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反射环)
反馈是把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会的先天性反射,为人与动物所共有。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基础上形成的后天性反射。
A、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模型;
B、多级条件反射系统模型( 经典条件反射的延伸 );
C、婴儿与妈妈条件反射形成模型;
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食 物信 号
UR(非条件反射)
CR(条件反射 )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模型狗流唾液信 号 3
信 号 2
信 号 1
食 物 狗流唾液多级条件反射系统模型
UR
CR1
CR2
CR3
妈妈
(这个女人 )
妈妈
(声音)
UR(非条件反射)
CR(条件反射 )
婴儿与妈妈条件反射形成模型婴儿不哭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
斯金纳 ( B.Skinner,1904—1990)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R=f( S.A) 。 R为反应,S
为刺激,A为实验者在研究中所控制的变量,
即,第三变量,。
人类行为有,前因 -后果,的关系,即前一个行为后果,可以是后一个行为的激励因子并决定以后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强化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强化生物的自发活动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 斯金纳在实验箱内放一只处于饥饿状态的老鼠,老鼠在箱内乱窜时,偶尔按压了一下能掀动食物的横竿获得了食物,强化了几次之后,条件作用就迅速形成了 。 笼子外面连接的一些设备会自动地在移动纸带上画出一条线,一分钟一分钟地记录下压下横杆的次数,
从而记录老鼠的行为 。 踩竿反映是对环境,操作,,因此称其为,操作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主要区别在与:在操作条件反射中,动物是主动的,自身产生某种行为,称为自由操作行为;也就是说,前者是一个反映 -刺激 -反映 -刺激过程,而后者则仅是一个刺激 -反映过程 。
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种,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的强化有助于形成某种行为,
而消极强化则有助于消退某种行为,如对孩子某种行为的鼓励可以促成孩子这种行为习惯的形成,而对孩子某种行为的责备或惩罚有助于孩子改变放弃该行为 。 在此基础上,斯金纳指出行为是可以塑造的,并提出行为矫正技术,强化作用是决定人和动物所做所为的关键因素 。
4、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具体的刺激作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为人与动物共有。
如灯光、铃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 。
第二信号系统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它是人所独有的。?
如:电铃坏了,取而代之以“下课了”;
前面的人看到蛇后跑喊“蛇!蛇!”后面的人跟着跑起来。
?面对一只狗,先喊“棍打”,再真用一根棍子打它,它跑开,以后一喊“棍打”,狗就会跑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条件反射的抑制
扩散和集中
相互诱导
动力定型条件反射的抑制条件反射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有时会受到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 如突然出现的强烈铃声会使正在进行的灯光条件反射停止反应;
超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叫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
消退抑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会被抑制;
分化抑制,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称作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例如 40瓦的灯光形成条件反射后,其他的灯光如 80瓦也能引起反应 。
但是如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物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这叫分化抑制 。
扩散和集中扩散和集中 是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和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在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
扩散某处神经细胞兴奋 → 周围神经细胞兴奋,如条件反射的泛化 ;
集中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不同刺激,形成分化,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这就是神经细胞兴奋过程的集中 。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
就容易集中 。 例如,当人体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
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而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我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这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 。
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 相互诱导 是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 。
负诱导和正诱导在抑制过程发生的同时,在原发点的周围或者原发点上出现较强的兴奋过程,就是 正诱导 。
在兴奋过程发生的同时,在原发点的周围或原发点上出现较强的抑制过程,就是 负诱导 。
同时性诱导和继时性诱导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诱导 ( 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上 ),如果相继发生,称 为 继 时 性 诱 导 ( 发 生 在 同 一 部 位 上 ) 。
当皮层某一部位的抑制会使其后在这一部位出现兴奋加强的话,就是继时性诱导了 。
▲ 在训练犬时,感觉到犬在早晨兴奋性很高,其实,这就是一种继时性的正诱导 。 由于犬的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经过一夜睡眠的抑制之后,重新恢复了兴奋过程 。 当犬训练中,由于训练过度而产生了超限抑制,结果,犬就不兴奋了 。 但是,经过休息一,两天之后再训练时,反而比以前更好了 。
这也和上述例子的原因一样,是一种 继时性 的正诱导 。 同时性诱导,如见异思迁,外抑制 等 。
△ 外抑制的发生,就是皮层负诱导规律的表现 。 因为引起外抑制的新异的刺激,在大脑皮层中所产生的兴奋点,一般是比较强的,因而,一开始就是集中的,同时,就在这一兴奋点的周围诱导出了很强的抑制过程( 同时性正,负诱导 ),所以条件反射就受到了抑制 。 在训练犬追踪的过程中,也可以看到负诱导现象 。 例如,有些犬平时对于家禽,牲畜非常兴奋,并表现追咬;如果犬的追踪兴奋性很高,在追踪途中再遇到家禽,牲畜就不再追咬 。 这是由于在犬的大脑皮层中,追踪的兴奋过程是强而集中的,与此同时,就在它的周围诱导出很强的抑制过程,从而抑制了犬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 。
5、动力定型
定义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作动力定型。巴甫洛夫认为,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比较稳定地从事某一活动,客观刺激的系统经常按照一定前后和强弱作用于有机体 。 由于大脑皮层有系统性活动的机能,
能够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链索系统,造就是动力定型(简称动型 )。
作用
⑴积极作用:有利于动作或活动的顺畅完成;⑵ 消极作用:习惯的惰性,陋习改变的艰难。
巴甫洛夫认为,人的动力定型是人的习惯的生理基础。因为有了各种习惯,人们常常不用花费多少精力,就可以把很多活动维持下去了。例如,我们不需要去想,早晨起床、刷牙、洗脸等一系列活动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精力主要用在需要用心去解决的新任务上了。
巴甫洛夫还认为,动力定型的破坏会引起人的消极情绪。例如,一个人有每天睡午觉的习惯,某天因为家里来客人了,没睡成午觉,他整个下午就会觉得不舒服,不愉快。
信 号 3
信 号 2
信 号 1
食 物 狗流唾液多级条件反射系统模型
UR
CR1
CR2
CR3
灯光铃声棍打什么是“星期一综合症”?
