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第 2章 网络互连体系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1 系统模型
2.2 名词与概念
2.3 标准与实现
2.4 RFCs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1 系统模型
2.1.1 层次化的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的互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互连的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在进行网络的互相连接时,必须解决几个基本问题 。
首先,要解决网络的相互识别问题 。 例如 ( 图 2-1),
连接了 A,B,C,D,E五个网络,当从网络 A向网络 D发送数据时,需要经过网络 B。 B需要知道 A发过来的数据是要传向 D的,而不是交给 B自己的 。 这就要求定义识别网络的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网络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网络 B
网络 C
网络 D
网络 A 网络 E
A3
A2
A1
E2
E1
图 2-1 网络互连中的识别问题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其次,每个网络中会有许多主机 。 数据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间相互传输,也可以被传送到别的网络中的主机中去 。 在各个主机相互传送数据的时候,必须指出数据需要传向何处和来自何处,所以需要使用能够标识不同主机的机制来解决网络中主机的相互识别问题 。
最后,在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网络中传输数据时,如何选择数据的传输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在图 2-1中,从
A网中的某台主机 A1向 E网中的主机 E2传输数据时,是途经 A,B,C,E,还是途经 A,B,D,E? 当大量的网络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数据传输路径的选择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1.2 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在世界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在 1983年终于形成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正式文件,即著名的 ISO 7498国际标准 。 这个标准通常被称为 OSI参考模型 —— OSI / RM( Reference Model) 。 该模型采用了三级抽象,图 2-2所示为这三级抽象的示意图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OSI 参考模型
OSI 的服务
OSI 的协议图 2 - 2 O SI 的三级抽象的示意图包括所有可能的服务、协议及其实现包括所有可能的协议及其实现包括所有可能的实现图 2-2 OSI的三级抽象示意图
OSI / RM采用了 7层结构,表 2-1描述了其中各层的功能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网络数据格式层 功 能 描 述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提供到应用进程的接口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协议文件传送,FTP协议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完成机器数据格式到适于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的转换将字符,声音和图像数据转换成适于在网上传输的形式,包括加密会话层
Session Layer
在进程之间建立连接关系进程之间连接关系的建立和结束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端对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在端系统的会话层间提供数据传送网络层
Network Layer
解决网络编址和寻址,投递和选路在网络中选择投送的路径,尽最大努力把数据送达目的主机表 2-1 OSI / RM中各层的基本功能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续表数据编码层 功 能 描 述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两台设备间直接的数据帧的传送在两台直接相连的计算机之间提供数据帧的传送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完成数据的编码,规定连接标准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在 OSI/RM中,各层的基本功能如下 。
( 1) 物理层的任务是为其上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 比特是在物理层上的数据传送单位 。
( 2)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直接连接的相邻结点间传送数据 。
( 3)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寻址和选路 。
( 4) 传输层为两个端系统 ( 可以把在网络上发送数据的源主机和接收数据的目的主机成为源端和目的端 ) 的会话层提供一条端到端的数据传输通路,或者说是在两个端系统之间建立一条传输连接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 5)对话层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传输,它的责任是对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进行协调,建立、组织和协调其交互过程。
( 6)表示层的作用是为适应网络传输进行数据形式转换。
