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工艺学
主 讲,刘 昕
2005年
返回目录
一、课程性质及作用
,印刷工艺学, 是研究印刷工艺过程的共性组成 —— 水墨平衡原理, 油墨
转移原理, 印刷压力工作原理, 王电传递转移及图文变形原理与方法的学
科, 是印刷工程, 包装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 对于学生深入了解
印刷工艺技术, 正确选用印刷工艺方法, 培养分析, 创造, 设计新印刷工
艺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
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印刷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
能, 掌握常用印刷质量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和测试学的基本方法, 了解印
刷工艺新技术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 印刷过程中质量检测的方法;会把一
般印刷工艺技术问题抽象为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会使用印刷工艺过程质
量控制仪器检测印刷质量, 并能对印刷设备进行及时调节等方面得到系统
基础训练, 具备正确选用常用不同印刷工艺和测量技术方法, 以及进行抽
检测量的基本技能, 按照测量结果及时调节机器, 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印刷
品 。
二、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印刷材料与适性、印刷色彩学、制版工艺原理 A
等。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习印品质量控制、进行毕业设计和
参加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
返回目录
目 录
课程性质及作用
绪论
第一章 表面物理化学基础
第二章 润湿与水墨平衡
第三章 印版与图文
第四章 印刷压力的合理选择
第五章 包衬与图文变形
第六章 调墨
第七章 油墨传递转移
第八章 柔印、凹印、丝印的油墨转移
第九章 数码印刷
第八章 油墨转移中的现象
第九章 印刷颜色复制
第十二章 印刷中的网点转移
第十三章 印刷作业
第十四章 印刷品质监控
返回目录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
,印刷工艺学, 是研究印刷工艺过程的共性组成 —— 水墨平衡原理、油墨转移
原理、印刷压力工作原理、王电传递转移及图文变形原理与方法的学科,是印刷
工程、包装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印刷工艺技术,正
确选用印刷工艺方法,培养分析、创造、设计新印刷工艺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
本课程的 目的 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印刷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印刷质量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和测试学的基本方法,了解印刷工艺新技
术在包装印刷中的应用,印刷过程中质量检测的方法;会把一般印刷工艺技术问
题抽象为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会使用印刷工艺过程质量控制仪器检测印刷质量、
并能对印刷设备进行及时调节等方面得到系统基础训练,具备正确选用常用不同
印刷工艺和测量技术方法,以及进行抽检测量的基本技能,按照测量结果及时调
节机器,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印刷品。
要求,1)了解润湿的基本原理和胶印原理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水墨平衡、油墨转移方程,会用该方 程解决和分析问题。
3)熟练掌握图文变形原理,印刷工艺循环图的制 作和使用。
4)会把一般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
返回目录
第一章目录
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第一节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剂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分类
第三节 HLB值
第四节 表面张力与表面过剩自由能
第五节 Gibbs吸附定理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
习题
返回目录
第一章 表面物理化学基础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表面活性剂的活性作用以及其降低液体表面张
力的原因,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其分类。主要介绍对表面活
性剂的 HLB值及其求解算法;介绍了液体吸附重要定理 ---Gibbs吸
附定理。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乳状液的形成和胶印
水墨乳化的类型。
基本要求, 1)了解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及其分子结构。
2)了解 HLB值及其用途,掌握 HLB值的求算方法。
3)了解表面过剩自由能,掌握 Gibbs吸附定理的作用。
4)了解 掌握 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及界面现
象。
5)了解乳状液的性质和胶印水墨乳化类型。
返回目录
第一节 表面活性与表面活性物质
? 物质表面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可归纳
为三类:
A,浓度改变,张力几乎不变 。
B,随浓度增大而张力减小。
C,当浓度升高时张力迅速减小,但当浓度增大到某一值时,张
力不变。
A
B
C
γ
C%
返回目录
?几个基本概念:
1) 表面活性:
2)表面活性物质:
3)表面活性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及分类
一、分子结构:
二、分类:
1、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3、两性表面活性剂
4、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O
O S O
O
Na+
C12H25SO4Na
返回目录
第三节 HLB值
一,HLB值的定义 (Hydrophile Lipophile Balance):
又称:亲憎平衡值,由 Griffin提出的,用以选择表面活性剂
物质。
定义,是衡量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双亲性能的关系指标
二,HLB值的确定:
规定,油酸 HLB值 =1 亲油
油酸钠 HLB值 =18 亲水
HLB值
亲油 亲水
表 1-1,1-2
HLB=20(1-M0/M)
2.结构集团数
HLB=7+?(亲水集团数 )-?(亲油集团数 )
三,HLB值的计算
1.格里芬定律
返回目录
第四节 表面张力和表面过剩自由能
一、表面张力
1、几个概念:
界面、表面、表面张力
2、表面张力:
?? ?2f
γ:表面张力系数
二、表面过剩自由能
式中为单位液体表面过剩自由能,或称表面过剩自由能。 尔格 / cm2
l
f
a????'
返回目录
第五节 Gibbs 吸附原理
Gibbs 吸附方程式:
dc
d γ
RT
CΓ ??
溶液的摩尔浓度( M)
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变化率
绝对温度
气体通用常数
表面层吸附的表面活性剂的量( mol/cm2)
一、表面过剩量的概念:
A
S
B
A’
S’
B’
α
σ
β
界面相示意图:
返回目录
?体系中,组分 i 的摩尔数:
?单位面积过剩量:
???? ?? VCVCn iii
A
n si
i ??
(mol/cm2)
表面过剩量的概念表示,
返回目录
二,Gibbs吸附公式的热力学推导:
离子型:
非离子型:
dc
d
RT
C ?
2
)1(
2 ???
dc
d
RT
C ???? )1(
2
三,Gibbs定理的应用:
1、计算出各浓度下的吸附量:
Γ
Γ∞
CΓ-C曲线
返回目录
2、分析溶液表面膜的状态:
1)当浓度低时:
2)随浓度增大:
3)浓度增大到一定值时:
返回目录
3、表面活性剂在润版液中的浓度:
1) γ-lgC
2)胶团临界浓度 Cmc
3)利用 r-C,r-lgC曲线,通过 Gibbs公式求算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液表
面的吸附量。
γ
C%
γ
Ccm lgC
T
1
2 CRT3 0 32
C )
lg(.
)(
?
?????
)( 1
20
16
N
10A
??
返回目录
第六节 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
吸附
一、吸附机理:
浓度不大时,固液界面以单分子层吸附,并可能以下列方式进行:
1)离子对吸附:
2)氢键吸附:
3) London引力(色散力)吸附:
4)离子交换吸附:
二、吸附状态及界面现象:
1)在固液界面上的单层吸附状态:
2)固液界面上的双层吸附状态:
3)接触角滞后现象:
θA
θB
Θ
60
50
40
30
20
10
0
10 20 30 40 表面处理次数
一、乳状液的稳定性
二、胶印水墨乳化的类型
第七节 乳状液及其性质
返回目录
习 题 一
1、什么是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物质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2、什么是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分为几类?润版液中为什么要选用非离
子表面活性剂?
