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环境基本概念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和发展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4,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理
5,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
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
7,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8,美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9,实例 ——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1.生产者 –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化能细菌等
2.消费者 – 动物草食动物 - 一级消费者一级肉食动物 – 二级消费者二级肉食动物 – 三级消费者杂食动物 – 杂食消费者腐食消费者,其他消费者
3.还原者 – 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4.非生物环境能源 – 太阳能、其他能源气候 – 光照、温度、降水、风等介质与媒介 – 岩石、土壤、水、空气等物质代谢原料
CO2,HCO,O2,N2
等无机盐(矿物营养物)
腐殖质、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流水生态系统
(江河、集流)
静水生态系统
(湖泊、池塘)
急流缓流滨岸带表水层深水层海岸带 (<100m) 岩石岸沙 岸浅海岸 (水深 200m以内的大陆架 )
海岸带 (>200m) 远洋中层远洋深层远洋表层远洋底层上涌礁珊瑚礁热荒漠冷荒漠冻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草原干草原稀树干草原(热带草原)
森林生态系统 针叶林阔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一)
表 1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公益价值 (指标体系)
序号 公益类型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调节大气调节气候干扰调节调节水分供应水资源控制侵蚀与淤积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授粉生物控制避难所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平衡大气化学成分 ( CO
2
/O
2
等)
调节气温,降水等 (全球,局地)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容量,抗干扰性)
水循环存储和保持水分土壤保持土壤形成过程养分贮藏、循环、获取 (固氮、氮磷 循环)
流动养分的补充,去除或破坏花配子运动生物量营养—动态调节永久居住或暂时栖息地总第一生产力中可食部分 (农、牧、副业)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用部分 (如木林、水产)
特有生物和产品资源 (药、作物、园艺)
提供娱乐基础 (生态旅游等)
提供非商业用途机会 (美学、文学、艺术)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二)
表 2 陆地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 ( $ / h m
2
/a )
生态系统 公益价值及计量指标陆地 804
森林 969 (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等)
热带林 2007 (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侵蚀控制、娱乐等 13 项)
温带林 302 (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娱乐等 9 项)
草地草原 232 (废物处理,食物生产,侵蚀控制等 11 项)
湿地 14785 (干扰调节,废物处理,供水、娱乐、文化等 11 项)
森林草甸 / 红树林 9990 (废物处理,干扰调节,食物生产、娱乐等 7 项)
草甸 / 河漫滩 19850 (干扰调节,供水,废物处理,避难所、娱乐、文化等 10 项)
河流湖泊 8498 (水分调节,供水,废物处理,娱乐等 6 项)
庄稼地 92 (食物生产、生物控制、授粉等 3 项)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三)
表 3 海洋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 ( $ / h m
2
/a )
生态系统 公益价值设计量指标海洋开放性域海滨河口湾珊瑚礁大陆架
577
252 (营养循环,大气调节,食物生产等 6 项)
4052 (营养循环,食物生产,娱乐等 8 项)
22832 (营养循环,干扰调节,避难所,娱乐等 8 项)
6075 (娱乐,干扰调节,食物生产等 7 项)
1610 (营养循环、食物生产、文化等 5 项)
注:原载 N atur e,1 997 ( 387 ),2 5 3-2 60 ;转译世界环境,199 2 第 2 期生态系统类型(一)
类型 生态系统特点 环评关注问题森林 类型多样、结构复杂 类型、结构、组成、特点物种多样性高 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复杂系统 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及稳定性高 其生境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生产力与生物资源 (经济价值)
生物量大 环境功能 (供与需)
环境服务功能强 代表性与科学价值草原 类型较多 类型、组成 (生物种)、
(地带、气候、植被) 生物量环境条件较差,干扰 (面积、强度,性质)
系统较脆弱 及历史动态植物种类较多,土地,三化”、草场退化、
动物活动范围大 自然灾害食物链较简单,能量流通量大 保护动物习性及保护地域广大、环境功能重要 植被破坏 (碾压、践踏、
资源活动)
生态系统类型(二)
类型 生态系统特点 环评关注问题荒漠 日照强烈,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荒漠植被保护(预防为主)
地形地貌多样,环境异质性高 防止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低,特化程度高 水文改变水为主导因子,流域成一整体 保护动物生态习性及其保护系统脆弱荒 漠建群植物生态功能巨大 保护自然性与稳定性河流 水流动,自净能力强 水文条件改变及其生态作用纵向成带现象 水质及对生物影响水温、流速决定水生物习性 生物生产力(渔业价值)
制约因素多(陆地、流域……) 生物种多样性及物质循环少,外源营养物重要 保护物种溶解氧决定水生生物分布 鱼类繁殖地、栖息地、回游路线等流域生态、功能与价值湖泊 水静止,自净更新能力弱 水质与富营养化生态系统类型(三)
类型 生态系统特点 环评关注问题水库 浮游植物繁殖快、自溶性强 浮游植物及优势种(生产力)
水深与光照(透明度)、温度 传统栖息地破坏重要 湖岸倾斜度及其生态作用 外来物种影响种类(咸水、半咸水、淡水)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物种资源(如鱼类)及生产力(价值)
流域生态、功能、问题等海洋 生产力决定于浮游植被丰度 初级生产力及浮游生物组成
(浅海) 环境条件(水深、有机物,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物种光照、温度、盐度) 近海水域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高 栖息地(多样性、特异性)
食物网络复杂沿海系统重要(港湾、河口,水质(盐度、溶解氧、污染物)
红树林,珊瑚礁、海岸带) 营养物生物分布广、繁殖范围小 重要系统(河口、港湾、红树林等)
影响因素:潮流、上升流区 渔业资源动态(价值)
陆海关系与保护目标生态系统类型(四)
类型 功能要求 环评关注问题城市 居住:清洁 水、气达标安静 噪声控制、区域达标优美 景观、绿化舒适 小气候、景观、绿化、环境质量安全 自然灾害、环境风险社会:健康、体娱 功能区划、环境达标社交、购物 人均基础设施占有率教育、就业基础条件(水、电,气)
生产:布局、结构 功能分区、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污染控制 总量控制、城市景观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源、功能区、总量控制,
