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其它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除了前述的原生动物、轮虫、枝
角类、桡足类、毛颚动物和被囊动物外,在甲
壳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类群中尚有一
些浮游种类。此外腔肠动物中虽然以浮游种类
为主,但饵料意义不大。本章简略介绍其它甲
壳动物、浮游软体动物、浮游多毛类和腔肠动
物。
其它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是比较原始的节肢动物, 由于表面被甲壳, 因此
称甲壳动物 。 甲壳动物的共同特征为:以鳃呼吸;身体分节;
头部具 5对附肢, 即 2对触角, 1对大颚, 2对小颚, 胸部 8对附肢
,前 3对为颚足, 辅助摄食, 后 5对为步足, 游泳用, 低等的种
类腹部无附肢 。
自由生活的甲壳动物一般分为 5个亚纲, 即:
1,鳃足亚纲 Branchiopoda,有鳃足 。 如枝角目, 无甲目, 背甲
目, 贝甲目 。
2,桡足亚纲 Copepoda,即桡足类 。
3,软甲亚纲 Malacostraca,虾, 蟹 。 包括糠虾目, 等足目,
端足目, 十足目和爬行目 。
4,介形亚纲 Ostracoda,介形虫
5,蔓足亚纲 Cirripedia,全为海产 。 如藤壶, 茗荷等 。
枝角类、桡足类前已述及。蔓足类多为附着种类,本节概要

绍鳃足亚纲、软甲亚纲、介形亚纲的种类。
一, 无甲目 Anostraca
本目的特征为无甲壳 ( 头胸甲 ), 具成对的具柄复眼,
第二触角退化很小, 雄性变为执握器 。 常见种类有丰年虫
和盐卤虫 。
( 一 ) 卤虫科 Artemiidae,胸部 11节, 每节具 1对足, 腹部
8— 9节, 末节很长 。 雄性第二触角 2节, 第一节基部与头愈
合, 第二节斧状, 无触角附肢 。 无明显的储精囊 。 仅一属

卤虫 Artemia, 又称盐水丰年虫( brine shrimp),丰年
虾等。
卤虫的形态特征,体延长, 全长 1.2~1.5
cm。 体明显地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 分节
明显 。 头部 5节, 头部具单眼及一对有柄
的复眼 。 第一触角丝状;第二触角雌性
呈一小突起, 雄性变成执握器, 2节, 宽
扁, 呈斧状 。 胸部 11节, 有胸肢 11对,
宽板状, 内缘分许多叶, 为游泳肢 。 腹
部由 8节构成, 不具附肢, 第 1— 2节愈合 。
雌性腹面形成卵囊, 雄性形成一对交配
器 。 末节有 2扁平的尾叉, 边缘具刚毛 。
卤虫的颜色与生活环境有关, 一般在高
盐水域呈红色, 而在盐度较低的水中呈
灰白色 。 卤虫发育有变态阶段 。 冬卵孵
出的无节幼体很小 。 体长 0,3~0.4 mm,
体宽 0.25 ~0.30 mm (包括附肢的基部 ),
身体呈长椭圆形, 不分节, 具三对附肢,
呈淡肉红色 。 孵化 3天后, 幼体生长到
0.8~0.9 mm,附肢加长, 活动力加强,
消化道明显可见, 复眼开始出现, 体后
步分节隐约可见, 此时进入后无节幼体
期 。
卤虫的繁殖习性
卤虫有两类, 一类是孤雌生殖卤虫, 一类是两性生殖卤虫 。
一般认为, 孤雌生殖卤虫和丙性生殖卤虫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区,
也存在生殖隔离, 它们之间是种间的差别 。 国内的卤虫品系多数
是行孤雌生殖的, 但山西运城盐湖等地出产的卤虫进行两性生殖

卤虫的繁殖期在北方一般可从 4月延续到 11月 。 有卵生和卵胎
生两种生殖方式, 卵生是指子代以卵的方式自母体内产出, 卵胎
生是指子代自母体内产出时已孵化为小的无 节幼体 。 雌性卤虫的
生殖系统能形成两种类型的卵 —— 冬卵和夏卵 。 关于控制产冬卵
和夏卵的机制还不清楚, 但一般认为环境条件好时产夏卵, 条件
较差时产冬卵 。 夏卵在育卵囊内发育至无节幼体时才产出, 此即
为卵胎生, 这种生殖方式能迅速地增加卤虫的数量 。 冬卵 (又称休
眠卵, 耐久卵 )的外面包有一层厚厚的卵壳, 是由卵壳腺分泌形成
的, 这种卵在雌体的育卵囊内发育至约 4000个细胞即停止发育并
进入滞育期, 产出后不经一定条件的刺激不能孵化, 这就是我们
在水产养殖中所使用的卤虫卵 。 耐久卵在一定条件下, 终止滞育
,启动孵化生理, 重新开始胚胎发育, 最后孵化为无节幼体 。
卤虫的生态习性
(1)分布:卤虫分布甚广, 在世界各大陆的盐湖, 盐田等
高盐水域中均有分布, 风和水鸟是卤虫传播的主要媒介 。 我
国的卤虫分布, 最常见于华北的盐田, 海南西岸的盐田, 山
西运城的盐湖和西北地区的大部分盐湖, 在青藏高原的盐湖
内也有发现 。 在自然界卤虫一般出现在下列地区,① 能持续
保持稳定的高盐度地区 (波美 10一 18度为宜 ),因为在这种件下
才能排除卤虫的捕食者 。 ② 在冬季有冰冻期, 因为在冰冻的
低温环境, 即使卤虫卵有机会吸水也无法进行新陈代谢和孵
化, 可以存活到翌年春季 。
(2)盐度:卤虫是广盐性生物, 特别能忍耐高盐, 甚至能
生活在接近饱和的盐水 (波美 25度 )中 。 一般说来, 幼虫的适应
盐度范围为 20— 100,成体的适应盐度范围为 10 ~ 250。
(3)温度:卤虫能忍受的温度范围为 6℃ 一 35℃,因产地不
同而有所差异,最适生长温度 25℃ 一 30℃ 。
(4)溶解氧和 pH值:卤虫的耐低氧能力很强, 可生活于 1mg
O2/ L的水中, 也能生活于含饱和氧或 1.5倍的溶氧过饱和环境 。
卤虫生活的天然环境为中性到碱性 。 孵化用水的 pH值 8— 9为
宜, pH值低于 8时会降低孵化率 。
(5)食性:卤虫是典型的滤食性生物, 只能滤食 50 μm以下
的颗粒 。 对大小 5— 16 μm的颗粒有较高的摄食率 。 卤虫对食物
的大小有选择性, 但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 在天然环境中主
要以细菌, 微藻和有机碎屑等为食 。
(6)敌害:卤虫生活的高盐环境使它能逃避大多数可能的
捕食者,但它不能逃避水鸟的危害,有些水鸟在某些季节完全
