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业微生物的分离与筛选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微生物的自然分布
第二节 产生抗生素菌株的来源
第三节 工业微生物的常规分离
第四节 有用微生物的筛选
第一节 微生物的自然分布
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
二 水域中的微生物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四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 土壤中的微生物
◆ 1 种类
依据在土壤中的数量多少:细菌、放线菌、真菌、
藻类、原生动物、病毒
◆ 2 数量
大约 107~ 108个 /克 —— 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发育的菌数。
用显微镜直接观察要高 3~ 4倍到 102~ 103倍
土壤中大量微生物已成为分离各种抗生素、生理
活性物质、酶和氨基酸产生菌的主要来源
原因,可以培养的微生物未生长。
发育慢或要求特别营养。
因此需进行 特别培养纯种分离 研究其性质。
二 水域中的微生物
?水环境,地球的 70%左右由水覆盖,其中溶解
和悬浮有机、无机物,流动水有氧渗
入可供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种类,水中有机物含量多少决定微生物
种类。
?微生物数量,海水中菌数因深度不同有变化。
深度增加菌数减少。
?应用,从海水中分离产生新抗生素、生理活性
物质菌株。
污水中的活性污泥是重要有用微生物的
来源。
三 空气中的微生物
? 环境,不利于微生物生长,所以无固定种类。
? 种类分布,主要是真菌和细菌,在医院,公共场所
致病菌的数量多。
? 作用,可迅速全球传播, 对地球上生物繁衍有
一定意义 。
四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极端环境,高等动植物不能生长,大多数微生物
不能生活的高温、低温、强碱、强酸
、高盐、高压、高辐射、等特殊环境。
◆ 1 种类, 极端嗜热菌,最适生长温度 90~ 105℃,高达 110℃
极端嗜冷菌,可在零下 70~ 80摄氏度度生长。
极端嗜盐菌,新疆盐湖中的可耐受 20~ 30%的 NaCl
极端嗜碱菌, PH 9~ 10
极端嗜压菌,在深海底,生活压力 7.1~ 8.1× 107Pa
◆ 3 应用
开采石油,嗜压菌产气增压降低原油粘度。
生产特殊酶制剂,嗜碱细菌产生的蛋白酶作为洗
涤剂的添加剂
环境保护,嗜碱芽孢杆菌产生的木聚糖酶能够水解
木聚糖产生木糖和寡聚糖,可用来处理人造纤维废物
遗传工程以及基因技术,从水生栖热菌中提取耐
热的 Taq DNA聚合酶
◆ 2 特性
都为古细菌。具有不同于一般微生物底遗传机制、
特殊底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
第二节 产生抗生素菌株的来源
?产生抗生素的菌株主要来源于土壤,可在不同
的环境(高山、平原、河川、深海、旱地)采集
挖掘样品分离筛选。
?放线菌
?细菌
?霉菌
?担子菌
一 放线菌
◆ 1 链霉菌
40年代 Waksman发现链霉素。从土壤简单分离。
在 5000个以上的抗生素菌种中,有 50%来
自放线菌。其中从土壤样品中分离出来的
放线菌中链霉菌属约占 90~ 95%。
是分离探索多种新抗生素、新生理活性物
质产生菌的主要来源
一 放线菌
◆ 2 稀有放线菌 Rareactinomycetes
稀有放线菌, 链霉菌以外 的放线菌。如小单胞菌、
