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建筑
2001级园林 6班
杨斌 20#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 中







中国古典建筑主要特征:
? 一、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 二、优美的艺术造型
? 三、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局
? 四、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 五、丰富的雕塑装饰
? 六、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与协调
一、梁柱式的弹性结构体系
? 梁柱式结构
? 中国古代木结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主要由其建筑
结构决定。内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外部形式。我国的
古代建筑结构,自穴居和巢居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建
筑以来,逐渐创造了木构梁柱式的结构体系。虽然也
同时并行着以砖石材料建造的叠涩和拱券式结构,但
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梁柱式结构以其各方面的优
越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流,井由此而形成
了它的独特艺术风格
梁柱式结构,
梁柱式结构,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
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
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
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在后来的长期发展
过程中,又创造了“斗拱”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成为中国古建
筑结构的一种重要特征。斗拱由形状像量谷物用的斗和升子相似
的构件和好像弯弓一样的拱形构件所组成,所以称之为斗拱。斗
拱的位置在柱子与梁和其他构件的交结处,它的作用不仅有加大
加长结点的接触面、增强抗剪能力的作用,而且还有装饰作用。
凡是古代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以及“大式”的楼台亭
阁等都使用了斗拱。由于主要建筑都使用斗拱的缘故,至少在宋
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以斗拱的“材、栔”尺度作为“模数”,分
等级大小来决定建筑物全部构件尺度的制度。在宋代, 营造法式,
中,对此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清朝的,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中也
同样以“斗口”的等级尺度来决定建筑物的所有构件尺度和比例。
每个时代的斗拱大小和比例都有它们的时代风格,因此斗拱的形
制还是鉴别古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一般的情况,斗拱在建筑物
上,由粗壮发展为纤细,由功能性发展为装饰性
中国古代木结构,
中国古代木结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井干
式,即是以圆木或方木四边重叠结构如井字形,这是
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在除山区林地之外,已
很少见到了。二是“穿斗式”,是用穿枋、柱子相穿
通接斗而成,便于施工,最能抗震,但较难建成大形
殿阁楼台,所以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
用这种形式。三是“抬梁式”(也称为叠梁式),即
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
方式。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
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
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
取的主要结构形式。有些建筑物还采用了抬梁与穿斗
相结合的形式,更为灵活多样。
二、优美的艺术造型:
? 中国古建筑的轮廓和形式
?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造型外观
?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
中国古建筑的轮廓和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以它优美柔和的轮廓和变化多样的形式
而引人注意,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
成的,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
产生的。如像那些亭亭如盖,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即
是为了排除雨水、遮阴纳阳的需要,适应内部结构的
条件而形成的。两千多年前的诗人们就曾经以“如翚
斯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在建筑物的
主要部分柱子的处理上,一般是把排列的柱子上端做
成柱头内倾,让柱脚外侧的“侧脚”呈现上小下大的
形式,还把柱子的高度从中间向外逐渐加高,使之呈
现出柱头外高内低的曲线形式。这些做法既解决了建
筑物的稳定功能,又增加了建筑物外形的优美曲线,
把实用与美观恰当地结合起来,可以说是适用与美观
的统一佳例。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造型外观,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造型外观,一般可以分作台基、
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台基是建筑物的下部基础,承托着
全部上层建筑的重量。高大的台基不仅使上部建筑华丽壮
观而且也有防潮去湿的作用。屋身(主要构架)是建筑物
的主体部分,以柱子、墙壁构成各种形式的室内空间,供
各种用途的需要。屋顶(也称屋盖)是房屋的顶盖,起防
备雨雪以及各种下坠物品侵害和遮阴避日防寒保暖的功用。
屋顶在艺术造型上有着非常显著的特色。在屋顶之上精心
布置了许多装饰,特别是在一些华丽雄伟的建筑物屋顶上,
装饰着人物、飞禽、走兽和各种形式的图案花纹。在重要
的建筑物上,还以屋顶的形式来区分建筑的等级。台基、
屋身和屋顶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形象。
它们的造型不仅庄严雄伟而且优美柔和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
顶:
中国古建筑的平面、立面和屋顶的形式丰富多彩,
有方形的、长方形的、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
的、十二角形的、圆形的、半圆形的、日形的、月形
的、桃形的、扇形的、梅花形,圆形、菱形相套的等
等。屋顶的形式有平顶、坡顶、圆拱顶、尖顶等等。
坡顶中又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十字交
叉等种类。还有的把几种不同的屋顶形式组合成复杂
曲折、变化多端的新样式。
三、整齐而又灵活的平面布居
? 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曲折变化,
灵活多样。
