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辨证的唯物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
二、重点难点提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确立它的意义
注意: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问题,区别这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只能是以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回答的不同来加以区分,而不能用其它的问题作为划分的标准。例如,有人用是否承认理想,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等。
第二,哲学基本问题等二方面的含义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要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是思维等于存在。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第三,哲学基本派别,基本倾向,或者叫做哲学的党性问题,就是指哲学的基本倾向,即任何哲学家或哲学派别无不从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不存在超越这两个派别之外的哲学派别,主张哲学无党性或超党性,寻找第三种哲学派别的主张都是错误的。但哲学的党性不等于阶级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注意:第一,此问题关键是要注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因而能够辨别出一些哲学家的基本观点或某些论断的归属。试题常常通过列举哲学家的论断、观点让考生分辨,从而考查考生对于主、客观唯心主义是否真正理解把握了。第二,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其本质是一样的,即都把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把物质看作是第二性的,认为精神决定物质。
3、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注意:第一,特别要理解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绝对化、僵死、呆伴都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第二,唯心主义并不是完全的胡说,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几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也是难以避免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是在相互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唯物主义也从唯心主义那里汲取有价值的思想和资料。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习题一、单选题:
1、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3、(1995年理科第二题)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二、多选题
1、(1994年文科第12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验证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重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三、辨析题
1、(1998年文科第23题)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习题分析一、单选题:
C、A、C
1、正确答案为C。该试题考查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过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而存在,是先验论,所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正确答案是A。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物质豆油反映特性,包括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前者如“空谷回音”,后者如动物的趋利避害,植物的向阳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就加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正确答案是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但对于这个本原是什么的回答却根本不同。前者认为是物质,而后者认为是精神,故两种理论是根本对立的。A、B、D 三项在此与题意不符。
二、多选题:
CD、AB
1,正确答案是C和D。本题所要考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基本观点。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天命”等。懂得这一点,可以选对C、D两项,并排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E项。这里所要着重分析的是A项中的“存在”概念。“存在”概念在不同的哲学理论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可指客观存在即物质,也可指主观存在即精神,因而A项中的命题性质是模糊的,不能入眩
2、正确答案是A、B。本题所要考查的是考生对唯心主义的理解极其分类。A项把经验作为检验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主观创造,而我们知道一切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显然B 项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C项认为认识是以主观形式反映客观内容,这是唯物主义观点;D项认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也是唯物主义观点;D 项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还创造客观世界,这也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辨析题
答案要点: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 分)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2 分)
第二节唯物的辩证法---量变质变规律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度、量变、质变、量变质变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要注意质变的基本形式,既要反对否认量变的“灾变论”,“激变论”,又要反对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
2、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
第一,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应结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如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等)来理解与掌握。
第二要注意掌握部分质变与量变、部分质变与根本质变间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量变质变规律的重要意义
要联系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理解部分质变不等于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不等于量变。
质量互变规律测试一、单选题:
1、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
3、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条件性的表现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质变形式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多样性的表现二、多选题:
1、质与事物存在的关系: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
B、质与事物的存在是不同一的
C、质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质与事物的存在与否无关
E、事物是多方面质的统一性
2、度是指:
A、事物与量的统一
B、事物存在的关节点
C、事物质与量的限度
D、事物质与量的幅度
E、事物的量的标志
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在:
A、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D、质变过程中新要素有量的扩张
E、量变过程中随时会发生质变
4、下列事例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有:
A、从猿到人
B、人到中年
C、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D、我国新民主主义过程中建立革命根据地
E、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三、论述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福起来,使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正确的。
质量互变定律试题答案一、单选题:
CCD
二、多选题:
ACE,ACD,BD,BCDE
三、论述题:
答案要点: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这一辨证原理关系是邓小平“先富”与“共富”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但这个总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一部分人又一部分人在先后富裕的量变过程才能达到。
