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 染 物 排 放总 量 控 制目 录
1、概论
1.1 总量控制规定精神
1.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
2.1 指标体系
2.2 负荷分配
2.3 技术方法
3、环评中的总量控制
3.1 排放总量核定
3.2 污染源与环境目标间响应关系
3.3 环境目标对污染源的决策优化
1、概论
1.1 国家有关总量控制的主要精神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
( 1996)
《,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计划,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要求: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制定控制措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
制定指标体系、管理办法
建立定期公布制度
,“十五”期间总量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函 [2001]169号 <<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批复 >>
严格执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所有企业排放污染物必须稳定控制在排放标准和总量指标之内,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实行停产整顿
所有新建项目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技改项目必须作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要限期达到国家环境功能区的标准
,十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解计划
,九五”目标:
到 2000年
[SO2、烟尘、粉尘,COD] 控制在 1995年水
平
[石油类、氰化物、砷、重金属、工业固体废
物 ] 比 1995年有所减少
到 2005年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0年减少 10%
到 2010年
[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
境恶化压力缓解 ]
,“十五”目标
到 2005年全国 6种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烟尘、
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 )排放总量总体上比“九五”末期削减 10%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两控区”二氧化硫削减 20%,降水酸度和酸雨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综合指标体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指标名称 1995 2000 % 2005 %
烟尘(万吨) 1744 1165.00 - 33.2 1060.30 2000 -9.0
粉尘(万吨) 1731 1092.00 - 36.9 898.71 -17.7
SO2 (万吨) 2370 1995.00 -15.8 1796.00 1800 -10.0
其中两控区 1316.40 1053.20 -20.0
COD (万吨) 2233 1445.00 -35.3 1300.00 1300 -10.0
其中 工业 704.54 646.78 -8.2
生活 740.46 653.22 -11.8
氨氮 (万吨 ) 183.50 165.00 165 -10.1
其中 工业 77.84 70.89 -8.9
生活 105.66 94.11 -10.9
石油类(吨) 84370
氰化物(吨) 3495
砷(吨) 1446
汞(吨) 27
铅(吨) 1700
镉(吨) 285
六价铬(吨) 670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 6170 3186.09 -43.4 2860.00 2900 -10.2
1.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2.1 基本原则
1.2.1.1 指标筛选原则
危害大、国家重点控制
有支持手段
能够实现
主要污染物
,九五”控制计划,十五”控制计划
气( 3) 烟尘、工业粉尘,SO2 气 (3) 烟尘、工业粉尘,SO2
水( 8) COD、石油类、氰化物,水 (2) COD、氨氮
砷、汞,铅、镉、六价铬
固( 1)工业固体废物排 固 (1) 工业固体废物
1.2.1.2 基数确定原则
,九五”计划,十五”计划
1995年环境统计数值为基数 2000年达标排放环境统计值
为基数
按产品产量和排污系数测算 排污系数测算
氨氮按初步统计数据,适当
调整
1.2.1.3 分解原则
,九五”计划,十五”计划
服从总目标 以改善环境为根本出发点
突出重点 考虑不同地区环境容量
区别对待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别对待
扶持优强 西部地区适当放宽
1.2.2 基本做法
全国计划、分解
省市计划、逐级控制
力争增产不增污
年度计划
检查考核
1.2.3 保证措施
政府负责、部门协调 综合决策机制 (重大政策、规划、法规、
区域环评 )
执法 完善环保法规,依法保护环境
科技进步、清洁生产 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管理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排污总量收
费制度
宣传
2、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
环境容量
受纳区域允许纳污量
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
