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消化系统
Digestive System
第二节 消化系统
一、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食物和营养素
2,消化的类型
3,动物消化系统的演化
二、人的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食物的消化
3,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食物和营养素
异养生物从食物中所摄取的营养成分称为营养素 (nutrients).
营养素除水外,还包括蛋白质、糖类、脂类、维生素和矿物
质(无机盐)五大类。
必需氨基酸, 异亮氨基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
氨酸、苏氨酸、色氨酸、缬氨酸(成人);婴儿还需要组氨酸。
第二节 消化系统
一、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消化的类型
? 细胞内消化,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海绵动物的消化方式。
? 细胞外消化:食物在消化管内被消化、分解的过程。
消化 ( digestion),食物在消化管内转变成结构简单 的可溶
性物质的分解过程,
吸收 ( absorption),经过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透过消化管
壁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第二节 消化系统
细胞内消化 ——,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和多细胞海绵动物的消化方式
第二节 消化系统
3,动物消化系统的演化
动物的消化系统为细胞同化作用提供食物
有些无脊椎动物具有消化和循环两用的腔道
脊椎动物都有专门的消化道对食物进行化学性的消化和吸收,胃肠道的不
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
异养生物依据其食性的不同, 可分为三类:
植食性 Herbivores 牛, 羊, 兔, 消化管最长
肉食性 Carnivore 狗, 虎, 消化管最短
杂食性 Omnivores 人, 消化管长度界于二者之间 。
消化系统的演化
不完全消化系统:
腔肠动物, 以细胞内消化为主,也
有细胞外消化;
扁形动物 —— 涡虫的细胞外消化有
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保留细胞内
消化。
完全消化系统:
环节动物 —— 蚯蚓 的消化系统有
口、食道、嗉囊、沙囊,肠、
肛门的分化。







食虫动物
非反刍草
食动物
反刍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盲肠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二, 人的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消化管
消化腺
口腔, 咽,
食道, 胃
小 肠 (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
大 肠 ( 盲肠, 结肠, 直肠 )
胰 腺
肝 脏
唾液腺
胃腺, 肠腺
大型消化腺
( 小型消化腺 )
1、人的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构造
A,消化管
口腔 ( cavum oris),牙齿, 舌, 唾液腺 ( 3对 ) 开口
适于吸吮, 咀嚼, 感受味觉及语言等复杂功能 。
食道 (esophagus),无消化吸收的功能, 是食物从口入胃的通道 。
胃 ( stomach), 肌肉质的囊, 将食团压碎, 搅拌 。
胃腺分泌粘液和胃液 ( 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混合物 )
将食物初步消化 。
小肠 ( small intestine),消化管最长的部分, 分十二指肠, 空肠和回肠 。
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胆总管和胰管的末端开口于十二指肠
组织形态结构特征,有小肠绒毛, 微绒毛
大肠 (intestinum crassum) 盲肠, 结肠 ( 升, 横, 降结肠 ), 直肠 。
主要功能是回收水分,排除体内过剩的钙盐和铁盐,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1、消化系统的组成与构造
A,消化管
(1) 口腔、食道
食道与蠕动
The Esophagus and peristalsis
(2)胃和十二指肠
2、胃 ventriculus
位于腹腔上方,肌肉质的囊
上缘较短 —— 胃小弯
下缘较长 —— 胃大弯
入口 —— Esophagus
出口 —— 幽门 Phloric,
幽门括约肌 Phloric sphincter
(2)胃壁的结构
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 具有防止 H+迅速侵入粘膜本身以及 Na+迅速向胃腔扩散的
特性。粘膜屏障是由胃上皮细胞壁和连接邻近细胞的紧密
连接构成的一个脂蛋白层,不允许离子通过。
小肠绒毛
小肠具有粘膜褶皱,称作 小肠绒毛,更小的
褶皱称作 微绒毛 。这些结构能够将葡萄糖,
氨基酸和脂肪酸吸收入血液中。
( 3)小肠 small intestine
刷状缘酶( EN)是小肠微绒毛的质膜的一部分,
它们能够催化许多消化最终阶段的反应。
( 3)小肠 small intestine
( 4) 大肠 large intestine
盲肠、结肠(升、横、降结肠)、直肠。
阑尾
盲肠
回盲瓣
大肠中细菌极多,形成了一个微生态系统,有些细菌与人是共生关系
多种维生素如核黄素、烟酸、维生素 B12,K等都是大肠细菌合成的
B 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除口腔外, 消化管壁从内向外皆分为四层,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粘膜 (mucosa)
粘膜下层 (submucosa)
粘膜上皮
固有膜 ( 结缔组织 )
粘膜肌层
外层纵行肌
内层环行肌
疏松结缔组织 分布有血管, 淋巴管,
粘膜下神经丛, 联系粘膜与肌层
肌层 (muscularis)
浆膜 (serosa)