生态规划建设生态系统类型(五)
类型 功能要求 环评关注问题农业 生产力 土地占用、复垦防灾减灾 自然环境保护、防风林带……
灌溉 盐渍化、水源、生态林敏感问题 基本农田、水生生态、特产可持续发展 区域气候、功能区划、土地利用合理性、资源利用、生态建设……
虽然环境影响评价在 1969年就已正式提出,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被正式提出来则是在 80年代。 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的 Walter E,Westman在其,生态、
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一书中给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其后,Fortlage(1990),Bergman.JI和
Mackenthun,KM (1992),Biwas和 Agarwala(1992)以及
Gilpin.A(1995)都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阐述。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进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教科书中,如 L.W.Canter( 1996)在其,环境影响评价,一书中专门用两章的篇幅系统阐述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国外近几年进行的几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也颇有借鉴价值,如方杉芽虫森林管理系统研究、太平洋鲑鱼管理、奥地利高山地区发展研究及委内瑞拉的区域发展分析、马来西亚巴生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这些研究均各具特色。
中国在 1986年 3月石家庄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质量学术讨论会,上,以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主题,提出了生态评价。
1990年以来,中国的 EIA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央和地方环保机构都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吸取外部先进经验,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由工业项目的污染为主向生态评价发展。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工程、疏勒河农业灌溉项目、天水园发展工程等都是典型的以生态影响评价为主的项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论文。
为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环保局于 1998年 6月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非污染生态影响,,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993.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5.1.1) ;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985.10.1)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986.7.1)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7.1)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3.1) ;
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条例,( 1994.12.1) ;
9.,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8.23)
10.,关于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意见,(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1982.3)
1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植 物 新 品 种 保 护 条 例,
( 1997.3.2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4.12.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1993.9.17) ;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1993.9.17) ;
15.,秸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16.,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
17.,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6.3 评价范围
对于 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 8-
30km,2-8km和 1-2km。 一般而言应包括,①
直接作用区 。 指生态系统可能受到拟议项目各种活动的直接影响的地区; ② 间接作用区 。 指与污染物环境输运,食物链转移及动物的迁移或回游行为有关的间接影响地区; ③ 对照区 。
为了对比和提供某些背景资料而选择的与评价区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其它地区 。
6.4 评价标准
( 1) 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 2)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有关规定
( 3) 背景值或本底值
( 4) 类比对象
( 5) 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199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 GB5804-92),
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 GB9137-88),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 GB4285-89),粮食卫生标准
( GB2715-81),渔业水质标准 ( GB11607-89) 以及地面水,海水质标准等 。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 。
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或规划功能,特别地域的保护要求,如绿化率要求,
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 。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年平均 0.02 0.06 0.10
日平均 0.05 0.15 0.25
二氧化硫
( SO
2
)
1 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年平均 0.08 0.20 0.30 总悬浮颗粒物
( TSP ) 日平均 0.12 0.30 0.50
年平均 0.04 0.10 0.15 可吸入颗粒物
( PM
10
) 日平均 0.05 0.15 0.25
年 平均 0.05 0.05 0.10
日平均 0.10 0.10 0.15
氮氧化物
( NOx )
1 小时平均 0.15 0.15 0.30
m g/m
3
( 标准状态 )
年平均 0.04 0.04 0.08
日平均 0.08 0.08 0.12
二氧化氮
( NO
2
)
1 小时平均 0.12 0.12 0.24
一氧化碳
( CO )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4.00
10.00
4.00
10.00
6.00
20.00
臭氧( O
3
) 1 小时平均 0.12 0.16 0.20
铅
( P b )
季平均年平均
1.50
1.00
苯并 [ a ] 芘( B aP ) 日平均 0.01
日平均 7
( 1 )
mg /m
3
( 标准状态 )
1 小时平均 20
( 1 )
月平均 1.8
