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因特网基础
5-1 因特网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5-1-1 丰富的的信息资源
5-1-2 快捷的通信服务
5-1-3 方便的电子商务
5-2 因特网的构成
5-2-1什么是因特网
从网络设计者角度考虑,因特网是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一个实例,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各种规模的计算机网络,借助于网络互连设备-------路由器,相互连接而形成全球性的互联网络。
目前,美国高级网络和服务公司(ANS)所建设的ANSNET为因特网的主干网。
从因特网使用者角度考虑,因特网是一个信息资源网。因特网的使用者不必关心因特网的内部结构,他们所面对的只是接入因特网的大量主机以及它们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
5-2-2 因特网的主要组成部分
1、通信线路
因特网中的通信线路主要有两类:有线线路(光缆、电缆等),无线线路(卫星、无线电等)。
对于通信线路的传输能力通常使用“数据传输速率”来描述,或者使用“带宽”来描述。
2、路由器
路由器是因特网中最为重要的设备,它是网络与网络之间连接的桥梁。主要负责路由选择,阻塞控制等。数据从源主机出发通常需要经过多个路由器才能到达目的主机。
3、服务器与客户机
计算机是因特网中不可缺少的成员,它是信息资源和服务的载体。所有连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皆称主机。
接入因特网的主机按其中网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分为服务器和客户机两类。服务器是因特网服务与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客户机是因特网服务和信息资源的使用者。
4、信息资源
WWW服务的推出为因特网的信息资源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方便了信息的浏览。众多搜索引擎的出现使信息的查询和检索更加快捷、便利。
5-3 IP 协议
协议是人们为了使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通信而人为规定的一些规则和约定。接入因特网中的计算机必须遵从TCP/IP协议。该协议是一个协议集,其中TCP和IP协议是最重要的,确保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协议。
因特网是一个互联网,它将提供不同服务的、使用不同技术的,具有不同功能的物理网络互联起来而形成。IP协议运行于互连层,可以屏蔽各个物理网络的细节和差异。
5-3-1 IP协议与IP层服务
IP协议是因特网中的通信规则,连入因特网中的每台计算机与路由器都必须遵守该规则。
IP协议主要负责为计算机之间传输的数据报寻址,并管理这些数据报的分片过程。该协议对投递的数据报有规范、精确的定义。与此同时,IP协议还负责数据报的路由。
该协议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1)不可靠的数据投递服务。这意味着数据报投递不能受到保障。
(2)面向无连接的传输服务
(3)尽最大努力投递服务。IP并不随意地丢弃数据报,只有当系统资源用尽、接收数据错误或网络出现故障等状态下,才不得不丢弃报文。
5-3-2 IP地址
计算机每个连接都有一个由授权单位分配的号码,称为IP地址。一个IP地址按逻辑网络结构分为两部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网络号用于识别一个逻辑网络,主机号用于识别网络中每一台主机。只要两台主机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不论它们位于何处,都属于同一个逻辑网络;相反,如果两台主机网络号不同,即使比邻放置,也属于不同的逻辑网络。
