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 ---这颗美丽富饶的星球上人类为谋求生存和发展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建立了一座座文明的丰碑但是当人类陶醉于自己所创造的辉煌时我们的地球家园已笼罩上了阴影江河洪灾泛滥,资源枯竭 ……
都表明了人类对这颗美丽星球的无情伤害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不能超自然而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重新认识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应当看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都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甚至能帮助我们探索生命进化的奥秘,有着极大的科学价值。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任何一种动物的消失,对人类都是有害无益的。
人人尽已所能地为环保做点什么,那么一定会让我们的地球更多地存留一份生机!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让我们走到一起来,
本报郑州 12月 1日电 记者王明浩报道:从 11月 30日早上直到今天,由于能见度不足百米,有的地段只有十几米,郑州市内马路上车辆行驶缓慢,周边高速公路全部封闭,新郑机场航班无法正常起落。
受大雾影响,新郑机场 11月 30日上午的航班全部延误,至下午能见度转好才恢复运营。全天 36个航班延误,6个航班取消,共 2000多名旅客行程受阻。 12月 1日,新郑机场中午 12时以前没有飞机起降。全天共有 84个航班延误。
在郑州市区,雾气更浓,一些路段的能见度只有 5米左右。大雾中车祸频发,截至 11月 30日 13时,郑州市区共发生 16起交通事故。 12月 1日仍有大雾,但能见度比昨天有所好转。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克明记者:大雾使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请问大雾形成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
杨克明: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大雾肯定受到空气污染的间接影响。
因为雾滴的形成不仅需要水汽,还需要有凝结核。汽车尾气、烟尘等污染物悬浮在空中恰好构成凝结核,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时就形成雾滴,雾滴大量聚集就形成雾气。污染越严重,凝结核越多,就越可能出现大雾天气;大雾天气越稳定,
污染物也越不容易消散。可以说二者之间是一种恶性循环。
您知道,WWF”是哪个机构的标志吗?
下列哪些个人行为有利于保护臭氧层?(多选题)
A 尽量减少使用或不使用空调,可以以风扇代替
B 拒绝使用泡沫塑料制成的一次性餐盒
C 减少使用发胶、摩丝、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的次数
D 淘汰的冰箱、空调找专门的回收部门处理你知道下列是什么节日吗?
4月 22日 6月 5日 7月 11日 9月 16日
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
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在全球我们拥有 470万支持者以及一个在 96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从 1961年成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 6大洲的 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 12000个环保项目。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一个由 27个国家级会员,21个项目办公室及 5个附属会员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展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使命
WWF's mission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终目标是制止并最终扭转地球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并帮助创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为达到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意欲通过以下途径以达到保护自然及生态进程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
1.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
2.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地球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
1970年 4月 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 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
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
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4月 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世界环境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 6月 5~ 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 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 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 7个共同观点和 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 10月,第 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 6月 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 500佳”国际会议。
历届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Only one Earth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Human Settlements人类居住
1976年 Water,Vital Resource for Life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Firewood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为了儿童和未来 ——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 ——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 —— 提高环境意识
1994年 One Earth One Family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We the Peoples,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96年 Our Earth,Our Habitat,Our Home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For Life on Earth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 拯救我们的海洋世界人口日
1987年 7月 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 50亿。 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 7月
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 9月 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
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 21世纪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与“和平与发展”两个同等重要主题的内容之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教育是关键,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意识教育则是当前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民保护环境及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
内容构成:
Unit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Unit 2 可持续发展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概念
所谓 环境 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
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
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
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涝、干旱、滑坡、虫灾、流行性疾病等自然界本身的变化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破坏,这类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目前还无法对其施加控制和改造,只能通过监视、预测、预报进行防范,或者迁离可能发生巨大灾变的地区,以减少损失。
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也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它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平时,我们所讲的环境问题就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类环境问题人类通过对其活动的调整,其危害后果不仅能为人们所估量,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正确、有效的手段使其减轻和避免。
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惜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
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 "三废 "
和生活 "三废 ",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的污染,如热污染、
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环境污染还会衍生出许多环境效应,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除了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还会造成酸雨。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跟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
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
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玛雅文明的衰落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 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 12月~次年 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很难清除的侵入杂草而不得不废弃。这种焚林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后备土地才能养活较少的人口,因为使用过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 20年或更长。当时玛雅社会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清理了坡地上的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修挖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以排除洪水,并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升高地表。但是,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认识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今天看来,玛雅社会所在的那片土地,有 3/
4属于极易侵蚀的地区。这就是说,一旦森林被砍伐,土壤就会随之流失。而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另外,玛雅社会因缺乏家畜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据推测,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这个高度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原因之一。
河西走廊 —— 古城遗址的诉说
在河西走廊上,在古丝路上跋涉,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座荒废了的古城。
流沙中的断墙残壁,依稀可辨的街巷,高耸的烽燧与佛塔 …… 有的仿佛主人不久前才刚刚逃往他乡,有的如恶战后的一座死城。千年兴衰,
百代枯荣,在这里是如此地触目惊心。岁月,给我们留下多少不解之谜?