?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不求整齐划一,不
用左右对称,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决定一座建筑、一组建筑、一群
建筑,甚至一个村镇、一个城市形制的重要因素。在中
国古代建筑中,基本上有两种平面布局的方式。
一种是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一种是
曲折变化,灵活多样
举凡帝王的京都、皇宫、坛庙、陵寝,官府的衙署厅堂、王府、
宅第,宗教的寺院、宫观以及祠堂、会馆等等,大都是采取前一
种形式。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
布置主要的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
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以北京的寺庙为例,在它的中轴线上最
前有影壁或牌楼,然后是山门,山门以内有前殿、其后为大殿
(或称大雄宝殿),再后为后殿及藏经楼等。在中轴线的两旁布
置陪衬的建筑,整齐划一,两相对称,如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
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工匠们运
用了烘云托月,绿叶托红花等手法,衬托出主要建筑的庄严雄伟。
这类建筑,不论建筑物的多少、建筑群的大小,一般都采用此种
布局手法。从一门一殿到两进、三进以至九重宫阙,庞大帝京都
是这样的规律。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
全满足了统治者和神佛教义对于礼敬崇高、庄严肃穆的需要,所
以几千年来一直相传沿袭,并且逐步加以完善
另一种布局方式则与之相反,
不求整齐划一,不用左右对称,
因地制宜,相宜布置
举凡风景园林、民居房舍以及山村水镇等等,大都采
用这种形式。其布局的方法是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和自
然的条件等灵活布局。例如民居甚至寺庙、官衙,凡位于山
脚河边者,总是迎江背山而建,并根据山势地形,层层上筑。
这种情况最适宜于西南山区和江南水网地区以及地形变化较
多的地点。这种布局原则,由于适应了我国广大的不同自然
条件的地区和多民族不同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的需要,几千
年来一直采用着,并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式的园林更是
灵活布局,曲折变化的实例。山城、水乡的城市、村镇布局
也根据自然形势、河流水网的情况,因地制宣布局,出现了
许多既实用又美观的古城镇规划和建筑风貌
四、绚丽而又淡雅的色彩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
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
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
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
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
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
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
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
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
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
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
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
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五、丰富的雕塑装饰
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
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
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
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
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
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
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
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古建筑雕刻的表现技法
大致可分为线刻、平雕、浮雕(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半圆雕等种类。
宋代, 营造法式, 中总结了四种石刻表现技法,基本上概括了几千年来古
建筑雕刻的表现形式:一、素平,这是最简单的做法,即把砖石表面打制
光平的技法;二、减地平钑,即一般称之为阴刻的技法,把石面打磨光平
之后,向下平刻出各式花纹图案和各种题材;三、剔地隐起,即把表面打
制光平之后,刻去不需要的部分,留出需要的各式花纹图案和各种题材,
一般称之为阳刻;四、剔地起突,也就是现代称之为浮雕的表现形式,包
括浅浮雕、高浮雕。以上这四种表现形式和雕刻方法均是在建筑物上的雕
刻方法。这几种表现形式虽然列在该书, 石作, 一章内,但砖、木、金属
等也基本相同。至于塑制的形式也有许多种类,主要的有:一、单体塑像
及群像,如佛、道神像、供养人、动植物等等。二、塑壁,在墙壁之上浮
塑出各种佛道神像、天宫楼阁、山海景色,鱼龙幻变、人物故事等等。三、
屋顶塑饰,即在屋顶、屋脊、檐头等塑制(包括塑成后烧制的瓦件)的各
式题材的作品。四、塑绘,这种表现形式较为少见,即是在壁画之上采用
雕塑手法,在主要题材的主要部分浅塑成突面,以加强其立体感,在后来
的建筑彩画上的“沥粉”也有类似的效果。
六、建筑与环境的配合与协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环境,供人们从事多种活动,因此被称之为空
间的艺术。在这方面,中国古建筑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
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
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
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
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
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
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
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
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
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
围的环境相适应
一个建筑与另一个建筑之间的配合协调、一个建筑组群与另
一个建筑组群之间的配合协调,是中国古建筑艺术中十分重要的
特征之一,也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