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练习参考答案编制整理:刘荣材一、单选题(共40道题)
1.A;2.A;3.C;4.D;5.B;6.C;7.A;8.C;9.C;10.A;11.C;12.D;13.B;14.A;15.D;16.A;17.C;18.A;19.C;20.D;21.A;22.B;23.B;24.D;25.A;26.C;27.D;28.B;29.C;
30.A;31.C;32.C;33.B;34.C;35.C;36.C;37.B;38.C;39.C;40.B;41.B;42.B;
43.C;44.D;45.D;46.B;47.C;48.B;49.D;50.B;
二、多项选择题(共53道题)
1.ABCD;2.ACD;3.ABCD;4.BC;5.ABCD;6.ABCDE;7.ABCDE;8.AC;9.ABC;10.ABCD;
11.ABCDE;12.ABCDE;13.ABDE;14.ABCDE;15.ABC;16.ABCDE;17.ABCDE;18、ABCD;19.CDE;20.ACDE;21.ABC;22.ACE;23.ABCD;24.ABC;25.AB;26.ABCDE;27.ABCD;
28.ABCD;29.ABCD;30.ABCDE;31.BCD;32.ABDE;33.BDE;34.ABCDE;35.BCD;36.BC;37.ABCD;38.ABCE;39.ABD;40.ABCD;41.ABCD;42.ABCDE;43.ABCDE;44.ABD;
45.ACD;46.ABDE;47.ABCD;48.ABCD;49.ABD;50.ABCD;51.ABCD;52.ACD;53.BCD;
三、判断分析题(共8道题)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正确。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确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只有深刻地认识我国国情,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
2.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它的发展可能构成对社会主义的威胁。
答:错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含着非公有制经济在内。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仅不会构成对社会主义的威胁,相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门路,吸纳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国家税收等等。
3.衡量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就看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
答;错误。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多种所有制结构。为了克服我国原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化的弊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体条件下,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而提高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必要的。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大小,要根据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客观需要来确定,不能简单地以它来衡量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成绩。
4.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答:不正确。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包括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在内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
(3)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5.实行按劳分配,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答:不正确。
(1)在现阶段,社会公平只能理解为人们在主要生产资料的占有大体实现了平等。这反映在分配方面,是实现了分配机会上的平等,大家都是按照“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取得收人。社会公平原则并不要求消费资料的平均分配。
(2)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体现。按劳分配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只承认劳动差别,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收人水平的不同,这并不违背社会公平的原则。
6.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答:错误。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会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能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劳动者学习先进,提高经济效益,也逐步富裕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
(2)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7.任何一种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答:错误。
(1)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2)一些以“社会所有”或“公众所有”的名义出现的、被一些人称为“新公有制”的企业和组织,并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因为在这些企业或组织中不同的个人或集团,对该企业或组织占有的生产资料并不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利益,而是以个人出资多少为依据来确定他们权力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寡,真正的经济大权始终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因此不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平等和收益公有的基本特征。
8.公有制经济中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
答:正确。
所有制关系决定收入分配关系。
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和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个人收入分配应与效率挂钩,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企业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也必然多样化。例如,实行租赁和承包经营的方式,存在租赁收入和承包收入;在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条件下,职工拥有本企业股票还可以得到股利(息)收入,职工以资本、技术为生产要素入股,还可以得到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等。这些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
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个人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
9、有商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答案要点】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市场最初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商品,就有商品交换,因而就有市场。
(2)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一种运行机制。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劳动产品和生产要素都成为商品,成为买卖的对象,商品经济就成为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市场的作用也就覆盖全社会,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形式。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就发展成为市场经济。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有市场就有市场经济。
10.市场对于资源配置具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因而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
【答案要点】
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机制的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使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是市场机制的长外。但市场也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因而单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而必须有国家对市场活动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的宏观调控。
11、在我国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角色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统一。
【答案要点】
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的经济活动中,既直接经营管理企业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又负责经济的调控扮演“裁判员”的角色,这是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重大弊端之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运动员”;政府是宏观调控的主体,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当市场经济活动的“裁判员”。政府一般不应直接从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充当“运动员”的角色。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改变政府在生产经营性经济活动中的双重身份,是增强企业活动,搞好宏观调控的关键。
四、简答题。(共6道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怎样体现?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2.简述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必然性。
答:(1)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之基础;②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首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力还没有高度发达,社会产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其次,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再次,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这些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
答: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资本主义国家要强得多。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基本根据是: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主要有哪些形式和类型?
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主要形式和类型有: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它主要是个体劳动者的个体劳动和经营所得的收入,受雇于非公有制经济雇佣劳动者所取得的收入;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是资本所有者取得的利润,利息,以实物形态租借给他人而取得的租金;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6.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论述怎样全面认识我国公有制经济。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公有制经济采取多种形式。
应该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虽然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下降,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仍然占优势,并且通过改革,资产质量有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比重尽管有所减少,但始终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控制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控制力增强。公有制采取多种实现形式,增强了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同时也为其它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公有制经济的变化没有改变社会主义性质,而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五、论述题(共21道题)
1.为什么我国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答: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我国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对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积累资金、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以及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十六大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关系。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共同发展。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分配制度?