那些年代久远,形态各异的古城的遗址,人们称之为最具权威性的历史标本。它们为研究丝绸之路的兴衰,研究这一地区甚至中原的政治、军事、文化、建筑以及古代的国际交往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在古老而残破的城市废墟中穿行,在滚滚的黄沙中跋涉时,想到了这块土地上曾有过的千万人的悲欢,不禁感慨。这里有青年男女动人的爱情,也有过丰收的喜悦,有铁马和金戈,有清清的流水与金色的麦浪 …… 而这一切,现在竟变成了毫无生命的“标本”。
对于城市的衰亡与消失,历史学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提出了很多理论与推测:战争、灾祸、人口迁移、瘟疫流行 ……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一条,即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变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绿洲的迁移、表土的改变,如土地的贫瘠化、沙漠化等。
考察戈壁荒漠中的一座座荒城,那些神话般辉煌的往昔,都变得十分遥远,蒙上了一种凄迷的色调。这些城市大都因为战争、交通、宗教等等需要,建筑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带。一旦人们糟塌或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城市也就走向了衰亡,而且再也难以复苏了。
有的废墟高耸在人为造成的干燥的沙漠之上,而另一些则掩埋在滚滚的黄沙之下,在残存的沙土上长着一些骆驼剌和芨芨草,作为这片土地曾经是富饶的可悲的见证。
阳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往今来,有许多吟诵阳关的诗篇。
王维的一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倾倒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都在诗中赞叹:“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何处是雄关?今天的阳关风物可是依旧?
阳关,经历千年风晒之后,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晴朗的夜晚,人们仰望天空,只见繁星点点,多得数也数不清。实际上,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这亿万颗星星之中的一颗。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用各种的方法去探索宇宙,探索星星,寻找宇宙的伙伴,都没有确切地发现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太阳系的骄子,
是人类的摇篮。人类是地球的宠儿,地球奉献出氧气、淡水、食物、矿产等,
无私地哺育着人类。人类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发明机器、建筑高楼等,使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和平衡,否则,一旦打破地球的生物界平衡,人类将走向灭亡。可是,社会的发展都无视这一自然客观真理,不停地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每年有 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无用的沙漠;每年有 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酸雨和酸沉降,使大片土壤酸化,
破坏了森林湖泊以及各国的艺术和建筑遗产;矿物的燃烧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之中,造成了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地球臭氧保护层耗竭;海洋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等等,正逐步地打破地球的平衡。人类正面临地球失衡的威胁。为了未来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绿色文明,珍惜、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我们共同的家园是美丽的,青的山、绿的水、白的云、蓝的天、飞的鸟、游的鱼,还有花花草草。
这样的环境我们应该爱护,这样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 ! 大家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环境,创造美丽舒适的新生活。
都表明了人类对这颗美丽星球的无情伤害人类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人不能超自然而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重新认识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应当看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都和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动物甚至能帮助我们探索生命进化的奥秘,有着极大的科学价值。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任何一种动物的消失,对人类都是有害无益的。
人人尽已所能地为环保做点什么,那么一定会让我们的地球更多地存留一份生机!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让我们走到一起来,
本报郑州 12月 1日电 记者王明浩报道:从 11月 30日早上直到今天,由于能见度不足百米,有的地段只有十几米,郑州市内马路上车辆行驶缓慢,周边高速公路全部封闭,新郑机场航班无法正常起落。
受大雾影响,新郑机场 11月 30日上午的航班全部延误,至下午能见度转好才恢复运营。全天 36个航班延误,6个航班取消,共 2000多名旅客行程受阻。 12月 1日,新郑机场中午 12时以前没有飞机起降。全天共有 84个航班延误。
在郑州市区,雾气更浓,一些路段的能见度只有 5米左右。大雾中车祸频发,截至 11月 30日 13时,郑州市区共发生 16起交通事故。 12月 1日仍有大雾,但能见度比昨天有所好转。
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杨克明记者:大雾使空气质量急剧下降,请问大雾形成是否与空气污染有关?
