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两年、五年制农学、园艺专业高职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奥秘的理论科学,是高等农业院校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及相关课程的理论基础。   《普通遗传学》是农学、园艺、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遗传学的分支学科奠定较好的遗传学基础知识。 二.课程目的和要求 本科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的遗传学知识,了解其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熟悉遗传学的基本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并了解遗传学在工、农业等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学会利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阐述有关遗传现象。 本科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1.了解:遗传学的基本原理。 2.掌握:对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遗传分析的一般方法,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 3.熟练掌握:孟德尔式遗传分析,连锁遗传分析,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4.学会应用:学会利用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阐述有关遗传现象。 5.重点培养:学生进行遗传分析的思维方法训练,特别是常规分析方法训练方面;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绪论 知识点:1。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3.遗传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重点:遗传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难点:遗传学在生命科学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3 实训 (二)、第一章 细胞的遗传学基础 知识点: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结构 3.体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4.减数分裂 5.生物的生殖 6.生活周期 重点:掌握细胞中染色体的结构特征、组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生殖等生命活动中的规律性行为及其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难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丝分裂的异常现象;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孢子体世代和配子体世代。 教学方法:讲授及参观 课时分配:讲授 8 实训 6 (三)、第二章 分离规律 知识点: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分离现象的解释 3.分离规律的验证 4.显性性状的表现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5.分离规律的应用 重点:深入认识分离规律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解基因作用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难点:一对相对性状的配子形成,雌雄配子的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4 实训 (四)、第三章 独立分配规律 知识点:1。两对相对性状的独立分配现象 2.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 3.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4.多对相对性状杂种的遗传 5.基因的相互作用与多效性 6.独立分配规律的应用 重点:深入认识独立分配规律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一致性,理解基因作用与性状表现的关系,掌握如何应用独立分配规律确定动、植物育种试验的规模。 难点:孟德尔对独立分配现象的解释:两对遗传因子间的分离和组合;独立分配的细胞学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及参观 课时分配:讲授 8 实训 2 (五)、第四章 连锁遗传规律 知识点:1。性状连锁遗传现象 2.连锁遗传的解释 3.连锁和交换的遗传机理 4.交换值及其测定 5.基因定位与连锁遗传图 6.连锁遗传规律的应用 7.性别决定与性连锁 重点: 深入认识基因连锁和互换与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姊妹染色单体互换的关系,掌握重组率的计算方法和三点测验技巧,懂得在动、植物育种中如何利用基因连锁群资料和如何利用重组率来确定育种试验规模。熟悉性别决定的类型,了解决定性别的各种因素和由性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与性别的关系。 难点:交换值及其性质;交换值、连锁强度及遗传距离;交换值的测定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8 实训 (六)、第五章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知识点:1。缺失 2.重复 3.倒位 4.易位 重点:掌握真核生物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细胞学特征和主要遗传效应,了解染色体结构变异的诱发与利用的基本知识。 难点:倒位的形成过程及其细胞学特征;倒位的遗传效应。易位的形成过程及其细胞学特征;易位遗传效应。 教学方法:讲授及参观 课时分配:讲授 3 实训 2 (七)、第六章 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知识点:1。染色体组及其倍数的变异 2.同源多倍体 3.异源多倍体 4.多倍体的形成途径及其应用 5.单倍体 6.非整倍体变异 重点:掌握染色体组的概念、多倍体的概念,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的一般规律;整倍体和非整倍体的染色体分离和基因分离的规律;以及整倍体和非整倍体在植物育种方面的具体应用。 难点:同源多倍体的染色体联会和分离;单倍体的形态特征及其遗传效应。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4 实训 (八)、第七章 数量形状的遗传 知识点:1。数量性状的特征 2.多基因假说 3.研究数量性状遗传的基本统计方法 4.遗传率的估算及其应用 重点:了解数量性状的特征及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了解数量性状的一般特征,掌握数量性状的各种遗传参数、广义遗传率及狭义遗传率的估算方法。 难点: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的估算及其意义;遗传率在育种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及参观 课时分配:讲授 3 实训 2 (九)、第八章 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 知识点:1。近亲繁殖及其遗传效应 2.纯系学说 3.杂种优势 4.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5.近亲繁殖与杂种优势在育种上的应用 重点:了解近亲繁殖的遗传效应,纯系学说的内容及其相对性,了解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理论,掌握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在动、植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难点: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4 实训 (十)、第九章 基因突变 知识点:1。基因突变的频率和时期 2.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 3.基因突变的鉴定 4.基因突变的诱发 重点:了解基因突变的一般特征及其与性状表现的关系,掌握生化突变和物理诱变、化学诱变的原理,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掌握细菌、真菌、植物等突变体检出的基本方法,了解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的形成。 难点: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显性基因突变,隐性基因突变;突变的多方向性和复等位基因及其遗传意义;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突变的平行性。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3 实训 (十一)、第十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知识点:1。核酸的化学组成与核酸一级结构研究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核酸的二级结构与高级结构 4.遗传物质的复制 5.遗传信息的表达 6.基因的概念及其发展 7.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8.遗传工程 重点:在生物化学的基础上,深入论证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础,掌握核酸的化学结构、自我复制及其遗传功能,了解基因概念的新发展。在认识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有计划地操作和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原理和方法,从而说明近代遗传学已进入定向控制生物性状的新阶段。 难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要点;DNA的复制; RNA的复制。遗传密码,遗传信息的转录;遗传信息的翻译;中心法则。基因突变的类型;突变的分子机制;DNA损伤修复与基因突变。遗传工程;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6 实训 (十二)、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 知识点:1。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和表现 2.母性影响 3.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重点: 掌握细胞质遗传的特点及其与母性影响的区别,掌握线粒体和植物叶绿体的遗传表现,了解其它细胞质因子的遗传规律以及细胞质遗传系统与细胞核遗传系统的相互统一关系。 难点: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分配:讲授 6 实训 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农学、园艺、园林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 1.先修课程是《植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有机化学》等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 2.后续课程是《作物育种学》、《种子学》、《作物栽培学》等专业课。 五、大纲说明 遗传学的课程建设历来受到系领导和历届执教老师的重视,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料和相关文件,其中包括教学大纲。近年来,我系遗传学教学的内外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授课对象由以农学专业为主到农学类(农学、园艺、园林)专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动,对遗传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口径拓宽的需要,遗传学的教学时数一再减少。为了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必须对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方法作较大的调整。   《普通遗传学》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放在加强学生进行遗传分析的思维方法训练,特别是常规分析方法训练方面;注重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方面:精减在本课程教学范围内讲不透、讲不清的章节;精减与其它课程相重复的内容;避免各章节之间内容脱节;充实遗传分析方法学内容;更新过时的概念。   教学学时数的改变:原《遗传学》总教学学时为108学时,本教学大纲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讲课60学时,实验12学时。 六、参考教材和文献 1.教材: 《遗传学》,朱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遗传学,王亚馥 戴灼华,高教出版社(第二版),1999年; 遗传学,刘祖洞,高教出版社(第二版),1994年; 遗传学应用,罗鹏,高教出版社,1996年; 分子遗传学,孙乃恩等,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考核方式及试题题型 考核方式采用考试和平时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理论考试占60%,平时考察占40%(包括出勤10%,笔记5%,作业10%,实验实习10%,测验5%),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重学习,轻考试”的现代教学理念。 执笔人:李兰华 审核人: 复审人: 审批人: 开始执行时间: