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经济学院 教 案 2005~2006 学年第二学期 学院(部、中心) 勘查技术学院 教研室(研究所) _勘查技术与工程__ 课 程 名 称 ___地 震 勘 探_____ 授 课 对 象 __ 本 科 _ 授 课 教 师 _____王 俊 茹______ 职 称 职 务 ____ 教 授______ 使 用 教 材 _工程与环境地震勘探技术_ 石家庄经济学院教务处制 二OO六年三月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一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绪论 第一章 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弹性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物探概况,物探按不同方法的分类情况,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工程物探简介及其分类,地球物理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的地球物理性质的差异为基础,通过接收和研究地质体(构造或矿体等)在地表及其周围空间产生的地球物理场的变化和特征来推断地质体存在状态(产状、埋深、规模等)的一种地质勘探方法。 物探分类按工作原理划分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重力勘探、放射性勘探;按所解决的地质问题划分:石油物探:煤田物探、金属与非金属物探、工程物探、放射性物探。 地震分类 地震分类(1)反射波法勘探;(2)折射波法勘探;(3)透过波法勘探。 按接收波的类型划分(1)纵波勘探;(2)横波勘探;(3)面波勘探。 按勘察范围划分(1)深部地震:(2)浅层地震 工程地震特点 工作面积小,勘探深度浅(几十米到数百米),探测的目标体规模小及浅部各种干扰因素复杂,要求仪器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 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27~1952)光点照象记录,资料人工处理为特点,地震波形记录在相纸上;第二阶段(1953~1963)模拟磁带记录,计算机处理资料,记录模拟振动信号;第三阶段(1964~现在)数字磁带记录。 一、弹性介质的概念 由于地震勘探是研究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岩层中的传播规律来探测地下地质体的的存在和确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地球物理方法,它的地球物理前提是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在弹性介质内传播的地震波称地震弹性波。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是物探;物探是如何分类的参考资料: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 理论课 □√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一 周 周三 第 三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弹性理论概述 第一节弹性介质概念;第二节 弹性波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弹性波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及纵波横波和面波的传播特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应力与应变、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弹性模量:杨氏弹性模量(E)、泊松比(()3. 体变模量(K)4. 剪切模量(()、波动方程 2.纵波 在点震源激发后,弹性介质中存在两种扰动,在胀缩力作用下,产生体积形变,体积形变的传播形成纵波。 纵波的传播特点: 质点位移大小与震源强度和震源变化率有关; 质点位移大小与传播距离r或r 2有关; 质点位移与r方向一致; 纵波是线性极化波; 沿纵波传播路径会交替出现压缩带和稀疏带,如下图所示: 3.横波 在球腔壁上施加旋转力,这时只产生横波。横波是形变的传播。 横波传播速度是vs 横波传播方向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 横波是线性极化波; 横波质点位移主要决定于旋转激发力的强度,形状及变化率; 横波质点位移还决定于离开震源的距离r; 纵波与横波速度比,一般岩石的泊松比为0.25, 所以vp/vs是1.73; 液体介质中,切变摸量为零,所以在液体内没有横波。 横波有SH型波和SV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重点: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及传播特点 难点: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讨论、思考题、作业: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一 周 周五 第 一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弹性波的形成 第三节 弹性波的描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弹性波的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异同点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面波:在介质体内传播的波叫体波,纵波和横波都是体波; 面波—从能量说,只分布在弹性界面附近。有瑞雷面波和拉夫面波两类。瑞雷面波的形成及传播特点: 波前面是高度为z=(R的柱体;面波振幅A随距离r衰减比体波慢, 面波能量强于体波;  5.面波是椭圆极化波;6.瑞雷波具有频散现象,即速度是频率的函数v=v(f); 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振动图形: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距离上,该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振动图形。波剖面:在波传播的某一特定时刻,该处质点位移随离开炮点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称波剖面 波前面和等相位面 1.扰动区的最前端刚开始振动的与尚未振动的质点间的分界面称为波前面; 2.扰动区的另一个面将要停止振动与已经停止振动的质点间的分界面称波尾面; 3.在同一时刻相同相位的质点联系起来构成了等相位面;4.在均匀介质中点震源作用下,等相位面是以震源为球心的同心球面。 时间场和等时面 波至时间的空间分布定义为时间场;确定时间场的函数t(x,y,z)称为时间 时间场是标量场,时间场可用它的等值面来表示,称等时面,等时面的方程为t(x,y,z)=ti. 不同时刻的等时面与相应时刻的波前面位置重合; 等时面可以彼此相交或自己相交。 5.所有的标量场可借助于与等值面族正交的线来表示,这些线称为射线。 重点:振动图形和波剖面 难点:振动图形和波剖面的实际意义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是振动图形和波剖面?面波的传播特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二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一章 第三节 波在频率域中的描述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熟悉弹地震子波概念,频谱形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地面或井中接收到的地震波是一个短的脉冲振动,称该振动为地震子波(据有有限的起止时间;有限的能量;非周期性;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衰减)。2.描述地震子波用动力学参数(振幅、相位、频率等) 上式称付里叶正变换,式中G(f):称频谱,是复变函数,可表示成下式: G(f)=A(f)ei((f) A(f)是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振幅,称振幅谱。((f) 是每一谐和振动分量的初相位,称相位谱 其物理意义是:任何一个非周期振动g(t)可以看成是由无数多个不同频率、不同振幅和初相位的谐和振动之和构成。 复变谱的幅角就是相位谱, 对一个非周期振动g(t)进行付氏变换求频谱(振幅谱和相位谱)的过程叫频谱分析; 付氏正变换(1.3.5)和付氏正逆变换(1.3.4)构成付氏变换对,它们具有单值对应性;在任何一个域内讨论地震波都是等效的; 地震子波的延续时间长度同它的频带宽度成反比; 4.重点:频谱和频谱分析概念,进行频谱分析的目的 5.难点:傅立叶正、反变换  讨论、思考题、作业: 地震子波概念,频谱形成,傅立叶变换基本知识。 