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
第二部分 贸易实务
第三部分 国际金融
第一章
贸易基本原理 I
(国际贸易的 原因, 格局 和 利益分配 )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贸易学说
? 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 第三节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 第四节 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 第五节 赫克歇尔 -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贸易学说
基本公式 社会财富 货币金银
基本思路 财富或金银:来自商贸
商业或贸易:零和博奕
国内商业,不创造财富
对外贸易,创造财富
基本主张 多出少进 多收少支
一、早期重商主义
(货币差额论)
代表人物 ——William Stafford
货币与商品对立
英国:金银管制
贸易管制
二、晚期重商主义
(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 ——Thomas Mun
货币应该输出
输出为了更多的输入
保证贸易出超
奖出限入
(原料除外)
三、简要评价
1。国家或(狭隘的)民族利益至上,本国财富
的增加只能建立在他国财富减少的基础之上
(以邻为壑)
2。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早形态,对当代贸易保护
主义仍有影响
3。实际上不属于传统贸易理论
4。自由贸易理论的直接对立面
第二节 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
又称:地域分工学说
绝对优势学说
绝对成本学说
一、理论背景






















英国产业革命
二、基本原理






































文字表述
每一个国家将(完全)生产并
(部分)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
势的产品,(完全)进口具有
绝对劣势的产品。每一个国家
都会从贸易中获益
三、政策主张
自由贸易
1。政府不干预对外贸易
2。生产并出口有 绝对 优势的产品
3。进口有 绝对 劣势的产品
四、例证
表 1-1 绝对 优势 单位:劳动小时 /单位

品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葡萄牙
10
20
20
10
英国的绝对优势:毛呢 10 20
葡萄牙的绝对优势:酒 10 20
但是:英国 只生产并消费 1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葡萄牙 只生产并消费 1单位酒 + 1单位毛呢
全世界 共生产 2单位毛呢 + 2单位酒
1。分工或贸易前
2。分工和贸易
英国:(全部 30劳动小时)生产毛呢
共生产 3个单位毛呢
葡萄牙:(全部 30劳动小时)生产酒
共生产 3个单位酒
全世界 共生产 3单位毛呢 + 3单位酒
比分工前 多生产 1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3。贸易及贸易利益
假定 贸易交换比率 1,1
( 1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英国用 1单位毛呢交换葡萄牙 1单位酒
英国可消费 2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比分工或贸易前 多消费 1单位毛呢
葡萄牙可消费 2单位酒 + 1单位毛呢
比分工或贸易前 多消费 1单位酒
五、简要评价
1。国际贸易是双赢而不是零和博奕
2。双赢博奕是自由贸易论的核心
3。绝对优势学说只是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特例
或者说不能解释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否参与国
际贸易并从中获益的问题,而该问题在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学说中得到肯定的回答。
第三节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
又称:比较成本学说
比较优势学说
一、分析框架
2 1 2 模型
两个国家
一种要素(劳动)
两种产品
二、主要假定
1。两国生产成本不变
2。两国规模报酬不变
3。两国产品市场完全竞争
4。生产要素在两国国内可流动
但在两国间不可流动
5。没有运输及其他交易费用
(实际上也是绝对利益学说的主要假定)
三、基本原理






































文字表述
每一个国家将(完全)生产并(部分)
出口自己有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劣
势)较大(小)的产品,(完全)进
口没有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劣势)
较小(大)的产品。每一个国家都会
从这种贸易中获益
四、政策主张
自由贸易
1。政府不干预对外贸易
2。生产并出口有 相对 优势的产品
3。进口没有有 相对 优势的产品
五、例证
表 1-2 相对 优势 单位:劳动小时 /单位

品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葡萄牙
40
20
60
10
1。分工或贸易前
葡萄牙的 绝对 优势,毛呢 20 40
( 英国的 绝对 劣势 ) 酒 10 60
葡萄牙的 相对 优势,酒 10/60 20/40
(或相对成本) 10/20 60/40
英国的 相对 优势, 毛呢 40/20 60/10
(或相对成本) 40/60 20/10
说明:相对优势是就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而言
相对成本是就同一国家的不同种商品而言
同前:葡萄牙 只生产并消费 1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英国也 生产并消费 1单位酒 + 1单位毛呢
全世界仍 共生产 2单位毛呢 + 2单位酒
2。分工和贸易
英国:(全部 100劳动小时)生产毛呢
共生产 2.5个单位毛呢
葡萄牙:(全部 30劳动小时)生产酒
共生产 3个单位酒
全世界 共生产 2.5单位毛呢 + 3单位酒
比分工前 多生产 0.5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3。贸易及贸易利益
假定 贸易交换比率 1,1
( 1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英国用 1单位毛呢交换葡萄牙 1单位酒
( 注意:该交换比率一定在两国分别由生产技
术条件即劳动生产率决定的相对成本 —国内交
换比率 ——之间)
英国可消费 1.5单位毛呢 + 1单位酒
比分工或贸易前 多消费 0.5单位毛呢
葡萄牙可消费 2单位酒 + 1单位毛呢
比分工或贸易前 多消费 1单位酒
六、简要评价
1。同绝对利益学说
2。同绝对利益学说
3。是绝对利益学说的推广
拓展了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
4。标志着国际贸易理论的正式确立
在当代仍有重要影响
5。假定的不现实(如要素不能跨国流动等)
6。解释或预测能力有限
7。贸易条件或两种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 1,1)
只是给定的而没有说明是如何决定的。这
个问题在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中得到了回答
第四节 穆勒的相互需求学说
一、问题的提出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只是规定了两种
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的范围即在两国同一种
产品的相对成本 —国内交换比率 —之间,而
没有说明具体的(均衡)交换比率是如何决
定的
二、基本思想
1。两国对进口产品的相互需求强度
决定具体的交换比率
2。一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大,
具体的(均衡)交换比率越接近
本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所最终获
得的贸易利益越小,而对方获得
的贸易利益越大
三、简要评价
1。从需求角度补充和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
利益学说
2。只能解释经济规模相当、国内需 求对国
际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大国之间的
贸易。在两个国家经济规模非常悬殊的
情况下,大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将成为国际
贸易交换比率,相互需求强度就不起作用
3。表述不够精确。第二章将解决这一问题
第五节 赫克歇尔 -俄林的
要素禀赋学说
又称:资源禀赋学说
要素比例学说
H-O模型
2 2 2 模型
两个国家( A和 B)
两种要素(劳动 L和资本 K)
两种产品( X和 Y)
一、分析框架
二、相关概念
1。要素 密集度
定义,单位 产品 中生产要素的投入 比例
例如,如果( K/L) X ( K/L) Y
则称 Y为资本密集产品
而称 X为劳动密集产品
注意,是 相对 量而不是绝对量
要素 密集度 是就 产品 而言
要素 丰裕度 是就 国家 而言
2。要素 丰裕度
(或要素 稀缺度 )
物质 定义法:一 国 生产要素 总量 的 比例
例如:如果( TK/TL) B ( TK/TL) A
则称 A为资本丰裕(劳动稀缺)国
而称 B为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国
价格 定义法:一 国 生产要素的 相对价格
例如:如果( w/r) B ( w/r) A
则称 A为资本丰裕(劳动稀缺)国
而称 B为劳动丰裕(资本稀缺)国
其中,TK 资本总量
TL 劳动总量
w 劳动价格或工资率
r 资本价格或租金
注意:两种定义法都指 相对 量
商品和要素价格都用本国货币表示
区别, 物质 定义法仅考虑 供给 方面
价格 定义法同时考虑 供给和需求
关系:需求相同情况下两种定义法等价
三、主要假定
1。两国生产技术相同
2。两国规模报酬不变
3。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4。两国产品市场完全竞争
5。生产要素在两国国内可流动
但在两国间不可流动
6。没有运输及其他交易费用
四、基本原理





































文字表述
每一个国家将生产和出口自己
丰裕要素密集的产品,进口稀
缺要素密集的产品。每一个国
家都会从这种贸易中获益
表 1-3 资源禀赋 单位:美元

品国家
X
( K/L=1/3)
Y
( K/L=2/1)
A
(w/r=20/10)
B
(w/r=10/10)
70 ╳ 0.7=
49
40
40 ╳ 0.7=
28
30
五、例证
其中 w和 r都用各自国家的货币来表示,并假设
A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为 1,0.7
B国货币与美元的兑换比率为 1,1
(而均衡兑换比率也可由相互需求强度来决定)
显然
A国在 Y上有(比较)优势,表现为用本国货币表示的较小的
成本劣势,用美元表示的(绝对)价格水平上的优势,可以出