( 2 )
3.0
( 3 )
m g/(d m
2
· d)
氟化物 F
植物生长季平均 1.2
( 2 )
2.0
( 3 )
( 1)适用于城市地区。
( 2)适用于牧业区和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蚕桑区。
( 3)适用于农业和林业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有关规定
我国对稀濒危保护动植物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整理工作,
1984年 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年增加 35种并出版了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1985年国务院颁布
,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森林、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8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的保护动植物名单,如西北大学编的秦巴山区珍稀植物名录、西北植物研究所编的秦岭特有种植物名录等。
( 3)背景值或本底值
以项目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土壤背景值 ( 曾长期用作标准 ),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等 。 有时,亦可选取建设项目进行前项目据地的生态环境背景值作为参照标准,如植被覆盖率,生物量,生物种丰度和生物多样性等 。 这类参照,标准,的应用体现一种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不能比现状差 。,
( 4)类比对象
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同类生态环境或以相似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类比,标准,;
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生产力,植被覆盖率,
蓄水功能,防风固沙的能力等;
以同类工程的影响作为影响评价参考数据;
以类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影响作为影响评价参考等 。
这类参照对象或数据不是严格意义的标准,
但在没有规定标准时,它们亦作用比较的尺度,
起标准的作用 。 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 。
( 5)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已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亦可作为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参考标准 。
主要方法
7,1图形叠置法
7,2生态机理分析法
7,3类比法
7,4列表清单法
7,5质量指标法 ( 综合指标法 )
7,6景观生态学方法
7,7系统分析法
7,8生产力评价法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评价对象,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物种和生境的影响,称为“生物环境影响评价” 。
美国的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物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 1)识别拟议项目或活动的生物影响;
( 2)描述现有生物状况,识别濒灭濒危物种及重要生境;
( 3)获取与生物资源、保护物种和生境相关的法律、规定或标准;
( 4)影响预测;
( 5)影响显著性评价;
( 6)识别和采取减缓措施。
三、主要的评价方法
( 一 ) 生境评价系统 ( HES)
,生境评价系统,( HES) 是 1976年美国陆军工程军团创立的一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项目 。 该方法被美国 1977年的,清洁水法,所收录 。
( 二 ) 生境评价程序 ( HEP)
在美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最常用的生境方法是,生境评价程序,( HEP) 。 HEP于 1972年开始构想,1976年由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正式颁布,用于评价大型联合水上项目 。
主要参考文献
1,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1999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培训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年 1月
3,毛文永主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001年 1月
4,毛文永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5,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非污染生态影响,
1997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保护司编,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培训教材,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月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翻译,生态影响评价,2001年 7月
8,陆雍森编著,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9,郦桂芬编著,环境质量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0,高荣松等编著,环境影响评价原理和方法,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1,世界银行贷款 C-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1996
12,[美 ]约翰,劳,大卫,伍登编,萧振宣等译,
环境影响分析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研究,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郭震远等译,美国环境影响分析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世界银行贷款 C—
— 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 。
16,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编,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香港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技术备忘录香港法例第 499章,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第 16条 。
18,陆雍森,马仲文,张爽编著,环境评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19,王华东,薛纪瑜等编,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0,咸阳环境科学学会,咸阳市秦都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编,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天则出版社,1989。
21,王华东,张义生,王振武编,环境质量评价,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研究所,1981。
22,Bergman,JI and Mackenthun,KM(Eds),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23,Westman,Walter E.,Ecology,Impact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1985.
