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 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安徽淮河水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2004年4月 目 录 1 总 论 1 1.1 项目由来 1 1.2 目的和意义 1 1.3 编制依据 3 1.3.1 法律法规 3 1.3.2 规程规范 3 1.3.3 采用标准 3 1.3.4 参考资料 4 1.4 取水水源与取水地点 5 1.5 论证范围与水平年 5 1.5.1 论证范围 5 1.5.2 水平年 6 1.6 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 6 2 建设项目基本概况 7 2.1 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性质 7 2.2 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7 2.3 建设规模及分期实施计划 7 2.4 建设项目投资、职工人数与生活区建设情况 8 2.5主要产品及用水工艺情况 8 2.6 建设项目用水要求 9 2.7 建设项目废污水排放 9 3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11 3.1区域概况 11 3.1.1 蚌埠闸以上区域 11 3.1.2 论证区域 12 3.2 水资源状况 17 3.2.1 蚌埠闸以上水资源量 17 3.2.2 论证区域水资源量 18 3.3 水环境状况 19 3.3.1 水功能区划分 19 3.3.2 论证区河段纳污情况 21 3.3.3 论证区污水排放现状评价 21 3.3.4 论证区水质概况 23 3.3.5 水温 27 3.4 区域现状供用水调查 27 3.4.1 水利工程概况 27 3.4.2 区域取水工程 32 3.4.3 现状供水 33 3.4.4 现状用水 34 3.4.5 现状供需分析 37 3.5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4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43 4.1 论证原则 43 4.2 水源条件分析 43 4.2.1 地表水水源 43 4.2.2 淮南市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水源 44 4.2.3调水水源 45 4.3 地表水源论证 45 4.3.1 基本资料 45 4.3.2 典型年选取 46 4.3.3 蚌埠闸上水位分析 46 4.3.4 蚌埠闸以上流域径流量和耗水量分析 47 4.3.5 来水分析 50 4.3.6 用水量分析 52 4.3.7 蒸发量、渗漏量和船闸用水 55 4.3.8 调节计算方案 55 4.3.9 典型年调节计算结果 57 4.4 调水水源分析 66 4.4.1 从蚌埠闸下翻水 66 4.4.2 从新集站翻水 67 4.5 取水可靠性分析 67 4.6 项目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71 4.6.1 水位分析 71 4.6.2 取水河段河床稳定性分析 71 4.6.3 取水口位置合理性分析 76 5 建设项目用水量合理性分析 80 5.1 用水过程与水平衡分析 80 5.1.1 用水过程 80 5.1.2 用水结构和用水量 83 5.1.3 水量平衡分析 84 5.2 用水指标合理性分析 85 5.3 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 88 5.3.1 节水潜力分析 88 5.3.2 节水措施 89 5.4 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量 91 6 建设项目退水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分析 93 6.1 退水组成概况 93 6.2 污染物排放及达标情况 94 6.3 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95 7 项目取水对水资源状况和其他用户的影响 96 7.1 项目取水对淮干径流量的影响 96 7.2 项目取水对蚌埠闸上、下游水资源状况的影响 96 7.3 对其它用水户的影响 97 8 对其他用水户影响的补偿方案 99 9 水资源保护措施 101 9.1 工程措施 102 9.1.1 水资源量保护措施 102 9.1.2 加强电厂用水节水和环保措施 102 9.1.3 减缓电厂水污染措施 103 9.1.4 保障该区域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实现 103 9.1.5 保护地下水资源 103 9.1.6 水量平衡监督管理措施 104 9.2 非工程措施 104 10 水资源论证结论与建议 105 10.1 水资源论证结论 105 10.1.1用水的合理性 105 10.1.2 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106 10.1.3 项目取水对水资源状况和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107 10.1.4 退水情况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108 10.2 建议 108 10.2.1建设项目允许取水量 108 10.2.2 加强水源规划与应急供水预案研究 109 附件: 1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委托书 2 关于完善蚌埠市城市供水预案的通知(省防电[2001]54号) 3 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沿淮水资源调度及实施淮南蚌埠城市应急供水的紧急通知(省防电[2001]100号) 4 淮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淮南市城市应急供水预案的通知(淮府[2001]43号) 5 蚌埠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关于上报蚌埠市确保城市供水预案的报告(蚌防指[2001]33号) 6 关于同意淮南矿业集团潘集电厂凤台电厂纳入淮南市城市供水应急预案范畴的批复(淮府秘[2004]26号) 7 关于潘集电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意向性意见的函(淮环函字[2004]2号) 1 总 论 1.1 项目由来 受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华电力(中国)有限公司的委托,由安徽淮河水资源科技有限责公司承担拟建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4×600MW的水资源论证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2年联合颁布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其附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技术要求》,针对建设项目的用水要求,结合取水河道的水源条件,基于论证区域调查与收集的资料,分析水源条件,论证各水源的水量,分析建设项目用水的合理性、建设项目取水后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和其他用户的影响,提出允许建设项目取水水量等。 1.2 目的和意义 华东电网的供电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是我国最大的跨省市电网之一。华东三省一市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国民经济具有较雄厚的基础,GDP的增长速度历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入“十五”以来,华东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2000年后随着华东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力供应日趋紧张,装机严重不足,2002年华东三省一市最高用电负荷为56000MW,用电量为3302亿kWh,比2001年分别增长17.4%和14.3%, “迎峰度夏”几乎在无备用的严峻条件下运行,2003年华东电网更是出现大量的拉限电情况,严重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根据华东电网历年负荷发展及今后经济发展、用电结构的分析,华东电网2005年最高负荷和需电量分别为83000MW 和4700亿kWh,增长率分别为14.02%和12.49%;2010年最高负荷和需电量分别为123000MW 和6840亿kWh,增长率分别为8.18%和7.79%。 2007年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第一台机组投产时华东电网缺电13053MW,2008年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第二台机组投产时华东电网仍有2207MW的电力缺额。随着淮南煤电基地等一些大型电厂的投产,华东电网在“十一五”期间的缺电局面将会逐步好转,到2010年华东电网全网备用率达16.8%,从而形成较合理的电力系统供需局面。 安徽电网是华东电网的一部分,2002年安徽省最大负荷为7480MW,全社会用电量390亿kWh。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2.14%和7.44%。 淮南矿区是中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煤质优良。目前已探明-1000m以上煤炭总储量200亿t,保有储量153亿t,-1200 m以上煤炭总资源量共300亿t。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煤电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淮南煤电基地建设,得到中央、省、市三级政府和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安徽省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淮南煤电基地建设作为安徽省能源总体发展规划的重点。淮南煤电基地是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华电力(中国)有限公司两家实力强劲的单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煤电一体化企业。目前,双方已达成协议,决定共同投资建设淮南煤电一体化项目-潘北煤矿和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的兴建,是充分发挥淮南煤炭资源优势,优化煤炭生产与利用的布局,加快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水资源是否满足电厂用水需求是电厂建设必备条件之一。电厂水资源论证旨在深入研究该项目用水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论证取水水源的可靠性,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建设规模为4×600MW发电机组,设计规划取水流量为2.0m3/s。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需要编制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1.3 编制依据 1.3.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 (5)《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1987.8 (6)《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8.8 (7)《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1993.8 (8)《水利产业政策》1995.2 (9)《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2002.3 1.3.2 规程规范 (1)《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基本要求》(水利部·国家发 展计划委员会第15号令)2002.3 (2)《关于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水资源[2002]145 号)2002.4 (3)《电力工程水文技术规程》DL/T 5084-1998 (4)《水资源评价导则》(SL/T238-1998) (5)《水利工程水利计算规范》(SL104-95) (6)《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计算规范》(SL278-2002) (7)《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法规及有关文件汇编》 (8)《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5000-2000) 1.3.3 采用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 (3)《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4)《工业企业产品取水定额编制通则》(GB/T18820) (5)《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GB/T18916.1-2002)??? (6)《火力发电厂节水导则》(DL/T783-2001) (7)《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技术标准汇编》 1.3.4 参考资料 (1)《淮河流域(含山东沿海诸河)水资源评价》,1986年,水电部治 淮委员会; (2)《淮河片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1996年,水利部淮河水利 委员会; (3)《安徽省水功能区划》,2003年,安徽省水利厅,安徽省环境 保护局; (4)《淮河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2002年,淮河流域水资 源保护局; (5)《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初稿),2003年, 淮河水利委员会; (6)《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水利部淮河水利委 员会,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7)《淮河流域地图集》,1999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8)《淮河水资源论文集》,1987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 (9)《蚌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 蚌埠市人民政府; (10)《淮南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2002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11)《蚌埠统计年鉴》,2003年; (12)《蚌埠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报告》,2002年,安徽省水利水 电勘测设计院; (13)《淮南统计年鉴》,2003年; (14)《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1999年,文汇 出版社,候捷主编; (15)《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2002年,水利部; (16)《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省、地市级)》,1998年,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 (17)《安徽省抗旱条例》,2002年11月30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18)《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培训教材》; (19)甲方提供的有关资料。 1.4 取水水源与取水地点 (1)取水水源 根据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所处的位置和当地水资源情况,初步确定电厂水源为淮河水,采用循环供水方案。 (2)取水地点 根据河床稳定性分析的结论性建议,并考虑到所选厂址的距离, 电厂取水口拟设置于凤台大桥下游200~500 m处。取水口位置见图1.1。 1.5 论证范围与水平年 1.5.1 论证范围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以蚌埠闸上蓄水为主要取水水源,取水主要受到淮河干流鲁台子站和支流涡河蒙城闸来水影响,综合考虑取水水源地来水情况、现有工程和供水情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水文站网、建设项目取水和退水可能影响的范围以及便于水量调节计算,本项目论证范围确定为鲁台子、蒙城闸至蚌埠闸之间的区域,区间集水面积为17225 km2,包括淮南市、蚌埠市市区和怀远县,论证涉及的范围为蚌埠闸以上流域。 1.5.2 水平年 论证现状年一般选取与进行水源论证时较接近的年份,并避免特枯或特丰水年。根据鲁台子、蒙城闸~蚌埠闸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河流水文特征变化情况分析,论证选取2000年为现状水平年。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建设项目计划于2007~2008年建成投产,根据蚌埠、淮南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流域内水资源规划等,本项目论证以2010年作为规划水平年。 1.6 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 委托单位: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筹建处 承担单位:安徽淮河水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委托书:《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4×600MW项目工程水资源论证报 告书编制委托书》 2 建设项目基本概况 2.1 建设项目名称、项目性质 建设项目名称: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 建设项目性质:新建工程,火力发电。 2.2 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建设地点:建设项目初步预可研报告拟选潘集、曹家岗和架河三个,潘集厂址位于芦集乡境内,场地位于芦集镇以东;曹家岗厂址位于祁集乡境内,阜淮铁路南侧、淮河大堤北侧的平地上;架河厂址位于架河乡境内。通过建设投资经济分析比较,潘集厂址更为理想。 潘集厂址位于芦集乡境内,场地位于芦集镇以东,根据现场踏勘和目前收集的资料看,后庄以西,西庄以北的区域作为厂址较为理想。厂址区域内基本上为农田和村庄,另有一灌溉水渠呈东西走向横穿整个厂址区域,水渠两侧有部分民房。区域内地势较平整,有村道纵横其间。厂址区域自然标高约为21.8 m~22.4 m(85黄海高程,下同),平均自然标高约为22.2m。厂区占地面积分别为93.7 hm2,施工区面积23 hm2。 灰、渣场容量现阶段按电厂规划容量(4×600MW)考虑,由于电厂地处平原地区,灰、渣场只能利用煤矿塌陷区。本期工程考虑利用潘一和潘三矿区的塌陷区作为电厂的灰场,两灰场距厂址的距离分别为7.5 km和4.5 km。 2.3 建设规模及分期实施计划 (1)建设规模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规划容量为4×600MW。 (2)分期实施计划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4×600MW机组,规划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建设2×600MW燃煤机组,第一台机组计划2007年底建成投产,第二台机组要求2008年底投产;二期工程建设2×600MW燃煤机组,计划于2015年前建成投产。 2.4 建设项目投资、职工人数与生活区建设情况 (1)建设项目投资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由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华电力(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该项目将由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双方的出资比例各为50%,项目两期工程静态投资约100亿元。 (2)职工人数 电厂一期工程职工人数为461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再另行增加职工。 (3)生活区建设 生活区建在电厂厂区,与电厂整体布设统一规划。 2.5主要产品及用水工艺情况 (1)主要产品 主要产品为电力能源。 (2)用水工艺 本工程电厂循环冷却水系统选用带冷却塔的二次循环冷却水系统,补给水水源为淮河水。补给水量以电厂规划容量(4×600MW)计为1.92 m3/s。循环冷却水系统采用扩大单元制供水系统,每台机组配循环水泵2台,冷却塔1座,循环水进排水管各1根,回水沟1条。其供排水工艺流程如下: 取水头部→自流引水管→补给水泵房→输水管线→冷却塔集水池→循环水回水沟→循环水泵房→循环水供水压力管→凝汽器/开式冷却水系统→循环水排水压力管→冷却塔→冷却塔集水池。 2.6 建设项目用水要求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4×600MW工程规划取水流量为2.0 m3/s,年取水量约4000万m3(年运行时数为5500h)。一期工程按2×600 MW机组容量建设考虑,取水量约1.0 m3/s,年取水量约2000万m3;二期工程按2×600 MW机组容量建设考虑,取水流量约1.0 m3/s,年取水量约2000万m3。用水设计保证率为97%,校核为99%。 水质要求: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自备净水站,对水源水质、水温无特别要求。 取水口设置:拟采用淹没式取水,设置两个取水头和两根自流引水管,将水引至泵房。根据不影响防洪的原则,将补给水泵房建在淮河大堤的背水面的岸上区域。 2.7 建设项目废污水排放 根据《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总报告》,火力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放的温排水、化学水处理过程中的酸碱废水、除灰渣水和生活污水等。