说明不同类型波所处的波段,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2 周 周五 第 1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第四节 弹性波的传播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地震波弹性波的传播,波动传播原理。重点讲授视速度定理,波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波的能量分配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波动传播原理 惠更斯原理和费马原理:地震波总是沿射线传播,以保证波到达时所用旅行时间最少准则;地震波沿垂直于等时面的路线传播所用旅行时间最少;等时面与射线总是互相垂直;用射线描述地震波与用波前面描述是等价的。 互换原理:指震源和检波器位置可以互换,此时,同一波的射线路径保持不变。 2.视速度定理:地震波是沿射线传播的,地震波的真速度应是沿射线传播的速度v,但是,地震勘探一般是沿测线观测。将地震波沿测线传播的速度叫视速度,用v*表示,真速度和视速度间的关系叫视速度定理。v*=v/sin(=v/cose (=90度时,v*=v;(=0度时,视速度为无穷大;视速度大于等于真速度,即当(由0度变化到90度时,v*由无穷大变化到真速度。 3.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形成 斯奈尔定律:平面波在界面上满足斯奈尔定律:垂直入射时波的反射和透射 将速度与密度的乘积((v)称为波阻抗。当地震波遇到有波阻抗差异的分界面时,将形成反射波和透射波。由于垂直入射时,不存在沿界面的振动能量,故入射波、反射波和透射波均沿界面的法线方向传播。 显然R+T=1, 若反射系数R<0,存在1800相位差,不影响地震波的振幅,仅影响波的相位。 波阻抗差异是形成反射波的必要条件;. 反射系数R为正,说明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R为负,表示它们反相; 透射系数永远为正。若不考虑波前扩散和介质的吸收作用,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之和等于1。 非法向入射时波的反射和透射 重点:视速度定理 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波的形成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是视速度定理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三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弹性波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弹性波的传播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熟悉折射波的形成,地震波的绕射和散射概念,地震波的衰减,几何扩散,吸收,大地滤波作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折射波的形成:若界面下方介质的波速大于上方的波速,且达到临界角i时,此时透射波将沿界面以v2速度滑行,称为滑行波。,滑行波会引起上面介质随下面介质做同相运动。这种由滑行波引起的上层介质中质点的振动传向地面,产生所谓折射波。 折射波总是以临界角i从界面出射; 由视速度定理; 在地面的B+B-区观测不到折射波,称为折射波的盲区;盲区半径OB+=2htgi; 折射波的波前面是圆台的侧面; 以i角出射的折射波的视速度等于v2; 折射波总是以初至波的形式被记录下来; 2.地震波的绕射:地震波传播遇到复杂地质构造,如断层的棱角点、岩性尖灭点,它们构成了地层的间断点或间断线,这些间断点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四周传播,称为绕射波。 3.波的散射(漫射)。它是不能用正常反射规律来解释的一些波动,表现为断断续续、时隐时现的情况。 4.地震波的衰减,几何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四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前进着的地震波的振幅越来越小。这种现象称为几何扩散, 吸收:—大地滤波作用大地滤波作用当波的频率很低时,地震波在粘弹性介质中以恒速vp传播,振幅随(2随增加而衰减;对于高频波来说,振幅和波速都圆频率的平方根成正比。因此弹性波随传播距离的增加,高频成分很快被吸收,只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由此可见,弹性波在实际介质中传播相当于一个滤波器,滤去较高的频率成分,而保留较低的频率成分,这种作用称为大地滤波作用。弹性波经大地滤波作用后,频率变低,频带变窄,振幅降低。 重点:折射波的形成, 难点:折射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大地滤波作用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3 周 周三 第 三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一章 第六节 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了解透射损失,熟悉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机制,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地震波的透射损失 垂直入射时,不考虑波前扩散和衰减,有 An = A0(1- R12)(1-R22)……(1-Rn-12)Rn (1.5.14) An中的表达式中的连乘积 ((1-Ri2)称为第n层反射波的透射损失。 2.地震反射波记录道的形成:若一个地震记录道g(t)共接收到N个界面的反射波,则g(t)可表示为  若每层反射波的延续时间长度(t满足下列不等式  式(1.6.4)是两个波是否互相干涉的条件。若不考虑介质吸收、透射损失等因素,一个地震道记录为  一个反射波记录道是地层反射系数序列R(t)和地震子波b(t)褶积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地震道褶积模型。 3.地震波速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般说来,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裂隙、孔隙度、孔隙中充填物的影响、风化、破碎带,地震波速度降低。岩石埋藏越深、年代越老,速度越大; 重点:地震道卷积模型。和式(1.6-4)的的应用 难点:地震道卷积模型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地震道卷积模型,界面顶底反射波可以分开的条件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3周 周五 第 1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实验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地震实验课,数字地震仪认识与操作实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认识地震仪的结构,了解其操作步骤.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认识各功能键的用途,使用注意事项.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 4 周 周二 第 二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第一节反射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二层介质直达波时距曲线,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影响正常时差的因素分析。 1.的时距曲线 从震源出发,不经过反射或折射而直线前进到各检波点的地震波成为直达波。当震源深度为零时,直达波沿测线传播,旅行时间t与炮检距x的函数关系为 是两条经过原点的、斜率为1/v1的两条直线。根据直达波时距曲线的斜率,可以求取界面上层介质的波速v1。 2.水平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将反射波在炮点的反射时间称为反射回声时间,水平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可化简为标准双曲线方程 1.反射波时距曲线在x-t 坐标系是双曲线,其极小点在炮点正上方; 2.在x2-t2坐标系,反射波时距曲线是直线,直线的斜率为1/v12, 利用直线的斜率可求界面上方介质的速度; 3.反射波时距曲线以直达波时距曲线为其渐近线。 4.根据时距曲线斜率与视速度的倒数关系,在炮点处的视速度为无穷大,在x((时,视速度v*=v1 5.当2h>>x时,对((2.1.2)式用二项式定理展开,只取前两项,可得 将任一观测点p的旅行时间t和同一界面的双程垂直时间t0的差称为正常时差,用(t表示。即正常时差近似表达式是 6.利用正常时差可以帮助判断地震记录上的同相轴是否为反射波。 重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 难点:正常时差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什么形状?