杨克明: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大雾肯定受到空气污染的间接影响。
因为雾滴的形成不仅需要水汽,还需要有凝结核。汽车尾气、烟尘等污染物悬浮在空中恰好构成凝结核,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大时就形成雾滴,雾滴大量聚集就形成雾气。污染越严重,凝结核越多,就越可能出现大雾天气;大雾天气越稳定,
污染物也越不容易消散。可以说二者之间是一种恶性循环。
您知道,WWF”是哪个机构的标志吗?
下列哪些个人行为有利于保护臭氧层?(多选题)
A 尽量减少使用或不使用空调,可以以风扇代替
B 拒绝使用泡沫塑料制成的一次性餐盒
C 减少使用发胶、摩丝、空气清新剂、杀虫剂的次数
D 淘汰的冰箱、空调找专门的回收部门处理你知道下列是什么节日吗?
4月 22日 6月 5日 7月 11日 9月 16日
WWF(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世界自然基金会是世界最大的、
经验最丰富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机构。在全球我们拥有 470万支持者以及一个在 96个国家活跃着的网络。从 1961年成立以来,世界自然基金会在 6大洲的 153个国家发起或完成了 12000个环保项目。目前世界自然基金会通过一个由 27个国家级会员,21个项目办公室及 5个附属会员组织组成的全球性的网络在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及非洲开展工作。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使命
WWF's mission
世界自然基金会最终目标是制止并最终扭转地球自然环境的加速恶化,并帮助创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为达到目标,世界自然基金会意欲通过以下途径以达到保护自然及生态进程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
1.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
2.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推动减少污染和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地球日
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
1970年 4月 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当天,美国有 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在全国各地,
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
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
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4月 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世界环境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 6月 5~ 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 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 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 7个共同观点和 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 10月,第 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 6月 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 500佳”国际会议。
历届世界环境日主题:
1974年 Only one Earth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 Human Settlements人类居住
1976年 Water,Vital Resource for Life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
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 Firewood
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为了儿童和未来 ——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
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新的十年,新的挑战 —— 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
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保护地下水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十周年 —— 提高环境意识
1994年 One Earth One Family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
We the Peoples,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1996年 Our Earth,Our Habitat,Our Home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 For Life on Earth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 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 拯救我们的海洋世界人口日
1987年 7月 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 50亿。 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 7月
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 9月 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
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 21世纪国际社会“环境与发展”与“和平与发展”两个同等重要主题的内容之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教育是关键,可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意识教育则是当前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全民保护环境及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
内容构成:
Unit 1 环境与环境问题
Unit 2 可持续发展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的概念
所谓 环境 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
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
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
“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
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概念
环境问题是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各种现象。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台风、海啸、洪涝、干旱、滑坡、虫灾、流行性疾病等自然界本身的变化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破坏,这类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类目前还无法对其施加控制和改造,只能通过监视、预测、预报进行防范,或者迁离可能发生巨大灾变的地区,以减少损失。
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为次生环境问题,也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它是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环境质量变化,这种变化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影响。平时,我们所讲的环境问题就是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这类环境问题人类通过对其活动的调整,其危害后果不仅能为人们所估量,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正确、有效的手段使其减轻和避免。
