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 合 论集合论是研究集合的一般性质的数学分支,它研究集合不依赖于组成它的事物的特性的性质。
在现代数学中,每个对象(如数、函数等)本质上都是集合,都可以用某种集合来定义。数学的各个分支,本质上都是在研究这种或那种对象的集合的性质。集合论已成为全部现代数学的理论基础。
集合论的特点是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它总结出由各种对象构成的集合的共同性质,并用统一的方法来处理。因此,集合论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科学和技术领域。
集 合 论由于集合论的语言适合于描述和研究离散对象及其关系,所以也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在程序设计、关系数据库,排队论、开关理论,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等学科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本篇主要介绍:集合、二元关系和函数,
以及集合的基数问题。
集 合 论第三章 集合与关系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 2集合的运算
§ 3序偶与笛卡尔积
§ 4关系及其表示
§ 5关系的性质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 7关系的闭包运算
§ 8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 9等价关系与等价类
§ 10相容关系
§ 11序关系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1、集合与元素
( 1)集合:具有某种特殊性质的客体的聚合。
讨论:
① 一些不同的确定的对象之全体。
② 客体:是泛指一切,可以是具体的、抽象的
③ 元素(成员):属于任何集合的任何客体。
④符号,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英文字母或其它符号表示元素。
集合,A,B….
元素,a,b…,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⑤ 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若 a是集合 S中的元素,则可写成 a? S ;若 b不是集 S合中的元素,则可写成 b? S 。
⑥ 集合 S的基数 (势 ),S中的元素个数。用 |S|表示。
⑦ 有限集合:集合的基数(元素)是有限的。
无限集合:集合的基数(元素)是无限的。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⑧ 本书中常用集合符,
Im(m≥1) 有限个正数的集合 {1,2,3……m}
Nm(m≥0) 有限个自然数的集合 {0,1,2……m}
以上是有限集合,下面是无限集合:
N 自然数集合 {0,1,2……}
I+ 正整数集合 {1,2,3……}
I 整数集合 {…… -1,0,1,2……}
P 素数集合 {大于 1的正整数,只能被 1和自己整除 }
Q 有理数集合 {i/j,i,j均为整数且 j≠0}
R 实数集合 {有理数、无理数 }
C 复数集合 {a+bi,a,b可为实数 i= √-1 }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2)集合的表示方法,
(a)枚举法 (列举法 )
把集合的元素列于花括号内。
例:
命题的真假值组成的集合,S={T,F}
自然数 0,1,2,3,4五个元素的集合,P={0,1,2,3,4}
(b)谓词公式描述法所有集合均可用谓词公式来表示,S={x | p(x) }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例:大于 10的整数的集合,S1={x | x? I ∧ x>10}
偶整数集合,S2={x |?y (y?I ∧ x=2y)}
有限个元素集合:
S3={1,2,3,4,5}={x | x?I ∧ (1 ≤ x ≤ 5) }
S4={F,T}={x | x=T ∨ x=F}
S5={1,4}={ x | (x2-5x+4=0) }
(c)同一集合可以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示。
(d)集合也可作为某一集合的元素。
例,S={a,{1,2},p,{q}}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3)三个特殊集合:空集、全集合、集合族
,定义,如果一个集合包含了所要讨论的每一个集合,
则称该集合为全集合,简称全集,用 E表示。
E={x | p(x) ∨? p(x)} p(x)为任何谓词公式
,定义,不拥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或称零集),
用?表示
={x | p(x) ∧? p(x) }={ }
注意,?≠ {?} 前者是空集,是没有元素的集合;后者是以?作为元素的集合。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定义,集合中的元素均为集合,称这样的集合为集合族。
例 A={{a},{b},{c,d}}
2、集合之间的关系
,公理,给定二个集合 A和 B,当且仅当 A和 B具有同样的元素(成员),则 A和 B才是相等的,记作 A=B
并规定:( A=B)x (x? A? x? B)
例,{a,b,c}={b,a,a,c,c}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例,{a,b,c}={b,c,a}
例:设 P={{1,2},4},Q={1,2,4},则 P?Q
,定义,设 A,B是任意二个集合,如果集合 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 B的一个元素,则称 A 是 B的子集,或者说 A
包含于 B,或者说 B包含 A,记作 A?B,或者 B?A。
并规定,A?B?B?Ax(x?A → x?B)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例,A1={1,2,3} A2={0} A3={1,2,3,0} B={1,2,3,0}
则 A1,A2,A3均为 B的子集合,并记为
A1?B,A2?B,A3?B
,定义,设 A,B是任意二个集合,若 A?B且 A≠B,则称
A是 B的真子集,记作 A?B( A真包含于 B)
并规定,A?B?( A?B ∧ A≠B)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注意:区分,?”和,?”的关系:
,?”关系是指集合和该集合中元素之间的关系。
例,S={a,{b},c} 则 a? S,{b}?S,c?S
而,?”关系是指二个集合之间的关系。
例,S1={a,b} S2={a,b,1,2} 则 S1? S2
若 A不包含于 B,则也可表示成 A?B
,定理,设 E是全集,A是一个集合,则一定有 A?E。
证明,?x( x? A → x? E) 而 x? E始终为,T”,
所以 x? A → x?E一定为,T”
故有?x( x? A → x? E)为,T”,则有 A?E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定理,设 A,B是任意二个集合,当且仅当 A?B和 B?