( 7)应用层是 OSI/RM中的最高层,是为应用(程序的)进程提供服务的。针对不同的应用进程,在应用层中需要有相应的应用层协议。
图 2-3为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示意图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3
2
1
3
2
1
7
6
5
4
3
2
1
7
6
5
4
3
2
1
AP
A
AP
B
结点 结点网络环境数据通信网实系统环境
OSI 环境网络环境本地系统环境计算机 A 计算机 B
图 2-3 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在图 2-3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子网进行通信,通信子网包括计算机中标出的下四层和网络中结点设备的下三层,
参与通信的两台计算机被称为端系统 。 网络结点设备的下三层被称为中继开放系统 。 在这个环境中,计算机 A向计算机 B
传送数据时,数据的传递路线是:应用进程 APA( 它不属于开放系统 ) 通过计算机 A的应用层将数据逐层传递到物理层,
然后通过与物理层相连的网络媒体介质将数据发送到与之相连的第一个结点 ( 注意,它连接了两个网络 ),结点的物理层收到数据后将其转交给数据链路层,再转交给网络层 。 从网络层,数据下行连接另一个网络的物理层之后被传送到第二个结点,最后被传送到计算机 B的应用进程 APB。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按照 OSI/RM,数据在源端各层之间传送时按照逐层封装的方式下行,在被另一系统接收后逐层上行,并被一层层打开 。 图 2-4表示了这一过程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1
7
6
5
4
3
2
1
AP 数据比特流数据单元数据单元数据单元
7
6
5
4
3
2
1
物理媒体
AP
A
AP
B
AP 数据数据单元帧数据单元分组报文图 2-4 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中的数据流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1.3 TCP/IP体系
TCP/IP体系是在互联网技术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网络体系 。 20世纪 60年代后期,在美国开始了以美国国防部 (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DoD) 为中心开展的通信技术研究 。
DoD认为通信对于军事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并极力主张研究包交换技术,希望将其发展成一种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仍旧能够继续工作的通信技术 。 为了进行研究,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金支持下建立了以 DoD为中心的研究性网络 ARPANET。 多年之后,ARPANET的一个研究小组于 1975年开发出了 TCP/IP,并最终在 1982年形成了标准 。
像 OSI/RM一样,TCP/IP也是一个层次化的模型 。 不过
TCP/IP是一个相当精练的实用系统模型,它采用四层的结构并把标准制订集中在其中关键的两层中 。 表 2-2给出了 TCP/IP
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这个框架与 OSI / RM的参照比较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表 2-2TCP/IP体系 与 OSI / RM 的对应关系
OSI / RM 的层 TCP/IP的层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 传输层网络层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网络互连技术教程表 2-3 TCP/IP体系中的协议群应用层
HTTP,SMTP,TELNET,FTP,SNMP
MIME,HTML,MIB,XML,RPC
POP3,NNTP
传输层 TCP,UDP
网络层 IP,ARP,RARP,ICMP
网络接入层 FDDI,ATM,TOKEN RING,ETHERNET
PPP
TCP/IP体系中的协议群如表 2-3所示。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IP是网络互连协议的缩写。
有些情况下,TCP/IP这个术语可以仅仅表示这两个协议。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TCP/IP表示的是使用 IP的协议以及利用 IP进行通信时所必须用到的所有协议的统称。具体地说,IP、
ICMP,TCP,UDP以及 TELNET,FTP,HTTP等均被包含在
TCP/IP协议簇中。另外,也有时把 TCP/IP称为互联网协议簇,
如图 2-5所示。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TCP /IP 协议族 应用协议
HTT P,S M TP,FT P
TE LNE T,SNM P
传输协议
TC P,UDP
路由协议
R IP,OSPF,B GP
网络互连协议
IP,IC M P,AR P
图 2-5 TCP/IP协议簇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2 名词与概念
2.2.1 协议,服务和原语在图 2-4描述的过程中,对于主机 A的应用层来说,
它只是把数据交给了下一层,完全感觉不到其他层的存在 。 主机 B的应用层也只从它的下一层得到了由主机 A传来的数据,完全看不到其他层 。 所以,从主机 A和主机 B