3,Gibbs吸附原理反映了什么?它为什么较精确?
4、应用 Γ-- C曲线,试分析溶液表面膜的状态。
5、什么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它和溶液的表面张力有什么关系?
6、表面活性剂在液固界面上的吸附机理是什么?单分子层吸附有哪几种方
式?
7、乳状液有哪几种形式?如何区分?胶印中通常以哪种形式发生乳化?
返回目录
第二章目录
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第一节 印版的表面状态
第二节 润版原理
第三节 润湿方程与铺展系数
第四节 胶印水墨平衡
第五节 润湿液
习题
返回目录
第二章 润湿与水墨平衡
?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了构成印版亲水性、亲油性的基本理论,然后分析常
用四种胶印印版的表面结构,润湿原理和润湿方程及接触角的测量;然
后讲述胶印水墨平衡中的静态和动态水墨平衡;以及润湿液润湿印版非
图文区域的基本原理;对印版润湿液具体成分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
提出如何正确使用润湿液,提高胶印印品质量。
? 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润湿和水墨平衡的概念。
2、了解润湿方程在胶印印刷中的应用。
3、掌握润湿液各种成分的作用,掌握 PS润湿液的特点。
4、了解润湿液的 pH值对印品质量的影响。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印版的表面状态
一、锌版的表面状态:
二、铝版的表面状态:
三、印版的亲油基础:
四、选择性吸附的原理与条件
返回目录
第二节 润版原理
一、水是极性分子:
二、油基本上是非极性分子:
三、油和水几乎不相容:
四、选择性吸附:
返回目录
第三节 润湿方程和铺展系数
一、润湿:
二、接触角 ----Young 氏方程的应用:
L
rSL Q rSQ
rLG
γSG=γSL+γLGCosθ θ?90 ° 不可润
θ?90° 可润
θ?0 ° 完全润湿
返回目录
三、润湿过程 --铺展系数:
1、沾湿:固体与液体接触
S
L
rSG
rLG
S
L
rSL
LGLGLGCW ??? 20 ????
Wa=γSG+γLG-γSL
Wa?0在恒温恒压下过程是自发的
返回目录
2、浸湿:
G
S
G
L
G
S+
SLSGWi ?? ??
Wi?0是恒温恒压下发生浸湿的条件
返回目录
3、铺展:
G
L
a s d
)( LGLSSGS ??? ???
推广:
ca
LGLGSLSG
LGSLSG
WW
2
S
??
????????
?????? )(
返回目录
4、结论:
润湿条件:
沾湿:
浸湿:
铺展,0S
0W
0W
LGSLSG
SLSGi
LGSLSGa
???????
?????
???????
返回目录
四、润湿方程:
沾湿:
浸湿:
铺展,01S
0W
01W
LG
LGi
LGa
?????
????
?????
)( c o s
c o s
)c o s(
?<180
?<90
??0(或不存在 )
返回目录
五、两种不相混容液体的界面张力:
L
BB
L
A
h
AA
B
L
ABAAB 2
???
?????
????????
对于非极性的饱
和碳氢化合物:
返回目录
六、接触角及其测量:
1、直接测量:照相放大后用量角器测 ; 斜板法
2、间接测量,长度测量法
2r
h
r
h
2
tg
hr
rh2
22
?
?
?
??s i n
近似:
γLG
注:利用相交玄定理求解
返回目录
第四节 胶印水墨平衡
一、目的:
1、形成水膜,防止脏版。
2、增补印刷过程中被破坏的亲水层,保持水层不变。
3、降温。
二、两种水墨平衡:
1、静态:
γ
γ0 γW
水油
γw γ γ γ
0 γ0γW
油 油水水
γo<γw γo>γw γo=γw
返回目录
2、动态:
四种辊隙合压状态,
水辊与印版空白部分
水辊与印版图问部分
墨辊通过印版空白部分
墨辊通过印版图文部分
三、控制
静态水墨平衡是对动态水墨平衡的理论解释。
动态水墨平衡是通过多次乳化使油墨达到一定含水量而实现的。
调节水墨供给量,使水墨的乳化保持在工艺允许的范围内( 15-26%体积
比)。
返回目录
第五节 润湿液
一、分类:
普通润湿液
酒精润湿液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液
返回目录
二,PS版润湿液:(加入适量的柠檬酸和某些表面活性剂)
1、酒精润湿液体,降温、水膜、亲水性 (浓度 8-25%)
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润湿润液:(浓度,0.1-0.3%)
3、亲水胶体的应用:阿拉伯树胶、羧甲基纤维素等(可逆性)
4,pH的影响,PS版,5-6;
平凹版,4-6
纸基版,6左右
多层金属版,6左右
数字化直接制版用 PS版,6左右
三、润湿液的浓度:
返回目录
第二章习题
1、胶印中使用完全拒水的油墨(即完全不和润版液混合的油墨)印刷,行
吗?为什么?
2、胶印印刷中,乳状液有哪几种类型?形成何种乳化油墨对胶印有利?为
什么?
3、试述胶印水墨平衡的含义?
4、胶印中使用润版液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5、润版液一般分为几大类?各类润版液的特点什么?
6,γ0表示油墨的表面张力,γw表示润版液的表面张力,当 γ0> γw和 γ0<γw两种
情况下印刷会出现什么现象?
7、什么是溶液的 PH值?用什么方法测量?
8、润版液的 PH值在什么范围内较合适? PH值过高,过低的润版液会给印刷
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9、为什么要掌握润湿液的浓度?
返回目录
10、怎样掌握润湿液的浓度?
11、为什么“糊版”不一定是润湿液的酸性太弱?
12、为什么“花版”不一定是润湿液的酸性太强?
13、何为铺展系数?从铺展系数看,选择什么样的表面张力的润湿液润湿印版
的效果好?
14、润湿方程来源于 Young氏方程,而比 Young氏方程应用广泛,为什么?
返回目录
第三章目录
内容提要和基本要求
第一节 印版变形
第二节 耐印力
第三节 印版检查
习题
返回目录
第三章 印版与图文
? 内容提要,
重点介绍 印版的变形与损坏形式。指出对印版保护的方法和提高印版耐
印率的基本途径。本章还叙述了厚度和变形对印品套准精度的影响,以及合
理使用印版的方法 。
? 基本要求
1、明确第二章所述的润湿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2、熟悉常用的胶印印版,了解不同印版的表面结构状况和印版的检查 方法。
3、了解印版耐印率下降的原因,并能在实际生产中标用改变印刷条件来提
高印版耐印率。
4、了解印版的变形对套准精度的影响,能在使用中提出尽量减少印版变形
的简单措施。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印版变形
一:弯曲变形
bR
b
L
L
L
bR
b
k
b
RbRL
L
k
?
?
?
?
?
?
?
?
?