IP地址用二进制数来表示,每个IP地址长32位。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不同种类网络规模相差很大,有的网络主机多,而有的主机少,必须区别对待。因此Internet委员会定义了五类地址,即A、B、C、D、E类地址。
A类IP地址用7位表示网络,24位表示主机,因此它可以用于大型网络。B类IP地址用于中型规模的网络,它用14位表示网络,16位表示主机。而C类IP地址仅用8位表示主机,21位用于表示网络,在一个网络中理论上最多只能连接256台设备。因此适用于较小规模的网络。最后,D类IP地址用于多目的地址发送,而E类则保留为今后使用。
表5-1 IP地址的类别与规模
类别
第一字节范围
网络地址长度
最大的主机数目
适用的网络规模
A
1-126
7位
16777214
大型网络
B
128-191
14位
65534
中型网络
C
192-223
21位
254
小型网络
IP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值组成(4个字节)为方便用户理解和记忆, IP地址采用了点分十进制标记法,即将4个字节的二进制数值转换成四个十进制数值,每个数值小于等于255,数值中间用“.”隔开。
11001010 01011101 01111000 00101100
202 . 93 . 120 . 44
202.93.120.44为一个C类IP地址,前三个字节(202.93.120)为网络号,而后一个字节(44)为主机号。
需要注意的是,因特网中每台主机至少有一个IP地址,且这个IP地址必须是全网唯一的。在因特网中允许一台主机有两个或多个IP地址,倘一台主机有两个或多个IP地址,则该主机可能会属于两个或多个逻辑网络。
5-3-3 几种特殊的IP地址形式
1、网络地址
网络地址包含一个有效的网络号和一个全“0”的主机号,用来表示一个具体的网络。例如,一个IP地址为202.93.120.44,则其网络地址为202.93.120.0,主机号为44。
2、广播地址
IP广播地址有两种形式:直接广播地址和有限广播地址。
直接广播地址包含一个有效的网络号和一个全1的主机号,作用是因特网上的主机向其他网络广播信息。如C类地址202.93.120.255就是一个直接广播地址。
32位全为1的IP地址(255.255.255.255)叫做有限广播地址,用于本网广播。
3、回送地址
A类网络地址127.0.0.0是一个保留地址,用于网络软件测试以及本地机器进程间通信。这个IP地址叫回送地址。无论是什么程序,一旦使用回送地址发送数据,协议软件不进行任何网络传输,立即将之返回。因此含有网络号127的数据报不可能出现在任何网络上。
4、本地地址
有些IP地址(如10.XXX.XXX.XXX、192.168.XXX.XXX等)是不分配给特定的因特网用户的,用户可以在本地的内部互联网中使用这些IP地址。
5-3-4 子网地址与子网屏蔽码
IP地址设计的不合理使得IP地址在使用时有很大的浪费,例如,某个单位申请到了一个B类地址,但是该单位只有1万台主机,于是在一个B类地址中的其余5万5千多个主机号都白白浪费了,因为其他单位的主机无法使用这些号码,所以在世界范围内的IP地址资源已经严重短缺。为了使IP地址的使用更加灵活,需要对IP地址中的主机号部分进行再次划分,将其划分成子网号和主机号两部分。这样做就可以在本单位的各子网之间用路由器来互联,因而便于管理。
再次划分的IP地址的网络号部分和主机号部分用子网屏蔽码(子网掩码)来区分。子网屏蔽码也是32位二进制数,分别对应IP地址的32位二进制数值。对于IP地址中的网络号部分在子网屏蔽码中用“1”表示,对于IP地址中的主机号部分在子网屏蔽码中用“0”表示。若一个单位不进行子网的划分,则其子网掩码是默认值。
其实各类IP地址的都有默认的子网屏蔽码,例如一个C类地址:
202. 93. 120. 44
IP地址: 11001010 01011101 01111000 00101100
子网屏蔽码: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00000000
C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屏蔽码为255.255.255.0
其它几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屏蔽码是:
A类:255.0.0.0B类:255.255.0.0
实例:
一台主机的IP为202.113.224.68,子网屏蔽码为255.255.255.240,
问经过子网划分后,其新的主机号是?