第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然后在他们的示范和帮助下,使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之路,这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为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着条件。通过引导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大家共同富裕,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人们不可能同步富裕,而是通过量变中的部分质变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节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第三,在表述现象范畴时,注意用语的准确性。现象不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而不能表述为反映本质。
测试习题一、单选题
1、(1996年文科第一题)《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性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该联所蕴涵的哲理:
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认识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二、多选题
1、(1997年理科第11题)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三、辨析题
1、(1995年文科第23题)“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1996年理科第23题)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试题分析一、单选题:
DDC
1、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本题要回答的是惠能对运动的基本看法。惠能的话否定了风和幡是运动的主体,认为“心”,即精神在运动,是运动的主体,因此D符合惠能的话的本意。
2、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本题“坐地”是静止,然而“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就是虽然坐着没动,却一天行了八万里,遥看了一千河,显然这是物质的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3、解析:
正确答案是C。 这句话讲了两个历史事例,第一个是说项羽立志灭秦,破釜沉舟终灭秦,第二个说勾践卧薪尝胆,不忘灭吴建越之志,最后成功。实际上就是说内因在事物运动中起主导作用,内因是运动的根本原因。
4、解析:
正确的答案是D。 该项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所以说,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的东西是必然的。
二、多选题
1、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就体现在它总是从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理解事物,从而认为发展就是新质对旧质的替代,任何事物、现象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历史性的,现存事物从其发展趋势来说是必然要灭亡的。了解到唯物辩证法的这些基本观点,就不难选出A、B、D 三项。C项是割裂质变、量变的辨证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E项是黑格尔为维护普鲁士专制统治提出的保守的哲学与政治观点,均是与唯物辩证法相背离的,应予排除。
三、辨析题
1、解析:
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辨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3分)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实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2分)
2、解析: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3分)
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而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辨证联系。(2分)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重点难点复习:
1、该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部分,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可能以论述题或辨析题形式出现。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及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对立的。特别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测试一、单选题:
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了:
A、实践使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二、多选题:
1、科学家对1994年夏天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到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析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三、辨析题:
1、(1997年理科第23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习题分析一、单选题:
1、正确答案是B。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才能发展。实践作为沟通主客体的桥梁,又使认识发展的可能不断地转化为现实。
二、多选题:
ACDE,ACE
1、正确答案是ACDE。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来分析事例。该题中反映的意思是较为浅显,也不会太难懂,A、C、D、E项都属于事例的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2、正确的答案是A、C、E。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列宁曾说过:“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因此A项正确;B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容;C项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合乎题意的;E项也是正确的。
三、辨析题:
1、解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人的主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和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解析: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
(2)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使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人、社会集体和整个人类。主体的意识带有主观性,但主体自身并不就是主观。
(4)认识客体是指与主体对立的、主体活动所指向的东西,即进入主体活动范围,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因此,客体不等于客观。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只有当成主体实践活动对象的时候,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
第五节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两种否定观的对立
注意:辨证的否定特别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扬弃。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点
注意:掌握这条规律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否定之否定规律测试一、单选题:
1、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2、事物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辨证统一
D、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二、多选题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A、对原来经济体制的全盘否定
B、同原来经济体制“一刀两断”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扬弃”
E、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更新
2、新生事物是:
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D、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E、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A、螺旋式上升
B、波浪式前进
C、周而复始
D、无限循环
E、直线前进
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B、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
C、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D、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
E、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三、辨析题:
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指的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否定之否定规律试题分析一、单选题
BD
二、多选题
CDE,CDE,AB,ACE
三、辨析题
解析:
(1)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可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表示,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从内容看,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在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经过三个阶段、二次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
(3)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两次否定都是辨证否定,是扬弃,每一次否定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4)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不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性也不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新东西的形成。
第六节辨证的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极其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社会的物质性。
二、重点难点提示:
1、列宁的物质定义极其意义;不要把物质归结为物体、实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极其重要意义。正确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特点可出多项选择题,因而,应该全面掌握它的观点。
2、掌握世界统一性原理,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上,坚持物质为唯一本原,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区别开来;坚持用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自然界与社会的物质性归根到底是其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明确世界的统一性的涵义,不要把这个问题等同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不过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一种回答。
实践上: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要重点把握物质、运动、发展极其客观规律等范畴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测试一、单选题
1、(1994年理科第一题)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1995年文科第一题)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二、多选题
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一定程度所认识到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科学概念
E、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A、一元论承认
B、二元论承认
C、唯物主义承认
D、唯心主义承认
E、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三、辨析题
1、(1995年文科第27题)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2、(1995年理科第26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答案解析一、单选题:
A、C
1,列宁在定义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时就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如果熟悉这段原话,很容易选定答案A。 另外要指出的是,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对二者的定义,都是从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的。
2、答本题时,要着重看清“彻底的唯物主义”与“一元论”这两个关键词。一元论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两种形态,他们都反对二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因而A、D项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B项是一般唯物主义一元论(包括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极其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共同要求。考生错选B可能是对唯物主义的表现形态及“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
二、多选题
CD、ACDE
1、正确答案是C、D。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哲学中的物质的概念,即标志客观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制、摄影和反映,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来的。显然只有C、D才合题意。
2、本题在于考查世界的本原问题极其不同观点。本题正确答案是A、C、D、E。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就是指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意识。本题的关键在于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
三、辨析题
1、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分)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3分)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变为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4分)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4分)
2、解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辨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分)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6分)
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分)
第七节 唯物的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
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测试习题一、单选题
1、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涵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二、多选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三、辨析题
1、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它就能把事情办好。
四、论述题
(1994年文科第27题)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试题分析一、单选题
CC
1、解析:
正确答案是C。C项反映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的一个方面,矛盾双方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来发展自己。
2、正确答案是C。本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春来形成新旧事物的对比,来说明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二、多选题
BDE,BD,ABD
1、正确答案是B、D、E。在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2)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正确答案是B、D。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这就决定了解决特殊矛盾和方式必须是不同的,B项中的对症下药和量体裁衣,D项中的因时、因地制宜正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而其他三项则不是。
3、正确答案是A、B、D三项,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对全面的统一和斗争,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的斗争,也离不开全面的统一,统一和斗争都对事物发展起作用,A项是正确的,发展是对全面的统一;B项是对矛盾的统一性如何使事物发展的一种具体解释,也就是通过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使各自获得发展;D项说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所谓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有二,一是对立双方同归于尽,二是事物矛盾的一方向对立的另一方转化。这二者都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分不开,所以,该项也是正确的。因此,A、B、D是正确的
三、辨析题
1、解析:
唯物辨证论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的好与坏,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抓中心工作,同时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好其他工作。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这是对的,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办好。认为只抓主要矛盾就能把事情办好是不对的。
四、论述题