?
?
?????
?
?
2
2
)
2
(2)(2
)
2
b
(R2
1
1
??
?
结论, 1.变形与 k成正比
2.变形当 b一定时随R增大而减小
3.变形当R一定时随 b增大而增大
X
Y
Z
利用率:
弯曲变形:
相对变形率,
返回目录
二、印版的拉伸
T1
T2
T2
T1 P2
P1
f
P1>P2
A
C
N
EA
T
L
L 2 ??
三、其它变形
返回目录
第二节 印版的耐印力
在保证印品质量的前提下,印版能承印的最高印刷数量。
蛋白版,1万
平凹版,3-5万
PS版,10万(烘烤后达 40万);数字式,50万以上
多层金属版,50万以上
一、原因
表面结构 75
二、损坏
摩擦、腐蚀、其他破坏
三、提高耐印力
返回目录
第三节 印版的检查
主要是 色别和深浅的检查
一、色别
1、网点角度
2、网点面积率法
3、结合上述两种方法检查
二、深浅
1、用放大镜
2、用布鲁纳尔信号条
返回目录
第三章习题
1、什么叫印版的耐印率?印版的耐印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有哪些?摩擦是怎样影响印版耐印率的?
2、如何提高印版的耐印率?
3、把 6号调墨油滴在光滑的平版表面形成液滴。量得液
滴的高为 0.3mm,试计算液滴和平版的接触角。你认
为该平版是亲油固体还是亲水固体?
4、把半经为 0.5mm的玻璃毛细管垂直插入润版液中,润
版液的密度为 lg/cm3,润版液在毛细管中上升的高度为
2.9cm,试计算润版液的表面张力。
返回目录
5、公式 和 中各符号表示什么?这两个公
式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到的?各有什么物理意义?是否
矛盾?
6、将版长为 610mm,版厚分别为 0.5mm,0.3mm、
0.15mm的 PS版,分别安装在半径为 150mm的三个印版滚
筒上,试计算印版未紧固时各印版的伸长率。从计算
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bR2 LbL1 ??? EALTL2 ??
返回目录
第四章目录
? 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第一节 印刷总压力
第二节 压力分布
第三节 压印滚筒大小与印品质量
第四节 速差
习题
返回目录
第四章 印刷压力的合理选择
?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不同类型印刷机的总压力,继而详述胶印(圆压圆)
印刷压力。在介绍印刷压力分布时,主要阐明了 ?与 b的关系。同时介绍
了速差及速差产生的原因,
? 基本要求
1、了解印刷压力的一般表示方法,明确总压力,压力的分布和检验方
法。
2、在了解油墨转移率与印刷压力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工作压力的概念,
明确影响印刷压力的主要因素,能依据给定的印刷条件确定适当的印刷
压力。
3、了解印刷压力与速差、包衬、摩檫之相互关系。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印刷总压力
压力表示方法 常用压力,P,λ
压强, P [N/cm2]
线压力,P[N/cm]
压入量,λ[mm]
平均压力,
总压力, P总
一、平压平总压力:
Q=P*S
面积
单位面积压力 kg/cm2
i
dxxfPiP
n
Bn
?
??
?
??
?? 1
11 )(
返回目录
二、圆压平总压力:
b
ymax
x
dx
y
R
l
abPQ
y
l
E
P
y
l
abE
R
Ry
y
l
abE
Q
dS
l
y
EdQ
abS
3
4
3
4
)
6
2
(
2
m a x
m a x
m a x
m a x
??
?
????
?
?
?
返回目录
三、圆压圆总压力:
l
ymax
R1
y A
dxc
x
R2
a c P
3
4
Q
y
l
E
P
yyy
3
yy
y
l
c a E
Q
yyR2c
yyR2c
R6
c
R6
c
y
l
c a E
Q
y d x
l
aE
dS
l
Ey
dQ
a d xdS
21
21
2
222
2
2
111
2
2
2
1
2
??
?
??
?
???
??
??
????
??
?
'
)('
)('
'
m a x
m a x
m a x
m a x
?
?
%%)(%%' 301 0 02 211 0 0b cb1 0 0Q QQ ??????????
圆压圆印机大约比圆压平印机总压力小 30%
返回目录
第二节 压力分布
一、接触宽度上的压力分布:
A
α
l
K 4 3 2 1 N
B
ymax C
返回目录
(1)选比例尺,
(2)作直角三角形 ABC:使 AB=y,∠ A=?
??
?
?
??
??
?
E
dS
dQ
y
C o s
yy
E
l
dS
dQ
E
l
dS
dQ
E
l
cm
cmkg
1
a r c c o s
c o s
1
2
/
??
??
?
???
?
?
?
?
AC
dS
dQ
dS
dQ
C o syAC
?
??
1
/
A
y
B
C
α
令,
(消去 dQ/dS)
返回目录
(3)作压力分布图:
(4)λ的引入:
平均变形:
平均压力:
最大压力:
L
EP
L
EP
n
n321
m a x
m a x
?
?
?
?
???????????
??
平均
平均
平均
返回目录
二、压力的测量:
1、两种方法:接触宽度 ;压缩变形量
2、实际压力的求算:
?A=(? P+ ? b)+ HA-y
? b=(? b + ? i)- HB-y”
正确方法:
利用,1) 滚壳尺寸
2)滚枕尺寸
P
B
y
HA?
A
? P
? b
返回目录
3、不同半径,对应不同的“接触宽
度”:
m
K
R1
R2
2b
R
b
RB
RR
RR
RR
B
RR
R
KKRKR
KmKRmR
mRb
KRb
K
KKRb
b
KR
K
b
2
m a x
m a x
21
m a x
21
21
21
m a x2
1m a x2
m a x12
2
1
2
2
1
2
2
,
2
2
)(
,
2
2
0
2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时只有
?
λmax
返回目录
第三节 压印滚筒大小与印品质量
一、接触区对应的圆心半角 ?/2
Cos ?/2=(R- ⊿ l)/R
=1- ⊿ l/R
R1>R2
?1< ?2
二、在接触区停留时间 t
?1=?2 t1<t2
三、获得相同印迹的条件,V1=V2
Δl
O1
O2
?1
?2
R2
R1
返回目录
第四节 速差
一、线速度与角速度:
v=s/t ?= ?/t
?=2?n
⊿ v=|R1-R2|? =|R1-R2|2?n
计算滑动量 ⊿ S
n=1,⊿ S=|R1-R2|2?
二、速差:
1、橡皮滚筒的自由半径与压缩半径
自由半径 --未压缩时的半径 ; 压缩半径 --在压力作用下的实际半径
返回目录
2、压缩变形引起速差
A
a
a’
B
VA
VB
VB’VA’
在 a点,VA=VB
在 c点,VA’>VB’
由于变形所引起的
c(c’)
返回目录
3、速差分析 A
B
C
C1 ΔV V
c
VA’
4、速差曲线 (P102)
滑动量,S=⊿ Vt
=⊿ V??/ ?
