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 §1 概 念 大家已有了岩石的概念:岩浆、沉积岩、变质岩,它们是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应地下形成,地表看不见。但现在大量突出地表,甚至形成高山,如五台山等由侵入岩或其变质岩组成;沉积岩,原始应水平沉积,地表大量倾斜、弯曲、断开。这些说明地壳上岩石发生运动,发生机械运动。 一、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地壳的机械运动。 引起运动的原因,将在本章最后一节讲述 运动的结果为岩石变形、变位 岩石变形——地壳中岩石变改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 地质构造——岩石变形的产物包括褶皱、断裂两大类。 二、岩石变形的力学原理:(岩土力学中细讲,简单地说) 同样,岩石在受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力的作用下,亦会发生类似的变形。 由于弹性变形不被保留,对地质构造无意义。 岩石的变形状态与岩石性质有关(成份、结构)与岩石所处的环境有关。 地表常温、常压下:页岩、泥岩、粘土岩(细、软)———塑性变形。 粗砂岩、石灰岩————脆性大,断裂。 地下高温、高压下:各类岩石都具有一定塑性(柔性)均可发生塑性变形。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野外能够看到砾岩、灰岩、石英砂岩等通常认为脆性很大的岩层同样有褶皱弯曲现象。 §2.褶皱和断裂 我们讲了褶皱和断裂是由于岩石的运动改变了原有空间位置和形态。 一、岩层空间位置的测定 地质上以岩层的产状来描述其空间位置,包括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称产状三要素。 产状三要素: 走向:走向线———岩层面同任意水平面的交线(岩层层面上的任意一条水平线)。 走向———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来表示。 注意:我们强调了两端所指的方向,因此走向的方位角有2个,相差1800 2. 倾向 最大倾斜线 ——— 岩层面上与走向线垂上的向下延伸的线。 倾向 ——— 最大倾斜线的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以方位角表示。倾向只有一个方向,且与走向垂直。 走向 = 倾向 + 90° 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最大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0°—90°变化。 产状的表示: 走向/倾向<倾角 125°/ NE <65° S29°/ NW <18° 倾向<倾角 35°< 65° 只要给定倾向、倾角两项可求知三要素 特殊产状 : 水平岩层 倾角=0° 倾向 — 走向 ∞ 直立岩层 倾角=90° 倾向 — 走向 α° 岩层厚度: 两层面之间垂直距离。(并非地面露头两点)。 二、褶皱构造 岩层受力后,发生弯曲,改变了原有的空间位置和形态,但其连续性未受到破坏,称褶皱。单一弯曲称褶曲。 褶曲的几何要素(褶曲的描述) 1.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2. 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轴 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想面(近于对称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其产状可用三要素描述。 4. 枢 纽———轴面与岩层面的交线,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伏状。 5. 轴 迹———轴面与地面的交线。 (二) 褶曲分类 两大基本类型 1° 向斜——— 水平岩层受力后下凹弯曲。 两翼地层相向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新 两翼地层时代渐老 2° 背斜——— 水平岩层受力后上凸弯曲。 两翼地层相背倾斜 核部地层时代最老 两翼地层时代渐新 岩层褶构造中,背斜、向斜通常共存: 褶曲类型(出露形态划分) 1°按轴面产状划分: 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相等。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并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倾角并不等一翼为正常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新在下老在上)。 平卧褶曲———轴面近水平。两翼近水平,上下重叠。一翼为正常层序,一翼为倒转层序。 2°按枢纽产状划分: 水平褶曲———枢纽水平 倾伏褶曲———枢纽倾伏 3°特殊类型: 穹窿(背斜)———长 :宽 < 1 :3 盆地(向斜)———长 :宽 < 1 :3 复背斜、 复向斜 褶曲的野识别: 1.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变化有规律。 背斜:新 — 老 — 新 向斜:老 — 新 — 老 2. 地形侄置(并非绝对) 我们可以想象,地质构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见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皱开成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外动力作用下,背斜轴部由于张裂隙发育、易剥蚀,并逐渐低凹成谷;而向斜轴部岩石受挤压力,相对不易风化剥蚀,而成山。 因此野外绝不能只根据地形确定地质构造,要仔细观察。 三、断裂构造 断裂 ——— 岩层在外力作用下失去连续性和完整性。 节理、裂隙 ——— 无位移(仅有断裂面)。 断层——— 有一个或一组断裂面,两侧岩层有明显位移(错动) 断层描述 断层面(带)———岩层断裂面,两侧岩层相对位移, 有平面也有曲面可以产状三要素来描述。 2. 断层线———断面与地面交线。断层出露线,直线或曲线。 3. 断盘———断层面两侧被切断的岩块。 按断层面与断盘关系(位置关系)分: 上盘、下盘、东南盘、西北盘等; 按两盘相对位移(运动)方向分: 上升盘、下降盘。 4. 断层规模 —— 以切割深度,延展长度,断距大小来衡量。 特大型断层如,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斯断层切割到地壳下部, 位移量480公里。我国淡庐断裂位移几百公里。 微型断层手标本可见。 