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16 1
人兽共患病
第一节炭疽
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临
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病理变化上的特点是天然
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
润等败血症的变化。
病原 炭疽杆菌是长而直的大杆菌,长达 3--10微米,宽 1~ 1,5微米,无鞭
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的炭疽杆菌单个存在或 3--5个菌体相连形成短链,
菌体连接处如刀切状平截或微凹,很像竹节,游离端则钝圆,菌体周围有明
显的荚膜。在活炭疽病畜体或死亡后未经解剖的尸体内,不形成芽胞。一旦
体内炭疽杆菌暴露于空气中,接触了游离氧,在一定温度下 (12--42℃ )就会形
成芽胞。芽胞呈卵圆形或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向一端。本菌为革兰氏
染色阳性菌。
2012-3-16 2
炭疽杆菌为需氧菌,在 37℃ 时生长良好。在普通琼脂平皿培养基上生长
成不透明、灰白色、扁平、表面粗糙的菌落,边缘不整齐,能形成几个或数
十个菌体相连的长链,低倍显微镜观察呈卷发状。在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基上,
生长出湿润粘稠的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
炭疽杆菌存在于炭疽病畜的尸体、土壤和水中。病畜死亡后各个脏器、血
液、淋巴系统、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处均有炭疽杆菌存在。其中以脾脏的含菌
量为最多,血液的含菌量次之。
炭疽杆菌的繁殖型菌体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形成芽胞后抵抗
力特别强,在污染的土壤、皮张、毛及掩埋炭疽尸体的土壤中能存活数年至
数十年,在粪便和水中能长期存活。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染
性。绵羊、牛、驴、马、骡、山羊、鹿最多发病;骆驼、水牛
及野生动物次之;猪发病较少。野生动物如狼、狐狸、豹等吞
2012-3-16 3
食炭疽尸体而发病,并可成为本病的传播者。人主要通过吃死
畜的肉或接触污染炭疽杆菌的畜产品而感染。
炭疽病畜及死后的畜体、血液、脏器组织及其分泌物、排泄
物等均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如尸体掩埋不严或太浅,甚至随意
剥皮、解剖和随地刮扔,被猫、狗、鸟及野兽等扒食,可将皮
肉、内脏拖到很远的地方散布病原;另外从病畜口、鼻、肛门、
阴道流出的血液,病畜炭疽痈破溃液等污染厩舍、饲养管理用
具、饲草、饲料,一经健康家畜接触,就可能被传染而发病。
被污染的土壤、水源及牧地还可成为炭疽长久的疫源地。
本病传染的途径有三,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这是因为采食
或饮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草料、井水、河水,以及在污染牧地
放牧受到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主要是由带有炭疽杆菌
的吸血昆虫叮咬及创伤 (如绵羊的剪毛、断尾、去势伤口、咽粘
膜创伤等 )而感染。第三,由于吸入混有炭疽芽胞的灰尘,经过
呼吸道粘膜侵入血液而发病。
2012-3-16 4
炭疽芽胞可使污染地区成为疫源地。大雨、山洪暴发或
江河涨水时可将土壤中病原菌冲刷出来,污染牧场或饲
料、水源等引起传染。本病有一定季节性,夏季发病较
多,秋、冬发病较少。夏季发生较多,可能与放牧时间
长,气温高,雨量多,吸血昆虫大量活动等因素有关系。
(二 )症状 炭疽病的潜伏期自然感染一般为 1-3天,最
长可达 14天。
1.绵羊和山羊 常为最急性。
2.牛 牛患炭疽大多为急性型。
3,马、骡、驴 — 般是急性或亚急性。
2012-3-16 5
4.猪 猪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强,大多数是慢性,生前
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屠宰后肉 品卫生检验时才被发
现 (见病理剖检变化 )。
亚急性型:主要是咽炎的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
郁,食欲不振,咽喉部明显肿胀,吞 咽和呼吸困难,
颈部活动不灵活。口、鼻粘膜呈蓝紫色,最后窒息而
死 o
急性型:本型发生较少,主要是急性败血性变化,
体温升高到 41,5℃ 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
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紫,1--2天死亡。
发生肠炭疽时,病猪发生便秘及腹泻,甚至粪中带
血,重者可死亡,轻者可恢复健康 o
2012-3-16 6
(三 )病理剖检 炭疽病畜的尸体、血液和各脏器组织内含有大量炭
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则形成芽胞,抵抗力很强,不易彻底消灭,
因此,对病畜禁止剖检。
1‘急性败血型 尸体迅速腐败而膨胀,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暗红
色带泡沫的血液。粘膜呈暗紫色,有出血点,剥开皮肤可见皮下、
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血
液粘稠,颜色为黑紫色呈煤焦油样,不易凝固。脾脏高度肿大,比
正常大 2--5倍,包膜紧张,切面脾髓软如泥状,黑红色,脾的结构
模糊不清,用刀可大量刮下。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
心、肝、肾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
2.痈型 体表痈肿部呈现浆性出血性水肿。肠型多见十二指肠及空
肠,初红色圆形隆起,界限明显,表面覆有纤维素,随后发生坏死,
形成灰褐色痴。周围组织及肠系膜出血。
咽型炭疽可见扁桃腺坏死,喉头、会咽、颈部组织发生炎性水肿。
周围淋巴结肿胀、出血、坏死。
(
2012-3-16 7
必须指出,猪多在宰后检验中发现,其特征变化是咽部发炎,扁桃腺肿大、
坏死。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坏死,切面干燥、无光泽,呈砖红色,有灰
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大量黄红色胶样浸润。山羊急性型炭疽,病
情急剧,死亡羊只内脏常无炭疽典型病变,几乎与正常屠宰羊相似,应予注
意。
(四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 从死畜耳静脉或四肢末梢的浅表血管采取血液涂片,用姬
姆萨或瑞氏染色液染色,用显徽镜检查,可以看到单个或短链有荚膜的两端
平截竹节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猪体局部炭疽涂片的菌体形态常不
典型。如果尸体不新鲜时,要注意与类炭疽杆菌相混同,所以腐败病料不适
于镜检。
采取新鲜病料接种在普通琼脂平皿上,37℃ 温箱培养 24小时后,可见有表
面粗糙、边缘卷发状的典型菌落;在普通肉汤培养中,管底有絮状沉淀,上
层液透明,轻轻摇动,沉淀物徐徐上升,随后即下沉,不形成菌膜。必要时,
对培养的细菌还可进行鉴定试验。
2012-3-16 8
2.动物感染试验 一般常用小鼠、豚鼠及家兔。将病料或培
养物用生理盐水稀释 5--10倍,对小鼠皮下注射 0,1— 0,2毫升,
或豚鼠 0,2— 0,5毫升,家兔皮下注射 0,5~ 1毫升,经 2--3天
死亡。死亡动物的脏器、血液等抹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
多量有荚膜的成短链的炭疽杆菌。也可用病料进行培养及炭疽
沉淀反应检查,均可得到阳性结果。
3,炭疽沉淀反应 又叫阿斯科里氏反应。方法是取病死动物的
组织数克,剪碎或捣烂,加 5— 10倍生理盐水,煮沸 10— 15分钟,
冷后过滤或离心沉淀,用毛细吸管吸取上清液,沿管壁慢慢加
入已装有沉淀素血清 (成品 )的细玻璃管或小试管内,形成整齐的
两层液面,在两液的接触面出现白色的沉淀环判为阳性反应 (反
应在 1--2分钟内出现,最长在 10--15分钟观察 ),即可诊断为炭疽。
这个反应特异性高,操作简便、迅速,检出率高,即使腐败的
炭疽材料,仍可出现阳性反应。大量畜产品检查时,也常采用
此法。
2012-3-16 9
干皮张病料进行检查时,先进行高压消毒后.剪碎,加 5—
10倍 0,5%石炭酸生理盐水冷浸 20小时或置 37℃ 中浸泡 3小时,
浸出液滤过,即可作为沉淀原,按前法进行检验。
4.荧光抗体法 这是一种特异性强、检出率高的快速诊断法,
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
送检病料的方法:及时而正确地送检病料,对防止污染及保
证实验室检验是十分重要的。
(1)病畜生前可由耳静脉采血,痈型者可抽取水肿液,肠型者
可取粪便 (无菌脱脂棉棒吸取 ),分别放入灭菌试管中,用棉塞将
口塞紧,外包蜡纸、牛皮纸或塑料送检。也可用末梢血管血液
涂片,自然干燥后,将玻片涂抹面相对叠放,中间夹隔火柴棒,
两端细线扎紧,外用油纸包好送检。
(2)炭疽尸体,在消毒条件好时,可取一个耳朵。用细绳在耳
根上紧扎两道,用刀从中切断,烧烙切面,包在漫过 5%石炭酸
2012-3-16 10
溶液的布片内,装于灭菌广口瓶中或其他不漏水的容器内送
检。 ·
防治 由于本病病程短促,病情急剧,早期确诊、及时治疗
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在严密隔离和专人护理的条件下进行治
疗。可用抗炭疽血清早期注射,马、牛 100 ~ 250亳升,猪、羊
50~120毫升。同时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土霉
素、链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等。
对炭疽常发地区或威胁区的家畜,应每年定期预防注射。我
国目前应用的有以下两种菌苗:无荚膜炭疽芽胞苗,1岁以上马、
牛皮下注射 1毫升,1岁以下皮下注射 0,5毫升,绵羊、猪皮下
注射 o,5毫升,免疫期 1年。 Ⅱ 号炭疽芽胞苗:各种动物均皮下
注射 1毫升,免疫期山羊为 6个月,其他动物为 1年。 ·
除了做好预防注射工作以外,凡是不明原因死亡的牲畜,不
准剥皮吃肉,应经兽医人员诊断后再做处理。更不要将尸体到
处乱扔乱埋,应在指定的地点深埋;注意保证牧场、水源、饲
2012-3-16 11
草饲料防止污染;屠宰场、肉联厂等应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执
行兽医卫生措施。
发生炭疽时的扑灭措施:发生炭疽后,应立即报告上级,迅
速确诊并查明疫情,采取坚决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1)对全部易感动物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如发现病畜及可疑
病畜,立即隔离并用抗炭疽血清、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其他
与病畜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假定健康家畜先行注射炭疽血清 (马、
牛为 30--40毫升,猪、羊 20毫升 ),在 7--10天内用炭疽芽胞苗进
行主动免疫注射,并注意观察。疫区周围地区的家畜也要进行
注射 o
(2)根据发病现场牲畜及地理情况,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在
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死亡后 14天不再发现新病畜时,方可解除
封锁。 ·
(3)对尸体及排泄物、病畜污染的褥草、饲料、表土等,在指
定的地点深埋或烧焚。严禁剥皮吃肉,以免人被感染和散播病
2012-3-16 12
原。不允许将尸体抛于野外和江河之中,以保护土壤、牧场、
水源不受污染。
(4)对病畜污染的圈舍、饲养管理用具、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
病畜污染和停留地的表土要铲除深埋,并进行消毒。粪便、垫
草和废弃物烧掉。
被炭疽杆菌污染的毛、皮可用 2%盐酸或 10%食盐溶液浸泡 2--
3天消毒。或者用甲醛液熏蒸消毒。或用环氧乙烷蒸气消毒。
人的炭疽 凡是接触炭疽病畜、尸体及畜产品,就可能被感染
炭疽,因此防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人炭疽可分为皮肤炭疽、
肺炭疽各肠炭疽三种病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用抗菌药物或
抗炭疽血清治疗,可以治愈。否则,可危及生命。
2012-3-16 13
第二节 口蹄疫
口蹄疫 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
床特点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故民间
有“口疮”、“蹄癀”、‘‘脱靴症”之称。
病原 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
口蹄疫病毒。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 A、
O,C、南非 I、南非 Ⅱ,南非 Ⅲ 和亚洲 I型等七个主型。各型之
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不能交互免疫。每一主型又可分为若
干亚型,现已知的亚型有六十多个,各亚型的免疫原性都有或
多或少的交叉性,与主型有一定区别。
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畜的水泡皮和水泡液中,在发热期,病
畜的血液、水泡液、水泡皮、口涎、乳、眼泪、尿、粪等全身
各种组织、分泌物及排泄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但高温和阳光易杀死
病毒,酸和碱对其作用也较强。
2012-3-16 14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病毒能侵害多种动物。在自然流行时,主要发
生于偶蹄兽,以黄牛、奶牛最敏感 (特别是纯种奶牛 ),其次为水
牛、牦牛、猪 (尤其是纯种白猪 ),再次是羊,驼骆等。野生偶蹄
兽也能发病,如黄羊、野牛、野猪、鹿等。近些年来,猪常发
生。
病畜及潜伏期的带毒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可通过各种
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尤其是发病初期排毒量最大,毒力最强。
另外,康复家畜还可带毒,带毒期长短不一,曾有人报道病牛
有 50%可带毒 4— 5个月,甚至康复一年后的牛羊运到非疫区仍
可引起本病暴发。
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常通过污染的饲料及饮水侵入体内,
亦可经损伤的粘膜 (口、鼻、眼、乳腺 )和皮肤感染。最近证明本
病亦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污染的空气而感染。
牲畜和畜产品的调运,是重要的扩散原因。被污染的饲料,
2012-3-16 15
饮水、泔水、饲管用具、车船、放牧地,野生动物、鼠、狗、
鸟类及人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刮散,也是一种重
要的传播媒介。由于上述媒介的移动,常是本病广泛流行和远
距离的跳跃式发生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在同一时间
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但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
不发,有时只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近些年来,猪发病这
一特点比较突出。一般幼畜易感性比老龄畜大,死亡率高。新
流行区发病率可达 100%,老疫区发病率为 50%左右。本病一年
四季都可发生,在牧区大多在秋末开始,冬季和早春达到高峰,
后减少,夏季平息。农区发病基本相似,以寒冷季节最多发。
本病常沿交通线向四周扩散。有一定周期性。
(二 )症状
猪 主要症状表现在蹄部。病初体温升高至 40— 41,5℃,精
神不振,食欲减少。在蹄冠、蹄叉和蹄踵部皮肤出现局部红
2012-3-16 16
热斑块,不久形成水泡,内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开始时水
泡有米粒或绿豆大小,后约达蚕豆大。水泡破溃后,形成出血
的暗红色糜烂面,随后结痴而愈。蹄部刚出现水泡时跛行不明
显,当人们看出明显跛行,水泡多已破溃。当蹄部有继发感染
时,严重者病猪蹄壳可发生脱落。
病猪鼻盘、齿龈、舌、颚部等也可出现水泡,破溃后露出浅
的溃疡面,不久可愈合。少数病例,母猪的乳房、乳头皮肤发
生水泡。
一般来说,猪多呈良性经过,死亡较少。仔猪发病重,主要
发生急性胃肠炎,剧烈拉稀,迅速脱水死亡。有些仔猪,表现
为高热,萎靡,心跳和呼吸加快,痉挛嚎叫,心肌麻痹而死。
剖检时可见心肌炎变化。仔猪死亡率可达 60%以上。
(三 )实验室检查 疑为口蹄疫时,应立即采取病料送指定的
实验室鉴定病原型,以能及时使用同型疫苗对未发病动物进行
预防。
2012-3-16 17
送检病料常采取牛舌面或猪蹄部水泡皮或水泡液。水泡皮最
好多采几头病畜,数量在 10克左右,要新鲜成熟,未破裂无异
味的致密组织,不要破裂、溃疡、易碎、腐败的水泡皮。采取
水泡皮时,应尽量防止污染。水泡皮放入盛有 50%甘油生理盐
水的消毒瓶中,瓶口用蜡封固。水泡液用消毒过的注射器抽取,
装于消毒试管或小瓶内,亦须用蜡封固。也可采取病后 20一 60
天的恢复血清送检。送检病料均须用冰瓶保存送往,并附有疫
病发生的说明书。
(四 )鉴别诊断 猪口蹄疫、猪水泡病、猪水泡性口炎和水
泡性疹四种病的区别诊断见水泡病部分。
防治
1.平时的预防措施 对家畜加强检疫工作,特别要重视集市、
收购、屠宰等环节的检疫工作。对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
疫苗。在我国边境地区,要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注射,建立免
疫地带。国内一些地区要加强联防工作。
2012-3-16 18
2.发生口蹄疫时的紧急扑灭措施
(1)上报疫情,及时确诊。若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应立即向
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通知邻近场、乡,加强防疫。同时
必须迅速采取病料送往专门机构检验,鉴定毒型,确定毒型对
预防注射有重要作用。还须采取综合的紧急措施,就地消灭。
(2)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坚决贯彻各项封锁措施。在最后一
头病畜痊愈后半个月进行一次大消毒,然后解除封锁。
(3)隔离和治疗病畜。本病一般经过 10余天大多能自愈,但为
促进病畜早日痊愈,缩短病程,特别是防止继发感染和死亡,
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在加强护理的同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一般均可治愈,尤其要加强对幼畜的治疗。被病畜污染的场所
和用具,要随时进行消毒。病畜的粪便、残剩饲料和垫草,应
用生物热消毒 (不得少于 30天 )无害后利用。病畜放牧过的草地,
夏天经一个月,春秋经两个月后,才准健畜放牧。
2012-3-16 19
(4)疫区和威胁区普遍进行预防注射,提高易感家畜对口蹄
疫的特异性抵抗力,是综合防制措施最重要的环节。当发生口
蹄疫时,应马上用与当地发生毒型相同的兔化或鼠化弱毒疫苗,
对病群中的牛、羊、骆驼和鹿进行注射 (见说明书 )。对猪用灭活
苗注射,体重 10--25千克肌肉注射 2毫升,25千克以上注 3毫升,
免疫期 6个月。
2012-3-16 20
第三节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
妊娠母畜发生流产,·胎衣不下、生殖器官及胎膜发炎。公畜表
现为睾丸炎及不育等。人出现波状热。
病原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分牛、羊、猪三型,每型还
有若干生物型,如牛有 9个亚型,羊有 3个亚型,猪有 5个亚型。
国外近些年又新发现绵羊型、狗型及沙林鼠型布氏杆菌,并可
传染于人,使之发病。
各型在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别,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短杆菌,
长 o,6— 1,5微米,宽 0,5--0,7微米,无鞭毛,不能运动,不
形成芽胞。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牛、羊型布氏杆菌从病料初次分离
培养时,需在 10% C02环境下才能生长,几代后则不需要。初次
分离培养时,生长缓慢,常要一周以上才能充分生长。
2012-3-16 21
布鲁氏菌对外界因子有较强抵抗力,但对热很敏感 70℃ 5--10
分钟即被杀死。兽医常用的消毒药都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人类和家畜对布鲁氏菌均有不同程
度的易感性,但自然病例中以牛、羊、猪多发。它们各对同型
布鲁氏菌最为敏感,如牛主要由牛型菌引起,羊型亦可致病;
羊主要由羊型菌引起,猪型菌亦可引起;猪主要由猪型菌引起,
羊、牛型菌亦可致病;人主要由羊型菌引起,猪、牛型菌亦可
引起。试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易感染。
病畜或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来源。病菌主要存在胎儿、胎衣、
乳房及淋巴结中。病公畜的精液中也可含病原体。本病的传染
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皮肤、粘膜及生殖道。一般情况下,
母畜较公畜易感;幼畜对本病有一定抵抗力,随年龄增长易感
性增高,性成熟后对本病很易感。
2012-3-16 22
(二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约 2周,长的可达半
年。
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大多发生在怀孕的第二、三个月,早
期流产的胎儿多被母猪吃掉,常不被发现。流产前的症状也不
明显。流产的胎儿大多为死胎,较少发生胎衣不下及子宫炎。
有的病猪产出弱胎。流产后又可怀孕,重复流产的较少见。新
受感染猪场流产数多。
公猪主要症状是睾丸炎和附睾炎,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
有的极为明显。有的病状较急,局部有热痛,并伴有全身症状。
有的病猪睾丸发生萎缩,硬化,甚至性欲减退或丧失配
种能力。
无论公、母猪都可能发生关节炎,大多发生在后肢,偶见于
脊柱关节。
2012-3-16 23
(三 )病理剖检
胎儿:皮下、肌间有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浆膜上有絮状纤维
素块,胸、腹腔有微红色液体及混有纤维素。胃、肠、膀胱粘
膜及浆膜上可能有出血点。淋巴结、肝、脾等有不同程度肿胀,
有时散布坏死灶。猪胎儿常有木乃伊化。
胎衣:绒毛膜下胶样浸润,胎膜增厚,有纤维素和脓性物,