返回目录
三、滚筒包衬不适当的速差
1.当 Rp<R橡缩 时
R印
Ro
Ro
R橡
A B
C
c未与节圆重叠,c点存在 ⊿ V’
速差增大,摩擦量大,额外压力增大,印张图文增宽
⊿ V’
A B
C
N K
返回目录
2、当 Rp>R自
R印
Ro
Ro
R胶
C点速差最大,⊿ V+⊿ V’’
N K
A B
⊿ V’’
C
返回目录
四,λ值的分配与计算
1、包衬计算
2,Z=λ/3 的包衬方法是允许变动的
y
2
1
3
2
RR
y
2
1
3
1
RR
0
0p
????
????
橡自
返回目录
第四章习题
1、为什么胶印压力是胶印工艺中的重要技术内容?
2、滚筒之间的摩擦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3、胶印机的印刷压力是怎样获得的?为什么产生压力过
大的可能性较大?
4、怎样把压扛宽度 B换算为 λ?
5、什么是角速度?线速度?如何求算?
6、试证明圆压圆印刷机的总压力比圆压平印刷机总压力
小 30%。
7、设圆压圆印刷机的 R=150mm,测得压杠宽度 B=10mm,
试求 λ?
返回目录
第五章目录
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第一节 接触宽度上的相对位移计算
第二节 软硬衬垫分析
第三节 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与转化
习题
返回目录
第五章 包衬与图文变形
?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了接触弧上相对位移计算及滚筒衬垫的性能分析;
主要介绍了包衬厚度与相对位移的关系及求算方法;最后介绍了
摩擦力的分配与转化,及减少摩擦的途径 。
? 基本要求
1、了解软硬衬垫的性能及印刷适性,能结合生产实际选择合适的
包衬。
2、了解包陈厚度和印迹相对位移的关系,会根据相对滑移量选择
适当的包衬厚度,会计算接触弧上的相对滑移量。
3、了解滚压过程中摩擦力的产生,会用所学理论结合实际减少摩
擦。
4、会分析橡皮布的变形给印品造成的图文长短及网点扩大。会使
用印刷橡皮布。
返回目录
第一节 接触宽度上的相对位移计算
一、圆压平:
ω R+Z
λ
φ φk
B A
C
D
V x
Z
O
1.?B纸上(与辊同速)
VB=BA=BC/cos ? BC= ω?OB=CO ?(R+Z- λ)/ cos ?
VB= ω ?(R+Z- λ)/ cos ?
2.版速 V版 = ω?R
3.速差
VC= V版 - VB = ω?R- ω ?(R+Z- λ)/ cos 2?
4.瞬时相对位移
dSc= VCdt= ω[R- (R+Z- λ)/ cos 2 ?] dt
= [R- (R+Z- λ)/ cos 2 ?] d ?
5.积分:
返回目录
ZR
ZR
R
ZR
tgtgZR2R2
d
ZR2dR2S
tgZR2R2
d
ZR2dR2S
k
1
2
1k1k
0
2c
11
0
2
0
c
kk
1
2
11
1
?
???
??
???
??
???????????
?
?
??????
???????
?
?
??????
??
??
??
?
??
a r c c o s
c o s
))(()(
c o s
)(
)(
c o s
)(
6.求 ?1,?K
VC=0,则 ω[R- (R+Z- λ)/ cos 2 ?]=0 ?1 可求。
cos ?k=(R+Z- λ)/(R+Z) ?k可求。
返回目录
二、圆压圆,设,?节园半径相同 ; ?E版 >>E包衬 ;?变形只产生在压印滚筒表
面,
V ? = ωo’A= ω(R+Z);
V?= ωoA=ω[2R-(R+Z)cos ?/cos ? (纸速 )
条件,使压印滚筒上衬垫变形仅在径向方向,则
取决于 V?’:
V?’= V?/cos(?+ ?)
而版在 A点, V ?= ω(R+Z);
所以,Vc= V ?- V?’
=2ω[(R+Z)cos3 ? -R]/(cos3 ? - cos ? sin2 ?)
[Sin2 ??0]
瞬时位移,dSc= Vc dt=2ω [(R+Z)cos3 ? -R]/ cos3 ?
对上式积分,考虑到,在 0~ ?K之间存在 ?1使 Vc= 0
故,
ω
R+Z
φφk
O’
λ
A
Va’

R-Z+λ
α
O
ω
Z
2R Va
返回目录
)(
a r c c o s
a r c c o s
]
)(
)(
ln
c o s
s i n
c o s
s i n
[))((
c o s
c o s)(
)](ln
c o s
s i n
[)(
ZRR4
Z2R2RZ4R4
ZR
R
45
2
tg
45
2
tg
R2ZR4
d
RZR
22S
45
2
tg
1
R2ZR4S
22
k
3
1
1
k
1
2
1
k
2
k
1k
3
3
c
1
1
21c
k
1
2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返回目录三、位移与印迹变形:
把压印接触区分为四个区域,位移所对的弧长,SC/[( ?K - ?1) R]
1。 ?K - ?1区域,1mm印迹所产生位移,SC2/[( ?K - ?1) R]
2。 ?1区域,1mm印迹所产生位移, SC1/( R ?1)
3。四个区间
1区:可认为刚进入,未变化
2区:压印快于印版印版相对纸位移了 a SC2/[2( ?K -?1) R]
3区:压印慢于印版印版相对纸位移了 aSC2/( 2?1 R)
4区:版快于纸在纸面上出现新印迹 aSC2/( 2?1 R)(后长)
离开接触区:印迹相对版伸长了 a SC2/[2( ?K -?1) R]
但对印版来讲,拉长部分重复移动,印迹不增长
讨论,
1.在 | SC1/?1 |=| SC2/[( ?K - ?1) |下,amm长的图文
显然,| aSC1/?1 |=|a SC2/ ( ?K - ?1) |
*印迹 后对齐转为前对齐
amm长的图文,印迹伸长了 ?a= aSC1/( R ?1)
A
B
?K - ?1 ?1 ?1 ?K - ?1
1 2 3 4


返回目录
2.在 | SC1/?1 |?=| SC2/[( ?K - ?1) |下,amm长的图文
印迹伸长 ?a= aSC1/( R ?1) 或 a SC2/[2( ?K -?1) R]
3,在 | SC1/?1 | ? =| SC2/[( ?K - ?1) |/2下,amm长的图文
印迹伸长 ?a=aSC1/( R ?1)
4.在 | SC1/?1 | <| SC2/[( ?K - ?1) |/2下,amm长的图文
印迹伸长 ?a=a|{SC1/ ?1+[SC1/[2( ?K - ?1) ]}/R
返回目录
四、接触宽度上的滑移量计算:
21 ccc SSS ??
R
aSS
a
R
aS
a
1
c
1k
c
1
c
12
1
)(
?
?
???
??
?
?