11001010 01110001 11100000 01000100
11111111 11111111 11111111 11110000
划分子网后,新的主机号为4(IP地址的最后4位)。
5-3-5 IP数据报
在因特网中被传输的每个分组称为数据报。需要进行传输的数据在IP层首先需要加上IP头信息,即可封装成IP数据报。
IP数据报包括报头区和数据区两部分。数据区包含高层需要传输的数据,报头区是为了正确传输高层数据而增加的控制信息。
版本与协议类型
表示该数据报使用的IP协议的版本号。目前的IP协议版本号为“4”
长度
报头中有两个表示长度的域,一个为报头长度,一个为总长度。报头长度以32位双字为单位,指出该报头的长度。在没有选项和填充的情况下,该值为“5”。总长度以8位字节为单位,指示整个IP数据报的长度,其中包含头部长度和数据区长度。
服务类型
服务类型域规定对本数据报的处理方式
报文的分片和重组控制
由于利用IP进行互联的各个物理网络所能处理的最大报文长度有可能不同,所以IP报文在传输和投递的过程中有可能被分片。IP数据报使用标识、标志和片偏移三个域对分片进行控制,分片后的报文将在目的主机进行重组。
生存周期
如果网络中的路由表发生错误,数据报有可能进入一条死循环路径,无休止地在网络中流动。利用IP报头中的生存周期域,可以控制这一情况的发生。在网络中,“生存周期”域随时间而递减,在该域为“0”的时候,报文将被删除,避免死循环的发生。
头部校验和
用于保证IP头数据的完整性
地址
在IP数据报头中,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表示本IP数据报发送者和接收者地址。在整个数据报传输过程中,无论经过什么路由,无论如何分片,此两域均保持不变。
数据报选项和填充
主要用于控制和测试两大目的。
5-3-6 路由器和路由选择
路由器可以连接两个或多个物理网络,负责将从一个网络收来的IP数据报,经过路由选择,转发到一个合适的网络中。
在因特网中,路由选择设备一般采用表驱动的路由选择算法。每台设备保存一张IP选路表(也称路由表)。
一个路由表通常包含许多(N,R)对序偶,其中N指的是目的网络的IP地址,R是到网络N路径上的下一个路由器的IP地址。因此,在路由器R中的路由表仅仅指定了从R到目的网络路径上的一步,而路由器并不知道目的地的完整路径。通常,为了减小路由设备中路由表的长度,提高路由算法的效率,路由表中的N常常使用目的网络的网络地址,而不是目的主机地址。
路由表可以包含一个非常特殊的路由——默认路由。如果路由表中没有包含到某一特定网络或特定主机的路由,在使用默认路由的情况下,路由选择例程可以将数据报发送到这个默认路由上。
路由表建立的两种基本方法:
静态路由表:手工建立,一旦形成,到达某一目的网络的路由便固定下来。
动态路由表:网络中的路由器相互自动发送路由信息而动态建立的。
5-3-7 IP数据报的传输(如书图5-15)
通常源主机在发出数据报时只需指明第一个路由器,而后数据报在因特网中如何传输以及沿着哪一条路径传输,源主机则不必关心。由于独立对待每一个IP数据报,所以,源主机两次发往同一目的主机的数据,可能会因为中途路由器路由选择的不同而沿着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主机。
5-4 TCP协议与UDP协议
在TCP/IP协议集中,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用户数据报协议UDP运行于传输层,它利用IP层提供的服务,提供端到端的可靠的(TCP)和不可靠的(UDP)服务。
传输控制协议(TCP):利用IP层提供的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 TCP协议能够提供一个可靠的(保证传输的数据不重复、不丢失)、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数据流传输服务
(三次握手机制)
TCP是一个端到端的传输协议,因为它可以提供一条从一台主机的一个应用程序到远程主机的另一个应用程序的直接连接。也常常叫做虚拟连接。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通过使用IP在机器之间传送报文,提供了不可靠的无连接传输服务。在传输过程中,UDP报文有可能会出现丢失,重复及乱序等现象。一个使用UDP的应用程序要承担可靠性方面的全部工作。
不论是TCP还是UDP,它们都提供了对给定主机上的多个目标进行区分的能力。端口就是TCP和UDP为了识别一个主机上的多个目标而设计的。TCP和UDP分别拥有自己的端口号,它们可以共存一台主机,但互不干扰。
著名的TCP端口号
著名的UDP端口号
5-5 主机名与域名服务