A才有 A=B。
证明:
(ⅰ )充分性:( A=B)?( A?B ∧ B? A)
(A=B)x (x?A→ x?B∧ x?B→ x?A)
x(x?A→ x?B)∧?x(x?B→ x?A)
(A?B)∧ (B?A)
(ⅱ )必要性,A?B∧ B?A?A=B
(A?B)∧ (B?A)x(x?A→ x?B)∧?x(x?B→ x?A)
(A=B)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推论,对于任一集合 A,则有 A?A。
,定理,设 A,B,C是任意集合,如果 A?B和 B?C,则
A?C 。
,推论,若 A?B和 B?C,则 A?C 。
,定理,设有空集?和任一集合 A,则A
证明:设 x?A,要证明A,只要证,?x(x→ x?A)
为,T”
∵?中没有元素,
∴ x为假,?x( x→ x?A)为,T”
,定理,?是唯一的 。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证明:设有二个空集合?1和?2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 (?12∧?21)?(?1=?2)
3、幂集和索引集合
( 1)幂集:
例:给定 S1={a} 则子集为?,{a}
S2={1,{2}} 则子集为?,{1},{{2}},{1,{2}}
S3=? 则子集有?(而不是 {?})
由此可见:给定一个集合 S,则?和 S一定是 S的子集。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定义,设 A是集合,A的所有子集(作为元素)的集合称为 A的幂集。
记作 ρ(A)或 2A 且有,ρ(A)(=2A)={x | x?A}
例:若 A1=?,则 ρ(A1)={?}
若 A2={a},则 ρ(A2)={?,{a}}
若 A3={1,2},则
ρ(A3)={?,{1},{2},{1,2}}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讨论定义:
(a)集合的元素个数称为集合的“基数”或叫“势”
|ρ(S)|=2 |s| 为幂集 ρ(S)的基数
(b) 若 A为有限集合,则 ρ(A)也为有限集合。
若 A为无限集合,则 ρ(A)也为无限集合。
(c)一定有 A?ρ(A),ρ(A),
即对非空集合,在幂集中至少有两个子集?和 A。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
( 2)索引集合为了在计算机上表示集合,必须给每一个集合的元素加上标记,以用来表示元素在集合中的位置。
例,S1={a,b} 假设集合 S1中,a,b的位置已经固定。
则用二进制下标法来表示 S的所有子集:
={ }=B00,{a}=B10,{b}=B01,{a,b}=B11
这样 ρ(S1)={B00,B01,B10,B11}={Bi | i?J}
而其中 J={00,01,10,11} (索引集合或指标集合)
§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法例:
已知集合 S={a1,a2,a3,a4,a5,a6},S的子集有 26 个可以分别表示成 B0,B1……B ( 26-1)
则 B7=B000111={a4,a5,a6}
B15=B001111={a3,a4,a5,a6}
B22=B010110={a2,a4,a5}等等
§ 2 集合的运算
1.交集(交运算)
,定义,任何二个集合 A和 B的交集 A∩B是由 A和 B所共有的全部元素构成的集合,
即,A∩B={x | x? A∧ x?B}
例,A={a,b} B={a,c} A∩B={a}
,定理,集合的相交运算是可交换的和可结合的,即对于任何集合 A,B,C有
A∩B=B∩A,( A∩B) ∩C=A∩( B∩C)
证明:设 x是 A∩B中任一元素则 x? A∩B?x? {x | x? A ∧ x? B}
x?{x | x? B ∧ x? A}?x? B∩A
∴ A∩B=B∩A
§ 2 集合的运算
,定理,设 A是 E的任一子集,则有
( 1) A∩A=A
( 2) A∩?=?
( 3) A∩E=A
,定义,A,B是二个集合,若 A∩B=?,则称 A和 B是不相交的,或者说 A和 B没有相同的元素。
若 C是一个集合族 (集合族:元素均为集合的集合)使
C的任何二个元素都不相交,则称 C为不相交的集合族。
例,A={{a},{b},{c}} A为不相交的集合族
§ 2 集合的运算
2.并集(并运算)
,定义,A,B是任意二个集合,A和 B的并集 A∪ B是由
A和 B的所有元素构成的集合,
即,A∪ B={x│ x?A∨ x?B}。
例,A={a,b,c} B={1,2,3} 则
A∪ B={a,b,c,1,2,3}
,定理,集合的并运算是可交换的和可结合的,即对任何 A,B,C有
A∪ B=B∪ A和( A∪ B) ∪ C=A∪ ( B∪ C)
§ 2 集合的运算
,定理,集合的并和交运算,每一个对另一个都是可分配的。
即,(1)A∪ ( B∩C) =( A∪ B) ∩( A∪ C)
(2)A∩( B∪ C) =( A∩B) ∪ ( A∩C)
,定理,设 A,B,C是全集 E的任意子集,则有:
(1)A∪ A=A
(2)A∪?=A
(3)A∪ E=E
§ 2 集合的运算
3.相对补集:
,定义,设 A和 B是二个任意集合,B对 A的相对补集
( A-B)是由 A中且不属于 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即:
A-B={x│x?A∧ x?B}={x│x?A∧?x?B} 。
例:设 A={0,1,2} B={2,3,4}
则 A-B={0,1} B-A={3,4}
∴ A-B≠B-A相对补集不满足交换律。
§ 2 集合的运算
,定理,设 A,B,C,D是 E的子集,则有:
(1 )A-B?A,
(2 )若 A?B和 C?D,则 A∩C?B∩D,
(3 )若 A?B和 C?D,则 A∪ C?B∪ D,
(4 ) 若 A?A∪ B,则 B?A∪ B
(5 ) 若 A∩B?A,则 A∩B?B
(6 ) 若 A?B,则 A∪ B=B
(7 ) 若 A?B,则 A∩B=A
(8 )A-?=A
(9 )A∩(B-A)=?
(10)A∪ (B-A)=A∪ B
§ 2 集合的运算
(11)A-( B∪ C) =( A-B) ∩( A-C)
(12)A-( B∩C) =( A-B) ∪ ( A-C)
4、绝对补集(补运算 )
,定义,设 E是全集,任一集合 A对 E的相对补集称为 A
的绝对补集(或称补集)记作 ~A(或?A)。即:
~A=E-A={x| x?E∧ x?A}={x| x?A}
§ 2 集合的运算例:设 E={a,b,c,d} A={a,b} 则?A={c,d}
,定理) A是 E的任一子集,则有
(1)A∪?A=E
(2)A∩?A=?
,定理) 设 A,B是 E的二个子集,当且仅当 A∪ B=E
和 A∩B=?才有
B= ~A(或 A= ~ B)
§ 2 集合的运算证明,(ⅰ ) 充分性:
B= ~A?( A∪ B=E) ∧ ( A∩B=?)
∵ B=~A
∴ A∪ B=A∪ ~A=E
A∩B=A∩~A=?成立
(ⅱ )必要性:
(A∪ B=E)∧ (A∩B=?)?B=?A
∵ B=E∩B=(A∪ ~A)∩B=(A∩B)∪ (~A∩B)
=?∪ ( ~A∩B)
=( ~A∩A) ∪ ( ~A∩B) =~A∩( A∪ B)
=~A∩E=~A
§ 2 集合的运算补集的性质:
( 1) ~( ~A) =A
( 2) ~( A∪ B) =~A∩~B
( 3) ~( A∩B) =~A∪ ~B
( 4) ~?=E
( 5) A-B=A∩~B
例:设 A={2,5,6},B={2,3,4},C={1,3,4},
E={1,2,3,4,5,6}
则 A-B={5,6}=A∩~B={2,5,6}∩{1,5,6}={5,6}
§ 2 集合的运算
5、环和 (对称差 )
,定义,设 A,B是任意二集合,A和 B的环和记作 A⊕ B。
即:
A⊕ B=(A-B)∪ (B-A)=(A∩~B)∪ (B∩~A)
或者 x?(A⊕ B)?x?{x |x?A?x?B}
例:
设 A={2,5,6},B={2,3,4}
则 A?B={3,4,5,6}
§ 2 集合的运算对称差的性质:
(1)A?B=B?A 可交换的
(2)(A?B)?C=A?(B?C) 可结合的
(3)A?B=(A-B)∪ (B-A)
=(A∩~B)∪ (B∩~A)=(A∪ B)∩(~A∪ ~B)
(4)A?A=?