??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软硬衬垫分析
一、衬垫的性质比较:
1,L<2mm 硬包衬
2,2<L<3.5mm 中性包衬
3,L>4 软性包衬
L
EP ??
返回目录
二、硬软衬垫的印刷性能比较:
1、硬性及中性偏硬包衬的印刷性能:
优点,网点清晰、光滑、再现性好、印制精细的艺术品、用墨量少
缺点,摩擦多、印版不耐磨、易轧坏橡皮布,印张出现折角、多张
2、软性及中性偏软包衬的印刷性能:
优点,墨层厚实、磨擦量少、适印版画、油画;改变衬垫几乎不影
响图文结实程度。
缺点,网点不光洁、图文尺寸增量较大。
3。中性衬垫介于两者之间。
返回目录
第三节 滚压中的摩擦力及其分配和转化
一、摩擦力及其方向:
Q’
P’ N’
Q
N P
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摩擦力:
返回目录
二、橡皮布的表、背面摩擦:
1、表、背面摩擦的分配
2、产生原因
( 1)橡皮布的抗张力不同;
( 2)绷紧程度不同;
( 3)包衬厚度及材料性能。
3、表、背转化
滚压过程中实际上是:
W>Q?Q>W?---循环 ( Q:摩擦力; W:橡皮布抗张力)
S表 ?S背 ?S表 ?S背 ?--- (蠕动)
返回目录
第五章习题
1、在圆压圆型印刷机上,为使压印滚筒上衬垫的变形仅
在径向,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2、包衬分为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3、一台胶印机印版滚筒的标准直径为 300mm,印版图文的
包角为 270o,欲使印张上图文增大 0.1mm,计算印版滚
筒应减少的衬垫厚度是多少?
4、在印刷中,如何减少滚压过程中的摩擦?
返回目录
第六章目录
? 内容提要与基本要求
第一节 彩色油墨的基本属性
第二节 调墨理论
第三节 调墨
第四节 简易水调墨(自学)
第五节 调墨过程
习题
返回目录
第六章 调墨
?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通过两组三原色油墨的分光光度曲线和反射密度值,主要
介绍了油墨的四个基本参数,然后介绍了 GATF色环在油墨调配中
的应用,以及三色油墨在 CIE色度图中的位置,三原色按一定的组分
和色素量,混合出多种色相,及其混合公式,调墨的目的及油墨调配
方法,
? 基本要求
1、了解掌握调墨的基本原理及三原色油墨的显色范围。
2、掌握彩色油墨的四个基本参数和油墨混合公式。
3、一般了解简易水调油墨的调配方法及应用。
4、掌握一般调墨过程以及操作过程。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彩色油墨的基本属性
一、油墨的偏色
二、四个参数
1、色强度
2、色相误差
3、灰度
4、效率
%)(
%
%
100
H2
ML
1
100
H
L
100
LH
LM
H
?
?
??
??
?
?
?
?
?
效率
灰度
色相误差
色强度
返回目录
三,GATF彩色环图
色相
灰度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调墨理论
一、色料三原色的性质
二、色料三原色在色度图中位置
三、色料的混合方法
四、灰色油墨
CYM ???????
返回目录
第三节 调墨
一、调墨作用
适应性 ;专色调配 ;剩墨利用。
二、间色、复色
表 6-4、表 6-5
三、深色墨 仅用原墨,不加任何添加剂 。
可适量加入黑色墨
四、淡色墨 凡加入冲淡剂所调配成的墨 。
返回目录
第五节 调墨过程
1、确定墨量
分析色稿、印品数量、机器类型、油墨、承印材料、环境温
湿度等
2、燥油的用量
1%-3%(与温度有关);注意红白燥油区别
3、油墨厚薄的掌握
印版图文类型、机器速度、油墨、承印材料表面、环境温湿度等
4、操作
单刀调墨( 8字型)
双刀调墨(左右对称,由内向外)
返回目录 第六章习题
1、所表示的内容及其应用。试用表 6-4或表 6-5中的数据进行验证。
2、为什么要分析色稿?调墨时为什么要做好油墨试样工作?
3、下表给出 A,B两组油墨用密度计测得的数据:
( 1)计算色强度、色相误差、灰度、效率
( 2)试问哪组油墨的色域大?
滤 色 片

组 目

油 墨
R G B
Y 0,04 0,08 1,20
M 0,10 1,80 0,40 A
C 1,32 0,47 0,15
Y 0,05 0,07 1,15
M 0,16 1,25 0,57 B
C 1,28 0,50 0,17
返回目录
第七章 油墨传递转移
? 内容摘要,
本章先介绍了在理想条件下油墨在墨辊间的分离状态,分析
了墨辊上墨膜分配规律。
主要阐述了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和应用,油墨转移方程的参
数赋值及油墨转移方程的修正。
介绍了油墨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表面这一过程中,与印品质
量直接有关的一些问题。
介绍了胶印、照相凹印的油墨转移。
返回目录
基本要求:
1.了解理想条件下,墨辊上墨膜的分配规律,并理解印刷过程
中减少停印次数,对油墨传递正常进行的意义。
2.掌握油墨转移方程及其应用。
3.了解对油墨转移方程的参数赋值的三角形形心法和优化法。
4,正确理解对油墨转移方程进行修正的意义及实用性。
5.了解胶印和照相凹印的油墨转移
返回目录
基本概念,
油墨转移,指油墨从印版或橡皮布向承印物表面的转移,
输墨系统,由给墨、匀墨、着墨三个部分组成的机构或装
置。
油墨转移方程,描述油墨从印版或橡皮不向承印物表面
所转移油墨量的关系方程式。
返回目录
第一节 输墨行程
一,给墨行程
1.给墨装置,a.间歇
b.连续
2.流动性与“堵墨”
堵墨与下列因素有关:
( 1) ?B和触变性大,易堵
( 2) ?B/ηp大、墨丝短,易堵
( 3) SL小,易堵
返回目录
二,分配行程
1.油墨分裂率(条件,a+b=c+d)
ba
df
??