什么叫正常时差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4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倾斜界面和弯曲界面的时距曲线。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均方根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是双曲线 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上倾方向偏移2hsin(; 倾角时差(界面倾斜引起的单位距离的时间差)为(td/(x,其中(x为排列长度的一半,(td是炮点两端距离为(x的两点的时间差; 4.水平多层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在研究某一界面时,是将该界面上方介质看成是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均匀介质,该界面等效为单一界面,这个单一界面的上方是以均方根速度传播的均匀介质。 5.均方根速度为  6.根速度大于平均速度 重点: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时距; 难点:均方根速度的引出,什么情况下的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  讨论、思考题、作业: 倾斜界面时距曲线的极小点向什么方向偏移:均方根速度的引出,与平均速度的对比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5周 周2 第2节 课时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绕射波、多次波时距曲线,两层水平介质折射波时距曲线,等效层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凸界面时,由于散焦作用,比平界面时要陡,如图2.1.4所示。 2.凹界面时,由于聚焦作用,时距曲线比平界面时要缓 3.界面曲率大时,形成回转波,如图2.1.-5。 4..绕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曲线的极小点在绕射源的正上方; 5.对同一绕射点,不同激发点产生的双曲线相互平行; 6.绕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深度的反射波时距曲线陡; 7.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 8.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双曲线; 9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比相同t0的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陡,这是由于全程多次反射波是以浅层较低速度多次反射的结果。 10多同一接收点,多次波的正常时差比相同t0的一次反射波的正常时差大。 11.对同一界面,多次反射波的t0时间是一次波的整数倍,这是区分多次波的t0标志。 12.水平二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斜率为1/v的直线 重点:折射波时距曲线  讨论、思考题、作业: 1.单一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2.多次反射波的各种类型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5周 周3 第3 节 课时安排 实 验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地震折射法野外工作方法实验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授课教案 授课时间 第5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的时距曲线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各种复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有效波与干扰波的特征识别,测线设计原则,观测系统的概念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1.水平多层结构的折射波时距曲线,是多条斜率不同、互相交叉的直线;2.各时距曲线的斜率是是各层波速的倒数;弯曲界面的追逐时距曲线,3.典型地质构造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概念 有效波:在地震仪接收到的所有振动中,能解决某一特定地质问题的波称为有效波或信号; 干扰波:一切妨碍分辨有效波的其他波称为干扰波 规则干扰波: 面波,又称地滚波,特点是:频率低,(几十Hz)能量沿铅垂方向衰减快,沿水平方向衰减慢,延续时间长,具有频散特点,在地震记录上呈扫帚状。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声波的特点是速度稳定,频率高,延续时间长,在地震记录上形成强而尖锐的波至。 反射波法测线设计,测线设计原则: 1.最好为直线; 2.主测线应与岩层或构造走向相垂直; 3.尽可能与钻探线或其他物探测线相一致。 4.面积测量时应有联络测线,以检测不同测线上反射波的闭合情况。 折射波法测线设计 相遇观测法:双边放炮的观测方法。 相邻两道检波器间的距离叫道间距,一般为目的层深度的1/10。很深时不按此比例。工程地震中,常采用5-10m的道间距。 最大炮检距应选为目的层深度的7-10倍以上; 为连续追踪折射界面,一般按6-12个检波点设置一个检波点; 测线很长时,单元测线的衔接处重复最大接受距离的1/4~1/3; 观测系统的概念 重点:测线布置原则,观测系统概念  讨论、思考题、作业:观测系统;测线布置原则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球物理学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6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多次覆盖观测系统设计,了解地震波的激发、检波器工作原理、数据采集系统。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反射波法观测系统, 分单次覆盖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单次覆盖简单连续观测系统 如图3.2-4(a)所示,是双边激发单次覆盖,上边是综合平面图,下边是时距平面图;3.2-4(b)是每激发一次,排列沿测线向前移动一个排列长度,称单边激发简单连续观测系统;3.2-4( c)是中间激发观测系统 3.单次覆盖间隔连续观测系统 激发点与接收排列的第一道间隔一段距离远离激发点接收,以避开声波和面波干扰。见3.2-4(d) 4.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共反射点多次叠加的简称) (1)地质情况复杂时采用的观测系统,“是采用有规律的移动激发点和接收点,对地下界面段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系统”。见图3.2-6. (2)炮点距计算公式  式中s为常数,单边放炮时,s=1,双边放炮时,s=2;n是覆盖次数;N是仪器道数;一般采用下倾方向激发的单边放炮观测系统。 (3)来自不同炮点激发的同一接收点的记录道的集合叫共反射点道集 5.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 在测线两端激发,在全测线上接收的观测系统 追逐时距曲线观测系统,属于单边激发,就是在同一接收地段的同侧不同激发点上激发。 6.炸药震源特性:激发的是脉冲波,频带宽,能量强,高频成分丰富 由大锤、金属垫板、锤击开关和连接电缆组成;在潮湿牢固和坚硬的地层上激发效果好,获得的信号频率高,在干燥疏松的地层上效果差;缺点:激发的信号受面波和声波干扰大;在土质地基上,锤击震源的深度在100m以内;  讨论、思考题、作业: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概念,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6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数据采集系统。地震勘探的分辨率,薄层概念,横向分辨率,影响分辨率的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地震仪应有宽的频带和可选择的滤波器; 对地震脉冲有良好的分辨能力; 一起对各道有良好的一致性; 一个检波器 + 一个放大器 + 记录显示系统= 一个地震记录道 检波器:是将地震波返回到地表时所引起的地面振动转换成电信号的一种装置 检波器的特性及参数:检波器具有自己的固有频率,固有频率高,可以消除低频噪声;阻尼系数h是检波器的另一特性指标,设检波器的固有频率为(0, (1)h>(0 称为过阻尼,使接收到的信号减弱,甚至失真,见图3.4-3(b) (2) h<(0 称为欠阻尼,见图3.4-3(a) (3)实际工作中选择之间,一般把h/(0=0.7称最佳阻尼; 寄生共振特性是检波器的重要特性, 7.检波器的安置条件 8.放大器对来自浅、中、深层的反射信号自动调节放大倍数; 9.