B、消化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
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粘膜下神经丛
粘膜肌层
粘膜下神经丛
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
浆膜
C,消化腺 分泌消化液的腺体
小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内, 直接开口于消化管腔内, 胃腺, 肠腺
大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外独立存在的器官, 借导管开口于消化管腔内 。
☆ 唾液腺 (glandula salivalis),腮腺, 舌下腺和颌下腺, 导管通口
腔 。 唾液润滑口腔, 湿润食物, 初步分解淀粉 。
☆ 胰腺 (pancreas):
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与胆总管汇合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内分泌部由甲, 乙, 丙, 丁四种细胞组成分泌激素调节体内糖代谢 。
如乙细胞能分泌胰岛素, 使血液中葡萄糖转化为肝糖 。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胃腺有 3种类型细胞
粘液细胞 mucous:位于腺体的开口处,分泌粘液保护胃壁
壁细胞 Parietal cell:分泌 HCl
主细胞 Chief cell 分泌胃蛋白酶原,在 HCl作用下,酶原被激活,成为胃蛋
白酶,分解蛋白质。
胃小凹
胃小凹和胃粘膜上的胃腺
胃液的性质, 成分和作用
正常人每日分泌的胃液量约为 1.5-2.5升, pH约 0.9~1.5,
胃液的成分包括盐酸, 胃蛋白酶, 黏液, 内因子 。
盐酸的作用:
? 较低的 pH可引起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
? 激活胃蛋白酶原
? 酸性溶液也能够杀死大部分随食物摄入的微生物 。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胃液分泌的调节
1,基础胃液分泌
空腹 12~ 24小时后的胃液分泌称为基础胃液分泌或非消
化期胃液分泌。
2、消化期胃液分泌
进食后的胃液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一般按感受食
物刺激的部位先后分为 头期, 胃期 和 肠期 。
消化期胃液分泌
? 头期胃液分泌:
迷走神经
食物 口、咽部化学和机械感受器 第 5,7,9,10脑神经
中枢(包括延髓、下丘脑、边缘叶及大脑)
胃腺 胃液分泌
幽门 G细胞 胃泌素 胃腺 胃液分泌血液循环
? 胃期胃液分泌:通过四个途径继续刺激胃液分泌
? 肠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小肠后, 还有轻度继续刺
激胃液分泌, 其方式与胃期分泌基本相同 。
主要有盐酸, 脂肪及高张溶液三种 。
胃液分泌的抑制
三期胃液分泌的比较
? 头期分泌潜伏期长,分泌持续长,分泌量多,酸度高,酶
也高;
? 胃期分泌酸度也相当高,含酶量较头期少;
? 肠期分泌量较少。
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 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
? 消化时食物在胃内引起胃运动加强,从而使胃内压升高。
当胃内压大于十二指肠压时,食糜即由胃进入十二指肠。
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 胃排空的调节可表示如下:
胃内压升高
V
十二指肠内压
(促进胃排空)
胃内压降低
Λ
十二指肠内压
(延缓胃排空)
迷走神经
胃内容物
胃机械、化学感受器
迷走神经 中枢
胃幽门粘膜 G细胞 胃泌素
壁内神经丛 胃肌收缩加强
(血液循环)
十二指肠
酸、脂肪、渗透压感受器 肠胃反射
脂肪、酸性食糜 促胰液素 抑胃肽
胃肌收缩减弱
血液
胃溃疡 ( gastric ulcer)
过多分泌的胃酸可能会将胃壁腐蚀,称作 胃溃疡 。但这种溃疡是很少见的,
90%以上的胃肠道溃疡属于 十二指肠溃疡 (duodenal ulcer)。当过量的酸性食
糜进入十二指肠,而酸又不能被碱性溶液所中和时,就会形成十二指肠溃疡。
幽门螺旋菌( Helicobacter pylori)的感染会削弱粘膜屏障对自消化的抵抗力,
使溃疡的易感染性增强。其实,对于这种感染的现代抗生素疗法能够减轻溃
疡的症状,甚至将其完全治愈。
恶性贫血 (Pernicious anemia)
胃的壁细胞除了分泌盐酸,还能够分泌一种内因子,它是肠道吸收维生素 B12
所需的一种多肽。由于这种维生素是机体产生血红细胞所必需的,所以缺乏
足够的内因子会引起贫血(血红细胞数量少),称为恶性贫血 (Pernicious
anemia)。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 肝脏( hepar), 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
胆囊,储存胆汁
输胆管道模式图
胆囊模式图
左右肝管小叶间胆管胆小管肝细胞分泌胆汁
胆囊管
肝总管




