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Chapter 4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该章主要介绍局域网的有关概念,包括局域网的特点及构成、局域网的协议及特点,CSMA/CD协议、
令牌环协议及应用、以太网网络组成、快速与高速以太网等。在了解局域网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组网的方法。
重点难点:
局域网的特点及构成、局域网的协议及特点、
CSMA/CD协议、令牌环协议及应用、以太网网络组成、
快速与高速以太网。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1 View of LAN
4.1.1 局域网的定义和特性
IEEE 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对局域网的定义为:
局域网,局域网络中的通信被限制在中等规模的地理范围内,例如一幢办公楼、一座工厂或一所学校;能够使用具有中等或较高数据速率的物理信道,且具有较低的误码率;局域网络是专用的,由单一组织机构所使用。,或者也可以更加简练地这样来描述:局域网是一种地理范围有限、互连设备有限的计算机网络。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有 3 个方面:用以传输数据的传输介质;用以连接各种设备的拓扑结构;用以共享资源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1.2 局域网组成一个局域网的基本组成主要有:网络服务器、
网络工作站、网络适配器和传输介质。
常见的局域网组成客户机
A
B C
传输介质资源 ( 打印机 )
网卡客户机客户机 服务器
C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2 Architecture of LAN
4.2.1 LAN模型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家族的一员,在设计它的协议时也应该将 OSI/RM 参考模型作为,参照基准,。
局域网有两个特点:
一是传输介质是共享的,不存在中间节点和交换的问题,因而不需要路由;
二是数据以帧寻址方式工作。
在 IEEE802 局域网( LAN )标准中,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层,并根据 LAN 的特点,把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 LLC ( Logical Link Control )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 MAC ( Medium Access Control )子层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应 用 层物 理 层数 据 链 路 层网 络 层传 输 层会 话 层表 示 层逻 辑 链 路 控 制 ( L L C ) 层介 质 访 问 控 制 ( M A C ) 层物 理 层
O S I
I E E E 8 0 2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物理层和 OSI 物理层的功能一样,主要处理在物理链路上发送、
传递和接收非结构化的比特流,包括对带宽的频道分配和对基带的信号调制、建立、维持、撤消物理链路,处理机械的、电气的和规程的特性
2,介质访问控制层 MAC
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主要是介质的访问控制和对信道资源的分配。 MAC 层还实现帧的寻址和识别,完成帧检测序列产生和检验等功能。
3,逻辑链路控制层 LLC
可提供两种控制类型,即面向连接服务和非连接服务。逻辑链路控制层提供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帧的封装和拆除,为高层提供网络服务的逻辑接口。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2.2 IEEE802协议族
802.1A,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性能测量 。
802.1B,寻址,网间互连及网络管理 。
802.2,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
80 2.3,总线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CSMA/CD 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802.4,令牌总线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5,令牌环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6,城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7,宽带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8,FDDI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 2.9,综合数据 / 话音网络
802.10,局域网安全技术标准
802.11,无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12,100VG-AnyLAN 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3 Medium Access Control
局域网中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又称随机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 CSMA/CD方式。
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又称有序的访问控制协议,如 Token(令牌)方式。
4.3.1 CSMA/CD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意思是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是一种改进的 CSMA方案,在 CSMA,先听后说,
的基础上加上,边听边说,,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载波侦听 CS,网络中的各个站点都具备一种对总线 上所传输的信号或载波进行监测的功能。
多址 MA,当总线上的一个站点占用总线发送信号时,所有连接到同一总线上的其他站点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接收器收听。