诺卡氏菌、游动放线菌、链孢囊菌、
糖多孢菌。 不易形成孢子。少见 。
常规培养基不能分离 。需对不同来
源的样品做预处理。
如分离游动放线菌:
将混浊土壤水样倾入培养皿
中,后接入花粉进行培养。或采
用加温处理。
放线菌产生的主要抗生素
链霉菌 稀有放线菌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链霉素
环丝氨酸
林可霉素
新生霉素
小单胞菌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类
肽类
游动放线菌
缩酚肽类
肽类
多烯类
诺卡氏菌
氨基糖苷类
氯霉素
链孢囊菌
氨基糖苷类
优胜霉素
普拉克托霉

二 细菌
◆ 1 细菌种类,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
◆ 3 提取的优缺点
培养时间短,对生产有利。
但,※ 易受到噬菌体的侵袭
※ 易产生粘性强的多糖类
◆ 2 产生的抗生素种类,
杆菌肽、短杆菌肽、泰乐菌素、
粘菌素、多粘菌素 E,多肽类
10多种已在临床应用。
—— 防治污染
—— 采用变异菌株
三 霉菌
1 产生的抗生素
青霉素 G,青霉素 O,青霉素 V,头孢菌素、
灰黄霉素、赤霉素、烟曲霉素、黄青霉素等。
可作为筛选放线菌代谢产物的补充。
2 产生的其它物质
生理活性物质 —— 木霉生产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
维生素 —— 棉病囊霉生产核黄素
三顶孢霉生产维生素甲原。
四 担子菌
分离的抗生素能 抗肿瘤、加强免疫 ——
革兰菌素、小奥得酮、
优灵多糖、云芝多糖、
竹黄多糖
第三节 工业微生物的常规分离
?对工业微生物的基本要求及其分离途径
?从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
一 对工业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微生物菌株是发酵生产成败的关键 。
1 菌株应为“纯种培养”。镜检无其它微生物。且

噬菌体感染。
2 菌种具稳定的遗传性。
3 必须能生长出可再生的单位 —— 营养细胞
孢子
4 种子质量好 —— 各级种子罐的扩大培养要生长迅
速、强健。
?有用微生物必须具备的特性
5 在短时间内可获得目的产物 —— 3天或更短。
6 菌株的自我保护及采取措施 —— 降低 PH
高温生长
加入选择性抑制剂 。
7 目的产物多,且在多组分中易分离。
?有用微生物必须具备的特性
二 从自然界分离微生物的常规方法
?1 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操作
?2 采样分离方法
?3 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方法
?4 纯化分离菌种的方法
?5 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分离培养
1 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常规操作
分离 —— 从存在于自然界的混合菌群里分离出一种
微生物,并加以培养。
分离研究微生物要在 无菌条件 下进行。 防杂菌污染
包括:( 1)操作在无菌室、无菌箱、超净工作台上进行。
使用前用 70~ 75%酒精棉球擦拭。
( 2)培养容器(试管、培养皿)要事先灭菌。培
养时要加盖。以防污染。
( 3)接种用具(吸管、接种环)要灭菌
( 4)接种时塞子或盖要在火焰上过一下。
2 采样分离方法
( 1)从自然界采样分离
培养分离
挖土
稀释
接种
—— 表面向下 5cm,编号记录
—— 1000~ 100万倍
—— 取 0.1~ 0.2ml稀释液
