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2005~ 2006学年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构造地质学 班 级:220401-2、2204-5班 教 研 室:构造地质学教研室 任课教师:刘 志 宏 地球科学学院制 授课题目 绪 论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 了解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初步了解构造地质学现象、问题和研究意义; (3) 了解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讲授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学时 安排和考核方式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难点:构造地质学问题和研究意义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毛玉元,刘援朝,徐亮.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趋势.1998,增刊,99-104 5. 马杏垣.中国构造地质学的回顾与展望.地质论评,1995,41(5):483- 485 6. 吴淦国,张达,陈柏林,等.构造地质学的现状与进展.地质论评,2001, 47(4):446-447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绪论 一、地质构造现象与构造地质学问题 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研究范围和尺度 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 反演法 2. 正演法 四、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1 五、构造地质学课程简介 1.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特点 2. 构造地质学的课程结构 3. 构造地质学的教学方法 4. 构造地质学的学习方法 5.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总体要求 6.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考核方式 7.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学时分配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什么是地质构造?列举一些你所见过的地质构造现象! (2)为什么要学习《构造地质学》? (3)怎样学习《构造地质学》? (4)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虽然构造地质学课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他们在地球科学概论中已经接触到 少量的构造内容,所以必须强调过去学过的知识是不完整、不系统的,在学习中必须认 真刻苦,绝不可以成为“半瓶醋”。 (2)强调听课时应该聚精会神思考问题,不能只听、只看、不想。 (3)强调课后学生必须结合老师的讲稿看书复习。 2 授课题目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 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地质体产状的表示方法; (2)掌握水平、倾斜、直立岩层及其出露特点; (3)掌握不整合的特点及其识别; (4)了解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和构造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地质体产状的表示方法;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V”字形法则;不整 合的识别及研究难点: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V”字形法则;不整合的形成 过程和构造意义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一章 地质体的产状及接触关系 第一节 地质体及地质体的产状 一、地质体的概念 二、地质体的类型 三、地质体的产状 1. 面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2. 线状构造的产状及表示方法 第二节 层状地质体的产状及露头界线 一、水平岩层及其出露特点 二、倾斜岩层及其出露特点—“V”字形法则 1. 2. 3. 相反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反时,岩层 的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但是岩层界线 弯曲的曲率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曲率要小。 相同相反: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并且岩 层的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的露头界线与地形 等高线呈相反方向弯曲。 相同相同:当岩层的倾向与地面的坡向相同,并且岩 层的倾角小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相同,岩层界线弯曲的曲率大于地形等高 线的弯曲曲率。 3 三、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 四、倾斜岩层的厚度与埋深 五、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 第三节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接触关系 二、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1. 2. 3. 1. 2. 3. 4. 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一致; 不整合面露头界线与地层界线平行;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上升、沉 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 上覆岩层底部层位覆盖在下伏岩层的不同层位; 上下两套地层经历了不同的演化历史。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下降、沉积→褶皱等变 形(或变质、岩浆侵入)隆升、沉积间断—遭受 剥蚀→下降、再沉积。 四、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五、不整合的研究意义 六、不整合的研究内容 1. 不整合的确定 2. 形成时代 3. 类型及其空间变化 七、确定不整合的标志 八、不整合形成实时间的厘定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的表示方法。 (2)说明水平岩层、倾斜岩层(“V”字型法则)和直立岩层的露头形态特点。 (3)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受那些因素影响? (4)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和地质意义。 (5)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 (6)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在“V”字型法则的讲授过程中,应该尽量多地采用立体图件,帮助学生建立起空 间概念和空间感; (2)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 (3)在讲授不整合形成过程时,采用将今论古的比较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在解释和说明面状构造和线状构造产状时,必须用立体图示和实物展示的方法,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4 授课题目 第二章 原生构造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 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沉积岩、侵入岩、喷出岩原生构造的地质特征 (2)掌握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侵入岩、火山岩的原生构造 难点:沉积岩层和喷出岩层顶底面的识别及其应用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二章 原生构造 第一节 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一、层理构造与层面构造 1. 沉积岩层 2. 层面(顶面、底面) 3. 层理 4. 层理的形态分类:平行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波 状层理。 5. 层理的识别标志:岩石的成分的变化、结构变化、颜 色的变化和层理的层面构造。 二、利用原生沉积构造鉴定岩层的顶、底面 1. 斜层理 2. 递变层理 3. 波痕 4. 岩层暴露标志:泥裂、雨痕 5. 冲刷面 6. 生物化石 第二节 岩浆岩的原生构造 一、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 1. 原生流动构造 2. 原生破裂构造 5 二、喷出岩的原生构造 1. 原生流动构造 2. 原生破裂构造 三、火山岩岩层顶面和底面的确定 1. 气孔和杏仁构造 2. 熔岩玻璃和熔岩渣 3. 烘烤—褪色和变质 4. 氧化壳和还原边 5. 火山碎屑岩的粒序结构(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 6. 喷发间歇阶段形成的风化壳的存在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层理的概念、类型及识别标志。 (2)如何利用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顶底面? (3)如何利用喷出岩的原生构造判定岩层的新老顺序? (4)侵入岩体的原生构造有几种主要类型?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用现代沉积物中发育的原生构造,说明沉积地层中的原生构造特点效果非常好。 (2)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原生构造确定地层层序,并理解其构造地质意义。 (3)今后应该继续注意收集更多的原生构造图片,将其应用于构造地质学教学之中, 教学效果会更好。 6 授课题目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 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应力、应变分析的相关概念; (2)掌握单轴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 (3)掌握应变椭球体及其地质意义; (4)了解岩石变形各阶段的特点; (5)初步掌握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岩石的破裂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应力、应变分析的相关概念;单轴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 物理意义;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岩石的破裂理论。难点:单轴和双轴 应力状态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物理意义;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是如何 影响岩石的力学行为;岩石的破裂理论。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特纳 F J,韦斯L E.变质构造岩的构造分析.周全城等译.北京:地质出版 社,1978 5.兰姆赛J G,胡伯M I.现代构造地质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刘瑞珣, 常志忠,张荣昌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6.兰姆赛J G,胡伯M I.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徐树桐译.北京:地 质出版社,1991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三章 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 应力与应力状态 一、力 二、外力和内力 三、应力 四、应力状态 五、主应力 第二节 应力分析简介 一、二维应力分析—单轴应力状态的特点 1. 应力分析的概念 2. 单轴应力状态 3. 单轴应力莫尔(Mohr)圆 4. 单轴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二、二维应力分析—双轴应力状态的特点 1. 2. 3. 双轴应力状态 双轴应力莫尔(Mohr)圆 双轴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2学 时; 第三节、第四节中的第一 部分讲授2学时; 第四节中的第二部分、第 五节讲授2学时; 7 第三节 有关应变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线应变 1. 伸长度 2. 长度比 3. 平方长度比 4. 泊松比 二、剪应变 三、体积应变 四、应变椭球体 1. 应变主轴 2. 应变主平面 3. 应变椭园 4. 平面应变 5. 应变椭球的意义 五、旋转应变与非旋转应变 六、纯剪与单剪应变 七、均匀应变和非均匀应变 八、无限小应变、有限应变、增量应变和全量应变 九、递进变形第四节 岩石的力学性质与岩石的破裂 一、岩石的变形阶段 1. 弹性变形阶段 2. 塑性变形阶段 3. 应变硬化阶段 4. 强度极限与破裂变形阶段 5. 常见岩石类型的强度极限 二、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 1. 围压 2. 温度 3. 孔隙流体压力 4. 时间 5. 外力作用方式 6. 快速施力与缓慢施力 7. 重复施力 8 第五节 岩石的破坏 一、岩石破裂的两种主要方式:张裂和剪裂 二、岩石破裂理论: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 1. 共轭剪切破裂面 2. 剪裂角和共轭剪裂角 3. 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 三、岩石破裂理论:莫尔破坏准则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基本概念:应力、合应力、正应力、剪应力、静岩压力、差应力、主应力、应力 椭球与应力椭圆、应变、线应变、剪应变、体积应变、应变椭球体、应变主轴(应变主 方向)、应变主平面、应变椭圆、平面应变、非旋转应变、纯剪与单剪应变、均匀应变 和非均匀应变、有限应变、无限小应变、递进变形。 (2)物体内部假想的面是任意方向的吗? (3)什么是剪应力互等定律? (4)单轴应力状态的概念 (5)单轴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 (6)双轴应力状态的概念 (7)双轴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 (8)应变椭球体中的主应变面(XY,YZ, XZ面)与主应力有什么关系? (9)岩石变形的阶段与影响岩石力学行为的主要因素 (10)张裂和剪裂 (11)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与莫尔破坏准则 作业: (1)进行双轴应力状态分析,并说明莫尔圆的物理意义。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应力分析、应变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授课时必须强调其重要性。 (2)这一部分讲授的概念很多,有些概念也比较抽象,要求学生课堂认真听讲、课后 认真复习。 (3)单轴、双轴莫尔圆方程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要求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另外强 调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应该建立在准确绘图的基础上。 (4)引导学生注意库仑-纳维叶破坏准则与莫尔破坏准则的适用条件。 9 授课题目 第四章 褶皱与褶皱作用 授课学时8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褶皱要素、褶皱分类、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及形成机制; (2)初步掌握叠加褶皱的类型及识别标志。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褶皱要素;理卡德褶皱分类;纵弯褶皱作用和横弯褶皱作用。 难点:理卡德褶皱分类;纵弯褶皱作用;叠加褶皱的识别标志。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兰姆赛J G.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5 5.卡扎夫 H,等.变质杂岩的变形和叠加褶皱.刘智星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四章 褶皱与褶皱作用 第一节 褶皱的基本类型和褶皱要素 一、褶皱的基本类型 二、褶皱要素 三、褶皱的产状 四、褶皱系 五、褶皱的波长、波幅 第二节 褶皱的形态描述 一、铅直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二、横截面上褶皱的形态 三、纵剖面上褶皱的形态 四、转折端形态 五、褶皱平面轮廓 六、褶皱岩层内部关系 七、褶皱在剖面上的组合型式 第三节 褶皱的分类 一、褶皱位态(产状)分类 1. 褶皱位态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2. 褶皱各类型的特征 3. 褶皱位态分类的意义 二、褶皱横截面的几何类型 1. 等倾角线的概念 2. 等倾角线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3.褶皱各类型的特征 4.等倾角线分类的意义 三、同沉积褶皱 四、膝折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2学 时; 第三节讲授2学时; 第四节、第五节中的一、 二讲授2学时; 第五节中的三~八讲授2 学时; 10 第四节 叠加褶皱 一、叠加褶皱的基本类型 二、识别叠加褶皱的标志 第五节 褶皱作用 一、 影响褶皱作用的因素 二、 纵弯褶皱作用 1.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主波长理论 2. 多层纵弯褶皱作用 3. 单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4. 多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5. 弯滑褶皱作用与弯流褶皱作用的区别 三、 横弯褶皱作用与沉积褶皱 1. 横弯褶皱作用的概念 2. 横弯褶皱作用的特点 四、 剪切褶皱作用 五、 柔流褶皱作用 六、 压扁作用 七、 膝折与膝折作用 八、 底辟作用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简述褶皱的基本要素。 (2)褶皱的描述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 (3)理卡德褶皱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将褶皱划分为哪几种类型?有何特点和意义?(要 求绘制三角网、类型标定和赤平投影图)。 (4)等倾角线的概念及画法。 (5)简述Ramsay提出的基于等倾角线的褶皱分类方案及其意义。 (6)简述叠加褶皱的类型及其特征。 (7)接触应变带的概念。 (8)褶皱岩层的厚度、岩层粘度与褶皱波长关系。 (9)纵弯褶皱作用的基本特点,弯滑与弯流的异同。 (10)单层纵弯褶皱作用和多层纵弯褶皱作用的特征及其伴生构造。 (11)说明横弯褶皱作用、剪切褶皱作用的形成机制。 (12)剪切褶皱作用的主要变形特征,形成剪切褶皱需要什么条件?为什么自然界较少 见到剪切褶皱? (13)压扁作用及其在不同褶皱阶段的表现特征。 (14)膝折的类型及形成条件。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本章是构造地质学课程中最重要的一章之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很多, 学生理解也相对困难,所以采用大量的形象化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褶皱位态分类(理卡德褶皱分类)是本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每一类褶皱的 空间位态及其在吴氏网中的表示方法,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很难的,讲授中必须用 形象化教学和引导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强调学生在 课后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对课堂上教授的内容进行复习和理解。 11 授课题目 第五章 节理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 (2)掌握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和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共轭节理的鉴别方 法;节理的研究意义。 难点: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节理期次的划分。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马托埃 M.地壳变形.孙坦,张道安译.地质出版社,1984 5.强祖基,王洪涛.活动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五章 节理 1. 节理的概念 2. 节理的研究意义 第一节 节理的分类 一、节理与岩层产状关系的分类 二、节理与褶皱轴关系的分类 三、根据节理力学性质分类 四、剪节理、张节理的特点 第二节 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一、张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二、剪节理与主应力的关系 1. 单剪状态 2. 纯剪状态 三、节理力学性质的转化 12 第三节 节理组和节理系 一、节理组和节理系的概念 二、共轭节理的鉴别方法 第四节 节理的分期 一、节理与节理组的交切关系 二、各期节理的配套关系 三、结合地质背景 第五节 关于张节理的最大深度 一、在地壳深处张节理产生的原因 二、孔隙液压可以增大张节理的产生深度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基本概念:节理、张节理、剪节理、节理组、节理系 (2)怎样利用节理判断局部主应力状态? (3)能否利用主断裂旁侧的张节理和剪节理判断断裂的运动方式? (4)说明共轭节理的鉴别标志。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在讲授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区别时,要特别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鉴别张节理和剪 节理,主要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2)在授课时不仅讲解节理的概念和节理分类、张节理与剪节理的鉴别方法、共轭节 理的鉴别方法等基本理论和方法,还要强调研究节理的意义,应用节理的基本理论如何 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哪些问题。 13 授课题目 第六章 断层与断层作用 授课学时1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断层和断层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了解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构造特征、成因机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断层和断层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 走滑构造的构造特征。 难点:断层的识别及位移方向的确定;断层效应和断层作用的时间性;逆冲推覆 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成因机制。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马托埃 M.地壳变形.孙坦,张道安译.地质出版社,1984 5.强祖基,王洪涛.活动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6.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岩石圈地质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1—187 7.车自成,刘良,罗金海编著.中国及其邻区区域大地构造学.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2,1—519 8.何登发,吕修祥,林永汉,董大忠.前陆盆地分析.第1版.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996,1-212 9.兰姆赛J G.岩石的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单文琅,等译.1985,北京:地质 出版社 10.卢华复,贾承造等.库车—柯坪再生前陆冲断带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171 11.伍德华特 N B,博耶 S E,萨普 J.平衡地质剖面.贾维民,杜秀霞译.中 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170 12.朱志澄.逆冲推覆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13.庄培仁,常志忠.断裂构造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 14.马杏垣,索书田,游振东,刘如琦.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与构造解析.北 京:地质出版社,1981,1—256 15.Hills B E,Means W D,Williams P F.构造地质学纲要.刘和甫等译.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六章 断层与断层作用 第一节 断层概论 14 15 一、断层要素 1. 断层面和断层带 2. 断层线 3. 断盘 4. 擦痕 5. 断层位移:相当点、滑距、断距 二、 断层的分类 1. 根据断层与有关构造的几何关系 2.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式 3. 根据断层的成因 4. 根据断层的组合类型 三、 断层的识别及位移方向的确定 1. 断层面:磨擦镜面、擦痕、阶步 2. 构造岩;断层角砾岩、碎裂岩、超碎裂岩、断层泥、假玄 武玻璃 3. 派生构造 4. 构造线或地质体的不连续性 5. 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6. 小型岩体、矿化和热液蚀变成带分布 7. 同一岩层岩相和厚度的急剧变化 8. 地形与地貌 四、 断层效应 1. 断层效应的概念 2. 断层效应的决定因素 3. 断层效应实例 五、 断层作用的时间性 1. 断层形成时间的确定 2. 同沉积断层(生长断层) 3. 多次活动断层 4. 现代活动断层 第二节 断层作用 一、 断裂的发生与断层的形成 1. 脉冲式(粘滑) 2. 连续蠕滑 二、 断层形成的应力状态 1. 断层形成的Anderson模式 2. 断层形成的Hafner模式 第一节中的一~三讲授2 学时; 第一节中的四~五讲授2 学时; 第二节讲授2学时; 第三节讲授2学时; 第四节讲授2学时; 第五节讲授2学时; 第三节 逆冲推覆构造 一、基本特征 二、基本构造类型 三、组合型式 四、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 五、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 六、逆冲断层与褶皱 七、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 1. 侧向水平挤压 2. 重力滑动 3. 重力扩展 4. 孔隙液压效应 第四节 伸展构造 一、大陆伸展的构造形式 1. 地垒—地堑 2. 裂谷 3. 拆离断层 4. 生长正断层(同沉积正断层) 二、变质核杂岩 1. 变质核杂岩的概念 2. 变质核杂岩的特点 三、大陆伸展模式 1. 纯剪模式 2. 单剪模式 3. 分层剪切模式 第五节 走向滑动断层 一、走向滑动断层主要特征 二、走向滑动断层的构造型式 1. 花状构造 2. 走滑断层的重叠与间隔 3. 主断层面弯曲与走滑双重构造 4. 拉分盆地 5. 走滑断层伴生的褶皱 三、剪切作用与剪切破裂 四、关于转换断层问题 五、走滑断层的形成 16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断层要素主要有哪些? (2)根据成因,可以将断层划分为哪几类? (3)碎裂岩系列的构造岩的类型及特征? (4)如何区别正阶步和反阶步? (5)绘图说明派生构造与断层的关系。 (6)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断层的存在? (7)断层效应。 (8)怎样确定断层的形成时间? (9)简述Anderson断层应力模型。 (10)现代活动断层的判别标志。 (11)逆冲推覆构造、断坡与断坪、飞来峰与构造窗、断层转折褶皱(断弯褶皱)、断 层传播褶皱(断展褶皱)、断滑褶皱(滑脱褶皱)、突发构造、构造三角带、双重构造 (12)绘图说明褶皱与断层的关系。 (13)绘图说明逆冲断层的扩展方式。 (14)逆冲推覆构造的分带及特征。 (15)简要说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机制。 (16)地垒与地堑、半地堑。 (17)拆离断层及特征。 (18)裂谷的基本特征。 (19)变质核杂岩的主要特征。 (20)绘图说明大陆伸展的简单剪切模式和纯剪切模式。 (21)伸展作用的动力学模式。 (22)正花状构造、负花状构造。 (23)拉分盆地的特征。 (24)走滑断层的特征。 (25)绘图说明走滑断层所伴生的破裂构造。 (26)绘图说明走滑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断层与断层作用是构造地质学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最多、最难掌握的一章,所以在 讲授时必须突出重点、把握难点。 (2)断层的断距、断层效应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除了让学生有相应的地质图件予 以解释之外,还必须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空间感,将地质体在平面上的构造样式和三维 空间上的立体形态联系在一起,这需要很长的学习历程。 (3)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研究是构造地质学领域近20年来发展 最快、进展最为明显的部分,其中很多新理论、新进展对经典构造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新 的挑战和冲击,在讲授时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给学生推荐相应的参考文献,让他们更 多地了解相关的研究进展,以拓宽视野。 17 授课题目 第七章 岩浆侵入体构造研究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岩浆侵入体构造的特征、侵入体的侵位作用类型及特征; (2)掌握Anderson锥状岩席、环状岩墙模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Anderson锥状岩席、环状岩墙模式;侵入体的侵位作用类型及特征。 难点:Anderson锥状岩席、环状岩墙模式。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四章 岩浆侵入体构造研究 第一节 深成侵入体的基本类型 一、整合岩体 二、不整合岩体 三、岩墙群构造 1. 平行岩墙群、放射状岩墙群 2. 锥状岩席与环状岩墙形成的Anderson模式 第二节 岩浆岩侵入体的内部构造 一、原生流动构造 二、塑性变形构造 三、岩浆侵入的流变学与岩石组构 第三节 侵入体的侵位作用 一、岩体侵位作用的概念 二、主动侵位作用:岩浆是以本身巨大的能量开辟占据空间。 1. 隆起作用: 2. 底辟作用 3. 热气球膨胀作用 18 三、被动侵位作用—岩浆是沿先存断裂或构造缺陷,或是在区 域性伸展作用下被动式侵位的。 1. 顶蚀作用 2. 地下火口沉陷作用 3. 岩墙扩展作用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Anderson锥状岩席、环状岩墙模式。 (2)Hutton (1988) 将侵入体的侵位作用归纳为哪几类?说明其地质特征。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锥状岩席与环状岩墙形成的Anderson模式是岩浆岩侵入体构造中较难掌握的部分, 在讲授时有必要引入岩石变形的力学基础的知识,这样可以加快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注意应用实例讲授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区别原生流动构造和塑性变形构造,说明 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3)近几年,有关侵入体的侵位作用的新成果较多,建议学生查阅相关文献。 19 授课题目 第八章 变质岩区构造分析 授课学时6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 课 型讲授(√)、实验( ) 教学目的 (1)掌握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 (2)初步掌握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和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叶理与线理的基本类型及特征; 构造置换的概念及过程;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和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特 征;Sibson断层双层结构模式。 难点: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Sibson断层双层结构模式。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Hills B E,Means W D,Williams P F.构造地质学纲要.刘和甫等译.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5. 蔡学林,傅昭仁.变质岩区构造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6. 胡玲.显微构造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7. 卡扎夫 H,等.变质杂岩的变形和叠加褶皱.刘智星译.北京:地质出版社 1981 8. 兰姆赛J G,胡伯M I.现代构造地质方法(第一卷)—应变分析.刘瑞旬, 常志忠,张荣昌译.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9. 兰姆赛J G,胡伯M I.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第二卷).徐树桐译.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1,2003,1—171 10. 马杏垣,索书田,游振东,刘如琦.嵩山构造变形-重力构造与构造解析.北 京:地质出版社,1981,1—256 11. 尼克拉斯,泊利埃 J P.变质岩的晶质塑性和固态流变.林传勇,史兰斌译.北 京:科学出版社,1985 12. 单文琅,宋鸿林,傅照仁,任建业.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159 13. 特纳 F J,韦斯L E.变质构造岩的构造分析.周全城等译.北京:地质出 版社,1978 14. 许志琴.地壳变形与显微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15. 许志琴.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工作方法—构造基本问题.北京:地震出 版社,1986 16. 岳石,马瑞.实验岩石变形与构造成岩成矿.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17. 郑亚东、常志忠.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及韧性剪切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 20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第八章 变质岩区构造分析 第一节 变质岩区构造的基本特征 一、构造样式与变形时代 1.太古代克拉通构造区 2.元古代以来的线性构造带(造山带) 二、变质构造与构造层次 三、变质岩中的新生构造 四、多期变形构造叠加 五、变形作用与变质作用关系 1. 变形作用对变质作用的影响 2. 变质作用对岩石变形特征的影响 3. 变质和变形的时空演化 第二节 变质岩区的层状构造 一、层状构造的类型 1. 变余层理 2. 置换条带 3. 分异条带 4. 复合条带 二、变余层理与变质构造成因条带的鉴别 第三节 岩石的线状与面状构造 一、尺度与透入性问题 二、叶理的类型及特征 三、叶理的形成机制 四、叶理的应变意义 五、线理的类型及特征 六、线理与运动轴的关系 七、矿物拉伸线理的观察 第四节 构造置换问题 一、构造置换的概念 二、层理的置换过程 三、构造置换的形式 四、构造置换的识别 第五节 韧性剪切带 一、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二、韧性剪切带的构造岩 三、韧性剪切带中的构造 四、韧性剪切带的应变分析与位移确定 第一节、第二节讲授2学 时; 第三节、第四节讲授2学 时; 第五节讲授2学时; 21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思考题: (1)基本概念:残余构造、变余层理、置换条带、分异条带、S—C组构、韧性剪切带、 鞘褶皱、叶理、线理、构造置换、 (2)变质岩中层状构造的类型。 (3)太古代与元古代之后的构造样式有何不同? (4)变余层理与变质构造成因条带有何不同? (5)叶理的类型及特征。 (6)线理的类型及特征。 (7)劈理和节理的主要区别。 (8)叶理的应变意义。 (9)绘图说明面状构造的置换过程。 (10)糜棱岩的基本特征。 (11)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12)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指向标志有哪些? (13)Sibson断层双层结构模式。 (14)韧性剪切带的研究意义。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变质岩区构造研究是自20世纪开始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尽量 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简单介绍研究的新进展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和糜棱岩的组构特征的讲授,用大量的图件、图片加以解 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强调更深入的了解需要同学们自己查阅相关的资料或者在今 后继续学习构造地质学学科的其它课程。 (3)韧性剪切带构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在讲授中除了 强调如何利用不同尺度的构造确定韧性剪切带的运动学指向外,还要强调其在变质岩构 造研究的意义。 