本工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尽可能回收,重复使用,少量排放废水将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厂址附近的架河干渠(位于任庄、朱庄附近),经泥河后利用现有的区域排水系统再排入淮河。淮南市环保局“淮环函[2004]第2号”已原则上同意本工程的电厂建设意向。电厂新设置入河排污口须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在排入淮河的880m3/h水量中,仅40m3/h的外排水量pH值略超标,60m3/h的非经常性外排水量SS略超标,其余外排水量均能达标排放。本工程按节约用水原则进行全厂水务管理,经采取节水措施和灰场防渗措施后,可避免对周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区域概况 3.1.1 蚌埠闸以上区域 淮河干流蚌埠闸以上区域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淮河南岸的支流均发源于山区或丘陵区,源短流急,较大的支流有史河、淠河、东淝河等,其中史河和淠河发源于大别山区,集水面积分别为6850 km2和6450 km2,河长分别为211 km和248 km,河道平均比降分别为2.11‰和1.46‰。史、淠河上游建有梅山、响洪甸、佛子岭和磨子潭4座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达58亿m3, 控制集水面积5000多km2, 约占史、淠河流域面积的40%。 淮河北岸较大的天然支流有沙颍河、洪汝河、涡河等跨省河道,主要承泄上游河南省来水。沙颍河为淮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伏牛山区的鲁山,集水面积近4万km2,河长557 km,河道平均比降1.19‰,京广铁路以西为山丘区,周口以下为广阔的平原;洪汝河发源于河南省伏牛山区,集水面积约1.24万km2,河长298 km;涡河发源于废黄河南堤的平原河道,集水面积约1.6万km2,河长382 km,河道平均比降为1.54‰。人工河流有茨淮新河、怀洪新河。茨淮新河全长134 km,主要是分泄颍河和截取茨河、西淝河等支流河水在怀远入淮河干流;怀洪新河全长124 km,起点位于蚌埠闸上涡河入淮河口处,主要是对淮河干流汛期洪水进行分流。 沿淮湖泊洼地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城东湖、城西湖、芡河洼等。 淮河以北平原地区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淮河以南较为贫乏。淮北平原区主要分布有孔隙水,其中西南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中深层、深层孔隙型承压水盆地,主要贮存于全新世古河道带砂层中。按其埋藏深度和补排及开采条件,地下水从上至下分为三个含水层组,即浅层、中深层和深层地下水。 3.1.2 论证区域 区域内沿淮河干流主要有淮南市和蚌埠市。本区是华东地区和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在安徽省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来50多年的建设,地区轻重工业均有较大发展,工业门类众多,现已形成以电力、煤炭、化工、卷烟、纺织、机械等为主的较完备工业体系。区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磷、菱镁、明矾石、水泥石炭岩、硅石、钾长石等。 (1)淮南市 1)地理位置 淮南市境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地处东经116o21'21"~117o11'59"与北纬32o32ˊ45"~33o0'24"之间,地跨淮河两岸。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依舜耕山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及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市境最东端位于上窑镇泉源村朱家大山与凤阳山交界处,最西端位于凤台县尚塘乡侯海孜以西与利辛县接壤处,东西长78 km;最南端位于唐山镇施家湖以南瓦埠湖,最北端位于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线凤台县与蒙城、利辛县交汇处,南北宽51 km。全市总面积2121 km2,其中市区面积1091 km2,凤台县面积1030 km2(含毛集)。建城区面积78 km2。 淮南市地处华东腹地,位置适中、交通便利,距上海、江苏等一些工业中心较近,这些工业中心一方面使淮南作为能源产地的位置显得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又有力地促进了淮南市能源工业和其他工业的不断发展。淮南市的水运、铁路、公路都比较发达。水运上接豫东、皖西,下联苏沪;铁路通过水—蚌、商—阜、漯—阜铁路与四大铁路动脉—京沪、京广、京九、陇海线全部接通;公路206国道横贯全市的东西。淮南已成为淮河中游的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从而使淮南的经济可以通过便利的交通与华东地区连为一体,并有力地向周围地区辐射。 2)地形地貌 市境以淮河为界形成两种不同的地貌类型,淮河以南为丘陵,属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淮河以北为地势平坦的淮北平原。市境南、东为环绕而不连续的高低丘陵,环山均有一斜坡地带,宽约500~1500m,坡度10°左右,海拔40~75m;斜坡地带以下交错衔接洪冲积二级阶地,宽500~2500m,海拔30~40m,坡度2°左右;二级阶地以下是淮河冲积一级阶地,宽2500~3000m,海拔25m以下,坡度平缓;一级阶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滩,宽2000~3000m ,海拔17~20m,漫滩以下是淮河滨河浅滩。淮河以北平原地区为河间浅洼平原,地势呈西北东南向倾斜,海拔20~24m,相对高差4~5 m。 3)河流水系 淮河是淮南市工农业生产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境内还有泥河、架河、西淝河、港河、黑河、窑河、东淝河、永幸河等河流,人工开挖的有茨淮新河。淮河两岸的低洼地区形成了许多湖泊,有高塘湖、石涧湖、瓦埠湖、施家湖等。航测资料表明,淮南市水面面积18200 hm2。其中河面为9400 hm2,湖面4600 hm2,中、小型水库面积107 hm2,坑塘面积4093 hm2。 淮河在淮南境内的河底高程大多低于10.0 m,水面宽400 m左右,淮南水位站历史最高水位达24.03 m(1954年7月27日),最低水位12.36 m(1953年)。上游控制站鲁台子站最大流量12700 m3/s (1954年7月),最小流量近于零(1978年等)。 4) 气候特点 淮南处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季风显著,光、热资源丰富,无霜期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平均年降雨量922 mm,历年最大年降雨量1523 mm(1956年),最小降雨量450 mm(1978年)。年平均气温在15.2~15.3οC。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8~28.4οC。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1.2οC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为41.4οC,极端最低气温为-22οC。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279~2323 h,日照率为51%~52%。据统计,日照时数最多的是8月份,平均为248~252 h,最少的是1月中旬至2月中旬,平均为149~162 h。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2%,变幅为69%~78%;一年中相对湿度变化有明显低点和高点,通常5月份最低,7~8月份最高。 5)社会经济概况 淮南市辖5区1县,即潘集区、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八公山区和凤台县(含毛集综合实验区),总面积为2121 km2,其中市辖(五区)面积为1091 km2,凤台县(含毛集区)面积为1030 km2。2002年全市总人口为21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8万人,农业人口113.3万人。全市耕地面积97.86千hm2,其中水田66.2千hm2 ,有效灌溉面积88.93千hm2。2002年粮食产量88.6万t,比上年增产2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69亿元(当年价)。 淮南市是安徽省的一个重要工业城市,中国大型能源工业基地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煤炭保有储量约占全省储量的74%和占华东储量的50%,且煤层倾斜度小,适宜机械化开采。其它矿藏也较为丰富,已探明的磷矿石储量429亿t;石灰石储量3.7亿t;铝土页岩储量1亿m3;紫砂陶土储量也很可观。此外有2000万t煤矸石、600万t粉煤灰等再生资源。2002年,全市共产原煤3148万t。煤炭生产的优势促进了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目前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382万kw,其中淮南发电总厂装机344.5万kW,地方电站装机总容量为37.5万kw。田家庵、洛河和平圩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分别为79万kW、120万kW和120万kW,其发电标准煤耗率分别为317 g/kW·h、356g/kW·h、313g/kW·h。 淮南发电总厂2002年发电量178.5亿kW·h,通过18条高压线路向华东地区供电。 淮南市除了能源工业外,还具有一定规模的化学、建材、机械、陶瓷、食品、轻纺等工业,其工业系统结构状况是以煤、电、化为主体综合发展。电力工业占18.2%、煤炭工业占13.8%、化工占12.0%、纺织占9.2%、机械占7.8%、建材占6%、造纸制品占4.9%、医药占4.3%。据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1亿元,人均7184元,超过全国人均6000元的水平。200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63.1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其中:电力工业37.8亿元,煤炭工业61.7亿元,化学工业10.7亿元 (2003年淮南市统计年鉴)。 (2)蚌埠市 1)地理位置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的江淮丘陵与淮北平原交界处,介于北纬32°43′~33°30′和东经116°45′~118°04′之间,北与淮北市、宿州市接壤,南与淮南市、滁州市相连,东与滁州市和江苏省宿迁市毗邻,西与亳州市、淮南市交界。京沪、淮南铁路从境内穿过,淮河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市,辖区的大部分处于淮北平原的南端。蚌埠市下辖怀远、五河、固镇3县,土地面积5952 km2,其中市区(含郊区)土地面积445.40 km2,淮河以北面积84.56 km2,淮河以南面积360.84 km2,现状建城区面积51.79 km2(2003年蚌埠年鉴)。 2)地形地貌 蚌埠市境淮河以南部分为丘陵区,沿淮2 km范围内地势低洼,高程在18~22 m之间;2 km以外地势渐高,地面高程一般在22~35 m。现城区大多位于低洼区,辖区内有锥子山、曹山和黑虎山等大小山头20余座,高程在35~201m。蚌埠市淮河以北部分属淮北平原,地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在18~20 m。 3)河流水系 流经蚌埠市的河流众多,淮河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市。淮河以北有茨淮新河、芡河、涡河、北淝河、浍河、南沱河、怀洪新河;淮河以南有天河、龙子河等。境内常年积水的湖洼有芡河洼、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天河洼和龙子湖等。淮河干流上有蚌埠闸蓄水。 4)气候 蚌埠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据蚌埠水文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雨量939 mm,历年最大降雨量1565 mm(1956年),最小降雨量472 mm(1978年)。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874.8mm,多年平均气温15.2(C,极端最高气温41.5(C,极端最低气温-24(C,年平均无霜期217d,多年平均日照2207 h,日照较多,有利于作物生长,宜种植小麦、水稻、大豆等农作物。城市风向随季节明显变化,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夏季以偏南风为主。 5)社会经济 蚌埠市(含怀远、五河、固镇3县和郊区)2002年总人口34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9.6万人,非农业人口83.6万人,蚌埠市区城市人口78.5万人。全市耕地面积30.27万hm2,其中水田7.67万hm2,灌溉面积18.53万hm2。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蚌埠市的国民经济和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日益增强。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计算,下同)达190.1亿元,人均5539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6.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2亿元。 本市拥有全国五大烟厂之一的蚌埠卷烟厂、年产150万箱的平板玻璃厂、丰原集团、八一化工厂等大型企业,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有15家,有乡镇以上企业200多家。随着丰原集团、八一化工集团、华光集团、灯芯绒集团、滤清器公司等一批优势企业的做强做大,精细化工及农产品深加工、玻璃及玻璃制品、专用机械制造及汽车零部件三大优势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全市经济重要支柱。目前蚌埠已经形成一个以食品、纺织为主,兼有冶金、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玻璃、造纸等协同发展的工业体系。2002年工业完成现价总产值189.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08.6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产值81.0亿元。 200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86.9万t,总产值78.2亿元。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非农业产值已达41.1亿元。“绿雨”、“梅桥”等一批品牌产品成为热销产品,该市已成为沪宁杭的蔬菜、肉食供应基地之一。农林牧副渔业各业全面发展,怀远石榴、五河螃蟹、天井湖银鱼和固镇花生等远近闻名。 蚌埠市也是全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皖北商贸中心,地处京沪铁路与淮南铁路的交汇点,是南北铁路运输及淮河水运的重要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2002年铁路旅客发送量466万人,货运发送量131万t;公路完成客运量2010万人次,货运量1360万t;水路完成货运量350万t。 3.2 水资源状况 3.2.1 蚌埠闸以上水资源量 根据2003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成果分析,蚌埠闸以上流域1956~2000年多年平均降水量1088亿m3,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302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53亿m3,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 390亿m3。50%、75%、95%、97%和99%保证率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278亿m3、194亿m3、105亿m3、90亿m3和64亿m3。详见表3.1。 表3.1 蚌埠闸以上流域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表 单位:亿m3 项目 区域 时段 多年平均值 不同保证率地表水资源量    降水量 地表水 资源量 50% 75% 95% 97% 99%  蚌埠闸以上 1956~1979 1084 301 276 191 103 87 62   1980~2000 1092 303 279 195 106 90 65   1956~2000 1088 302 278 194 105 90 64   3.2.2 论证区域水资源量 (1)出入境水量 淮河干流鲁台子水文站是论证区域上游来水控制站,集水面积88630km2。根据1950~2002年实测流量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为216亿m3,50%、75%、95%、97%和99%保证率实测年径流量分别为189亿m3、112亿m3、67.1亿m3、38.4亿m3和32.4亿m3,最大年实测径流量为525亿m3(1956年),最小年实测径流量为35亿m3(1966年)。 淮河干流吴家渡站为论证区域河段的下游控制站,集水面积121330km2。根据1950~2002年实测流量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实测年径流量为267亿m3,50%、75%、95%、97%和99%保证率年实测径流量分别为230亿m3、139亿m3、66.2亿m3、35亿m3和27亿m3,最大年实测径流量为637亿m3(1954年),最小年实测径流量为27亿m3(1978年)。论证区出入境地表水资源量见表3.2。 表3.2 论证区不同保证率出入境地表水资源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控制站 多年平均 50% 75% 95% 97% 99%  鲁台子 216 189 112 67.1 38.4 32.4  吴家渡 267 230 139 66.2 35 27   (2)地表水资源量 根据1956~2000年鲁台子、蚌埠站天然径流量系列分析,鲁台子至蚌埠闸区间多年平均(1956~2000年)天然年径流深152 mm,水量49.9亿m3,其中淮南市当地地表水资源量4.8亿m3,蚌埠市(只含论证区域内,下同)当地地表水资源量6.0亿m3。淮南、蚌埠两市保证率95%天然年径流量分别0.96亿m3和1.23亿m3。 (3)地下水资源量 论证区域内两市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9.89亿m3,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地区,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补给量一般在15~24.8万m3/km2·a。淮河以北地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单井出水量大,且水质好,是理想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水源;淮河以南地区仅分布少量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可开采模数仅为4.5万m3/km2.a。地下水地区分布与现状需水量不一致,淮河以北水量丰富,但需水量相对较小;淮河以南需水量大(主要是城区用水),但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又相对较小。 3.3 水环境状况 3.3.1 水功能区划分 项目论证区围属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安徽省水功能区划》一级区划内的淮河干流阜阳六安滁州开发利用区,在开发利用区的基础上又细分为七个水功能二级区划,包括淮河阜阳六安农业用水区、淮河凤台工业用水区、淮河凤台八公山过渡区、淮河淮南饮用水源区、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淮河淮南蚌埠过渡区、淮河蚌埠饮用水源区。功能区总河长228 km,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为Ⅲ类。 (1)淮河阜阳六安农业用水区 由安徽省霍丘县至凤台县菱角湖区划为淮河阜阳六安农业用水区,长139 km,水质目标为Ⅲ类。沿淮的霍丘县和寿县等城镇的污水是通过支流汇入淮河的,污染物稀释自净时间较长,这里不对污染源进行评价。 (2)淮河凤台工业用水区 从凤台县菱角湖至凤台大桥下1 km区划为淮河凤台工业用水区,长5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凤台县城东、凤台县城南、凤台县大桥下、凤台县化肥厂、凤台县酒厂、凤台县天河化工厂、凤台县望城门、凤台县毛集镇生活污水总排、凤台县毛集镇新集二矿排污口等入河排污口。 (3)淮河凤台八公山过渡区 凤台大桥下1 km至淮南市李嘴孜区划为淮河凤台八公山过渡区,长10 km,水质目标Ⅲ类。该区段内有潘一矿(7个)、潘二矿(2个)入河排污口。 (4)淮河淮南饮用水源区 淮南市李咀孜至淮南姚家湾上游区划为淮南市饮用水源区,长23 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淮南市李咀子(上)、淮南市李咀子(下)、淮南市石头埠等入河排污口。未来有关部门应按照《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的规定将排污口移出,在该区内的开发利用活动应优先考虑改善淮河水质。 (5)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 淮南姚家湾上游至淮南市大涧沟区划为淮河淮南排污控制区,长5 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大涧沟南、港口路、老龙王沟、淮南市夏郢子、淮南市小站台、杨郢子、姚家湾总控等入河排污口。 (6)淮河淮南蚌埠过渡区 淮南市大涧沟至怀远县马城区划为淮河淮南蚌埠过渡区,长26 km,水质目标Ⅲ类。区内有怀远县东庙电灌站、怀远县团结桥排涝站两个入河排污口。 (7)淮河蚌埠饮用水源区 怀远县马城至蚌埠闸上区划为淮河蚌埠饮用水源区,长20km,水质目标Ⅲ类。入河排污口为怀远县荆山沟,污水来自怀远县白酒厂、红酒厂、酱品厂生产污水及怀远县的生活污水,按照功能区的管理,这些污染源应搬迁或将污水作深度处理。 3.3.2 论证区河段纳污情况 排入论证区河段的废污水主要是淮南市的工业、生活废污水,其次是凤台县和怀远县城镇或乡镇的工业、生活污水。 