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按其表现方式又可分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滥采滥捕使珍惜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植被破坏引起水土流失等等。
环境污染则指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和废弃物进入物理环境后,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扰乱和侵害,特别是当由此引起的环境质量的恶化反过来又影响人类自己的生活质量时。环境污染不仅包括物质造成的直接污染,如工业 "三废 "
和生活 "三废 ",也包括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和运动性质引起的污染,如热污染、
噪声污染、电磁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由环境污染还会衍生出许多环境效应,例如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除了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还会造成酸雨。
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产业革命,跟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从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种群开始迅速扩大。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或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退化。较突出的例子是,
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而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
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生物圈的程度。
玛雅文明的衰落中北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在公元前 2500年前就开始有文字记载,其高度发达的成就反映在玛雅人对宇宙的认识程度,以及城市、建筑的设计艺术和独特深奥的玛雅文字上。据文字记载,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作“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即在旱季(每年 12月~次年 3月)用原始的石斧清除一片林地,并在雨季来临之前进行烧荒,然后种植玉米等作物。开垦的土地在使用几年之后,因肥力下降和很难清除的侵入杂草而不得不废弃。这种焚林的生产模式需要大量的后备土地才能养活较少的人口,因为使用过的土地必须等到地力恢复后才能再次使用,这段时间一般需要 20年或更长。当时玛雅社会的农业集约化程度已经很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治理上:清理了坡地上的丛林后,土地被垒成了台地以防止水土流失;在低湿地区修挖了网格状的排水沟以排除洪水,并利用沟中的淤泥来升高地表。但是,当时的人们显然没有认识到,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今天看来,玛雅社会所在的那片土地,有 3/
4属于极易侵蚀的地区。这就是说,一旦森林被砍伐,土壤就会随之流失。而农业用地、建筑材料以及燃料的需求,都使森林的消失不可避免;另外,玛雅社会因缺乏家畜而对土壤中的有机肥补给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据推测,
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这个高度文明在十五六世纪消失的原因之一。
河西走廊 —— 古城遗址的诉说
在河西走廊上,在古丝路上跋涉,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座荒废了的古城。
流沙中的断墙残壁,依稀可辨的街巷,高耸的烽燧与佛塔 …… 有的仿佛主人不久前才刚刚逃往他乡,有的如恶战后的一座死城。千年兴衰,
百代枯荣,在这里是如此地触目惊心。岁月,给我们留下多少不解之谜?
那些年代久远,形态各异的古城的遗址,人们称之为最具权威性的历史标本。它们为研究丝绸之路的兴衰,研究这一地区甚至中原的政治、军事、文化、建筑以及古代的国际交往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在古老而残破的城市废墟中穿行,在滚滚的黄沙中跋涉时,想到了这块土地上曾有过的千万人的悲欢,不禁感慨。这里有青年男女动人的爱情,也有过丰收的喜悦,有铁马和金戈,有清清的流水与金色的麦浪 …… 而这一切,现在竟变成了毫无生命的“标本”。
对于城市的衰亡与消失,历史学家们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提出了很多理论与推测:战争、灾祸、人口迁移、瘟疫流行 ……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一条,即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变化,
以及由此引起的绿洲的迁移、表土的改变,如土地的贫瘠化、沙漠化等。
考察戈壁荒漠中的一座座荒城,那些神话般辉煌的往昔,都变得十分遥远,蒙上了一种凄迷的色调。这些城市大都因为战争、交通、宗教等等需要,建筑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带。一旦人们糟塌或毁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城市也就走向了衰亡,而且再也难以复苏了。
有的废墟高耸在人为造成的干燥的沙漠之上,而另一些则掩埋在滚滚的黄沙之下,在残存的沙土上长着一些骆驼剌和芨芨草,作为这片土地曾经是富饶的可悲的见证。
阳关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往今来,有许多吟诵阳关的诗篇。
王维的一曲,阳关三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倾倒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连唐代大诗人白居易都在诗中赞叹:“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何处是雄关?今天的阳关风物可是依旧?
阳关,经历千年风晒之后,已经不复存在了。
在晴朗的夜晚,人们仰望天空,只见繁星点点,多得数也数不清。实际上,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这亿万颗星星之中的一颗。然而,到目前为止,人类用各种的方法去探索宇宙,探索星星,寻找宇宙的伙伴,都没有确切地发现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存在。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存在生命,地球是太阳系的骄子,
是人类的摇篮。人类是地球的宠儿,地球奉献出氧气、淡水、食物、矿产等,
无私地哺育着人类。人类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发明机器、建筑高楼等,使地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周围环境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协调和平衡,否则,一旦打破地球的生物界平衡,人类将走向灭亡。可是,社会的发展都无视这一自然客观真理,不停地破坏环境、污染环境,每年有 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无用的沙漠;每年有 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酸雨和酸沉降,使大片土壤酸化,
破坏了森林湖泊以及各国的艺术和建筑遗产;矿物的燃烧将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之中,造成了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地球臭氧保护层耗竭;海洋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等等,正逐步地打破地球的平衡。人类正面临地球失衡的威胁。为了未来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绿色文明,珍惜、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我们共同的家园是美丽的,青的山、绿的水、白的云、蓝的天、飞的鸟、游的鱼,还有花花草草。
这样的环境我们应该爱护,这样的财富我们应该珍惜 ! 大家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环境,创造美丽舒适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