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气环流
atmosphere circulation
或 general circulation
4.1 气压变化
4.2 风
4.3 全球大气环流 —— 行星风系
4.4 区域大气环流 —— 季风环流
4.5 地方性大气环流 —— 局地环流
本章要点
热量分布不均导致大气压力变化后产
生大气运动,并形成尺度不一的大气环
流,产生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输送,
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4.1 气压变化( pressure change)
( 1)气压变化主要因素( 纬度、空气密度 )
①纬度
水平和垂直方向大气压力不均和气压变化,是推动空气
发生运动和大气运动出现变化的直接原因。而 不同纬度地表
在垂直方向的热量(气温)分配不公是 导致大气层中水平与
垂直方向产生气压不均、气压变化、空气运动、大气运动变
化的 诱因 。
例,低纬 h⊙ 大,Q0大,T高(地表低压、高空高压)
高纬 h⊙ 小,Q0小,T低(地表高压、高空低压)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 高空 )
高气压 ( 地表 )
低纬 ( 暖 ) 高纬 ( 冷 )
② 空气密度(空气质量)
受 地球引力场 作用,近地表空气密度(空
气质量)多于上层。
相同垂直距离,低空 (近地表)气压降低
(减小)快,高空 (上层)气压降低(减小)
慢。
p(hpa) -40 –20 0 20 40
1000 6.8 7.4 8.0 8.6 9.2
500 13.7 14.8 16.0 17.2 18.3
100 68.3 74.1 80.0 85.9 91.7
m/hpa t(℃ )
不同气温 (℃ )及气压 (hpa)下的
单位气压高度差 (m/hpa)
静力学方程 (压阶公式 )
? h=8000/P(1+t/273)m/hpa,84
P:平均气压 t:平均气温
适用范围,气层薄和低精度
从上表结论,84
压高方程
? Z2-Z1=18400(1+t/273)*lgp1/lgp2,85
t:平均气温,Z2-Z1:高度差
方法,分层求和 (非等温大气 )
适用范围,气层厚和高精度 ;低层和干洁空气
(高层 g,湿空气 tv)
? 标准大气,85
( 2)气压周期性变化
① 日变化
? 特点,一天中出现一个
最高值 9-10时)、一个最
低值( 15-16时)、一个
次低值(凌晨 3-4时)的
双峰型变化。
? 最高最低气压值出现时间和变化
幅度随纬度不同。
低纬度日变化最明显,气压日较差达 3-5hpa。
随纬度增加,气压日较差逐渐减小 (例,50 oN,气
压日较差仅 1hpa)。
气压日变化示例
② 年变化
? 特点,受气温年变化制约,并与纬度、
海 拔高度、海陆性质等地理因素有关。
气压年变化
示例
大陆 —— 冬季出现最高值,夏季出现最低
值。气压年变化值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
海洋 —— 夏季出现最高值,冬季出现最低
值。气压年较差小于同纬度大陆。
高山区 —— 夏季出现最高值,冬季出现最
低值。
( 3)气压非周期变化
气压变化无固定的波动周期(气压系
统移动和演变产生)。
例, 24h气压变化,高纬可达 10hpa,
低纬 因气团属性较接近而 仅为 1hpa。
气压变化一般既有周期变化也有非周
期变化。 中高纬非周期气压变化多于周期,
低纬周期性气压变化强于非周期,但特殊
情况时有呈相反现象。
气压变化的原因
? 气压变化 -气柱重量变化 -mg-热力和动力
? 水平气流辐合辐散,86
? 不同密度气团的移动,86
? 空气垂直运动,87
( 4)气压场
概念 —— 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
不同地区气压的高低不同,使气压场呈现不同形
势,统称气压系统。
①气压场表示方法
气压水平分布形势用等压线和等压面表示。
? 等压线 —— 同水平面上各气压相等的连线。
表示方法,
A、每间隔 2.5hpa绘制一条等压线(如:
2.5hpa,5hpa,7.5hpa… ),并构成气压水平分布
图。
B、等压线有 平直 和 闭合 二种。
? 等压面
概念 —— 空间气压相等点组成的面。
表示方法 —— 某等压面各点的气压值都相等。例
700hpa等压面上各点的气压值都等于 700hpa。
注意, 等压面 上各点的气压值虽都相等(如上 700hpa