呈灰黄或黄绿色,有时见充血或出血。子叶充血、肿大及发生
糜烂。流产的猪胎衣充血、出血和水肿,表面覆盖淡黄色渗出
物,有的还见坏死区域。
母体子宫:粘膜充血、出血和出现炎性分泌物。母猪可见粘
膜上有许多针头大至粟粒大的淡黄色化脓或干酪化小结节,内
含脓液或豆腐渣样物质。
公畜睾丸及副睾常见炎性坏死灶,鞘膜腔充满浆性渗出液;
慢性者睾丸及副睾结缔组织增生、肥厚及粘连。精囊可能有出
血及坏死灶。公猪睾丸及副睾肿大,切开见有豌豆大小的化脓
2012-3-16 24
和坏死灶,甚至有钙化灶。公猪还见有关节炎,滑液囊有浆液
和纤维素,重时见有化脓性炎症和坏死。甚至还见脊柱骨、管
骨的炎症或脓肿。
(四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
(1)病料抹片染色镜检:流产胎儿中常有大量细菌,因此,要
尽早地收集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脾、肝、淋巴结、胎盘坏死
部分等组织作抹片,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常可见到成
丛的红色的球杆状的布鲁氏菌,其他细菌呈绿色。
(2)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工作。
2.动物接种 。
3.血清学疑集反应 。
4.变态反应诊断。
2012-3-16 25
5.牛乳汁环状反应诊断 。
防治
1.坚决保护健康畜群 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防止从外部引
入病畜。若必须从外单位引进动物时,应从无此病地区购买,
运进后隔离观察一个月,并进行检疫,确实健康的方可并群饲
养。同时,也要防止运入被污染的畜产品和饲料。每年定期对
畜群作布鲁氏菌病检疫,以及时发现病畜。若有原因不明的流
产时,必须严格隔离流产动物,对流产胎儿及胎膜,要进行微
生物检查,而且要严格消毒处理,对流产动物作血清学检查,
直到证明为非传染性流产时,才能取消隔离。
2.受威胁畜群的预防措施
(1)对畜群定期进行检疫:这应被当成一项防疫制度固定执行,
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畜。
(2)定期进行免疫注射:目前,我国生产有三种布鲁氏菌疫苗
2012-3-16 26
使用疫苗时要注意几点,即疫苗稀释后要当天用完,隔夜不
得再用;注意工作人员的防护,不得用空手拌苗;稀释菌苗和
使用工具,用后要进行消毒处理。
3.病畜群的康复措施 贯彻防止扩散、逐步净化和就地扑灭
的原则,执行综合性防疫措施。
(1)定期检疫和隔离病畜: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普遍检
疫,将检出的阳性和可疑反应病畜隔离饲养。曾检出病畜的畜
群在未达到净化以前,应当作可疑病畜群隔离饲养,并定期进
行检疫,及时挑出病畜。对隔离群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减少
与外界联系,避免病健畜接触,防止人员互相串往。
(2)加强消毒及兽医卫生措施。
(3)处理病畜:病畜头数不多且价值不大者,以淘汰屠宰为宜 o
(4)培育健康幼畜:这是净化病畜群,更新畜群的一项积极措
施。
2012-3-16 27
4.人的布鲁氏菌病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可由于接触
病畜及其产品,特别是对病畜助产时接触胎儿、胎衣、羊水及
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因此,牛羊猪饲养单位应建立健全兽医防
疫卫生制度,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注意个人防护,对工作人
员定期进行体检,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必要时对健康人员注射
疫苗。
2012-3-16 28
第四节 结核病
结核病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人、畜、禽及野生动物
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病畜渐进性消瘦,在机体的多
种组织中形成结核结节,继而结核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三型:牛型、人型和禽型。此外,
还有对人畜无致病力的鼠型。三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
特性及对各种动物的毒力不尽相同。
本菌是一种多形性的需氧菌,纤细、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
没有荚膜,不形成芽胞,不能运动。长 1,5--4微米,宽 0,2—
0,6微米。用革兰氏染色阳性。用一般染色法难于着色,常用
抗酸染色。
结核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干燥、腐败及一般消毒
药的耐受性亦较强,但对湿热抵抗力较弱,加热 60℃ 30分钟即
可杀死。
2012-3-16 29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本病可侵害多种动物,在家畜中以牛最敏感,
其中以奶牛最多,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也常见于猪和鸡;
绵羊、山羊少发,单蹄兽罕见。野生动物中以猴多见,狮、豹
也有发生。
牛型菌主要侵害牛,其中以乳牛发病最多,人也较敏感。禽
型菌主要侵害家禽和水禽,但鸭、鹅、鸽较不敏感。人型菌主
要侵害人、猿和猴等,牛、猪少见。
结核病畜 (禽 )是主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向体外排菌的开放性畜
禽。病畜 (禽 )可由粪便、乳汁、尿及气管分泌物排出病菌。 ·
本病传染方式有三:①呼吸道。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通过
呼吸道而传染。②消化道。污染的草料和饮水被健康动物食入,
犊牛多因喝带菌的牛奶而感染。猪、鸡大多经消化道感染。③
交配感染。生殖道结核主要由这种方式传染。
2012-3-16 30
(二 )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结核病具有病程长、治愈慢、易传染、易复发、易恶化的特点。
由于患病器官不同,症状也不一致。
1.牛 以肺部结核为主,潜伏期较长。形始食欲、精神、反
刍、体温等无变化。仅表现为有力的干性短咳,常发生于早晚、
起立、运动、吸入冷空气或含尘土的空气时。随着病情发展,
咳嗽次数增加,干咳或变为湿咳。有粘性或脓性鼻液,呼吸次
数增多,严重者呼吸困难。胸部听诊时,肺泡音粗厉,有干性
或湿性哆音。胸膜发生结核时,还可以听到摩擦音。肺部叩诊
时有浊音区。病牛日渐消瘦、贫血和易于疲劳。有的体表淋巴
结肿大。有的病牛,还发生全身性粟粒结核或弥漫性结核肺炎,
这时病牛体温升至 40℃ 以上,热型为弛张热或稽留热,精神及
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乳房结核:乳房可摸到局限性或弥散性无痛无热的硬结。乳
上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乳汁初期无明显变化,
2012-3-16 31
严重时变为水样稀薄或混有脓块。有的乳房发生萎缩,两侧不
对称,乳头变形,甚至停止泌乳。 ·,
肠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臌
气。发生顽固性腹泻,消瘦,若波及肝、肠系膜淋巴结等腹腔
器官时,直肠检查时可以发现。
生殖器官结核:比较少见。病牛表现性机能紊乱,母牛发生
流产、屡配不孕,发情频繁,性欲增强,慕雄狂。有的病牛生
殖器官形成结节或溃疡,从阴道流出白色或微黄色分泌物,其
中混杂有絮片状和粘脓性物质,甚至混杂有血丝。公畜附睾或
睾丸肿大,硬而痛。
中枢神经结核:常常侵害脑及脑膜,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运
动障碍、神情惊慌、应激性增加,常癫痫样发作。这型多见于
幼畜,成年牛亦可见到。
淋巴结结核:身体各部淋巴结核可能是原发或次发,可见于
体表的颌下、肩前、股前、腹股沟、咽及颈部淋巴结。淋巴结
2012-3-16 32
肿大,硬结,无热痛,常出现高低不平,不与皮肤粘连。在幼
畜如犊牛,淋巴结有时破溃。如咽后淋巴结肿大时,常压迫喉
门,呼吸很困难。若纵膈淋巴结受害肿大时,常压迫食道,病
牛兼有慢性臌气的症状。
2.猪 多表现为淋巴结核,如颌下、咽、颈及肠系膜淋巴结,
肿大,高低不平,有的破溃排出脓块或干酪样物,不易愈合。
肺、肝、肠、肾等器官发生较少。
3.鸡 多发生于肝、脾、肠浆膜或内脏器官,临床上无特殊
症状。
(三 )病理剖检 由于患病动物机体反应性及病程不同,病理
变化也有差异。
病牛内脏器官有很多突起的小结节,大小不一,从针头大至
鸡蛋大,白色或黄色,坚实。病程呈急性经过的新鲜结节,四
周有一圈红色区,并有较小的结节。慢性时结节,切开有干燥
2012-3-16 33
的坏死物质,形同奶酪,有的见钙化物,切开时有砂砾感觉,
四周形成较厚的结缔组织。有的干酪样坏死中心变为脓性液体,
在肺脏可见坏死溶解组织排出后,形成肺空洞。在胸、腹膜上
有时可见到粟粒至豌豆大的小结节,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
似珍珠状,故有“珍珠病”之称。这些小结节还可互相联合如
葡萄状。结节中心常为干酪化或钙化。也有的小结节形成一蒂
与浆膜连接。肠的病变多发生于小肠和盲肠,往往形成溃疡,
如同钮状溃疡,大小不一。乳房结核切开时,可见大小不一的
病灶,内含干酪样物质。
鸡结核病时,肝、脾肿大,可见大小不一的结核结节,切开
见于酪样物质。在肠管表面可见突出如肿瘤状物,质硬。
(四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
(1)抹片镜检 取病料涂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后镜检,若
发现被检病料中有红色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可作出初步诊断
2012-3-16 34
此法缺点是检出率较低。所以,还可采取集菌处理,再作涂片
和培养检查。
(2)分离培养 由于结核菌生长较慢,需时较久,费事,一般
不作此项检查。
(3)动物接种试验 豚鼠对牛型结核杆菌较为敏感。可取病料
1毫升注射于豚鼠鼠蹊部皮下,注射后约 10天,局部发生硬结,
逐渐肿大,3周后变为溃疡,1— 2个月后全身患结核死亡。肝;
脾、肺及淋巴结有多量结核结节。如被检材料怀疑为禽型结核
杆菌,最好接种鸡和家兔。家兔接种后,一般在 10周内死亡,
主要在肝、脾发生结核病灶 o
2.变态反应 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可靠诊断方法,可作为常
规检疫制度来执行。我国结核病检疫使用的是结核菌素,这种
变态反应诊断法,不仅有助于检出可疑病畜,也能查出隐性病
畜,检出率在 95%以上。
2012-3-16 35
防治 对结核病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止结核病传入和
扩散;净化病畜、禽群;培育健康幼畜禽。现以牛结核病为例,
介绍有关预防措施。
1.定期检疫 对牛群每年定期用结核菌素进行变态反应检查。
早期发现病牛及时隔离。对开放性病牛和无使用价值的牛全部
淘汰扑杀,肉经高温处理,有病变的内脏器官应销毁或深埋。
对从外地引进的牛只必须进行检疫,健康者方可引进。引入后
尚需隔离、检疫,确认为健康牛时,方可混群饲养。,
2.分群隔离饲养 将牛分成健康群、假定健康群、结核菌素
阳性群和犊牛培育群。各群分隔饲养,固定用具和人员,并坚
决执行有关兽医防疫措施。
假定健康牛群,每年进行 2— 3次检疫,发现阳性病牛,及时
送至病牛群隔离饲养。
3.培育健康犊牛 从病牛群培育健康牛只是一项积极的措施
2012-3-16 36
。通过培育健康犊牛,不断淘汰病牛,将病牛群更新为健康牛
群,我国已积累了较好的经验。病母牛所产犊牛立即隔离于犊
牛群,喂初乳 3— 5天,然后喂给消毒奶。生后 1个月进行第一次
检疫,3~ 4月龄进行第二次,6月龄进行第三次检疫,3次检查
都是阴性反应,可放入假定健康育成牛群饲养阳性反应者放入
病牛群饲养,或进行淘汰处理。
4.加强兽医卫生措施、杜绝传染、消除传递因素
(1)产房要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干燥,垫铺褥草。临产母牛在
产房分娩。要妥善处理胎衣、羊水及污染物。
(2)加强对奶产品的卫生管理工作。
(3)固定饲养管理工具及运输车辆,并保持清洁。
(4)加强饲养员及兽医人员的防护和卫生工作。
(5)粪便集中发酵后利用。
2012-3-16 37
第五节 巴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巴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 (禽 )共患的传染病。动物
巴氏杆菌病的急性型常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特征;慢性型
多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或继发于其他疾病。
病原 本病病原主要为巴氏杆菌属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球杆
状或短杆状菌,两端钝圆,大小为 0,25--0,4微米 × 0,5—
2,5微米,常单在,有时成双排列。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或美
蓝染色时,可见明显的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新分离的
强毒株有荚膜。该菌无鞭毛,不产生芽胞。需氧及兼性厌氧,
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在加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生长
良好。
新分离的细菌,其菌落的荧光性很强。分为两大菌落型,一
为对猪等畜类有强大毒力的 Fg菌落型;一为对鸡等禽类毒力强
大的 Fo菌落型。自急性病例分离的 Fg型,菌落在肉眼下现微蓝
色荧光,在 45度折光下荧光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红黄色
光带。自慢性散发性病例或健康带菌者分离的多为 Fo型,肉眼
2012-3-16 38
观察呈乳白色,荧光微弱,折光下荧光呈桔红色而带金色,边
缘有乳白色光带。不同畜群来源分离的巴氏杆菌,对不同畜禽
的毒力和抗原性均有很大差异。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60℃ 加热 10分钟可被杀死,常用的消毒
药也可将其很快杀死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包括家畜、
家禽、野生水禽等,牛、猪、兔、绵羊、鸡、火鸡、鸭最易感。
许多动物的口咽部在正常情况下带有本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时,可大量繁殖并引起发病,还可传染其他健康动物。传染途
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的皮肤及粘膜
也可感染。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气候剧变的秋冬和早
春季节发病较多。
2012-3-16 39
(二 )症状
1,猪巴氏杆菌病 (猪肺疫 )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
而定,自然感染的快者为 1--3天,慢者为 5--14天。
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最急性和急性病
例,常由蹋毒的 Fg型菌引起,且呈流行性发生;慢性经过病例,
大多由弱毒的 Fo型菌引起,呈散发性或继发性发生。
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
任何临床症状,次晨已死在圈内。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
41℃ 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粘膜发绀,耳根、
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
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热痛,重者可波及耳根和
前胸部,致使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
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
时呈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短促,仅 1--2天。
所以群众叫做‘‘锁喉风”。
2012-3-16 40
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至
41℃ 左右,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
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呼
吸困难,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
力。大多 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明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
呼吸困难,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
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加治疗常于发病 2--3
周后衰竭而死。
2.禽巴氏杆菌病 (禽霍乱 )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 2--5天。
最急性型往往看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主要表现为
精神沉郁,离群呆立,常有剧烈下痢,粪便灰黄或绿色,有时
带血,体温高达 43--44℃ 。食欲废绝,饮欲增强。鸡冠、肉髯黑
紫色。呼吸加快,鼻腔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呼吸困难,有时发
出“咯咯”声或“咕噜”声,发病后 1--3天死亡。
2012-3-16 41
慢性型多由急性病例转来,病鸡精神不振,冠髯苍白,有的发
生水肿变硬。关节发炎、肿大跛行。有时可见鼻窦肿大,鼻腔
分泌物增多。有的慢性病鸡长期拉稀。
鸭浆膜炎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菌病
之一。最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
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不愿走动,行动蹒踞,共济失调。眼
鼻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濒死期
出现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 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病程可达 1
周或 1周以上,且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沉郁、伏
卧、共济失调。
(三 )病理变化
1.猪巴氏杆菌病 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
粘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在咽喉部粘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
增厚,使粘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
2012-3-16 42
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
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胸腔及心包积
掖,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心外
膜出血。
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
同时期的肝变期,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或灰黄等
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
积有多量淡红色浑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
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
肿大或出血。
慢性病例,尸体消瘦,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
干酪样物。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
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2.鸡巴氏杆菌病最急性病例,常看不到明显的变化,只看到
冠、髯呈紫红色、心外膜有小点出血。急性病例鼻腔有粘液,
2012-3-16 43
皮下组织和腹腔脂肪、肠系膜、浆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胸
腔、腹腔、气囊和肠浆膜上常见纤维素性或干酪样灰白色渗出
粒大小的坏死点。呼吸道和肺有充血或出血。心外膜有出血点,
心冠状沟和心内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慢性病例只在感染局
部出现病变。
3.鸭浆膜炎的主要病变是浆膜表面出现纤维索性渗出,以心
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最明显。
(四 )实验室诊断 采取病变部材料涂片、染色、镜检,可见
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分离培养检查时,可长出具有荧光色彩
的典型菌落,取菌落染色镜检,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但
是必须注意,即使在猪肺部检出巴氏杆菌,也不能完全否认有
其他传染病的存在,要作具体的全面分析。
鸭疫巴氏杆菌还可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2012-3-16 44
防治
预防本病的措施主要为: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以增
强机体抵抗力,另一方面要进行免疫接种。不同动物所用菌苗
不同,猪用菌苗有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猪肺疫弱毒
冻干菌苗等。鸡用疫苗有禽霍乱菌苗。鸭用鸭疫巴氏杆菌苗。
治疗
可用抗生素注射或口服,应根据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
用有效药物。
2012-3-16 45
第六节 沙门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不同动物有不
同的表现形式。