的应用层看来,在它们之间好像存在着一条可以直达对方的数据通路 。 在它们看来,它们的下一层就是这样一条可以直达对方的透明的通路 。 图 2-6所表达的就是站在应用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的结构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应用层 应用层表 示 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图 2-6 站在应用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结构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同样,在计算机 A 和计算机 B的第 N层看来,它们之间好像存在着一条可以直达对方的数据通路 。 在它们看来,它们下面的第 N-1层就是可以使第 N层直达对方的通路 。 图 2-7所表达的就是站在第 N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的结构 。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就能够理解网络中的某层(除去应用层和物理层)一方面为其上层提供服务,使它的上一层感觉是在通过一条虚拟的通道直接和另一端主机上的同一层通信;另一方面它也在通过它的下一层与对方的同层进行通信。当然,这种情形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的通信必须通过物理线路进行实施。但是它非常清楚地描述了两台按照
OSI/RM模型工作的主机在相互进行通信时的基本概念:同一层的实体之间能够相互进行通信,它们使用的是在同层之间存在的虚拟通信信道(见图 2-7),本层的协议保证了两端通信的进行,使得协议数据单元能够在两台主机的同层之间被直接传送。如图 2-8所示。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第 N +1 层 第 N +1 层第 N - 1 层第 N 层 第 N 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图 2-7 站在第 N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结构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应用层 应用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表示层 表示层会话层 会话层传输层 传输层网络层 网络层链路层 链路层物理层 物理层图 2-8 同层实体之间的通信和虚拟信道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2.2 层间接口在不同系统的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示意图如图 2-9所示 。
( N - 1 )层 ( N - 1 )层
( N )
层
( N )
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 N ) PDU
图 2-9 在不同系统的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2.3 端口
2.2.4 服务访问点 ( N连接,一个 N服务提供者和两个 N服务使用者 )
2.3 标准与实现
OSI/RM中的网络互连体系和各层的协议所描述的是理想系统,它的基本思想是完美的,也很自然地成了网络互连体系的理想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TCP/IP体系的基本模型与现实中的实际系统也有差异,在现实中也没有哪个系统完全与标准一致。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总之,需要注意,现实中的系统与理想的模型是不会完全一致的,这种状况是正常的 。 系统模型较多地刻画了同层之间的协议,包括协议数据单元和交换机制,而对于各层之间的接口和功能则描述的较为简单 。 在现实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多数层次是由一个厂家完成的,如 Windows和 Solaris分别是由 Microsoft和 Sun Microsystem完成的,所以各层之间的接口实现会有所差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层软件实体是无法互换的 。 这些软件实体大多数实际上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它们是无法独立存在也无法互换的 。 在同层之间,则无论是协议数据单元,还是交换机制,各个厂商的实际产品都遵循协议的标准 。 所以,在进行系统互连的时候各个系统能够顺畅地在同一层上协同工作,交换协议数据单元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4 RFCs
从理论上说,OSI/RM是网络互连体系的标准参照模型 。 但是,在实际的互联网发展中真正成为标准体系的是 TCP/IP,所有的网络技术厂商的产品都支持
TCP/IP,TCP/IP已经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TCP/IP能够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与它开放性的标准化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在 TCP/IP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将其发展为公认的标准采用了开放式的讨论形式,
任何一个关心 TCP/IP标准化过程的人都可以参与 IETF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可能被发展为协议标准的提案以 RFC( Request For Comments)的形式通过 Internet进行公开,征求评论意见。 RFC的内容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协议的标准建议,一些协议实现方案的实例、与应用有关的信息和实验方案有关的信息也以 RFC的形式进行公开。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新的 RFC先是作为,建议标准,( Proposed Standard)
提出,在经过至少 6个月的时间评论之后,有希望成为标准的就会被确定为草案 (Draft Standard)。 草案经过至少 4个月时间,如果没有异议才有可能通过审查最终成为标准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表 2-5 RFC
协议 标 准 RFC 状态
IPV4 STD5 RFC791,RFC919,
RFC922
标准
IPV6 RFC2460 草案
ICMP STD5 RFC792,RFC950 标准
ARP STD37 RFC826 标准
RARP STD38 RFC903 标准
TCP STD7 RFC793 标准
UDP STD6 RFC768 标准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IGMP RFC2236 提案