靠卤虫为食。此外.某些昆虫或其幼虫 (如半翅类、甲虫等 )也
能捕食卤虫。
(二 )丰年虫科 Chirocephalidae,雄性第二触角分 2节, 末节构
造简单 。 额附肢 1对, 生在第二触角的基部, 两侧缘具锯齿状
的突起 。 生殖节膨大, 内有 2个储精囊 。
丰年虫 Chirocephalus,无头胸甲 。 头部除 1对具柄的复眼外,
还有 1个单眼; 2对触角, 单肢型, 第一触角 1对须状, 不分节
,第二触角在雌性变为粗大的三角形, 雄性发达, 分节, 且具
有执握器 。 胸部由 11节构成, 每节都有 1对叶状游泳足, 边缘
具许多刚毛, 为游泳和滤食的器官 。 腹部 9节, 前两节常愈合
为生殖节, 腹面在雌性有 1卵囊;雄性具一交配器, 称阴茎,
没有附肢 。
丰年虫体常带有各种颜色,游泳时腹面朝上,活动姿态非常
优美。卵具厚的卵壳,具有很强抗旱能力。因此,当冬季池水
干涸以后,仍能在于泥中生活数月,到第二年春季孵化为后无
节幼体。丰年虫滤食浮游藻类、细菌、腐屑等。丰年虫是鱼类
的良好饵料,幼小时可为鱼苗的开口饵料。
(三 )钗额虫科 Thamnocephalidae,雄性第二触角短, 末
节简单 。 头具 1长而分叉的额附肢 。 生殖节不膨大, 无储
精囊, 输精管有 l向上的环孔, 可透过膜见到 。
枝额虫 Branchinella,第一触角细长,雄性第二触角分
2节;额附肢长大,基部 1/ 3处可向下屈曲,末端分左右
两叉,每叉末端又分两枝。春末在水沟;水稻田池塘中出
现,我国各地均有。
二, 背甲目 Notostraca
鲎虫科 Apodidae,我国仅产 1
属, 即中华鲎虫 Apus
sinensis 头胸甲形成背甲,
马蹄形, 形成宽圆形背盾 。
眼成对, 无柄, 位于头胸甲
背面, 较小, 彼此靠近 。 第
一触角短, 丝状 。 第二触角
仅留痕迹 。 附肢第一, 二对
细长, 其余叶状, 越往后越
小, 其功用为游泳捕食, 40-
63对 。 尾叉柱状, 由许多小
节构成 。 常生活于池塘, 河
沟等小水体, 华北和东北常
见, 俗称王八鱼和马蹄子 。
滤食浮游生物和腐屑, 也能
捕食小动物 ( 如丰年虫, 水
丝蚓, 鱼卵等 ) 。 在春夏间
常大量发生, 是幼鱼敌害之
一, 必须清除 。
三、贝甲目
Conchostraca
头胸甲两片,形如蚌壳,包被头及躯干两部。眼成对
,无柄,两眼互相结合。第二触角发达,双肢型,有游
泳功能。躯干 10-42节,游泳肢共 10一 32对。
蚌虫 Cyzicus,体被两片介壳,很似蚌壳,壳顶近前端,壳上
有同心环绕,蜕皮生长时,介壳并不脱掉。在头部有闭壳肌,固
着在介壳上,故介壳可以开关。
第一触角单肢,细小;第二触角双肢,发达,为主要的运动器
官。躯干肢细长,雄性第 1对或第 2对形成钳状的执握器。卵产出
后保护在雌性壳内躯干部的背侧,待孵化至无节幼体后,始脱离
母体。
通常栖息于浅水泥底静止的小水体中,常在间歇性水域中生长繁
殖,大而深的湖泊中少见,出现与消落都很突然,生活史非常短
促。春末夏初常大量出现,多数喜在碱性水中生活,可为鲤鱼、
青鱼和草鱼的饵料。滤食浮游生物或有机碎屑。行两性生殖,有
时也见孤雌生殖。当鱼池中大量发生时,将底泥翻起,使池水变
得十分浑浊,造成生物无法在此生活。首先是能飞的昆虫从此迁
走,而后藻类接着逐渐消失,枝角类和轮虫也随之大量减少和死
亡,底栖生物下降。由于蚌虫的大量发生,把水弄浑,使浮游生
物几乎绝迹。严重的影响鱼苗生长。可用 1mg/L的晶体敌百虫全
池泼洒,在 20-40 h内可杀死全部蚌壳虫 。
四, 糠虾目
Mysidacea
1,特征:糠虾隶属于甲壳纲软甲亚纲糠虾目。头胸甲不能
覆盖头胸部的所有体节,末 2个胸节常露于甲外,胸足双肢
型,有发达的外肢。腹肢常退化,尾肢片状,与尾节形成尾
扇,在内肢的基部常有 1个平衡囊。幼体无变态。
2,形态构造:形似高等虾类 ( 图 7-4) 。 头胸甲前端具一
较短的额角, 有 1明显的颈沟 。 具 1对有柄, 能动的复眼 。 腹
部 6节, 第 6腹节较长, 腹节的侧甲一般都退化 。 尾节末端的
形状常随种类的不同而不一样, 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
第一触角双肢, 由 3节的柄及 2鞭组成, 雄性在柄的第三
节末端具 1突起, 上生浓密的刺毛, 称雄叶 。 第二触角具发
达的鳞片 。 胸肢具发达的外肢, 末端有许多刚毛, 为主要的
游泳器官 。 有的种类其第一或前两对常变形, 内肢短宽而曲
折, 成为额足 。 后 6对为步足 。 腹肢在许多种类, 特别是雌
性已退化, 并已失去游泳的能力 。 雄性通常为双肢型, 第三
或第四对的外肢较长, 称副交接器 。 有些种类在基部具假鳃
。 而胸肢则成为主要的游泳器官, 这一特征恰好与虾类相反
。 尾肢的内, 外肢均发达 。 在糠虾科中, 内肢的基部有一平
衡囊 。
雌性个体, 在胸肢基部之间有宽大的甲片, 称复卵片,
其数目随种而异 。 由复卵片构成育卵囊, 卵产于其中发育孵
化, 直至能独立生活后始离开 。 糠虾的产卵量少, 通常只有
十多粒到几十粒 。
3,分类:根据背甲的形态, 鳃和平衡囊的有无, 复卵
片 的 数 目 及 腹 肢 的 发 育 程 度 可 分 为 疣 背 糠 虾 亚 目
Lophogastrida和糠虾亚目 Mysida两个亚目 。 前者有分枝的鳃 。
育卵囊具 7对复卵片 。 两性皆具分节的游泳腹肢, 尾肢内肢
不具平衡囊, 而后者无分枝的鳃 。 育卵囊具 7对以下的复卵
片 。 雌性腹腔退化成不分节的小片, 尾肢内肢多具平衡囊
糠虾亚目 Mysida 第二胸肢呈半螯状, 胸肢无鳃 。 复卵
片 2— 3对, 个别为 7对 。 腹肢雌性退化, 雄性发达, 其中有 1
对常改变为副交接器 。 下分瓣眼糠虾科 Petalophthalmidae和
糠虾科 Mysidae。 前者尾肢内肢不具平衡囊, 而后者尾肢内
肢有平衡囊 。
糠虾科 Mysidae 尾肢内肢基部有平衡囊。第一胸肢具发
达的外肢,第 3— 8胸肢的腕、掌节愈合,后再分若干小节。
雌性通常有 2— 3对复卵片。腹肢雌性一般多退化,仅留 1小
节,很少有双肢型;雄性一般为双肢型,其中一对变为副交
接器。本科分 6个亚科,中国海常见的仅 3个亚科。
常见亚科检索表
1(2)尾肢外肢分为 2节, 基部具刺但无羽状刚毛
……………………………… 节糠虾亚科 Siriellinae
