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概论第一讲 开宗明义及 绪论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生态建筑理论发展的特点;
2.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特点
3.推出“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和“生物气候缓冲层”概念,把握一种整体设计方法
4.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介绍上述方法的应用
5.了解该领域目前的参考书目
教学计划安排( 1)? 1.开宗明义:讲解教学计划及目的,绪论
2.国外理论及实践发展剖析( 1)
3.国外理论及实践发展剖析( 2)
4,国内的发展及国情
(主讲教授:袁镔教授)
教学计划安排( 2)? 5.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与
“生态系统结构框架”
(穿插一些设计方法论的内容)
6.“生物气候缓冲层”概念 (穿插一些国外具体的技术进展与实例分析 )
7.实例分析:张家港生态农宅设计过程及结果
8.讨论
考核要求? 1.掌握相关领域的参考文献,至少看书 n本;
2.4,5讲之间,完成阶段性读书报告 一篇,书目清单会随着讲座公布;
3.8讲之后,完成论文 一篇,可以是不成熟的认识,但是必须切题。
重点参考书( 0)? 宋晔皓,结合自然 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重点参考书( 1)?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
刘静华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
孙儒泳,钱国桢,林浩然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普通生态学:原理、
方法和应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重点参考书( 2)? 罗 ·麦金托什,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徐嵩龄,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王如松,高效 ·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夏云,夏葵,节能节地建筑基础,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重点参考书( 3)
(以后会随着讲座的进行,
逐渐添加英文书:以系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以及北京图书馆能找到的为主)
I·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倪文彦校,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绪论引言: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随 时间 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目的? 通过 回顾 相关领域建筑设计研究,
分析 现代建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重要的注重生态的设计理论和实践,
可以 把握 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
,)小插曲,设计与再设计
,() DESIGN & REDESIGN
60~70年代 以前
早期朴素的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两个 方面:
1.现代建筑一些基本的设计思想源泉;
2.适应气候和地域等条件要求的建筑设计研究 。
60~70年代 以后
缘起,认识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种种问题
1.人口膨胀
2.资源耗费严重
3.环境污染加剧等
结果,各个行业和方面都对环境研究和设计产生兴趣
ZHUSHI1,G·勃罗德彭特,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张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第 81页。另外,参见 Heath T,
Method in Architecture,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1984.第 73页及 Sim Van der
Ryn,Introduction,ecology and the commons,
In,Ryn S V der,Calthorpe P,eds,
Sustainable Communities,a new design
synthesis for cities,suburbs,and towns,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1986,8~17,第
9页。其中黑斯指出 60年代“国际式”建筑已经风靡全球以来,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设计态度和设计实践的比较,
例如,…… 美国本土以赖特和高斯等人为代表的‘有机建筑’与包豪斯建筑之间、
以及近来各种处于方案阶段的自维持住宅、
生态建筑、公众参与的建筑、‘后现代’
建筑等与‘国际式建筑’之间”。西姆则指出:“基于集中化、专门化和标准化的工业原则的旧的增长模式,将会让位于新的形式。社会、环境和心理学提出的要求有助于产生一种全新的设计和规划哲学:
符号象征和时髦的形式风格将会被忠实于生态学和历史的有目的的形式所替代 ……
这种转变已经有所体现:自从本世纪 70年代以来,环境关注已经成为主要的问题,
公众开始关注生态学 …… 所有这些趋向都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更加紧凑、多功能的社区,更为重视效率的建筑。”
与建筑相关的真正推动力量 不是 建筑师
Who bring forward?
关注生态环境,关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 生态学家 等开始提出注重生态的设计思想和概念:
( 不只是,建筑,,但包含建筑 )
生态学家和建筑师提出的一些有意思的 概念,体现建筑与生态学相 结合 的新词
生态建筑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城市建筑生态学
arcology
生物结构或生态结构
bio-tecture—eco-tecture
– ZHUSHI2,―生态建筑,一词的出现参见注释 ① ;,城市建筑生态学,
由鲍罗 ·索勒里提出,后面讲座详细介绍;另外还有西姆提出的,生物结构,(bio-tecture)或,生态结构,(eco-
tecture) 见 Sim Van der Ryn,Integral
design,In,Crump R W,Harms M J,
eds,The Design Connection,energy
and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e,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1,29~38.第 30页 。
存在问题
,生态建筑(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曾经被很多建筑师语义宽松地使用,用来表示任何 一种朴素的涉及生态系统环境影响的设计研究。
ZHUSHI3,参见 Halphin L,et al.