DNS STD13 RFC1034,RFC1035 标准
DHCP RFC2131 草案
HTTP RFC2616 草案
HTML RFC1866 提案
SMTP STD10 RFC821,RDC1869 标准
POP STD53 RFC1939 标准
FTP STD9 RFC959 标准
TELNET STD8 RFC854,RFC855 标准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SNMP STD15 RFC1157 标准
SNMPV2 STD58 RFC2578,RFC2579,
RFC2580
标准
MIB STD17 RFC1213 标准
RIP STD34 RFC1058 陈旧
RIPV2 STD56 RFC2453 标准
OSPFV2 STD54 RFC2328 标准
EGP STD18 RFC904 陈旧
BGPV4 RFC1771 草案
PPP STD51 RFC1661,RFC1662 标准
2.1 系统模型
2.2 名词与概念
2.3 标准与实现
2.4 RFCs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1 系统模型
2.1.1 层次化的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的互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互连的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在进行网络的互相连接时,必须解决几个基本问题 。
首先,要解决网络的相互识别问题 。 例如 ( 图 2-1),
连接了 A,B,C,D,E五个网络,当从网络 A向网络 D发送数据时,需要经过网络 B。 B需要知道 A发过来的数据是要传向 D的,而不是交给 B自己的 。 这就要求定义识别网络的标识,用于区分不同的网络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网络 B
网络 C
网络 D
网络 A 网络 E
A3
A2
A1
E2
E1
图 2-1 网络互连中的识别问题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其次,每个网络中会有许多主机 。 数据可以在同一个网络中的主机间相互传输,也可以被传送到别的网络中的主机中去 。 在各个主机相互传送数据的时候,必须指出数据需要传向何处和来自何处,所以需要使用能够标识不同主机的机制来解决网络中主机的相互识别问题 。
最后,在互相连接在一起的网络中传输数据时,如何选择数据的传输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 在图 2-1中,从
A网中的某台主机 A1向 E网中的主机 E2传输数据时,是途经 A,B,C,E,还是途经 A,B,D,E? 当大量的网络相互连接在一起的时候,数据传输路径的选择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了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1.2 ISO的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经过多年的研究工作,在世界各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
在 1983年终于形成了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正式文件,即著名的 ISO 7498国际标准 。 这个标准通常被称为 OSI参考模型 —— OSI / RM( Reference Model) 。 该模型采用了三级抽象,图 2-2所示为这三级抽象的示意图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OSI 参考模型
OSI 的服务
OSI 的协议图 2 - 2 O SI 的三级抽象的示意图包括所有可能的服务、协议及其实现包括所有可能的协议及其实现包括所有可能的实现图 2-2 OSI的三级抽象示意图
OSI / RM采用了 7层结构,表 2-1描述了其中各层的功能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网络数据格式层 功 能 描 述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提供到应用进程的接口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协议文件传送,FTP协议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完成机器数据格式到适于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的转换将字符,声音和图像数据转换成适于在网上传输的形式,包括加密会话层
Session Layer
在进程之间建立连接关系进程之间连接关系的建立和结束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端对端的数据传输服务在端系统的会话层间提供数据传送网络层
Network Layer
解决网络编址和寻址,投递和选路在网络中选择投送的路径,尽最大努力把数据送达目的主机表 2-1 OSI / RM中各层的基本功能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续表数据编码层 功 能 描 述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两台设备间直接的数据帧的传送在两台直接相连的计算机之间提供数据帧的传送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完成数据的编码,规定连接标准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在 OSI/RM中,各层的基本功能如下 。
( 1) 物理层的任务是为其上层提供物理连接,以便透明地传输比特流 。 比特是在物理层上的数据传送单位 。
( 2)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直接连接的相邻结点间传送数据 。
( 3)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寻址和选路 。
( 4) 传输层为两个端系统 ( 可以把在网络上发送数据的源主机和接收数据的目的主机成为源端和目的端 ) 的会话层提供一条端到端的数据传输通路,或者说是在两个端系统之间建立一条传输连接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 5)对话层不参与具体的数据传输,它的责任是对应用进程之间的通信进行协调,建立、组织和协调其交互过程。