(5)A=A
(6)~A?~B=(~A∩~(~B))∪ (~B∩~(~A))
=(~A∩B)∪ (~B∩A)=(B-A)∪ (A-B)=A?B
(7)A∩(B?C)=(A∩B)?(A∩C) (∩对?是可以分配的 )
§ 2 集合的运算
6、文氏图
(1)文氏图的画法规则:
规定矩形表示 E。子集用圆画在 E中。
(2)文氏图应用:
( a)表示集合和运算的关系可用文氏图画出各种运算:
( b)证明集合恒等式例,A?( B?C) =( A?B)?( A?C)
§ 3 序偶与笛卡尔乘积
1.序偶:
,定义,由二个具有给定次序的客体所组成的序列称为序偶。
记作 〈 x,y〉
例,X—Y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的坐标 〈 x,y〉 就是一个序偶。
说明:在序偶中二个元素要有确定的排列次序。即:
若 a?b时,则 〈 a,b〉?〈 b,a〉
若 〈 x,y〉 =〈 a,b〉?( x=a?y=b)
下面定义多重序元:
三重序元 〈 x,y,z〉 =〈〈 x,y〉,z〉
n重序元 〈 x1,…,x n〉 =〈〈〈〈 x1,x2〉,x3〉 … 〉,xn〉
§ 3 序偶与笛卡尔乘积
2.笛卡尔乘积
,定义,设 A,B为二个任意集合,若序偶的第一个成员
(左元素)是 A的一个元素,序偶的第二个成员
(右元素)是 B的一个元素,则所有这样的序偶的集合称为 A和 B的笛卡尔乘积。
记作,A?B={〈 x,y〉 |( x?A)?( y?B) }
例:设 A={1,2} B={a,b}
则 A?B={〈 1,a〉,〈 1,b〉,〈 2,a〉,〈 2,b〉 }
B?A={〈 a,1〉,〈 a,2〉,〈 b,1〉,〈 b,2〉 }
∴ A?B?B?A 即,?”是不满足交换律。
§ 3 序偶与笛卡尔乘积例:设 A={a,b},B={1,2},C={z}
则 (A?B)?C={〈 a,1〉,〈 a,2〉,〈 b,1〉,〈 b,2〉 }?{z}
={〈 a,1,z〉,〈 a,2,z〉,〈 b,1,z〉,〈 b,2,z〉 }
A? ( B?C ) ={a,b}?{〈 1,z〉,〈 2,z〉 }
={〈 a,〈 1,z〉 〉,〈 a,〈 2,z〉〉,〈 b,〈 1,z〉〉,〈 b,〈 2,z〉〉 }
∴ ( A?B)?C?A?( B?C),?”不满足结合律。
,定理,若 A,B,C是三个集合,则有:
A?( B?C) =( A?B)?( A?C)
A?( B?C) =( A?B)?( A?C)
( A?B)?C=( A?C)?( B?C)
( A?B)?C=( A?C)?( B?C)
§ 3 序偶与笛卡尔乘积证明:( 2)设 〈 x,y〉 是 A?( B?C)中的任一元素,
则,〈 x,y〉?A?( B?C)?
〈 x,y 〉?{〈 x,y 〉 |x?A?y?B?C}
<x,y>?{<x,y>|x?A?y?B?y?C}
<x,y>?{<x,y>|(x?A?y?B)?(x?A?y?C)}
<x,y>?(A?B)?(A?C)
即 A?(B?C)=(A?B)?(A?C)
例:设 A={1},B={1,2},C={2,3}
则 A?( B?C) ={1}?{1,2,3}
={〈 1,1〉,〈 1,2〉,〈 1,3〉 }
§ 3 序偶与笛卡尔乘积
( A?B)?( A?C) ={1}?{1,2}?{1}?{2,3}
={〈 1,1〉,〈 1,2〉,〈 1,3〉 }
A?( B?C) ={1}?{2}={〈 1,2〉 }
( A?B)?( A?C)
={〈 1,1〉,〈 1,2〉 }?{〈 1,2〉,〈 1,3〉 }
={〈 1,2〉 }
n个集合的笛卡儿乘积的定义,
设 A={Ai},i?In
Ai=A1?A2?……?An
= ((( A1?A2)?A3)?…… )?An
§ 4关系及其表示序偶 〈 a,b〉 实际上反映了二个元素之间的关系,
关系反映了事物的结构。
1.关系:指事物之间(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
日常生活中: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关系等均为二个客体之间的关系。
而祖孙关系是三个客体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和父子关系的合成)。
n元笛卡尔积 A1× A2× × An是 n元关系。
§ 4关系及其表示
,定义,若则是一个二元关系。 即:序偶作为元素的任何集合 。
2.关系表示方法
( 1)枚举法(直观法、列举法)
设 R表示二元关系,用 表示特定的序偶,
若,则也可写成:
x R y。
}|,{ 22112121 AxAxxxAA
xRy
Ryx,Ryx,
§ 4关系及其表示例:二元关系定义如图:
可写成:
由定义可见:关系是一个集合,
∴ 定义集合的方法都可以来定义关系。
( 2)谓词公式表示法前面讲述,一个集合可用谓词公式来表达,所以关系也可用谓词公式来表达。
},4,3,2,1{ dcbaR
§ 4关系及其表示例:实数集合 R上的,>”关系可表达为:
大于关系:,>”=
父子关系:,F”=
( 3)关系矩阵表示法规定:
(a)二元关系 <x,y>中的序偶中左元素表示行,右元素表示列;
(b)若,则在对应位置记上,1”,否则为,0”。
)}(|,{ yxRyRxyx
}|,{ 的父亲是 yxyx
iiRyx
§ 4关系及其表示例 1:设并定义为列出关系矩阵:
例 2:设 X={a,b,c},Y={1,2},R2是X → Y的关系,
}1,22,31,33,42,41,4{1R
1 1 1 0
1 1 0 0
1 0 0 0
0 0 0 0
1R
M
的关系是 R},4,3,2,1{
§ 4关系及其表示是X → Y的全域关系,
}2,1,2,1,2,1,{2 ccbbaaYXR
2R
3R
§ 4关系及其表示
( 4)关系图表示法规定:
(a)把X、Y集合中的元素以点的形式全部画在平面上;
(b)若,则 xi和 yi之间画一箭头弧线,反之不画任何联线。
例,是 X中的二元关系,
iiRyx
1},4,3,2,1{ RX?