―星期一综合症”,也称作“黑色礼拜一”,其机理被认为是巴甫洛夫学说的“动力定型” ——旧的动力定型被破坏而新的动力定型难以建立时的“混乱”。
人们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分秒必争,聚精会神于工作和学习,形成了与学习和工作相适应的“动力定型”,把与工作和学习无关的事置之度外。轮到双休日,这些被置之度外的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而且必须料理。这样,双休日就成为格外忙碌的日子。有的忙于繁杂的家务,里里外外,劳碌奔波;有的则趁双休日玩个痛快,逛商店、游公园、看录像,
特别是那些牌迷和网虫,更是夜以继日;有的则是利用双休日走亲访友,或家人团聚等等,不一而足。这两天,把原来建立起来的工作与学习的“动力定型”破坏了。待到双休日过后的星期一,必须全身心重新投入于工作和学习,即必须重新建立或恢复巳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这就难免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即所谓“星期一综合症”。
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单元 感觉一 感觉及其种类
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分类
按刺激来源分为外部感觉(刺激来自机体之外)。
内部感觉(刺激来自机体内部)。
按感觉通道或分析器分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
温觉、冷觉、痛觉)。
二 感受及感觉阈限
1.适宜刺激与非适宜刺激对某种感觉器官来说最敏锐的那种刺激便是该感官的最适宜刺激,而其他刺激则成为非适宜刺激。
2.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及其关系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关系感受性用感觉阈限大小来量度,二者成反比关系。
3.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绝对阈限感觉阈限又称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作差别感觉阈限,或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一个人能够觉察到的差别越小,说明他的差别感受性越强。
韦伯定律与韦伯 –费希纳定律
2.欧洲自然科学发展对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的产生
A.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 1840年发现了差别感觉阈限的定律,即韦伯定律。
K:公式
K —— 常数
I —— 刺激强度
Δ I—— 刚能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增加量
▲ 例如,30g的重量只要增加 1克就能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而 300g的重量要让人们感觉到重量上的变化,只增加 lg就不够了,它要增加 10g才能感觉出比较重 。 这就是说,对重量变化的感受能力不能以一个绝对量来表示,而要说明它与原来重量的相对值 。
RkS l o g,?公式
S——心理量 K——一个常数
R——物理量 S和 R的关系是对数关系
B.韦伯 –费希纳定律
1860年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对韦伯定律加以改进,提出新的公式,后人称之为韦伯 –费希纳定律,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所谓的心理物理学三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
什么叫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
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类型与特点
⑴ 各种感觉都能发生适应现象,只有痛觉难于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性作用。
⑵ 在各种感觉适应现象中,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其他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感觉适应 (sensory adaption)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 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 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 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 降低 。 大部分感觉都有适应现象,所谓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即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
在实际生活中,感觉适应是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 。 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 减少身心负担,如个体在喧闹的场所可以排除噪音干扰专心看书;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 不必要的伤害,
如在化学工厂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而中毒 。
感觉适应
对光适应与对暗适应对光适应快( 1–2分钟),对暗适应慢( 30–40分钟)。
原因:在光的作用下,视网膜上的视紫红质分解;在暗环境中视紫红质又重新合成 。 视紫红质分解得快,合成得慢,所对光适应快,对暗适应慢。
2.感觉后象
定义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
分类
⑴ 正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
⑵ 负后象与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
目不转睛地注视白炽灯一段时间,闭上眼睛,感觉等还在眼前亮着,
这种后象叫正后象;如果将视线转向一面白墙,则会感觉有一黑色灯炮的形象,后象的性质与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象叫负后象 。
3.感觉对比
定义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类型
⑴ 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的对比叫同时对比。
(红花与绿叶)
马赫带现象
– 明暗交界处使人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
⑵ 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苦甜对比、冷热对比)
⑶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例如:暖色( 红颜色 )与冷色( 看到蓝色会觉得清凉 );黑色使人产生压抑感等。
感觉补偿 (sensory compensation)是指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进行补偿的现象 。 例如盲人的听,触觉特别灵敏以补偿缺失的视觉能力 。
5.特别培训和锻炼可以提高人的感觉能力
4.感觉的补偿四 视觉
1.视觉的适宜刺激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在 380纳米 —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即光波短于 380nm者为紫外 线,长于 780nm为红外线。
2.视觉器官,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其中锥体细胞分布在中央窝及其附近,呈园锥状,在强光下起作用,叫明视觉器官,它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而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边缘及其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不能辨别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敏感和轮廓。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在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
3.颜色视觉,本来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非彩色只有明度一种特性。明度取决于光波的物理强度,饱和度取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灰的比例越大,饱和度越小。用三棱镜从太阳光中分出来的彩虹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它们是最纯的颜色,饱和度为百分之百。