( 6)表示层的作用是为适应网络传输进行数据形式转换。
( 7)应用层是 OSI/RM中的最高层,是为应用(程序的)进程提供服务的。针对不同的应用进程,在应用层中需要有相应的应用层协议。
图 2-3为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的示意图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3
2
1
3
2
1
7
6
5
4
3
2
1
7
6
5
4
3
2
1
AP
A
AP
B
结点 结点网络环境数据通信网实系统环境
OSI 环境网络环境本地系统环境计算机 A 计算机 B
图 2-3 开放系统互连环境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在图 2-3中,两台计算机通过通信子网进行通信,通信子网包括计算机中标出的下四层和网络中结点设备的下三层,
参与通信的两台计算机被称为端系统 。 网络结点设备的下三层被称为中继开放系统 。 在这个环境中,计算机 A向计算机 B
传送数据时,数据的传递路线是:应用进程 APA( 它不属于开放系统 ) 通过计算机 A的应用层将数据逐层传递到物理层,
然后通过与物理层相连的网络媒体介质将数据发送到与之相连的第一个结点 ( 注意,它连接了两个网络 ),结点的物理层收到数据后将其转交给数据链路层,再转交给网络层 。 从网络层,数据下行连接另一个网络的物理层之后被传送到第二个结点,最后被传送到计算机 B的应用进程 APB。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按照 OSI/RM,数据在源端各层之间传送时按照逐层封装的方式下行,在被另一系统接收后逐层上行,并被一层层打开 。 图 2-4表示了这一过程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1
7
6
5
4
3
2
1
AP 数据比特流数据单元数据单元数据单元
7
6
5
4
3
2
1
物理媒体
AP
A
AP
B
AP 数据数据单元帧数据单元分组报文图 2-4 开放系统互连环境中的数据流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1.3 TCP/IP体系
TCP/IP体系是在互联网技术中应用的最为广泛的网络体系 。 20世纪 60年代后期,在美国开始了以美国国防部 (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DoD) 为中心开展的通信技术研究 。
DoD认为通信对于军事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并极力主张研究包交换技术,希望将其发展成一种在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仍旧能够继续工作的通信技术 。 为了进行研究,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资金支持下建立了以 DoD为中心的研究性网络 ARPANET。 多年之后,ARPANET的一个研究小组于 1975年开发出了 TCP/IP,并最终在 1982年形成了标准 。
像 OSI/RM一样,TCP/IP也是一个层次化的模型 。 不过
TCP/IP是一个相当精练的实用系统模型,它采用四层的结构并把标准制订集中在其中关键的两层中 。 表 2-2给出了 TCP/IP
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这个框架与 OSI / RM的参照比较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表 2-2TCP/IP体系 与 OSI / RM 的对应关系
OSI / RM 的层 TCP/IP的层应用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 传输层网络层 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网络接入层物理层网络互连技术教程表 2-3 TCP/IP体系中的协议群应用层
HTTP,SMTP,TELNET,FTP,SNMP
MIME,HTML,MIB,XML,RPC
POP3,NNTP
传输层 TCP,UDP
网络层 IP,ARP,RARP,ICMP
网络接入层 FDDI,ATM,TOKEN RING,ETHERNET
PPP
TCP/IP体系中的协议群如表 2-3所示。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TCP是传输控制协议的缩写,IP是网络互连协议的缩写。
有些情况下,TCP/IP这个术语可以仅仅表示这两个协议。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TCP/IP表示的是使用 IP的协议以及利用 IP进行通信时所必须用到的所有协议的统称。具体地说,IP、
ICMP,TCP,UDP以及 TELNET,FTP,HTTP等均被包含在
TCP/IP协议簇中。另外,也有时把 TCP/IP称为互联网协议簇,
如图 2-5所示。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TCP /IP 协议族 应用协议
HTT P,S M TP,FT P
TE LNE T,SNM P
传输协议
TC P,UDP
路由协议
R IP,OSPF,B GP
网络互连协议
IP,IC M P,AR P
图 2-5 TCP/IP协议簇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2 名词与概念
2.2.1 协议,服务和原语在图 2-4描述的过程中,对于主机 A的应用层来说,
它只是把数据交给了下一层,完全感觉不到其他层的存在 。 主机 B的应用层也只从它的下一层得到了由主机 A传来的数据,完全看不到其他层 。 所以,从主机 A和主机 B
的应用层看来,在它们之间好像存在着一条可以直达对方的数据通路 。 在它们看来,它们的下一层就是这样一条可以直达对方的透明的通路 。 图 2-6所表达的就是站在应用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的结构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应用层 应用层表 示 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图 2-6 站在应用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结构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同样,在计算机 A 和计算机 B的第 N层看来,它们之间好像存在着一条可以直达对方的数据通路 。 在它们看来,它们下面的第 N-1层就是可以使第 N层直达对方的通路 。 图 2-7所表达的就是站在第 N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的结构 。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们就能够理解网络中的某层(除去应用层和物理层)一方面为其上层提供服务,使它的上一层感觉是在通过一条虚拟的通道直接和另一端主机上的同一层通信;另一方面它也在通过它的下一层与对方的同层进行通信。当然,这种情形不是真实存在的,真正的通信必须通过物理线路进行实施。但是它非常清楚地描述了两台按照