24,Larry W.Canter,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cGraw-Hill,Inc,1996.
25,EN320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pen Learning of Hong Kong,1996.
26,Nixon,JA (1993),‘Ecological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berdeen University,
July.
27,John Glasson,Riki Therivel,Andrew
Chadwick,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UCL Press,1994.
28,Christopher Wood,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 Comparative Review,Longman,
1995.
1.生态环境基本概念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由来和发展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4,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原理
5,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
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内容
7,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8,美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简介
9,实例 —— 滨海新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系统组成生态系统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
1.生产者 –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和化能细菌等
2.消费者 – 动物草食动物 - 一级消费者一级肉食动物 – 二级消费者二级肉食动物 – 三级消费者杂食动物 – 杂食消费者腐食消费者,其他消费者
3.还原者 – 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4.非生物环境能源 – 太阳能、其他能源气候 – 光照、温度、降水、风等介质与媒介 – 岩石、土壤、水、空气等物质代谢原料
CO2,HCO,O2,N2
等无机盐(矿物营养物)
腐殖质、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等自然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流水生态系统
(江河、集流)
静水生态系统
(湖泊、池塘)
急流缓流滨岸带表水层深水层海岸带 (<100m) 岩石岸沙 岸浅海岸 (水深 200m以内的大陆架 )
海岸带 (>200m) 远洋中层远洋深层远洋表层远洋底层上涌礁珊瑚礁热荒漠冷荒漠冻原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草原干草原稀树干草原(热带草原)
森林生态系统 针叶林阔叶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一)
表 1 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公益价值 (指标体系)
序号 公益类型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调节大气调节气候干扰调节调节水分供应水资源控制侵蚀与淤积土壤形成养分循环废物处理授粉生物控制避难所食物生产原材料基因资源娱乐文化平衡大气化学成分 ( CO
2
/O
2
等)
调节气温,降水等 (全球,局地)
对环境变化的反应 (容量,抗干扰性)
水循环存储和保持水分土壤保持土壤形成过程养分贮藏、循环、获取 (固氮、氮磷 循环)
流动养分的补充,去除或破坏花配子运动生物量营养—动态调节永久居住或暂时栖息地总第一生产力中可食部分 (农、牧、副业)
总第一生产力中可用部分 (如木林、水产)
特有生物和产品资源 (药、作物、园艺)
提供娱乐基础 (生态旅游等)
提供非商业用途机会 (美学、文学、艺术)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二)
表 2 陆地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 ( $ / h m
2
/a )
生态系统 公益价值及计量指标陆地 804
森林 969 (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等)
热带林 2007 (营养循环,原材料,气候调节、侵蚀控制、娱乐等 13 项)
温带林 302 (气候调节,废物处理,食物生产、娱乐等 9 项)
草地草原 232 (废物处理,食物生产,侵蚀控制等 11 项)
湿地 14785 (干扰调节,废物处理,供水、娱乐、文化等 11 项)
森林草甸 / 红树林 9990 (废物处理,干扰调节,食物生产、娱乐等 7 项)
草甸 / 河漫滩 19850 (干扰调节,供水,废物处理,避难所、娱乐、文化等 10 项)
河流湖泊 8498 (水分调节,供水,废物处理,娱乐等 6 项)
庄稼地 92 (食物生产、生物控制、授粉等 3 项)
生态系统环境功能(三)
表 3 海洋生态系统的公益价值 ( $ / h m
2
/a )
生态系统 公益价值设计量指标海洋开放性域海滨河口湾珊瑚礁大陆架
577
252 (营养循环,大气调节,食物生产等 6 项)
4052 (营养循环,食物生产,娱乐等 8 项)
22832 (营养循环,干扰调节,避难所,娱乐等 8 项)
6075 (娱乐,干扰调节,食物生产等 7 项)
1610 (营养循环、食物生产、文化等 5 项)
注:原载 N atur e,1 997 ( 387 ),2 5 3-2 60 ;转译世界环境,199 2 第 2 期生态系统类型(一)
类型 生态系统特点 环评关注问题森林 类型多样、结构复杂 类型、结构、组成、特点物种多样性高 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复杂系统 珍稀、濒危、保护物种及稳定性高 其生境物质循环的封闭程度高 生产力与生物资源 (经济价值)
生物量大 环境功能 (供与需)
环境服务功能强 代表性与科学价值草原 类型较多 类型、组成 (生物种)、
(地带、气候、植被) 生物量环境条件较差,干扰 (面积、强度,性质)
系统较脆弱 及历史动态植物种类较多,土地,三化”、草场退化、
动物活动范围大 自然灾害食物链较简单,能量流通量大 保护动物习性及保护地域广大、环境功能重要 植被破坏 (碾压、践踏、
资源活动)
生态系统类型(二)
类型 生态系统特点 环评关注问题荒漠 日照强烈,降水稀少,蒸发量大 荒漠植被保护(预防为主)