胆总管
胰 管
十二指肠
乳突
胆囊 ( 储存
胆汁 )




肝脏的主要功能
1,对体液的调节作用
糖类代谢的调节
? 将血液中过多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需要时可将糖原水解。
? 也可将超量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也能将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
脂类代谢的调节,氨基酸代谢的调节
2,合成多种蛋白质 如 多种血浆蛋白等,调节血中胆固醇含量
3,储存多种营养物质 约 95%的维生素 A在肝中储存,
4,解毒作用
5,吞噬功能 吞噬衰老的红细胞
6,分泌胆汁 消化液中重要的成分之一,有助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肝门脉系统
是肝脏血液循环的特征
将小肠吸收的物质运到
肝脏,大部分物质在肝
脏留存,只有少数被送
往循环系统。
肝门静脉
大静脉
肝静脉
胆总管
胆囊管
肝管
β 细胞能分泌胰岛素,使血液中葡
萄糖转化为肝糖。
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相
当于第 1,2腰椎的
高度,横位于腹后

2,食物的消化
( 2) 胃内消化
盐 酸:激活胃蛋白酶原;
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溶解;
杀死随食物进入的细菌;
进入十二指肠后, 促使胰液, 肠液的分泌和胆汁的排放 。
胃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 水解几种特定的肽键, 将蛋白质水
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
粘 液:润滑, 易于通过, 保护胃粘膜
食物在消化管内通过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进行消化 。
( 1) 口腔内消化,机械性消化为主, 化学性消化作用不大 。
唾液
唾液淀粉酶
粘蛋白
溶菌酶
淀粉 麦芽糖
润滑口腔, 中和胃酸
杀菌, 清洁口腔
2,食物的消化
( 3) 小肠的消化
消化液来自胰液, 胆汁和小肠液 。
胰液, 含多种酶能消化蛋白质, 糖和脂肪, 还含有消化核酸的酶
胰淀粉酶,淀粉 麦芽糖
胰脂肪酶,脂肪
胰蛋白酶,酶原存在, 肠激肽酶激活, 切开特定氨基酸形成的肽键,
内切酶;
胰糜蛋白酶:酶原存在, 胰蛋白酶激活, 内切酶 。
氨基肽酶
羧基肽酶
核酸酶,水解 DNA和 RNA成为核苷酸
脂肪酸
甘 油
蛋白质被彻底水解为单个的氨基酸, 外切酶 。
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食物刺激口腔和胃,都可通过神经反射经迷走神经直接作用
于胰腺腺体或通过胃泌素的释放间接作用于胰腺腺体引起
胰液分泌。分泌的特点是:水分和碳酸氢盐的含量少,酶
的含量很多。
2、体液调节
( 1)促胰液素酸性食糜刺激小肠粘膜 S细胞释放促胰液素,
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大量水分
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却很少。
( 2) 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 蛋白质分解产物和脂肪使小肠