病原 本病原属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兽医上常见的沙门氏菌除鸡白痢与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都
有鞭毛。无荚膜无芽胞。一般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通常
有菌体抗原 (O)及鞭毛抗原 (H),O抗原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即可杀死。
诊断 本病在不同动物的表现形式不同,现分别加以介绍。
(一 )鸡白痢 鸡白痢是雏鸡常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表现为不食,嗜睡,下痢和心肌、肝、肺等器官的坏死性结节。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呈流行性发生,是严重危害雏鸡成活率
的主要疾病。成年鸡大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不表现明显的症
状,可成为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2012-3-16 46
1.流行特点 本病除发生于鸡外,火鸡、鸭、雏鹅、珠鸡、
野鸡、鹌鹑、麻雀和鸽等也可感染发病。各品种的鸡对白痢病
都有易感性,但它们的易感性有差异。一般而言,白来航及其
杂交种对白痢病的抵抗力较比其他品种要强些。
鸡白痢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除患鸡白痢的病鸡排出的粪便
污染饲料、饮水、饲养管理用具,通过消化道而使健康鸡感染
外,呼吸道、眼结膜及交配也可感染。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经
带菌卵传染。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1)经卵传染 雏鸡患鸡白痢耐过后,或成年母鸡感染白痢病后,
大多成为慢性或隐性的带菌者,一定数量的鸡所产的蛋可带菌。
(2)幼雏感染 用带菌蛋孵化时,白痢菌在蛋内繁殖,使鸡胚因
败血症死亡,孵化率降低;部分胚未死被孵出,孵出的幼雏多
于一周内发病和死亡,从带菌蛋孵出的幼雏体内带有大量病菌,
通过粪便排泄污染饲料、饮水、垫草、育雏器、食槽及用具传
染健康鸡。
2012-3-16 47
(3)成年鸡的感染 随着日龄的增长,鸡对白痢苗的抵抗力亦增
强。鸡只逐渐长大,耐过的鸡长期带菌。带菌的种公鸡睾丸或
输精管有病灶,精液中常带菌,可以通过交配传染。
由于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 (耐过本病的鸡长期带菌,成年后也
能产卵,其所产的卵又带菌,如作为种蛋时,则可周而复始地
代代相传 ),一个养鸡场一旦传入本病后,将会绵延不断地在鸡
群中长期蔓延,难以根除,造成养鸡业的损失。
2,症状 鸡白痢的发病随着传染的方式,病菌毒力的强弱,
感染的日龄,雏的易感性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其证状表
现亦异。
雏鸡:若由带菌蛋孵化时,在孵化期内发生死亡,或弱胚不
能出壳,或弱雏出壳后不久即死亡。孵出后在孵化器或育雏初
期感染的雏,在孵出后 5— 6天开始发病死亡。也有外表健康,
以后发病逐渐增多,到 10— 14日龄时达最高峰。病雏怕冷,身
体蜷缩如球状,常成堆地拥挤在一起,特别是热源周围,有尖
2012-3-16 48
声鸣叫,两翅下垂,绒毛松乱,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眠,不
食或少食。同时,病雏出现白痢,排出一种白色、浆糊状的稀
粪。有时泄殖腔周围的绒毛上粘着白色、干结成石灰样的粪便,
常称为“糊屁股”,由于干结粪便封住泄殖腔,每当排粪时常
常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多数病雏显现呼吸困难症状,伸颈
张口,将病鸡放在耳边,可听到呼吸时发出“哔卜”声。 3周龄
以上的病雏发生呼吸道症状的较少,白痢症状增多,一般较少
死亡,但这样的雏鸡发育迟缓。在 3— 4周龄以后死亡数又复增
加时,多是由于饲养管理差或其他疾病 (如球虫病 ),使机体抵抗
力减退,原处于带菌状态的病菌在体内增多,引起败血症死亡。
成年鸡:成年鸡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成为隐性带菌者,
在鸡群内不断散播病原菌,扩大传染,不被人们察觉。只可感
到母鸡产卵量减少,受精率与孵化率下降。有的感染鸡,可因
卵黄腹膜炎,出现“垂腹”现象。这些病鸡只有通过全血平板
凝集试验及零星死亡尸体的剖检变化中,知道鸡群中有白痢病
存在。
2012-3-16 49
3.病理剖检 早期死亡的病雏,无明显的病变,只见有肝肿
大、充血,间有出血,胆囊充盈多量胆汁,肺充血或出血。病
程稍长的病雏,可见卵黄吸收不全,卵黄囊皱缩,内容物稀薄
呈油脂状或淡黄色豆腐渣一样。在肝、肺、心肌有灰褐色或灰
白色坏死灶和结节,致使心脏增大变形。有的病雏在肌胃、盲
肠、大肠粘膜上亦见坏死和结节。盲肠中有灰白色乳酪样物,
堵塞于肠腔内。脾有时肿大,肾充血或出血,输尿管充满尿酸
盐。
慢性带菌的成年母鸡最常见的变化是卵子形状和颜色的改变。
卵子失去正常的金黄色,变得晦暗无光泽,呈灰色、褐色、淡
青或黑绿色。同时,卵子形状皱缩不整齐 (扁的、椭圆形、凹凸
不平的 ),卵膜变厚、质实,切开时,可见内容物变成油脂样或
豆腐渣一样。有时还见到卵子呈囊状,有一长柄相连,仍附在
卵巢上。常常可以看到,鸡卵掉在腹腔内,为脂肪组织所包埋,
切开呈均匀的淡黄色,或引起腹膜炎,即常叫的卵黄腹膜炎。
有时还可看到,卵黄堵塞在输卵管内,从而引起腹膜炎和肠管
粘连。
2012-3-16 50
同时,还常见有心包炎,心囊积液,浑浊,心包膜增厚而浑浊,
甚至与心肌粘连。
成年公鸡主要是睾丸炎,有小脓肿,输精管增粗,内有粘稠
的渗出物。
4.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 病料的采取和所用培养基可参阅微生物部分。
(2)血清学反应 凝集反应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特别是全血玻
板快速凝集反应。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较快,可以在养鸡现
场进行。
(3)卵黄凝集反应或卵黄琼脂沉淀反应
(4)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鸡球虫病、鸡伤寒及鸡副伤寒区别。鸡
球虫病主要侵害 3周龄至 2~ 3月龄以内的鸡,有血性下痢,用小
肠或盲肠病变部刮取粘膜做显微镜检查,可以见到球虫卵囊。
与鸡伤寒和鸡副伤寒的鉴别,主要以细菌学检查为主。
2012-3-16 51
防治
1,治疗 广泛应用抗生素、呋喃类、磺胺类及喹诺酮类药物
防治鸡白痢死亡起很大作用。但经治愈的鸡有成为带菌鸡的危
险性。
2,防制措施 本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带菌鸡。因此,设法消
灭在鸡群中传播病菌的带菌鸡,是防制鸡白痢的最重要的原则。
积极建立和培育无白痢病的种鸡群。
(1)有计划地在成鸡群中进行鸡白痢的检疫工作。应用全血玻
板凝集反应,净化鸡群,连续 3次,每次间隔 1个月。连续两次
均不出现阳性反应鸡以后,可以改为每隔 6个月或 1年检疫 1次。
如此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2)孵化用的种蛋必须来自凝集反应阴性的母鸡和公鸡。种蛋
在入孵之前可用甲醛液熏蒸消毒,以除去附在蛋壳上的鸡白痢
病菌。
2012-3-16 52
(3)为了防止在孵化器内感染,孵化器的清洁和消毒是非常重
要的。每次孵化前将孵化器彻底清理和洗刷干净,如残留的粪
便、绒毛、蛋壳碎片等,然后用甲醛液熏蒸消毒。
(4)鸡舍及一切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做好鸡场的环境卫生,
鸡粪要经常清扫,集中堆肥。死鸡尸体焚烧或深埋。
(5)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育雏室经常保持清洁干净,温度要
保持恒定,垫草勤晒勤换,雏群不要过大或过分拥挤,饲料要
配合适当。饲料槽及饮水器每天清洗一次,防止被鸡粪污染。
(6)药物预防。目前在没有充分控制鸡白痢的传播或不能确保
种鸡群的健康情况下,利用药物防治,有助于控制发病。出壳
后开食的雏鸡,用 o,01%高锰酸钾饮水 2--3天,或按饲料比例
加入 0,3% --0,5%磺胺类药,连喂 7--10天,有利于控制白痢的
发生。但长期使用有些鸡白痢菌株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影响效
果,如发现无防治效果时,必须更换药物。
2012-3-16 53
(二 )仔猪副伤寒
1.流行特点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
菌存在于肠遭中,通过粪便不断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
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当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
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细菌
通过猪体毒力增强,结果可使其他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
多。
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
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
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病的主要应激因素。
本病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主要是 2--4月龄、体重
10--15千克左右的猪发病。
2012-3-16 54
2,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急性 (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至 41℃
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
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
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 2--3天,在鼻端、
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
行走不稳,弓背弯腰,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病期为 3--5
天,死亡居多。
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病状不明显或缓和些,主要的特征
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黄
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
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
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
稀粪水。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
2012-3-16 55
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
有食欲,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有的病
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
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甚至体瘦如柴,皮包骨,最后
极度衰竭而死。
据观察,流行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在 2--5天死亡;发病一
周后急性死亡较少,一般在 8--10天死亡,慢者多在病后半月以
上死亡,甚至有长达 2个月的。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
僵猪。
3,病理剖检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淋巴结肿
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
肿大,呈暗紫色,触之似橡皮样感觉。肝、肾、心外膜见有出
血点。胃肠粘膜红肿,形成皱褶,上附粘液,可见出血点,重
者呈弥漫性出血。肺呈卡他性炎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块。
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粘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
2012-3-16 56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变在大肠,特别是盲肠和结肠前段粘膜的
坏死和溃疡。初期肠壁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为绿豆至黄豆大,
逐渐演变发生坏死,向四周扩延,边缘隆起堤状,中央下陷,
坏死物呈灰绿、黄褐、黄绿、污黑等不同颜色,肠壁出现大小
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
例,见整个肠粘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糜烂,表
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管变厚,缺乏弹性。
也见有表层粘膜条状坏死的。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化,甚至
可见到灰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管变粗,为灰白色索状。
4,实验室诊断 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进行病原的分离、培
养和鉴定,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即使分离到沙门氏菌,也应结
合其他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来综合判定。
2012-3-16 57
5,防制措施
(1)未发病时的经常性工作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
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增强仔猪的抵抗力。饲管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
经常保持干燥,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哺乳仔猪提前补料,
防止乱吃脏物,断乳仔猪分槽饲喂。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
化饲料,适当补充矿物质,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在本病常发地方,对断奶仔猪进行预防注射。仔猪副伤寒弱
毒冻干菌苗,适用于 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仔猪,用 20%氢氧化
铝稀释,肌肉注射 1毫升,免疫期为 9个月。少部分猪注射后有
体温上升及减食等反应,无不良后果。口服时,用冷开水稀释
成每头份 5--10毫升,拌入少量饲料中喂给。
(2)发病后的措施
①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 0,1克计算,
每日口服两次,连服 3天。 磺胺 — 5甲氧嘧啶、磺胺 — 6甲氧嘧啶
2012-3-16 58
或磺胺甲基异恶唑按 5,1混合,按每千克体重 25--30毫克内服,
每日两次。
②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
积发酵后利用。
③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
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连喂一周。
④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2012-3-16 59
第七节 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临
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
病原 本病病原为埃希氏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
卵圆形或杆状菌,大多数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一般不具有
可见的荚膜。本菌需氧及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黑色带
金属光泽的菌落。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巴氏消毒即可将其杀死,常用消毒药在
数分钟之内能杀死本菌。
根据菌体抗原 (O)、被膜抗原 (K)和鞭毛抗原 (H)的不同,可将大
肠杆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诊断
(一 )仔猪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是 2~4周龄仔猪的
2012-3-16 60
疾病,在临床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
1,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存在于被动
物粪便污染的地面、水源、饲料及其他物品中。感染的途径是
经消化道吃进本菌,在正常条件下,这种肠道常在菌不表现致
病作用,但在某些应激因素使仔猪抵抗力减弱或消化机能障碍
时,便呈现一定的致病力,对抵抗力弱的仔猪引起下痢,以至
成为败血症而死亡。病仔猪随粪排出的大肠杆菌毒力增强,又
可引起新的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以严冬、早春及炎热季节发
病较多。本病发生与仔猪日龄有关,一般来说,以产后 10日龄
左右发病最多,7日龄以内或 30日龄以上发病较少。饲养管理和
卫生方面的各种不良应激因素都是引起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症状 病猪主要发生下痢,粪便为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
粥状,有腥臭味。严重时为水样。有时粪中混有气泡。病猪体
温一般不升高,精神尚好,到处跑动,有食欲。如不及时采取
2012-3-16 61
处治措施,下痢可逐渐加剧,肛门周围、尾及后肢常被稀粪沾污,
仔猪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消瘦,脱水,走路不稳,寒战,喜钻入
垫草中。如并发肺炎则呼吸加快。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经
5--6天死亡。也有病期延长到 2--3周以上的。病程较长而恢复的仔猪
则生长发育缓慢。总的说来,如能改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治疗,
预后是良好的。
3.病理剖检 死猪胃粘膜潮红肿胀,以幽门部最明显,上附粘
液,少数病例有出血点。肠粘膜潮红,肠内容物呈黄白色,稀粥状,
有酸臭味,肠内粘液增多,有的肠管空虚或充满
气体,肠壁菲薄而透明。严重病例粘膜有出血点及部分粘膜表层脱
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和胆囊稍肿大。肾脏呈苍白色,其他器
官无显著变化。病程久者可见肺炎病变。
4,实验室诊断 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
5,防治措施 加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仔猪的饲养管理,改
2012-3-16 62
进猪舍的环境卫生防止仔猪白痢的发生上有重大意义。药物预
防也有一定的效果。
本病发生后要及时治疗,可根据所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适当的抗苗药物。
(二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急性、
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拉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 ·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 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 1--3日龄最为多见,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每窝仔猪发病最高可
达 100%。死亡率也高,有时可使全窝仔猪死亡,不死者生长发
育也缓慢。从实际观察到,黄痢严重程度与母猪胎次有一定关
系,即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来源,或由外地引进断乳仔猪将病带入。
本菌主要通过带菌母猪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地面、饲槽等处。
2012-3-16 63
仔猪出生后通过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将病菌吃进胃肠道,引
起发病。如有不良诱因存在 (产仔季节、仔猪密度大、环境卫生
不良等 )时,发病和死亡率则更高。
2,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还健康,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
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或带粘液,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
下,其周围大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
色,后肢被粪液沾污。捕捉挣扎或鸣叫时,粪水常由肛门冒出。病仔猪精神
沉郁,不吃奶,脱水,昏迷而死。急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3,病理剖检 主要变化是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粘
膜肿胀、充血或出血。壁变薄、松弛。胃粘膜有红肿。肠系膜
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
点。
4,试验室诊断
细菌检查:取病死仔猪小肠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2012-3-16 64
上做细菌分离,挑选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和生化反应等鉴定工