地形地貌多样,环境异质性高 防止沙丘活化和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低,特化程度高 水文改变水为主导因子,流域成一整体 保护动物生态习性及其保护系统脆弱荒 漠建群植物生态功能巨大 保护自然性与稳定性河流 水流动,自净能力强 水文条件改变及其生态作用纵向成带现象 水质及对生物影响水温、流速决定水生物习性 生物生产力(渔业价值)
制约因素多(陆地、流域……) 生物种多样性及物质循环少,外源营养物重要 保护物种溶解氧决定水生生物分布 鱼类繁殖地、栖息地、回游路线等流域生态、功能与价值湖泊 水静止,自净更新能力弱 水质与富营养化生态系统类型(三)
类型 生态系统特点 环评关注问题水库 浮游植物繁殖快、自溶性强 浮游植物及优势种(生产力)
水深与光照(透明度)、温度 传统栖息地破坏重要 湖岸倾斜度及其生态作用 外来物种影响种类(咸水、半咸水、淡水)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物种资源(如鱼类)及生产力(价值)
流域生态、功能、问题等海洋 生产力决定于浮游植被丰度 初级生产力及浮游生物组成
(浅海) 环境条件(水深、有机物,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物种光照、温度、盐度) 近海水域功能区划生物多样性高 栖息地(多样性、特异性)
食物网络复杂沿海系统重要(港湾、河口,水质(盐度、溶解氧、污染物)
红树林,珊瑚礁、海岸带) 营养物生物分布广、繁殖范围小 重要系统(河口、港湾、红树林等)
影响因素:潮流、上升流区 渔业资源动态(价值)
陆海关系与保护目标生态系统类型(四)
类型 功能要求 环评关注问题城市 居住:清洁 水、气达标安静 噪声控制、区域达标优美 景观、绿化舒适 小气候、景观、绿化、环境质量安全 自然灾害、环境风险社会:健康、体娱 功能区划、环境达标社交、购物 人均基础设施占有率教育、就业基础条件(水、电,气)
生产:布局、结构 功能分区、清洁生产、达标排放污染控制 总量控制、城市景观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源、功能区、总量控制,
生态规划建设生态系统类型(五)
类型 功能要求 环评关注问题农业 生产力 土地占用、复垦防灾减灾 自然环境保护、防风林带……
灌溉 盐渍化、水源、生态林敏感问题 基本农田、水生生态、特产可持续发展 区域气候、功能区划、土地利用合理性、资源利用、生态建设……
虽然环境影响评价在 1969年就已正式提出,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被正式提出来则是在 80年代。 1985年,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分校的 Walter E,Westman在其,生态、
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一书中给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其后,Fortlage(1990),Bergman.JI和
Mackenthun,KM (1992),Biwas和 Agarwala(1992)以及
Gilpin.A(1995)都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阐述。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也进入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教科书中,如 L.W.Canter( 1996)在其,环境影响评价,一书中专门用两章的篇幅系统阐述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国外近几年进行的几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例研究也颇有借鉴价值,如方杉芽虫森林管理系统研究、太平洋鲑鱼管理、奥地利高山地区发展研究及委内瑞拉的区域发展分析、马来西亚巴生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等,这些研究均各具特色。
中国在 1986年 3月石家庄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质量学术讨论会,上,以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为主题,提出了生态评价。
1990年以来,中国的 EIA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央和地方环保机构都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吸取外部先进经验,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由工业项目的污染为主向生态评价发展。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京九铁路工程、疏勒河农业灌溉项目、天水园发展工程等都是典型的以生态影响评价为主的项目。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论文。
为推动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环保局于 1998年 6月推出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非污染生态影响,,对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方法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1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1993.7.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1985.1.1) ;
4.,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1985.10.1) ;
5.,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1986.7.1) ;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988.7.1)
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989.3.1) ;
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条例,( 1994.12.1) ;
9.,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8.23)
10.,关于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意见,(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1982.3)
11.,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植 物 新 品 种 保 护 条 例,
( 1997.3.20)
12.,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4.12.1)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1993.9.17) ;