22 授课题目 实习一、二 极射赤平投影的原理 与基本操作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投影球、吴氏网等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了解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3.掌握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吴氏网上能够准确地读出构造要素的有 关数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方法。 难点: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 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 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 1. 极射赤平投影的概念 2. 极射赤平投影的要素 3. 极射赤平投影的特点 4. 极射赤平投影的步骤 二、平面的投影 1. 大圆的投影(即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2. 小圆的投影(即不通过球心的平面的投影) 3. 注意的事项 三、直线的投影 四、吴氏网 1. 基圆 2. 径向大圆弧 3. 纬向小圆弧 23 五、吴氏网的使用方法 1. 面的投影 2. 线的投影 3. 已知一个面的产状,求该面的法线 4. 已知两个面的产状,求这两个面的夹角 5. 已知一个面上直线的侧伏,求该直线的倾伏 6. 求包含两条已知直线的平面产状 7. 求两条已知直线的夹角 8. 求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的夹角 9. 求两条已知直线的平分线产状 10. 已知两个面的产状,求这两个面的平分面产状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1)一岩层的产状为N40E,60SE,求在东西直立面上的视倾斜。 (2)一岩墙的产状为N30E,45SE与一产状为N45W,40NE的岩层相交,求(1)交线的 倾伏;(2)岩墙在岩层上的侧伏角;(3)岩层在岩墙上的侧伏角。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相对较难,对初学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理解极射赤平投 影的两个步骤和投影方法,用投影球辅助教学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方法,应该是充分理解极射赤平投影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首先依据立体几何学所学过的面、线在空间的位态及其几何关系的综合分析,然后将地 质体的面、线投影到吴氏网上,最后在吴氏网上经过基本操作完成题目的要求。 (3)在完成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操作之前,必须要经过立体几何学的空间思考,切不 可开始就进行盲目操作。 24 授课题目 实习三 面、线产状要素的正投影解析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正投影模型、三角 板、量角器等 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了解正投影的概念; 2.学会用正投影的方法确定构造面、线产状的方法; 3.通过正投影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三维空间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投影的概念、用正投影的方法确定构造面、线产状的方法。 难点:用正投影的方法确定构造面、线产状的方法。 教材与参考资料 1. 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 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正投影的概念 1.概念:正投影是一种在一个平面上表示规则几何形体(如一个 倾斜面、一条倾斜线)的方法。 2.方法:将几何体的直立面通过旋转展平到一个水平面的投影面 上。 3.特点:不会歪曲几何形体的大小,定量地测定距离和角距关系 (赤平投影法仅单纯解决角距关系)。 二、正投影方法的应用实例 1. 已知一个构造面的两个视倾斜分别是15,N55E和30,S30E, 求构造面的产状。 2. 已知构造面的产状为N60W,30SW,求在S75W方向上的视倾角。 3. 已知构造面的产状为N90E,50N,其上构造线的倾伏向为N45W, 求构造线的侧伏和倾伏角。 4. 已知两个构造面的产状分别为N21W,50NE、N48E,30NW,求 上述两个构造面交线的产状。 25 三、课堂练习 1.已知构造面的产状为N70W,40NW,用正投影方法求在N50E 方向上的视倾角。 2.已知构造面的产状为N60E,40SE,该面上一组构造线产状为 18,N84E,用正投影方法求构造线的侧伏。 3.已知断层面的视倾斜为30,N60E;10,N50W,用正投影方 法求断层面的产状。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1.已知岩层产状为N42W,30NE,有一产状为N15E,40SE的岩脉与之相交,试用正 投影方法求: (1)岩层与岩脉交线的倾伏。 (2)岩层在岩脉上的侧伏。 (3)岩脉在岩层上的侧伏。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正投影的原理与方法并不难,只要有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础是比较容易掌握 的,但是要把空间上的面和线表示在平面上就需要很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解决这一问题 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模具予以讲授。 (2)通过正投影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效果很好,但是要强调课 后的大量练习,否则会导致只会看、不会做的结果。 26 授课题目 实习四 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质图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三角板、量角器等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掌握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 2.学会在地质图上求倾斜岩层的产状; 3.学会编制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编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难点:编制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地质图的概念 地质图是采用规定的符号、线条、花纹或色谱表示各种地质 体(地层、岩石、构造、矿床),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尺投影在平面 (地形)图上的一种图件。 一幅正规的地质图包括图名、比例尺、图幅编号、经纬度、 图例、剖面图、编写单位、日期等。 二、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 (一)图框外 1. 图名 2. 比例尺 3. 图例 4. 图幅编号及经纬度 5. 剖面图 (二)图框内 1. 水系的分布特征 2.各时代地层的分布与地貌的关系 27 3. 水平地层在图幅中的分布特征 4. 倾斜地层在图幅中的分布特征 5.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6. 在地质图上确定倾斜地层的产状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1. 剖面线的选择 2. 按照给出的比例尺准确地绘制地形剖面线 3. 绘制地质界线 4. 图的整饰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1.编制凌河地区A-B地质剖面图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在讲授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方法时,一定要学生掌握分析地质图的 一般程序,这样不至于将必须分析、阅读的部分丢掉。 (2)编制地质剖面图要求按照作图的步骤和程序进行,并且在绘制过程中一定要将剖 面上反映的地质内容与平面上的地质图结合起来思考,这样有助于对地质问题的理解。 28 授课题目 实习五 在地质图上求地层的 厚度和埋深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三角板、量角器等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用三点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埋藏深度; 2.掌握在地形地质图上熟练地求出倾斜岩层产状、厚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地形地质图上熟练地求出倾斜岩层产状、厚度的方法。 难点:在地形地质图上熟练地求出倾斜岩层的厚度。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三点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 1. 前提:有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在一定范围内岩层平直; 研究区没有断层、褶皱干扰;至少知道三点的埋深,且三 点不共线。 2. 原理:(1)在同一倾斜岩层的最高点与最低点的连线上可 以找到一点,其高程与中间点的高程相同,连接二点就可 以得到倾斜岩层的走向线;(2)过最高点或最低点作一走 向线,由于知道两走向线之间的距离和高差,从而就可以 求出倾斜岩层的产状。 3. 实例:例如:A、B、C为同一倾斜岩层上标高460m、360m、 和160m的三个点,求岩层的产状(图略)。 4. 