2(1)尾肢外肢不分节 。
3(4)尾肢外肢外缘具刺, 但无羽状刚毛
…………………………………… 囊糠虾亚科 Gastrosaccinae
4(3)尾肢外肢外缘无刺,但具羽状刚毛,上唇正常 (对称 )
……………………… 糠虾亚科 Mysinae
节糠虾亚科 Siriellinae,胸肢掌分 2节,
末节末端有 1束锯齿状小刺毛 。 雄性腹肢
呈双肢型, 有螺旋状假鳃 。 尾肢外肢分
节 。 但缝不明显, 雌具 3对复卵片 。 尾节
完整;有 5刺, 刺间有羽状刚毛 。
节糠虾 Siriella,第二触角外肢有缝。
第 2,4有时在第 5腹肢间有假鳃。潮问带
水域常见有中华节糠虾 S,sinensis。
囊糠虾亚科 Gastrosaccinae,第一腹节侧片特别发达;尾节末端有
显著凹陷 。 第 3-8 胸肢内肢的腕, 掌节分开, 掌节分成几个小节, 或腕
掌愈合后分为几个小节 。 雌性有 2对复卵片, 雄性第 3腹肢改变为副交接
器;尾肢外肢不分节,外缘有刺但无羽状刚毛 。
囊糠虾属 Gastrosaccus:背甲后缘有深凹陷, 额角小, 末端钝圆 。
本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水域 。 如漂浮囊糠虾 G,pelagicus和儿岛囊糠
虾 G,kojimaensis,黄渤海常见 。
糠虾亚科 Mysinae,上唇宽大于长,
无前突出。雄性第四腹肢伸长、但有的
种类腹肢常退化。尾肢外肢不分节,外
缘有刚毛而无刺;内肢比外肢短。
新糠虾属 Neomysis:
第二触角外肢狭长且
分节。尾节狭长,具 4
个末端刺。我国沿海
常见种为日本新糠虾 N,
japonica, 拿氏新糠虾
N,nakazawai和黑褐新
糠虾 N,awatschemsis。
刺糠虾属
Acanthomysis,第二触
角外肢顶端圆,额角向
前伸展为刺状突。尾节
末端具 2刺。中国北部
沿海的优势种是长额刺
糠虾 A,Longirostris。
生态分布和意义
糠虾体长约 10 mm左右 。 世界性分布, 多生活于海洋中, 仅糠
虾属和新糠虾属中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湖泊或河流中 。 糠虾大
多营底栖生活, 但由于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 夜间多栖
息于表层水域, 所以在浮游生物中也相当常见且有时常密集成群,
数量很大 。 因而成为鲱科等中上层鱼类的主要饵料 。 大多数的糠
虾为滤食性的种类, 其食物组成主要是藻类, 原生动物, 小型的
甲壳动物和腐质 。 糠虾通常夜间交配, 行体外受精, 产卵的数量
常随体长的加大而增多 。 通常一年可繁殖多代 。 有的种类常在河
口或港湾附近大量繁殖, 形成近海非常密集的群体 。
糠虾可供食用,由于一些地方的产量较大,可作为捕捞的对象
,如江、浙一带将糠虾鲜食或制成虾酱,在河北的歧口一带年产
刺糠虾达 100t,并发酵制酱。在印度、日本等地也有捕捞并食用糠
虾的报道。产量多的地方,有时也可作家禽的饲料。同时糠虾也
是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如台湾海峡南部的闽南鱼场蓝圆鱼参等
上层鱼类大量以囊糠虾为饵料。
等足目
Isopoda
1,特征:体背腹扁平,无
头胸甲。胸肢单肢型第 1对形成
颚足,后 7对为步足。
水栉水虱 Asellus aquaticus,
隶属栉水虱亚目 Aselloidea,
栉水虱科 Asellidae。 身体扁平,
分头、胸、腹三部。胸部附
肢 8对,第 1对为颚足,其余
为步足,相似,无外肢。触
角鞭状,腹部由腹节和尾节
构成,其上具 1到数对附肢。
主要营底栖生活,爬行。通
常在水底草丛中爬行,有的
隐藏于石下,有时能游泳和
寄生。靠长触角探索食物,
其食物为腐屑、泥等。在春
夏交配,交配时 1个雌体背部
可能同时有几个雄体。栉虾
一般生活在比较污化的富营
养型水域,是鱼类的良好食
物。淡水产。
海蟑螂 Ligia exotica,隶属潮虫亚
目 Oniscoidea 海蟑螂科 Ligiidae。 体呈
长卵圆形,头小,陷入第一胸节。复眼
大。第一触角短,由 3节组成;第二触
角长大,末端 2— 5节非常短,呈鞭状。
大颚无触须。步足适于陆地上生活。腹
肢 5对,具伪气管。尾肢接近腹部末节
的末端中央,双肢型,柱状。胸肢狭长,
指末具 2爪状刺。多栖息于海岸接近于
高潮线区域,又名海蛆,在海岸的岩石
边经常见到,常喜欢集群栖息,爬行的
速度很快。以海藻为食,对紫菜的自然
育苗危害较大,当潮退下时,就迅速地
跑向水边觅食海藻,退潮水上涨时,则
很快地的跑掉。每到冬季开始蛰伏,天
冷时即钻入海浪浸湿不到的石缝中蛰伏,
待次年当水温上升到 10℃ 以上,即外出
开始活动。
生态分布和意义
等足类的种类很多,有生活于淡水中,也有生活于陆地的阴
湿处;但绝大多数种类都生活于海洋中。等足类多为植食性,常
以死的植物为食,少数种类,如柱木水虱 Limnoria lignorum吃食
木材,毁坏码头、船坞等建筑设施。海洋的种类常为杂食性,以
藻类和动物的尸体为食,有些种类则大量吞食淤泥,吸收其中的
有机物质为营养。肉食性的种类较少,它们主要以动物尸体和小
型动物为食,少数种类十分凶猛,常成群猎食鱼、虾。寄生的种
类常附于鱼、蟹等体表的柔软部位吸血,它们对人类是害多益少,
成为人们防除的有害生物,有许多是鱼虾体上的寄生虫,影响动
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大部是淡水或海洋中自由生活的种类,
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但在温带海洋中的数量较少,且其饵料价值
也远不如端足类重要。
端足目 Amphipoda
1,特征:体多侧扁 。 无头胸甲 。 无眼柄 。 头很小 。 第 1胸节与
头部愈合, 胸部其它各节发达, 分节明显 。 胸肢 8对, 单肢型, 无
外肢, 第 2— 3对较大, 呈假螯状, 称腮足 。 腹肢为双肢型, 前 3对
适于游泳, 叫腹肢;后 3对用于弹跳, 叫尾肢 。
2,形态构造:体延长, 多侧扁 。 分头, 胸, 腹三部分 。 头小,
无头胸甲 。 第一胸节与头愈合, 胸部见 7个自由胸节 。 腹部通常由 6