14.,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部,1993.9.17) ;
15.,秸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
16.,风景名胜管理暂行条例,
17.,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6.3 评价范围
对于 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 8-
30km,2-8km和 1-2km。 一般而言应包括,①
直接作用区 。 指生态系统可能受到拟议项目各种活动的直接影响的地区; ② 间接作用区 。 指与污染物环境输运,食物链转移及动物的迁移或回游行为有关的间接影响地区; ③ 对照区 。
为了对比和提供某些背景资料而选择的与评价区自然生态条件相似的其它地区 。
6.4 评价标准
( 1) 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 2) 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有关规定
( 3) 背景值或本底值
( 4) 类比对象
( 5) 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 1)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的标准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B3095-1996),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 GB5804-92),
保护农作物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 GB9137-88),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 GB4285-89),粮食卫生标准
( GB2715-81),渔业水质标准 ( GB11607-89) 以及地面水,海水质标准等 。
国家已发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行业标准指行业发布的环境评价规范,规定,设计要求等 。
地方政府颁布的标准和规划区目标,河流水系保护要求或规划功能,特别地域的保护要求,如绿化率要求,
水土流失防治要求等,均是可选择的评价标准 。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年平均 0.02 0.06 0.10
日平均 0.05 0.15 0.25
二氧化硫
( SO
2
)
1 小时平均 0.15 0.50 0.70
年平均 0.08 0.20 0.30 总悬浮颗粒物
( TSP ) 日平均 0.12 0.30 0.50
年平均 0.04 0.10 0.15 可吸入颗粒物
( PM
10
) 日平均 0.05 0.15 0.25
年 平均 0.05 0.05 0.10
日平均 0.10 0.10 0.15
氮氧化物
( NOx )
1 小时平均 0.15 0.15 0.30
m g/m
3
( 标准状态 )
年平均 0.04 0.04 0.08
日平均 0.08 0.08 0.12
二氧化氮
( NO
2
)
1 小时平均 0.12 0.12 0.24
一氧化碳
( CO )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4.00
10.00
4.00
10.00
6.00
20.00
臭氧( O
3
) 1 小时平均 0.12 0.16 0.20
铅
( P b )
季平均年平均
1.50
1.00
苯并 [ a ] 芘( B aP ) 日平均 0.01
日平均 7
( 1 )
mg /m
3
( 标准状态 )
1 小时平均 20
( 1 )
月平均 1.8
( 2 )
3.0
( 3 )
m g/(d m
2
· d)
氟化物 F
植物生长季平均 1.2
( 2 )
2.0
( 3 )
( 1)适用于城市地区。
( 2)适用于牧业区和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蚕桑区。
( 3)适用于农业和林业区。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有关规定
我国对稀濒危保护动植物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整理工作,
1984年 7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我国第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7年增加 35种并出版了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1985年国务院颁布
,关于严格保护珍贵稀有野生动物的通令,,,森林、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8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此外,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的保护动植物名单,如西北大学编的秦巴山区珍稀植物名录、西北植物研究所编的秦岭特有种植物名录等。
( 3)背景值或本底值
以项目所在的区域生态环境的背景值或本底值作为评价,标准,,如区域土壤背景值 ( 曾长期用作标准 ),区域植被覆盖率,区域水土流失本底值等 。 有时,亦可选取建设项目进行前项目据地的生态环境背景值作为参照标准,如植被覆盖率,生物量,生物种丰度和生物多样性等 。 这类参照,标准,的应用体现一种基本要求:,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不能比现状差 。,
( 4)类比对象
以未受人类严重干扰的同类生态环境或以相似条件下的原生自然生态系统作类比,标准,;
以类似条件的生态因子和功能作为类比,标准,,如类似生境的生物生产力,植被覆盖率,
蓄水功能,防风固沙的能力等;
以同类工程的影响作为影响评价参考数据;
以类似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影响作为影响评价参考等 。
这类参照对象或数据不是严格意义的标准,
但在没有规定标准时,它们亦作用比较的尺度,
起标准的作用 。 类比标准须根据评价内容和要求科学地选取 。
( 5)科学研究已判定的生态效应
通过当地或相似条件下科学研究已判定的保障生态安全的绿化率要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最高允许量,特别敏感生物的环境质量要求等,亦可作为生态影响评价中的参考标准 。
主要方法
7,1图形叠置法
7,2生态机理分析法
7,3类比法
7,4列表清单法
7,5质量指标法 ( 综合指标法 )
7,6景观生态学方法
7,7系统分析法
7,8生产力评价法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评价对象,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物种和生境的影响,称为“生物环境影响评价” 。