淮南市25个入河排污口年平均排放量2.61亿t,凤台县9个入河排污口年平均排放量657万t,怀远县3个入河排污口年平均排放量1635万t。 3.3.3 论证区污水排放现状评价 评价范围内入淮河的主要城镇有凤台县、淮南市和怀远县。凤台县部分污水先排入西淝河然后入淮,怀远县部分污水先排入涡河然后入淮,由于这些污水流入淮河的时间较短,因此也纳入统计范围。下面就这三个县市的污废水排放现状进行评价。 选择2003年同步监测项目COD、BOD5、氨氮和挥发酚作为评价指标。按《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8-2001)、《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457-92)、《磷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5580-95)、《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4287-92)、《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进行评价。 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计算式如下:  式中:Pi——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t/d; Ci——某污染物的实测浓度值(mg/L); C0i——某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浓度标准(mg/L); Qi——污废水排放量(m3/d)。 以上述计算值为基础,某污染源的等标污染负荷等于各项目等标污染负荷之和,某区域的等标污染负荷等于各污染源等标污染负荷之和,区域某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等于单项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之和。 (1)凤台县 凤台县共有9个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汇入淮河,2003年实测年平均污废水排放量为 657万t,COD排放量2992 t/a,NH3-N排放量401 t/a。主要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为0.20 t/d,以COD污染为主。 (2)淮南市 淮南市共有25个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汇入淮河,2003年实测年平均污废水排放量为2.61亿t,COD排放量20491 t/a,NH3-N排放量7454 t/a。主要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为2.593 t/d,以氨氮污染为主。 (3)怀远县 怀远县共有3个入河排污口的污水汇入淮河,2003年实测年平均污废水排放量为1635万t,COD排放量2959 t/a,NH3-N排放量394 t/a。 综上所述,2003年项目区内参评县市污水排放总量为2.84亿t/a,COD等标污染负荷为0.697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23%;BOD5等标污染负荷为0.852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28.1%;氨氮等标污染负荷为1.477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48.7%;挥发酚等标污染负荷为0.03 t/d,等标污染负荷比为0.1%。总等标污染负荷为3.029 t/d,淮南市、怀远县、凤台县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85.6%、7.8%、6.6%。因此,区段内主要污染控制因子为氨氮,主要污染控制城镇为淮南。 2001~2003年三县市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污染负荷如图3.1、图3.2所示。由图可以看出,2003年淮南市COD排放量比前两年明显减小,但氨氮排放量高于2001年、低于2002年。2003年凤台县和怀远县COD减小,氨氮略有增加。  图3.1 COD污染负荷图  图3.2 氨氮污染负荷图 3.3.4 论证区水质概况 评价范围:项目区主要评价河流为淮河、颍河、淠河、西淝河、东淝河、涡河和茨淮新河,淮河的评价范围是从王家坝断面至蚌埠闸上断面,其他支流评价入河口水质。 资料选用:2003年资料用于评价现状水质;2000年~2003年资料用于分析历年水质变化情况。 采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达标评价对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评价方法:单因子法(一票否决法)。 评价项目: 必评项目为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BOD5、氨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镉、铜、铅和锌。选评项目为总硬度。 (1)水质现状 1)淮河干流 选择淮河王家坝、老坝头、鲁台子、凤台大桥、田家庵、大涧沟、马头城和蚌埠闸上8个水质断面进行评价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果,2003年淮河Ⅱ类水占总测次的12.4%,Ⅲ类32%,Ⅳ类25.8%,Ⅴ类9.3%,劣Ⅴ类20.6%。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其次是COD和高锰酸盐指数,与污染物等标污染负荷评价结果一致。总硬度在99.7~143.7mg/L之间,项目取水应进行处理。与功能区水质目标相比,淮河平均水质达标率为43.8%,鲁台子水质达标率达83.3%,淮南田家庵达标率为零。各断面达标情况参见表3.3。2003年淮河干流总体水质较好,与本年度降雨量大有密切关系。 从各断面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来看,除淮南田家庵和大涧沟氨氮超标外,其余断面全部达标,王家坝断面高锰酸盐指数略超标,其余断面全部达标,见图3.3。 从淮河干流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逐月平均值变化来看,1月、2月、12月氨氮超标,其余月份基本达标,高锰酸盐指数污染较轻,仅1月略超标,见图3.4。  图3.3 淮河干流各断面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  图3.4 淮河干流逐月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值变化 2)入淮支流 选择颍河范台子、涡河怀远、淠河大店岗、西淝河凤台闸、东淝河寿县和茨淮新河上桥6个支流入淮口断面评价分析。结果表明,Ⅱ类水占总测次的9.9%,Ⅲ类38%,Ⅳ类15.5%,Ⅴ类12.7%,劣Ⅴ类23.9%。涡河入淮口污染较重,其他支流主要受氨氮污染。与功能区水质目标相比,淠河大店岗水质达标率最高,东淝河寿县最低。东淝河为调水保护区,水质目标为Ⅱ类,现状水质多为Ⅲ类。 表3.3 2003年项目区水质达标情况 河流 测站名称 水质 目标 达标率 %  淮河 鲁台子 Ⅲ 83.3   凤台大桥 Ⅲ 50.0   田家庵 Ⅲ 0.0   淮南大涧沟 Ⅲ 25.0   马头城 Ⅲ 58.3   蚌埠闸 Ⅲ 41.7  颍河 范台子 Ⅳ 50.0  淠河 大店岗 Ⅳ 83.3  西淝河 凤台闸 Ⅲ 33.3  东淝河 寿县 Ⅱ 16.7  涡河 怀远 Ⅲ 33.3  茨淮新河 上桥 Ⅲ 63.6  注:支流选择入淮口测站作为代表站。   (2)历年水质变化情况 以2000~2003年的实测资料分析水质历年变化情况,考虑到论证区主要污染因子是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选择资料系列长且具有代表性的6个断面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见图3.5和图3.6。  图3.5 主要断面CODMn达标率逐年变化  图3.6 主要断面氨氮达标率逐年变化 可以看出,2003年淮河王家坝断面和涡河怀远断面CODMn水质达标率偏低,其余断面达标率基本在60%以上。各年氨氮达标率总体低于CODMn达标率。 3.3.5 水温 淮河淮南段2001~2003年多年平均水温为17.5℃,最大值在29~31℃之间,一般出现在7、8月份;最小值在2~7℃之间,一般出现在12~3月份,2001~2003年各月平均水温见表3.4。 表3.4 取水河段2001~2003年各月平均水温 单位:℃ 月份 年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最大 最小 平均  2001 8 4.8 12 15.5 21 25 31 31 28 20 17 8.5 31 4.8 18.5  2002 8 6 9.7 18.5 16 28 29.2 28 28 21.5 16 5 29.2 5 17.8  2003 7 5 5 15 20 26 24.5 26.5 25 19 15 6 26.5 5 16.2   3.4 区域现状供用水调查 3.4.1 水利工程概况 (1)淮南市水利工程 在淮南市境内,淮河的支流有窑河、东肥河等,其境内湖泊主要有瓦埠湖、施家湖、钱家湖、十涧湖、高塘湖、湖大涧及蔡城塘等,它们与境内老龙眼、泉山、罗山、乳山、丁山和南塘6座水库,以及与大通、谢家集和八公山矿区采煤塌陷湖共同构成淮南市当地地表水资源利用工程。 窑河是淮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长丰县孔店乡杨孜村南侧,流经长丰、定远、凤阳县和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于怀远县新城口镇入淮河,全长30.8 km,属湖泊性河流。窑河闸以下河槽平均河宽为50 m,水深3~5 m,虽集水面积不大,但与淮河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当河水位较低时,附近浅层地下水补给河水。 高塘湖是窑河闸以上的水域,为淮河的旁侧湖泊,地跨长丰、定远、凤阳县及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主要功能是淡水养殖,其水位及蓄水量受到窑河闸的控制。在最低水位15 m时,高塘湖处于干枯状态,在蓄水位17~18 m时,其水深3 m左右,蓄水量在0.6~1.1亿m3,水域面积为42~56 km2。 蔡城湖是高塘湖的旁侧湖泊(两湖水体相连),位于长丰县孔店乡和淮南市大通区淮丰乡境内,湖水面积为3.04 km2,其中在淮南境内的水域面积约为0.28 km2。 湖大涧属淮河的旁侧湖泊,位于淮南市大通区洛河镇西端,水域面积为0.59 km2,主要靠降雨补给。 十涧湖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北端,汛期时淮河洪水下泄,比降大,激流冲击形成沉溺式河谷,因防汛需要,筑起拦洪大坝,故而形成2.25 km2水域面积的湖泊。湖水以降雨补给及浅层地下水的补给为主,汛期也接受淮河水的直接或间接补给。 钱家湖位于淮南市八公山新庄孜煤矿工业广场北端,属淮河的旁侧湖泊,湖水与该煤矿塌陷湖水域基本连成一体。湖西北部为浅水区,东北部为深水区(平均水深2 m左右),湖面面积约0.21 km2,(不含采矿塌陷水域),蓄水量约40万m3,以大气降雨补给为主。 东淝河为淮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肥西县紫蓬山,流经肥西、淮南、寿县,并于寿县东津乡赵台孜和罗郢孜村之间入淮河。其在淮南境内的河长6.3 km,平均河宽50 m,平均水深5 m。 瓦埠湖位于东淝河下游,属淮河的旁侧湖泊,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南端,跨长丰、寿县和淮南市,淡水养殖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汇入瓦埠湖的河流有东淝河和瓦埠河,其水质水量主要取决于东淝河来水。 施家湖属瓦埠湖的旁侧湖泊(二水体相连),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刘莹孜村境内,水域面积2.34 km2。 淮南市现有6座水库,总库容约422万m3,其中以泉山水库为最大,老龙眼水库、乳山水库次之,其余各水库库容相对较小。 东部的采矿塌陷湖主要在已报废的大通矿区,西部采矿塌陷湖较多,分布于李郢孜、谢家集和八公山矿区。根据初步统计,总塌陷水域400万m2之多,水深一般在2~13 m之间。到目前为止,开发利用塌陷水域占总塌陷水域40%以上。塌陷湖一方面接受地面汇水,另一方面接受部分矿井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 (2)蚌埠市水利工程 蚌埠市(含三县)有中型水库1座,总库容2530万m3,兴利库容1000万m3;小型水库42座,总库容1346万m3,兴利库容1000万m3;塘坝2083处,库容4120万m3,兴利库容1494万m3;可控制河湖沟45处,总库容4.972亿m3;现有电灌站628处,一级站设计提水流量523.79 m3/s。 在蚌埠市境内,除淮河水之外,可为蚌埠市供水的周边水源有天河、芡河和四方湖等湖泊洼地以及淮河北岸地下水等。此外,还可利用新集站通过怀洪新河向蚌埠闸上翻水以及从凤阳山水库通过濠河向蚌埠市提供水源。 天河流域面积340 km2,位于淮河南岸,蚌埠市西南,距蚌埠市区约10 km,发源于淮南的朱家山与凤阳县猴洼,流经凤阳、怀远、蚌埠市郊区,于涂山南侧汇入淮河。天河洼水位为15.5~16.5 m(16.5 m为考虑天河养鱼的水位,一般农业用水水位为16.5 m,在水位低于16.5 m的情况下,停止农业用水,城市供水水位可以用到15.5 m)。天河洼正常蓄水位16.5 m时相应库容为1500万m3,死水位15.5 m时相应库容为400万m3。 芡河位于淮河以北、蚌埠市西北,发源于利辛,介于淮河、涡河和茨淮新河之间,属平原坡水区,流经蒙城、怀远,于上桥闸下入茨淮新河,流域面积1328 km2(包括茨淮新河右岸跃进沟78 km2),全长92.5 km,其中怀远县境内长40 km,面积540 km2。流域内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上游一般为26.5 m,下游为20 m,自万福桥以下地势低洼,河面开阔,称芡河洼,距蚌埠市区约20 km。芡河洼最低高程14.0 m,现状蓄水位17.0~17.5 m,17.5 m以下水面面积为42 km2。芡河洼死水位为15.5 m,死库容为1850万m3,正常蓄水位为17.5 m时,相应调节库容为6275万m3。 濠河为淮河的一级支流,地处凤阳县境中部,发源于凤阳山北麓,向北流经临淮关入淮河,全长44 km,流域面积621 km2。濠河属山丘区河流,其上游分东西两支,东支上建有凤阳山水库,西支上建有官沟水库。 凤阳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46 km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0 mm,多年平均径流深298 mm。凤阳山水库兴建于1958年,1978年进行除险加固,现总库容为1.22亿m3。兴利水位为52 m,相应库容为5560 m3,死水位为43.3 m,死库容为420 m3。 蚌埠闸枢纽工程是淮河干流中游最大的枢纽工程。蚌埠闸枢纽工程位于蚌埠市西郊,1958年开工建设,1960年汛末开始蓄水,控制流域面积12.1万km2,是淮南和蚌埠的重要水源工程。工程由节制闸、船闸、水电站和分洪道组成,是一座具有防洪、供水和灌溉,兼顾航运和发电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节制闸全长336 m,28孔,每孔净宽10m,设计过闸流量8850 m3/s;船闸闸室长195 m,宽15.4 m,三级航道,设计通航能力1000t级;水电站装机6×800kw,设计年发电量1974万kw·h;分洪道过水宽度314 m,分洪水位为19.00 m,设计分洪流量1150 m3/s。蚌埠闸正常蓄水位17.5 m,相应蓄水量2.72亿m3,蚌埠闸水位与库容的关系见图3.7。 图3.7 蚌埠闸H (水位)~V(库容)关系图 2000年1月,水利部正式批准蚌埠闸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现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扩建工程节制闸12孔,每孔净宽10 m,设计过闸流量3410 m3/s。蚌埠闸扩建工程运用后,不仅显著提高了泄洪能力,而且为抬高正常蓄水位、有效利用洪水资源、降低因抬高蓄水位而导致的防洪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蚌埠闸的正常蓄水位抬高1 m,则可增加蓄水库容1亿m3,对提高论证区域的供水保证率,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电厂用水的保证率,以及对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4.2 区域取水工程 论证区域位于淮河中游,淮河水是该区域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根据淮南市和蚌埠市的调查资料,论证区域内城市取用淮河水的共有22个取水口,其中淮南17个、蚌埠5个;取水能力163.3万t/d,其中淮南107万t/d、蚌埠56.3万t/d;自来水厂8个,取水能力84.6万t/d;电厂3个,取水能力40.3万t/d(不包括直流式电站退水)。主要取水口分布见图1.1。沿淮农业灌溉站抽水能力为153m3/s。 淮南市取用淮河水的自来水厂有6家,淮南市自来水公司所属的有市一水厂、三水厂和四水厂,这3家水厂位于淮河以南东部,日取水能力为25万m3,实际日平均取水量为20.5万m3,实际取水流量2.37m3/s;化工厂日取水能力16万m3,实际取水日平均15.6万m3,实际取水流量1.8m3/s;淮南矿务局公用事业公司所属望峰岗水厂和李咀孜水厂位于淮河以南西部,日取水能力为9万m3,实际日取水量平均为8万m3,实际取水流量0.93m3/s。电厂日取水能力(不含退水)田家庵电厂20万m3、平圩电厂12万m3、洛河电厂8.3万m3;规划建设洛河电厂二期工程、坑口、风台三大电厂取水流量合计为5.59m3/s。除此之外,有9家企业建有自取水系统直接从淮河取水,日取水能力19万m3,实际取水日平均17.3万m3,实际取水流量2.2m3/s。从总体上分析,淮南市现状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实际取水流量为11.96m3/s。 蚌埠市城市取水主要以淮河蚌埠闸蓄水为主要水源。目前蚌埠市在淮河上取水的有两个水厂,以淮河为水源,设计取水规模为40.8万t/d,其中三水厂为40万t/d,怀远水厂为0.8万t/d;正在建设中的蚌埠四水厂,设计取水规模10万t/d;除了自来水厂外,蚌埠市尚有一部分工矿企业自备水源,大部分取自淮河水,部分用地下水和龙子河水。据调查,全市有自备水源约50家,均为小型给水设施,总取水规模为5万m3/d,详见表3.5。 表3.5 蚌埠闸上主要用水户基本情况表 用水户 设计最低 取水水位(m) 供水能力(万m3/d)    现状 规划  淮 南 市 凤台水厂 <13.00 0.8    一水厂 15.20 5.0    三水厂 14.50 10.0    四水厂 15.00 10.0    望峰岗水厂 15.70 3.0    李咀孜水厂 15.00 5.0    化肥厂 15.00 15.6    平圩电厂 9.00 12.0 7.86   坑口电厂 <13.00  21.6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 <13.00  17.3   淮南煤电基地凤台电厂 <13.00  17.3   洛河电厂 12.00 8.3 8.0   田家庵电厂 12.50 20.0    企业自备水源  17.3    小计  107 72.06  蚌 埠 市 三水厂 14.7 40.0    四水厂 <14.00  10.0   丰原集团 <14.00 10 20.0   企业自备水源  5.5    怀远水厂 <13.00 0.8    国电(孝仪厂址) <13.00  16.3   小计  56.3 46.3   3.4.3 现状供水 根据《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2003年,初步成果)、淮河流域片北方水资源规划成果、《淮河流域片水资源公报》和淮南、蚌埠市供水调查资料分析表明:1997~2000年论证区域内实际总供水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地表水供水量(蓄、引、提)逐年增加,地表水供水量远大于地下水(主要是浅层地下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7~2000年淮河以北地下水平均供水量0.90亿m3,淮河以南地下水平均供水量0.54亿m3。1997~2000年论证区域内实际供水量统计表见表3.6。 表3.6 1997~2000年论证区域内两市实际供水量统计表 单位: 亿m3 年份 区域 地表水供水量 地下水供水量 总供水量  1997 淮南 14.39 0.49 20.00   蚌埠 4.28 0.84    小计 18.67 1.33   1998 淮南 10.88 0.79 16.67   蚌埠 3.92 1.08    小计 14.8 1.87   1999 淮南 15.68 0.64 22.59   蚌埠 5.37 0.90    小计 21.05 1.54   2000 淮南 19.00 0.59 24.83   蚌埠 4.79 0.45    小计 23.79 1.04    3.4.4 现状用水 从区域历年淮河干流实际供水量统计资料分析,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总供水量呈上升趋势,城市用水稳中有升。在城市用水总量中城市一般工业用水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电力工业用水呈逐年增加趋势;生活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分析淮南和蚌埠市1997~2001年自来水供水公司和企业自备水源的供水情况,结果见图3.9,从图中可见,1996年后自来水供水公司的供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企业自备水源的供水量趋于稳定,由自来水公司供给的工业用水量也呈逐年下降趋势,原因有四方面:一是原供水公司供水的部分企业关、停、并、转;二是自备井管理薄弱,居民、企业打井较多;三是由于淮河污染日益加剧,居民生活饮用水大多改用深层地下水;四是企业加强了管理,加大了节水力度。论证区域历年城市用水量见图3.8。  图3.8 论证区域历年城市用水量 1997~2000年论证区域内平均用水量为20.9亿m3,其中农业、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分别占总用水量的52.1%、40.4%和4.9%,其余为农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中电力工业用水量占50.7%,城镇生活用水量中地下水占17.5%,农村生活用水中地下水占88.5%。论证区域1997~2000年用水量见表3.7,区域总用水量稳中有升,其中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所占比例略有下降;工业用水量近几年升幅较大,所占比例有所上升;火电用水占工业用水比例呈增加趋势。  图 3.9 论证区域1990~2001年淮南市、蚌埠市供水量 表3.7 论证区域两市1997~2000年总用水量表 单位:亿m3 年份 城镇生活 工业 农村生活 农业 合计   总用 水量 地下 水量 总用 水量 火电 地下 水量 总用 水量 地下 水量 总用 水量 地下 水量 总用 水量 地下 水量  1997 0.93 0.18 6.80 2.44 0.37 0.45 0.41 11.8 0.37 20.00 1.33  1998 0.96 0.18 6.32 2.40 0.38 0.48 0.44 8.41 0.37 16.16 1.36  1999 0.99 0.20 6.31 2.39 0.42 0.52 0.48 14.8 0.44 22.59 1.54  2000 1.28 0.17 14.4 9.93 0.23 0.65 0.53 8.53 0.10 24.83 1.03   3.4.5 现状供需分析 (1)可供水量 可供水量是指在一定的来水、用水和供水条件下,采用合理的调度运用方式,可以提供利用的水量。