等压面),但各点却不一定处在同海拔高度上( 不为
同高度 )。
1位势米 =9.8J/kg,89
类似于等高线的等压线和等压面
② 气压场基本形式
? 低气压( 简称低压)
概念 ——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压区,中心 气压值低,
向外逐渐增高。空间等压面向下凹形如盆地。
? 高气压 (简称高压)
概念 ——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中心气压值
高,向外逐渐降低。空间等压面向上凸类似山丘。
? 低压槽、高压脊
概念 —— 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简称槽。
槽附近的空间等压面类似山谷。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
域叫高压脊简称脊,脊附近的空间等压面类似山脊。
1000
1002
1004
1006
受热冷却 冷却
气压变高
气压变低
气压变低
气压变低
气压变高 气压变高
对比:低压环流的形成
1000
1002
1004
1006
受热冷却 冷却
气压变高
气压变低
气压变低
气压变低
气压变高 气压变高
气压场的几种基本形式
? 鞍形气压区
概念 —— 两高压和两低压交错相对的中间区域称为
鞍形气压区简称鞍。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马鞍。
?上述四种气压系统称为气压系统,不同天气系统,天气
情况各不相同。
高空等高线 (91图 4.12)
气压系统空间结构
? 温压场对称系统 (高低温中心 -高低压中心,等
温线平行等压线,轴线铅直 )
暖高 ;冷低 ;暖低 ;冷高,91-92图 4.13
? 温压场不对称系统 (高低温中心与高低压中
心不重合 ;等温线不平行等压线 ;轴线不铅直,
低压中心轴线 -冷区,高压中心轴线 -暖区 ).92
图 4.14
4.2 风( wind)
? 地-气系统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和交换,是 通过
空气分子运动来实现和进行 的,一旦空气分子产生
运动则立即出现人们所说的风的天气现象。
? 据物理学原理推论,任何物体只有在受力时才产
生运动。 大气层空气 之所以 产生运动, 是在力的
作用下产生 。该作用力主要是 气压梯度(水平与
垂直)、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摩擦力 。它
们的综合作用,对大气中的水分、热量输送和天
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一、作用于空气的力
( 1)气压梯度与气压梯度力
① 气压梯度
概念 —— 气压梯度为既有方向又有大小的空间向
(矢)量。其 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等于单位距
离内的气压差。 单位, hpa/ m( km)
可据某地点气压梯度方向,了解气压朝哪个方向
降低,还可据气压梯度值大小,了解周围大气空间内
气压差异的程度。
表示方式,-△ p/△ N。 △ p为两相邻等压线间气
压差,△ N为两相邻等压线间距离。负号表示气压降
低,因气压取正值而加负号。
? 垂直气压梯度
-△ p/△ Z 单位,hpa/ m。 △ p是两相邻等压线
间的气压差,△ Z是两相邻等压线间的垂直距离。
? 水平气压梯度
-△ p/△ N 单位,hpa/赤道度( 111km) 。 △ p
为两相邻等压线间的气压差,△ N为两相邻等压线间
的水平距离。
? 实际大气中,水平梯度变化<<垂直气压梯度,但
垂直气压梯度力有重力与之相平衡,水平气压梯度
推动空气产生运动的作用力>>垂直气压梯度。
例,在低层大气中,气压发生变化时的垂直气压
梯度为 1hpa/ 10m,水平气压梯度为 1- 3hpa/赤道
度。
? 气压梯度的大小
1005hpa
1002.5hpa
1000hpa
A
等压线稀疏,单位距离内
气压差异小 (气压梯度小 )
等压线密集,单位距离内
气压差异大 (气压梯度大 )
? 气压梯度的方向 —

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 水平气压梯度力( G)
概念 —— 水平气压梯度存在时,单位质量空气在
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作用力。
表达式, G=- ( 1/ρ ) ·(△ p/△ n),94