垂向分辨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的厚度; 10水平分辨率:指沿横向方向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的尺寸; 11.分辨率与频率成分的关系 重点:检波器的特性及参数,检波器的安置条件;分辨率概念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垂向分辨率?什么叫水平分辨率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7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熟悉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记录长度与时间采样率,最佳时窗概念,道间距的选择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记录长度与时间采样率 记录长度的选择必须保证记录到最深目的层来的反射波;并留有一定的余量; 记录长度=地震仪的采样点数*采样率(采样间隔),采样点数确定了,采样率高,测量精度高,但勘探深度变浅; 采样率的选择应满足采样定理: 最大和最小炮检距 最大炮检距xmax就是炮点与最远一道之间的距离,一般最大炮检距应大致等于最深目的层的深度h,或  最大炮检距太大会带来宽角反射的畸变影响; 最小炮检距xmin是炮点与最近一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xmin不应小于最浅目的层的深度; xmin大一些可以消除声波和面波干扰。 最佳接收地段的选择:最佳接收地段又称“最佳窗口技术”, 道间距的选择:道间距又称空间采样率,它影响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用(x表示,道间距小,横向分辨率高,但勘探费用大,选择道间距应从以下因素考虑: 确保足够的空间采样率、即要求在一个波长内至少两次采样,避免陡倾界面的假频化;对反射界面进行充分采样、选择道间距应保证第一菲涅尔带内至少有两道接收。 重点:地震勘探工作参数选择  讨论、思考题、作业: 野外工作参数选择原则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7周 周3 第3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抗干扰技术,规则波均匀线性组合法,组合法的方向特性和频率特性,组合参数选择。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组合法是指用一组检波器产生一道信号输入,是应用波传播方向的不同来压制干扰的一种方法。 均匀线性组合使指将n个检波器沿测线等间距的排列,如果这n个检波器分布在一个面积内,则称为面积组合。由规则波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地震波的视速度很大时,落入通放带,组合后的输出达到最大;沿地面方向传来的低视速度波,通过组合落入压制带,组合法也叫视速度滤波 视速度为无穷大时,组合后对所有频率成分都没有频率滤波作用; 随(t增大,组合对高频成分有压制作用; 组合的频率特性会使有效波形产生波形畸变; 实际工作中应设法提高有效波的视速度,例如近炮点接收,倾斜界面时,采用下倾激发上倾接收。 设组合数目为n,如果组合内各检波点接收的不规则干扰波互相统计独立,且有效波的到达时差(t(0,这时统计效应有最大值  G代表组合后的信噪比除以组合前的信噪比,可见组合可以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n倍。 组合法具有平均效应。 重点:组合法作用和参数选择 难点:组合法压制干扰波的原理  讨论、思考题、作业: 组合法作用?压制干扰波的原理,如何理解组合法的方向特性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7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第七节 野外抗干扰技术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水平叠加法原理,水平叠加特性,不规则干扰波的叠加效应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垂直叠加:利用地震仪的信号增强功能,将炮点多次重复激发的信号叠加在一起,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 m次垂直叠加后,使有效波振幅增强m倍; 对相互统计独立的干扰波,经m次垂直叠加后,振幅将增强(m倍,因此利用垂直叠加可以提高信噪比。 水平叠加:1.水平界面的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式为 2.动校正和多次叠加原理 (1)由炮检距不同引起的各道反射波的到达时间ti与共中心点处的到达时间t0的差称为正常时差; (2)对动校正后的信号进行叠加成为水平叠加; (3)把叠加后的总振动作为共中心点M的输出,就是共中心点多次叠加的输出; (4)当存在多次反射波时,比相同界面的的一次反射波的正常时差大,动校正后仍有残差;水平叠加特性: (5)对一次反射波,叠加后信号振幅增强n倍; (6)对多次反射波,叠加后频谱为Gd(()=F(() K(() <n,叠加后振幅相对削弱;可压制多次反射波。 (7)常用归一化的叠加特性函数 来衡量叠加效果; (8)对一次反射波,叠加后的相位与共中心点处的相位一致。 水平叠加后信噪比提高倍。 (9)由于叠加道之间的距离大于组合检波的组合距,因而叠加法比组合法有更好的统计效应。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垂直叠加,什么叫水平叠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8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三章 地震野外数据采集技术与方法, 第八节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地震波速度测定,速度的求取及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PS测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水平叠加法的参数选择对叠加特性的影响 1.偏移距对叠加特性的影响 2.道间距对叠加频率特性的影响 道间距增大,通放带变窄,边界频率降低,因此小的道间距有利于提高分辨率; 3.覆盖次数n对叠加频率特性的影响:太高的叠加次数,会提高勘探成本,而且还会提高多次波的同相性,因此,选择合适的覆盖次数。 影响叠加效果的因素: 1.界面倾斜的影响 2.速度不准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a) 速度小于正常速度,动校正量过大,形成的同相轴与初至方向相反; b) 速度大于正常速度,校正不足,校正后的同相轴与初至方向相同; 他们都不能形成同相位叠加; c) 地表高程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影响叠加效果。 地震波速度的测定 1.确定界面深度; 2.在动校正、静校正、等数据处理项目中用; 3.用层速度进行层位对比和岩性研究,换算成动弹性模量,计算岩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等。 PS测井 1.用折射波测量求速度 2.利用反射波测量求速度 重点:参数对叠加特性的影响,速度之间的关系 难点:参数对叠加特性的影响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垂直叠加,什么叫水平叠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8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一节 预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预处理,数据解编,抽道集,真振幅恢复,频谱分析,地震波的频谱特性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数据解编:将按时序排列的形式转换为按道序排列,即第一道的所有数据都排在第二道之前,使同一道数据都排放在一起,这种预处理称为数据解编或重排。 2.编辑:对不正常的记录进行编辑处理,对信噪比很低的不正常道进行充零处理,发现极性反转的工作道对它们进行改正、初至切除。切除是为了消除包括噪声的记录开始部分所存在的高振幅。切除的方法就是用零乘需要切除的记录段。 3.抽道集:抽道集也叫共深度点选排,是把具有相同共反射点的记录道排成一组,按共深度点号次序排在一起。 4.真振幅恢复处理:增益恢复的公式为A= A0/2n, 5.参数提取与分析:频谱分析、速度分析、相关分析。为校正与偏移及各种滤波等处理提供速度和频率信息,并可以自成系统处理出相应的成果图件。 (1)频谱分析:基础是傅立叶变换,只要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求其频谱F(()   面波频谱的峰值低于有效波,声波频谱峰值偏高,与有效波的频谱范围有较宽的重叠;微震干扰波的频带较宽;有些规则干扰波与有效波频谱差异不大,如浅层记录中的外界相干干扰波和多次波;横波与纵波相比频谱峰值低,频带窄; 高速薄层反射波频谱相对厚层要偏高;炸药量激发比小炸药量激发频谱要偏低,小炸药量激发比锤击频谱要宽; 重点:频谱分析的概念 难点:傅立叶变换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垂直叠加,什么叫水平叠加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9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二节 参数提取与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与相关函数,多道相关,用互相关求道间时差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相关系数与相关函数:对于每一个相对时移 都可以计算相关系数。