OSI/RM模型工作的主机在相互进行通信时的基本概念:同一层的实体之间能够相互进行通信,它们使用的是在同层之间存在的虚拟通信信道(见图 2-7),本层的协议保证了两端通信的进行,使得协议数据单元能够在两台主机的同层之间被直接传送。如图 2-8所示。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第 N +1 层 第 N +1 层第 N - 1 层第 N 层 第 N 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图 2-7 站在第 N层的角度上看到的网络结构网络互连技术教程应用层 应用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表示层 表示层会话层 会话层传输层 传输层网络层 网络层链路层 链路层物理层 物理层图 2-8 同层实体之间的通信和虚拟信道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2.2 层间接口在不同系统的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示意图如图 2-9所示 。
( N - 1 )层 ( N - 1 )层
( N )
层
( N )
层计算机 A 计算机 B
( N ) PDU
图 2-9 在不同系统的对等层之间传送的数据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2.3 端口
2.2.4 服务访问点 ( N连接,一个 N服务提供者和两个 N服务使用者 )
2.3 标准与实现
OSI/RM中的网络互连体系和各层的协议所描述的是理想系统,它的基本思想是完美的,也很自然地成了网络互连体系的理想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TCP/IP体系的基本模型与现实中的实际系统也有差异,在现实中也没有哪个系统完全与标准一致。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总之,需要注意,现实中的系统与理想的模型是不会完全一致的,这种状况是正常的 。 系统模型较多地刻画了同层之间的协议,包括协议数据单元和交换机制,而对于各层之间的接口和功能则描述的较为简单 。 在现实系统中,由于系统的多数层次是由一个厂家完成的,如 Windows和 Solaris分别是由 Microsoft和 Sun Microsystem完成的,所以各层之间的接口实现会有所差异,不同厂家生产的同层软件实体是无法互换的 。 这些软件实体大多数实际上是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它们是无法独立存在也无法互换的 。 在同层之间,则无论是协议数据单元,还是交换机制,各个厂商的实际产品都遵循协议的标准 。 所以,在进行系统互连的时候各个系统能够顺畅地在同一层上协同工作,交换协议数据单元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2.4 RFCs
从理论上说,OSI/RM是网络互连体系的标准参照模型 。 但是,在实际的互联网发展中真正成为标准体系的是 TCP/IP,所有的网络技术厂商的产品都支持
TCP/IP,TCP/IP已经是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TCP/IP能够发展成为世界公认的标准,与它开放性的标准化发展方式有很大关系。在 TCP/IP的发展过程中,
为了将其发展为公认的标准采用了开放式的讨论形式,
任何一个关心 TCP/IP标准化过程的人都可以参与 IETF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可能被发展为协议标准的提案以 RFC( Request For Comments)的形式通过 Internet进行公开,征求评论意见。 RFC的内容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协议的标准建议,一些协议实现方案的实例、与应用有关的信息和实验方案有关的信息也以 RFC的形式进行公开。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新的 RFC先是作为,建议标准,( Proposed Standard)
提出,在经过至少 6个月的时间评论之后,有希望成为标准的就会被确定为草案 (Draft Standard)。 草案经过至少 4个月时间,如果没有异议才有可能通过审查最终成为标准 。
网络互连技术教程表 2-5 RFC
协议 标 准 RFC 状态
IPV4 STD5 RFC791,RFC919,
RFC922
标准
IPV6 RFC2460 草案
ICMP STD5 RFC792,RFC950 标准
ARP STD37 RFC826 标准
RARP STD38 RFC903 标准
TCP STD7 RFC793 标准
UDP STD6 RFC768 标准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IGMP RFC2236 提案
DNS STD13 RFC1034,RFC1035 标准
DHCP RFC2131 草案
HTTP RFC2616 草案
HTML RFC1866 提案
SMTP STD10 RFC821,RDC1869 标准
POP STD53 RFC1939 标准
FTP STD9 RFC959 标准
TELNET STD8 RFC854,RFC855 标准网络互连技术教程
SNMP STD15 RFC1157 标准
SNMPV2 STD58 RFC2578,RFC2579,
RFC2580
标准
MIB STD17 RFC1213 标准
RIP STD34 RFC1058 陈旧
RIPV2 STD56 RFC2453 标准
OSPFV2 STD54 RFC2328 标准
EGP STD18 RFC904 陈旧
BGPV4 RFC1771 草案
PPP STD51 RFC1661,RFC1662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