}1,22,31,33,42,41,4{1R
§ 4关系及其表示用关系图表示:
3.关系的定义域和值域:
,定义,,设 S是一个二元关系,D(s)是所有客体 x的集合,对于一些 y来说,若有,则称 D(s)为
S的定义域(简称“域”),即
Syx,
§ 4关系及其表示
)},(|{)( SyxyxsD
设 R(S)是所有客体 y的集合,对于一些 X来说,若有
Syx,,则称集合 R(S)是 S的值域(简称“值”),即:
},(|{)( SyxxySR
例,X={1,2,3,4,5,6},R为 X到 Y的二元关系
},4,3,2,1{ dcbaR
,f}{a,b,c,d,eY?
,则
},,,{)(},4,3,2,1{)( dcbaRRRD
一般情况,称 X为 R的 前域,称 Y为 R的 陪域 。
§ 4关系及其表示
4.关系和笛卡尔乘积笛卡尔乘积的任何子集都可以定义一种二元关系。
例,X={1,2,3,4},Y={1,2},则
}2,4,1,4,2,3,1,3,2,2,1,2,2,1,1,1{ YX
§ 4关系及其表示
}3,42,41,42,31,31,2{}|,{1 yxYyXxyxS
}2,41,1{}|,{ 22 yxYyXxyxS
}2,21,1{}|,{3 yxYyXxyxS
321,,SSS
均为二元关系。
5.三个特殊关系:空白关系,全域关系,恒等关系
,定义,,集合 X2定义了 X集合中的一种关系,
通称为 X中的全域关系,用 Ex表示:
§ 4关系及其表示
},|,{ XyxyxXXE iix
空集也是 的一个子集,它也定义了一种关系称为空白关系;
XX?
X集合中的恒等关系,}|,{ XxxxI iiix
在全域关系和恒等关系中前域 =定义域,陪域 =值域。
例:X ={T,F}则
},,,,{ FFTFFTTTE x
},,{
{}


FFTTI x
同一域上的关系,可进行集合的所有运算。
§ 5关系的性质
1.自反性,
,定义,,设R是X集合中的二元关系,对于每一个(所有的)
Xx?,有 xRx,则称R是自反关系,X中 R是自反的
)( x R xXxx
例:设 },,{ cbaX?
},,,,{ baccbbaaR 是自反的关系。
R的关系矩阵
0 0 1
0 1 0
1 1 0
RM
§ 5关系的性质
,定义,,设 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对于每一个,
有 x x,则称 R是反自反的关系,表示成,R是 X中的反自反的关系 x x 。
Xx?
Xxx ( )
例:设 X={1,2,3},
}1,22,1{1S
}2,1{2S
}1,2{3S
000
100
000
,
000
000
010
,
000
100
010
321 SSS
MMM
§ 5关系的性质
}2,31,31,21,1{4S
110
100
100
RM
2.对称性
,定义,,设 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对于每一个来讲,如果每当有 xRy,则必有 yRx,则称 R是 X中的对称关系,并表示成,R是 X中的对称关系
Xyx?,
)( y R xx R yXyXxyx
S4既不是自反的,又不是反自反的
§ 5关系的性质例:设 X={1,2,3},R={<1,1><2,1><1,2><3,2><2,3>}
则 R是对称的关系
0 1 0
1 0 1
1 1 0
RM
,定义,,设 R是 X集合中的二元关系,对于每一个 Xyx?,
来讲,如果每当 xRy和 yRx就必有 x=y,则称 R是反对称的关系。
§ 5关系的性质即当且仅当 )( yxy R xx R yXyXxyx
X中的 R才是反对称的。
讨论定义:( 1)前件 yR xxR y? 为,T”,
则 x=y也为,T”,则为反对称的;
( 2) 前件 yR xxR y? 为,F”,
则有三种情况:
后件( x=y)不论是真还是假,命题公式为,T”。
下面举例说明:
§ 5关系的性质例:设 X={a,b,c}
},,,{1 accbbaR
},,,,{2 ccbbaacaR
},,,{3 accbaaR 均是反对称的
100
001
100
,
001
010
101
,
100
001
010
321 RRR
MMM
§ 5关系的性质例,X={a,b,c},下列关系不是对称的,也不是反对称的
},,,{1 cbabbaR
},,,,{2 cabccbaaR
§ 5关系的性质
0 1 0
0 0 1
1 0 1
,
0 0 0
1 0 1
0 1 0
21 RR
MM
X上的恒等关系 },,,{
3 ccbbaaR
是自反、对称、反对称的。
§ 5关系的性质
0 0 1
0 1 0
1 0 0
3R
M
X上的全域关系:
},,,,,,,,,{4 bcaccbabcabaccbbaaR
是自反的,对称的
X上的空关系是反自反、对称、反对称的。
§ 5关系的性质
3.传递性,
,定义,,设 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对于每一个 Xzyx?,,
来说,如果每当 yR zxR y?,就必有 xRz
则称 R是可传递的,并表示成,X中 R可传递
)( x R zy R zx R yXzXyXxzyx
讨论定义:( 1)前件 yR zxR y? 为,T”,
则 xRz也为,T”,R是可传递的 ;
( 2)前件为,F”,有三种情况后件不论是真还是假,命题为,T”,则 R是可传递的
§ 5关系的性质例:设 X={a,b,c},则下列关系均是可传递的
},,,,{1 cbcabaaaR
},{2 baR
},,{3 cabaR
4R
§ 5关系的性质下列关系是不可传递的:
},,,{4 accaaaR
},,,{5 accbbaR
§ 5关系的性质
4.确定二元关系性质举例
( 1)设 X={1,2,3},
}3,13,22,1{1R
反自反,反对称,可传递的;
}3,22,11,1{2R
反对称的;
§ 5关系的性质
}3,32,21,1{3R
自反,对称,反对称,可传递的;
xER?4
自反,对称,可传递的;
5R
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
可传递的。
§ 5关系的性质
( 2)若X,则 X上的空关系?