B国在 X上有(比较)优势,表现为用本国货币表示的较大的
成本优势,用美元表示的(绝对)价格水平上的优势,可以出

推论 1。两国都只能进行 部分专业化 生产
问题:能否如前两个例证( 完全专业化 )
A国 完全 生产并出口(部分) Y?
B国 完全 生产并出口(部分) X?
否!粗略地说是因为
如果 A国 完全 生产 Y,则由于 Y是资本密集
产品,故必有部分劳动不能被 Y完全利用
或吸收,按假定 5。,A国的劳动价格将等
于零,而这是不可能的
同理,B国也不可能只生产 X
推论 2。贸易使两国的 要素价格相等
要素禀赋学说实际上是用要素禀赋及 /或
价格的(相对)差异来说明产品(相对)
价格的差异,进而解释贸易发生的原因
的。由于根据假定,要素在国际间不能
流动(即没有要素贸易),产品贸易就
起着替代要素贸易的作用,或者说通过
产品贸易,间接地进行着要素贸易。而
产品贸易的结果是产品价格的相等,同
样,要素(间接)贸易的结果就是要素
(相对和绝对 )价格的相等
推论 3。 斯托帕 -萨缪尔逊定理
国际贸易还影响国内的收入分配。即一个国
家(相对)丰裕要素的所有者从贸易中获益,
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则因贸易而受
损。原因很简单:拥有(相对)丰裕要素的
国家将从贸易前该要素的较低价格升至较高
的价格。反之亦然
五、简要评价
1。仍然以 比较利益 为基础
2。政策含义仍然是 自由贸易
3。增加了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等等,
比比较利益学说更接近现实
4。被称为 新古典 贸易理论。(与以
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的区别
在于 要素禀赋 要素价格 产品
价格,而不是 技术差异 产品价格 。
这里假定各国没有技术差异)
5。但把要素禀赋看作贸易产生的充
分条件与现实有出入
第二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用主流
经济学概念与方法重新表述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机会成本
? 第二节 贸易盈余和贸易条件
? 第三节 一般均衡分析 1:贸易结构
? 第四节 一般均衡分析 2:提供曲线
? 第五节 局部均衡分析,供求曲线
? 第六节 其他
第一节 机会成本
( 哈伯勒 —— 奥地利经济学家)
基本公式
( 一种商品的)
机会成本 = 相对价格
(以另一种商品来表示)
一、定义
为了多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而必须
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产量或数量
比如:若某国利用现有资源可生产 QX单位的 X
或 QY单位的 Y,则在没有对外贸易的情况下,
该国为了有足够的资源多生产 1单位 X,就必须
放弃 dQY / dQX单位的 Y的生产
说明:机会成本实际上就是第一章第三节例证
中所提到的相对成本
机会成本可以看成是相对成本的经济含义
二、机会成本的几种情况及相
应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一国利用现有资源或生产要素所能生产的
(比如说,两种)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
该曲线上各点的斜率表示增加(减少)一种商品的产量所造成
的另一种商品产量的减少(增加),也就是所谓生产的 边际转
换率
因此,机会成本即边际转换率 d QY / d QX
1。机会成本不变
O
QY
QX
A
B
d2QY/dQX2 = 0
适用于古典贸易理论
2。机会成本递增
O
QY
QX
A
B
-?QY
?QX
d2QY/dQX2 < 0
适用于新古典贸易理论
3。机会成本递减
O
QY
QX
A
B
-?QY
?QX
d2QY/dQX2 >0
适用于当代贸易理论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价格
在无国际贸易且国内市场完全竞争条件下
机会成本 = 相对价格
即 d QY / d QX = PX /PY
其中分别是 X和 Y的价格
第二节 贸易盈余和贸易条件
一,贸易盈余
定义,一单位某种商品在两国(用另一种
商品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之差(取正值)
称为两国交易该一单位商品的贸易(总)
盈余
说明:根据前面的基本公式,机会
成本 =相对价格,所以贸易盈余也
就是该商品在两国的机会成本之差
(取正值)
二、贸易条件
定义,某种商品的出口(进口)总供给等于其总
需求(或每一个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实现贸易平衡)
时该商品的(国际均衡)(相对)价格
说明 1:贸易条件实际上反映了各国在贸易(总)
盈余中的分配比例或份额。该比例越大,从而贸
易条件越接近(远离)贸易对象国(本国)(无
贸易条件下国内)的相对价格,本国的贸易利益
越大。但这利益是以一种商品的数量来表示的,
所以只不过同时意味着他国以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来表示的贸易利益越大
说明 2:在只考虑两个国家的特殊情形下,(国
际)贸易条件不可能等于任一贸易国国内的相对
价格。也就是说此时不存在一国获得全部贸易利
益而另一国没有贸易利益的可能;另外也不存在
其中一国是大国而另一国是小国的可能。不要将
特殊情形下所得的结论随意推广到一般情形。
说明 3:贸易条件反映的是商品的相对价格;而货
币汇率反映的是商品的绝对价格。但决定(均衡)
贸易条件的条件与决定(均衡)货币汇率的条件是
相同的,都是世界总供给等于世界总需求(或每一
个贸易参与国实现贸易平衡即贸易顺差或逆差为零)
(注意:如果我们把上述均衡贸易条件与均衡货币
汇率称为理论条件或理论汇率的话,则实际条件或
实际汇率对理论值往往有或大或小的偏离,这种偏
离恰恰反映出贸易平衡没有实现或正在实现过程中;
如果说任一时点不可能实现贸易的绝对平衡,那么
任一时点的实际值和理论值也不可能完全相等;我
们对实际值的预测即是对该偏离的预测,也即是对
贸易平衡实现程度的预测)
第三节 一般均衡分析 1:
贸易结构
一,机会成本不变 条件下的贸易
(完全分工或专业化)
QY
QX
O
QY
O QX
A
B B
A
C
D C D
二,机会成本递增 条件下的贸易
(不完全分工或专业化)
O O
QY Q
Y
QXQX
AC
C
A
E
ET
E
ET
IO
I1
IO
I1
PXT/PYT PXT/PYT
PX/PY
PX/PY
说明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国际贸易达到均
衡时,两国两种水平商品生产的 边际转换率
=两国两种商品消费的 边际替代率 =两种商品
的 国际交换比率 (即 贸易条件 )
说明 2:图中两国需求(曲线)似乎不同(因
而有违 H-O模型的假定)但结果却与模型一
致;的确,这说明需求相同假定只是 H-O定
理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然而若需求太不相
同,结果就与模型真不一致了
三、加入 运输成本 的分析
O
QY
QX
A1C
1
EO
E1
IO
I1
PX1/PY1
PXO/PYO I2
E2
A2
PX2/PY2
PX2/PY2为无运输成本时商品 X的贸
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价;而 PX1/PY1
表示加入运输成本后所造成的该商
品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当贸易条件
因此恶化到等于或低于 PX0/PY0时,
则不会有贸易发生(该国将无利可
图)
C2
四、比较利益的分解
(贸易得益的两大来源)
O
QY
QX
A
E
DIO
I1
PXT/PYTPXT/PYT
I2
ET 交易得益 ( IO?I1,资源
配置不变的情况下按国际
贸易条件出口一部分商品)
+ 分工得益 ( I1?I2,按比
较优势重新配置资源)
第四节 一般均衡分析 2:
提供曲线
提供曲线又称相互需求曲线
由英国经济学家 Marshal和
Edgeworth共同提出
一、定义
一国在不同的相对价格水平下,为了
进口一定数量的某一商品而愿意出口
的另一商品的数量
二、提供曲线的推导
O
QY
Q X
A1C
1
EO
E1
IO
I1
PXO/PYO I2
E2
A2
PX2/PY2
C2
PX1/PY1
T X
TY
PXO/PYO
PX1/PY1
PX2/PY2
O
说明 1:提供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一种
贸易条件,越远离原点、靠近纵轴的
贸易条件对 X的出口国越有利
说明 2:提供曲线越远离原点、靠近纵轴
就越往回弯,因为当 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
先是 替代效应 占主导地位,而当 X的相对
价格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收入效应 将占据
主导地位
三、均衡贸易条件的决定
O
TY
TX
T T’
PXO/PYO
PX1/PY1
E E’
虚线部分反映出口 X
的国家对 Y的进口需
求增加所导致的其贸
易条件的恶化
第五节 局部均衡分析:
供求曲线
一、国内市场供求曲线
O
PX / PY
QX
EO
进口
出口
S
D
二、国际市场供求曲线
TS
TD
QXO
PX / PY
E
三、均衡的决定
QX QXQX
EO
EO
E
S
D
S
D
PX / PY PX / PY
OOO
PX / PY
TS
TD
EO
EO
第六节 其他
一、运输成本对贸易的影响
二、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特定要素
模型
三、多国多商品贸易
O
QY
Q X
A1C
1
EO
E1
IO
I1
PXO/PYO I2
E2
A2
PX2/PY2
C2
PX1/PY1
机会成本递增情况下的分析;加入
运输成本后,X的贸易条件恶化,
由 PX2/PY2降为 PX1/PY1 ;运输成本降
低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减少了贸
易量,由缩小为 ?E2 C2 A2缩小为
?E1C1 A1 ;社会福利减少,由 I2
降为 I1 ;当 运输成本使贸易条
件恶化至 PX0/PY0甚至更低时,
则不会再 有 贸易发生;总的
来看,运输成本减少了贸易
总盈余,从而也(一般地)
减少了所有国家的贸易利益
一,运输成本 对贸易的影响
二、贸易影响收入分配的
特定要素模型
生产要素的分类:流动要素和特定要素
流动要素 —可以在各部门自由流动(如劳动)
特定要素 —不能在各部门自由流动(如土地)
在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VMPF = P? MPF
其中,VMPF表示某要素 F的边际产品价值(也等于该要素的
(绝对)价格); F表示该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的(绝对)价
格; MPF表示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OX OY
w w
E
VMPLX’
VMPLX
E’
VMPLy
C C’
F
F’
设该国是劳动丰裕国,因此出口有
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品(假设是 X)
L=LX+LY
X出口
X的国内价格 PX上升
VMPLX增加
( VMPLX曲线上移至 VMPLX ’ )
均衡工资率由 E上升至 E’
( X部门的劳动力数量由 OC增加至 OC’)
结论 1: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名义)
收入 w增加,但实际收入即用 X表示
的工资率 w/PX下降(因为该国国内 X
的价格上升幅度 EF大于工资的上升幅度 E’F’)
结论 2:而丰裕要素所有者用 Y表示的实际工资率 w/PY却有增
加,因为进口品的国内价格 PY是上升的
结论 3:贸易对流动要素(这里是劳动)实际收入的影响是不
确定的,取决于人们的消费结构或模式(主要消费出口品 X的
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将下降,福利受损;主要消费进口品 Y的劳
动者的实际工资上升,福利增加),从而间接地取决于部门
的类别
结论 4:特定要素(比如土地)
所有者的收入变化是确定的
—在出口产品部门上升;在进
口产品部门下降,从而直接地
取决于部门的类别
结论 5:与 斯托帕 -萨缪尔逊定理 的不同在于
后者只根据要素本身的类别来确定要素报酬
的变化;而前者则还须根据生产部门的类别
来确定。相对而言,后者是一种长期分析,
而前者只适用于短期
三、多国多商品贸易
1。多国情形 (两种商品 X和 Y)
国家
Px/Py
A B C D E
a b c d e
设 a < b < c < d < e
则当 a < Px/Py < e 时才会有国际贸易
而当 a < Px/Py < b,A出口 X,B,C,D
E各国出口 Y
当 a< Px/Py < c,..............
2。多商品情形(两国 A和 B)
设 x1 < x2 < x3 < x4 < x5,
且 x1’ ? x2’ ? x3’ ? x4’ ? x5’,
商品 X1 X2 X3 X4 X5
PA
PB
x1 x2 x3 x4 x5
x1’ x2’ x3’ x4’ x5’
B国用 A国货币表示的商品(绝对)
价格为 E? PB,E为两国的货币汇率,
则为了使两国都至少可出口一种其
具有最大比较优势的商品( A国出口
X1,B国出口 X5),E必须满足
x1/ x1’ < E < x5/ x5’
第三章
贸易基本原理 II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里昂惕夫之谜
?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新贸易理论
或先发优势理论)
? 第三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
? 第四节 动态技术差异与国际贸易
? 第五节 需求偏好与国际贸易
? 第六节(或第五节 —如果去掉第三节 )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或钻石理论
第一节 里昂惕夫之谜
一、要素禀赋学说的经验验证
1951—里昂惕夫 —美国( 1947)
常识(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属资本丰裕
或劳动稀缺国) + 要素禀赋学说
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品或进口劳动密集品
K(美元) 2550780 3091339
L(人 -年) 182 170
K/L(美元 /人 -年) 14010 18180 1.30
结果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 /劳动比出
口品的资本 /劳动高出近 30%,意味着美国在向世界其他国家
出口劳动密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品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1947年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投入量
为了排除可能存在的统计
和计算问题,
Leontief—美国( 1951) — 1.06
Baldwin—美国( 1958,1962) —1.27
但 1.06 > 0, 1.27 > 0
仍然是谜!
二、解释里昂惕夫之谜
解释 1—非同质劳动,
熟练劳动 = 多倍的简单劳动
解释 2—人力资本,
资本 = 实物资本 + 人力资本
解释 3—研究方法,
用生产和消费的资本 /劳动取代进出口的资本 /劳动
解释 4—自然资源,
美国进口品中有相当部分 是资源密集型产品;而自然资
源要素与资本要素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当一国某种资源
短缺时,将不得不投入较多的资本;此时用资本含量或
比例较高的美国的资源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品来估算使用
资本含量或比例较低的国外资源密集型的进口品,难免
会高估美国进口品的资本 /劳动比;除去自然资源后,美
国进出口的资本 /劳动的确有所下降( Baldwin)
解释 5—贸易壁垒,
各种贸易壁垒人为扭贸易条件,
使产品或要素价格不能真实地反
映(国内外)市场的供求状况。
Kravis(1954)发现,美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保护最严密,
不仅限制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还起到了鼓励劳动
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作用
解释 6—需求逆转,
贸易国彼此需求偏好的差异超过彼此要素禀赋上的差异;
美国可能强烈偏好资本密集型产品,使得美国该类产品
的相对价格较高,美国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来换取资
本密集型产品;但 Houthakler(1957)发现,许多国家在实
物、服装、住房等商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很相似
里昂惕夫之谜 解释 5—要素密集度逆转,
C
B A
K
O L
D
X
Y
AB是劳动(相对)丰裕的 A国的劳动(相对)
价格线(无贸易时,该国生产两种产品 X和 Y),
此时 X是劳动密集品;而 DC是资本(相对)丰
裕的 B国的资本(相对)价格线(无贸易时,
该国也生产两种产品 X和 Y),此时 X是资本密
集品;根据 H-O模型,A国应生产和出口 X,而
B国也应生产和出口 X,但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一般认为 H-O模型不能解释下列
现象,因为他们涉及到对 H-O模型中
规模报酬和完全竞争这两个关键假定
的背离(背离其他假定一般不会严重
影响 H-O模型的解释和预测力)。因而需要新的替代理论:
? 要素禀赋(以及技术条件)差距较小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超
过差距较大国家之间的贸易
? (工业制成品)产业内部的贸易大大超过产业之间的贸易
? 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在世界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第二节 规模经济与
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 的内涵
定义:生产过程中产出水平的增长比例高于
要素投入增长的比例。又称规模报酬
递增
? 说明:上述定义主要涉及源自企业 内部 的规模
经济(通常与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相对应),
还有一种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规模经济形式,
通常称为 外部经济 。这里企业平均成本的下降
依赖于整个行业规模的扩大(因而规模经济源
自企业 外部 ),通常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相
对应。这两种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有
所不相同
XO
Y
IO
E
E’
进口