个腹节与 1个尾节组成, 其前 3个较大, 称前腹, 后 3个较小, 称后
腹 。 平时, 因身体常弯曲而呈钩状故称钩虾 。 触角 2对, 第一对双
肢型, 柄由 3节组成;第二对为单肢型, 缺外肢, 柄部 5节 。 胸肢 8
对, 单肢型, 无外肢, 第一对在口器的外面, 称颚足 。 第 2,3对呈
假螯状, 是捕食的器官, 称腮足 。 后 5对呈爪状, 称步足 。 端足类
的步足分两组, 两者的弯曲方向相反, 前 2对向后方弯曲;后 3对向
前方弯曲, 且较长, 以利跳跃 。 腮足和步足的底节都很短, 常以不
同程度的扩大为板状, 叫底节板 。 腹肢分为 2组, 前 3对的内, 外肢
常分节, 其上生刚毛 。 适于游泳, 叫腹肢;后 2对与尾肢的形状相
似, 其内, 外肢均不分节, 也无游泳刚毛, 用于弹跳, 均称尾肢 。
端足类繁殖时雌性产出的卵,抱于胸腔内侧由复卵片构成的育卵囊
中。孵化后的幼体其肢体已发育完全,和母体基本相似。
3,分类:
亚目检索表
1(6)头不与第二胸节愈合 。 腹部分节明显 。
2(5)具眼 。 腹部有发达的肢体 。
3(4)眼小 。 颚足有触须
………………………………………………… 钩虾亚目 Gammaridea
4(3)眼大 。 颚足无触须
………………………………………………… 虫戎亚目 Hyperiidea
5(2)缺眼 。 腹部除 4— 5对腹肢外, 其余均仅留痕迹
………………………… 英高虫亚目 Ingolfiellidea
6(1)头与第二胸节愈合。腹部退化,常完全愈合,极小
………………………… 麦杆虫亚目 Gaprellidea
常见的代表种
钩虾科 Gammaridae
体侧扁, 两对触角均
很长, 第一对通常长
于第 2对, 具 1副鞭 。
大颚具 1触须, 3节 。
两对腮足大小相似 。
淡, 海水均产, 种类
多 。
钩虾属 Gammarus:
尾节的裂缝很深。最
后 3个腹节有束状小
毛。多为淡水产,通
常在湖泊的多水草处
生活,常大量繁殖,
数量很大,是鱼类的
良好天然饵料。盐度
20以下的内陆盐水中
也常见。
蜾赢蜚科
Corophiidae,体平
扁 。 腹部小 。 第一
触角的副鞭有或无 。
常管栖, 沿海极为
常见, 有时拖网会
采到极多 。
蜾赢蜚属
Corophium, 大额触
须 2节。第一触角无
副鞭;第二触角雄
性大而发达。腮足
细弱。
科 Hyperiidae,隶属 亚目,本亚目完全海产,
是端足类真正营浮游生活的种类。体长一般为 2一
l0mm。 多数为外海性种类。有时其数量较大,常
成群出现,是海洋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头部近球
形,眼很大,几占整个头部。第一触角两性有差异,
雌性短小,雄性细长。大额具触须。腮足一般呈螯
状或半螯状,胸足正常。
长脚 属 Themisto:
第一腮足不呈螯状,
后 3对步足长于前 2
对。第一、二步足
腕节后缘膨大。细
长脚 T,racilipes:
第三对步足非常细
长。尤其是掌节特
别细长,前缘有长
短不等的细毛。为
黄海和东海的常见
种,是鲐鱼的重要
饵料。
麦秆虫属 Caprella:
隶属麦秆虫亚目
Caprellidea 麦秆虫
科 Caprellidae,头部
与前两胸节愈合,
体细长,圆筒形,
有 6个自由胸节。眼
小。第一对触角长
于第二对,第 3-4胸
节上有鳃。第 1-2步
足全缺。胸足 5对,
第 2-3自由胸节上无
步足。腹部退化,
体节愈合。常见种
类为麦秆虫
C.kroyeri,生活时用
胸足末端的钩爪悬
于海藻上。
生态分布和意义
端足类在海、淡中皆有,且种类繁多,是鱼类重要的天然
饵料。通常附着在水草或其它的物体上,有的种类则大量密集
成群,于港湾的泥或泥沙上生活,有时也偶见在水中游泳,或
潜居海底的泥沙内,有时也见用强而有力的尾肢行弹跳活动。
在泥沙内营管栖的种类,常以步足粘液腺分泌的粘液涂于管壁
的内面。而有些种类能用粘液腺分泌的粘液将泥沙粘合成管,
虫体居于其中,平时常见负带栖管在海底爬行。另外,也有些
种类,如戎,则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是海洋浮游甲壳类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和其他甲壳类一样,也出现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有些种类在北方海区常大量出现成为该海区的浮游动物的重要
优势种,是中上层经济鱼类的重要天然饵料。有些种类的分布
和海流水团关系密切。如细长脚城,可作为冷水团的指示生物,
它们在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磷虾目 Euphausiacea
1,特征:胸肢的形状相似, 均为双肢型, 没有分化成为颚足 。 鳃仅一列, 裸于头胸
甲之外, 着生在胸肢的底节上, 称足鳃 。 尾节末端前方具一对片状刺 。 多具发光器 。
幼体发育有变态, 初孵化的为无节幼体 。
2,形态构造:磷虾与十足目的真虾类形态相似 。 有一对具眼柄的大复眼 。 头胸甲发
达, 包在头胸部的外侧 。 在两眼柄间的前端部的头胸甲形成额板, 在额板的前端向前
突出为额角 。 在头脑甲的前缘的小刺称眼下刺 。 下缘的小刺称侧刺 。 额角多不显著 。
腹部较长, 7节, 侧面有明显的侧甲板 。 尾节细长, 末端甚尖, 两侧有一对活动的片
状刺 (真虾类缺 )。
第一触角双肢型, 两鞭约等长, 柄 3节 。 第二触角也是双肢型, 基肢 2节 。 外肢宽大
扁平薄片状, 内肢由一个 3节的柄部和细长的触鞭构成 。 大颚具触须 。 第二小颚外肢
小 。 胸肢 8对, 形状相似, 均为双肢型, 不形成颚足, 外肢发达, 边缘具羽状毛, 具
有强的游泳能力, 内肢 5节, 细长 。 无爬行机能, 末对或末 2对常退化, 有的甚至已完
全消失 。 腹肢 5对, 内, 外肢均呈片状, 边缘具羽状毛, 具内附肢, 有强的游泳能力
,雄性第 1,2对内肢变为交接器 。 尾肢双肢型, 片状, 与尾节形成尾扇 。
鳃:为指状的足鳃, 由胸肢基节外侧生出的枝状物, 通常在第 1胸足上的构造简单
,末 3对分枝较多, 尤其是最后 1对分枝更多, 大多数种类的这对胸足基本上已退化,
仅留一多分枝的足腮 。