冲突检测 CD,一种检测或识别冲突的机制。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冲突的发生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总线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发送信息
一个较远的节点已经发送了数据,但由于信号在传输介质上的延时,使得信号在未到达目的地时,
另一个节点刚好发送了信息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CSMA/CD的工作原理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随机延时后重发工作过程动画演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3.2 令牌环访问控制( Token Ring)
令牌环是环型网中最普遍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它适用于环形网络结构的分布式介质访问控制。
令牌,特殊格式的帧,用来控制各个节点介质访问权限的控制帧。当一个站点想发送帧时,必须获得空闲令牌。 工作过程演示令牌环的主要优点 在于其访问方式的可调整性和确定性,且各站具有同等的介质访问权,但也可以有优先级操作和带宽保护。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4 Ethernet(以太网)
4.4.1 以太网技术规范
拓扑结构:总线型
传输速率,10Mpbs
访问控制,CSMA/CD
最大工作站数,1 024
最大传输距离,2.5km( 使用中继器 )
报文长度,64B~ 1 518 字节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4.2 以太网网络组成以太网中规定的拓扑结构是总线型结构,常用的传输介质有 4种:粗缆、细缆、双绞线和光缆。以太网的组网有三种标准,10BASE2; 10BASE5(粗缆以太网,又称标准以太网); 10BASE-T。
1,10BASE2网络组成
10Base2的含义为,10代表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 10Mpbs; 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2表示网络中每一段的最大长度为 185m(接近 200m)。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BASE2网络连接所使用的硬件有:
带有 BNC插座的 Ethernet网卡
0.2英寸 /50Ω细同轴电缆? BNC- T连接器
BNC连接器头? BNC圆形连接器? 中继器 ( Repeater)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细缆以太网的规格参数和限制:
( 1) 最大网络节点数为 90个; ( 2) 每个网段最多支持 30个节点
( 3) 节点间最小距离是 0.5m;( 4) 最大网络长度为 925m
( 5) 最大网段长度为 185m
( 6) 最大网段数是 5个,最多使用 4个中继器,其中 3个网段可以连接节点 。 5-4-3规则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2,10BASE5网络组成
10Base5的含义为,10代表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 10Mpbs; 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5表示网络中每一段的最大长度为 500m。
10BASE5是一种粗缆以太网,采用 50Ω粗同轴电缆
( Thick Coaxial Cable)并使用网卡来收发信息,是最早的以太网产品,现在已不多见。 。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3,10BASE-T网络组成
10BASE-T是指采用无屏蔽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isted Pair,UTP)实现 10Mpbs传输速率的
Ethernet。 10BASE-T物理介质采用的是直径为 0.4~
0.6mm的 2对 3类 UTP,线端接有符合 ISO标准的 RJ45插头,
线段长度可达 100m,信号频率为 20M Hz,10BASE-T以太网需要用集线器( HUB)构成树形或总线和星形结合的拓扑结构。 10BASE-T以太网络的安装和维护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廉。其组成见图。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 BASE-T网络连接所使用的硬件有:
10 BASE-T Ethernet网卡。
带有 RJ45插座的 Ethernet网卡。
双绞线( UTP)将计算机和集线器连接,双绞线两头各接一个 RJ45头。
10 BASE-T集线器( HUB)。
以太网组成演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BASE –T规格参数如下:
拓扑结构:逻辑上的总线,物理上的星型。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
网线类型,3,4,5类 UTP双绞线
传输速度,10Mb/s
最大网络节点数目,1024个
每段最小节点数目,1个
最大网段数目,5个,其中 3个可以连接设备
节点间最小距离,2.5m
最大网络长度:无最大长度;最大网段长度,100m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5 High speed Ethernet
一般我们将数据传输速率在 100Mb/s以上的网络称为高速局域网。
4.5.1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技术标准
100BASE T快速以太网标准是对 10BASE T标准的扩展,它保留了 10BASE T在介质存取控制( MAC)层的
CSMA/CD访问控制方法与数据传输的帧格式。
100BASE T技术在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层上( MAC),
支持 100BASE TX,100BASE T4和 100BASE FX 三种介质协议。传输介质可以为 3,4,5类无屏蔽双绞线和光纤。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 1) 100BASE-T4
100BASE-T4是 4对无屏蔽双绞线( UTP)电缆系统,支持 3类,4类和 5类 UTP电缆。它是一项新的信号发送技术,采用 8B6T编码技术,即把 8位二进制码组编码成 6位三进制码组,再经过不归零( NRZ)编码后输出到 3对数据线上。每对线的传输速率为
33.3Mpbs,3对线的总传输速率为 100Mpbs。在 4对线中,3对线用于数据传输,1对线用于冲突检测。这样就使得用户在原来 3类 UTP电缆系统基础上,由