出口


I1
C
C’
D
D’ 当 A国由于某种原因扩大了 X的生产,(内部)规模经济的作用将使 A国
X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 —即使这
变 化短暂,也会导致贸易的产
生 — 此优势使其进一步扩大 X的
生产,
B国将选择扩大 Y的生产以获
得规模经济。规 模报酬递
增将导 致两国最终完全专
业化分工
二、(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说明 1: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两国
(贸易前)封闭均衡 E成为不稳定
的均衡点
说明 2:两国到底分工(这里一定是完全专业化分
工)生产哪种(差别)产品并不是必然的,有可
能就是某种历史原因(偶然性或运气 ——企业家
精神或创新意识 ——政府干预或原本政治、军事
目的的副产品)造成的
说明 3:以规模经济作为贸易开展
基础的理论又称 新贸易理论 ;它强
调(国家和)企业建立先发优势的
重要性;根据该理论,如果一个公司能在某一种新产
品的生产上建立先发优势,就很有可能在该种产品的
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在那些全球市场只能支
持数量有限的几家公司赢利的行业最为明显(如航天
工业);但先发优势对于集中性并不那么强的行业也
很重要(如移动电话设备);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创立
先发优势是值得的,即使这意味着在新产品或新企业
开始盈利之前会有几年的亏损
三、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1。外部经济的来源
企业 (空间 )集中所导致的行业规模扩大而产生外
在经济的三个 原因 (资源共享 ):
? 企业集中促进专业化供应商的形成
? 企业集中有利于劳动市场共享
? 企业集中有助于知识外溢和技术扩散
O
P
Q
A
B
C
D1
D2 S1 S2
AC
P1
P2
Q1 Q2
外部经济与国际贸易
开展贸易后需求扩大,在
无内外规模经济情况下,
均衡点为 C;而下斜的行
业平均成本曲线 AC意味
着在出口扩大提高行业
产出和就业情况下,各
企业通过分享外部经济
的好处提高了自己的生
产率,从而降低整个行
业的成本。这表现为供
给曲线持续外移,产生
新均衡点 B; B与贸易前
均衡点相比,产量增加
且价格下降。出口国福
利因此肯定会有所增加
O
P
Q
E1
E2
C0
AC1
P1
P2
Q1 Q2
AC2
DW
外部经济与贸易模式, AC1和 AC2分别表
示国家 1和国家 2某行业(具有外部经济)
的平均成本曲线;按 H-O模型,国家 2更具
比较优势,应生产并出口该产业产品;但
若由于某种(比如历史)原因,国家 1抢
先建立起该产业并扩大产量,在外部经济
作用下不断降低成本,占领世界市场,由
此世界市场均衡点变为 E1 ;此时国家 1不
得不面临较高的初始成本 C0 ( > AC1 );
而原本可以达到的均衡点可能永
远错失; 可以认为国家 1
获得了先发势
第三节 垄断竞争
与国际贸易
一、封闭经济下的 垄断竞争 均衡
垄断竞争 特征 1:在消费者眼里产品有差别并因此企业
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或其产品需求曲
线向下倾斜(不同于完全竞争)
垄断竞争 特征 2:企业数量足够大以致于没有一个企业
能影响其他企业的决策且长期难以获
得垄断利润(不同于寡头经营)
O
P*
Q
P
Q*
MRd
MC
E*
Dd
AC
垄断竞争与封闭均衡
向下倾斜的平均成本线
AC表明该企业拥有内部
规模经济,这也限制了它
只能生产某产品的一种
或少数几种款式 ;需求曲
线向下倾斜表明该企业
是价格制定者,而均衡点
E*处企业没有超额利润
Q
P*=AC *
O
P
Ds
AC
DL
Dd
MRSMRLMRS
ESE*
ELPSP
L=ACL
ACS
MC
开展贸易后,由于市场规模扩
大,需求曲线由 Dd上移至 Ds;短期均衡点为 ES,并产生阴影
部分的超额利润 ;但价格变化
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不确定,
要取决于 Ds的形状 ;长期而言,
国内外企业的加入使该产品的
需求曲线又由 Ds下移至 DL;在
新的均衡点,超额利润消失 ;但
此时企业数目增加,总产量增
加,消费者也在较低的价格中
获益,社会福利将有所增加
二、垄断竞争下的国际贸易
第四节 动态技术差异
与国际贸易
一、技术差距模型
( 1961 — Posner(美国))
1。主要思想
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
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该新产
品;当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方式逐渐掌握
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这原有
的技术差异终告消失,并迫使创新国开展新一轮的创新,
形成新的技术差距
2。相关概念
? (消费者) 需求滞后,外国消费者从对某新产品不了
解从而无需求到接受该产品进行消费之间的时间间隔
? (生产者) 模仿滞后,从创新国的新产品问世到外国
生产者感到进口此新产品已对其构成威胁,开始模仿
并自行生产以抵制这种进口之间的时间间隔
3。基本命题,
需求滞后与模仿滞后的净效应决定技术领先能否
导致禀赋和偏好都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如果
模仿滞后短于需求滞后,则技术领先不会产生贸
易;但一般而言,模仿滞后长于需求滞后,从而
为基于技术差距的贸易创造了机会,技术领先国
可从贸易中获取由于技术优势而产生的垄断利润
4。简要评价
该模型证明了即使是禀赋和偏好都相似的国家彼
此也会因一方的技术领先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而进
行贸易;这在经验上也符合技术领先国与落后国
之间技术密集产品的贸易周期;但是,该模型只
说明技术差距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并未解释其
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同时它也不能确定技术差距
的大小;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实际上是对它的拓展
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 1966 — R.Vernon(美国))
1。特点
强调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所需 投入要素比
例的规律性变化 —可看作技术差距模型所强调
的模仿和消费 滞后 的内涵
2。产品生命周期五阶段:
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 —由于生产的技术限制及较高的
产品价格,只能由创新国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 —国外产生需求但又不能模仿生产,
令创新国暂时垄断国内外市场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 —产品技术扩散、定型并可大规模
生产,模仿国虽能生产但仍需从创新国进口;创新国产
量达到最大
第四阶段:产品标准化 —产品的技术优势被(劳动)成本
优势取代;模仿国产量激增并可低价向第三国出口
第五阶段:新产品衰亡期 —模仿国向原创新国低价出口;
创新国生产大幅度下降或完全停止并开始新一轮创新
O( T0 )
Q
T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第一阶段 第四阶段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五阶段
创新国消费
创新国生产
模仿国生产
模仿国消费
T1 T2 T3 T4
3。简要评价
? 既是 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扩展 。
解释了技术差距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在于产品本身
客观存在的生命周期;表明时间滞后的实质是比
较优势的变化程度
? 也是 对要素禀赋学说的扩展 。
提出了比较优势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不变的新思
路;为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结构的国家提供了参与
贸易并缩小彼此差距的机会或可能(把体现在 同
一时期不同产品 上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体现在 不同
时期同一产品 上的比较优势)
三、创新、技术转移与世界
收入分配模型
1979 — P.Krugman(美国)
1。 基本假定
? 北方发达国家有能力进行科技创新,引进新产品
? 南方发展中国家缺乏人力和技能劳动者,只能生产旧产品
? 北方国家通过向南方国家出口新产品获取垄断利润,也成
为南北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 北方国家生产的产品中有一部分通过技术转移成为南方国
家能生产的产品
2。基本结论
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的速度
决定了新旧产品的比率;进而
决定了南北两类国家的工资差距;也就决定了世界
收入的分配;当技术创新的速度快于技术转移的速
度时,新产品的比重会增加,全球收入分配向北方
国家倾斜,具体表现为其工资水平的上升;当技术
转移的速度快于技术创新的速度时,全球收入分配
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有利于缩小南北收入差距;最
终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取决于二者的净效应
3。说明
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要素价格
均等化定理为何难以被经验证
实;(北方国家的)技术创新
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需求偏好与国际贸易
一、偏好相似模型
1961 — S.B.Linder (首次从需求角度考察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三个基本命题 ——
命题 1: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出口的前提
命题 2:国与国消费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也越接近
命题 3: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
Y(平均收入水平)O
A
B
Y1 Y2 Y3
Q
(产品质量)
Q6
Q5
Q4
Q1
Q3
Q2
Y1, Y2和 Y3分别代表国家 1、国家 2和
国家 3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应地,国家
3需求的产品质量范围是( Q4 ~ Q6 );
国家 2需求的产品质量范围是( Q2~
Q5 );国家 1需求的产品质量范围是
( Q1 ~ Q3);显然国家 1与国家 2需求
的重叠部分较大( Q4~ Q5 ),而国家 3
与国家 1无重叠区域,与国家 2也只有
极小的重叠部分;这样基于偏好的相
似性,国家 3与国家 2将就( Q4~ Q5 )
品质范围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国
家 1进行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所以说
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
相似也能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
二、偏好差异下的贸易
如果需求偏好有一定差异,那么即使在两国要素
禀赋(或生产率)都相同的情况下,两国仍然可
以开展贸易并因此双方获益;这也是对假定偏好
相同条件下,由要素禀赋差异而产生贸易的 H-O
模型的一个拓展或补充
O
QY
QX
IO
I1
IO
I1
A1
A0
A1
A0
E
? 说明 需求偏好的差异可以与要素禀赋的差异
并存而不影响 H-O模型的结论(这说明 H-
O模型中的需求偏好相同假定只是其结
论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但是
偏好的差异又不能太大,否则与 H-O定理
矛盾!
第六节(或第五节 —如果去掉第三节 )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或钻石理论
1990 — 波特 (美国 ) —,国家竞争优势,
一、主要思想
一国的内部竞争环境有下列
四大因素构成,它们可以促进或阻碍 竞争优势 的建立:
? 要素禀赋
? 需求状况
? 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产业集群,)
? 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这四个决定因素构成一个 金刚石 ;公司最有可能在金刚石条
件最为有利的行业或部门取得成功;金刚石是相互补充、相
互强化的系统; 偶然性 ( 大的革新或其他变迁 ) 和 政府 ( 在
教育, 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方面的政策或投资 ) 是可以对该
系统产生重大 ( 或正面或负面 ) 影响的两个 附加变量
公司的策略、
结构和竞争
相关产业和
辅助产业
要素禀赋 需求状况
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波特的金刚石
二、四大决定因素
1。要素禀赋
基础要素 (如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和人口)
高级要素 (如通信设施、掌握高技术的劳动力、
科研设施和技术诀窍)
? 高级要素对竞争优势最为重要,且与基础要素
不同,是个人、公司和政府投资的结果
? 基础要素可以提供最初优势,而这种优势又通
过对高级要素的投资得以加强和扩展
? 基础要素方面的劣势可以给一国带来压力,促
使其在高级要素上进行投资(如日本)
2。需求状况
? 公司往往对与它们最接近的顾客的需求最为敏

