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學鄭先祐 (Ayo)
靜宜大學 生態系 教授
hycheng@pu.edu.tw
2
現代理性的思考
科技的力量,再加上人口與慾望的增加,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衝擊,愈來愈大,愈來愈複雜。
如何避免?如何選取最佳的開發利用環境的方案?
3
Contents
生態學?
生態環境 (人類生態體系 )
『 評估 』 的定義
基本原則 (含範例 )
1,整合的必要性
2,承認主觀,是達成客觀結果的必要基礎!
3,Type I vs,type II
4,舉證責任的互換:個人 vs,公害
5,學說或理論,都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
4
生態學 (ecology)
Eco + logy = 生活邏輯 = 生活科學
Eco 取自 economy 的字首
Ecology = economy of Nature
自然的「經濟」
5
圖 1 人類生態體系的三個層面。
學 科 層 面 關 係社會學規 畫 文 化科 技 社 會 人 口經營與享用生態系 生 態 環 境生態學生態環境 (人類生態體系 )
6圖 2,文化-自然間的互動模型,譯自 Boyden (1992),p.98。
└────────────────────────┘ └──────┘
生 物 物 理 社 會 實 體 抽 象 文 化生態環境
【人類】
族群,死亡率,健康,
疾病,年齡結構,地理分佈,,,,等
【人類活動】
農耕,開礦,製作,
教育,旅遊,,,,等
【文化】
信念,價值觀,
世界觀,知識,
瞭解,,,,等
【文化安排】
經濟體系,立法,社會結構,
教育體系,,,,等自 然 人 類 社 會生物新陳代謝科技新陳代謝其它影響人造物
7
評估 (assessment)
評估 = 分析 + 評價
分析 (analysis):分析環境受到人為舉動的影響情況。包含環境背景的測定,以及預測其受影響的情況。
評價 (evaluation):將預測受影響的情況,權重其相對重要性,以及其受影響的程度。
評價,亦可稱為「彙整」 (synthesis),彙整各種不同的影響項目,包含權重與影響程度。
8
生態體系 (人類與生態環境 )
9
人類舉動對生態體系的影響 (衝擊 )
10
衝擊的分析與評價 (評估 )
11
基本目的
1,尋求最佳的計劃方案 (包含 『 零 』 方案 )。
2,研擬因應對策,補救或減輕對策。
3,合理公平的分配或補償。
12
「整合」是必要的過程
整合評估,可有三類:
第一類是各個領域或是各個環境類內的各自
「整合」。
第二類是跨各類的「評價」 (evaluation)
「整合」。
第三類是跨各類的「互動整合」。
基本原則 1
13
A,公斤 公里
B,公噸 公尺
C,公斤 公尺
D,公克 公里
E,一萬隻螞蟻 一棵樹圖 5,各個不同的環境項目所得的數值,都各有不同的「單位」。
「評價整合」就是要將這些各有不同單位的數值
,整合成一体。
這就必要有相對的價值權重。
14
圖 6A.「整合評估」,與其它三類評估間的關係。
工程建設的計劃案
( 人類的舉動 )
科技評估 (T A )
社會影響評估 (SIA ) 生態影響評估 (EIA )
整合評估
(IIA
)
A
15
16
圖 6B,國內環境影響評估的「整合評估」。
其內環境項目分為五大類。
物理化學類景觀遊憩類社會經濟類文化類生態類整合評估
B
17
文化類景觀類生態類物化類社經類圖 3A,切割下的真實
。每個環境影響評估的真相,如同此張圖象,劃分為五大類 (文化類、景觀 (遊憩 )類
、生態類、物理化學 (
物化 )類、與文化類 )
分別進行評估。每類的評估可能再分割成若干個,各別進行。
然後再分別組合在一起。其結果將如此張圖,矇朧不清。
18
文化類景觀類生態類物化類社經類圖 3B,切割下的真實。
這是圖 1的原本真相。
每個環境影響評估的研究,就如同企圖要得到如此圖的清晰真相。
EIA (Ayo) 19
範例:整合的必要性
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南部國家公園的北邊,有個小型飛機場的興建計劃。
生態環境影響評估的結果,認為影響輕微。
社會影響評估的結果,可帶動地方繁榮。
整合評估?結果是?
20
承認主觀,是達成客觀結果的必要基礎!
唯有「無知」,才有可能是客觀與中立!
知識愈深化,經驗愈多,主見愈強!
範例:
新達爾文論 vs,中性論
陸域生態的保育重點,鳥類?哺乳類?或是蜥蜴類?
基本原則 2
21
客觀是各種主觀的衝擊拉扯的結果
譬如:台南工業區 vs,黑面琵鷺的棲息地
經濟發展 vs,生態保育,如何達成平衡?
五五對分?或是三七分?或是七三?或是八二?
環保機構,倘若保持中立,就無法對抗來自經濟部門的壓力。 (範例:北宜快速路的興建計劃 )
22
環保署的「中立」,換來的是環保的「淪陷」
「 北宜高速路的興建計劃 」,公路經過 「 坪林 」
地區時,是否要興建 「 交流道 」? 發生 「 保護水源 vs,城鄉發展 」 間的強烈爭議 。
面對這個問題,環保署主持的 「 環境影響評估 」
審查總結,竟然是 「 興建 」 與 「 不興建 」 兩案並列 。 如此模稜兩可的總結,轉呈交通部裁決 。
如此,環保署對保護環境與水源的立場與責任,
何在 !?