由于IP地址是数字型的,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于是人们又发明了另一套字符型的地址方案,即域名地址,简称域名(Domain name)。域名是标识网络和主机的名称,与IP地址具有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5-5-1 因特网的域名体系
因特网的域名结构由TCP/IP协议集中的DNS进行定义。
Internet域名是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的。首先DNS把整个因特网分成多个顶级域,并为每个顶级域规定了国际通用的域名,顶级域的划分采用了两种划分模式,即组织模式和地理模式。前七个域对应于组织模式,其余的域对应于地理模式。地理模式的顶级域是按国家进行划分的。
顶级域名分配
顶级域名
分配给
顶级域名
分配给
com
商业组织
net
主要网络技术中心
edu
教育机构
org
上述以外的组织
gov
政府部门
int
国际组织
mil
军事部门
国家代码
各个国家
其次,NIC将顶级域的管理权分派给指定的管理机构,各管理机构对其管理的域进行继续划分,即划分成二级域。并将各二级域管理权授予其下属的管理机构,如此下去,便形成了层次型域名结构。所以域名管理机构是逐级授权的。
5-5-2 主机名的书写方法
一台主机的主机名应由它所属的各级域的域名与分配给该主机的名字共同构成,顶级域名放在最右面,分配给主机的名字放在最左面,各级名字之间用“.”隔开。
如:www.nankai.edu.cn
cs.nankai.edu.cn(南开大学软件学院)
5-5-3 域名服务器与域名解析
网络中的主机之间不能直接使用域名进行通信,仍然要使用IP地址来完成数据的传输。所以必须得有把域名转换成IP地址的方法。
从域名到IP地址的转换是由一组域名服务器来完成的。因特网中存在着大量域名服务器,每台域名服务器保存着它所管辖区域内的主机的域名与IP地址的对照表,这组名字服务器是解析系统的核心。
在因特网中,对应于域名结构,域名服务器也构成一定的层次结构。如下图所示:
域名服务器的树型逻辑结构是域名解析算法赖以实现的基础。总的来说,域名解析采用自顶向下的算法。但由于在因特网中域名解析频繁发生,为了减轻根域名服务器的负担,实际的域名解析是从本地域名服务器开始的。
域名解析可以有两种方式:
递归解析:要求名字服务器系统一次性完成全部名字到地址的变换。
反复解析:每次请求一个服务器,不行再请求别的服务器。
在因特网中,允许一台主机有多个名字,同时也允许多个主机名对应一个IP地址,这为主机的命名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
5-6 因特网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
因特网的基本服务功能:
电子邮件E-mail
远程登录Telnet
文件传输FTP
WWW服务
5-6-1 电子邮件服务
电子邮件与传统通信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
速度快,范围广,可靠性强
不要求有通信双方在场
可以实现一对多的邮件传送
可以将文字、图像、语音等多种信息集成在一个邮件中发送
1、 邮件服务器与电子邮箱
电子邮件服务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工作模式。象邮政通信系统一样,电子邮件服务需要在网络上设立一个管理通信的邮局,一般设在某个服务器中,称为电子邮件服务器,它是邮件服务系统的核心。邮件服务器有两方面的功能:
负责接收用户送来的邮件,并根据邮件所要发送的目的地址,将其传送到对方的邮件服务器中
负责接收从其他邮件服务器发来的邮件,并根据收件人的不同将邮件分发到各自的电子邮箱中。
因特网中存在着大量邮件服务器,用户要利用一台邮件服务器发送和接收邮件,必须在该服务器中申请一个账号,包括账号名和密码。一旦在邮件服务器中拥有了账号,也就在该服务器中拥有了自己的邮箱。
邮箱是邮件服务器为每个合法用户开辟的一个存储用户邮件的空间。所有发送给用户的信函或待发送的信函都存放在电子信箱中。
每个用户的邮箱都有一个全球唯一的邮箱地址,即电子邮件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由两部分组成,后一部分是邮件服务器主机名或邮件服务器所在域的域名,前一部分是用户在该邮件服务器中的账号。中间用“@”分隔。如LINFENG@163.com。
电子邮箱是私人的,只有拥有账号和密码的用户才能阅读邮箱中的邮件。而其他用户可以向该邮件地址发送邮件,并由邮件服务器分发到邮箱中。
2 电子邮件应用程序