? 如果一个国家的消费者精明而挑剔,将给国内公
司带来压力,迫使它们满足更高的产品质量标准
并生产出创新产品,认真应对这一挑战,公司将
因此获得竞争优势
3。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
? 相关产业或辅助产业对高级要素的投入所产生
的效益可以波及到另一个行业,从而帮助该行
业在国际市场确立竞争地位
? 这种连带过程的一个结果是,一国内部的成功
行业往往是由很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一个行业
“群”
4。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
?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管理理念”,这些观念
对它们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帮

? 在某个行业里,国内竞争的激烈程度与国家竞
争优势的创立和保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是密切相关的(“国内竞争的作用在日本比在
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明显 ……” )
第四章
贸易政策及其效应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贸易政策 1:关税
? 第二节 贸易政策 2:非关税
? 第三节 贸易政策分析 1:减少福利
? 第四节 贸易政策分析 2:增进福利
? 第五节 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贸易政策 1:
关税
一、关税及其功能、特点
关税是一国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课征的一
种(流转)税;(由于征收关税提高了进出口商
品的成本和价格,客观上限制了进出口商品的数
量,故又被称为关税壁垒);关税具有 财政功能
和 保护 (本国的市场或资源) 功能 (还有调节国
际收支的功能);关税的特点是比较透明、公开,
因而便于国际监督、便于谈判减让,但其制定和
实施的程序比较复杂
关税
进口 税
出口税
过境税
一般进口税
进口 附加税
普通进口税
最惠国 关税
传统附加税
现代 附加税
二、关税的种类
说明 1,国境 与 关境 未必等同
说明 2:关税的功能的相对重要性在不同国家或不同
时期有所不同
说明 3:根据 征税的对象 或 商品的流向 不同,关税又分
为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其中 进口税 最为
重要;出口税只有少数国家征收;而国境税已
被废止;根据 征收方法 的不同,又分为 从价税,
从量税,混合税和选择税;从价税公平有余但
简便不足;而从量税则相反
三,有效关税
1。定义
国内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 附加值 因征收(进
口)关税而 提高的百分率
说明:有效关税又称 有效保护率 ;一般所说的关税只涉及被
征税商品本身价格而非(扣除投入成本之后的)附加价值的
提高,因而又称名义关税,它没有考虑对该商品所需进口投
入品的关税征收(如果有的话);消费者只关心名义关税,
而生产者更加看重有效关税;与名义关税相对应的还有一概
念叫实际(征收)关税,涉及(法定)关税的(事实)实施
2。测度
第一种方法,
其中 g 表示有效保护率;
V’表示征税后单位产品的附加值;
V 表示征税前单位产品的附加值
V’— V
Vg =
第二种方法,
ai为第 i种进口投入在(最终)产品价格中所占比例;
g =
t - ?aiti
1 - ?ai
其中,g 仍为有效保护率;
ti为对第 i种进口品征收的(名义)关税
(说明:可以证明两种方法是等价的)
3。重要 结论 (根据第二种方法)
? 当 ?ai =0(从而 ai =0 ),即不需要进口要素,则 g=t,名
义关税就代表有效保护率;
? 当 ai和 ti给定时,名义关税率 t越大,有效保护率也越大;
? 对于给定的 t和 ti, ai值 越大,有效保护率也越大;
? 当 t大于、等于或小于 ?aiti / ?ai时,g也大于、等于或
小于 t;
? 当 ?aiti > t 时,有效保护率为负值
说明:可以考虑 ti = t ’情况下,由 t与 t’的关系来得出 g与 t
的关系
4。政策含义
升级 ( 累进 或 瀑布式 )的关税结构(一般多为发
达国家所采用;而发展中国家往往在实际上相反)
——即对原材料制定非常低甚至零的名义关税率,
随着加工程度越来越深,名义关税率就越来越高,
从而使得使用进口要素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有效保
护率比名义关税显示的保护程度大得多
——采用这种关税结构,即可以降低关税总水平,
又可以在此同时提高有效保护率;对采用者来说,
是舍小利得大利的事;对出口国来说,判断进口
国的开放程度不能光看中间产品,更要看最终产

第二节 贸易政策 2:
非关税
一、非关税政策的种类
非关税政策主要包括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两大类(也可
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传统非关税和现代非关税);
前者又包括进口配额(及主动配额或自愿出口限制)、
进口许可证、歧视性政府采购、国营贸易、海关手续、
海关估价、国内税、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标准(即绿色
壁垒)、环保标准和劳工标准;后者包括出口补贴(及
各种间接补贴如出口退税 —增值税和进口税等、政府贴
息的优惠贷款、出口信用保险等)、生产补贴以及倾销