式 中, ρ = 1.293kg/m3。△ p/△ n=1hpa/111km
时,G=7× 10-4N/kg。
? 表示 1Kg质量的空气,可获 7× 10-4牛顿的力,此力相
当于 1Kg质量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可获 7× 10-4 m/s2的
加速度。
? 此力虽小,但持续的加速度作用,足以使空气从静
止状态转为运动状态,是空气产生运动的原动力。
例, 3小时,风速从 0增至 7.6m/s( 4级风)
1天,风速从 0增至 60m/s( 17级风力)
( 2)地转偏向力( Fc )
概念 —— 由于地平面转动而产生的使空气偏
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起到限制风无限增大的作
用。 Fc =A=2VωsinΦ
? 差别 —— 北半球 Fc使运动空气向右偏,南半球
相反使运动空气向左偏,改变了大气物质能量输送
的方向(见下图)。
? 作用 —— 只改变空气运动方向,不改变速
率(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大小)。
? 大小 —— 地转偏向力在赤道为零,随纬度而增加,
极地达最大。
地 转 偏 向 力
( 3)惯性离心力( C)
概念 —— 空气作圆周运动时,为保持沿惯性方向
运动产生的力。
? 惯性离心力同运动方向相垂直,自曲率中心沿半
径指向外缘,其大小同空气运动的线速度( V)的
平方成正比,与曲率半径( r)成反比。 表达式,
C=V2/r
惯 性 离 心 力
? 实际大气 空气运动曲率半径(几十千
米 —— 几千千米)很大,故 C很小 。 但
在 低纬度或空气 运动速度大而 曲率半径
很小时,C 较大并可能超过 G。
? 作用 ——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大小。
( 4)摩擦力( R)
概念 —— 两个作相对运动的物体,在相互接触的界面
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有 外摩擦力、内摩擦力 之
分)。
① 外摩擦力
概念 —— 地表阻碍与之接触的近地表空气运动的力。
表达式, R=- K·V 摩擦力的方向
? 方向与运动空气相反,
大小与运动空气的速
度( V)和摩擦系数
( K)称正比。
? 海上 R小,风大;陆上
R大,风小。
② 内摩擦力
概念 —— 空气运动速度不同或运动
方向不同两个相互接触的气层(团)间
产生的摩擦力(相互牵制的力)。
主要通过乱流(湍流)交换作用使
气流发生改变(也称湍流摩擦力)。摩
擦力数值很小,可忽略不计。
? 作用 —— 可减小运动空气的速度(风速)
和地转偏向力。
? 影响 —— 近地面大于上层。随高度增加
而逐渐减小,1- 2km高度以上其影响
可忽略不计。
? 1- 2km以下称作摩擦层或边界层,1-
2km以上称作自由大气。
上述 四个力对空气运动影响不同 。
气压梯度力 是空气产生运动的直接
动力,为最基本的力;
地转偏向力 对高纬度或大范围的空
气运动影响大;
惯性离心力 对空气作曲线运动时其
作用;
摩擦力 在摩擦层中其作用。
二、自由大气的空气水平运动
自由大气的空气水平运动分 直线运
动(地转风)和曲线运动(梯度风)二
种 。是与实际大气风相似的一种达到暂
时平衡的风。
自由大气中地转风形成示意图
( 1)地转风 Vg
概念 ——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二个力相平
衡( G= Fc ),自由大气运动,空气作匀速直线运
动时产生的风。
关系式, Vg=[1/( -2ωρ sin?) ](△ p/△ n)
上式由 G和 Fc代入得到。 98
? 白贝罗风压定力
(地转风与水平气压差之间的关系)
北半球 —— 背风而立,高压在右、
低压在左,南半球相反。
? 除地转偏向力近于零的低纬度地区,在
中高纬度地区地转风与自由大气的实
测风十分近似( 地转风适用于中、高纬
度 )。
( 2)梯度风( Vc,Vac)
概念 —— 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
心力相平衡( G= A+C),自由大气空气做匀速圆周
运动时产生的风。
低压中的 梯度 风 风速 (Vc)与高压中 的 梯度风 风
速 (Vac)表达式 分别为:
? 区别 —— 北半球低压中的梯度风沿等压线按反时
针方向吹,高压中的梯度风按顺时针方向吹。南半
球相反。 99-100
? ? nprrrV c ?????? ????? 2s i ns i n
? ?