颜色混合有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相加的混合,混合的结果色光更亮了,且具有互补性;而颜料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混合的结果是各混合色都不吸收的颜色。如红光 /黄光 和蓝绿色光(与红光互补) /蓝光(与黄光互补) 混合得到的均是灰;而黄颜料和蓝颜料混合得到的是 绿 而不是 灰 。红光和黄光不是互补色,混合后得到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颜色橙色;而红颜料和黄颜料混合得到的是橘红色而不是橙色。
4、色觉异常:
A,色弱,能分辨颜色,但感受性差,只有波长差别较大时才能区分。
B,部分色盲,又分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红绿色盲看不出红绿,但能分清黄和蓝,看红绿颜色时看见的是不同明度的灰。后者反之。
C,全色盲,什么颜色都看不出,只能看到不同明度的灰。就象视觉正常的人看黑白电视一样。
色觉异常的人自己不知晓,别人也难以发现,他们虽然也能和正常人一样说出物体的颜色,但他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颜色。自儿童期他们就向成人学会了称呼物体的颜色( 经验补偿),非常自然,自己和别人都很难发现。检查色盲的工具,都是让颜色的色调不同,而颜色的明度完全一样。
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来辩颜色的,明度相同但色调不同的颜色他就很难分辨了。
色觉异常大都是遗传。 遗传途径,男孩是外祖父通过妈妈传给自己的;外祖父是色盲,妈妈仅仅是遗传基因的携带者;如果外祖父是色盲,而且爸爸也是色盲,这时女孩才会是色盲。所以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
色盲遗传规律色盲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二种 。 先天性色盲是性连锁遗传性遗传病 (隔代遗传即男性色盲通过女儿传给外甥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不能根治此类疾病,目前只能通过色盲眼镜来矫正 。 但色盲者可以通过优生优育来避免后代再出现色盲者 。
人类有 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为性染色体 。 女性性染色体为 XX,男性性染色体为 XY。 色盲位点在 X染色体短臂上,而 Y染色体较短小,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 因此男性性染色体 (XY)只要在 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表现为色盲;女性要在两条 X染色体都有色盲基因,才表现为色盲,如果只有一条 X染色体有色盲基因,她就不表现为色盲,而是基因携带者,可以传给她的后代 。 故她被称为是媒介者或隐性色盲者 。 其遗传规律如下:
等位基因是指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占有相同座位的一对基因,它控制一对相对性状。
色盲遗传系谱媒介者与正常男所生子女可能出现情况,1/2数量的女子为媒介者,1/2数量的女子为正常; 1/2数量的男子为色盲者,1/2数量的男子为正常 。
色盲女与正常者男所生子女中,女子均为媒介者,男子均为色盲者 。
正常女与色盲男所生的男孩,无一个色盲者,而女子均为媒介者 。
媒介者与色盲男所生子女中,1/2数量的女子为色盲,1/2
的数量的女子为媒介者; 1/2数量的男子为色盲,1/2数量男子为正常 。
色盲女与色盲男所生子女则全部是色盲者 。
五 听觉
16— 20000HZ的空气振动是听觉的适宜的刺激 。 其中对 1000—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 。
六 其他感觉
1.嗅觉 2.味觉
3.皮肤感觉 4.平衡觉
5.运动觉 6.内脏感觉
7.痛觉第二单元 知觉一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二 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3.恒常性
2.选择性 4.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两可图形白色为目标,黑色为背景,花瓶黑色为目标,白色为背景,对着的人脸
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而标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sensory comprehension)。
知觉的理解性主要受个人的知识经验,言语指导,
实践活动任务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
在知觉时,言语指导不同,对所知觉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 。
三 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定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机制双眼视差
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叫运动知觉。
4.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叫错觉。
第三单元 记 忆一 记忆及记忆过程
1、什么是记忆把感知的事物存储在大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提取出来的心理过程叫记忆。
2.记忆的种类 (按记忆对象分 )
形象记忆
情景记忆
情绪记忆
语义记忆
动作记忆
3.记忆过程
识记
保持
回忆 (提取知识经验,又称再现 )
再认 (似曾相识有一种熟悉感 )
(一)形象记忆把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看到大街上跑的汽车,就会对汽车的形状有记忆 ;
(二)情景记忆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三)语义记忆(词语 ——逻辑记忆)
就是把概念、公式和规律等逻辑思维过程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数学公式、物理定理的记忆。
(四)情绪记忆把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和好朋友外出游玩时的高兴心情的记忆就是情绪记忆。
(五)运动记忆把做过的运动或者是动作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你对游泳、
骑自行车的动作的记忆。
在日常生活中,这四种记忆形式不是单独存在的,也是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忆的种类
4.遗忘与艾宾浩斯的经典性研究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与遗忘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了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赫尔曼( Ebbinghaus.Hermann 185O~ 1909)德国 心理 学家。出生于德国波恩附近,先在波恩大学学习历史与哲学,后进入哈雷大学和柏林大学深造,187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普法战争时在军队服务。战后,在柏林、英国、法国致力于研究,兴趣转向科学。
1867年,艾宾浩斯在巴黎一家书摊上买了一本旧的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这一偶然的事情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影响,不久也影响了新 心理 科学。费希纳研究 心理 现象的数学方法使年轻的艾宾浩斯顿开茅塞,他决心像费希纳研究 心理 物理学那样,通过严格的系统的测量来研究记忆。在这之前,W.冯特曾宣布过学习和记忆等高级 心理 过程不能用实验研究,加之当时艾宾浩斯既没有大学教学职位,没有老师,也没有进行研究的专门设备和实验室。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花了 5年时间,用自己做被试,独自进行实验,完成了一系列有控制的研究。
艾宾浩斯对记忆的实验研究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名叫艾宾浩斯 (Hermann Ebbinghaus,1850-
1909),他在 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后,记忆研究就成了心理学中被研究最 多 的领 域 之一,而 艾宾 浩 斯正 是发 现 记忆 遗忘 规律 的 第一 人 。
▲ 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二 表象
1、什么是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叫作表象。
2、表象的作用
表象的特性既有直观性,又有一定的概括性;其直观性像知觉,而其概括性又具备某些思维的特性。