Ecological architecture,planning the organic
environment,Progressive Architecture,1966,
5,120~137.和 Wells M,B,An ecologically
sound architecture is possible,Architectural
Design,1972,7:433.等文章 。
社会背景? 对于世界 未来 发展 趋势的研究存在 两种 截然不同的观点
发展 有 极限
认为“世界末日”是客观存在的,应该采取控制增长的手段,而不是等到面临困境时再依靠技术的创新。
乌尔里希夫妇
ZHUSHI4:Ehrlich P,R.,and Ehrlich A,
H,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
essay in human ecology,San Francisco,W,H,
Druman,1970.
康芒纳
ZHUSHI5,Commoner B,The Closing
Circle,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London,Jonathan Cape,1971,中译本:巴里 ·康芒纳,封闭的循环 —自然、人和技术,
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发展 有 极限
后来虽然有所修正,但是基本观点不变。
米都斯等人
ZHUSHI6,Meadows D H,Meadows D
L,Randers J,The Limits to Growth,Potomac,
London,Earth Island,1973.中文译本:丹尼斯 ·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发展 无 极限
认为 技术 足以解决环境问题,
应该对生物圈和人类的适应能力充满信心。
卡恩
ZHUSHI7:Kahn H,The Next 200 Year,
London,Abacus,1978.
西蒙
ZHUSHI8:朱利安 ·林肯 ·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黄江南,朱嘉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发展 无 极限
这一论点的关键在于技术的不断 创新,尤其在面临需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维尔夫妇
ZHUSHI9:Vale B,and Vale R,Green
Architecture,Design for an energy –
conscious future,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1.
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在初始阶段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
一种侧重于 保护和保存地球现有的生态资源,
另外一种侧重于寻求 技术的解决 。
如果借用西默尔的观点,
前者具有,乡村类型,
倾向,而后者则具有
,城市类型,倾向
ZHUSHI10,详见 后面 讲座 。
二者 共性 都是为了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建筑设计研究,例如都考虑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基本设计问题。
– 。
二者 个性( 1) 实现设计目的的手段不同:前者倾向于利用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适宜技术强调合理地利用地方性材料等,从而实现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重视体现建筑设计的地域特点,以理论研究为重点。
ZHUSHI11:关于几种技术的特点和含义,
详见第三章 3.2.2.2节对 舒马赫 中间技术观点的分析 。 吴良镛 教授指出:,就我国情况言,适用技术应当理解为既包括先进技术,也包括 ‘ 中间 ’ 技术 ( intermediate
technology),以及稍加改进的传统技术,。
见,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第 77页 。
二者 个性( 2) 后者则倾向于利用高新技术,强调提高各种技术的使用效率,
实现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利用,重视,少费多用,
思想的体现,以设计者的设计实践为主。
80年代 以后
,可持续发展,主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同样应该顺应这一思想的要求。
1987年正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针对 80年代以后产生的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现象,提出的战略性决策,
是对以,发展有极限,和
,发展无极限,论调为代表的各种针对未来策略观点的扬弃 。
ZHUSHI12:详见 后面 讲座 。
80年代 以后
从观念上看,生态 哲学,
生态 文化 和生态 思想 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吻合的。
ZHUSHI13:详见 后面 讲座 。 参见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余谋昌,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余谋昌,生态学哲学,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吴彤,张锡梅,
任玉凤等,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5,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等著作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1.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首先,
通过 设计者 和 生态学家 的认识,深入 比较建筑系统概念和生态特点;其次,进一步分析建筑系统自身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建筑系统作为更大范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与周围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
指出整体生态建筑观的三个主要内容,1、
建筑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受到时间因素 和 空间因素 的影响; 3,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同样影响着建筑设计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2,确定生态系统结构框架,依据 整体生态建筑观,这一框架有三个组成部分:适合于 时间因素 影响的组成部分;
适合于 空间因素 影响的组成部分;适合于资源有限性 影 响 的 组 成 部 分 。
ZHUSHI14,后面 讲座将有详细展开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3.建立生物气候缓冲层,在 生态系统结构框架 的限定下,通过 生物气候缓冲层 建立起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物质材料的注重生态建筑的形式因素 。 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分为三个层面,聚落空间,
建筑实体 和 建筑细部 。
ZHUSHI15,后面 讲座将有详细展开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4,张家港生态农宅研究的具体方法,过程和结果评价 。
ZHUSHI16,后面 讲座将有详细展开 。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生态建筑理论发展的特点;
2.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特点
3.推出“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和“生物气候缓冲层”概念,把握一种整体设计方法
4.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介绍上述方法的应用
5.了解该领域目前的参考书目
教学计划安排( 1)? 1.开宗明义:讲解教学计划及目的,绪论
2.国外理论及实践发展剖析( 1)
3.国外理论及实践发展剖析( 2)
4,国内的发展及国情
(主讲教授:袁镔教授)
教学计划安排( 2)? 5.一些生态学基本概念与
“生态系统结构框架”
(穿插一些设计方法论的内容)
6.“生物气候缓冲层”概念 (穿插一些国外具体的技术进展与实例分析 )
7.实例分析:张家港生态农宅设计过程及结果
8.讨论
考核要求? 1.掌握相关领域的参考文献,至少看书 n本;
2.4,5讲之间,完成阶段性读书报告 一篇,书目清单会随着讲座公布;
3.8讲之后,完成论文 一篇,可以是不成熟的认识,但是必须切题。
重点参考书( 0)? 宋晔皓,结合自然 整体设计: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重点参考书( 1)? 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虞鸿钧,郑关林译,
刘静华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E,P,奥德姆,生态学基础,
孙儒泳,钱国桢,林浩然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等,普通生态学:原理、
方法和应用,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重点参考书( 2)? 罗 ·麦金托什,生态学概念和理论的发展,徐嵩龄,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王如松,高效 ·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夏云,夏葵,节能节地建筑基础,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重点参考书( 3)
(以后会随着讲座的进行,
逐渐添加英文书:以系图书馆或学校图书馆以及北京图书馆能找到的为主)
I·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芮经纬译,倪文彦校,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1992.