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首先,这是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的客观要求。产品分配的方式是由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所决定的。同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结构上,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
其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土地、经营能力等生产要素都是稀缺性资源,以商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要获得其使用权,就必须向其所有者支付使用代价,实行生产要素有偿使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中,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按生产要素获得收益,即使在公有制企业内部,职工也可能将一部分收入转化为证券投资,获得相应的要素收入。
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除按劳分配这种主要方式以外,还有多种分配方式。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的实践证明,只有建立这种分配结构才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是怎样形成的?
答: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个重大的理论障碍,即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
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原则和总方向确定下来。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有机结合。
邓小平南方谈话从根本上否定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目标的确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
4.目前我国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什么?
答:第一,存在的问题有:平均主义的分配现象仍然存在;靠权力换取利益的现象仍然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过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与“暴富”阶层形成巨大反差;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
在分配领域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如不认真解决,就会造成多方面的严重后果。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要把这一问题作为全局性的大事来抓。党的十五大总结了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对策解决分配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应采取的分配政策是:(1)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继续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一切合法收入,均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2)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他人财产,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谋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3)整顿不合理收入:对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必须予以纠正。(4)调节过高收入:逐步完善累进递增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清理和规范免征范围,调整消费税,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新税种。 (5)保证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对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以及丧失劳动能力者实行救济,在城镇建立普遍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低收入者也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5.试述正确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和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及其现实意义。
答: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混合所有制经济有了很快发展。因此,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现在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单一的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例如中外合资经济和股份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本身的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即使经过国家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我们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6.试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为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在社会总资产中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三改一加强”的原则以及“抓大放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城乡集体企业也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
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导这类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是:鼓励发展,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能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7.试述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利,率先对外开放,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因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过去扩大了。
实践证明,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对于地区差距问题,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由于条件不同,地区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要从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差距。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三是因为地区差距是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种原因形成的,解决地区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四是缩小地区差距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在经济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8.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学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在21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9.试述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我们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已经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但是,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工业化的路子是不同的。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大都是在十九世纪完成的,走的是殖民掠夺、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严重破坏环境、贫富悬殊的工业化路子,对自然界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长期难以医治,给后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今天,我们实现工业化,不能、也不应该再走这样的工业化老路,而应该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里的“新”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以说“先发展,后治理”,代价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3)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中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也必须扩大就业。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顺应当今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世界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得出的正确结论,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基本实现工业化作出的科学规划,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10、试述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答案要点】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增强我国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是要使国有经济和整个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始终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就决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如果失去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就不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关系到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开阔思路,大胆试验,勇于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路子,推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前进,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1、试述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
【答案要点】
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简称“三改一加强”),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重大举措。所谓“改革”,就是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着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基础。所谓“改组”,就是要按照市场的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权结构等,促进存量资产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所谓“改造”,就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和装备水平,增强发展后劲,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所谓“加强管理”,就是要改进和强化企业生产、质量、成本、销售、财务、经营、技术设备、职工队伍等各项基础性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备的、科学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
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是重要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是为改革而改革,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与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企业的改组、改造、强化企业的管理,同时,通过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来推动改革的深化,巩固和扩大改革的成果,从而使改革落到实处,真正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总之,“三改一加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基本思路,对指导和推进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12、试述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
【答案要点】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坚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为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在社会总资产中保持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来说的,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三改一加强”的原则以及“抓大放小”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城乡集体企业也要在发展中不断深化改革。
在积极促进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允许和鼓励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导这类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则是:鼓励发展,正确引导,加强监督,依法管理。国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只要我们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就能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使各种经济成分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使我国经济既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又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13、试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答案要点】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
要使我国经济富有活力和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经验所证明了的。同时也要看到,市场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一面,国家必须对市场活动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调控。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又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要特别注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法制建设,保持宏观经济稳定。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使二者统一起来,做到优势互补,有机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在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效率和公平等关系方面,应该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做得更好,更有成效。我们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恰当地确定市场机制作用的广度和程度,以及宏观调控的形式和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作用不断扩大。但目前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必须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发展。凡是能够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活动,要进一步放开放活,激发经济活力。特别是竞争性产业和行业应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产业和行业也要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时,我国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也需要加快改革。宏观调控的思路、方式和手段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的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实现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的经验证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有必要的集中和相应的手段;微观放开和市场化进程,要同宏观调控的能力相适应。微观经济越放开,市场化进程越快,要求宏观调控和管理越有力和灵活有效。
14、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就是为了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答案要点】
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我国现阶段第三产业的状况不适应第一、二产业发民的需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缓解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但它的重大战略意义远不止缓解就业压力一个方面。
15、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就是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
【答案要点】
经济效益是指经济活动中劳动占用、劳动消耗与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或者说是资源的投入与有效产出的对比关系。经济效益的量的规定,是一个相对值,而不是绝对值。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是劳动成果必须符合社会需要,或者说是有效的产出。上述命题只表达经济益的量的规定,而忽视了经济效益的质的规定,因而是不全面的。
1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是一致的。
【答案要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效益和整个社会的效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有自身的利益,因而也会出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不一致的状况。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17、20、21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作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那些关系?