给墨辊
受墨辊
B
A d
b
c
d在适当的压力下,墨辊间的油墨分裂处于稳定状态,任
何墨辊间的油墨分裂率 f=0.5;
即 分离在两个墨辊上的墨层厚
度相同。 c=d=(a+b)/2
返回目录2.辊子上墨量分配
( 1)着墨量:
设在正常印刷压力下,假定印版的覆盖面积为 100%
x0-----印版剩余墨厚
x1 x2 x3 x4 x5 x6 各辊出口处的厚度
设,x6-x5=100
转移到印品上的墨量为 100
x6-x5=100
x6+x4=2x5
x2+x5=2x4
x1+x3=2x2
x0+100+x4=2x3
x0+x2=2x1
x1+x3=2(100+x0) P
传墨辊
x6 x5
x4
I
x2x
3
x0X0+100
X1
返回目录
解此联立方程,
x1=x0+50
x2=x0+100
x3=x0+150
x4=x0+200
x5=x0+300
x6=x0+400
返回目录
2.着墨率,把每根着墨辊向印版提供的墨量与所有着墨辊
向印版提供的墨量之比,称为着墨率
%50%100100 01 ????? xxA
%50%100100100 10 ?????? xxB
对四根着墨辊,A组 43.3%,B组 6.7%
返回目录
结论,
(1)各辊间墨分裂是以一定分裂率出现,
(2)墨层厚度依照墨辊传墨顺序,墨膜厚度出现递减,
只有在印刷过程中存在这个梯度,非印刷状态辊
上墨量趋于平衡,
(3)对于两根着墨辊的着墨辊系,第一组为向印版供
墨,第二组的功能就是将墨进一步碾匀,弥补缺陷,
返回目录
三,墨转移行程
主要是指从印版转移到承印物表面的整个过程,
1,油墨的附着
(1)机械投锚效应, 承印材料表面凹凸,空隙
(2)二次结合力, 色散力,诱导力,取向力
2.油墨的分离
???? c o sLGsLsG ??
???? c o sLGsLsG ?? 墨可润湿承印材料当
返回目录
3.油墨的转移系数
设 2mgx -------------印前印版上单位面积的油墨量
2mgy --------------印后承印物上单位面积的油墨量
则转移系数:
yx
yv
??
x
y
A
B
A:理想
B:实际
返回目录
4.油墨转移率及其测定
( 1)转移率 R
x
yR ?
(2)转移率曲线
C
AB
A-------理论转移
B------ 塑料薄膜,金属箔
C------纸等吸收性材料
承印物上的墨量
印版上的墨量
x
y/x
返回目录
三,油墨转移行程
1.油墨附着
(1)机械投锚效应
(2)二次结合
2.油墨的润湿
充分条件,γSG>γSL+γLGcos ?
墨切断,Wc<Wa
取走墨,Wa<Wc
3.油墨转移率的测定
(1)测印版,
R=(GS-GP)/(GS-G)
(2)测纸,
R=(GD-Gc)/(GS-G)
印版重
印后版重
着墨版重
印后纸重
印前纸重
返回目录
ckx
eF
Fk
dx
dF
FYy
??
??
??
?
1
)1(
第二节 油墨转移方程
一,方程的建立 单位面积纸上印版着墨区域与纸张
表面的接触面积比
在接触区内印版向纸张转移的墨量
从印版转移到单位面积纸上的墨量
实验表明,印版上的油墨与纸张表面的接触面积随印版墨量的变
化规律与纸张表面未与油墨接触的空白区域的面积成正比,
返回目录
c
b
x
e
bdx
d
bY
YYY
??
??
??
?
??
1
)1(
1
1
21
?
?
?
?
从上述方程可得:
)1(
)1(
1
1
b
x
b
x
ebxYx
ebbY
?
?
????
??? ?
返回目录
分裂后从印版转移到纸张上的墨量,Y2
)]1([)( 12 bxebxfYxfY ??????
)]1([)1(21 bxbx ebxfebYYY ?? ???????
从印版转移到纸张单位面积上的油墨量为:
) ] }1([)1(){1( b
x
b
x
kx ebxfebeFYy ??? ???????
油墨的转移方程
返回目录
二,转移方程的应用
1.计算油墨的转移系数
yx
yv
??
2.计算油墨的转移率
)] }1([)1({1 b
x
b
xkx
ebxfebxexyR ??
?
???????
返回目录
第三节 方程的参数赋值
方程:
) ] }1([)1(){1( b
x
b
x
kx ebxfebeFYy ??? ???????
k------- 印刷平滑度系数
b------- 极限油墨量
f-------- 分裂比
一,近似法
当油墨量较大时,kxe? 0 bxe? 0
则油墨方程, y=b+f(x-b)=fx+b(1-f)
返回目录
x
y
I
?
则,f=s
设斜率为 s 截距为 I
s
I
f
Ib
???? 11
代入方程:
返回目录
)]}1([)1(/{1 b
x
b
x
kx ebxfebe ??? ??????
取对数:
})]()1([1l n {3026.2 b
x
b
x
bebxfebyxk ?? ???????
二,三角形形心法
)1(
)1(
1
bx
b
x
kx
ebx
eb
e
y
f
?
?
?
??
??
??
返回目录
第四节 方程修正
一,二次项修正法
)F1(xa2dxdF 2 ??
积分,221 xaeF ???
修正后方程:
) ] }1([)1(){1( 22 bxbxxa ebxfebeFYy ??? ???????
可用经验公式求 a
a=(Vmax+1)/(VmaxXmax)
对应于 Vmax值的印版上的墨量
油墨转移系数曲线的最大值
返回目录
二,概率分布修正法
1.概率分布方程
?
??
??
?
x x
xdexF
lg
2
)( l g
)( l g
2
1)( l g 2
2
?
?
??
1 2 3
1.铜版纸
2.胶版纸
3.新闻纸
0 0.01 lgx0.1 1.0
F(s)
返回目录 由概率论可知:
F=0.5时所对应的 lgx值为数学期望 u
F=0.8413时对应 lgx的数学期望加均方差
则:
)l g (lglg
lg
?
?
??
?
?
?
x
xxx
x
???
?
将 F关于 lgx的函数式变为关于 x的函数值,则:
dx
x
e
exF
x x
?
?
?
?
0
2
)( l g
lg
2
1
)(
2
2
?
?
??
dxe
x
e
xx
2
2
2
)( l g
0
1
2
lg ?
?
??
?
?
??
返回目录
在直角坐标系中,F(x)所 表示的曲线
kxeF ??? 1
故由此得到接触面积比为对数正态分布所确定的油墨
转移方程为:
)]}1([)1({1
2
lg 2
2
2
)( l g
0
bxbx
xx
ebxfebdxe
x
eFYy ???? ??????
? ?
?
??
F 平滑的纸张
1
粗糙的纸张
其中,???.b.f四个参数,
而 ???可在对数坐标系中 F(lgx)的曲线中确定,b.f的赋值就容易了,
返回目录
2.油墨覆盖阻力:
F与 x的变化规律与纸面的未接触墨的空白部分成正比。
)1(1 FdxdF ?? ?
积分:
?
?
? ?
??
??
? ?
??
??
??
0
0
0 0
)1(
)1(
1
1
)1(
1
dxF
dxF
dxFdF
?
?
?
F(x)
x
?
返回目录 x的概率密度
将 F(x)对 x求导,得随机变量 x的概率密度为:
2
2
2
)( l g
2
lg)(')(
?
?
??
? ??? xe
x
exFx
??? ?? 0 )1( dxFa
? ?
?
?? ??
????
??
????
0 0
0
0
)(
)1()]1([
dxxxx d F
FxdFx
?
)
lg2
(])
lg
(
2
1
lg
[
2
)( l g
0
2
2
2
2
10
2
lg
eee
x
ee
dxe
e
?
?
??
?
?
??