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对象 要求 影响因素 实质意义环境容量 环境自然生态结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要素、污染物、地域、时期环境自身调节功能受纳区域允许纳污量受纳区域环境管理范围、标准、污染源、环境条件、时间确保环境容量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控制区域受纳区域环保目标环境目标、技术经济、污染物设计条件确保受纳区环保目标排放口负荷指标排放口控制区容许排污总量污染源因素、经济技术能力环境资源分配
2.2 负荷分配
环境容量资源分配 不均等
技术经济投入分配 不均等出发点 基础 方法 目标资源分配 合理布局容量定量化摸拟程序化建立源与目标响应关系方案选优投入分配 可实施最佳生产工艺,处理技术实用可行经济分析定量化建立削减量与投资、效益关系方案选优最小投资、最好目标
2.3 技术方法污染源 保护目标输入响应关系优化决策方案环境管理系统
2.3.1 污染源
物质、能量输入环境
点源
人工
分类 面源
自然
2.3.2 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定量评价指标
分类
环境质量
污染源排放
2.3.3 源 —目标响应关系
源 —目标联系、评价
源的迁移、转化规律
目标的可达性
2.3.4 目标 —源优化决策方案
目标 —源的方案要求
源的多方案
优化分配
3、项目环评中的总量控制
3.1 总量核定
3.1.1 核定原则
● 清洁生产
● 全过程分析
● 措施、达标排放
● 以新带老项目污染源环境目标响 应优 化
3.1.2 核定
● 正常排放
Wi=f( Ci,Qi)
W= ∑ W ij
类比法
物料衡算法
● Ci的设计条件
● 平均化过程
● 稳态平均化
● 概率平均化
● 概率分布设计条件
● 流量 有限数据 对数正态分布
保证率 中位置
● 浓度 有限数据 对数正态分布
保证率 中位置
● 概率密度函数 P( lnx)
● 标准差 σlnx
● 平均值 lnxμg
● μg 为 X的几何平均值
● 对数正态分布作图法
● 对数概率纸
● 作图步骤:
● 数据列表
● 累计概率计算
100(m-0.5)/n (n<20)
累计概率 =
m/(n+1) (n>20)
● 概率纸作图
● 查出 μg σg
● 确定保证率 中位值累积频率计算原始数据 排列数据 秩序 累积频率 %
0,6 3 0,1 7 1 2
0,5 1 0,1 8 2 6
… … … …
0,9 8 1,1 0 24 94
0,6 0 1,1 6 25 98
● 稳态设计条件:
● 流量 算术均值或 90%保证率
● 浓度 算术均值
3.1.2.2 非正常排放
● 瞬时排放
● 次数较少
● 治理措施留余地
3.1.2.3 无组织排放
● 企业污染环节之一
● 核定方法
● 公式 (理论或经验 )计算
● 物料衡算
● 类比计算
● 现场监测反推
● 可控制水平、典型数据
3.2 污染源与环境目标响应关系
项目污染源新增排污量 区域环境质量
● 环境质量标准份额
● 浓度增加份额
区域污染源 区域环境质量
控制 ● 有污染防治规划 区域允许排污总量
原则,● 无污染防治规划 区域排污总量不增
● 扶持优强 结构调整环评制度 总量控制 区域污染防治规划
3.3 环境目标对污染源的决策优化
3.3.1 决策优化
● 污染源削减决策多方案优化
● 单个建设项目
● 区域环评 目标管理
布局合理
追求效益
产业结构
3.3.2 决策优化模型
● 确定系统和目标
● 产生和评价方案
● 建立和解最优化模型
确定系统和目标
目标,?生产量
污染物处理量?达标排放 最大效益
环境标准
系统,?工厂
污染物处理设施
产生、评价方案
方案,?工厂 —改变生产量 组合
处理设施 —减少污染物处理量
评价,方案 —达标排放 选优
利润最大
建立和解最优化模型
● 决策变量 X:
● 目标函数 Z:
● 约束条件 g:
X g Z 可行解
最优解 ( Z最大化 /最小化)
1、概论
1.1 总量控制规定精神
1.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2、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
2.1 指标体系
2.2 负荷分配
2.3 技术方法
3、环评中的总量控制
3.1 排放总量核定
3.2 污染源与环境目标间响应关系
3.3 环境目标对污染源的决策优化
1、概论
1.1 国家有关总量控制的主要精神
,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 2010年远景目标,
( 1996)
《,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
制计划,
,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
要求:
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制定控制措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
制定指标体系、管理办法
建立定期公布制度
,“十五”期间总量控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函 [2001]169号 <<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批复 >>
严格执行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
所有企业排放污染物必须稳定控制在排放标准和总量指标之内,对不能达到要求的,要实行停产整顿
所有新建项目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技改项目必须作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
要限期达到国家环境功能区的标准
,十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解计划
,九五”目标:
到 2000年
[SO2、烟尘、粉尘,COD] 控制在 1995年水
平
[石油类、氰化物、砷、重金属、工业固体废
物 ] 比 1995年有所减少
到 2005年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 2000年减少 10%
到 2010年
[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环
境恶化压力缓解 ]
,“十五”目标
到 2005年全国 6种主要污染物 (二氧化硫、烟尘、
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 )排放总量总体上比“九五”末期削减 10%
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两控区”二氧化硫削减 20%,降水酸度和酸雨发生频率有所降低