可供水量与水资源条件、用水条件、工程设施、水质条件等因素有关。论证区域内淮南蚌埠两市的可供水量分为地表水可供水量(包括淮干过境水)、地下水可供水量和污水回用量。参考1993年淮河流域片水中长期供求计划成果,以其2000年不同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作为现状2000年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保证率50%、75%、95%、97%、99%的可供水量见表3.8。 表3.8 现状论证范围内两市不同保证率下的可供水量 单位:亿m3 保证率 地区 50% 75% 95% 97% 99%  淮南 11.10 12.18 8.42 8.00 7.58  蚌埠 5.90 7.50 5.21 4.95 4.69  合计 17.0 19.68 13.63 12.95 12.27   (2)用水量 根据2003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2000年成果和《淮南市供水水资源规划》、《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分析论证区域内现状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用水总量。 1)生活用水量 ①城镇生活用水量 城镇生活用水量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城镇公共用水和环境用水。根据资料,城镇生活用水量共1.28亿m3。 ②农村生活用水量 农村生活用水包括农村居民用水和牲畜用水。根据资料,区域内农村生活用水量为0.65亿m3。 现状论证区域内生活用水量为1.93亿m3。 2)农业灌溉用水量 论证区域内2000年两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为221万亩。农田分为水田、水浇地和菜田。根据1951~2001年逐旬的田间水量平衡计算,分析该片不同水平年综合灌溉定额及用水量。50%保证率年份1969年代表, 75%保证率年份1988年代表,缺水严重的是1966年,其次是1978年。现状灌区不同保证率综合灌溉定额和用水量见表3.9。 表3.9 区域内现状不同保证率灌溉定额和用水量表 单位: 亿m3 项目 保证率 综合灌溉定额 (m3/亩) 农业灌溉用水量 (亿m3)  50% 401 8.86  75% 450 9.95  95% 450 9.95   3)工业用水量 ①一般工业用水量 现状论证区域内一般工业用水量为4.43亿m3。 ②火电用水量 区域内现有电厂容量为390万kw,其中田家庵电厂、平圩电厂和洛河电厂最大,合计装机319万kw,洛河电厂是循环供水系统,取水量较小,其它为直流供水,从淮河取水后大部分又排入淮河,计算火电用水量时按平均按耗水定额0.8 m3/(s·GW)计算,现有电厂火电用水量为0.65亿m3。 另外考虑现状火电用水时,将现有已取得取水预申请的坑口(田集)电厂、国电(孝仪厂址)、平圩和洛河电厂二期工程和本项目火电用水量计算在内。则现状论证区域内年火电用水量为1.65亿m3。 现状论证区域内工业用水量6.08亿m3。 4)生态环境用水量 针对本项目的用水保证率,论证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用水主要考虑河段内生态最小需水量,即维持河道内最小水深和水量,以维持河道内生物需水、蒸发和渗漏损失水量。 参考国内外有关生态环境水量的计算方法,通常考虑河道正常水深的10%~20%作为生态需水的最小水深,即可维持河道生态需水量。在特别枯水年份,根据蚌埠闸上现状水平年的调节计算结果,蚌埠闸上的最低水位在15m左右,而蚌埠闸上河段的河底高程大多低于10m,河道内水深大多在5m以上,加之蚌埠闸上河段大多数时间都有一定的流速,基本能满足生态需水要求。在枯水期(10~5月),蚌埠闸需经常关闭,蚌埠闸为三级航道,通航标准为保证率97%,关闸后由于船闸过流及闸孔渗流等,尚有一定的下泄流量可部分满足闸下生态用水。 5)用水总量 现状论证区域内不同保证率下用水总量见表3.10。 表3.10 现状论证区域内不同保证率下用水量表 单位:亿m3 用水量 保证率 生活用水量 农业灌溉用水量 工业用水量 总用水量  50% 1.93 8.86 6.08 16.87  75% 1.93 9.95 6.08 17.96  95% 1.93 9.95 6.08 18.04  97% 1.93 9.95 6.08 18.04  99% 1.93 9.95 6.08 18.04   (2)供需平衡分析 现状论证区域内水资源供需平衡是仅考虑了现状条件下的总可供水量和总需水量的平衡,未考虑节水的变化和新水源的开发。根据区域现状水资源平衡的结果,现状水平年的50%和75%保证率条件下,总可供水量都大于总用水量。在95%保证率年份,缺水4.41亿m3,缺水率为24.4%;97%保证率年份,缺水5.09亿m3,缺水率为28.2%,要通过加强节水,加大污水处理回用的力度,有计划的开发洪水资源等措施,来保证区域内生产生活用水。 现状论证区域内不同保证率条件下供需平衡见表3.11。 表3.11 现状论证区域内不同保证率下供需平衡表 单位:亿m3 项目 保证率 总可供水量 总用水量 缺水量 缺水率  50% 17.0 16.87 0 0  75% 19.68 17.96 0 0  95% 13.63 18.04 4.41 24.4%  97% 12.95 18.04 5.09 28.2%  99% 12.27 18.04 5.77 32.0%   3.5 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⑴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调蓄能力不足 淮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剧烈,常常是汛期水多为患,非汛期干旱成灾,论证区域内现有水利工程和湖泊洼地的调蓄能力不足,汛期洪水资源利用困难,缺乏以丰补枯的措施,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不高。 ⑵水污染严重 淮河水污染的状况依然严峻,大量未经处理的污废水直接排入淮河,使枯水期淮河水体污染严重。1994~1995年淮河水体出现长达半年之久的严重污染期,CODMn、NH3-N和BOD等指标严重超标,自来水公司水处理的难度加大,成本大幅度提高,对居民的生活用水构成威胁。 ⑶水管理体制不顺,难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目前水管理体制表现为条块分割、相互制约、职责交叉、权属不清,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节水,管节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回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协调一致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之区域的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缺乏以最优化方法和技术为手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统一规划,难以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⑷水价不合理,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水价也在不断调整,逐步体现出其商品属性和稀缺性。然而,论证区域目前的水价与其缺水形势仍不协调,还没有建立起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的价格体系,未能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良性循环机制,城市用水浪费现象还很突出,部分工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单位耗水量偏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较低;少数企业至今还没有用水计量设施,也未采用任何节水措施,浪费严重。因此,工业用水的节水潜力较大。城市节水管理力度不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处理和回用率偏低。此外,目前本区供水方式是“混灌”、“混排”,优水得不到优用,造成生活饮用水源不足,有待推广分质供水措施。 ⑸水利工程老化,配套设施不健全,农业用水的效率低 区域内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年久失修,其设计规模和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目前,淮南市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比较低,一般渠系水利用系数低于0.6,市内的几座小水库只有南塘水库灌溉面积200 hm2,其余均未发挥效益。 4 建设项目取水水源论证 4.1 论证原则 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办法》要求和有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提出以下原则: ①坚持水利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坚持多水源联合调度开发利用的原则,优先开发当地地表水,适量考虑其他水源。 ③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考虑取水后对其他用水户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现有用水户用水权益影响,坚持影响与补偿平等的原则。 ④注重与已有规划,尤其是与《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淮河干流整治与堤防加固工程规划》、《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淮南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淮南市城区供水工程专项规划》等相协调的原则。 ⑤坚持以下的水资源调配原则,即“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4.2 水源条件分析 据调查,可供拟建项目使用的水源有:①淮河蚌埠闸上河段的地表水水源;②淮南市城市污水净处理回用水源;③调水水源,现就各水源情况概述如下。 4.2.1 地表水水源 蚌埠闸位于蚌埠市西郊,距本建设项目位置约65 km,为淮河上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之一。主要调蓄上游来水,控制流域面积12.1万km2,正常蓄水位17.5m,相应库容2.72亿m3,死水位15.5 m,相应库容为1.43 亿m3。 2000年1月,水利部正式批准蚌埠闸扩建工程初步设计,现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扩建工程节制闸12孔,每孔净宽10 m,设计过闸流量3410 m3/s。蚌埠闸扩建工程运用后,不仅显著提高了泄洪能力,而且为抬高正常蓄水位、有效利用洪水资源、降低因抬高蓄水位而导致的防洪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果蚌埠闸的正常蓄水位抬高1m,则可增加蓄水库容1亿m3,对提高论证区域的供水保证率,尤其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电厂用水的保证率,以及对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蚌埠闸上地表水较丰沛,是淮南和蚌埠两市的农业灌溉、城镇生活和工业的主要取水水源。 4.2.2 淮南市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水源 淮南市城市污水处理厂,位于淮南市淮河南岸,与电厂相隔淮河,已于1997年淮南市计划委员会“关于淮南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开工的批复”中允许开工建设,计划于2010年前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主要收集淮南市河南东部地区(田家庵、大通两区,不包括九龙岗)的工业和生活排污废水,服务面积26.68 km2。管网配套工程建设污水管道总长55 km,并配套建设田寿路、洛河、公园和九龙岗四座中途提升泵站。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削减CODcr总量22.4 t/d。 污水处理采用氧化沟处理工艺,化学除磷系统一次设计,分期实施。2010年一期工程日处理规模为10.0万t,出水可利用水量为6.0~8.0万m3/d,出水水质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可满足电厂用水水质要求。 淮南市污水处理厂与电厂相隔淮河,电厂无法埋设管道从污水处理厂直接取水,而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排入淮河蚌埠闸上,因此水源分析时将污水处理后中水回用水源纳入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一并考虑。 4.2.3调水水源 (1)从蚌埠闸下翻水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p=97%蚌埠闸下水位为10.42m,闸下淮河蓄水量为1亿m3左右。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东线第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12月分别在江苏、山东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将于2008年建成,工程运用后,洪泽湖的正常蓄水位抬高至13.5m,一般可维持在12.0~13.5m,尤其是遇干旱年份,蚌埠闸下的水位将较现状提高1m左右,闸下将增加蓄量0.5亿m3左右,在特殊干旱年份由蚌埠闸下往闸上翻水,可作为电厂的应急水源。 (2)从新集站翻水 在特殊干旱年份,由新集翻水站向蚌埠闸上补水。在干旱年份该站可抽蚌埠闸下河槽蓄水及倒引的洪泽湖水通过张家沟进入香涧湖,沿怀洪新河倒流,灌溉五河、固镇两县农田。如蚌埠闸上缺水,还可在胡洼闸设临时站抽水补充至蚌埠闸上,供城市用水。根据《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成果,新集站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未实施的情况下,可在枯水期向蚌埠闸上供水约1500万m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其应急供水保证率将大大提高。 4.3 地表水源论证 4.3.1 基本资料 根据《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地表水资源论证必须依据实测水文资料系列。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的取水水源为淮河水,取水口位于淮河干流凤台大桥下游200~500m处。论证区沿淮干分别有鲁台子水文站和淮南水位站、蒙城闸水文站、蚌埠(吴家渡)水文站。鲁台子水文站监测项目有雨量、水位、流量、含沙量;淮南水位站监测项目有雨量、水位;吴家渡水文站监测项目有雨量、水位、流量、含沙量。水源论证主要依据鲁台子水文站、蒙城闸水文站、淮南水位站、吴家渡水文站等实测水文资料系列进行分析计算。各站的资料情况见表4.1。 表 4.1 论证区域内水文资料情况表 站名 已收集资料 实测系列 采用系列  鲁台子水文站 水位、流量 1950~2002 1950~2002  淮南水位站 水位 1951~2002 1961~2002  蚌埠闸水位站 闸上、闸下水位 1960~2002 1961~2002  吴家渡水文站 雨量、水位、流量、含沙量 1950~2002 1961~2002  淮南雨量站 旬雨量 1951~2002 1951~2002  蚌埠雨量站 旬雨量 1950~2002 1950~2002  蒙城闸水文站 雨量、水位、流量 1961~2002 1961~2002   4.3.2 典型年选取 论证区典型年的选择综合考虑降水量、蚌埠站天然径流量以及结合面上的旱情和典型年的资料完整情况进行选取。根据蚌埠站1956~2000灌溉年天然径流量进行经验频率分析,1966~1967年、1978~1979年为典型的枯水年,其相应的经验频率分别为96%和98%。故选择1966~1967年和1978~1979年作为调节计算的典型年。 4.3.3 蚌埠闸上水位分析 蚌埠闸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0年非汛期开始蓄水,控制流域面积12.1万km2,是淮南和蚌埠的重要水源工程。蚌埠闸工程运行以来,闸上历史最低水位为14.40m(1965年闸门检修),最高水位为22.41m(1991年),最枯流量小于10m3/s。在枯水期间,闸上水位一般控制在16.00~17.50m,闸下水位一般在12.50~13.50m。 蚌埠闸上水位历年最小值的大小与上游来水量、区间用水量、闸门控制制度等因素有关。对蚌埠闸上1961~2002年的最低水位资料进行分析,蚌埠闸上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非汛期, 但1962年、1963和1965年发大水年份,最低水位分别出现在8月5日、6月28日和7月4日,水位分别为14.81m、14.76m和14.40m,相应下泄流量分别为2100m3/s、1130m3/s和1020m3/s,因此在选取历年最低水位进行经验频率统计时,应选取非汛期最低水位值进行分析。 1961~2002年的非汛期最低水位多年最小值为14.99m,发生在1966年和1978年。97%、99%保证率的年最低水位分别是14.99m、14.92m。历年最低水位系列如图4.1。  图 4.1 蚌埠闸上最低水位过程图 4.3.4 蚌埠闸以上流域径流量和耗水量分析 (1)天然径流量趋势变化分析 根据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成果(2003年),蚌埠闸以上流域1956~2000年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304.9亿m3,最大值649.0亿m3(1956年),最小值为68.2亿m3(1978年),从天然径流量年代变化趋势来看,80年代最高达到336.0亿m3,90年代为最低达274.6亿m3,总体上1956~2000年蚌埠闸以上流域天然径流量变化趋势不明显。1980~2000年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311.4亿m3,比1956~1979年略增加4.07%。蚌埠闸以上天然径流量变化见表4.2,历年天然径流量变化过程见图4.2。 表4.2 蚌埠闸天然径流量年代变化统计 序 号 年 代 平均天然径流量(亿m3)  1 1956~1960 315.8  2 1961~1970 318.1  3 1971~1980 285.5  4 1981~1990 336.0  5 1991~2000 274.6  图4.2 蚌埠闸以上历年天然径流量过程 (2)历年耗水量趋势变化分析 根据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水资源综合调查评价成果(2003年),蚌埠闸以上流域1956~2000年农业、工业和生活多年平均耗水量为46.2亿m3,最大值为77.7亿m3(1978年),最小值为13.0亿m3(1956年),从耗水量年代变化趋势来看, 90年代最高达到55.9亿m3,50年代为最低达23亿m3,总体上1956~2000年蚌埠闸以上流域耗水量变化呈增加趋势, 90年代期间增加缓慢。1980~2000年多年平均耗水量为52.4亿m3,比1956~1979年增加28%。蚌埠闸以上工业、农业和生活耗水量变化见表4.3,历年耗水量变化过程见图4.3。 表4.3 蚌埠闸以上流域工业、农业和生活耗水量年代变化 序 号 年 代 耗水量(亿m3)  1 1956~1960 23.00  2 1961~1970 36.12  3 1971~1980 54.22  4 1981~1990 50.12  5 1991~2000 55.94   图4.3 蚌埠闸以上流域历年耗水量过程 (3)历年实测径流量趋势变化分析 根据蚌埠闸实测径流量统计分析,蚌埠闸1956~2000年下泄水量多年平均为260.7亿m3,最大值为633.7亿m3(1956年),最小值为26.8亿m3(1978年),从实测径流量年代变化来看,总体上1956~2000年蚌埠闸实测径流量变化趋势也不明显。1980年代最高达到290.7亿m3,90年代为最低达220.6亿m3,1980~2000年多年平均实测径流量为261.8亿m3,比1956~1979年略增加0.76%。蚌埠闸实测径流量变化情况见表4.4,历年实测径流量变化过程见图4.4。 表4.4 蚌埠闸实测径流量年代变化 序 号 年 代 实测径流量(亿m3)  1 1956~1960 289.5  2 1961~1970 281.5  3 1971~1980 235.8  4 1981~1990 290.7  5 1991~2000 220.6   图4.4 蚌埠闸历年实测径流过程 4.3.5 来水分析 (1)多年来水量分析 鲁台子站位于蚌埠闸上游116 km处,集水面积88630 km2,占蚌埠闸以上总面积的73%,来水量依据实测径流资料计算。 淮河鲁台子~蚌埠闸区间集水面积32700 km2,鲁台子、蒙城闸~蚌埠闸区间,集水面积为17225 km2,这部分面积占鲁台子~蚌埠闸区间集水面积的52.7%,区间的来水量采用以降水量和径流系数为参数进行计算。 鲁台子站1950~2002年多年实测平均径流量216亿m3,20%、50%、75%、97%和99%频率的年径流量分别为321亿m3、189亿m3、112亿m3、38.4亿m3和32.4 亿m3。根据建设项目对取水的保证率要求,分别对该站1950~2002年共53年系列的日平均流量和旬平均流量进行经验频率统计分析,计算结果为鲁台子站97%、99%保证率的日平均流量分别为37 m3/s、15 m3/s,相同保证率条件下的旬平均流量分别为44m3/s和19m3/s。,不同频率的流量见表4.5。 表 4.5 鲁台子站不同频率的平均流量表 单位:m3/s 频率P(%) 50 75 85 90 95 97 99  日平均流量 284 141 101 80 54 37 15  旬平均流量 303 147 109 87 62 44 19   鲁台子~蚌埠闸区间的退水主要是淮南市和怀远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矿企业的污水排放。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入河排污口实测资料,淮南市2002年每天约有130万m3污水排入淮河,较现状统计的用水量偏大。据淮南市水利局和淮南矿业集团反映,排入淮河的污废水量包含了煤矿矿坑排水和市境内其它水源(如瓦埠湖、地下水等)所产生的污水,实测的污废水量也存在偏大的可能,故在水量平衡分析中,未直接采用实测的污废水量;怀远县每天排入淮干的废污水为3.61万m3。 根据以上分析,论证区域多年平均来水量为251.1亿m3,97%和99%保证率的年来水量分别为40.6亿m3和33.9亿m3,不同保证率的来水量见表4.6。 (2)现状年来水量分析 保证率为98%和96%的现状年来水量为各典型年鲁台子站和蒙城闸实测下泄水量;区间来水量利用降水量(淮南站)和区间径流系数为参数进行计算。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主要以淮南市和怀远县的现状年实测城市排污水。 