??
?
?
??
??
? ?
知 ?.?,可求 a,以
前的 K是根据假
设求得的,计算
复杂,误差大,故
该方程具有实际
意义,精度高,
返回目录
第五节 影响油墨转移的因素
一,承印材料与油墨转移
二,印版与油墨转移
三,机器结构与油墨转移
四,印速与油墨转移
五,印压与油墨转移
六,流动性与油墨转移
返回目录
I
II
III
A1
B1
B2
A2
图 7-1
第七章作业
1、通过对图 7-1的计算,回答:输墨装置
的墨辊排列方式对印版着墨均匀性的影响。
2、油墨转移方程是什么?它反映了什么?
3、油墨转移方程中 k,b,f的确定有几种
方法?哪一种最简单?哪一种最精确?试
举一例。
4为什么要对油墨转移方程进行修正?修
正的方法有几种?
5、油墨的覆盖助理是什么?试求 a。
6、试举例说明油墨转移方程的应用。
返回目录
第八章 油墨转移中的现象
? 内容提要 本章首先介绍了墨雾的产生及其产生的原因。其次介绍了
多色套印中的叠印及叠印率、透印与反印。主要介绍了剥纸现象及其产
生的原因。介绍了温湿度对印品质量的影响。
? 基本要求
1:了解印刷过程中伴随各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会分析墨雾的产生及其消
除方法。
2:了解单色机,四色机油墨叠印的区别。分析各种不同叠印不良产生的
原因,会提出获得高质量叠印效果应采取的措施。
3:了解印刷中,纸张掉毛的原因。掌握纸拉毛速度和油墨粘性,油墨粘
度,印刷速度,环境温湿度等的关系。掌握减少纸张掉毛所采取的一般
办法。
4:了解印品背面粘脏,油墨脱落的原因,并能采取相应的排除办法。
5:对静电的产生有足够的认识,能针对实际选择合适的静电消除方法及
装置。
6:了解温湿度对纸张,油墨等印刷材料的影响及选择合适温湿度。
返回目录
第一节 墨雾
1.产生原因
? 出口丝状断裂,断裂为球状,双电层破坏,由于断
片,带有与墨同性电荷,靠近墨时被斥出。形成雾状。
墨雾的产生并不导源于离心力。
2.影响因素
(1)V 增加,雾大。
(2)墨层厚,雾大。
(3) 墨辊变形时,局部墨厚,雾增大
(4)空气湿度小,促进墨雾产生。
(5)油墨导电性增加,墨雾减少。
高速新闻轮转机,雾严重。
返回目录
第二节 叠印
1.叠印因素
(1)凝聚力,时叠印良好
,第一色墨凝聚力
,第二色墨凝聚力
,第一、二色墨间的粘着力
(2)时间:间隔长,叠印效果好
(3)粘度:
1ii pp ????
1221 FFF ??
1F
2F
12F
返回目录
2.叠印率
(1)重量表示法
%* 1 0 0yyf
1
21
D
??
(2)密度表示
2
121
D D
DDf ?? ?
第一色墨重量
第二色墨重量
第一色墨光学密度
第一色墨光学密度
在第一色上印上第二色后的密度
返回目录
第三节 透映与反印
1.透映
透映值 =
BA RR lglg ?
AR,纸张反射率
BR,印刷品背面反射率2.反印
透印:墨透过而形成
反印:背面蹭脏
返回目录
第四节 剥纸现象
1.剥纸
Z— 强度
NQWT ???
T:承印物本身结合力
W:墨粘着力
Q:剥离力
N:橡皮布粘力(凸印:印版对墨的吸附力)
2.剥纸的产生
(1)印刷速度的影响
CV ??? ( VVP原则)
返回目录
表面强度 T与 V,? 成正比
VKT ????
由于剥纸后热量产生,使纸松弛,修正为
??? bVC 1
bVK 1???
则 T=
b的近似值为
VV
b
lg
4 3 4 3.01 ???
?为当 T=1/l时的 V印速
(2)印版曲率与剥纸
同样 的墨,和 愈大,同一 V下,接触时间长,则剥纸
临界速度大。
? PR IR
返回目录
圆压平印机,适性机剥纸
)( IP R1R12V ???
圆压平,??
IR

P
2
R
V??
适性机,cm5R
P ?, cm10R I ?
则:
2101512 V30V,)( ????
RVV30 22 /,??
V?,圆压平开始剥纸速度
返回目录
(3)速度与剥纸
印张 /小时 =310 RV,小于此值,不会剥纸。
结论,a,PR, IR 愈大,则不易剥纸。
b:通过印刷适性试验机可换算成印刷机的剥纸速度
(4)其他剥纸
a:墨流动性与剥纸
b:墨厚与剥纸
c:压力与剥纸,实际压力范围内剥纸可能性最大。
d:纸张性质与剥纸
e:温度与剥纸,温度增加易剥。
返回目录
第五节 胶印的油墨转移
一,马丁 — 西维尔胶印模式
1.用于辊子,版等各种固体材料,有一定界面张力,能
被润液和墨优先润湿。
2.墨和液必需是互不溶解,但却可混。
3.墨和润版液都是间接的传到印版上。
4.为了构成必要的密度,印刷到纸上的墨厚大约是 1微
米。
用马丁 — 西维尔胶印模式可以解释胶印的墨转移。
返回目录
二、普通胶印的油墨转移
1、供水
a.普通胶印
供水,水辊:镀铬,水绒布
b.酒精润版
2、墨转移与水墨平衡
按照马丁 — 西维尔模式,胶印墨要吸收适量的水分,才能在墨
辊,印版间进行良好的传递。
返回目录
在胶印机上进行测试表明:润版液以 1? 的直径微滴,分散在油
墨中,乳化量在 15~20%之间,版上水膜厚约 1?,墨膜厚约为 2?,即
水膜为墨膜的一半时,达到理想的水墨平衡。
( 1)水墨平衡受水量大小影响
水量多:
A:干燥速度降低
B:颜料粒子凝集
C:粘着力下降
D:墨色减淡
水量少:
非线画部分产生浮污,浮污非线画部分附着墨。
A:油墨渗出:当 ?W>?I+?IW时,墨被润版液吸引出来。
程度,S= ?W-(?I+?IW)
B:版面渗色,?W>?I+?IW 时,成为 O/W乳化,空白着色,引
起蹭脏。
返回目录
( 3)油污的产生
亲水性薄膜吸附油墨所致。
3。胶印润版液控制
( 1)水耗
A:纸空白
B:墨乳化
C:墨辊剪切产生热耗,蒸发
( 2)控制:无定量方法
根据纸张性质,墨的抗水性及乳化值大小,墨厚,图文面积,
印版类别,印速,温湿度。
X X X X
C C C C
O O O O
O OO O
nZ nZ
返回目录
结论, 在不影响墨层密度及版面不挂脏的情况下,把水墨减少到
最低限度来印刷。
三。墨辊供水式胶印
达格仑
加入酒精,使润版液表面张力从 54达因 /cm减到 29达因 /cm,减
少用水量,提高润版液的润湿能力,很快达到水墨平衡。
返回目录
第六节 照相凹印的油墨转移
静电对转移的影响
1、印刷表面受摩擦而产生静电,使印迹边缘出现“毛
刺”。
2、利用静电实现油墨转移。
印版

压印 I
P
导电橡胶

刮刀
+
-
绝缘材料
返回目录 第八章作业
1、墨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油墨墨雾较大?