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综合指标体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指标名称 1995 2000 % 2005 %
烟尘(万吨) 1744 1165.00 - 33.2 1060.30 2000 -9.0
粉尘(万吨) 1731 1092.00 - 36.9 898.71 -17.7
SO2 (万吨) 2370 1995.00 -15.8 1796.00 1800 -10.0
其中两控区 1316.40 1053.20 -20.0
COD (万吨) 2233 1445.00 -35.3 1300.00 1300 -10.0
其中 工业 704.54 646.78 -8.2
生活 740.46 653.22 -11.8
氨氮 (万吨 ) 183.50 165.00 165 -10.1
其中 工业 77.84 70.89 -8.9
生活 105.66 94.11 -10.9
石油类(吨) 84370
氰化物(吨) 3495
砷(吨) 1446
汞(吨) 27
铅(吨) 1700
镉(吨) 285
六价铬(吨) 670
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 6170 3186.09 -43.4 2860.00 2900 -10.2
1.2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1.2.1 基本原则
1.2.1.1 指标筛选原则
危害大、国家重点控制
有支持手段
能够实现
主要污染物
,九五”控制计划,十五”控制计划
气( 3) 烟尘、工业粉尘,SO2 气 (3) 烟尘、工业粉尘,SO2
水( 8) COD、石油类、氰化物,水 (2) COD、氨氮
砷、汞,铅、镉、六价铬
固( 1)工业固体废物排 固 (1) 工业固体废物
1.2.1.2 基数确定原则
,九五”计划,十五”计划
1995年环境统计数值为基数 2000年达标排放环境统计值
为基数
按产品产量和排污系数测算 排污系数测算
氨氮按初步统计数据,适当
调整
1.2.1.3 分解原则
,九五”计划,十五”计划
服从总目标 以改善环境为根本出发点
突出重点 考虑不同地区环境容量
区别对待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别对待
扶持优强 西部地区适当放宽
1.2.2 基本做法
全国计划、分解
省市计划、逐级控制
力争增产不增污
年度计划
检查考核
1.2.3 保证措施
政府负责、部门协调 综合决策机制 (重大政策、规划、法规、
区域环评 )
执法 完善环保法规,依法保护环境
科技进步、清洁生产 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
管理 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排污总量收
费制度
宣传
2、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
环境容量
受纳区域允许纳污量
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
排放口总量控制负荷指标对象 要求 影响因素 实质意义环境容量 环境自然生态结构人类生存环境空间、要素、污染物、地域、时期环境自身调节功能受纳区域允许纳污量受纳区域环境管理范围、标准、污染源、环境条件、时间确保环境容量控制区域容许排污量控制区域受纳区域环保目标环境目标、技术经济、污染物设计条件确保受纳区环保目标排放口负荷指标排放口控制区容许排污总量污染源因素、经济技术能力环境资源分配
2.2 负荷分配
环境容量资源分配 不均等
技术经济投入分配 不均等出发点 基础 方法 目标资源分配 合理布局容量定量化摸拟程序化建立源与目标响应关系方案选优投入分配 可实施最佳生产工艺,处理技术实用可行经济分析定量化建立削减量与投资、效益关系方案选优最小投资、最好目标
2.3 技术方法污染源 保护目标输入响应关系优化决策方案环境管理系统
2.3.1 污染源
物质、能量输入环境
点源
人工
分类 面源
自然
2.3.2 环境目标
环境管理定量评价指标
分类
环境质量
污染源排放
2.3.3 源 —目标响应关系
源 —目标联系、评价
源的迁移、转化规律
目标的可达性
2.3.4 目标 —源优化决策方案
目标 —源的方案要求
源的多方案
优化分配
3、项目环评中的总量控制
3.1 总量核定
3.1.1 核定原则
● 清洁生产
● 全过程分析
● 措施、达标排放
● 以新带老项目污染源环境目标响 应优 化
3.1.2 核定
● 正常排放
Wi=f( Ci,Qi)
W= ∑ W ij
类比法
物料衡算法
● Ci的设计条件
● 平均化过程
● 稳态平均化
● 概率平均化
● 概率分布设计条件
● 流量 有限数据 对数正态分布
保证率 中位置
● 浓度 有限数据 对数正态分布
保证率 中位置
● 概率密度函数 P( lnx)
● 标准差 σlnx
● 平均值 lnxμg
● μg 为 X的几何平均值
● 对数正态分布作图法
● 对数概率纸
● 作图步骤:
● 数据列表
● 累计概率计算
100(m-0.5)/n (n<20)
累计概率 =
m/(n+1) (n>20)
● 概率纸作图
● 查出 μg σg
● 确定保证率 中位值累积频率计算原始数据 排列数据 秩序 累积频率 %
0,6 3 0,1 7 1 2
0,5 1 0,1 8 2 6
… … … …
0,9 8 1,1 0 24 94
0,6 0 1,1 6 25 98
● 稳态设计条件:
● 流量 算术均值或 90%保证率
● 浓度 算术均值
3.1.2.2 非正常排放
● 瞬时排放
● 次数较少
● 治理措施留余地
3.1.2.3 无组织排放
● 企业污染环节之一
● 核定方法
● 公式 (理论或经验 )计算
● 物料衡算
● 类比计算
● 现场监测反推
● 可控制水平、典型数据
3.2 污染源与环境目标响应关系
项目污染源新增排污量 区域环境质量
● 环境质量标准份额
● 浓度增加份额
区域污染源 区域环境质量
控制 ● 有污染防治规划 区域允许排污总量
原则,● 无污染防治规划 区域排污总量不增
● 扶持优强 结构调整环评制度 总量控制 区域污染防治规划
3.3 环境目标对污染源的决策优化
3.3.1 决策优化
● 污染源削减决策多方案优化
● 单个建设项目
● 区域环评 目标管理
布局合理
追求效益
产业结构
3.3.2 决策优化模型
● 确定系统和目标
● 产生和评价方案
● 建立和解最优化模型
确定系统和目标
目标,?生产量
污染物处理量?达标排放 最大效益
环境标准
系统,?工厂
污染物处理设施
产生、评价方案
方案,?工厂 —改变生产量 组合
处理设施 —减少污染物处理量
评价,方案 —达标排放 选优
利润最大
建立和解最优化模型
● 决策变量 X:
● 目标函数 Z:
● 约束条件 g:
X g Z 可行解
最优解 ( Z最大化 /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