二、非关税政策的特点
制定和实施的灵活性、隐蔽性;在关税的(税收作用和)
保护作用下降的情况下,非关税特别是现代非关税政策
的作用明显上升,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和国际
贸易争端的新焦点;降低非关税壁垒的办法包括传统的
关税化(及其减让)以及各国国内贸易体制和多边贸易
体制的改革
第三节 贸易政策分析 1:
减少福利
一、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
O
P
Q
S
D
E
S1 S1 D2 D1
a b c d
PW
PW ( 1+t)
1。国内市场
MD
O Q
P
P*
M2 M1
XS’
XSP
W
PW (1+t)
c f
2。国际市场
二、关税的一般均衡效应
O QX
QY II’
WW’
E
E’
P
P’G
D
D’
B
A
三、配额的局部均衡效应
(包括 VER’s)
O Q
P
PW
PQ a
b c d
D
S S’
配额 Q
E
S1 S2 D2 D1
在进口量的变动不影响
世界价格的小国情况下,
进口配额使得其国内供给
在世界价格以上增加 Q的
进口量,相当于 PW以上
供给线向右平移了 Q;进口
配额使得国内价格上升到
PQ,相当于征收税率为
(PQ - PW )/ PW的关税 ;但
这里的 c为进口的租金收益,
其归属取决于政府对配额
的分配形式
三、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
1。 需求变动 的不同影响
O Q
P
PW
( Pt) PQ
D
S S’
S1 S2 D2 D1
D’
Q
Q
D4D3S3
P’Q
关税下的国内价格没有
受到影响,净福利损失也
没有变 ;而配额下国内价
格和产量都更高,净福利
损失也更大 ;对需求减少
和供给变动的情况,也可
做类似的分析
2。 世界价格 下降的不同影响
O Q
P
P’W
( Pt) PQ
S S’
S1 S3 D3
Q
D1D2S2
D
P’t
PW
关税下的国内价格相应下降,
消费量、进口量及政府税收
收入均会增加,而(可证明)
净福利损失比此前要小;配额
下的国内价格、消费量及产量
虽都不受影响,但福利损失增
加了,租金(及可能由此导致
的浪费和 /或腐败)也增加了;
世界价格上升的影响也可做类
似分析
3。是否涉及 寻租
配额需要发放许可证
4。国内市场 垄断 的不同后果
在关税情况下,即使寡头垄断厂商也只
能将国内价格提高到世界价格加关税
5。对进口的不同 限制 作用
需求变动的不同影响已是一例;进口品供求
曲线的弹性难以确定限制了关税的理想定位;
外国出口商可通过提高生产率或接受低利润
来抵消关税的影响
四、歧视性政府采购
SP
Q
PW
Pd
a b c
DG DG+P
E
A
S1 Sd DG D1O
在自由贸易价格下,政府进口量
为 S1DG;若政府机构只购买本国
产品,则 DG与 S的交点确定了政
府采购本国产品的均衡价格和
数量,国内生产增加了 S1Sd;政府
的消费减少 了 SdDG,私人仍在 PW
下消费 DGD1数量的产品 ;净福利
损失 (b +c)是政府采购从高效
的国外生产者转向低效的国内
生产者所致
五、出口补贴
1。 小国 情形
O
P
Q
a b c d
S
D
PW
PW +s
D2 D1 S1 S2
类似于政府对出口
市场的价格支持 ;
但差别在于这里的
国内市场价格是变
动的,而政府补贴额
不变 ;后者则相反
2。 大国 情形
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O
P
Q
a b c d
S
D
P’W
P’W +s
D2 D1 S1 S2
PW e gf (e+ f+ g)是大国补贴造成国际
市场价格下跌所导致的贸易条
件恶化的额外损失 ;而 (b+ d)与
小国一样是国内消费和生产扭
曲的损失 ;可见大国实行补贴
的净损失大于小国
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P
O Q
国外需求
对外出口
a b
实线矩形是出口国政
府的补贴总额; c是
出口国(生产者)的
获益; a是进口国
(消费者)的获益 ; b
是世界的净损失
c
例,欧盟的农业保护
价格(千元)
保证价格 Pd
世界市场价格 Pw
S1 C2 S2 C1 数量 Q
S
D
P0
? 欧洲土地资源相对缺乏,农产品生产成本高,没有比
较优势,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欧盟各国只能生产 S1,
消费则达到 C1,不足部分则从世界市场上进口。政府
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价格,将保证价格提
高到超出国内供求平衡时的价格水平( P0)之上。由
于有了价格保证,农民就不用为生产过多引起价格下
跌而操心。只要成本不超过保证价格的水平,农民就
会扩大生产。当保证价格等于 P2时,生产量达到 S2。政
府的名义补贴则等于每单位产量的价格差乘上总产量,
即 (P2-P1)*S 2。
? 当然,价格支持的目的是保护生产者而不是保护消
费者。政府会通过减少国内市场农产品供给的手段
提高消费者价格,将实行价格支持的一部分代价转
嫁到消费者身上。具体的作法可以是:( 1) 让农民
直接在国内市场上按保证价格出售,剩余部分( S2
- C2)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口,农民出口收入的不足
部分由政府补贴 ;(2) 全部由政府按保证价格收
购,然后在国内按保证价格出售,在国外按国际市
场价格出售 。两种做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政府的实
际支出为图 7- 5中的阴影部分,等于 (P2-P1)乘以出
口量 (S2- C2)。整个社会的净损失为:消费者剩余的
损失+政府实际支出-农民生产者剩余的增加。净
损失大于零,并随着保证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之间
差距的扩大而增加。
六、贸易制裁
国际贸易政策有时也用来为政治目的服务,用来
做为对别国的政治或经济政策进行报复的手段。
最典型的做法是通过进出口抵制和商品禁运等
实行贸易制裁。
贸易制裁的 目标 是通过削减进出口造成被制裁
国经济上的损失从而迫其作出某种改变。采用
这种手段来实现某些政治目标的做法最早可以
追溯到十五世纪的贸易初期,世界上使用贸易
制裁最多的是美国 ; 贸易制裁有时也用作经济
目的
1。贸易制裁的利益变动
―出口禁运, 的利益变动
( a)制裁国(美国) ( b)被制裁国(中国) ( c)非制裁国(日本)
aPn a
S SSn
Sn+Sec d
b
D
D
D
X'=15
X=10 X=1010 15 20
b
c
中国自然受到了一定的打击,表现在消费者剩余减少了c+d部分,这
是贸易制裁者所希望达到的(但若需求弹性较大则不明显);但是制裁
者美国也付出了代价,失去了在中国的市场,其损失是a;日本作为非
制裁国却从中捞到了便宜:通过扩大出口和提高价钱,增加了收益c;
从整个世界角度看,,出口禁运, 仍然带来了净损失a+d
―进口抵制, 的利益变动
S S
n
S
a a
dc c
M=10
DnD
e D
n
De+Dn
10 15 20 M=10
M’=15
P0
( a)制裁国 ( b)被制裁国 ( c)非制裁国
被制裁国产品的价格因为制裁国的抵制而下跌,而非制裁国趁着低价增
加了该产品的进口;, 进口抵制, 的结果,该产品价格下跌,出口量减
少,生产者损失c+d;制裁国损失为a;非制裁国收益为c;与, 出
口禁运, 一样,制裁和被制裁双方都在, 进口抵制, 中受到了伤害,唯
有不参与制裁者从中渔利,得到了好处
2。 贸易制裁的失败与成功
? 如果在经济上不足以使被制裁者受到足够的损
失,那么政治上的效果更难说,因而属于失败
的制裁
? 贸易制裁是否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制裁
国对国际贸易尤其是对制裁国的依赖性如何;
这种依赖性会表现在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供给
弹性上,被制裁国的贸易弹性越低,制裁对其
的伤害越大,反之则越小;一般来说,对进口
和出口弹性都较高的国家实行贸易制裁的成功
率较低
失败的, 进口抵制,
被制裁国的出口市场:很有弹性的出口供给
(a)有弹性的进口需求 (b)没有弹性的进口需求
价格 价格
Dn
Dn+DeD
n
Dn+De
Sx
Sx
c
a
dc
a
QQ
d
在第一种情况下,供求双方都很有弹性,互相依赖不大,禁止从被制裁
国进口,其结果虽然自己损失不大(a部分),被制裁国也不伤筋骨
(c+d部分);第二种情况则更糟糕,被制裁国的出口供给弹性很大,
而制裁国对该国商品的进口需求则没有多少弹性;, 进口抵制, 的结果
没有使被制裁国受到多少损失(c+d部分很小),自己倒伤得很重( a
的面积很大);抵制进口使国内出现严重短缺,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消
费者利益严重受损
被制裁国的贸易弹性大小或贸易制裁
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
? 贸易在整个国民生产中的比重 如果比重很小,则弹
性较大;一般来说,大国的国内市场大,回旋余地大,
自给自足程度高,外贸的供给和需求弹性也相应高一
些,对大国进行贸易制裁的成功率就低;而大国对小
国进行制裁成功的可能性就大
? 进出口商品的性质 有时商品对某些国家特别重要,
如日本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
相对低,而耐用消费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需求弹性
较高;对奢侈品的出口禁运作用不大,但对生活必需
品的禁运又容易伤害普通人民,使道义上难获一致的
支持
? 制裁的时间性 一般来说,时间越短,需求和供求的
弹性越低;因为突然遇到制裁,在短期内来不及准备
不容易调整,但时间一长,或制裁从提出到真正实行
有很长时间的间隔,被制裁国就可以作出调整或以别
的办法取代,制裁的作用也就被大大缩小了
? 制裁的完全性 如果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参与制裁(这
相当于制裁国是小国),即使被制裁国的贸易弹性很
低,对其伤害也不会很大,因为制裁国撤出后的一部
分空间会立即被非制裁国填补上;只有在全部或大多
数国家都参与的情况下,才能重创被制裁国,增加成
功的可能性,但各国间政治,文化,宗教的不同,很
难做到所有的国家都参与对一国的贸易制裁(历史上
类似 1990年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出现的各国比较一
致的行动的情况并不多见)
第四节 贸易政策分析 2:
增加福利
一,保护幼稚工业论
十八世纪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 ;
十九世纪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 ·李斯特
这一理论在中国很流行,有时还加上一些非经
济的色彩,称为保护, 民族工业, 。
1。基本假设
保护幼稚工业在短期内虽然有代价,但从
长远看是有利的,必要的
2。基本条件
? 被保护的, 新生儿, 必须有长大的潜力,从国
际贸易来说,必须有潜在的、通过成长会发挥
出来的比较优势;
? 保护只是短期的,为保护所付出的代价是短暂
的、有限的 ;
? 被保护的, 新生儿, 在长大后所给社会带来的
收益会足以弥补社会为保护付出的, 抚养费,
3。实践
根据这三个条件,并不是所有的
幼稚工业或民族工业都应该保护的,而只有那些
确有潜力的工业才应得到保护。但在现实中,许
多受到保护的工业并不符合这一点,保护的目的并没有
达到。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 ·陶西格在十九世纪末
考察了当时受到关税保护的美国新兴铁器制造业,结果
发现该行业的生产方式 20年内没有变化,市场份额也没
有任何扩大,保护并没有使这一幼稚行业长大。近几年
来,一些经济学家对第三世界国家中受保护的, 幼稚工
业,
作了一些研究,发现受保护工业的生产成本的下降速度
并不比不受保护的工业快,而保护的代价则相当于由此
而节约的外汇支出的两倍
4。现实困境
? 保护对象的选择 尽管理论上说要保护幼稚产
业,但在实际选择中往往取决于各种政治经济
力量的对比;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选择保护目
标并不是真正从经济利益出发,而是从政治或
其他利益出发,所选对象就难以符合这三个条
件;另外,是否能选准那些应该保护的行业还
有一个信息和判断问题。由于人们不可能掌握
全部信息(包括未来发展的信息),决策中就
有可能出现错误;即使从经济利益出发,也会
出现技术上的错误判断,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

? 保护手段 有时对象选对但手段用错,
其结果仍然达不到通过对幼稚工业的保护来促
其成长的目的。一般来说,采用产业政策优于
关税等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如生
产补贴)不仅对社会造成的损失较小(见第六
章第二节的分析),还起到监督企业,加速企
业成长的作用。在产业政策下,企业的补贴来
自政府,政府有权控制和调节,政府为减少开
支会促进企业提高效率。而在关税等限制进口
的贸易政策下,企业的收益来自市场,来自无
数个不知名的消费者,故难有提高效率的压力
? 其他长期代价(而非利益)
还有一种常不被人注意的社会代价是推迟接受和
普及先进技术和知识所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发
展中国家的许多幼稚工业恰恰都是新兴工业或高
科技工业;最明显的例子是对电子计算机(电脑)
工业的保护 ; 应该用其他手段而不是用限制进口。
日本在早期也采用过阻止进口的办法,但很快就
转向其他形式如优惠贷款、专利、免税等来支持
发展本国的电子计算机工业
? 保护的其他动因
一般人们理所当然地假定政府是
代表整个社会利益的,但现实中
政府本身就是一个利益集团; 保护手段的选择不仅是一
个认识问题,还涉及到政府的利益;采用关税,政府可
以有收入,而使用产业政策,政府不但失去税收还要增
加支出。因此,虽然从社会角度来说应该相对多地使用
产业政策,但从政府角度来说,利用关税保护对其更有
利,选错手段则常常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在中国旧有的
经济体制下,政府和国营企业是一体的,即使使用产业
政策也未必对企业有多少促进监督促进作用;企业哪怕
亏损了,政府都会给予补贴,从而缺乏压力去提高效益
二,保护就业论
20世纪 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 凯恩斯
1。背景
保护就业论虽不象, 幼稚工业, 论那样具有悠久
历史,但流行范围却同样广泛,而且主要是在
西方发达国家;每当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
时,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和工会领袖就把原
因归罪于来自外国的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竞争,
纷纷主张以限制进口来保障本国工业的生产和
就业; 80年代的西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的其中
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保护国内的生产和就

2。基本逻辑
增加出口,减少进口
?增加有效需求
? 增加国民生产和就业水平
3。现实困境
首先,别国不会毫无反应;你要考虑你的就业问题,别人
也要考虑别人的就业问题;你要限制进口,则伤害别国
的出口,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别国也会以限制进口作为
回报,则你的出口也不得不减少;其次,即使别国不进
行报复,长期的大量的贸易逆差必然影响别国的经济发
展和国际支付能力,别国经济实力的下降则反过来影响
本国的出口商品的购买力,其结果也影响到你的出口;
因此,从总体均衡或长期均衡的角度来看,要想限制进
口而不伤害出口或扩大出口而不增加进口都是不大可能
的;实行贸易保护的结果往往是增加了一个部门的就业,
减少了另一部门的就业,还外加消费者的损害,常常是,
此得彼失,得不偿失
4。例证 ——美国
美国纺织品、汽车、钢铁业进口限额造成的就业变动
就业增加的行业和人数估计
(万人)
就业减少的行业和人数估计
(万人)
纺织业 15.756 汽车制造业 -0.195
钢铁业 1.622 服务业 -5.588
农业矿