2、油墨叠印率如何表示?测定下列各组叠印油墨的密度时,选何种滤色片
其测量精度较高?
C/Y,Y/C,Y/M,M/C,C/M
3、某种纸,在印刷实行试验机上的拉毛速度是 250cm/s,试计算该纸在半径
为 150cm的圆压胶印机上进行印刷的最高速度?
4,A,B两种纸在双色胶印机上,先印 C后印 M,用何种滤色片来测量密度?
根据表中数值计算哪一种纸叠印效果好?
5、某种纸在圆压印刷机 (R=150mm)上的拉毛速度为 800张 /小时,试求该纸在
印刷适性试验机上的拉毛速度?
A 0.14 1.02 0.65
B 0.07 1.12 0.85
种类 密度 Dc Dm Dc+m
返回目录
第九章 印刷颜色复制
内容提要:
利用彩色油墨黄品青在色料中的相对独立性来实现印刷颜色复
制的。首先介绍彩色复制的理论,其次介绍调值增大量和印刷相对
反差及其求算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 网点与彩色再现的关系。
2、会用 Neugebauer方程分析三色复制中的问题。
3、了解印刷工艺过程对网点传递的影响,掌握印刷中的调值增
大量。
4、会用 END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返回目录


A
B
C
D
原稿 D
第一节 彩色复制
一、原稿与印刷品
1、完全复制 (A)
2、受最高密度限制的复制 (B)
3、实际复制( C,D)
二、彩色复制
1,Neugebauer的公式
R=(1-c)(1-m)(1-y)Rw
+c(1-m)(1-y)Rc+m(1-c)(1-y)Rm+y(1-c)(1-m)Ry
+cy(1-m)Rcy+cm(1-y)Rcm+my(1-c)Rmy
+ cmyRcmy
对 G.B有同样的式子成立。
返回目录
2,Yule-Colt公式
DR=k1c+k2m+k3y
三、调值增大量
1、网点增大
2、调值增大量
TZ(%)=FD-FRP
FD:印品上网点百分比; FRP:加网片上网点百分比。
当量中型密度
红滤色片密度
阴图片:
TZ/N(%)= FD+FRN -100
FRN,阴图片的网点百分比。
返回目录
第二节 印刷相对反差
一,K计算公式
K=(DV-DR)/DV
二,K值计算尺( P 275)
DV
DR
K
返回目录
第三节 END方法
一、一般方法
1、色谱对比法
2、直接分析法
二、灰平衡的一般原则
黄和品红的网点面积是相等的,青的网点面积最大。
三,END方法
即等量中性灰密度
定义:某一组叠合色,如果按其三基色所需适量叠合后,而形成
中性灰时,即该三基色得以组成中性灰的视觉密度。
(见下图 9-19)
返回目录
网点百分比各色油墨密度
图 9-19
返回目录
第十章 网点转移
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讲述网点在转移过程中的变形及其网点密度
的测量与控制。
基本要求
1、了解网点的计算方法,会用密度来间接表示墨层
厚度。
2、了解玛瑞 -戴维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尤尔 -尼
尔森公式计算网点密度。
3、会计算网点增大。
返回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网点传递,叠合成像。
一、色调正确再现的基本参数
1、反射密度
2、网点增大
3、印刷反差
4、叠印百分比
二、网点传递
( P282)
灰色平衡
返回目录
第二节 网点的测量
决定网点大小的因素:线数、成数
一、网点的计算
设,ABCD为一个 100%的网点,面
积为 1。则正方形 EFGH是 50%的网点。
A E B
H F
D G C
设:网点边长为 a,则,s=a2
对角线,c= a
圆网点与方网点的比较
πr2=a2 则,r2=a2/π
同样大小面积的方网点与圆网点的周
长比较
2
L方 =4a
L圆 =2πr
? L方 > L圆
返回目录
二、网点增大计算
1、产生原因
原稿 -分色 -晒版 -印刷 -印品
2、增大
1)边缘均匀增大
2)边缘增大量一致
3)实际增大量并不一致
3、增大率
增大率 =增大后的网点百分比 -圆网点百分比
4、最大增大率
方点,50%?18.4%;圆点,70% ? 18.7%
结论:
1、方网点和圆网
点的增大率出现
在不同的网点百
分比处;
2、对增大率较明
显的区域进行控
制。
返回目录
三、印刷特性曲线
1、三点控制理论
a,三点可决定一条固定的曲线;
b、印品有亮调、中间调和暗调;
c、调子控制主要是亮、中和暗
三个部位。
2、三点的确定
( 1)瑞士格雷达固 CCS
15% 45% 75%
(2)布鲁纳尔 25% 50% 75%
( 3)海德堡 CPC 20% 40% 80%
50% 原稿



(%

增大量
返回目录
第三节 墨层厚度
一、反射密度
D=lg1/R=lgIrw/It
R=0 D=?; R=10% D=1; R=100% D=2; R=1000% D=3
二、密度与厚度




墨厚( μ)
返回目录 第四节 网点反射密度求算
一、玛瑞 -戴维斯公式
DR=-lg{1-a[1-antilg(-dv)]} dv-单个网点的实地密度
若用反射率再求反射密度,则:
R=1-a(1-Rs) Rs为实地反射率(单个)
误差的出现:实际使用中是一群网点的综合值,则偏大。
二、网点百分比与密度的关系( 294)


网点百分比
三、修正(略)
返回目录 第五节 网点增大计算
一、干退密度
随油墨渗透、干燥,而光泽和密度都下降的现象。
二、网点增大
1、玛瑞 -戴维斯的改良公式
F=(1-10-DR)/(1-10-Dv)?100%
2、网点增大
网点增大值 =F-F0
例:原版面积比为 75%,测的印品上与之对应的密度为:
DR=0.68 DV=1.25,求网点增大?
返回目录
F=(1-10-0.68)/(1-10-1.25)?100%=84%
所以:网点增大 =0.84-0.75=9%
3、罗兹公式
相对网点增大率 =75%的网点反射密度 /实地密度
(不具备普遍性)
返回目录
第十章作业
1、印刷过程为什么提出三点控制?
2、为什么网点增大后,因网点百分比不同而实际改变量也不
同?
3、什么是“干退密度”?
4、已知原版网点面积比是 50%,测得印刷品上对应处的网点
密度是 0.75,实地密度 1.35,求网点扩大值?
返回目录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