表象的作用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是从知觉到思维的桥梁,表象还是思维的感性依托,
它给形象思维即想象提供了素材。
表象三 三个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仅能保持 1至几秒钟的记忆。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 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 记忆容量 7?2,
即 5~9个项目,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超过 1分钟的记忆。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位置效应 ( serial position effect) 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 。 实验表明,在系列学习中,前端和后端的学习要比中间的学得快 。 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 。 对材料的掌握有从两端向中间进行的趋向 。
从开头处前进要比从末尾处前进稍快一些,掌握得最慢的部分,不在材料的中间处,而在稍后一点 。 据分析,这是由于系列前部受倒摄抑制的干扰,系列后部受前摄抑制的干扰,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相继干扰 。 一般地说,该效应在学习的早期阶段最为明显 。 此外,也受材料的性质,数量和材料的呈现方式,学习方法等许多因素的影响 。
在系列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单词均比中间的单词更容易回忆 。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 其中,开始部分单词更好记的现象称作首因效应或首位效应,末尾部分单词更好记的现象称作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
四 记忆术与人类记忆未来展望
1、关于记忆术
2、人类记忆的未来第四单元 思维、言语及想象一 思维
1、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它的最主要特征是 间接性和概括性 。
2、思维的智力操作的基本形式
分析与综合
抽象与概括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间接性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 。 如,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 ;早上看到雪,推断昨晚下雪了等 。 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
出处:,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
宋? 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思维的概括性抽取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形成概括性认识 。 如,通过感知觉我们看到具体的鸟的外形和活动情况,而通过思维我们能认识鸟的本质属性 。
分析与综合整体部分抽象与概括
抽象通过分析、比较,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舍弃非本质属性。
人的认识: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农民、军人、
学生、教师、商人;高个、矮个;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
人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
概括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人,的本质属性 ——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
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
3、思维的种类依 据 类 别形态和方式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指向性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创新程度 再造思维、创造思维
3、思维的种类
根据思维的形态或方式划分
⑴ 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撑。如儿童垒积木 ;
⑵ 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撑。如画家作画;
⑶ 抽象思维,用词进行推断推理得出结论的过程。抽象思维以词作为中介反映事实,是思维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划分
⑴ 辐合思维,按照已知信息和熟悉规则进行的思维。如利用固定的公式解题目。又称求同思维 。
⑵ 发散思维,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如一问题有多解答时。该思维更具有创造性 。 又称求异思维 。
按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划分
⑴ 再造性思维,用已知方法解决问题 。
例如,学生按例题的思路去解决练习题和作业题。
⑵ 创造性思维,用独创方法解决问题 。
例如,技术革新、科学的发明创造。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形态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3岁前幼儿学龄前学龄初少年期以后第三单元、感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概念的掌握
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1、概念与概念的形成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反映,是以词来标记和记载的。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含的范围。如 工人阶级与知识分子 ;
再如,鸟,动物 。
平行四边形的内涵:有四条边和两组对边互相平行;平行四边形的外延:
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注意不能犯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错误。如 鱼与鲸 。
概念的掌握,或叫概念的形成,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或水平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
2.人工概念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是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
主试让被试说出:“一个边框的方块”;“三个边框的红圆”
3.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问题解决的定义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定义
问题解决给被试者提出一个问题,让被试者按照一定的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换句话说,即在问题空间中进行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
正迁移(促进):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骑摩托车;
负迁移(干扰):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骑三轮车;
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如,水壶盖被蒸气顶起,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
鲁班的腿被带齿的丝毛草划破后,发明了锯子;
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量水实验实验组的人先回答前 5个只能用一种方法解决的问题,然后对后面三个问题即,6,7,8进行解答,
控制组的人直接对后面三个问题解答,结果无一人受干扰。但实验组则明显受到定势的影响。
问题解决策略
算法策略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后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如,把东西放抽屉了,但不知是哪一个,
于是把所有的抽屉都翻找一遍 ;
启发法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如 解答问题的快速排除法 。
2+4+6+8+10+12+34………+100=?