自反的,反自反的,对称的,反对称的,可传递的。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1.关系的复合
,定义,,设 YX? ( R关系),ZY? ( S关系),
于是可用 ZX? ( R?S) 的关系,称 R?S
为 R和 S的复合关系,并规定为:
)},,(|,{ SzyRyxYyyZzXxzxSR
例:设 A={1,2,3,4,5},R,S均为 A→A 的关系,且
R={<1,2><3,4><2,2>},S={<4,2><2,5><3,1><1,3>}
则 R?S={<1,5><3,2><2,5>},S?R={<4,2><3,2><1,4>}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RSSR ∴,?”是不可交换的。
讨论:
( 1) R?S为新的二元关系
( 2) R?S?X× Z
( 3)当 <x,y>∈R 与 <y,z>∈S,才有 <x,z>∈ R?S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定理,,设 WZYX RRR 321 则有:
321321321 )()( RRRRRRRRR
可见合成关系图下面定义关系 R 的幂次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定义,给定集合 X,R是 X中的二元关系,设 Nn?
于是 R的 n次幂 nR 可以定义成:
( 1) 0R =X集合中的恒等关系
( 2) RRR nn1
例:设 R,S是
I
中的二元关系,且
}|7,{},|2,{ IxxxSIxxxR 则:
}|14,{},|14,{ IxxxRSIxxxSR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2 bcabcaR
}|4,{2 IxxxR }|49,{2 IxxxS
}|8,{23 IxxxRRR?
},,,,,{ accbbaR},,{ cbaX?例:
xIccbbaaRRR },,,,,{23?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RRRR34
nmikR aM ][
若 |X|=n,则 X中的二元关系 R的幂次值是有限的。一般不用求出超过 X的基数次幂。
2.复合关系的矩阵表示设有三个集合:
ZYXzzzZyyyYxxxX SRpnm },,{},,{},,{ 212121
而 |X|=m,|Y|=n,|Z|=p,则关系矩阵
pnkjS bM ][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1)()()()()( 5515451435132512151115 bababababaC
pmijSR cM ][?SRSR MMM
例:设 X={1,2,3,4,5},R,S均是 X中的二元关系,
R={<1,2><3,4><2,2>},S={<4,2><2,5><3,1><1,3>}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0
SRSR
MMM
)(
1 kjik
n
kij
bac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3.逆关系
,定义,,设 X,Y是二个集合,若 R是 X→Y 的关系,从
Y→X 的关系,称为 R的逆关系,用 },|,{~ RyxxyR
表示,或用 cR 表示。
讨论定义:( 1)只要将 R中每一个序偶中的元素全部调换位置,
就可得到 R的逆关系 R~
( 2)设 R~ 的关系矩阵为
RM~ RM?
的转置矩阵;
( 3)在 R的关系图中,只要把所有箭头改换方向就可得到的关系图。(自回路箭头改变与否无关)R~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例,X={0,1,2},R={<0,0><0,1><1,2><2,2>},
R~ ={<0,0><1,0><2,1><2,2>},
,
011
100
100
,
001
001
110
~
RR
MM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定理,,设 ZYX SR,则可有,RSSR ~~~
证明:对于任一 ZzYyXx,,来讲,若有
xSRzzSRxy S zx R y )()( ~
同样 xRSzxRyySz )~~(~~
∵ x,y,z分别为 X,Y,Z中的任一元素,
∴ RSSR ~~~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例:
0 1 0 1 0
1 0 1 0 1
1 0 0 1 0
,
111
110
101
SR MM
,试求:
~,,,~~ SRSRSR MMMM
1 1 1 1 1
1 0 1 1 1
1 1 0 1 0
,
0 1 0
1 0 1
0 1 0
0 0 1
1 1 0
,
1 0 1
0 1 1
1 1 1
~~
SRSR
MMM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 ~~~~
0 1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
0 1 1
1 1 1
0 1 1
1 0 1
1 1 1
SR
RSRS
SR
MMMMM

,定理,,设 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当且仅当 RR ~?
则 R才是对称的。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证明:①充分性,R是对称的 RR ~
对于任一 RbaRabRba ~,,,
② 必要性, RR ~ R是对称的,
RR ~ ∴ 对任一
RabRbaRba,~,,
∴ R一定是对称的
∴ RR ~?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定理,,给定集合 X,Y,YX SRRR,,,21,于是可有
RR?~~)1(
SRSR ~~)2( ~
SRSR ~~)3( ~
XYYX~)4(
~)5(
)(~,~~)(~)6( ~ RYXRRR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
21
~
21
~~)7( RRRR
2121 ~~)8( RRRR
2121 ~~)9( RRRR
21
~
21
~~)10( RRRR
证明:( 1)设 <a,b>是 R中的任一元素,则
RbaRabRba ~,~,,
( 10)设 YyXx,,对任一
~
1221
~
21 )()(,,RRRRyxRRyx
§ 6复合关系和逆关系由( 2) SRSR ~~~ ~ 12~ 21 )()((,RRRRyx
由( 7)
21
~
21
~~ RRRR
)~~(,)~~()~~((,211221 RRyxRRRRyx
21
~
21
~~ RRRR
§ 7关系的闭包运算
,定义,,给定集合 X,R是 X中的二元关系,若有另一
R’满足下列条件:
( 1) R’是自反的(对称,可传递的);
( 2) RR?'
( 3)对于任一自反(对称,传递的)关系 R’’,若
RR?'',则 ''' RR?
则称 R’是 R的自反(对称,传递的)闭包,
并依次用 r(R),s(R),t(R)来表示之。
§ 7关系的闭包运算讨论定义:
( 1)已知一个集合中的二元关系 R,则
r(R),s(R),t(R)是唯一的,它是包含 R的最小的自反
(对称,传递)关系;
( 2)若 R是自反(对称,传递)的,则
r(R),s(R),t(R)就是 R本身。
( 3)若 R不是自反(对称,传递)的,则我们可以补上最少序偶,使之变为自反、对称、传递关系,
从而得到 r(R),s(R),t(R);
§ 7关系的闭包运算例:设 X={a,b},R={<a,a><a,b>},
r(R)={<a,a><a,b><b,b>},s(R)={<a,a><a,b><b,a>},
t(R)={<a,a><a,b>}=R
例:求 t(R)需要特别小心,要进行多次添项。
设 X={a,b,c},R={<a,b><b,c><c,a>},求 r(R),s(R),t(R)
解,r(R)= },,,,,,{ ccbbaaaccbbaIR x?
s(R)= },,,,,,{~ caacbccbabbaRR?