1、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学说的主线。(2分)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矗(2分)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5分)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
二、重点难点提示: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确立它的意义
注意: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涉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问题,区别这两个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只能是以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回答的不同来加以区分,而不能用其它的问题作为划分的标准。例如,有人用是否承认理想,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等。
第二,哲学基本问题等二方面的含义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特别要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是思维等于存在。唯心主义不等于不可知论。
第三,哲学基本派别,基本倾向,或者叫做哲学的党性问题,就是指哲学的基本倾向,即任何哲学家或哲学派别无不从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不存在超越这两个派别之外的哲学派别,主张哲学无党性或超党性,寻找第三种哲学派别的主张都是错误的。但哲学的党性不等于阶级性。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
注意:第一,此问题关键是要注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因而能够辨别出一些哲学家的基本观点或某些论断的归属。试题常常通过列举哲学家的论断、观点让考生分辨,从而考查考生对于主、客观唯心主义是否真正理解把握了。第二,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其本质是一样的,即都把精神看作是第一性的,把物质看作是第二性的,认为精神决定物质。
3、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注意:第一,特别要理解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绝对化、僵死、呆伴都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第二,唯心主义并不是完全的胡说,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几不能正确地指导人们的实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也是难以避免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也是在相互斗争中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唯物主义也从唯心主义那里汲取有价值的思想和资料。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习题一、单选题:
1、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物主义的观点
3、(1995年理科第二题)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C、世界本原问题
D、实践本质问题二、多选题
1、(1994年文科第12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
A、世界统一于存在
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D、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E、物是感觉的复合
2、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验证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与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重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三、辨析题
1、(1998年文科第23题)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习题分析一、单选题:
C、A、C
1、正确答案为C。该试题考查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对立,而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则相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物主义认为意识不过是对物质的反映,是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先于物质而存在,是先验论,所以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2、正确答案是A。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物质豆油反映特性,包括无生命的和有生命的,前者如“空谷回音”,后者如动物的趋利避害,植物的向阳性,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就加更不用说了。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正确答案是C。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或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但对于这个本原是什么的回答却根本不同。前者认为是物质,而后者认为是精神,故两种理论是根本对立的。A、B、D 三项在此与题意不符。
二、多选题:
CD、AB
1,正确答案是C和D。本题所要考查的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特征与基本观点。唯心主义哲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天命”等。懂得这一点,可以选对C、D两项,并排除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E项。这里所要着重分析的是A项中的“存在”概念。“存在”概念在不同的哲学理论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可指客观存在即物质,也可指主观存在即精神,因而A项中的命题性质是模糊的,不能入眩
2、正确答案是A、B。本题所要考查的是考生对唯心主义的理解极其分类。A项把经验作为检验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主观创造,而我们知道一切认识来源于客观实践,显然B 项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C项认为认识是以主观形式反映客观内容,这是唯物主义观点;D项认为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也是唯物主义观点;D 项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还创造客观世界,这也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三、辨析题
答案要点: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人的认识曲线上的某个片段加以夸大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3 分)由于唯心主义哲学颠倒了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脱离了人的社会实践,不能正确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而在总体上是错误的,是不结果实的。(2 分)
第二节唯物的辩证法---量变质变规律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度、量变、质变、量变质变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
要注意质变的基本形式,既要反对否认量变的“灾变论”,“激变论”,又要反对否认质变的庸俗进化论。
2、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
第一,量变与质变的相互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应结合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如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社会体制的改革与调整等)来理解与掌握。
第二要注意掌握部分质变与量变、部分质变与根本质变间的区别与联系。
3、掌握量变质变规律的重要意义
要联系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理解部分质变不等于质变,质变中量的扩张不等于量变。
质量互变规律测试一、单选题:
1、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辨证关系的原理
2、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
3、原子衰变过程极其短促,而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长达几百万年,这是:
A、质变过程条件性的表现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质变形式普遍性的表现
D、质变形式多样性的表现二、多选题:
1、质与事物存在的关系:
A、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
B、质与事物的存在是不同一的
C、质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质与事物的存在与否无关
E、事物是多方面质的统一性
2、度是指:
A、事物与量的统一
B、事物存在的关节点
C、事物质与量的限度
D、事物质与量的幅度
E、事物的量的标志
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在:
A、质变引起新的量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D、质变过程中新要素有量的扩张
E、量变过程中随时会发生质变
4、下列事例属于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的有:
A、从猿到人
B、人到中年
C、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D、我国新民主主义过程中建立革命根据地