断层分类: 按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 逆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 其中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小<25°。 平移断层———两盘水平错动(断面近直立)。 2. 按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的关系分: 纵断层(走向断层)—— 连向一致。 横断层(倾向断层)—— 走向垂直。 斜向断层 —— 走向斜交。 断层组合类型: 在力的作用下,多条断层(一组断层)同时出现,形成特殊形态。 迭瓦式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逆掩断层。 阶梯状构造:一组倾向一致,大致平行的正断层。 地堑:两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 地垒:两组相背倾斜的正断层。 断层的野外识别: 多数断层因其断面附近岩石破碎,易风化,剥蚀,所以露头不好,往往被沉积物盖,观察要仔细,常从以下证据来识别。 断层泥——断层两面三盘挤压磨擦(碾磨)的极细的泥状物。 2. 密集的节理: 断层面是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时伴生有许多小破裂面即节理。节理方向常与断层方向大致平行。 3. 擦痕和镜面: 擦痕——断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 镜面——断面上局部平滑光亮的面。 阶步——擦痕及镜面未端常出现“坎”。 以上均为两侧岩层(块)相对滑动在断面上留下的痕迹,可据此推测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牵引褶皱(拖曳)褶皱) 断层两侧岩层相对位移时,受磨擦阻力影响出现弯曲。 牵引褶皱可指示对盘位移方向。 5. 沿岩层或矿层走向突然中断 6. 地层重复或缺失 断层能够破坏地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什么情 况重复,什么情况缺失,与断层性质有关。与断面及岩层产状有关。 7. 地形证据 负地形(低凹地带):由于断层附近易风化、剥蚀(岩石破碎),长期的外力作用造成,俗话说“逢沟必断”。 断层崖:大而陡的断面出露呈陡崖状。有流水可成瀑布。 断层三角面:一平列平行的山脊,被走向与其垂直的正断层切割,上升盘露出,山脊呈三角形横切面。 泉出露点:断层切割含水层,地下水沿裂隙,涌出。泉点常呈线状分布。 以上我们讲了地质构造的两大类型——褶皱和断层,它们是岩层形成之后由于地壳运动造成的,如果没有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所有新、老地层(所有时期形成的岩层)都应是水平叠置在一起。但有了地壳运动就使地层之间不再是简单的水平叠置,而有更有复杂的接触。下面就讲不同类型的地层接触关系。 §3.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变化及古生物演化渐变而连续,新老地层时代连续,其间没有地层缺失。 说明:地层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主要是地壳缓缓下降,即使有上升,也未使沉积表面上升到水面之上遭受到剥蚀。 整合表示: 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表现: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性及古生物演化突变,地层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新地层之下常有底砾岩。 底砾岩——下部时代较老的地层遭到剥蚀后形成的岩石碎块,重新胶结成岩,保留在新地层之下。 说明:老地层沉积后地壳有明显的均衡上升(水平抬升),遭受剥蚀后,地壳又均衡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虽然有部分地层缺失掉,但新老地层产状没变, 假整合的表示: 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表现: 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岩性及古生物变化突变,有地层缺失,新老地层之间有广泛的剥蚀面。新地层之下常见底砾岩。 说明:老地层形成之后有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褶皱、断裂,同时长期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又下降接受新地层的沉积。 不整合的表示: 下面讲火成岩和层状岩石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侵入体和被侵入围岩之间的关系。 识别标志: 1°接触带上有接触变质的现象(围岩)。 2°接触带附近,侵入体中有围岩的 捕虏体(末完全融化的围岩) 3°侵入体切割(切穿)围岩层理。 沉积接触 沉积的地层直接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广泛的剥蚀面,剥蚀面与沉积岩层 平行,沉积岩中无接触变质现象。 从接触关系中,又可以得知侵入体侵入的时代,晚于被侵入围岩的时代,早于上部沉积岩层的时代。 §4.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形式 (一) 水平运动 1.概念:地壳块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2. 水平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无论从现代观测还是地史中岩石的构造现象,都能够证实地壳存在水平运动。 现代:洋中脊扩张 太平洋赤道附近 4mm/年 印度板块漂移 由南半球向北半球漂移 12cm/年 侏罗纪南纬度40° 现代北纬19° 7000公里 美国西部圣安德列断层 岩层水平位移 1cm/年 地史中(岩层的构造现象由于水平运动形成的):大型紧闭褶皱,逆掩断层,迭瓦状构造,转换断层,新老地层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水平运动常形成一些大规模的褶皱,组成山系,称为褶皱带。因此传统的构造理论将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二)垂直运动 1.概念:地壳作差异性的上升或下降。升降运动。 2.垂直运动在地壳中的表现: 现代:由于地壳的升降引起海进海退现象,因此在现代海岸附近,有些地方可在看到原来的滨海地形;海蚀崖、波切台、海蚀柱、石蘑菇等,远离海岸几公里,这就是地壳上升,海面下降,使滨海地形成为陆地造成的。