A.541; B.1673; C875; D988
试误说与顿悟说试误说 ( 桑代克的猫实验 ),桑代克根据对动物的研究提出的一种解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 。 较著名的实验是饥饿的猫打开迷箱 。 将饿猫放入迷箱中,箱外放置着可望不可即的食物 。 猫初入箱中时,乱叫,乱抓,偶尔触动了开门的设施,得以逃出并获取食物 。 在以后的实验中,猫在迷箱中的错误,盲目的动作随练习次数的增加而逐步减少,直到最后一放入箱中即可触动开门机关,逃出并得到食物 。 根据这一实验结果,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点:第一,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某种情境与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结 。 第二,联结的建立是一个盲目尝试并不断减少错误的渐进的过程,简称试误过程 。
顿悟说 ( 苛勒的黑猩猩实验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 在单箱情境中,将香蕉悬挂于黑猩猩笼子的顶板,使它够不着 。 但笼中有一箱子可利用 。 通过识别箱子与香蕉的关系后,饥饿的黑猩猩将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 。 在更复杂的叠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间的重叠及其稳固关系后,也解决了一根或几根棒子作为工具,用以够到笼外的香蕉 。 实验者观察发现,黑猩猩处于对香蕉的可望不可即的问题情境中时,在几次用短棒够取香蕉失败后,突然顿悟,将两根短棒连接起来,达到目的 。 根据上述实验,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而非试误的过程 。 顿悟即突然觉察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它是通过个体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结构与性质等实现的 。
#两者各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应绝对化 。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试误和顿悟是相互统一的,试误是初始阶段,是顿悟的基础;顿悟是高级阶段,是试误的飞跃 。
第四单元、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
言语活动的形式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1.语言和言语
语言的概念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如:汉语。
言语的概念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
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
外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
内部言语用来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口头言语外部言语言语 书面言语内部言语(腹稿)
2.言语活动的形式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言语运动中枢,额下回靠近外侧裂布洛卡中枢:
损伤 ——表达性失语症 ——不会 说
言语听觉中枢:颞上回威尔尼克中枢损伤 ——接受性失语症 ——听 不懂
视觉性言语中枢:顶枕叶交汇处的角回受损 ——失读症 ——看 不懂
书写性言语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处受损 ——失写症 ——不会 写机能定位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区,称为 × × 中枢。
6,嗅觉区
10,书写中枢 ( 8,额中回后部 )
11,听觉性语言 (听话 )中枢 ( 22,颞上回后部 ),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听不懂,,不能理解他人讲话的意思,故不能正确回答( Wernicke 区)
12.视觉性语言 (阅读 )中枢 ( 39,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
“看不懂” 已认识的文字,不理解句意
8.内脏活动中枢 边缘叶
4
46
6 3
1 2
17
41 42
7,味觉区主要中枢的位置
1.(第一 ) 躯体运动中枢 ( 4,6 区,中央前回 )
2.(第一 ) 躯体感觉中枢 ( 3,1,2 区,中央后回 )
3,听觉中枢 ( 41,42 区,颞上回和颞中回)
4,视觉中枢 ( 17 区,枕叶)
9,运动性语言 (说话 )中枢 ( 44,45)
Wernicke 区
Broca 区边缘系统
3922
8
44,45
五、想象想象: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 新形象 的 思维 过程 。
( 注意,想象是一种思维过程,表象是形象记忆过程 )
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无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梦幻觉 ( 异常精神状态下的无意想象 )
再造想象有意想象,有目的的想象 创造想象幻想 理想 ( 积极的幻想 )
空想 ( 消极的幻想 )与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上课走神,老师讲到河流和山脉,
他想到去旅游等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有一次,徽宗摘取古人的两句诗作为画题,要新来的画家作画 。 题目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应考人一般都画着:傍岸一只小船,船舷间或舱篷上停着几只鸟雀,有的还画了两只小鸟斜翅飞往船舱中,以示无人 。 然而这些画均被认为
,与题不切,。 相反,被认为画得最好的,却画了一个船夫倦睡在船尾上,身旁还丢着一根短笛 。 题为,无人,,却何以画上一个人呢? 这就牵涉到审题的问题 。 仔细推敲,原诗所说的
,无人,,并非说船上没有人,而是说没有渡河的人 。 而这幅画上的情景,正好表明了这层意思:荒郊野水,终日没有过路的渡人,船夫等得疲倦不堪,以致丢下了竹笛,睡着了 。 这样岂不是更加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环境的荒僻安静?