用户发送和接收邮件需要借助于装载在客户机中的电子邮件应用程序来完成。它一方面负责将用户要发送的邮件送到邮件服务器,另一方面负责检查用户邮箱,读取邮件。它具备两项基本功能:
创建和发送邮件功能
接收、阅读和管理邮件功能
此外还提供通讯簿管理、收件箱助理及账号管理等附加功能。
电子邮件应用程序在向邮件服务器传送邮件时使用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而从邮件服务器的邮箱中读取时可以使用POP3协议或IMAP协议。人们通常称支持POP3协议的邮件服务器为POP3服务器,而称支持IMAP协议的邮件服务器为IMAP服务器。
当使用电子邮件应用程序访问POP3服务器时,邮箱中的邮件被拷贝到用户的客户机中,邮件服务器中不保留邮件的副本。用户在自己的客户机中阅读和管理邮件。POP3服务器适合于用户只从一台固定的客户机访问邮箱的情况。
当使用电子邮件应用程序访问IMAP服务器时,用户可以决定是否将邮件拷贝到客户机中,以及是否在IMAP服务器中保留邮件副本,用户可以直接在服务器中阅读和管理邮件。IMAP服务器比较适合于用户从多台客户机访问邮箱的情况。
目前支持IMAP协议的邮件服务器还不多,大量的邮件服务器还是POP3服务器。
3 电子邮件格式
电子邮件由两部分组成:邮件头和邮件体。
邮件头包含发信者和接受者相关的信息,如发件人地址、邮件发送日期和时间、收件人地址、邮件主题等。
邮件体是信件本身的具体内容,是发信人输入信件内容的地方。传统的电子邮件系统只能传递西文文本信息,而目前使用的多目的因特网电子邮件扩展协议(MIME),具有较强的功能,还可以发送语音、图像和视频信息。
4 邮件的发送和接收过程
邮件服务器需要保持24小时工作。用户的计算机无须保持一直开机和上网,可以随时收发邮件。
5、电子邮件的安全特性
在电子邮件系统中,每个电子邮箱都要有密码进行保护,只有知道密码的人才能读取邮箱中的邮件。
目前保证电子邮件安全性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数字证书。数字证书可以在电子事务中证明用户的身份,同时也可以用来加密电子邮件以保护个人隐私。
山东数字证书认证中心http://www.sdca.com.cn
5-6-2 远程登录服务
远程登录是通过TCP/IP协议集中的Telnet协议来实现的。
远程登录是指用户使用Telnet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一个仿真终端的过程。一旦用户计算机成功地实现了远程登录,就可以像一台与远程计算机直接连接的本地终端一样进行工作。
远程登录允许任意类型的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远程登录之所以能提供这种功能,主要是因为所有的运行操作都是在远程计算机上完成的,用户的计算机仅仅是作为一台仿真终端向远程计算机传送击键命令信息和显示命令执行结果。
远程登录服务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本地用户与远程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相互交互。
用户登录到远程计算机时,可以执行远程计算机上的任何应用程序,并且能屏蔽不同型号计算机之间的差异。
用户可以利用个人计算机完成许多只有大型计算机才能完成的任务。
1 远程登录协议
远程登录协议Telnet是TCP/IP协议族中一个重要的协议。能够解决多种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互操作问题,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比如键盘定义的差异性给远程登录带来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系统的差异性,Telnet协议引入了网络虚拟终端(NVT)的概念,它提供了一种标准的键盘定义,用来屏蔽不同的计算机系统对键盘输入的差异性。
2 远程登录的工作原理
Telnet采用了客户机/服务器模式。通过TCP连接,Telnet客户机进程与Telnet服务器进程之间采用网络虚拟终端(NVT格式)来进行通信。
5-6-3 文件传输服务
文件传输服务(FTP)允许用户将本地计算机中的文件上载到远端的计算机中,或将远端计算机中的文件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中。
1、 FTP服务器与客户机
FTP也采用典型的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远端提供FTP服务的计算机称之为FTP服务器,客户机通常是用户自己的计算机。将文件从服务器传到客户机我们称之为下载文件,而将文件从客户机传到服务器我们称之为上载文件。