表 4.6 蚌埠闸上不同保证率年份来水量 单位:亿m3 区域 多年平均 50% 75% 95% 97% 99%  鲁台子来水量 216.0 189 112 67.1 38.4 32.4  区间来水 35.1 26.8 13.0 5.2 2.2 1.5  合计 251.1 215.8 125 72.3 40.6 33.9  (3)规划来水量分析 保证率为98%和96%规划来水量的组成同现状年,根据蚌埠闸上不同年代天然径流量、实测径流量和耗水量成果分析,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和实测径流量90年代比80年代分别减少18.3%和24.1%,多年平均耗水量90年代比80年代增加11.6%,考虑到规划水平年2010年上游和区间用水量还将有所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势必会导致来水量的减少,从本项目用水偏安全角度考虑,初步假设减少15%的来水量,因此规划水平年2010年来水和区间来水按现状年来水扣减15%计算。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考虑2010年需水量比现状年用水有所增加,因此退水量也会有所增加。规划年退水中还包括淮南市污水处理厂以日处理规模10万m3/d的设计处理能力,将处理后的城市废污水排入淮河的水量。 4.3.6 用水量分析 (1)现状用水量 鲁台子、蒙城闸至蚌埠闸区间现状用水主要是农业灌溉、两市工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另外考虑现状火电用水时,将现有已取得取水预申请电厂,以及淮南煤电基地潘集和凤台电厂用水量均计算在内。 论证区域位于淮河中游,淮河水是该区域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主要水源。根据淮南市和蚌埠市的调查资料,论证区域内城市取用淮河水的共有22个取水口,其中淮南17个、蚌埠5个;取水能力163.3万t/d,其中淮南107万t/d、蚌埠56.3万t/d;自来水厂8个,取水能力74.6万t/d;电厂3个,取水能力40.3万t/d(不包括直流式电站退水)。 1)农业用水 本区内沿淮片灌区156万亩,根据《淮干上中游及主要支流下游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研究项目调查成果》(2003.2)中鲁台子至蚌埠闸区间各灌区情况,设计取水能力为477.49m3/s,2000年实际取水量为2.59亿m3,1997~2000年平均取水量3.32亿m3。  图4.5 论证区域农业用水月分配 农业用水采用《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淮南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以及淮南市水利局调查分析成果,农业用水量各月分配的比例按图4.5求得。 2)工业与城镇居民生活用水 两市工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主要为自来水厂供水,主要有蚌埠自来水厂一水厂和三水厂、淮南市自来水三水厂和四水厂、望峰岗水厂、李咀孜水厂以及凤台和怀远县自来水厂,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如田家庵电厂、洛河电厂和凤台水泥厂等自建泵站从淮河取水。根据第三章表3.5中各水厂、现状和规划电厂供水能力情况以及根据《淮南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和《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中成果分析,现状城镇居民生活年用水量为1.28亿m3,现状火电年取水为1.47亿m3,其它工业年取水量为3.15亿m3。另外考虑将现有已取得取水预申请的坑口(田集)电厂、国电(孝仪厂址)、平圩和洛河电厂二期工程,以及本项目和凤台电厂用水量计算在内,火电年取水量将增加3.14亿m3。 (2)规划需水量 1)农业需水量 规划水平年农业灌溉面积有所增长,新增灌溉面积44万亩,农业用水新增水量主要通过节约用水来解决,因此,2010年农业需水量可维持现状不变。 2)工业需水量 ①一般工业需水量 根据《淮南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和《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中成果分析,2010年论证区域内一般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90m3/万元,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8%,经计算,2010年论证区域内一般工业需水量为3.39亿m3。 ②火电需水量 火电需水量同现状年,规划年火电年需水量为4.61亿m3。 3)城镇生活需水量 城镇生活需水量分居民生活用水和公共生活用水。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9‰以内,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根据《淮南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和《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中成果分析,2010年论证范围内淮南城镇人口达到116万人,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定额达到340升/人日,规划用水1.44亿m3;蚌埠市城镇人口98.5万人,城镇生活人均综合用水定额270升/人日,规划用水0.97亿m3;城镇生活需水量共2.41亿m3。 关于蚌埠闸水力发电用水,考虑到水力发电本身耗水量很小,加之电站运行受上游鲁台子来水量、蚌埠闸上水位以及闸上下的水位差控制,即当蚌埠闸上水位在17.2m以上,而且上游鲁台子来水量大于发电流量、闸上、下水位差超过2m时才发电,故需水预测中未包括此部分量,但并不影响调节计算结果。 规划水平年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量见表4.7。 表4.7 规划水平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m3 项目名称 需水量  农业 3.32  工业 一般工业 3.39   火电工业 4.61   合计 8.00  生活 2.41  总计 10.41   4.3.7 蒸发量、渗漏量和船闸用水 对现状年和规划水平年,蒸发量用实测资料进行计算,渗漏量按2mm/d考虑,船闸用水为4.5万m3/d。 4.3.8 调节计算方案 (1)调节计算公式 根据水量平衡原理,调节计算公式为: Vi=Vi-1+Q来+Q退-Q损-Q农-Q工-Q生活-Q电厂 当Vi>V0时,Vi值取V0,则Vi—V0=V弃。 式中:Vi、Vi-1——为第i及i-1旬末调节水库中存储的水量; Q来——当旬上游来水量,Q来=Q鲁台子+Q蒙城闸+ Q区间; Q退——当旬淮南市和怀远县城市排入淮河废污水量; Q损——为旬闸上水面蒸发和河段渗漏损失量; Q农——为旬沿河农业灌溉取水量; Q工——为当旬工业取水量(含规划电厂和自来水厂取水); Q生活——为当旬城镇居民生活取水量; Q电厂——为电厂当旬设计取水量; V0——为闸上的总库容。 (2)典型年调节计算 ①现状年 以旬为计算时段,来水量为典型年鲁台子站和蒙城闸两站实测流量和区间来水量之和;同期降水量用淮南水文站的资料,蒸发量用实测资料进行计算,渗漏量按2mm/d考虑,船闸用水为4.5万m3/d;工业用水分别以现状年蚌埠、淮南两市生活、工业实际用水量(主要为自来水厂供水量)为主,并在现有自来水厂供水的基础上考虑拟规划建设的国电(孝仪厂址)、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坑口电厂、平圩电厂、洛河电厂和蚌埠市自来水四厂等用水;农业用水现状水平年按论证区域内两市沿淮两岸各泵站等取水工程现状取水量进行计算。 ②规划水平年 以旬为计算时段,来水量用典型年鲁台子站和蒙城闸实测流量和区间来水之和的85%,量;降水量、蒸发量和渗漏量同现状年;生活、工业用水规划水平年考虑人口、社会经济的增加将有所增加,并考虑拟规划建设的国电(孝仪厂址)、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坑口电厂、平圩电厂、洛河电厂和蚌埠市自来水四厂等用水;农业用水规划水平年维持现状。 (3)调节计算边界条件 农业用水采用《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淮南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以及淮南市水利局调查分析成果,根据淮南及蚌埠两市枯水期应急供水预案,在蚌埠闸上水位低于16.0m以下时将限制两市的农业用水量,当低于15.5~15.0m时严格控制直至停止农业用水量;当计算水位低于15.5m时,则只保证自来水厂(含规划)和主要工业用水。 调节计算的起调水位采用该时段初实测水位,在汛期闸上水位达汛限水位17.0m时和非汛期闸上水位达正常蓄水位17.5m时,开始弃水。 4.3.9 典型年调节计算结果 (1)现状年 2000年现状年,规划的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取水量3800万m3时,调节计算结果,1966~1967最低计算水位出现在1967年1月下旬,为16.08m,相应蓄水量1.74亿m3;1978~1979年最低计算水位出现在1979年4月上旬,为14.45m,相应蓄水量为1.03亿m3。 典型年1966~1967年、1978~1979年调节计算结果见表4.8和表4.9。 (2)规划水平年 规划水平年调节计算结果, 1966~1967年均在15.50m以上,最低计算水位出现在1967年1月中旬,为15.80m,相应的蓄水量为1.59亿m3;1978~1979年有6个旬计算水位在15.50m以下,其中低于14.00m以下有1个旬,最低计算水位出现在1979年4月上旬,为13.95m,相应的蓄水量为8753万m3。 根据蚌埠闸上蓄水量分析,电厂的用水是有保障的,但在特枯年份电厂在水位15.50的用水保证率约为96%,需采取应急措施。典型年1966~1967年、1978~1979年调节计算结果见表4.10和表4.11。 表4.8 现状年96%保证率(典型年1966~1967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渗漏损失量 合计                         1966.09.下                                 17.09  1966.10.上 0 1908 0 800 2708 1280 356 874 860 45 212 151 3778 24172 23102 0 16.95  中 0 1735 0 800 2535 1280 356 874 860 45 304 142 3861 23102 21776 0 16.77  下 0 1889 0 800 2689 1280 356 874 860 45 148 135 3698 21776 20767 0 16.62  1966.11.上 0 1118 0 800 1918 1280 356 874 560 45 154 126 3395 20767 19290 0 16.39  中 0 1342 1585 800 3727 1280 356 874 560 45 -86 129 3157 19290 19859 0 16.48  下 0 2826 0 800 3626 1280 356 874 560 45 135 131 3381 19859 20104 0 16.52  1966.12.上 213 1760 0 800 2773 1280 356 874 210 45 102 129 2997 20104 19881 0 16.49  中 358 492 0 800 1650 1280 356 874 210 45 -67 121 2819 19881 18712 0 16.30  下 0 1663 0 800 2463 1280 356 874 210 45 -56 119 2827 18712 18347 0 16.24  1967.01.上 0 1687 0 800 2487 1280 356 874 210 45 54 116 2935 18347 17899 0 16.16  中 0 1657 0 800 2457 1280 356 874 210 45 22 113 2900 17899 17456 0 16.08  下 325 2380 0 800 3505 1280 356 874 210 45 44 117 2926 17456 18034 0 16.18  1967.02.上 1464 931 0 800 3195 1280 356 874 210 45 -7 119 2877 18034 18352 0 16.24  中 538 1636 0 800 2974 1280 356 874 210 45 65 119 2949 18352 18377 0 16.24  下 0 2475 0 800 3275 1280 356 874 210 45 -27 122 2860 18377 18792 0 16.31  1967.03.上 0 4982 0 800 5782 1280 356 874 210 45 70 140 2976 18792 21599 0 16.74  中 0 2757 706 800 4263 1280 356 874 210 45 -14 150 2901 21599 22962 0 16.93  下 85 9171 1740 800 11796 1280 356 874 210 45 -30 177 2912 22962 27601 4245 17.50   续表4.8 现状年96%保证率(典型年1966~1967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渗漏损失量 合计                         1967.04.上 1080 14602 878 800 17360 1280 356 874 250 45 -32 177 2950 27601 27601 14410 17.50  中 1245 13764 3634 800 19443 1280 356 874 250 45 -69 177 2913 27601 27601 16530 17.50  下 1200 33143 0 800 35143 1280 356 874 250 45 280 177 3262 27601 27601 31881 17.50  1967.05.上 1092 19449 0 800 21341 1280 356 874 770 45 431 177 3933 27601 27601 17408 17.50  中 239 10947 827 800 12813 1280 356 874 770 45 -36 177 3466 27601 27601 9347 17.50  下 1360 30853 0 800 33013 1280 356 874 770 45 443 177 3945 27601 27601 29068 17.50  1967.06.上 0 5857 0 800 6657 1280 356 874 1540 45 512 177 4784 27601 27601 1873 17.50  中 0 3223 0 800 4023 1280 356 874 1540 45 424 174 4693 27601 26931 0 17.42  下 960 15527 0 800 17287 1280 356 874 1540 45 254 177 4527 26931 27601 12090 17.50  1967.07.上 23269 109814 27465 800 161348 1280 356 874 2210 45 -665 153 4253 27601 23479 161217 17.00  中 11905 147053 0 800 159758 1280 356 874 2210 45 415 153 5333 23479 23479 154425 17.00  下 8901 68645 0 800 78346 1280 356 874 2210 45 403 153 5321 23479 23479 73025 17.00  1967.08.上 3308 30344 0 800 34452 1280 356 874 1962 45 653 153 5323 23479 23479 29129 17.00  中 14682 45118 29713 800 90313 1280 356 874 1962 45 -620 153 4051 23479 23479 86263 17.00  下 18033 122757 0 800 141590 1280 356 874 1962 45 496 153 5167 23479 23479 136423 17.00  1967.09.上 6664 37316 1602 800 46382 1280 356 874 2073 45 49 153 4830 23479 23479 41552 17.00  中 11723 63876 0 800 76399 1280 356 874 2073 45 365 153 5147 23479 23479 71252 17.00  下 2374 29825 0 800 32999 1280 356 874 2073 45 302 177 5107 23479 27601 23770 17.50   表4.9 现状年98%保证率(典型年1978~1979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渗漏损失量 合计                                                           17.50  1966.10.上 0 1622 0 1160 2782 1280 669 944 860 45 149 210 4156 24172 22798 0 16.91  中 0 1475 0 1160 2635 1280 669 944 860 45 139 296 4232 22798 21200 0 16.68  下 0 1606 0 1160 2766 1280 669 944 860 45 130 142 4070 21200 19896 0 16.49  1966.11.上 0 950 0 1160 2110 1280 669 944 560 45 119 146 3763 19896 18244 0 16.22  中 0 1141 1347 1160 3648 1280 669 944 560 45 119 -80 3537 18244 18355 0 16.24  下 0 2402 0 1160 3562 1280 669 944 560 45 118 122 3738 18355 18178 0 16.21  1966.12.上 181 1496 0 1160 2837 1280 669 944 210 45 115 91 3354 18178 17662 0 16.12  中 304 418 0 1160 1883 1280 669 944 210 45 106 -59 3195 17662 16349 0 15.88  下 0 1414 0 1160 2574 1280 669 944 30 45 103 -49 3022 16349 15900 0 15.80  1967.1.上 0 1434 0 1160 2594 1280 669 944 30 45 100 46 3114 15900 15380 0 15.69  中 0 1408 0 1160 2568 1280 669 944 30 45 97 19 3083 15380 14865 0 15.59  下 276 2023 0 1160 3459 1280 669 944 30 45 99 37 3104 14865 15220 0 15.66  1967.2.上 1244 791 0 1160 3196 1280 669 944 30 45 100 -6 3062 15220 15354 0 15.69  中 457 1391 0 1160 3008 1280 669 944 30 45 99 54 3121 15354 15242 0 15.66  下 0 2104 0 1160 3264 1280 669 944 30 45 100 -22 3046 15242 15459 0 15.71  1967.3.上 0 4235 0 1160 5395 1280 669 944 30 45 115 58 3141 15459 17713 0 16.13  中 0 2343 600 1160 4104 1280 669 944 210 45 120 -11 3257 17713 18560 0 16.27  下 72 7795 1479 1160 10506 1280 669 944 210 45 167 -28 3287 18560 25779 0 17.29   续表4.9 现状年98%保证率(典型年1978~1979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渗漏损失量 合计                         1967.4.上 918 12412 747 1160 15236 1280 669 944 250 45 177 -32 3333 25779 27601 10082 17.50  中 1058 11699 3089 1160 17007 1280 669 944 250 45 177 -69 3296 27601 27601 13711 17.50  下 1020 28172 0 1160 30352 1280 669 944 250 45 177 280 3645 27601 27601 26706 17.50  1967.5.上 928 16532 0 1160 18620 1280 669 944 770 45 177 431 4316 27601 27601 14304 17.50  中 203 9305 703 1160 11371 1280 669 944 770 45 177 -36 3849 27601 27601 7522 17.50  下 1156 26225 0 1160 28541 1280 669 944 770 45 177 443 4328 27601 27601 24213 17.50  1967.6.上 0 4978 0 1160 6138 1280 669 944 1540 45 177 512 5167 27601 27601 971 17.50  中 0 2740 0 1160 3900 1280 669 944 1540 45 173 414 5065 27601 26435 0 17.37  下 816 13198 0 1160 15174 1280 669 944 1540 45 177 254 4910 26435 27601 9099 17.50  1967.7.上 19779 93342 23345 1160 137626 1280 669 944 2210 45 153 -665 4636 27601 23479 137112 17.00  中 10119 124995 0 1160 136274 1280 669 944 2210 45 153 415 5716 23479 23479 130558 17.00  下 7566 58348 0 1160 67074 1280 669 944 2210 45 153 403 5704 23479 23479 61370 17.00  1967.8.上 2812 25792 0 1160 29764 1280 669 944 1962 45 153 653 5706 23479 23479 24058 17.00  中 12480 38350 25256 1160 77246 1280 669 944 1962 45 153 -620 4434 23479 23479 72813 17.00  下 15328 104343 0 1160 120832 1280 669 944 1962 45 153 496 5550 23479 23479 115282 17.00  1967.9.上 5664 31719 1362 1160 39905 1280 669 944 2073 45 153 49 5213 23479 23479 34691 17.00  中 9965 54295 0 1160 65419 1280 669 944 2073 45 153 365 5530 23479 23479 59890 17.00  下 2018 25351 0 1160 28529 1280 669 944 2073 45 177 302 5490 23479 27601 18917 17.50   表4.10 规划水平年96%保证率(典型年1966~1967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渗漏损失量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合计      1966.9.