—— 选用易生长发育的培养基
2 采样分离方法
( 2)从检样分离
从检样直接分离菌株时,可采取下列方法的任何一种。
A 把检样土直接混合到预先融化的固体培养基中培养。
B 取稀释后检样的上清液混合到固体培养基中。
C 把上清液接入液体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再接入固体
培养基。
D 将土样连续几次在液体培养基中富集培养后,接入固
体培养基中分离。
3 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方法
( 3)稀释平板培养法(定性、定量)
加上下面的辅助措施主要适用于厌氧菌的分离培养
对绝对厌氧菌的辅助措施
培养用培养箱要预先 去除氧并密闭
3 微生物的接种培养方法
( 4)厌氧菌的稀释转动分离培养法
将琼脂试管加热溶解冷却至
50℃ (保持 液态 ),接种 一支
试管,转动混合 后取出 1/10接
入第二支试管,转动混合后再
取出 1/10接入第三支试管,依
次类推,连续接种 6~ 10支 。
冷却凝固。在琼脂培养基表面
倾注一层 无菌石蜡,防止空气
中的氧气进入。
4 纯化分离菌种的方法
挑取首批菌落
菌悬液
无菌稀释液稀释
接种到培养皿培养
重复上述步骤 单孢子分离稀释转动培养
—— 挑取一个菌落
—— 取一部分
—— 观察。必要时
所有操作
在无菌条
件下进行
5 原生动物和藻类的分离培养
单细胞分离, 用显微镜或解剖镜观察控制,从微
生物群体中分离出单一种类的微生
物个体。
方法,在无菌 液体培养基 中采用 稀释法 分离。
取细长吸液管,从菌群中吸取个体原生动物或藻类
要求,熟练的操作技术
第四节 有用微生物的筛选
筛选,从自然界某些含有菌群的材料中,用 特定 的
操作程序分离并发现有用的微生物。
筛选有用微生物是工业生产过程的第一步。
一 供筛选分离样品(采样)的来源
二 初筛
三 复筛
四 抗菌谱的测定
一 供筛选分离样品(采样)的来源
? 1 自然资源分离筛选
土壤采样分离。
最理想是 山野、农田、沼泽、湖泊、海洋
考虑不同民俗、动植物生态。
? 2 已有菌株
包括保藏的菌株。变异处理得到新的菌株。
二 初筛
?(一)目的,得到具有 潜在应用价值 的目的微生物。
初筛 一次或多次从现有菌群中把 多数无用的
微生物淘汰,把少量有用的微生物筛选
出来。
?(二) 要求,
快速 —— 有预测或预见
敏捷 —— 迅速处理好众多的样品。
经济 —— 得到有广泛目标的有用微生物。
二 初筛
?(三)筛选方法
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培养生产出群体后初筛 。
1 用 PH指示剂检测有无有机酸或胺类。
中性麝香草酚蓝,PH< 6.0黄,PH > 7.6蓝,PH6.0~7.0绿
2 在培养基中加入碳酸钙检测有机酸。
可在菌群周围形成清晰的碳酸钙溶解区。
3 在培养基中加入底物检测细胞外酶、酶抑制剂等
特定的底物可以与细胞外酶形成显色反应;酶的反应
对特定底物形成溶解或沉淀。
?(三)筛选方法
4 各种抗生素产生菌的初筛
( 1)有代表性的常用试验菌(一部分是病原菌) 。
细菌 真菌 原虫
革兰氏
阴性菌
革兰氏
阳性菌




























































4 各种抗生素产生菌的初筛
( 2)各种抗生素产生菌的初筛
采用 抑菌圈法,亦称平板扩散法。杯碟法
方法 培养菌液 溶化的琼脂 48℃
混合
倒平板
放检样杯碟
培养
无菌操作
有抑菌圈为
阳性反应
三 复筛
1 微生物初筛鉴定
2 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3 培养与发酵
4 抽提试验
三 复筛
1 微生物初筛鉴定
对初筛菌株进行分类 —— 何属?何种?