河流的河谷阶地,深切河曲都是地壳上升的表现。 从保存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的古生物化石来分析,三千年前现代世界最高峰的地方,还是一片大海,后来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地壳隆起组成山脉(地蓬合线),现代仍以10mm/年上。 现代能证实地壳有时上升,有时下降的典型的例子,要算意大利那不勒斯湾、塞拉比斯城填的三根大理石柱。 柱长12米,其下部3.6米为火山灰掩没,表面3.6-6.1米处被海生瓣鳃类钻蚀(许多蚀洞)。 地史中:岩相相同的巨厚沉积地层,本身就说明了地壳是缓慢下降的,只有下降的速度与沉积速度基本相同,才能保证沉积环境不变,例如河北蓟县中元代的浅海碳酸盐沉积厚达9340米。如果没有壳下降,沉积物把浅海填满也不过200米厚,如此厚的沉积说明地壳缓慢下降使沉积表面一直处于浅海水域,不断接受沉积。 地层中深水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 地质构造中一些大型和缓的隆起,坳陷如穹隆、盆地、以及高角度的正断层,都是垂直的表现,新、老地层之间整合接触表明地壳缓慢下降,假整合表明,地壳水平抬升或下降。 传统构造理论中将垂直运动称为造陆运动。 (三)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关系 应该说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地区,交替进行:这个时期表现为水平运动,另一时期则为垂直运动。 不同地区相互影响,因果关系:一个地区的水平挤压,不可引起另一地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一个地区的上升,也可引起另一地区的拉伸缩。 从全球的构造运动来看,究竟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还是以垂直运动为主,很长一段时期内,争论不休。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学派: 固定论:主要是传统的大地构造理论,以地槽—地台说为代表。 主要观点:地壳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导,大陆基底位置从未改变, 仅有海、陆面积的扩大式缩小。 活动论:以近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为代表。 主要观点:构造运动以地壳的水平运动为主导,垂直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的,地史中,大陆曾发生过不断的水平运动,地质构造主要是水平运动产生的。 当前板块构造理论已被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尤其近代一些精密仪器对深海洋底的观测、探查,使板块构造(也就是说地壳运动主要是板块运动的理论)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有关这方面我们还要在板块构造和海底扩张两章中进一步讲述。 板块构造理论是近二十年来才被人们逐渐接受的,所以在一些书中和文献中,许多使用了传统构造理论的术语,尤其构造回旋和构造运动期的概念,经常用,因此下面讲: 二、构造运动旋回的划分 地壳发展史中,这两种运动形式是交替进行的,显示出地壳运动的阶段性和旋回性。 地史中曾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强烈造山运动,具有全球性意义。也就是说全球基本上同时都发生了强烈的构造运动,而在强烈的构造运动之间是相对和缓的运动。我们把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结束。划归为一个构造运动旋回。 构造旋回——从相对和缓的构造运动开始,到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造山运动结束。 构造运动期——构造旋回中,强烈的具全球意义的造山运动时期。 古生代以来将质史历划分为几大旋回,其中每一旋回都有未期相应的构造运动期。 三、构造运动原因 引起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来自地球内部,但以何种方式仍有各家学说: 收缩说: 核心思想:地球最初是熔融体,逐渐冷却。冷却是从外表开始的。地壳最先冷却形成,而后地球内部逐渐冷却收缩后,体积变小,这时地壳就显得过大而发生褶皱。(如同干苹果一样,外皮皱)。 存在问题:按这种理论,地壳上的褶皱分布应是随机的,但实事上褶皱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尤其是放射性元素的发现,说明地球并非由热变冷却。 否定了收缩论的观点。 (二)膨胀说 核心思想:地球曾有很高温的时期,同时在地壳下部有一个膨胀层,由于膨胀层受热膨胀,使地壳裂开,解释了一些深大断裂、洋脊、裂谷的成因。 存在问题:无法解释大规模挤压褶皱,逆掩断层的形成。而且膨胀性应具有宇宙性,其它星球尚无发现。 (三)脉动说 核心思想:由于地球内部冷热交替,导致地壳周期性的振荡运动(脉动)受热隆起,冷却地区坳陷。 存在问题:忽视了水平运动。同时没有冷、热交替的证据。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李四光提出: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导致地壳运动的重要原因。 核心思想:地质构造可分为走向东西向的纬向构造带。走向南北向的经向构造带。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由于离心力作用,地壳物质向赤道集中,相当于受到南北向的挤压,形成纬向(东西向)构造带。相反地球自转减慢时,地壳物质从赤道向两极扩散,形成经向(南北向)构造带。 (五)地幔对流说 板块构造理论所畅导的,最早由英国的霍尔姆斯提出 核心思想:地幔物质热对流,带动驮在其上的岩石圈水平运动。 存在问题:地幔物质能否热对流?对流的范围和规模有多大? 四、研究构造运动的意义 构造运动不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同时影响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进行。 地质构造控制着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石油天然气易储存在背斜构造的顶部。断裂和褶皱控制了煤层的走向和分布。 因此研究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是地质学很重要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