n
prrrV
ac ?
????
?
???? 2s i ns i n
自由大气中风随高度变化
? 暖 -单位气压高度差大,冷 -单位气压高度差小,
气压梯度,暖 -冷,风平行等温线
? 热成风,Vt=V2-V1(平衡状态风,矢量差 ).101
? 等温线平行等压线,101
? 等温线相交等压线,102
( 3)摩擦层的风
1- 2km摩擦层中的空气水平运动(风),受地
表摩擦作用,既降低了风速又削弱了地转偏向力作
用,使风与等压线之间出现一定交角。
摩擦层中低压( a)和高压( b)的气流
例,中纬度陆上交角 25-35°
中纬度海上交角 10-20°
? 同气压影响下的不同区域,风向完全不一致
(见前图)。
例, 冬季 我国大多数地区处于高压南部,
吹 NE,WN等方向偏北风(高纬度吹来,风较
干冷);
夏季 又常位于低压北部,吹 SE,SW等方向
偏南风(低纬吹来,风较暖湿,并可能产生降
水)。
? 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变化,103图 4.29
? 风的日变化和阵性,103-104图 4.30
各种 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动力 —— 太
阳辐射。
地转偏向力对热力因素 形成的不同
大气环流 起着 一个 动力分异作用,使大
气环流变得更加复杂化。
大气环流运动始终存在,只是有时
规模大,有时规模小。
大气整体性的表现 —— 温压场与
风场的统一
4.3 全球大气环流 —— 行星风系 planetary winds
概念 —— 由太阳辐射热能在地表分布不均,
引起高低纬度间冷暖差异明显,产生的全球性大
规模气流运动。影响规模大。
( 1)太阳辐射热力作用(无地球自转)
? 35° N— 35° S的低纬度,因辐射差额> 0(正
值区)而使大气净得热量并膨胀上升,形成赤道
上空大气层的高气压区和近地面大气层的低压区
(见图)。
在不自转的地球上的大气环流
? 35° N以北和 35° S以南的高纬度,因辐射差额< 0
(负值区)而使大气净失热量并收缩下沉,形成极地
地表的高压区和高空的低压区 。
? 假设, 无地转偏向力和地表性质均一,则水平气压
梯度力作用使赤道上空暖空气质量流向极地上空,
而极地地表冷空气质量补偿赤道地表输出的大气物
质能量,构成理想的热力单环流圈,使大气处在纬
度间应有的热量平衡之中。
? 太阳辐射是产生和维持大气环流的直接原动力 。
( 2)地球自转作用
大气在自转的地球上运动,出现太
阳东升西落自然现象。
地转偏向力使运动空气偏离气压梯
度力方向。北半球空气向右偏,南半球
空气向左偏。
近地面层大气环流
示意图
近地面的风带与
气压带图示
结论:
① 地转偏向力作用,使直接热力环流圈
中自极地高压带地表流向赤道低压带的干
冷空气不能直抵赤道,而在 60 ° 纬度地表
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并偏转成东风(称极
地东风),补偿极地上空流走空气质量而
形成极地环流。
② 自赤道高空高压带流向极地高空低压
带的暖湿气流,受随纬度增大的地转偏向
力作用不能直抵极地,而在 30 ° 纬度地带
高空堆积并形成地表的副热带高压带(动
力高压带,也叫回归高压带)。
③ 地表副热带高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推动下,分 南北二支气流 分别补偿副极地和
赤道地表流走的空气质量。
北支 气流运行中形成西风(因高层与低
层大气均吹西风,称为盛行西风),构成中
纬度环流圈(费利尔环流);
南支 气流运动中形成北半球的东南风
(因风向常年守信而被称为东南信风)和南
半球的东南信风,构成低纬度环流圈(哈德
莱环流)。
④ 全球形成 7个气压带,6个风带-称作纬
向环流,6个环流圈-称作经圈环流(为便于
记忆又常称作 3环流圈。
⑤ 全球大气环流 —— 特点:
? 赤道和两极间的 T差(热力因素),是形成