下                                 17.09  1966.10.上 0 1622 0 1280 2902 1280 669 944 860 45 149 211 4158 24172 22916 0 16.93  中 0 1475 0 1280 2755 1280 669 944 860 45 140 299 4237 22916 21434 0 16.72  下 0 1606 0 1280 2886 1280 669 944 860 45 132 144 4074 21434 20245 0 16.54  1966.11.上 0 950 0 1280 2230 1280 669 944 560 45 122 149 3769 20245 18706 0 16.30  中 0 1141 1347 1280 3768 1280 669 944 560 45 123 -82 3538 18706 18935 0 16.34  下 0 2402 0 1280 3682 1280 669 944 560 45 123 127 3747 18935 18870 0 16.32  1966.12.上 181 1496 0 1280 2957 1280 669 944 210 45 120 95 3363 18870 18464 0 16.26  中 304 418 0 1280 2003 1280 669 944 210 45 112 -62 3198 18464 17269 0 16.05  下 0 1414 0 1280 2694 1280 669 944 210 45 109 -52 3205 17269 16757 0 15.96  1967.1.上 0 1434 0 1280 2714 1280 669 944 30 45 106 49 3124 16757 16347 0 15.88  中 0 1408 0 1280 2688 1280 669 944 30 45 104 20 3092 16347 15944 0 15.80  下 276 2023 0 1280 3579 1280 669 944 30 45 107 40 3115 15944 16409 0 15.89  1967.2.上 1244 791 0 1280 3316 1280 669 944 30 45 108 -6 3070 16409 16655 0 15.94  中 457 1391 0 1280 3128 1280 669 944 30 45 108 58 3135 16655 16648 0 15.93  下 0 2104 0 1280 3384 1280 669 944 30 45 110 -24 3054 16648 16978 0 16.00  1967.3.上 0 4235 0 1280 5515 1280 669 944 30 45 126 63 3157 16978 19336 0 16.40  中 0 2343 600 1280 4224 1280 669 944 210 45 132 -13 3267 19336 20293 0 16.55  下 72 7795 1479 1280 10626 1280 669 944 210 45 177 -30 3295 20293 27601 23 17.50  续表4.10 规划水平年96%保证率(典型年1966~1967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渗漏损失量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合计      1967.4.上 918 12412 747 1280 15356 1280 669 944 250 45 177 -32 3333 27601 27601 12023 17.50  中 1058 11699 3089 1280 17127 1280 669 944 250 45 177 -69 3296 27601 27601 13831 17.50  下 1020 28172 0 1280 30472 1280 669 944 250 45 177 280 3645 27601 27601 26826 17.50  1967.5.上 928 16532 0 1280 18740 1280 669 944 770 45 177 431 4316 27601 27601 14424 17.50  中 203 9305 703 1280 11491 1280 669 944 770 45 177 -36 3849 27601 27601 7642 17.50  下 1156 26225 0 1280 28661 1280 669 944 770 45 177 443 4328 27601 27601 24333 17.50  1967.6.上 0 4978 0 1280 6258 1280 669 944 1540 45 177 512 5167 27601 27601 1091 17.50  中 0 2740 0 1280 4020 1280 669 944 1540 45 174 416 5068 27601 26553 0 17.38  下 816 13198 0 1280 15294 1280 669 944 1540 45 177 254 4910 26553 27601 9336 17.50  1967.7.上 19779 93342 23345 1280 137746 1280 669 944 2210 45 153 -665 4636 27601 23479 137232 17.00  中 10119 124995 0 1280 136394 1280 669 944 2210 45 153 415 5716 23479 23479 130678 17.00  下 7566 58348 0 1280 67194 1280 669 944 2210 45 153 403 5704 23479 23479 61490 17.00  1967.8.上 2812 25792 0 1280 29884 1280 669 944 1962 45 153 653 5706 23479 23479 24178 17.00  中 12480 38350 25256 1280 77366 1280 669 944 1962 45 153 -620 4434 23479 23479 72933 17.00  下 15328 104343 0 1280 120952 1280 669 944 1962 45 153 496 5550 23479 23479 115402 17.00  1967.9.上 5664 31719 1362 1280 40025 1280 669 944 2073 45 153 49 5213 23479 23479 34811 17.00  中 9965 54295 0 1280 65539 1280 669 944 2073 45 153 365 5530 23479 23479 60010 17.00  下 2018 25351 0 1280 28649 1280 669 944 2073 45 177 302 5490 23479 27601 19037 17.50   表4.11 规划水平年98%保证率(典型年1978~1979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渗漏损失量 合计                                                           17.50  1978.10.上 0 1999 0 1280 3279 1280 669 944 860 45 94 174 4066 27601 26813 0 17.41  中 0 1329 0 1280 2609 1280 669 944 860 45 261 164 4223 26813 25199 0 17.22  下 0 730 0 1280 2010 1280 669 944 860 45 59 151 4008 25199 23202 0 16.96  1978.11.上 0 1411 0 1280 2691 1280 669 944 560 45 -79 145 3564 23202 22329 0 16.84  中 0 3952 0 1280 5232 1280 669 944 560 45 -54 155 3600 22329 23961 0 17.06  下 0 2615 0 1280 3895 1280 669 944 560 45 84 157 3739 23961 24117 0 17.08  1978.12.上 0 1907 0 1280 3187 1280 669 944 210 45 46 156 3350 24117 23954 0 17.06  中 0 1457 0 1280 2737 1280 669 944 210 45 80 152 3379 23954 23312 0 16.98  下 0 1851 0 1280 3131 1280 669 944 210 45 68 150 3366 23312 23078 0 16.95  1979.1.上 0 4 0 1280 1284 1280 669 944 210 45 87 137 3372 23078 20990 0 16.65  中 0 586 0 1280 1866 1280 669 944 210 45 -22 127 3253 20990 19603 0 16.44  下 0 275 0 1280 1555 1280 669 944 210 45 -7 116 3257 19603 17901 0 16.16  1979.2.上 0 1049 0 1280 2329 1280 669 944 210 45 61 110 3319 17901 16911 0 15.99  中 0 14 0 1280 1294 1280 669 944 30 45 85 98 3151 16911 15055 0 15.63  下 0 14 0 1280 1294 1280 669 944 30 45 7 86 3062 15055 13288 0 15.24  1979.3.上 0 201 0 1280 1481 1280 669 944 0 45 -5 76 3009 13288 11760 0 14.86  中 0 2067 0 1280 3347 1280 669 944 0 45 77 78 3093 11760 12014 0 14.93  下 0 122 0 1280 1402 1280 669 944 0 45 -46 68 2960 12014 10456 0 14.50   续表4.11 规划水平年98%保证率(典型年1978~1979年)蚌埠闸上水量调节计算表    单位:万m3  时间 来水量 用水量 旬初蓄水量 旬末蓄水量 蚌埠闸下泄水量 蚌埠闸上调节水位(m)   蒙城闸下泄水量 鲁台子下泄水量 区间来水量 城市排入淮河的废污水量 合计 电厂用水 生活用水 其它工业用水 农业用水 船闸用水 蒸发扣除降水损失量 渗漏损失量 合计                         1979.4.上 0 0 0 1280 1280 1280 669 944 0 45 -23 57 2972 10456 8764 0 13.95  中 0 3550 0 1280 4830 1280 669 944 0 45 58 69 3064 8764 10530 0 14.52  下 0 14005 0 1280 15285 1280 669 944 0 45 -175 148 2911 10530 22903 0 16.92  1979.5.上 991 9944 0 1280 12215 1280 669 944 770 45 11 153 3872 22903 23479 7768 17.00  中 3016 36683 0 1280 40979 1280 669 944 770 45 -21 153 3840 23479 23479 37139 17.00  下 1410 12946 0 1280 15637 1280 669 944 770 45 459 153 4320 23479 23479 11316 17.00  1979.6.上 0 4257 0 1280 5537 1280 669 944 1540 45 188 153 4819 23479 23479 718 17.00  中 0 1726 0 1280 3006 1280 669 944 1540 45 192 141 4811 23479 21673 0 16.75  下 0 8422 6874 1280 16576 1280 669 944 1540 45 -117 153 4514 21673 23479 10256 17.00  1979.7.上 2613 11456 18558 1280 33907 1280 669 944 2210 45 -592 153 4709 23479 23479 29198 17.00  中 23431 124334 1523 1280 150568 1280 669 944 2210 45 -29 153 5272 23479 23479 145295 17.00  下 26636 130994 0 1280 158911 1280 669 944 2210 45 199 153 5500 23479 23479 153410 17.00  1979.8.上 12368 54390 0 1280 68038 1280 669 944 1962 45 250 153 5303 23479 23479 62735 17.00  中 14430 40223 9729 1280 65662 1280 669 944 1962 45 -217 153 4836 23479 23479 60825 17.00  下 5568 37190 0 1280 44038 1280 669 944 1962 45 118 153 5171 23479 23479 38866 17.00  1979.9.上 9193 76781 10871 1280 98125 1280 669 944 2073 45 -313 153 4851 23479 23479 93274 17.00  中 31704 164800 0 1280 197784 1280 669 944 2073 45 -9 153 5155 23479 23479 192629 17.00  下 20998 230969 0 1280 253247 1280 669 944 2073 45 177 177 5365 23479 27601 243760 17.50   4.4 调水水源分析 4.4.1 从蚌埠闸下翻水 (1)水量分析 取蚌埠闸下1961~2002年共42年的历年最低日、旬平均水位资料系列进行频率分析。经分析,20%、50%、75%和97%保证率最低日平均水位分别为12.28m、11.62m、11.05m和10.42m;20%、50%、75%和97%保证率最低旬平均水位分别为12.63m、11.89m、11.36m和10.45m。见表4.12。 蚌埠闸以下至洪泽湖河段蓄水量计算采用《淮河中游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1998年)研究成果,河道蓄量计算公式为: W=320.71H2-2894.1H+5742.4 式中:W—河道主槽库容,万m3; H —蚌埠闸下水位,m。 表4.12 蚌埠闸下不同保证率最低日平均水位 单位:m 保证率 20% 50% 75% 97%  日平均水位 12.28 11.62 11.05 10.42  旬平均水位 12.63 11.89 11.36 10.45   当保证率P=97%时,蚌埠闸的下泄水量Q=0,相应水位H=10.42m,相应蓄量为1.04亿m3。目前闸下区域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量约4500万m3/a,折合日用水量约为12万m3,在保证率为97%时即使在完全扣除闸下区域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条件下,也仍有一定的水量剩余。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东线第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12月分别在江苏、山东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将于2008年建成,工程运用后,洪泽湖的正常蓄水位将控制在13.0~13.5m,尤其是遇干旱年份,蚌埠闸下的水位将较现状提高1m左右,闸下将增加蓄量0.5亿m3左右,届时则更加提高了从闸下翻水作为电厂应急水源的保证率。 因此,建议电厂在特枯年份从蚌埠闸下翻水作为应急水源,考虑该处暂无翻水站,在需翻水时应与当地主管部门协调,设临时抽水站,水量、水费分摊应有蚌埠、淮南两市市政府协商处理。 4.4.2 从新集站翻水 根据《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中增加应急水源分析,在特殊干旱年份,建议由新集翻水站向蚌埠闸上补水。该站位于蚌埠闸下与洪泽湖之间淮河左岸张家沟口,距蚌埠闸40~50km,设计流量20m3/s。在干旱年份该站可抽蚌埠闸下河槽蓄水及倒引的洪泽湖水通过张家沟进入香涧湖,沿怀洪新河倒流,灌溉五河、固镇两县农田。如蚌埠闸上缺水,还可在胡洼闸设临时站抽水补充至蚌埠闸上,供城市用水。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未实施的情况下,在特别干旱年份洪泽湖的水质和水量均难以保证,新集站水源仍以淮河槽蓄水为主,由于水量有限,加之输水线路较长,沿途农业用水量大,翻水入蚌埠闸上后涉及淮南、蚌埠两市水量、水费分摊等问题,管理比较复杂,新集站仅能作为特别干旱年份的应急水源。根据《蚌埠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报告》成果,新集站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未实施的情况下,可在枯水期向蚌埠闸上供水1500万m3。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其应急供水保证率提高。 4.5 取水可靠性分析 (1)实测水量、水位分析 根据来水量、蚌埠闸上水位、蓄水量分析,考虑淮南、蚌埠两市工业、城市和农业用水的要求,在丰水年期和平水年期,蚌埠闸上可利用水量均满足该电厂用水要求;对于97%和99%保证率条件的特枯水年,蚌埠闸上的蓄水量可满足电厂用水量,但考虑到目前蚌埠闸上拟建的电厂较多以及现状用水、蚌埠闸死水位以及来水量、蓄水量的年内分配不均的实际情况,对于特枯年份电厂应考虑采取应急措施,以进一步提高电厂用水的保证率。 (2)调节计算结果分析 1)根据现状典型年调节计算结果分析,保证率为96%时蚌埠闸水位在15.50m以上,保证率为96%时蚌埠闸水位则在15.50m以下,为14.45m,相应蓄水量为1.03亿m3。 2)根据规划水平年(2010年)不同方案组合情况下典型年调节算结果,在保证率98%和96%时,在按农业用水调度原则限制农业用水的情况下,尽管闸上蓄水量可以满足电厂用水要求,但电厂用水后部分旬蚌埠闸上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在死水位以下旬约占19%左右。因此,在规划水平情况下,特枯年份需采取用水应急措施,以保障电厂的用水要求。 淮南市政府已经同意(淮府秘[2004]26号)规划建设的潘集电厂在15.5m以下取水,可以满足97%和99%保证率的用水量要求。因此,电厂的取水是有保障的。 (3)不同方案风险组合分析 由于在现状年和规划水平年调节计算中,鲁台子和蒙城闸下泄量受到上游用水的影响,论证区用水同样会因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而存在不确定因素,因此,在可能出现的不同来水、用水情况下电厂用水保证程度如何,需进行风险分析,即对不同规划来水和不同规划用水按不同的组合进行分析。本次以旬为计算时段,在来水量用鲁台子站和蒙城闸实测总流量的85%和90%情况下,以及在规划用水量增加10%和15%的情况下进行风险组合分析,不同方案调节计算结果见表4.15。 表4.15 典型年多方案组合分析 典型年 在规划水平年来水、用水情况的基础上发生下列情况 死水位以下旬数 蚌闸上     最低水位 (m) 蓄水量 (万m3) 出现时间  1978-1979年 来水量减少10%,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0% 7 13.00 6437 1979年4月上旬   来水量减少10%,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5% 7 12.83 6093 1979年4月上旬   来水量减少15%,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0% 7 12.98 6396 1979年4月上旬   来水量减少15%,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5% 7 12.74 5918 1979年4月下旬  1966-1967年 来水量减少10%,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0% 10 14.92 11980 1967年1月中旬   来水量减少10%,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5% 12 14.69 11121 1967年1月中旬   来水量减少15%,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0% 14 14.66 11013 1967年1月中旬   来水量减少15%,用水量为规划年用水量增加15% 14 14.46 10323 1967年1月中旬   由表可见,相同来水情况下,增加用水时最低水位有所降低,限制农业用水量有所加大;相同用水情况下,减少来水量时最低水位也有所降低,限制农业用水量也有所加大。因此在规划水平年,电厂取水风险大于现状。 (4)抬高蚌埠闸上正常蓄水位 目前蚌埠闸已经扩建完成,使蚌埠闸正常蓄水位将由目前的17.50m抬高到18.00m或18.50m成为可能,为进一步分析淮河取水水源供水保证程度,对规划水平年蚌埠闸上不同正常蓄水位情况下,各典型年规划来水量与规划需水量进行调节计算,同时各典型年现状来水量与现状用水量进行调节计算结果作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详见4.16和表4.17。 从表中可见,当蚌埠闸上正常蓄水位增加时,对应于相同来水和用水情况下,同时出现在15.50m以下旬数也有所减少,蚌埠闸上正常蓄水位至18.50m时,则最低水位均在15.50m以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厂从淮河蚌埠闸上取水的保证率。 表4.16 典型年(1978~1979年)不同正常蓄水位组合分析 正常蓄水位 (m) 不同水平年 死水位 以下旬数 蚌埠闸上     最低水位 (m) 蓄水量 (万m3) 出现时间  17.5 现状 5 14.45 10290 1979年4月中旬   规划 6 13.95 8753 1979年4月上旬  18.0 现状 1 15.32 13635 1979年4月上旬   规划 4 15.00 12294 1979年4月上旬  18.5 现状 0 16.23 18302 1979年4月上旬   规划 0 15.92 16555 1979年4月上旬  表4.17 典型年(1966~1967年)不同正常蓄水位组合分析  正常蓄水位 (m) 不同水平年 死水位 以下旬数 蚌埠闸上最低水位情况     最低水位 (m) 蓄水量 (万m3) 出现时间  17.5 现状 0 16.08 17435 1967年1月中旬   规划 1 15.80 15925 1967年1月中旬  18.0 现状 0 17.25 25456 1967年1月上旬   规划 0 16.93 22953 1967年1月中旬  18.5 现状 0 17.81 30512 1967年1月中旬   规划 0 17.55 28051 1967年1月中旬   (5)翻水补水措施 考虑特枯年份采取从蚌埠闸下翻水或从新集站翻水作为应急水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蚌埠闸上其它用水户用水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南水北调实施后,则更加提高了电厂用水的保证率。 (6)南水北调工程补水措施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准,东线第一期工程已于2002年12月分别在江苏、山东开工建设。