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城市是物质的实体,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的
实体。
? 城市规划是为人类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
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
意志。其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优化宜人的生
存环境。
– 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 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37个,50万至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51个,20万至 50万人口的中等
城市 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63个,另外还有 19000个建
制镇。 2001年全国城镇总人口已增加到了 3.89亿,城市化水平
达到了 30.9%。预计 2050年前后我国人口达到 16亿左右,城市化
水平达到 55%,城镇人口达到 8.8亿。
– 我国部分省市城市化水平:深圳,78%;北京,72%;上海,68%;
南京,60%;温州,50%;辽宁,50%;吉林,50%;成都,45%;
黑龙江,43%;浙江,39.5%;山东,36%;郑州,34.2%。
第一讲 城市和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起源
? 城市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它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
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时 间 生活方式 居民点特征
原始社会 自然的采集经济生活 穴居、树居,没有形成固定的居民点
母系社会(第一
次劳动大分工)
捕鱼,狩猎,农
业,畜牧业 比较稳定的劳动集体群居的居民点
新石器时代后期 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
产生固定的居民点
由于农业生活离不开河流,湖泊,
居民点一般在靠近河流,湖泊,向
阳的台地,为防御侵袭,在周围出
现壕沟栅栏围墙等防御性构筑物。
2.城市的形成
?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生产品出现剩余, 物
物交换形式出现 。, 日中为市, 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 交易而退, 各得其所, 。
? 随着交换量的增加及交换次数的频繁, 出现专
门从事交易的商人, 交换的场所也由临时的改
为固定的,, 市, 由此产生 。
? 随着第二次人类大分工的出现, 商业, 手工业
从农业分离出来, 原来的居民点也发生分化 。
以农业为主的成为农村, 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
能的成为, 市, 。
? 为防御侵袭, 建造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
由此出现 。
3.城市的定义
? 城 ——以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是一种防御性
的构筑物。
? 市 ——一种交易的场所。
? 城市 ——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 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所从
事的工作)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和集居的密度。
? 现代城市含义主要由: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及
行政意义三方面因素诠释 。
? 常住人口大于 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 50%以
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分为:直辖市、
市、镇等。
?城市按行政管辖分为:省会级市、地级
市、县级市。
二、城市的发展
? 城市由于人类的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
等方面 的要求而产生的,并随着这些要求的
变化而发展。
? 城市的发展可分为两个社会阶段:农业城市
和工业城市、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期、
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的城市发展
1)防御要求
? 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职能,
用深壕或土石墙或木栅栏等,来防御野兽和
战争。
? 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筑城的一个高潮时期,
城市平面由一套城墙发展两套城墙(外城、
内城),都城则有三套城墙(外城、内城、
王城),每层城墙外均布置城壕。
? 古巴比伦城 。 平面呈矩形, 两重墙, 间隔 12米,
城外壕沟环绕 。
? 罗马营寨城, 军事用途, 具有统一的形式 。 方
正的城墙, 十字交叉的道路 。
? 欧洲中世纪,封
建主将城堡选在
山顶上或湖边、
河边或在其外围
开工人工水沟、
架设吊桥。
2)社会形态发展与
城市布局
? 社会的阶级分化
与对立在城市建
设方面有明显反
映。
? 中国,统治阶级
专用的宫城居中
心位置并占据很
大面积。
? 埃及奴隶制典型城市 卡洪城 。长方形平面,用
墙分成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墙东路北
为贵族居住区,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
? 罗马 庞贝城 。由营寨城发展而来,椭圆形不规
则平面,十字交叉道路,市中心广场布置神庙、
巴西利卡、交易所、会议厅等公建,城东布置
大型斗兽场。
? 欧洲中世纪城市 吕
贝克 。由于摆脱了
封建主的统治,代
表市民力量的市政
厅逐渐取代了封建
城堡的地位,成为
城市的政治河生活
中心。
3)社会政治制度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中国, 封建社会, 中央集权, 都城规模宏大,
布局严整, 城市中心多为政权统治中心 ( 宫殿,
官府衙门 ) 。
? 西方,政权分裂状态,城市规模较小,城市中