【答案要点】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的时候,也就是基本上达到小康水平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西部的发展。另外,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20、21世纪之交,适时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
18、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答案要点】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根本的是发展经济。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在于发展。经济发展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但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支持。
19、试述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答案要点】
改革开放以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利,率先对外开放,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得比中西部地区更快一些。因而,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过去扩大了。
实践证明,我们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是一个成功的政策,它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对于地区差距问题,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一是要看到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由于条件不同,地区发展差距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的存在是难以避免的,要从大局的角度来认识这种差距。从战略上看,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并继续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大局,内地要顾全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多做一些贡献支持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二是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从“九五”开始,要更加重视支持内地的发展,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并逐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朝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三是因为地区差距是由于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多种原因形成的,解决地区差距也需要一个过程,要作长期不懈的努力。四是缩小地区差距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在经济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促使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20、试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答案要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基础。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中国现代化的前途,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是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代的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使社会物质生产和服务的各个领域面貌日新月异,劳动生产率成倍、几十倍地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总体说来,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大力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速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把攻克国家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作为主战场,同时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一定要在世界高科技领域里占有一席之地。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大批各类合格人才的培养。实现现代化不抓教育不行。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民族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层次、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总体部署,要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各类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21、试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答案要点】
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保证。没有社会的同步发展,经济发展是难以持久的。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各项工作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但是,经济发展并不会自动地带来社会的发展。相反,经济高速增长还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过度消耗,人口过快增长,等等。这不仅会阻碍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对人民健康构成威胁。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应当更加注意把社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努力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协调。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基本特征和资源环境状况表明,我国将长期面临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如果不把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快速增长就难以为继,也难以为后代人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要件。这就要求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21世纪以至更远的未来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材料题(共9道题)
1.
(1)邓小平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
答:(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没有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是方法;计划和市场都得要,二者要结合。
答:(2)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市场经济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结合点。②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因而,不能将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2.
(1)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根据材料分析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答:(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数量标志。公有制经济占全社会资产的66.4%。②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就是说,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控制力增强,实际调动或支配着约40-50%的其他经济成分。
答:(2)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即“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理论上是一个突破,在实践上也有重大意义。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并巩固其主体地位,是确保我国社会性质的要求。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公有制还不能涵盖一切领域。因此,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客观必然。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和作用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它们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多种需求;特别是开辟了多种就业渠道,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城市新增劳动力和一些离开原企业的职工加入。一定意义上,降低了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促进了社会主义市扬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转轨过程中,私营经济的作用己不仅仅是组成部分,它们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参照系,为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竞争提供基础和标准。私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我们引进紧缺的资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3400亿美元,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外资经济还为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3.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
(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
(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会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实行按要素分配的政策,使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便收入差距拉大。
(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4.
【答案要点】
(1)1997年以前是经济过热,高能货膨胀。国家主要采取了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控制总需求扩张,缩小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在保持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抑制高通货膨胀,实现经济“软着陆”。97年以后是经济过剩,总供给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国家主要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加国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扩大信贷规模。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防止通货紧缩,扩大内需,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2)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呈现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发展,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难以实现的;市场调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不能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所有问题,因而需要由国家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来加以解决。
5.
【答案要点】
(1)良好的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生产主体行为的制约。当前某些不法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谋取自身利益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由政府采取建立信用档案,借助媒体曝光等多种措施,严把市场准入关,强化法制作用、从严监管十分必要,政府为市场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2)政府干预与发挥市场作用并不矛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约束市场主体,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诚实守信的市场道德风尚,培育和发展有序的市场,恰恰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6.
【答案要点】
(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就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7.
【答案要点】
(1)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是,前者反映的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鲜奶销售渠道不畅导致的结果,不是经济危机的征兆。(3分)
(2)这个案例说明,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起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人们过多、过快地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行业,一旦供过于求,企业就会压缩鲜奶收购量,奶农只好倒奶。(2分)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1分)
(3)由于奶农和企业往往缺乏充分的信息和对市场风险足够的认识,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予以引导和服务。如着力帮助奶农和企业进行市场预测和分析,开展事前的供需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链条;采取优惠措施,帮助企业和奶农开拓乳品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监督奶农和企业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促使其改进生产技术。(4分)
8.
【答案要点】
(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的劳动力仅创造15.9%的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2253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5分)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4分)
9.
【答案要点】
(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