课堂练习:在“松溪地形地质图”上,已知某赤铁矿层为 一产状稳定的倾斜岩层,有三个钻孔各见矿深度为ZK260m; ZK340m;ZK580m,用三点法求倾斜矿层的产状。 二、求地面某一点处倾斜岩层的埋深 1. 前提:有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在一定范围内岩层产状稳 定;研究区没有断层、褶皱干扰。 2. 实例:如图,已知矿层的产状为90<30,求矿层在B点的埋 深。 29 三、求倾斜岩层的厚度 1. 前提:有一张大比例尺地质图;在一定范围内岩层产状稳 定;研究区没有断层、褶皱干扰。 2. 实例: (1)同一等高线与倾斜岩层的顶、底面相交,求岩层的厚度。 (2)不同高程等高线与倾斜岩层的顶、底面相交,求岩层的 厚度。 3.课堂练习:求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中的C1厚度。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1.《构造地质学》教材中的附图5为一煤田勘探区地形地质图,分析该图并回答下 列问题: (1) 分析Z、Y、P、O、N、M、L的新老顺序和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 (2) M、N之间的粗实线为煤层的露头线,求煤层和不整合面的产状; (3) 从A、B、C三点竖直向下打钻,是否能打到煤层?为什么?如果能打到煤 层需要打多深才能见到煤?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在地形地质图上,用三点法求倾斜岩层的产状、埋藏深度、厚度,是一个立体几 何学原理与正投影方法相结合的问题,这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空间思维和与平面表示方法 相互转换相结合的能力,所以在讲授时应该逐渐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思考,不能只是讲授 方法。 (2)要求学生课后自己阅读相关的知识,练习课堂讲授的内容,训练自己空间感和空 间思维能力 30 授课题目 实习六 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三角板、量角器等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掌握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方法; 2.学会在地质图上认识、分析褶皱的形态组合特征及形成时代 3.掌握编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方法、编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难点:编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分析地形地貌 二、分析地层层序和接触关系 三、分析褶皱的基本特征 1.地层组成情况; 2.褶皱的横剖面; 3.褶皱的纵剖面; 4.平面 四、褶皱形成的应力方式 五、褶皱的形成时期 六、编制褶皱地区剖面图应注意的问题 1. 剖面切过不整合面时,先画不整合面以上的地层和构造; 2. 剖面切过断层时,先画断层; 3. 绘制褶皱时,先从褶皱的核部开始,逐次向翼部进行,并表 示出次级褶皱; 4. 褶皱同一翼的相邻岩层倾角相差较大、并且为整合接触,按 照同一岩层厚度基本相等的原则绘制; 5. 剖面线与地层走向线斜交时,将地层的倾角换算成似倾角; 31 6. 绘制褶皱转折端的形态 (1)轴面直立、近直立褶皱转折端的剖面形态与褶皱在平面上 转折端的形态相似; (2)根据枢纽的倾伏角作纵向切面,求出剖面经过处该褶皱枢纽 的深度。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1.编制“暮云岭地区A—B地质剖面图”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的方法与分析水平、倾斜岩层地区地质图的步骤基本相同,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在分析褶皱特征时一方面应该注意单个褶皱特征的分析,另一方 面还要注意褶皱的组合特征以及褶皱与其它构造的关系等,所以在授课时必须明确强 调。 (2)在绘制褶皱地区地质剖面图时,要特别提醒褶皱转折端的画法,并且要举例示范, 在学生自己操作时,一定给与单独指导。 32 授课题目 实习七 褶皱几何要素赤平投影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等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掌握褶皱几何要素在赤平投影图上的特征和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褶皱几何要素在赤平投影图上的特征和求解方法。 难点:褶皱几何要素在赤平投影图上的求解方法。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褶皱枢纽的赤平投影特征和求解方法 1. 2. 3. β图解法:同一层面可以测量许多不同的产状数据,根据它 们投影的大圆都应该交于同一点,即褶皱的枢纽。 π图解法:一个圆柱状褶皱面的法线位于同一平面上,即π 平面,π平面的赤平投影大圆为p圆,π圆的法线投影点为 褶皱枢纽。 根据褶皱面及其上面擦痕的产状,求褶皱枢纽的产状。 二、褶皱轴面的赤平投影特征和求解方法 1. 已知褶皱枢纽和轴迹,求轴面产状。 2. 对称褶皱的轴面平分褶皱的两翼,褶皱两翼的平分面为褶 皱的轴面。 三、 课堂练习 1. 求下列褶皱枢纽的产状及枢纽在两翼的侧伏角: (1) 两翼产状:50°∠20°和0°∠50° (2) 两翼产状:120°∠80°和20°∠70° 33 2.根据教材244页图50平面地质图上向斜两翼的产状数据,推 断鞍状矿层的倾伏向和倾伏角(即向斜枢纽的产状),并指出钻孔应布置 在地表铁矿层露头的什么方向线上才可能探到地下的铁矿层?沿着AA’ 线上部钻是否适宜?图上地层的产状是:143°∠37°;104°∠30°; 直立;走向104°;157°∠44°。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1.已知褶皱两翼的同一褶皱面的产状分别为:N30°E,80°SE;N70°W,70°NE, 求褶皱枢纽的产状。如果轴面在N30°E,34°NW面上的轴迹侧伏为60°NE,求轴面的 产状。 2.根据教材244页图51所绘岩层产状和水平面上轴迹数据分别求褶皱枢纽和轴面 产状。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β图解法和π图解法是求褶皱枢纽的两种方法,但是π图解法更常用。在讲授π图 解法时一定把立体图件和赤平投影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讲解,注重操作方法的同时,更 要注重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学生真正掌握。 34 授课题目 实习八 编制节理等密图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量 角器等 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掌握编制、分析节理等密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编制节理等密图的方法,根据节理等密图分析节理的产状和应力作用方式。 难点:如何根据节理等密图分析节理的产状和应力作用方式。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编制节理等密图方法 1.投影节理极点图:根据已经给出的节理产状,在吴氏网上投 影节理面的极点,绘制节理极点的投影图。 2.用普洛宁网在极点图上统计极点数:统计时,把节理极点图 盖在普洛宁网上,由左到右,由上到下顺次统计小圆节理极点数, 并把数字写在小圆的中心上。 3.连线:统计后,把数目相等的点连成曲线,与连等高线一样, 即形成节理等值线图。连线时在高、低值间用内插法进行连线。 4.整饰:花纹或着色、图例与说明。 二、分析节理等密图 确定节理的产状和应力作用的方式三、节理等密图的优缺点 1. 优点:该图表现的比较全面,节理的产状和数目、应力的 作用方式和方向都得到反映。 2. 缺点:作图的工作量太大。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根据教材249页表中所给节理产状测量数据,编绘节理极点图和节理等值线图;就 图面特征分析节理的组数、方位;根据一般的岩石破裂规律分析节理形成的应力方位和 各组节理的运动方式。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编制节理等密图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一项工作,所以在学生开始工作之前,就让他们 认识到这一点,告诫学生要用耐心、认真,不要半途而废。 2.让学生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编制完节理等密图只是完成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 工作是要根据节理等密图,分析节理的产状和应力方位、应力作用方式等,并且第二步工作更 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授课题目 实习九 分析断层地区地质图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 量角器等 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学会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的产状、性质及其形成时代; 2.掌握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的方法; 3.掌握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的产状、性质、形成时代、求断距;编制断层地 区地质剖面图 难点:在地形地质图上确定断层断距、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俞鸿年,卢华复.构造地质学原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地形地貌特征 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三、构造特征 1. 褶皱的构造特征 2. 