徽宗评画宋徽宗赵佶,政绩不甚显著,而在艺术上却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书画名家 。 他创立了一个画院,广泛招收画家 。 画家进入画院,必须经过考试,
主考评画的就是他自己 。 下面讲的是徽宗评画的小故事 。
还有一次,宋徽宗出了这么一个画题,"踏花归来马蹄香 "。
一般画家的画法都是踏花归来,马蹄上还残留着一些花瓣,用以体现 "马蹄香 "的题意 。 可是,有一位画家却不如此画,而是围绕马蹄画了两个飞舞的蝴蝶,以示其香 。 徽宗看了,说这幅画对 "马蹄香 "的体现是最好的,因而评为第一 。
又有一次,宋徽宗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 "。多数人在古木苍葱的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或露出幡竿一支。只有一位画家画了一个小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徽宗看了,
说此画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巧妙地点出了 "藏 "字,应评为第一。
第六节 意识和注意第一单元 意识一 意识概述
1.意识
定义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反映功能,是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作用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它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综合、
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2.潜意识 ( 无意识 )
指在当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信息,但它却保持在记忆中,
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 无意识是相对于意识而言的,是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
二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1,睡眠
2,梦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 4个阶段 。 四个阶段大约要经过 90
分钟左右 。 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 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 。
以 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 。
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 实验证明,如果对快速眼动的睡眠进行剥夺,即只要发生快速眼动的现象就把睡眠者叫醒,几天内就可使被实验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沉,进而会影响到健康 。
2009年 7月 27日星期一 194
A cognitive view
Current concerns (Foulkes,1978)
– 梦只是以独特的语法规则表达当前的关注
– 担心考试 ==>掉下悬崖
Expansion of consci,(Cartwright,1974)
–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 梦是清醒时思维的继续或扩展
Mental house-keeping
清理认知结构中无用多余的信息,象电脑清理文档。
第二单元 注意一 什么是注意
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志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
注意的性质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和事物的任何属性,离开了心理过程,注意也就不存在了。
在一家古玩店里,这位绅士与妻子的注意力显然不在同一幅画上。
男人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美好的渴望(另有一说:好色)暴露无遗。
2009年 7月 27日星期一 198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Freud
– 意识
– 潜意识
– 无意识
压抑、检察官意识前意识无意识压抑愿望、恐惧记忆、情绪二 注意的种类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如,哐的一声门响,。
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如 上课认真听讲等。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如 学自行车时的认真( 有意注意) 到学会了后的轻松自在地骑 。
三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简单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 7?2,即 5-9个;互无关联的外文字母的注意广度是 4—6个。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注意的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多种对象,同时从事多项活动。
第五节 需要和动机第一单元 需要一 什么是需要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二 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 需要的层次
1.美国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 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 Abraham H,Maslow 1908-1970),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 。 1933年在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转到布兰代斯大学任心理学系教授兼主任,开始对健康人格获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 。 曾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67) 。
2.中国古代的需要层次论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更想登天跨鹤飞。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3.需要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不承认人的需要的年代
需要推动中国社会发展
需要的过度膨胀与控制第二单元 动机一 什么是动机
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推动行为产生并指向目标的动力或驱力。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主导动机与辅助动机
动机与效果二 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原始动机与习得动机
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定势为无意识动机,如 12,13,14;
A,13,C,D,E,F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第三章 情意过程第一单元 情绪和情感概述一 情绪和情感的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外界事物与主要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 ;
2.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
3.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 。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
4.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
呼吸和血管容积上的变化 。 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
二 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2.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3.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 。 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
与生理需要有关;
具情境性、短暂性;
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感情的外在表现
情感
与社会需要有关;
持久、稳定的、内在的;
侧重于人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感情的内容三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适应功能在危险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反应使有机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能量的调动可以使人进行搏斗,也可以呼救。
动机功能可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如沙漠缺水,使血液变浓,引起了有机体对水的生理需要。
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对活动起积极推动作用,反之。
信号功能,表情的交流比言语的交流要早、要真实。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一 情绪的外周理论
1、基本情况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 1884年和 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
后人称之为詹姆斯 –兰格理论。
2、基本观点
詹姆斯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与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个体对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知觉。
认为,哭了才愁闷,打了才生气 。
兰格则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导致情绪的产生。
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因而被称为情绪的外周理论。
3、理论解释模型大脑皮层内脏 骨骼肌感受器
4
2
3
1
二 坎农 —巴德的情绪丘脑理论
1,基本情况美国心理学家坎农反对詹姆斯 –兰格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的主要神经中枢是丘脑 。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针对詹姆士 --兰格理论提出了如下质疑,( 1) 机体的生理变化在发生上相对缓慢,不足以说明情绪迅速发生,瞬息变化的事实 。
( 2) 同样的内脏器官活动变化可以在极不相同的情绪状态中发生,因此,根据生理变化难以分辨各种不同的情绪 。 ( 3) 切断动物内脏器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联系,情绪反应并不完全消失 。 ( 4) 用药物人为地引起与某种情绪有联系的身体变化,却并不产生真正的情绪体验 。 根据这些事实,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于本世纪 20至 3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 。