作。并将分离的菌株用已知的大肠杆菌因子血清进行血清型测
定。或口服感染初生仔猪,发生黄痢即可确诊。
有条件和必要时,还可用仔猪或家兔做肠结扎试验,以检查
产肠毒素情况 o
5,鉴别诊断 仔猪红痢也大多发生于 1— 3日龄,病程短,死
亡率高,与黄痢有些相似。但仔猪红痢以排出红色粘性稀粪为
特征。剖检时,腹腔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小肠内容物大多为
红色,并混杂有小气泡,肠系膜内也有小气泡,肠粘膜出血和
坏死。取肠内容物加倍量灭菌盐水稀释、离心,取上清液 o,1--
0,3毫升,给 20克重小鼠静脉注射,可使小鼠迅速发生死亡,
并可由尸体分离出 C型魏氏梭菌。
6,防治措施
(1)预防
①不从有病猪场引进繁殖母猪。
2012-3-16 65
② 平时做好圈舍周围的环境卫生工作。改善怀孕母猪的饲
养管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和健壮。
③母猪临生小猪前,要将圈舍打扫干净,清除粪便,作好
消毒。母猪乳头及乳房要擦洗干净,把每个乳头的奶挤掉少许,
再固定喂奶。
④尽早哺喂初乳,使初乳抗体迅速进入小肠和吸收,增强
初生仔猪对本病的特异抵抗力。用大肠杆菌腹泻菌苗 (K88,K99、
987P)对产前母猪注射,可使母猪得到免疫,通过初乳,保护仔
猪不发病。国内还有用本场淘汰母猪的全血或血清,给初生仔
猪口服或注射,进行预防。
(2)治疗 由于发病急剧,见到仔猪异常时进行治疗,常已为时
过晚,疗效不大。为了减少损失,一旦见有仔猪发病,最好分
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做纸片药敏试验,以选出抑菌作用最强的
治疗药品。
2012-3-16 66
(三 )仔猪水肿病 又名猪胃肠水肿,是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
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
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
膜的水肿。
1,流行特点 本菌在部分健康母猪和感染的仔猪肠道内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
环境,通过消化道传至其他健康猪。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以春秋产仔季节后发生较多。发
病率较低但致死率很高 (可达 80%一 100% ),一般不广泛传播。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应激因素有关,
(1)仔猪在断奶前后由于饲料的急剧改变,管理不良,或缺乏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引起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促进某些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发病。
(2)仔猪断奶后,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缩的精饲料,引起
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本菌的繁殖和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2012-3-16 67
(3)气候变化,阴雨潮湿,由于寒冷的作用,本菌肠内大量
增殖,产生内毒素,并经吸收后引起速发性过敏反应,而使血
管通透性增高,发生水肿。
(4)仔猪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母乳而获
得。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 45--60天。因此,断奶仔猪
发病,与特异性抗体的消失有关。初生后发生过黄痢病而康复
的仔猪,一般不再发生水肿病。
2,症状 在疾病爆发初期,常见不到症状就突然死亡。发病
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数体温不高,
有的升高到 40,5--41℃,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
有些病猪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有的病猪前
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对各种刺激或捕捉十分
敏感,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动弹,呈游泳姿势,空嚼
磨牙,口流泡沫液体。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
腹泻或便秘。病猪常见眼险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间仅现一小
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2012-3-16 68
病程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 3天以内死亡或可耐过,年
龄稍大的猪,病期可长至 5--7天。
3,病理剖检 病程长短不同,剖检变化不全一样,主要的变
化是水肿。
上下眼险、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呈
灰白色凉粉样,厚度可达 0,5--1厘米,流出少量白色或黄白色
液体。
胃壁及肠间膜水肿最为典型。胃壁特别是胃大弯部显著水肿,
在胃的肌肉层和粘膜层之间,切开呈胶冻样,流出少量清亮无
色或呈黄白色液体,水肿厚度达 0,5--3厘米。有时水肿的部位
较小,须多切几处方可见到。贲门部也常见到水肿。结肠肠间
膜水肿也很明显,整个肠间膜凉粉样,切开有少量无色液体流
出,肠道粘膜红肿,大肠壁也发生水肿。
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还有不
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变化。
2012-3-16 69
肺水肿,心包、胸腔、腹腔内积液,呈无色或淡黄色,暴露空
气后很快凝固或成胶冻样。脑膜充血,大脑间有水肿或有出血
点。部分病例,其他器官亦有出血和变性的变化。
4,实验室诊断 从小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分离细菌并鉴
定其血清型。必要时进行动物试验。, ·
5,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缺乏特异的疗法,治疗方法不少,
而疗效不高,一般以综合疗法较好。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仔猪
要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断乳后能较快适应独立生活。断奶
不要太突然。断乳仔猪给以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饲料,避免单
纯饲喂浓缩精料。避免突然改换饲料。圈舍要干燥、清洁。
2012-3-16 70
第八节 猪乙型脑炎
1,症状 猪只感染乙型脑炎时,临床上几乎没有呈现脑炎症状
的病例,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至 40--41,稽留热,持续数日或 10
余天。病猪精神萎顿、嗜睡,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状,
表面附白色粘液。有的可见有一过性的发热和精神、食欲不振
的表现。个别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也有后肢关节肿
胀、疼痛而发生跛行。
猪的乙型脑炎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
弱胎和木乃伊 (干尸 )。感染母猪不管在妊娠中或流产后,均无明
显的异常表现,对以后配种也无影响。流产胎儿的状态也是多
样的,无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妊娠阶段死亡的胎
儿都有,小至拇指大,大到正常分娩胎儿一样,皮肤、内脏和
脐带暗褐色,有不同过程的木乃伊死胎儿。胎儿发育一般正常,
生后 1— 5天出现癫痫样症状而死亡。胎儿生长发育正常,生后
能张口和伸动四肢,不久即死亡。出生胎儿外观无多大异常,
2012-3-16 71
只是由于脑水肿而头部膨大 2--3倍和腹水症死亡。产出正常胎儿,
在哺乳期生长发育良好。
病公猪一般病状不明显,病初高温后,主要发生睾丸肿大,
多为一侧性,也有两侧性
2,病理剖检 公 猪睾丸有不同程度的肿大,睾丸实质充血或
出血,有小的坏死灶。偶有睾丸硬化,体积缩小,切开阴囊时,
可见与睾丸粘连,实质部分已结缔组织化。
子宫内膜充血,粘膜上覆粘液,并有小点出血。发热和流产
病例,常见粘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
流产或早产胎儿见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状,
褪色。腹水增多。胎儿常呈木乃伊化,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
肝、肾肿大。肺瘀血、水肿或有肺炎灶。在肝、脾、肾实质中
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
2012-3-16 72
3,诊断 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流行病特点。
妊娠母猪,特别是初产和新自外地引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
出不同胚胎时期死亡的大小不一的木乃伊和死胎,或产弱胎,
或产头腹水肿胎儿,或生后 1--5天发生癫痫症状死亡仔猪等,加
之有较强的季节性,公猪发生睾丸肿等,都应怀疑是乙型脑炎。
布氏杆菌病与本病很相似。猪布氏杆菌病大多发生于妊娠第
三个月,多为死胎,少有木乃伊,胎盘出血明显,表面有黄色
渗出物覆盖;子宫粘膜有粟粒大的化脓灶和干酪化小结节;公
猪睾丸大多发生两侧肿大,附睾也肿胀,还可发生关节炎,特
别是后肢;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等。
要最后确诊并与布氏杆菌病鉴别,还须进行实验室工作,可
以采血分出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和布氏杆菌病凝集反应。
取流产胎儿脑组织和肿胀的公猪睾丸进行病毒分离和病理组织
学检查。取胎儿、胎盘及睾丸分离布氏杆菌。
2012-3-16 73
4,防制措施 猪乙型脑炎无特殊治疗办法,对猪来说也无治
疗必要,多为隐性感染,一旦确诊或疑为病猪时,应采取果断
的淘汰措施。死胎儿、胎盘及阴道分泌物必须严密处理。猪舍
和用具要消毒。
某些发病猪场,在流行期前 1--2个月采用乙型脑炎弱毒苗皮下
注射可收到较好效果。 4月龄以上至两岁的后备公母猪都可注射。
2012-3-16 74
第九节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
他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本病在世界
各国均有发生。
病原 病原体为猪囊尾蚴或称猪囊虫,其成虫是有钩绦虫或称
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虫体大,长达 2— 7米,头节呈球
形或略似方形,有 4个吸盘,在头节顶端有一个顶突,顶突上有
两排小钩。节片很多,约 900个左右。未成熟的节片长度小于宽
度,成熟节片近似正方形,孕卵节片的长度大于宽度。从人粪
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数节连在一起。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每
侧有 7~ 12个主侧支。
幼虫 —— 猪囊尾蚴寄生在猪肌肉里,特别是活动性较大的肌
肉。虫体为一个长约 1厘米的椭圆形无色半透明包囊,内含囊液,
囊壁的一侧有一个乳白色的结节,内含一个由囊壁向内嵌入的
头节。通常在嚼肌、心肌、舌肌和肋间肌、腰肌、臂三头肌及
2012-3-16 75
股四肌等处最为多见,严重时可见于眼球和脑内。囊虫包埋在
肌纤维间,如散在的豆粒,故常称猪囊虫的肉为“豆猪肉”或
“米猪肉”。囊尾蚴在猪肉中的数量,可由数个到成千上万个。
甚至多到无法计算。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其孕卵节片随人的粪便单独地或数
节相连地排出体外。节片自行收缩压挤出或破裂排出大量的卵。
虫卵随着被污染的饲料而被猪吞食,胚膜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
液消化,幼虫借助自身体表所具有的六个小钩,钻入肠壁小血
管,随血液散布到全身肌肉,在肌纤维间发育成猪囊虫。猪囊
虫在宿主体内可生活 3~ 10年,个别的可达 15— 17年。
人吃了带有猪囊虫而未煮熟的猪肉时,囊虫的包囊在胃肠内
被溶解,翻出头节,并以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固着于肠壁上,逐
渐发育为成虫。约经 2~ 3个月又可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或虫卵。
有钩绦虫在人体内可生活 25年以上,每月随粪排出节片达 200个,
每个节片平均含虫卵 4万个,一个患者,一条绦虫便可使大量虫
卵散布于土壤、草地、菜园等处,感染许多猪。
2012-3-16 76
如果人食进虫卵,或患绦虫病人小肠内的孕卵节片因小肠的逆
蠕动而进入胃,游离的虫卵在胃液的作用下,卵膜被消化,逸
出的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及血流散布到各组织内发育成囊尾蚴,
这时人就成为中间宿主。寄生于人体内的囊尾蚴多寄生于脑、
眼及皮下组织等部位,可能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
国以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发生较多;北方各省较多,长江
流域少。
诊断 猪感染少量的猪囊尾蚴时,不呈明显的变化。成熟的猪
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寄生部位,寄生在脑时
可能引起神经机能的某种障碍;寄生在猪肉中时,一般不表现
明显的致病作用。大量寄生的初期,常在一个短时期内引起寄
生部位的肌肉发生疼痛、跛行和食欲不振等,但不久即消失。
在肉品检验过程中,常在外观体满膘肥的猪只中发现严重感染
的病例。幼猪被大量寄生时,可能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寄生于眼结膜下组织或舌部表层时,可见寄生处呈现豆状肿胀。
2012-3-16 77
生前检查眼险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尾蚴引起的豆状肿胀。
触摸到舌部有稍硬的豆状结节时,可作为生前诊断的依据。一
般只有在宰后检验时才能确诊。
宰后检验嚼肌、腰肌、心肌、骨骼肌看是否有乳白色椭圆形
或圆形包囊。包囊内有半透明的液体,囊壁上有一白色结节。
镜检时,可见猪囊虫头节上有 4个吸盘,两排小钩。钙化后的囊
虫,包囊中呈现大小不同的黄白色颗粒。 ·
防治 防治猪囊尾蚴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有钩绦虫
和猪囊尾蚴病对人的危害性很大,是人的一种相当严重的绦虫
病。另外,有囊尾蚴的猪肉,常不能供食用,造成很大的经济
损失。对于这类病应着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1.人患绦虫病时,必须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
严格处理。
2012-3-16 78
2.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防止猪食人粪而感染囊虫。彻底杜
绝猪和人粪的接触机会。
3.严格实行食品的卫生检查,对有猪囊虫的肉要严格按国家
规定的检验条例处理。防止人感染猪带绦虫病。
2012-3-16 79
第三篇 畜禽常见病
第一章 家禽的常见病
第一节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 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严重疾病。感染后
的舍饲禽 (包括家禽 )可表现亚临床症状、轻度呼吸系统疾病、产
蛋量降低或急性全身致死性疾病。
1878年,Perroncito在意大利发现鸡群爆发的一种严重疾病,
被称为鸡瘟,即所谓的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1955年才证实为 A
型流感病毒感染。 1981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禽流感学术会议上
建议取消“鸡瘟”名称,改称高致病性禽流感
(HighlyPathogenicAvianlnfluen·za,HPAI),并建议用标准操作程
序来确定分离毒是否属于 HPAI。至今,世界各地已分离出上千
2012-3-16 80
株的禽流感病毒。病毒广泛分布于各种家禽 (火鸡、鸡、珠鸡、
石鸡、鹤鹑、雉、鹅及鸭 )和野禽 (包括鸭、鹅、矶鹬、燕鸥、鹭、
海鸥、天鹅等 )。从迁徙水禽,尤其是鸭中分离的病毒最多;流
感在家禽中对火鸡和鸡的危害最严重。
病原 禽流感病毒为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成员。根据核蛋
白 (NP)和基质蛋白 (MP)的不同可分为 A,B和 C三个血清型。 A型
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禽、猪、马、海豹等; B型
和 C型则主要感染人。而且 A型流感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比 B型和 C
型的变异性高。
根据流感病毒的血凝素 (HA)和神经氨酸酶 (NA)的抗原性差异,
可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迄今为止,A型禽流感病毒的 HA已发
现 14种,NA有 9种,分别以 H1--H14,N1— N9命名。
所有的禽流感病毒均属 A型,不同毒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流感病毒有多形性,典型的 A型流感病毒粒子呈圆球形,直径
2012-3-16 81
流感病毒有囊膜,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敏感。 20%乙
醚 4℃ 处理 2小时可使病毒裂解,但血凝滴度不受影响。常用消
毒药容易将其灭活,如福尔马林,?— 丙内脂、去氧胆酸钠、羟
胺、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稀酸、氨离子、卤素化合物 (如漂白
粉和碘剂等 )、重金属离子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流感病毒对热也比较敏感,56℃ 加热 30分钟,60℃ 加热 10分
钟,65~ 70℃ 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
直射阳光下 40— 48小时即可灭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
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
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抵抗力。如在鸡流感暴发期间,在
鸡淘汰 105天后,仍可从湿粪便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病毒。粪
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 4℃ 可保持 30— 35天之久,20℃ 可存活 7天。
堆积发酵的粪便中 10--20天,可使病毒灭活。在羽毛中可存活 18
天,在干骨头或组织中可存活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
存活 10个月。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可存
2012-3-16 82
活很长时间,常可以从有水禽的湖泊和池塘中分离到流感病毒。
据估计流感病毒可在冰冻的池塘中越冬,但在夏季或没有水禽
活动的池塘水中,病毒不能长期存活。
诊断
(一 )流行病特点 许多国家的家禽、野禽和野生水禽中分离出
的多种 A型禽流感病毒中,多数毒株的感染没有临床症状;有些
毒株会产生慢性呼吸道病;少数毒株才会导致严重感染,并伴
有神经症状,甚至 1周内死亡。
家禽流感的感染来源较多,可来自其它种类的家禽、外来获
鸟、野生鸟类及其他动物。
由于粪便大量排毒,使其污染的一切物品,如饲养器具、设
备、授精工具、动物、饲料、饮水、衣物、运输车辆等均可成
为传染媒介而发生机械性传播。人员流动与消毒不严可能起着
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
2012-3-16 83
感染禽也可成为水平传播的传染源。病禽可从呼吸道、消化道、
结膜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的直接接触、气溶胶传
播及同受污染物品的间接接触等。
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既与禽种类及易
感性有关,又与毒株的毒力有关,还与年龄、性别、环境因素、
饲养状况及疾病并发情况有关 o
(二 )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
与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强度、传播途径和易感禽的种类有
关。
由 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流感,因感染禽的种类、年龄、性
别、并发感染情况及所感染毒株的毒力和其他环境因素等不同
而表现出的症状很不一致。可见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
经系统症状。一般说来,没有特征性的症状。通常呈现体温升
高,精神沉郁,饮食欲减少,消瘦,母鸡产蛋量下降。呼吸道
症状表现不一,如咳嗽、喷嚏、罗音、甚至呼吸困难。病禽流
2012-3-16 84
泪,羽毛松乱,身体卷缩,头和颜面部水肿,皮肤发绀 (冠和肉
垂 ),有神经症状及下痢。以上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或几种
同时出现。
当出现暴发感染时,没有明显症状即可见到鸡只死亡。因毒
株的致病力不同,死亡率从 0% --100%不等。同时,不同种类的
禽种易感性也不同,如 H5N8亚型对火鸡致病,对鸭则不致病。
野生鸟类的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燕鸥感染了
H5N3病毒型时可引起大量死亡。
(三 )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病毒株毒力的强弱、
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
在很多病情较轻的病例中,大体病变往往不太明显。可能有
轻微的窦炎,表现为卡他性、纤维素性、浆液性/纤维素性、
脓性或干酪性炎症。气管粘膜有轻度水肿,并伴有数量不等的
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气囊炎,表现囊壁增厚,或有纤维素