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名称(地名+断层的类型)、位置、 延伸方向、长度、通过的主要地点;断层面的产状;两盘 出露地层及产状;地层重复、缺失及地质界线错开特征; 两盘位移方向,断距大小;断层与其它构造的关系,断层 的形成时代及力学成因。 四、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 1. 铅直断距: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剖面上,断层两盘同一层面 间的铅直距离(hg)。 在地形地质图上,在断层的任意一盘作某一高程的走向 线,把它延伸到另一盘与相同层面出露线相交,此交点的标 高与走向线之间的标高差,即为地层的铅直断距。 2. 水平断距:在垂直于地层走向的剖面上,过断层两盘同一层 面上等高的两点所作走向线之间的距离(hf)。 在地形地质图上,在断层两盘分别画同一层面相同高程 的走向线,两走向线之间的距离为水平断距。 3. 地层断距:同一地质界线被错开后二者之间的垂直距离(ho)。 ho=hg*cosα 或ho=hf*sinα 36 五、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 1. 地形线画好后首先画断层,注意将真倾角换算成假倾角; 2. 绘制不整合面以上的内容; 3. 绘制褶皱时由核部开始,逐次向两翼; 4. 注意断层两侧地层的水平、铅直断距; 5. 求出各种参数:断层面在剖面上的假倾角、褶皱翼部的产 状、不整合面的产状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编制清凉山地区地质剖面图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在地形地质图上求断距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但操作很简单的问题,所以在讲授时 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基本原理的掌握上。 2.在编制断层地区地质剖面图,要特别强调注意在剖面图上断层两侧地层的水平断距 和铅直断距与在地形地质图上求得的断距相一致,另外还要注意被切割向斜转折端的形 态调整与断距的调整应该综合考虑。 37 授课题目 实习十 断层几何要素赤平投影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 量角器等 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掌握断层构造与应力之间的几何关系及赤平投影特征; 2.学习用赤平投影方法求主应力方位、确定断层的性质; 3.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求断层的总滑距。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断层构造与应力之间的几何关系及赤平投影特征;用赤平投影方法求主应 力方位、确定断层的性质。 难点:用赤平投影方法求主应力方位、确定断层的性质。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何绍勋.构造地质学中的赤平投影.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断层和应力的几何关系及赤平投影特征 1. 共轭断层面的交线代表s 2 方位; 2. 共轭断层面间锐角平分线方向为s 1 方位,钝角平分线方向 为s 3 方位; 3. 三对主应力s 1 、s 2 、s 3 互相直交,平面s 1 s 2 为张性面, 平面s 2 s 3 为压性面; 4. 共轭断层两盘的滑线(擦痕)在断层面上,并且垂直于s 2 ; 5. s 1 位于断层面投影大圆的凹侧、与断层面夹角小于45° , 为正断层,反之为逆断层。 二、求断层主应力方位、确定断层的性质。例题1:已知共轭断层 面产状F1为N24W,50SW;F2为N48W,76NE,求断层形成的主应力方位, 确定断层的性质和岩石内摩擦角大小。 例题2:已知断层面产状为N30W,70NW,断层面上擦痕的侧伏为 15°N,为左滑移断层,求断层形成的主应力方位和可能出现的共轭断层 产状(岩石内摩擦角为30°)。 38 例题3:已知某断层面F为N10W,25NW,其旁侧沿着张裂面充填的 石英脉F’为N20W,10NE,求石英脉形时的主应力方位和岩石内摩擦角, 并确定断层的性质。 三、求断层的总滑距 例题1:已知断层走向东西,倾角55°,倾向南,断层两盘矿脉和 岩脉的产状及位移表示在图上,求滑距的大小和方向,确定断层的类型。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根据教材257页图64所示,断层走向东西,倾向南,倾角55°,断层切两个矿脉 (1)N30°W,60°NE;(2)N45°E,45°NW,求断层总滑距及断层面上的侧伏;分析 断层性质;求主应力方位(岩石内摩擦角为30°)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断层构造与应力之间的几何关系是建立在安德森断层几何模型的基础上,所以首先 应该掌握立体空间上断层与应力的位态,其次讲解断层面和应力轴在吴氏网上的投影特 征,特别要强调不同性质断层的投影轴的投影位置与断层面之间的几何关系。 2.用赤平投影方法求主应力方位、确定断层的性质,强调应该注意确定断层面上擦痕 和中间应变轴的位置。 39 授课题目 实习十一 编制和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等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了解构造等高线图的概念; 2.掌握根据钻孔资料编制构造等高线图的方法; 3.学会根据构造等高线图分析构造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据钻孔资料编制构造等高线图的方法、根据构造等高线图分析构造特征 难点:如何根据构造等高线图分析构造特征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构造等高线图的概念 1. 概念:构造等高线图也叫构造等值线图或构造图,它是利用 等高线反映埋藏在地下某一经过构造变形岩石的顶面或底 面起伏特征的一种图件。 2. 特点:能够定量反映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的形态和断层的 分布。 3. 应用领域: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 常要编制的一种图件。 二、构造等高线图的编制方法 1. 换算基准层(地下某一岩层或矿层)的标高。方法是利用每 一个钻孔底面标高减去到基准层的井深。 2. 在准确标有钻孔位置的地形图上标上每个钻孔基准层面的 标高。 3. 分析基准层层面高程的变化规律:找出层面的最高点和最低 点部位,或高程突变位置(往往可能是断层存在的显示), 分析高程的变化趋势,初步确定构造形态类型、褶皱枢纽或 脊线、槽线方位。 4. 联三角网:从估计的脊线开始,向相邻点联线,构成三角网。 联线时尽可能与岩层的走向线呈大角度相交,即在距离最 短、高程变化较大的方向联线,避免联线穿切脊线或槽线。 5. 用插入法求等高线点:用透明方格纸作高程差线网,按照所 定的等高线距,在三角网各边线上用内插法求出等高距点。 40 6.绘制等高线:以平滑曲线联合等高点就得出等高线图。联线 时从最高(或最低)线向外依次完成,注意等高线的形态的变化 及高程的突变,避免遗漏断层。 三、分析构造等高线图 1.构造类型:等高线由中心向外逐渐降低,反映背斜或穹窿;如 果出现等高线的错开或重叠等突变现象,则反映断层或到转褶皱。 2.构造产状特征:等高线的疏、密放映了岩层产转发缓、陡;用 实线、虚线表示基准层被错断或倒转现象。 3.构造的组合:在较大面积的构造等高线图上,可以看出地下构 造的组合特征,褶皱与断层的关系。分析构造与矿产的关系,进 行构造评价、提出钻孔布置方案。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构造地质学教材第261页,利用“凉风垭地区地形图”(附图12)所给的钻孔位置和表 2的数据,(表2中无标高值者可根据钻孔深度和地表标高换算后填入表中和图上该孔位 置上),在凉风垭地区地形图上绘制下侏罗统煤层顶部的构造等高线图,并简要描述构 造图所反映的构造形态。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1.教科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根据钻孔资料编制编制构造等高线图的方法似乎比 较简单,但是应该告诫学生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当研究区的构造变形期 次较多、构造线的方向也较多时,断裂构造如何组合就要求进行大量的构造地质学理论 分析和坚实的构造地质学基础。 2. 根据构造等高线图分析研究区的构造特征,与分析地质图一样,需要遵循着分 析地质图的步骤和方法。 41 授课题目 实习十二 平衡剖面图的编制方法 授课学时2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 量角器等 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1.掌握编制平衡剖面图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利用变形剖面编制平衡剖面图的方法。 3.学会由岩层褶皱和逆冲作用造成的缩短应变量、并确定滑脱面的深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编制平衡剖面图的基本原理、利用变形剖面编制平衡剖面图的方法。 难点:利用变形剖面编制平衡剖面图的方法。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何登发,吕修祥,林永汉,董大忠.前陆盆地分析.第1版.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996,1-212 4.伍德华特 N B,博耶 S E,萨普 J.平衡地质剖面.贾维民,杜秀霞译.中 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170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平衡地质剖面的概念 1. 平衡地质剖面的概念原则上可以理解为:能够将剖面上的变形 构造通过几何原则全部复原的剖面。 2. Dalhstrom (1969)提出两个准则: (1) 对横剖面几何学合理性的一种简单检验方法就是测量岩 层的长度…如果不存在间断,这些岩层的长度必定是一 致的。 (2) 在一个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只可能存在一套特定的构 造…。 