1.989 制造业 -7.862
消费品生产
工业
-1.745
资料来源, David Tarr,"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Welfare and Employment Effects of US
Quotas in Textiles,Autos andSteel" (1989
美国限制进口保护就业的代价估计
保护行业 消费者为每个工作机会所
付代价
钢铁 $75万 ---- $100万
彩色电视 $42万
奶制品 $22万
制鞋业 $5.5万
资料来源, G,Hufbauer,D,Berliner and K,Elliott,“
Trade Prot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31 Cases Studies" (1986)
三,改善国际收支论
1。基本思路
贸易保护
减少进口
减少外汇支出,增加外汇储备
2。背景
以国际收支方面的理由作为贸易保护的依据,
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遍;从 1979年东京回合到 80
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在向关贸总协定通报进口
限制时,85%以上都以平衡国际收支为理由,
这主要与发展中国家普遍出口能力低,外债严
重有关;但改善国际收支论在出口能力强的亚
洲国家也比较流行,这似乎与中国以及亚洲文
化有一定的联系;中国人包括其他东亚国家的
人们都比较注重储蓄,不太愿意举债;反映在
贸易政策上就是追求贸易顺差
3。现实困境
? 别国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对本国出口的影响
?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善国际收支
4。说明
? 并非出超不好,也并非外汇储备多不好,但如
果通过贸易保护手段来达到的出超和外汇储备,
其代价一定不小;消费者为此作出的牺牲会超
过出超所得
? 追求出超的目标本身就有问题,出超越多并不
表示一国的福利水平越高;从宏观角度来看,
出超只是表明一国的消费水平低于生产水平,
生产出来的一部分产品出口到外国去了,出超
越多,本国当前消费越少,当前福利水平越低;
当然,出超增加了外汇储备,积攒了今后进口
和消费的能力,因此,出超只相当于一种储蓄
? 通过贸易保护(包括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来
追求出超还会引起与入超国的矛盾和纠纷
四,保护公平竞争论
1。背景
,保护公平竞争是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
用来进行贸易保护的另一依据 ; 这一理论最初
是针对国际贸易中因为政府参与而出现的不公
平竞争行为,后来又被广泛用来要求对等开放
市场 ; 与三种 理论 不同,,保护公平竞争, 论
以一种受害者的姿态出现来进行贸易保护 ; 这
种保护似乎是迫不得己的,保护的目的也似乎
是为了更好地保证国际上的公平竞争,以推动
真正的自由贸易
2。不公平竞争(或贸易)
凡是由政府通过某些政策直接地间接地帮助企业
在国外市场上竞争,并造成对国外同类企业的
伤害,即被看成是不公平竞争,包括出口补贴、
低价倾销等;将监狱中犯人或其他奴工制作的
产品,或使用童工生产的产品出口到国外,也
是不公平贸易行为(因为犯人、童工的工资被
强迫性压低,生产成本当然就低,正常的企业
与之无法竞争);通过不同的汇率制度人为地
降低出口成本,对外国知识产权不加保护等也
包括在不公平贸易的范围之内;
3。主要手段
反补贴税、反倾销税或
其它惩罚性关税、进口限额、贸易制裁等
4。例证
美国 1974,贸易法案, 301条款 明确授权政府运用限制进
口等贸易保护措施来反对任何外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
美国 1988,综合贸易合竞争法案, 特别 301条款 不仅将
不公平案的起诉权从总统下放到美国贸易代表,还要求
贸易代表在每年 4月 30日将, 不公平贸易国家, 的名单递

国会 ; 上了, 黑名单, 的国家,就可能被列入报复对象
五、改善贸易条件论
(最优关税论)
1。大国关税的局部均衡效应
国内市场
O Q
P
P’W
SH S
H+F+t
S DD’S’
D
P’H
PWt
E2
E1
SH+F
G
a b c de
国际市场
P
O Q
MD
XS
P’H
PW
P’W
Ec
e fg
M1 M2
2。大国关税的一般均衡效应
O QX
QY I”I
W”
W E2
E
P
P2
D
B
A
D”
3。最优关税的代数推导
关税的 边际收益 (提高关税 增加的税收收入 )
= 关税的 边际成本 (提高关税后由于 贸易量的减
少而减少的税收收入 )
即 M = t*P t* = dPdt dMdt (dM/M)/ (dP/P)1
即 t* = 1ex,其中 ex为外国对本国的 出口供给价格弹性
第五节 国际贸易的
政治经济学
——以美国为例
一、美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1。贸易政策的制定
? 美国宪法授予国会征收关税
和管理对外贸易,所有的贸易
法案、法令及对外贸易条约的
签定,都需国会投票表决通过;联邦政府根据国会立
法制定和执行外贸政策; 1980年之前,美国制定和执
行外贸政策方面的职权很大程度上分散于政府许多部
门; 1979年, 出口管理法, 将贸易政策制定权集中于
三个不同级别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跨部门委员
会,由美国贸易代表、副代表、贸易代表助理分别担
任三个委员会的主席(协调部门意见、监督执行有关
政策并直接对总统负责);贸易代表不仅就外贸问题
向总统提供咨询,且代表美国政府参加多边贸易谈判
? 三委员会的机构设置与工作程序
总统
美国贸易政策委员会
美国贸易政策审查委员会
美国贸易政策工作委员会
? 重大贸易政策问题由总统决定后,还要送国
会讨论通过,形成法案,然后交商务部和有
关部门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国务卿可就贸
易政策问题直接向总统提出报告和建议
2。贸易政策的实施
商务部是外贸主管部门,80年代以来其权限不断
扩大,包括参与贸易政策的制定;此外,农业部、
劳工部等部门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策实施与管
理;还有一独立的机构是国际贸易委员会,其主
要职责是根据美国国际贸易法案条款裁决美国企
业和工人利益是否受到进出口商品的损害,如有
就向总统提出建议,若建议遭总统拒绝,其有权
推翻总统的决定
二、美国贸易政策
制定中的政治冲突
1。国会内部的冲突
代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或不同利益集团的议员
之间的分歧
2。国会与政府的冲突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任何法案;但国会只要 2/3的多
数坚持原法案即可推翻总统的否决而成为正式的法律;
冲突往往源自国会关心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目标,而
政府则考虑更为广泛的外交政策目标和对外经济目标
? 自 30年代以来,出于更为广泛
的经济和战略因素的考虑,政府
首脑们大都提倡自由贸易,然而
在他们努力推行削减关税政策时都受到了国会的限
制;特别是对任何与外国签定的多边或双边贸易协
议,总统都需征得国会的批准,影响了美国国际自
由贸易目标的实现(如杜鲁门政府三次向国会提交
“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均无结果;又如里根、布什

府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要求始终得不到国会的通
过)
三、影响美国贸易政策决策的
院外活动集团
1。私人公司
公司为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为政府所能提供的税
收以及大公司雄厚的财力决定了其讨价还价的地位;有
数百家大公司在华盛顿派驻代表;不同行业的公司根据
自身利益的需要对贸易政策的态度也不一样;纺织、钢
铁、造船等传统、衰落产业的公司倾向于贸易保护;从
事高新技术、竞争力强的如航空航天、飞机制造、金融
服务等行业则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
2。工会
工会的力量在于工会领导人不仅可以帮助政治家
当选,而且还可以通过举行工人罢工对政府施加
压力;工会常常是贸易保护主义者;大的工会组
织有劳联 -产联、汽车联合会,在钢铁、汽车产业
中影响巨大
3。农业利益集团
农业利益集团历史最早、最为团结、组织性最
强;其中农场管理局联合会力量又最强,它反对
政府的农业管理条令,反对农业补贴,主张自由
贸易;而全国农场主联合会则要求政府继续保持
并增加补贴
4。石油院外活动集团
是美国两大政党竞选活动的慷慨解囊者,也是对
美国安全极为重要的产业力量;它工作效率高、
影响大;在其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对石油进
口实施限额管理,以满足其从开采条件差、成本
高昂的国内石油生产中获取暴利
5。外国利益集团
主要来自欧洲、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由于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欧、日等为
增加对美国出口,或为缓和日益加剧的贸易摩擦
,或为阻止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法案的通过,均加
紧在美国的院外活动;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争取更
多的对美出口配额,也开始积极开展院外活动
第五章
地区及全球经济一体化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
? 第二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
第一节 地区经济一体化
一、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根据紧密程度或发展阶段,也因此地区经济一体化有不
同定义 )
? 自由贸易区
区内自由贸易,各成员国仍独立对外 (NAFTA)
? 关税同盟
自由贸易区 +统一对外 (EU)
? 共同市场
关税同盟 +成员国间要素自由流动
? 经济同盟
共同市场 +某些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 完全经济一体化
统一的财政、货币和对外经济政策(欧洲货币
联盟)
二、关税同盟理论
O
P
Q
S
D
E
S1 S2 D2 D1
a b c d
PB
P’B
PA
(假定征税国为小国;
且 PB < PC < PA )
贸易创造, 与生产成本较低的
B国建立关税同盟,高成本低
效率的国内生产被低成本高效
率的 B国生产所替代,增加了
生产收益 b,而价格下降刺激
国内消费又增加了消费收益 d,
社会净福利共增加 b + d;这与
关税的福利效应正好相反
O Q
P
PB
S
S3 D3D2S2
D
P’B
PC a’ b’ c’ d’e’
PA
SB +T
SC
SB
(假定征税国为小国;
且 PB < PC < PA)
贸易转移, 与生产成本较高的
C国建立关税同盟,贸易转移
是 S2 D2,这使该国损失了关税
收入即贸易转移效应为 c’+ e’;
但另一方面又有贸易创造 S3 D3
( > S2 D2 ),贸易创造效应为
社会福利增加 b’+ c’+ d’;社会
净福利变化为 b’+ c’- e’;当 S与
D越平坦,或 /和 PB与 PC越接近,
社会净福利增加(即上述变化
为正值)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增进社会福利的条件
(贸易创造效应越大和 /或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静态效应
? 建立关税同盟前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 (P’B - PC)越高,结
盟后贸易创造效应就越可能超过贸易转移效应
? 关税同盟成员国的共同对外贸易壁垒 (P’B -P B)越低,贸
易转移的可能性就越小
? 关税同盟的成员数量越多从而规模越大,高效低成本
的生产者越可能在内部出现,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 关税同盟成员国经济结构竞争性 (互补性 )越强 (弱 ),从
而在内部选择低成本生产者的可能性越大,…..( 故资
源禀赋相似的国家彼此更容易建立关税同盟 )
? 关税同盟成立前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越频繁,经
济联系越紧密,结盟后贸易转移的可能性越小
? 关税同盟成员国间地理位置越近,从而运输成本
越小,影响贸易创造效应的障碍越小
? 关税同盟成员国的供给与需求弹性越大,和 /或
与非成员国产品成本的差异越小,贸易创造效应
就越大,贸易转移效应越小
? 关税同盟成员国的生产率越高,结盟后的贸易创
造效应就越大
——动态效应
? 加剧同盟内部成员国间的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 关税同盟成员国获得市场扩大带来的规模经济的好处
? 刺激同盟内成员国之间和同盟外部向同盟内部(为绕过
关税壁垒)增加投资
? 由于以一个身份参与国际多边贸易体制,增强了讨价还
价的能力并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说明:动态效应不能象静态效应那样准确度量,但一般
认为前者比后者大得多,也更重要)
第二节 全球经济一体化
一,WTO( GATT)的作用和功能
? 缔约国开放市场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 拥有制定和实施某些相关措施权力的组织
? 各方进行谈判和解决纠纷的场所
二,WTO( GATT)基本原则
? 非歧视或最惠国待遇原则
? 保护的关税化原则
? 公平原则或国民待遇原则
? 灵活性原则或实用性原则
? 协商解决争端原则
三,WTO( GATT)演变及谈判
? 1947年 GATT临时议定书及第一轮谈判
四,WTO的(主要)新议题
第六章
开放经济下的核算体系与汇率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国民收入帐户
? 第二节 国际收支帐户
? 第三节 外汇与汇率
? 第四节 几种汇率决定理论
? 第五节 汇率体系及其比较
第一节 国民收入帐户
一、封闭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Y ≡ C + I + G
Y ≡ C +SP + T I = S
二、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Y ≡ C + I + G + X
Y ≡ C +SP + T + M I + CA= S
? CA = X – M 称为经常帐户
的盈余或一国对外净资产
? 为国内资本积累( I-S)融资导致的国外净资产
的变动与国际间商品和服务的流动( CA)是同
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 由 CA = S – I,在储蓄一定情况下,投资的增加
在短期会恶化经常帐户乃至国际收支,但长期却
可能通过提高生产力增强国际竞争力而改善之
? CA = SP-I-( G - T),即私人储蓄、投资和政府
赤字都是影响经常帐户盈余的变量
第二节 国际收支帐户
经常帐户
资本与金融帐户
错误与遗漏帐户