2012-3-16 85
性及干酪样渗出物。个别病禽会见到纤维素性腹膜炎及‘‘蛋
性腹膜炎”。火鸡还能见到卞他性或纤维素性肠炎和肠炎。蛋
鸡的卵泡畸形、萎缩,输卵管也可见到渗出物。 如果感染高致
病性毒株,因死亡很快,可能见不到明显的病变。但有些毒株
也可引起某些非特征性的充血、出血及局部坏死等病变。病变
可能还包括头面部水肿,并伴有窦炎和肉垂及冠发绀、充血。
内脏的变化差异较大。人工感染禽流感病毒 (H7N7)可见到肝、
脾、肾的坏死灶,有些毒株 (H5N3)则没有前述变化。
部分毒株除产生头部水肿、发绀外,内脏还可见到较明显的
出血,包括浆膜及粘膜面的小点出血;十二指肠和心外膜出血,
尤其是肌胃与腺胃交接处的乳头及粘膜出血严重。
(四 )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和鉴定 禽流感的诊断通常要靠病原的分离及病
毒血清型和亚型的鉴定。通常情况下,禽类只感染 A型流感病毒。
病毒常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复制增殖,所以,以棉花或其他材
2012-3-16 86
料制成的拭子多从气管或泄殖腔中采集病料样品,放入加抗生
素的无菌培养液中。最好低温 (4℃ )或 -70℃ 下保存,以液态氮或
干冰较好。病料样品在保存或运送前可先行处理,制成 10﹪ 的
悬液,并进行低速离心澄清。
一般说来,如果样品中有病毒存在,初次传代后就会产生红
细胞疑集作用。如果未检测到血凝活性,需将收获的鸡胚尿囊
液再传一代。
用于病毒鉴定的标准方法是以鸡红细胞来检测胚液的血凝活
性,常量法和微量法都可使用。
确定尿囊液或其他胚液的血凝活性后,还要鉴别是否由鸡新
城疫病毒所致。因此,首先要用 ND抗血清作 HI试验,以排除
NDV的可能性。如果 NDVHI阴性,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
2.血清学检查
(1)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 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HI)可
2012-3-16 87
证实流感病毒的血疑活性及排除 NDV。简单的方法是:取 1滴 1:
10稀释的正常鸡血清 (最好是 SPF鸡 )和 1滴 ND抗血清,分别滴于
瓷板上,再各加 1滴有血凝活性的鸡胚尿囊液,混匀后各加 1滴
5﹪ 的鸡红细胞悬液,若两份血清均出现血凝现象,则表明尿囊
液中不含有新城疫病毒 (NDV);如果 ND抗血清出现 HI现象,表
明尿囊液中含 NDV。
(2)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在琼脂凝胶中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比较
简便、快捷,既可以定性 (如免疫双扩散及免疫电泳中以沉淀线
判定 ),又可以定量 (如单辐射扩散 )。
琼脂扩散 (AGP)试验最常用的是双向双扩散 (或称免疫双扩散 )。
即用已知的阳性和阴性血清与待检抗原及已知抗原,在琼脂凝
胶中进行免疫双扩散。室温下作用 24小时,已知抗原和阳性血
清之间应出现明显的沉淀线,48小时内都应很清晰。当待检抗
原与阳性血清间出现沉淀线,并且沉淀线与邻近的阳性抗原和
抗血清的沉淀线相连,即可判定为阳性反应,待检抗原即为 A
2012-3-16 88
型禽流感病毒。
我国目前广泛推广进行检验的就是琼脂扩散试验法。
(3)中和试验 以中和试验 (NT)来鉴定或滴定流感病毒时,常用
鸡胚或组织培养细胞,操作方法与其他病毒 (如 NDV)的中和试验
相同。但由于中和试验的操作相当繁琐,费时间也较长,试验
材料耗费也多,没有条件和不必要时可不进行。
(4)免疫荧光技术 常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即在组织触 (印 )片上直
接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荧光。一种 AIV的荧光抗体可以用来
检测同亚型的其他病毒。荧光抗体技术用于诊断,具有快速、
简便、敏感等特点,而且费用较低。需要有荧光显微镜才能观
察。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既可以检测抗体,又可以检测抗原。
尤其适合于大批样品的血清学调查,可以标准化而且结果易于
2012-3-16 89
于分析。在流感的控制、扑灭、检疫中很有用途。
试验表明,直接 ELISA可于感染后 6天检出 AIV的抗体,敏感
性也高于 AGP及 HI试验。
简单程序 (直接 ELISA)为:从感染尿囊液中超迷离心制备抗原,
以抗原包被酶标反应板,加入待检血清后,再加入抗体 (酶标 ),
最后以酶标仪检测结果。
3.鉴别诊断 由于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和病变涉及的范围
比较广泛,诊断要与新城疫及其他副粘病毒相鉴别,以及与衣
原体、支原体及并发感染的细菌病相区别。
由于流感与新城疫的症状、病变很相似,所以鉴别只能靠实
验室诊断。最简便、方法是血凝抑制试验 (H1),ND抗血清抑制
不了 AIV的血凝作用,反之亦然。
其他并发细菌感染,可分离到病原茵
2012-3-16 90
防制
预防和控制禽流感,一定要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从国外
传入。国家海关应对进口的禽类,包括家禽、野禽及观赏鸟类
及其产品进行严格检疫。
发生禽流感时要及早确诊,鉴定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划定
疫区,严格封锁,捕杀所有感染 HPAIV的禽类并进行彻底的消
毒。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措施进行。
禽流感的治疗目前没有特异的方法。流行过程中不主张治疗
以免使疫情扩大。盐酸金刚烷胺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并不确实。
疫苗的应用并不广泛,因为 AIV的血清型较多且变异性很大,
况且免疫会干扰扑灭工作,也会诱发病毒的突变。
人兽共患病
第一节炭疽
炭疽 是由炭疽杆菌所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共患的传染病。临
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症状。病理变化上的特点是天然
孔出血、血液凝固不良、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及浆膜下组织呈出血性胶样浸
润等败血症的变化。
病原 炭疽杆菌是长而直的大杆菌,长达 3--10微米,宽 1~ 1,5微米,无鞭
毛,不能运动。在动物体内的炭疽杆菌单个存在或 3--5个菌体相连形成短链,
菌体连接处如刀切状平截或微凹,很像竹节,游离端则钝圆,菌体周围有明
显的荚膜。在活炭疽病畜体或死亡后未经解剖的尸体内,不形成芽胞。一旦
体内炭疽杆菌暴露于空气中,接触了游离氧,在一定温度下 (12--42℃ )就会形
成芽胞。芽胞呈卵圆形或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向一端。本菌为革兰氏
染色阳性菌。
2012-3-16 2
炭疽杆菌为需氧菌,在 37℃ 时生长良好。在普通琼脂平皿培养基上生长
成不透明、灰白色、扁平、表面粗糙的菌落,边缘不整齐,能形成几个或数
十个菌体相连的长链,低倍显微镜观察呈卷发状。在血液琼脂平皿培养基上,
生长出湿润粘稠的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
炭疽杆菌存在于炭疽病畜的尸体、土壤和水中。病畜死亡后各个脏器、血
液、淋巴系统、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处均有炭疽杆菌存在。其中以脾脏的含菌
量为最多,血液的含菌量次之。
炭疽杆菌的繁殖型菌体对外界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但形成芽胞后抵抗
力特别强,在污染的土壤、皮张、毛及掩埋炭疽尸体的土壤中能存活数年至
数十年,在粪便和水中能长期存活。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染
性。绵羊、牛、驴、马、骡、山羊、鹿最多发病;骆驼、水牛
及野生动物次之;猪发病较少。野生动物如狼、狐狸、豹等吞
2012-3-16 3
食炭疽尸体而发病,并可成为本病的传播者。人主要通过吃死
畜的肉或接触污染炭疽杆菌的畜产品而感染。
炭疽病畜及死后的畜体、血液、脏器组织及其分泌物、排泄
物等均含有大量炭疽杆菌,如尸体掩埋不严或太浅,甚至随意
剥皮、解剖和随地刮扔,被猫、狗、鸟及野兽等扒食,可将皮
肉、内脏拖到很远的地方散布病原;另外从病畜口、鼻、肛门、
阴道流出的血液,病畜炭疽痈破溃液等污染厩舍、饲养管理用
具、饲草、饲料,一经健康家畜接触,就可能被传染而发病。
被污染的土壤、水源及牧地还可成为炭疽长久的疫源地。
本病传染的途径有三,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这是因为采食
或饮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草料、井水、河水,以及在污染牧地
放牧受到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主要是由带有炭疽杆菌
的吸血昆虫叮咬及创伤 (如绵羊的剪毛、断尾、去势伤口、咽粘
膜创伤等 )而感染。第三,由于吸入混有炭疽芽胞的灰尘,经过
呼吸道粘膜侵入血液而发病。
2012-3-16 4
炭疽芽胞可使污染地区成为疫源地。大雨、山洪暴发或
江河涨水时可将土壤中病原菌冲刷出来,污染牧场或饲
料、水源等引起传染。本病有一定季节性,夏季发病较
多,秋、冬发病较少。夏季发生较多,可能与放牧时间
长,气温高,雨量多,吸血昆虫大量活动等因素有关系。
(二 )症状 炭疽病的潜伏期自然感染一般为 1-3天,最
长可达 14天。
1.绵羊和山羊 常为最急性。
2.牛 牛患炭疽大多为急性型。
3,马、骡、驴 — 般是急性或亚急性。
2012-3-16 5
4.猪 猪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强,大多数是慢性,生前
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屠宰后肉 品卫生检验时才被发
现 (见病理剖检变化 )。
亚急性型:主要是咽炎的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
郁,食欲不振,咽喉部明显肿胀,吞 咽和呼吸困难,
颈部活动不灵活。口、鼻粘膜呈蓝紫色,最后窒息而
死 o
急性型:本型发生较少,主要是急性败血性变化,
体温升高到 41,5℃ 以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
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紫,1--2天死亡。
发生肠炭疽时,病猪发生便秘及腹泻,甚至粪中带
血,重者可死亡,轻者可恢复健康 o
2012-3-16 6
(三 )病理剖检 炭疽病畜的尸体、血液和各脏器组织内含有大量炭
疽杆菌,暴露在空气中则形成芽胞,抵抗力很强,不易彻底消灭,
因此,对病畜禁止剖检。
1‘急性败血型 尸体迅速腐败而膨胀,尸僵不全,天然孔流出暗红
色带泡沫的血液。粘膜呈暗紫色,有出血点,剥开皮肤可见皮下、
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红色胶样浸润,并有数量不等的出血点。血
液粘稠,颜色为黑紫色呈煤焦油样,不易凝固。脾脏高度肿大,比
正常大 2--5倍,包膜紧张,切面脾髓软如泥状,黑红色,脾的结构
模糊不清,用刀可大量刮下。淋巴结肿大,出血。肺充血、水肿。
心、肝、肾变性。胃肠有出血性炎症。
2.痈型 体表痈肿部呈现浆性出血性水肿。肠型多见十二指肠及空
肠,初红色圆形隆起,界限明显,表面覆有纤维素,随后发生坏死,
形成灰褐色痴。周围组织及肠系膜出血。
咽型炭疽可见扁桃腺坏死,喉头、会咽、颈部组织发生炎性水肿。
周围淋巴结肿胀、出血、坏死。
(
2012-3-16 7
必须指出,猪多在宰后检验中发现,其特征变化是咽部发炎,扁桃腺肿大、
坏死。颌下淋巴结肿大、出血和坏死,切面干燥、无光泽,呈砖红色,有灰
色或灰黄色坏死灶。周围组织有大量黄红色胶样浸润。山羊急性型炭疽,病
情急剧,死亡羊只内脏常无炭疽典型病变,几乎与正常屠宰羊相似,应予注
意。
(四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 从死畜耳静脉或四肢末梢的浅表血管采取血液涂片,用姬
姆萨或瑞氏染色液染色,用显徽镜检查,可以看到单个或短链有荚膜的两端
平截竹节状大杆菌,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猪体局部炭疽涂片的菌体形态常不
典型。如果尸体不新鲜时,要注意与类炭疽杆菌相混同,所以腐败病料不适
于镜检。
采取新鲜病料接种在普通琼脂平皿上,37℃ 温箱培养 24小时后,可见有表
面粗糙、边缘卷发状的典型菌落;在普通肉汤培养中,管底有絮状沉淀,上
层液透明,轻轻摇动,沉淀物徐徐上升,随后即下沉,不形成菌膜。必要时,
对培养的细菌还可进行鉴定试验。
2012-3-16 8
2.动物感染试验 一般常用小鼠、豚鼠及家兔。将病料或培
养物用生理盐水稀释 5--10倍,对小鼠皮下注射 0,1— 0,2毫升,
或豚鼠 0,2— 0,5毫升,家兔皮下注射 0,5~ 1毫升,经 2--3天
死亡。死亡动物的脏器、血液等抹片,经瑞氏染色镜检,可见
多量有荚膜的成短链的炭疽杆菌。也可用病料进行培养及炭疽
沉淀反应检查,均可得到阳性结果。
3,炭疽沉淀反应 又叫阿斯科里氏反应。方法是取病死动物的
组织数克,剪碎或捣烂,加 5— 10倍生理盐水,煮沸 10— 15分钟,
冷后过滤或离心沉淀,用毛细吸管吸取上清液,沿管壁慢慢加
入已装有沉淀素血清 (成品 )的细玻璃管或小试管内,形成整齐的
两层液面,在两液的接触面出现白色的沉淀环判为阳性反应 (反
应在 1--2分钟内出现,最长在 10--15分钟观察 ),即可诊断为炭疽。
这个反应特异性高,操作简便、迅速,检出率高,即使腐败的
炭疽材料,仍可出现阳性反应。大量畜产品检查时,也常采用
此法。
2012-3-16 9
干皮张病料进行检查时,先进行高压消毒后.剪碎,加 5—
10倍 0,5%石炭酸生理盐水冷浸 20小时或置 37℃ 中浸泡 3小时,
浸出液滤过,即可作为沉淀原,按前法进行检验。
4.荧光抗体法 这是一种特异性强、检出率高的快速诊断法,
有条件的单位可采用。
送检病料的方法:及时而正确地送检病料,对防止污染及保
证实验室检验是十分重要的。
(1)病畜生前可由耳静脉采血,痈型者可抽取水肿液,肠型者
可取粪便 (无菌脱脂棉棒吸取 ),分别放入灭菌试管中,用棉塞将
口塞紧,外包蜡纸、牛皮纸或塑料送检。也可用末梢血管血液
涂片,自然干燥后,将玻片涂抹面相对叠放,中间夹隔火柴棒,
两端细线扎紧,外用油纸包好送检。
(2)炭疽尸体,在消毒条件好时,可取一个耳朵。用细绳在耳
根上紧扎两道,用刀从中切断,烧烙切面,包在漫过 5%石炭酸
2012-3-16 10
溶液的布片内,装于灭菌广口瓶中或其他不漏水的容器内送
检。 ·
防治 由于本病病程短促,病情急剧,早期确诊、及时治疗
是十分重要的。但必须在严密隔离和专人护理的条件下进行治
疗。可用抗炭疽血清早期注射,马、牛 100 ~ 250亳升,猪、羊
50~120毫升。同时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如青霉素、土霉
素、链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等。
对炭疽常发地区或威胁区的家畜,应每年定期预防注射。我
国目前应用的有以下两种菌苗:无荚膜炭疽芽胞苗,1岁以上马、
牛皮下注射 1毫升,1岁以下皮下注射 0,5毫升,绵羊、猪皮下
注射 o,5毫升,免疫期 1年。 Ⅱ 号炭疽芽胞苗:各种动物均皮下
注射 1毫升,免疫期山羊为 6个月,其他动物为 1年。 ·
除了做好预防注射工作以外,凡是不明原因死亡的牲畜,不
准剥皮吃肉,应经兽医人员诊断后再做处理。更不要将尸体到
处乱扔乱埋,应在指定的地点深埋;注意保证牧场、水源、饲
2012-3-16 11
草饲料防止污染;屠宰场、肉联厂等应加强检疫工作,严格执
行兽医卫生措施。
发生炭疽时的扑灭措施:发生炭疽后,应立即报告上级,迅
速确诊并查明疫情,采取坚决措施,尽快扑灭疫情。
(1)对全部易感动物进行测温和临床检查。如发现病畜及可疑
病畜,立即隔离并用抗炭疽血清、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其他
与病畜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假定健康家畜先行注射炭疽血清 (马、
牛为 30--40毫升,猪、羊 20毫升 ),在 7--10天内用炭疽芽胞苗进
行主动免疫注射,并注意观察。疫区周围地区的家畜也要进行
注射 o
(2)根据发病现场牲畜及地理情况,划定疫区,进行封锁。在
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或死亡后 14天不再发现新病畜时,方可解除
封锁。 ·
(3)对尸体及排泄物、病畜污染的褥草、饲料、表土等,在指
定的地点深埋或烧焚。严禁剥皮吃肉,以免人被感染和散播病
2012-3-16 12
原。不允许将尸体抛于野外和江河之中,以保护土壤、牧场、
水源不受污染。
(4)对病畜污染的圈舍、饲养管理用具、车辆等进行严格消毒。
病畜污染和停留地的表土要铲除深埋,并进行消毒。粪便、垫
草和废弃物烧掉。
被炭疽杆菌污染的毛、皮可用 2%盐酸或 10%食盐溶液浸泡 2--
3天消毒。或者用甲醛液熏蒸消毒。或用环氧乙烷蒸气消毒。
人的炭疽 凡是接触炭疽病畜、尸体及畜产品,就可能被感染
炭疽,因此防护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人炭疽可分为皮肤炭疽、
肺炭疽各肠炭疽三种病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用抗菌药物或
抗炭疽血清治疗,可以治愈。否则,可危及生命。
2012-3-16 13
第二节 口蹄疫
口蹄疫 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
床特点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烂斑,故民间
有“口疮”、“蹄癀”、‘‘脱靴症”之称。
病原 口蹄疫的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的
口蹄疫病毒。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 A、
O,C、南非 I、南非 Ⅱ,南非 Ⅲ 和亚洲 I型等七个主型。各型之
间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不能交互免疫。每一主型又可分为若
干亚型,现已知的亚型有六十多个,各亚型的免疫原性都有或
多或少的交叉性,与主型有一定区别。
口蹄疫病毒存在于病畜的水泡皮和水泡液中,在发热期,病
畜的血液、水泡液、水泡皮、口涎、乳、眼泪、尿、粪等全身
各种组织、分泌物及排泄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但高温和阳光易杀死
病毒,酸和碱对其作用也较强。
2012-3-16 14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病毒能侵害多种动物。在自然流行时,主要发
生于偶蹄兽,以黄牛、奶牛最敏感 (特别是纯种奶牛 ),其次为水
牛、牦牛、猪 (尤其是纯种白猪 ),再次是羊,驼骆等。野生偶蹄
兽也能发病,如黄羊、野牛、野猪、鹿等。近些年来,猪常发
生。
病畜及潜伏期的带毒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可通过各种
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尤其是发病初期排毒量最大,毒力最强。
另外,康复家畜还可带毒,带毒期长短不一,曾有人报道病牛
有 50%可带毒 4— 5个月,甚至康复一年后的牛羊运到非疫区仍
可引起本病暴发。
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常通过污染的饲料及饮水侵入体内,
亦可经损伤的粘膜 (口、鼻、眼、乳腺 )和皮肤感染。最近证明本
病亦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污染的空气而感染。
牲畜和畜产品的调运,是重要的扩散原因。被污染的饲料,
2012-3-16 15
饮水、泔水、饲管用具、车船、放牧地,野生动物、鼠、狗、
鸟类及人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刮散,也是一种重
要的传播媒介。由于上述媒介的移动,常是本病广泛流行和远
距离的跳跃式发生的重要原因。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在同一时间
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但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
不发,有时只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近些年来,猪发病这
一特点比较突出。一般幼畜易感性比老龄畜大,死亡率高。新
流行区发病率可达 100%,老疫区发病率为 50%左右。本病一年
四季都可发生,在牧区大多在秋末开始,冬季和早春达到高峰,
后减少,夏季平息。农区发病基本相似,以寒冷季节最多发。
本病常沿交通线向四周扩散。有一定周期性。
(二 )症状
猪 主要症状表现在蹄部。病初体温升高至 40— 41,5℃,精
神不振,食欲减少。在蹄冠、蹄叉和蹄踵部皮肤出现局部红
2012-3-16 16
热斑块,不久形成水泡,内有灰白色或灰黄色液体。开始时水
泡有米粒或绿豆大小,后约达蚕豆大。水泡破溃后,形成出血
的暗红色糜烂面,随后结痴而愈。蹄部刚出现水泡时跛行不明
显,当人们看出明显跛行,水泡多已破溃。当蹄部有继发感染
时,严重者病猪蹄壳可发生脱落。
病猪鼻盘、齿龈、舌、颚部等也可出现水泡,破溃后露出浅
的溃疡面,不久可愈合。少数病例,母猪的乳房、乳头皮肤发
生水泡。
一般来说,猪多呈良性经过,死亡较少。仔猪发病重,主要
发生急性胃肠炎,剧烈拉稀,迅速脱水死亡。有些仔猪,表现
为高热,萎靡,心跳和呼吸加快,痉挛嚎叫,心肌麻痹而死。
剖检时可见心肌炎变化。仔猪死亡率可达 60%以上。
(三 )实验室检查 疑为口蹄疫时,应立即采取病料送指定的
实验室鉴定病原型,以能及时使用同型疫苗对未发病动物进行
预防。
2012-3-16 17
送检病料常采取牛舌面或猪蹄部水泡皮或水泡液。水泡皮最
好多采几头病畜,数量在 10克左右,要新鲜成熟,未破裂无异
味的致密组织,不要破裂、溃疡、易碎、腐败的水泡皮。采取
水泡皮时,应尽量防止污染。水泡皮放入盛有 50%甘油生理盐
水的消毒瓶中,瓶口用蜡封固。水泡液用消毒过的注射器抽取,
装于消毒试管或小瓶内,亦须用蜡封固。也可采取病后 20一 60
天的恢复血清送检。送检病料均须用冰瓶保存送往,并附有疫
病发生的说明书。
(四 )鉴别诊断 猪口蹄疫、猪水泡病、猪水泡性口炎和水
泡性疹四种病的区别诊断见水泡病部分。
防治
1.平时的预防措施 对家畜加强检疫工作,特别要重视集市、
收购、屠宰等环节的检疫工作。对常发地区要定期注射口蹄疫
疫苗。在我国边境地区,要对易感动物进行预防注射,建立免
疫地带。国内一些地区要加强联防工作。
2012-3-16 18
2.发生口蹄疫时的紧急扑灭措施
(1)上报疫情,及时确诊。若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应立即向
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通知邻近场、乡,加强防疫。同时
必须迅速采取病料送往专门机构检验,鉴定毒型,确定毒型对
预防注射有重要作用。还须采取综合的紧急措施,就地消灭。
(2)划定疫区,严格封锁,坚决贯彻各项封锁措施。在最后一
头病畜痊愈后半个月进行一次大消毒,然后解除封锁。
(3)隔离和治疗病畜。本病一般经过 10余天大多能自愈,但为
促进病畜早日痊愈,缩短病程,特别是防止继发感染和死亡,
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在加强护理的同时,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一般均可治愈,尤其要加强对幼畜的治疗。被病畜污染的场所