磷虾具有特殊的发光器,通常在眼柄上 1对,2和 7胸肢的基部各 1对,1— 4腹节腹甲
的中央,两腹肢之间各 1个,但数目随种类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磷虾的发光器为球形
,金黄色而微带红色,前面为;水晶体,后面为一半球形的反射器,有神经与反射器
相通。磷虾全为海产,且全过浮游生活,除少数为深海产外,大多数种类体长仅 10一
40mm上下,大量成群,是上层鱼类和鲸的重要食料。
3,分类:磷虾的种类不多, 在世界海洋中共记录 2科,
其中深海磷虾科只一属一种, 生活于三大洋的 600m以下的
深水层 。 无发光器, 眼不发达 。
磷虾科 Euphausiidae 第 7,8,尤其是第 8对胸肢有不同
程度的退化,呈椎形突起。腹肢发达,雄性第 1腹肢内肢变
为交接器。发光器位于眼柄、胸足基部和腹节腹面。本科的
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
磷虾属 Euphausia,头胸甲
下缘有 1— 2侧齿 。 第 7,8对胸
肢都很退化, 由短小, 不分节
的刚毛突构成 。 腹肢发达, 雄
性第一对腹肢内肢变为交接器 。
太平洋磷虾 E,pacifica,额
角很短, 具一侧齿 。 第一触角
柄节有尖锐小叶;雄交接器基
突的末部为较长的顶叶, 其末
端钝圆 。 本种为北太平洋温带
海区种类, 主要分布于黄海,
东海较少, 冬季可出现于台湾
海峡附近 。 出现时常数量很大,
是上层鱼类如鲐鱼和小温鲸的
的主要饵料 。
南极磷虾 E,superba,大型,
一般体长 50 mm,最大可达
98mm.。 额角短,背甲具颈沟
第一触角第一柄节有一宽的叶
状突。雄交接器顶突的基部弯,
与末部成直角。分布于南极海,
为须鲸的主要饵料。
假磷虾属 Pseudeuphausia,背甲前端延伸为片状突,前端截
平。第一触角第一柄节具梳状小瓣突。第六胸足末端 3节长度约
为第五胸足的一半。常见种为中华假磷虾 P,sinica 。 背甲无中
央脊。大颚没有触须,第一小颚具外肢。分布于东海、南黄海
盐度小于 33的水域。
脚磷虾属 Nematoscelis,眼中部横缩分上下两半。第
一触角雌比雄者细长。第 2胸足内肢特别长而纤细,掌指
节具刚毛。常见的是瘦线脚磷虾 N,gracilis, 东南海常见,
近海分布。
手磷虾属 Stylocherion,小型,眼长,分上下两叶,上叶较狭窄,
具若干个晶锥第三胸足很长,一般座节较短,腕掌节长,掌节肥大,
具刺状刚毛,与指节形成螯状的执握器。常见种为隆突手磷虾
Stylocherion carinatum,个体较小,6-12mm。 眼上叶具 7-8个晶锥,
下叶近球形,第三胸足掌节前、上缘具短刚毛,后下缘有 3根长刚
毛,与指节类似的弯刚毛形成假螯。分布于浙江外海和南海。
生态分布和意义:磷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区, 其种类由热带
向寒带递减 。 然而, 其量则愈近寒带, 数量愈大 。 磷虾在海洋中
常有密集成群的现象 。 有些种类可作海流, 水的指示生物 。 有些
种类则出现有明显的昼夜和季节垂直移动的现象 。 其食性常随种
类而同, 分滤食性和捕食性 2种 。 滤食性的种类主要是摄食硅藻,
小型浮游动物和有机碎屑;捕食性的种类则捕取箭虫等浮游动物
为食 。 磷虾的食性常随年龄和季节的变化而改变, 通幼体以滤食
为主, 到成体则以捕食桡足类和其它小型浮游动物为主 。 当硅藻
等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季节, 硅藻则成为磷虾的主要食物 。 而在
冬季, 当硅藻贫乏时, 则胃含物中出大量的浮游动物, 有时还出
现自相残杀的现象 。 磷虾形似小虾, 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所
以, 在各海区常有直接捕磷虾的生产 。 如日本捕捞的太平洋磷虾
Euphausia pacifica,年产可达万吨, 在挪威和法国有相同的情况 。
近年来各国对南极磷虾 Euphausia superba的开发获得很大的进展 。
据查, 南极磷虾的蕴藏量极为丰富, 估计年捕获量可达 1× 108 t以
上 。 这是世界上尚未开发的动物蛋白质资源 。 由于磷虾的数量很
大, 在海洋浮游生物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多种经济鱼类和
须鲸的主要饵料 。
介形亚纲 Ostracoda
1,特征, 体包在两瓣石灰质的甲壳内, 壳内有闭壳肌相
连 。 称介形虫 。 体分节不明显, 根据附肢分为头, 胸两部
。 附肢最多为 7对, 胸后无附肢, 末端具一尾叉 。 头部有发
达的第一, 二触角, 为感觉和运动器官 。 大颚有触须 。 在
大颚以后的附肢, 称口后附肢, 其数目各类均不相同 。 壮
肢目和尾肢目均为 4对, 简肢目为 3对, 分肢目仅 2对 。 其名
称随功能的不同也各不一样 。 第一对都叫小颚, 第二对在
海萤科叫第二小颚, 腺介虫科叫颚足, 浪花介虫科则叫第
一步足 。 第三, 四对通常都呈足状, 称步足或清洁足 。
体长 0.1-23mm,大多为 0.5-2.0mm,最大的深海巨介虫(
Gigantocypris agassizi) 体长达 23mm。
2,分类:介形亚纲以尾肢目的种类最多, 分肢目
Cladocopa(无心脏和复眼, 有5对头肢, 无胸肢 )和简肢目
( 无心脏和复眼, 胸肢一对 ) 的种类都很少 。 绝大多数都
生活于海洋中, 只有尾肢目中的一部分种类生活在淡水中;
极少数完全陆栖, 生活于朝湿的石块下和森林的沃土内 。
这类动物在我国尚缺乏全面调查, 目前知道甚少 。
a,壮肢目 Myodocopa 介壳前端腹面有一缺刻 。 第二对
触角多为双肢型, 基节粗大, 外肢发达, 9节, 边缘生羽
状刚毛, 为主要的游泳器官;内肢退化, 最多 3节 。 大颚
触须发达, 呈足状 。 除 5对头肢外, 还有 2对胸肢 。 尾叉片
状, 有强大的爪刺 。 有心脏 。 本目为介形动物中营浮游生
活的类群 。
科的检索表
1(2)有复眼 。 大额无咀嚼突 。 第 2胸肢多节, 呈蠕虫状
………………………… 海萤科 Cypridinidae
2(1)无复眼 。 大额有咀嚼突 。 第 2胸肢 1或 2节