2,理论模型与解释模型的含义:
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产生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生理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大脑皮层丘脑内脏 骨骼肌感受器
2
1
2
理论模型
4 3
三 情绪的认知理论
1、基本情况美国沙赫特提出理论,并与辛格 1962年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2、基本观点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以及主体的认知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生理变化个体对刺激的认知情绪产生起决定作用有两个秀才一起去赶考,路上他们遇到了一支出殡的队伍 。 看到那一口黑乎乎的棺材,其中一个秀才心里立即,咯登,一下,凉了半截,心想:
完了,真触霉头,赶考的日子居然碰到这个倒霉的棺材 。 于是,心情一落千丈,走进考场,那个,黑乎乎的棺材,一直挥之不去,文思枯竭,果然名落孙山 。
另一个秀才也同时看到了,一开始心里也,咯登,了一下,但转念一想:棺材,噢,那不就是有,官,又有,财,吗? 好,好兆头,看来今天我要鸿运当头了,一定高中 。 于是心里十分兴奋,情绪高涨,走进考场,
文思如泉涌,果然一举高中 。
回到家里,两人都对家人说:那,棺材,真的好灵 。
棺材的故事正如叔本华所言:
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四 情绪的动机 ——分化理论
1、基本情况汤姆金斯和伊扎德提出此种理论。
2、基本观点他们认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情绪有其独特的机制,
并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独特的作用。
他们把直接把情绪看作动机,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伊扎德还认为,情绪是新皮质发展的产物,随着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情绪的种类不断增多,面部肌肉的分化也越来越精细。他还认为,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
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第三单元 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及其两极性一 什么是情绪、情感和维度与两极性
1、维度情绪、情感变化的维度指对其固有特征的度量,
包括对其 动力性、激动度、强度、紧张度 几种特征(几种维度)的变量。
2、两极性指情绪、情感的每一种特征(维度)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此谓情绪情感的两极性。
二 情绪、情感的维度
1、动力性 ——增力与减力,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是积极和增力的,反之 ;
2、激动度 ——激动与平静
3、强 度 ——强与弱
4、紧张度 ——紧张与轻松第四单元 情绪、情感的种类一 情绪的种类
1、从情绪的内容分为 ——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复合而成。 如:愤怒 +厌恶 +轻蔑 =敌意
2、从情绪状态分为 —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即心情,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它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状况下所表现出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二 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
2、美感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艺作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 如,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得以解决时的喜悦 。 理智感不仅产生于智力活动的过程中,而且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也有积极作用。
第五单元 意志一 意志与意志行为
1、意志意志是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为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
二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与动机斗争
准备阶段
⑴ 确定 目标
⑵ 选择行动方案
动机斗争(动机冲突)
⑴ 双趋式冲突
⑵ 双避式冲突
2、执行阶段执行所采取的决定阶段
⑶ 趋避式冲突
⑷ 双重趋避式冲突
A,既想学英语,又想学法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B,货币贬值存钱会有损失 ;花钱买东西有时这些东西对自己又价值不大
C,想吃糖又怕胖
D,两种工作,一种社会地位高但待遇低,另一种待遇高但社会地位低三 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不随波逐流
2、意志的果断性,机不可失
3、意志的坚韧性,不前功尽弃
4、意志的自制性,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四章 个性第一单元 能力一 能力概述
1.什么是能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心理特征。
2.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⑴ 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⑵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⑶ 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在掌握知识、
技能过程中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2.能力的分类
⑴ 按能力发展水平高低分为 ——能力、才能、天才。
⑵ 按能力的构造分为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⑶ 按能力所涉及领域分为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
⑷ 按创造程度分为 ——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创造能力二 能力结构理论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的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Spearman,1938)认为,智力是由一般因素( G因素)和特殊因素( S因素)构成。完成任何一项智力活动都需要这两种因素的参与,G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因素,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G因素和 S因素相互联系,其中 G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关键和基础。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类智力的个别差异既表现在一般因素上,也表现在特殊因素上。这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定的。有的人在一般因素方面的智力较高,而特殊因素方面的智力也较高,像有的学生知识学科成就高,才艺学科成就也高的情形就是如此;也有的人在一般因素力面的智力不高,但在特殊因素方面的智力却很高;不过,斯皮尔曼认为一般因素是人类智力的基础。先有一般因素,后才有特殊因素。一般因素方面智力太低的人,不会有太高的特殊智力。又因为 —般因素的智力表现在生活活动的多方面,故而 —般智力测验所测量的多属 —般因素方面的智力。
2.塞斯顿的群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瑟斯顿 (Thurstone,1938) 美国心理测量学家塞斯顿
(LouisL Thru‘stone,1887—1955)不同意斯皮尔曼智力二因素论的观点,他根据实际测量结果,认为智力内涵中并无所谓一般智力与特殊智力之分,而是一些基本心理能力 (primary mental theory)的组合 ‘ 因此 ’ 塞斯顿的智力理论被称为群因论 (group- factor- theory),认为,智力是由,(1)语文理解
(verbal comprehension,简称 V),属理解语文涵义的能力; (2)语词流畅 (word
fluency,简称 W),屑语言迅速反应的能力; (3)数字运算 (number,简称 N),属迅速正确计算的能力; (4)空间关系 (space,简称 S),属方位辨别及空间关系判断的能力; (5)联想记忆 (associative memory,简称 M),属将两个事件相互联结的机械式记忆能力; (6)知觉速度 (perceptual speed’简称 n,属凭知觉迅速辨别事物异同的能力; ( 7)一般推理 (general reasoning简称 R),属根据经验做出归纳推理的能力 。 塞斯顿根据他发现的七种基本能力所编制的智力测验,称为基本心能测验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Test,简称 PMAT),用于测验计算,词的流畅,言语意义,推理,记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七种基本心理能力
( 即七种因素 ) 构成,这七种因素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个体独特的智力结构 。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于 20世纪 60年代提出了该理论,该理论认为智力是一个由操作方式、操作内容、操作产品 为长、宽、高构成的立体结构。
3.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理论在思维内容的维度上,包括五类,(1)视觉 (讯息 ) ; (2)听觉 (讯息 ) ; (3)符号 (讯息 ) ; (4)语意 (讯息 ) ; (5)行动 (讯息 ))。 在思维运作的维度上,包括六类不同的思维运作方式,(1)认知 (cognition) ; (2)记忆收录 (memory rcording);
(3)记忆保存 (memory retention) ; (4)扩散思维 (divergent thinking) ; (5)聚敛思维 (convergent thinking) ; (6)评价 (evaluation)。 在思维产物的维度上,包括六类思维结果,(1)单元,指思维结果是可以采用单位算的 (如多少单宇 ); (2)类别 ); (3)关系; (4)系统,指经思维后了解到复杂事物的系统结构 (如自来水从何处来 ); (5)转换,指经思维后能将某种事物转换成另一种形式 (如将水加热转换蒸汽 ); (6)涵义 ’ 指经思维后能从现实事物的表象得到启示并用做预测未来的依据 。 立方体的三个维度,代表构成智力的三大类要素,每大类要素又各自包括多种次级要素 。 这样,在整个立体式智力结构中,在理论上就可按三大要素的乘积得出 180种不同的能力;即,5(不同内容 )x6(不同运作方式 )x6(不同思维产物 )= 180。 换言之,吉尔福德认为,人类的智力是由 180种不同的能力结构而成的 。 由此可见,人类智力的复杂性 。
三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关于智力测量
1 0 0)( 生理年龄智力年龄智商 IQ
智力的分布问题例如,在群体中智力的分布,呈现为常态曲线,若以智商表示,群体中 95%以上的人的智商在 70~ 129之间,属正常 ;智商不到 70者,
约,..