10BASE-T升级到 100BASE-T。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 2) 100BASE-TX
100BASE-TX通过 5类 UTP和 l类屏蔽双绞线( STP)
电缆传送快速以太网数据帧。 5类 UTP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介质。通常我们使用的电缆至少包括 4对,
100BASE-TX 标准使用其中的 2对,连接方法和
10BASE-T完全相同。 100BASE-TX规定 5类 UTP电缆采用 RJ45连接器,而 1类 STP电缆采用 9芯 D型( DB-9)连接器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 3) 100BASE-FX
100BASE-FX是用于光纤的物理规范,它的连线比
100BASE-TX长(可达 450m),如果采用非标准的全双工模式可达 2km,另外在抗干扰能力方面比 UTP和 STP
强。采用 4B/5B编码。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5.2 100Base-T网络组成
100Base-T保留了 10Base-T 的网络拓扑结构,
但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重新定义,如图所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0Base-T 网络的主要拓扑规则为:
最大 UTP 电缆长度为 100m 。
建立与标准兼容的半双工 100BASE-FX,可用 450m 长的光纤实现交换机到交换机或者端站点到交换机间的连接。
采用两个 2 级中继器时,中继器之间的最大长度为 5m 。
采用双中继器结构时,两个工作站之间(端点到端点)的最大网络电缆长度为 205m(100m+5m+100m UTP) 。
采用单中继器结构时,可连接 185m 的光纤,这种情况下的最大网络线缆长度为 285m(100m UTP+185m 光纤 ) 。
采用全双工 100BASE-FX 进行远距离连接时,两台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可达 2 000m 。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5.3 千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为 IEEE802.3z和 IEEE802.3ab
标准。千兆以太网对介质访问控制( MAC )层规范进行了重新定义,以维持适当的网络传输距离,但介质存取控制方法仍采用 CSMA/CD 协议,并且重新制定了物理层标准,使之能提供 1 000Mb/s 的原始带宽。因此它仍然是一种共享介质的局域网,发送到网上的信号是广播式的,接收站根据地址接收信号。网络接口硬件能监听线路上是否已存在信号,以避免冲突,或在没有冲突时重发数据。千兆以太网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在物理层,千兆以太网支持3种如下传输介质:
光纤系统:支持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系统,多模光纤的工作距离为 500m ;单模光纤的工作距离为
2000m 。
宽带同轴电缆系统:其传输距离为 25m 。
5类 UTP 电缆:其传输距离为 100m,链路操作模式为半双工。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习 题
4-1 局域网特点有哪些?
4-2 局域网的硬件主要包括哪几种?各起什么作用?
4-3 IEEE802标准有哪些主要子标准?
4-4 IEEE802系列标准中,MAC和 LLC两层对应 OSI/RM
中哪个层次?为何如此设置?
4-5 以太网的含义是什么?
4-6 在 CSMA/CD方式中,会产生竞争与冲突吗?它是如何处理的?
4-7 如何实现从以太网升级到快速以太网?
Chapter 4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该章主要介绍局域网的有关概念,包括局域网的特点及构成、局域网的协议及特点,CSMA/CD协议、
令牌环协议及应用、以太网网络组成、快速与高速以太网等。在了解局域网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组网的方法。
重点难点:
局域网的特点及构成、局域网的协议及特点、
CSMA/CD协议、令牌环协议及应用、以太网网络组成、
快速与高速以太网。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1 View of LAN
4.1.1 局域网的定义和特性
IEEE 局域网标准委员会对局域网的定义为:
局域网,局域网络中的通信被限制在中等规模的地理范围内,例如一幢办公楼、一座工厂或一所学校;能够使用具有中等或较高数据速率的物理信道,且具有较低的误码率;局域网络是专用的,由单一组织机构所使用。,或者也可以更加简练地这样来描述:局域网是一种地理范围有限、互连设备有限的计算机网络。
决定局域网特性的主要技术有 3 个方面:用以传输数据的传输介质;用以连接各种设备的拓扑结构;用以共享资源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1.2 局域网组成一个局域网的基本组成主要有:网络服务器、
网络工作站、网络适配器和传输介质。
常见的局域网组成客户机
A
B C
传输介质资源 ( 打印机 )
网卡客户机客户机 服务器
C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2 Architecture of LAN
4.2.1 LAN模型局域网是计算机网络家族的一员,在设计它的协议时也应该将 OSI/RM 参考模型作为,参照基准,。
局域网有两个特点:
一是传输介质是共享的,不存在中间节点和交换的问题,因而不需要路由;
二是数据以帧寻址方式工作。
在 IEEE802 局域网( LAN )标准中,只定义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层,并根据 LAN 的特点,把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 LLC ( Logical Link Control )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 MAC ( Medium Access Control )子层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应 用 层物 理 层数 据 链 路 层网 络 层传 输 层会 话 层表 示 层逻 辑 链 路 控 制 ( L L C ) 层介 质 访 问 控 制 ( M A C ) 层物 理 层
O S I
I E E E 8 0 2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物理层和 OSI 物理层的功能一样,主要处理在物理链路上发送、
传递和接收非结构化的比特流,包括对带宽的频道分配和对基带的信号调制、建立、维持、撤消物理链路,处理机械的、电气的和规程的特性