…………………………… 皮壳介虫科 Conchoeciidae
海萤科 Cypridinidae 壳全部钙化,石灰质。
第一触角强壮,5— 8节;大颚无咀嚼突;末 3对附
肢都不呈足状。复眼 1对,着生于眼柄上。海萤属
Cypridina,特征同科,因上唇能分泌发光物质 (腺
体 )故称海萤。
2,尾肢目 Podocopa,介壳无触角缺刻 。 第二触角单肢型,
外肢全缺或仅留痕迹, 内肢不超过 4节 。 大颚触须弯曲, 足状 。
口后附肢 4对, 即小颚, 颚足, 步足和清洁足各 1对 。 尾叉细长,
柱状, 末端有 2爪, 有些种类退化 。 海洋和淡水均产, 极少数为
陆栖 。
分科检索表
1(2)第二触角外肢分 2节, 长, 刚毛状
……… 浪花介虫科 Cytheridae
2(1)第二触角外肢退化, 为一鳞片或缺 。
3(i)有尾叉 。 第 3对足向后, 背侧直, 为捕捉足
……… 腺介虫科 Cypridae
4(3)无尾叉。第 3对足与第 1对相似,腹侧直,适于步行。
……… 达尔文介虫科 Darwinulidae
腺介虫科 Cypridae 壳薄。通常具单眼,第一触角 6-
8节,上长刚毛。第二触角内肢足状,3— 4节,大颚须
节,第一小颚触须 2节尾叉呈鞭状。多数为淡水种。腺
介虫属 Cypris,体侧扁。眼简单。第二触角 5节,具 5根
游泳刚毛,很长,超出末端刚毛。第 3口后附肢4节,
末端具一强爪,第4口后附肢钳状,尾叉强壮,细长。
生态分布和意义
这是一类小型的低等甲壳动物。在淡、海水中皆有分布。
除少数种类如壮肢目的皮壳介虫科和海萤科的一少部分种类
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外,多数种类都生活于水底,匍匐于水
底或水草间。海萤科多数在沙质浅海区生活,它们白昼匿栖
于海底,夜间则移于海水的表层。尾肢目的多数种类常生活
于淡水水域。杂食性,常以细菌、藻类、小型动物和动物尸
体或有机碎屑为食。水草茂盛、有机质较丰富的浅水域介形
虫数量较多。生殖分有性和孤雌生殖二种。海萤行有性生殖
时,雄性抓住雌性第一或第二触角,然后将阴茎插入雌性壳
瓣间的生殖孔。受精卵产于体躯背面的壳腔内;而其它种则
产于水中,或附于植物上。初孵化为具二片介壳的无节幼体。
而腺状介虫通常都行孤雌生殖。介形动物是鱼类的良好天然
饵料,但又是鱼类和水鸟寄生绦虫的中间宿主。
十足目
decapoda
头胸甲发达, 包被头胸甲所有体节, 胸肢 8对,
前 3对为颚足, 后 5对为步足 。 变态发育 。
本目为高等甲壳类,即虾蟹,体形大,价值高
。其中很多种类为养殖对象。
游泳亚目:即虾 。 代表种:日本沼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
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头胸部各节愈合, 覆盖一甲壳, 具额角 。 腹部 7节 。
长于头胸部 。 附肢共 19对, 头 5胸 8腹 6,基本结构为双肢型 。 但常缺外肢 。 头部:
第一触角, 第二触角和大颚各一对, 小颚 2对 。 胸肢:共 8对, 前 3对为颚足, 后
5对为步足 。 步足一般由 7节组成, 即原肢 2节, 内肢 5节, 外肢消失 。 各节的名
称为:底节, 基节, 座节, 长节, 腕节, 掌节和指节 。 第二步足显著粗大, 用
于摄食与攻防 。
淡水池塘、湖泊水库
最常见的虾类
中华新米虾(草虾) 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
小型,体长 20~30mm,深绿色,背面具棕色斑纹,生活
于水草之间。
日本沼虾(青虾) 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体长
40~80mm,第二步足长大,雄虾更大,为体长 2倍。生活
时青绿色。
秀丽白虾 Palaemon modestus:体长 25~50mm,
额角上缘基部具鸡冠状隆起,体上有明显的棕色斑
点。
中华小长臂虾 Palaemonetes sinensis:体长
25~50mm,体带棕色条纹,第三腹节后缘颜色最
深。
罗氏沼虾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体大, 最大
雄体个体达 32 cm。 特征
是额角基部有一鸡冠状
隆起, 长且向上弯曲,
上缘末端有一光裸部 。
上缘具 11-14齿, 下缘具
8-14齿 。 尾节顶端中央
刺超出内侧长刺的末端 。
虾类为人们优质食品,
也是鱼类的天然饵料,
昼伏夜出,白天隐藏于
水草、岩石或洞穴中,
晚间出来活动。可用小
网在水草多处捕捞,多
时可用拉网在池塘进行
捕捞。
爬行亚目,分为短尾派和螯虾派
①短尾派,背腹扁平,步足强大。第一对通常特别粗大。
代表种类:中华
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俗名毛蟹,
河蟹 。 为我国著名
的淡水蟹 。 现已广
泛养殖和移植 。 河
蟹的主要特征为:
步足强大, 第一对
步足特别粗大, 称
螯足, 雄比雌大,
掌节密生绒毛, 取
食和防御 。 腹肢退
化 。 背墨绿, 腹面
灰白 。 河蟹在淡水
中生活成长, 到河
口附近的浅海里进
行生殖, 而后幼蟹
又从浅海再回到江
河湖海中生活成长 。
即为河蟹的生殖洄
游 。
河蟹的幼体
发育有显著的
变态 。 整个幼
体期可分为:
溞状幼体:形
状似水蚤, 5
期 。 大眼幼体:
体扁平, 眼柄
伸长 。 复眼位
于其末端, 位
于头胸甲前端
两侧 。 幼蟹:
已接近成蟹 。
椭圆形 。 但额
缘具有较深的
缺刻, 不像成
体 。
螯虾派 —— 虫
刺蛄 Cambaroides:
体圆筒形。前 3对步
足螯状,后两对爪
状。生活在河水清
澈的山溪或山地附
近的河川、湖泊中。
夜间出来活动,捕
食,可作为食用。
如克氏螯虾
Cambarus clarkii和
东北虫刺蛄
Cambaroides
dauricus。
腔肠动物门
Coelenterata
一, 特征
腔肠动物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其身体由内、外两胚层和中
胶层构成。辐射对称或两辐射对称。具有一个消循腔 (即原腔肠 ),