对一系列不断变化的时移(,则相关系数就变成以时移(为自变量的相关函数  2.自相关、互相关与多道相关:一道记录自身做相关运算叫自相关;,他与另一道记录做相关运算叫互相关。 (1)自相关函数是偶函数,在时移为零时有极大值,在时移为无穷大时自相关值为零; (2)互相关函数在时移为零时不一定取最大值,在时移为无穷大时,两个函数彼此分开,互相关系数为零,在某一时移时取最大值。 (3)多道相关:计算多道相关系数或多道相关函数。对一个共反射点道集有  (4)相关分析的应用:用互相关求取道间时差;用自相关求取地震子波中有x1(t)、x2(t)…xmt)共m道记录,对m道记录所有可能组合形式的互相关系数之和,称为多道相关系数;进行相关滤波 重点:相关分析的应用 难点:计算多道相关系数或多道相关函数  讨论、思考题、作业:如何用互相关求取道间时差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9周 周3 第3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二节 参数提取与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速度分析,速度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速度扫描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速度分析的作用:采用速度谱分析和速度扫描技术,得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层速度等 2.速度分析的原理:对于给定的炮检距,正常时差(ti是垂直反射时间t0和叠加速度vs的函数,因而从反射波正常时差(t的分析中可以提供均方根速度的信息,这就是速度分析的基础。 3.速度分析的方法:速度谱和速度扫描,将地震波的能量相对速度的变化称为速度谱; 4.求取速度谱的步骤:求取正常时差(ti,并对反射点时距曲线进行动校正,看其校正以后双曲线形状的同相轴是否变成t=t0的水平同相轴,如果变成水平同相轴,则所采用的速度就是最佳叠加速度。 5.叠加速度谱概念:衡量同相轴是否被拉平,可以选择不同的判别准则,如果以共反射点波组叠加波形的能量来判别,则当选用速度合适时,同相轴被拉平,形成同相位叠加,叠加波形的能量为最大,按这一原理设计的速度谱称为叠加速度谱。 6.不同形式速度谱的显示 7.速度扫描技术:速度扫描方法之一是用一组试验速度分别对单张记录道集记录或单次覆盖共炮点记录作速度扫描动校正,即一次用一个试验速度对整张记录上的所有波组进行动校正 (恒速动校正),得到一张校正后记录。当所用的某一试验速度正好与某t0时间所对应的真实速度一致时,此t0时刻的同相轴会变得平直,其他同相轴或者上弯,或者下弯。寻找各试验速度校正记录上的平直同相轴,可以得到不同t0时间处反射波的速度。 8.各种速度之间的关系 重点:速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速度谱的制作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速度谱、叠加速度谱、如何制作速度谱?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9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节 数字滤波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数字滤波概述,滤波器的一般特性,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一般原理,滤波器的特性和分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数字滤波作用:对资料进行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处理,突出有效波、压制干扰波,由于频率滤波只需对单道数据进行运算,故称为一维频率滤波。 2.滤波器的一般特性 表示信号输入输出关系的装置叫做滤波器。输出和输入信号的相应关系是滤波器特性。 3.不同频率的信号在振幅和相位上随频率的的变化称为滤波器的"频率特性"或 "频率响应"。振幅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称振幅频率特性;相位随频率的变化关系称相位频率特性。 4.把一个单位脉冲通过滤波器,将滤波器的输出称为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又称 "时间特性"或滤波因子。 5.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滤波机理:是满足正比定理和叠加原理、时不变原理; 6.在时间域是卷积,在频率域中,滤波器的输出是输入信号从x(t)的频谱X((),与滤波器的滤波因子h(t)的频谱H(()的相乘运算Y(()=X(().H(() 7.滤波器的特性和分类 (1)滤波器的稳定性和物理可实现性:输人信号为有限,输出信号也为有限时,这种滤波器就是稳定的。滤波器是物理可实现的充要条件是 h(t)(O 当t<O时 (2)滤波器的分类:无畸变滤波器, 振幅特性为常数、相位特性是线性的滤波器为无畸变滤波器。这种滤波器不改变输人信号的波形 (3)纯相位滤波器:称相位畸变滤波器,它只改变输人信号的相位谱,振幅谱形状不变。其振幅特性为常数H(()=a0,但相位特性不是线性的。 (4)纯振幅滤波器:又叫振幅畸变滤波器,这种滤波器的振幅特性(H(()(不是常数。即(h(()=O,H(()=(H(()( 重点:数字滤波作用,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滤波机理 难点:线性时不变滤波器的滤波机理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零相位滤波器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工程与环境地震勘探技术,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0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节 数字滤波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一维频率滤波,理想滤波器和实用滤波器的特性,吉普斯现象和伪门现象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所谓一维滤波,是指信号或谱以及滤波因子都是单变量函数的滤波,在浅 2.将脉冲响应函数h(t)按采样间隔(进行离散采样,采样后的脉冲响应时间序列h(n()的频率特性除了有与h(t)对应的"正门"外,还产生以1/(为周期的无数个 "伪门"。干扰波的频谱可能出现在伪门被保留下来,达不到滤波效果,避免方法是合理选择采样间隔; 3.理想滤波器的滤波因子应为无穷序列,而数字滤波中要对它截断,截断后的脉冲响应所对应的频率特性是一条接近这种门的幅值有波动的曲线,即所谓吉普斯现象。 4.克服办法:对理想频率响应曲线的不连续点处镶上连续变化的函数g(f),形成镶边滤波器,镶边带通滤波器的频谱为式(4.3.12) 5.二维视速度滤波 :当有效波和干扰波的频谱成分十分接近,无法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干扰,如果有效波和干扰波在视速度差异,则可进行视速度滤波即二维滤波。 6.进行频率滤波改变波剖面形状。波数滤波也会改变振动图的形状,产生频率畸变,有效波的有用频谱被压制,从而改变振动图形。提出 7.单独的频率滤波和单独的波数滤波都存在不足之处,只有根据二者的内在联系,组成频率-波数域滤波,才能做到在所希望的频率间隔内,视速度为某一范围的有效波得到加强;同时对这个频带内视速度为另一范围的干扰波进行压制。 8.二维滤波的原理是建立在二维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之上。  重点:二维滤波的提出和滤波原理。 难点:二维傅立叶变换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二维视速度滤波?什么叫伪门现象及克服办法? 什么叫吉普斯现象及克服办法。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0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节 数字滤波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反滤波的基本概念,最小平方反滤波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提高垂直分辨率和提高信噪比的关系。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反滤波的最终目的是抵消大地滤波作用,使地震子波压缩为震源脉冲的形状,提高垂向分辨率。同时还可以消除短周期鸣震和多次波等干扰。 2.所谓反滤波,仍然是一个滤波过程,但它恰好与某个其他滤波过程的作用相反。 3.最小平方反滤波的基本原理:最小平方滤波的思想在于设计一个滤波算子,用它把已知的输人信号转换为与给定的期望输出信号在最小平方误差的意义下是最佳接近的输出。 