t(R)={<a,b><b,c><c,a><a,c><b,a><c,b><a,a><b,b><c,c>}
§ 7关系的闭包运算
,定理,,给定集合 X,R是 X中的二元关系,于是可有:
( 1)当且仅当 r(R)=R,则 R是自反的;
( 2)当且仅当 s(R)=R,则 R是对称的;
( 3)当且仅当 t(R)=R,则 R是可传递的。
xI
,定理,,R是 X中的二元关系 是 X中的恒等关系,
则有
xIRRr)(
证明:按定义证,( 1) 设 xIRR',则 R’是自反的,
RR?')2(
§ 7关系的闭包运算
( 3)设有任一 R’’也是自反的,且则
RRIR x ''''
''')('' RRIRR x
xIRR '
,定理,,给定集合 X,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则有
RRRS ~)(
,定理,,设 X是一集合,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则:
)(,)( 12 IiRURRRt ii
§ 7关系的闭包运算例,X={a,b,c},R={<a,b><b,c><c,a>},|X|=3,

,
},,,{
},,,,{
4
3
2
RR
ccbbaaR
bcabcaRRR


},,,,,,,,,{
)( 32


ccbbaabcabcaaccbba
RRRRt
,定理,,设 |X|=n,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则
kRRRRt 2)(? )0( nK
§ 7关系的闭包运算例,X={a,b,c,d},R={<a,b><b,c><c,d>},
则 432 },,{},,,{ RdaRdbcaR
},,,,,,{
)( 432


dadbcadccbba
RRRRRt
,定理,,设 X是一集合,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则有:
( 1) r(S(R))=S(r(R));
( 2) r(t(R))=t(r(R));
( 3) t(S(R))? S(t(R))。
§ 7关系的闭包运算证明:( 1) r(S(R))
)~~()(
~)~(
xx
x
IRIR
IRRRRr



)()(~)(
)~()(
RSrRrRr
IRIR xx


常用下列符号表示一些闭包:
“R加”,)(RtR,传递闭包,
nn
i
i RRRRR 21
1

“R星”,)()(* RrtRtrR,自反可传递闭包,
n
i
i
x RIRtRR
1
0* )(

§ 7关系的闭包运算例:设 X={a,b,c},R={<a,b><c,c>}
( 1) rS(R)=r{<a,b><b,a><c,c>}
={<a,b><b,a><c,c><a,a><b,b>}
Sr (R)=s{<a,b><c,c><a,a><b,b>}
={<a,b><b,a><c,c><a,a><b,b>}
( 2) rt(R)=r{<a,b><c,c>}={<a,b><c,c><a,a><b,b>}
tr(R)=t{<a,b><c,c><a,a><b,b>}={<a,b><c,c><a,a><b,b>}
( 3) tS(R)=t{<a,b><c,c><b,a>}
={<a,b><c,c><b,a><a,a><b,b>}
St(R)=S{<a,b><c,c>}={<a,b><c,c><b,a>}
∴ t(S(R))? St(R)
§ 8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定义,,给定一非空集合S,又设 },{
21 mAAAA
若( 1) ),2,1(,miSA
i
( 2)?m
i
i SA
1?
则称 A为 S的覆盖。
例,S={a,b,c},A={{a,b},{b,c}},B={{a},{a,b},{c}},
C={{a},{b},{c}},D={{a},{b},{a,c}}
均为 S的覆盖。
§ 8集合的划分和覆盖例:四个半圆覆盖一正方形。
,定义,,给定一非空集合 S,设非空集合 },{
21 mAAAA
如果有,),2,1(,)1( miSA
i
ji AA?)2( 或
ji AA?
m
i
i SA
1
)3(
( i,j=1,2…,m )
§ 8集合的划分和覆盖则称集合 A是集合 S的一个划分。
讨论定义:
( 1)划分和覆盖主要差别在第( 2)条;
( 2)划分 A中的元素,称为划分的类,在定义中
mAAA?21,
均是 A中的一个类,类的个数称为划分的秩;
( 3)若 A为有限集合,则 A的秩是有限的,为 |A|,
若 A为无限集合,则划分的秩是无限的;
( 4)集合的划分必定是一个覆盖,而覆盖不一定是划分;
( 5)集合 S上的秩最大的划分称最大划分,最小的称最小划分。
§ 8集合的划分和覆盖例:设 S={a,b,c},下列
iA
均为 S的一个划分:
}},{},{{1 cbaA? 类有二个 {a},{b,c},∴ || 1A =2(秩);
}}{},,{{2 cbaA? 类有二个 {a,b },{c},∴ || 2A =2(秩);
}}{},,{{3 bcaA? 类有二个 {a,c},{b},∴ || 3A =2(秩);
}}{},{},{{4 cbaA? 最大划分,秩为 3=|S|;
}},,{{5 cbaA? 最小划分,秩为 1。
例:四个直角三角形组成了正方形的一个划分秩 =4
§ 8集合的划分和覆盖
,定义,,设 A和 A’是非空集合 S的二种划分,并可表示成:
,}{
1
m
i
iAA
n
i
jAA
1
}{'
若 A’的每一个类 jA
都是 A的某一个类
iA
的子集,则称划分 A’是划分 A的加细,
或讲 A’加细了 A,若 A’加细了 A且 'AA?
则称 A’是 A的真加细。
讨论定义:
A’加细了 A,一定有 |A’|≥|A|(秩),
若 |A’|>|A|,则一定为真加细。
§ 8集合的划分和覆盖例,S={a,b,c,d},S的划分,A={{a,b},{c,d}},
A’={{a}{b}{c,d}},则 A’是 A的真加细
A’’={{a}{b}{c}{d}},则 A’’ 是 A的真加细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定义,,设 X是一个集合,R是 X中的二元关系,若 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可传递的,则称 R是等价关系。
例:下列关系均为等价关系
( 1)实数(或 I,N集上)集合上的,=”关系(相等)
( 2) {人类 } 中的同姓关系
( 3)命题集合上的等价关系例:设 X={1,2,3,4,5,6,7},
3,|,{
yxXyxyxR 为整数 }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试验证 R是等价关系,画出 R的关系图,列出 R的关系矩阵解:( 1) R={<1,1><1,4><1,7><2,2><2,5><3,3><3,6><4,1>
<4,4><4,7><5,5><5,2><6,6><6,3><7,7><7,4><7,1>}
( 2) R的关系矩阵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0 0 1
R
M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R满足自反、对称和可传递的,∴ R是一等价关系
,定义,,设Im Iyx?,
若对于某个整数 n有 (x-y)=n? m,n
m
yx (整数),
则称 x模 m等于 y,记作,)( m o d myx?