E、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三、论述题:
1、运用唯物辩证法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说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福起来,使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是正确的。
质量互变定律试题答案一、单选题:
CCD
二、多选题:
ACE,ACD,BD,BCDE
三、论述题:
答案要点:
(1)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这一辨证原理关系是邓小平“先富”与“共富”理论的哲学基础
第一,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但这个总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须经过一部分人又一部分人在先后富裕的量变过程才能达到。
第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然后在他们的示范和帮助下,使更多的人走向富裕之路,这是量变中的部分质变。部分质变为事物的根本质变创造着条件。通过引导先富帮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三、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大家共同富裕,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具体表现。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人们不可能同步富裕,而是通过量变中的部分质变使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第三节唯物的辩证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联系,发展,运动,静止,规律,现象,本质,原因,结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现实性,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分析
1、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注意:形而上学理解的同一,是一种绝对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别的同一。现实中不存在这种同一。形而上学与唯物辨证论对立的焦点就是,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是包括差别、对立的同一。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
注意:这条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和动力的规律。矛盾既对立又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结合,由此推断事物的转化和发展。
3、规律及其属性
注意:第一,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第二,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有规律,不等于承认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社会历史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生作用,并不是历史事件的重复发生。历史事件是历史活动中主客体、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它是不可重复的,这一点与自然发展的规律有所区别。
4、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是认识规律的途径注意:第一,要掌握这一对范畴要注意本质与规律、必然性的联系
第二,现象不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于错觉。错觉是人们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属于主观领域的问题,而假象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错觉。
第三,在表述现象范畴时,注意用语的准确性。现象不是对事物联系的反映,现象总是要表现本质,而不能表述为反映本质。
测试习题一、单选题
1、(1996年文科第一题)《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涵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性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3、“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指出该联所蕴涵的哲理:
A、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B、外因是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的
C、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4、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认识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二、多选题
1、(1997年理科第11题)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三、辨析题
1、(1995年文科第23题)“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2、(1996年理科第23题)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试题分析一、单选题:
DDC
1、解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D。本题要回答的是惠能对运动的基本看法。惠能的话否定了风和幡是运动的主体,认为“心”,即精神在运动,是运动的主体,因此D符合惠能的话的本意。
2、解析: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本题“坐地”是静止,然而“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就是虽然坐着没动,却一天行了八万里,遥看了一千河,显然这是物质的运动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的统一。
3、解析:
正确答案是C。 这句话讲了两个历史事例,第一个是说项羽立志灭秦,破釜沉舟终灭秦,第二个说勾践卧薪尝胆,不忘灭吴建越之志,最后成功。实际上就是说内因在事物运动中起主导作用,内因是运动的根本原因。
4、解析:
正确的答案是D。 该项反映了必然性和偶然性不可分割的联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来表现,并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所以说,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必然性制约着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的东西是必然的。
二、多选题
1、解析:
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就体现在它总是从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理解事物,从而认为发展就是新质对旧质的替代,任何事物、现象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历史性的,现存事物从其发展趋势来说是必然要灭亡的。了解到唯物辩证法的这些基本观点,就不难选出A、B、D 三项。C项是割裂质变、量变的辨证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E项是黑格尔为维护普鲁士专制统治提出的保守的哲学与政治观点,均是与唯物辩证法相背离的,应予排除。
三、辨析题
1、解析:
偶然性是和必然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必然性是由内部根本矛盾决定的事物发展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因素决定的事物发展的不确定趋势。二者辨证联系,不可分割。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必然性通过无数偶然事件为自己开辟道路并得以实现。(3分)
科学探索的任务是通过反复实验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即通过大量偶然性发现必然性。偶然性是科学活动中的“机遇”,对科学发现有重要作用,把偶然性看作科学的敌人就无法认识必然性,实际上也就是取消了科学。(2分)
2、解析:
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他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生动具体、多变易逝、表面外露;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它相对稳定、深藏在事物内部,没有离开本质的现象,也没有离开现象的本质。(3分)
事物的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事物的本质要通过各种现象的总和才能完整地表现出来。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也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地表现着事物的本质。认为它们无本质而言,就割裂了现象与本质的辨证联系。(2分)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二、重点难点复习:
1、该知识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核心部分,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可能以论述题或辨析题形式出现。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及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对立的。特别要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测试一、单选题:
1、“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了:
A、实践使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二、多选题:
1、科学家对1994年夏天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到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辨析法的观点是: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三、辨析题:
1、(1997年理科第23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等同的。
习题分析一、单选题:
1、正确答案是B。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也只有依赖于实践才能发展。实践作为沟通主客体的桥梁,又使认识发展的可能不断地转化为现实。
二、多选题:
ACDE,ACE
1、正确答案是ACDE。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场来分析事例。该题中反映的意思是较为浅显,也不会太难懂,A、C、D、E项都属于事例的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
2、正确的答案是A、C、E。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列宁曾说过:“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因此A项正确;B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内容;C项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合乎题意的;E项也是正确的。
三、辨析题:
1、解析: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人的主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和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解析: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与主观和客观是有联系的,但不是一回事。
(2)主观和客观通常是哲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上使用的,他们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精神与物质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则是指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实践活动的人,包括个人、社会集体和整个人类。主体的意识带有主观性,但主体自身并不就是主观。
(4)认识客体是指与主体对立的、主体活动所指向的东西,即进入主体活动范围,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因此,客体不等于客观。客观世界的事物也只有当成主体实践活动对象的时候,才能成为认识的客体。
第五节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重点难点复习:
1、两种否定观的对立
注意:辨证的否定特别强调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与旧事物一刀两断,是扬弃。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特点
注意:掌握这条规律要正确理解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第二,发展的上升性、前进性,这是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循环。
第三,事物发展呈现周期性,特别要注意出发点的确定,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并不是人为加在客观事物上的。
第四,重复性,但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简单的循环。
否定之否定规律测试一、单选题:
1、事物内部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否定方面是指:
A、保持现存事物存在的方面
B、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方面
C、事物中的消极方面
D、事物中居主导地位的方面
2、事物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
C、运动和静止的辨证统一
D、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二、多选题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
A、对原来经济体制的全盘否定
B、同原来经济体制“一刀两断”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
D、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扬弃”
E、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更新
2、新生事物是:
A、新出现的事物
B、形式新奇的事物
C、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事物
D、进步的、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E、有远大前途的事物
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A、螺旋式上升
B、波浪式前进
C、周而复始
D、无限循环
E、直线前进
4、“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A、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B、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的原理
C、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抗拒的规律
D、肯定和否定相互转化的原理
E、事物发展过程中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三、辨析题:
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指的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否定之否定规律试题分析一、单选题
BD
二、多选题
CDE,CDE,AB,ACE
三、辨析题
解析:
(1)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可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表示,即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从内容看,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运动过程。从表现形式上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在事物的矛盾运动过程中,经过三个阶段、二次否定,表现为一个周期。
(3)事物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两次否定都是辨证否定,是扬弃,每一次否定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4)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不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复性也不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新东西的形成。
第六节辨证的唯物论---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极其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社会的物质性。
二、重点难点提示:
1、列宁的物质定义极其意义;不要把物质归结为物体、实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极其重要意义。正确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形而上学、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特点可出多项选择题,因而,应该全面掌握它的观点。
2、掌握世界统一性原理,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理论上,坚持物质为唯一本原,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区别开来;坚持用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客观实在作为世界统一的基础,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自然界与社会的物质性归根到底是其客观实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明确世界的统一性的涵义,不要把这个问题等同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只不过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一种回答。
实践上: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要重点把握物质、运动、发展极其客观规律等范畴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多样性测试一、单选题
1、(1994年理科第一题)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1995年文科第一题)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二、多选题
1、哲学的物质范畴是: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
B、科学发展一定程度所认识到的某一层次的物质形态
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D、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普遍的科学概念
E、从实际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无关的抽象概念
2、世界的统一性原理
A、一元论承认
B、二元论承认
C、唯物主义承认
D、唯心主义承认
E、辩证唯物主义承认三、辨析题
1、(1995年文科第27题)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评述以下论断:
,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作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