和维持全球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 地转偏向力(动力因素)使赤道和二极间由
T差形成的经向环流( 3环流圈)转成纬向环
流( 6个风带)。
? 地表性质均一条件下,大气环流的基本形式
以纬向环流( 6个风带)为主。
? 南北半球近地表气层表现为 7个气压带,6个
风带,3个环流圈。
( 3)地表性质非均一作用
① 复杂的地表性质更增加了大气环流分布
的紊乱性。其中海洋、陆地间的热力差异对
大气环流的重大影响,使全球呈带状分布的
各气压带、风带被分割成多个独立的高、低
压单体(中心)。 106图 4.32
② 高、低压中心(活动最频繁之地,常被
称作大气活动中心)随着季节变化呈时强时
弱之势,有时甚至出现合并现象。 109图
4.35
全球大气环流
空气的运动
全球 1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图
全球 7月海平面平均气压图
全球表面平均压力模型( a为 1月,b为 7月)
不同地形对运动气流的影响
使气流变得不规则
风的变化过程
③ 北半球 8个大气活动中心
? 太平洋高压 (又名夏威夷高压 ),有时分裂为
两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 大西洋高压 (又名亚速尔高压 );
? 冰岛低压;
? 阿留申低压;
? 亚洲高压 (又名蒙古高压或西伯利高压 );
? 北美高压;
? 亚洲低压 (又名印度低压或南亚低亚 );
? 北美低压。







其中,控制和影响我国天气、气候,对我国自然
环境形成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的 4个大气活动中心 分别
是:
? 2个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 海洋上(全年存在,强
弱势力不同) 北太平洋高压、阿留申低压。
? 2个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 大陆上(某一季节存
在) 亚洲高压、亚洲低压。
4个大气活动中心活动情况和势力强弱,是天气
预报工作者和与之有关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关注的研
究重点。
4.4 区域大气环流 —— 季风环流
( monsoon circulation)
概念 —— 由海陆热力差异作用造成气压场的季
节变化或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作用或高大地形作用
三种情况,形成的区域性、季节性大气运动,被 称
作季风环流 (或季风 )。影响大陆沿海带或某区域。
? 季风 —— 较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改变
的现象。(名称来源于阿拉伯)
? 盛行风向 —— 某时段出现最多的那个风向。
北半球 1月,7月盛行风向改变的方位在
120-180° 之间。
主要表现形式:
( 1)海陆热力差异作用 —— 东亚季风
( 2)行星风系季节位移作用 —— 西南季风
( 3)地形作用 —— 高原季风
( 1)海陆热力差异作用 —— 东亚季风
? 形成条件 —— 海陆温差(热力)
? 形成季节 —— 冬、夏不同季节
? 形成区域 —— 海陆相接的滨海区域
? 分布范围 —— 亚洲东部、澳洲、北美等地
亚洲季风( a为冬季; b为夏季)
? 东亚季风 —— 亚洲东部(东亚)为世界最著名
季风区,称为东亚季风
? 分布范围 —— 中国东部、朝鲜、日本、俄罗斯、
太平洋沿岸。
? 气候特征(三个)
冬季风盛行时 —— 低温、干燥、少雨(西伯利
亚高压影响,强盛时可影响东南亚、菲律宾群岛甚
至更南,带来干冷空气)夏季风盛行时 —— 高温、
湿润、多雨(亚洲低压影响,带来降水)。