FTP服务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用户在访问FTP服务器之前必须进行登录,登录时要求用户给出用户在FTP服务器上的合法账号和口令。FTP的这种工作方式限制了因特网上一些公用文件及资源的发布,为此因特网上的多数FTP服务器都提供了一种匿名FTP服务。
2、 FTP匿名服务
目前大多数提供公共资料的FTP服务器都提供匿名FTP服务,因特网用户可以随时访问这些服务器而不需要预先向服务器申请账号。用户登录时一般不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或使用匿名账号和密码。匿名账户和密码是公开的,如果没有特殊声明,通常用“anonymous”作为账号,用“guest”作为口令,有些FTP服务器会要求用户输入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作为口令。
为了保证FTP服务的安全性,几乎所有的FTP匿名服务只允许用户下载文件,而不允许用户上载文件。
3、FTP客户端应用程序
用户使用的FTP客户端应用程序通常有三种类型:传统的FTP命令行、浏览器和FTP下载工具。
5-7 WWW服务
5-7-1 超文本与超媒体
1、超文本
超文本与超媒体是WWW的信息组织形式,所以要了解WWW服务,首先要了解超文本和超媒体的基本概念。
传统文本都是线性的,而超文本是非线性的,超文本就是收集、存储、和浏览离散信息以及建立和表现信息之间关系的技术。是一种集成化的菜单系统。
在浏览超文本信息的同时,随时可以选中其中的“热字”,热字往往是与上下文关联的单词,通过选择热字可以跳转到其他的文本信息。这种在文本中包含与其他文本的链接特征,形成了超文本的最大特点:无序性。
2、超媒体
当超文本中包含多媒体信息时,便形成了超媒体。
5-7-2 WWW服务系统
全球信息网即WWW(World Wide Web),又称为3W,万维网等,是Internet上最受欢迎,最为流行的信息检索工具。Internet网中的用户使用浏览器只要简单地点击鼠标,即可访问分布在全世界范围内Web服务器上的文本文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图像、声音和动画等,进行信息浏览或信息发布。
WWW服务采用客户机/服务器工作模式,它以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与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为基础,为用户提供界面一致的信息浏览系统。
在WWW服务系统中,信息资源以页面(也称网页)的形式存储在服务器(通常称为Web站点)中,这些页面采用超文本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通过链接将一页信息接到另一页信息。这些相互链接的页面信息既可以放置在同一主机上,也可放置在不同的主机上。页面到页面的链接信息由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维持。
用户通过客户端应用程序,即浏览器,向WWW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根据客户端的请求将保存在服务器中的某个页面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接收到页面后对其进行解释,最终将图、文、声并茂的画面呈现给用户。
1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是WWW客户机与WWW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传输协议。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送的超文本文档都是基于HTTP协议实现的。
HTTP的会话过程包括四个步骤:
连接
请求
应答
关闭
2 、页面地址URL(统一资源定位器)
在网上浏览或查询信息,必须在浏览器上输入查询目标的地址,这就是URL,也称Web地址,俗称网址。
URL由三部分组成:协议类型、主机名和路径及文件名。一般格式如下:
协议类型+“://”+主机域名(IP地址)+目录路径及文件名
例如:http://www.bank-of-china.com/boc.html
除了可以使用http协议访问WWW服务器之外,还可以通过指定其他的协议类型访问其他类型的服务器。下面列出了URL可以指定的主要协议类型:
http:通过http协议访问WWW服务器
ftp:通过ftp协议访问FTP服务器