4.求出反滤波因子a(t)之后,对记录进行反滤波,就可得到提高分辨率的地震记录y(t), 5.反滤波因子求取就是求解基本方程(4.4-16)。在由(4.417)进行反滤波处理。   重点:反滤波原理及作用 难点:反滤波因子求取  讨论、思考题、作业: 求取反滤波因子时都做了那些假设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1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节 数字滤波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预测滤波概念,预测反滤波原理及方法,预测反滤波因子的求取。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预测滤波原理: 预测就是己知某个物理量的过去值和现在值,获得未来某时刻的估计值。预测实质是一种滤波,称为预测滤波。未来预测值为 2.使它与实际未来值g(t+()的误差—预测误差 在最小平方意义下为最小,即使预测误差((t+() 的平方和为最小,即。 3.求反滤波因子的公式: 由输入g(t)求出自相关函数rgg(()构成矩阵方程的系数矩阵,是托布里兹矩阵,(称为预测步长。解矩阵方程 (4.4.21)可得到预测滤波因子c(t),然后用它对输入g(t)进行预测滤波,得到末来的预测值 4.地震数字处理中所用的预测反滤波是用预测的方法,根据地震记录一次反射和干扰的信息,预测出纯干扰部分,再从包括一次反射和干扰的地震记录中减去纯干扰部分,得到消除干扰后的一次反射信号。 5.反滤波处理需作两个假设:(1)假定反射系数序列是互不相关的白噪序列,有了这个假设,就能保证反射系数序列是不可预测的,可以用预测反滤波得到垂向分辨率很高的输出;(2)假定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子波,这样就能获得稳定的、物理可实现的预测反滤波因子 6. 重点:预测滤波因子与预测反滤波因子的求取方法及反滤波的作用 难点:预测滤波因子与预测反滤波因子的求取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反滤波的作用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1周 周3 第3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三节 数字滤波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校正和叠加处理,野外一次静校正,动校正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野外一次静校正: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2.井深校正是将激发源0的位置由井底校正到地面0j,方法是 1)在井口埋置一井□检波器,记录直达波由0传至地面0j 的时间((j ,即井深校正值,又称为井口时间。 2)用已知的表层参数及井深数据,按下式计算井深校正量 2.地形校正:地形校正是将测线上位于不同地形处的炮点和检波点校正到基准面上。 3.地形校正量有正有负,通过h0 、hs 的正负体现出来。通常规定当测点高于基准面时为正,低于基准面时为负 低速带校正校正是将基准面下的低速层速度用基岩速度代替 ,因为基岩速度大于低速带速度,低速带校正量总是正的。 由于静校正值有正有负,校正时则使记录道样值可能向前(向小时间方向)或向后(向大时间方向)在计算机内存中搬家 6.动校正处理就是把炮检距不同的各道上来自同一界面、同一点的反射波到达时间,校正为共中心点处的回声时间; 7.校正后的波形被拉长,因此动校正总是将反射波形拉伸,使反射波的视频率降低。称动校正的拉伸畸变,大炮检距的浅层反射波拉伸畸变尤为严重,处理畸变的方法是切除 8.不同道上同一层,炮检距大的畸变大,炮检距小的畸变小。 重点:动校正处理 难点:动校正总是将反射波形拉伸  讨论、思考题、作业: 什么叫野外一次静校正:井深校正、地形校正、低速带校正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1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五节校正和叠加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剩余静校正,水平叠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剩余静校正的提出:由于低、降速带厚度往往测不准,并有地震波在表层传播时,射线路径是垂直的假设等因素,使得野外一次静校正后不能完全消除表层因素的影响,仍残存着剩余的静校正量。提取表层影响的剩余静校正量并加以校正的过程,称为剩余静校正。 2.短波长是局部范围内低速层变化引起的,对同一共中心道集内各道的反射波到达时间不一,影响同相位叠加 3.参考模型道的形成:把属于同一共深度点道集的分析时窗内的波形按样点顺序对应相加,再把N个共深度点道集内的叠加波形再加起来,N的数值可任意选取 4.互相关方法计算道集内各道的相对静校正量:道集中各道与参考道之间的相对时差,称之为相对静校正量。 5. 6.根据互相关函数((()的极值点位置确定出以x(t)相对m(t)的相对时移 7.由相对剩余精校正量中分解出炮点剩余精校正量和检波点剩余精校正量。 8.自动剩余静校正处理虽提高了记录的信噪比,但对于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是不利的 9.经动、静校正处理以后的地震记录,己将表层不均匀性和炮检距变化的影响消除,成为以规定的基准面为为准、炮检中点自激自收的CDP道集记录,可以进行叠加处理 重点:剩余静校正的作用 难点:剩余静校正量的求取  讨论、思考题、作业:剩余静校正的作用?叠加剖面的形成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2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五节 校正和叠加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归位的基本概念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影响偏移效果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偏移归位处理是将各个地震数据元素归位到产生这些波形的反射层或绕射点相应位置 2.但当界面倾斜时,由于地质剖面上的反射点位置并不在接收点正下方,空间位置发生了偏移。真正的反射点在其视位置的上倾界面方向。 3.背斜产生的发散波、断层棱角点产生的绕射波等严重影响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必须对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进行偏移归位处理,将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从最初不正确的共中心点位置校正到正确位置,提高横向分辨率 4.偏移的基本概念:偏移处理是将已知的地面波场值 —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为边界条件,反过来求取地下各点波场值的过程 5.地面记录可以看成是在t=0时刻由地下反射界面辐射的波,并且这个波是以与地质剖面有关的速度的一半传播 6.将t=0时刻的延拓波场看作是地下反射界面的形状即是成像原理 7.偏移方法将速度缩小一半,即用v/2代替v,可得 : 简化成仅适合于上行波的方程,要进行坐标变换( 8.适合上行波的方程:  9.给出定解条件:记录最大时间以外的波场为零,测线两端外侧的波场为零, 自激自收记录(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给定的边界条件。 重点:偏移的作用和基本思想 难点:偏移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成像原理?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2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五节 校正和叠加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归位的基本概念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影响偏移效果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偏移归位处理是将各个地震数据元素归位到产生这些波形的反射层或绕射点相应位置 2.但当界面倾斜时,由于地质剖面上的反射点位置并不在接收点正下方,空间位置发生了偏移。真正的反射点在其视位置的上倾界面方向。 3.背斜产生的发散波、断层棱角点产生的绕射波等严重影响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必须对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进行偏移归位处理,将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从最初不正确的共中心点位置校正到正确位置,提高横向分辨率 4.偏移的基本概念:偏移处理是将已知的地面波场值 —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为边界条件,反过来求取地下各点波场值的过程 5.地面记录可以看成是在t=0时刻由地下反射界面辐射的波,并且这个波是以与地质剖面有关的速度的一半传播 6.