二、平衡剖面基本逻辑三、平衡地质剖面的检验原则 四、编制平衡地质剖面的基本原理 1. 剖面线的选择:平行于物质运动方向—逆冲方向,因此垂 直于:(1)主要逆冲断层的走向;(2)主体褶皱的走向;(3) 与逆冲断层的断坡及褶皱相伴的犁式正断层的走向;(4) 断层擦痕的指向;(5)拉伸线理的指向 42 2. 汇集地层资料:(1)如果我们研究用的不是正确的地层厚 度,则剖面虽然是平衡的、可以复原的,但一定是不可以 接受的;(2)当地层厚度被低估时,就需要增加额外的断 片来填充剖面的空间;如果地层被估计过厚时,则必须降 低基底的高度或者修改剖面。(3)地层资料可以来自:地 表测量、文献检索、钻井资料或地震资料。 3. 识别构造特征:绘制在剖面上的构造特征应该是能够在地 表、地震资料及钻井中见得到的。 4. 计算基底深度:对于逆冲席体而言,所谓基底的深度也就 相当于盖层与变质结晶基底之间的界面深度。可以利用地 球物理方法、钻井资料或者利用逆冲席体内的地层柱的地 表厚度计算出来。 5. 制作地质剖面:尽可能综合已经有的地质资料、钻孔资料 和地球物理资料,并使剖面上的构造样式尽可能与野外观 察结果一致。 五、平衡剖面图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1. 利用平衡剖面的几何学原则,把剖面中褶皱的同一标志层 展平,展平的顺序与变形的顺序相反。 2. 利用e=(L 0 -L 1) /L 0 *100%,计算剖面的总缩短应变量。 3. 利用复原剖面岩层的厚度确定该剖面滑脱层的深度。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构造地质学教材第280页,图86表示某一逆冲推覆构造剖面图,其中带点饰岩层 为标志层。假定剖面中各岩层在变形前后无体积损失,且面积和岩层的厚度不变,恢复 该剖面未变形时的面貌。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编制平衡剖面图的基本原理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在分析所要编制平衡剖面图的地质 剖面图时,需要有较扎实的构造地质学理论基础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准确地确 定构造变形序列。在选定编制平衡剖面图方法时,一定要学生注意所用的方法是否满足 已知或假定的地质条件。 43 授课题目 实习十三、十四 综合分析地质图 授课学时4学时 教室设备与教具 计算机和媒体设备、吴氏网、三角板、 量角器等 课 型讲授( )、实验(√) 教学目的 l.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 高学生分析地质图的能力。 2.掌握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 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综合分析地质图的方法;编绘、编写某些地质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 和技能。 难点:综合分析地质图的方法和编写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教材与参考资料 1.李德伦,王恩林,梁一鸿,刘志宏.构造地质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1,1-280 2.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262 3.朱志澄.逆冲推覆构造.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4.单文琅,宋鸿林,傅照仁,任建业.构造变形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1-159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学时分配及备注 一、读图的程序和具体要求 一般的读图程序是:先读框外(图名、比例尺、图例等),后读框内: 先地形,后地层、构造、岩浆岩,最后对全区的构造进行综合分析,恢 复区域地质构造发展简史。 1. 地层方面:了解区内地层的发育情况,层序、时代及它们的接 触关系,尤其要注意角度不整合,这是划分构造层的基本依据。 2. 褶皱构造分析:分析褶皱构造首先要着眼于全区最发育的褶皱 构造。查明褶皱在平面上和剖面上的形态特点、组合特征、叠 加关系和展布规律,进而分析与相邻、相关构造层中褶皱间的 关系。 3. 断裂构造分析: (1) 分析区性大断裂及其对全区的控制作用; (2) 按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的关系进行分组; (3) 断层与褶皱不论在空间展布上或成因上都有密切关系, 所以在分析断层时要结合褶皱等其它有关构造进行分 析。 44 4. 岩浆岩体:在分析岩浆岩体发育区地质图时,应注意分析不同 时代、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岩体的分布组合规律、发展演化史 及其与褶皱、断裂等构造的空间分布关系。 5. 构造发展史:一个地区的构造演化主要表现在一系列构造层的 相互叠加上。所以在分析构造发展史时,(1)根据地层之间的 角度不整合等划分构造阶段和构造作用期次;(2)从各种构造 形态、方向和强烈程度以及相互关系上,分析各期构造作用的 方式和方向;(3)根据地层方面的岩性、厚度等资料,结合区 域构造,初步分析并恢复各时期的古地理面貌和地壳升降运动 的变化。 二、编制有关的构造图件构造纲要图:构造纲要图是以地质图为基 础编制的,以不同的线条、符号和色谱表示一个地区地质构 造的一种图件。包括下列内容: (1) 构造层:将划分构造层的角度不整合界线画在图上,以划 分出各构造层的出露范围。构造层是以地层时代代号表 示; (2) 断层: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明名称和编号。 如果区域范围很大,断层又很发育时,则不同时代断层可 用不同颜色和符号表示; (3) 褶皱: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线的宽窄表示核部或褶皱的 宽度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产状表示。 (4) 岩体:绘出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界线,注明岩石代号 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产状。 (5) 标出代表性地层产状及节理、面理、线理产状等。 (6) 按照规格要求写好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2. 地质剖面图 三、编写研究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编写构造概述报告是在分析地质图和编制有关图件之后进行 的,报告的编写又是分析地质图的深化。地质构造概述报告的内 容必须与地质图、剖面图、构造纲要图等方面的内容完全符合一 致,互相印证,相互说明。一般报告应包括以下章节: 第一章 引言:简单明确的语言叙述读图作业的目的要求,所读 图幅的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以及完成作业情况。 45 第二章 地层:简述区内地层时代(老—新)及主要岩性;地层间 的按触关系;各时代地层在图内的分布方向及排列特征,以及岩 层产状的变化等。 第三章 构造:是读图报告的重点内容,要注意分清层次,重点 突出,条理清楚。 首先应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然后根据区域构造的特点, 采取不同的方式进一步展开。如:①按构造层;②按构造单元; ③按构造类型;④按构造组合;⑤按构造方位等。 一定的构造层是以一定的构造类型为主,构造方位也常和一 定的构造类型密切相关等等。不论按哪种方式或顺序描述,既要 对代表性或典型构造进行详细描述(最好测算出某些数据定量表 示),还要在各构造单元详细描述的基础上进行区域上的总体概 括,使读者对构造整体轮廓和各构造的特征都有清晰的了解。 第四章 岩浆岩:描写侵入体的类型,名称(一般以地点命名)、 产出的部位(包括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平面形态和规模、与围 岩的接触关系、内部岩(相)带的划分、原生构造、侵入时代,如 有可能应对岩体总的轮廓加以恢复。 第五章 构造发展史:根据构造层可划分出全区各构造发展阶段。 把全区的构造事件列成一个序列。简述各构造阶段的构造活动特 点,如构造运动性质、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构造作用强度,以 及相应的岩浆活动。如果资料丰富,可对岩相古地理恢复情况进 行简要叙述。 在报告中,为了形象地说明构造特点和规律,可绘制一些插 图,如剖面图、平面图和立体图等。 学 生 课 外 学 习 引 导 作业: 编写《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要求:附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和必要的小插图,正文部分不得少于3500字, 把图件和文字部分装订在一起,装订顺序为:封面、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地质剖面 图、构造纲要图。 教 师 课 后 小 结 金山镇地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所以在让学生自己分析地质图之前教师应该给与 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对于较难的地方进行必要的分析指导,这样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角 色,不至于花费很长的时间。 编制构造纲要图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示范性讲解,以便学生很快的掌握。 综合分析地质图、编绘某些地质图件和编写读图报告,是对学生全面地掌握构造地 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地质图能力的较全面、综合训练,要特别强调所有 图件和文字报告都应该自己独立完成,如果有不懂、不会的可以找老师答疑和咨询,绝 对不允许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发生,一旦发现将给与较低的成绩。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