gopher:通过gopher协议访问 gopher服务器
new:表示与一个Usenet新闻组的连接
telnet:通过telnet协议进行远程登录
file:在所连的计算机上获取文件
3 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
WWW服务器中所存储的页面是一种结构化的文档,采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书写而成。
HTML是WWW上用于创建超文本链接的基本语言,可以定义格式化的文本、色彩、图像与超文本链接等,主要被用于WWW主页的创建与制作。
HTML文档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包含指向其他文档的链接项,即其他页面的URL。这样用户便可以通过一个页面中的链接项访问其他服务器中的页面或同一服务器中的其他页面。
HTML文档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将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不过,HTTP文档本身并不包含多媒体数据,它仅含有指向这些多媒体数据的链接项。
使用HTML语言开发的HTML超文本文件一般具有.htm或.html后缀,可以采用专门的工具软件(如Dreamweaver 、FrontPage等)来制作。
HTML语言的特点:
通用性
简易性
可扩展性
平台无关性
支持用不同方式创建HTML文档
4、 主页的基本概念
主页是指包含个人或机构基本信息的页面,用于对个人或机构进行综合性介绍,是访问个人或机构详细信息的入口点。一般是以index.htm、index.asp、default.htm、default.asp命名。
主页通常是WWW服务器的缺省页,即用户在输入URL时只需要给出WWW服务器的主机名,而不必指定具体的路径和平共处文件名,WWW服务器会自动将其缺省页返回给用户。
5-7-3 WWW浏览器
1、WWW浏览器工作原理
WWW的客户程序在因特网上被称为WWW浏览器,它是用来浏览因特网上的WWW页面的软件。它是通过客户机/服务器方式工作的。
WWW浏览器负责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利用HTTP协议将用户的请求传送给WWW服务器。在服务器请求的页面送回到浏览器后,浏览器再将页面进行解释,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
浏览器是由一系列客户单元、解释单元和一个控制单元组成。控制单元是浏览器的中心,它协调和管理客户单元和解释单元。例如,用户键入了一个URL或用鼠标单击了一个超级链接,控制单元接收并分析这个命令,然后调用HTML客户单元。于是,HTTP客户向WWW服务器发出请求,当服务器返回URL指定的页面后,控制单元再调用HTML解释器解释该页面,并将解释后的结果通过显示驱动显示在用户的屏幕上。
2、WWW浏览器的发展
WWW的广泛应用要归功于第一个WWW浏览器Mosaic的问世。目前最常用和流行的浏览器软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Microsoft公司推出的Internet Explorer(IE),另一种是Netscape公司推出的Navigator。
(上图为Mosaic浏览器)
(Netscape的浏览器)
3、WWW浏览器的基本功能
查找、启动与终止链接
通过按钮与菜单项来链接
历史与书签的使用
自由设定屏幕窗口
选择超始页
改变式样、字体与色彩
查看内嵌图像与外部图像
保存与打印主页
5-7-4 WWW的安全性
1、浏览器的安全特性
如何保护自己的计算机
为了使Web页面更加生动、形象、好用,可以将ActiveX控件、Java小程序等嵌入页面中。但是,这些控件与小程序如果被恶意使用,也会给用户的计算机带来危害(例如感染病毒、窃取密码等)。
为了保护用户的计算机免受非安全软件的危害,浏览器通常将因特网世界划分成几个区域(例如Internet区域、本地Intranet区域,受限站点区域等),用户可以针对每个区域指定浏览器处理下载程序和文件的方式,并将要访问的Web站点按其可信度分配到不同的区域。
如何验证站点的真实性
借助于CA安全认证中心发放的证书来验证站点的真实性。
如何避免他人假冒自己的身份在因特网中活动
用户可以从CA安全认证中心申请自己的证书,并将该证书装入浏览器,利用它在因特网上表明自己的身份。
在与WEB站点交互敏感信息时如何避免第三方偷看或篡改。
在使用因特网进行电子商务活动中,通常可以使用安全通道访问站点,以避免第三方偷看或篡改。安全通道使用安全套接层(SSL)技术。
2、WEB服务器的安全性
