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
( 2)土地革命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
( 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阶段。
( 4 )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
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1.历史定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成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成为邓小平理论。
2.形成条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3.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4.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性质:一方面仍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7.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新时期之初,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进入新世纪,江泽民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涵。
9.简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内涵。
10.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
⑴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就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而言,只有解放思想,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
⑵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也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需要实事求是。
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归根结底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事物的运动没有止境,时代的前进没有止境,追求真理的过程没有止境。任何政党、组织、个人,如果不能与时代一道前进,思想就会僵化,就不能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12.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3.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彻底。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14.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个大国,因而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的余地。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些地方有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第三,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
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因此也必将推动红色政权的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
如果只有赤卫队没有正式红军,便不能对付反动派,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只在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才能拥有对敌作战的强大组织和力量。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1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6,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通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17.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2、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
3、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
19.
20,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都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像中国这样尚未完全摆脱贫困落后同时又面临着国际范围内激烈竞争的、初级 阶段的社会主义更要特别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2.试述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2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二者互相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27.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它属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8.33.24
29.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简单地说,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这样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30.如何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会有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相适应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3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用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工是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改革所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把改革看作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那是完全错误的。
32.怎样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政策措施的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互为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33,怎样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 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答:(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
( 2)土地革命前中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
( 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阶段。
( 4 )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
3.简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 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落足点.
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答:1.历史定位: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成为毛泽东思想。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成为邓小平理论。
2.形成条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
3.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4.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5.性质:一方面仍是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是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5.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对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7.论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8.简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思想路线,也叫认识路线。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新时期之初,邓小平总结建国以来我们党的成败得失,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口号,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进入新世纪,江泽民针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全党同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又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内涵。
9.简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内涵。
10.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之间的关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之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
⑴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就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而言,只有解放思想,冲破一切习惯势力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能为实事求是扫清障碍,开辟道路,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运用规律指导我们的行动。
⑵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也是解放思想的客观基础。解放思想的目的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就需要有科学的精神和方法,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需要实事求是。
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之中,归根结底统一于与时俱进之中。我们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没有止境的,是因为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事物的运动没有止境,时代的前进没有止境,追求真理的过程没有止境。任何政党、组织、个人,如果不能与时代一道前进,思想就会僵化,就不能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认识事物,把握事物,就不可能有任何作为。在与时俱进中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辨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12.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3.简述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优点。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而这些压迫的严重性、残酷性是世界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来得坚决彻底。
第二,中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他们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第三,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大中城市,便于组织。
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的一个特别能战斗的最革命的阶级,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14.简述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第一,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处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之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由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就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由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而农民又是革命的主力军,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由于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和相互间的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这又使红色政权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缝隙,由于中国是—个大国,因而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的余地。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必备客观条件。
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些地方有良好的群众革命基础。
第三,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客观条件。
国民革命失败后,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因此也必将推动红色政权的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主观条件。
如果只有赤卫队没有正式红军,便不能对付反动派,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只在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才能拥有对敌作战的强大组织和力量。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1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6,简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和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带有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通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17.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8.简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2、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
3、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
19.
20,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首先,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其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第四,发展生产力是向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需要。
在社会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都必须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像中国这样尚未完全摆脱贫困落后同时又面临着国际范围内激烈竞争的、初级 阶段的社会主义更要特别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2.试述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2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2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科学概念包含两层基本含义:第一,从社会性质上说,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从发育程度上说,我国的社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完善,还处在它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2)改革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二者互相贯通,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
27.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它属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8.33.24
29.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力争比二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更简单地说,所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这样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30.如何简述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还会有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相适应是主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不是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3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一,从目的和功能上看,改革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虽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但是作为它的实现形式的是具体体制,如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成为严重阻碍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根朱性改革。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
第二,从广度工看,改革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的全面改革。改革旧的经济体制,用适应现阶段生产力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改革的最基本内容。但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必然要受到旧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进行其他体制的配套改革,制别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是全局性、整体性的,表明它的革命性质。
第三,从深度上看,改革不是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它的根本变革。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生产力的严重不适应,已经不是个别“环节”、“方面”的问题,而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因此对它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进行根本性改变,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它。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量的变化,没有发生根本质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从具体体制的角度来讲,这种取代是一种质变,是一种革命性变革,实质工是一场革命。当然,这种革命不是传统意义工的革命,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
改革所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如果把改革看作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那是完全错误的。
32.怎样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三者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点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稳定压倒一切。保持社会稳定,是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也是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稳定是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内在统一的结合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这个共同的立足点和政策措施的结合点,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政策的协调性,发展的全面性、稳定的长期性都将难以实现。只有抓住这个结合点,三者才能真正成为互为前提、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33,怎样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 的关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