货物
服务
收入
经常转移
资本帐户
金融帐户
资本转移
非资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 /放弃
直接投资
证券投资
其他投资
储备资产
第三节 外汇与汇率
一,外汇
用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清算国际收支
差额的资产(包括现钞和现汇)
判断一种外币资产是否外汇的标准
? 可偿性(保证偿付)
? 可兑换性(自由兑换为其他外币资产)
? 国际通用性(国际经济交易中普遍被接受和使用)
二、汇率
1。标价法
? 直接标价(常用)
? 间接标价
(汇率上升或下降)
2。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 =名义汇率 × 外国价格指数 /本国价格指数
例:若人民币贬值(即名义汇率上升) 10%,但同
时中国有关价格水平也上升 10%,而美国价格
水平不变,则人民币对美元的实际汇率也保持
不变
说明:实际汇率反映产品的相对竞争力
3。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
即期汇率 (现汇汇率)为外汇买卖交易达成后,
在成交后的两个交易日内办理交割时所使用
远期汇率 (期汇汇率)是双方事先约定的在未来
某一天进行外汇交割所采用的汇率
若远期汇率低于(高于)即期汇率,称外币对本
币在远期贴水(升水);升贴水数重要依两种货
币一定期限存款利率差而定
二、外汇供求与汇率变动
如同商品一样,外汇供求随汇率变动,而(均衡)
汇率意味着外汇市场的出清,即外汇的供求余额为

以中国为例,考虑日本外汇 ——美元的供求及日元
与美元的汇率决定
1。外汇需求曲线的推导
SM
PM( $)
A B
DM(E0)
D’M(E1)
10
O 80 120 QM
(单位:万)
O Q$
(单位:万)
E=日元 /美元
A’
B’120100
800 1200
日本的进口市场 美元的需求曲线
2。外汇供给曲线的推导
DX
PX( $)
D C
SX(E0)
S’X(E1)
8
O 150 200 QX
(单位:万)
O Q$
(单位:万)
E=日元 /美元
D’
C’120
100
1200 1600
日本的出口市场 美元的供给曲线
3。均衡汇率的决定
O Q$
(单位:万)
E=日元 /美元
120
100
1200 1600
美元供求决定的均衡汇率
800
S $
D $
第四节 几种汇率决定理论
一、国际收支论
(流量分析、短期分析)
均衡汇率是国际收支平衡时的汇率
影响均衡汇率变动的因素包括 国内外的国民收入
水平, 价格水平, 利率水平 以及人们对 未来汇率
的预期 ;此外由于一国 财政、货币政策 也对上述
因素有影响,故也是影响均衡汇率的因素
二、购买力平价论
基本思想 货币作为衡量商品的价值尺度,其价值
是由单位货币对国内商品或服务的实际购买能力
所决定,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
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 ;而货币购买力的倒数即
为物价水平,因此就可用各自国内的物价水平之比
来衡量货币的汇率 ;具体又有两种主要形式
1。 绝对购买力平价 (静态分析)
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等于两国物价水平的
比率 ;又可称,一价定律,,即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同一
种商品在世界各地以同种货币表示的价格都相同
比如, E¥ /$ = PC/PUS
如果实际汇率偏离绝对购买力平价,不能使一价定律成立,
就会出现国际间的 商品套购 活动 ;套购商将 在外汇市场不
断买出 定值过高的货币,买入 定值过低的货币,直到实际汇
率等于购买力平价为止(但非贸易品的存在使得该类商
品的价格难以通过国际贸易趋于一致,而运输成本和贸
易壁垒的存在又使得国际商品套购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2。 相对购买力平价 (动态分析)
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与同一时期两国物价水
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但在发达国家,由于劳动
力成本较高,其非贸易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高于
发展中国家,故倾向于高估前者汇率而低估后者)
E1¥ /$ = ; 或 E¥ /$ = ?C - ?US
其中 1代表当前期,0代表基期 ; ?表示通货膨胀率
P1C/P0C
P1US/P0US E
0¥ /$ ∧
3。 说明
? 两种购买力平价的关系是若绝对购买力平价有
效,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也有效,但反之不然 (比如
考虑运输成本、资本流动以及存在其他自由贸
易的障碍时,绝对购买力平价就会失效 )
? 购买力平价论是各国估计均衡汇率的常用方法
? 购买力平价论以货币数量论为基础,只考虑货
币性因素对名义汇率的影响;但一系列实物因
素的变动也会影响实际汇率及名义汇率的调整
? 计算购买力平价时物价指数的选择、商品分类
的一致性以及基期年份的选择等也存在技术性
困难
三、利率平价论
基本思想 当各国利率存在差异时,投资者为了
获得较高的收益,会将资本投向利率较高的国家;
但较高投资收益的实现还取决于两国货币的汇率
,汇率的不利波动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为了避
免汇率风险,投资者往往在远期外汇市场卖出高
利率国家的货币;这种抛补套利活动将使得高利
率货币的即期汇率升值,远期汇率贬值(远期贴
水),而低利率国家货币则相反(远期升水);
汇率的变动会抵消两国间的利率差异,使得金融
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就是说远期汇率及其变动
取决于两国货币利率的差异
基本公式
?? ic – iUS
其中 ?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升贴
水率,ic为比如说中国的利率,iUS为比如
说美国的利率(金融市场的平衡条件是 1+
ic=( 1+ iUS ) F/E;其中 F是远期汇率,E是
即期汇率,且均为用人民币表示的美元价
格)
说明 该理论与其他汇率决定理论是相互
补充的关系;但其资本在国际间流动不存
在任何限制或交易成本的假定是不现实的;
由于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抛补套利活动
在达到利率平价之前就会停止,因而利率
平价常常被偏离
第五节 汇率体系及其比较
(汇率安排 )
根据汇率波动的剧烈程度和频繁程度,可以
把汇率体系分为两大基本类型和三种中间
类型,































一、固定汇率体系
特征 货币汇率的平价相对固定
汇率变动的幅度相对固定
举例 金本位制下的汇率体系是严格的固定
汇率制;各国货币所规定的法定含金
量是汇率的基础;外汇市场的实际汇
率以法定平价为中心,以黄金输送点
为界限,在较小范围内波动
二、浮动汇率体系
(自由浮动或清洁浮动)
特征 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干预,完全听任
外汇供求关系影响汇率的变动
举例 若日本对美国产品的进口需求增加,由此
引致对美元需求的增加,最终导致美元均
衡汇率(日元价格)的上升;日本对美国
出口产品的供给增加,由此引致美元供给
的增加,最终导致美元均衡汇率的下降
三、可调整的钉住汇率体系
特征 政府对外公布法定的平价和允许汇率波动的
幅度,但同时保留在必要情况下调整法定平
价的权利,以利用货币贬值或升值来修正国
际收支的失衡
说明 本质上仍是一种固定汇率制,但又引入了浮
动汇率制灵活的调整方法
四、爬行钉住汇率体系
特征 政府当局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按月,以
预先宣布的数量或百分比对汇率平价作小
幅度的连续性调整,直至达到均衡为止
说明 这可以避免一次性大幅度调整所导致的不
稳定性投机以及对实际经济的冲击;同时
政府可以通过操纵短期利率来抵消由于事
先设计好汇率变动而带来的投机利润
五、管理浮动汇率体系
特征 货币当局不规定法定平价,但有责任对外
汇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在不影响汇率长
期走势的前提下,使汇率的短期波动趋于
平缓
说明
该体系保留了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由
市场供求决定的基本机制,使国际
收支失衡后能在汇率的自发调整中及时得到修正;
同时货币当局又能对短期汇率波动加以有效控制,
可大大降低浮动汇率下的不稳定性投机,有利于
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该体系的有效性取决
于该国国际储备和政府政策实施的有效性;有时
政府为了刺激出口,可能有意保持较高的汇率
(即让本币贬值),以邻为壑,故又被成为“肮
脏浮动”
六、汇率体系的比较
1。支持固定汇率制的依据
? 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
? 促使稳定的投机
? 价格规范
2。赞成浮动汇率的理由
? 市场效率
? 政策优势(尤其是货币政策)
? 自动稳定器功能
第七章
开放经济下的自动调节机制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机制
?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
?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机制
? 第四节 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
价格 调节机制
一、固定汇率制下的调整
(以金本位制为例)




















―价格 —铸币”流动机制
说明
? 金本位制下黄金输出入必然引起
国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
? 根据货币数量理论( MV=PQ),货币供给量变
动会引起国内价格同方向变动
? 价格变动会带来贸易流向的转变是以进出口对
价格变动的反映敏感且有效(马歇尔 -勒纳条件)
为暗含假定
? 该机制也被用来反对重商主义对贸易顺差的追求
? 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不能发挥作用
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调整
(弹性法 )





















说明
? 汇率变动修正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能
够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外汇市场的稳定
? 但现实世界中很难确知外汇供求曲线的形状
? 由于外汇供求曲线来自进出口市场的商品供求
曲线,所以可从进出口的供求弹性推断外汇供求
的弹性及外汇市场的稳定性
外汇市场的稳定性
逆差
S
D
S
D逆差
S
D
逆差
稳定 Walras稳定(Marshall 不稳定 ) Walras不稳定(Marshall 稳定 )
马歇尔 -勒纳条件
> 1 汇率变动 可以改善 国际收支
=1 汇率变动 不会影响 国际收支
< 1 汇率变动 反而恶化 国际收支


