按照规划,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将于2008年建成,工程运用后,洪泽湖的正常蓄水位将控制在13.0~13.5m,这将为沿淮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提供可靠的水源,尤其是遇干旱年份,蚌埠闸下的水位将较现状提高1~2m,弥补了因闸上用水增加而减少下泄水量对闸下用水的影响,也为蚌埠、淮南特旱年份应急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可有效提高论证区域的用水保证率。 4.6 项目取水口合理性分析 4.6.1 水位分析 根据淮南站和蚌埠闸上历年实测水位资料分析,淮南站汛期水位高于蚌埠闸上水位,在非汛期两站的水位几乎接近,故可直接采用蚌埠闸上历年最低不同保证率水位作为取水口河段的保证率水位, 97%和99%保证率水位分别为14.99m和14.92m。 4.6.2 取水河段河床稳定性分析 (1)地质状况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在淮河干流取水口附近的河段,比较顺直,两岸土质属粘土亚粘土,层次较厚,质地粘重。河床主槽部分土质的概况为:高程11~5m为坚实的重粉质壤土(粉质较少的亚粘土),5m以下为粉细砂夹粘性土。据1982年和1992年实测大断面资料,该段河床最低高程一般为10~5m,处于重粉质壤土范围内,抗冲性较强,河床基本稳定。 (2)水沙特性分析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水资源论证区的范围为淮河干流鲁台子水文站至蚌埠闸区间,根据建国以来的实测泥沙资料(1950~2002年,个别年份未测),对鲁台子和蚌埠(吴家渡)两个水文控制站的泥沙分配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1)输沙量分析 根据实测资料进行统计,鲁台子水文站多年平均(1950~2002年)输沙量为939万t,蚌埠(吴家渡)多年平均(1950~2002年)输沙量为987万t。鲁台子和蚌埠(吴家渡)水文站历年(1950~2002年)输沙量变化情况见图4.6和图4.7。从历年输沙量变化情况图可以看出,输沙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  图4.6 鲁台子水文站历年输沙量变化图 图4.7 蚌埠(吴家渡)水文站历年输沙量变化图 2)含沙量分析 鲁台子站2000、2001和2002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179、0.033和0.107kg/m3,蚌埠站2000、2001和2002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270、0.022和0.218kg/m3。 对1950~2002年系列资料进行统计,鲁台子水文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428kg/m3,蚌埠(吴家渡)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374kg/m3。20世纪各个年代平均含沙量统计情况见表4.18,可以看出含沙量的年代变化呈递减的趋势。 表4.18 不同年代含沙量统计表 单位:kg/m3 年代 鲁台子 蚌埠  50 0.591 0.482  60 0.582 0.461  70 0.503 0.379  80 0.306 0.257  90 0.144 0.135   3)输沙量与径流量的变化分析 ①年际变化 鲁台子和蚌埠站输沙量和径流量历年变化情况见图4.8和图4.9,从图可以看出,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大体是对应的。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鲁台子水文站多年平均(1950~2002年)输沙量为939万t,蚌埠(吴家渡)多年平均(1950~2002年)输沙量为987万t。  图4.8 鲁台子水文站历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图  图4.9 蚌埠(吴家渡)水文站历年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图 ②年内分配 2002年淮河水系属平水年份,以本年度为例对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变化进行分析,2002年鲁台子和蚌埠站逐月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情况见图4.10和图4.11。  图4.10 2002年鲁台子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图4.11 2002年蚌埠站逐月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 图4.10和图4.11表明,2002年的输沙量年内分配亦与径流量年内分配相对应,但其集中程度又较径流为高。输沙量主要集中在6~7月,而径流量则集中在5~8月。 4)断面情况 ①论证区域断面情况 图4.12和图4.13分别为鲁台子和蚌埠水文站不同年份的大断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来,大断面总体上变化不大。 ②取水口附近河段情况 取水口设在凤台大桥至永幸河口之间河段,该河段左岸滩地较宽,最宽处达700m,河底高程由-3.2m(黄海高程,下同)逐渐抬升至10.52m(凤台大桥下游1km左右),且受上游黑龙潭右岸基岩(该基岩向下游逐渐朝河中延伸,类似丁坝)挑流作用及灯草窝往北分流作用,中高水时,取水口段呈微冲状态。该段滩地宽约500m,高程21.0~22.0m。该段主槽河宽240~550m,主槽断面面积为3100~3600m2,该段河道主槽1971至1983年冲刷501m2,1983至1992年淤积193m2,1992至2001年冲刷90m2。取水口附近河段断面情况见附图4.14。 4.6.3 取水口位置合理性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结果和现有入河排污口位置,建设项目初步选定的取水口河段河床基本稳定;附近无大的入河排污口,对现有取水口的影响很小。总体上,可以认为拟定的取水口位置合理。  图4.12 鲁台子站大断面图  图4.13 蚌埠(吴家渡)站大断面图  图4.14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取水口(凤台大桥附近)河段大断面图 5 建设项目用水量合理性分析 5.1 用水过程与水平衡分析 5.1.1 用水过程 根据《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4×600MW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工程为4×600MW超临界机组,采用带自然通风冷却塔的二次循环供水系统(见图5.1)。以淮河水为电厂取水水源。  图5.1 凝汽式燃煤电厂生产过程示意图 从规划水源地引入的水量,一大部分由中央泵房供给凝汽器和辅机冷却水循环系统;一部分经过滤和化学水处理后,供给锅炉补充水系统;其余供给生活和作为其他工业用水。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的用水过程分为循环冷却用水、工业用水、锅炉补给水、生活用水和输煤、冲灰渣用水等五部分,如图5.2所示。 ①循环冷却用水:原水经过循环泵送入汽轮机凝汽器,冷却汽轮机的排气;送入空冷发电机,冷却发电机空气;送入冷却器冷却汽轮机、发电机油系统。回水回到冷却塔,重复使用。 ②工业用水:包括烟气脱硫用水、灰渣泵轴封补给水、锅炉排污冷却水、电液调节器冷却温排水以及其他生产服务用水等。 ③锅炉补给水:原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制成纯水进入生产系统,经除氧、加热、加压,在锅炉中产生具有一定压力和温度的过热蒸气,进入汽轮机做功,汽轮机的排气经过凝汽器冷却成凝结水经凝结泵递回除氧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 ④生活用水:厂内科室用水、绿化用水、食堂用水、浴室用水、厕所用水等。 ⑤输煤、冲灰渣用水:输煤主要利用水处理系统排出的废水,包括澄清、过滤、化学水处理等过程的废水。冲灰渣水利用循环冷却排污水,锅炉排渣为液态排渣,冲灰水用澄清法回收,循环使用。  5.1.2 用水结构和用水量 (1)循环冷却补充水 本项目循环冷却补充用水量为5296 m3/h,其中加氯用水200 m3/h。循环冷却水的补充水量包括冷却塔的蒸发损失、风吹损失和冷却塔排污损失,它们的量分别为3380 m3/h、296 m3/h和1620 m3/h;系统实际耗水3676 m3/h。 冷却塔的蒸发损失水量主要与当地气象条件及冷却塔进出水温差有关,目前无法回收。冷却塔风吹损失与当地风速有关,无法循环利用。以上两项未考虑四季气候变化,取最大可能损失水量。冷却塔排污损失量是根据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来确定的,本项目中这部分水量用于水力冲灰渣。 (2)工业用水 本项目在主厂房内工业水采用闭式除盐水循环冷却系统替代常规工业水采用新鲜水的一次冷却系统,大大减少了工业用水量,该系统耗水40 m3/h。 项目的工业用水主要包括烟气脱硫用水240 m3/h,灰渣泵轴封补给水消耗40 m3/h,电液调节器冷却温排水40 m3/h。 水处理系统用水220 m3/h,其中澄清处理、过滤处理和化学水处理分别耗水50 m3/h、30 m3/h和140 m3/h。外排污水经脱泥处理后被用于输煤。 (3)锅炉补给水 本项目锅炉系统正常耗水500m3/h。锅炉总补水720 m3/h,循环利用220 m3/h,实际消耗500 m3/h,主要是产生工业用汽。锅炉补给水对水质要求较高,生水经除盐后送入锅炉。使用后与锅炉排污冷却水一起汇入过滤处理系统,与一次水混合过滤处理后,一部分入生活管网,大部分循环再次进入锅炉。 (4)生活用水 电厂生活用水主要指厂区内主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内的生活用水,用水量为160 m3/h,外排生活污水140 m3/h,实际耗水20 m3/h。 (5)输煤、冲灰渣用水 输煤系统用水220 m3/h,外排废水140 m3/h,实际耗水80 m3/h。冲灰渣用水对水质无特殊要求,因此采用冷却塔排污水和水处理系统的排污水,且大部分消耗掉无法回收。水力冲灰渣系统补水1620 m3/h,冲灰系统耗水主要有蒸发、下渗及损耗。 其他服务用水包括主厂房及其它建筑地面冲洗水、汽车冲洗水、道路喷洒水等。生产服务用水460 m3/h,实际消耗60 m3/h,其余污废水外排。 5.1.3 水量平衡分析 在全厂水务管理和水量平衡中贯彻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处理回收、综合利用和重复使用原则基础上,根据上述用水情况分析确定的各系统补给水量见表5.1。 表中所列数据为正常连续用水量和耗水量,耗水量与排水量之和为电厂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后的正常连续补水量,不包括机组启动、检修等非正常工况水量。 总取水量为6996 m3/h,其中生产用水6836 m3/h,占总用水量的97.7%;生活用水160 m3/h,占2.3%。 表5.1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4×600MW工程补给水量表 序号 用水项目 用水量 m3/h 回收量 m3/h 排水量 m3/h 耗水量 m3/h 备注  1 冷 却 塔 冷凝器循环冷却水 215400 215400     2  开式循环水水冷却器 20340 20340     3  冷却塔蒸发损失 3380   3380   4  冷却塔风吹损失 296   296   5  冷却塔排污 1620 1620   回收用于冲灰渣用水系统  6 灰场 冲灰渣用水系统 3600 1980  1620 经中和处理后本系统回用  7 水 处 理 澄清处理排污 50 50   用于煤场喷淋、 栈桥冲洗  8  过滤处理排污 30 30     9  化学水处理排污 140 140     10 煤场 煤场喷淋 120 40  80 经煤水分离后本系统回用  11  煤场废水外排 140  140    12 工 业 用 水 碎渣轴封补给水 40   40   13  电液调节器冷却水 40  40    14  生产服务用水 460  400 60   15  烟气脱硫用水 240  160 80   16  加氯用水 200    在冷却塔中消耗  17  锅炉排污冷却水 300 300     18 锅炉 锅炉补给水 720 220  500 用汽、泄漏等消耗部分  19  闭式循环冷却系统补给水 40   40   20 生活 用水 生活用水耗水 160  140 20   合计 247316 240120 880 6116   平均取水量 6996 m3/h =1.943 m3/s=0.81m3/s·GW  平均耗水量 6116 m3/h =1.70 m3/s   5.2 用水指标合理性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火力发电厂节水导则》(DL/T783-2001)条款,火力发电厂节约用水的整体水平一般采用全厂发电水耗率和全厂复用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⑴设计用水指标分析 ①机组设计发电水耗率(又称全厂装机水耗率) 工程4×600MW机组设计新鲜水消耗量(即设计从水源总取水量减去排水量)6116 m3/h,机组设计额定总发电装机容量为2.4GW。设计发电水耗率为:  工程设计全厂发电水耗率为0.71 m3/(s·GW)。与“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新建或扩建凝汽式电厂,采用淡水循环供水系统,设计全厂发电水耗率不应超过0.80 m3/(s·GW)”的指标相比,满足其规定的指标水平0.60~0.80 m3/(s·GW)。 ②设计全厂复用水率 工程4×600MW机组设计全厂复用水量240120 m3/h(全年春秋季平均),设计全厂总用水量247316m3/h。机组设计全厂复用水率:  工程机组设计用水系统的复用水率达到了97.1%,与“单机容量为125MW及以上新建或扩建凝汽式电厂,全厂复用水率不宜低于95%”的指标相比,高于其规定的指标水平。 ③循环水利用率 工程4×600MW机组设计冷却系统循环水量237360 m3/h,冷却循环系统总用水量为241036 m3/h,循环水重复利用率为:  设计冷却系统水的循环利用率高达98.5%,高于我国一类城市冷却水循环利用率2010年达到95~97%的指标要求。 ④新水利用率 工程4×600MW机组设计取用新水量6996 m3/h,整个用水过程废水均经过处理再利用,约有880 m3/h多余水排出。新水利用率为:  新水利用率为87.4%,说明机组废污水还有部分未回用,仍有节水改造潜力。 ⑤新水损失率 工程4×600MW机组设计取用新水量6996 m3/h,设计全厂总用水量247316 m3/h,系统废水排放量为880 m3/h。新水损失率为:  工程新水损失率为2.47%,也较低。 ⑵其他指标 冷却塔蒸发损失量为3380 m3/h,冷却蒸发损失率1.37%,尚未达到二次循环冷却塔一般为1.2%的要求。 风吹损失量为296 m3/h,风吹损失率约为0.12%,低于有收水器的风吹损失率0.2%的规定要求,但尚未达到好的收水器的风吹损失率0.1%的标准。 循环水排水损失量为1620 m3/h,循环水排水损失率约为0.66%,低于循环水排放损失率1.0%的规定要求。循环水的浓缩倍率为4,高于《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所规定的循环水浓缩倍率2010年达到3~3.5的指标要求。 目前,我国有些省(市)己颁布实施(试行)用水定额,现将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的用水指标与国内同行业的部分省市各项指标比较(表5.2)。本项目的用水水平已经超过《工业节水“十五”规划》要求的2005年循环冷却电厂平均水平,节水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仍具有进一步节水的潜力。 表5.2 火电行业取水指标比较表 名 称 取水指标 (m3/104kw·h) 工业用水重复 利用率(%) 备 注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 29.16 97.1   1999年循环冷却电厂平均水平 41.3 95   规划2005年循环冷却电厂平均水平 29.9 96 节水  规划2010年循环冷却电厂平均水平 33.12    北京市部分行业用水定额(发电行业) 68.5  试行  黑龙江省行业用水定额(发电行业) 128 93 试行  河北省用水定额(发电行业) 25.2 97 试行  河南省用水定额(发电行业) 46  试行  山西大同第二发电厂 35.25 97.7    5.3 节水潜力与节水措施 5.3.1 节水潜力分析 本项目每小时取水量为6996 m3,其中退水880 m3/h,耗水指标为0.708m3/s·GW符合《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但与规范规定的下限相比,尚有0.11m3/s·GW的节水潜力。 若采取循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减少一半冷却塔排污水量,冲灰系统补充水量由整个系统外排水量补充,每小时可节水约800 m3。耗水指标降为0.62 m3/s·GW。 在采用上述节水措施后,采取更优的水循环使用措施,将冷却塔排污水处理后用于其它用水系统中,同时冲灰渣系统采用浓浆输灰技术,将现在规划的外排水量用于输灰,则可能节水约1600 m3/h,耗水指标可降为0.52m3/s·GW。 5.3.2 节水措施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为进一步节约用水,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降低电厂工艺系统耗水量 火力发电厂是工业用水的大户,而在火力发电厂中耗水量大的部分是汽轮机排汽冷却水系统,本项目约占全厂用水量的76%。冷却塔的耗水主要是蒸发损失、风吹损失和排污。 蒸发损失水量主要与当地气象条件及冷却塔进出水温差有关,目前尚未有效回收。采用高压电场荷电降低蒸发水水耗的新技术后,可降低冷却塔蒸发水耗的60%以上。 风吹损失在采取除水器和挡风板等措施后可有效降低。 冷却塔排污水量是根据循环水的浓缩倍率来确定的,采取循环冷却水高浓缩节水技术后,可有效降低项目的用水指标和耗水指标。 在冲灰渣用水系统中,采用浓浆输灰技术代替稀浆输灰、干除渣代替水力除渣等节水技术,同时加强系统的节水管理以减少耗水量。 输煤系统和锅炉房的积尘清扫采用气力真空吸尘与水力清扫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水的用量。 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和设备选择,尽量保证以化学除盐水为补给水的锅炉正常排污率不超过1%。锅炉连续排污水用循环水通过冷却器冷却后回收至化学水处理站重复使用。 热力系统要具有高度严密性,加强对生产和生活用汽、用水的管理,使全厂汽水损失率低于锅炉额定蒸发量的1%。 (2) 减少外排水量 从图5.2可以看到,本系统外排水量达880 m3/h,各种污废水经处理后的再使用既可节约新鲜水、又可解决废水排放产生的污染问题。 1)生活污水经生活污水处理站二级生化处理后,可用于绿地浇洒用水。 2)提高工业用水的回收率,做到主厂房外无工业废水排放。如电液调节器冷却水、烟气脱硫用水、锅炉化学水处理废水、生产服务用水中的油库区含油废水、地面冲洗水、汽车冲洗水等,全部收集集中处理后,复用于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输煤系统冲洗、除尘、煤场喷淋,以及水力冲灰渣系统的冲渣、除灰等服务用水。 3)厂区含煤废水汇集至煤水处理间,经处理后回收至复用水池,使含煤废水不外排,满足环保要求。 (3)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1)除了辅机冷却水循环使用外,除灰系统的渣水循环冷却器、空压机冷却水、冷干机冷却水也采用循环冷却方式汇入循环水系统。刮板捞渣机改用渣水循环冷却器闭式循环,用循环水进行开式循环冷却。 2)主厂房集控室空调的制冷设备选用水冷式冷水机组,冷却水系统采用循环方式重复使用。 3)为了便于处理和利用各类非经常性排放的废水,可以利用煤矿现有塌陷区蓄积和自然净化处理后供循环使用。 (4) 合理设置计量监控系统 为保证对各类不同水质的供排水系统进行水量监测和控制,系统中配置必要的流量计和水位控制阀等计量控制措施,以便在运行中加强监督和管理。 如果建议的节水措施都能在设计中落实,按0.6~0.7m3/s·GW取水指标计算,则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4×600 MW发电机组的年用水量应可降至2850~3350万m3(按5500小时计)。 5.4 建设项目的合理用水量 综上分析,项目用水工艺合理,间接冷却水循环率、冲灰水回用率、重复利用率、单位产品取水量等主要节水考核指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达到或基本接近同行业先进平均水平。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每1000MW耗水量平均为0.71 m3/s,低于《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所规定的“2010年单机组容量为200~600MW,每1000MW耗水量应小于0.92 m3/s”的指标要求。因此,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是节水型电厂系统。 6 建设项目退水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分析 6.1 退水组成概况 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本工程为电厂建设配套设置一套完整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用于收集和处理本期的4×600MW机组及辅助设施排出的各类工业废水。经处理后的废水大多重复利用,少量排水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中的一级标准。退水系统及其组成见用水工艺流程图5.2。 (1)经常性废水 根据该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总报告,在工程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有循环冷却水系统排放的温排水、化学水处理过程中的酸碱废水、除灰渣水和生活污水等。 反渗透预脱盐废水悬浮物含量在150~200mg/L之间。化学除盐废水pH值在2~12之间,悬浮物含量在20~50mg/L,COD约10 mg/L。由微虑装置排水和弱酸离子交换器再生排水产生的废水悬浮物含量在50~100mg/L之间。生活污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为CODCr 、BOD5、 SS。 (2)非经常性废水 空气预热器清洗排水为非经常性废水,每年每台炉要清洗两次,pH值在2~6之间,Fe含量3000mg/L,悬浮物4000 mg/L,COD为1000 mg/L。锅炉化学清洗排水为非经常性废水,每台锅炉每5年清洗一次,pH值在2~12之间,Fe含量1000mg/L,悬浮物3000 mg/L,COD为3000 mg/L。处理后进入中央泵房循环使用。 6.2 污染物排放及达标情况 火电生产一向比较均衡,日内变化与月内变化均较小,对于单位产品来说,其需水量与排污量是一定的。本工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工业废水处理站处理后,大多重复使用。 本工程有两个取水头在淮河取水,合计取水量6996m3/h。其中: 自然通风冷却塔需水量5096 m3/h,经澄清处理进入工业水池加氯用水200 m3/h,共计5296 m3/h。