将t=0时刻的延拓波场看作是地下反射界面的形状即是成像原理 7.偏移方法将速度缩小一半,即用v/2代替v,可得 : 简化成仅适合于上行波的方程,要进行坐标变换( 8.适合上行波的方程:  9.给出定解条件:记录最大时间以外的波场为零,测线两端外侧的波场为零, 自激自收记录(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给定的边界条件。 重点:偏移的作用和基本思想 难点:偏移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成像原理?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2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五节 校正和叠加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归位的基本概念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影响偏移效果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偏移归位处理是将各个地震数据元素归位到产生这些波形的反射层或绕射点相应位置 2.但当界面倾斜时,由于地质剖面上的反射点位置并不在接收点正下方,空间位置发生了偏移。真正的反射点在其视位置的上倾界面方向。 3.背斜产生的发散波、断层棱角点产生的绕射波等严重影响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必须对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进行偏移归位处理,将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从最初不正确的共中心点位置校正到正确位置,提高横向分辨率 4.偏移的基本概念:偏移处理是将已知的地面波场值 —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为边界条件,反过来求取地下各点波场值的过程 5.地面记录可以看成是在t=0时刻由地下反射界面辐射的波,并且这个波是以与地质剖面有关的速度的一半传播 6.将t=0时刻的延拓波场看作是地下反射界面的形状即是成像原理 7.偏移方法将速度缩小一半,即用v/2代替v,可得 : 简化成仅适合于上行波的方程,要进行坐标变换( 8.适合上行波的方程:  9.给出定解条件:记录最大时间以外的波场为零,测线两端外侧的波场为零, 自激自收记录(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给定的边界条件。 重点:偏移的作用和基本思想 难点:偏移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成像原理?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2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六节 偏移归位处理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归位的基本概念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方法,影响偏移效果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偏移归位处理是将各个地震数据元素归位到产生这些波形的反射层或绕射点相应位置 2.但当界面倾斜时,由于地质剖面上的反射点位置并不在接收点正下方,空间位置发生了偏移。真正的反射点在其视位置的上倾界面方向。 3.背斜产生的发散波、断层棱角点产生的绕射波等严重影响地震记录的横向分辨率,必须对水平叠加时间剖面进行偏移归位处理,将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的同相轴从最初不正确的共中心点位置校正到正确位置,提高横向分辨率 4.偏移的基本概念:偏移处理是将已知的地面波场值 — 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作为边界条件,反过来求取地下各点波场值的过程 5.地面记录可以看成是在t=0时刻由地下反射界面辐射的波,并且这个波是以与地质剖面有关的速度的一半传播 6.将t=0时刻的延拓波场看作是地下反射界面的形状即是成像原理 7.偏移方法将速度缩小一半,即用v/2代替v,可得 : 简化成仅适合于上行波的方程,要进行坐标变换( 8.适合上行波的方程:  9.给出定解条件:记录最大时间以外的波场为零,测线两端外侧的波场为零, 自激自收记录(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为给定的边界条件。 重点:偏移的作用和基本思想 难点:偏移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成像原理?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应用地球物理教程—地震勘探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2周 周5 第1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四章 地震数据处理 第六节 偏移归位处理, 第五章 地震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地震反射特征识别和构造解释解释,时间剖面反射波的对比标志各种构造波场特征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延拓步长((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垂向分辨率、计算误差和计算速度等 2.因150 有限差分法,处理大倾角地层不会得到好的偏移效果。现在发展大角度的有限差分偏移方法 3.横向分辨率,是垂向分辨率的水平分量,波动方程偏移处理大大提高了记录的横向分辨率,它可以收敛绕射波,使断点更清晰,并可以消除多次分支反射产生的混淆 4.利用地震波的反射时间、同相性和速度等运动学信息可将地震时间剖面变为深度剖面,进行构造解释; 5.利用同相轴的连续性和几何形态,可以进行岩层分界面的解释; 6.利用地震波的频率、振幅、极性等动力学信息,并结合层速度、密度等资料,可以进行岩性解释。 7.时间剖面反射波的对比标志:同相性、波形的相似性、振幅突出。 8.各种构造波场特征分析:背斜型界面的发散波;界面曲率半径较大时的波场 在岩性的突变点,如断点、尖灭点、侵蚀面上的棱角点和封闭型溶洞等处,都会产生绕射波;断层面就是一个反射界面,由此界面产生的波动叫做断面波。多次波; 9.侧面波的影响 10断层的识别标志 重点:各种波场的解释原则 难点:对波的识别技术  讨论、思考题、作业: 横向分辨率与纵向分辨率的关系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资料数字处理方法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3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 第五章 地震资料解释与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动弹性模量及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地震折射资料解释初步,折射波的识别与对比,绘制时距曲线,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应用横波速度对建筑场地进行类别划分通常做法是:取地面以下15m、不深于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各土层横波速度,按土层厚度计算加权平均值 2.应用纵波和横波速度之比(vp /vs )可粗略划分岩、土特性,查找基岩断层位置和产状及破碎带的分布范围 3..纵波速度对岩体进行分类 4.计算泊松比评价岩土体质量 5.地基振动特性的研究:确定地基固有振动周期,使建筑物的固有周期避开地震卓越周期 6.子层周期求和法计算地基固有周期巧的计算公式  7.加权平均波速法的计算公式:  8.就可以判断地基液化的可能性。 9.对场地的地震危险性作出正确的估计 10.折射波的识别与对比 11.同相性,波形相似性; 振幅标志: 重点:速度资料的应用 难点:解释原则  讨论、思考题、作业:卓越周期;折射波的识别标志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王振东编著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3周 周3 第3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五章 地震资料解释与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t0差数时距曲线法的原理及方法,地震勘探应用概论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t0、差数时距曲线法的原理, t0 =t1 -(t (5.3.8) ((x)=t1 +t2 -T=t1 +T-t2 =t1 +(t (5.3.9) 2.折射界面的绘制 对测线上任一点求出t0与k值,就可求得h值,然后以S点为圆心,以h为半径作圆弧。对多个测点作出一系列圆弧,它们的公切线就是折射界面的位置, 3.折射与反射资料应用概论 4.地裂缝、探测地下空穴,如溶洞、煤田采空区、古河道和浅部断块、选择核废料的埋置场地、滑坡体调查等,反射波比折射波好。 5.