心为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4) 经济制度对城市的发展形态的影响
? 中国 。 地主所有制, 土地所有者 ( 地主 ) 居住
在城市, 城市是政治, 经济生活的中心 。
? 西方。封建领主制,封建贵族居住在自己的城
堡或庄园中,城堡是政治中心,城市是经济中
心。
5) 商业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 。 交通便利处 ( 如商路交通要地或河流交
汇处 ) 形成商业都会, 如苏州, 扬州, 广州等 。
城市发展的重点是内地沿江河的城市或地区性
的中心城市 。
?欧洲 。 海上交通发达, 港口城市成为商业都会,
如威尼斯, 马赛等 。 城市发展由沿海城市带动
内陆城市 。
?美洲 。 城市发展从东海岸到中, 西部城市 。
2.近代城市的发展
? 近代工业革命,即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摆
脱了风力、水力等天然动力的制约,使工业、
人口和资本的任意聚集变为可能,也 使城市产
生了巨大的变化 。
– 工业化初期城市人口增加迅速, 城市圈层式向外扩
展吞并农业用地 。
– 工业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运输仓储, 居住, 生产,
商业等功能区出现, 城市用地的种类和功能布局变
得复杂 。
– 城市类型增加,港口贸易,矿业,交通枢纽城市,
以及综合功能的经济中心。
– 大规模改造自然,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日益恶化。
–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高品质城市生
活。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 在城市集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
及实践,如卫星城、新城运动。
? 城市对外交通变化巨大,航空、汽车取代火车、轮船
的客运地位,航空港成为城市“大门”。海上货运发
展迅速,使港口城市的结构布局发生变化。
? 发达国家的中心区衰退和中心区“复苏”运动。
? 城市扩展出现多种发展形态。大城市呈中心向外圈层
式扩展的形态;单中心沿交通干线的放射发展的形态;
中心城与周遍卫星城的发展形态;多中心开放组合式
发展形态;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的
形态等。
?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发达的城镇密集地区的影响
加大,如美国的东北部、芝加哥地区、西海岸城市带,
日本阪神地区、欧洲中部地区。中国长三角地区、广
州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 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体现在城市与区域的
发展规划中。
– 可持续发展: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
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求的发展。
? 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关注各民族及地区特色文化
的多样性。
? 信息时代的来临,办公、教育、医疗、购物等方面信
息化、远程化,居住建筑功能扩大化、生产分散化、
小型化,种种因素讲促进城市发展形态、模式的巨大
改变。
三、城市化
? 城市化: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
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
– 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转化城非农业的第二、三
产业 。
– 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
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
用地;分散低密度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
较高密度的居住形式;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形
态转化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 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 城市化水平从一个方面表现了社会发展的水平,表
示工业化的程度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
– 城市化水平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
工业化的程度。
– 城市化水平也是一个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
高低的表现
1.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工业的比重彼
此消长。
?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 城市化水平高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国家类别 农业( %) 工业( %) 第三产业( %) 1960 1980 1960 1980 1960 1980
33个低收入国家 50 36 18 35 32 29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24 15 30 40 46 45
19个发达国家 6 4 40 34 54 62
国家类别 1998年 GDP( 美圆) 城市化水平( %)
33个低收入国家 260 17
63个中等收入国家 1400 45
19个发达国家 10320 78
2.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 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速度较缓慢,
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
右。
?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
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就达到总人口的
60%或以上。
?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
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随工业