2、(1995年理科第26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答案解析一、单选题:
A、C
1,列宁在定义唯物主义物质范畴时就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如果熟悉这段原话,很容易选定答案A。 另外要指出的是,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辩证唯物主义对二者的定义,都是从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的。
2、答本题时,要着重看清“彻底的唯物主义”与“一元论”这两个关键词。一元论有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两种形态,他们都反对二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因而A、D项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B项是一般唯物主义一元论(包括朴素唯物主义一元论、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一元论极其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共同要求。考生错选B可能是对唯物主义的表现形态及“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内涵缺乏深入的认识。
二、多选题
CD、ACDE
1、正确答案是C、D。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哲学中的物质的概念,即标志客观事物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制、摄影和反映,是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来的。显然只有C、D才合题意。
2、本题在于考查世界的本原问题极其不同观点。本题正确答案是A、C、D、E。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就是指承认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意识。本题的关键在于知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意识。
三、辨析题
1、解析: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分)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在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的自觉能动性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3分)
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客观规律只是在总体上、长远趋势上决定历史进程,规定人的活动的大致范围和可能性;而历史活动的具体内容,把可能变为现实,则取决于活动着的人的选择。这种选择不是主观任意的。它只能在客观规律所提供的可能性范围内进行,并与主体历史形成的素质密切相关。(4分)
当今时代正处于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是走历史必由之路,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选择。循此前进,是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4分)
2、解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辨证运动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3分)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6分)
十多年来,经过从农村到城市的各个领域的改革开放和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3分)
第七节 唯物的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
课程辅导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内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两点论,重点论,矛盾分析方法,对立统一规律
二、重点难点辅导: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注意:第一,这是比较综合的问题,既要谈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又要讲内外因问题,如果出题只问其中一部分,那么回答所问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对于事物发展的动力问题,考生容易记住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立统一,但往往忽视二者的辨证统一、相互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运动这关键的一层含义。
2、矛盾问题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3、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第二,内外因辨证关系中不要以为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并不等于内因决定外因。
测试习题一、单选题
1、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唐诗蕴涵的哲学原理: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二、多选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D、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表现为: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三、辨析题
1、在实际工作中,只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解决它就能把事情办好。
四、论述题
(1994年文科第27题)试述毛泽东在《矛盾论》中阐明的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中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试题分析一、单选题
CC
1、解析:
正确答案是C。C项反映了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的一个方面,矛盾双方互相吸收对方的优点来发展自己。
2、正确答案是C。本句话的意思是通过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春来形成新旧事物的对比,来说明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二、多选题
BDE,BD,ABD
1、正确答案是B、D、E。在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因为:(1)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2)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它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正确答案是B、D。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这就决定了解决特殊矛盾和方式必须是不同的,B项中的对症下药和量体裁衣,D项中的因时、因地制宜正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而其他三项则不是。
3、正确答案是A、B、D三项,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对全面的统一和斗争,也就是说,事物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的斗争,也离不开全面的统一,统一和斗争都对事物发展起作用,A项是正确的,发展是对全面的统一;B项是对矛盾的统一性如何使事物发展的一种具体解释,也就是通过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使各自获得发展;D项说规定事物发展的趋势,所谓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般来说有二,一是对立双方同归于尽,二是事物矛盾的一方向对立的另一方转化。这二者都与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分不开,所以,该项也是正确的。因此,A、B、D是正确的
三、辨析题
1、解析:
唯物辨证论认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的好与坏,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抓中心工作,同时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作好其他工作。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抓住中心,抓住关键,集中力量抓好中心工作,这是对的,但是,抓住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才能把事情办好。认为只抓主要矛盾就能把事情办好是不对的。
四、论述题
1、解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贯穿全部学说的主线。(2分)
矛盾的普遍性揭示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揭示每一事物和过程的特点,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
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统一,既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辩证法,又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矗(2分)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又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深刻体现了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在新的高度上的结合,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对矛盾精髓学说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胜利前进的指针。(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