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枢感受器 效应器复杂反射脑干
、
脊髓简单反射运动传导路感觉传导路大脑、小脑、间脑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感觉性共济失调
T4~ 5脊神经节Ⅰ
周围突 中枢突传入神经 后根躯干四肢上肢、
躯干上部下肢、
躯干下部肌
、
腱
、
关节 薄束楔束,薄束后索外 内楔 薄束核
Ⅱ
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中线旁下橄榄核之间贯穿斜方体红核背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
中央后回中上 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传导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同侧背核
( C8-L2)
脊髓小脑后束旧小脑楔束副核 ︵
部分纤维
︶
楔束脊髓小脑前束后角
5-7层
(腰骶膨大)
脊髓小脑前束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后角
5-7层
(颈膨大)
上肢颈部本体感觉小脑上脚小脑下脚损伤,
反射性共济失调同侧小脑投射痛温粗触觉 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症状脊神经节Ⅰ
周围突 中枢突传入神经 后根躯干四肢皮肤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
(前束 )(侧束 )
后角
ⅠⅣⅤ 层
Ⅱ
脊髓丘系下橄榄核背外侧内侧丘系的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
中央后回中上 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边上升边交叉上升
1— 2节段痛温粗触中央后回中上 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 1.0
丘脑中央辐射 0.5(第 Ⅲ 级 N元)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
脊髓丘脑前束
(触压)
后角固有核
(4,5层 )
(第 Ⅱ 级 N元)
(第 Ⅰ 级 N元)
脊神经节 上升 0.51- 2节段白质前连合 0.6
交叉 0.4
皮 肤
1.2
后根
1.2
1.2
1.2
0.2
0.2周围突 中枢突后角 1,4,5层
0.6 0.6 0.6答题示范和评分标准边上升边交叉
.
传导路行程是重要的,它是判断中枢病变部位和损伤结构的依据。
试分析延髓损伤范围不同时症状差别
(见传导路讨论)
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感觉核中央后回下 1/3
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Ⅰ
Ⅱ
Ⅲ
内侧丘系背侧三叉丘系头面部
(深 )浅感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双侧传导,临床意义不大。
要求:
在中枢内,哪些结构与听觉有关?
【 视野 】
视觉传导路及损伤对光反射通路视野缺损单眼全盲双眼同向偏盲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双眼鼻侧视野偏盲光线直接间接 对光反射
Ⅲ
距状沟二岸皮质光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状 N节视觉传导路 对光反射外侧膝状体
( 17区 )
瞳孔括约肌感光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视网膜
Ⅰ Ⅱ
Ⅲ
Ⅲ
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双侧内囊后肢视辐射平衡传导路前,外壶腹嵴椭圆囊后壶腹嵴,球囊感受器听区前方的
22区前庭反射
2,迷路反应网状结构,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眼球震颤
Ⅷ
前庭神经 核丘脑腹后核颞上回前部不明上传途径
1,眼肌前庭反射头眼协调反射转眼转头内侧纵束眩晕、恶心、呕吐
( 晕动病 )
躯干四肢姿势反射平衡调节小脑前庭脊髓束前庭核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前庭 神经 节脊髓
Ⅰ
Ⅱ
Ⅲ
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系运动传导路四肢肌躯干肌 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 2/3
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下 1/3
内囊膝内囊后肢中脑:
脚底中 3/5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
7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
,
终止于躯体运动和特殊内脏运动
8
核
。
发动随意运动四肢近端肌锥体束
性质
组成
起止、行程、交叉
换元
支配范围大脑皮层 躯运 中枢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内囊 后肢 膝部中脑 脚底脑桥 基底部锥体延髓 75%纤维锥体交叉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 特内运躯体运动 脑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头颈肌躯干四肢肌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支配特点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 6个半核为双侧支配。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
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才会产生症状。
锥体束锥体束 损伤症状,
面神经核 【 核上瘫 】
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对侧上、下肢硬瘫锥体系锥体束上神经元 下神经元效应器损伤症状鉴别瘫痪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浅反射肌萎缩痉挛性瘫痪 (硬瘫 ) 迟缓性瘫痪 (软瘫 )
亢进阳性 ( + )
或消失无 (短期内不出现 )
消失阴性 ( – )
消失出现反射弧中断锥体束对下神经元的抑制性影响消失(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 婴幼儿除外 )
(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 )
面神经核 核上瘫面神经核核下瘫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锥体束损伤症状口角歪向患侧舌尖歪向健侧
【 锥体外系 】 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锥体系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
特点
发生古老 。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
形成若干反馈通路 。
功能
调节肌张力 。
自动 整体姿势
(完成无意识习惯性动作 )。
维持调节
配合锥体系,协调肌群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完成 。
锥体外系可 分为
1 皮质 —纹体 —苍白球系
⑴ 皮质 — 纹状体 — 背测丘脑环路
⑵ 纹体 — 黑质环路
⑶ 苍白球 — 底丘脑环路 ( P359)