美国的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物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 1)识别拟议项目或活动的生物影响;
( 2)描述现有生物状况,识别濒灭濒危物种及重要生境;
( 3)获取与生物资源、保护物种和生境相关的法律、规定或标准;
( 4)影响预测;
( 5)影响显著性评价;
( 6)识别和采取减缓措施。
三、主要的评价方法
( 一 ) 生境评价系统 ( HES)
,生境评价系统,( HES) 是 1976年美国陆军工程军团创立的一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用于评价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的水资源项目 。 该方法被美国 1977年的,清洁水法,所收录 。
( 二 ) 生境评价程序 ( HEP)
在美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最常用的生境方法是,生境评价程序,( HEP) 。 HEP于 1972年开始构想,1976年由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正式颁布,用于评价大型联合水上项目 。
主要参考文献
1,陆书玉主编,环境影响评价,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1999
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培训教材,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年 1月
3,毛文永主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001年 1月
4,毛文永著,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
5,国家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司,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 非污染生态影响,
1997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自然保护司编,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培训教材,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10月
7,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翻译,生态影响评价,2001年 7月
8,陆雍森编著,环境评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9,郦桂芬编著,环境质量评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0,高荣松等编著,环境影响评价原理和方法,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1,世界银行贷款 C-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1996
12,[美 ]约翰,劳,大卫,伍登编,萧振宣等译,
环境影响分析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质量评价专业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与区域环境研究,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4,郭震远等译,美国环境影响分析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国家环保局监督管理司,世界银行贷款 C—
— 3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 。
16,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编,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影响文集,水利电力出版社,1988。
17,香港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程序的技术备忘录香港法例第 499章,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第 16条 。
18,陆雍森,马仲文,张爽编著,环境评价,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19,王华东,薛纪瑜等编,环境影响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0,咸阳环境科学学会,咸阳市秦都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编,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天则出版社,1989。
21,王华东,张义生,王振武编,环境质量评价,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研究所,1981。
22,Bergman,JI and Mackenthun,KM(Eds),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23,Westman,Walter E.,Ecology,Impact
Assess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John
Wiley and Sons,New York,1985.
24,Larry W.Canter,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cGraw-Hill,Inc,1996.
25,EN320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pen Learning of Hong Kong,1996.
26,Nixon,JA (1993),‘Ecological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Aberdeen University,
July.
27,John Glasson,Riki Therivel,Andrew
Chadwick,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UCL Press,1994.
28,Christopher Wood,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 Comparative Review,Longman,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