WEB站点的访问控制级别
如果WEB站点使用微软公司的IIS来建设,在WEB站点的内容位于NTFS分区时,则有四种方法可以限制用户访问WEB站点中提供的资源。
IP地址限制
用户验证
WEB权限
NTFS权限
5-7-5 搜索引擎的使用
搜索引擎是INTERNET上的一个WWW服务器,它的主要任务是在INTERNET上主动搜索其他WWW服务器信息,并将其自动索引,其索引内容存储于可供查询的大型数据库中。当用户输入关键字(Keyword)查询时,该网站会告诉用户包含该关键字信息的所有网址,并提供通向网站的链接。
常用的搜索引擎:
http://www.google.com
http://www.yahoo.com
http://WWW.Baidu.COM
http://www.sohu.com
5-8 因特网的其他服务
1 、新闻组
是一种利用网络进行专题讨论的国际论坛。是因特网提供给用户用来彼此交换信息或是讨论某一共同话题的系统。到目前为止USENET仍是最大规模的网络新闻组。
2 、电子公告牌(BBS)
是因特网上较常用的服务功能之一,早期的BBS服务是一种基于远程登录的服务。现在的BBS主要出现在WWW服务中。网上聊天也是BBS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5-9 接入因特网
5-9-1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的作用
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是用户接入因特网的入口点,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因特网接入服务;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如电子邮件服务,信息发布代理服务等。
用户计算机接入ISP的技术手段主要有电话网接入和数据线路接入。
5-9-2 通过电话线路连接到ISP
用户的计算机(或代理服务器)和ISP的远程访问服务器(RAS)均通过调制解调器与电话网相连。用户在访问因特网时,通过拔号方式与ISP的RAS建立连接。借助ISP与因特网的连接通路访问因特网。
电话线路是为传输音频信号而建设的,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不能直接在普通电话线路上传输。调制解调器在通信一端负责将计算机输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普通电话线路能够传输的信号,在另一端将从电话线路上接收的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能够处理的数字信号。
电话拨号线路的传输速率较低,目前较好的线路最高传输速率为56Kbps。比较适合于小型单位和个人使用。
5-9-3 通过数据通信线路连接到ISP
用户可以利用主机或局域网使用路由器通过数据通信网与ISP相连,借助ISP与因特网的连接通路访问因特网。
数据通信网的种类很多,如DDN、X.25、帧中继、ISDN等。这些数据通信网均由电信部门管理,用户和ISP可以租用。数据通信网的速率通常在64kbps-2Mbps之间。
这种接入方式的用户端通常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局域网。
5-9-4 通过电话线路接入因特网
1、 接入因特网所需的硬件
通过电话线接入因特网需要一台调制解调器,在选择调制解调器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内置或外置
调制解调器有内置和外置之分。内置的调制解调器是指直接插在计算机扩展槽中的调制解调器卡,而外置调制解调器则是一个独立的设备,通过串行口连接线与计算机相连。
(内置式)
(外置式)
兼容性
2、 接入因特网所需要的软件
除安装必备的操作系统之外,还必须提供调制解调器驱动程序、拔号程序及访问各种因特网服务的应用程序等。
3、 向ISP申请账号
4、通过电话线路接入因特网的费用
开户费
因特网使用费
电话费
5-9-5 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
在接入因特网前,首先应组建一个局域网,然后将该局域网通过一个或多个路由器与ISP相连。
局域网内计算机应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
用户计算机增加局域网网卡
计算机运行合适的操作系统
正确配置TCP/IP协议
因特网客户端软件
具有因特网各种服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