和用具,要随时进行消毒。病畜的粪便、残剩饲料和垫草,应
用生物热消毒 (不得少于 30天 )无害后利用。病畜放牧过的草地,
夏天经一个月,春秋经两个月后,才准健畜放牧。
2012-3-16 19
(4)疫区和威胁区普遍进行预防注射,提高易感家畜对口蹄
疫的特异性抵抗力,是综合防制措施最重要的环节。当发生口
蹄疫时,应马上用与当地发生毒型相同的兔化或鼠化弱毒疫苗,
对病群中的牛、羊、骆驼和鹿进行注射 (见说明书 )。对猪用灭活
苗注射,体重 10--25千克肌肉注射 2毫升,25千克以上注 3毫升,
免疫期 6个月。
2012-3-16 20
第三节 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 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
妊娠母畜发生流产,·胎衣不下、生殖器官及胎膜发炎。公畜表
现为睾丸炎及不育等。人出现波状热。
病原 本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分牛、羊、猪三型,每型还
有若干生物型,如牛有 9个亚型,羊有 3个亚型,猪有 5个亚型。
国外近些年又新发现绵羊型、狗型及沙林鼠型布氏杆菌,并可
传染于人,使之发病。
各型在形态上没有明显差别,为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或短杆菌,
长 o,6— 1,5微米,宽 0,5--0,7微米,无鞭毛,不能运动,不
形成芽胞。
本菌为需氧兼性厌氧菌。牛、羊型布氏杆菌从病料初次分离
培养时,需在 10% C02环境下才能生长,几代后则不需要。初次
分离培养时,生长缓慢,常要一周以上才能充分生长。
2012-3-16 21
布鲁氏菌对外界因子有较强抵抗力,但对热很敏感 70℃ 5--10
分钟即被杀死。兽医常用的消毒药都能在短时间内将其杀死。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多种动物、人类和家畜对布鲁氏菌均有不同程
度的易感性,但自然病例中以牛、羊、猪多发。它们各对同型
布鲁氏菌最为敏感,如牛主要由牛型菌引起,羊型亦可致病;
羊主要由羊型菌引起,猪型菌亦可引起;猪主要由猪型菌引起,
羊、牛型菌亦可致病;人主要由羊型菌引起,猪、牛型菌亦可
引起。试验动物中以豚鼠最易感染。
病畜或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来源。病菌主要存在胎儿、胎衣、
乳房及淋巴结中。病公畜的精液中也可含病原体。本病的传染
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次是皮肤、粘膜及生殖道。一般情况下,
母畜较公畜易感;幼畜对本病有一定抵抗力,随年龄增长易感
性增高,性成熟后对本病很易感。
2012-3-16 22
(二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的约 2周,长的可达半
年。
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大多发生在怀孕的第二、三个月,早
期流产的胎儿多被母猪吃掉,常不被发现。流产前的症状也不
明显。流产的胎儿大多为死胎,较少发生胎衣不下及子宫炎。
有的病猪产出弱胎。流产后又可怀孕,重复流产的较少见。新
受感染猪场流产数多。
公猪主要症状是睾丸炎和附睾炎,一侧或两侧无痛性肿大,
有的极为明显。有的病状较急,局部有热痛,并伴有全身症状。
有的病猪睾丸发生萎缩,硬化,甚至性欲减退或丧失配
种能力。
无论公、母猪都可能发生关节炎,大多发生在后肢,偶见于
脊柱关节。
2012-3-16 23
(三 )病理剖检
胎儿:皮下、肌间有出血性浆液性浸润。浆膜上有絮状纤维
素块,胸、腹腔有微红色液体及混有纤维素。胃、肠、膀胱粘
膜及浆膜上可能有出血点。淋巴结、肝、脾等有不同程度肿胀,
有时散布坏死灶。猪胎儿常有木乃伊化。
胎衣:绒毛膜下胶样浸润,胎膜增厚,有纤维素和脓性物,
呈灰黄或黄绿色,有时见充血或出血。子叶充血、肿大及发生
糜烂。流产的猪胎衣充血、出血和水肿,表面覆盖淡黄色渗出
物,有的还见坏死区域。
母体子宫:粘膜充血、出血和出现炎性分泌物。母猪可见粘
膜上有许多针头大至粟粒大的淡黄色化脓或干酪化小结节,内
含脓液或豆腐渣样物质。
公畜睾丸及副睾常见炎性坏死灶,鞘膜腔充满浆性渗出液;
慢性者睾丸及副睾结缔组织增生、肥厚及粘连。精囊可能有出
血及坏死灶。公猪睾丸及副睾肿大,切开见有豌豆大小的化脓
2012-3-16 24
和坏死灶,甚至有钙化灶。公猪还见有关节炎,滑液囊有浆液
和纤维素,重时见有化脓性炎症和坏死。甚至还见脊柱骨、管
骨的炎症或脓肿。
(四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
(1)病料抹片染色镜检:流产胎儿中常有大量细菌,因此,要
尽早地收集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脾、肝、淋巴结、胎盘坏死
部分等组织作抹片,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常可见到成
丛的红色的球杆状的布鲁氏菌,其他细菌呈绿色。
(2)培养:有条件的单位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工作。
2.动物接种 。
3.血清学疑集反应 。
4.变态反应诊断。
2012-3-16 25
5.牛乳汁环状反应诊断 。
防治
1.坚决保护健康畜群 坚持自繁自养的方针,防止从外部引
入病畜。若必须从外单位引进动物时,应从无此病地区购买,
运进后隔离观察一个月,并进行检疫,确实健康的方可并群饲
养。同时,也要防止运入被污染的畜产品和饲料。每年定期对
畜群作布鲁氏菌病检疫,以及时发现病畜。若有原因不明的流
产时,必须严格隔离流产动物,对流产胎儿及胎膜,要进行微
生物检查,而且要严格消毒处理,对流产动物作血清学检查,
直到证明为非传染性流产时,才能取消隔离。
2.受威胁畜群的预防措施
(1)对畜群定期进行检疫:这应被当成一项防疫制度固定执行,
以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病畜。
(2)定期进行免疫注射:目前,我国生产有三种布鲁氏菌疫苗
2012-3-16 26
使用疫苗时要注意几点,即疫苗稀释后要当天用完,隔夜不
得再用;注意工作人员的防护,不得用空手拌苗;稀释菌苗和
使用工具,用后要进行消毒处理。
3.病畜群的康复措施 贯彻防止扩散、逐步净化和就地扑灭
的原则,执行综合性防疫措施。
(1)定期检疫和隔离病畜: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普遍检
疫,将检出的阳性和可疑反应病畜隔离饲养。曾检出病畜的畜
群在未达到净化以前,应当作可疑病畜群隔离饲养,并定期进
行检疫,及时挑出病畜。对隔离群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减少
与外界联系,避免病健畜接触,防止人员互相串往。
(2)加强消毒及兽医卫生措施。
(3)处理病畜:病畜头数不多且价值不大者,以淘汰屠宰为宜 o
(4)培育健康幼畜:这是净化病畜群,更新畜群的一项积极措
施。
2012-3-16 27
4.人的布鲁氏菌病 从事畜牧兽医的工作人员,可由于接触
病畜及其产品,特别是对病畜助产时接触胎儿、胎衣、羊水及
阴道分泌物而感染。因此,牛羊猪饲养单位应建立健全兽医防
疫卫生制度,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注意个人防护,对工作人
员定期进行体检,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必要时对健康人员注射
疫苗。
2012-3-16 28
第四节 结核病
结核病 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人、畜、禽及野生动物
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病的特征是病畜渐进性消瘦,在机体的多
种组织中形成结核结节,继而结核中心干酪样坏死或钙化。
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三型:牛型、人型和禽型。此外,
还有对人畜无致病力的鼠型。三型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
特性及对各种动物的毒力不尽相同。
本菌是一种多形性的需氧菌,纤细、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
没有荚膜,不形成芽胞,不能运动。长 1,5--4微米,宽 0,2—
0,6微米。用革兰氏染色阳性。用一般染色法难于着色,常用
抗酸染色。
结核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对干燥、腐败及一般消毒
药的耐受性亦较强,但对湿热抵抗力较弱,加热 60℃ 30分钟即
可杀死。
2012-3-16 29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本病可侵害多种动物,在家畜中以牛最敏感,
其中以奶牛最多,其次为黄牛、牦牛、水牛;也常见于猪和鸡;
绵羊、山羊少发,单蹄兽罕见。野生动物中以猴多见,狮、豹
也有发生。
牛型菌主要侵害牛,其中以乳牛发病最多,人也较敏感。禽
型菌主要侵害家禽和水禽,但鸭、鹅、鸽较不敏感。人型菌主
要侵害人、猿和猴等,牛、猪少见。
结核病畜 (禽 )是主要的传染源,特别是向体外排菌的开放性畜
禽。病畜 (禽 )可由粪便、乳汁、尿及气管分泌物排出病菌。 ·
本病传染方式有三:①呼吸道。病牛咳嗽喷出的飞沫,通过
呼吸道而传染。②消化道。污染的草料和饮水被健康动物食入,
犊牛多因喝带菌的牛奶而感染。猪、鸡大多经消化道感染。③
交配感染。生殖道结核主要由这种方式传染。
2012-3-16 30
(二 )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短者十几天,长者数月甚至数年。
结核病具有病程长、治愈慢、易传染、易复发、易恶化的特点。
由于患病器官不同,症状也不一致。
1.牛 以肺部结核为主,潜伏期较长。形始食欲、精神、反
刍、体温等无变化。仅表现为有力的干性短咳,常发生于早晚、
起立、运动、吸入冷空气或含尘土的空气时。随着病情发展,
咳嗽次数增加,干咳或变为湿咳。有粘性或脓性鼻液,呼吸次
数增多,严重者呼吸困难。胸部听诊时,肺泡音粗厉,有干性
或湿性哆音。胸膜发生结核时,还可以听到摩擦音。肺部叩诊
时有浊音区。病牛日渐消瘦、贫血和易于疲劳。有的体表淋巴
结肿大。有的病牛,还发生全身性粟粒结核或弥漫性结核肺炎,
这时病牛体温升至 40℃ 以上,热型为弛张热或稽留热,精神及
食欲不振,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乳房结核:乳房可摸到局限性或弥散性无痛无热的硬结。乳
上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乳汁初期无明显变化,
2012-3-16 31
严重时变为水样稀薄或混有脓块。有的乳房发生萎缩,两侧不
对称,乳头变形,甚至停止泌乳。 ·,
肠结核:多见于犊牛,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慢性臌
气。发生顽固性腹泻,消瘦,若波及肝、肠系膜淋巴结等腹腔
器官时,直肠检查时可以发现。
生殖器官结核:比较少见。病牛表现性机能紊乱,母牛发生
流产、屡配不孕,发情频繁,性欲增强,慕雄狂。有的病牛生
殖器官形成结节或溃疡,从阴道流出白色或微黄色分泌物,其
中混杂有絮片状和粘脓性物质,甚至混杂有血丝。公畜附睾或
睾丸肿大,硬而痛。
中枢神经结核:常常侵害脑及脑膜,表现为神经症状,如运
动障碍、神情惊慌、应激性增加,常癫痫样发作。这型多见于
幼畜,成年牛亦可见到。
淋巴结结核:身体各部淋巴结核可能是原发或次发,可见于
体表的颌下、肩前、股前、腹股沟、咽及颈部淋巴结。淋巴结
2012-3-16 32
肿大,硬结,无热痛,常出现高低不平,不与皮肤粘连。在幼
畜如犊牛,淋巴结有时破溃。如咽后淋巴结肿大时,常压迫喉
门,呼吸很困难。若纵膈淋巴结受害肿大时,常压迫食道,病
牛兼有慢性臌气的症状。
2.猪 多表现为淋巴结核,如颌下、咽、颈及肠系膜淋巴结,
肿大,高低不平,有的破溃排出脓块或干酪样物,不易愈合。
肺、肝、肠、肾等器官发生较少。
3.鸡 多发生于肝、脾、肠浆膜或内脏器官,临床上无特殊
症状。
(三 )病理剖检 由于患病动物机体反应性及病程不同,病理
变化也有差异。
病牛内脏器官有很多突起的小结节,大小不一,从针头大至
鸡蛋大,白色或黄色,坚实。病程呈急性经过的新鲜结节,四
周有一圈红色区,并有较小的结节。慢性时结节,切开有干燥
2012-3-16 33
的坏死物质,形同奶酪,有的见钙化物,切开时有砂砾感觉,
四周形成较厚的结缔组织。有的干酪样坏死中心变为脓性液体,
在肺脏可见坏死溶解组织排出后,形成肺空洞。在胸、腹膜上
有时可见到粟粒至豌豆大的小结节,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质硬,
似珍珠状,故有“珍珠病”之称。这些小结节还可互相联合如
葡萄状。结节中心常为干酪化或钙化。也有的小结节形成一蒂
与浆膜连接。肠的病变多发生于小肠和盲肠,往往形成溃疡,
如同钮状溃疡,大小不一。乳房结核切开时,可见大小不一的
病灶,内含干酪样物质。
鸡结核病时,肝、脾肿大,可见大小不一的结核结节,切开
见于酪样物质。在肠管表面可见突出如肿瘤状物,质硬。
(四 )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检查
(1)抹片镜检 取病料涂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后镜检,若
发现被检病料中有红色平直或稍弯曲的杆菌,可作出初步诊断
2012-3-16 34
此法缺点是检出率较低。所以,还可采取集菌处理,再作涂片
和培养检查。
(2)分离培养 由于结核菌生长较慢,需时较久,费事,一般
不作此项检查。
(3)动物接种试验 豚鼠对牛型结核杆菌较为敏感。可取病料
1毫升注射于豚鼠鼠蹊部皮下,注射后约 10天,局部发生硬结,
逐渐肿大,3周后变为溃疡,1— 2个月后全身患结核死亡。肝;
脾、肺及淋巴结有多量结核结节。如被检材料怀疑为禽型结核
杆菌,最好接种鸡和家兔。家兔接种后,一般在 10周内死亡,
主要在肝、脾发生结核病灶 o
2.变态反应 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可靠诊断方法,可作为常
规检疫制度来执行。我国结核病检疫使用的是结核菌素,这种
变态反应诊断法,不仅有助于检出可疑病畜,也能查出隐性病
畜,检出率在 95%以上。
2012-3-16 35
防治 对结核病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防止结核病传入和
扩散;净化病畜、禽群;培育健康幼畜禽。现以牛结核病为例,
介绍有关预防措施。
1.定期检疫 对牛群每年定期用结核菌素进行变态反应检查。
早期发现病牛及时隔离。对开放性病牛和无使用价值的牛全部
淘汰扑杀,肉经高温处理,有病变的内脏器官应销毁或深埋。
对从外地引进的牛只必须进行检疫,健康者方可引进。引入后
尚需隔离、检疫,确认为健康牛时,方可混群饲养。,
2.分群隔离饲养 将牛分成健康群、假定健康群、结核菌素
阳性群和犊牛培育群。各群分隔饲养,固定用具和人员,并坚
决执行有关兽医防疫措施。
假定健康牛群,每年进行 2— 3次检疫,发现阳性病牛,及时
送至病牛群隔离饲养。
3.培育健康犊牛 从病牛群培育健康牛只是一项积极的措施
2012-3-16 36
。通过培育健康犊牛,不断淘汰病牛,将病牛群更新为健康牛
群,我国已积累了较好的经验。病母牛所产犊牛立即隔离于犊
牛群,喂初乳 3— 5天,然后喂给消毒奶。生后 1个月进行第一次
检疫,3~ 4月龄进行第二次,6月龄进行第三次检疫,3次检查
都是阴性反应,可放入假定健康育成牛群饲养阳性反应者放入
病牛群饲养,或进行淘汰处理。
4.加强兽医卫生措施、杜绝传染、消除传递因素
(1)产房要进行消毒,保持清洁干燥,垫铺褥草。临产母牛在
产房分娩。要妥善处理胎衣、羊水及污染物。
(2)加强对奶产品的卫生管理工作。
(3)固定饲养管理工具及运输车辆,并保持清洁。
(4)加强饲养员及兽医人员的防护和卫生工作。
(5)粪便集中发酵后利用。
2012-3-16 37
第五节 巴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巴氏杆菌属细菌引起的人畜 (禽 )共患的传染病。动物
巴氏杆菌病的急性型常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特征;慢性型
多与其他传染病混合感染或继发于其他疾病。
病原 本病病原主要为巴氏杆菌属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为球杆
状或短杆状菌,两端钝圆,大小为 0,25--0,4微米 × 0,5—
2,5微米,常单在,有时成双排列。病料涂片用瑞氏染色或美
蓝染色时,可见明显的两极着色。革兰氏染色阴性,新分离的
强毒株有荚膜。该菌无鞭毛,不产生芽胞。需氧及兼性厌氧,
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在加有血清或血液的培养基中生长
良好。
新分离的细菌,其菌落的荧光性很强。分为两大菌落型,一
为对猪等畜类有强大毒力的 Fg菌落型;一为对鸡等禽类毒力强
大的 Fo菌落型。自急性病例分离的 Fg型,菌落在肉眼下现微蓝
色荧光,在 45度折光下荧光呈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红黄色
光带。自慢性散发性病例或健康带菌者分离的多为 Fo型,肉眼
2012-3-16 38
观察呈乳白色,荧光微弱,折光下荧光呈桔红色而带金色,边
缘有乳白色光带。不同畜群来源分离的巴氏杆菌,对不同畜禽
的毒力和抗原性均有很大差异。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60℃ 加热 10分钟可被杀死,常用的消毒
药也可将其很快杀死
诊断
(一 )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可引起多种动物发病,包括家畜、
家禽、野生水禽等,牛、猪、兔、绵羊、鸡、火鸡、鸭最易感。
许多动物的口咽部在正常情况下带有本菌,当机体抵抗力下降
时,可大量繁殖并引起发病,还可传染其他健康动物。传染途
径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通过吸血昆虫和损伤的皮肤及粘膜
也可感染。
本病的发生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气候剧变的秋冬和早
春季节发病较多。
2012-3-16 39
(二 )症状
1,猪巴氏杆菌病 (猪肺疫 ) 潜伏期长短不一,随细菌毒力强弱
而定,自然感染的快者为 1--3天,慢者为 5--14天。
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种。最急性和急性病
例,常由蹋毒的 Fg型菌引起,且呈流行性发生;慢性经过病例,
大多由弱毒的 Fo型菌引起,呈散发性或继发性发生。
最急性型: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于头天晚上吃喝如常,无
任何临床症状,次晨已死在圈内。症状明显的可见体温升高至
41℃ 以上,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寒战,可视粘膜发绀,耳根、
颈、腹等部皮肤出现紫红斑。较典型的症状是急性咽喉炎,颈
部急剧肿大,呈紫红色,触诊坚硬而热痛,重者可波及耳根和
前胸部,致使呼吸极度困难,叫声嘶哑,常两前肢分开呆立,
伸颈张口喘息,口鼻流出白色泡沫液体,有时混有血液,严重
时呈犬坐姿势张口呼吸,最后窒息而死。病程短促,仅 1--2天。
所以群众叫做‘‘锁喉风”。
2012-3-16 40
急性型:是本病常见的病型,主要表现为肺炎症状,体温升至
41℃ 左右,精神差,食欲减少或废绝,初为干性短咳,后变湿
性痛咳,鼻孔流出浆性或脓性分泌物,触诊胸壁有疼痛感,呼
吸困难,结膜发绀,皮肤上有红斑。初便秘,后腹泻,消瘦无
力。大多 4--7天死亡,不死者常转为慢性。
慢性型:初期症状不明显,继则食欲和精神不振,持续性咳嗽,
呼吸困难,进行性消瘦,行走无力。有时发生慢性关节炎,关
节肿胀,跛行。有的病例还发生下痢。如不加治疗常于发病 2--3
周后衰竭而死。
2.禽巴氏杆菌病 (禽霍乱 )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 2--5天。
最急性型往往看不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主要表现为
精神沉郁,离群呆立,常有剧烈下痢,粪便灰黄或绿色,有时
带血,体温高达 43--44℃ 。食欲废绝,饮欲增强。鸡冠、肉髯黑
紫色。呼吸加快,鼻腔分泌物增多。严重时呼吸困难,有时发
出“咯咯”声或“咕噜”声,发病后 1--3天死亡。
2012-3-16 41
慢性型多由急性病例转来,病鸡精神不振,冠髯苍白,有的发
生水肿变硬。关节发炎、肿大跛行。有时可见鼻窦肿大,鼻腔
分泌物增多。有的慢性病鸡长期拉稀。
鸭浆膜炎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细菌病
之一。最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病例
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不愿走动,行动蹒踞,共济失调。眼
鼻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濒死期
出现神经症状。病程一般为 1--3天。日龄较大的小鸭病程可达 1
周或 1周以上,且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为沉郁、伏
卧、共济失调。
(三 )病理变化
1.猪巴氏杆菌病 最急性病例为败血症的变化,全身皮下、
粘膜、浆膜有明显的出血。在咽喉部粘膜因炎性充血、水肿而
增厚,使粘膜高度肿胀,引起声门部狭窄。周围组织有明显的
2012-3-16 42
黄红色出血性胶冻样浸润。淋巴结急性肿大,切面红色,尤其
颚凹、咽背及颈部淋巴结明显,甚至出现坏死。胸腔及心包积
掖,并有纤维素。肺充血水肿。脾有点状出血但不肿大。心外
膜出血。
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现肺部炎症。肺小叶间质水肿增宽,有不
同时期的肝变期,质度坚实如肝,切面有暗红、灰红或灰黄等
不同色彩,呈大理石样。支气管内充满分泌物。胸腔和心包内
积有多量淡红色浑浊液体,内混有纤维素。胸膜和心包膜粗糙
无光泽,上附纤维素,甚至心包和胸膜发生粘连。胸部淋巴结
肿大或出血。
慢性病例,尸体消瘦,肺炎病变陈旧,有的肺组织内有坏死或
干酪样物。胸膜增厚,甚至与周围邻近组织发生粘连。支气管
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干酪样变化。
2.鸡巴氏杆菌病最急性病例,常看不到明显的变化,只看到
冠、髯呈紫红色、心外膜有小点出血。急性病例鼻腔有粘液,
2012-3-16 43
皮下组织和腹腔脂肪、肠系膜、浆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胸
腔、腹腔、气囊和肠浆膜上常见纤维素性或干酪样灰白色渗出
粒大小的坏死点。呼吸道和肺有充血或出血。心外膜有出血点,
心冠状沟和心内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慢性病例只在感染局
部出现病变。
3.鸭浆膜炎的主要病变是浆膜表面出现纤维索性渗出,以心
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最明显。
(四 )实验室诊断 采取病变部材料涂片、染色、镜检,可见
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分离培养检查时,可长出具有荧光色彩
的典型菌落,取菌落染色镜检,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但
是必须注意,即使在猪肺部检出巴氏杆菌,也不能完全否认有
其他传染病的存在,要作具体的全面分析。
鸭疫巴氏杆菌还可用荧光抗体技术进行诊断。
2012-3-16 44
防治
预防本病的措施主要为: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以增
强机体抵抗力,另一方面要进行免疫接种。不同动物所用菌苗
不同,猪用菌苗有猪肺疫氢氧化铝菌苗、猪肺疫弱毒
冻干菌苗等。鸡用疫苗有禽霍乱菌苗。鸭用鸭疫巴氏杆菌苗。
治疗