2 皮质 —脑桥 —小脑系环路
①
皮质纹体苍白球系形成环路锥体外系纹体苍白球系传出网状结构皮质—
脑桥—
小脑系环路
②环路③
、
脊髓简单反射运动传导路感觉传导路大脑、小脑、间脑本体感觉精细触觉 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感觉性共济失调
T4~ 5脊神经节Ⅰ
周围突 中枢突传入神经 后根躯干四肢上肢、
躯干上部下肢、
躯干下部肌
、
腱
、
关节 薄束楔束,薄束后索外 内楔 薄束核
Ⅱ
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中线旁下橄榄核之间贯穿斜方体红核背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
中央后回中上 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传导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同侧背核
( C8-L2)
脊髓小脑后束旧小脑楔束副核 ︵
部分纤维
︶
楔束脊髓小脑前束后角
5-7层
(腰骶膨大)
脊髓小脑前束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后角
5-7层
(颈膨大)
上肢颈部本体感觉小脑上脚小脑下脚损伤,
反射性共济失调同侧小脑投射痛温粗触觉 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症状脊神经节Ⅰ
周围突 中枢突传入神经 后根躯干四肢皮肤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
(前束 )(侧束 )
后角
ⅠⅣⅤ 层
Ⅱ
脊髓丘系下橄榄核背外侧内侧丘系的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Ⅲ
中央后回中上 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边上升边交叉上升
1— 2节段痛温粗触中央后回中上 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 1.0
丘脑中央辐射 0.5(第 Ⅲ 级 N元)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
脊髓丘脑侧束
(痛温)
脊髓丘脑前束
(触压)
后角固有核
(4,5层 )
(第 Ⅱ 级 N元)
(第 Ⅰ 级 N元)
脊神经节 上升 0.51- 2节段白质前连合 0.6
交叉 0.4
皮 肤
1.2
后根
1.2
1.2
1.2
0.2
0.2周围突 中枢突后角 1,4,5层
0.6 0.6 0.6答题示范和评分标准边上升边交叉
.
传导路行程是重要的,它是判断中枢病变部位和损伤结构的依据。
试分析延髓损伤范围不同时症状差别
(见传导路讨论)
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节 三叉神经 感觉核中央后回下 1/3
丘脑中央辐射 内囊后肢
Ⅰ
Ⅱ
Ⅲ
内侧丘系背侧三叉丘系头面部
(深 )浅感觉传导路听觉传导路双侧传导,临床意义不大。
要求:
在中枢内,哪些结构与听觉有关?
【 视野 】
视觉传导路及损伤对光反射通路视野缺损单眼全盲双眼同向偏盲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双眼鼻侧视野偏盲光线直接间接 对光反射
Ⅲ
距状沟二岸皮质光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状 N节视觉传导路 对光反射外侧膝状体
( 17区 )
瞳孔括约肌感光细胞 双极细胞 节细胞视网膜
Ⅰ Ⅱ
Ⅲ
Ⅲ
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双侧内囊后肢视辐射平衡传导路前,外壶腹嵴椭圆囊后壶腹嵴,球囊感受器听区前方的
22区前庭反射
2,迷路反应网状结构,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眼球震颤
Ⅷ
前庭神经 核丘脑腹后核颞上回前部不明上传途径
1,眼肌前庭反射头眼协调反射转眼转头内侧纵束眩晕、恶心、呕吐
( 晕动病 )
躯干四肢姿势反射平衡调节小脑前庭脊髓束前庭核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前庭 神经 节脊髓
Ⅰ
Ⅱ
Ⅲ
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系运动传导路四肢肌躯干肌 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 2/3
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下 1/3
内囊膝内囊后肢中脑:
脚底中 3/5
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
7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 皮质脊髓前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
,
终止于躯体运动和特殊内脏运动
8
核
。
发动随意运动四肢近端肌锥体束
性质
组成
起止、行程、交叉
换元
支配范围大脑皮层 躯运 中枢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内囊 后肢 膝部中脑 脚底脑桥 基底部锥体延髓 75%纤维锥体交叉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 特内运躯体运动 脑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头颈肌躯干四肢肌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支配特点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 6个半核为双侧支配。
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
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才会产生症状。
锥体束锥体束 损伤症状,
面神经核 【 核上瘫 】
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
对侧上、下肢硬瘫锥体系锥体束上神经元 下神经元效应器损伤症状鉴别瘫痪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浅反射肌萎缩痉挛性瘫痪 (硬瘫 ) 迟缓性瘫痪 (软瘫 )
亢进阳性 ( + )
或消失无 (短期内不出现 )
消失阴性 ( – )
消失出现反射弧中断锥体束对下神经元的抑制性影响消失(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 婴幼儿除外 )
(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 )
面神经核 核上瘫面神经核核下瘫舌下神经核 核上瘫锥体束损伤症状口角歪向患侧舌尖歪向健侧
【 锥体外系 】 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锥体系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
特点
发生古老 。
多次中继,联系复杂,
形成若干反馈通路 。
功能
调节肌张力 。
自动 整体姿势
(完成无意识习惯性动作 )。
维持调节
配合锥体系,协调肌群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完成 。
锥体外系可 分为
1 皮质 —纹体 —苍白球系
⑴ 皮质 — 纹状体 — 背测丘脑环路
⑵ 纹体 — 黑质环路
⑶ 苍白球 — 底丘脑环路 ( P359)
2 皮质 —脑桥 —小脑系环路
①
皮质纹体苍白球系形成环路锥体外系纹体苍白球系传出网状结构皮质—
脑桥—
小脑系环路
②环路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