绪论引言: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随 时间 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目的? 通过 回顾 相关领域建筑设计研究,
分析 现代建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些重要的注重生态的设计理论和实践,
可以 把握 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 。
,)小插曲,设计与再设计
,() DESIGN & REDESIGN
60~70年代 以前
早期朴素的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两个 方面:
1.现代建筑一些基本的设计思想源泉;
2.适应气候和地域等条件要求的建筑设计研究 。
60~70年代 以后
缘起,认识到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种种问题
1.人口膨胀
2.资源耗费严重
3.环境污染加剧等
结果,各个行业和方面都对环境研究和设计产生兴趣
ZHUSHI1,G·勃罗德彭特,建筑设计与人文科学,张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第 81页。另外,参见 Heath T,
Method in Architecture,New York,John
Willey & Sons,1984.第 73页及 Sim Van der
Ryn,Introduction,ecology and the commons,
In,Ryn S V der,Calthorpe P,eds,
Sustainable Communities,a new design
synthesis for cities,suburbs,and towns,San
Francisco,Sierra Club Books,1986,8~17,第
9页。其中黑斯指出 60年代“国际式”建筑已经风靡全球以来,建筑设计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同设计态度和设计实践的比较,
例如,…… 美国本土以赖特和高斯等人为代表的‘有机建筑’与包豪斯建筑之间、
以及近来各种处于方案阶段的自维持住宅、
生态建筑、公众参与的建筑、‘后现代’
建筑等与‘国际式建筑’之间”。西姆则指出:“基于集中化、专门化和标准化的工业原则的旧的增长模式,将会让位于新的形式。社会、环境和心理学提出的要求有助于产生一种全新的设计和规划哲学:
符号象征和时髦的形式风格将会被忠实于生态学和历史的有目的的形式所替代 ……
这种转变已经有所体现:自从本世纪 70年代以来,环境关注已经成为主要的问题,
公众开始关注生态学 …… 所有这些趋向都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更加紧凑、多功能的社区,更为重视效率的建筑。”
与建筑相关的真正推动力量 不是 建筑师
Who bring forward?
关注生态环境,关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 生态学家 等开始提出注重生态的设计思想和概念:
( 不只是,建筑,,但包含建筑 )
生态学家和建筑师提出的一些有意思的 概念,体现建筑与生态学相 结合 的新词
生态建筑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城市建筑生态学
arcology
生物结构或生态结构
bio-tecture—eco-tecture
– ZHUSHI2,―生态建筑,一词的出现参见注释 ① ;,城市建筑生态学,
由鲍罗 ·索勒里提出,后面讲座详细介绍;另外还有西姆提出的,生物结构,(bio-tecture)或,生态结构,(eco-
tecture) 见 Sim Van der Ryn,Integral
design,In,Crump R W,Harms M J,
eds,The Design Connection,energy
and technology in architecture,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1,29~38.第 30页 。
存在问题
,生态建筑(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这一概念曾经被很多建筑师语义宽松地使用,用来表示任何 一种朴素的涉及生态系统环境影响的设计研究。
ZHUSHI3,参见 Halphin L,et al.