+
说明
?该条件的背景公式是 B=VX-VM=P*XQX-P*MQM;其中
VX和 VM为以外币表示的进出口总额 ;P*X和 P*M分别
是出口品和进口品的外币价格
?该条件的要义或调节过程是,逆差引起的本币贬值
使出口量增长的幅度超过出口品外币价格下降的幅
度 ;进口量又因进口品本币价格的上升而下降
?该条件还需要一假定,即该国是进出口小国,其出口
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不会因其出口量扩大而下降,其进
口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也不会因其进口量下降而下降
? 小国的贸易条件不会受汇率
变动的影响 ;但大国有所不同
? 当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进口品的本币价格上涨,
出口价格不变 ;贸易条件恶化 ;当供给弹性等于
零时,进口品价格不变,出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
改善 ;当需求弹性趋于无穷大时,出口价格上升,
进口价格不变,贸易条件改善 ;当需求弹性等于
零时,出口价格不变,进口价格上升,贸易条件恶

? 如果考虑时间因素,从短期看,
贬值并不能立即引起实际部门
贸易量的变化,从进出口相对价格的变动到贸易数
量增减带来的国际收支改善需要一段时间,且
在贬值初期,国际收支还会恶化,称为,J曲线效
应” ;有学者把调整过程分为三阶段,货币合同阶段、
传导(价格调整)阶段和数量调整阶段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
收入 调节机制
一、乘数效应
1。封闭经济的乘数 —— 1/s
总需求中任一自主性支出的增加所带来国民收
入增长的倍数
(其中 s 为边际储蓄倾向)
2。开放经济(小国)乘数
—— 1/( s + m)
其中 m 为边际进口倾向
说明:显然与封闭经济乘数相比,开放经济乘数
较小;这是因为在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扩张过
程中,会有一部分进口漏出,使宏观经济扩张效
果作用于外国经济(产生正的外部经济效应)
3。开放经济(大国)乘数
本国的进出口 外国的国民收入
外国的进口 本国的国民收入
? 出口乘数 —— 1/( s + m + m*( s / s *) )
其中 m*为外国的边际进口倾向; s *为外国的
边际储蓄倾向
说明:该乘数小于小国的相应乘数;因为外国进
口增加导致外国国民收入下降,从而减少进口,
抵消了本国最初一部分出口的自主性增长
? 国内自主性(除了出口)支出乘数
说明:该乘数不仅大于出口乘数,且大于小国开放
经济下的自主性支出乘数,表明国外反响加大了本
国的自主性支出;这也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各国
经济的相互依赖,即一国的经济变动通过进出口传
递到其他国家,在通过其他国家进出口反馈回本国
1 + m* / s *
s + m + m*( s / s *)
二、收入自动调整机制
1。固定汇率制下的调整 (大国 )
由 ?B = ?X - ?M,并利用上述出口乘数,有
?B = s + m* (s / s * ) s + m + m*( s / s *) ?X
说明
? 出口自主增长对国际收支的改善程度小于其自
身增长的幅度 ;一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越高,出口增
长对国际收支的改善作用越不明显
? 在大国 (或考虑国外反响 )的情况下,该传导机制
会不断发挥作用,使国际收支最终趋向均衡
乘数效应与国际收支调节
X-M
S-I
YO
E0
E1
Y1Y
0
C
X-M
X’-M’
S-I
在初始均衡点存在
国际收支逆差,出口
的自主性增长确定
了新的均衡,国际收
支逆差被消除 ;但出
口增加的幅度 E0C远
大于国际收支改善
的程度 E0 Y0
2。浮动汇率制下的调整
此时,本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会立即引起本币贬
值,若马 -勒条件满足,国际收支将得改善 ;但同样
由于进口漏出,国际收支改善程度小于出口增长
的幅度
三、吸收分析法
B = Y – A
其中 A=C+I+G称为国内吸收,B=X-M为贸易差额,
代表国际收支差额
说明:充分就业水平下,只有通过吸收的自动减少
才能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令 A = cY + A0,则有
?B =( 1-c) ?Y - ?A0
1。非充分就业(从而内部不均衡)情况下的调

? 若 c> 1,贬值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因为吸收的
增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 若 c< 1,贬值将改善国际收支,并经不断调整
最终恢复到均衡状态
2。充分就业情况下的调整
? 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贬值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在货
币供给不变情况下将减少公众的实际货币余额,由
此一方面消费减少,另一方面抛售金融资产导致资
产价格下降从而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共同减少吸收
? 收入再分配效应 货币贬值引起物价上涨,由于工
资调整的粘性,导致社会收入再分配,即实际工资
减少,利润增加,而利润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小
于工资收入者,因此减少吸收
? 税收效应 若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公众将因名义收入的
增加而进入较高纳税等级,而由此引起的政府短期收
入的增加一般不会带来政府开支的相应增加,这样在
私人开支减少情况下吸收必然减少
说明,吸收分析法是针对弹性分析法仅强调贬值对国际
收支改善的价格效应却忽视收入效应 这一缺陷而提出;
它要求从宏观经济运行角度,根据收入水平和支出行
为来分析贬值 (从而也针对浮动汇率制 )对国际收支的影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
货币 调节机制
一、基本观点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货币的不平衡,即国内货币
供求的缺口所致;国内货币供大于求则国际收
支逆差,反之顺差;国际收支本质上是货币现
象,其根本影响因素是货币供应量;只要将货
币供给调整到与实际国民收入相一致的水平,
就可使国际收支恢复均衡
二、基本假定
1。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实物产量不受货币供
给的影响
2。货币需求是收入、价格和利率的稳定函数
3。一国的商品价格和利率均由国际市场决定
三、基本方程式
F = Md – D
其中 Md是国内的货币需求,D为一国货币供给的
国内部分,即一国货币当局创造的国内信用或支
持该国货币供给的国内资产; F是货币供给的国外
部分,即国际储备,其增减由国际收支的赢余或
赤字决定; D+F称为国家的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
(基本方程式)含义:
国际收支逆差,即国际储备的减少,是由于国内
的货币供给 D大于国内的货币需求所造成;国际
收支顺差,即国际储备的增加,则是由于货币当
局所创造的国内信用 D无法满足超额的货币需求
Md所造成
四,自动货币调整机制
1。 固定 汇率制下的调整
货币供给(国际收支)
实际货币余额
商品和资产价格
货币流动(国际储备或国际收支)
2。 浮动 汇率制下的调整
货币供给(国际收支)
汇率
国内价格
货币需求(国际收支)
五、与传统分析法的比较
1。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货币供求与实物变动
2。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 —固定汇率制下货
币供求与商品价格;浮动汇 率下货币供求与进
出口需求弹性和国内吸收
3。收入、价格和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

货币需求与进口变动;货币需求与出口变动;
货币需求与国内投资(和进口)变动
第四节 开放经济的
一般均衡:自动调整 综合
一、开放经济的一般均衡条件
BP = CA + CF
其中 BP表示国际收支帐户,CF资本流动,CA贸易差额(代
表经常帐户);资本流动取决于利率差,进口受本国国民
收入的影响,出口受外国国民收入和实际汇率的影响
i
Y
BP=0顺差
逆差
O
i
O Y
E
LM
Y
i
IS
LM
IS
BPE’
外汇市场均衡 商品与货币市场均衡 一般均衡
二、自动调整的综合
IS/LM/BP模型,国际收支差额的调整
1。非充分就业情形
? 固定汇率制下的一般均衡
i
O Y
LM’
LM
BP
BP’
IS
IS’
Y* Y0
i *
i0 E0
E1
E*
固定汇率制下非充分就业时的均衡
i
O Y
LM
BP
BP’
IS
IS’
Y*Y0
i *
i0 E0
E*
浮动汇率制下非充分就业时的均衡
i
O Y
LM’ LM
BP
BP’
IS
IS’
YF
i *
i0
E0
E*
固定汇率制下充分就业时的均衡
i
O Y
LM’ LM
BP
BP’
IS
IS’
YF
i *
i0
E0
E*
E1
浮动汇率制下充分就业时的均衡
三、自动调整机制的缺陷
1。价格 —必要条件是汇率能对外汇 市场供求灵
敏反映,容易造成汇率波动过大;另一条件
即进出口需求弹性足够大也难满足
2。收入 —必须付出国民收入减少或控制国民收
入增长的代价
3。货币 —被动接受国内货币供应量波动,从而
难以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实现无通胀充分就
业这一更重要的国内经济目标
四、自动调节理论的政策含义
1。弹性法 —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只要进出口需
求弹性足够大,贬值政策就能有效改善 BP
2。收入法 —非充分就业情况下,可通过扩张性
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来扩大进口
3。吸收法 —充分就业情况下,以紧缩性财政货
币政策减少进口,结合以贬值政策扩大出口,
从而既消除逆差,又保持充分就业
4。货币法 —不必调整汇率,只须货币紧缩或扩
张政策即可恢复 BP平衡
第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本章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政策目标与工具
? 第二节 内外均衡与政策组合
? 第三节 固定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
? 第四节 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
? 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传导
第一节 政策目标与工具
一、政策目标
? 经济增长
? 充分就业 内部 均衡
? 物价稳定
? 国际收支平衡 —— 外部 均衡
二、政策工具(手段)
? 财政 政策
? 货币 政策
? 汇率 政策
? 贸易政策及价格工资政策 —直接管制政策
(也属支出转换;贸易政策相当于本币某种程
度的变动,改变进口品的相对可获得性;直接
管制政策方便高效,但干扰市场机制的运行)
支出变动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
1。财政政策
政府支出和 /或税收 国内产出和收入
贸易与资本 国际收支
2。货币政策
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 国内投资和收入
贸易与资本 国际收支
3。汇率政策
固定汇率制下调整平价 ;
浮动汇率制下干预外汇市场
三、丁伯根法则与米德冲突
法则,独立有效的政策 工具数 = 独立的政策 目标数
冲突,独立有效的政策 工具数 <独立的政策 目标数
例如,在 浮动 汇率制下,支出变动政策可用来达到内
部 (均衡 )目标,支出转换政策可用来达到外部 (均衡 )
目标( 斯旺图形 ) ;但在 固定 汇率制下,难以使用支
出转换政策,仅靠支出变动 (紧缩或扩张 )政策,将造成
内外目标的冲突( 蒙代尔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
第二节 政策组合
一、有效市场分类原则 (R.Mundell)
——财政与货币政策组合
(米德冲突的特点或原因在于将财政货币政策当
成 一种 即支出政策而非对内外经济影响效果不
同的 两种 即财政政策 与 货币政策,一种政策工
具自然难以同时实现内外两种均衡)
(固定汇率并考虑资本的国际流动)
O
r
(财政政策:政府支出) G
IB(内部平衡)
EB (外部平衡)
E
失业、顺差区
失业、逆差区
通胀、顺差区
通胀、逆差区A
B’
B
C









二、斯旺图形
——支出变动与支出转换政策组合
支出变动:国内支出或吸收
支出转换:实际汇率
(浮动汇率并不考虑资本的国际流动)
O
EP*/P






(国内支出或吸收) A
EE (外部平衡)
YY(内部平衡)
A
通胀、顺差区
通胀、逆差区失业、顺差区
失业、逆差区
D
B’’
B
B’
C
第三节 固定汇率制下的
财政货币政策效应
蒙代尔 -弗莱明模型( IS/LM/BP)
假定:短期内总供给随总需求变化迅速调整,
总产出完全由需求决定;国内外价格不变,实
际汇率与名义汇率同比例变动;小国经济的市
场利率由世界市场利率决定;没有汇率预期变
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调整没有时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