蒸发损失3380 m3/h;风吹损失296 m3/h;排污水量1620 m3/h,作为冲灰渣用水进入冲灰渣用水系统经中和处理反复循环使用,最后全部在灰渣场蒸发渗漏。 脱泥处理、锅炉排污过虑排泥水和化学处理废水排放量为220 m3/h,经输煤用水集水池→煤水分离池→煤厂喷淋栈桥冲洗,损耗80 m3/h,剩余140 m3/h处理废水排入淮河。 生产服务用水包括地面冲刷、汽车冲洗、道路喷洒等,这部分排水主要污染物是SS,经收集沉淀后集中排放,生产服务用水量460 m3/h,其中消耗量60 m3/h,非经常性和经常直接排入淮河量为400 m3/h,主要污染物为SS,基本达标排放。另外,工业水池电液调节冷却水量40 m3/h,pH值略超标,直接排入淮河,但水量较小,影响可忽略不计。 化学水处理量930m3/h,闭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给水40m3/h,750m3/h作为锅炉循环用水,其中530m3/h通过用汽、泄漏消耗掉。该过程产生的化学水处理废水140m3/h,进入输煤水集水池循环利用。 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 、BOD5、 SS,食堂、厕所、浴室等处排出的污染物浓度高的污水将经过生化处理后浇洒绿化。生活管网用水量160m3/h,消耗量20m3/h。服务性生活水排放量100m3/h,直接排入淮河。另有生活污水40m3/h经处理达标后排入淮河。 为尽量消除项目退水对周边水环境的影响,同时避免非正常工况下污水排放对周边水体水质产生破坏性影响,建议本项目在灰厂作适当的防渗措施,以避免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非正常工况下,如机组检修、启动时产生的非经常性排放废水也需经过处理后排放,避免对周边水体产生不利影响。 6.3 退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淮南市环保局已原则上同意本工程的电厂建设。本工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均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尽可能回收重复使用,少量排放废水将处理至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后排放,因此项目退水对水体环境影响很小。 本工程利用水力冲灰方式冲至灰场,灰水在灰场经过充分沉淀后,一般悬浮物含量均能达标,仅pH值有时会出现超标现象。在下阶段工程设计中仍要考虑灰水达标排放措施。 总之,在排入淮河的880m3/h水量中,仅40m3/h的外排水量pH值略超标,60m3/h的非经常性外排水量SS略超标,其余外排水量均能达标排放。本工程按节约用水原则进行全厂水务管理,经采取节水措施和灰场防渗措施后,可避免对周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建议电厂污废水排放采取按工业废水“零排放”标准设计。 7 项目取水对水资源状况和其他用户的影响 7.1 项目取水对淮干径流量的影响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项目以淮河为取水水源,取水口位于蚌埠闸上河段(凤台大桥以下200~500m)。根据鲁台子水文站1950~2002年实测流量资料分析,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6亿m3,50%、75%和97%保证率年径流量分别为189亿m3、112亿m3和38.4亿m3,最大年径流量为525亿m3(1956年),最小年径流量为35亿m3(1966年)。对鲁台子1950~2002年共52年实测最枯月径流量进行频率分析, 97%保证率时的最枯月径流量为0.27亿m3。分析结果见表7.1。 表7.1 鲁台子站不同频率时最枯月平均径流量 频率P(%) 50 75 80 90 92 95 97  径流量(亿m3) 2.52 1.55 1.45 0.87 0.44 0.35 0.27   本项目设计取水流量为1.92m3/s,规划年取水量为3800万m3,约占最小年径流量的1.1%,规划月取水量约占97%保证率月径流量的12%,考虑目前蚌埠闸上规划拟建的电厂有6个,年总取水量约为2.4亿m3,因此规划月取水量约占97%保证率月径流量的57%,本项目与规划拟建的其它电厂取水对淮干径流量的影响较大。 7.2 项目取水对蚌埠闸上、下游水资源状况的影响 (1)项目取水对蚌埠闸上水资源状况的影响 根据规划水平年调节计算结果, 1978~1979年有6个旬计算水位在15.50m以下,1978~1979年有1个旬计算水位在14.00m以下。因此,在特枯年份电厂取水对闸上地表水资源状况会产生一定影响。 (2)项目对蚌埠闸下水资源状况的影响 在丰水年份和平水年份,上游来水较大,项目取水对蚌埠闸下泄水量影响很小。但在枯水年份,尤其是遇类似于1978~1979年和1966~1967年的特枯年份时,本项目建设后年下泄水量比项目建成前减少约5600万m3以上,下泄水量的减少绝大部分发生在汛期,因此在汛期时项目取水使对闸下河槽的泄水有所减少,非汛期时对闸下河槽的泄水影响较小,总体上,本项目取水对蚌埠闸下水资源状况影响较小。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建成,洪泽湖水位的提高,蚌埠闸下的水位也相应抬高1~2m,可以消除这种不利影响。 7.3 对其它用水户的影响 (1)对农业用水的影响 根据淮南及蚌埠两市枯水期应急供水预案,在蚌埠闸上水位低于16.0m以下时将限制两市的农业用水量,当低于15.5~15.0m时严格控制直至停止农业用水量。 当以压缩农业灌溉用水,确保项目用水为条件进行调节计算,结果为1966~1967年有7个旬出现限制农业用水,限制农业用水总量为1260万m3;1978~1979年有8个旬出现限制农业用水,限制农业用水总量为1740万m3,本项目建成前1966~1967年有6个旬出现限制农业用水,限制农业用水总量为1080万m3;1978~1979年有6个旬出现限制农业用水,限制农业用水总量为1350万m3,因此本项目取水保证率96%和98%时造成增加限制农业用水分别为180万m3和390万m3,分别占项目建成前用水量的17%和29%,对农业用水有一定的影响。 (2)对城镇生活用水的影响 淮南、蚌埠两市城镇生活用水以淮河作为主要取水水源,在正常年份淮河水量较丰沛,项目用水对其影响较小;在枯水年份,淮干来水量少,水位低,根据蚌埠闸上各取水工程的设计最低取水水位情况, 1978~1979年最低水位为13.95m时,可影响淮南市一、三、望峰岗和李咀孜水厂,以及蚌埠市三水厂的取水,因此项目用水对其有较大影响。 (3)对一般工业用水户和电厂用水的影响 一般工业用水户的用水量小,对用水的要求不高,1978~1979年最低水位为13.95m时,仅影响淮南市化肥厂的取水水位,因此项目取水对一般工业用水的影响较小;由于各电厂设计最低取水水位均在13.00m以下,对各典型年调节计算水位均在13.00m以上,因此对其它电厂取水影响较小。 (4)对航运的影响 蚌埠闸船闸通航虽不受闸上水位的影响,但受闸下水位的控制,闸下最低通航水位为11.5m。调节计算时首先保证了船闸用水,加之本项目取水后导致蚌埠闸下泄水量有所减少,而对于闸下河槽而言,所减少的这部分水量占闸下河段蓄水量的比重很小,不足以影响到其水位的变化,因此项目取水对航运的影响甚微。 8 对其他用水户影响的补偿方案 根据第4章和第7章分析结果,项目取水在丰水年和一般水平年的对现有用水户的影响很小。在枯水年的枯水期对城镇生活和农业用水均有一定的影响,对一般企业用水影响不大。 ①农业用水户 根据《淮南市城市应急供水预案》(2001年)和《蚌埠市确保城市供水预案》(2001年)和《安徽省抗旱条例》特殊干旱期用水秩序,对农业用水而言,现行用水管理制度规定是当蚌埠闸上水位低于15.5m时,限制蚌埠闸以上淮南、蚌埠两市农业从淮河提取的农灌用水,推广使用旱地龙延长作物抗旱期,压缩农灌用水量,分散打小口井抽取浅层地下水灌溉作物,扩大地下水灌溉面积来满足农灌用水。 因此,在项目建成以后,特枯年份限制直至停止从淮河提取的农灌用水,对农业造成的损失,经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业主必须分摊部分相关费用,对两市市政府积极实施应急补水措施后,业主也必须分摊部分相关费用。 ②城镇生活用水、重点工业用水 根据《淮南市城市应急供水预案》(2001年)和《蚌埠市确保城市供水预案》(2001年),必须首先确保两市蚌埠闸上水厂的正常供水,其次要求确保沿河电厂以及其它骨干企业的用水。针对各取水口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降低自来水厂取水口高程、建喂水站、取水口清淤、开挖引水渠等工程措施,以保证取水通畅;启用现有深井供水,以供居民生活用水;淮南市应立即实施西水东调,铺设望峰岗水厂至铁三处供水干管,实现东、西供水管网联结,增加翟家洼水厂从瓦埠湖的取水量,完成西部老鳖塘向东部城区调水的临时工程;蚌埠市实施从蚌埠闸下及怀洪新河应急调水,首先确保五河新集泵站满负荷向怀洪新河翻水,同时严格限制怀洪新河两岸的农业用水。当蚌埠闸上水位低于15.0m时,在新胡洼闸架设临时泵站向蚌埠闸上翻水,弥补闸上水源的不足,考虑到建设项目的建设周期,待电厂建成运行后,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东线第一期工程到2008年已基本建成通水,届时洪泽湖的正常蓄水位将基本维持在13.5m,蚌埠闸下的水位也相应提高,从闸下翻水则更为有利;蚌埠市对淮河水、天河水、怀洪新河水、地下水等现有水资源实施统一调度。通过建临时泵站、降低水厂取水口高程,洗井、打井等多种措施,充分挖掘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以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用水。 淮南市人民政府以淮府秘[2004]26号文同意将规划新建的电厂纳入淮南市城市供水应急预案范畴,以保障特枯年份电厂的用水。 在项目建成以后,特枯年份对城镇居民生活和其他重点工业企业用水,经由政府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实施应急补水措施后,各用水户(含业主)应分摊部分相关费用。 蚌埠、淮南两市城市应急供水预案以及淮南市人民政府淮府秘[2004]26号文详见附件。 9 水资源保护措施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要求,到2005年底前,在保证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生态流量的情况下,确保淮河干流水质进一步好转,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削减25%~40%。 根据“计划”,在项目区范围内,淮南污水处理工程投资4.4亿元,日处理废水量达20万t;凤台污水处理工程投资1.0亿元,日处理废水达4.5万t;怀远污水处理工程投资1.1亿元,日处理废水达5万t;淮南化工总厂投资1.875亿元实行清洁生产;凤台县化肥厂投资0.492亿元进行清洁生产综合改造,年消减COD量1200t;寿县化肥厂投资0.25亿元用于清洁生产。 淮干淮南段COD和氨氮的年排放量从2000年的32795t和1395t,削减到“十五”末的25074t和924t。东淝河寿县段COD和氨氮的年排放量从2000年的3677t和2535t,削减到“十五”末的2811t和1678t。西淝河凤台段COD和氨氮的年排放量从2000年的500t和150t,削减到“十五”末的382t和99t。 总之,落实水资源保护措施后,将对论证范围内的水质起到明显改善作用,淮干水质有望接近或达到Ⅲ类水质目标。 鉴于建设项目取水对论证区水资源、水体功能以及相关因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将此类影响降低至最小程度,以保障经济发展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该工程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都应采取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9.1 工程措施 9.1.1 水资源量保护措施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以淮河水为主要取水水源,在论证区内淮河是淮南、蚌埠市生活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因此必须对取水采取水资源保护措施: (1)取水必须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的原则,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2)取水符合淮南、蚌埠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 (3)取水要遵守经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协议,严格按《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规定办理取水手续,限制非法取水; 9.1.2 加强电厂用水节水和环保措施 热力系统要具有高度严密性,加强对生产和生活用汽、用水的管理,使全厂汽水损失率低于锅炉额定蒸发量的1%。 输煤系统和锅炉房的积尘清扫采用气力真空吸尘与水力清扫相结合的方式,减少水的用量。 各系统的排水按照“清污分流”的原则分类回收和重复利用。水质、水温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的应直接复用,否则经过处理或降温后再利用。在水质、水温能够满足另一流程要求的条件下,上游流程的排水用作下游对水质水温要求不高的流程。 9.1.3 减缓电厂水污染措施 (1)经常性废水:包括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凝结水处理系统再生排水、实验室排水及设备和场地杂排水,这些废水主要是pH值超标,设计中要进行絮凝沉淀等方法处理; (2)非经常性废水:包括锅炉水侧、火侧及空气预热器清洗废水,机组运行前清洗废水,处理场地排水,地面和设备冲洗水,先将这些非经常性废水送进贮水池,然后在pH值调整池调整pH值,再进行絮凝沉淀处理,达标后复用,不达标则返回再处理; (3)煤场排水,排入沉淀池,上层澄清液达标后复用; (4)含油污水,通过隔油池和油水分离器处理,油回收利用,达标水复用; (5)生活污水,采用接触氧化—消毒等一体化方法处理,达标后用于浇洒绿化; (6)冲灰水,灰场澄清水全部回收利用,避免灰场对水环境的影响。 9.1.4 保障该区域水功能区划水质目标的实现 电厂必须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规范、规程保护该区域地表水水质;成立专门机构对水质进行监测,严禁超标排放。 9.1.5 保护地下水资源 (1)必须经常对各输水管网和退水路线的防渗保护措施进行可靠性检查,严禁渗井、渗坑退水; (2)在项目兴建的过程中,灰场也应建立防渗措施,减少冲灰废水对地下水渗透的影响。 9.1.6 水量平衡监督管理措施 根据工程设计用水流程绘制水量平衡图,并对水量平衡详细划分为:全厂水量平衡、车间(或分场)水量平衡、 单项用水系统水量平衡和设备水量平衡。 用水和排水系统安装必要的水量计量和水质监测装置,以便管理人员对全厂用水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监视,随时掌握系统中各处的水质水量,根据节水要求进行有效控制,减少管网漏失率。 9.2 非工程措施 水资源保护不但要运用工程措施,还要建立制度和内部用水规范等综合措施,以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建立健全厂内各项用水管理制度,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各项用水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不增水”的最佳效果。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对职工用水节水宣传和学习,树立职工用水节水意识。 10 水资源论证结论与建议 10.1 水资源论证结论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的兴建,是充分发挥淮南煤炭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快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在预可研阶段非常重视节约用水,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始终把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确保电厂长期、经济和安全运行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先进技术,选用合理的闭路循环供用水系统和采用有效的节水措施,水的重复利用率高,退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可满足淮河流域水功能区的用水目标和水环境目标。 10.1.1用水的合理性 本项目工程设计全厂发电水耗率为0.708 m3/s·GW。与“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新建或扩建凝汽式电厂,采用淡水循环供水系统,设计全厂发电水耗率不应超过0.80 m3/s·GW”的指标相比,满足其规定的指标水平0.60~0.80 m3/s·GW,低于《中国城市节水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所规定的“2010年单机组容量为200~600MW,每1000MW耗水量应小于0.92 m3/s”的指标要求。 工程机组设计用水系统的复用水率高达97.1%,与“单机容量为125MW及以上新建或扩建凝汽式电厂,全厂复用水率不宜低于95%”的指标相比,高于其规定的指标水平。但与“对于严重缺水地区,全厂复用水率不宜低于98%”相比,还有差距。 机组设计冷却系统的循环水利用率高达98.5%,优于我国一类城市冷却水循环利用率2010年达到95~97%的指标要求。工程新水利用率达87.4%,工程新水损失率为2.47%。 电厂用水水平已经超过《工业节水“十五”规划》要求的2005年循环冷却电厂平均节水水平,节水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是节水型电厂系统。 淮南煤电基地潘集电厂也仍具有进一步节水的潜力,耗水指标为0.708m3/s·GW,与《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规定的下限相比,尚有0.11m3/s·GW的节水潜力,可继续采取节水措施。 10.1.2 取水水源的可靠性 拟建项目以淮河为取水水源,规划取水流量1.92m3/s,经论证建议的年取水量3800万m3,占论证河段生活和所有工业用水的比为7.4%。 (1)根据现状典型年调节计算结果分析,保证率为96%年份蚌埠闸上水位在15.5m以上,保证率为98%年份蚌埠闸上最低水位为14.45m,相应蓄水量为1.03亿m3。 (2)根据规划水平年(2010年)不同方案组合情况下典型年调节算结果,保证率96%和98%年份,计算最低水位分别为15.80m和13.95m,蚌埠闸上相应的蓄水量分别为1.59亿m3和0.87亿m3,从水量情况分析,满足电厂97%保证率的取水要求。但从水位情况分析,死水位(15.5m)以上的取水保证率约96%,需采取用水应急措施,以保证电厂正常供水。 淮南市政府已经同意(淮府秘[2004]26号)规划建设的潘集电厂在15.5m以下取水,因此,水量可以满足电厂设计保证率要求,取水是有保障的。 (3)抬高蚌埠闸上正常蓄水位对项目取水的保证率有所提高。目前蚌埠闸已经扩建完成,使蚌埠闸正常蓄水位将由目前的17.50m抬高到18.00m或18.50m成为可能。当蚌埠闸上正常蓄水位抬高至18.0时,保证率96%和98%时,计算最低水位分别为16.93和15.00m,当蚌埠闸上正常蓄水位抬高至18.5时,保证率96%和98%时,计算最低水位分别为17.55和15.92m,均完全满足电厂设计保证率97%的取水要求。 (4)通过外调水源作为应急补水措施。在特枯年份可选择从新集站翻水作为应急水源,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对蚌埠闸上其它用水户用水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南水北调实施后,则进一步提高电厂用水的保证率。 10.1.3 项目取水对水资源状况和其他用水户的影响 本项目取水流量为1.92m3/s,年取水量为3800万m3,约占最小年径流量的1.1%,规划月取水量约占97%保证率月径流量的12%,但考虑蚌埠闸上规划拟建的电厂有6个,总年取水量约为2.4亿m3,规划月总取水量约占97%保证率月径流量的57%。因此,本项目和其它电厂总取水在枯水期对淮干径流量影响较大。 项目取水在丰水年和一般水平年对现有用水户的影响很小。在枯水年的枯水期对城镇生活、其它电厂以及农业用水有一定的影响,本项目取水需限制农业用水量,以及可能导致蚌埠闸上水位降至部分水厂最低设计水位以下,致使个别水厂取水需采取临时喂水措施等,因此必须启动淮南、蚌埠两市城市应急供水预案。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建成运行,蚌埠闸下水位抬高,通过翻引闸下水,补充闸上水量不足,可以消除这些影响。 10.1.4 退水情况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本工程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均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尽可能回收重复使用,非汛期利用煤矿塌陷区蓄积,汛期将有少量经处理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厂址附近的架河干渠(位于任庄、朱庄附近),经泥河后利用现有的区域排水系统再排入淮河。淮南市环保局“淮环函[2004]第2号”已原则上同意本工程的电厂建设意向,电厂新设置入河排污口须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 由于电厂的下游为淮河蚌埠淮南饮用水源区,对水质要求较高,因此项目建设要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做好污废水处理,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取水量以及污废水排放量,建议电厂污废水排放实施 “零排放”原则进行设计。 10.2 建议 10.2.1建设项目允许取水量 根据论证结果,建议建设项目取水规模为年取水量3800万m3,取水流量为1.92m3/s,其中一期工程取水量1900万m3,二期工程年取水量为1900万m3。 10.2.2 加强水源规划与应急供水预案研究 淮南煤电基地位于淮河中游,蚌埠闸的上游,根据淮河水资源总量和开发利用现状、已建和规划兴建的工程、当地政府对保障电厂用水的承诺等,从水资源角度,建设煤电基地应具有较强的优势。 鉴于淮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剧烈和水污染严重等特点,考虑到蚌埠闸上河段规划兴建的电厂较多,如淮南煤电基地田集、潘集和凤台电厂,平圩、洛河电厂扩建和蚌埠电厂(国电孝仪),总装机12000MW,规模较大,加之城市生活和现有工业、农业用水的需要,遇特殊干旱年份,需要采取应急供水措施。 为保障煤电基地建设的用水要求,应结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系统分析淮南煤电基地所在区域的水资源条件和开发利用的潜力,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编制切实可行的水源规划,抓紧研究特殊干旱年的应急供水预案,处理好煤电基地建设用水与一般工业和农业用水的关系,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矛盾,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支撑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