Ecological architecture,planning the organic
environment,Progressive Architecture,1966,
5,120~137.和 Wells M,B,An ecologically
sound architecture is possible,Architectural
Design,1972,7:433.等文章 。
社会背景? 对于世界 未来 发展 趋势的研究存在 两种 截然不同的观点
发展 有 极限
认为“世界末日”是客观存在的,应该采取控制增长的手段,而不是等到面临困境时再依靠技术的创新。
乌尔里希夫妇
ZHUSHI4:Ehrlich P,R.,and Ehrlich A,
H,Population,Resources,Environment,
essay in human ecology,San Francisco,W,H,
Druman,1970.
康芒纳
ZHUSHI5,Commoner B,The Closing
Circle,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London,Jonathan Cape,1971,中译本:巴里 ·康芒纳,封闭的循环 —自然、人和技术,
侯文蕙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发展 有 极限
后来虽然有所修正,但是基本观点不变。
米都斯等人
ZHUSHI6,Meadows D H,Meadows D
L,Randers J,The Limits to Growth,Potomac,
London,Earth Island,1973.中文译本:丹尼斯 ·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 —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李宝恒,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发展 无 极限
认为 技术 足以解决环境问题,
应该对生物圈和人类的适应能力充满信心。
卡恩
ZHUSHI7:Kahn H,The Next 200 Year,
London,Abacus,1978.
西蒙
ZHUSHI8:朱利安 ·林肯 ·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黄江南,朱嘉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发展 无 极限
这一论点的关键在于技术的不断 创新,尤其在面临需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资源和能源短缺等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维尔夫妇
ZHUSHI9:Vale B,and Vale R,Green
Architecture,Design for an energy –
conscious future,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1.
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在初始阶段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
一种侧重于 保护和保存地球现有的生态资源,
另外一种侧重于寻求 技术的解决 。
如果借用西默尔的观点,
前者具有,乡村类型,
倾向,而后者则具有
,城市类型,倾向
ZHUSHI10,详见 后面 讲座 。
二者 共性 都是为了解决前面提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建筑设计研究,例如都考虑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基本设计问题。
– 。
二者 个性( 1) 实现设计目的的手段不同:前者倾向于利用低技术、中间技术和适宜技术强调合理地利用地方性材料等,从而实现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重视体现建筑设计的地域特点,以理论研究为重点。
ZHUSHI11:关于几种技术的特点和含义,
详见第三章 3.2.2.2节对 舒马赫 中间技术观点的分析 。 吴良镛 教授指出:,就我国情况言,适用技术应当理解为既包括先进技术,也包括 ‘ 中间 ’ 技术 ( intermediate
technology),以及稍加改进的传统技术,。
见,吴良镛,广义建筑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第 77页 。
二者 个性( 2) 后者则倾向于利用高新技术,强调提高各种技术的使用效率,
实现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高效利用,重视,少费多用,
思想的体现,以设计者的设计实践为主。
80年代 以后
,可持续发展,主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同样应该顺应这一思想的要求。
1987年正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是针对 80年代以后产生的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等现象,提出的战略性决策,
是对以,发展有极限,和
,发展无极限,论调为代表的各种针对未来策略观点的扬弃 。
ZHUSHI12:详见 后面 讲座 。
80年代 以后
从观念上看,生态 哲学,
生态 文化 和生态 思想 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吻合的。
ZHUSHI13:详见 后面 讲座 。 参见欧阳志远,生态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实质与方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余谋昌,文化新世纪: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李春秋,陈春花,生态伦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余谋昌,生态学哲学,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吴彤,张锡梅,
任玉凤等,人与自然:生态,科技,文化和社会,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5,岩佐茂,环境的思想,韩立新,张桂权,刘荣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等著作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1.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首先,
通过 设计者 和 生态学家 的认识,深入 比较建筑系统概念和生态特点;其次,进一步分析建筑系统自身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建筑系统作为更大范围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与周围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
指出整体生态建筑观的三个主要内容,1、
建筑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受到时间因素 和 空间因素 的影响; 3,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同样影响着建筑设计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2,确定生态系统结构框架,依据 整体生态建筑观,这一框架有三个组成部分:适合于 时间因素 影响的组成部分;
适合于 空间因素 影响的组成部分;适合于资源有限性 影 响 的 组 成 部 分 。
ZHUSHI14,后面 讲座将有详细展开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3.建立生物气候缓冲层,在 生态系统结构框架 的限定下,通过 生物气候缓冲层 建立起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物质材料的注重生态建筑的形式因素 。 生物气候缓冲层的设计分为三个层面,聚落空间,
建筑实体 和 建筑细部 。
ZHUSHI15,后面 讲座将有详细展开 。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在于借鉴生态学的一些理论和概念,使同学们了解,一家之言,:一种 整体的生态建筑观,同时提出实现注重生态的建筑设计的可能途径。
4,张家港生态农宅研究的具体方法,过程和结果评价 。
ZHUSHI16,后面 讲座将有详细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