地质灾害探测技术方法: (1).选用小道距,道距一般不宜超过5m; (2)选用短排列、小偏移距接收; (3).仪器采样间隔要小,或称高采样率接 收,一般宜用lms、l/2ms、1/4ms等小采样间隔; (4)提高仪器的低截频率到5OHz以上,让信号中的高频成分占有A/D转换器的高位; 重点:地质灾害探测技术方法 难点:地质灾害探测野外技术方法  讨论、思考题、作业:绘制界面的方法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地震勘探应用技术,王振东编著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3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五章 地震资料解释与应用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构造特征识别标志,在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及对环境地质效应评价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人工震源场的环境效应评价 2.核废料的处理及核辐射物质重新富集的调查,涉及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环境保护物探在高辐射核废料选址工作中需要提供库址岩性参数,例如密度、孔隙度、波速等,提供区域库址构造、周围水文条件和库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等 3.盐体用作储存介质的优点是:未经破坏的盐层干燥,盐体中产生的裂隙易于愈合,盐比其它岩石更易吸收核废料释放的热,盐屏蔽射线的能力强,抗压强度大,而且一般位于地震活动少的地区,也可用井中地震方法了解盐丘的详细构造,当利用岩盐中的天然洞穴时,事先要用淋滤方法加工,使洞穴具有一定形状以保证其稳固。 利用火成岩体储存核废料时,可用地震方法探测岩体的完整性,调查裂隙和破碎带的发育 4.地震在寻找地下水、环保、农业和地热领域的应用 5.浅层地震方法寻找基岩地下水,是根据地震资料确定地下基岩的岩性、构造、风化等,从而推断基岩地下水富集的有利地段。另外采用地震方法能够可靠地探测基岩风化裂隙层的厚度 6.由于地层速度受含水饱和度的影响,所以含水层和隔水层之间往往形成很好的波阻抗界面。为地震方法探测地下承压含水层的分布提供了物理前提 重点:地震如何解决环境地质问题 难点:  讨论、思考题、作业:构造特征的地震地质解释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勘查学,勘探地震学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4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六章 特殊技术 第一节 反射波测桩技术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反射波测桩技术原理质量缺陷的时间域检测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反射波法测桩技术:基桩分类及常见的缺陷; 桩通过地基上部的极软弱土层,桩尖直接支承在坚硬的土层或岩石上,桩上的荷载主要由桩端阻力承受,略去桩身侧面与土的摩擦力作用,称为端承桩。 桩通过软弱土层支承在较坚硬的土层上,桩上的荷载主要由桩身侧面与桩周土之间的摩擦力承受,同时也考虑桩端阻力的作用,称摩擦桩。 4.断桩:它是指沉人地基中的桩出现断裂或断开的情况。 5.离析:桩的离析是指混凝土桩外形完整 6.缩径和扩径桩:缩径是指灌注桩成桩后在某处的桩径缩小,截面积不符合要求;扩径是指灌注桩在成桩后,桩的某些局部区段出现明显大于设计桩径的现象 7.反射波法测桩原理 8.桩身缺陷判别的主要依据 9.缩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相位 10.扩径部位A2>A1, (2v2=(1v1,此时Ru>0,由扩径引起的反射波与人射波相位相反 11.一般离析是质量渐变,在离析处, A1=A2 ,(2 <(1 ,因而Ru>0,出现同相反射波,桩底也为同相反射,与缩径桩类似 12.指桩间断面彻底断开,此时桩内形成断桩界面,由于断桩形成的桩土界面,桩间反射能量很强,一般接收不到正常的桩底反射波。断桩部位形成的反射波的到达时小于桩底反射波到达时,多次反射之间的时差是相等的 13.要求桩顶面清除灰浆,见到新鲜坚硬混凝土,并保持桩顶平整,激振时力锤垂直激振桩的中心 重点:质量缺陷时间域检测依据 难点:缺陷的频率特性  讨论、思考题、作业:对5种缺陷桩进行时间域检测的依据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低应变桩基检测技术 张献民编著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4周 周5 第1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六章 特殊技术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常时微动观测技术介绍卓越周期基本概念及确定方法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1.强震观测和微动观测所得到的频谱特性,其地震固有周期与微动卓越周期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常时微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地基经常持续发生的微弱振动—常时微动与地基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强烈振动—地震相比,虽然在能量上存在很大差别,但它们都能反映地基的振动特性 同一地点的地震波平均波谱和常时微动的频谱一致性非常好。 常时微动的测量应选择在夜间及风力弱时进行,在地点上应避开特定的振动源,选择平坦的地方安置检波器。 6.常时微动的测量及数据处理:当在钻孔中测量时,检波器应放在基岩面或建筑物的持力层上。 7.当调查高层建筑及其地基的振动特性时,则采用长周期检波器。 8.周期频度法:选择质量较好的记录段,按波形正反向变化大致对称划一条零线,波形与零线形成一系列交点,取相邻两点时间差的2倍作为该处波形的周期;以周期为横坐标,以不同周期波形出现的频度 (次数)为纵坐标,即得到一条常时微动记录波形的周期频度曲线。出现频度最高的周期称作优势周期 9.功率谱分析法: 10.冲积砂土的优势频率较高,冲积粘土的优势频率较低,呈现出地基越软弱,优势频率越低的倾向 重点:卓越周期求法 难点:功率谱分析法求卓越周期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卓越周期?用几种方法可以求卓越周期,卓越周期在地基震动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5周 周3 第3 节 课时安排 讲 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第六章 特殊技术 第三节 瞬态瑞雷波勘探技术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瞬态面波勘探技术, 瞬态面波勘探技术在工程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方法:瑞雷波勘探有频率域观测的稳态法和时间域观测的瞬态法两种 2.瞬态瑞雷波勘探原理 只要知道A、B两点间的距离(x和每一频率的相位差,就可以求出每一频率的相速度vR (() . 即勘探深度是 H=(R/2=vR/2f (6.3.7 3.瞬态面波法的震源可以采用锤击、落重、爆炸等方式。激振力较小时脉冲面波的主频率较高。 4.检波器安置在地面作为拾取介质振动的传感器。面波勘探所用检波器频率范围很宽,可以从数赫兹到数千赫兹。。 4. 5.一般选择其值大于0.8的频段计算互功率谱。 6.求取面波在二接收点间传播的相位差,VR-f或vR-(曲线,即频散曲线 7.即波长为(的面波速度代表半个波长深度以上的介质中的平均值 8.瞬态瑞雷波资料的解释与应用 9.则n-1层至n层之间的面波层速度vRi,n 的计算公式为  重点:频散曲线的获得和解释应用 难点:瞬态面波勘探原理  讨论、思考题、作业:什么叫频散曲线,如何对其进行解释划分地层?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   地震勘探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第15周 周2 第2 节 课时安排 实验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反射波测桩实验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教学内容(包括基本内容、重点、难点): 实验内容见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 通过反射波测桩实验,学生应掌握测桩仪器的使用方法、测桩前的桩头准备、测桩仪的参数设置、对缺陷桩时间域的信号进行正确分析,识别缺陷性质和程度、计算缺陷位置;  讨论、思考题、作业: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等):  授课类型(请打):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其他□  教学方式(请打):讲授□√ 讨论□ 其他□  教学资源(请打):多媒体□√ 挂图□ 音像□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