可用抗生素注射或口服,应根据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
用有效药物。
2012-3-16 45
第六节 沙门氏杆菌病
本病是由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不同动物有不
同的表现形式。
病原 本病原属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兽医上常见的沙门氏菌除鸡白痢与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其余都
有鞭毛。无荚膜无芽胞。一般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通常
有菌体抗原 (O)及鞭毛抗原 (H),O抗原是血清学分型的基础。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即可杀死。
诊断 本病在不同动物的表现形式不同,现分别加以介绍。
(一 )鸡白痢 鸡白痢是雏鸡常见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表现为不食,嗜睡,下痢和心肌、肝、肺等器官的坏死性结节。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呈流行性发生,是严重危害雏鸡成活率
的主要疾病。成年鸡大多为慢性或隐性感染,不表现明显的症
状,可成为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
2012-3-16 46
1.流行特点 本病除发生于鸡外,火鸡、鸭、雏鹅、珠鸡、
野鸡、鹌鹑、麻雀和鸽等也可感染发病。各品种的鸡对白痢病
都有易感性,但它们的易感性有差异。一般而言,白来航及其
杂交种对白痢病的抵抗力较比其他品种要强些。
鸡白痢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除患鸡白痢的病鸡排出的粪便
污染饲料、饮水、饲养管理用具,通过消化道而使健康鸡感染
外,呼吸道、眼结膜及交配也可感染。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是经
带菌卵传染。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1)经卵传染 雏鸡患鸡白痢耐过后,或成年母鸡感染白痢病后,
大多成为慢性或隐性的带菌者,一定数量的鸡所产的蛋可带菌。
(2)幼雏感染 用带菌蛋孵化时,白痢菌在蛋内繁殖,使鸡胚因
败血症死亡,孵化率降低;部分胚未死被孵出,孵出的幼雏多
于一周内发病和死亡,从带菌蛋孵出的幼雏体内带有大量病菌,
通过粪便排泄污染饲料、饮水、垫草、育雏器、食槽及用具传
染健康鸡。
2012-3-16 47
(3)成年鸡的感染 随着日龄的增长,鸡对白痢苗的抵抗力亦增
强。鸡只逐渐长大,耐过的鸡长期带菌。带菌的种公鸡睾丸或
输精管有病灶,精液中常带菌,可以通过交配传染。
由于这种特殊的传播方式 (耐过本病的鸡长期带菌,成年后也
能产卵,其所产的卵又带菌,如作为种蛋时,则可周而复始地
代代相传 ),一个养鸡场一旦传入本病后,将会绵延不断地在鸡
群中长期蔓延,难以根除,造成养鸡业的损失。
2,症状 鸡白痢的发病随着传染的方式,病菌毒力的强弱,
感染的日龄,雏的易感性以及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其证状表
现亦异。
雏鸡:若由带菌蛋孵化时,在孵化期内发生死亡,或弱胚不
能出壳,或弱雏出壳后不久即死亡。孵出后在孵化器或育雏初
期感染的雏,在孵出后 5— 6天开始发病死亡。也有外表健康,
以后发病逐渐增多,到 10— 14日龄时达最高峰。病雏怕冷,身
体蜷缩如球状,常成堆地拥挤在一起,特别是热源周围,有尖
2012-3-16 48
声鸣叫,两翅下垂,绒毛松乱,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眠,不
食或少食。同时,病雏出现白痢,排出一种白色、浆糊状的稀
粪。有时泄殖腔周围的绒毛上粘着白色、干结成石灰样的粪便,
常称为“糊屁股”,由于干结粪便封住泄殖腔,每当排粪时常
常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多数病雏显现呼吸困难症状,伸颈
张口,将病鸡放在耳边,可听到呼吸时发出“哔卜”声。 3周龄
以上的病雏发生呼吸道症状的较少,白痢症状增多,一般较少
死亡,但这样的雏鸡发育迟缓。在 3— 4周龄以后死亡数又复增
加时,多是由于饲养管理差或其他疾病 (如球虫病 ),使机体抵抗
力减退,原处于带菌状态的病菌在体内增多,引起败血症死亡。
成年鸡:成年鸡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成为隐性带菌者,
在鸡群内不断散播病原菌,扩大传染,不被人们察觉。只可感
到母鸡产卵量减少,受精率与孵化率下降。有的感染鸡,可因
卵黄腹膜炎,出现“垂腹”现象。这些病鸡只有通过全血平板
凝集试验及零星死亡尸体的剖检变化中,知道鸡群中有白痢病
存在。
2012-3-16 49
3.病理剖检 早期死亡的病雏,无明显的病变,只见有肝肿
大、充血,间有出血,胆囊充盈多量胆汁,肺充血或出血。病
程稍长的病雏,可见卵黄吸收不全,卵黄囊皱缩,内容物稀薄
呈油脂状或淡黄色豆腐渣一样。在肝、肺、心肌有灰褐色或灰
白色坏死灶和结节,致使心脏增大变形。有的病雏在肌胃、盲
肠、大肠粘膜上亦见坏死和结节。盲肠中有灰白色乳酪样物,
堵塞于肠腔内。脾有时肿大,肾充血或出血,输尿管充满尿酸
盐。
慢性带菌的成年母鸡最常见的变化是卵子形状和颜色的改变。
卵子失去正常的金黄色,变得晦暗无光泽,呈灰色、褐色、淡
青或黑绿色。同时,卵子形状皱缩不整齐 (扁的、椭圆形、凹凸
不平的 ),卵膜变厚、质实,切开时,可见内容物变成油脂样或
豆腐渣一样。有时还见到卵子呈囊状,有一长柄相连,仍附在
卵巢上。常常可以看到,鸡卵掉在腹腔内,为脂肪组织所包埋,
切开呈均匀的淡黄色,或引起腹膜炎,即常叫的卵黄腹膜炎。
有时还可看到,卵黄堵塞在输卵管内,从而引起腹膜炎和肠管
粘连。
2012-3-16 50
同时,还常见有心包炎,心囊积液,浑浊,心包膜增厚而浑浊,
甚至与心肌粘连。
成年公鸡主要是睾丸炎,有小脓肿,输精管增粗,内有粘稠
的渗出物。
4.实验室诊断
(1)细菌学诊断 病料的采取和所用培养基可参阅微生物部分。
(2)血清学反应 凝集反应是应用最普遍的方法,特别是全血玻
板快速凝集反应。优点是操作简便,反应较快,可以在养鸡现
场进行。
(3)卵黄凝集反应或卵黄琼脂沉淀反应
(4)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鸡球虫病、鸡伤寒及鸡副伤寒区别。鸡
球虫病主要侵害 3周龄至 2~ 3月龄以内的鸡,有血性下痢,用小
肠或盲肠病变部刮取粘膜做显微镜检查,可以见到球虫卵囊。
与鸡伤寒和鸡副伤寒的鉴别,主要以细菌学检查为主。
2012-3-16 51
防治
1,治疗 广泛应用抗生素、呋喃类、磺胺类及喹诺酮类药物
防治鸡白痢死亡起很大作用。但经治愈的鸡有成为带菌鸡的危
险性。
2,防制措施 本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带菌鸡。因此,设法消
灭在鸡群中传播病菌的带菌鸡,是防制鸡白痢的最重要的原则。
积极建立和培育无白痢病的种鸡群。
(1)有计划地在成鸡群中进行鸡白痢的检疫工作。应用全血玻
板凝集反应,净化鸡群,连续 3次,每次间隔 1个月。连续两次
均不出现阳性反应鸡以后,可以改为每隔 6个月或 1年检疫 1次。
如此形成制度,坚持下去。
(2)孵化用的种蛋必须来自凝集反应阴性的母鸡和公鸡。种蛋
在入孵之前可用甲醛液熏蒸消毒,以除去附在蛋壳上的鸡白痢
病菌。
2012-3-16 52
(3)为了防止在孵化器内感染,孵化器的清洁和消毒是非常重
要的。每次孵化前将孵化器彻底清理和洗刷干净,如残留的粪
便、绒毛、蛋壳碎片等,然后用甲醛液熏蒸消毒。
(4)鸡舍及一切用具要经常清洗消毒,做好鸡场的环境卫生,
鸡粪要经常清扫,集中堆肥。死鸡尸体焚烧或深埋。
(5)加强雏鸡的饲养管理;育雏室经常保持清洁干净,温度要
保持恒定,垫草勤晒勤换,雏群不要过大或过分拥挤,饲料要
配合适当。饲料槽及饮水器每天清洗一次,防止被鸡粪污染。
(6)药物预防。目前在没有充分控制鸡白痢的传播或不能确保
种鸡群的健康情况下,利用药物防治,有助于控制发病。出壳
后开食的雏鸡,用 o,01%高锰酸钾饮水 2--3天,或按饲料比例
加入 0,3% --0,5%磺胺类药,连喂 7--10天,有利于控制白痢的
发生。但长期使用有些鸡白痢菌株对药物产生抗药性,影响效
果,如发现无防治效果时,必须更换药物。
2012-3-16 53
(二 )仔猪副伤寒
1.流行特点 病猪及某些健康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原
菌存在于肠遭中,通过粪便不断排泄到外界环境中,污染饲料、
饮水、猪圈、食槽及周围环境,经过消化道感染发病。
沙门氏菌有时存在于健康猪肠道内,当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
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能迅速繁殖,引起内源性感染。由于细菌
通过猪体毒力增强,结果可使其他猪发病,引起流行。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冬气候寒冷多变时节发生最
多。
仔猪饲养管理不当,圈舍潮湿、拥挤、缺乏运动,饲料单纯,
缺乏维生素及矿物质或品质不良,突然更换饲料、气候突变、
长途运输等都是发病的主要应激因素。
本病常呈散发性,有时呈地方性流行。主要是 2--4月龄、体重
10--15千克左右的猪发病。
2012-3-16 54
2,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
急性 (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至 41℃
左右,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
盘发干,眼结膜发红,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
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发病的 2--3天,在鼻端、
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上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衰竭,
行走不稳,弓背弯腰,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病期为 3--5
天,死亡居多。
慢性:为最常见的病型,由急性转来或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其病状与急性相似,只不过病状不明显或缓和些,主要的特征
症状是下痢,而且形式多样。粪便呈粥状或水样,为灰白、黄
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
门失禁,在吃食、躺卧或起立和行走时都可出现下痢,粪便自
然下流,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
稀粪水。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
2012-3-16 55
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
有食欲,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有的病
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
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甚至体瘦如柴,皮包骨,最后
极度衰竭而死。
据观察,流行初期多为急性经过,病猪在 2--5天死亡;发病一
周后急性死亡较少,一般在 8--10天死亡,慢者多在病后半月以
上死亡,甚至有长达 2个月的。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
僵猪。
3,病理剖检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变化。淋巴结肿
大,呈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脾
肿大,呈暗紫色,触之似橡皮样感觉。肝、肾、心外膜见有出
血点。胃肠粘膜红肿,形成皱褶,上附粘液,可见出血点,重
者呈弥漫性出血。肺呈卡他性炎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块。
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粘膜有散在的麸皮状的坏死物。
2012-3-16 56
慢性病例的典型病变在大肠,特别是盲肠和结肠前段粘膜的
坏死和溃疡。初期肠壁淋巴滤泡发生肿大,为绿豆至黄豆大,
逐渐演变发生坏死,向四周扩延,边缘隆起堤状,中央下陷,
坏死物呈灰绿、黄褐、黄绿、污黑等不同颜色,肠壁出现大小
不等的圆形溃疡。有的溃疡互相融合,形成小块溃疡。有的病
例,见整个肠粘膜,特别是盲肠,发生弥漫性坏死及糜烂,表
面被覆灰黄色麸皮样坏死物,粗糙不平,肠管变厚,缺乏弹性。
也见有表层粘膜条状坏死的。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切面呈灰紫或土灰色,呈髓样变化,甚至
可见到灰白色坏死灶。肠系膜淋巴管变粗,为灰白色索状。
4,实验室诊断 急性病例可从实质器官进行病原的分离、培
养和鉴定,慢性病例不易成功。即使分离到沙门氏菌,也应结
合其他症状病理变化及流行特点来综合判定。
2012-3-16 57
5,防制措施
(1)未发病时的经常性工作 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必须认真贯
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首先应该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
增强仔猪的抵抗力。饲管用具和食槽经常洗刷,圈舍要清洁,
经常保持干燥,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哺乳仔猪提前补料,
防止乱吃脏物,断乳仔猪分槽饲喂。给以优质而易消化的多样
化饲料,适当补充矿物质,防止突然更换饲料。
在本病常发地方,对断奶仔猪进行预防注射。仔猪副伤寒弱
毒冻干菌苗,适用于 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乳仔猪,用 20%氢氧化
铝稀释,肌肉注射 1毫升,免疫期为 9个月。少部分猪注射后有
体温上升及减食等反应,无不良后果。口服时,用冷开水稀释
成每头份 5--10毫升,拌入少量饲料中喂给。
(2)发病后的措施
①病猪及时隔离和治疗。土霉素按每千克体重 0,1克计算,
每日口服两次,连服 3天。 磺胺 — 5甲氧嘧啶、磺胺 — 6甲氧嘧啶
2012-3-16 58
或磺胺甲基异恶唑按 5,1混合,按每千克体重 25--30毫克内服,
每日两次。
②圈舍要清扫、消毒,特别是饲槽要经常刷洗干净。粪便堆
积发酵后利用。
③根据发病当时疫情的具体情况,对假定健康猪可在饲料中
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连喂一周。
④死猪应深埋,切不可食用,防止人发生中毒事故。
2012-3-16 59
第七节 大肠杆菌病
本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临
床上有多种表现形式。
病原 本病病原为埃希氏大肠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的
卵圆形或杆状菌,大多数具有周身鞭毛,能运动,一般不具有
可见的荚膜。本菌需氧及兼性厌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黑色带
金属光泽的菌落。
本菌的抵抗力不强,巴氏消毒即可将其杀死,常用消毒药在
数分钟之内能杀死本菌。
根据菌体抗原 (O)、被膜抗原 (K)和鞭毛抗原 (H)的不同,可将大
肠杆菌分为不同的血清型。
诊断
(一 )仔猪白痢 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是 2~4周龄仔猪的
2012-3-16 60
疾病,在临床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
1,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存在于被动
物粪便污染的地面、水源、饲料及其他物品中。感染的途径是
经消化道吃进本菌,在正常条件下,这种肠道常在菌不表现致
病作用,但在某些应激因素使仔猪抵抗力减弱或消化机能障碍
时,便呈现一定的致病力,对抵抗力弱的仔猪引起下痢,以至
成为败血症而死亡。病仔猪随粪排出的大肠杆菌毒力增强,又
可引起新的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以严冬、早春及炎热季节发
病较多。本病发生与仔猪日龄有关,一般来说,以产后 10日龄
左右发病最多,7日龄以内或 30日龄以上发病较少。饲养管理和
卫生方面的各种不良应激因素都是引起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症状 病猪主要发生下痢,粪便为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
粥状,有腥臭味。严重时为水样。有时粪中混有气泡。病猪体
温一般不升高,精神尚好,到处跑动,有食欲。如不及时采取
2012-3-16 61
处治措施,下痢可逐渐加剧,肛门周围、尾及后肢常被稀粪沾污,
仔猪精神萎顿,食欲废绝,消瘦,脱水,走路不稳,寒战,喜钻入
垫草中。如并发肺炎则呼吸加快。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常经
5--6天死亡。也有病期延长到 2--3周以上的。病程较长而恢复的仔猪
则生长发育缓慢。总的说来,如能改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治疗,
预后是良好的。
3.病理剖检 死猪胃粘膜潮红肿胀,以幽门部最明显,上附粘
液,少数病例有出血点。肠粘膜潮红,肠内容物呈黄白色,稀粥状,
有酸臭味,肠内粘液增多,有的肠管空虚或充满
气体,肠壁菲薄而透明。严重病例粘膜有出血点及部分粘膜表层脱
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和胆囊稍肿大。肾脏呈苍白色,其他器
官无显著变化。病程久者可见肺炎病变。
4,实验室诊断 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
5,防治措施 加强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仔猪的饲养管理,改
2012-3-16 62
进猪舍的环境卫生防止仔猪白痢的发生上有重大意义。药物预
防也有一定的效果。
本病发生后要及时治疗,可根据所分离细菌的药敏试验结果
选用适当的抗苗药物。
(二 )仔猪黄痢 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是初生仔猪的急性、
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拉黄色稀粪和急性死亡为特征。 ·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在生后数小时至 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 1--3日龄最为多见,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在产仔季节常常可使很多窝仔猪发病,每窝仔猪发病最高可
达 100%。死亡率也高,有时可使全窝仔猪死亡,不死者生长发
育也缓慢。从实际观察到,黄痢严重程度与母猪胎次有一定关
系,即第一胎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死亡率也高。
带菌母猪是主要传染来源,或由外地引进断乳仔猪将病带入。
本菌主要通过带菌母猪粪便排出体外,污染地面、饲槽等处。
2012-3-16 63
仔猪出生后通过污染母猪的乳头和皮肤将病菌吃进胃肠道,引
起发病。如有不良诱因存在 (产仔季节、仔猪密度大、环境卫生
不良等 )时,发病和死亡率则更高。
2,症状 仔猪出生时尚还健康,快者数小时后突然发病和死亡。病猪主
要症状是拉黄痢,粪大多呈黄色水样,或带粘液,内含凝乳小片,顺肛门流
下,其周围大多不留粪迹,易被忽视。下痢重时,小母猪阴户尖端可出现红
色,后肢被粪液沾污。捕捉挣扎或鸣叫时,粪水常由肛门冒出。病仔猪精神
沉郁,不吃奶,脱水,昏迷而死。急者不见下痢,身体软弱,倒地昏迷死亡。
3,病理剖检 主要变化是小肠急性卡他性炎症,表现为肠粘
膜肿胀、充血或出血。壁变薄、松弛。胃粘膜有红肿。肠系膜
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多汁。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
点。
4,试验室诊断
细菌检查:取病死仔猪小肠内容物,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
2012-3-16 64
上做细菌分离,挑选红色菌落作溶血试验和生化反应等鉴定工
作。并将分离的菌株用已知的大肠杆菌因子血清进行血清型测
定。或口服感染初生仔猪,发生黄痢即可确诊。
有条件和必要时,还可用仔猪或家兔做肠结扎试验,以检查
产肠毒素情况 o
5,鉴别诊断 仔猪红痢也大多发生于 1— 3日龄,病程短,死
亡率高,与黄痢有些相似。但仔猪红痢以排出红色粘性稀粪为
特征。剖检时,腹腔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小肠内容物大多为
红色,并混杂有小气泡,肠系膜内也有小气泡,肠粘膜出血和
坏死。取肠内容物加倍量灭菌盐水稀释、离心,取上清液 o,1--
0,3毫升,给 20克重小鼠静脉注射,可使小鼠迅速发生死亡,
并可由尸体分离出 C型魏氏梭菌。
6,防治措施
(1)预防
①不从有病猪场引进繁殖母猪。
2012-3-16 65
② 平时做好圈舍周围的环境卫生工作。改善怀孕母猪的饲
养管理,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和健壮。
③母猪临生小猪前,要将圈舍打扫干净,清除粪便,作好
消毒。母猪乳头及乳房要擦洗干净,把每个乳头的奶挤掉少许,
再固定喂奶。
④尽早哺喂初乳,使初乳抗体迅速进入小肠和吸收,增强
初生仔猪对本病的特异抵抗力。用大肠杆菌腹泻菌苗 (K88,K99、
987P)对产前母猪注射,可使母猪得到免疫,通过初乳,保护仔
猪不发病。国内还有用本场淘汰母猪的全血或血清,给初生仔
猪口服或注射,进行预防。
(2)治疗 由于发病急剧,见到仔猪异常时进行治疗,常已为时
过晚,疗效不大。为了减少损失,一旦见有仔猪发病,最好分
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做纸片药敏试验,以选出抑菌作用最强的
治疗药品。
2012-3-16 66
(三 )仔猪水肿病 又名猪胃肠水肿,是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
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
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剖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
膜的水肿。
1,流行特点 本菌在部分健康母猪和感染的仔猪肠道内存在,
在一定条件下大量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及
环境,通过消化道传至其他健康猪。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以春秋产仔季节后发生较多。发
病率较低但致死率很高 (可达 80%一 100% ),一般不广泛传播。
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应激因素有关,
(1)仔猪在断奶前后由于饲料的急剧改变,管理不良,或缺乏
