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技术标准与系统结构
1.3 多媒体技术标准
1.3.1 广播视频标准
1.3.2 数据压缩标准
1.3.3 光驱和光盘接口标准
1.3.4 多媒体计算机标准
1.4 多媒体系统体系结构
1.4.1 多媒体系统的总体结构
1.4.2 多媒体硬件系统的基本构成
1.4.3 多媒体软件系统的基本构成
1.3 多媒体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的作用:软硬件产品化/产业化的关键技术依据,
开放系统和系统集成的参照依据
1.3.1 广播视频标准
(1) NTSC制 ( National Television Standard Committee),
正交平衡调幅制
1953年由美国制订,广泛用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采用 YIQ彩色空间
(2) PAL制 ( Phase Alternating Line),相位逐行匀变制
1962年由联邦德国制定,
广泛用于中国,英国和大部分西欧国家;现已成为国际标准采用 YUV彩色空间
(3) SECAM制 ( Sequential Color and Memory)
顺序彩色与存储制用于法国,俄罗斯和几个东欧国家基本技术指标与 PAL制相同,
但采用调频制式,传播方式也不同
(4) HDTV制 ( 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
高清晰度电视制,面向 21世纪由 Philips/ Sony和 IBM,Apple等共同制订包括模拟和数字两种格式采用国际标准压缩编码算法 MPEGⅡ ;
采用打包数据结构 ( 可动态分配 ),
采用不同优先级的双层传输技术
1.3.2 数据压缩标准
(1) JPEG标准 ( 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
由联合图像专家组制订的静止图像压缩标准;
也适用于电视图像的帧内图像压缩编码
(2) MPEG标准 (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由运动图像专家组制订的活动图像压缩标准包括三个标准集:
数字视频压缩数字音频压缩视频与音频压缩数据流的复合和同步 ( 系统标准 )
MPEG标准系列的实质区别: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不同
MPEG1,位率为 0.9~ 1.5 Mbps
( 适用,CD_ROM,VCD;低档消费产品 )
MPEG2,位率为 4~ 10 Mbps
( 适用:高品质高带宽的广播视频,与 HDTV兼容 )
MPEG4,位率为 5~ 64 Kbps超低位率
( 适用:移动通信信道编码,PSTN视频压缩 )
位率为 2 Mbps
( 适用:电视/电影信号压缩,基于内容的交互 )
Audio位率:
384 Kbps:适用于数字录音带
192 Kbps:适用于数字广播音频,光盘音频
64 Kbps:适用于数字化网络的音频实时传输
(3) H.261标准由 CCITT制订的视频/音频双向传输编码压缩标准;
亦称 P× 64标准
P为参数,取值 1~ 30
可视电话,P= 1~ 2
视频会议,P≧ 6
1.3.3 光驱和光盘接口标准
(1) 光驱接口标准,定义光驱与主机的连接接口类型
① IDE接口 (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
基于集成电子技术驱动的硬盘控制接口
IDE接口卡提供 2个硬驱插口,可直接插入 PC机扩展槽
② SCSI接口 ( Small Computer Standard Interface),
提供 8个外设控制器
③ 专用接口:通过专用控制卡或并行口与计算机连接
( 如外置式 CD_ROM)
CD_ROM驱动器接口形式:
内接 ( IDE,EIDE; SCSI)
外接 ( 并行口; SCSI)
(2) 光盘接口标准
① 红皮书,1982年公布,适用于激光唱盘 CD_DA
达标标志,Digital Audio
② 黄皮书,1985年公布,适用于 CD_ROM;
1988年,CD_ROM/ XA
达标标志,DataStorage
③ 蓝皮书,1986年公布,适用于 CD_V
④ 绿皮书,1987年公布,适用于 CD_I
⑤ 橙皮书,1991年公布,适用于 CD_R,Photo CD
⑥ 白皮书,1994年公布,适用于 VCD
CD_ROM驱动器一般都支持,Audio CD,CD_ROM,CD_R
但不一定支持,PhotoCD,CD_I,Video 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