故称为腔肠 (coelenteron)。 有口,无肛门。除消循腔外,这类动物的
神经及肌肉已开始分化,因此,属于低等的后生动物 (metazoa)。 常
有世代交替现象,即在同一种的生活史中,有水螅型世代 (无性世代
)和水母型世代 (有性世代 )。水螅型 (po1yp)和水母型 (medusa)的体型
不同:前者呈圆筒形,后者呈伞形;生活方式也不同:前者营附着
生活,后者营浮游生活。但它们的基本构造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
:水螅型的口向上,而水母型口是向下;水螅型的触手分布在口的
周围,而水母型的触手分布在外伞的边缘;水螅型的消循腔是盲管
状或被垂直的隔膜分成小室,而水母型的消循腔分出辐管 (radial
canal),通入环管 (ring canal)。 此外,水母型比较扁平,中胶层比较
厚,可以减轻身体的比重,神经系统在伞边缘比较集中,形成神经
环、并且有感觉器官如平衡囊,这些特点与水母型的漂浮生活密切
相关。腔肠动物的另一特点是具有刺细胞 (nematocyst),又称为刺胞
动物 Cnidaria。 水母是腔肠动物在浮游动物中的代表种类,也是海
洋浮游动物的重要类群之一。
二, 分类
可分为有刺胞亚门和无刺胞亚门,前者包括 3纲即水
螅虫纲 Hydrozoa,钵水母纲 Scyphomedusae,珊瑚虫纲
Anthozoa,后者有 1纲,即栉水母纲 Ctenophora。
( 1)水螅虫纲 Hydrozoa,体辐射对称,有刺细胞,生活
史有世代交替,水螅型小,常成群体,水母型体小,直
径 1-20mm,有缘膜。水螅水母外型见图 7-24。常见种类
见图 7-25。
钵水母纲 Scyphomedusae,体辐射对称,有刺细胞,
通常无水螅型,水母型体大,无缘膜。常见的代表种类
有灯水母 Charybdea,霞水母 Cyanea,海月水母 Aurelia、
海蛰 Phopilenm esculentum等。
栉水母纲 Ctenophora,体柔软透明。体两辐对称,无刺细
胞,无世代交替,无水螅型世代。有栉毛板和粘细胞,以栉毛
板为行动器官。只有一个位于身体后端的感觉器。胃管系统较
为复杂。常见代表种类有球型侧腕水母 Pleurobrachia globose、
蝶水母 Ocyropsis,瓜水母 Beroe cucumis 等
生态分布和意义
腔肠动物全部生活在水中,除了几种水螅水母类如水螅,桃花
水母外,全部海产。它们在海洋中分布很广,自河口近岸至大洋
深处,从寒带海到热带海都有分布。腔肠动物不论水螅体或水母
体大多是肉食性种类。它们借助触手捕取小型生物,利用触手上
的刺胞把小动物杀死,并送入口中。它们的饵料主要是各类浮游
动物 (包括甲壳动物、软体动物,浮游幼虫及原生动物等 ),但有
些水母能摄食大量仔、稚鱼,如海月水母每天每一个体能捕食
4— 5条仔、稚鱼。因此,水母类的大量繁殖对渔业危害大。此外
腔肠动物有许多种类具有发光能力,如水螅水母类的多管水母 。
绝大多数腔肠动物的发育都是间接的,在它们的发育过程
中都要经过浮浪幼虫 (planula)。 浮浪幼虫在水中经过短期的浮
游生活后,便开始附着,并发育成水螅体,以无性生殖法产生
水母体,或者浮浪幼虫不经过附着生活,直接发育成水母体。
所以,在水母类的生活史中,存在着两种类型,其一,在同一
种的生活史中包括有性世代 (营浮游生活的水母体 )和无性世代
(营附着生活的水螅体 ),称世代交替;其二,在生活史中仅有
有性生殖,或者仅有无性世代,它们是终生浮游的,不经过附
着生活,故没有世代交替现象。
有些钵水母是渔业捕捞的对象, 如海蛰在我国已成为海蛰渔
业, 其主要种类是海蟹, 黄斑海哲和叶腕水母等 。 这种渔业在我
国沿海各省市较为发达, 尤其浙, 闽沿海捕捞量较大, 是人们喜
食的副食品, 并远销国外 。 海哲和荸荠混合制成的雪羹汤, 可治
疗原发性高血压 。 此药适用于高血压症的各期, 长期服用无副作
用 。 从多管水母中萃取的发光蛋白 —— 多管水母素 (aequorin),
在医学上有重要用途, 其价格昂贵, 几乎与黄金同价 。
此外,有些水母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生物,这对探索渔场的位置
是有帮助的。有些大型水母如霞水母,根口水母等。当在繁殖盛
期大量出现时,会阻塞或破坏渔网,使产量减低。许多水母类大
量捕食经济鱼、虾、贝类的幼体,破坏水产资源。水母会刺伤人
体,引起发烧,危及生命。筒螅和某些水螅水母类附着在海带上
,会妨害海带的生长。此外,海洋底部的珊瑚暗礁,对航行有很
大的危险。
浮游软体动物
Planktonic
Mollusca
浮游软体动物是指海洋中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腹足类
(Gastropoda),主要包括后鳃亚纲中的翼足类( Pteropoda)
和前鳃亚纲的异足类 (Heteropoda)及海蜗牛科 (Janthiniidae)的
种类。是海洋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总共大约只有 150种左
右。它们大多为暖水种,其主要特点是足部改变为鳍状游泳
器官,一般外壳较退化成几乎完全消失,用以减轻体重,适
应浮游生活。
一, 翼足目 Pteropoda
翼足类系完全营浮游生活的海洋软体动物,隶属于后腮亚纲
的翼足目。翼足类的主要特征是腹族背部发育成一对发达的呈翼
状的鳍,故名, 翼足, 。内部器官左右不对称,中央神经系统为
直神经。雌雄同体。主要栖息于海洋表面至深约 200m处。
翼足目分被壳亚目 Thecosomata和裸体亚目 Gymnosomata。 被
壳亚目一般具有一个左旋或伸直的石灰质外壳或具一个透明的软
骨质内壳。口位于两鳍中间连线上。常见种类有马蹄琥螺
Limacina trochiformis,强 卷螺 Agadina stimpsoniji,尖笔帽螺
Greseis acicula,蝴蝶螺 Desmopteridae等。裸体亚目没有外壳,也
没有外套膜和外套腔,体呈纺锤形,分头部和躯干部,口位于头
部上端。咽伸出呈吻状,具吸盘腕和钩囊。常见种类有拟海若螺
Paraclione longicaudata。
二、异足目和海蜗牛科 隶属前鳃亚纲。内脏和神经旋成, 8”
字形外套腔转向前方,鳃位于心室的前方,故称为前鳃类。雌雄