,定理,,任何集合 IX?
( I的任何子集 X中)的模 m等价,是一个等价关系。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定义,,设 R是 X集合中的等价关系,对于任何的
Xx? 来讲,可把集合 Xx R? 规定成:
}|{ yR xXyyx R 并称是由 Xx? 生成的 R等价类。
讨论定义:
( 1)等价类
Rx
是一个集合,由定义中可见 Xx R?
( 2)Rx 中的元素是在等价关系 R中,所有与 x
具有关系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且
Rx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例:设 X={a,b,c,d},R是 X中的等价关系,
R={<a,a><b,b><a,b><b,a><c,c><d,d><c,d><d,c>}

RR ddcc ][},{][
RR bbaa ][},{][
,定理,,设 X是一个集合,R是 X中的等价关系,则
( 1)若 Xx?,则 Rxx ][?
( 2)对于所有的 Xyx?,,或者 RR yx ][][? 或者RR yx ][][?
( 3)?
Xx R
Xx
][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例:设 X=N,关系 R={ )(|,yxXyXxyx 可被 3整除 }
是一等价关系,则 R可以找出三个等价类:
R]0[ ={0,3,6,9…},此集合中的元素除以 3的余数为,0”;
R]1[ ={1,4,7,10…},此集合中的元素除以 3的余数为,1”;
R]2[ ={2,5,8,11…},此集合中的元素除以 3的余数为,2”。
例,X为全班同学的集合,则班中同姓关系是一个等价关系,
( 1)任何一个人均 ∈ 某一个等价类,王某某 ∈ [王 ] R
张某 ∈ [张 ]R…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 2)任何二个姓的等价类,只有二种可能一种,[王 ] R= [王 ] R
二种,[王 ] R?[李 ]R=?
( 3)全班同学的集合 =同姓关系等价类的并集 =[王 ]?
R
[李 ]?
R

( 4)所有等价类的集合,一定导致全班同学集合的一个划分,A={[王 ]R,[李 ]R….}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定理,,设 X是一非空集合,R是 X中的等价关系,R
等价类的集合 {[x]R| x∈ X}是 X的一个划分,且此集合称为 X按 R的商集,用 RX 表示之。
例:设 X={x1,x2…..x n}
( 1) X集合中的全域关系,XXR1,它是一个等价关系,
Xx R?1][ |||][| 1 Xx R?
∴ X按 R1的商集 1||},|]{[
11
RXXxxRX R
它形成了 X的一个最小划分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 2) X中的恒等关系
xIR?2
}|]{[ 2
2
XxxRX R }][]{[ 221 RnR xx? ),( 21 Xxxx n
它形成了 X的一个最大划分例,X为全班同学的集合,|X|=n,(n∈N)
( 1)同学关系 R1是一个等价关系,}{
1 XR
X?
( 2)按指纹的相同关系 R2是一个等价关系,
}][]{[ 221
2 RnR
xxRX
它形成了全班同学的最大划分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 3)同姓关系 R3是一等价关系
3RX {[张 ] R3,[李 ]R3,… }
它形成了全班同学的既不是最大,又不是最小划分
§ 9等价关系 与等价类
,定理,,X是一非空集合,A为 X的一个划分,且
A={A1,A2,….A n},则由 A导出的 X中的一个等价关系
)(1 iini AAR
例,X= {a,b,c,d},A={{a,b},{c,d}}
则 R= ({a,b} × {a,b})?({c,d} × {c,d})
={<a,a>,<a,b>,<b,a>,<b,b>,<c,c>,<c,d>,<d,c>,<d,d>}
由此我们看到:集合 X上的等价关系与 X的划分之间有对应关系。
§ 10相容 关系
,定义,,给定一个集合 X,R是 X中的二元关系,如果
R是自反、对称的,则称 R是相容关系。
例:设 X={ball,bed,dog,let,egg},5个英文单词定义 X中一个二元关系:
R={ yxXyxyx,,|, 有相同的字母 }
则 R是自反的,对称的,但不可传递
∵ (ball R bed)?(bed R egg) (ball R egg)
则 R={<1,1><1,2><2,1><1,4><4,1><2,2><2,3><3,2> <2,4>
<4,2><2,5><5,2><3,3><3,5><5,3><4,4><4,5><5,4><5,5>}
§ 10相容 关系
§ 10相容 关系
,定义,,设 X是一个集合,R是 X中的相容关系,假定
A?X,若任一 x∈ A都与 A中的其它所有元素有相容关系,而( X-A)中没有一个元素与 A中的所有元素有相容关系,则称子集 A为相容关系 R的一个最大相容类。
例:上例中 }5,4,2{},5,3,2{},4,2,1{
321 AAA
均是 X中的最大相容类,且 321 AAAX
},,{ 321 AAA 定义了 X的一个覆盖。
同样已知 X集合的一个覆盖 },,{
321 AAA
§ 10相容 关系则一定可以求出相对应的相容关系来:
332211 AAAAAAR
讨论等价关系和相容关系后可得到结论:
集合 X上的相容关系 R的所有最大相容类集合
{A1,A2,….A m}构成集合 X的一个覆盖。即:
i
m
i
AX
1?