2,介质访问控制层 MAC
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传输介质的访问,主要是介质的访问控制和对信道资源的分配。 MAC 层还实现帧的寻址和识别,完成帧检测序列产生和检验等功能。
3,逻辑链路控制层 LLC
可提供两种控制类型,即面向连接服务和非连接服务。逻辑链路控制层提供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帧的封装和拆除,为高层提供网络服务的逻辑接口。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2.2 IEEE802协议族
802.1A,体系结构,网络管理和性能测量 。
802.1B,寻址,网间互连及网络管理 。
802.2,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
80 2.3,总线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CSMA/CD 及物理层技术规范 。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802.4,令牌总线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5,令牌环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6,城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7,宽带网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8,FDDI 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 2.9,综合数据 / 话音网络
802.10,局域网安全技术标准
802.11,无线局域网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802.12,100VG-AnyLAN 访问控制协议及其物理层技术规范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3 Medium Access Control
局域网中目前广泛采用的两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争用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又称随机型的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如 CSMA/CD方式。
确定型介质访问控制协议,又称有序的访问控制协议,如 Token(令牌)方式。
4.3.1 CSMA/CD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意思是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址访问。是一种改进的 CSMA方案,在 CSMA,先听后说,
的基础上加上,边听边说,,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载波侦听 CS,网络中的各个站点都具备一种对总线 上所传输的信号或载波进行监测的功能。
多址 MA,当总线上的一个站点占用总线发送信号时,所有连接到同一总线上的其他站点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接收器收听。
冲突检测 CD,一种检测或识别冲突的机制。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冲突的发生有两种可能的原因
总线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发送信息
一个较远的节点已经发送了数据,但由于信号在传输介质上的延时,使得信号在未到达目的地时,
另一个节点刚好发送了信息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CSMA/CD的工作原理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随机延时后重发工作过程动画演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3.2 令牌环访问控制( Token Ring)
令牌环是环型网中最普遍采用的介质访问控制,它适用于环形网络结构的分布式介质访问控制。
令牌,特殊格式的帧,用来控制各个节点介质访问权限的控制帧。当一个站点想发送帧时,必须获得空闲令牌。 工作过程演示令牌环的主要优点 在于其访问方式的可调整性和确定性,且各站具有同等的介质访问权,但也可以有优先级操作和带宽保护。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4 Ethernet(以太网)
4.4.1 以太网技术规范
拓扑结构:总线型
传输速率,10Mpbs
访问控制,CSMA/CD
最大工作站数,1 024
最大传输距离,2.5km( 使用中继器 )
报文长度,64B~ 1 518 字节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4.2 以太网网络组成以太网中规定的拓扑结构是总线型结构,常用的传输介质有 4种:粗缆、细缆、双绞线和光缆。以太网的组网有三种标准,10BASE2; 10BASE5(粗缆以太网,又称标准以太网); 10BASE-T。
1,10BASE2网络组成
10Base2的含义为,10代表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 10Mpbs; 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2表示网络中每一段的最大长度为 185m(接近 200m)。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BASE2网络连接所使用的硬件有:
带有 BNC插座的 Ethernet网卡
0.2英寸 /50Ω细同轴电缆? BNC- T连接器
BNC连接器头? BNC圆形连接器? 中继器 ( Repeater)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细缆以太网的规格参数和限制:
( 1) 最大网络节点数为 90个; ( 2) 每个网段最多支持 30个节点
( 3) 节点间最小距离是 0.5m;( 4) 最大网络长度为 925m
( 5) 最大网段长度为 185m
( 6) 最大网段数是 5个,最多使用 4个中继器,其中 3个网段可以连接节点 。 5-4-3规则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2,10BASE5网络组成
10Base5的含义为,10代表信号在电缆上的传输速率为 10Mpbs; Base表示电缆上的信号是基带信号; 5表示网络中每一段的最大长度为 500m。
10BASE5是一种粗缆以太网,采用 50Ω粗同轴电缆