异体。常见种类有玫瑰明螺 Atlanta rosea,塔明螺 A,turriculata、
拟翼管螺 Firoloida desmaresti和海蜗牛 Janthina janthina
三、生态分布和意义
浮游软体动物大多为暖水性种类,营大洋上层浮游生活,仅有极
少数种类分布于寒冷水域和深海。有些冷水性种类如海若螺在北
极海大量繁殖,能使数英里的海面变色。它们的向南分布指示着
寒流的人侵。有些暖水性种类如笔帽螺,在亚热带和热带海有时
出现的数量也相当可观,成为浮游生物中的优势种。尖笔帽螺可
作为东海台湾暖流的指示种。
一些大洋性种类在白天大部分沉没在一定深层, 在晚间上
升至表层 。 有些种类借助本身的分泌物而漂浮, 成为漂浮生物
的重要成员之一 。 例如, 海蜗牛靠其可动的前足捕捉气泡, 固
定于由足腺分泌的快速凝固的粘液浮体上 。 使身体漂浮于海面;
海神鳃借助具胃中的气泡 (可能是吞下的空气 )而使动物的腹面朝
上漂浮着;异足类能借助其鳍足的划动, 使躯体漂浮在水面 。
营大洋上层浮游生活为主的浮游软休动物常作为经济鱼类 (如鲱
鱼等 )和须鲸以及海鸟的食物 。
某些浮游软体动物的分布与一定水团, 海流密切相关 。 有
的种类已被用作水团, 海流的指示生物 。 例如, 海若螺可作为
北方冷水团的指示生物;而明螺, 海蜗牛等可作为暖流的指示
生物 。 这些指示生物对探索海流的来龙去脉是重要的佐证 。 因
而, 在海洋水文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
尽管浮游软体动物并末作为直接的渔业对象,但它们的种类
组成及数量分布的研究对探索以浮游软体动物为食的经济鱼类 (
如鲜鱼等 )的索饵洄游路线有指导意义。
浮游多毛类
Plantonic
Polychaeta
多毛类隶属环节动物门 Annelida多毛纲 Polychaeta。 大多数种类
成体营底栖生活, 幼体则行浮游生活 。 主要分布于沿岸低盐水域 。
但少数种类是终生浮游的, 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 在分布
上比底栖种类分布更广, 几乎遍布世界各海 。 浮游多毛类也是海
洋鱼虾类的天然饵料 。 多毛类形态特征及分类将在第三篇有关章
节讲述, 这里只介绍浮游多毛类的几个代表种类 。
浮游多毛类属于游走目 Errantia的种类,其特征除头部和尾部
外,身体各节构造相似,每一体节有一对疣足,并具肾和鳃。口
前叶明显,咽(吻)能伸出口外,其前端有 1对发达的颚。一般
为捕食性种类。游走目营浮游生活的计有四个科。
1(2)口前叶不明显, 与其后的体节愈合在一起两个长的后触须内
具 硬 的 刺 毛 。 疣 足 双 叶 形, 不具刚
毛 ……………………………………………… 浮蚕科 Tomopteridae
2(1)口前叶明显
3(4)口前叶圆锥形, 前端尖, 无眼, 无触须 。 背, 腹须为宽叶片
状 。 刚毛退化稀少 ……………………… 盲蚕科 Typhloscolecidae
4(3)口前叶具眼, 有 2-3对触须 。 刚毛发达数目很多
5 ( 6) 具一对很大的圆球状眼,触须 3 - 5对 … … …… … … … …
…………………… 眼蚕科 Alciopidae
6(5)具一对小眼。触须 2-3对 ………………… 叶须虫科 Phyllodcidae
游蚕 Pelagobia longicirrata,隶属叶须虫科 Phyllodocidae。 体长 2-3mm,具 18个体节 。
口前叶具 2对很短的触手 。 前 2对疣足无背须 。 背腹须长指状, 等长 。 刚毛端节一侧具
锯齿 。 为外海暖水种, 我国分布于南海 。 水蚕 Naiades cantrainii, 隶属于眼蚕科 。 体
长 40-100mm,体节多 ( 70-100个 ) 。 口前叶具 2对短的额触手和一个中央短触手 。 眼
具很大的晶体 。 疣足长锥形, 有一根足刺, 其末端伸出刚毛叶外, 刚毛简单型, 毛状 。
背, 腹须大, 呈叶片状 。 本种为暖水种, 在我国东海南部, 南海和中沙群岛海域均有
分布 。 鼻蚕 Phynchonerella gracilis,隶属于眼蚕科鼻蚕属 。 体节多 (150一 200个 ),体
长 40一 60mm。 口前 叶向前突出到眼的前面, 形似鼻 。 眼向下, 而不是向前两对额触
手, 中央触手指状, 位于两眼之间 。 眼大 。 疣足刚毛叶末端为须状, 背须和腹须细长
呈叶状, 背须较长 5对触须 。 本种为暖水种, 在我国东海南部, 南海和中沙群岛海域
都有分布 。
太平洋浮蚕 Tomopteris pacifica,隶属于浮蚕科浮蚕属 。 身体透明 。 长 15-30mm,宽 2-3mm。 围口节与
头部愈合 。 眼 l对, 小而黑, 位于头部背面 。 触须 2对, 第二对特别细长, 约为体长 2/ 3。 第一, 二对
疣足具, 玫瑰, 型器官 。 身体后段 (约体长 l/ 3)变为细长, 成尾部 。 本种为我国东南沿岸水域最常见
的浮游多毛类 。 盲蚕 Typhloscolex mulleri,隶属于盲蚕科盲蚕属 。 口前叶圆锥形, 前端尖, 无眼和触
须 。 体长 2-3mm,体节 20-40。 口前叶向前延伸为 l长的乳头状突 。 肛须小, 卵圆形 。 本种为暖水种, 分
布于我国东海和南海 。 箭蚕 Sagitella kowalevskii:隶属于盲蚕科箭蚕属 。 体长 5-15mm,体节 25-50,
体透明, 呈细长纺锤状略似箭虫 。 口前叶向前伸出尖细的乳头突 。 前 3个体节的每一侧有一叶片状触
须 。 第 1-2节之间的背面具一对项器 。 项器在背面连在一起 。 疣足具一对背须和腹须 。 简单型刚毛开
始于 3-10对疣足 。 2个肛须呈勺状, 很宽 。 在尾的末端形成尾扇 。 这是暖水种, 在我国东海和南海有
分布 。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各类甲壳动物的共同特征 。
2,简述卤虫的分类地位,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
3,绘图说明各类甲壳动物代表动物的模式图 。
4,简述浮游软体动物、腔肠动物和浮游多毛类的
形态特征和生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