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引起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变化,促进某些微
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发病。
(2)仔猪断奶后,饲料单一,或喂给大量浓缩的精饲料,引起
胃肠机能紊乱,有利于本菌的繁殖和产生毒素,诱发本病。
2012-3-16 67
(3)气候变化,阴雨潮湿,由于寒冷的作用,本菌肠内大量
增殖,产生内毒素,并经吸收后引起速发性过敏反应,而使血
管通透性增高,发生水肿。
(4)仔猪生后,母源抗体的传递是通过小肠,吸收母乳而获
得。母源抗体在仔猪体内维持时间是 45--60天。因此,断奶仔猪
发病,与特异性抗体的消失有关。初生后发生过黄痢病而康复
的仔猪,一般不再发生水肿病。
2,症状 在疾病爆发初期,常见不到症状就突然死亡。发病
稍慢的早期病猪,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多数体温不高,
有的升高到 40,5--41℃,行走不稳,摇摆,四肢运动不协调。
有些病猪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类似盲目乱冲。有的病猪前
肢跪地,两后肢直立,突然猛向前跃;对各种刺激或捕捉十分
敏感,触之惊叫,突然倒地,四肢乱动弹,呈游泳姿势,空嚼
磨牙,口流泡沫液体。后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声音嘶哑,
腹泻或便秘。病猪常见眼险水肿,严重时上下眼睑间仅现一小
缝隙。然后逐渐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2012-3-16 68
病程较快,除最急性死亡外,一般在 3天以内死亡或可耐过,年
龄稍大的猪,病期可长至 5--7天。
3,病理剖检 病程长短不同,剖检变化不全一样,主要的变
化是水肿。
上下眼险、颜面、下颌部、头顶部皮下水肿、切开水肿部呈
灰白色凉粉样,厚度可达 0,5--1厘米,流出少量白色或黄白色
液体。
胃壁及肠间膜水肿最为典型。胃壁特别是胃大弯部显著水肿,
在胃的肌肉层和粘膜层之间,切开呈胶冻样,流出少量清亮无
色或呈黄白色液体,水肿厚度达 0,5--3厘米。有时水肿的部位
较小,须多切几处方可见到。贲门部也常见到水肿。结肠肠间
膜水肿也很明显,整个肠间膜凉粉样,切开有少量无色液体流
出,肠道粘膜红肿,大肠壁也发生水肿。
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尤以肠系膜淋巴结明显。还有不
同程度的充血或出血变化。
2012-3-16 69
肺水肿,心包、胸腔、腹腔内积液,呈无色或淡黄色,暴露空
气后很快凝固或成胶冻样。脑膜充血,大脑间有水肿或有出血
点。部分病例,其他器官亦有出血和变性的变化。
4,实验室诊断 从小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分离细菌并鉴
定其血清型。必要时进行动物试验。, ·
5,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缺乏特异的疗法,治疗方法不少,
而疗效不高,一般以综合疗法较好。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仔猪
要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断乳后能较快适应独立生活。断奶
不要太突然。断乳仔猪给以营养丰富又易消化的饲料,避免单
纯饲喂浓缩精料。避免突然改换饲料。圈舍要干燥、清洁。
2012-3-16 70
第八节 猪乙型脑炎
1,症状 猪只感染乙型脑炎时,临床上几乎没有呈现脑炎症状
的病例,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升至 40--41,稽留热,持续数日或 10
余天。病猪精神萎顿、嗜睡,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状,
表面附白色粘液。有的可见有一过性的发热和精神、食欲不振
的表现。个别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行踉跄。也有后肢关节肿
胀、疼痛而发生跛行。
猪的乙型脑炎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产出死胎、
弱胎和木乃伊 (干尸 )。感染母猪不管在妊娠中或流产后,均无明
显的异常表现,对以后配种也无影响。流产胎儿的状态也是多
样的,无一定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妊娠阶段死亡的胎
儿都有,小至拇指大,大到正常分娩胎儿一样,皮肤、内脏和
脐带暗褐色,有不同过程的木乃伊死胎儿。胎儿发育一般正常,
生后 1— 5天出现癫痫样症状而死亡。胎儿生长发育正常,生后
能张口和伸动四肢,不久即死亡。出生胎儿外观无多大异常,
2012-3-16 71
只是由于脑水肿而头部膨大 2--3倍和腹水症死亡。产出正常胎儿,
在哺乳期生长发育良好。
病公猪一般病状不明显,病初高温后,主要发生睾丸肿大,
多为一侧性,也有两侧性
2,病理剖检 公 猪睾丸有不同程度的肿大,睾丸实质充血或
出血,有小的坏死灶。偶有睾丸硬化,体积缩小,切开阴囊时,
可见与睾丸粘连,实质部分已结缔组织化。
子宫内膜充血,粘膜上覆粘液,并有小点出血。发热和流产
病例,常见粘膜下组织水肿,胎盘呈炎性浸润。
流产或早产胎儿见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状,
褪色。腹水增多。胎儿常呈木乃伊化,从拇指大到正常大小。
肝、肾肿大。肺瘀血、水肿或有肺炎灶。在肝、脾、肾实质中
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
2012-3-16 72
3,诊断 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流行病特点。
妊娠母猪,特别是初产和新自外地引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
出不同胚胎时期死亡的大小不一的木乃伊和死胎,或产弱胎,
或产头腹水肿胎儿,或生后 1--5天发生癫痫症状死亡仔猪等,加
之有较强的季节性,公猪发生睾丸肿等,都应怀疑是乙型脑炎。
布氏杆菌病与本病很相似。猪布氏杆菌病大多发生于妊娠第
三个月,多为死胎,少有木乃伊,胎盘出血明显,表面有黄色
渗出物覆盖;子宫粘膜有粟粒大的化脓灶和干酪化小结节;公
猪睾丸大多发生两侧肿大,附睾也肿胀,还可发生关节炎,特
别是后肢;流行无明显季节性等。
要最后确诊并与布氏杆菌病鉴别,还须进行实验室工作,可
以采血分出血清,进行病毒中和试验和布氏杆菌病凝集反应。
取流产胎儿脑组织和肿胀的公猪睾丸进行病毒分离和病理组织
学检查。取胎儿、胎盘及睾丸分离布氏杆菌。
2012-3-16 73
4,防制措施 猪乙型脑炎无特殊治疗办法,对猪来说也无治
疗必要,多为隐性感染,一旦确诊或疑为病猪时,应采取果断
的淘汰措施。死胎儿、胎盘及阴道分泌物必须严密处理。猪舍
和用具要消毒。
某些发病猪场,在流行期前 1--2个月采用乙型脑炎弱毒苗皮下
注射可收到较好效果。 4月龄以上至两岁的后备公母猪都可注射。
2012-3-16 74
第九节 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病是有钩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寄生于猪的肌肉和其
他器官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又称猪囊虫病。本病在世界
各国均有发生。
病原 病原体为猪囊尾蚴或称猪囊虫,其成虫是有钩绦虫或称
猪带绦虫,寄生于人的小肠,虫体大,长达 2— 7米,头节呈球
形或略似方形,有 4个吸盘,在头节顶端有一个顶突,顶突上有
两排小钩。节片很多,约 900个左右。未成熟的节片长度小于宽
度,成熟节片近似正方形,孕卵节片的长度大于宽度。从人粪
中排出的孕卵节片常常是数节连在一起。孕卵节片内的子宫每
侧有 7~ 12个主侧支。
幼虫 —— 猪囊尾蚴寄生在猪肌肉里,特别是活动性较大的肌
肉。虫体为一个长约 1厘米的椭圆形无色半透明包囊,内含囊液,
囊壁的一侧有一个乳白色的结节,内含一个由囊壁向内嵌入的
头节。通常在嚼肌、心肌、舌肌和肋间肌、腰肌、臂三头肌及
2012-3-16 75
股四肌等处最为多见,严重时可见于眼球和脑内。囊虫包埋在
肌纤维间,如散在的豆粒,故常称猪囊虫的肉为“豆猪肉”或
“米猪肉”。囊尾蚴在猪肉中的数量,可由数个到成千上万个。
甚至多到无法计算。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内,其孕卵节片随人的粪便单独地或数
节相连地排出体外。节片自行收缩压挤出或破裂排出大量的卵。
虫卵随着被污染的饲料而被猪吞食,胚膜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
液消化,幼虫借助自身体表所具有的六个小钩,钻入肠壁小血
管,随血液散布到全身肌肉,在肌纤维间发育成猪囊虫。猪囊
虫在宿主体内可生活 3~ 10年,个别的可达 15— 17年。
人吃了带有猪囊虫而未煮熟的猪肉时,囊虫的包囊在胃肠内
被溶解,翻出头节,并以头节的小钩和吸盘固着于肠壁上,逐
渐发育为成虫。约经 2~ 3个月又可随粪便排出孕卵节片或虫卵。
有钩绦虫在人体内可生活 25年以上,每月随粪排出节片达 200个,
每个节片平均含虫卵 4万个,一个患者,一条绦虫便可使大量虫
卵散布于土壤、草地、菜园等处,感染许多猪。
2012-3-16 76
如果人食进虫卵,或患绦虫病人小肠内的孕卵节片因小肠的逆
蠕动而进入胃,游离的虫卵在胃液的作用下,卵膜被消化,逸
出的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及血流散布到各组织内发育成囊尾蚴,
这时人就成为中间宿主。寄生于人体内的囊尾蚴多寄生于脑、
眼及皮下组织等部位,可能给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
国以华北、东北、西南等地区发生较多;北方各省较多,长江
流域少。
诊断 猪感染少量的猪囊尾蚴时,不呈明显的变化。成熟的猪
囊尾蚴的致病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寄生部位,寄生在脑时
可能引起神经机能的某种障碍;寄生在猪肉中时,一般不表现
明显的致病作用。大量寄生的初期,常在一个短时期内引起寄
生部位的肌肉发生疼痛、跛行和食欲不振等,但不久即消失。
在肉品检验过程中,常在外观体满膘肥的猪只中发现严重感染
的病例。幼猪被大量寄生时,可能造成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寄生于眼结膜下组织或舌部表层时,可见寄生处呈现豆状肿胀。
2012-3-16 77
生前检查眼险和舌部,查看有无因猪囊尾蚴引起的豆状肿胀。
触摸到舌部有稍硬的豆状结节时,可作为生前诊断的依据。一
般只有在宰后检验时才能确诊。
宰后检验嚼肌、腰肌、心肌、骨骼肌看是否有乳白色椭圆形
或圆形包囊。包囊内有半透明的液体,囊壁上有一白色结节。
镜检时,可见猪囊虫头节上有 4个吸盘,两排小钩。钙化后的囊
虫,包囊中呈现大小不同的黄白色颗粒。 ·
防治 防治猪囊尾蚴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有钩绦虫
和猪囊尾蚴病对人的危害性很大,是人的一种相当严重的绦虫
病。另外,有囊尾蚴的猪肉,常不能供食用,造成很大的经济
损失。对于这类病应着重预防,而不是治疗。
1.人患绦虫病时,必须驱虫。驱虫后排出的虫体和粪便必须
严格处理。
2012-3-16 78
2.做到人有厕所,猪有圈。防止猪食人粪而感染囊虫。彻底杜
绝猪和人粪的接触机会。
3.严格实行食品的卫生检查,对有猪囊虫的肉要严格按国家
规定的检验条例处理。防止人感染猪带绦虫病。
2012-3-16 79
第三篇 畜禽常见病
第一章 家禽的常见病
第一节 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 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严重疾病。感染后
的舍饲禽 (包括家禽 )可表现亚临床症状、轻度呼吸系统疾病、产
蛋量降低或急性全身致死性疾病。
1878年,Perroncito在意大利发现鸡群爆发的一种严重疾病,
被称为鸡瘟,即所谓的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1955年才证实为 A
型流感病毒感染。 1981年在美国召开的首届禽流感学术会议上
建议取消“鸡瘟”名称,改称高致病性禽流感
(HighlyPathogenicAvianlnfluen·za,HPAI),并建议用标准操作程
序来确定分离毒是否属于 HPAI。至今,世界各地已分离出上千
2012-3-16 80
株的禽流感病毒。病毒广泛分布于各种家禽 (火鸡、鸡、珠鸡、
石鸡、鹤鹑、雉、鹅及鸭 )和野禽 (包括鸭、鹅、矶鹬、燕鸥、鹭、
海鸥、天鹅等 )。从迁徙水禽,尤其是鸭中分离的病毒最多;流
感在家禽中对火鸡和鸡的危害最严重。
病原 禽流感病毒为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的成员。根据核蛋
白 (NP)和基质蛋白 (MP)的不同可分为 A,B和 C三个血清型。 A型
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包括人、禽、猪、马、海豹等; B型
和 C型则主要感染人。而且 A型流感病毒的表面糖蛋白比 B型和 C
型的变异性高。
根据流感病毒的血凝素 (HA)和神经氨酸酶 (NA)的抗原性差异,
可将其分为不同的亚型。迄今为止,A型禽流感病毒的 HA已发
现 14种,NA有 9种,分别以 H1--H14,N1— N9命名。
所有的禽流感病毒均属 A型,不同毒株的致病性有差异。
流感病毒有多形性,典型的 A型流感病毒粒子呈圆球形,直径
2012-3-16 81
流感病毒有囊膜,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敏感。 20%乙
醚 4℃ 处理 2小时可使病毒裂解,但血凝滴度不受影响。常用消
毒药容易将其灭活,如福尔马林,?— 丙内脂、去氧胆酸钠、羟
胺、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稀酸、氨离子、卤素化合物 (如漂白
粉和碘剂等 )、重金属离子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流感病毒对热也比较敏感,56℃ 加热 30分钟,60℃ 加热 10分
钟,65~ 70℃ 加热数分钟即丧失活性。
直射阳光下 40— 48小时即可灭活该病毒。如果用紫外线直接
照射,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
有机物的保护,具有极大的抵抗力。如在鸡流感暴发期间,在
鸡淘汰 105天后,仍可从湿粪便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病毒。粪
便中病毒的传染性在 4℃ 可保持 30— 35天之久,20℃ 可存活 7天。
堆积发酵的粪便中 10--20天,可使病毒灭活。在羽毛中可存活 18
天,在干骨头或组织中可存活数周,在冷冻的禽肉和骨髓中可
存活 10个月。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凉爽和潮湿的条件下可存
2012-3-16 82
活很长时间,常可以从有水禽的湖泊和池塘中分离到流感病毒。
据估计流感病毒可在冰冻的池塘中越冬,但在夏季或没有水禽
活动的池塘水中,病毒不能长期存活。
诊断
(一 )流行病特点 许多国家的家禽、野禽和野生水禽中分离出
的多种 A型禽流感病毒中,多数毒株的感染没有临床症状;有些
毒株会产生慢性呼吸道病;少数毒株才会导致严重感染,并伴
有神经症状,甚至 1周内死亡。
家禽流感的感染来源较多,可来自其它种类的家禽、外来获
鸟、野生鸟类及其他动物。
由于粪便大量排毒,使其污染的一切物品,如饲养器具、设
备、授精工具、动物、饲料、饮水、衣物、运输车辆等均可成
为传染媒介而发生机械性传播。人员流动与消毒不严可能起着
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
2012-3-16 83
感染禽也可成为水平传播的传染源。病禽可从呼吸道、消化道、
结膜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的直接接触、气溶胶传
播及同受污染物品的间接接触等。
禽流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既与禽种类及易
感性有关,又与毒株的毒力有关,还与年龄、性别、环境因素、
饲养状况及疾病并发情况有关 o
(二 )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其长短
与病毒的致病性高低、感染强度、传播途径和易感禽的种类有
关。
由 A型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禽流感,因感染禽的种类、年龄、性
别、并发感染情况及所感染毒株的毒力和其他环境因素等不同
而表现出的症状很不一致。可见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及神
经系统症状。一般说来,没有特征性的症状。通常呈现体温升
高,精神沉郁,饮食欲减少,消瘦,母鸡产蛋量下降。呼吸道
症状表现不一,如咳嗽、喷嚏、罗音、甚至呼吸困难。病禽流
2012-3-16 84
泪,羽毛松乱,身体卷缩,头和颜面部水肿,皮肤发绀 (冠和肉
垂 ),有神经症状及下痢。以上这些症状可能单独出现,或几种
同时出现。
当出现暴发感染时,没有明显症状即可见到鸡只死亡。因毒
株的致病力不同,死亡率从 0% --100%不等。同时,不同种类的
禽种易感性也不同,如 H5N8亚型对火鸡致病,对鸭则不致病。
野生鸟类的流感病毒感染,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燕鸥感染了
H5N3病毒型时可引起大量死亡。
(三 )病理变化 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病毒株毒力的强弱、
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
在很多病情较轻的病例中,大体病变往往不太明显。可能有
轻微的窦炎,表现为卡他性、纤维素性、浆液性/纤维素性、
脓性或干酪性炎症。气管粘膜有轻度水肿,并伴有数量不等的
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气囊炎,表现囊壁增厚,或有纤维素
2012-3-16 85
性及干酪样渗出物。个别病禽会见到纤维素性腹膜炎及‘‘蛋
性腹膜炎”。火鸡还能见到卞他性或纤维素性肠炎和肠炎。蛋
鸡的卵泡畸形、萎缩,输卵管也可见到渗出物。 如果感染高致
病性毒株,因死亡很快,可能见不到明显的病变。但有些毒株
也可引起某些非特征性的充血、出血及局部坏死等病变。病变
可能还包括头面部水肿,并伴有窦炎和肉垂及冠发绀、充血。
内脏的变化差异较大。人工感染禽流感病毒 (H7N7)可见到肝、
脾、肾的坏死灶,有些毒株 (H5N3)则没有前述变化。
部分毒株除产生头部水肿、发绀外,内脏还可见到较明显的
出血,包括浆膜及粘膜面的小点出血;十二指肠和心外膜出血,
尤其是肌胃与腺胃交接处的乳头及粘膜出血严重。
(四 )实验室诊断
1.病原分离和鉴定 禽流感的诊断通常要靠病原的分离及病
毒血清型和亚型的鉴定。通常情况下,禽类只感染 A型流感病毒。
病毒常在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复制增殖,所以,以棉花或其他材
2012-3-16 86
料制成的拭子多从气管或泄殖腔中采集病料样品,放入加抗生
素的无菌培养液中。最好低温 (4℃ )或 -70℃ 下保存,以液态氮或
干冰较好。病料样品在保存或运送前可先行处理,制成 10﹪ 的
悬液,并进行低速离心澄清。
一般说来,如果样品中有病毒存在,初次传代后就会产生红
细胞疑集作用。如果未检测到血凝活性,需将收获的鸡胚尿囊
液再传一代。
用于病毒鉴定的标准方法是以鸡红细胞来检测胚液的血凝活
性,常量法和微量法都可使用。
确定尿囊液或其他胚液的血凝活性后,还要鉴别是否由鸡新
城疫病毒所致。因此,首先要用 ND抗血清作 HI试验,以排除
NDV的可能性。如果 NDVHI阴性,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工作。
2.血清学检查
(1)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 用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HI)可
2012-3-16 87
证实流感病毒的血疑活性及排除 NDV。简单的方法是:取 1滴 1:
10稀释的正常鸡血清 (最好是 SPF鸡 )和 1滴 ND抗血清,分别滴于
瓷板上,再各加 1滴有血凝活性的鸡胚尿囊液,混匀后各加 1滴
5﹪ 的鸡红细胞悬液,若两份血清均出现血凝现象,则表明尿囊
液中不含有新城疫病毒 (NDV);如果 ND抗血清出现 HI现象,表
明尿囊液中含 NDV。
(2)琼脂凝胶扩散试验 在琼脂凝胶中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比较
简便、快捷,既可以定性 (如免疫双扩散及免疫电泳中以沉淀线
判定 ),又可以定量 (如单辐射扩散 )。
琼脂扩散 (AGP)试验最常用的是双向双扩散 (或称免疫双扩散 )。
即用已知的阳性和阴性血清与待检抗原及已知抗原,在琼脂凝
胶中进行免疫双扩散。室温下作用 24小时,已知抗原和阳性血
清之间应出现明显的沉淀线,48小时内都应很清晰。当待检抗
原与阳性血清间出现沉淀线,并且沉淀线与邻近的阳性抗原和
抗血清的沉淀线相连,即可判定为阳性反应,待检抗原即为 A
2012-3-16 88
型禽流感病毒。
我国目前广泛推广进行检验的就是琼脂扩散试验法。
(3)中和试验 以中和试验 (NT)来鉴定或滴定流感病毒时,常用
鸡胚或组织培养细胞,操作方法与其他病毒 (如 NDV)的中和试验
相同。但由于中和试验的操作相当繁琐,费时间也较长,试验
材料耗费也多,没有条件和不必要时可不进行。
(4)免疫荧光技术 常用直接荧光抗体法,即在组织触 (印 )片上直
接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荧光。一种 AIV的荧光抗体可以用来
检测同亚型的其他病毒。荧光抗体技术用于诊断,具有快速、
简便、敏感等特点,而且费用较低。需要有荧光显微镜才能观
察。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ELIS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既可以检测抗体,又可以检测抗原。
尤其适合于大批样品的血清学调查,可以标准化而且结果易于
2012-3-16 89
于分析。在流感的控制、扑灭、检疫中很有用途。
试验表明,直接 ELISA可于感染后 6天检出 AIV的抗体,敏感
性也高于 AGP及 HI试验。
简单程序 (直接 ELISA)为:从感染尿囊液中超迷离心制备抗原,
以抗原包被酶标反应板,加入待检血清后,再加入抗体 (酶标 ),
最后以酶标仪检测结果。
3.鉴别诊断 由于禽流感病毒感染的症状和病变涉及的范围
比较广泛,诊断要与新城疫及其他副粘病毒相鉴别,以及与衣
原体、支原体及并发感染的细菌病相区别。
由于流感与新城疫的症状、病变很相似,所以鉴别只能靠实
验室诊断。最简便、方法是血凝抑制试验 (H1),ND抗血清抑制
不了 AIV的血凝作用,反之亦然。
其他并发细菌感染,可分离到病原茵
2012-3-16 90
防制
预防和控制禽流感,一定要严防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从国外
传入。国家海关应对进口的禽类,包括家禽、野禽及观赏鸟类
及其产品进行严格检疫。
发生禽流感时要及早确诊,鉴定病毒的毒力和致病性。划定
疫区,严格封锁,捕杀所有感染 HPAIV的禽类并进行彻底的消
毒。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措施进行。
禽流感的治疗目前没有特异的方法。流行过程中不主张治疗
以免使疫情扩大。盐酸金刚烷胺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并不确实。
疫苗的应用并不广泛,因为 AIV的血清型较多且变异性很大,
况且免疫会干扰扑灭工作,也会诱发病毒的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