粘膜释放胆囊收缩素, 经血液循环促进胆囊收缩和胰腺中各
种酶的分泌, 对水分和碳酸氢盐的作用较弱 。
2,食物的消化
胆汁, 消化期间由胆管流出, 经胆总管进入十二指肠
胆盐:将脂肪乳化成极小的微粒, 增加与胰脂酶的接触面积;
激活胰脂酶, 加快分解速度;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
胆色素, 胆固醇:对消化无作用 。
小肠液, 由小肠腺分泌
氨基肽酶
二肽酶
将蛋白质水解为单个氨基酸
蔗糖酶
麦芽糖酶
乳糖酶
将多糖水解为单糖 ( 葡萄糖 )
小肠上皮细胞也可分泌二肽酶和水解双糖的酶
胆汁分泌和排出调节
? 神经因素的作用
进食动作或食物对胃、小肠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反射(条
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经迷走神经直接作用于肝细胞引起
胆汁分泌和作用于胆囊,促使胆囊收缩;还可通过释放胃
泌素引起胆汁分泌。
胆汁分泌和排出调节
? 体液性因素
胃泌素
肝细胞 分泌胆汁
胆汁分泌壁细胞 分泌盐酸 十二指肠粘膜 S细胞 促胰液素
促胰液素 肝细胞 分泌胆汁(分泌量和 HCO3- 量增加,胆盐不增加)
胆囊收缩素 胆囊平滑肌 胆囊强烈收缩,奥迪氏括约肌舒张 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胆盐 肝细胞 分泌胆汁





麦芽糖
乳糖
半乳糖果糖
蔗糖
胰蛋白酶胃蛋白酶 羧基肽酶
氨基肽酶
胰凝乳蛋白酶
二肽酶















促胃液素
腺泡细胞
肠抑胃素
缩胆囊素
肠促胰液肽
促胃液素
正反馈
位置 酶 底物 消化产物
唾液腺 淀粉酶 淀粉,糖原 二糖
胃 胃蛋白酶 蛋白质 短的肽链
小肠 肽酶 短的肽链 氨基酸
(刷状缘) 核酸酶 DNA,RNA 糖,核酸碱基
乳糖酶,麦芽糖酶,
蔗糖酶 二糖 单糖
胰腺 脂酶 甘油三酯 脂肪酸,甘油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 蛋白质 肽链
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 核苷酸
核糖核酸酶 RNA 核苷酸
消化酶的位置、底物及其消化产物
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
△ 最长的一段, 全长 5- 7米
△ 有大量微绒毛, 小肠绒毛, 吸收面积大;
△ 面积大, 停留时间长 ;
△ 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成为营养物质输入体内的途径 。
吸收的物质:
△ 吸收经过消化的营养成分 ( 糖, 蛋白质, 脂类的消化产物, 维生素和
无机盐 ) ;
△ 消化管内各种消化液中的水分, 无机盐和某些有机物质被重吸收 。
3,营养物质的吸收:
小肠具有褶和绒毛扩大
了吸收的表面积
营养的吸收及营养物质运输途径
胆盐
全身肝小静脉小肠绒毛毛细血管
少量脂肪微粒
脂肪酸
毛细淋巴管
氨基酸, 糖 肝门静脉
胸导管 血液循环
甘油三酯
营养物质运输途径,
思考题
试分析说明为什么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胰蛋白酶原
胰凝乳蛋白酶原
羧肽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