23
Type I error vs,Type II error
type I error— the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n effect when in fact there is none,(否定 null 假說,但事實是「假說是成立的」 )
type II error— when an impact exists but
is not detected,(接受 null 假說,但事實是
「假說是錯誤的」 )
基本原則 3
24
科學研究 vs,公害研究
自然現象的研究,盡量的下降 type I error。
盡量避免否定 null 假說。
如此可以避免研究方向的錯誤。
然而,對於自然資源 (災害 )的研究,則需要選擇下降 type 2 error
譬如:漁業資源的耗減
25
舉證責任的互換:個人 vs,公害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按這個原則,相關安全的證據是由引進新化學物質者負責提出,而不是由懷疑其有問題者,或是受傷害者來舉證。
公害發生,所有的相關污染源,都需要提出其沒有產生污染事件的證明。
基本原則 4
26
個人 vs,公害
對任何個人都要先認定其無罪,告訴者必要自行提出其有罪的證明。
公害發生後,所有相關污染的機構,都要先被認定為有罪。這些機構必要各自提出其沒有污染的證明。
如此,相關污染排放或整治的資料,不僅不敢任意遺失,而且更是需要妥善的保存。
27
學說或理論,都需要經過嚴格的考驗!
甚至是教科書的內容,
都有可能是錯誤的。
譬如:天擇的範例:
peppered moths
基本原則 5
28
監測與驗證,是絕對的必要
預測可能受到影響的情況,是非常困難的工作。
預測的錯誤,可能性極高。
追蹤監測,驗證原本的預測情況,不僅可以避免生態環保的傷害,同時更有學術的價值,修正預測的學理。如此,才有可能提昇預測影響的學術能力。
29
6,公平正義的原則 (一 )
同世代的公平:
按生態學的最低限定率 (Law of minimum),一個生命的成長受其環境因子中最低限者 (供給最差 )所限制。
生態環境品質的維持,受到此社會最差的因素所限制。
提昇生態環境品質,必要的條件之一就是在目前社會中最窮族群的生活改善。
自然野地,是弱者中的弱者。
+6
30
6,公平正義的原則 (二 )
跨世代的公平,有如下兩個通則:
(1) 每一代應必要維護其由上一代傳接得到的自然資源 (特別是固著性的 ),使其留給下一代時,平均每人的資源總量不可少於其傳接得到時。
(2) 可再生的資源、以及資源龐雜度和生態功能,都應永遠地維持。
+6
31
7,經濟效率的原則
外溢成本必要內化,才能有經濟效率的考量。
花費愈高,能量與物質的耗用愈大,不合乎「綠色」生態的法則。
綠色科技:使用更少的能源,更少的原料,但可以產出相同,或是更好的產品。
減少廢棄物,比處理廢棄物,更是重要。
+7
32
圖 7,生產系統管理必要回歸原點 (向後轉 )。
+7
33
固著性的資源,是經濟的根本支柱!
固著程度最高的代表即是土地 (含山、川、湖泊、森林、草原等 ),以及生態環境的品質 (含景觀、空氣、水、土壤 )。
這些資源可供人擁有和享用,但卻是固著在一地,無法搬動。
非固著性資源的代表則是貨幣、糧食、人工產品,可移動,
可跨越國界的資源。
有些資源原本是固著,但可被開發而成為流動性資源,如礦物、石油、木材等。
一地區(國家)的固著性資源,可說是此地區(國家)千秋萬世的基業。
+7
34
每個 「 基準點 」 (簡稱:基準 ) 都是產生自生態環境中一個受重視的目標 (價值 )。
基於 「 基準點 」 (含 「 社會目標 」 ),才能建立不同類別的相對價值的權重,進行整合評價 。
8
「評估」必要先確定「基準點」 (社會目標 )。
35
每個「基準」必要滿足以下五個條件,
(1) 與社會目標相關 。
(2) 與生態價值相關 。
(3) 具有明確且可行的定義 。
(4) 可用於研析與預測工作 。
(5) 具有將會受顯著影響的可能。
36
環評的過程、結果與審查,務必要公開,透明,並接受公評。
專家多少都會對其專精的領域「著迷」,或是說會有
「 disciplinary chauvinism」 (專業沙文主義 ) 的現象。
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結論
承認主觀,是達成客觀結果的必要基礎!
客觀是各種主觀的衝擊拉扯的結果
審查,以「共識決」為原則。
9
37
結語
社會正義的,自然生態保障的根基
社會正義,弱者福利的提昇。
落實社會正義,
內部:法學者的職責、生態與社會研究者的職責 (智慧的基礎 )
外部:公民意識的提昇
38
< 生活與研究 > < 政府與行政 >
生態体系※
結構,生物資源功能,能量與物質基礎生態研究知識性的瞭解民眾的認知應用性的研究資料庫的建立社會學的研究*
生態環保的行政機構目標政策措施教育宣傳整合性的研究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執行統攝規範相關法令生態環保目標生態保育的社會目標圖 8,生態環境影響評估,以及 生態保育學術研究的推展和環境保護政策制定的關連流程圖。
39
生態主張者,Ayo 靜宜站
http://www1.pu.edu.tw/~hy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