( Thick Coaxial Cable)并使用网卡来收发信息,是最早的以太网产品,现在已不多见。 。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3,10BASE-T网络组成
10BASE-T是指采用无屏蔽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isted Pair,UTP)实现 10Mpbs传输速率的
Ethernet。 10BASE-T物理介质采用的是直径为 0.4~
0.6mm的 2对 3类 UTP,线端接有符合 ISO标准的 RJ45插头,
线段长度可达 100m,信号频率为 20M Hz,10BASE-T以太网需要用集线器( HUB)构成树形或总线和星形结合的拓扑结构。 10BASE-T以太网络的安装和维护简单易行且费用低廉。其组成见图。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 BASE-T网络连接所使用的硬件有:
10 BASE-T Ethernet网卡。
带有 RJ45插座的 Ethernet网卡。
双绞线( UTP)将计算机和集线器连接,双绞线两头各接一个 RJ45头。
10 BASE-T集线器( HUB)。
以太网组成演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BASE –T规格参数如下:
拓扑结构:逻辑上的总线,物理上的星型。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CSMA/CD
网线类型,3,4,5类 UTP双绞线
传输速度,10Mb/s
最大网络节点数目,1024个
每段最小节点数目,1个
最大网段数目,5个,其中 3个可以连接设备
节点间最小距离,2.5m
最大网络长度:无最大长度;最大网段长度,100m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5 High speed Ethernet
一般我们将数据传输速率在 100Mb/s以上的网络称为高速局域网。
4.5.1 100BASE-T快速以太网技术标准
100BASE T快速以太网标准是对 10BASE T标准的扩展,它保留了 10BASE T在介质存取控制( MAC)层的
CSMA/CD访问控制方法与数据传输的帧格式。
100BASE T技术在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层上( MAC),
支持 100BASE TX,100BASE T4和 100BASE FX 三种介质协议。传输介质可以为 3,4,5类无屏蔽双绞线和光纤。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 1) 100BASE-T4
100BASE-T4是 4对无屏蔽双绞线( UTP)电缆系统,支持 3类,4类和 5类 UTP电缆。它是一项新的信号发送技术,采用 8B6T编码技术,即把 8位二进制码组编码成 6位三进制码组,再经过不归零( NRZ)编码后输出到 3对数据线上。每对线的传输速率为
33.3Mpbs,3对线的总传输速率为 100Mpbs。在 4对线中,3对线用于数据传输,1对线用于冲突检测。这样就使得用户在原来 3类 UTP电缆系统基础上,由
10BASE-T升级到 100BASE-T。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 2) 100BASE-TX
100BASE-TX通过 5类 UTP和 l类屏蔽双绞线( STP)
电缆传送快速以太网数据帧。 5类 UTP 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介质。通常我们使用的电缆至少包括 4对,
100BASE-TX 标准使用其中的 2对,连接方法和
10BASE-T完全相同。 100BASE-TX规定 5类 UTP电缆采用 RJ45连接器,而 1类 STP电缆采用 9芯 D型( DB-9)连接器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 3) 100BASE-FX
100BASE-FX是用于光纤的物理规范,它的连线比
100BASE-TX长(可达 450m),如果采用非标准的全双工模式可达 2km,另外在抗干扰能力方面比 UTP和 STP
强。采用 4B/5B编码。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5.2 100Base-T网络组成
100Base-T保留了 10Base-T 的网络拓扑结构,
但对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重新定义,如图所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100Base-T 网络的主要拓扑规则为:
最大 UTP 电缆长度为 100m 。
建立与标准兼容的半双工 100BASE-FX,可用 450m 长的光纤实现交换机到交换机或者端站点到交换机间的连接。
采用两个 2 级中继器时,中继器之间的最大长度为 5m 。
采用双中继器结构时,两个工作站之间(端点到端点)的最大网络电缆长度为 205m(100m+5m+100m UTP) 。
采用单中继器结构时,可连接 185m 的光纤,这种情况下的最大网络线缆长度为 285m(100m UTP+185m 光纤 ) 。
采用全双工 100BASE-FX 进行远距离连接时,两台设备之间的连接距离可达 2 000m 。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4.5.3 千兆以太网千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为 IEEE802.3z和 IEEE802.3ab
标准。千兆以太网对介质访问控制( MAC )层规范进行了重新定义,以维持适当的网络传输距离,但介质存取控制方法仍采用 CSMA/CD 协议,并且重新制定了物理层标准,使之能提供 1 000Mb/s 的原始带宽。因此它仍然是一种共享介质的局域网,发送到网上的信号是广播式的,接收站根据地址接收信号。网络接口硬件能监听线路上是否已存在信号,以避免冲突,或在没有冲突时重发数据。千兆以太网的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在物理层,千兆以太网支持3种如下传输介质:
光纤系统:支持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系统,多模光纤的工作距离为 500m ;单模光纤的工作距离为
2000m 。
宽带同轴电缆系统:其传输距离为 25m 。
5类 UTP 电缆:其传输距离为 100m,链路操作模式为半双工。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Revised 7/2005
习 题
4-1 局域网特点有哪些?
4-2 局域网的硬件主要包括哪几种?各起什么作用?
4-3 IEEE802标准有哪些主要子标准?
4-4 IEEE802系列标准中,MAC和 LLC两层对应 OSI/RM
中哪个层次?为何如此设置?
4-5 以太网的含义是什么?
4-6 在 CSMA/CD方式中,会产生竞争与冲突吗?它是如何处理的?
4-7 如何实现从以太网升级到快速以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