的发展,技术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转向第三
产业。
中国城市化水平地区差异
地区 面积( %) 城镇人口( %)
1947 1954 1957 1980 1990
东部 13.58 66.78 52.7 51.1 45.6
西部 31.35 29.8 42.6 43.5 16.5
边远
地区 55.07 1.42 4.7 5.4 7.9
3,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 表现出四个特点
–城市话进程大大加速
–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大都市带出现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 郊区城市化:城市中中上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 。
? 逆城市化:郊区人口向外迁移, 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人
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 逆
城市化首先出现在英国 。 美国出现逆城市化时间稍晚 。
? 再城市化:市中心的再开发,吸引了年轻的专业人员
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使得大城市市域
内实现人口增长。
?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 一些学
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 即由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
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
3.中国城市化的道路
? 我国目前已有设市城市 667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
特大城市 37个,50万至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51个,20万
至 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216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63个,另外还有 19000个建制镇。 2001年全国城镇总
人口已增加到了 3.89亿,城市化水平达到了 30.9%。
? 我国部分省市城市化水平:深圳,78%;北京,72%;
上海,68%;南京,60%;温州,50%;辽宁,50%;吉
林,50%;成都,45%;黑龙江,43%;浙江,39.5%;
山东,36%;郑州,34.2%。
时间 19世纪后半期开始
20世纪
70年代

1986 1999 2001 2020 2050
城市
水平
速度缓慢,
发展不平衡 14% 26% 29.5 30.9
45%
~ 0%
60%
~70%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小城镇道路
– 地方推动型,,苏南模式,,以城市工业扩
散,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 市场推动型,,温州模式,,以私营家庭工
业为主发展小城镇模式。
– 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外资的
,三来一补, 劳动密集型为主,推动乡镇工
业发展,吸引本地农民和外地打工人口。
– 东部,以发展乡镇工业、外资企业等发展小
城镇;西部,以发展小城市为主。
四、城市土地利用
? 1在西方,城市土地利用一般划分为,
–商业用地
–工业用地
–政府机关用地
–住宅用地
–休憩用地及绿化地带
–交通用地和其他公用事业用地
–农业用地和水面
2土地利用模式
?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 1923年创立
? 20世纪早期,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大多工作
机会集中在市区或边缘。移民对城市的发展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民为了找工作方便,
居住在中心商业区附近,后来以零售和服务
为主的商业中心区向外膨胀,市民也向外迁
移。
? 通过研究各功能区之间的布局和功能之间的
入侵和继承,伯吉斯创立了同心环模式。
伯吉斯的同心环模式
? 1 中心商业区
? 2 过度性地带
? 3 工人阶级住宅区
? 4 中产阶级住宅区
? 5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
宅区
2土地利用模式
?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认为均质性平面的假设不现实,因而提出了扇形模式,
保留了同心环模式的经济地租机制,加上了放射状运
输线路的影响,即线性易达性和定向惯性的影响,使
城市外扩的方向呈不规则式。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路线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
所以呈契形。至于住宅区,贫民住在环绕工商业土地
利用的地段,而中产阶级和富人则沿着交通大道或河
道,或湖滨,或高地向外发展,当人口增多,贫民也
会循不受阻的方向作放射式发展。
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 A 中心商业区
? B 过度性地带
? C 低收入住宅区
? D 中收入住宅区
? E 高收入住宅区
? F 批发和轻工业
2
2土地利用模式
?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前面两种模式均为单中心,而忽略了重工业对
城市内部结构的影响和市郊住宅区的出现等
等。哈里斯和厄尔曼在 1945年提出了较为精
细的多核心模式。
模式假设城市内除中心商业区外,尚有次要经
济细胞散布,在形成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
中心也随着发展,其中交通位置最优越的成
为中心商业区,其他中心则分别发展成为次
级或外围商业中心和重工业区。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 中心商业区
? 批发和轻工业
? 低收入住宅区
? 中收入住宅区
? 高收入住宅区
?重工业区
?次级商业中心
?近郊工业区
?卫星工业区
?通勤带
五、城市问题
? 1 城市环境问题
? 2 城市交通问题
? 3 城市住宅问题
? 4 城市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