而集合 X上的等价关系 R的所有等价类集合构成 X的一个划分
§ 10相容 关系求最大相容类的方法:
关系图法:确定最大完全多边形每个顶点都与其他所有顶点相联结的多边形。
(1)孤立结点是最大的完全多边形;
(2)二个相互联结的结点是最大完全多边形;
(3)三角形是三个结点的最大完全多边形;
§ 10相容 关系
(4)四个结点;
(5)五个结点 ;
画出简化相容关系的关系图后,
先结点最多的完全多边形,以后逐次减少。
§ 10相容 关系例:已知相容关系图,求出最大相容类
§ 10相容 关系
}5,4{
}5,2{
}3,2{
}4,3,1{
4
3
2
1
X
X
X
X
}4,3{
}5,4,1{
}6,5,2,1{
3
2
1
X
X
X
最大相容类集合为
}}4,3}{5,4,1}{6,5,2,1{{} },5,4}{5,2}{3,2}{4,3,1{{ 21 SS
§ 11序关系
,定义,,设 R是 P中的二元关系,如果 R是自反的,反对称和可传递的,则称 R是 P中的偏序关系(或称偏序),并用符号,≤”表示,而序偶 〈 P,≤〉 则称为偏序集合。
讨论定义:
( 1),≤”不单纯意味着在实数中的 ≤关系,而是代表更为普遍的关系(具有自反,反对称和可传递性的关系);
( 2)若 Pyx?,,,x≤y”读作:
“x小于或等于 y”“y包含 x”“x在 y的前面”等;
§ 11序关系
( 3) R是集合 P中的偏序关系,则 R~
也是 P中的偏序关系,即 R用,≤”表示,R~
则用,≥”表示;
( 4)若 〈 P,≤〉 是一个偏序集合,则 〈 P,≥〉 也一定是偏序集合,且偏序集合是一个序偶,左元素为集合 P,右元素为偏序关系。
例:
( 1)在领导机构的集合中“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是偏序关系;
( 2)在 I(整数)集合中,,≤”、,≥”均是偏序关系;
§ 11序关系例:
}8,6,3,2{4?I
4I 中的,≤”(整除) ={<2,2><2,6><2,8><3,6><3,3><6,6><8,8>}
而,≥”(整倍数) ={<2,2><6,2><8,2><3,3><6,3><6,6><8,8>}
均是偏序关系。
§ 11序关系
,定义,,R是集合 X中的二元关系,若 R是非自反的,
反对称的和可传递的,则称 R是拟序关系(串序),
并用符号,<”表示。而 〈 X,<〉 称为拟序集合。
讨论:
( 1)拟序关系一定反对称的
( 2)拟序关系也可用偏序关系来定义:


yxyxyx
yxyxyx
§ 11序关系
,定义,,设 〈 P,≤〉 是一个偏序集合,若对于每一个
Pyx?,,或者 x≤y,或者 y≤x,即
)( xyyxPyPxyx,则,≤”
称为全序关系,而 〈 P,≤〉 称为全序集合(线序集合)。
,定义,,在偏序集合 〈 P,≤〉 中,若 Pyx?,
且具有 x≤y或 y≤x,则称 x和 y是可以比较的,
否则称 x,y是不可比较的。
,推论,,在偏序集合中,一般情况下,一定是有的元素可以比较的,有的元素是不可比较的。
在全序关系中,所有的元素均是可以比较的。
§ 11序关系
,定义,,若集合 X上的二元关系 R是全序关系,且 X的任一非空子集,都有一个最小元素,则称 R为良序关系,并称 <X,R>为良序集合。
讨论定义:
( 1)良序关系比全序关系多了一个条件,即在全序关系中,
X集合的任一非空子集均有一个最小元素;
( 2)每一个有限集合 X上的全序关系必定是良序关系。
例:设 A={1,2,3,4}
定义 A上的,≤” ={<1,1><1,2><1,3><1,4><2,2><2,3>
<2,4><3,3><3,4><4,4>}
§ 11序关系
2.偏序集合和哈斯图
,定义,,在偏序集合 〈 P,≤〉 中,若有 Pyx?,
且 x≤y和 yx?,又不存在其它元素 z能使 yzzx
则称元素 y盖住 x,盖住集记为 COV(P)=;,|,{ Pyxyx Y盖住 x}
给定偏序集 〈 P,≤〉,它的盖住集是唯一的。我们可以画出盖住集的关系图,称为 〈 P,≤〉 的哈斯图。
§ 11序关系
( 2)若 Pyx?,,且 x≤y和 yx?,则把 x画在 y的下面;
( 3) 若 y盖住 x,则在 x和 y之间画一条联线,并箭头向上,
若 y不盖住 x,但又存在,≤”关系,则必定通过 x和 y
之间的其它中间结点把 x和 y联结起来;
( 4) 所有边的方向均是向上的,所以实际画时,
箭头均可省去。
例,(a)设 }4,3,2,1{
1?P
“≤”表示 P中元素的小于和等于关系,
( 1)用,?”表示 P中的结点(具有自反性);
画 〈 P,≤〉 的哈斯图的方法:
§ 11序关系则 〈 P1,≤〉 是一偏序集合,全序集合,良序集合其哈斯图为:
(b)若设 }},,}{,{},{,{
2 cbabaaP
,2P 是一偏序集合,
例:设 X={2,3,6,12,24,36}
“≤”定义为:若 XyXx
x整除 y,则 x≤y,
〈 X,≤〉 是一偏序集合,
§ 11序关系例,(a)设 X={a,b},ρ(X)=
}},{},{},{,{ baba?
),( X? 是一偏序关系,
其哈斯图为:
(b)设 X={a,b,c}
的哈斯图为:
),( X?
§ 11序关系
,定义,设 <P,≤> 为一偏序集,且 Q?P
(1)若对每一个 q’ ∈ Q有 q≤ q’,则称 q∈ Q为 Q的最小元素。
(2)若对每一个 q’ ∈ Q有 q≥ q’,则称 q∈ Q为 Q的最大元素。
(3)若 q∈ Q,且不存在一个 q’ ∈ Q,使 q’? q且 q’ ≤ q,
则称 q为 Q的极小元素。
(4)若 q∈ Q,且不存在一个 q’ ∈ Q,使 q’? q且 q’ ≥ q,
则称 q为 Q的极大元素。
讨论:
(1) q∈ Q,?Q的极大,小,最大,小元,若有的话,必定在 Q中。
§ 11序关系
(2)最大,最小元是 Q中所有元素比较而言的,
极大,极小元是对 Q中能够比较的元素而言的。
(3)Q中如有最大,最小元则一定是唯一的,极大,极小元一定存在,且不一定是唯一的。
,定义,给 <P,≤>,且 Q?P,若
(1)对每个 q’ ∈Q 有 q’ ≤q,则称 q∈P 为 Q的上界,其中最小的一个,称为 Q的最小上界,记为 LUB(上确界 )。
(2)对每个 q’ ∈Q 有 q’ ≥q,则称 q∈P 为 Q的下界,其中最大的一个,称为 Q的最大下界,记为 GLB(下确界 )。
§ 11序关系讨论定义:
(1)上,下界是对 Q中所有元素比较而言的。
(2)Q若有上,下界,则不一定是唯一的。
(3)Q若有 LUB,GLB,则 Q一定有上,下界,且是唯一的。
(4)Q的上,下界,LUB,GLB,则可能在 Q中,可能不在 Q中,但一定在 P中。
§ 11序关系例:设 X={a,b,c}, ),(X?
是一偏序集合,
其哈斯图如右,
求下列子集的上界、下界、
最小上界和最大下界
§ 11序关系子集 上界 LUB 下界 GLB
{{a}{c}} {a,c}{a,b,c} {a,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b,c}} {a,b,c} {a,b,c} {b},? {b}
{{a,c}{c}} {a,c}{a,b,c} {a,c} {c},? {c}
{{b}} {b}{a,b}{b,c}{a,b,c} {b} {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