夏季风有迟早,降水变化大。不稳定。
冬季风比夏季风强(冬季气压梯度 >夏季气压梯
度)。
( 2)行星风系季节位移作用 —— 西南季风(又称印度
季风或南亚季风)
概念 —— 南半球 4月- 10月间由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形
成(盛行)的西南气流称为西南季风。
? 形成条件 —— 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 0° - 10 ° ( NS)
? 形成季节 —— 4月- 10月
行星风带季节位移示意图
Fc
Fc
冬 夏
NE
G
NW
10° N

10° S
G
G
SW
SE
? 形成季节 —— 4月- 10月
? 形成区域 —— 南北纬 10 ° 左右纬度带
? 分布范围 —— 低纬度(印度、缅甸、印
度半岛,我国云南西部等南部地区 )
例:不同地点西南季风期降水量分布( mm)
时间(月) 仰光 西贡 景洪
4 41 42 46.1
5 304 204 129.3
6 457 339 204.4
7 344 305 214.5
占全年总降
水 80- 90%
? 气候特征(三个)
干湿季明显,降水具有爆发性(夏
半年西南风来自印度洋,冬半年东北风
来自中纬度)。
最高温在雨季之前(降雨使气温降
低)。
夏季风比冬季风强(夏季气压梯度
>冬季气压梯度)
总结:
? 季风 —— 雨热同季
优势 —— 夏季风来临能补偿高温缺水现象,
对自然生态环境起良好调解作用。
劣势 —— 雨量分配不均,易形成旱和涝现象。
例, 大陆东部 —— 副热带高压( 30° )控制
下的我国黄河以南、长江流域等南部地区,
东亚季风使夏季本应酷热奇旱的气候大为缓
解,因此未成为沙漠,是我国米粮川之地。
大陆内部 —— 缺雨少云、蒸发量大,许
多地方是沙漠所在地,世界主要沙漠所在地
(撒哈拉、印度西北沙漠 … )
? 季风 并非由单一因素形成,常是海陆热力
差异、行星风带季节位移及地形等 综合因
素影响造成。
例, 东亚季风影响区 —— 近地表大气
以海陆影响为主,3- 5千米以上高空又以
行星风带影响为主。
西南季风影响区 —— 海陆和行星风带
相互作用几乎相同。(冬季 —— NE信风影
响,夏季 —— SW季风影响)
( 3)地形作用 —— 高原季风
? 形成条件 —— 大地形(山地与平原)间
热力差异
? 形成季节 —— 冬夏不同季节
? 形成区域 —— 平原与高山相接的区域
? 分布范围 —— 各国类似地形区基本均有
(夏 )T高-低压
(冬 )T低-高压
青藏高原
平原
自由大气
(夏 )T低-高压
(冬 )T高-低压
? 青藏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为我国高原季风的典型
区域。
? 气候特征(三个)
夏季风从平原上空(自由大气层)吹向高原,
气温日变化大,高原早晚凉中午暖,降水不稳定
(冰雹、雨),具有暴发现象。
冬季风从高原上空吹向平原,气候严寒、降水
少。
冬季风 >夏季风 (原因 )
? 特殊地形产生的季风,对改变一个地方的气
候产生重要作用。
例, 不存在青藏高原,南北气流交换顺畅,现
在东亚季风、西南季风、高原季风影响的 广大区域,
气候特征将发生根本改变 。
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示意图( 1)
青藏
高原
对大
气环
流的
影响
示意
图( 2)
4.5 地方性大气环流 —— 局地环流
( local circulation)
概念 —— 因地表受热不均和地形动力
(局部环境差异)作用产生的地方性气流运
动称为局地环流或地方性风。
范围 —— 影响某些近海岸地带或山地区
域等局部环境。
出现时间 —— 大范围气压场较弱时发生。
4.5.1 海陆风
4.5.2 山谷风
4.5.3 焚风
4.5.4 布拉风
4.5.5 峡谷风
4.5.1 海陆风
概念 —— 由于滨海区域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