目的:预知微生物对人、动物或植物是否有
致病性。
但分类复杂。轻易不作。
三 复筛
2 发酵培养条件及培养基的选择
( 1)寻找产生目的代谢产物时的培养条件
适合微生物生长的条件,不一定是目的代谢产物
的高产条件 。温度,PH,渗透压等进行一系列试验后,
找出最适合的条件。
( 2)确定菌株生长发育、产生代谢产物时培养
基的组分。菌种不同,发酵培养基不同。
2 发酵培养条件及培养基的选择
放线菌,碳源以葡萄糖、淀粉为主
氮源采用黄豆饼粉、花生饼粉、蛋白胨、酵母膏
无机盐氯化物、硫酸镁、碳酸钙。
细菌,碳源以葡萄糖、柠檬酸钠为主
氮源肉汤、蛋白胨、豆饼粉、酵母膏
无机盐氯化钠、磷酸二氢钾,铁、锰、镁
霉菌,碳源葡萄糖、蔗糖、乳糖
氮源玉米浆、蛋白胨
无机盐磷酸二氢钾、磷酸氢钾、镁、铁
液体培养基常用组分表
放线菌 细菌 霉菌 植物病原菌
碳源:葡萄糖、淀粉、
糊精、蔗糖、麦芽糖
葡萄糖、柠檬
酸钠
乳糖、葡萄
糖、蔗糖
葡萄糖、蔗糖
氮源:大豆粉、蛋白
胨、牛肉膏、玉米浆、
硝酸铵
肉汤、蛋白胨、
豆饼粉、酵母
膏、硫酸铵
玉米浆、蛋
白胨
蛋白胨
无机盐:氯化钠、碳
酸钙、磷酸氢二钾
氯化钠、磷酸
氢二钾、锰、

磷酸氢二钾、
锰、铁
磷酸二氢钾癌、
磷酸氢钾、锰、

三 复筛
3 培养与发酵
( 1)试管培养
试管摇床培养。常用。
目的:原种斜面培养后,为了提高初筛效率。
( 2)摇瓶培养(摇瓶发酵)
250或 500ml锥形瓶再 200rpm摇床上培养。
目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初筛。
3 培养与发酵
( 3)玻璃自控发酵罐
容量 5~ 50L。 是摇床向发酵罐的过渡阶段。
目的:工艺参数、工艺条件的选择和考察。
( 4)试验罐培养
中间工业试验阶段
目的:放大和验证摇床试验结果,积累发酵工艺规
律和发酵参数。为工业规模生产打基础
3 培养与发酵
( 5)发酵试验的三个阶段
三 复筛
4 抽提试验
采取适当方法把发酵的目的代谢产物抽提出来。
有四种方法:
( 1)溶媒抽提
( 2)用活性炭抽提
( 3)用树脂吸附洗脱
( 4)从菌丝体浸出抽提
( 1)溶媒抽提
方法, 选三个不同的且与水不能混合的溶媒,如
苯、醋酸乙酯、丁醇。把培养滤液的 PH调整到 2
或 8,加入等量的上述溶媒,振荡抽提。蒸去溶
媒,用少量甲醇溶解,以缓冲液稀释后检定。
( 2)用活性炭吸附
方法,把发酵滤液 PH调到 2,加入 1%的活性
炭,搅拌 30分钟后过滤,滤液 PH调到 8,加入
80%的丙酮 水溶液,搅拌抽提 30min,分离丙
酮提取液,蒸去丙酮,检定残余液体。
( 3)用树脂吸附洗脱
方法,用强酸性或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或用
强碱性或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吸附
( 4)从菌丝体浸出抽提
方法,将分离的菌丝体用 甲醇抽提 后,过滤、蒸
发 得到的 甲醇溶液 为检定用试液。
或将分离的菌丝体 用水抽提后过滤的水
浸液 用于检定
新抗生素的抽提试验
发酵液
过滤、分离(离心)
4 菌丝体
浸出抽提
水抽提 甲醇抽提
过滤 过滤、蒸发
抗菌活性试验
甲醇浓缩液
清液(滤液)
1 在不同 PH条件下向溶媒转移
2 活性炭吸附洗脱
溶出洗脱
3 树脂吸附洗脱
酸碱溶媒洗脱
抗性活性试验
四 抗菌谱的测定
是筛选程序中的一环。检测抗生素对各种微
生物的最小抑菌能力。
方法,
用加入 1%甘油的普通琼脂培养基 倒平板( A皿、
B皿),A皿 不添加抗生素做 对照, B皿加入抗生素 。
将 试验菌分区涂 于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并做记号 ( A,B
按同样的序号涂板)。培养一定时间,观察菌体生长情况。
例如,
检测 阿沙霉素 。试验菌用 米曲霉、新型隐球菌、点青霉、白
色念珠菌、指间发癣菌、酿酒酵母 六种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