2、能力类型的差异:如 有人善说,有人善写
3、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智商 级别 %
140以上 非常优秀 1
120~139 优 秀 10
110~119 中 上 16
90~109 中 智 46
80~89 中 下 16
70~79 临界智力 8
70以下 弱 智 3
四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因素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第二单元 人格一 人格概述
1.人格的定义人格即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每个人的人格具有相对独特性 ;
整体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个有机整体;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功能性,同样面对挫折,性格坚强的人不会灰心;怯懦的人则会一蹶不振;观念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
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人格结构
人格倾向性( 需要与动机 ),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
人格心理特征( 气质、能力、性格 ),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
二 气质
1.气质的定义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氯质类型学说
体液说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体型说
20世纪 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提出,
可根据体型来划分气质类型
血型说日本人古川竹二提出,可根据血型来划分气质类型
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认为,可根据内分泌腺来划分气质类型:甲状腺型、垂体腺型、肾上腺型、性腺型。
3、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⑴ 两个基本过程 ——兴奋、抑制
⑵ 三个基本特征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神经过程基本特性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强度 平衡性 灵活性强强强弱不平衡平 衡平 衡灵 活不灵活兴奋型(冲动型)
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
⑴ 感受性和耐受型
⑵ 反应的敏捷性
⑶ 情绪的兴奋性
⑷ 指向性
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⑴ 胆汁质神经过程的特征是强,但不平衡。
⑵ 多血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
⑶ 粘液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
⑷ 抑郁地质神经过程特点是弱,而且兴奋过程更弱。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⑴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⑵ 气质无好坏之分
⑶ 气质虽影响工作效率,但不决定一个人成就高低。
⑷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⑸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三 性格
1、性格的定义性格是个体形成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如爱国与不关心集体等 ;
性格的意志特征,如坚忍不拔与鼠目寸光 ;
性格的情绪特征,如情趣稳定与喜怒无常 ;
性格的理智特征,如善于独立思考与人云亦云。
四 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2、荣格的内、外向人格类型理论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4、卡特尔人格质特质理论(编制了 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5、艾森克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
6、科斯塔和麦克雷的,大五,人格或,五因素人格,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构成,这对于研究人的道德发展形态,个体道德人格和人类社会道德的演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于揭示社会道德问题和推进道德建设有重要启示,
人内心有个,小人儿,,他总在寻找本能的快乐 。 他想吃想喝想玩想安逸想舒适,总之他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 有时他会不顾一切 。
人内心还有个,大人儿,,他是道貌岸然的,由于他受过父母的影响,
受过学校的教育,受过社会的熏陶,他把道德两字深深的记在心中 。
当内心的,小人儿,想快乐的时候,这个,大人儿,就会站出来,横加干涉 。 这个,小人儿,就是本我,他会让你犯错;这个,大人儿,就是超我,他会让你自责;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取决于现实的你的调节,
这个现实的你就是自我 。
这是弗洛伊德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 。
2 荣格的内 -外向人格类型理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 。
据此,可以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 。
荣格根据力比多 ( 心理能量 ) 的流向把人划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两类,外向型的人重视外在世界,活跃,自信,勇于进取,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的人重视主观世界,经常内省,沉默寡言,容易害羞,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
八种人格类型:
荣格将内-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 ——思维、感情、感觉和直觉把人格分为 8种类型:
( 1) 外向思维型,尊重客观规律,不感情用事。
( 2) 外向感情型,感情用事,凭主观判断来衡量事物。
( 3) 外向感觉型,从具体事物出发,凭感觉衡量事物。
( 4) 外向直觉型,以主观态度探求各种现象,容易悲观。
( 5) 内向思维型,不关心外部价值,独断,
偏执、感情冷淡,易被人误解。
( 6) 内向感情型,情绪稳定,不露声色。
( 7) 内向感觉型,不能深入事物内部,只凭自己的内在感觉。
( 8) 内向直觉型,脱离外部事物,好幻想。
3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 。 认为 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
首要特质:最具概括性,最典型中心特质: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 。
次要特质:
共同特质个人特质人格
4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把人的特质分为两种:
共同特质个别特质根源特质表面特质卡特尔认为人有 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 16PF)卡特尔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这 16种人格特质,只是表现的程度上有差异。用 16PF人格量表所确定的人格特征,
可以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反应。
表面特质是通过根源特质派生出来的;一种根源特质可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5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维度理论人格有两个维度:
内外向情绪的稳定性。
6、科斯塔和麦克雷的“大五”人格或“五因素人格”
塔佩斯等 (Tupes& Christal,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 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 进一步验证了
,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 (bigfivefactorsmodd)。
开放性 (openness)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 正向 )
责任心 (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
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 正向 )
外倾性 (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 正向 )
宜人性 (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 正向 )
神经质 (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
脆弱等特质 。 ( 正向 )
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 (McCrae& 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