地方性风。
? 形成原理 —— 热力因素(类似东亚季风)
?与东亚季风相同点,海陆相接区域
?与东亚季风不同点,东亚季风环流周期 —— 一年,
海陆风环流周期 —— 一天。
海风和陆风
海陆风特点,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从大陆
吹向海洋。
? 上午陆风转为海风( 13- 15时最强),
阴天海风则推迟在中午出现。日落后海
风转为陆风。
4.5.2 山谷风
概念 —— 由山地(山坡、山谷不同地
形之间)热力因素形成的地方性风。
谷风和山风
特点
? 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晚上风从山坡
吹向山谷。
? 日出后 2— 3小时转为谷风(午后最大),
日落前 1~ 1.5小时转为山风。
? 夏季谷风比山风强,冬季山风比谷风强。
? 谷风时能加大山上湿度,甚至形成云雾或
降水,山风则相反。
4.5.3 焚风
概念 —— 未饱和湿空气,受山地
阻挡被迫作动力抬升后,沿背风坡下
滑形成的干热风。
焚风
示意
? 特点
迎风坡 的凝结高度以下气 块(团)
按 rd降温(未饱和),以上 气块按 rm
降温(饱和 — 过饱和),并出现大量
降水 。
背风坡 气块(团)按 rd升温,蒸发
旺盛,并 出现雨影区 。背风坡 山麓出
现干热风
? 焚风效应概念 —— 因焚风作用而出
现非本地的气候生态环境(山地迎风
坡麓 与背风坡麓出现截然不同的自然
植被)。
? 著名分布区域 —— 我国太行山、武
夷山、西南峡谷等坡麓地区,世界的
阿尔卑斯山、北美的洛基山麓等。
? 作用 —— 初春积雪提前融化,夏末
粮食、水果早熟等。
? 灾害 —— 引起森林火灾等灾害
4.5.4 布拉风
概念 —— 从高原或山地向邻近平
原倾泻而下的寒冷暴风称为布拉风。
? 特点 —— 风速大,温
度低(有人称其为冷
的“空气瀑布”)。
? 著名分布区域 —— 我
国的大高原和一些山
地区域,俄罗斯的黑
海和新地岛等地。
布拉风示意
4.5.5 峡谷风
概念 —— 当气流从开阔地进入峡谷口时
出现的一种地方性风。
? 特点 —— 风速大,强气流
? 著名分布区域 —— 我国的
台湾海峡,松辽平原等
喇叭地形处。
峡谷风示意
进一步认识大气环流的形成与特

思考题:
1.简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各自对空
气运动的作用。
2.简述 1月,7月全球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特点。
3.简述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各自的环流特征及
影响因素。
4.为什么青藏高原能形成特殊的高原季风
5.焚风现象使温度、降水在迎风坡与背风坡发
生怎样的变化?
6.说明大气静力学方程的物理意义,
7.高度气压差和气压高度差与哪些因素有关
8.气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原因是什麽?
9.简述气压场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10.等压面图上的等高线为何可以反应气压场
起伏形势?
11.气压梯度力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对大气
运动起何作用?
12.自由大气风随高度如何变化?原因是什麽
13.白贝罗定律反应了一种什麽关系?原理如
何?
14.海拔高度为 103m的 A气象站,本站气压为
1006.2hpa,气温为 17.8° ;邻近某高山的 B气
象站,同时测得气压为 873.7hpa,气温为
11.2°,求 B高山的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